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选7篇)
1.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篇一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就业工作体系中最基层的环节,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在论述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推动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已经形成。这一新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给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带来了更多更新的挑战。而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日常事务管理)、服务(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为一身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就业工作中最基层的环节,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和推动作用
(一)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角色优势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业务定位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辅导咨询(服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辅导员成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与学生朝夕相处,掌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这样辅导员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理,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提高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的工作优势
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肩负着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在就业工作中,辅导员具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对调整学生就业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工作优势
顺利就业是学生大学生涯的关键一步,也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敏感话题。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能有效将学生日常管理和就业指导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就业指导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制约因素
(一)辅导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较低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通晓就业政策、接受专业培训。但目前辅导员中很多缺乏相关知识,缺少实践经验和专业就业指导培训,在对就业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素质上不能很好胜任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就业经验和阅历较浅
现实中,辅导员多凭借自身有限的择业实践进行就业指导,未从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上进行根本性改变,面对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要求。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
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在班级管理、辅导服务、待遇上存在轻视,甚至出现频繁更换辅导员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时效性。
三、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辅导员就业指导专业素质
辅导员要对就业工作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不断学习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咨询学等知识,提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趋势、就业政策,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研究,提升工作层次,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工作理念、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变化,不断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以学生为本,增强就业指导针对性
1、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和支柱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往往片面追求待遇、期望值居高不下、匆比择业、盲口跟风,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在其思想中逐步模糊淡化。这就迫切要求辅导员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切入点和支柱,加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眼前和长远、困难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人与环境的关系,转变择业观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针对学生不同群体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辅导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就业指导方案,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给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大空间。“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素质,帮助他们不断调试心理,调整目标,使学生理性全面地认识自我,减少择业的盲目性,做到合理而充分地择业。
(三)以市场为就业导向,做好企业调研工作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就业市场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的机会。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就业市场及市场对学生技能的要求,辅导员要走出去,到用人单位中去、到人才市场去,摸清招聘情况,与企业建立联系,调研企业招聘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指导。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要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怀着对学生无限关爱的深厚感情,努力帮助每一个毕业生就业。辅导员、班主任要进学生宿舍,了解每个学生的就业进展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同时也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和支柱,针对学生不同群体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篇二
要做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 是一个动态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 或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而规范, 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规范是文化的主要内容。人文的核心是“人”, 以人为本, 关心人, 爱护人, 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高校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有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大学生时一定要以德服人,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目前我校开设了多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 学生需修满6个学分才可以毕业。我们今天的社会, 也是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 需要知识, 需要技术, 需要艺术, 尤其需要人文。因此, 在大力推进“三育人”教育时, 我们可以与建设“节约型、学习型、和谐型”校园结合起来, 建设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具体来说, 以人为本, 深入发挥管理育人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对学生人文关怀, 真心爱护学生
