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论文(7篇)
1.世界近代史论文 篇一
世界近代史课件
世界近代史课件
├─上册
│ ├─第四章
│ │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doc
│ │ 第二课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主义过渡.doc
│ │ 第六节第一次世界大战.doc
│ │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单元小节).doc
│ │ 第一课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doc
│ ├─第二章
│ │ 第二章复习第4课时美国的建立和拉美独立战争.doc
│ │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doc
│ │ 第二单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doc
│ │ 第二章复习第2课时 启蒙运动.doc
│ │ 第二章复习第3课时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doc
│ │ 第二章复习第3课时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doc
│ ├─第三章
│ │ 第三章第2课时工业革命.doc
│ │ 第三单元 总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的发展.doc
│ │ 第三章总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的发展.doc
│ │ 第三章第五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oc
│ │ 第三章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doc
│ │ 第三章第1节工业革命.doc
│ │ 第三章第3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
│ │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doc
│ └─第一章
│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doc
│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doc
│ 第一单元 第三节文艺复兴.doc
│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doc
└─下册
├─第五章
│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doc
│ 专题复习一 区域合作和经济全球化问题.doc
├─第二章
│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凡尔赛.doc
│ 第二章第二节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doc
│ 第三课时二战爆发前的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doc
│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与民主政治的确立.doc
├─第四章
│ 第四章专题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演变.doc
│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二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doc
│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三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doc
│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三04.3.22.doc
│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四亚洲经济05.4.16.doc
└─第一章
第一章 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
1、资本主义的产生
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四大发明的传入对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火药: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摧毁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使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走向成功;促进采矿武器制造业和冶金业的发展
造纸术和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成为新教的工具
书籍取代了羊皮纸,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
推动了欧洲文化传播和教育发展,是科学复兴的手段,推动了政治经济的发展
罗盘针:为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动力,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打开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
◆四大发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相反却在欧洲结出划时代意义之果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根深蒂固。政治上是专制统治,到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再加上政府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想上,儒家思想、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日益变得愚昧落后。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使中国的四大发明未能在中国的国土上发挥其应有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欧洲的封建社会相对短暂,封建势力较弱。并且在地中海沿岸有许多城市国家,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主义在欧洲席卷的范围广,发展的程度高。制别是在农村的发展,严重冲击了欧洲的自然经济。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一切都使得四大发明在欧洲的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成为推动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
3、封建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
生产要素:封建经济主要依靠土地和体力劳动者
资本主义经济依靠科技、资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后果影响。
(2)商业革命
(3)价格革命
(4)商业革命
(5)葡萄牙、西班牙最先开始探索新航路、最先殖民扩张的原因。
(6)葡西扩张的特点,后果。
(7)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
“扩张的时代”:或称“发现的时代”、“勘察的时代”。
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这一时期,相当于工场手工业时代,或是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处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郑和于这一时期之前开始下西洋,但却以宣扬国威和扩大明朝影响为目标,而非商品经济促使,即使如此,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
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资本家需要黄金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黄金购买更多的奢侈品)。这是基本动力。
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货币的狂热追求(《马可波罗行纪》流传,使欧洲人陷入“寻金热”之中,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③商业危机: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阻隔了东西方商路,迫使欧洲人不得不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这是直接原因。
④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的热情
⑤勇于冒险的精神
条件:科学技术(?)成就使新航路的开辟具备了客观条件。
◆ 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A政治基础: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已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国,使它们能够运用国家机器去发展航海业。
B技术人才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发达,意大利热那亚的许多水手纷纷迁居葡萄牙,为其远洋航行提供了大量的航海人才,海上武器装备和战术的进步
C地理位置: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它们向海外发展
D精神动力: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他们把传播基督教当作向海外扩张的精神动力。
E 思想动力: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人文主义思潮使人的注意力从得到永恒的拯救转向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
第一单元 第三节文艺复兴
一、概念:
1、 时间:14——17世纪,持续将近三个世纪
2、 性质:
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对封建主义的一场革命。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号称振兴古典文化,但只是借助其形式,内容主要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映射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3、 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掩护?
因当时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其它思想和学说传播,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是依据古希腊、罗马的科技思想文化成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为名,而行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之实。
4、 范围:
发源于意大利,然后在西欧得到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影响甚至到达波兰;
在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广泛展开
5、 核心思想(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
定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将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负面:晚期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核心: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精髓:个人主义、个性解放。
内容: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1)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和“人学”、贬低神和神学;
(2)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珍视短暂生命,鄙弃虚无来世,主张及时行乐,提倡人们现世生活的享乐;
(3)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奋斗、自由平等、谴责封建血统、等级观念;
(4)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科学、理性,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6、 历史意义:
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在中世纪封建文化和宗教神学高压下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统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比灿烂的思想文化,为后来的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开拓了广阔前景。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
为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为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爆发
用到的政治原理:
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认识文艺复兴,它不是古文化的复兴,而是一种新思潮的产生。
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认识人文主义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文艺复兴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反对宗教神学的大无畏战斗精神对青年一代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青年学生应树立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良品质,自觉树立崇尚科学、反对任何形式的歪理邪说的优良品质。
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当时流行的观点和科学家提出的新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并得出相应的哲学
1.什么是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期:
时限:14-16C
特征: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主要历史事件:
②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时限:16中-18C末
特征:封建制度的衰亡,资本主义的成长
主要历史现象: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时限:18末-19C后半期
特征: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主要历史现象: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时期)
时限:19C后半期-20C初
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主要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工运组织性增强,以合法斗争为主、民族解放运动卷席亚非拉三大洲、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2.时限及特点:
第三章 总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1、单元知识结构:
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运动
摧毁维也纳体系
资本主义统治基础巩固1848年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广泛开展美国内战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形成
(自由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俄国农奴制改革
世界范围内确立德、意统一
日本明治维新
强占商品、原料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
世界格局变化与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亚洲革命风暴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民族主义)欧洲民族运动印度民族起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阶级结构变化与第一国际成立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巴黎公社成立
(社会主义)
2、本章阶段特征:资本主义的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内容:
资本主义最后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的时期。
主要矛盾:
表现为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主要)、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
矛盾集中体现:工业革命后的三大历史潮流上,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主流?)
3、本章线索:
自由主义
经济上:
①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资本主义进入了蒸汽时代,即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②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引起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的变化.
