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小记者申请书范文

2024-06-29

新华小记者申请书范文

1.新华小记者申请书范文 篇一

标新立异,道别人所未道——这是郭玲春的追求。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用鲜明的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继《金山同志追悼会在北京举行》获1982年全国好新闻奖后,她 采写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又获1984年全国好新闻消息一等奖。同 一个作者,写的都是会议新闻,一个是表彰大会,一个是追悼大会,内容、场面、气氛迥 然不同,但却都为读者所欢迎,为新闻界所首肯,这是偶然的巧合吗?显然不是。其中是 内在联系就在于,审美信息的巧妙运用,使作者有了写作成功的法宝,创新与成功有着必 然的联系。按郭玲春自己的话来说:“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4好一个大胆!大胆 者,勇于创新也。让我们仅举她写的几篇消息的导语吧:

其一:“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三百五十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 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 萃北京,参加建国三十五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与“新闻人物 ”这个词无缘的新闻记者,而今受到党和人民的表彰,自己成为新闻人物,这是事物发展 的一个本质变化,是一个观念的变化,再也没有比抓住这个特点来写导语更能和这样一个 表彰大会相称的了。导语接下来的两句,更深一层地道出了这次表彰大会的特色,突出了 新闻工作者的特质。整段导语既包含了消息必备的要素,又摆脱了通常的八股格式。其二:“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人民文学》,今天下午庆祝创刊三十五周年时,既畅 谈成绩,又把它在三个时期所经历的曲折与失误,公之于众。主编王蒙说:„我们只想说 明,国运兴,文运也兴。刊物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这声音回荡着历史 感,昨天与今天的对比,国运与文运的关系,记者把事实升华为一种令人思辩的哲理。导 语紧紧抓住这一点,新闻的思想提高了,主题深化了,新闻具有了生命。

其三:“没有人为他主持这最后的仪式,也没有人为他致悼词,只有他的家人,他亲近的朋友和弟子,今天在八宝山公墓一个朴素的灵堂里,向他——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沈从 文先生告别。……人们将一株月季放在他的身边,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正如他令人怀 念的一生。”这里,我们不准备做更多的评价,许多大报在一版全文发表了这条消息,有 的报纸还将以上这段导语的一部分作为副标题,足见编辑们看了这叩人心扉的文字后拍案 叫绝的神情。

这些导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没有一条是不可理解的,同时又没有一条不是 创新的,在可理解性和独创性之间,郭玲春同志执著地追求它们组合的最佳化,用丰富多 采的审美旨趣开拓报道空间,借变化多样的手法传达信息,显示出一个进入成熟阶段的记 者的丰厚功底。

郭玲春同志成功的奥秘何在?她自己说得好:“新闻,要永远给人以新的感觉,包括 内容到形式,某种样式多了,我就不写,我看报,若发现自己的报道在形式上和别人的类 似,我就感到不安,对自己产生不满。”5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创新精神,一种何等难得的 美学追求!一个有出息的记者,不但不能重复别人,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甚至不能重 复自己,他(她)应该不断形成自己自我的写作个性,又不断地用新的质冲击甚至破坏这 个个性,形成一种与先前个性有内在联系的新的个性。郭玲春正是这样。读她近年来的新 闻作品,觉得几乎每一篇都打上了她写作风格的印记,每篇又都自有特色。她的新闻作品 所来源的事实,决非她一个人所能“垄断”,人人心中所有,但笔下所无,这就有了新意 ;她孜孜不倦地在自己所报道的范围内筛选精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蜚声新闻界; 她付出了加倍的劳动,也加倍地赢得了读者;她的成功和出名,根本原因就在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散文式新闻

穆青同志说:“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只有在这方面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也许才能真正对八股式的新闻作点改革。”

散文式新闻的明显特点是:段落松散与节奏明快,行文流畅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寓意深刻。它同样需要符合“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原则。

散文式新闻在写作技法上讲究:善于用形象化的白描手法去刻划新闻事件的特征,新闻人物的个性;采用情景交融的散文笔调,富有美感与表现力;抓住生动感人的细节,从细节描写中以小见大;还可在描写、记叙事实的基础上,加以精辟、切中肯綮的议论,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1、散文式新闻的语言。散文式新闻作品对语言要求很高,应该比小说多几分雕饰,比诗歌多几分清淡,简洁而潇洒,朴素而优美。可说介乎浓妆与淡抹之间,即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以小的篇幅给人以大的信息量。

