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自主探究演讲稿(精选7篇)
1.尝试教学自主探究演讲稿 篇一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是一种文化,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灵魂,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写字教学,要求学生扎实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扎实地把字写正确、美观,从而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把写字作为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在过去旧观念的影响下,写字教学一向不太被教师们重视。特别是教学时间一紧,学习任务一重,教师就自作主张地把写字这一重要的环节给省掉了,结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性,老师不但没完成写字教学任务,还影响了其他环节的教学,如识字、阅读等。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质量呢?
一、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互动,角色互换
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我总是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想尽办法让学生对写字充满激情,有时我当老师,指导他们写字;而有时则请学生们做老师,我做他们的学生。这时候,学生们都乐坏了,个个抢着要做我的老师。而我故意把字写得不规范不美观,如有时把字写到上半格,有时把字写歪,有时又画倒笔,同学们可认真了,他们一一地给我纠正,直到我在田字格中把字写规范,写端正了,才兴奋地嚷道“对对对,你真棒!”
在这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投入了,而师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和谐、更民主。在学生练习写字时,有的学生遇到难写的字时,总会用渴求的目光望着我,亲切地叫着:“老师,这个字我不会写,笔画太多,您能教教我吗?”,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特意把这个难写的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得大大的,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规律,有时我握住他(她)的小手,手把手地教他们写好每一笔、每一画,而每当我握住那一双双暖和和的小手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动,体会到了做老师的幸福。因为此刻,学生不仅仅把我当作师长,更视为能赖以信任的朋友。他们不再慑于过去的“师道尊严”,他们更期盼的是能在我的帮助下,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
二、照顾学生群体上的认知差异,做到生生互动,因材施教
一年级新生在刚入学时,学生存在着年龄上的差异和学前基础方面的差异,有些字对部分学生来说不是生字,他们不仅会认,而且会写。我就请他们当“小老师”,教大家写,这些“小老师”们在教其他同学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学习变得更自信了;对其余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奋发的促进剂。
三、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共同进步
在我们品德书上,画着两只可爱的小松鼠,它们俩在合作栽种一棵松树,在它们的上面,贴着“合作”两个醒目的大字。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给学生们讲了这个故事,让“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田。在写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发现新知、学习新知,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在观察后进行讨论交流,找一找压线笔,说一说这个字应该怎样写。然后在练习写字时,也让小组成员间进行比赛,比一比谁写得好,再评一评哪个同学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最后,请小组里同学给写得好的字画红星或笑脸。这样让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助,就弥补了老师不能个个兼顾的不足。
四、抓住教材中的难点,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所发现
在写字教学中,有时会遇到疑点、难点,我经常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发现、去解决。比如一年级在学习《借生日》课后的四个生字“今、正、雨、两”时,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首先是学“今”字时,出现了一个疑点,“今”字的第四笔到底是“横折”还是“横撇”呢?学生们有的说是横折,有的说是横撇,他们为这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此刻,我若直接告诉他们说是“横折”,那有一部分学生肯定会口服心不服。于是我想,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去得出结论吧。于是我让他们翻到《语文》书的最后一面《汉字笔画名称表》,让他们找出“横折”和“横撇”两种笔画,仔细观察这两种笔画写法的异同,再与田字格中“今”字的第四笔进行比较,经过认真比较、热烈讨论,最后全班同学的意见一致了,一致认为是“横折”。此刻,看着学生们那一张张兴奋而满足的小脸,我分明感受到探究学习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再如二年级学习《太空生活趣事多》课后的生字时,其中有一个生字是“飘”字。学生在预习新课时,有一位同学就对我说:“曾老师,我发现‘飘’与漂亮的‘漂’字有点相似,只是偏旁不同。”听了这话,我很为这位学生的仔细观察感到高兴。于是在写字课上,我表扬了她,还把“飘”和“漂”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并提问同学们:“看着这两个字,你们还想到了什么?”另一位同学立即举起了手,说:“我看见’漂‘字,想到了西方有水表示很漂亮”,有的说票的左边有三滴水,还有的说有一张票漂浮在水面上,很好看,很漂亮;另一位同学说:“我看到‘飘’字,就想到有一张票被风吹走了!”另一位同学说:“我看到了国旗随风飘扬就是这个‘飘’字,它跟风有关。”还有个同学说:“我们班的刘飘裳的名字就有这个‘飘’”。接着,我班的林沛鑫又插了一句说:“刘飘裳穿的衣裳被风飘起来了。”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为大家精彩的发言而兴奋。面对如此精彩的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已经插上了想象的双翅,在探究的课堂里越飞越高!
