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精选15篇)
1.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 篇一
注重对历史解题方法的训练
注重对解题方法的训练,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要重视对解题方法的训练。其中读和审的方法训练最为重要。“读”即是读材料,获取和解读出材料提供的历史味道,读出材料中的主题、时间、地点、出处、设问等有效信息。“审”则是审分值、审设问、审限定、审定位。
加强历史试卷得分的训练
加强对试卷得分训练,即是主观题中写的训练,重点是训练写出有效的答案,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弄清不同种类试题的设问特点和相应解题技巧
(2)历史答案要点化、层次化。
(3)时空定位很重要,阶段特征仍是得分利器。
2.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 篇二
一、利用社会话题进行导课
高中历史课堂应当与时俱进, 富有时代性的教学活动, 有利于促进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去认识社会, 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手段。高中学生有深入了解社会的欲望与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就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比如在讲解《“自由放任”的美国》相关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最近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用2007年的报纸或者电视报道引出这一事件, 让学生了解美国次贷危机之下, 日本与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分析这些国家对次贷危机的应对策略。以这样的社会问题引出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 有利于学习内容与社会问题的结合。在导入新课中应用热点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重视热点问题的真实性与历史教育意义。选择恰当的社会热点问题, 才能保障课堂导入效果。
二、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导课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给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源整合在一起, 有利于丰富导课内容。在历史课堂导课环节中应用现代技术, 给学生营造动静皆宜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 更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活动中来。
比如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的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从网络平台上搜集一些有关国际贸易组织建立与各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视频。在课堂一开始, 给学生播放这些视频, 让学生描述其中的内容。视频能够较好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真实事件视频的观看过程中, 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感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了解地球村的涵义。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 需要教师重视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 在导入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喧宾夺主。
三、利用有效提问进行导课
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历史教学内容用提问去引出待学内容。将新授课内容中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作为提问的重点, 用提问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置合理的问题悬念, 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比如在讲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面日本国旗, 提出“你对这个国家了解多少”的问题, 让学生将关注点放在日本身上。之后, 再展示一面中国国旗, 问道:“这两个国家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有什么关联?”引导学生联想到抗日战争。一旦学生说出抗日战争, 就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为什么中日两国出现战事”等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利用提问导入法导课时, 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实效性。不能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 要用问题去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
四、利用复习活动进行导课
高中历史内容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关联, 教师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来导入新课。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开始一堂新的历史课, 是尊重学生历史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比如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生产等不同的角度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进行复习, 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去猜测成果。在复习中引入新的历史教学内容, 会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课堂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 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最有针对性的导课方法, 才能让高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调动, 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摘要:导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桥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社会话题、现代技术、有效提问、复习活动等运用导课法,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导课法,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曹若溪.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5 (11) .
[2]欧小兰.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取的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中教研究) , 2015 (Z4) .
3.初中英语常用时态教学探究 篇三
一、 英语时态教学的具体实践
英语中的时态是指在某个具体时间段主语所处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时态和事件是有一定联系的,时间决定时态,而时态在很多时候又是靠动词来表示的,所以有时又称动词表现时态。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掌握好动词的具体用法,就可以掌握好时态。
1. 一般现在时
一般现在时表现的是经常发生的动作或有一定规律性的状态。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要求举出相似的例子。经常做的动作和具有规律性的状态,一般生活习惯上的例子会比较多,比如做运动,做作业等经常做的事情。比如,老师走进课堂,可以问同学们经常会做一些什么事,定期又会有些什么样的活动,等学生回答后,老师就可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用一般现在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记得很清楚。还有,直接让同学们记住,当句子中出现often, usually, always等词时,一般就可以判定这是一般现在时。
2. 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指已经发生的事或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事,有yesterday, last week, last night等标志性词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的话题来进行举例,比如, She went to dance lase night. (她昨晚去跳舞了。)另外,运用活动或是电视里的人物进行分析,学生们应该都会喜欢。
