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寓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2、能力目标:
解读寓意,掌握阅读寓读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寓意,理解运用文中的精美语言。
【教学难点】
寓言的启示。
【教学方式】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交流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课前演讲寓言故事。
明确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了,带有劝寓或讽刺意味,让人们从中领悟。寓言篇幅大多简短,文字有趣。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它常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含义深刻,引人思索。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寓言。
2、口头复述寓言故事。
3、问题设计:
⑴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要求学生紧扣课文内容。)
⑵ 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合作探究
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说明了什么?
(结合现实生活中人民在获得利益之后的想法和做法。)
(设计目的: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四、辩证思维
是否拥有财产和幸福生活就一定会患得患失?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五、反思体验
小组合作讨论并交流:
你在学习和日常生活怎样对待成功与失败,荣誉和挫折?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六、实践巩固
1、仿写:(感悟语言的优美,摘抄,划出优美语句。)
例句:
⑴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喜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⑵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2、续写:
有一天带面具的美和丑在海边邂逅,她们互相说:“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于是她们脱下了面具,在海里游泳。
过了一会儿,丑会到了岸上,带上了本来属于美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接着美也上岸了,找不到自己的面具,只好戴上了丑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所以,直到今天, 。
七、总结
学习寓言,我们要理解寓言的寓意,感悟人生道理。感悟寓言精美的语言。
2.《寓言》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丹柯》, 听了这样一节课, 教学目标设计为:
1、品读丹柯的性格, 归纳丹柯的性格。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呼唤英雄的小说主题。
看起来小说课都是这样上, 但笔者听课时发现, 程度较好的学生好像想说深刻一点的, 却感觉没词;程度不好的学生, 则觉得与教学辅导材料说得差不多, 不用多想。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 高中生鉴赏小说的水平如何提高?
寓言本身很吸引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多解性, 一般来说, 寓言对思维训练有如下作用:一是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二是利用寓意的多面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显然上面课堂没有注意到寓意的多层次性, 以单向解读来代替多层含义。
小说的主题是多解的, 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挖掘, 课堂设计了一个问题:小说以“丹柯”为题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与主题的关系, 此仅是一铺垫, 目的是让学生选一角度给小说重新命题。
二. 案例展示
生:“森林与草原”, 因为我从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而且又符合寓言的寓哲理于形象的特点。 (师点评, 能把老师讲的用起来, 没白教。生微笑)
生:“黑暗与光明”, 我从从情节发展看主题。丹柯……
生:“黑暗中的火星”, 我不仅从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又从细节描写中找主题……
生:“天黑之后”, 从人物形象对比中找主题……
生:“空想与实践”, 我顺着前一同学的思路展开, 而且我还从丹柯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丹柯说:你们不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师点评:什么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做到了。)
生:“一片丹心”, 我从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丹柯取心证明给族人看……丹柯名字中不是有一个“丹”字吗?而且他又让我想起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清。我又从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丹柯是英雄, 人类历史呼唤英雄。
生:“路”, 我从从整体感觉看主题。 (生笑,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并修改)
生:能切合主题——人类走出困境之路, 但感觉题太宽泛了, 如具体一点, 寓言的象征意义就出来了, 不如取“囚笼之路”, 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囚笼, 都要试图走出囚笼。 (生鼓掌)
师:从“路”到“囚笼之路”, 我们又在巨人的肩膀上站了一下。我也来锦上添花, 如结合情节, 林子是因为人类的勇气而合起来了, 如果族人碰到困难又没有信心了, 林子又会被撕破, 所以我取“‘路’在何方”。
生:我取“信心是把一切事情做成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 我从题材中去挖掘主题 (生笑。这个学生有点调皮, 现在课堂气氛活跃, 话开始多起来了。)
师:笑了之后不能没有收获, 谁来说说这个标题怪在哪里?如何修改?