要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就要关心人, 理解人, 宽容人, 引导人。管理育人, 管理为手段, 育人为核心, 管理育人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此, 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 围绕“三育人”工作建设,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 切实关心爱护学生,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急人之所急, 想人之所想”。管理者既要教育人、引导人, 又要关心人、帮助人。从而在日常管理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
二、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加强制度、文化等人文关怀
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具体化、行动化、人性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高校是精神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有效激发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高校来说尤为重要, 因此, 在高校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必须在管理过程中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自觉地把师生需要当作第一任务, 把师生是否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指导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 使学生的身心能健康发展。“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只有用环境熏陶人、管理人、培育人, 才能真正让管理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学会制度化管理, 更需要灵活多变的管理技能, 围绕广大师生的要求不断改革完善管理制度, 让制度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而不是制约。社会的法律也是如此, 好的法律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稳定, 而不是限制和惩罚。如果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那社会将会是温暖的, 校园也一样, 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是高素质人才, 高校就是一个净化深造人才的工厂。
三、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以个性为工作切入点, 使其共性合格, 个性张扬, 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在管理学生时坚持普遍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既遵循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 又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在充分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努力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增强实效性。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高校不变的宗旨, 我校开展了书法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英语比赛、大学生程序设计比赛、篮球赛等校园文化活动, 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涌现了大批的精英人才。这种校园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又促进了同学们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四、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心理问题突出等诸多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及时排忧解难
就就业问题而言, 高校要为广大毕业生着想, 办出特色。在就业问题上, 我校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 签署了大批合作实习基地, 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习, 了解就业单位的人才需求, 今年我校还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 即学生完成学业后可直接进入单位, 并且单位负担订单培养学生的全部学费。这个制度为家庭贫困的学生解决了学习和就业的难题。学校和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拓宽就业渠道, 加大就业指导, 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要坚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思想, 并及时给予帮助和疏导, 引导他们放下思想包袱, 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面对如今高校的扩招, 就业形势的严峻, 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让同学们先从基层做起, 鼓励同学们自己创业。如今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创业基金, 自己创业的毕业生提交创业计划, 一旦采用即可获得创业基金。同时真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增强其面对挫折的承受力, 使之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做到热心接待, 耐心解答, 细心办理, 并坚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原则, 各方面做学生的楷模。
总之, 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的主题, “三育人”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强化人文关怀, 将管理育人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学校只有真正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管理育人的教育格局, 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现代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
摘要: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 在人才培养中, 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切实体现大学生在“三育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正确理解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内涵与意义,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篇三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读者服务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58.6;G252
一、为读者换位思考
高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中人文关怀的体现首先要做的就是需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让广大读者可以更为全面的阅读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文献,大部分图书馆都制定了图书外借超过规定期限要对借书者进行罚款的规定。拿大理学院举例来看,一张借阅证最多可以借阅六本书籍,而规定的归还期限是一个月。六本图书在一个月之内如若没有投入大量精力阅读,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全部看完的。总结图书馆实际的工作经验来看,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就是很多读者借阅书籍往往都不是一次性借阅多本,而是少量的分几次借走,在借书时没有盖还书日期的印章的主观意识,久而久之很容易忘记每本图书的最后归还期限,图书超期的情况就时有发生。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这正是体现“换位思考”作用的时刻,也是高校图书馆体现人文关怀的最佳契机。图书馆员幻想如果自己作为一名读者,最希望享受怎样的服务?因此馆员对读者进行善意主动的提醒,例如:“您的××书即将到期,如已经阅读完毕,请及时归还。如还未看完,请您在方便的时候来馆内办理续借”。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仅是一句工作范畴内的一句善意提醒,而读者听起来可能就会对这个馆员乃至整个图书馆的好感直线上升,也体现出了图书馆对读者温暖的关怀。
