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

2024-09-18

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精选8篇)

1.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 篇一

重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综合方法;教学用具:相关的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只要学生能回答出国外资本主义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企业向中国倾销商品、使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掀起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即可。)由此导入新课。

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让学生回忆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告诉学生,虽然清朝的封建统治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在少数地区、少数部门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的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分拣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即由于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大批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中国农民的经济来源一为农耕、一为纺织,当洋纱洋布涌入后,农民通过纺织而得的收入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导致其入不敷出,最终破产。),这就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商品生产,这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强调受外商获利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文字,由学生制作民族工业出现表。要包括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时间、主要分布地区、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身分。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分布地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工业的分布与外国经济的入侵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和引文,分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规模、资本情况、与外国企业的关系(就此点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制造缫丝和加工面粉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是自欧美引进的,缫丝业更是与出口密切相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关系等问题。从中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势单力薄,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而且,其发展必须依赖外国企业。中国最初投资近代工业的人是官僚、地主和商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产物。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教师要强调中国的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

通过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盟;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境遇的补充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受到的压迫最深,所以革命性最强;通过回忆中国境内的近代企业的分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高度集中,便于宣传和组织。

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早期工人的斗争方式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分析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板书设计

2.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 篇二

一、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取向

正如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 随着国家及经济的飞速发展, 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已逐渐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取代。国家与国家间的安全问题已转入现代科技与信息的较量。当代大学生已无法体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学者们“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感, “吃饱、穿暖”更是远远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需求层次的改变直接带动了价值观念的转变。由此, 追求高薪、高物质、高享受的功利主义必将导致大学生受教育目的和教育取向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为国家建立良好国际地位的同时更是明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对于教育来说, 市场经济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市场经济解除了计划经济的桎梏, 使人们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大学生, 在自由开放的条件下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依照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价值规律和竞争法则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另一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 与市场经济这种优胜劣汰体制相伴而生的还有一些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自由的环境使学生将个人的发展凌驾于社会发展之上;“个人本位”思想在淡化集体主义观念的同时更是将个人追求的目标推向了功利主义。在这种大环境下, 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自然也难以幸免。近几年在竞争中出现的学历造假、学术舞弊、论文抄袭等现象正是学生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追求现实功利而不择手段的实际证明。

(三) 社会的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成功转型的市场经济为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社会对筛选人才的“量具”却越来越狭隘, 最终“学历”成为社会优胜劣汰的第一条原则。片面追求“高学历”使众多大学生迷失了自己, 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为了文凭而学习”的偏执思想。受教育目的的偏差必然引起受教育结果的异途。当前,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浮躁”“功利”甚至是“无能”的批评反映着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之间的矛盾。物极必反, 对高学历的片面追求也必将形成盲目考证、考级甚至是造假、行骗这样的恶性循环。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 正是社会的这种“高要求”, 造就了当今“功利而浮躁”的大学一代呢?答案不得而知。

(四) 学校教育的“误区”

社会的高要求在迷失了学生的同时更使学校走入了方向未明的境地。扩招的出现, 使学校教育愈加“产业化”, 而“产业化”的大学教育又使得大学生择业愈发具有“市场性”。为了迎合市场需要, 热门专业校校有。对热门专业的过分追求常常会使得学生不自觉地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过于务实的专业选择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某方面专业人才的“积压”。文凭贬值, 毕业生能力、素质下降的情况愈发普遍。可见, 由扩招带来的教育“产业化”使得学校教育变成了一种“交易”, “文化成了经济的俘虏, 教育成了经济的附庸”。

(五) 家庭教育的落后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原始起点。虽然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以学校为主要学习场所, 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即使国家一再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但由于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过于单一、家长过于追求分数, 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加之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长期的历史社会原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深入家庭教育的骨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 自然也逃不开对“考高分、上名校”这种直白而又功利思想的追求。学生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自身素质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皆被家长放置于“考试”这一决定性的分流制度之后。家长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都以经济效益的好坏判断读书的价值、决定读书的态度, 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念教育孩子, 那么, 在这种思想笼罩下的大学生所形成的教育取向也一定不容乐观。

二、相关建议

(一) 改善教育体制中的功利主义

1. 正确引导学生的受教育目的及价值取向。

国家的进步、经济体制的引导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使得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迷茫于自己的学习目的。在国家危难时期迸发而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主义口号更是显得遥不可及。因此, 作为“孕育未来事业、培养祖国明天”的教育, 更应该立足长远, 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去培育当代大学生, 坚决防止教育的片面工具化和务实的功利化, 促使学生形成“为祖国奉献、社会进步尽心尽力、努力奋斗”的正确思想, 重新找回新中国成立初期那种“为国、为民”的无私、纯洁而又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

2. 减少对“智育”的过度重视, 改善应试教育。

经济体制的高度发展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追求。虽然经济发展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无论如何,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而不是培养“经济”的事业。对经济白热化的追求是当今社会过度重视“智育”、一味追求应试教育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善过于功利的教育思想, 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认为, 大学不应该是社会创造短期经济利益的场所。可见, 教育不应只是对分数和智力的追求、更不应成为可悲的经济工具。教育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尽可能地避免肤浅、功利社会思想的染指, 从一而终地完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体系的神圣使命。

(二) 改善教育管理中的功利主义

1. 学校管理。

近年来, 教育产业化以及扩招的产生和发展把学校的作用与企业相提并论, 将教育过程看做生产过程, 更将学生比作了批量生产的产品。当前, 为了达到扩招的目的, 为了紧随社会潮流以及招揽生源, 许多高校在未经合理论证和考察的情况下盲目设置“热门专业”, 导致专业课程设置混乱、专业师资力量薄弱进而造成了学生专业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几乎不会认真考虑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学习、自己学到了什么, 更不会关心所谓的“大学精神”。只有从严格管理和监督学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质量入手, 纠正学校类似“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好工作”之类思想的错误宣传, 使学校真正独立于功利目标之外, 真正自主地根据国家的需求、自身的理念和学校的实际, 确定学校的发展和使命, 将教育真正落实到招生、上课、师资、科研等各个教学环节。

2. 家庭管理。

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父母对子女从小的德育培养在孩子成长旅程中的作用就像茫茫大海中那座引航的灯塔。因此, 我们应该呼吁改进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 让孩子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分数”的束缚。在重视智力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能力和特长的培养, 真正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愿望, 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体魄强健, 对社会有益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另一方面, 观念决定出路。父母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能使学生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时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3. 法律保障。

相对于道德而言,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约束力。完善的法律法规既是大学生确立正确受教育价值观的基础, 又是监督合法教育行为的保障。这就要求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尽可能地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有形的部分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 以此最大程度地避免经济发展或是功利主义对大学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法律法规以及行为规范的构建, 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 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使他们能够真正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同时, 在法律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下, 使当代大学生有勇气摆脱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不良风气, 纠正学习目的, 还给学生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

