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作文:怀念屈原

2024-07-05

爱国的作文:怀念屈原(精选11篇)

1.爱国的作文:怀念屈原 篇一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大多数人只知道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而源远流长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其实,其起因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阳》)吴越交战,勾践败而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终于在数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三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这种说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这些说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管是为了纪念某某人,还是为了“迎夏至”、“避恶日”,为什么偏偏要举办“龙舟”竞渡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赛“龙舟”而不赛其它什么“舟”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龙的基本神性入手。我们说过,龙有喜水、好飞、善变、征瑞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既然有这样的神性和神职,被生活在江渎四流、湖泊星罗的水乡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崇拜意识必然要外化为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祭神,将人间美味敬献给神灵,并伴之以香火,让其款款享用;娱神,歌唱、舞蹈,想着法儿让神快乐;拟神,模仿神的举止形态,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关系,自己身上已秉赋了“神性”,从而能够“神灵活现”。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深层动因。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竞赛龙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克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稼渔丰成。同时,也使人们自身秉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进而怯邪弥难。至于纪念某某人云云,只不过是一种附会。原因大概在于,这些人杰的“人性”和龙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处,又多少分担了龙的一部分“神职”。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涛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为“广源顺济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说。

关文章:

1.端午节的作文800字

2.关于端午忆屈原中学作文精选600字5篇

3.关于屈原的作文800字

4.端午包粽子作文800字

5.粽子叙事作文800字

2.爱国的作文:怀念屈原 篇二

但那时, 在楚国内部存在着复杂而尖锐的斗争。表现为内政上贵族残余势力保守派和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斗争, 外交上亲秦派与亲齐派的斗争。前者以怀王稚子子兰等人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为代表, 后者以屈原为代表。屈原不久即被保守派的上官大夫以恃才矜功之辞所谗, 怀王不察, 怒而疏之, 迁之于汉北。

屈原既疏, 群小得势, 楚国政治日趋腐败。秦惠王本以齐楚和亲为患, 此时见有隙可乘, 使张仪南见楚王, 以六百里商於之地诈楚。怀王昏庸贪婪、刚愎自用, 受张仪之欺。“怀王怒, 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 大破楚师于丹、淅,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战于蓝田。魏闻之, 袭楚至邓。楚兵惧, 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 楚大困。” (《史记·楚世家》) 大概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 怀王不得已, 乃召回屈原, 让其出使齐国, 以恢复邦交, 局势得以暂时稳定下来。

齐楚邦交的恢复, 又为秦所虑。“ (怀王) 十八年, 秦使使约复与楚亲, 分汉中之半以和楚。” (《史记·楚世家》) 旨在拆散齐楚联盟, 怀王竟愿得张仪而不要地。后怀王又听信宠姬郑袖之言, 释去张仪, 放虎归山。当屈原使齐返楚, 劝怀王诛杀张仪时, 怀王已追悔莫及。怀王三十年, 秦昭王藉口与楚约为婚姻, 相约以会武关, 屈原劝阻, 子兰劝行, 结果怀王入秦后被要挟以割地。楚立顷襄王以应秦。顷襄王三年, 怀王客死于秦而归葬。其后,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谮毁屈原于顷襄王, 襄王怒而放逐屈原于江南。

是时, 楚国政治更加黑暗。《战国策·中山策》中, 秦武安君说:“楚王恃其国大, 不恤其政, 而群臣相妒以为功, 诌谀用事, 良臣斥疏, 百姓心离, 城池不修, 既无良臣, 又无守备。”可见, 顷襄王时, 楚已是内外交困, 国运危殆, 日薄西山了。

顷襄王二十一年, 即公元前278年, 秦将白起攻拔郢都, 烧毁楚先王墓。顷襄王兵散后不复迎战, 逃往东北的陈城。面对祖国沦亡, 人民遭难, 诗人回想楚国那一段显赫的历史, 心中万分悲愤, 绝望已极, 于是怀石自沉汨罗而死, 其时传说为旧历五月五日。