生:标题太长, 无文学气息, 所以怪怪的。
生:我取“信心无价”, 因为外国诗人有这样的诗: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温总理也说: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可以化用一下。
(生鼓掌)
三. 案例反思
获得与给予, 课堂还是要强调获得。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丹柯》的主题分母题与子题, 而往往母题较浮于表面, 子题寓意博大精深, 潜伏在深层, 如信心无价、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要勇于实践等等。学生对表层寓意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 我们应借这类寓言, 逐层诱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其深层寓意, 作为语文教师, 应当怎样设法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思维, 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 “如果交换意见之后又提高了个人对生活的领悟;简言之, 教育更加民主化, 不是像往常一样是一种给予或灌输、一项礼物或一种强制的东西。” (1) 所以, 从学生的角度说, 他的虽不深刻但却是自己的认识, 要比虽深刻但却是别人的认识更有价值。
3.寓言教学的三个“重视”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91-01
寓言故事因其短小、生动、有趣及哲理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实际寓言教学中,却经常出现故事赏析与寓意脱节、寓意与语言品味脱节及照本宣科等现象。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对寓言的解读更到位、理解更深入,语文课堂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关注寓言教学的文体意识,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重视品味语言
寓言具有哲理性,寓言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为此,不少教师侧重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而忽视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忽略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寓言教学同样不可忽视对语言的品味,而要立足教学实际,发展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学习能力,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揠苗助长》一课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巴望”“天天”“总”“焦急”“终于”“急忙”“兴致勃勃”等字词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在学习“巴望”这个词语时,笔者采取了换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巴望”能不能换成“希望”“渴望”等词语。经过赏析比较,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巴望”一词更能表现出种田人希望禾苗快快长大的心情,尤其结合文中的一个“总”字,充分体会种田人自以为是的焦急心情。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朗读和品味,对种田人急于求成的心态和不遵循事物发展必然规律的做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既理解了寓言的寓意,又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有效实现了理解寓意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共同进步。
二、重视理性思维
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寓言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但是,在实际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时往往采取“讲寓言、背寓意”生吞活剥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寓言的特点,提高学生理性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蝉与狐狸》一课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首先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狐狸和乌鸦》故事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鸦和狐狸的。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狐狸狡猾,乌鸦愚蠢、容易上当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狡猾、爱骗人的狐狸,当它故技重演想引蝉上勾时,蝉会上当了吗?学生们再读课文,纷纷说蝉没有上当。据此,笔者再次启发学生思考:假如是你,你听到这样的漂亮话以后会有什么反应?对照蝉的表现,说说你明白了什么。这样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认识实现了从形象到理性的升华,自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重视拓展延伸
寓言故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为儿童所喜爱。在教学时,教师不可照本宣科,而要充分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注意引领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进行语言文化积淀与积累,从中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螳螂捕蝉》一课时,有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为学生展示课文中反映的历史局势。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具体了解,这样的知识拓展对于学生理解少年劝阻吴王,为什么吴王会采纳少年的建议的教学难点并没有任何帮助,是极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抓住重点部分品读,再根据学生的理解,边讲解边以吴国为中心在黑板上画出地形分析图,让学生明白吴国当时所面临的处境,直观地感受谁为螳螂,谁为鸣蝉,谁为黄雀,各国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一旦吴国贸然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在课堂结尾处,笔者还这样引领学生拓展学习:“你们知道《螳螂捕蝉》这则寓言出自何处吗?这则寓言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原文是这样的:‘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请大家自由品读这段话,并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至此,学生们对《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认识。这样的拓展教学,对于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小学寓言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寓言特点,遵循学生的言语发展及认知事物的规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寓言》教学设计 篇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的经过。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第一课时《纪昌学射》
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还记得《惊弓之鸟》故事中的更赢是怎样一个人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板书课题《纪昌学射》,学生齐读。(“昌”:读成 chāng,注意翘舌后鼻韵;“昌”与“帽”的右边区别。)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纪昌跟谁学射箭?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二、讨论交流,朗读课文
1、请你带着要了解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⑴ 纪昌跟谁学射箭?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请教:请求指教)。
⑵ 纪昌怎样学射箭?完成填空:
纪昌( )学射或者纪昌学射( ) 。
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纪昌学射不怕辛苦,很有毅力和恒心?(引导学生抓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句理解。)
飞卫让他练眼力(眼力:视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穿梭:像织布的梭子一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师:现在把你手中的笔拿起来当梭子,在眼前来回晃动,请你睁大眼睛注视着它。你有什么感受?