3.普什图民族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篇三

[关键词]普什图民族主义 民族政治共同体 想象

19世纪中期,英国与沙俄在中亚和南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了确保英属印度西北部边境的安全,英国占领了一部分普什图人的土地。1893年,英国又划定了英属印度与阿富汗之间的边界线,即杜兰线。杜兰线的划分一方面把普什图部落地区变成了英属印度和阿富汗之间的缓冲地区,把阿富汗变成了两大帝国之间的缓冲国;另一方面,把原来居住在阿富汗东南部普什图人的大片土地划入了英属印度,使普什图人一分为二,成为一个跨界民族。此后,大量普什图人及其领土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普什图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殖民地民族主义浪潮的高涨及英属印度殖民地教育的发展,普什图人的民族意识也有所增强,从而产生了普什图民族主义。普什图民族主义把抗英斗争推向了高潮。此后,普什图人中产生了建构民族的共同体的想象,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普什图人家園——“普什图尼斯坦”的要求。巴基斯坦独立后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什图民族主义运动一直较活跃。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期,哪些因素促成了普什图民族主义产生?在巴基斯坦独立后,为何普什图民族主义运动继续发展?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一、普什图民族主义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世界各地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居住在英属印度西北边境的普什图人中也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潮。普什图民族主义产生后,推动了普什图地区抗英斗争的发展。以下因素对普什图民族主义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英属印度殖民地教育的发展为普什图民族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9世纪中期,英印政府为了阻止俄国向南亚扩张,确保其西北边境安全,占领了白沙瓦等地区的普什图人地区。1893年,英印政府通过“杜兰线”将阿富汗大部分普什图人及其领土划入了英属印度。后来,又将普什图人及其聚居地并入了西北边境省,并将普什图人居住的地区划分为“定居区”和“部落区”。英印政府让普什图部落区进行自治,但加强了对定居区的管理,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定居区教育的发展。英印政府在定居区推行现代教育,招聘普什图人到军队中当兵,这些措施对普什图人民族意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英国政府在西北边境省的定居区推行现代教育与英国在印度推行西式教育的政策密切相关。19世纪中期,英国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在扩大政治版图的同时,在文化上也采取了新的政策。英国开始在印度全面推行英式教育。1835年,殖民当局开始创办一批近代学校和学院。1843年,教育委员会控制的学校有28所,到1855年增加到151所。1857年,按伦敦大学模式,在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开始授予学位。1829年近代大学、中学入学人数约3000人,1855年则增加到49000人。1840年,西北边境境省有官办的英语-印度语学校9所。1844年,英印政府采取了优先录用会英语者为公务员的政策。殖民地教育的发展使得许多人接受了西式教育,这对印度国内民族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安德森所言:“殖民地的学校体系在促成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兴起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受过欧式教育的印度精英们开始投身于民族主义运动。

然而,此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普什图人还未像印度教徒一样开始其教育朝圣之旅。当时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穆斯林对于印度西式教育的发展持一种非常保守甚至排斥的态度。此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印度穆斯林处处受到排挤。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度穆斯林领袖意识到印度穆斯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主张在穆斯林中推广西式教育。1878年,盎格鲁-伊斯兰东方学院成立后,许多穆斯林在此接受教育。来自印度各地的穆斯林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认同感,开始了伊斯兰民族主义想象。

普什图人作为英属印度穆斯林的一部分,其民族主义意识的产生离不开英印政府在普什图“定居区”推行的现代教育。20世纪初,随着普什图“定居区”西式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什图人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开始了教育朝圣之旅。他们学习数学、几何、历史等课程,并在课外接触大量关于民族主义的著作。正如安德森所言:“20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他们能够在教室内外接触到从超过一个世纪的美洲和欧洲历史的动荡、混乱经验中萃取出来的关于民族、民族属性和民族主义的模型。而这些模型则又协助雕刻形成了1000个初生的梦想。”在最先接受双语教育的普什图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民族意识,为普什图民族主义的产生及普什图民族的共同体的想象创造了条件。

(二)普什图人的教育朝圣之旅和普什图语刊物的出版催生了普什图民族主义

安德森认为:“知识分子阶层在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兴起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20世纪初期,一些受过西式教育的普什图知识分子意识到要提高普什图人的民族意识,打败英国殖民者,就必须发展教育。因此,他们努力在普什图村寨中建立独立学校,推广教育。1910年,普什图知识分子阿卜杜勒·加法尔·汗在自己的村寨中建立了学校,并鼓励其他村寨也建立学校。到20世纪20年代,学校网络渐渐建立起来。这些学校大部分位于白沙瓦地区。许多村寨中建立了小学,每10~12个村寨中还建立了中学(服务于那些10~14岁的孩子)。许多学生在这70多所独立的伊斯兰学校(Madrasahs)中学习普什图语、历史、数学、古兰经、穆罕默德言行录,以及木工、编织、缝纫等职业技能。学校教育经费主要由当地成员捐赠,并且学校向所有宗教信仰者和种姓免费开放。学校通过普什图语对普什图人进行教育,鼓励普什图人以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为自豪。每逢周二,学生们还常常举行聚会,倾听有关独立运动、世界局势及战争等方面的事情。这些学校对培养普什图人的民族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普什图人参与了教育朝圣之旅,在共同的旅途中,他们的认同感和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此外,具有初步民族主义思想的普什图人阿卜杜勒·加法尔·汗于1928年创办了第一份普什图语刊物——《普什图人》,介绍普什图人的历史,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刊登一些文学、政治、戏剧、宗教等方面的文章,以及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的新闻。这份刊物长期受到英印政府当局的禁止,出版不断被打断,不过后来的发行量达到了3000份。正如安德森所言,这些被印刷品所连接的“读者同胞们”,在其世俗的、特殊的和“可见之不可见”当中,形成了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普什图人通过阅读这些印刷品,关于普什图民族的共同体的想象开始在普什图人中产生。

随着普什图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普什图语刊物的出版,民族主义思想在普什图人中得以传播并扩散。在普什图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普什图人的抗英斗争也从单纯的武装反抗发展到要求民族民主的阶段。

(三)普什图人政党领导的斗争强化了普什图人民族政治共同体的想象

1929年,普什图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阿卜杜勒·加法尔·汗又创立了“普什图兹尔格党”,这就是最早的普什图人的政治团体之一。1929年11月,汗·萨希布博士和他的弟弟加法尔·汗在边境部落地区组织创建了“红衫党”。“红衫党”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加强教育、促进基本卫生服务、提高妇女地位等措施加强社会改革,逐步改善普什图人的生活状况;同时,坚决保护普什图语,反对旁遮普语的扩张。红衫党通过《普什图人》杂志、大量公告和信息栏进行宣传活动,主张普什图人团结起来,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有组织的斗争。普什图政党的活动增加了普什图人的民族意识,强化了普什图民族的共同体的想象。

20世纪30年代,在红衫党领导下,普什图人与英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0年4月,加法尔·汗兄弟领导白沙瓦地区的民众响应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给英国殖民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英国殖民者派出军队进行镇压。1931年11月,加法尔·汗在赫扎拉举行集会,号召普什图人“建立自治政府”,要求把西北边境省重新命名为“普什图尼斯坦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红衫党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这场运动一直持续到印巴分治之前。在普什图人政党红衫党的领导下,普什图人的抗英斗争出现了高潮。在抗英斗争中来自各地的普什图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加强,强化了民族的共同体的想象。

(四)民族宗教矛盾的激化强化了普什图民族政治共同体的想象

20世纪40年代,随着印度反殖民运动的高涨,英国不得不从南亚次大陆撤出。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后,南亚次大陆民族和宗教矛盾也随之激化。普什图人不愿意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想单独建立普什图人的民族政治共同体,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十分突出。

1947年印巴分治前夕,红衫党的领导者向英印政府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普什图尼斯坦”的要求,要求在普什图人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独立的普什图人国家。但是英国拒绝了这一要求,并且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也不接受此项要求。当时,英国人考虑的是让西北边境省加入印度或者是巴基斯坦,但是,普什图人的政党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独立的普什图人政治共同体,即普什图尼斯坦。与此同时,阿富汗对普什图人聚居区的归属问题也给予了极大关注。阿富汗希望英印政府能给予普什图人独立或者加入阿富汗的选择。