2.尝试教学自主探究演讲稿 篇二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78-001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历史课堂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初中历史教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才可能积极思考、探索,下面是本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据此来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更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偏差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大教材”意识,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教师应正确、灵活地使用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又要丰富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及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学变得鲜活生动。教学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选择权利。如让学生充分自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预习新课,上网查阅资料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这是实施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使学生初步掌握新课的历史知识结构。
三、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來启动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学会总结,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四、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索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作学生,学生当老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时故意说出不正确的观点,以此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更缩短了师生间的教学距离与情感距离。五、进行课堂演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
这一教学步骤,实际是练习、解疑、复习一体化的综合性过程,演练题要精心编制,既能注重基础,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课前要多下功夫。题量上的要求是:求少求精,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试题内容上的要求是:求新求活,要尽可能地与当前的时政要闻联系起来;试题难易程度上的要求是:难易要适度,重在检测学生对“双基”的把握与落实,忌偏题怪题。所以,一套好的演练题应该是呈给学生品尝成功的一道盛宴,全体学生都能在演练中享受到成功学习的乐趣,都能充分体会到成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的演练题自然也会成为一针强心剂,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今后学习的动力。演练试题需提前制作好,课堂上最好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3.尝试教学自主探究演讲稿 篇三
备课时估计同学们能在半节课内按要求完成实验目标,其余时间分以下几步:
一、每一实验小组整理提交实验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二、对各小组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分类;
三、各小组再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总结;
四、再次集体进行汇总,梳理规律。
(预先估计学生在实验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现象,到时候补充)
实验课内学生先自学完成实验目标、实验步骤的整理,提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们兴趣浓郁,在目标实验的基础上,摆弄着器材尝试着寻找各种可能发生的现象。
提交发现和问题时,学生一共提出许多现象和问题,讨论后总结成六条:
1.物体放在焦点处时找不到像;
2.物体移动时像的大小和距离也发生变化,但不知怎样变化?
3.成实像时在物体这一侧也能看到一像,这是怎样形成的?
4.物体在二倍焦距内像是缩小的,二倍焦距外是放大的;
5.物体上下移动时,像也是上下变化。
6.用不透明物体遮住透镜的一半,成像又会如何变化?
这些都是学生平时难以理解和解题时犯错误的问题所在。组织第二轮实验,再次验证同学们的发现,收集归纳分成这种几种问题,相互补充,对透镜成像中难点进行了清理。
两节课很快在有序中就过去,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出乎意料的好,记录的现象新颖,分析到位,完全不是平时我们按部就班时的呆板、机械。学生的一些实验报告片段摘录如下:
一、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蜡烛会越烧越短,我们发现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却不断上移,我们就想是不是烛焰成像位置和烛焰移动的方向有关呢?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联系呢?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在U>f的基础上,渐渐往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移动光屏,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记录像距。
2.在U>f且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上下移动蜡烛,观察像在光屏中的位置的变动,左右移动,像的位置又如何变化?