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眼花缭乱。
师:看来,纪昌真的是很辛苦。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绑:读 bǎng,注意后鼻韵)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地盯着它。
师: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万丈高楼从地起,飞卫先让纪昌练眼力,其实是在练习基本功)
师:这些句子(第二、三自然段)该怎么读好呢?
5.《寓言》教学设计 篇五
本文出自《庄子天运》,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亦为模仿别人的谦语。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点浅显的基础,能借助工具书和译文理解大概内容,但对具体词语的理解还有困难。
教具准备:
1、布置收集课文的有关资料。
2、布置预习,作好自读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美与丑”,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同时也有一些丑的事物和行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东施效颦,从中来感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二、出示课题:东施效颦。
指名提示“颦”的写法。齐读课题。
交流课前收集的课文有关资料。
三、全班交流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认真听。
互评,纠正字音。
2、交流预习中发现的难词。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颦 挈 亦……
3、、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4、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颦:皱眉 挈:带领 亦:也
5、根据你的理解复述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里有两个人作出“颦”的表情,分别是谁和谁?
西施和东施“颦”的原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呢?勾画有关语句。抽答。
2、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东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丑?讨论。交流。
3、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
4、你想对东施说点什么呢?
五、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示?(点明寓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结合事例)
六、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西施(美) 病 而颦
东施(丑) 见 亦颦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6.《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篇六
学生学过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但是对寓言的理解概括能力一般。
【教学目标】
1、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2、通过探究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3、培养学生能正确面对人生的得失与厄运的思想。
【教学重点】
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课文,培养表述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怎样机对财富和不幸?这始终是人生的两大难题,用心体会下面两则寓言的寓意(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寓言,作者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人与永恒》《尼采下形而上学》《今天我活着》等散文,长于文学和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见理趣。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两则寓言均是谈论人生哲理的寓言。
三、通读感知
《白兔与月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给下列词语注音,释义。
皎洁 慷慨 厄运 嬉戏 禀告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举世无双 多愁善感
2、探究质疑:白兔在拥有月亮前后赏月心理有什么不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讨论并归纳:拥有月亮以前:白兔 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无虑的嬉戏,心旷神怡地赏月,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拥有月亮以后:闲适心情一扫而光,牢牢盯着月亮,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月亮的阴晴圆缺不再各有风韵了,反倒险象迭生。
3、探究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心理?
讨论并归纳:因为白兔在拥有月亮之前,对月亮抱着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态度,所以她的心情是闲适的;在拥有月亮之后,在她的眼里,月亮不在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必须占有她,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对月亮抱着功利的态度 ,所以她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4、探究质疑: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讨论并归纳:因为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不一定是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5、探究质疑:文中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讨论并归纳 :我们的主人公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而人类则相反,总以拥有就是幸福。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贪得无厌。如一些贪官,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被举报,获得判刑坐牢的下场。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的意味。
6、朗读《落难的王子》,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探究质疑:生性多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顽强地面对厄运?