在西北边境省(以普什图人为主)的归属问题上,国大党、穆斯林联盟、阿富汗及普什图民族主义领导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947年7月,在英国政府的主持下,西北边境省举行了公民投票来决定归属。当时参加选举的选民投票总数为572798票,其中巴基斯坦获得289244票,而印度只获得2874票。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了西北边境省加入巴基斯坦。普什图民族主义者关于构建本民族政治共同体的愿望未能实现,为以后普什图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二、普什图民族主义的发展

1947年西北边境省加入巴基斯坦后,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什图人的民族主义运动并没有停止,而是不断发展。以下因素对普什图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一)巴基斯坦政府未能对部落地区进行有效管理,强化了其构建政治共同体的想象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原来在英属印度控制下的普什图人及其领土划入了巴基斯坦的管辖范围。巴基斯坦政府基本上沿用了英属殖民统治时期对普什图地区的政策,西北边境省还是分为“定居区”和“部落区”。部落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基本上是当地的部落首领和政治代理人实施对当地事务的管理。巴基斯坦独立后,还从普什图部落地区撤出了政府军队,当地的普什图部落武装配合边境警察局管理当地的安全事务。长期以来,巴基斯坦部落地区一直都处于自治状态,可以说是“国中之国”。巴基斯坦的600多条法律中,只有44条在部落区适用,而它们对普什图人的生活毫无直接影响。部落地区的许多地方是巴基斯坦政府无法进行有效管辖的地方。巴基斯坦政府未能对普什图部落地区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促成了普什图部落地区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强化了其构建政治共同体的想象。

巴基斯坦独立后不久,在普什图部落区的瓦济里斯坦,由伊皮的法齐尔(Faqir of Ipi)(后简称为“法齐尔”)领导的普什图人掀起了“普什图尼斯坦独立运动”。他们以建立独立的“普什图尼斯坦”为目标,也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普什图人的共同体。1948年5月12日,在瓦济里斯坦部落区,法齐尔在他的总部出版了一份反巴基斯坦的海报。他在海报上说,巴基斯坦是英国创建的,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是英国的代理人。他将采取行动反对巴基斯坦政府。为了宣传普什图尼斯坦的思想,法齐尔还出版了一份普什图语的小册子和一份报纸。

1949年8月12日,巴基斯坦普什图部落区许多阿福里迪部落民及他们的政党“青年阿福里迪党”(Young Affidi Party)在他们的家乡迪拉赫·巴格(Tirah Bagh)举行了集会,竖起了“独立的普什图尼斯坦”的旗帜,创建了“普什图尼斯坦民族议会”,并建立了部落大委员会。大委员会把恢复被巴基斯坦“占领”的普什图斯坦独立为神圣任务。1950年1月,瓦济里斯坦的不同部落又举行了大规模集会,会议决定正式宣布成立“独立的普什图尼斯坦”,并一致选举法齐尔为第一任总统。法齐尔上任后,要求巴基斯坦军队从普什图人的领土上撤走,呼吁联合国承认普什图尼斯坦,要求阿富汗当局对普什图尼斯坦进行宣传。

1954年,法齐尔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投靠了巴基斯坦政府,法齐尔的地位遭到削弱。1960年4月16日,法齐尔逝世,他领导的普什图尼斯坦独立运动也告一段落。

(二)普什图人的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促使普什图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

人类学家发现,虽然普什图人是由各种各样的人混杂而成,但是普什图人坚信他们是来源于“一个”祖先,因而保持了强烈的普什图人认同。普什图人对自己的民族属性感到非常自豪。人民民族党(Awami National Party,ANP)的政治领导人瓦里·汗曾经说:“我成为普什图人有5000年了,成为穆斯林1400年,而成为巴基斯坦人只有40年。”这反映出普什图人对本族群的民族属性认同强烈。

巴基斯坦建国初期,国家认同并未完全构建起来,普什图人对本族群认同仍然高于对巴基斯坦的国家认同。这种认同表现在普什图人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上。不管是一部分普什图部落区的人民所追求的建立一个独立的普什图尼斯坦国家,还是普什图人政党领导追求独立或自治的目标,都反映出当时的普什图人对本族的族群认同高于对巴基斯坦的国家认同。

从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普什图部落地区的一些部落民要求建立独立的“普什图尼斯坦”。同时,普什图人的政党红衫党及其领导也没有放弃谋求建立独立的普什图尼斯坦或者至少保持自治的努力。1948年4月,红衫党领导加法尔-汗与萨义德(G.M.Sayed)合作建立了新组织,把“红衫党”扩充为全巴基斯坦的志愿团。新成立的政党寻求所有的语言团体自治。

20世纪50年代,普什图人提倡实行省自治,要求中央政府只掌管国防、外交和货币等权力,而其他的权力归地方政府行使。1955年,巴基斯坦宣布把普什图部落区和西北边境省进行合并的“一单位”计划,又促成了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凸显。“一单位”计划不但遭到了阿富汗的强烈反对,而且也遭到了一部分普什图人及其领导者的极力反对。阿富汗抱怨巴基斯坦又在实行英国人的“前进政策”,以便征服阿富汗的土地。加法尔·汗与红衫党的其他领导者及边境人民同盟(Frontier Awami League)的主要领导皮尔·迈克(Pir Manki)联合起来组建了“反一单位阵线”,信德哈里委员会(the Sindh Hari Committee)和巴基斯坦自由党(the Azad Pakistan Party)等组建了巴基斯坦民族党,寻求解决“一单位”问题,并实施独立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改革。1959年,普什图部落同巴基斯坦军队之间发生了大规模冲突,普什图部落遭到镇压。

20世纪70年代布托执政时期,普什图政党与巴基斯坦政府之间的分歧非常严重。1973-1977年,巴基斯坦人民党和人民民主党的矛盾达到了顶峰。人民民主党派人刺杀了巴基斯坦人民党的两位领导人,巴基斯坦政府禁止了人民民主党及其军事组织(the military wing)“普什图青年军”的活动,并逮捕了人民民主党的一些领导人。人民民主党的领导人阿济马尔·汗·哈塔克(Ajreal Khan Khatak)逃往喀布尔,在达乌德的鼓励下,他又开始宣传普什图尼斯坦。

从巴基斯坦独立到20世纪70年代,普什图人及其政党的斗争折射出当时普什图人还未能很好地融入巴基斯坦主流社会,普什图人未能建构起强势的国家认同,对本族群的族群认同仍然高于对巴基斯坦的国家认同,从而导致了普什图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推动了普什图民族主义的发展

1947年,原来在英属印度控制下的普什图人及其领土并入巴基斯坦。后来,普什图人及其领土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划入了西北边境省,一部分成立了联邦直辖部落地区,还有一部分并入了俾路支省的北部地区。巴基斯坦独立后的几十年中,巴基斯坦政府忽视了普什图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普什图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巴基斯坦独立后,信德省和旁遮普省都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然而普什图人占主体地位的西北边境省却经济状况较落后,未能吸引投资,没能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即使是西北边境省的投资者也不愿意在当地投资,而愿意到信德省和旁遮普省建立工业基地,从而导致西北边境省与其他省的经济差距拉大。到1967年,虽然西北边境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7.7%,但是仅仅拥有7%的固定资产和6%的制造业生产。