诗人在长期的流放中, 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 以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通过众多诗篇“发愤以抒情” (《惜诵》) , 一再反复地抒写自己心灵深处的苦闷和彷徨、追求和斗争, 表达了深广而强烈的爱国情怀。

具有卓越才识和宏大抱负的屈原, 为了实现振兴楚国的理想, 并不满足于众多的天赋优势, “又重之以修能”, 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但常“恐年岁之不吾与”, 而每“惟 (想到) 草木之零落”, 则更“恐美人之迟暮”, 担心时不我待。所以, 诗人决心作怀王骑乘的千里马, 为其“道夫先路”, (前引见《离骚》) 希望他能趁楚国还未衰落时, 扬弃秽政, 改革不合理的法令制度。

在诗人参政过程中, 当他发觉楚国前途已经被苟安享乐的党人搞得“幽昧以险隘” (《离骚》) 时, 诗人不会不明白, 在“弋机而在上兮, 罗张而在下。设张辟以娱君兮, 愿侧身而无所”的情势下, 自己“忘儇媚以背众”, “壹心而不豫”地“竭忠诚而事君” (前引见《惜诵》) , 必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可吃。然而诗人并不因此而惧怕招灾引祸, 而唯“恐皇舆之败绩” (《离骚》) 。想到这些, 诗人“事君而不贰” (《惜诵》) , “忽奔走以先后兮”, 希望怀王能尽早“及前王之踵武” (前引见《离骚》) , 以振兴楚国。

可是, 诗人“竭忠诚而事君”的结果却是“反离群而赘肬”, 对此, 诗人大概还有所预料。然而, 一向以为“相臣莫若君”的屈原 (前引见《惜诵》) , 怎会想到“荃不察余之情兮, 反信谗而齌怒” (《离骚》) , 不单如此, 还“骄吾以其美好兮, 览余以其修姱。与余言而不信兮, 盖为余而造怒” (《抽思》) 。因此, 诗人沉痛悲呼:“忠何罪以遇罚兮, 亦非余之所志也” (《惜诵》) 。

在遇罚受惩的情况下, 诗人“固知蹇蹇之为患兮”, 然为了国家的富强, 却“忍而不能舍也” (前引见《离骚》) , 而随时“愿承閒而自察”, 向君王表白自己的忠心, 当总算有了机会“兹历情以陈辞”时, 可是“荪详聋而不闻” (前引见《抽思》) 。此时的窘况, 大概正如诗人所言, “行不群以巅越兮, 又众兆之所咍也。”在这种“退静默而莫余知兮, 进号呼又莫吾闻”的窘境中 (前引见《惜诵》) , 诗人感到时光飞逝, 事业无成, “老冉冉其将至兮”, 心中更“恐修名之不立” (前引见《离骚》) 。

面对“变白以为黑兮, 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 鸡鹜翔舞” (《怀沙》) 这一黑暗现实, 诗人明确表示,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 (《涉江》) , 随波以逐流。诗人认为,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长顑颔亦何伤”, 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而对于媚俗取巧, 诗人说:“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诗人自信自己与群小志向、道路不同, 不能彼此相安, 正如方和圆不能彼此相互配合一样。所以, 诗人甘愿“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 而绝不“背绳墨以追曲”, 因为, 他坚信这是为“前圣之所厚” (前引见《离骚》) 的。

在长期的流放中, 诗人想到群小的谗毁, 楚王的昏聩, 也感到过彷徨、孤独, 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曾经“悔相道之不察”, 打算“及行迷之未远”, “退将复修吾初服”, 准备独善其身;也曾“反顾以游目”, 准备“往观乎四荒”, 逃避这一切。但诗人始终坚信, 自己“好修以为常”是没有错的, 因此, 诗人说:“虽体解吾犹未悔, 岂余心之可惩” (前引见《离骚》) 。