在表示过去的习惯性或经常发生的动作时,常与often, usually等表示频度的副词连用。利用上课不认真的同学举例,提醒或鼓励他们在课上的表现,这样,在使学生了解时态的同时,使学生感到满足,他们会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
3. 现在完成时
首先,它表示过去发生或已经完成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常用的时间状语有never, just, already, so far等。例子是可以用来假设的,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思路,了解他们对哪些影视作品感兴趣,然后对里面的人物情节进行描述,或者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再结合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把现在完成时运用好。其次,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对于过去已经开始的动作,老师可以问同学谁有什么好习惯,以此举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现在完成时还可以表示次数。老师可以对学生去过哪些城市,去过几次,让同学们从自己的经历中体会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 过去进行时
过去进行时的主要用法是描述一件事情发生的背景。首先老师在上这堂课之前,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比哪种教学模式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然后再列举出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在上课时拿出来讲。顾名思义,过去进行时重点强调的就是过去的某种状态,有时候也指两件事物同时进行。在复合句中,如果主要动作和背景动作都是延续的或同时发生的,那么主句和从句中的动词都可以用过去进行时。如: While he was waiting for the bus, he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他一边等公交车,一边看报纸。
最后可以以这种结构为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和进行现场模拟,但注意强调时态必须是过去阶段,简单地说就是让同学们清楚地了解他们目前所有的动作都是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段发生过的。比如说分组进行,三个同学一组,让两个学生在现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一个写作业,一个在听音乐,另外一个就根据其他两位同学的动作,用英文表达出来,但句子的结构需要模仿上面的那个复合句: While Xiao Li was listening to the music, Xiao Xia was doing her homework. 这样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氛围当中去,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更好地记住,以便以后能够轻松地运用。
二、 具体教学措施
从上面就可以发现,作为老师,不仅要在上课前整理好一切相关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积极投入到学生的各种讨论当中去,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在教学模式上要不断改善,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减少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压力。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英语这门学科,老师一定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生,那样只会让学生更加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很枯燥、相当没有情趣的事情,要通过实践的方法,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当中去。
三、 结束语
本文通过举例,具体地介绍了在初中英语中四种不同时态的运用,不得不说时态的掌握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好地掌握时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老师也要有耐心去教学生,尽最大的努力找出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4.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是什么 篇四
一、课前预习
数学的预习不单单只是说看一遍就了事,一个好的预习要善于发现本章学习的重难点,并提出有用的解决方法。当然,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根据成绩的好坏均匀分配,形成学习小组,让他们自行探讨,对于各自发现的问题集小组意见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对于整个小组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老师再进行点评并采取合理措施。这样一来,既保障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确保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并使得学生形成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性格,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学习
首先,我们应当加以利用的是学习的内容框架,這是数学学习的一大法宝。从整个初中数学,到这本书,再到某个单元的框架。比如,初中数学的整体框架大致由数,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构成,而数又分为式子,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几何分为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以及图形变换。初一上册的框架是:数,分为有理数和整式加减;方程,由一元一次和二元一次方程;图形,分为线的认识、同一平面内线的关系(平行和相交)以及坐标系和三角形。再说第一单元有理数,分为认识正负数,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及乘方运算。让学生做到,若干年后,即使他不记得数学学习的内容,但还记得学习框架,那便成功了。
再者,课堂学习氛围是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带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更有甚者决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成果。或许会有人说,数学不过是理性的,又不是凭空的想象,亦不是诗词歌赋的景物变化或者情感互动,那该怎样去营造一个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呢?在这里提出两点:一是动手实验,又有人会说了,数学不是物理可以借助器材实验,又不是化学利用药物进行反应,该怎么实验呢?其实不然,数学也有可以动手实验的地方,比如,在找角度规律或者进行定理推断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量角器,直尺,圆规等进行有效的探索,反推其证明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同学们对公示定理的记忆;二是知识竞赛,我们可以分阶段进行,在某一阶段的知识点学习完了之后,设置一些竞赛题,课堂进行比赛,让同学们在兴趣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
最后,绝大部分同学甚至老师都会认为数学的学习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练习,只要你练得多了,就什么都不怕了。当然,习题的练习对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练习的多了,见题型醒就多了,同学们更能理解,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不能说练习就是学数学的唯一。数学笔记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我把数学笔记分为两块内容,一是课堂笔记,这是同学们自己根据自己预习的成果对自己知识内容的强化,可以找相对于个人来讲的重难点,当然,不要是全程都在记笔记,那样老师所授知识点没听进去还浪费时间,记了和没记一个样,要学会挑点记,让学生自己选择不熟的,不太会的,掌握起来有难度的知识点记;二是错题笔记,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记住教训,错过的题不能再继续错下去,将错题整理,分析原因,找出所用知识点,以及正确解法都整理好写在笔记本上,多看,吸取教训,让学生告诫自己,下次不能再犯。
三、课后辅导
没有谁是天生就会学习数学的,在经过了预习及课堂的学习后,还要让同学们学会课后学习,我们作为老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但我们可以让同学们自己组织起来,建立学习交流小组亦或是一对一辅导,同时采用竞争奖励机制,对整体小组成绩好的,有进步的或是一对一辅导取得了最有效果的同学按照他们的最后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且有助于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同学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问问题,学会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想象力,让同学们在兴趣中学习,在个性发展中进步。
