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2024-09-1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1篇)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3、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教学难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包括了联系的三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我们懂得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的同学也许会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价值?)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有什么坏处? 举例:看到吊灯、房子在颤动,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地震——振震——躲到哪里呢——三角空间,千万不能躲在床底下和桌子底下,这样就会加大了被击中的可能。煤气泄漏——马上关闸门、开窗

印尼海啸——动物的反应——一个10岁的英国女孩看到了海面的异常,联想到刚刚在书本上学到的海啸知识,迅速呼喊周围的人逃离,这使得周围百余人因即时撤退而幸免于难。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材p57探究1:——

——人是一个整体,手包括手指是整个身体的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俱在食指,不在拇指,故不敢改,若改动一个手指,就要改全身、改全画”,如果改动了这一手指,就会影响到人物的整体,所以,黄筌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过渡)正是因为整体和部分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黄筌跟本无法改动原画。而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那么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全局、全过程——数量上是一——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局部、各阶段——数量上是多——被支配地位。例子: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琴、指头三者是一个整体,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过渡)一辆“奔驰牌”汽车如果仅有车身而没有发动机,能否奔驰?有了发动机而没有轮子能否开走?

构成事物的整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成一团的。而是相互依赖,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②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例子:

“譬如一只手,如果把它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以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并作了补充:“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人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燕丹子》有则故事,燕太子丹为了达到刺杀秦王的目的而讨好刺客荆轲的欢心,让美人为其弹琴跳舞。荆轲看到美人十指纤纤的玉手,长叹一声“但爱其手”太子丹令人“即断其手,盛之玉盘奉之”。显然,盛在玉盘中的血淋淋的手,已不再是能歌善舞的手了。

肉是由氮、碳等元素构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分解开来使之失去联系,那么,这些抽象的物质就不是肉,人们也大概不会分别地吃氮、碳等元素,正如我们不会口渴时喝氢或氧一样。

b、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足球队:皇马、曼联等与其他球队的比较

整体对部分的影响:姚明所处的球队是由一帮小学生组成的,与nba的球队进行比赛,结果可想而知。球队这个整体影响到了姚明这个部分的发挥。

另外,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以班中的同学为例:

全班——个人,个人——四肢、头脑等,人脑——大脑、小脑,脑干等

(过渡)正是因为整体与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了。

(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例子:东亚运动会,艾志波受伤汪强紧急增援国足后防线,当时汪强所在的队伍还有联赛要打,沈阳金德老总从全局出发,同意放人。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例子:学生学习要平均,不用偏科、“跛脚”,只有每一科目都搞好了,整体成绩才会上去。德、智、体全面发展。汽车的配置

(总结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处处可见的,让学生举例。——机械手表的零件、风扇里的风叶„„ 整体观念重要,部分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系统呢?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性)分别解释

(过渡)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而存在。教材p58探究

(过渡)我们学习了系统与要素的哲学道理,就要懂得去运用。(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治驼背的寓言吗?说的是山东有一医生能治一切驼背,方法之独特、手术之简便举世无双。一驼背者备厚礼求治,医生说:“包你背直。”说罢,他就让驼背者伏在地上,他在驼背上放一门板,蹦上去就是几下,那驼背者起先杀猪般嚎叫:“你要踩死我呀?”医生说:“只要驼背能直,哪管生死乎?”

这就犯了不顾大局,舍本逐末的错误。②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例子:生物中的天敌灭虫、元素的分子排列 ③优化原则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a、田忌赛马 b、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当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有全新的功能;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一切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第二,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推选分粥、委员会分粥、轮流分粥四种分粥方案。谁分粥,谁先拿粥,前三种分粥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方式的体现,这种质变,也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篇二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 它象一根主线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各个章节中. 数列是一类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1, 2, 3, …, n}上的特殊函数, 可见, 任何数列问题都蕴含着函数的本质及意义, 具有函数的一些固有特征. 从函数的观点出发, 以它的概念、图象、性质为纽带, 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 有利于认识数列的本质, 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一、数列的本质

数列是函数概念的继续和延伸, 它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上的函数, 用图象表示是一群孤立的点. 例如, 对于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n}来说, 它的通项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因此它的图象是均匀地分布在一直线上的离散点;它的前n项和S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 且常数项为零, 因此它的图象是分布在过原点的抛物线上的离散点. 很明显, Sn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对于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an}来说, 它的通项是关于n的“指数型函数”.

例1 等差数列{an}中,

an=2n2-3n+1pn+q (nΝ*p、q为常数) , 则p、q应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

解:

an=2n2-3n+1pn+q= (n-1) (2n-1) pn+q.

考虑到a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且n∈N*, 故pn+q与2n-1是同类因式.

因此p+2q=0.

例2 设{an}为等差数列, 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7=7, S15=75, Tn为数列{snn}的前n项和.求Tn.

解:因为 (7, S77) (15S1515) (n, Snn) 三点共线, 所以S1515-S7715-7=Snn-S77n-7.

5-115-7=Snn-1n-7, 解得Snn=n2-52, 故Τn=14n (n+1) -52n=14n2-94n.

例3 公差不为零的正项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正项等比数列{bn}的前n项和为Tn, 若a15=b5, a30=b20, 则

(A) (0, 1) (B) (0.5, 1)

(C) (1, +∞) (D) (0.5, 2)

分析:本题关键是比较S30-S15与T20-T5的大小.

解:因为数列{an}为公差不为零的正项等差数列, 所以a30>a15, 又a15=b5, a30=b20, 有b20>b5, 则等比数列{bn}的公比q>1.

q>1时, 如图1, 点 (n, an) 在一直线上, 点 (n, bn) 在一指数型 (下凸) 函数图象上,

结合图象, 易知a16+a17+a18+…+a30>b6+b7+b8+…+b20成立.

故选 (C) .

评注:用函数的观点与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数列问题, 常可揭示问题本质特征,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二、数列的单调性

在数列{an}中, 如果an+1>an (an+1<an) 对n∈N*恒成立, 那么称{an}是单调递增 (递减) 数列. 在正项数列{an}中, 如果an+1an>1 (an+1an<1) n∈N*恒成立, 那么称{an}是单调递增 (递减) 数列. 数列的单调性可用函数的单调性来刻画. 例如, 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的单调性与一次函数的单调性相同;公比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等比数列的单调性与指数型函数 (a>0且a≠1) 的单调性相同.

例4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9n (n+1) 10n, 试判断此数列是否有最大项, 若有, 求出第几项最大, 若没有, 说明理由.

解:an+1-an=9n+1 (n+2) 10n+1-9n (n+1) 10n=9n (8-n) 10n+1.

当1≤n<8时, an+1>an;当n=8时, an+1=an, 即a8=a9;当n>8时, an+1<an.

由数列{an}的单调性知存在最大项, 即第8、9项.

评注:上面用了差值比较法, 也可用商值比较法. 这是与函数单调性的处理方法相似.

还可以设第n项最大, 得, 解得n=8或9. 这是与函数单调性的处理方法不相同.

例4 设数列{an}和{bn}满足a1=b1=6, a2=b2=4, a3=b3=3, 且数列{an+1-an}是等差数列, 数列{bn-2}是等比数列. 问是否存在k∈N*, 使ak-bk (0, 12) 若存在, 求出k;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解:bn=2+8 (12) n, an+1-an=n-3.

n≥2时, an=a1+ (a2-a1) + (a3-a2) ++ (an-an-1) =6+ (-2) + (-1) ++ (n-5) + (n-4) =12 (n2-7n+18) .n=1也适合.

所以f (k) =ak-bk=12 (k-72) 2+78-8 (12) k

k≥4时, 数列f (k) 单调递增数列,

所以f (k) f (4) =12.

f (1) =f (2) =f (3) =0, 故不存在正整数k, 使ak-bk (0, 12) .

例6 求证:不等式12+23++n (n+1) -n2 (n+1) .