此外,普什图人另一聚居地——联邦直辖部落地区(普什图人占99%)也一直是巴基斯坦社会经济发展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当地的工业基础薄弱,交通不发达,土地拥有者少,用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较差,农业产出较低。当地很多居民大部分收入只能靠从事走私和贩毒活动。即使是巴基斯坦独立50多年后,部落地区的发展依然非常落后。据2001年的一份报道,许多部落区的民众生活在赤贫中,75%的民众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婴儿和产妇死亡率高。在文化教育方面,联邦直辖部落地区的识字率只有17%,远远低于巴基斯坦全国平均水平(40%),而女性识字率还不到1%。将近66%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促成了普什图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

(四)外部势力的支持强化了普什图构建民族政治共同体的想象,使普什图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

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人试图构建本族群体的政治共同体。在他们开展民族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境外势力的支持,特别是阿富汗的支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尼斯坦运动得到了阿富汗政府的支持,从而导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关系一度紧张。1949年7月26日,阿富汗政府在喀布尔召集了国民大会(也称大支尔格会议),大会决定支持“普什图尼斯坦”,并正式宣布英阿之间于1893年、1905年、1919年及1921年签订的条约及其他任何涉及普什图人状况的条约均为非法和无效。1953年,穆罕默德·达乌德出任阿富汗首相。在第一次执政的十年间,他在普什图尼斯坦问题上对巴基斯坦态度强硬。巴基斯坦的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导致两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次断交。

1972年10月,阿富汗代表在联合国大会的年度会议上再次提出普什图尼斯坦问题,要求给予普什图尼斯坦和俾路支省人民自决的权利。1973年,达乌德通过政变推翻了查希尔王朝,担任阿富汗共和国第一任国家元首。他一上台,又开始恢复支持普什图人独立运动的立场,并为叛乱者提供庇护所、武器和训练等。1973年8月26日,达乌德在阿富汗独立日的演讲中指出,“普什图尼斯坦”问题是一个国家问题。1974年7月19日,“普什图尼斯坦”地下电台开始播音,喀布尔当局也每天提及“被占领的普什图尼斯坦”。同年,巴阿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巴方指责阿富汗训练了1.5万名普什图和俾路支游击战士,并把他们派到了巴基斯坦。

此外,印度的态度对普什图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巴分治之后,双边关系长期紧张。对于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印度也由印巴分治之前的批评态度转变为同情。随着印巴关系紧张加剧,印度不断批评巴基斯坦在普什图尼斯坦搞殖民主义,压迫少数民族,对合法的地方政府采取了专横态度。1951年,印度政府不但允许普什图尼斯坦支尔格会议在新德里召开,而且允许阿富汗总统纳吉布拉使用全印广播电台(All India Radio,AIR)发表反巴言论。1965年,当印巴关系紧张时,全印广播电台多次使用喀布尔电台进行关于“普什图尼斯坦”的广播,声称巴基斯坦压迫“普什图尼斯坦自由运动”。据报道,1967年6月,“普什图尼斯坦联合阵线”(United Pakhtoonistan Front,UPF)在新德里成立,由曾担任过西北边境省财政部长的梅赫尔·恰德,汗纳(Mehr Chand Khanna)担任主席。这个阵线支持普什图尼斯坦作为普什图人的家園。

苏联也曾表示支持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民族主义运动。1960年3月2日,赫鲁晓夫对喀布尔进行访问,同阿富汗签署了一份公报。在公报中,他表示希望民族自决原则将适用于普什图人。

境外势力对普什图民族主义运动的同情和支持,给普什图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进一步强化了普什图人构建一个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的想象,促成了普什图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

19世纪末,英国控制了大量普什图人及其领土后,遭到了普什图人的强烈反抗。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迫使英国多次派出远征部队镇压普什图人起义。然而,英印政府的镇压并没有使普什图人屈服。20世纪20年代,在全世界民族主义浪潮高涨的国际大背景下,普什图人的民族意识也有所发展,产生了普什图民族主义。随着英属印度殖民地教育的发展,普什图人开始了其教育朝圣之旅。普什图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由此进一步增强,并产生了一些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民族运动领导人。此后,通晓双语的普什图精英通过组建团体、建立政党、发展教育、出版刊物、带领普什图人抵抗英国殖民统治等推动了抗英斗争的发展,把抗英斗争从单纯的武装反抗推动到了要求民族民主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随着南亚次大陆民族宗教矛盾的激化,普什图人民族主义不断发展,并开始了其构建民族政治共同体的想象。

1947年印巴分治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什图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一部分普什图人及普什图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继续为“普什图尼斯坦”这一想象的民族政治共同体不断奋斗,其中包含多方面原因。巴基斯坦独立后,政府一直未能对普什图部落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和治理。这一地区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强有力的政府权威为普什图民族主义者进一步追求建立独立的“普什图尼斯坦”这一想象的普什图人共同体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普什图部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普什图人未能很好地融入巴基斯坦主流社会中,普什图人对自己部落及族群的认同高于对巴基斯坦的国家认同,以及外部势力的支持等因素,都强化了其构建民族政治共同体的想象,促成了普什图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4.代沟产生的原因 篇四

一是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和子女产生代沟。子女从小不为生计担忧,很少体味人间疾苦,时间长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而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却又不被子女所理解。这种痛苦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尽管父母在主客观上都有消除代沟的意愿,可同学们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给了父母机会呢?

二是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子女长期处于父母的教育下,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代沟也因此形成。

三是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正所谓外因无法决定内因,根本问题还是在子女身上。子女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思想又不成熟,很难正确地把握自己,而又对父母的话又不以为然,这是导致代沟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正是由于代沟随年龄的增长有不确定性,要父母来适应和消除它很不恰当。

同学们,我们常说与时俱进,其实真正做到这句话的不仅有我们,还有我们的父母啊!只是他们在接受新观点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仔细的筛选,可这并没有错啊!

代沟的产生是由于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人不同的知识构成,使他们的思想不同,但是父母和我们处于同一时代,这个社会的主力军还是我们的父母。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自以为是,使我们认为父母对新事物了解太少,用我们不成熟的观点来评价父母这公平吗?代沟怎样产生?

一是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促使我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应对。青少年只有让父母明确这种突变,才能带来他们观念意识上的相应变化,才能消除误解和隔膜。

二是时代的烙印。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对今天世界大融合的观念需要一个渐进的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家庭中,思想文化更新最快的当然是子女,所以,引导父母接近,认识,理解和接受时代的任务,责无旁贷需要子女来承担。

三是时代迅猛发展为父母带来的紧张,疲惫,焦躁的情绪态度。紧张,疲惫和焦躁的情绪态度是子女反感父母,形成代沟的重要原因。不要让父母在恶劣情绪下作决定,帮助父母消除恶劣情绪,本身是子女的义务。

四是子女的浮躁,赌气和自以为是。见多识广的父母当然不买账了。代沟产生的原因

(一)调查问卷,实地访问、了解青少年学生和父母产生代沟后的解决方法,或对存在代沟的青少年学生与父母的建议。

(二)访问对象

校内:老师、学生

校外:指导老师、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青少年父母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原因(背景)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对父母的意见不再是简单地服从、照办,而是要分辩是与非。他们希望自主地安排生活,不希望、也不愿意父母干涉。但父母仍然用昔日对待儿童的教育方法,这就产生家庭矛盾,也慢慢演变成为代沟。据了解在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里,父母与子女(青少年)之间的“代沟”通常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孩子本身对前途、事业的看法与父母的期待发生矛盾。长期研究中学生问题的温世春老师指出: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良好教育的那一代人,现在已经做了父母。他们之中,许多人对子女的高期望与自身的低素质之间矛盾,使家庭教育陷入困境。其二,突出表现是少男少女异性的需求兴趣行为与父母对这种交往的担忧和干涉发生矛盾。其三,则是两代人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2、问卷调查结果

(1)、您认为什么是代沟呢?