初中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点,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注重课堂学习的效率,以及课后的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标的见证下,提升自我教学素质的修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学习技巧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5.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 篇五
【内容摘要】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回顾、总结,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教学改革方向如何,课堂小结都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多年多年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经验,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的必要性人手,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课堂小结
常用方法
“好的开头,更需要好的结尾”。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可以快速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帮助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为进一步的学习搭建桥梁。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将课堂效益发挥到最大。
一、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在每节课或者每个章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者图示将一节课或一个章节的所学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可以将所学内容前后结合起来,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第二,数学教学的课堂总结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有疏忽和出错的时候,在课堂总结时,我们可以进行弥补。此外,在课堂总结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及时发现仍然不易理解的内容,老师可以在总结中再次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第三,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繁杂,逻辑性、连贯性很强,学生很难在第一时间全部掌握。我们需要课堂小结来帮助我们来回顾以前的知识,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架设桥梁,以免学生学习起来糊里糊涂的,学一些忘一些。
二、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的常见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对教与学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课堂小结的涉及,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就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常见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和借鉴。
1.数字法
紧紧扣住关键的字词,结合相应的数字便形成了数字法小结。如在教授“有理数”第一课时,小结可总结为“一个定义、三个分类、四个法则”。“一个定义”就是有理数的定义,“三个分类”是指有理数可以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四个法则”是指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减法法则、乘法法则、除法法则。这种数学法小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重点。
2.口诀法
课堂小结时将数学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项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经常采用这种课堂小结方法,比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运算时,可运用以下口诀: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有理数乘法运算符号法则:同号正、异号负、一项为零就是零;又例如在学习解方程时,也有这样的口诀:已知未知闹分家,分家要靠移成全。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转乘……等等。由此可见,几乎每一个数学的运算法则、概念等都可以编成口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总结与做好口诀的编写,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对数学进行掌握、学习。
3.兴趣激发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内容繁多,且很多知识非常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在包括课堂小结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参与,乐于探索。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涉及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各种平面图形,然后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特点。这种新鲜的课堂小结方式,学生的兴趣一下了就被激发出来了,争先恐后的要求角色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愉悦了身心。
4.拓展延伸法
拓展延伸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造力。一次有效的课堂小结可以是围绕“提问”展开的拓展延伸教学,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是怎么认识三角形的?”于是有的学生回答:不在同一条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连接所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有的学生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点,三个内角,分别用“A、B、C”表示,等等。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进一步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举出生活中与三角形相关或者应用了三角形原理的事物。”这就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形势下,充分认识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发挥课堂小结作用,掌握课堂小结的常见方法,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效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6.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 篇六
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他更加光火了。要求两天内结案。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 骑猪
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见唐孟棨《本事诗。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 鸟尽弓藏
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 屏风误点
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孙权看到后。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 蒲柳先秋
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见《世说新语。言语》、《晋书。顾悦之传》。后以“ 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6 弃席
春秋时,晋国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随他出生入死。后来,他加国为晋文公。在途经黄河边时,下令把原来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笾豆(食具)等都丢掉。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后面。跟随他流亡的人中有个叫咎犯的听后大哭。重耳问他:“回国应该高兴,你为什么样哭呢?”咎犯说:“你所丢弃的,正是流亡中赖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吗?”重耳当即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拋弃故旧。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以“弃席”比喻对下属故旧弃置不用。
