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2024-09-28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精选11篇)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篇一

牟家坝镇中心小学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我校在校儿童502人,其中留守儿童222人,占44.2%。留守儿童中,双亲外出务工的15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9.8.2%。留守(222人)儿童中,品学皆优的112人,占50.45%,品行较差的24人,占10.81%。根据教体局通知,现将我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如下:

一、我校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我校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一方(父母离异)或双方外出务工,由母亲管护(父母离异的,多数由父亲管护),或由爷爷、婆婆管护,被亲戚管护。他们缺少父爱或母爱,寄人篱下,缺乏亲情和健全家庭关爱,生活上、情感上、学习上、品行上,与其他家庭健全儿童存在很大差别。表现在,饮食上饱一顿,饥一顿;穿戴不整洁,衣、裤、鞋、袜脏,长发、指甲长,手、脚、脸不干净;性格上胆小、怯懦、孤僻、固执、自卑,他们最不爱听别人叫他“留守儿童”;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兴趣性不强;行为成长上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面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学校保证了他们在不辍学的前提下,接受完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作为学校、教师近年来加强了留守儿童的管教帮扶工作。

二、学校开展的主要工作。

1、建立了留守儿童管理档案。每学期学校开学报名时都详细调查了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在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信息管理中都做了标识,及时全面的掌握了留守儿童的信息。

2、建立了留守儿童相关的安全、卫生管理、保学控辍等相关制度。

3、每学期按时请牟家坝派出所、司法所的司法人员为全校学生做法制报告会,同时定期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

4、加强了帮扶、教育。要求班主任老师留守儿童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的放矢。留守儿童的成员是一个变量,在一年级时是个留守儿童,而进入二年级不一定是留守儿童了。在某个年级的第一学期是个留守儿童,而进入第二学期他不一定还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品行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做工作的程序,也是在不断进化的。第一学期他是个学困生、问题生,但第二学期,他就不一定是个学困生或问题生了。由此,学校应该在每学期初对各班留守儿童数量及学习品行状况进行统计,进行分析。依此基础制定出留守儿童管教帮扶工作计划,选择有效工作措施。

5、定期召开了(每学期两次)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共同研究学校、家庭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大计,明确学校、监护人的管教责任,协手做好留守儿童的教管工作。

6、全面召开了留守儿童谈心交流会。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学习情况,心里想的什么,希望学校、教师如何对待他们。掌握了留守儿童的实情,可调整管教帮扶措施,制定一人一项管教措施。

7、、为留守儿童办好事。为留守提供安全营养的午餐,保证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积极努力办好学校食堂,解决好留守儿童吃饭、饮水问题。组织帮扶小组,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让留守儿童参与到学生大家庭中,找玩伴、交朋友,调整性格。组织献爱心活动,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穿衣(鞋)戴帽、学习用品不足等生活问题。

8、发挥了政教处、少先队的职能作用。学校每学期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政教处、少先队的一个中心工作,做到学期初有计划、有措施,学期中有活动、有成效,学期末有总结。政教处、少先队每学期开展了多彩的活动上,让留守儿童感到了舒心,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让他们知道“社会、学校人人关心我,我为他人做什么”。把他们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培养健全的人格。

9、联系社会组织,村组机构,共同做好了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们无权要求社会组织、党政机构怎么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帮扶工作(尽管他们有这个责任),但我们学校经常主动跟他们联系,协商留守儿童的工作。希望他们从社会教育、家庭扶贫、督促监护人按时送留守儿童入学返校、社会安定上为学校创造好社会环境,做好留守儿童的外围工作。三结合教育网络,最主要的一面当然是学校教育。我们只有主动出击,在监护人(家庭)和社会组织、党政机构的积极配合下,我们才能完成这个使命——不让留守儿童辍学,没有留守儿童的犯罪记录(上级督导机构的评估指标)。

10、加强了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要担负起留守儿童管教帮扶的直接责任。学校要求班主任摸清班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这个工作在开学报名注册时进行。报名注册时,问清每个学生的父母在家情况、监护人情况、联系方式,把它们记录在册。从学生成长记本(也就是《素质报告单》)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品行表现情况,把这些学情班情作为制订班务工作计划的依据。组建帮教帮扶小组,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要求班主任要做到五多:多问。即,问衣食住行、身体状况、学习状况、品行状况、监护人家庭情况。多动手。即,见低年级留守儿童来校未洗脸,可给洗洗脸,擦擦手;见头发 乱辨子散,可给予梳理梳理;见指甲长了,可给予剪剪;见学生衣服扣子掉了,可给予钉钉;见学生鞋带散了,可给予系系;作业本课本散了,可给予钉钉;帽子戴得不正、红领巾系的不牢等等,都可以给予整理整理,关怀在细微些小处。多检查。即,每天检查按时到校情况、缺席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班级活动任务完成情况、小组活动情况。多汇报、多联系。班主任每学期向学校领导汇报反映班级留守儿童工作应在二至三次,争取学校对班级工作的支持。每学期同政教处、少先队、后勤组协商共同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至少二次,这样可以达到工作内容和措施互相沟通和协调。多走访。主要走访监护人。现在虽然社会信息很发达,有事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可以解决,但它必竟还有局限性。班主任每学期在有选择的基础上,上门走访三分之一的监护人。将监护人本人、家庭的信息掌握清楚,对留守儿童在家中、上学路途的信息了解全面、真实。教师上门家访对家长(监护人)产生的影响,是打电话不可比拟的。当然教师家访不是上门告学生的状,告状式的家访是教育工作的失败。一个班主任如果做好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工作,这个班一定班风正、学风浓,是学校的一个好班。