90%人认为在两代人的交往中存在着隔膜,10%其他。

(4)、如果有,您会急着去解决吗?

100%的人不会急着去解决。

3、结果分析

代沟的存在对于两代人的交往,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新的一代总要强过老的一代,只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才能向前发展。但是父母的丰富阅历又是一笔财富。如果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不仅难以取长补短,更不利于家人之间的感情沟通。

但是,子女们与父母之间的这条所谓“代沟”由来已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一时间完全填平,要想做到两全其美,也真是不简单的。那么,我们想也只有沟通能填平这条由来已久的河沟了。沟通能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化解,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误解消除,沟通加强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相互了解,增强了相互之间的感情。曾经有人说过:“沟通可化腐朽为神者,变天堑为坦途。”这不也说明了这一点吗。

要解决代沟这一问题,子女与父母都有一定的责任,都应该相互谦让地理解,双方都应该相互倾听、倾诉、分担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寻找思想上的异同点,这不仅可以保存子女自以为“是”的一些优点,也能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对双方有利的地方。它的基础是理解,是相互之间情感和心理的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理解更多的是要求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能做到将心比心。

同时它也要求双方要能主动寻觅“共同语言”,达到求同的目的。而我们的父母,他们跨越的时空比我们长,经历的风霜比我们多,他们身上有着我们缺少的经验和高尚品质。生活中有句格言:如果老人能再活一次,那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成为伟人。这正是因为生活经验能使他们少走很多弯路。经验是宝贵的!

形成“代沟”的原因及危害

(一)自然原因

初中阶段的孩子有着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特点。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他们的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初中的孩子普遍进入青春发育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一个个长成了健壮的小伙子和漂亮的大姑娘。这时他们除了生理上发生急剧的变化,心理上也在迅速地向成人过渡,成人感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这个阶段既是孩子成才起步的黄金

时代,也是孩子容易误入歧途的紧要关口。有人形容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变化的“断乳期”,人格成长的“危险期”,学业能力的“分化期”,教育引导的“困难期”。人格成长的“危险期”,学业能力的“分化期”,教育引导的“困难期”。家长对孩子特别关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时的孩子相对于生理的发育来说,心理的发育较为缓慢,因而身心容易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行为过失,半幼稚和半成熟的特点较为明显。一方面他们的自主意识已经成熟,有成人感,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知识、经验还不丰富,因而还存在着认识的肤浅性、情感的冲动性、意志的脆弱性和行动的盲目性等弱点。初中生上述心理特点,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出现许多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希望受到尊重与他人不予尊重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不能独立自主的矛盾;渴求理解与不露真情的矛盾;理想抱负大与意志力差的矛盾;性生理需要与性道德约束的矛盾等等。家长应正确认识和对待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与心理矛盾,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起来,重视自我,对父母教师长辈都会有“闭锁”倾向,这是正常的,也是心理健康发展必须的,责怪孩子不对家长说心里话,是因为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是家长失理,回想一下,我们家长自己不是也有过类似孩子的经历吗?一般从小学高年级以后,孩子最看重的评价是伙伴对自己的评价,集体对自己的评价,而不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孩子不听话,变得出人意料地固执就与这种特点有关,家长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对伙伴的重视,也是发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二)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因而,他们对生活、工作以及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必然会有所不同。如果成年人不是真诚地去理解和善意的沟通,而是力图把自己的看法、观念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孩子,这样在家庭中分歧、争论就会不断发生。譬如现在的孩子对社会问题比较关心,并且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这是信息时代对孩子的影响,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促进作用。有的家长一厢情愿地以为将孩子关在家里就能避免社会的消极的影响,而今天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多,社会的影响几乎无时不在,对孩子刻意的限制不仅徒劳,而且容易引发矛盾。你说要认真读书,考试争个好成绩。孩子说现在推行素质教育,分数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你说要专心学习,将来找个好职业。孩子说现在提倡全面发展能力,会读书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你说要为人要诚实正直,问心无愧。孩子问为什么老实人总是吃亏,贪官污吏越来越多。面对社会现实,孩子和我们一样有许多的困惑不解,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又敢想敢说,所以他们的看法和父母有差异是很正常的。

父母不要再对孩子说你只要专心读书就行了,别的不要过问,小孩子不要管什么国家大事。孩子看看电视的新闻联播以及一些有关社会问题的节目、抽点时间读读报纸、参加一

些公益活动都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不要怕孩子受到消极影响而不让他走出家门面向社会。

(三)家庭原因

形成代际冲突和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不正确有的家长受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较深,认为子女是自己养大的,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孩子必须听我的话,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专横跋扈,不讲民主。不分时间、场合,不讲方式,不问情由的唠叨说教和批评指责,使孩子感到难以接受。

有的家长不能从孩子的现实条件、学习基础、年龄特点、有无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实际地只凭主观愿望对孩子提出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的要求,硬要按父母的意愿为孩子设计未来的人生之路,要求孩子样样争先,出类拔萃,要孩子实现父辈毕生的夙愿,这往往是代际冲突和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失当对身心发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已经是初中生的孩子,家长仍然以儿童的管教方式来对待,过多的关照,过细的要求,过严的管束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厌烦。即使孩子确实有错,但教育方法不合适,孩子会认为是对他们自尊的伤害。有的家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动不动就指责、训斥,甚至打骂,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下去,得不到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和高高在上的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三是缺乏了解和沟通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忙于操劳生活,忙于交际应酬,很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交流,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活动和情绪,更少于考虑如何教育孩子,两代人很少接触,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太少,难免产生代沟。

四是孩子遇事易偏激青少年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有一种理想化的苛求,这是不成熟的表现,有利也有弊。如不满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倾向,丑陋现象,引导得好,会激发他们日后致力于改造社会的抱负和志向;对一些不称心的事不满,也可以使他们为了追求完善、理想去努力。但理想化的苛求如果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就会变成一个事事挑剔,逃避责任的人。这种用完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而又带有他们特有的激情,其冲击力对准自己的亲人、师长时,往往令人难以忍受,导致冲突更为激烈。

此外,家长自身威信不高修养欠缺,孩子由于思想、性格和交友的影响,也会形成代沟。

(四)“代沟”的危害

5.浮躁产生的原因 篇五

人们总是在决定是否学习之前试图弄清楚“这东西究竟是否真的有用?”这个貌似合理的想法,实际上是很愚蠢的。首先要知道的是,每个人的心智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受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没有学会某一项技能之前,很难知道学会那样东西究竟有用到什么程度。反过来,当看到人们某个人拥有一项技能,而判定此技能非常有用的时候,又往往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学习并精通一项技能,往往需要5到时间。

所以,想进入“踏踏实实”的状态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一件事情:学习的真正乐趣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身有趣。“学这个有用吗?”的正确答案不是“有用!”,也不是“没用!”。正确答案应该是“不知道有什么用处……”