然而女媭的关心和劝戒, 再次让屈原感到苦闷、彷徨,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 而是“就重华而陈辞”, “诗人瞻前而顾后”, 得出“孰非义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的结论, 诗人再一次申明, “阽余身而危死兮, 览余初其犹未悔”, 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信念 (前引见《离骚》) 。

“既得此中正”, 有了主心骨, 诗人不畏“路漫漫其修远兮”, 决心上下求索, 以期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 然而诗人上叩天阍, 下求佚女, 只感到“闺中既以邃远兮, 哲王又不寤”。求贤已不可得, 事君又不见容。诗人再次感到迟疑彷徨, 因而决定求神问卜。首先, 灵氛劝他“勉远逝而无狐疑”, 说:“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应远游他邦, 求合于诸侯。听了这番话, 诗人“心犹豫而狐疑”起来, 巫咸又告诉他, “勉升降以上下兮, 求矩镬之所同”, 应当相信, “苟中情其好修兮, 又何必用夫行媒”, 应“及年岁之未晏兮, 时亦犹未央”, 留楚与众周旋。深知楚之黑暗的屈原当然会感到“时缤纷其变易兮, 又何可以淹留”, 以酬自己救国之志。至此, 诗人决心“远逝以自疏”, 往观“四荒”, 认为正好“及余饰之方壮兮, 周流观乎上下” (前引见《离骚》) 。

于是, 诗人备粮就驾, 扬鞭起程, 转道昆仑, 在漫长的道路上周游, 由天津到西极, 涉流沙, 遵赤水, 经不周, 直指目的地西海。这一路游来, 声势是何等的浩大;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态度是何等的坚决;内心是何等的欢快与自得;感觉前途是何等的光明。然而, 就在太阳东升照得大地一片光明之时, 忽然看到地上生他养他的故乡时, 诗人感慨“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前引见《离骚》) 了, 此时, 诗人内心别楚的痛苦就不言而喻了。最终, 充溢于诗人灵魂深处执著而强烈的爱国情怀, 使诗人毅然决定留在自己的祖国, 依照彭咸一生的行止来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郢亡之后, 诗人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综观屈原一生及其在去留问题上苦闷、彷徨、矛盾、痛苦、追求、斗争的心路历程, 我们看到, 诗人以一颗赤子之心, 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是进亦忧, 退亦忧。在朝之时, 则竭忠尽智, 力辅怀王, 以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 仍“思君念国, 忧心罔极” (王逸《〈九章〉序》) , 不弃“存君兴国”之志 (《屈原列传》) 。诗人“进不隐其谋, 退不顾其命” (《〈楚辞章句〉序》) , 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而唯独把祖国的命运、前途系在心上。

另一方面, 应该看到, 在求贤不得, 事君又不见容, “国人莫我知”的情况下 (《离骚》) , 诗人“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楚人《卜居》) , 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愿摇起而横奔”, 又“览民尤以自镇” (《抽思》) ;“欲高儃佪以干傺”, 又“恐重患而离尤”;“欲高飞而远集”, 又怕“君罔谓汝何之”;“欲横奔而失路”, 又“盖志坚而不忍” (《惜诵》) ;“欲变节以从俗”, 又“愧易初而屈志” (《思美人》) ……这里, 诗人放言无忌, 毫无掩饰, 赤裸裸地反复抒写自己心灵深处斗争的痛苦, 是如此的真切动容, 感人至深!最后, 执著的爱国情怀战胜了私欲和怯懦, 诗人明确宣称:“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 , “知死不可让, 愿勿爱兮。明告君子, 吾将以为类兮” (《怀沙》) 。

由此可见, 正是这种经过心灵深处复杂而激烈斗争后所作出的人生抉择, 愈见其爱国情怀的深沉执著。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以其不朽的诗篇, 表现了光耀千古的爱国情怀, 对后世文人志士的思想, 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代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 宋末文天祥、陆秀夫的民族气节, 明末史可法的爱国豪情, 无不同屈原的爱国精神有着渊源关系……

千百年来, 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维护祖国的尊严与统一的斗争中, 人们常把屈原作为一面旗帜, 从中吸取精神和力量。抗战中的1942年, 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在重庆上演, 轰动战时的陪都, 是最有力的证明!