三、工作不足;

1、留守儿童相关制度不完善。

2、家校联动工作有待加强,学校教育得到家长的协助不够力度,留守儿童思想行为差、学习差成为学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困难。

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要问题,我校加大力度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工作,为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解决农村教育困难,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工作。2015-9-23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篇二

一、祖辈的“爱”助成长

1. 老年人要注意学习利于孩子成长的新思想,尽量用现代科学的、文明的方式来抚养教育孩子,而不要遇事即责骂、鞭打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以身作则,尽量戒掉以往的陋习,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2.“不是不爱,不可错爱”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有尺度,一方面要表现亲情之爱,同时也要彰显教育之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才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 外出的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寒暑假尽量接孩子在身边,让他们明白自己是被呵护、被惦记着的,而不是被遗弃在寂寞下成长的孩子。多跟老人和老师联系,这样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

二、学校的“爱”助成长

1. 每个班级都应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包括联系卡、统计表、基本情况登况表等等,教师应不定期的家访留守儿童,与其家人互相沟通,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其精神成长的计划,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从内心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以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2.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活动,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种活动方案,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道理。例如通过“亲力亲为”活动,让留守孩子从小学习自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通过“争分夺秒”活动,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娱乐时间。通过给孤寡老人“送爱心”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帮助别人时的快乐,懂得他人在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把关心他人看作是自己生活中快乐的一部分。

3. 一对一的“爱”,让两个离家比较近的留守儿童成为“手牵手好伙伴”,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在每个节日里,让他们共同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送给其他学生,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在班上开辟关爱留守孩子的专栏,制作一些爱的标语,记录下孩子们每天的心情与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这一句句爱心宣言,组成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让孩子从内心发出阳光般的微笑。

三、社会的“爱”助成长

1. 地方政府应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并积极联合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联合公安部门集中清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把网吧作为整治重点,严格执法加强监督,为留守儿童创造绿色空间。联合卫生部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保健工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 成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阳光驿站”,动员一些退休在家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发挥他们的余热,建立农村留守儿童跟踪教育服务点。开展针对老年人的隔代教育的培训,学习教育新观念,为留守儿童举办爱心活动,开展法律讲堂让他们能知法懂法守法。寒暑假可以邀请地方上专业美术或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培训,让农村孩子也能多才多艺,不再拘于课本。

3.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现状存在缺陷,监护力度不够、监护方式不稳定、监护倒置、监护职责不明确等,所以地方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举报机构,防止他人虐待留守儿童,由群众实行监督,尽量阻止对留守儿童进行辱骂、恐吓,联合公安部门突出特殊保护,严厉打击拐卖、虐待、伤害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违者将依法严惩。

摘要: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祖辈的“爱”助成长,学校的“爱”助成长,社会的“爱”助成长。这不仅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作为!

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2-01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边远地区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留守农村就读,由父母或委托亲属代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失学、辍学、犯罪等,影响到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教育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几种监护方式,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在边远农村这种监护的方式采用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时间久了,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下面,本文就学校教育中,怎样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与教育进行探讨。

二、关爱留守儿童,创建“留守儿童之家”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农村被留下来的孩子也就越来越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对于这一群群被留守的孩子,学校有责任将他们培养成才。

所以,留守儿童比重较大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并聘各班主任为该班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布置温馨的留守儿童活动室,有电视、电脑、电话、图书角、学生特长展示台等设施,让留守儿童不再寂寞、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美妙,也和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的孩子一样感受到足够的温暖和关爱。

三、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关心留守儿童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心理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据相关资料分析: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有时侯会”感觉孤独,占总数的58.3%;“经常觉得孤独”的人占10.0%;而“不会”孤独的占总数的31.5%。对于身在异乡打工的父母,有占总数的52.2%留守儿童表示“很担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身安全;“有点担心”占总数的40.0%;表示并不担心的占总数的7.2%。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要求班主任将班级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记载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大量信息,包括生日、爱好、父母联系电话、监护情况、家庭环境、情绪变化等等。学校建立 “亲情热线”等 ,经常提醒孩子与在外的父母通话或写信,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与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定期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让孩子们在座谈会上尽情地说、畅谈自己的心里话,内容可以说说悄悄话、问问近期心情、也可以推荐一两篇好文章。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勤交流、勤动手,找到“家”的感觉。

四、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实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目前,大多农村地区都在实施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教书育人,又扮演“监护人”身份的角色,为广大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提供了生活、学习、安全和教育监管的保障,能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使留守儿童在规范化管理和集体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

近年来,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我们取得一些成绩,许多农村地区学校纷纷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等,留守儿童的教育进一步得到保障。留守儿童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盲点和难点,一些新问题还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林 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