二、对读者一视同仁
馆员要对所有读者“一视同仁”,用公平、公正的态度服务于每一位文献的借阅者。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范围颇广,有在校大学生,教授等,也有科研工作者。图书馆的一线工作人员,每天要面对的读者数量是很大的。由于年龄、工作岗位、社会价值等多方面的差异,读者的自身素质就会参差不齐。他们当中难免会有脾气秉性暴躁,为人刁钻刻薄,性格挑剔唠叨的读者。
对于这样的读者群体,即使他们的学历再高,本领再大,也很难受到人们诚心诚信的钦佩与欢迎。可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不能单单由于他们的性格问题而对他们有所成见与抱怨,更加不可以在书籍借阅、信息服务等工作中将他们与其他读者有服务的差异。作为服务行业,我们需要做到对所有服务对象一视同仁,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高低、性格温和与否,进到图书馆来,就是我们的上帝,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便是我们的最终工作目标,这时需要我们面带微笑的主动说一句“您好,是否需要我的帮助?”。
三、经常同读者沟通交流
上文提到过图书馆面对的客户群较为广泛,有各种各样的阅读人群,因此他们阅读书籍的类型与喜好也多种多样。这就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了更好的要求,需要主动研究与分析不同读者对图书的不同需求,在适当的时机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引导与帮助,让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达到最高,并让读者从中受益。例如高校教师这一读者群,他们普遍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是教学科研的中流砥柱,他们所需的书籍都是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同时对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发与发展情况极为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馆员在图书馆相关书籍入库后,应当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告知,让他们可以及时获取自身感兴趣或会有帮助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多加留意了解他们还对什么类型的的书籍感兴趣。做到这样,高校图书馆耗资百万甚至上千万建造的图书馆才能将其应有作用发挥到最大,让这些图书不要大部分只是冷清的摆在书架上。
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馆员与读者之间架设良好关系的桥梁。在同读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取读者需要的文献需求,并且开发出他们更为深入的要求。对于不同读者的不同服务需要,需要工作人员用心的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信息导航,进而更大程度上提升服务的根本质量。
四、加强图书馆的整体布局
(一)设置合理的布局
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的高校教育进入鼎盛时期,诸多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开始翻新或新建。在图书馆的整体设计中应当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全面的建设与布局中。在结构的设计中应当抛弃原始的小开间借阅模式,选用面积更加宽敞的结构设计,将书籍的借阅统一化管理,并将藏、借、阅、咨、管等几大方面一体化、开放化的管理与服务,这样做既可以使读者省去不必要的繁琐程序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在图书馆功能的布置上更为先进化,建立展览厅、报告厅等,让图书馆可以作为师生文化与艺术交流的重要区域,使图书馆的服务更为全面、功能更为齐全。
(二)营造良好的圖书氛围,加强环境布置
图书馆应当在建造中充分考虑环境的布置问题,在设计中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的设计。高校的图书馆开馆时间普遍为早八点至晚十点,如果存在没有自然光线的照射,空气不流通,室温不舒适等问题,可以想象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人们将会是一种煎熬。因此,在图书馆的建造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为读者提供更为舒适的借阅环境。还可以在图书馆进门的醒目位置设立文明、温馨的宣传栏,让读者从进入图书馆开始就受到良好气氛的感染,这样的环境下读者也会自觉的遵守馆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周围良好的环境相融合,在创建优质图书氛围的同时,读者也会切身感受到图书馆周到的服务于无微不至的关怀。
五、总结
高校的图书馆是依赖学生与教师生存的,如果没有这些师生的存在,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对教师和学生态度冷淡的图书馆是失败的,让教师和学生产生失望的图书馆同样也是悲惨的。正因如此,高校图书馆的开放理念应当是“师生为本,服务至上”,将读者作为工作的核心,为读者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全面服务,并努力满足读者的所有合理化需求,将以上工作内容作为出发点与最终工作目标,让读者在图书馆中体会到我们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陈 新.试论图书馆品牌价值的战略实施.图书馆学研究,2004,(6):23-25
2 王淑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图书馆论坛,2000,20(4):32-34
3 朱 云.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与馆藏结构统计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 (6):33-34
4 曾伟清.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理念.图书馆论坛,2004,(5):54-56
4.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篇四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
倪志梅1,唐虹2
(1.南通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2.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本文中的人主要指的就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受教育管理的学生。本文将针对高校这两类教育管理的主体对象提出相应的人文关怀的具体实现措施,最终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和模式创新。
关键词: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 ) 10 - 0067 - 03
作者简介:倪志梅(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唐虹(1968-),女,江苏南京人,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纺织服装教育研究。
一、引言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管理处于有序状态,提高管理的整体效率。但是,制度管理具有规范化和强制性的特点,单一的制度管理不符合教育改革发展“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背离,与构建和谐社会及文明校园的宗旨不一致。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还应该从严格呆板的制度管理中寻求一条全新的管理方式,那就是从人的情感和需求出发,充分尊重人的内在动机,让人们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以“以人为本”为根本指导思想,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取向人文关怀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