证明 令an=12+23++n (n+1) -n2 (n+1) .

an+1-an= (n+1) (n+2) +12n (n+1) -12 (n+1) (n+2) = (n+1) (n+2) - (n+1) >0.

所以数列{an}是递增数列.所以ana1=2-1>0, 故得证.

三、数列的最值

运用函数的观点求数列的最值, 可以更深刻地认识数列的本质, 同时又能深化函数的理解.

例7 设等差数列{an}满足3a8=5a13, 且a1>0, Sn为前n项之和, 则Sn (nN*) 中最大的是 ( )

(A) S10 (B) S11

(C) S20 (D) S21

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 且常数项为0.因此它的图象是分布在过原点的抛物线上的离散点.

解:由3 (a1+7d) =5 (a1+12) d, 知2a1+39d=0,

所以S40=20 (a1+a40) =20 (2a1+39d) =0.

由二次函数的性质, 结合图象知其最大值为S20.

例8 给定正整数n和正数M, 对于满足条件a12+an+12M的所有等差数列a1, a2, a3, …, 试求S=an+1+an+2+…+a2n+1的最大值.

解:设a1=rΜsinθ, an+1=rΜcos (0<r1, 0θ<2π) ,

S=n+12 (an+1+a2n+1) =n+12 (an+1+2an+1-a1) =n+12 (3an+1-a1) =n+12 (3rΜcosθ-rΜsinθ) =n+12r10Μcos (θ+φ) 102 (n+1) Μ.

等号当r=1, θ+φ=2π时取得, 其中锐角φ满足cosφ=310, sinφ=110.

例9 等比数列{an}的首项为a1=2002, 公比q=-12.

①设f (n) 表示该数列的前n项的积, 求f (n) 的表达式;②当n取何值时, f (n) 有最大值.

解:an=2002× (-12) n-1, f (n) =2002n (-12) n (n-1) 2.

②因为|f (n+1) ||f (n) |=20022n, 则当n≤10时, |f (n+1) ||f (n) |=20022n>1,

所以|f (11) |>|f (10) |>…>|f (1) |;

n≥11时, |f (n+1) ||f (n) |=20022n<1, 有|f (11) |>|f (12) |>…….

f (11) <0, f (10) <0, f (9) >0, f (12) >0, 所以f (n) 的最大值为f (9) 或f (12) 中的最大者.

f (12) f (9) =200212× (12) 6620029× (-12) 36=20023× (12) 30= (2002210) 3>1,

故当n=12时, f (n) 有最大值为f (12) =200212× (12) 66.

四、数列的周期性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所以数列中也必然存在着周期问题. 有些数列题, 表面上看与周期无关, 但实际上隐含着周期性, 一旦揭示了其周期, 问题便迎刃而解.

例10 若数列{an}满足, 若a1=67, 则a20的值为 ( )

(A) 67 (B) 57 (C) 37 (D) 17

解:紧扣分段函数的定义代入法求项. 由a1=67, 求得a2=57, a3=37a4=67, ,

所以此数列是周期为3的周期性数列, a20=a2=57. 故选 (B) .

评注:本题通过“列”出其前几项, 从而掌握其构成规律, 揭示其周期, 是一种原始、朴素的思想方法. 这与函数周期性的处理方法不相同.

例11 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 (x) 对于任意x∈R, 都有f (x+2) =1+f (x) 1-f (x) , 设an=f (n) (n∈N*) , 则数列{an}中, 值不同的项至多有 ( ) .

(A) 12项 (B) 8项 (C) 6项 (D) 4项

解:易证f (x) 是以8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可知{an}是以8为周期的周期数列, 即{an}中值不同的项至多有8项, 故选 (B) .

评注:本题中周期性是数列最重要的性质. 利用函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大大减少了运算量.

例12 数列{an}中, a1=1, a2=2, 若对一切n∈N*有anan+1an+2=an+an+1+an+2, 且an+1an+2≠1, 则该数列前2008项的和S2008的值是.

解:由anan+1an+2=an+an+1+an+2, 得an+1an+2an+3=an+1+an+2+an+3,

两式相减可得an+3=an, 周期T=3. 由1×2×a3=1+2+a3, 得a3=3, 则S3=6, 所以S2008=S2007+a1=669×6+a1=4015.

五、数列中的恒成立问题

处理函数恒成立问题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图象法, 二是最值法. 对于数列中的恒成立问题, 与函数中的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相类似.

例13 若an=n2+λn, 且an+1>an对一切正整数n恒成立, 求实数 λ的取值范围.

解:点 (n, an) 是图2上的点.因为函数an为离散函数, 因此要使函数an为递增函数, 只要对称轴x=-λ2x=32的左侧即可.

-λ2<32, 解得λ<-3.

例14 求自然数a的最大值, 使不等式1n+1+1n+2++13n+1>2n-5对一切正整数n恒成立.

解:令an=1n+1+1n+2++13n+1 (nΝ*) ,

an+1-an=13n+2+13n+3+13n+4-1n+1=13n+2+13n+4-23n+3=6n+69n2+18n+8-6n+69n2+18n+9>0, 所以数列{an}是单调递增数列, 有 (an) min=1312.

要使原不等式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 需 (an) min>2a-5, 即a<7324.

故所求自然数a的最大值为3.

六、构造辅助函数, 巧解决数列问题

函数与数列之间的关系, 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基于这种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数列对应地构造辅助函数, 利用导数法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从而获得数列的单调性, 使数列问题巧妙地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导数工具的认识, 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特殊→一般→特殊这一认知规律在数列中的具体应用.

例15 已知数列{an}满足:0<a1<1, an+1=an-sinan (n=1, 2, 3, …) .

求证:①0<an+1<an<1;an+1<16an3.

证明:①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0<an<1, n=1, 2, 3, ….

(1) 当n=1时, 由已知, 结论成立.

(2) 假设当n=k, 结论成立, 即0<ak<1.

设函数f (x) =x-sinx.当0<x<1时, f′ (x) =1-cosx>0, 故f (x) 在 (0, 1) 上是增函数, 又f (x) 在[0, 1]上连续, 有f (0) <f (ak) <f (1) , 即0<ak+1<1-sin1<1.

故当n=k+1时, 结论成立.

综上 (1) 、 (2) , 0<an<1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又0<an<1时, an+1-an=f (an) -an=an-sinan=-sinan<0, 即an+1<an.

综上, 0<an+1<an<1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②设函数g (x) =sinx-x+16x3, 0<x<1.由①知, 当0<x<1时, sinx<x.

g (x) =cosx-1+12x2=-2sin2x2+12x2>-2 (x2) 2+12x2=0.

g (x) 在 (0, 1) 上是增函数, 又g (x) 在[0, 1]上连续,

有当0<x<1 时, g (x) >0成立, 所以g (an) >0, 即sinan-an+16an3>0, 故an+1<16an3.

例16 某水库进入汛期 的水位升高量hn (标高) 与进入汛期的天数n的关系是hn=2050n2+6n, 汛期共计约40天, 当前水库水位为220 (标高) , 而水库警戒水位是400 (标高) , 水库共有水闸15个, 每开启一个泄洪, 一天可使水位下降4 (标高) .

(1) 若不开启水闸泄洪, 这个汛期水库是否有危险?若有危险, 将发生在第几天?

(2) 若要保证水库安全, 则在进入汛期的第一天起每天至少应开启多少个水库泄洪?

(参考数据:2.272=5.1529, 2.312=5.3361)

解: (1) 进入汛期的水库水位标高f (n) =205n2+6n+220,

205n2+6n+220>400, 整理得5n2+6n>81, 代值验证得n≥4, 所以会发生危险, 在第4天发生.

(2) 设每天开启p个水闸泄洪, 则f (n) =205n2+6n+220-4np, 令205n2+6n+220-4np400, 则p55n2+6n-45n=5 (5+6n-9n) .

下证g (n) =5+6n-9n为增函数.事实上, 令

x≥1时, g′ (x) >0, 所以g (x) 在x≥1时为增函数, 即g (n) =n+6n-9n为增函数,

g (n) max=g (40) =5+640-9402.04, 则p≥5×2.04=10.20.