4.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篇四

----南盛街道中心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政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会议精神,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在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全街道截至2015年5月农民工输出总数6767人,0-18岁(不含18岁),其中男生949人,占54.5%;女生791人,占45.5%;男女生比例约为1.2:1。经过对全街道8个村委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0-18岁(不含18岁)留守儿童中,在校生有1108人,占64.9%;家庭条件较好的有31人,占4%;生活难以保障的有380人,占21.8%;隔代监护有184人,占48.4%;寄养监护有212人,占12.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9月,我街道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108人,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分布广,不均衡。从统计分析,我街道8个村委会均有农村 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村庄,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留守早,时间长。我街道0—6岁(不含6岁)的留守儿童数有32人,占29%;6—14岁(不含14岁)有300人,占49.3%,14—18岁(不含18岁)有64人,占21.7%。从中不难看出,0—14岁(不含14岁)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大部分留守儿童中,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四)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我街道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其中也有少部分从不联系。每年能与父母也只能见上一面,其中多年才见一面的情况也存在。

(五)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调查中,有45.6%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也因此,有5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六)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我中心小学校是外出务工子弟学校。可供留守儿童内宿的的生活用房393平方米。目前有午托生325名,内宿生168名,占留守儿童的85%,基本满足了留守儿童的需求。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比其父母打工前有所提高,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生活质量却处于下降趋势。一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存在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一定损害。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三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育和变化期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使她们缺乏生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学校对生理卫生课不够重视,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产生恐慌。

(二)留守儿童心理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母约束,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

(四)留守儿童安全方面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其监护人上山劳动,还有的年龄比较大照顾自己都困难,加之临时监护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致使火灾、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患病却得不到及时医治,孩子的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忧。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教育和沟通。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全面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虽然部分父母有时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过问很少。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祖父监护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二是亲戚监护型(由亲戚——叔婶、姑舅朋友托管)三是单亲监护型(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学习、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三)留守儿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监护人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四)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发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 爱,以生活照顾为主,而且无力承担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任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性格偏激等不良习惯,加之年老体弱多病,监管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五)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传媒难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渗入,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中心学校成立了领导机构,各校校长亲自任组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镇派出所、司法所、共青团、妇联、行政村干部、退休教师任成员,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了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政教处、教务处、少先队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了相互配合和协作,形成了全校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局面。

2、确立工作目标和原则,确保关爱工作有章可循。

为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我校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定位为我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在此定位的基础上,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每学期开学,在学生回校注册时,及时发放表册,摸清留守儿童情况,及时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识,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信息,及时更新。通过档案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搭建亲情桥梁,开通亲情热线、视频聊天室、心理咨询室。通过开通亲情热线、视频聊天室、心理咨等服务,鼓励孩子们与父母通话,架起了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学校公开教师电话,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希望家长多多关心留守在家的子女,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让每一个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5、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留守儿童”是学习上、生活上的弱势群体,为此,学校为“留守儿童”实行“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做到“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及时送医院诊 治,悉心照料。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建成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并且做到有工作人员、有活动场地、有办公设施、有固定电话、有活动经费。活动室的建成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课余的活动场所,改善了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成为留守儿童的开心乐园,家长的放心港湾。

6、配备生活教师。

在留守儿童中配备生活教师。生活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互相交流、沟通,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生活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向领导组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情感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7、晚饭后,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文体活动。

①在留守儿童中多开展一些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劳动实践活动,“6·1”联欢活动,手抄报比赛活动,夸妈妈活动,文明礼仪活动,爱少先队队旗活动等等,让他们在学校生活有乐趣,愿意与伙伴共成长。②将留守儿童根据其兴趣爱好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绘画组、书法组、乒乓球队、呼啦圈组等等,每个队都有相应的教师培训指导,使留守儿童在学校能学到一技之长,为今后的生活道路奠定基础。③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8、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近年来,我校关工委与镇派出所,“ 110”报警中心及镇治安室建立了“警校联 动机制”,对学生的校外行为加强监管,学生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得到了根本抑制,收到良好效果。

三、学校今后的工作打算

1、加大工作的投入,争取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活动。

2、指导并参与针对学生的知识讲座和科普活动。、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4、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抓紧在建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的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完工,满足更多留守儿童的需要。

5.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篇五

2015年月

留守儿童关系到千家万户,我校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深入贯彻省、市、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了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发展状况,促进了我校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初步解除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现就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汇报一下:

一、留守儿童现状 1、2014年秋季全校共有学生98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有43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3.8%,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一起或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的都有,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来自农村,父母一般都在外地打工。

2、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有25人,占58%,一年回家1——2次的有18人,占42%,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

3、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一部分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大部分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不好。一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照顾不到孩子的学习;二是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根据学校7个教学班班主任提供的留守儿童相关资料以及2014年下学期9月份月考成绩表可以看出,这43名留守儿童36%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20%成绩比较优秀。老师们也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

2、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

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骂人、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关爱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

1、召开家长会,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实施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2、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切实关爱留守儿童

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爸妈、爷爷、奶奶过生日时,老师指导留守儿童给家长打一次生日祝福电话,增强他们与家长的情感交流。老师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告知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访活动、校讯通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留守儿童“绿色环保”秋游、野炊等活动

为了体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消除他们在校的孤独感,学校每年组织留守儿童外出活动,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让外出务工的家长放心。

4、手拉手共成长,关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为进一步丰富我校留守儿童的活动内容,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关心爱护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传统美德,我校不定期地组织留守儿童与乡镇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之间开展 “手拉手、同成长”活动。

四、关爱留守儿童的思考与建议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普遍问题,而且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特殊群体正在扩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认为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好子女,肩负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责任。父 母迫于生计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2、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