6.产生包茎的原因 篇六

包茎包茎多数为先天性。有一部分是在包皮过长的基础上反复感染,造成粘连不能翻起所致。包茎比起包皮过长来对人身体的危害要大得多。有些严重的包茎,包皮口窄如针孔,排尿时包皮鼓起如球,排尿不畅。由于包茎、尿道口狭窄,排尿时膀胱括约肌收缩,膀 胱内压在克服尿道阻力之前或同时,也超过了膀胱毛氏鞘所 能承受的压力,尿液沿输尿管返流,输尿管、肾盂扩张,引起上尿路细菌感染,疤痕形成,而导致继发性反流性肾脏病甚至肾功能损害。

包茎的分类

一、萎缩型包茎,短而薄,紧包头,二者粘连在一起,使阴茎发育受到限制,因此阴茎短小,阴茎头变形,甚至呈一挛缩的硬韧结构。勃起时感到不适或疼痛,影响性功能。若包皮口与尿道外口恰在同一个位置,包皮口狭窄不严重时则排尿尚不影响,否则即有排尿不畅或排尿困难。

二、肥大型包茎,包皮肥厚过长,引起排尿费力,尿线变细而分叉。包皮口狭窄较重者,排尿时包皮囊先被尿液充盈,而呈球状,然后排出尿液。包茎并发症有下尿路梗阻、上尿路积水、肾功能损害,腹股沟疝、脱肛、阴茎包皮头炎、包皮结石、局部炎症经常刺激可引起夜尿增多、阴茎头及包皮白斑病,乳头状瘤等,另据有关资料显示90%阴茎癌患者与包茎、包皮过长有关。

三、包皮嵌顿:是指包茎的并发症,由于包皮口狭窄,而强行将包皮翻转到冠状沟时,狭窄的包皮口在该处形成一很紧束的狭窄环,即产生了嵌顿包茎,多见于儿童好奇抚弄阴茎包皮所致,或将包皮上翻而不及时复位时,也能引起嵌顿性包茎。由于狭窄包皮口的狭窄,包皮不能翻回复位,使阴茎头血液循环障碍,因而阴茎头及包皮水肿,疼痛难忍,如不及时处理,狭窄处可能发生糜烂、溃疡,甚至阴茎头坏死,脱落。

四、生理性包茎:这类包茎多数是先天的。新生儿包皮内面和龟头表面有轻度粘连,阻碍包皮翻转至冠状沟,这种包茎称为生理性包茎。出生后2~3年内随着上皮粘连被吸收而自 然消失。

五、真性包茎:真性包茎这很容易引发一些疾病,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一般指三岁以后包皮仍不能翻转至冠状沟者。有时包皮口小如针尖,妨碍阴茎发育,排尿时尿液在包皮内积聚,使包皮膨大如球。真性包茎需在9岁以前作包皮环切术,否则容易引起包皮龟头炎、尿道外口狭窄。此外,包茎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形成包皮垢,包皮垢积聚可形成包皮垢结石,长期刺激可诱发癌变。

六、假性包茎:假性包茎,勃起时只需用手将之拉下,就会露出龟头,甚至在勃起时便自动突围而出。包茎大多属于假性的,因此,对性事不具任何障碍。

七、 继发性包茎:包皮过长者由于创伤,感染引起包皮口疤痕形成,造成包皮口狭窄,包皮不能上翻。这种包茎称为继发性包茎,这种类型的包茎很严重必须动手术治疗。

包茎的并发症

7.浅析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 篇七

1 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 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

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1) 设计计算阶段, 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设计图纸不清等。

2) 施工阶段, 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受力特点, 随意翻放、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 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 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等。

3) 使用阶段, 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车辆过桥;受车辆、船舶的接触、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爆炸等。

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1) 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 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同常规计算有出入或计算不考虑, 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 导致结构开裂。

2) 桥梁结构中经常需要凿槽、开洞、设置牛腿等, 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式进行模拟计算, 一般根据经验设置受力钢筋。研究表明, 受力构件挖孔后, 力将产生绕射现象, 在孔洞附近密集, 产生巨大的应力集中。在长跨预应力连续梁中, 经常在跨内根据截面内力需要截断钢束, 设置锚头, 而在锚固断面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裂缝。因此, 若处理不当, 在这些结构的转角处或构件形状突变处、受力钢筋截断处容易出现裂缝。

实际工程中, 次应力裂缝是产生荷载裂缝的最常见原因。次应力裂缝多属张拉、劈裂、剪切性质。次应力裂缝也是由荷载引起, 仅是按常规一般不计算, 但随着现代计算手段的不断完善, 次应力裂缝也是可以做到合理验算的。在设计上, 应注意避免结构突变 (或断面突变) , 当不能回避时, 应做局部处理, 如转角处做圆角, 突变处做成渐变过渡, 同时加强构造配筋, 转角处增配斜向钢筋, 对于较大孔洞有条件时可在周边设置护边角钢。

荷载裂缝特征依荷载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这类裂缝多出现在受拉区、受剪区或振动严重部位。但必须指出, 如果受压区出现起皮或有沿受压方向的短裂缝, 往往是结构达到承载力极限的标志, 是结构破坏的前兆, 其原因往往是截面尺寸偏小。根据结构不同受力方式, 产生的裂缝特征如下:

1) 中心受拉。裂缝贯穿构件横截面, 间距大体相等, 且垂直于受力方向。采用螺纹钢筋时, 裂缝之间出现位于钢筋附近的次裂缝。

2) 中心受压。沿构件出现平行于受力方向的短而密的平行裂缝。

3) 受弯。弯矩最大截面附近从受拉区边沿开始出现与受拉方向垂直的裂缝, 并逐渐向中和轴方向发展。采用螺纹钢筋时, 裂缝间可见较短的次裂缝。当结构配筋较少时, 裂缝少而宽, 结构可能发生脆性破坏。

4) 大偏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和受拉区配筋较少的小偏心受压构件, 类似于受弯构件。

5) 小偏心受压。小偏心受压和受拉区配筋较多的大偏心受压构件, 类似于中心受压构件。

6) 受剪。当箍筋太密时发生斜压破坏, 沿梁端腹部出现大于45°方向的斜裂缝;当箍筋适当时发生剪压破坏, 沿梁端中下部出现约45°方向相互平行的斜裂缝。

7) 受扭。构件一侧腹部先出现多条约45°方向斜裂缝, 并向相邻面以螺旋方向展开。

8) 受冲切。沿柱头板内四侧发生约45°方向斜面拉裂, 形成冲切面。

9) 局部受压。在局部受压区出现与压力方向大致平行的多条短裂缝。

2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 混凝土将发生变形, 若变形遭到约束, 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 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在大跨径桥梁中, 温度应力有时可以达到甚至超出活载应力。温度裂缝区别其它裂缝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引起温度变化主要因素有:

1) 年温差。一年中四季温度不断变化, 但变化相对缓慢, 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桥梁的纵向位移, 一般可通过桥面伸缩缝、支座位移或设置柔性墩等构造措施相协调, 只有结构的位移受到限制时才会引起温度裂缝, 例如拱桥、刚架桥等。我国年温差一般以一月和七月月平均温度的作为变化幅度。考虑到混凝土的蠕变特性, 年温差内力计算时混凝土弹性模量应考虑折减。

2) 日照。桥面板、主梁或桥墩侧面受太阳曝晒后, 温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 温度梯度呈非线形分布。由于受到自身约束作用, 导致局部拉应力较大, 出现裂缝。日照和骤然降温是导致结构温度裂缝的最常见原因。