即每天开启11个水库泄洪, 才能保证水库安全.

答:每天开启11个水库泄洪, 才能保证水库安全.

综上可见, 数据问题往往都体现出浓厚的函数背景, 从函数的观点出发, 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问题是一种较为普遍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就掌握各种基本数列所对应的函数及其相关性质, 习惯于用函数的观点解题是很重要的.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篇三

一、说大纲

大纲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要体现“三维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矛盾的客观性原理和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着重理解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

点论。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继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的教育;从哲学角度进行加深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和进行全面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教育。

二、说教材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题主要通过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地位及关系的讲述,得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结论。本框题内容在辩证法系列内容以及全书架构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教学重点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确定依据:从理论上讲,第一,本框题的中心是正确对待矛盾,怎样对待矛盾主要是一个态度问题。第二,没有正确的态度,也就谈不到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矛盾,也就是说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坚持两点论。要教育学生坚持两点论看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态度。从实际上看,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没有掌握分析矛盾的科学态度。学生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思想,总希望自己的周围没有矛盾,经常回避和掩盖矛盾。

2.教学难点

对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理解及对两点论的运用。确定的依据: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因为两点论和一点论是哲学上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是对看问题时具体地看两点和一点的概括和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有时容易产生偏差,可能导致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矛盾。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怎样将抽象的理论用通俗的哲学语言分析清楚,是比较难做到的。所以这个问题不论是学生理解还是教师教学都是难点。

3.在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突破上,我通过多年的经验给学生总结了比较全面的关键词语,通过这些词语可以快速地进行判断,省时省力。比如,关于主要矛盾的关键词、俗语有:主要、重要、首要、关键、中心、重心、核心、突破口、第一要务、统筹兼顾、集中力量做……主张“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以及“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的工作方法。

關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关键词、俗语有:

主流、方向、大局、大体、优势、实质、总体、主体、优点与缺点问题、机遇与挑战问题、一国两制问题、所有制问题、双刃剑问题、利弊问题等。

三、说教法

本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思想,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规律,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我采取的是典型分析法和问题引申法进行教学的,比如在讲主要矛盾问题方面,我引用了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战局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为什么选在锦州这个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在讲矛盾主要方面问题上,我认真分析了每个学生的优点与缺点。我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讲座、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同时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对于难点,我主要采取正反对比、例证说明和对话启发法进行教学。对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理解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正反对比说明,并以图表作总结,这样一目了然。对于怎样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主要采取对话启发法,启发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在这一问题中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难为易,有利于突出

难点。

四、说学生

高二学生思想活跃,善于关注社会和生活,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在讲授本课时,贯彻“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分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共赢”的学习方式,为此,我重视给学生创造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评价、分析归纳、总结反思,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活跃中领悟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五、说训练

本着加深重点和难点的理解,遵循知识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课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训练题,通过客观性题目即选择题以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全面理解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训练。通过主观性试题的训练,培养学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所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具体问题,对于文科班的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然后留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分析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以全面巩固所学知识。

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篇四

教案背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框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剖析生活实例;并能够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设计方案,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同时,学会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佳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设计思路: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实例之中,引导学生在实例中分析提炼观点,通过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觉悟。

二、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播放歌曲《北京欢迎你》并播放29届奥运会各团体图片

这首歌大家很熟悉,北京欢迎你,中国欢迎你!,听到这首歌、看到片头的图片你会想到什么?想到北京奥运会,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每个冠军的成绩背后都包含着每个团队无数人的努力,这从哲学角度来说就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今天我们共同探究这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师:那么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

师:现在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奥运会的精彩瞬间(视频:,女子体操团体决赛)并从中体会的含义。

1、播放:女子体操队队员图片及团体图片

2、历届奥运女子体操团体冲金回顾(参课件)你能不能分析一下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静态上、动态上的含义 引导学生举例,那么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1、播放视频片断《体操队员的选拔与替换》

2、设置问题:江钰源、邓琳琳能自由选择是否进入国家队吗?是否能自主决定参加或者不参加哪个项目的比赛?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整体和部分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处于主导的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整体发挥着统率的作用而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设置问题:体操队是由队员、教练、队医等组成,但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单独获得团体冠军,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说明,回答

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你还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归纳小结:整体和部分的区别表现在:含义、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设置问题:

1、体操队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也不能够夺得团体冠军,这又说明了什么?

2、任何一个队员离开了这个团队就不能够参与团体比赛了,就不可能获得奖牌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说明、回答

小结:二者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部分一旦离开了整体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3、播放视频片断29届奥运会体育代表队报告--杨威《团队成就了我》

4、设置问题:是什么原因使杨威一步步走向成功?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说明原因、教师归纳总结:

体现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整个男团为杨威的个人成长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影响着部分,杨威个人的出色表现也为男团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部分制约着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除了以上两种联系,二者还存在相互转化的情形,比如说男子体操队在什么情况下是部分,什么情况下是整体呢,谁能把这个空填上(体操队——男子体操队(部分、整体)——杨威)

以上我们分析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谁能用我们身边的成语、俗语或者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设置分析说明题:生活中的成语、俗语所体现的哲理(参课件)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简评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展示区别、联系。

我们学习原理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去指导实践,那么这个原理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方法论呢? 刚才在扬威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让我在男团和全能上做出割舍,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团体,(因为男团这枚金牌承载了我们体操人太多太多的付出和努力。)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分析回答: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这几年,教练组,一直在后面使劲推着我们前进,就那么一脚一脚把我揣上了冠军的领奖台,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成绩的取得都是男团的功劳,可以忽视扬威的作用呢?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学生分析回答:不是,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把表格填写完整并按照表格的内容把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在在教材中明确下来。(参课件)

第二部分

系统优化的方法

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作为一对古老的范畴在哲学上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作为现代系统论的新概念,又叫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二者在一定意义上是等同的,所以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按照提纲自主学习,落实知识点,认真看体会其中的方法,一会老师会让大家设计方案,检验你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自主看书,列出提纲:

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征

3、要求

检验自学成果:

设置活动

1、游戏《同舟共济》规则:每组可选2-3人

1、每人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支撑小棒,其它四指不可碰到棒子。

2、食指必须平伸,不可勾到棒子。

3、食指不能离开棒子,一离开就得重来。

4、小组成员齐力将棒子从胸前往下移至地面

每组会有一位裁判,监督有无违反规则者,最后以先移至地面者获胜.并找获胜的同学谈谈取胜的原因,是如何进行安排的? 设置活动2:设计方案:如何合理安排烧水沏茶?

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开水壶要用1分钟,烧开水要用15分钟。洗茶壶要用1分钟,洗茶杯要用1分钟,拿茶叶要用2分钟。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要20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茶了?

学生分析,设计方案

以上两个方案设计给我们什么启示,他们是如何安排与考虑的呢(系统优化的角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学生归纳、分析,教师引导

得出结论:着眼于整体性原则、遵循有序性原则、注重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教师引导:

以上要求中整体和部分哪个有所强调,哪个没强调呢,这就是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至于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有序性原则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没有。所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等同的

以上我们谈到的优化趋向在现实生活中未必都能做到,比如就有个这样的故事(展示图片)

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归纳,分析:原因在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内耗了,出现了1+1+1=0即 ‹3的效应。结构要素互不合作,处于无序状态。

设置活动3:设计方案: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

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方案,教师简单评价。教师总结: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很有创意,无论哪种方案,同学们都考虑了从整体着眼,优化组合,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案关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也设计了一些方案,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设计的:(参课件)

好,我们今天教材的知识就学到这,谁能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归纳一下

学生自主归纳体系:一对关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一个方法: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含义、基本特征、要求:实践上和认识上)

教师归纳总结,升华

最后我想说这样一句话: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我希望我们每个同学能成为锁链中最坚固的一环,用自身的力量去为集体、为国家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课后作业】按系统优化原则,请为班级出谋划策,如何提高本班的整体水平?