7 黔娄被
春秋时,齐国贤者黔娄善于韬略,能退敌兵,国人对他很敬重。鲁恭公请他为相,齐威王聘他为卿士,他都不去。他非常穷困,死后因被子太小,连遗体都盖不住,孔子的学生曾子,建议他的妻子把被子斜过来盖,他妻子说:“宁可正而不足,也不能斜而有余。”见汉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晋皇甫谧《高士传。黔娄》后以“黔娄被”为清贫的典故。
8 墙东窥宋
战国时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否认了,并且说:天下的美色,没有能比得上我家东邻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涂朱则太红。但她登墙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没有动心。后以“墙东窥宋”为美女多情的典故。
9 乔迁
《诗经。小雅》里有一首《伐木》诗,开头四句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砍伐树木,丁丁丁,鸟儿鸣叫,嘤嘤嘤。它们飞出深谷,迁上高高的树林。按:唐代以后,都把诗中的鸟认作黄莺,后以“乔迁”、“莺迁”为迁居或升官的贺词。
10 青白眼
晋代的阮籍能为青白眼,凡遇到他喜欢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即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遇到他讨厌或轻视的人就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边看。他母亲死后嵇喜来吊丧,他用白眼,嵇康来吊丧,他用青眼。见《晋书。阮籍传》后以“青白眼”表示对人尊敬、重视或轻视、憎恶。
11 “蘧轮”
春秋时卫国大夫蘧轮,字伯玉,有很好的名声。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夜坐,听到车声辚辚,到宫门附近就听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在宫门的另一边又响了起来。卫灵公问夫人:“这是谁的车子?”夫人说:“一定是蘧伯玉的`。”灵公问何以见得。夫人解释说:“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会夜间行车也不失礼,过宫门而下车。”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见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后以“蘧轮”为称颂贤臣的典故。
12 屈谷巨瓠
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见齐居士田仲,说道:“我听说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赖别人生活)。现在我有巨瓠(一种瓜)坚硬的像石头,又厚又没有窟窿,想拿来献给先生。”田仲说:“瓠是用来盛东西的,而你的瓠,却厚而无窍,又硬得像石头,剖不开来,我拿来做什么用呢?”屈谷说:“是的,无益于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丢了。”其实,屈谷是借此讽刺田仲自称不恃人而食,但也无益于人之国(宋国),属于坚瓠之类。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以“屈谷巨瓠”、“坚瓠”比喻无用之物或无用之人。
13 如皋射雉
春秋时,祁国大夫贾辛,相貌丑陋。妻子却很美,妻子嫌他丑,三年不言不笑。后来贾辛为妻子驾车如皋(到皋泽去),打猎,射中一只雉鸡。妻子见他有本事,才开笑口讲话。贾辛感慨地说:“人实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没有这点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后以“如皋射雉”为一技之长可以发挥作用的典故。
14 襦袴欢声
东汉人廉范,字叔度,曾经任蜀郡太守,有惠政。(有很好的政绩),百姓为他作了这样的歌:“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意思是:廉叔度啊,你早就该来了,你来了以后,不禁止我们开夜工,我们都安心劳动。过去,我们短衣没有一件,现在我们裤子都有五条了。见《后汉书。廉范传》后以“襦袴欢声”为称颂太守一级地方官惠政的典故。
15 孺子牛
孺子,小孩子。春秋时的齐景公喜爱小儿子荼,曾经自己两手着地当作牛 ,口里衔着绳索,让荼骑在背上玩耍。荼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滚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断了。见《左传。哀公六年》。后以“孺子牛”比喻为大众谋利益而不惜献身的人。
16 倾盖论交
春秋时,孔子在郯地的路上遇见程子,两人停车交谈,车盖靠得很近,因为意见投合,一谈就是一整天。见《孔子。杂训》。后以“倾盖论交”形容志同道合、一见如故。
17 青鸟传书
传说汉武帝有一次在承华殿,见有青鸟从西方飞来,集于殿前。汉武帝就此事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它们是先来报信的。”不久,西王母果然来了,有两青鸟如鸾,夹侍其旁。见《汉武故事》。后以“青鸟传书”比喻传信,以“青鸟”比喻传信的使者。
18 青钱万选
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张鷟所作的诗文,不仅流行国内,连日本、新罗使者也纷纷前来购求,。他曾八次应试,都登科甲。当时有个叫员半千的人说张鷟的“文词如青铜钱,万选万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以“青钱万选”为文才出众的典故。
汉武帝派终军去劝说南越(亦作“粤”)王来朝,终军请求给他一根长缨,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缚回来。后来,他果然不出所料说服南越王归汉。见《汉书。终军传》。后以“请缨”为投军报国或要求给以重任的典故。
20 染指
7.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 篇七
一、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实施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 是指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之前, 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现状 (包括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学校教学目标的设置等等) 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 (包括学生生源组成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组合情况以及学生的适应情况等等) , 重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然后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组, 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适宜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例如, 在初一年级开学之初, 开设信息技术课之前,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一个小小的讨论会, 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电脑的了解与感兴趣的地方, 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既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同时也能够把第一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内容讲解给学生,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信心。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进行科学分组, 可以分为基础组 (主要把学生关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夯实) 、能力提升组 (主要是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同时, 重点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兴趣组 (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划分学习小组, 以提高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提高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特点,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点是,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设计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教师的任务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料、条件进行探究性的合作学习。