讨论并归纳: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力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8、探究质疑: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受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讨论并归纳 :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比如登山、长跑,并非厄运,但是需要坚韧的意志,可以锻炼人的。
9、探究质疑:请用概括的语言说出这两则寓言的寓义。(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小组发言)
总结:《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
《落难王子》的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一则是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的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会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待好事和坏事,这两则寓言是很有启发性的。
五、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把自己吹嘘得很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却跑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只好放走了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它 ──捉它还不容易吗?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弄的多脏啊!”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概括是_______。
2、“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句中“这办法”是指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语言概括这则寓言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板书设计
8、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 ──利益──得失之患
7.寓言文本:课程价值及教学策略 篇七
寓言是一座渡人的桥
寓言的一端连接着神, 另一端连接着人。最早的寓言来自神话, 神话的万物有灵是原始人对事物的认识, 在寓言里就成为了一种拟人的童话色彩。故事里会说话的动植物正契合了儿童的幻想精神。神即儿童, 寓言的幻想、夸张寄寓在生动的故事形象里。古代没有为儿童专门创作的寓言, 如《狐狸和乌鸦》《鹬蚌相争》等, 儿童喜欢寓言, 是一种自然的契合。到了现代, 儿童文学作家为儿童专门创作寓言, 就有了对儿童神性的自觉追求, 如教材中的《蜗牛的奖杯》《陶罐和铁罐》《鸡妈妈的新房子》等。寓言是一个怪物, 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 分明是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或神奇, 或瑰丽, 或滑稽, 或荒谬, 它以鲜活而生动的形象吸引人靠近, 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 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 严肃认真。寓言中所寄寓的理, 有劝人从善的道理, 有天地之道的常理, 也有启迪人生智慧的哲理。寓言就是这样一座奇特的桥梁, 通过它, 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 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寓言适应儿童不同时期的成长需要, 寓言对于幼年期、童年期、少年期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关怀。
寓言与思维联袂而行
寓言比任何文本更能促进人类的思维发展。童年期正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时期。寓言文本给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温床。一是想象思维能力。寓言创作的过程就是把一般道理付诸于特别故事的过程。它有可能是对真实事件的夸张和变形, 更多的是作者为了说理需要而虚构出的故事。夸张、变形、虚构就带有了想象的意味。二是联想思维能力。寓言的理是普遍的理, 说理的故事本质上是世界和人生的一个缩影, 必有类型化特点。如《叶公好龙》, 生活中必有叶公这样的人;《揠苗助长》, 生活当中必有不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阅读寓言, 联想到生活中的这类人和事, 联想能力的生长便在阅读过程中。三是理性思维能力。以《蚂蚁和蝈蝈》为例, 在解读寓言的过程中, 存在两个空间: (1) 蚂蚁、蝈蝈及故事场景; (2) 一个勤劳的人和一个享乐的人及当时生活的场景。在 (1) 中含有这些元素:蚂蚁的身体特征, 夏天在洞穴存放粮食, 冬天晒粮食;蝈蝈的身体特征, 夏天唱歌, 冬天向蚂蚁借粮食, 蚂蚁不借, 饿死。在 (2) 中含有这些元素:一种人为将来工作, 认真储备, 总能渡过难关;另一种人游手好闲, 遇到难关, 举步维艰, 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将昆虫生活领域和人的生活领域中不相干的一些元素, 通过投射组合, 将昆虫世界和人的世界对应, 合成一个空间。推导者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 把合成空间进行融合, 从而推导出———凡事都要防患于未然。这个抽象的过程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理性思维是在感性经验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在这里, 寓言文本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思维培育中。
寓言将真理和婉地说出
今天, 许多寓言的真理连同它的形象定格在人的记忆里。人们一说起“葡萄是酸的”就想起了“酸葡萄”心理, 一说起跳舞的猴子, 就想起“原形毕露”。在国内, 特别是先秦寓言中很多寓言故事都化为了成语、格言。寓言的美有别于诗歌、小说、戏剧, 它的美在于修辞———如何将真理用和婉的方式说出。寓言的智慧, 一方面在于其说出了真理, 另一方面还在于它以和婉的方式说出真理。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有一则寓言叫《螳螂捕蝉》,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 谋臣劝谏, 给吴王讲明道理:攻打楚国, 取胜很有希望, 但是其他诸侯国会乘虚而入, 后果不堪设想。吴王面对如此明理的劝谏却说:“谁敢来劝阻, 我就处死他!”少年的智慧在于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寓言说出了“只顾眼前利益的后患”, 吴王豁然开朗, 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在人类的历史上, 每次新思潮涌起必定是寓言的繁荣时期, 寓言和婉的方式使得它成为这些先贤传播思想信手拈来的工具。
寓言如一枚橄榄, 越咂摸越能品尝出其中的滋味, 作为语文教材的文本, 儿童学习寓言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呢?