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内涵解析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它与人的理想、生活意义和命运紧密相关,代表了先进的价值观和核心文化,其基本内涵为:以人为关心的主体和中心,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尽可能地维护人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积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文关怀应用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即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运用人文关怀的模式,关注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侧重于理顺教师、学生及其他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通过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来赋予人一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之下,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现和实施人文关怀,显然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选择,更是为了迎合人性发展的心理需求,因为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转而向精神层面的需求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高校教师学生尤其如此。
三、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之间的关系剖析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通过制度限制人、规范人、控制人,保障组织的正常高效运行。教育管理取向人文关怀是要解放人、发展人、培养人、塑造人,提升管理层次和效果,契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二者之间可以共融、共生、共建,而且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取得最为理想的管理效果,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的统一和融合并不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起步于制度建设,提升于人文关怀建设,高校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偏重于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学校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容易出现无头绪状态,这时就应该侧重于制度管理,依靠外部的强制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学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从而确保高校高效运行。当学校顺利通过了初期建设阶段进入到发展和提高的阶段,教育管理工作就应该转向侧重人文关怀取向,在师生能够普遍地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后,加强对人思想情感和需求方面的关心和关怀,即学校发展提升阶段,应该更多地运用情感手段,从思想和心理方面约束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使得他们与教育管理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内心主动加强自律性,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种由内而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人文关怀发挥作用的独特机制。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表面上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区别在于:一个约束动机,一个约束行为;一个通过自律发生作用,而另一个必须通过外部强制手段进行约束,从而产生他律的效果;一个是从情感方面尊重和关心人,另一个是不顾及感受强制执行。但是。它们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既加强制度管理,又实施人文关怀,使二者有机统一,这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两者应该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而这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即制度管理为实施人文关怀提供保障,人文关怀又为制度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开展制度管理。
四、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人人文关怀
既然我们已经知晓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除了需要一定的制度管理进行约束以外,还应该构建一个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和充满人情味的人文环境,尤其对一些发展中的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的学校来说,制度管理更应该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教育管理工作除了刻板严谨的规章制度以外,还要有充满团结互爱精神的校园氛围,以蓬勃的生机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提高。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恰当地融人人文关怀呢?换句话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有效开展和实施人文关怀呢?(论文范文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正确对待并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冲突,然后再从人文关怀不同的受益对象人手,即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受教育管理者――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正确对待并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冲突:虽然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它们毕竟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有着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是无法避免的。当严谨刻板的制度与人的情感需求之间发生了矛盾,针对这种“情”与“法”的较量,学校到底该如何来直面问题,处理矛盾呢?学校应该首先分清两者之间孰重孰轻,在不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执行标准,然后以“利于教育管理者的团结,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为根本宗旨来解决矛盾,处理冲突,应对问题。我们知道,学校制度属于强制性的约束手段,但是,制定和执行这些制度的人却是有情感的。因而,在执行制度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内涵,即以人为本为指导来推行有人文精神内涵的制度管理,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对于一些已经过时了的.制度,学校应该在重新调研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废除或者修订,让新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使“情”与“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学校制度管理才能真正与人文关怀有效结合在一起。
(2)高校要重视对于教育管理者――教师的人文关怀渗透: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管理者,他们既需要用人文关怀的方式教育管理学生,同时需要得到学校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现代高校很多管理制度只是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价值,实施的过程强制性明显,当前高校的一些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非常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旦被压抑,对于学校的发展将是致命的打击。