③不断开拓更大海外市场,大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作为附属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
政治上:
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从物质上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而法国大革命,创立的一系列资本主义的立国原则和革命留下的战斗精神和主要经验,使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更深刻更广泛的开展起来。
第三章第3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理论:马克思主义;组织:第一国际;实践:巴黎公社。
项目 19世纪早期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马克思主义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原因
条件 经济:资本主义矛盾显露
阶级:工人阶级登上舞台
思想:自然和社会科学发展
个人:马恩的天才贡献 经济发展,国际工人运动逐渐走向国际的联合;马克思主义传播;马恩组织; 巴黎的革命传统;普鲁士围城的痛苦;临时政府的无耻。
内容 工人运动还处在自发的阶段,多是以经济斗争为主; 政治斗争,英国的**运动,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的西里西亚的工人起义 共产党宣言是标志;内容: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 政治经济措施表明了它的崭新性质。
作用 标志着无产阶级独立的登上了政治舞台,但是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引的坚强的组织领导; 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促使了工运的发展。
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经验。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世界近代史论文 篇二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美国1787年宪法、巴黎公社、新航路开辟的前因后果、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等。
考题类型:所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
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描述和 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文字表达能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其情境常常游离于教材之外,尤其关注政治文明中的政治制度的创新、经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等,试题还常将世界古代和近代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与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考查。
复习建议:依据《考试大纲》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对重要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的记忆,夯实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前提。在复习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在新的情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列表法、比较法、图示法等手段比较中西方古代、近代政治文明、经济文明进程中的主要不同,以提升自己比较、归纳、概括、辨别、阐述、论证、探讨等能力,提升复习的思维含量;要联系时 政热点、焦点问题,结合本专题的内容,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资政教化”“联系实际”等社会功能。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4年新课标 全国卷Ⅰ 第32题)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解题。古代世界法律达到相对完备程度的国家是罗马,故A项可以排除。B项反映的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从材料看,更突出法律至高无上,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了材料的本质,公民在自杀问题上也需要得到法律的允许,表明当时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了严格限制,故C项正确。自然法思想是古代罗马 西塞罗提 出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
变式练习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1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2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3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4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A.123B.134
C.234 D.124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其中有一个表述一定是错误的,适合于采用排除法解题。材料提到有陪审法官,故1正确;材料“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表明法官判决很大程度上凭感情断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故4正确,但是不能表明仅仅凭感情断案,故2错误;材料“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表明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故3正确。因此,正确答案选B项。
示例2(2014年山东文综卷第39题)(22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 洲奴隶运 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请回答:
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8分)
答案: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及对黑奴贸易的评价,适合采用史观分析法解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是站在欧洲是世界中心这一立场上的,否定世界其他地区对世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这是片面的看法。评述时应该批判这一观点,坚持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综合分析近代欧洲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而奴隶贸易是建立在血腥掠夺基础上的,应该予以谴责。
变式练习“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1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2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3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4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13B.24
C.123D.1234
答案:B
解析:本题解题要运用文明史 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来分析材料的观点,材料是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角度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和3的说法不正确,题中材料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文明史观体现在“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体现在“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由此可知2和4是正确的。
示例3(2014年浙江文综卷第21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 都变成工 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解析:本题是最佳程度型选择题,可运用程度比较法和题眼突破法。
运用程度比较法,A项只反映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没有反映材料的全部内容;B项反映了材料中的“大工业”“工业资本”“开创了世界历史”“整个世界”等信息,是最佳选项;C项只反映了材料的前半部分,不全面;D项与题中 的“(关税)保护措施”不相符合。B项正确。
运用题眼突破法,题中最关键的信息是“大工业”“交通工具”“资本都变成工业资本”“开创了世界历史”“依赖于整个世界”,由此推断B项正确。
变式练习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主要取决于
A.工业文明进程的持续发展
B.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
C.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的推动
D.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适合运用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法解题。1820—1870年,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其他国家正在开始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期;186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开始。因此,A项是世界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故A项是正确的。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不是主要原因,故B不正确。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是在二战后,1820—1870年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故C、D两项均不正确。
示例4(2014年四川文综卷第11题)图2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 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A.肯定了工 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示了工 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历史漫画题,适合运用背景分析法解题。题目已透露了1936年这一时代信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电影《摩登时代》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大量使用机器所造成的失业浪潮。根据这一背景,可见A项错在“肯定”的表述上;C项与题中材料无关;D项不正确,因为电影 是喜剧性质。选B项。
变式练习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先后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对四十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有学者认为这场被称之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的效率与社会主义的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表明
A.美国政府 行政权力 的增强干 扰司法独立
B.社会主义 制度深刻 影响了资 本主义制度
C.资本主义 制度调节 有利于美 国社会发展
D.工业化的 实现推动 了美国的 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本题适合运用概念分析法解题。在解题时,首先要知道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含义,即政府开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是“进步运动”。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力与司法是制约与平衡的,故A项是错误的表述;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影响,故B项不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改革,而不是工业化的实现,故D项也是错误的;20世纪初美国政府改革,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从学者对这场改革的评价可以看出其有利于美国社会发展,故C项正确。
【重点突破】
1.古希腊、罗马文明共同为西欧文明奠定了基础,成为全部西方文化的源流。比较两者的主要差异
(1)就文明的拓展方式而言,希腊通过城邦之间的战争,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就国家的形式而言,希腊是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由。罗马通过进行对外军事扩张,建立庞大的军事帝国,实行元首制并过渡到帝制,同时进行法制建设,在帝国范围内推行法律。
(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希腊经历了从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统治到贵族长老会议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在罗马,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帝国皇帝 们把法政 大权掌握 在自己手中。
(4)就国家主要机构的设立而言,雅典设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雅典民主制的社会基础相对广泛。罗马设有元首、元老院、大法官等机构,罗马共和国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
(5)就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
2.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在产生方式和权限方面有何不同?美国和法国的宪法都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原因何在
(1)不同:1产生方式不同。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2权限不同。美国总统不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统要向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不参与立法,但有权否决国会的法案,法国总统有创议法律之权,但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2)原因:1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是在要强化中央政权的要求下制定的,宪法赋予总统权力以保持联邦行政权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为目标。2法国宪法制定时,共和派和君主派已经过了长期反复的斗争,在双方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宪法赋予参议院和总统较大的权力。
3.多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的深远影响
(1)政治层面:促使封建制度衰落,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2)经济层面:引起“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亚非拉的落后;推动亚非拉、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和人口迁移;促进“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产生。项目
(3)科技文化层面:证明“地圆说”,促进文艺复兴运动“人的发现”;推动15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推动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古典文学进入兴盛阶段;开启各地分散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4)国际关系层面:1亚洲开始失去世界中心的地位,日益成为西方的殖民对象,长期贫困与落后。2非洲、拉丁美洲逐步成为西方殖民列强掠夺的对象,长期贫困与落后。3促进了美洲新民族的产生,如美利坚民族等。4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西欧崛起,西班牙、葡萄牙一度强大;荷兰崛起,西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5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区域历史被世界历史所取代,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4.第一次工业革命 与第二次 工业革命 的比较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古代希腊城邦形成之初,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的时代才获得公民权。这里的“下层平民”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公民的是
1城邦中的成年男性贫民2侨居的外邦人中的成年男性3被释为平民的成年男性奴隶4城邦中的成年女性或男性奴隶
A.123B.234
C.1234D.23
2.梭伦在改革之前坚持要“拔除了到处都竖着的债权碑”,“而元老会议却在不断制造新的债务奴隶”。这说明
A.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呈现繁荣
B.贵族内部对于社会变革分歧较大
C.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占据主导
D.平民普遍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变革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这一“阶段”是指
A.梭伦改革时期
B.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C.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D.十将军轮番执政时期
4.历史学家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坚决改革
B.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C.民主政治的全面扩展
D.广大民众的长期斗争
5.罗马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而现代意义上的万民法是指普遍适用于所有文明社会和国家的法律。据以上材料可见,罗马万民法是
A.只适合于罗马境内的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成文法律
B.是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
C.是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是对公民法高度提升
D.是对公民法的补充,为外邦人提供了必要的司法保护
6.“发生在1688年的历史事件,并不仅仅是一场普通宫廷政变,而是一场改变了英语民族历史,改变了世界进程,甚至改变了一切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这主要是因为
A.它直接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B.它结束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它促进了近代代议制度的实施
D.它否定了“君权神授”,确定议会至上