2散文式新闻的结构。

那么什么是散文式新闻呢?散文式新闻是吸收了散文与新闻的优势而形成的一种新闻体裁。说它是新闻,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有半点的夸张,不能有丝毫的“合理想象”和“主观发挥”,而且要有时效性。说它是散文式新闻,是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松散、自由,不那么规格,实际上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富有文采。

二、散文式新闻的特点

鲁迅曾经说过:“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无妨。”用散文形式来写新闻,当然也可以形式灵活多样,特色各具千秋。那么,散文式新闻有什么特点呢?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在的本质。散文式新闻往往是抓住一个问题、一条经验、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侧面,用形象的手法来加以表现,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能有散文的味道。二是生动的细节。散文往往用细节来表现人物或事件,写散文式新闻也可借鉴这一点,在细节上做文章,用细节展现一种意境。三是深刻的议论。散文式新闻不仅仅局限于用事实说话,还常常通过各种事实,发表深刻的议论。但这种议论应当是精辟的、切中要害的,不是不着边际的泛议。四是新颖的文采。散文式新闻从语言文字和表现形式来看,应该是新颖的、美丽的、多彩的。有些新闻往往语言呆板、枯燥无味,散文式新闻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时而叙述,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时而描写,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新华体

新闻稿的中外结合体形式叫新华体

就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新华体的公认特点是:消息简洁,文字精炼、篇幅短小;善于用事实解释事实,很少空发议

论;层次清晰,尽量做到一个事实一段,消息中段落过渡自然;稳健中见权威,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注重通稿的信誉;善于抓大问题、关键性问题,重大事件的报道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主题开掘深刻。

有关追悼会的消息写作,几乎行程一个固定模式。但郭玲春报道金山逝世的消息却突破了老框框: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鲜花、翠柏从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这里,作者仅用52个字就把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了。作者一反陈规,用描写式导语报道名人逝世。这是比较少见的。

有些新闻事实本身有些抽象枯燥,但郭玲春却能从普通事实中提炼出新的意境。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开幕,议程无非是领导做报告,宣读贺电,老实说,实在写不出什么新意;而郭玲春笔下却出现了新颖奇异的构思: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这条消息的导语写作,确实出手不凡,构思奇巧,发人沉思。尤其是“今天”这个确切的时间词语构思得极妙。它既是与“过去”相呼应的对比,又是发电稿的时效表述,可谓一语双关,寓意深长。

郭玲春还十分注意导语与结尾的互相呼应

福建闽侯人,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4年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到文化部工作,直到1971年墨彩和丈夫一起调到新华社,先后任编辑、记者、主编等职,被评为高级记者,1992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由于郭玲春数次以会议新闻获全国好新闻奖,同行们都戏称她为“会议记者”,而他自己也声称,作会议记者是她的自愿行为。

郭玲春的会议报道范围很广,有展览会、颁奖会、座谈会、纪念会、新闻发布会、追悼会、庆功会……报道的会议也有大有小,小到几个人参加的小型讨论会,达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大大小小的会议报道中,郭玲春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孜孜不倦、探索创新的精神,在写作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打破了以往“新华体”的会议报道模式,开辟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会议新闻写作的新途径。

郭玲春会议报道的成功与她细致的观察、深入的采访时分不开的,她每次参加会议,表面上轻轻松松,实则全身警戒,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篇材料,每句发言,乃至每一声感叹她都用心捕捉。她不仅观察着大背景,也不放过每一个小的细节。郭玲春在报道中沉淀着她的思考,而不是单纯的就会议本身而报道会议。这是她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她不甘为“新华体”所束缚,而创造了审美感极强的“郭体”会议报道形式。她注重会报道的导语。特写式的导语、对比式的导语、设问式的导语……都被她运用得巧夺天工。对报道的结构,郭玲春也是精心安排的。

郭玲春会议新闻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有文学味道,富于感情。她新颖的写法给新闻写作带来了一股春风。郭玲春很善于把“我”写进新闻里,常常在新闻里“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倾向”。“我”的登堂入室增加了新闻的文学味道,嵌入了散文的特征。

郭玲春虽被称为“会议记者”,但她也写了许多通讯、特写、评点、随笔等文章,而且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写得有声有色。郭玲春的成功更在于她一次次突破自我。郭玲春自己曾有个比喻:我们就像春蚕吐丝,作茧自缚,而我们现在要走的第一步是挣脱它,就是解放自己。她自己正是在前进的路上一次次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一次次超越自我,使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

上一篇:车间主任日常工作下一篇:献给毕业季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