经过现象比较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像位置变动和烛焰位置变动有关,且刚好相反:即烛焰远离透镜,像靠近透镜;烛焰向下移动,像向上移动:烛焰向左移动,像向右移动。
二、开始的时侯认为如果用一件不透明的物体遮住透镜的一半,就只有一半的像了。在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用实验册挡住透镜的一部分,我们惊奇地发现,还是能成完整的像,只不过是像的明亮程度减弱,继续增加被挡部分,像基本上还是完整的,只是明亮程度越来越暗,烛焰中光线较弱部分先变得不清楚。
三、在成实像的同时,沿着烛焰光入射的方向去观察透镜,他们当时就很惊讶,邀请了旁边许多同学去观察觉他们的发现,因他们无法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来解释,还进行了好一番争论,让我给他们评一评谁的理由是正确的。我当时想法是,马上解说,达不到预期效果,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点拨了一下,只有光的折射才能成像吗?留给他们分析的空间和时间。有的同学当即恍然大悟,结果他们的实验报告中自己分析更精彩,更具有科学性:在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如果沿着烛焰光入射方向去观察透镜,可以看到透镜中有一个烛焰所成的正立、缩小的虚像,这现象根本无法用凸透镜实像时的知识来解析,我们小组经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这不是光通过透镜折射形成的,是由于光在透镜表面反射引起,凸透镜的表面相当于是一面凸面镜,光在凸面镜的表面发生反射,所形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正如汽车的观后镜里都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一次尝试,却获得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发现的这些问题是凸透镜成像中的难点,以前曾用过很多方法来突破,效果都不理想,学生总感云山雾罩,在解题时还是照样出错。这次“留白”终于冲破了我教学思维的禁锢,留一些时间,一些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好奇且无压力的情况下摸索,给了他们另辟途径的机会,观察到一些新现象,产生了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又带着新的问题展开讨论。
4.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尝试 篇四
评论发布者:霍建青 发布时间:2014-07-27 22:41:17 现在信息社会已为大家公认,知识经济也成共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世纪交替修订的数学教学大纲和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今后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探究为主要方式。
一、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所提出的引起学生求知欲的、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教材中的情境通常具有一般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和学生实际来设计。例如:农村学校设计与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有关的情境和问题,这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有用,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用科技知识发展家乡经济的愿望,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主要是在农村,普及初中教育,如果我们一心主要想着为学生的升学而教学,且不说搞题海战术、模拟考试等做法有背教育教学原理,也是与实施义务教育以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初衷不相适宜。由于过去对农村重视不够,所以更需要有志者设计一些适应农村需要的情境资料。
再如:学生都喜欢参与活动,将一张边长为1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其中的一个再按同样的方法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再将其中的一个小正方形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如此循环进行下去,剪6次一共剪出多少个小正方形? 当然,情境也可以是数学自身的,比如,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就可以设计相交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绕它上面的一点旋转,让学生观察这条旋转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弄清了这个情况后,就可以让他们进行操作,绕着一点画直线,观察它
和另一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变化并得出结论。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用《几何画板》或图形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研究,这将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整理探究结果,促进探究学习
从历史上说,几何从开始证明,经几百年的努力整理出欧几里得体系,这不仅使几何知识得以相传,而且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从数学来说,其真理性在于逻辑证明,因此,公理化成为数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公理化必须考虑学生的人知水平。如何处理好数学理论、社会需要和学生认知三者的关系,仍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无论如何,从心理学有条理的东西容易记忆也便于应用着一点来说,一定的逻辑系统是必要的。
在情境中经过探索得出结论后,还需要有一个对这些结论进行整理以形成逻辑系统的阶段,这个阶段对数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对提出的结论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抽象成概念和原理,并用定义、定理和定律、法则来表述,再进一步把他们用符号来表示,再通过他们的内在联系,整理成一个逻辑系统。
三、理解探究过程,完成探究作业
课后做适当作业是必要的,虽然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但课外作业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因为它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阶段,也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阶段。但是实际上也存在着缺陷,最大的就是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易教易学,在讲完知识之后,配置了相当多也由教师讲解的例题,造成了学生主要是模仿例题做习题,降低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锻炼机会,更甚的是发展出所谓的题型教学和模拟考试等大运动量的题海战术,不仅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问题。所以,我在布置作业时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有数学才能的学生再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真正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四、把握探究尺度,发展自主空间
自主空间多大为宜,用我们通常的形象说法,就是“跳一跳,摘得到”,而这跳一跳能跳的多高,则是因人而异的,与他原有的基础和思维能力训练有关,探索教学首先是要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的原因所在,而所谓“好”的标准之一,就是创设一个恰当的自主探索空间;其次,教师的适时帮助是必要的,以为学生自主探索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或知识是学生自已建构而放弃帮助的观点和做法可能都是不合适的。当然,这种帮助,主要是指引、点拨和鼓励,使他们有信心朝着目标继续探索。打个比方,应当象妈妈教自己孩子走路那样,既不是抱着不放,也不是放任不管,走歪了指一下,跌倒了服一下,不走了哄一下,真走不动了,这次训练就完成了。
此外,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不仅是检验、纠正和完善个人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的能力和态度的需要。现在教学中已经可以看到同学间的交流活动,可能是时间关系,交流未能充分展开而流于形式。这是需要改进的,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学生自主探究、又能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在社会生存的发展的人。
5.关于生物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与尝试 篇五
商城县河凤桥二中
梅光辉
我是一位刚刚踏入教师岗位的老师,对于“探究性教学”,之前的认识是很浅显的。上大学时,只是在教育学及生物教学的课程中有所涉及,老师也很认真地讲解过,但当时几乎是纯理论的,缺乏实践,听起来很难懂。现在踏入教师行业,在教育的最前线,确实发现探究性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于“探究性教学”,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两个多月的生物教学中,也做了简单尝试,收获颇多。下面对我的认识和尝试,简单总结如下:
一、探究性教学的涵义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探究性教学主要环节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二是,启发思考;三是,自主探究;四是,协作交流;最后是,总结提高。
三、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四、生物探究性教学实施面临的问题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科学探究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探究活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的探究连续用时较长或时间跨度大,当堂难以完成。二是,科学探究活动实施难度过大。科学探究有很强的程序性,完整性,是科学家式的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太难了。由此产生了悲观情绪,影响了课改探索的热情。三是,科学探究活动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学生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但费时费力,减少了学生“正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考试成绩。
五、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简单尝试
作为新老师,在刚刚开始生物教学时,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教学内容不熟,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点,还有组织课堂的能力有限,有时甚至无法加于课堂。另外,不能与实际相结合,缺乏实例,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段时间后,经过调整,已基本适应正常生物教学。对于生物教学,我也做了简单尝试。
我任七年级生物课,上册探究性实验就有6个,技能性实验8个,高中生物第一册探究技能性实验8个,研究性课题3个,实习实验1个。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发挥生物学科特点,以学生观察、实验等亲历过程,把实验作为启发兴趣,探索问题、阐述内容、解释原因、归纳总结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他们科学探究式学习的持久兴趣,通过严格规范并富有探索性的实验操作,极大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三疑、三探”的模式。一是,设疑自探。教师提引导性问题,学生自己思考,提出探究性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二是;解疑合探。教师整理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归类分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讨论,有条件动手做实验,学生小组探究,得出结论;三是,质疑再探。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问,各小组共同提出,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加以实践和考察。
对于生物探究性教学,我的认识是浅显的,在尝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学习,继续探究,把生物探究性教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能力。
生物探究性试题
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某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方案。他们的共同点是:相同的玻璃瓶子两只,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温开水,每组按照各自的方案(方案
一、方案二)加入不同的物质后,将相同的气球套在瓶口,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方案一: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蔗糖,不加干酵母。方案二: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干酵母,不加蔗糖。
请分析以上两种方案:
(1)预期甲、乙两组的实验现象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点滴尝试 篇六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会使整个的学习过程处于一种和谐平等状态,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助于给学生创建一个自我发展的舞台和空间, 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宽松的学习环境,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诱发作用, 会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 使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与教学活动的交互作用的和谐中获取满足。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发现自我, 发挥主动性。
我在教学时, 无论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运用, 还是文明的语言, 端庄的仪表, 和蔼的态度, 规范的教态, 都是精心设计的。这些良好的教学环境,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 实现了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体转变,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激发学生动手动脑, 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学生被动地学习, 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定会受到很大的抑制。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 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空间里, 学生将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创造的、负责的主体, 其主体意识得以加强, 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文时, 我设计了一个自学提示:1.读课文, 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狐狸特点的句子。2.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句子真实、具体地描写狐狸的特点的。3.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自学提示, 把学习任务全部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去分析、去理解, 做到“主动阅读”“潜心读书”。让学生自我活动起来, 自己充分动脑, 学会有关知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思维。
三、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 需要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 其中求异思维是最重要的一种。在传统的教学中, 往往倾向于教给学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千篇一律。而在现实生活与知识范畴中的大多问题并非如此, 而是依你所追求的目的而定。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教给学生一个答案, 那么在学生寻找到这一个答案之后, 就会停止对其他答案的追求, 就会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 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发散求异思维, 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仔细品味作者精彩的描述, 想一想你最喜欢作者描写的哪个自然段, 并说明理由。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后,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小艇的特点写的更具体, 更形象;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因为这一段写了威尼斯的夜景的美丽和宁静;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是因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也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这一段, 是因为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具体写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些答案, 各不相同, 都是经过学生的思考获得的, 这些不同的答案体现了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因此, 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促使学生探索求异, 并提高升华。