摘要:两度临朝, 欲除旧布新、振兴楚国的屈原, 两度受谗被逐, 在长期的流放中, 诗人通过诗篇“发愤以抒情”, 饱含血泪地倾述了自己的追求和遭遇, 抒发了理想破灭后, 自己痛苦、绝望、无所适从的真切感受, 反复且毫不掩饰地吟诵自己在去留问题上矛盾、彷徨、苦闷、追求、斗争的心路历程, 最终义无反顾地做出留楚殉国的人生抉择。这曲悲歌惟其真实、执著而深沉, 千百年来, 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关键词:屈原,放逐,诗歌,心路历程,爱国

参考文献

[1]黄寿祺, 梅桐生.楚辞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

[2]郭绍虞, 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4]史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4.

3.爱国的作文:怀念屈原 篇三

一、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屈原的爱国思想

列宁说过,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毛泽东则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地位》里说过:“爱国主义内容要看在什么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要谈屈原的爱国思想自然不能离开屈原生活的历史时代来探讨。

楚原是商的属国,商亡后,被迫向南迁移,后被周成王封于楚地。常被周人斥为南蛮加以剪伐,始终局促于汉水之南。周东迁后,国力衰弱,楚趁机发展势力,纵横于汉水、长江一带,并向北发展,打败了隋国、徐国,灭掉了申、息、邓、弦、黄等国,屈服了陈国、蔡国,插手郑国事务,与齐国争霸。尤其是打败了宋国之后,楚成了中原的霸主,控制了黄河流域的许多中小国家。公元前606年,竟陈兵于周的边境,问鼎于周室,意在取而代之。公元前597年,楚征服郑国,饮马黄河,雄视北方,与晋国对峙。楚昭王时败给吴国后,国力虽然大减,但直到春秋后期,它的疆域在诸候国中仍是最大的。战国中后期的楚怀王时代,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山东诸国合众抗秦,推怀王为纵约长,所以汉朝刘向概括当时的形势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源出于撷顶部落,在上古民族结构中曾长期处于特殊地位的楚民族素有爱国传统。由于南迁,使它介于华夏、蛮夷之间,为求生存与发展,它必须利用夷夏双方的力量,吸收相邻各族的积极的文化因素,经600余年的艰苦奋斗,推行“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的路线,务使夷夏“阁不率服”,因而竟壮大发展成为战国时期两强国之一。到春秋后期,楚国已兼并了四五十国,疆域扩展非常迅速。到战国中期前,楚已成为战国时代疆域最大的国家。

楚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光荣历史,使楚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从而更形成了热爱楚国、报效楚国的传统精神,君臣上下,普遍如此。屈原作为这样民族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深谙历史、具有伟大政治抱负的刚烈之士,继承了楚民族的爱国精神传统,是自然而然的。可以说是当时的客观现实造就了屈原的爱国思想,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爱国政治家兼诗人。

由于楚怀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楚国内部贵族腐朽势力把持政权,山东六国彼此争夺,导致秦国趁机采取远交威胁利诱等手段,完全瓦解了合纵联盟阵线,使得楚国由盛转衰,逐渐走向灭亡。屈原正是处在这样历史年代,在楚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被楚怀王任用为左徒的,“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外交方面都居重要位置。在《惜往日》中,屈原自己回忆说:“惜往日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娱。”这表明他在左徒任上时怀王非常相信他,命他明法审令,起草新的法制条文,而且他也曾在一段时间内,把国家治理得逐渐富强起来,新法也制定完毕且实行。从屈原遭到腐朽贵族们的诬陷,导致昏庸的怀王“怒而疏屈原”的史实来看,屈原的新法一定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从而也证明屈原的新法有重要的改革内容。