那么,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尽快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对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应该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从他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出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设计中来,突出他们的权利意识,体现激励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本校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工作与生活、高尚与世俗、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就能够得到他们的内在认可,他们就会自觉地遵守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出制度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让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能够在关注自身需求的人性化管理氛围中感受到“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3)高校尤其要重视对于受教育管理者――学生的人文关怀建设: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对象――学生群体,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仍然偏重于对他们进行单一制度管理的弊端,尽快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阶段,其中的科学发展观重点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而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与时代发展潮流是一致的,应该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彰显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要充分关注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教育性、人文性、发展性、个体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理顺人文关怀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系,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依靠多个部门和领导实施合力作用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效益。具体而言,高校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唤起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意识;教师要确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反省自身与学生相处的状况,建立平等、友好、和睦、和谐、长效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思想,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应该来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是非常丰富与多元化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具体化到课程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社会实践管理、网络教育管理、创业教育管理等等方面中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愉快地度过大学生活。
五、结束语
5.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篇五
[关键词]宫崎骏;日本动画;人文关怀
2002年2月17日,宫崎骏在第52届柏林电影节上凭借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神隐》一举夺得金熊奖,影片中表现的清新质朴、对希望的追求和人文关怀的思想终于得到电影界的认同,宫崎骏使日本动画脱离了幼稚,娱乐过剩和过度商业化的窘境,向人们证明了动画片同样是严肃的有深刻意义的艺术形式,是适合所有人的电影。
宫崎骏于194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原本住在文京区的宫崎骏一家后来在二战时期因战时疏散,举家迁往宇都宫市和鹿沼市。他所在的家族经营一个飞机工厂,属于军工企业,所以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也能保持颇为温饱的生活。就是在这个时候宫崎骏迷恋上了飞行器,迷恋上了飞翔。然而在这种优越环境下长大的宫崎骏却意外地对家族的特权产生了怀疑。童年时期目睹太多的丑陋所造成的罪恶感使他一辈子无法摆脱赎罪的痛苦。他曾一面极具有社会责任感地说“我的片子最好一年内不要看两遍”,一面又极度绝望地说:“我希望再活30年,我想看到大海淹没东京……金钱和欲望被清洗一空,绿色的杂草将接管世界。”童年的经历和战争阴霾对他日后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他始终都近乎偏执地坚持自己作品的严肃性与社会感化功能。
从孩童时期就喜欢画一些军舰、飞机之类的东西,不太会画人物的宫崎骏在大学期间在一家三流电影院观看了日本首部长篇彩色动画片《白蛇传》,从此迷上了这部片子。他回忆说:“说起来很不好意思,当时深深爱上了影片的女主角,确切地说是暗恋。”“剧中的白娘子美得令人心痛,我仿佛爱上了她,因此去看了好多遍。那种感觉很像是恋爱。对当时没有女朋友的我来说,白娘子像是情人的代替品。找到了代替品,现实生活中的不满足就可以满足了。”正像当年手冢治虫看到中国万氏三兄弟的《铁扇公主》一样,原本就喜爱漫画的他开始对动画产生兴趣。他认为理想的工作起码应该真诚地表达自我,只有动画片的世界才是无比纯洁高尚的,才是自己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最好途径。从这时开始他积极学习画画,立志成为一名动画家,为动画艺术奉献终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传统动画技法的进步与文化内涵的深入发展外,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动画产业状况和艺术状况的转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尤其始自1994年的CG技术,促成整个动画美学的急速更迭。从技术上讲,多幅赛璐珞重叠之后,会降低透明度,导致背景变暗,甚至变色,但数字技术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而就色彩而言,赛璐珞使用300种颜色,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但数字技术能够容纳1 670万色。数字技术在其生产中得到全面的运用。而同时,大量涌现的小制作公司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CG动画生产大军。数字技术带来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动画产业革命。
对宫崎骏而言,他坚持手绘,只用电脑动画制作特效。《千与千寻》两个小时的片子总共画了11万张手工稿,平均1秒钟用掉15张手稿。在美国,一部22分钟的卡通大约需要画12 000张图;由日本现代动画之父手冢治虫首创的画法,更是极尽可能地节省画图,透过把人物喜怒哀乐表情固定化、或者多用慢动作等技巧,还能把手稿降到4 000张以下,做到快速产出。而宫崎骏一部片子需要的手稿量比美国动画多出一倍,甚至比日本电视卡通的手稿多出四倍。那11万张的手稿,在动画中只是瞬间闪过的画面,但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人却当艺术品般的讲究。2008年的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宫崎骏运用手绘,不求唯美,讲求朴拙。他在制作该片时摒弃电脑技术,运用创纪录的17万张手绘图片将角色刻画得活灵活现。宫崎骏凭借传统的视觉手法和表现形式即达到创新的视觉效果。质朴严谨的手绘风格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毫不逊色于时下流行的电脑3D技术,这种返璞归真的表现形式更是和其作品要表现的人文关怀或环保主题相得益彰。宫崎骏坚持精品动画路线,在制作技术方面坚持传统的手绘,反对赛璐珞动画片的堕入末流和电脑动画的泛滥成灾。这一点,在当今技术至上的动画界难能可贵,也为业内人士和广大动画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我看到了动画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业。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以让我们倾注无限想像力的一门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歌、小说或者戏剧等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这是宫崎骏对动画艺术价值的深刻体会。宫崎骏对动画制作有独到之处,在他出品的每部动画影片中,都渗透出“慎重”的创作理念和品质,都演绎着想像力和创造意识。形式上注重简朴,内容上关注现实、人性回归等通常动画电影所不会涉及到的严肃题材为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次又一次的观影热潮,达到了一般动画电影达不到的艺术成就。宫崎骏的电影以关注生态、战争、人类自身成长为主,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后期开始探讨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人文主义”始终是其关注的重点。
6.论高校贫困学生人文关怀的建构 篇六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德育教育,人文关怀
随着高校贫困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对于贫困生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各所院校也在摸索中前进, 虽取得了一些的成果, 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 高校对贫困学生救助与德育教育仍存在局限, 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高校对贫困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当前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一) 对于贫困学生帮助仅局限于经济上的援助。