7.1689年《权利法案》第11条规定:“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 领有人。”这一规定
A.其实质在于否定君主的司法权
B.保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C.反映了《权利法案》的保守性
D.旨在保证陪审法官的素质和能力
8.1721—1742年,罗伯特·沃波尔在任时间长达20年零314天,却被称为“英国实际上的第一任首相”。主要原因是
A.他作为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财政大臣
B.他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
C.他在历史上第一个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D.他已经行使与当今英国首相完全相同职权
9.2009年,美国总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奥巴马表示对获奖感到“惭愧”。法国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对奥巴马获奖表示祝贺。某报就此指出“19世纪相似的总统,21世纪不同的获奖心态”。说“19世纪相似的总统”是因为
A.两国总统都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B.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最高统帅
C.都有权力最终否决议会通过的法律
D.都有权经参议院批准解散国家议会
10.戴高乐曾指出:“1875—1940年我们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仅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只换过14届政府。”这一言论
A.暴露了法国共和制的短暂
B.反映了英国君主政体专权特征
C.体现了美国政体较为稳定
D.说明了法国君主派和共和派斗争继续发展
11.法国从1873年5月24日梯也尔下台到1879年1月30日格雷维当选总统,6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B.君主派与共和派的矛盾得到缓解
C.1875年宪法较好地达成了共和目标
D.法国君主立宪派在政坛上基本消失
12.1877年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材料反映了
A.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
B.巴黎公社的失败
C.“一票共和”的实现
D.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13.《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一文中指出:诞生于工业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对当时近百年工业革命实践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系统总结”。这 里的“资本 主义经济 制度”是指
A.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B.资本主义工场制度
C.资本主义工厂制度
D.资本主义大企业制度
14.《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自治政权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理论指导的革命
D.并没有实施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举措
15.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 革命所开 创的进程 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A.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B.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16.15—17世纪,欧洲股份经济才有了明显的增长,相继成立了一批由冒险商人组成的、政府特许垄断海外贸易的股份公司,如:英国商人冒险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亚非拉地区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B.西欧国家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
C.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D.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迅速增长
17.“我们的船队首先到达佛得角群岛,然后朝南直驶南大西洋……3个月后,改向东航,到达好望角……11月22日,船队绕过好望角……3月2日进入莫桑比克……4月到达东非马林迪……”这则航海日记应该出自哪位航海家之手
A.葡萄牙迪亚士
B.葡萄牙达·伽马
C.西班牙哥伦布
D.西班牙麦哲伦
18.某校组织“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迁徙和交流”的图片展览,以下图片可以入选的是
A.玉米B.葡萄C.蚕茧D.西瓜
19.一部小说里这样写道:“那些疲乏的旅客,看到美洲海岸,真有如释重负之感。”一个历史学家写道:“百里之外传来的气息,有如满园花木那样馥郁芳香。”这样,这里就成为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成功的“试验田”。这部小说里所说的“试验田”是指
A.马萨诸塞
B.弗吉尼亚
C.北卡罗来纳
D.新阿姆斯特丹
20.据记载: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大 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殖民对手已经不复存在
B.英国正式确立殖民霸主地位
C.英国工业革命后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D.荷兰、法国等国均承认了《航海条例》
21.恩格斯曾经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革命前,欧洲国家的妇女个体还没有参与公共劳动
B.妇女个体参加公共劳动必须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以后
C.大工业拓展了妇女的活动空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的能力
D.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变化
22.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后,把在柏林舍内贝尔格尔大街的小作坊变成了一个跨国公司。当他1892年在夏洛滕堡去世时,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西门子帝国,其中的一半员工都在海外生活和工作。这表明
A.西门子揭开了电气时代的序幕
B.西门子发明了最早的发电机
C.西门子公司是德国最早的垄断企业
D.西门子是发明与经营兼顾奇才
23.图4是反映“英国1903年关税改革”的漫画。图中间的树下写的是“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树干上写的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这表明
A.英国的自由贸易使列强都成为受益者
B.英国逐渐丧失世界经济强国地位
C.英国从自由贸易政策中获取大量好处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
24.以下是学者关注工业革命的角度列表。这一表格说明
A.1阶段的研 究最符合 工人运动 发展要求
B.2阶段的研究最有利于经济长期 稳定发展
C.3和4阶段的研 究最符合 当时各国要求
D.对工业革命内涵的理解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
25.表3是某国1770年至1901年经济结构变化的统计数据(根据《世界近代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这些数据可以说明此国
A.后100年的各项产值增长率均高于前71年
B.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C.尚未迈入近代工业化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
D.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1787年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 表法》。…… 《十二铜表 法》和1787年宪法都包 含了私法 和公法两 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年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使人吃惊的是,最终的局势和未来的发展表明,在罗马,私法元素具备了压倒性的地位;而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公法元素或者说宪政元素获得了这个地位。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年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材料三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相同贡献。(6分)
(3)结合材料 三和所学 知识,概括德国1871年宪法出台形式和内容的特点。(4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弗格森说:“如果不是英国人的统治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很难相信,自由资本主义的框架会在全球如此多的不同经济体内成功地建立起来……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今天有三点五亿人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约四点五亿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也就是说,地球上大 约七个人 中就有一 人会说英文。”
———引自尼尔·弗格森《帝国》
材料三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就指出,首先实现了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国家,“具有向世界其他地方伸展的趋势———这就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统一体”。他把这一点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五个特征,并强调“这一含义在现时代以前是不存在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比较英、法、西班牙等国北美殖民地的变化情况。(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以上变化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尼尔·弗格森、库兹涅 茨观点的 看法。(8分)
28.(18分)阅读下面两部著作的目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比较两份目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12分)
(2)根据两份目录,指出两位作者在编写著作过程中相同的观点或观念。(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C4.D5.B6.C7.C8.B9.B10.C11.A12.D13.C14.C15.B16.C17.B18.A19.B20.C21.C22.D23.B24.D25.D
二、非选择题
26.(1)原因: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私有意识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公民法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弊端;罗马领土的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6分)
(2)内容都涉及私法和公法两大类,都要求保护私有财产,都有助于限制专制,都对后世其他国家的法制建设有重大影响。(答对其中三点即得6分)
(3)特点:形式上,不是制宪会议或国民议会民主讨论的结果;内容上,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4分)
27.(1)变化:英国夺取西班牙的佛罗里达半岛,夺取法国的路易斯安那以东、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及加拿大等大片殖民地。(4分)
原因:英国通过殖民战争,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殖民霸主;英国建立起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国家。(4分)
(2)看法:(本题为开放式问题,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同等评分)
同意: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虽然给亚非拉国家造成极大的灾难,但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推广到全世界,冲击了亚非拉国家落后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和旧思想,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8分)
不同意: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虽然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和世界文明进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亚非拉旧有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生产方式和旧思想观念,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但殖民扩张和野蛮殖民掠夺,给亚非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害,是亚非拉国家长期贫穷和落后的根源。(8分)
28.(1)示例一
不同之处:目录A更注重西欧殖民扩张在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2分)目录B更注重新航路开辟在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2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使亚非拉等国家沦为西欧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分)新航路开辟也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2分)两位作者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2分)
示例二
不同之处:目录A更注重科学革命推动历史进程的作用。(2分)目录B更突出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分)
原因:近代科技革命、思想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3分)科技革命是思想革命、工业革命、政治 革命的前提,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又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程。(3分)两位作者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2分)
(示例说明:本示例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3.世界近代史论文 篇三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 情境教学 专题复习 世界近代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99
一、教学立意
本课尝试创设、利用“泰坦尼克号”这一特殊情境,让学生认识近代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科技、经济的推动作用,近代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近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迁,进而使学生掌握透过现象认识历史规律、本质的能力,以全面、辩证的方法理解近代人类的经济、文化、政治活动对世界面貌的改变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和文字资料]影片的原型事件发生于1912年4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运轮船“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南安普顿到美国纽约的处女航中撞到冰山,船身裂为两半沉入大西洋底,船上1500名乘客、船员丧生,这场海难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该事件留给后人思考的绝不仅仅是悲剧本身……
(二)复习专题:科技改变世界
1.呈现“泰坦尼克号”图片及相关资料
“泰坦尼克号”全长约269.06米,宽28.19米,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4米,注册吨位为46328吨(净重21831吨)。
对比参考数据:长度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宽度和高度大约相当于半个足球场。
教师: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学生:钢铁。
相关资料呈现: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钢铁作为工业生产、铁路建设和建筑领域的主要原材料被大量生产和使用,钢铁工业成为近代国家的基础工业部门,其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技术水平达到一个顶峰,称为“钢铁时代”。“泰坦尼克号”正是与巴黎艾菲尔铁塔一起,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钢铁构造物。
教师:这个庞然大物是如何驱动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本文第一幅图中的四个巨大烟囱。)
学生:蒸汽机。
2.呈现“泰坦尼克号”蒸汽机组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泰坦尼克号”是以煤为燃料产生蒸汽推动蒸汽机工作的,船上有25台双端锅炉和4台单端锅炉,它们的动力来自159台煤炭熔炉,它们24小时源源不断为“泰坦尼克号”提供维持强大动力的蒸汽,动力系统由3套主机组成,其中2套为4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另外1套为蒸汽轮机。“泰坦尼克号”的主机功率超过51000马力,因此其最大时速可以达到24节(时速44公里)。
教师:这个时代还有哪些动力可以选择?
学生1: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技师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学生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动机和内燃机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师:“泰坦尼克号”虽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但由于蒸汽机具有输出功率大、维护成本低廉的优势,大型轮船直至今日仍主要使用蒸汽发动机。
把钢铁和蒸汽机完美结合成一件堪称艺术品的杰作,应归功于近代造船工业的进步。
3.呈现“泰坦尼克号”头等舱豪华大楼梯和硕大螺旋桨图片及相关资料
“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代表作品。其安全性尤被津津乐道:2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16个水密隔舱防止她沉没。其中任意2个隔舱灌满了水,她仍然能够行驶,甚至4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延伸):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用蒸汽机带动明轮(船身安装巨大水车状轮桨)为动力装置的近代轮船,今后一百年中轮船制造快速发展,“泰坦尼克号”充分体现了最主要的两大进步:体型巨大,载客、货能力激增;用船尾螺旋桨代替效率低、易损坏的明轮。
教师:除了上面所述,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还有哪些新发明、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交通、生活领域的?