屈原的外交路线非常明确—主张联齐抗秦。《新序·节士》篇记载“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可见屈原在外交上的作用及他对当时形势的正确认识。山东六国中,齐最富,楚最大,只有齐楚联合,才足以对抗强秦。然而昏庸的怀王因受张仪之骗,贪得商于之地而绝了齐交。在兵挫地削后,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再令屈原使齐,又结联盟。由于昏庸的怀王反复无常,听信了郑袖等人的奸计,再次与齐绝交,与秦约为婚姻,致使一向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遭受到更大的排斥,为理想的无法实现承受巨大的痛苦。《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表明了屈原为国为君而忧虑的心情。正如屈原所虑,怀王被骗,客死他乡,顷襄王则完全屈服于秦国的压力。

然而,屈原在黑暗的现实中,却绝不与腐朽的贵族集团同流合污。为了拯救国家,他不怕打击陷害,做着坚决的斗争。在《离骚》中愤怒地写道:“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在《惜往日》中写道:“信谄谈之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他不仅痛斥腐朽的贵族,而且愤怒地“责数怀王”,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思想情怀。

二、“思九州”体现了屈原的伟大爱国思想

屈原不仅爱自己的宗主国—楚国,而且爱整个中国。战国之前,先后存在过夏、商、周三个大一统的朝代。周王朝在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名义下,诸侯林立,还有四夷之国与周王朝或诸候国发生某些联系。各诸侯虽然不相统属,但又能相互依存,共同创造着华夏文明,所以《离骚》才有“思九州之博大兮”的诗句。随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个人地位的变化,时人所居之国也在变化,因此在时人的思想中“国”有三层含义:一是原籍之国,亦称乡国;二是居住或仕奉之国,亦称君国;三是超越于乡国、君国之上的,共同使用华夏文明的、传统思想中所认为的构成神话谱系的大一统之国,即有着共同祖先的“祖国”或称“天下”。正由于这样,人们的爱国便有范围的不同,一般臣民所爱之国,大抵是乡国与君国。伍员弃楚奔吴,为吴伐楚,绝情于乡国,所爱的只是君国。孔子周游列国,偏于诸侯,所爱的是祖国。屈原热爱楚国,但是他心目中的国家并不仅仅局限于地处江南的楚国,他是要以楚国为基础来统一天下,以结束“九州”分裂的局面,使中国成为传说中尧舜、夏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所统治下的一统天下。

屈原在《离骚》中选用大量古代帝王兴衰的经验、教训去劝说怀王,他所用的例证几乎都是大一统天下时的君主,正如刘安所说:“上称帝誉,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他多次赞颂尧舜、夏禹、商汤等大一统君主及皋陶、傅说、吕望、宁戚等华夏诸国共同认为的理想宰辅。《天问》中大部分是关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叙述,而涉及到楚史的只有四五句而已。这正如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所言:“为统一中国起见,极力主张消弥各个氏族集团的个别传统,特别是个别的氏族传统,而倡导出中国民族的大公祖以为统一的基点。”屈原极力称颂尧舜、夏禹、商汤,正是这个用意。《离骚》一开头,他就说明自己为高阳氏的后代,捧出这位整个华夏的始祖来,说明在他的思想中认为楚民族有着同秦齐等国一样光荣的历史,是有资格统一全国的。他要为怀王导先路,劝怀王举贤授能,使楚国富强,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反复劝戒怀王,“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这正是希望楚怀王如尧舜,自评为皋陶,而用楚国力量统一天下。他迫切希望怀王“抚壮而弃秽”,“及前王之踵武”追踪尧舜,“遵道而得路”,振兴国家。他以夏启、太康、夏架、奔、后辛等整个华夏诸国所公认的历史上的昏君为鉴,用来劝导、指责怀王,这表明屈原的思想中是把楚国与整个中国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楚国只是大一统的中国的一部分,楚又有数百年向北发展的历史,拥有带甲百万、地广人众的条件,只要怀王能遵道得路,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楚国一定能够统一整个中国。他要使楚富足强大,并以此为基础去统一全中国。他不仅仅爱楚国,而且爱祖国,他把爱楚国与爱整个中国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核心。