三、教学反思

5.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主要以“为”作为主线贯穿全课内容。设计的层次由“生活中的智慧”——“学哲学”——“用哲学”构成,可谓层层深入,教学中以“问题质疑”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进而感悟哲学道理。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哲学道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于对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认识,体现了作为青年学生要有“为”,必须学好、用好哲学,这既符合学生由知——行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包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两个目。第一目中包含主次矛盾的含义及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含义及辩证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及关系等内容。围绕内容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第二目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围绕内容亦设计了一个活动、一个情境。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对自身的反思中感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作用,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一个情境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涵。两目所涉及的内容均是重点和难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重要内容,其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精髓。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一个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注重学生体验过程,培养学生注重反思、发展自我的人本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老子画像

问生:这是老子,大家对老子了解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无为”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基本理念。

介绍投影内容:

师: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从而实现“无为而胜有为”。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这其实是对“无为”思想的误读。

老子的“无为”其实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如何“为”的哲学。

【板书】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我们说,矛盾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生活中,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将更能显现我们生活的智慧。

请大家先看一个实例:

出示动漫FLASH:

一个猎人要过河,带着狼、羊、菜,但每次只能带一样过河。很明显,当猎人离开的时候,羊会吃菜,而狼会吃羊。(边讲边演示)

请大家思考一下,猎人如何能够顺利地把狼羊菜带过河。

【学生演示】

教师:请大家总结一下完成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什么?

生答:

教师启发:在狼羊菜中,谁是关键?

生:羊的问题是关键。

师:很明显,羊是关键。我们先要把羊带过去,过程中又要把羊带回来。而羊问题的解决,很好地带动了整个这一复杂过程的顺利完成。哲学上,我们就把类似于羊的问题称之为主要矛盾,而把相对于羊的狼和菜的问题称之为次要矛盾。

【展示】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合作探究】:结合“猎人过河”的实例,谈一谈如何正确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生答:要重点解决好主要矛盾

师问:为什么?

生: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师讲:我们通常所说的“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就是这个道理。

生答:也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师问:为什么?

生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互依赖:如果没有狼或菜的问题,羊问题的主要矛盾也就无所谓主要矛盾。

相互影响:过程中,之所以又把羊又带回来,就是由于受解决狼或菜次要矛盾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菜在对岸)在这一特定阶段,相比较羊的问题,狼的问题地位上升,成为主要矛盾,而羊成为次要矛盾。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所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师: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板书】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投影展示内容】: 见课件

因此,生活中,面对复杂问题,我们在“为”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重为”、“轻为”的关系,才能彰显我们“为”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推动问题的解决,事物的发展。

下面请大家再看这样一个例子:

师: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刻在希腊北部小镇德尔菲阿波罗神庙上的“认识你自己”这句铭文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信条。它告诉人们,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认知情怀。

师问: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评价自己?

生答:

师:我们说,年轻学生,一要看到自身的优点,不能妄自菲薄,要寻求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另一方面,也不能妄自尊大,要谦逊,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

即使是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清朝著名的戏曲作家李渔曾经这样评价过:

【投影展示】: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

师:这说明孔子及其儒学也并非完美无缺,也有不足。

师反问:那孔子为什么又能被称为是圣人呢?

师总结:这就说明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矛盾的双方中主要的一方所规定的。

我们就把这样的方面称之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体中的另一方称之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展示】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师:主要方面主要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我们认识某一事物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呢?我们能否忽视?孔子是如何对待自身不足的?

生答:“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师:说明也不可忽视自身哪怕是次要的不足,为什么呢?

【展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杀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师:这句话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感悟?

生答: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双方会发生转化,当矛盾双方转化以后,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改变了。所以,我们也绝不可忽视我们自身存在的哪怕是细微的不足。

【板书】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投影展示内容】:见课件:

师:请大家赏析一句话:

这句话是我所敬仰的一位老师最为欣赏的一句话,当然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投影展示:二十年后,你会因为没有做的事而后悔,也会因为做过的事而后悔,但前者往往会多于后者。

师问:那位同学起来分析一下这句话

生答:

师总结:做得多,少后悔;做得少,多后悔。后悔的多还是少是由做的多少决定的。我们年轻人应积极而为。

我说,更要运用这一原理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正确判断,去理性而“为”。

教师总结: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个关系中好像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有的同学已经感觉到了,能不能总结一下:

生答: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板书】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师:认识自己是为了走出自己,发展自己。

【学生参与】建立在对自身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

师:我这里也总结了两点,和大家共勉:

一、加强对自身的反思: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要以他人为鉴,注重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总结:很明显,从刚才大家发言中,我们感受到我们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不同情况,只有对我们自身作出不同的具体的分析,才能够正确地认识我们自己。同样,对待不同的优点和缺陷,也只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它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投影:孔子讲学

师: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就是依据普遍性,对冉求和仲由作出具体的分析,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的正确的方法。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板书】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师: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具体而为。

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我们借助这一方法,也给大家简单地谈了谈如何“为”的问题。我们说,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有如何“为”的智慧,有时侯更需要我们有正确处理好“为”的关系的勇气和决心。

用哲学:

播放视频:中学生使用手机合适吗?

【用哲学】:如何看待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问题?并简要阐述理由。

生答:

师总结:对待中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上,我们学校、老师、家长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应以疏导为主,实现“无为而治”;而我们学生本人应在违反校纪校规和会严重干扰学习的问题上坚决不为,从而在自身发展的重点学业水平提升上大有作为。

6.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篇六

2020届政治备课组

一、设计理念

《生活与哲学》具有自身特殊的课程使命,它不是一般的讲授哲学理论,而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为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基于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设计上我们遵循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设计理念。

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引导学生用“主次矛盾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理解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现实中应用的典范。

贴近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哲学来源于生活,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地一门艺术。在设计教学情景时,始终紧扣社会生活主题,立足时代发展。让学生在体验、观察生活中感悟哲学道理。

贴近学生,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与适合学生成长特点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感悟、有话说。但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中,把生活经验上升到社会认知,哲学高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自觉认同。

二、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通过对“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关系的探究,真正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2.能力目标: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矛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的信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及成就,感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四、教学内容分析

第九课主要讲授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既对立统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第九课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两框内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既然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就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而且要具体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简单来说,第一框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第二框题则是介绍了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本节课分为两目,第一目由矛盾特殊性的第三种情形“矛盾的不平衡性”引出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本身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

五、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初步具备理性思维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矛盾的相关知识储备,但是对理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还不到位,尤其是考虑到本节课内容的难度,学生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哲学道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升华认识,激发情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七、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无数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汇聚在一起打包成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一起学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情景展示】老百姓的梦想

展示梦想:

设问:实现这些梦想在现实中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诸多矛盾。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决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时,必须要分清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知识小结: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方法论:集中力量解决重要矛盾。

正是因为抓住了主要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的暴露和显现出来。比如说环境问题,2013年持续大规模的雾霾污染范围涉及了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情景展示】“十面霾伏”

活动设计:观点争锋,面对严峻的形势,有人认为,当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都变得奢侈时,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生存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因此当前的中心任务已不再是经济建设,而应当是环境保护。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提供的能源和原材料,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和技术支持。到底谁是

当前的中心任务,关键看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经济。用经济发展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环境污染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任其蔓延,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生存。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这说明主次矛盾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启示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这种既一分为二,又分清主次的方法在哲学上称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知识小结: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 2.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党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格局,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建设需要分清主次,日常生活同样如此。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中怎样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呢?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有什么问题。

大家谈到了许多问题,如学习问题、家庭问题、交际问题、网络问题等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合作探究】互联网

设问:生活中,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哪些便利?又有哪些不利影响? 从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有利也有弊,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的利与弊看作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双方力量是不平衡 的。

从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大家说,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个人如何对待。如果利弊我们理性对待,正确使用,便是利大于弊,利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使用不当,则是弊大于利,弊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大家看,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关键看双方的力量对比,我们把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主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的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知识小结:

(二)矛盾主次方面 1.含义

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主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的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系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那么,从对整个社会影响来看呢?