父母迫于生计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不能耽误孩子的教育,富裕了经济,影响了孩子,是得不偿失的。一个家庭中夫妻最好不要同时外出,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就近打工兼照料孩子。有条件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把孩子留在家的父母,要经常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联系,勤于与孩子沟通,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随时解决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问题,多鼓励、多赏识。让孩子心情舒畅,快乐成长。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加强联系和沟通。家长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3、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常抓不懈。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在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里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6.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篇六

做好团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为深入了解学校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着力改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按照《兵团教育局关于开展团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对学校前一阶段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学校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留守儿童情况。

143团小学共1185名在校学生,24个教学班,留守儿童23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1.94%。

经调查23名留守儿童详细信息,9名留守儿童的父母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10名留守儿童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4名留守儿童的父母和孩子见面为半年以上一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都是隔代抚养。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23名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2.61%,学习较差的占2.53%,但是64.71%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别人特别是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甚至部分监护人不识字。多数监护人很少或不主动与孩子聊天,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动向。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老人年龄较大,与孩子沟通、交流少,谈不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 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习惯较差。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照顾不到孩子的学习,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任课教师们也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

2、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家庭的监护人都是老人,且文化程度大都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骂人、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

3、家校沟通后,学生无改变。教师通过家访,将留守儿童的学校表现反馈给监护人,有的监护人根本不认可教师的反馈,有的监护人听了教师反馈后,根本不配合学效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有的监护人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样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

4、团场学校经费有限,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5、团场留守儿童的家长打工地点不固定,联系电话号码时有更换,取得联系比较困难。

6、学校“留守儿童之家”虽然建立并已经向留守儿童开放,但是由于资金不足,里面设施还需不断完善,使 “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作用得以实现,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成长。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开展情况。

(一)、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机构。

为切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减少学校留守儿童数量,让全校学生能健康成长,2015年3月特成立了143团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组 长:苏萍 王锦秀 副组长:龚豫新

成 员:乌拉四海 郝海凤 王勤 代文 刘斌 马秀花 李江 各班班主任

(二)、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为了摸清留守儿童的情况,2015年9月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

(三)、发挥了学校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2015年3月,学校各部门按照 “143团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方案”指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做好了以下工作,真正发挥了学校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真情关爱,落实“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主任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了分类、分组,任课教师具体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了学习帮扶计划,明确了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通过教职工大会,校领导要求了:每一位教职工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校医要及时诊治及时联系,生活教师和班主任要悉心照料。指导留守儿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每位班主任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愉悦了他们身心,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2、对留守儿童实施了结对帮扶。班主任根据每位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结对帮扶对象,要求:帮扶者每周至少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了一次,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班主任每月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了一次,及时反馈了儿童在校的情况。学校定期召开了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

3、注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及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教育课,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指定了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了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定期举行了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4、建立了 “留守儿童之家”。

结合学校具体事情,2015年3月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置体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有留守学生档案资料柜,分班级存放留守学生档案袋,安排教师每天轮流值班,管理并接受学生心理咨询等。

5、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亲情电话”5190044.2015年3月,学校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亲情电话”:5190044.公开了电话号码,发挥了亲情电话的作用,为留守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课外活动、节日等时间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了方便,增进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感情。

6、开展了各种人文、兴趣关爱活动。

学校成立了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留守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了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班级也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留守儿童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了家的感觉,增强了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加强了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每班通过校讯通、qq群的形式及时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公布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利用电话、家访等方式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了他们教育儿童的水平。班主任还指导留守儿童通 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

8、学校进行了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学校充分利用了教书育人的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了培训,向他们传授了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他们转变了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

9、班级间进行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交流了经验,促进了班级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0、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个大工程,仅靠学校的微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学校呼吁了有关部门及社会人士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

四、今后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1.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留守儿童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呼吁、宣传,使更多人关爱留守儿童,切实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

3、继续加强沟通交流,真正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5.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石河子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团场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团场留守儿童工作,积极摸索团场留守儿童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引领团场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学习、生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关心团场留守儿童的春风雨露,健康、快乐、和谐成长,从而拥有自己美好的未来!

7.关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七

建筑学院建筑学111苏春萍201103258 参加者:苏春萍

实践主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时间:2014.2.10——2014.2.25

地点:福建省龙岩市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打工的农民中,大部分人的子女正处于学生阶段。这些身为学生家长背井离乡的农民带子女到打工地上学的很少。因为撇开在外地上学的高费用和种种关卡问题不说,农民工大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的一年要换好几个地方好几个工种,有的由于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当地经济环境等问题,每年中途要返乡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四处“流浪”。于是,为了方便打工,他们一般选择将孩子留在家里。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当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可以带给他们知识,带给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给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把他们的坚强与微笑带回到我们的校园。在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中,给我影响力最大的是杨丽一家和孙红富一家。

村头的一间土瓦房门外,两个女孩,一个是姐姐杨丽,在永胜小学读三年级,一个是妹妹杨宏在上幼儿班,奶奶整天趴在长凳子上,通过爷爷得知他们已经在土瓦房里居住了27年,爷爷今年70岁,奶奶66岁,并且奶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等疾病,前些天因医疗费昂贵交不起住院费刚出院,现在基本上每天还要消耗20元左右的药物费。爷爷还说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家里老伴又生病,还要供养两个这么大的孩子。