三、屈原的悲剧性结局

“研究屈原,应该拿他的自杀做出发点。”屈原的悲剧性结局,其根本原因是时代的缺陷所造成的。屈原生活在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的时代。君主是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态体现着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其“唯我独尊”的权威是丝毫不容侵犯的。而屈原却偏要打着先王的旗号,不厌其烦地去开导楚王、说服楚王,甚至颂古而非今,不仅没有收到正面效果,反而触怒了楚王,乃至被逐出朝廷,过着悲惨的流放生活。虽然,他用诗歌“发愤以抒情”,揭露和批判了昏君佞臣中的种种丑恶行径,这或许会对统治者的信誉产生一些冲击作用,却不能触动君主专制的既存意志,更不用说会触动君主专制实体了。正是这种时代的缺陷,造成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也是产生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屈原的悲剧还在于他为楚国所构想的“美政”社会,其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为政者必须以古代的明君贤臣为榜样,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否则就没有资格当政。这种要求,从理论上说固然无可厚非,但在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的时代是无法实现的。究其原因,这与屈原自我认定的理想化的人格标准有关,他将从政者的人格标准定得很高,且作为第一要素,要求为政者时时保持人格的高尚和尊严,不做任何有损人格的事,在政治上不做任何妥协或让步。这在屈原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人都应该遵循的“绳墨”(准则);但在善良的人们看来,这不过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而已,只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来表示崇敬;而在昏君佞臣的眼中,不是痴人说梦,就是迂腐怪异,遂嗤之以鼻。说到底,屈原为楚国所构想的“美政”社会,是一种自我认定的理想化了的图景,当他为此而付诸实践时,必然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冲突,使自己遭到接二连三的挫折,承受了种种痛苦和打击。令人敬佩的是,他宁折不弯,“九死”不悔,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立起来,义无反顾地为其既定理想而奋斗,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

另外,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与他在政治上不够成熟有关。历代政治家从政情况表明,大凡精明、成功的政治家,均具有这样一些特点:胸怀全局,深谋远虑,审时度势,讲究策略……由于某种政治目的需要,因而有时不免要受点委屈(或曰以退为进),做适度妥协或让步。而性格刚烈、士人气节极强的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难免会冲动任性,感情用事,固守己见,不愿做任何妥协或让步。这种士人气节和诗人气质,“尚带有人类早期青少年时代狂热、激进、纯洁、气盛、探索、无所顾忌等等不够老练圆滑的种种特点”。正是这种个性化的刚烈性格和“以道自任”的士人气节以及重感情、易冲动的诗人气质,使屈原追求人格的完美更加执着,更加专注,无形中也就加快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进程。

不过,从历史的客观效果来看,屈原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有得也有失。正是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巨大成就,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这些不朽的作品,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而且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影响,从后世的各种“屈原文化现象”中可以看出,爱国情操、人格精神的政治道德意义似乎要比文学本身的影响还要深刻广泛些。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操和人格精神,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格修养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这些千古绝唱的诗句,如同穿越时空隧道的一道道声波,在天地回荡,让人“惊起却回头”,肃然起敬!