4.呈现《泰坦尼克号》影片中灯火辉煌的夜景和电报收发室传阅冰山情况电报的视频片断(略)
这个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总结电力的广泛应用,远距离通讯技术的发明应用等等(可列表归纳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及新兴工业部门)。
教师:还有些重要成果是非物质、非技术性的。
5.呈现“泰坦尼克号”的背景资料和船厂图片
1901年白星公司被美国财阀朱利厄斯·皮尔庞特·摩根的IMM国际海运公司收购之后,他的目标是卡纳德公司。白星公司曾一度在竞赛中被甩到了后面。有IMM作后盾,白星公司决定迎头赶上,准备建造三艘空前规模的巨轮。这三艘史无前例的巨船,不仅在吨位上而且在速度和豪华程度上,将成为无可争议的大西洋航线霸主。
学生:(回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历史性变革,第一次是从手工到工厂的巨变,工厂的出现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第二次是由企业到托拉斯的变革,即由自由竞争向垄断企业的过渡。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秩序被大大改变了。
教师:两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发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劳动生产率飞速提高,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资产阶级将整个世界纳入其政治、经济轨道,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整个世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拓展思考环节:这一两百年来,资产阶级昂首阔步、自信满满,开辟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并以为掌控世界的目标唾手可得,征服自然指日可待。
6.总结“泰坦尼克”取自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名,象征力量和庞大
美国《造船专家》杂志认为其“根本不可能沉没”。有位船员在航行中对二等舱一位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一切,也将永远让人们牢记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人类需要学会谦虚谨慎和懂得保持敬畏之心。
一是科技进步永无止境。有资料表明,“泰坦尼克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长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伟大的“钢铁时代”生产出来的钢材,若以当今的标准来看,根本不能用来造船。正如19世纪末的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落成,后世的物理学家将再无重大问题可供研究突破,旋即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横空出世。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人类万万不能盲目自信、故步自封,亟需谦虚谨慎且探索不息。
二是自然力量不可抗拒。影片中“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和折断沉没的例子其实并不罕见,回顾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对自然的所谓成功征服,都伴随着自然对人类或直白或隐晦、或当前或长远的“回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脆弱而渺小的,我们可以适应它、利用它,甚至合理改造它,但不是征服。人类只有敬畏自然,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结语
把握时机,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创设出生动而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把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专题复习课进行改进,对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实践值得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和完善。
4.世界近代史选择题 篇四
1.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海外扩张 B.拓展殖民地
c.回击奥斯曼的商路控制 D.获得黄金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2.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表现为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C.雇佣劳动力增加 D.封建主阶级衰落
3.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国家性质属于 A.奴隶制国家 B.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君主立宪制的军事帝国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A.新航的开辟打破了“天方地圆”说 B.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个人的作用 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5.文艺复兴的本质意义是
A.“复兴”了西方的古典艺术 B.打破了中世纪的教会的摧残 C.为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的确立制造舆论 D.创造新的学术和艺术 6.促使英国资本主义兴起的主要因素包括
A.中央集权、圈地运动、殖民掠夺 B.重商主义、海外贸易、圈地运动 C.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手工工场 D.手工工场、海外贸易、宗教改革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 A.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着相同的经济利益 c.彼此利用对方 D.都有着反人民的一面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C.推翻斯图亚特王朝 D.确立君主立宪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是
A.出现“护国公” B.通过《权利法案》 C.1688年“光荣革命” D.成立共和国
10.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确立,这主要是因为 A.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B.议会的权力大为增加 c.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 D.内阁制得以形成
11.恩格斯曾经称赞法国思想家“都是非常革命的”,是因为他们都 A.要求实行专制君主制 B.主张共和制
C.反对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 D.主张取消私有财产制度 12.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的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C.封建统治已陷入全面危机 D.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已发生严重动摇 13.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B.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C.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D.都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 14.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的直接原因是
A.法国财政破产,举债无门 B.法国社会矛盾正在迅速激化 C.第三等级的强烈要求 D.法国面临外国入侵的威胁
15.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法令:“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这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
A.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变成现实 B.否定了特权等级不纳税的特权
C.承认了财产的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标志着君主力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
16.在下列时期中与1689年英国政体相仿的法国政权存在于 A.1788.1789年 B.1789.1792年 C.1792—1793年 D.1793.1794年 17.雅各宾派专政时期为革命大局牺牲资产阶级利益的措施是 A.限制物价政策 B.革命恐怖政策 C.农民土地政策 D.反击外国干涉政策
18.法国大革命中,下列事件没有发生在吉伦特派统治期间的是 A.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B.处死路易十六 c.法国取得瓦尔密大捷 D.外国武装干涉开始 19.法国1791宪法规定了积极公民的必须条件,其中最能体现其阶级性的是 A.不处于奴仆地位 B.生为法国人或后来变为法国人
C.已满25岁 D.至少已缴纳相当于3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 20.英国多次参与反法同盟的主要目的是
A.为本国资产阶级争夺世界霸权和市场 B.防止法国革命向本国蔓延 C.支持法国的波旁王朝复辟 D.维护欧洲封建秩序
21.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盛极一时,这种强盛只是表面上的,主要是因为 A.占领地区太多,难以统治 B.欧洲封建势力反扑 C.波旁往朝伺机复辟 D.被占领地区的民族觉醒 22.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差别是
A.斗争方式 B.领导阶级 C.革命力量 D.打击对象 23.关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后果,不符合史实的是
A.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B.独立国家都建立了共和政体 C.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D.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24.美国与拉美独立战争的背景中,相似之处有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殖民统治阻碍③启蒙思想推动④新的民族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5.“不管走哪条路,在第一阶段即工场手工业时期,都不可能最后完成想资本主义过渡。”
这是因为工场手工业时期
A.革命方式不适应形势 B.改革方式也存在缺陷 C.封建势力依旧强大 D.生产水平不足以改造社会 26.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27.使工业生产冲破自然条件限制,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进程的重要发明是 A.珍妮纺纱机 B.骡机 C.改良蒸汽机 D.蒸汽机车 28.工业革命的进程在德国也受到严重阻碍,主要因素是 A.没有引进机器生产 B.国家四分五裂 C.对外战争过于频繁 D.英德竞争激烈
29.工业革命中推动美国机器的普及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是 A.轧棉机、缝纫机、轮船和拖拉机的发明 B.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方法的采用和推广 C.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先进技术 D.国内资源丰富,国内外市场广阔
30.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里“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准确含义是 A.东方国家落后于西方国家
B.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C.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亚洲国家按照西方的制度对社会进行改造 3 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B.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
C.人类19世纪创造的优秀理论成果 D.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天才与革命实践
32.1857年的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继而蔓延到英法等国,这一变化最能能证明的是
A.欧亚大陆形成了世界性市场 B.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不可调和 C.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D.工业文明在逐步取代农业文明 33.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 A.它是第一个工人运动的国际组织
B.它促进了马克思与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
C.它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目标 D.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立者和灵魂 34.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
C.革命只无产阶级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 D.革命中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35.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米亚战争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此起彼伏 36.《宅地法》的实施对当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使美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西部 B.加速了西部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 c.小农经济取代种植园经济成为社会经济成分之一 D.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37.普法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表现在 A.促成意大利的建立 B.德国成为欧洲新兴强国 C.引发“巴黎公社”革命 D.德奥同盟的形成
38.美国内战、德意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三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其相同政治原因是
A.封建势力被消灭 B.政局和地域的统一
C.资产阶级政权开始对外扩张 D.开始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39.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依据是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B.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D.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残酷的掠夺 40.德意的统一最终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来完成,主要是由于
A.两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两国关系都有一个实力强大的邦国 c.两国都拥有军国主义传统 D.统一前两国都处于分裂状态
41.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林肯政府
A巩固了北部地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B.满足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C.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42.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源是
A.美国打开日本大门,民族危机严重 B.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统治危机严重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教训 D.幕府专制统治阻碍日本经济发展 43.俄日两国以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A.封建统治基础牢固,没有发生社会危机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开明皇帝相互妥协 C.人民的反抗斗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44.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45.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和争夺导致的最重要后果是
A.获得土地、原料和市场 B.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C.造成世界霸权的多次易手 D.促成资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46.“亚洲革命风暴”最突出的特点是
A.波及东亚、西亚、南亚各大地区 B.大多具有反殖反封的双重性质 C.由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领导 D.几乎都打着宗教旗号
47.19世纪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还是旧式的革命斗争,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B.亚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门尚未打开 C.亚洲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革命仍由旧的阶级领导
48.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展从一国到多国 B.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49.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不同 B.国家问自然资源占有的差异
C.利用第二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程度不同 D.开辟海外市场的规模不同 50.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形成巨大潮流 B.列强的殖民争夺斗争更加激烈
C.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1.史载,1869年法国资本输出为100亿法郎,1900年为300亿法郎,1914年600亿法郎。
这种变化反映了
A.法国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B.法国工业资本大多投向国外 C.法国银行信贷的急剧发展 D.法国国内外市场广阔 52.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资本家对企业的兼并和联合
53.对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法对外政策及其矛盾的演变趋势,叙述错误的是 A.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协调与法国的矛盾,共同对付德国 B.德国由大陆霸权政策转到与英国结盟对付德国 C.法国为重建欧洲大陆霸权与英国结盟对付德国
D.德国对英国霸权地位的挑战表现在殖民地和巴尔干问题上 54.下列关于垄断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B.其主要形式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
C.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侵略扩张 D.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55.19世纪晚期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突出特点是‘
A.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B.无产阶级成为反帝斗争的主力 C.利用宗教号召各阶层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D.以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为斗争目标
56.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掀起反殖反霸斗争的新高潮。“新”主要体现在 A.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B.资产阶级领导运动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是其灾难的根源
57.下列哪一项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耳其革命 B.马赫迪反英起义
C.俄国二月革命 D.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58.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兴起新型民族解放运动的决定因素是 A.帝国主义侵略手段变化 B.亚洲地区经济结构变化 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59.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早把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是在 A.1848年 B.1871年 C.1903年 D.1905年 60.列宁主义被称为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 A.坚决地和修正主义作斗争 B.坚决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 C.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提出了“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论断 61.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最主要矛盾是
A.法德矛盾 B.英德矛盾 C.俄奥矛盾 D.英法矛盾 62.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B.列强之间的关系是以自身利益为转移的 C.意大利帮助埃塞俄比亚完成民族解放任务 D.意大利背信弃义。导致三国同盟的分裂