男孩孙红富,在廻龙小学读二年级,通过和他聊天可以看出他沟通上存在很大的欠缺,并且对外面了解极其匮乏,通过与奶奶聊天得知孙红富后背有软骨瘤,现在边读书边治疗,其父亲在成都炼钢厂打工,母亲在成都饼干厂打工,他的外公67岁,外婆64岁,他们已经在这破旧的泥瓦房里居住了27年。她的姐姐孙海琼,一直躲在奶奶后面,比弟弟还要腼腆,怕生,后来我们谈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奶奶的眼神里透漏出点点酸楚。她说:“我年纪大了,也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再说我每天上山干活对他们也照顾不过来,只要孩子别出事,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我就放心了”。我们有一位队员问:“奶奶,到了暑假,孩子怎么办?”奶奶深陷的眼框里又多了一丝忧伤,看得出她很无奈,说:“要不就在家里,要不就跟我一起上山干活。”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留守儿童知道家里供其读书不易,同时也体谅到父母的辛劳,因而发奋学习,成绩很是优异,走访中可以看到墙上贴满了奖状;但是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生性调皮贪玩,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在学习时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导制他们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二、性格方面。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逆反心理较重。有些孩子很好交流但是也有孩子沉默寡言,由于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祖(外)父母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很难和别人沟通。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看到了留守儿童对于生活执着的追求,看到了他们为改变命运做出的努力,一个喜欢写小说的留守儿童在回答为什么喜欢写小说时这样说道:“现实世界过于残酷,只有在小说中才能有完美的结局”这是何等的震撼人心,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却说出如同饱经世事的中年人所说的话,让我深思,让我感慨。

在此,以我个人微薄的力量,提出几个个人想法: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或许在自己父母亲眼里,还没有走出大学校门的我们仍然是一群孩子。但是面对着农村儿童,我们俨然看到了我们那逝去的童趣。走了,或许再也不会来这里,或于我们的命运再也不会相交,但这片土地,这群孩子,这片空气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用自己在实践得到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它,克服它。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而那些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的人,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8.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篇八

村教育空巢化

在学校有通知下来暑期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对于活动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一步一步通过努力与计划我们把活动的具体流程安排全部弄好,也积极的去筹备学校活动的答辩活动,在我们做好这一切之后,我们参加了答辩活动也成功的被录取了暑期实践活动的知行杯活动,于是我们便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首先我们的暑期实践活动是以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的,因此整个活动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整个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在准备、开展、后期等环节中表现了优点,同时也存在不足:

1、前期准备充足:前期我们通过讨论组进行商讨,列出了详细的时间表和计划表,把任务细分到每一个成员身上,同时强调实践活动的目的、任务,让实践活动有目标、有方向。在前期准备中,也积极请教相关老师,并借助网络等查询相关资料。不仅通过新媒体,并且在学校的图书馆也进行了文献检索,了解了更多关于教育空巢的现象,对于其中原因我们也进行记录与探讨。前期中勾勒了大体活动的方向与工作。

2、团队合作: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们积极发挥团队的力量,各项任务基本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如在桐城大关镇上进行问卷调查,我们每个成员均进行传单的发放,这样就发挥团队的优势。同时团队中对于活动任务的分配大家都有所涉及,积极展现合作精神,学校的调查,教育局的走访,老师的采访,以及问卷的填写中让我们体会到团队的作用。

3、当然活动中也没有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约束:在活动执行中,我们很多计划因为现实的制约未能完成,比如我们所调研的安徽桐城市小关小学,因为学校已经放假,只能通过老师,校长,家长,学生等人员,可能存在片面,没有进入学校内部深入采访。

4、调研规模太小: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进行调查,学校范围不是很广泛,可能这样就导致分析数据没有较强的说服力,后期总结也就无法更深入,更具有针对性。

活动中我们获益匪浅,这也是我们进入大学的第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确出去走走可以看到更多问题,体会了社会现实,在我们享受着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时,城乡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在教育方面也有所体现,在这个大环境下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均衡以及教育空巢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我想这个活动给我们大学生带来的有两点:一是增强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团队和个人的力量发挥;二是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所学有所用,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观,通过自身实践去体会更多的社会百态,比在书上网络上看到的更加真实,更加贴切。

社会实践心得【1】

在放暑假之前,我们这个实践活动小组为暑期实践项目做了一系列准备。由开始的毫无头绪到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经历了组织队员,咨询,查阅相关文献,答辩,工作分配等过程。

我们的课题是探究农村教育的空巢化现象,是一个偏人文方面的课题,却在答辩时,在一片科创项目中脱颖而出。在答辩之前,我们曾在参与“三下乡”还是“知行杯”的问题上纠结许久,知道老师建议我们选择“知行杯”,我们却觉得在一片“高大上”的项目面前,我们被刷下来的可能太大了。如果被刷下来,我们之前的一系列准备就没了意义。学长告诉我们,如果要做就不要考虑失败,勇敢大胆的做,享受的是过程。于是我们选择了“知行杯”,之后便投入到答辩中。

前一阶段的准备工作的工作量不是太大,大家都未感到紧张,便盼着答辩结果下来。在积极等待的日子中,我们通过了答辩,接下来便是更详细的工作了。组长开始对我们暑期到实地访问调查活动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我和另外一个小伙伴儿做访问的工作。

在去实地调查前,我们纠结了许多问题,比如,住哪儿,在哪吃饭,交通是否方便,访问的对象找谁……因为另一个小伙伴的行程紧张,与课程有所冲突,又差点中途放弃,让人高兴的是到最后这些问题都逐一化解。

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我们有太多的问题去讨论,磨合,解决,本以为不会顺利的活动却顺顺利利的开始了。