4.爱国的作文:怀念屈原 篇四

导读:据《史记》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假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5.端午节怀念屈原组诗 篇五

吃着父母亲手包的粽子就会想起你

不知道我们现在吃的粽子是否还是你那当年的味道

或许面对现在不安全的食品

你已经不再喜欢

。。

划起龙舟

荡漾的汨罗江风景是否依旧

面对现在污染众多的江河

你是否还有勇气

投入自然的怀抱

。。

如今快速浏览的时代

是否还有人喜欢你的书籍

如果没人阅读

你是否还会奋笔疾书

。。

他或许对我说

吃粽子只是对我思念的一种形式

我不在乎吃的是什么

只在乎你能吃的好

。。

他也许还会对我说

我不在乎投身的是什么河流

我只在乎你能记得我为什么那样去做

是否会引起你的共鸣

。。

他可能会对我说

阅读什么书籍是你的爱好或习惯

但从中获得知识却是你的收获

收获对你来说都受益匪浅

6.表达屈原爱国的诗句 篇六

表达屈原爱国的诗句

1、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2、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3、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4、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5、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6、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7、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8、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9、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屈原《国殇》

【相关阅读:表达爱国的句子】

1、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2、叛将卫律的威胁不能让他容色稍变,匈奴千金封候的许诺不能让他动摇片刻,因为他心中装着两个字“祖国”。为了这两个字,他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条铭记心间。

3、我就是你的,我的祖国!全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4、让我们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不再就是可辱的,我们将会成为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

5、民族弱则民弱,民族强则民强。不要忘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我们要把使命和责任凝聚在脑中,把握在手中,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强国的巨大力量。

6、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在祖国几千年光辉历史的长河中,多少民族志士用血和生命谱写的正气之歌如黄河越九曲,长江泻三峡,激励我们为捍卫祖国尊严而斗争。

7、爱国就是苏武的持节南望。当大漠的风将他的手雕刻得龟裂,当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他依然手握节毛尽落的旄节,眼睛跨越千山万水,寻找着回家的方向。

8、华夏子孙只有手挽手,心连心,时刻铭记祖**亲恩情,永远记住不可一世清王朝覆灭教训,勤奋学习,互相帮助,万众一心为国效力,就无愧于炎黄子孙这个荣誉,无愧于中华民族这个称呼。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至今,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范仲淹,还就是“一枪碧血勤珍重”秋瑾,“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都懂得爱国就是“作为一个臣民必备素养”道理。

7.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篇七

1、《离骚》简介

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

(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

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2)对楚国的热爱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其准确把握当时的历史现状,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提出了振兴楚国的口号,在屈原看来,只有振兴楚国国力,才能为人民提供坚实的保障,保卫楚国的大好河山不被侵犯。但是屈原的主张却得不到认可,楚国的统治者依然醉生梦死,对残酷的现实视而不见,最终导致楚国灭亡。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针的提出,针对楚国的现状,屈原提出了变法主张,制定完整的国家法制,并建立楚国自己的.文字,同时要开放言路,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纳入到楚国国家管理中,革除楚国多年的弊病,再者要改革军队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联合其他国家来维持楚国的稳定性,从这方面来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变法践行者,其变法主张策略都是有利于国家壮大,在《离骚》中,屈原所云“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表明屈原勇于面对现实,表达了对国家改革的急迫性,同时屈原重视对国家人才的培养,为国家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离骚》中所写“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但是由于楚怀王个人意志不坚定,再加上周围奸佞之臣的阻碍,屈原的改革政策始终无法推行,其一腔报国热血付之东流。

(3)爱国精神产生的根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高度开放的时代,同时各国之间相互征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屈原对劳动人民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希望通过振兴楚国来维持老百姓的安定生活。楚国虽然经历过繁荣的时代,但是当繁荣远去之后,楚国就不得不面对各国之间的战争,尤其是强大的秦国崛起之后,直接威胁了楚国的国家安全,楚国人民的安定受到了威胁,屈原身处在楚国的高位,他不计个人得失,将生死置之度外,意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楚国被动的局面,这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本源。从屈原自身来讲,他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其进步的思想决定了其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屈原对家和国的情感深厚,在《离骚》中作者借用高洁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对楚国深厚的情感,并和破坏楚国安全稳定的恶势力进行斗争,屈原的一生都是和楚国恶势力进行斗争。

3、结语

8.屈原爱国诗词 篇八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他写过的爱国诗词有哪些呢?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