低段儿童重在故事教化
小学语文教材低段大都选择动植物寓言, 具有童话的色彩。好的寓言故事, 总是把形象刻画得细腻而生动, 使故事本身具有诱导人的力量。教学这些寓言,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 接受故事诱导。如《狐狸和乌鸦》, 孩子一遍又一遍模仿着狐狸语言:亲爱的乌鸦您好吗?您的羽毛真漂亮, 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 谁都爱听您唱歌, 您就唱几句吧?狐狸说话时的神色、腔调被儿童模仿得惟妙惟肖, 这时候的学习就是游戏, 儿童小小的恶作剧心理在寓言的世界里得到满足。有老师怀疑, 狐狸这样一个“恶”的形象, 学生在模仿“狐狸”的时候, 是否也在模仿中学会了说谎?这样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福禄贝尔、罗素等大师早就指出, 儿童心理存在这样“小小的恶”, 不正视它, 这些“恶”就会幻化成魔鬼。“模仿”让这些“恶”通过“狐狸”这样的形象从孩子的心里释放出来, 在演绎中孩子会笑着说狐狸想吃乌鸦的肉不对, 演绎中孩子学会了面对它, 控制它。再如学习《狐假虎威》, 一个孩子学狐狸大摇大摆、神气活现的样子, 一个孩子学着老虎东张西望的神态。课堂创设情境, 其他孩子就是小兔子、小刺猬、梅花鹿……问孩子:“你怎么见到他们俩就溜啊?”“你究竟是怕谁啊?”演绎中, 故事中的理就留在儿童的心里。低年段的孩子读着寓言, 是连接着神的那端, 即故事本身的神话色彩、童话色彩给予孩子深层次的心理观照。语文要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智慧, 教学寓言时要让故事靠近学生, 悄然唤醒理性。再回到《狐狸和乌鸦》那个故事, 我们的老师不也经常拿着小星星、小红花去鼓励我们的孩子吗?孩子在“诱惑”之下, 迅速地表现出老师所期望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我们都是“狐狸”。“你的回答太棒了!听到老师的表扬你心里怎样啊?”学生说:“我感到很幸福, 心里甜滋滋的。”“老师是不是狐狸?”学生笑着说:“老师是为我们好。”接着就有孩子说:“缺乏爱的好话是不值得信任的。”一旦变成了“我”的故事, 孩子就触摸到智慧的光芒。遇到这样的狐狸、狼, 该怎么办呢?续编改写故事, 故事告诉怎么办。似乎所有的寓言故事都可以给它续编故事情节, 如狐狸和乌鸦下次相遇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狼和小羊下次遇见又会怎样呢?老虎和狐狸下次遇到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一个故事就是一种理解, 就是一种智慧。孩子不会用概念化的道理说与你听, 但是, 会用故事告诉你怎么办。
中段儿童重在智慧相遇
如果说低段儿童迷恋童话的色彩, 住在童话的王国, 中段儿童则要回到现实, 重在与寓言的智慧相遇。寓言创作者把一般的道理诉诸于个别的故事, 这个个别的故事是为说理的需要, 因而在表达上就有特别的意味。首先, 教师要抓住理的附着点, 品味丰满形象。《狮子和鹿》属于经典教材, 在1906年、1923年、1953年、2003年分别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 无论教材对这则寓言进行怎样的改写, 不变的是对鹿角高耸、鹿脚细小、鹿角和鹿脚在鹿遇到危险时不同的表现进行了着力表达。这些着力表现点是寓言的理的附着点, 教师抓住这些点带领学生通过想象、品评, 丰满形象。如针对“鹿角”, 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鹿角?小鹿来到小河边, 看见水中的鹿角会说些什么?体会小鹿的心情, 读一读这几句话。抓住理的附着点, 丰富想象, 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寓言的智慧就会从文本的深处走出来。其次, 寓言故事结构简单, 但智慧的迸发往往还需要激发, 教师可以强化矛盾冲突, 通过对话交流催生智慧。如《纪昌学射》一课围绕“纪昌非常想学射”, 用一个大问题“纪昌没有哪些, 又拥有哪些?”激化矛盾。学生通过文本对话, 相互交流分享了纪昌的智慧:选择老师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熟能生巧, 业精于勤……第三, 学生学习寓言不仅仅要在言语的途中和智慧相遇, 更重要的是要与生活中的智慧相遇, 寓言的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 联想类比获得智慧。学习了《纪昌学射》故事, 让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故事?来, 和大家讲讲你的故事吧。这个“我”的故事, 是学生主动的建构, 把寓言的智慧和曾经的故事联系起来。你曾经亲眼目睹过类似的事情吗?如果现在用《纪昌学射》的故事来劝说别人, 你会怎样和他讲?用故事认识自己, 理解自我, 人在故事中游弋。而紧密联系生活, 智慧就在故事的语境中相遇。
高段儿童重在理性欢娱
到了高年级, 儿童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教师抓住文本内含的隐喻特点, 实现空间对应演绎, 促进逻辑思维发展。如《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表格:
8.小学寓言教学的运用方式 篇八
关健词:小学语文 寓言教学 运用
一.创造教学情境,提高学习主动性