社会实践心得【2】

实践之力始于足下,参与就是力量。

这个盛夏青春点燃了梦想,实践照亮了前行的脚步。我们已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7月中旬我们来到桐城派的故里,人文气息浓厚的安徽桐城。这里如同印象中的江南水乡一样,小桥流水,绿树红花。但也如同太多的江南一般,这里有着丘陵,山丘,世代阻挡着人们交流的步伐。一村一世界,大概就是这里真实的写照。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不断在相互逼近,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人搬离了这里,留在这里的只有贫穷,困顿。如今,我们集结在这里,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了解在这里的孩子,这里的学校,这里的教育。

行动的力量是伟大的。之所以我们选择这个项目,是因为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在报道“乡村教育空巢化”,乡村学校教师少,待遇差,教学设施陈旧,乡村学校的不断合并,学校在减少,老师在减少。导致了整个乡村教育呈现一种“空”,无人来管,任其自生自灭。但这一切似乎只是媒体的表象,如今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走访,切实做到了解,初步的概念。

我们来到了桐城市下辖的一个小乡村,叫做小关村。这里只有一条主干道通往桐城市,大山环绕。仲夏,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学校有着几分寂寥,又因为学校已经放假,少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显得这里的格外凄凉。在学校里眺望,不远处就是大山。整个学习学校,只有两栋简单的教学楼孤单的矗立在这里,教学楼前面那一块不大的空地就是学生们的操场,说是操场,也只是放着一个篮球框。但这已是学生们的全部娱乐活动的来源。学校的地面已经有些破损,少了人气的校园,有些杂草已然冒出头来。这里的一切似乎都静止了,只余下时间在静静的走着。

沿着大道不断向前走着,道路两旁种植的都是一些应季蔬菜,很多农田已然荒废。走在这一路突然有些觉得城镇化的脚步确实有些快了。路边的房子大都是大门紧闭,偶尔只有零星的几个老人坐在门口,路上碰到的不是拄着拐的老人就是蹒跚学步的幼儿。他们或许是这个村子最后的坚守者。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学校周边不应该是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吗?但事实上一路走来,孩子真的没有几个。而且据我们了解,这已经是比较大的村子了。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找到一些正在闲聊的人,问询了一下关于这个学校的事情,其实说到这个学校,他们大多还是颇有感慨。其实从前这里的人口还是很多,孩子们也多,学校周围很是热闹。放学时都是成群结队的离开,但随着人口不断外出打工,留下都是些老弱,或是不愿意出去的人。整个村子就空了。孩子的父母出去了,自然会带走孩子,不论是考虑到就近照顾还是教育的先进化,父母走了,孩子走了,整个村子最精壮的人口走了,自然村子空了,或许这就是正在中国上演的乡村的消亡。村民还说只要有点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了城镇上学,为的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还有现在乡村教师的素质太差了,到现在学校里大都都还是教学生们父辈的那些老师。

随着我们走访的深入,也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们约了一个小学老师来了解相关情况,方老师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谈起现在的教育状况,也是颇感难受。她说从前她带的班里大概有70多个人,但现在只有20多人。其实人数的多少不决定教学质量,只是人多时课堂气氛活跃,有种教学的成就感。方老师也给我们分析了目前的形式,计划生育是主要的原因,导致学生生源的减少。还有就是城镇化的发展,孩子们更多的选择了和父母外出,就近入学。谈及乡村教师的质量和收入,老师苦笑着说,确实,教师收入低,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教师这一行业,更别说到我们这里的小乡村来当老师了。以她的学校为例,老师已经属于大龄教师,而且没有了原来的教师分配制度,教师的更新制度极慢。新老师的更新慢,这也导致了很多音乐,体育这类的发展课没有人带孩子们上,现在他们只能最多放放音乐让他们听听,体育课就是玩玩。不过说起教育资源,方老师却说,其实国家的很多扶持制度都很不错,尤其是对农村地区,不仅有图书资源,还有远程教育资源。不过很多这些资源都在闲置着,没有真正实际投入使用。一方面是大多数老师年龄偏大,对这些资源不懂的利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由于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也对教育的重视力度逐年下降。目前的乡村教育真的似乎已经陷入“空巢化”。

乡村的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魔障,人口减少,学生减少,政府投入减少,老师减少,更多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城镇上学,乡村的孩子更少。这也许意味着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城镇教育,但我们忘了还有一批孩子驻守乡村,他们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只能继续在没落的乡村小学读书,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悲剧。

实践在桐城,感知在乡村。通过一系列的走访,我们对现在的乡村教育是一种担忧,逐渐空巢化的农村教育谁来拯救,继续坚守在农村的孩子有谁来撑起他们的明天,更多的乡村教育者又从哪里寻得。这一列问题亟待更多有识之士来寻求答案,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社会实践心得【3】

大学生的第一个暑假,当然,也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中基本的素质。于是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我们小队来到了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去进行以教育“空巢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事先调查,我们找上了桐城市小关村的小关小学,探访了该校的硬件设施。并就近对附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午因为疲惫的原因我们放弃了原定计划休息了一下午。后来对有关部门和老师进行了问询,了解到乡村小学的人数普遍比城镇小学小上许多。老师无法做到专门教授某门课,听学校派遣,哪里有空补到哪里的情况,同时老师不愿到乡村小学教学,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不能满足学生基本的素质教育。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知到教育“空巢化”存在的原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这次实践,我认识到一个计划不能想当然要劳逸结合,不然就会造成因为疲惫导致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活动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在剩下的时间中紧张的完成所有任务。