高校工作者将贫困学生帮助的重心放在了经济援助上, 放松了贫困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 导致其在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日益凸显。由于我国贫困学生认证机制和经济援助申请机制的缺失, 经济援助形式的单一化, 在贫困学生的虚荣心的作用下, 贫困学生在经济上继续受困, 心灵上陷入困境。
(二) 对于贫困学生的心灵培育的缺失。
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经被认识到, 很多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工作, 但是从总体上看, 由于学校德育工作者保持消极的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工作方式, 同时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在行政管理和日常服务中, 使得贫困学生心灵培育缺失。
(三) 对于贫困学生的教育停留在群体性引导。
在高校德育教育转型的今天, 辅导员老师还从事着大量的日常性行政工作, 不能够做到逐个了解、解决问题, 经常是只抓群体性、共性的问题, 这无疑是贫困学生问题滋生的一块优质土壤。
二、贫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况
(一) 性格特点。
1.自卑。
经济上的困难、学习路途的坎坷使得贫困学生产生自卑感。自轻自贱、自我鄙视, 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 面对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贫困学生心里有着极强的矛盾特性, 既自卑与自尊的矛盾。他们因为家庭贫困而自卑, 但是对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目标又有着自己的认同, 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 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因此, 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
2.偏激。
贫困学生极强的自尊心里, 使得对于自己的事情过分的敏感。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 他们往往思维定势, 习惯性的放大生活中的丑陋面和阴暗面。对于他人的言行过分的敏感、多疑, 错把别人的善意关心和帮助当做是怜悯、同情或施舍, 拒绝别人的帮助, 不愿和他人接触, 使自己越来越孤立。长期处在高度敏感之中, 使得自己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有的贫困学生还会产生暴力倾向, 甚至仇恨社会。
3.虚荣。
由于自卑心理和自尊心里的作祟, 一部分贫困学生产生了虚荣心理。往往在行为方式上表现的与现实情况不符。这些学生, 一方面以家庭困难为耻辱, 不去申请也不接受学校的各项援助, 另一方面却不顾现实的盲目攀比, 注重物质消费。
(二) 生活现状。
1.极大地生活压力。
高校贫困生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援助, 还要支付高额的学费及其它的杂费, 购买必需的生活、学习用品, 已经杯水车薪。为了减轻家庭或亲友的负担, 他们穿着朴素, 满口清淡, 不参加同学聚会, 不主动与人交往, 把自己封闭起来, 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时期, 拮据的生活费使他们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给学习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还使他们的性格越来越孤僻。
2.极大地学习压力。
贫困学生大多来自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条件较差的地区, 综合素质明显弱化, 与其他学生相比其学习困难更大, 学习道路更为坎坷。为摆脱自身的生活压力, 很多贫困学生常常奔走于校内外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 经常与学校上课时间相冲突, 分散了学习的时间, 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使得他们中成绩特别好的就少了, 大多数学校在评奖学金的时候看的是综合素质, 拿奖学金就不那么容易了。
3.极大地心理压力。
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更多的贫困学生遭受着自卑和自尊交织的困扰。在接受援助的同时, 他们往往感到是在接受别人的“施舍”, 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大学校园里盲目攀比的风气又强烈的刺激了贫困学生的思想意识, 使其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失落、自卑、苦闷、敏感、焦虑等情绪交织在一起导致人格的残缺。
三、高校贫困学生人文关怀的建构
(一) 援助经济, 合理配置资源。
1.制定合理有效的认证和申请机制。
当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贫困学生认证的标准, 贫困学生经济援助的申请机制同样缺失, 这样不利于对贫困学生经济援助的正常进行, 各高校应在政府的指导下, 就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贫困学生的标准, 同时, 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申请机制。
2.注重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当前各院校在经济援助方面, 往往采取“平均化”的方式, 不能因人而异, 帮助效果常常差强人意, 各高校可以加大个体教育, 以老师作为媒介了解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3.注重援助方式的多样性。
各院校可以在资金分配方面, 在助学金中加大奖学金的比重, 或者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使贫困学生的自尊得到保护, 鼓励贫困学生“争先创优”, 自豪的取得助学金。
(二) 浇灌心灵, 摆脱精神困扰。
1.以个体引导取代群体指导。
贫困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 他们虽然心理遭受扭曲, 但是仍然对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有着自己的认同, 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该舍弃群体指导走向个性引导,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方法, 将贫困学生个体作为工作对象, 了解贫困学生面临的困境, 对症下药。
2.建立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建立心理咨询室, 贫困学生动态档案, 心理咨询室、家长、辅导员老师和学生干部联动长效机制。改变传统心理咨询以学生被动参加的局面, 开展心理讲座、健康心理志愿者等活动使贫困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积极的接受心理治疗。
3.社团活动使学生走出交往困境。
为了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增强对集体的认同感, 可以建立他们自己的社团。在贫困学生社团中, 他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 更容易有归属感。社团活动可以满足他们精神的需求, 提升自己的能力, 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有利于贫困学生自信心的重新树立和健康心里的形成。
4.用环境引领学生走向光明。
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 还体现在环境的营造上。构建温馨环境是贫困生人文关怀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营造温暖的寝室环境, 寝室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 寝室环境和人际关系对贫困生的影响很大;要营造温馨的班级环境, 可以使贫困学生更加喜欢学习;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这是贫困生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场所。良好的氛围是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无声体现, 更有利“精神解困”。
参考文献