寓言故事非常经典,许多经典的寓言故事都会给我们留下一些经典的语句或者典型的精神的记忆。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应用这些经典的语句或者精神,并将其引导到课堂当中,作为教学开始的引子,这样便能够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寓言教学中,寓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给学生留下一个人生观念,这个观念一般情况下是从生活当中的某个小事件所总结出来的,所以便能够给学生讲述一个同样含有相同观念的小故事来引入新的课程。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图片以及音频等资料配合文本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一个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环境当中,促使更好实现预计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寓言内容,感受寓言形象
寓言主要是借助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来描述一个观念、道理或者一个哲学思想,借助故事当中的事物或者人来描述一个个性特征鲜明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以促使学生感受估值当中的实际寓言形象,才能够真正理解故事当中的含义。
寓言的故事大多都非常生动具体,并借助这些内容来描述某个道理。对此,寓言教学的故事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梳理清晰故事的清洁,才能够真正理解故事当中的形象。
例如,在小学语文《狼和小羊》的教学当中,教师想要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所想要描述的思想,就需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羊的“善良、单纯”和狼的“蛮横、奸诈”的形象。整个故事主要是从狼多次想要吃羊的借口开始,以向小羊扑去结尾。在帮助学生梳理清晰整个故事的流程之后,便能够直接感受到狼千方百计想要吃羊的心理,教师在此时稍加引导,例如“是不是外面的坏人也会这样做呢?”学生便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人贩子会千方百计的骗你走”等等。
三.学习并合理运用语言作品当中的表现方式
为了更加形象的塑造一个角色,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往往作家都会在寓言故事中使用比喻、象征、夸张或者拟人的形式进行描述,从而实现预想的讽刺性、教育性。在寓言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学会巧妙的运用这些表现方式,以有滋有味的语言展现寓言故事当中的情节,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看到”角色形象,从而完善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强化对寓言故事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寓言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拟人主要是将故事角色“人性化”,典型案例《乌鸦和狐狸》中,狡猾的狐狸通过多个巧言妙语欺骗了乌鸦,最终获得了“一块肉”,这样的乌鸦和狐狸的形象都有明显的人性思想和性格,教师便可以通过这样的人性思想和性格以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角色的特征,也就是乌鸦的贪慕虚荣、狐狸的奸诈狡猾,之后便可以总结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从而完成一个有效的寓言故事教学。
四.注重寓言教学的目标
寓言教学主要是以具备趣味性的故事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其中的语言比较简单,内容也并不复杂,所以教师需要时刻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紧扣故事当中的“关键词”,从而实现语文素质、知识内容双向的教学。例如,在《守株待兔》的教学中,需要紧扣“守”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是“守”?为什么要“守”?“守”的结果是什么?”等等,通过这样的问句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从而实现能力与知识的培养目的。
教师在开展寓言教学时,不得随意而为,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否则便失去了寓言故事的教学意义。在寓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传授寓言故事的自主学习方式,例如总结故事的方式、掌握故事中心的方式等等。总结故事不同于背诵和朗读,其需要学生对整个寓言故事进行贯穿性的理解,并用精髓的语言描述整个文章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这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例如,在《拔苗助长》的教学中,虽然故事本身的情节就非常简单,但是因为学生的年龄小,独立表达还存在明显的困难,对此,教师就需要逐渐引导学生,教学生如何进行总结,可以以寻找故事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方式先讲述一次全文,然后将其中一些可以删除的字句删掉,从而总结出最终的故事内容。
【《寓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12.《伊索寓言》教学设计10-26
人生寓言的教案设计10-13
世界四大寓言之莱辛寓言《隐士》10-04
拉封丹寓言与伊索寓言10-22
营销寓言启示06-11
每天经典寓言07-27
寓言成语08-29
小学寓言08-30
短篇寓言故事06-09
伊索寓言名著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