同时在社会上要善于与人沟通。经过挨家挨户的问卷调查让我知道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也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在挨家挨户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家庭对我们的到来感到疑惑,在我们说明来意后,部分家庭随便乱填问卷,导致问卷的真实性降低。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和陌生人交流,相信可以更加容易的让对方填写问卷,同时节省双方的时间,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同时在社会上我们也要克服自己的胆怯心里,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踌躇了很久才走进对方家门。,我们应当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恶劣,也要轻松应对到了社会上,和你打交道的都是不认识的人,你要连话都说不出口,要怎么进行自己的工作呢。哪有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能轻松应对的,当你克服心理障碍,一切就会变得容易解决了,有着勇气去面对才是其中的关键。同时我们也要自信,不自信的人容易给人留下不靠谱的映像,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自夸,而是自我对自己能力的肯定,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慢慢的对自身能力做出了肯定,也是此次活动的重要收获之一。

9.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情况报告 篇九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82公里,国土面积561.38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户数6402户、人口27063人。其中农业人口5870户、25511人,占总人口的94.27%;非农业人口1552人,占总人口的5.73%;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人。,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

通过调查,全乡截至2010年5月农民工输出总数6767人,0-18岁(不含18岁)的农辶羰囟苁?740人,其中男生949人,占54.5%;女生791人,占45.5%;男女生比例约为1.2:1。经过对全乡11个村委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0-18岁(不含18岁)留守儿童中,在校生有1130人,占64.9%;家庭条件较好的有314人,占18%;生活难以保障的有380人,占21.8%;隔代监护有843人,占48.4%;寄养监护有222人,占12.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5月,我乡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740人,加之今年干旱,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分布广,不均衡。从统计分析,我乡11个村委会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村寨,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留守早,时间长。我乡0—6岁(不含6岁)的留守儿童数有505人,占29%;6—14岁(不含14岁)有857人,占49.3%,14—18岁(不含18岁)有378人,占21.7%。从中不难看出,0—14岁(不含14岁)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大部分留守儿童中,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四)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其中也有少部分从不联系。每年能与父母也只能见上一面,其中多年才见一面的情况也存在。

(五)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调查中,有45.6%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也因此,有5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六)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比其父母打工前有所提高,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生活质量却处于下降趋势。一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存在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一定损害。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三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育和变化期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使她们缺乏生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学校对生理卫生课不够重视,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产生恐慌。

(二)留守儿童心理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母约束,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

(四)留守儿童安全方面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其监护人上山劳动,还有的年龄比较大照顾自己都困难,加之临时监护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致使火灾、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患病却得不到及时医治,孩子的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忧。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教育和沟通。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全 面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虽然部分父母有时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过问很少。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县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祖父监护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二是亲戚监护型(由亲戚——叔婶、姑舅朋友托管);三是单亲监护型(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学习、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三)留守儿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监护人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四)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发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而且无力承担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任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性格偏激等不良习惯,加之年老体弱多病,监管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五)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传媒难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渗入,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二)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三)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总体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当地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四)关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五)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六)责任感缺失是农民工自身原因。对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

六、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做法及存在困难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对全乡已外出6767名务工人员进行统计,掌握他们的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外出后存在的困难,并且登记好留守老人、小孩的情况。

2、实行党员、干部联系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制度。各乡镇对壮劳力全部外出,家中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孩的,由乡、村、组干部和在家的年轻党员联系。

3、实行定期走访。党员干部对所联系的打工户每月走访1至2次,并安排邻居亲戚每周看望一次,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量帮助他们,经常向外出务工人员通报家庭情况。

4、成立春耕帮扶组。春耕生产期间,乡政府、村委会、村小组发动党员干部组成助耕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留守人员家庭搞好生产。

5、建立打工亲情联络站。为方便留守儿童与亲人沟通联系,在各村委会建立“打工家庭亲情联络站”。

6、及时救助。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把他们列入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家庭贫穷、生活困难的儿童,政府给予及时救助,并列为“两免一补”对象。

(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二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居住较为分散,且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偏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及时照顾和救济。三是社会关注力度不够,组织开展工作力量薄弱。

七、建议及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当地责任,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

(三)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明确责任,并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四)积极宣传,引导外出务工父母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教育引导祖辈正确认识家庭教育观,使而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10.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

少部对全旗24个苏木乡镇(场、办事处)300多名留守儿童及家庭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一、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面广量大,留守儿童在**各地普遍存在,对314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结果表明,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9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85.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5 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14.3%,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足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思想偏激的占20%,思想道德方面有问题的占10%,积极进步的占30%。

2、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由于2/3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加之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其成长需要也还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要求和心理上的依恋需求上,母亲基本上可以胜任,70%的留守儿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更加刻苦学习,同时认为自理能力增强,80%以上的留守儿童能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整理书包、文具。

3、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发育正常,在被调查留守儿童当中,95%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在外工作的父母,希望父母在家陪伴自己,或者至少能一人留在家里,90%的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常回家或多打电话,希望爸爸妈妈在外保重身体,希望爸爸妈妈回来帮助指导学习,希望在家乡发展,让爸爸妈妈在家门口上班,希望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和健康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感增强。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爷爷奶奶和亲友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引导较少,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孩子思想波动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慰籍而产生较强的孤单感。调查中,40%的孩子感觉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帮助;30%的孩子遇事不与人商量;10%的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或只有1~2个朋友;许多孩子通过调查发出这样的呼声:“我们需要关爱和呵护,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让我们有幸福感。”