例如, 在学习第十六课“图表的制作和修饰”时, 因为在之前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Excel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而且在数学课中也学习了一些有关图表的知识, 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会非常有兴趣, 教师在作必要的知识点讲解之后, 把具体的练习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一张课程表或者家庭日常消费表, 或者把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表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图表分析。
这样, 任务既与自己密切相关, 同时, 又提高了图表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生的积极性会被瞬间激发。在操作过程中, 如果学生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告诉解决方法, 而是鼓励学生相互探讨, 争取让学生在相互研讨的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学生爱游戏的天性, 开展游戏教学
对于游戏, 很多人都存在着一种偏见, 尤其是认为如果学生经常玩游戏, 就会荒废学业, 耽误未来。因此, 很多家长极力压缩学生游戏的时间, 强迫其进行各种学习。
其实, 游戏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游戏教学法, 只要把握得好,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尝试采用游戏教学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在游戏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始终把游戏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 把学习内容灌注到游戏当中去, 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各种知识, 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其中涉及数学、美术、影视等多种学科, 初学者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仔细分析教材, 把知识点的讲解融入到游戏当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学习第17课“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这一部分内容时, 有关Photoshop的内容很多,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 让学生记住它有哪些功能, 都有什么样的作用, 是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的, 此时教师应出示一幅或几幅处理得不到位的图片让学生来指正并改进, 或者让学生对自己的图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理, 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具体感受到图像在自己手中发生的神奇变化, 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那么他们很快就能掌握关于Photoshop的内容,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减轻教师上课的负担, 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观念, 仔细研究教材, 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付强,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J], 《成才之路》, 2009.14
[2].孙小飞、仝瑞丽、李艺, 《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6
8.初中物理现象常用科学方法研究 篇八
一、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它是帮助我们认识抽象物理现象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是微观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在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小磁针指向或偏转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同理,在研究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物体是否带电,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空气的流动及现实生活中对大气压强的各种应用来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 随便说一下,很多仪器的制造也利用了转换法。如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温度转换成液柱的升降制成了温度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液体压强转换成两液面的高度差制成了压强计等。
二、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灵活、合理的类比,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抽水机的作用和水渠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产生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是指根据所研究问题(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无关干扰,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想化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
1.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实验,是逻辑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际中并不能进行。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在无磨擦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再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2.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
①对象模型: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叫做对象模型。如视为点光源较小发光体,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光线,描述磁场的磁感线,描述力的图示、示意图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另外,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时选取的“液柱”、分析连通器原理和托里拆利实验原理使取的“液片”也属于对象模型。
②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
③过程模型:实际的物理过程都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四、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串联、并联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方向的压力等。
五、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导体的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六、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
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因而归纳法的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9.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 篇九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我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历史课后,发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误区一: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播,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目前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误区二:从接受者到观赏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有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如果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那么可能是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误区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如果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如果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深,但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如果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辩,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却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课件。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在图象的处理上要简洁,大量的讲解和分析 应让 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总之,课件的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误区四: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将大量的用心