63.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首先挑起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 B.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C.协约国的总体实力强于同盟国
D.同盟国的主要国家都是帝制,生产方式总体也落后协约国
64.1895年,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在遥远的地方,到处都是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B.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欲控制全世界 C.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 D.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65.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
A.解析几何的创立 B.微积分学的创立
C.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D.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66.在电和磁关系的研究方面,最伟大的一次飞跃是由谁完成的 A.奥斯特 B.法拉第 C.西门子 D.爱迪生五. 世界现代史部分
l,1917年俄国七月事件表明 A.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统治 B.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破灭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将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必须摆脱帝国主义战争 ’
2.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列宁希望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B.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C.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D.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3.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工商业政策相比,相同的是 A.调整产销关系 B.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 D.进行生产改革和民主改革 4.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A.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B.前期存在弊端,后期克服纠正 C.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D.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联共(布)“十五大”规定党在农村的根本任务是 A.实行农业集体化
B.使小农走上集体化道路 c.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条件
D.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6.1936年苏联新宪法之所以标志着社会主要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主要依据是 A.它宣布了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
B.它规定了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C.它规定了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它规定了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7.《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条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相互尊重各自在中国的权益
B.列强打着“友邦”的名义侵害中国人民的利益 C.列强形成侵华的军事同盟
D.反对一国独霸中国,列强共同侵华 8.国际联盟实质上是 A.促进国际合作的组织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组织 C.美国想独霸世界的工具
D.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倡建立国联,但后来又拒绝参加国联,国联的实权被英法所操纵,这实质上表明 A.美国并不希望建立这个组织
B.美国无意驾驭国联以谋求世界霸权 C.美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及英法
D.美欧争霸,当时世界格局的中心仍在欧洲 10.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是指
A.重新确立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 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
C.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等同,并抑制了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膨胀势力 D.美国挽回了在巴黎和会上丢掉的面子,与欧洲列强和日本并驾齐驱 11.美、英、法、日、意在巴黎和会上都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奥匈帝国领土上新成立的国家是
A.捷克斯洛伐克 B.罗马尼 C.波兰 D.保加利亚
1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对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 B.恢复了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C.加强了美国对欧洲各国事务的影响
D.激化了战胜国、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14.E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有
①由少数国家操纵 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③指挥反苏战争的指挥部 ④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同1825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首先从美国开始 B.波及到资本主义世界
c.使社会矛盾激化 D.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16.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中直接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 17.罗斯福新政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以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 C.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D.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18.下列对德国法西斯政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靠采用政变、恐吓的手段取得政权 B.使用国家政权全面干预经济
C.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
D.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 19.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有
①产生于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 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③鼓吹领土扩张和战争政策 ④通过成立法西斯政党上台执政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根本意图是 A.欺骗英法等国准备新的战争 B.反对共产党
C.镇压德日两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D.号召资本主义国家对抗乃至消灭苏联 21.日本“二二六”兵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力量的反击 B.天皇的反对
C.军阀集团的内讧 D.劳动人民的反抗
22.在西班牙内战中,英法对德意侵略西班牙的行径采取不干涉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德意在西班牙的侵略并没有损害英法的利益
B.西班牙人民阵线得到了苏联和“国际纵队”的援助 c.害怕卷入战争,避免引火烧身 D.与德意签有反对进步力量的协议
23.西班牙内战演变为民族战争的关键因素是
A.佛朗哥发动叛乱 B.德意法西斯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
C.德意法西斯全力援助西班牙叛军 D.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24.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战争失败的共同原因有
①法西斯势力相对强大 ②孤立作战,缺乏国际援助 ③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5.1935年lO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之后,国联迫于国际舆论,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并对它实施经济制裁,但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这说明 A.国联能伸张正义 B.国联已成为法西斯操纵的工具
C.国联成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D.国联是一个软弱无力的机构
26.面对30年代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形势特点,共产国际“七大”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 B.决定加强对各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 C.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反法西斯斗争
D.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
27.德意两法西斯国家在地域上连成一片的军事行动是 A.军队开进莱茵不设防区 B.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占领苏台德区 D.吞并奥地利
28.促使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时间进行备战 B.与德国瓜分东欧
C.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归于失败 D.利用德国打击英、法、美 29.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内容是
A.重新划定德国东部和西部的边界 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D.英法将绥靖政策推向高峰
30.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先进攻苏联,而是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 A.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苏德矛盾尚未激化
C.苏联强大而英法比较软弱
D.德国与英法的矛盾激化
31.“二战”时波兰灭亡和法国溃败的共同原因是 A.希特勒的突然袭击
B.英法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C.意大利趁火打劫 D.武器陈旧战术落后
32.1940年德国在西线占领的国家有
A.奥地利、捷克、卢森堡、丹麦、挪威 B.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C.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比利时 D.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苏联 33.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是 A.德军空袭英国 B.德军进攻苏联 C。日军偷袭珍珠港
D.德军突袭波兰
34.珍珠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B.日本为取得战争主动权 C.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
D.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35.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A.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B、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
D.德军主力部队被歼灭 3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是 .
A.共产国际“七大”的召开 B.美国放弃“中立”政策
C.《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37.1943年德黑兰会议
A.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B.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C.决定在战后成立联合国 D.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38.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张 D.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3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
A.希特勒自杀身亡 B.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C.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D.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40.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B.削弱了所有帝国主义国家 C.促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D.社会主义越出了~国范围 41.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①召开于法国光复前夕 ②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③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 ④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战胜日本法西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⑧④ 4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两分天下 B.美苏结成同盟 C.美苏和平共处 D.美苏争霸天下 43.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不包括
A.处置战败国 B.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成立联合国 D.确立战后欧亚政治版图 44.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45.二战后“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北约”组织的成立 C.分裂德国 D.发动侵朝战争 46.国联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都改变了世界格局 ③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
织 ④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A.①②④ B.①③④ B.②③④ D.③④ 47.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A.它体现了大国意志 B.它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c.它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D.它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48.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占领国在占领区实行不同的政策 B,国际社会需要削弱和限制德国 c.英法美同苏联的矛盾加剧 D.德国东西部经济的巨大差异 49.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 50.关于战后对德日法西斯国家处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国的法西斯分子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B.对两国都实行军事占领
C.彻底摧毁了两国原有的政治制度 D.盟军占领两个法西斯国家的目的相同
51.20世纪70年代促使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因素不包括 A.欧共体的成立与扩大 B.日本的崛起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52.1967年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这表明 A.西欧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政治集团
B.西欧国家开始与美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c.西欧国家问的联系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D.西欧实现了商品、人员等方面的自由交流 53.属于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进行资本输出 ②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③发展新兴工业 ④加强宏观 管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54.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是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55.引发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经济危机的直接因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中东产油国大幅提高石油价格
c.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货币体系崩溃 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56.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不包括 A.进行资本输出,赚取巨额利润 B.进行社会改革,稳定社会秩序 C.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57.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两次崛起,其相同因素有
①都进行了社会改革 ②都注重使用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 ③都重视发展教育 ④都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有利条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58.20世纪70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B.苏联在争霸中取得优势 C.美国经济的全面衰退 D.日本和西欧经济地位的极大提高 59.20世纪50年代美国流行的“麦卡锡主义”主要反对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种族歧视
C.共产主义 D.中东石油生产国提高油价
60.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这表明美国 A.仍存在阶级矛盾 B.没有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存在极右势力
61.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这表明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削弱 B.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应付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制度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日益尖锐
6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与19世纪晚期的经济发展相比,最明显的不 同是
A.充分利用科技成果
B.借助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 C.通过对外掠夺获取资本 D.积极发展垄断资本主义
63.20世纪80年代,美国扭转经济颓势的主要措施是
A.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D.积极发展转口贸易 64.二战后建立的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性质是
A.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B.无产阶级***
C.苏联控制下的不同党派的联合专政 D.国内资产阶级掌握的政权
65.二战后初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 A.高度集中的体制日益暴露弊端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D.资产阶级思想大量渗透
66.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地区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是 A.二战后东欧实际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B.东欧各国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条件 C.苏联体制完全符合东欧各国的国情 D.东欧各国资产阶级力量被根除 67.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建立