我们不难判断,从整个社会来看,互联网有利影响是第一位的。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实践证明,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决策是正确的。也必将为中国梦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之所以说国家的决策是正确的,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有利影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说明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复杂事物中,存在诸多矛盾,由于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其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最后,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运用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观点,对互联网做一个全面综合的评价。

3.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知识提升】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刚才我们探究了矛盾不平衡,我们在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既要着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但我们要重点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应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方法在哲学上称之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技巧点拨:(抓关键词法)识辨主要矛盾——在多个矛盾中,中心,重点,关键……

识辨矛盾主要方面——在一个矛盾中,主流,方向,大局,实质

2.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与矛盾的特殊性

刚才我们学习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次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解决矛盾,必须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哲学上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情景展示】品味传统

引导学生回顾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关原理知识入手,来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什么意义?或许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获得一些灵感。可以请学生课前收集描写不同地方、不同季节景物特点的相关古诗词。体味和把握不同事物、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特点。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分开。进而正确认识事物。

因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认识事物的目的是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对个人生活非常重要,而且对中国梦的实现和国家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曾说过,“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

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具体分析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仅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知识小结:

(三)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

2.地位、意义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会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通过学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本身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立足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中国道路。

八、课后作业

7.用辩证的观点看《周易》 篇七

一、《周易》最早以占卜的方式出现, 不是偶然的, 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

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1. 古时候, 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 人类要生存就要同周围的恶劣环境作斗争。

“自古民以食为天, 食以地为源”。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但她不是天性温顺的, 她能帮人们灌溉农田, 安居乐业, 也能淹没庄稼、冲毁房屋, 让人们流离失所。“当尧之时, 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 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 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2]因此, 古人要想改善生活就得克服洪水, 变害为利。而当时, 古人要想治理洪水, 条件很艰苦, 平原上没有住的地方, 得先住在山上。“当尧之时, 水逆行, 泛滥于中国, 蛇龙居之, 居无所定;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2]“舜之居深山之中, 与木石居, 与鹿豸游, 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2]而《催东壁遗书·夏考信录》中说:“洪水之患, 山居者多, 故先随山而导之, 使高田之害先除, 然后循水而导之, 使平地之害尽区, 而不先导山, 亦无以察地势之高卑, 而蓄泄之。”[2]由此可见, 要想疏导水利, 进行农耕, 困难是很大的。要想导水, 就必须先导山。因为当时人们住在山上, 首先要排除毒蛇猛兽的干扰, 然后才能专心致志地治理洪水。无论是导山还是导水, 这都是与自然界的斗争, 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严峻考验。

2. 部落之间相互斗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轩辕之时, 神农氏势衰。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 而神农弗能征。于是, 轩辕乃习用干戈, 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 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 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 艺五种抚万民。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 然后得其志。蚩尤作战, 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 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 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代神农氏, 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 黄帝从而征之, 平者去之。”[3]这段话中记录了远古两次著名的战争:黄帝、炎帝阪泉之战和黄帝擒蚩尤。神农氏向来以擅长农耕著称, 在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的时期, 由于他不擅长武力, 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所以统治日益衰败, 眼看诸侯之间相互掠夺, 百姓备受欺凌, 而神农氏却无力征讨。这时, 需要一位强悍的首领来重新维持秩序, 于是, 黄帝便出现了。黄帝战炎帝, 杀蚩尤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传说中的共工和颛顼的战争, 也是为了巩固最高统治权。以上三次战争是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

由此可见, 在远古时代, 有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 还有部族与部族之间的战争, 这些都是对国家和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 进行这些战争时, 遇到疑难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 人们所要面对的世界是陌生的, 这个陌生的世界又是变化多端捉摸不透的, 所以人们对未来总是充满幻想, 他们想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就预知事情已经发生的结果, 由此来制订自己的行动计划。然而, 怎样才能预先知道事情的结果呢?古人经过大量的实践, 总结出一套预测未来的法术, 这就是占卜, 古人无论做任何事, 不管事大事小, 除了问自己还得问卜筮, 甚至信卜胜过信自己。由于这是从大量实践中总结的, 因此, 有些法术是有科学根据的。比如:看云识天气, 通过太阳和云气的变化预测阴晴雨雪。而有些法术则相当神秘, 如:占卜龟甲兽骨, 按照灼炙甲骨而产生的裂纹特征来预测行事吉凶[4]。《周易》这部古老的典籍就是这样产生的。“这部神秘的占卜记录, 运用‘卦’的基本图式, 取象譬喻, 仰观天文, 俯察地理, 中通人事万物之情, 蕴藏着丰富深奥的哲理。”[4]

二、由于《周易》从一开始就是用来占卜的, 后来还有江湖术士的歪解, 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迷信。

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能流传到现在, 必然有她存在的合理之处。所以, 对待她不能全盘否定,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宋代朱熹对《周易》的评价很高, 他在《周易本义》的序言中说:“至哉义乎, 其道至大而无不包, 其用至神而无不存。”[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周易》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规律, 可以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辞海》中对《周易》的解释是“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 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1]《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对《周易》的评价是:《易经》年代久远, 辞意晦涩, 易于为后人发挥[1]。而《四库总目提要》指出:“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一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授易以入说。”[1]由此可见, 《周易》自古以来就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在古代, 由于是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 一直被视为旁门左道, 因而被忽视, 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 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说明了做事情应该有长远的目光, 周密的思考。占卜是对未来的预测, 她涉及的范围很广, 包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灾害的预测, 如:日食、月蚀、农业丰收或歉收、灾荒等。这些都是对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密切相关的。现已查明, 阴阳、八卦等和天文历法、灾害的有序性密切相关, 这些预测都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而在古代, 科学技术不发达, 当人们对自然规律无法掌握时, 占卜能够排除人们心中的不安定[1]。除此以外, 《礼记·曲礼》中说占卜“决嫌疑, 定犹预”, 意思是说, 当人们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时, 通过一定的形式, 使自己精力集中, 情绪稳定, 冷静的思考这件事, 对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1]。据说, 古人为了提高占筮的实际效果, 每次占筮完都要进行记录, 一年后检验对应效果, 然后对卦爻辞进行修改和完善。《周礼·占人》中说:“凡卜筮既事, 则系中以比其命, 岁终则记其占之中否。”可见, 占卜是把实践放在重要地位的[1]。F.卡普拉认为:“理性知识和理性活动确实构成了科学研究的主要部分, 但不是所有的一切。如果研究的理性部分得不到知觉的补充是没有用的。这种直觉赋予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他们有所创造。”[1]而中国的王充也说过:“夫人用思虑, 思虑不决, 故问龟兆数, 与意相应, 则是神明可谓告之矣。时或意以为可, 兆数不吉, 亦以为神也。”[1]由此可见, 占卜会让人三思而后行。

“科学与占筮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1]《荀子·六略》中说, “善为易者不占。”[5]因此, 江湖术士的曲解不能代表《易经》。我们要学习《易经》文化, 不能被这些观念误导。

三、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 《周易》作为一门科学, 曾受到西方人的关注

德国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写了“论二位进制”原稿, 1697年他出版了《中国最新消息》一书,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 他明确提出,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应当互相学习。据说, 他曾与法国在中国的传教士白晋通信, 在信中, 白晋认为莱布尼茨所谈的有机论原理是与中国古代的《周易》哲学一致的。1701年4月, 莱布尼茨把他的二位进制表寄给白晋, 白晋立即看出二位进制与中国上古所传伏羲八卦的六爻有关, 并于11月4日写了回信, 讲述了他的看法, 并附寄伏羲六十四卦图。1703年4月1日, 莱布尼茨收到信和图, 4月2日写了回信, 并发表了关于二进制的论文, 题目是“二进位制的阐述”, 副题是“关于只用0与1, 兼论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莱布尼茨没想到他发现的二位进制会在中国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中早有表述和使用。据说, 他在钦佩之余, 曾写信给当时的清朝康熙皇帝, 要求加入中国国籍。他在1716年指出:“伏羲氏所推演的八卦中曾用了二元算术。”他认为伏羲八卦是“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 “伏羲是中华帝国东洋科学的创造者。”他还在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了一所中国学院, 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1]。

由此可见, 《易经》造就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曾经一度使中国在世界遥遥领先, 就连西方科学能够飞速发展, 也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不能因为她有迷信的历史, 就彻底否决她的科学性, 《易经》的理论需要现代科学家去验证和利用。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评价《易经》, 发挥她在科学上的优势, 继续为现代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徐道一.周易科学观[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9-25.