爱心
专心
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使学生的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如老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在附应的影视资料;同时,请同学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 后在 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用心
爱心
10.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 篇十
梁翠珍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什么问题。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等。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 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
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 纸 ④活动过程:
A以小组为单位,关溪籍学生调查东岭仙,岩泉籍学生调查包公庙,栗源籍学生调查东华仙。
调查周边邻居有哪些思想受佛教道教影响。B各小组相互交流调查结果。
C小组内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受到这些宗教观念的影响 D各小组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11.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常用方法;构建
一、抓住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育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究、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强化。同时教师还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精髓,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环境,并积极地引导,使兴趣保持持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和自觉性。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使探究活动兴趣盎然,让学生爱探究、想探究。例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与其真正的位置一样,在这样的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形成的错误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几根钢丝都落在了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创设生活情景,灵活的将生活知识引入课堂教学。生活情景既可以用于引课,也可用于物理知识的深化和应用。比如,在学习“蒸发和沸腾”时,可以让学生回顾热天从水中出来的感受,并将少量酒精涂抹在手面上进行现场感受,让学生回顾平时看水烧开的情形,等等。再如,在学习完“平面镜成像”后,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什么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做好情景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不断激发和保持,同时,学生也会逐渐学会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自觉地投入到以后的物理学习中去。
三、紧扣生活,巧设实验
兴趣的保持在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听课习惯方面格外重要,课堂教学是日久天长的,保持兴趣不是一节课的事,我们的目标是要学生天天想上物理课,盼着上物理课才可以,嫌物理课时少,总感觉物理课堂时间比别的学科短。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我们如果能从生活中提取有趣的实验能增强学生好奇心;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压强时,拿来一板平放的鸡蛋,人踩在鸡蛋上而鸡蛋没有破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他们好奇心理,然后逐步启发分析:鸡蛋上承受着人给它的压强,而压强是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的,人给鸡蛋的压力虽然很大但受力面积也很大,所以鸡蛋承受的压强较小。当学生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后,那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杂技:人睡在一板钉子上而没有受伤。就可以进行科学的解释了。
四、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但实际上,在我们的初中物理课堂上,很少有教师会真正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大部分教师都感觉自己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必须要无条件的服从于教师。恰恰是这种观点,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始终都是在被老师支配,自己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毫无个性发展可言。新时期,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进课堂具体的教学策略。比如,我们常采取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指的“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的主要体现,同时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以生生合作教学模式为例,教师首先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给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按照5-6个人一个学习小组,分好以后,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为了自己小组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而积极的努力。最终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成为学习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观念。
五、开展有效点评,激活课堂的有效点
在物理教学的课堂训练中,教师要主动地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防止评价结论的简单化和片面性。“点评”就是“点拨”与“评价”,这是高效课堂教师必备的两种教学行为。一是评价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物理评价内容。二是评价群体由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注重物理训练的结果,更注重对物理知识结构的掌握和个体发展变化过程。变“单一”为“多元”评价,促进了对物理教学效果评价的全面与客观性,使评价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激励。教师要善于观察、准确判断,力求起到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高效课堂的打造,教师需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方式的创新和教法的改革。通过以上的几点实践,学生的积极性都有显著提高,并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充满浓厚兴趣,课堂中充满着浓郁的学习氛围。只要我们坚持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思路,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观,提升对物理课的兴趣和认识,并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居树山.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创建[J].文理导航2012(10).
[2]刘明坤.怎样建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2011(11).