C.苏联及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并开展广泛合作 D.欧亚人民民主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68.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先后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两国经济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
A.力图建立计划经济和市场的结合 B.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将生产资料国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69.率先摆脱苏联模式束缚,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A.波兰 B.匈牙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南斯拉夫 70.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忽视了农业的重要性
c.对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彻底 D.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7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不同点是 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 B.对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 C.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最终遭到失败
72.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和波兰哥穆尔卡经济改革的相同点是 A.将生产资料国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 B.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D.加强国家对经济计划的指导
73.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是
A.起因于国内爆发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B.为了避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 C.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迫于国内压力半途而废 74.赫鲁晓夫对外的基本战略是
A.打击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坚持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 c.建立苏联的军事霸主地位 D.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 75.里根“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上的主要目的是 A.取得军事上对苏联的主动权
B.在核军备的质量和技术上超过苏联 C.在经济上拖跨苏联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76.尼克松进行战略收缩的表现有
①从越南南方撤兵 ②基辛格访化 ③立足于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 ④提出“战略防御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⑧ D.②④ 77.20世纪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战略的因素有
①国内经济状况不景气 ②侵越战争遭挫折 ③第三世界兴起 ④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
A.①②⑧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8.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猛烈势头的根本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B.美国军事力量超过苏联 C.国民经济困难重重 D.社会主义阵营崩溃 7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包括
A.重视道德教育 B.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 C.70年代大力发展出口工业 D.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80.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因素是
A.采取了外向型经济经济战略 B.利用本国的廉价资源吸引外国投资 C.利用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D.接受外国大量军事订货 81.印度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是
A.重视道德教育 B.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C.发展外向型经济 D.注重引进资金与技术
82.对二战后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B.产油国日益富裕
C.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D.西方垄断资本控制石油化工 83.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政治陷入危机 B.受到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D.政党和经济体制发生较大变化 84东欧剧变前,导致东欧各国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党内出现反动派 . B.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
C.自身严重的经济困难 D.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85.苏联“八一九”事件的实质是
A.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反社会主义者的斗争 B.共产党人内部争权斗争 C.民族分离分子内部斗争
D.俄罗斯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斗争 86.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
A.“八一九”事件 B.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 C.“独联体”的成立 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8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长期以来体制上、政策上的弊端和错误的积累 B.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各种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不断出现
88.两极格局结束以后,世界局势发展的总趋势是 A.走向缓和 B.和平和动荡并存 C.缓和与紧张并存 D.美国称霸世界
89.从背景上看,目前国际格局的变动相比20世纪前两次国际格局变动,最大的不同点是
A.在社会主义遭到严重失败下出现
B.在国际武装冲突日益减弱的情况下发生 C.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
D.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中发生 90.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其根源是 A.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 ’
B.西欧、日本、中国、俄国等国实力增强 C.苏联解体和美国衰落 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9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决定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③美、日、西欧经济的鼎立局面 ④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对当前世界形势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的崛起,改变了少数大国操纵世界命运的局面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和美苏争霸局面结束 C.当前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D.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3.“车臣危机”、“波黑战争”主要说明 A.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B.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加剧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在加强
D.各国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9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①科学理论的突破 ②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强化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力推动
A.①⑦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5.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原子能为6年,晶体管为4年,这突出表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C.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 D.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96.下列关于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相同点的叙述,一。不正确的是 A.大大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深刻影响
C.技术的积累和科学的突破是工业革命的先导 D.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缩短
97.二战后初期,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其最有利因素是 A.美国资本的援助 B.各国的社会改革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新的国家经济秩序的建立 98.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为了保持科技领先地位提出了
A.“战略防御计划” B.“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c.“尤里卡计划” D.“科技立国”计划
99.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提供物质和技术条件的是
A.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B.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二战后各国经济竞争的需要
100.以下各项,没有正确反映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的是
A. 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深入 B.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D.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提高生产力101.下列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 B.战后初期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 c.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D.目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5.高中世界近代史知识点 篇五
(1)导火线: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
(2)经过: 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和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5月28日,公社失败。
补充:尾声:《国际歌》(词:鲍狄埃,曲:狄盖特)(注意这首歌的背景)
(3)地位: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4)失败原因:
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根本原因)
②反动势力强大(直接原因)
2、世界近代史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14—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两次促使人们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什么? (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
②各有什么意义或影响?(略)
③各自代表的人物各两位。(略)
④请你说说文艺复兴最初从哪个国家兴起?它的性质是什么?(意大利,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
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资本主义制度最早确立于哪个国家?(意大利,英国)
②通过武装争斗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哪些国家?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哪些国家?
(革命方式:英国、法国、美国;改革:俄国和日本)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文献各是什么?它的颁布都有什么意义?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法国颁布《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思想。
美国颁布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诞生了。
5、17、18世纪,英、法、美资产阶级在高潮后主要制定什么法律文献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分别起到了什么成效?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法国颁布《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和总统制。
6、结合17世纪至18世纪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英国是依仗哪些方面的优势,在18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至少四点)
①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②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于世界各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并且这些殖民地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
③英国是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他们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7、南美洲的解放者是?
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南美洲南部:圣马丁
8、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时间,领导者,意义?
时间:1851-1857
领导者:章西女王
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9、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意义,局限性
性质: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改革
历史意义: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性: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10、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时间、人物、目的、内容
根本原因: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开始推行改革。
改革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自身统治
6.专题十四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与文化 篇六
科技兴国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和真实写照。因此, 本专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人重点关注的区域, 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各自主命题省份的试卷, 都十分注重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
1. 从考查题型看, 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非选择题也有涉及科技发展史的, 但多是将问题放在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纵向考查。
2. 从考查内容看, 考题多从宏观角度考查近现代世界科技及文学艺术流派的主干知识。其主要包括: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和相对论、量子力学、达尔文进化论、三次科技革命等近现代科技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浪漫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等。
3.从试题设计来看, 所考试题多采用新情境材料, 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 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预计2013年高考对科技史的考查仍将侧重基础知识, 如科技成就, 中外科技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等, 重视科技成就对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进步作用。对文学艺术的考查将着眼于文学艺术流派产生的背景、特点、成就、艺术价值及影响。从题型看, 仍以选择题为主, 非选择题的设计可能会与中国科技相结合。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2年高考重庆文综卷·23)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 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 既有不同的特点, 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切入点, 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问题的能力。A、B两项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排除。回忆所学知识可知,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 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科研探索领域不断扩大。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 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据此, C项错误, D项符合题意。
变式练习《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 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说明
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进步
答案:B
示例2 (2012年高考广东文综卷·19)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 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以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特点为切入点,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题干时间信息和艺术特征来判定选项。浪漫主义文学采用夸张的手法, 富于幻想, 强调主观性与主体性, 侧重于对新理想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盛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题干中的“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反映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故选A项。从时间信息和艺术特征上看, 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排除。现实主义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 盛行于19世纪中期以后;古典主义盛行于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
变式练习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 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 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B
示例3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22) 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 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下图中, 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A. (1) (2) B. (1) (2) (3)