2、评判标准单一使近1/3的留守儿童不喜欢上学。由于学校和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特长和兴趣,使部分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当中,50%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28%的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只有3%的孩子家长关心交友情况;有17%的孩子不喜欢上学。不少孩子通过调查提出,希望多举办兴趣活动、亲子活动,让他们感到成长的快乐。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如果因为工作不到位,“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儿童”,就不仅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因此,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综合工程。结合**已经开展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为保证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建议有针对性的修改《义务教育法》,做出有利于在农村留守或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性义务教育利益的规定;完善农村学生非刑事人身伤害的追责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的责任的范围,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使他们成为体魄健康、形态良好的一代新人。

2、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教师、家长互相配合必不可少。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一些学校的老师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家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儿童”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加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实行学校与家庭,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共同关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帮助学生的父母和祖辈亲属了解科学育人知识,提醒老年人爱孩子不能溺爱。

3、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农村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小、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4、动员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村组要做好工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妥善

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并要求他们外出期间尽可能多与孩子联系。建议各地妇联为“留守儿童”组织“社会妈妈”结对活动。

1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篇十一

为认真贯彻教育局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留守儿童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根据学校实际,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了各种措施,现对此半年的工作自查如下:

一、初步成效

一年来,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导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二、主要工作经验

(一)工作内容:

1、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心理成长任务、特点、规律及问题,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体验心理健康常识——帮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学习、交往、生活的健康心态与思维方法,并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心理健康保健——帮助他们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培养对自身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与求助意识。

2、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分阶段内容:

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年级的留守儿童: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

——二年级的留守儿童:感受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与同学交往中学会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克服粗心、马虎不良习惯,乐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留守儿童:萌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自觉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挑战困难,品尝战胜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学习和做事时学会动脑、认真、仔细。

——四年级的留守儿童:勤奋学习,勤于思考;不甘落后,要求进步;初步了解情绪调节方法,锻炼抗挫能力,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或自卑情绪。

——五年级的留守儿童:树立同学间合作意识,学会沟通,与老师、同学、家长和睦相处;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合作能力,勇于负责,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张有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中学生活。了解自己能力、特点,初步学会接纳自我、他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关爱家人。

——七年级的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能力,在情绪、强迫、人际、焦虑等方面能自我调节。能以积极的心态适应初中学习。能够正常的与人交往。

——八年级的留守儿童:能够健康的与异性交往问题上;学习上能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学习,对社会积极向上。

——九年级的留守儿童:学生能热爱家庭、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亲近社会、遵纪守法,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以全体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2、民主性与参与性原则。民主、参与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只有坚持民主性与参与性原则,以真诚、友爱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愿意亲近教师,愿意对教师说心里话,才能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真实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在轻松愉快和乐观向上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差异性与多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留守儿童作为小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有它的独特差异,他们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多样性原则是由留守儿童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

4、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他们的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对他们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调节,以保障其心理健康。因而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

(三)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学校共用14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证。

7、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四)主要做法:

1、健全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各班留守儿童在心理辅导员指导下认真填写心理健康档案

2、举办心理集中辅导

心理集中辅导,一般10人左右。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时间上,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场所选择也十分自由。参与的对象则较为专一,活动主题也较为集中,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

留守儿童集中辅导:励志

留守儿童集中辅导:信念

留守儿童集中辅导:感恩

留守儿童集中辅导:坚持

3、开展心理读书活动

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可以让心灵的更加美好,开发身心潜能,增强塑造良好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的烦恼,消除心理的困惑,获得心理渴望的满足。

4、设立心理信箱

针对留守儿童,可以专门为他们开设心理信箱。心理信箱有两方面效用,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师生间个别心灵的沟通,努力获得他们对教师的信任,解除他们的心理防卫,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人格。二是对心理教育中一些带共同的方面展开讨论。

5、开展全辅等活动

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举行心育行动。侧重开展如品德践行,社会实践、送温暖等活动。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让留守儿童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心心相印,共同进步。

6、开通爱心QQ电话

爱心QQ电话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建起心连心的纽带,通过ipad、家庭走访、代理家长结对、家长、代理家长参加心理教育活动课、电话视频等多种方式,在每周四的中午或下午分班级、双方或多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发展的心育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扩大学校心理教育功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获得教师和学校教育,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7、创办心灵绿岛爱心小报

结合中高年级学生写日记、写周记,鼓励留守儿童书写,可以让学生心理的渲泄和排解,有学生心理的认知和感悟;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是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还可以为小报《心灵绿岛》提供素材。《心灵绿岛》创刊:

关注学生思维

关注留守儿童

8、特殊留守儿童填写量表

对特殊留守儿童填写量表,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9、留守儿童宣泄减压

10、留守儿童沙盘游戏

11、留守儿童观看心理情景剧

总之,是以“美”和“爱”来激活留守儿童,能在他们心灵深处迸发出璀灿的火花,成为学生所渴望获取的珍藏品。

(五)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指导,缺少专家引领。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不显著。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尚未有效建立。班主任、德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3、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上一篇:医嘱制度与执行流程下一篇:工程会议纪要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