四、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探索新知识, 只有在自主学习和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知, 使学生主动探索, 而且还可促使学生严谨思考, 发散求异, 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激发创新思维。如学了《凡卡》一文后, 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假设乡下的爷爷收到了这封信, 故事的结果将会如何?给学生几分钟的准备, 学生组织语言口头作文。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有《詹天佑》一课, 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 开凿隧道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在青龙桥设计“人字型”线路。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形象地表现出来, 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这样,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背景, 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 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拓宽知识领域。我们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 选择与其相应的课外读物指导阅读。还可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相适应的童话、寓言故事进行指导, 为其今后的学习和运用, 奠定扎实的基础。
7.尝试教学自主探究演讲稿 篇七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物理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同时,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课程改革最终也不过是教科书的更替,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探讨在知识转型后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为了迎接新课程对广大高中教师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的新挑战和新的期待,培养创新型的合格人才,保证基础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将在分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适应新课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
1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的传统教育方式,以“背多分”作为获取成绩的主要途径,将学生作为纯粹的知识载体或解题机器,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重视表面规律而忽视本质联系,即只注重自然科学重要规律的把握,而忽视从整体和本质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物理学的主要现象和规律的内在联系。
3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4。重视纵向深入而忽视横向创新,即只注重课本上纯学科知识的纵向挖掘和强化训练,而忽视学科的横向拓展、边缘渗透,尤其与其他学科、现代科技、人文科学及现实生活的交叉联系,如1999年高考第6题研究飞机飞行时机翼两端的电势差问题,这本来就可直接抽象成“一个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这是一道简单的物理问题,但一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因缺乏这一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而导致该题为得分率最低的题目。
5重视习题操练而忽视方法教育,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地位,如教材在自由落体的研究过程中揭示了“假设、演绎、验证和推理”的研究方法;在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中,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效果量度的方法以及实验观察和数学方法,但有的教师只注重运用公式去解题,把研究方法给略去了,没有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不少学校都在积极围绕上年的高考题的类型进行操练,教师也不辞辛苦地把研究多年的“解题术”和“高招”都教给学生,学生便欣然模仿而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再加上一年一度的高考的制约,这样下去,不仅老师成了“灌题漏斗”,而且学生总在教师的思维圈子里兜,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没有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其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真正成了“解题机器”。
另外,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还存在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记忆而忽视思维、重视认知而忽视情感、重视统一标准而忽视个性差异、重视教师管束而忽视师生合作、重视层层选拔而忽视人人发展等多种现状,《学会生存》中有一句话说得好:“教育对人具有双重力量:一是开发人的创造精神,一是窒息人的创造精神,”显然,我们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归宿实在令人担忧。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可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教学理念未发生根本改变,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我们习惯了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总是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这种做法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割断了知识与智力,知识与能力,知识与人性的联系,摧残了学生的个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由于新课程刚刚实施,对部分教师来说还很不适应,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师还在使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法,仍然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个别练习——教学内容总结”的“机械”四部曲,并且使教师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另外,新课程安排了许多活动内容,但有些教师为了怕麻烦,用讲实验替代学生动手做,这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而且也与新课程教学目标相悖,对于学生而言,仍然是采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些均与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背道而驰,综上所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利于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2教材内容安排不当,有待改进,首先是教材与配套练习脱节,教材内容与配套的练习不“配套”,部分练习题编排时未考虑到知识点的分布,教材的内容少,许多知识内容在教材教学中没有出现,但在课外的练习题中却出现得太多、太广、太深,其次,教材上已经删掉的内容,却依然出现在练习题上,教材的本意是要减少学生的负担,而练习题的不配套,又让许多学生不得不做更多的习题,因此,这样的教材不利于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也有碍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3旧评价体系还在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讲得如何,即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材掌握如何、教法运用是否灵活、教态是否自然、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板书是否工整等,这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看教师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这种课堂教学评价难于把握,多数的评价只是印象分数,它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许多所谓的公开课、优质课成为表演课、作秀课,远离了教育的宗旨。
教学评价往往只看教育的结果而不问教育的过程,往往只看重片面的量化而忽视综合的定性评价,忽视了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同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相距甚远,但是,“一纸定终身”这是几十年来形成的陋习,至今还在沿用这一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评价机制,倡导新型的评价方式,改革过去以学生考
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的优劣及单纯以学生的成绩好坏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单一模式,要将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创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
二、“自主探究,启发导学”课堂教学方法综述