3) 骤然降温。突降大雨、冷空气侵袭、日落等可导致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 但因内部温度变化相对较慢而产生温度梯度。日照和骤然降温内力计算时可采用设计规范或参考实桥资料进行, 混凝土弹性模量不考虑折减。

4) 水化热。出现在施工过程中, 大体积混凝土 (厚度超过2.0 m) 浇筑之后由于水泥水化放热, 致使内部温度很高, 内外温差太大, 致使表面出现裂缝。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 尽量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品种, 限制水泥单位用量, 减少骨料入模温度, 降低内外温差, 并缓慢降温, 必要时可采用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内部散热, 或采用薄层连续浇筑以加快散热。

5) 蒸汽养护或冬季施工时施工措施不当, 混凝土骤冷骤热, 内外温度不均, 易出现裂缝。

6) 预制T梁之间横隔板安装时, 支座预埋钢板与调平钢板焊接时, 若焊接措施不当, 铁件附近混凝土容易烧伤开裂。

3 收缩引起的裂缝

在工程中, 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 (干缩) 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另外, 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

塑性收缩。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5 h左右, 此时, 水泥水化反应激烈, 分子链逐渐形成, 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 混凝土失水收缩, 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 因为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 称为塑性收缩。塑性收缩所产生量级很大, 可达1%左右。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 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在构件竖向变截面处如T梁、箱梁腹板与顶底板交接处, 因硬化前沉实不均匀将发生表面的顺腹板方向裂缝。为减小混凝土塑性收缩, 施工时应控制水灰比, 避免过长时间的搅拌, 下料不宜太快, 振捣要密实, 竖向变截面处宜分层浇筑。

缩水收缩 (干缩) 。混凝土结硬以后, 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 湿度逐步降低, 混凝土体积减小, 称为缩水收缩 (干缩) 。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 内部损失慢, 因此, 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 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 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 便产生收缩裂缝。混凝土硬化后收缩主要就是缩水收缩。如, 配筋率较大的构件 (超过3%) , 钢筋对混凝土收缩的约束比较明显, 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龟裂裂纹。

自生收缩。自生收缩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 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 这种收缩与外界湿度无关, 且可以是正的 (即收缩, 如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 , 也可以是负的 (即膨胀, 如矿渣水泥混凝土与粉煤灰水泥混凝土) 。

炭化收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的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变形。炭化收缩只有在湿度50%左右才能发生, 且随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而加快。炭化收缩一般不做计算。

混凝土收缩裂缝的特点是大部分属表面裂缝, 裂缝宽度较细, 且纵横交错, 成龟裂状, 形状没有规律。影响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有:

1) 水泥品种、标号及用量。矿渣水泥、快硬水泥、低热水泥混凝土收缩性较高, 普通水泥、火山灰水泥、矾土水泥混凝土收缩性较低。另外水泥标号越低、单位体积用量越大、磨细度越大, 则混凝土收缩越大, 且发生收缩时间越长。例如,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施工时经常采用强行增加水泥用量的做法, 结果收缩应力明显加大。

2) 骨料品种。骨料中石英、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长石等吸水率较小、收缩性较低;而砂岩、板岩、角闪岩等吸水率较大、收缩性较高。另外骨料粒径大收缩小, 含水量大收缩越大。

3) 水灰比。用水量越大, 水灰比越高, 混凝土收缩越大。

4) 外掺剂。外掺剂保水性越好, 则混凝土收缩越小。

5) 养护方法。良好的养护可加速混凝土的水化反应, 获得较高的混凝土强度。养护时保持湿度越高、气温越低、养护时间越长, 则混凝土收缩越小。蒸汽养护方式比自然养护方式混凝土收缩要小。

6) 外界环境。大气中湿度小、空气干燥、温度高、风速大, 则混凝土水分蒸发快, 混凝土收缩越快。

7) 振捣方式及时间。机械振捣方式比手工捣固方式混凝土收缩性要小。振捣时间应根据机械性能决定, 一般以5~15s/次为宜。时间太短, 振捣不密实, 形成混凝土强度不足或不均匀;时间太长, 造成分层, 粗骨料沉入底层, 细骨料留在上层, 强度不均匀, 上层易发生收缩裂缝。

对于温度和收缩引起的裂缝, 增配构造钢筋可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尤其是薄壁结构 (壁厚20~60 cm) 。构造上配筋宜优先采用小直径钢筋 (φ8~φ14) 、小间距布置 (@10~@15 cm) , 全截面构造配筋率不宜低于0.3%, 一般可采用0.3%~0.5%。

4 地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

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 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 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 导致结构开裂。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

1) 地质勘察精度差异、试验资料不准。在没有充分掌握地质情况时进行的“三边”工程, 是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比如丘陵区或山岭区桥梁, 勘察时钻孔间距太远, 而地基岩面起伏又大, 勘察报告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地质情况。

2) 地基地质差异太大。建造在山区沟谷的桥梁, 河沟处的地质与山坡处变化较大, 河沟中甚至存在软弱地基, 地基土由于不同压缩性引起不均匀沉降。

3) 结构荷载差异太大。在地质情况一致条件下, 各部分基础荷载差异太大时, 有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例如高填土箱形涵洞中部比两边的荷载要大, 中部的沉降就要比两边大, 箱涵可能开裂。

4) 结构基础类型差别大。同一联桥梁中, 混合使用不同基础如扩大基础和桩基础, 或同时采用桩基础但桩径或桩长差别大时, 或同时采用扩大基础但基底标高差异大时, 也可能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5) 分期建造的基础。在原有桥梁基础附近新建桥梁时, 如分期修建的高速公路左右半幅桥梁, 新建桥梁荷载或基础处理时引起地基土重新固结, 均可能对原有桥梁基础造成较大沉降。

6) 地基冻胀。在低于零度的条件下含水率较高的地基土因冰冻膨胀;一旦温度回升, 冻土融化, 地基下沉。因此, 地基的冰冻或融化均可造成不均匀沉降。

7) 桥梁基础置于滑坡体、溶洞或活动断层等不良地质时, 可能造成不均匀沉降。

8) 桥梁建成以后, 原有地基条件变化。大多数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浸水后, 尤其是素填土、黄土、膨胀土等特殊地基土, 土体强度遇水下降, 压缩变形加大。在软土地基中, 因人工抽水或干旱季节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基土层重新固结下沉, 同时对基础的上浮力减小, 负摩阻力增加, 基础受荷加大。有些桥梁基础埋置过浅, 受洪水冲刷、淘挖, 基础可能位移。地面荷载条件的变化, 如桥梁附近因塌方、山体滑坡等原因堆置大量废方、砂石等, 桥址范围土层可能受压缩再次变形。因此, 使用期间原有地基条件变化均可能造成不均匀沉降。

5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 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 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 或由于氯化物介入, 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 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 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 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约2~4倍, 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 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 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 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由于锈蚀, 使得钢筋有效断面面积减小, 钢筋与混凝土粘接力削弱, 结构承载力下降, 并将诱发其它形式的裂缝, 加剧钢筋锈蚀, 导致结构破坏。

要防止钢筋锈蚀, 设计时应根据规范要求控制裂缝宽度、采用足够的保护层厚度 (当然保护层亦不能太厚, 否则构件有效高度减小, 受力时将加大裂缝宽度) ;施工时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 加强振捣, 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防止氧气侵入, 同时严格控制含氯盐的外加剂用量。