[2]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31-34.

[3]王利器.史记注释 (1) 本纪表[M].北京:三秦出版社, 1988:1.

[4]刘棣民.中国远古暨三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142-143.

8.用定位的观点看玉溪庄园品牌建设 篇八

玉溪庄园上市以来,虽然产品销售与同价位的其他品牌相比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天下无敌的景象,但其每年的销量一直处于上升的通道中,2011年销量为317箱,2012年销量为1750箱,2013年销量为4429箱,2014年截至5月底销量为2157箱。相对于某些烟草品牌直升机式的冲天发展,玉溪庄园的这种发展轨迹是理性发展模式还是发展中遇到了瓶颈?从品类建设和重新定位的角度对玉溪庄园品牌进行分析,又将得出什么结论呢?

玉溪庄园诞生的背景

玉溪品牌是红塔集团三大品牌之一,是红塔集团品牌塔的塔尖,进入中国一类烟品牌前三名,主导规格产品是市场零售价每包20元的经典软玉溪,2013年玉溪品牌年销量达到156.12万箱。从2010年开始,玉溪品牌销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但同时面临增长后劲不足、产品结构不高、主力产品规格单一的问题,其中产品结构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现在卖20元一包的烟5年后很有可能只相当于现在每包12-15元的烟。要保持玉溪品牌继续在中国卷烟市场保持高端烟的产品形象,就需要一个高端产品作为灯塔进行价值及价格引领。而且,红塔集团一向重视原料工作,在原料方面的积累比国内其他卷烟企业要深厚得多,于是玉溪庄园应运而生。

玉溪庄园对红塔集团而言,意味着玉溪品牌的价格定位工程开始启动,灯塔到位后一系列产品价格占位动作就要迅速跟进。

玉溪庄园对于中国烟草行业而言,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其一,玉溪庄园开启了烟草行业一个新品类—有机烟,不仅拓宽了卷烟产品的开发渠道,而且为烤烟生产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宣传得当的话还可以为烟草行业赢得一些有利的社会舆论;其二,在目前包装过度的情况下,玉溪庄园大巧若拙、质朴的外包装设计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为卷烟产品包装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也是后来若干跟随者的包装与之相似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三,红塔集团从2008年开始形成的有机烟叶种植模式,对烟草行业在烤烟生产中如何与当地县、乡政府,以及与农户沟通,合作共赢,都有借鉴的价值。

玉溪庄园定位分析

玉溪庄园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对玉溪品牌来说,推出玉溪庄园不只是在品牌家族中增加一个高端产品,就玉溪庄园本身的价值来说无异于一次再定位,因此需要上升到战略层面审定。从这一意义而言,玉溪庄园再定位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玉溪品牌本身的状态与玉溪庄园再定位之间存在的不和谐之处。

玉溪品牌从1973年创立至今,一直以高端烟的形象呈现给消费者,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是红色菱形图案的那款,吸食口味特征也是最具红塔特色的清香型,在玉溪品牌历年销量中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但这包烟逐渐脱离了高端烟的主流地位,现在是一般工薪阶层也能消费的卷烟产品。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状态,使得消费者心目中一方面对玉溪品牌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也留下产品单一、形象老化的高端烟印象。这种印象对玉溪庄园想要树立高端烟的形象代表有着一定的难度,与其所提倡的有机、环保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违和之感。

1981年杰克·特劳特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定位的书,他认为人的心智是海量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信息。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以前知识与经验相匹配或吻合的信息。玉溪庄园进行再定位时,如何让消费者心中留下对品牌再定位有利的部分而遗忘对其不利的部分,这一工作相当关键。

其次,奠定玉溪庄园的战略灯塔地位。

玉溪庄园是为了在玉溪品牌家族中树立高端产品的形象而推出的,目前中国卷烟市场高端产品层出不穷,这是由于卷烟品牌普遍存在“提结构”的发展压力,以及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但真正的高端,不应该只是体现为售价高,而是要高得有价值、有意义,给消费者以充足的、体面的、自豪的购买理由。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真正的高端产品应该有足够的历史及价值积淀;同时,其提出的主张或口号必须是正面的,与中国主流文化相吻合,品牌灯塔的意义正在于此。当一个产品成为灯塔时,它更多的是起到引领作用,而不是让绝大多数人拥有它。

其三,“有机”概念在目标消费人群中已存在的心智状态。

“有机”、“环保”概念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这样的概念不排斥,甚至是心向往之。但市场上各种各样打着“有机”、“绿色”、“环保”的产品花样繁多,从大米、牛奶、水果到衣服、家俱等,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消费者选择“有机”、“环保”、“绿色”产品的积极性,一些消费者为了防止上当受骗干脆回避这类产品。

特劳特在《定位》一书中说,一般人可以忍受别人对他们说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这说明“新闻”为什么是一种有效的广告方式),但一般人不能容忍别人说他们的想法是错的。因为“有机”产品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导致一部分消费者不选择这类产品,玉溪庄园在进行定位思考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现实状况,玉溪庄园是烟草行业第一个提出“有机”概念的品牌,做得成功就会让所有烟民记住这个“第一”。因此,利用消费者对“有机”概念积极的一面,对于消费者对“有机”概念存在的误会和不利的认知,不要直接证明“你肯定是错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用人们对这一领域因不太了解而存在的好奇心进行引导,使玉溪庄园成为“有机烟品类”的代表,是玉溪庄园成功的第一步。

最后,是信息简化工程。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一天获取的信息量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一年获取信息量的总和。网络普及和各种终端、自媒体以及其他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更易于获取各种新闻、资讯的同时,也带来甄别各种信息的烦恼。如今人们更习惯于标题浏览而非深度阅读,更习惯于根据点击率的高低和跟帖数量的多少而非调查思考来判别信息的真假。

特劳特认为,人的大脑憎恨混乱。谁能在众多的信息中以独树一帜的方式提供简洁易懂的信息,谁就能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有机”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这一认知也包含一定程度的混乱,也就是所有人都说自己的产品“有机”,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机”?

玉溪庄园可用的信息点很多,有实体庄园运营模式,有有机烟叶栽种的各种得到行业及专业机构认可的工作标准,有有机烟叶认证书,还有工艺配方上的独特之处,这些都是玉溪庄园是可信赖的有机烟的有力佐证。但如果把这些信息一股脑地、没有策略地摊开在消费者面前,只能让消费者迷茫、混乱。因此,必须简化这些信息,先找出其中最有力、最易理解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在目标消费者的大脑中建立一个简单的认知,再逐步加深、强化,使玉溪庄园要表达的信息成为消费者认识“有机”的普遍规律,以倡导者的身份对消费者进行“有机”知识普及。

玉溪庄园的定位

玉溪品牌现有的家族成员中,有玉溪庄园、境界玉溪、和谐玉溪、尚善玉溪、弘毅玉溪、软(硬)玉溪。在玉溪庄园推出之前,玉溪品牌文化主要以整体品牌形象—上善若水,德行天下—进行宣传,其中主要以软(硬)玉溪品牌代表,并不突出其他每个产品形象,使消费者对玉溪品牌的认知建立在对软(硬)玉溪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区分的仅仅是价格及口味的细微差别而已。玉溪庄园的出现,是在玉溪品牌家族里增加了一个个性突出并且是高大上的成员。玉溪庄园如何才能既利用家族的资源,又展现自身的风采,迅速在市场上树起自己的旗号,这就是玉溪庄园定位要思考清楚的问题。