C. (1) (3) D. (2) (3) (4)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后期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作, 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后期印象主义画派代表人物是凡高, 《向日葵》、《星月夜》是其代表作, (1) (3) 符合题意。《有藤椅的静物》、《弹曼陀铃的少女》是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代表作, (2) (4) 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变式练习某些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革新, 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 并直接面对自然风景写生, 将光色瞬间变幻的效果记录下来。这一绘画流派是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C
【重点突破】
1.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
(1) 五个阶段:
(2) 影响:
(1) 积极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第一, 近代以来,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科学理论充分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第二, 在21世纪, 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取得重大突破,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力。当今世界,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商品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首要推动力。
(2) 消极方面: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人类应用科技不当和科技自身的局限, 科技发展也对地球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主要内容和影响
(1) 创立标志:1687年, 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 主要内容:
(1) 物体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2) 万有引力定律。
(3) 影响:
(1) 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 它标志着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并且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如海王星的发现。
(3) 它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而向前发展, 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大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3.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的影响
(1) 相对论指出了时间、空间与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 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 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 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 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 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2) 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
(3) 量子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缺陷, 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 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不仅对物理学本身, 对自然科学, 而且对整个人类的生活、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4.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
(1) 蒸汽机被广泛使用, 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 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人们开始用煤作燃料, 驱动火车、轮船和机器。蒸汽机的广泛采用为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使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 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 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 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 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 资本主义从此确立了在全球的优势地位。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信便捷的新世界, 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多彩。
5. 达尔文进化论形成的条件、主要观点与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
(1) 条件: (1)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2)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3)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 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为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5) 自身实践:达尔文的科学探索。
(2) 主要观点: (1) 生物普遍地表现为变异。变异包括各种情况, 有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 有不遗传变异和遗传变异, 有微小的变异和显著的变异, 有相关变异和延续性变异。
(2)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力量, 适应是由自然选择产生的。只有相对的适应, 没有绝对的适应。低级和退化的生物类型, 由于适应了所处的环境条件, 也能长期存在。
(3) 生物界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 必然导致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步性发展。人类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不是上帝创造的。
(3) 意义: (1) 达尔文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伟大综合。达尔文总结了前人在分类学、比较解剖学、地质古生物学和进化思想方面的成就, 再加上他亲身考察和对大量动植物变异的系统研究, 形成生物进化理论。
(2)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 有力地证明了“造物主”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的“神创论”, 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
(4) 对中国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后, 严复翻译出版了《天演论》, 将生物进化论引入中国, 呼吁救亡图存。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适应了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对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由于进化论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 不可能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6. 互联网诞生的背景、标志、作用及其影响
(1) 背景:
(1)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46年, 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 (ENIAC) , 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 20世纪60年代末, 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 美国出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 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2) 诞生:1969年, 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 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 具体作用: (1) 提供文件传输、电子信箱、聊天等服务, 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
(2)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丰富多彩。例如, 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网上远程医疗等。
(3)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 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 而且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 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 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4)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 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在经济活动中, 知识成为交换和应用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增长源于知识的增长, 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储备。
(4) 积极影响: (1) 大大缩短了全球的时空距离, 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
(2) 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 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
(4) 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 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5) 消极影响: (1) 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
(2) 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还有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腐蚀未成年人。
(3) 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 利用网络, 传输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7. 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 主要特点:
第一次: (1) 先从英国开始, 然后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 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3) 发明的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4) 技术革新过程以连锁反应的形式出现; (5) 集中于轻工业部门。
第二次: (1) 几乎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 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 一些较落后的国家, 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 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部门。
第三次: (1)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3)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4)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5) 主要集中于军事工业, 后发展到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
(2)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 (1)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3)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第二次: (1) 随着资本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 殖民者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 使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这一时期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此起彼伏; (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第三次:在极端困难的国内、国际背景下, 中国科学家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打开国门, 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 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 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建设。
8.18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发展阶段
9.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流派及其时代背景、艺术价值
1 0. 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主要影响
(1) 积极影响:
(1) 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并以其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类感受到独特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2) 介入人类的社会生活。从国家的重大活动、节庆礼仪、社会交往、体育赛事、媒体宣传、商业营销, 到个人的日常生活, 都有影视艺术的融入。它流通迅速, 信息量丰富, 直观性强, 雅俗共赏, 老少咸宜, 是大众容易接受的传播媒体。
(3) 影视艺术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而且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提高了人们的素养, 增强了人们的国际交流意识, 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悄然改变, 并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已成为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电视的发展, 迅速传播资讯, 供人们娱乐, 展示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 成为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等。
(2) 消极影响:
(1) 看电影、看电视时间过长可能使人们减少户外运动, 产生肥胖、近视、抑郁症等诸多病症。
(2) 色情、暴力等内容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3) 坐拥天地取代人际交往, 对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使邻里关系变得冷淡, 缺乏人情味。
(4) 束缚人们的思想, 使人们的生活体验变得以间接、理性为主, 生存机能相对降低。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 1.“伽利略……看到值得注意的决定点不是物体的运动而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利略的发现由牛顿在他自己的第一运动定律中用公式表达出来了。”“伽利略的发现”是指
A.建立注重实验和数学化的研究方法
B.指出了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的错误
C.指出了外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D.认为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
(原创) 2.“曾经有人说过:三个苹果改变世界;其中, 夏娃的苹果让人有了道德, 牛顿的苹果让人有了科学, 而乔布斯的苹果让人有了生活。”“牛顿的苹果让人有了科学”是指牛顿发现了
A.自由落体定律B.万有引力定律
C.惯性定律D.加速度定律
(原创) 3.19世纪末, 美国人迈克尔逊和莫雷的试验证明, 绝对静止的空间是不存在的。能够支持这一实验结论的理论是
A.经典物理学B.狭义相对论
C.广义相对论D.量子理论
(原创) 4.某科学家去世后, 他的墓志铭就是一行字:h=6.63×10-34J·S, 这也是对他毕生最大贡献———提出量子假说的肯定。这位科学家是
A.伽利略B.牛顿
C.普朗克D.爱因斯坦
(原创) 5.1948年, 在追悼普朗克的大会上, 爱因斯坦说:“作用量子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 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理论。”据此可知, 量子论
A.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绝对时空观
B.第一次揭示了宏观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C.使物理学经历了由经验研究向测量研究的转变
D.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了革命性进步
(原创) 6.他生于法国毕伽底, 是伟大的生物学家, 1809年就在《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忆亲网为他建立了网上纪念馆 (见下图) 。他是
A.施莱登B.拉马克
C.达尔文D.赫胥黎
(改编) 7.“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 宗教势力……组织信徒出版刊物……叫嚣‘打倒进化论’……1864年, 竟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 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 (赫胥黎) 说:若干年间, 批评指责的北风刮起它最大的曲解和嘲讽的暴风, 甚至把我说成是一个邪恶的人。” (《科学蒙难集》)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论给宗教理论的核心———上帝创造万物观点以致命的一击
B.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往往要经过很多年才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
C.因遭到众多科学家的质疑, 进化论学说始终无法被社会接纳和认可
D.作为进化论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赫胥黎受到反对势力的猛烈攻击
(原创) 8.英国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纺出的纱精细且结实
B.1769年, 卡特莱特独自发明水力纺纱机, 纺出的纱比较粗糙
C.1779年, 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大幅度提高纱的产量和质量
D.1785年, 阿克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 使织布效率提高了40倍
(原创) 9.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 可以表述为
A.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工业革命的开展
B.工业革命的开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C.工业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就是工业革命
(改编) 10.近代蒸汽动力的产生使热能变成机械能, “震撼着旧世界”。蒸汽动力的产生, 主要源于当时的
(1) 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2) 传统能源的短缺 (3) 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4) 产业工人的努力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原创) 11.“在当前来看,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新能源才能解决。……我认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新能源引领的产业革命。”从世界产业革命的历史看, 引领前三次产业革命的分别是
A.珍妮机、电灯、电脑
B.蒸汽机、电力、电脑
C.火车、汽车、宇宙飞船
D.轮船、电话、信息技术
(原创) 12.美国《时代》周刊最初把美国总统布什、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等26人列为2006年度人物候选人, 但他们最终都被代表网民的“You”击败, 无缘上榜。 (见下图)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你”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世界政要
B.信息时代, 领袖人物的作用大大弱化
C.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带入知识经济时代
D.网民让“伟人史观”遭到了沉重打击
(原创) 13.18~19世纪, 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 如“地球 (或自然) 是人类的母亲”, “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 “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人们