6 冻胀引起的裂缝

大气气温低于零度时, 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出现冰冻, 游离的水转变成冰, 体积膨胀9%, 因而, 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同时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冷水 (结冰温度在-78°以下) 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引起渗透压, 使混凝土中膨胀力加大, 混凝土强度降低, 并导致裂缝出现。尤其是混凝土初凝时受冻最严重, 成龄后混凝土强度损失可达30%~50%。

温度低于零度和混凝土吸水饱和是发生冻胀破坏的必要条件。当混凝土中骨料空隙多 、吸水性强;骨料中含泥土等杂质过多;混凝土水灰比偏大、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力使混凝土早期受冻等, 均可能导致混凝土冻胀裂缝。冬季施工时, 采用电气加热法、暖棚法、地下蓄热法、蒸汽加热法养护以及在混凝土拌和水中掺入防冻剂 (但氯盐不宜使用) , 可保证混凝土在低温或负温条件下硬化。

7 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组成。配置混凝土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 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7.1 水泥

(1) 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水泥中游离的氧化钙含量超标。氧化钙在凝结过程中水化很慢, 在水泥混凝土凝结后仍然继续起水化作用, 可破坏已硬化的水泥石, 使混凝土抗拉强度下降。 (2) 水泥出厂时强度不足, 水泥受潮或过期, 可能使混凝土强度不足, 从而导致混凝土开裂。 (3) 、当水泥含碱量较高 (超过0.6%) , 同时又使用含有碱活性的骨料, 可能导致碱骨料反应。

7.2 砂、石骨料

砂石的粒径、级配、杂质含量。

砂石粒径太小、级配不良、空隙率大, 将导致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 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使混凝土收缩加大, 如果使用超出规定的特细砂, 后果更严重。砂石中云母的含量较高, 将削弱水泥与骨料的粘结力, 降低混凝土强度。砂石中含泥量高, 不仅将造成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 而且还降低混凝土强度和抗冻性、抗渗性。砂石中有机质和轻物质过多, 将延缓水泥的硬化过程, 降低混凝土强度, 特别是早期强度。砂石中硫化物可与水泥中的铝酸三钙发生化学反应, 体积膨胀2.5倍。

7.3 拌和水及外加剂

拌和水或外加剂中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时对钢筋锈蚀有较大影响。采用含碱水拌制混凝土, 或采用含碱的外加剂, 可能对碱骨料反应有影响。

8 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 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 容易产生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竖向的、水平的、表面的、深进的和贯穿的各种裂缝, 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更容易出现。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裂缝宽度因产生的原因而异, 比较典型常见的有:

1) 混凝土保护层过厚, 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 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 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 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2)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 出现蜂窝、麻面、空洞, 导致钢筋锈蚀或其它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3) 混凝土浇筑过快, 混凝土流动性较低, 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沉实不足, 硬化后沉实过大, 容易在浇筑数小时后发生裂缝, 既塑性收缩裂缝。

4) 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 使水分蒸发过多, 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 使得在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5) 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 使得混凝土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 收缩裂缝。

6) 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 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 增加水和水泥用量, 或因其它原因加大了水灰比, 导致混凝土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增加, 使得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裂缝。

7) 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 接头部位处理不好, 易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如混凝土分层浇筑时, 后浇混凝土因停电、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浇混凝土初凝前浇筑, 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采用分段现浇时, 先浇混凝土接触面凿毛、清洗不好, 新旧混凝土之间粘结力小, 或后浇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导致混凝土收缩而引起裂缝。

8) 混凝土早期受冻, 使构件表面出现裂纹, 或局部剥落, 或脱模后出现空鼓现象。

9) 施工时模板刚度不足, 在浇筑混凝土时, 由于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 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10) 施工时拆模过早, 混凝土强度不足, 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11) 施工前对支架压实不足或支架刚度不足, 浇筑混凝土后支架不均匀下沉, 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12) 装配式结构, 在构件运输、堆放时, 支承垫木不在一条垂直线上, 或悬臂过长, 或运输过程中剧烈颠撞;吊装时吊点位置不当, T梁等侧向刚度较小的构件, 侧向无可靠的加固措施等, 均可能产生裂缝。

13) 安装顺序不正确, 对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 导致产生裂缝。如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时, 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若与主梁同时浇筑, 拆架后墙式护栏往往产生裂缝;拆架后再浇筑护栏, 则裂缝不易出现。

14) 施工质量控制差。任意套用混凝土配合比, 水、砂石、水泥材料计量不准, 结果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和其他性能 (和易性、密实度) 下降, 导致结构开裂。

总之, 一座桥梁从建成到使用, 牵涉到设计、施工、监理、养护管理等各个方面, 在前期造成设计疏漏、施工低劣、监理不力, 均可能使混凝土桥梁出现裂缝。因此,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是保证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在养护管理过程中, 进一步加强巡查和管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摘要:混凝土桥梁裂缝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常见的问题, 分析混凝土早期裂缝的特征及开裂机理, 为进一步加强对混凝土桥梁裂缝的认识, 尽量避免工程中出现危害较大的裂缝, 找出控制裂缝的可行办法, 达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关键词:桥梁,裂缝原因,浅析

参考文献

[1]JTJ023-85, 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S].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1985.

[2]JTJ024-85,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1985.

[3]JTJ041-2000, 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公司,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2000.

[4]李国平.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及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5]韩素芳.混凝土工程病害与修补加固[M].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6.

[6]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7]朱伯芳.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8]周履, 等.收缩徐变[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4:32-61.

8.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八

企业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中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如果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渠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所有者投资,包括企业的资本金及由此衍生的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另一类是借入资金。对于借入资金这一类筹资活动而言,筹资风险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借入资金均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还本付息金额,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效益,导致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就会使企业付出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例如向银行支付罚息,低价拍卖抵押财产,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等,严重的则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借款筹资的风险,表现为企业能否及时足额地还本付息。

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它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它是属于企业的自有资金,这部分筹入资金的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正是由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从而使得这种筹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具体表现在资金使用效果低下,而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报酬期望,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使筹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上升。此外,企业筹入资金的两大渠道的结构比例不合理,也会影响到资金成本的高低和资金使用效果的大小,影响到借入资金的偿还和投资报酬期望的实现。因此,筹资风险具体有借入资金的风险、自有资金的风险和筹资结构风险三种表现形式。

二、筹资风险产生的根源

企业筹资风险的形成既有举债本身因素的作用,也有举债之外因素的作用。举债本身因素主要有负债规模、负债的利息率和负债的期限结构等;举债之外的因素是指企业的经营风险、预期的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及金融市场等。我们把前一类因素称作筹资风险的内因,而把后一类因素称作筹资风险的外因。

(一)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负债规模。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业负债规模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税息前利润/(税息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2.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同时,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大有影响,因为在税息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3.负债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所使用的长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原因在于:第一,如果企业使用长期借款来筹资,它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将固定不变,但如果企业用短期借款来筹资,则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波动;第二,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并将短期借款用于长期资产,则当短期借款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短期借款的风险,此时,若债权人由于企业财务状况差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展期,则企业有可能被迫宣告破产;第三,长期借款的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通常较高,而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

(二)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税息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变动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而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不同,即各类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同,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关系甚大,当企业资产的总体流动性较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很多企业破产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因为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结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只好宣告破产。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而且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借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

筹资风险的内因和外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诱发筹资风险。一方面经营风险、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及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企业负债经营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而且负债比率越大,负债利息越高,负债的期限结构越不合理,企业的筹资风险越大。另一方面,虽然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但企业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经营风险较低,且金融市场的波动不大,那么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对就较小。

上一篇:我是小小男子汉小学作文下一篇:爱国古诗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