玉溪庄园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玉溪庄园是一个实体庄园,2008年红塔集团在玉溪市峨山县岔河乡凤窝村启动玉溪庄园建设,当地政府、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将土地流转出来由合作社经营,再由合作社聘用农户在合作社的统一指挥下耕种,红塔集团除了提供资金支持,还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一流专家对有机农作物及有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为当地有机产品品牌推广提供支持。于是,凤窝村形成了一个以有机烟叶种植为核心,兼具其他有机农作物、经济植物和有机养殖业的有机循环经济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实体庄园。第二,玉溪庄园是一个产品名称,是红塔集团一个高端产品的名称。玉溪庄园是红塔集团使用在玉溪庄园凤窝园栽种的有机烟叶生产的一包烟,这包烟与国内任何一包烟都不同,其原料以有机烟叶为主,提倡的理念是“回归自然”。

许多人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定位对产品要做的是广泛地告知人们“我是什么”。其实不然,定位是品牌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是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旨在确保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地位。

红塔集团对玉溪庄园进行定位,面临两个选择:是“回归自然”,还是“中国第一座烟草庄园、第一包有机烟”?从“回归自然”的角度对玉溪庄园进行定位,与“第一座烟草庄园、第一包有机烟”相比,后者比前者更直接、更有力,也更容易被消费者理解和接受。但是烟草行业的传播受到很多限制,有力的武器无法使用,只能以“回归自然”为玉溪庄园的品牌定位展现给消费者。这更多的会让人们只是产生玉溪庄园崇尚自然的印象,其最有冲击力的“有机”概念不可能在第一时间直接传达给目标消费者。但“第一包有机烟”才是玉溪庄园真正的定位。所以,原本可以用一个动作做的事,现在被分解为两个动作,以“回归自然”为其表象,以“第一包有机烟”为其核心。因此,红塔集团尽可能地通过传播媒介让目标消费者看到“源自中国第一座烟草庄园、第一包有机烟”的信息,这不是营销人员专业不精,第一时间让多重信息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造成混乱,而是因为烟草行业受到过多的传播制约造成的。玉溪庄园的实际操作策略,就是紧紧扣住“有机”这一品牌定位,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品牌定位战略。

玉溪庄园品类建设

创建品牌的第一步,是要选择一个有前景的品类,并要确认创建的品牌有较大可能成为这一品类的代表。因为消费者在考虑是否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时,首先印入脑海的是这个品类,比如口渴了想喝可乐(这里的可乐是一个饮料品类),接下来考虑的才是买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因此,一个品牌要想获得成功,最直接的是要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你就是这一品类产品的代表的印象。仅就其出身看,玉溪庄园具备了成功的基因。

玉溪庄园成为有机烟品类代表的有利条件

“有机”、“环保”是如今人类共同追求和关注的概念。

2012年7月27日(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首章《田园牧歌》带领观众通过时光隧道,回到英国人的心灵家园。白云下,初夏阳光明媚,农家小屋炊烟袅袅,流水潺潺,羊群、牛群缓步草坪,水车缓缓翻滚。人们或田间劳作,或屋后游戏比赛,或享受惬意的野餐。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几百年前的生活,89位动物“演员”,在34名演员的带领下演绎了一幅大型的英国“农家乐”,而表演舞台由总面积为7346平方米的草皮组成,上面的稻谷也是真的。在这个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老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却用这种方式呼唤人们从喧嚣的现实回归自然。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雷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描述了滥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对土地、环境、物种和人类自身等造成的影响,调查数据触目惊心。如果说以往谈到春天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鸟语花香、泥土芬芳、新芽嫩绿等景象,但如果至今还没有认识到人类的许多行为有多么可怕,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看到的春天将是沉寂的,土地呆板、萧瑟。同时由于环境恶化带来的自然灾害以及疾病对人类的伤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保,更愿意选择有利于环保的产品,这也是近年来绿色、环保产品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从中国看,烟草行业的有机产品在玉溪庄园之前基本上是空白。

有机农业是一个依靠生态系统管理而非依靠外来农业投入的系统。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这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广泛的基础;中国幅员辽阔,农业自然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以及农村人口众多,使得有机农业在中国推广成为可能。但由于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重产量、轻质量”的生产方式不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需要始终坚持环境友好的耕作方式,产出的农副产品价格较高,在市场经济规律下要构建完备的社会诚信体系,而目前中国与这些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距离,这些是影响有机农业在中国推广的不可忽视的阻碍因素。

我国有机农业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西部有机畜牧业发展态势较好。从有机产品数量和种植面积看,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最多;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控制方面看,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较优;江西、云南、内蒙古等环境占优省份近年来有机农业发展速度很快。从有机产品种类看,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有50大类,约500个品种,主要为蔬菜、水果、豆类产品、水产品等。在红塔集团玉溪庄园出现之前,有记载的资料还没有显示哪个省份对烟叶进行过有机种植,玉溪庄园是第一个种植有机烟叶的庄园。

玉溪庄园厚积薄发的优势。

烟叶是卷烟产品质量最重要的基础。2008年,红塔集团开始在凤窝村进行有机烟叶种植实验。为什么选择凤窝村?从玉溪市到峨山县高速公路车程为30分钟,但从峨山县城到凤窝二级公路车程大约为一小时,凤窝村远离高速公路50多公里。凤窝村周围没有大型工厂,村民以彝族为主,50多户,200多人口。凤窝村是一个小型坝子,周围山脉森林覆盖率为85%,山青水秀,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从进行有机烟叶种植实验开始,红塔集团向风窝村派驻了很多技术人员,对日常种植进行指导,并定期从全国各地的院校及机构聘请专家进行专题研究。

由于土地是有记忆的,要达到有机种植的标准必须经过一定的转换期。在凤窝,红塔集团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逐级提升的要求,严格执行每个环节的标准,最终通过认证达到有机烟叶的标准。因此,就目前全球种植行业的现状看,有机是种植行业的最高阶段,而庄园是一种生产模式。烤烟种植有季节性,从4月、5月移栽到8月、9月烟叶收割,是4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其他月份,土地要休养和轮作。但是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轮作,轮作什么农作物,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在庄园,烟叶只是种植的农作物中的一种,其实有机更重要的是一个体系,也就是形成有机循环经济体系。有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如农户、当地政府、企业等,而中国农村是土地分散耕种,每家农户的利益诉求不同,知识技能水平不同,要在有机种植标准大的框架和标准之下平衡各方利益,这才是有机种植体系建设最困难的地方。红塔集团以庄园生产模式解决这一难题,与当地政府、农户合作,成立合作社,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以自己的土地入股,土地由合作社规划,什么季节种什么、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施肥等由合作社统一安排。合作社聘请农民生产,发给农民工资。庄园生产模式,既可以保证有机种植的各项标准得以执行,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户的利益。同时,红塔集团投入资金和人力帮助合作社推广有机农副产品,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凤窝村有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这是玉溪庄园与国内其他烟庄或庄园的不同之处,玉溪庄园不是作秀的道场,也不是忽悠消费者的噱头,而是本着做企业的良知坚持用有利于环境、有利于大众的方式生产。事实上,一个有机庄园,没有3到5年时间,让土地休养和植物轮作,经过一定的转换期,是不可能称之为有机庄园的。圈一块地,栽些花花草草,再秀一些所谓的高科技,充其量是庄园,但绝对不是有机庄园。

9.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篇九

本学期执教抽签竞赛课一节,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部分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一内容,这是整个哲学乃至整个高中政治课中最难的部分,及其抽象又极其相似,教材删节的特别简单,而能力要求又特别高,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补充教材、整合教材,组内一致意见认为本部分内容不适合讲公开课,尤其是让学生主讲更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挑一个简单的内容作秀是大家做公开课心照不宣的做法,我觉得这样做既伤害了学校的教学模式,同时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一些不良的东西,比如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于是依然按照进度确立了课题。