[1].林胜平.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其对策初探忉[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胡芳.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及对策探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方钫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7.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篇七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是指在校期间难以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加上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物价的上涨, 导致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在求学道路上迷茫和退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生活拮据。从2002年开始高校的不断扩招, 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校学费也越来越高,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支付高额费用, 甚至没有钱去购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第二, 心理障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情况是复杂的。有的学生能正视自己的困难, 有强烈的上进心和勤劳质朴的品格;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在学习和生活中比较自卑, 导致学习、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第三, 学习压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得学生, 必须四处打工, 寻找勤工助学岗位, 这些占据了他们全部的课余时间。有学生因为打工还影响了正常的上课, 受到老师的批评。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是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第四, 能力欠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比较落后偏远的农村, 学校的教学观念落后, 教育资源有限, 接受信息较慢, 外语、计算机、人际交往和才艺等综合素质相对薄弱。由于地域和经济状况的限制, 无法购买更多的学习资料, 参加更多的社会交流。等步入大学后, 由于性格内向孤僻, 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 从而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五, 就业担忧。就业形势严峻,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岗位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先存在缺陷, 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欠缺。同时, 由于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显赫的家庭背景, 在找工作中也明显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思考
人文关怀理念主要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归宿和出发点, 以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完善人为宗旨和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经济、心理、学业、能力和就业等方面的关怀。因此, 重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的人文关怀, 是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 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 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关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得学生而言, 解决经济上的困难的是首要问题, 所以人文关怀要以经济关怀以切入点。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基本形成了包含“奖、助、困、补、免”等多种形式构成的资助体系, 也成立了学生困难资助中心, 我校除了国家奖助学金外, 还有培才等各种慈善基金。在工作中做好公平公正, 确保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首先, 学校要积极做好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 学生要合理使用助学金, 按照要求归还资金,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其次, 积极扩展资助渠道, 使更多的学生可以获得资助。最后, 学校安排一些勤工助学岗位。
2、心理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因此要多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首先, 要采取针对性教育。学生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学生中, 通过与学生们谈心,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其次, 高校应多开展一些心理方面的讲座, 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和受挫能力, 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最后, 转变教育方式, 由灌输式向对话式转变。用真诚与学生进行交流, 用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心理上变得更加强大。
3、学业关怀。随着我国的转型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 对于学习上弱势的一些学生, 要及时的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方法, 建立学习目标, 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其次,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培训, 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 鼓励学生们多参加一些活动, 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就业关怀。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 能否顺利就业是他们最关系的问题, 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聚焦点, 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关键点。因此能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对困难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重点。首先, 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要以职业规划为先导, 正确认识自己, 确立符合自己的现实的就业目标。其次, 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应给与指导,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育学生在求职中要越挫越勇, 吸取教训, 调整心态, 积极寻找就业。最后, 对于缺乏信心的学生, 应帮助他们提升专业能力, 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
5、环境关怀, 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 开展各种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其次, 学校老师应该多深入学生宿舍,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上温暖。
总之, 高校经济困难是一个需要给予关注的群体。我们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关怀和引导,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胡继民.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8) .
[2]裴沛.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 2010 (6) .
[3]肖文学.浅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策略[J].社科纵横, 2008 (9) .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推荐阅读:
浅析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06-18
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10-08
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06-09
浅析高校网球选修课中的步法练习08-04
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07-01
定稿:浅析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08-02
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