A.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B.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C.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原创) 14.“1862年7月初, 《□□□□》一出版, 就获得巨大成功……持否定态度的人……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法国第一号煽动家’。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 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 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他这种放诞的风格, 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奋击冲荡, 恰恰为人类的梦想, 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上文中“《□□□□》”应该是
A.悲惨世界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D.等待戈多
(原创) 15.列宁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这样说的最主要理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A.充实十月革命的理论
B.反映革命前夕的社会现实
C.充满歌颂革命的热情
D.体现俄国革命的曲折性
(原创) 16.下列两部伟大的作品都
A.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浪漫情怀
B.是抨击资本主义丑恶的叙事长诗
C.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D.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原创) 17.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历史事件, 对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作用的有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2)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3)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4)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阅读下面的3幅图片, 回答18~20题。
(原创) 18.图1是19世纪中期法国画家库尔贝创作的《筛谷的妇女》, 这是一幅表现普通劳动者的重要作品。该作品属于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D.现实主义
(原创) 19.图2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 (1898—1967) 的代表作品《天降》, 描绘了一些神情古怪、头戴圆顶高帽的人物从天而降, 如同弥天的雪花飘扬在城市上空, 体现了画家对于“反常”视觉形象的酷爱。据你的理解, 《天降》的绘画风格属于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印象派绘画
(原创) 20.图3画作是法国画家莱热 (Fernand Leger, 1885—1955) 的巨幅油画《三个女子》。画家将三个现代女工表现得仿佛是用铁管、螺钉和铆钉拼合而成, 在严整、挺直的矩形背景衬托下, 显得僵硬、呆板, 有如机器人一般。这幅画的表现手法最接近于
A.《自由引导人民》B.《格尔尼卡》
C.《日出·印象》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改编) 21.“ (他) 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被尊称为乐圣。……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 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 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列关于这位音乐家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将古典音乐推进到新的高峰
B.创作艺术歌曲600多首, 被誉为“歌曲之王”
C.后期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D.其《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都是英雄主题
(原创) 22.“19世纪中叶起, 在东欧、北欧一些国家, 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 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批作曲家的杰出代表是
A.德拉克洛瓦B.贝多芬
C.柴可夫斯基D.卓别林
(原创) 23.下图所示是20世纪最知名的摇滚乐队, 1956年成立于利物浦, 成员包括John Lennon (1940—1980) 、Paul McCartney (1942—) 、George Harrison (1943—2001) 、Ringo Starr (原名Richard Starkey, 1940—) 。1970年, 乐队解散, 四人分道扬镳。该乐队是
A.爵士乐队B.甲壳虫乐队
C.蓝调乐队D.比博普
(原创) 24.电影发明人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取得电影放映机专利权后, 派人到世界旅行, 拍下许多风土民情并在世博会上展示。这些最早的“影片”有同步录音, 引发轰动。电影首次亮相世博会最有可能是在
A.1889年, 巴黎世博会
B.1893年, 芝加哥世博会
C.1900年, 巴黎世博会
D.1904年, 圣路易斯世博会
(改编) 25.2012年7月28日, 世界各国多家电视台对第30届奥运会的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 开幕式博得了世人的普遍赞誉。这一现象体现了电视所具有的功能之一是
A.传播资讯B.远程教育
C.娱乐大众D.艺术展示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 共50分)
(原创) 26.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 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 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 为不时发现一块比寻常更为光滑的卵石或一片比寻常更为美丽的贝壳而沾沾自喜, 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 却全然没有发现。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 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材料二 (牛顿的发现) 使人们认识到……人们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进程中不需要上帝, 只需要理性。自然科学上的发现, 使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坚信, 人类社会也有支配其发展进步的永恒法则;人们只要像自然科学那样运用理性主义的方法, 同样可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
———马世力《世界史纲·下册》
材料三牛顿啊, 请原谅我, 你发现了你那个时代唯一的路, 只有具备最深邃思想和创造力的人才能找到的路。你创建的那些概念, 甚至直到今天还在引导着物理学中的思考, 虽然我们如今知道, 它们将被其他一些从直接经验中脱离开来的观念所替代。
———《爱因斯坦自述》 (1946年)
材料四有人说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 材料一所说“光滑的卵石”、“美丽的贝壳”指的是什么? (2分) 根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牛顿的发现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2) 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爱因斯坦请求牛顿原谅他的原因何在。 (4分)
(3) 材料四中的认识是否正确?请说明你的理由。 (3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3分)
(改编) 27.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早在19世纪50年代, 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 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界中翻转了整个世界, 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 另外一个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材料三1967年,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一书中首次提出: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 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 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张历《令世界震惊的奇迹:团结就是力量》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电力比蒸汽动力优越之处。 (3分)
(3) 据上述材料, 分析“蒸汽大王”和“电力的火花”所带来的共同的社会作用。 (4分)
(4) 据材料三, 分析“地球村”的特点。 (2分) 列举近代以来三次科技革命中, 对“地球村”的形成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各一例。 (3分)
(改编) 28.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请你吹起预言的号角, 唤醒睡着了的人类!西风啊, 冬天已经到来, 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西风颂》 (1819年)
材料二作为反古典主义艺术的时代精神的形象反映……思想艺术特征是强烈不满社会现状, 积极追寻理想世界和强调主观灵感, 崇尚自由创作。……作家喜欢在作品中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的环境, 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卜赛女郎等“非凡”人物, 还喜欢用夸张、象征、对比手法, 采用抒情诗、浪漫剧、历史小说等体裁, 重视对大自然和民间文学的描绘与研究。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材料三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流行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 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不像启蒙学者描绘的那样美妙, 社会各阶层普遍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反映这种社会情绪的作家, 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 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反映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满……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下) 》
请回答:
(1) 材料一文学作品属于什么文学流派? (1分) 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2) 根据材料一、二,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 (4分)
(3) 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上述文学流派盛行的历史条件。 (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C 5.D 6.B 7.C 8.C9.B 10.B 11.B 12.D 13.D 14.A 15.B16.D 17.A 18.D 19.C 20.B 21.B 22.C23.B 24.C 25.A
二、非选择题
26. (1) “光滑的卵石”、“美丽的贝壳”是指:牛顿提出的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分)
影响: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使资产阶级思想家认识到人类社会也有规律可循, 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 (6分)
(2) 原因: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发展了牛顿力学, 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4分)
(3) 认识:正确。 (1分) 理由:牛顿力学体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而向前发展。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把生物学确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论”。 (2分)
(4) 启示:科学家谦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要有创新意识;科学总是在继承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在推动人类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分, 答出三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27. (1) 信息及其影响: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 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分)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问世,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分)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使人类开始告别油灯照明的时代, 明亮的灯光驱散了夜晚的黑暗。 (2分)
(2) 优越之处:用途更广, 动力更大, 应用更方便。 (3分)
(3) 作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大大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分)
(4) 特点:全球各地在时空上的联系日益紧密, 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2分)
举例:第一次工业革命:汽船、蒸汽机车等。 (1分, 答出一种即可) 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等。 (1分, 答出一种即可) 第三次科技革命:移动电话、互联网等。 (1分, 答出一种即可)
28. (1) 文学流派:浪漫主义。 (1分) 思想感情:反对封建专制, 对未来充满希望。 (1分)
(2) 特点:作者通过作品反映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积极追寻理想世界和强调主观灵感;崇尚自由创作, 喜欢用夸张、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注重对普通人的歌颂, 对弱者和受压迫者深表同情。 (4分, 答出两点即可)
(3) 条件:政治上, 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 在法国大革命冲击下, 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经济上, 18世纪后半期, 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迅速向欧美各国延伸, 世界在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中向前发展;思想上, 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合乎理性的社会在当时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于是, 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 强调抒发个人情感, 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文学思潮———浪漫主义诞生了。 (8分)
7.近代英国领先世界的启示 篇七
关键词:近代英国;稳定;改革;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21
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英国发展的步伐加快了。英国先后战胜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等国,逐渐强大起来。特别是经历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更是异常强大,成为世界工厂,并雄踞19世纪世界霸主的地位。近代英国的迅速发展和崛起带给我们许多重要的思考与启示。
一、稳定与变革兼容的近代英国
近代英国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和崛起,原因固然很多,但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国内局势的长期稳定是其发展的基础;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渐进式变革,以变革促发展,这成为近代英国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回顾近代英国历史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标志,是世界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之一,它不仅对英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还极大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可是,即使是这样一场在英国实现了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转变的重大革命性过程,却是通过英国各利益集团在斗争与相互妥协的过程中,通过“不流血革命”的和平方式完成的。这样的一种方式保证了英国社会免受动荡与战争之苦。
18世纪70年代-19世纪40年代世界范围内在英国首先发生了改变人类进程的工业革命。这里所说的“革命”,更多地是指生产技术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转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巨大而根本性的变革。这场革命使英国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此以后,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工场,近代工厂制度建立起来,英国开始步入工业化社会。像资产阶级革命一样,在由工业革命而引起的大变革面前,英国社会同样在稳定中有序地向前发展。
19世纪英国进行的一些重大改革更集中地体现了近代英国历史的特点。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为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巨大变化的需要,英国必须进行变革。在变革方式上,英国毅然选择了和平变革,即在稳定基础上的改革。这些重大改革包括了:三次议会改革的进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废止与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文官制度的设立与改革、教育改革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等涉及政治、经济、文教、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这些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的改革适应了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力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英国问鼎世界。
其实,我们可以从同一时期法国的发展之路看到稳定的重要性。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法国长期的君主专制制度,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托克维尔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功绩。但他同时指出,法国大革命虽然促使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然而因并没有达到革命预期的目标,致使执政者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社会动荡不定。事实是,从这场疾风暴雨式的革命过后,法国进入了长期动荡的历史时期,国内各政治派别轮番登场,制度频繁更替,极大影响了法国的发展,直到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半个多世纪后,第三共和国建立起,法国才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经济也才有了较快发展的条件。
二、思考与启示
近代英国发展与崛起的历程使我们充分认识到:
首先,稳定是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稳定的国内局势,才谈得上发展。近代英国正是在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走和平变革与发展的道路实现了英国从封建专制制度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从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巨大转变,并强有力地保障了英国在这样巨大的转变过程中领先于世界。当然稳定不是保守僵化,不是固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必须进行各方面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走通过改革促发展之路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耐心,正如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指出的:“和平渐进的方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使国家避免了暴力冲突,免受战乱损害之苦,但它的道路却是漫长的,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同步,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需要。近代以来,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速度加快,为适应这一发展,英国社会不断進行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等适应性变革,从而使英国长期稳定与发展,屹立于近代世界之巅。
第三,改革中应重视制度创新。在近代英国一系列的变革中,创新是非常显著的特点。议会制度的设立与改革、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及其中彰显出来的科技创新意识与制度的保障、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的出现、文官制度的设立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英国改革中创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