“自主探究,启发导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精髓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一理念为支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探究的能力,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高境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自主探究,启发导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质
“自主探究,启发导学”课堂教学方法含有发现教学方法的成分,它保持了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优点,同时改进了发现法耗时长、不经济的缺点,更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学生自主探究;二是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同时,该教学方法具有科学规范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等功能,因此,它实质上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通过独立的观察和分析思考,最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理论基础是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探究发现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上下工夫,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互动性和合作探究精神,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达到对教材内容的真正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并同时发展他们的技能技巧及相关能力,这一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活动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2“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实施的原则
从“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的功能及基本结构可以看出,它紧贴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新课改理念的落实,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引导学生在教师循循启发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的探索过程;(2)坚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探究、交流为核心的原则,除了完成规定的分组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外,还要根据新教材的实际情况,因陋就简,适当增加小实验和边教边探究的内容,以及学生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3)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利用各种实验手段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并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
3“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的价值
“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的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目标上,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习与创新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造能力的人才;(2)在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上,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而是通过教师启发,诱导,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和谐相处,教学相长,协调发展;(3)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动口,动脑来积极主动地获取活的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现代教学思想;(4)在教学手段上,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内在潜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从而避免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成绩的弊端。
4“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方法,重点在教师的“启”和“导”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上,反映到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它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各项操作的内涵如下:
(1)课前自学初探,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编写的预习题学案,认真自学课本内容,探究解答,为新课内容的学习作好铺垫。
(2)定向设疑激趣,一堂课开始就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兴奋状态,问题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其核心就是通过创设各类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3)实验、观察、启示,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形成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维能力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实验操作探究、演示观察思考,实验可以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实验的关键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4)探究、交流、释疑,亲历实验过程,知识在学生个体的积累和积淀上,就不再是教师“灌输”,而是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加工和获得的,但要形成学生掌握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必须强化探究、讨论、分析、释疑的教学环节,教师以启发性的提问,根据科学探究的要素,引导学生对一些规律和现象展开探究,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交流,逐步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化解疑问,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问题转化为答案。
(5)应用、练习、反馈,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不仅包括对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对知识的应用,这两者缺一不可,它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应用是对学生学习知识质量的检验,在应用中可对知识进一步释疑、巩固,同时可形成熟练的技能和较强的能力,知识应用的形式可采用动笔、抢答、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且教师从中可获得反馈信息,为后续教学作铺垫和准备。
通过前面的探索分析可见,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不仅仅是为“探究”而探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知识建构本身的需要;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需要;是为了能让学生可以达到“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目标的需要,与以灌输、背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所列举的“自主探究,启发导学”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只是多种探究式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其他教学方法有待继续探究,发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
[3]封小超,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尝试教学自主探究演讲稿】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尝试09-18
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的尝试论文01-19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11-11
尝试预习教学心得08-10
成功作文教学的尝试10-23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尝试11-29
小学作文教学的尝试01-20
突破作文教学的难关尝试09-13
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模式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