12.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 篇十二
一、热爱学生
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全国优秀班主任, 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令人赞叹称奇。因为他高中毕业在工厂工作2年后因成绩优秀被评为先进, 继而被提拔做行政工作, 但他对教师工作却爱不释手, 在“家有三斗粮, 不当孩子王”的时代, 他却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提出口头或书面申请达150多次, 时间长达6年, 而这种执著是来自于对教师这个职业常人无法理解的执著与热爱。而爱心所致, 必生智慧。在长达22年的班主任生涯中, 他创造出独特的教学方式, 做懒教师——培养学生去做, 想做愿做能做;树新理念——倡导快乐学习——该玩就玩该唱就唱, 生动活泼才能提高效率。守住平凡心, 把小事当大事, 把上课当大事, 把生气化为学习思考奋斗, 用自己充实自己。22年中从来没有碰过钱, 全让学生代劳, 用赏识教育代替训斥批评, 赏识差生的耐心, 让学生从学中取乐, 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字眼, 爱是工作中无私的奉献, 爱使我们远离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爱使我们工作劳累却倍感充实快乐。虽然有的孩子给了我们工作的困难和苦恼。但也给了我们智慧和反省。平添了我们更多的耐心和修养。缺点多的孩子固然让人费心, 但他们的点滴进步更是我们的骄傲。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宝,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教育所有孩子成为国家社会之宝也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愿所有教师为其付出爱心智慧。
二、理解、尊重学生, 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理解万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就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 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基本原则。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 所以把人格看得尤为重要, 而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 即使学生犯了错误, 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 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谆谆教导, 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 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 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作为班主任, 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 理解他们, 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去“热爱”每一个学生, 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 还是坏的。当然, 这种爱不是溺爱, 更不能一味的纵容他们。记得我在念小学时的一位很好的班主任, 她有一次在我做了错事之后对我说“你只是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已经不记得她批评了我什么, 但是我至今记忆犹新, 很感动。这种宽容, 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 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坏的学生身上。其实, 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眼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出色之处的。当然, 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整体上, 还是在个别方面, 学生的发展必然因人而异, 作为班主任, 我们必须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 无论他们的优点, 或所谓的缺点。
三、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 特别是班主任, 我们应该做到为人师表, 爱护和关心学生, 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 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 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 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们, 一吐为快, 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 有喜、怒、哀、乐, 因此, 我们应该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 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 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我认为, 要做到这些, 也许并不是很难, 但确确实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一直努力去做, 只有用真诚的心去听, 才能倾听到学生心中最真的声音。
四、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 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 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 在工作中, 我们必须注重赏识教育。
五、量化管理抓落实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 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其可行性和操作性也是很强的。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 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 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 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 已具备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量化管理, 又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量化管理是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 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 通过从整体着眼, 从细处着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 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如:《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个“迟到”问题, 班级就是经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 以培养学生遵守作息时间。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 班级有检查, 罚扫地等管理制度, 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 促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六、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惩罚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有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一段采访, 孙主任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刘京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没有经历过教育惩戒的人, 其生命成长是有缺憾的;经历过适当教育惩戒的人, 其人格能健康和谐发展。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小树不修不成才”, 而惩罚在教育中正起着“修剪”之功能。可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 面对日益增多的“问题少年”、“不良少年”, 校纪校规却束手无策, 显得那么软弱无力, 法律法规一味地退让, 底线一天天降低。又有谁意识到另一个问题, 即对“问题少年”的宽容, 就是对大多数好孩子的伤害呢?