(1)吴戈:战国吴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

(2)毂:(gǔ)车的轮轴。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士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

(5)凌:侵犯。躐(liè,音“列”):践踏。行(háng):行列。

(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

(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住。援,拿。玉枹,嵌玉饰的鼓槌。

(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用玉装饰的鼓槌。(9)天时:天意。坠:通“怼”(duì),恨。威灵怒:神明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音“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

(14)首身离:头和身体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

(15)诚:果然是,诚然。武,力量强大。

(16)终:始终。

(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战死者。鬼雄:鬼中雄杰。

通假字

被通“披”霾通“埋”反通“返”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赏析

《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据说,诗人是为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役而写(当然,不同的说法也很多)。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战役的经过:将士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人人奋勇争先,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只见战旗遮盖住太阳,战鼓震天动地。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双方战车交替,车轮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马挣扎着,还是拉不起来。由于敌军众多,我军伤亡惨重,左侧的边马倒下了,右侧的.边马也被兵刃杀伤。壮士们身佩长剑,腋夹秦弓,捐躯于寥廓超远的疆场。

诗人热烈地礼赞道:英雄们真是意志刚强、武力强大,身虽死而志不可夺!他们死而有知,英灵不泯,在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背景

9.传承端午习俗 弘扬屈原爱国精神 篇九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到那天,人们整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包粽子吃。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他不仅十分爱自己的祖国,还非常有才气并且受到了楚王的重用。后来,楚王听信了馋言,把屈原放逐出去,屈原忿忿不平,便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汩罗江自杀。人们知道了,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食物能像粽子一样寓意丰富,粽子的形状棱角分明,象征着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粽子的里面包一颗红枣,象征着屈原的赤胆忠心……总之,粽子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无比敬重,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屈原绝没有想到,生前他忍受无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死后,他的继承者们贯穿古今,前仆后继,层出不穷。穿越岁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唤良知和责任,挽留忠贞和圣洁。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审视历史,用沉重的笔墨审阅历史,把一部残破的书写得理性而厚重。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苏轼、辛弃疾、谭嗣同等等数不胜数的热血男儿传承着屈原的精神。可以这样说,是他让端午节熠熠闪光;是他让湘水接受祭拜;是他让国人由蒙昧走向进步。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去找寻真理,又有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恋,屈原虽然在岁月河流中漂走了,但是《离骚》、《九歌》等光辉诗篇,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留在中华灿烂的史册上。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屈原的精神从未像今天离我们这么近,这么亲切。每每中国发生的任何灾难,都能让中国13亿人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中国人更加想念屈原,屈原那处在人生的逆境中,却时刻怀着对祖国灿若日月的情怀,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身虽死,情不改的爱国情结,不正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吗?那江上竞飞的龙舟,不正是13亿人民同心协力划动的吗?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大自然的强悍面前,人类团结一致,血脉相连。

10.爱国的作文:怀念屈原 篇十

端午节爱国精神屈原演讲稿800字1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__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爱国精神屈原演讲稿800字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之屈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0__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爱国精神屈原演讲稿800字3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__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端午节爱国精神屈原演讲稿800字4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再过几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纪念我国著名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的楚国在列强环视的状况下,却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错误,依旧墨守陈规,没有改革的锐志,在国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面对连年的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的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国家存亡不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扫净了自鸦片战争之后弥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端午节爱国精神屈原演讲稿800字5

尊敬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6日,也就是本周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在放假期间请同学们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最近流感比较严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最后,祝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安全的端午节。

11.屈原爱国的名言警句 篇十一

2、杂申椒与菌桂,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3、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4、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5、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6、乘骐骥以驰骋,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7、日月忽其不淹,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8、指九天以为正,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9、吾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 (离骚)

10、时缤纷其变易,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12、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13、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九歌)

14、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

1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6、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17、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18、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1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0、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22、闭心自慎,终不失过。

2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

24、路慢慢其修远兮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2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27、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2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9、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上一篇: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报告下一篇:班组长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