一.准备工作:

1.精心设计学案,体现一个“导”字。将学生手中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充分运用起来,让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学习;整合教材,按照学生现有的程度将教材按他们能够懂的方式整合,形成知识系统。

2.设计课堂结构。体现“学思用”三部课堂一般模式,同时将之具体化到本部分知识,按照内容指引,“学”“思”相融,辅之以练,检测目标达成度。需要解释的是,我们课程的特点是一个内容通过“学”掌握现象和基础,通过思考发掘形成能力,按内容定形式政治课的课堂结构适用边学边思,学思结合,如果一定要分成两个部分,学完所有的内容,然后再深入思考,会造成内容的脱节的。

二.课堂效果

1.目标达成。按照学案的导引学生付出了较之以往更多的时间充分学习,同学之间也有一些交流和讨论,通过学生展示,可以看到他们通过自学能够掌握60%左右的知识。通过交流和辩论可以掌握80%知识,通过教师的点播和答疑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表现在用原理解决问题的快速抢答环节,准确率达到90%以上,对于本节知识而言实属不易。

2.课堂节奏。由于学生把握问题的角度不是特别精准,又做了大量的准备,因此造成一个问题的讲解占用时间过多,教师引导不过来,显得课堂不紧凑。针对学生讲解不到位,最后只好教师讲解,浪费了时间。节奏的不合理,影响了其他环节,是本节课最大遗憾。

3.知识整合。本节是矛盾观收尾章节,必须做各种维度的知识整合。从形式上看,学生形成了本部分知识的知识系统。但通关过高考题的训练,形成了知识系统仅仅是前提,应用能力的形成还需要艰苦的训练。

三.课堂评价。设计的课堂评价是采用水乳交融方式进行。我创造使用了学校要求的评价方式,采取隐性的加分方式:凡是参与展示的同学就意味着学案做的好,这是学案检查时教师确定的,学生获得学案加分,并根据其讲解的程度获得展示加分;课堂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或回答问题,也获得加分,加分幅度由课代表根据教师评价语言和学生的敬佩程度而定,下课之前公布给大家,有异议可以抗辩。教学实践中学生庸俗的使用的课堂评价政策会使课堂偏离方向,我曾遇到这样的事情:学生先问回答问题加几分,然后决定是否答题,还有拒绝回答问题的,说“大不了你扣我分”,学生把评价当成了目的偏离了课堂改革的初衷。隐性加分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内容上来,而不是过度关注形式。

四、课后心得

课堂设计只是一个框架,课堂生成,节奏把握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地方,也会有一些意外收获和遗憾

10.高二政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篇十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二课时)

新课程学习

9.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理解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片面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根据,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矛盾又是各不相同的,认识、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含义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1)含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任何事物、任何矛盾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

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内容,并谈谈对我们的启示。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内容: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3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

1、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我们认识矛盾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解决矛盾。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指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

三、矛盾分析法总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思考如何理解矛盾分析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矛盾分析法是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总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的看问题,反对一点论、片面性。

2、矛盾的普遍性:要求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不回避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要求把普遍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普遍性为指导,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要求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住中心环节;二者关系要求既要抓住重点、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求看问题要善于把握本质和主流,认清事物性质;二者关系要求既要抓住主流,又不忽视支流。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事物的矛盾及其两个方面要做具体分析。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做到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

(四)实例探究 [例1]“牵牛要牵牛鼻子”,这一谚语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A、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C、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D、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答案:D [例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是()

①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

②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③两点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重点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 ② B.①

C. ② ④ D. ③ ④ 答案:A [例3]“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抓主要矛盾 A.① ② B.①

C. ② ③ D.② 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1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出台以后, 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努力求解, 各路专家纷纷献计献策, 再次翻开了“教师流动”的一页。

然而, 综观媒体披露的许多建议, 包括变“单位人”为“系统人”, 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需设岗、优化组合, 把教师流动率作为地方教育资源配置合理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把教师流动作为晋升职称、评选优秀的必备条件等, 让人产生了“水中捞月”之忧。试想, 一个区县动辄几千名甚至上万名教师, 教育行政部门怎样做到个个了解清楚?既然不能了解清楚, 又怎能优化组合?把教师流动率作为教育均衡的标志, 究竟意在引导人们追求流动还是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把教师流动作为晋升职称、评选优秀的必备条件, 是否意味着职务晋升要看“政治表现”而不是教学和学术水平?是否意味着要剥夺未流动教师的职务晋升权和评优权?是否意味着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不想评优的教师就可以不流动?到头来, 很可能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乱点鸳鸯谱”, 而流动的教师都是初级和中级教师, 优秀教师缺少前进动力, 地方单纯追求流动率等尴尬局面。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是学生“有学上”之后希望“上好学”的一种新要求, 既是教育发展的问题, 又是教育发展的显著标志, 更是普遍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机遇。应该立足教育的根本职能和学生的根本利益, 统筹考虑教育发展与教育均衡, 认真对比多年来各种教育流动方式的效果和代价, 扬长避短, 除弊存利, 综合优化, 争取获得教育发展与教育均衡的双赢。

向下交流不如向上交流。教师向下交流, 即从优质学校选派教师到薄弱学校, 可能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办法。然而, 优质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的差别, 主要不是教师基本素质的差异, 而是成长环境使然, 是办学思想、教育设施、文化氛围、信息资源、生源构成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否则, 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学校品位往往与区域经济文化发达程度相一致, 为什么薄弱学校多出现于城市边缘和广大农村。指望优质学校派几名教师到薄弱学校呆上一两年, 就大幅度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变学校的整体面貌, 恐怕没那么简单, 至多是传授一些教育教学技艺, 和选派优秀教师进行短期示范教学不会有太大区别。更不用说这种交流的代价之高:派出教师的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动力问题、交通问题, 派出学校的教师编制问题、经费问题、管理问题, 接收学校的工作安排问题、管理问题、生活照顾问题等。教师向上交流, 即由薄弱学校派教师到优质学校任职、上课一两年, 派出学校和被派出教师有动力, 接收学校有能力, 更重要的是“对症”。优质学校所提供的正是薄弱学校所欠缺的教育文化, 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向上交流模式, 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接收学校学生家长的反对和接收学校的担心, 但只要让那些流动教师先见习、后担课, 少担课、多学习, 阻力就不会很大。

交流教师不如交流管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薄弱学校之所以陷于薄弱, 经济文化基础是个重要因素, 学校管理者缺少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是更重要的原因。薄弱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往往是管理, 各种教育资源不能优化配置, 教职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与交流教师送去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艺不同, 交流管理送去的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如果用经济发展作比的话, 教师送去的是“生产要素”, 管理送去的是“经济发展思想”。“经济发展思想”不改变, “生产要素”的活力必定受限。因此, 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交流管理比交流教师更具根本性。可以从优质学校选派优秀干部到薄弱学校担任主要负责人, 也可以派出一批干部“包”办薄弱学校。如果再从长计议, 由薄弱学校选派年轻干部到优质学校任职一两年 (不要挂职, 也不要只任职几个月, 挂职不能参与管理决策难以真正体会管理理念, 时间过短只能学些皮毛) , 效果肯定更好。

交流不如“联姻”。无论交流教师还是交流管理, 都有难以克服的弊端, 那就是短期效应和任务观点。所以交流不如“联姻”, 即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 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 中心学校和边远学校, 由教育行政部门搭建平台, 制定相应的扶持和导向政策, 采用学校“自由恋爱”为主、教育行政部门“搭桥”为辅的方式, 在自愿基础上互相“联姻”。一旦“联姻”, 非特殊情况保证至少五年不变, 共同考核、共同评价,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样, 既可以使之形成利益共同体, 克服“任务”、“包袱”情绪, 又可以放大“名校效应”, 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教育集团, 实行统一领导、分头办学, 合理配备教育资源, 使“宝塔型教育”变成“适宜教育”。

上一篇: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下一篇:“党建之星”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