科学有效的惩罚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 全面体现学校教育育人功能的教育手段, 是必不可少的。也正如孙云晓教授所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真正的爱应该是在孩子受伤害之前, 让他意识到某行为或事物的危险性。许多古老的经典中, 都表达了教育的这样一种观点:对于人的教育要“爱恨交加”。圣经中既充满了上帝的爱, 却也包含着严格的戒律;教师对于学生, 也必须一面授予爱的摄受, 一面给予力的折服, 这样学生才会成材啊!综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教育中, 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不仅需要, 而且必要。当然,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惩罚也应让爱做主。“惩罚绝不等于体罚, 更不是伤害, 不是心理虐待、歧视, 让你觉得难堪, 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 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弄不好会伤害人。我认为越要惩罚, 越要尊重。”
13.初中历史教学心得 篇十三
——娟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结束了初三的教学任务,又回到了初一。回想过去的三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为此,我对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反思。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这课,开篇就是典故“烽火戏诸侯”,而后涉及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勾践的“卧薪尝胆”等等,最后再讲“长平之战”时,还有秦和赵反间计的故事。我因此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同时,师生互动,层层剖析,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其次,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第三,抓两头,带中间。无论课上课下都要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与辅导,多提问,多过关。而对于优秀生也不能忽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集中进行辅导和知识清理,他们学习方法好,效率高,但也往往忽视对历史的巩固复习,所以要及时关注他们。对于中等生更是应该对他们的学习乃至学习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努力让所有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和提高。
14.初中历史教学故事 篇十四
马家岗中学 王远平二〇一八年七月
我的历史教学小故事
我是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历史课常常是不感兴趣,也不关注这门课程,历史课给学生的印象总是是枯燥的、无味的学科,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走进课程,参与课堂呢?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我通过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我的教学小故事。一,小故事,大智慧
我在讲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初一学生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历史课,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春秋战国的历史对他们而言几乎就趋同一张白纸,这是巧妙地插入一个成语小故事《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三个成语故事对初中生说是并不陌生的,因此我请三名学生来讲述了故事的情节,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二,导演历史剧,激发求知欲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课堂的多样性,一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时,北宋的建立,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通过
“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兵权,并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对于这一目内容我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课堂历史剧,由于学生必须先读教材,理解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再动脑编,动笔写,动情演。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还会学会获取知识,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创造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小小辩论会,强强对决,展现风采,历史课堂中,有许多历史问题是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的,例如: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我专门为学生开一次小型辩论会,并介绍辩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从辩论效果看,学生已入门,学会辩论。并且学生能通过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结合史实得出正确的观点。
15.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 篇十五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必要性
( 一) 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往往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就要求学生更多地去阅读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历史拓展教材。但是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加之历史学科主要是针对历史事件的重现和反思。所以学生不可避免有一种历史局限性和枯燥感,很难真正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评价,既全面科学又不失真实。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从其功绩和败笔两个方面分析,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既没有颠覆历史,也可以更加客观地对人物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和严谨的思维模式。
( 二) 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历史学科的许多知识往往都可以应用到现代社会发展当中,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从正面的人物身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正直和善良,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相反如果是反面人物,学生应该明确其身上的弱点和错误,更好的注意和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进而在人生的发展轨迹当中少走弯路。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任务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实施
( 一) 历史人物教学实施的理论
1. 说明人物的社会称谓
说明人物称谓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的首要要求和基本环节。例如,郑和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发展当中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这样一个总领式的概括往往可以从整体上体现出历史人物的社会称谓,并且开门见山地讲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2. 对其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历史事件的分析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如秦始皇修建长城,建造阿房宫,但是焚书坑儒、暴政使得国家灭亡。对其功绩和劣迹都有客观的讲述,这也是历史人物一生当中重要的事件罗列,对于历史人物教学有着依据的作用。
3. 明确体现个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和评述
初中历史中历史人物的教学,个人的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亦是重要的论证标志。先前的铺垫和内容主要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的历史介绍,但是对于其独特的认识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阐述。例如,某学生可以评价“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也是我国历史发展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皇帝之一”。这样的观点陈述更加有利于实现对人物的客观评述。
( 二) 实践操作
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历史人物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评述历史人物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进而具备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思维模式。图文并茂的教学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慷慨激昂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格,进而对学生的发展和历史的学习带来帮助。
2. 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安排是辅助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的,因此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对于初中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意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课堂教授的方法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练习,进而掌握方式和方法。另外还可以依据地理环境开展教学。
3. 开展相应的辩论会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必然是客观的,因此也就具有两面性,既有功也有过。所以开展辩论会是非常好的一种评述历史人物的方法。正方充分找到历史人物的功绩,而反方更好的抓住弱点,提出劣迹,形成鲜明的对抗。对于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了这一历史人物。
三、结束语
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述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把握,进而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任务。
摘要: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客观分析和讲解还相对缺乏,大部分学校尚未客观针对历史当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进行必要分析。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历史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亦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的方法。文章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分析的必要性展开论述,重点针对初中历史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08-07
初探初中历史教学方法08-15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11-08
初中历史教师期中教学总结06-18
初中、高中历史学习方法08-28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09-28
初中历史教学困惑与反思10-1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10-20
初中历史每课教学反思09-24
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