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2024-08-08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精选13篇)

1.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一

万物复苏的春天,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柳树那长长的柳叶,垂入池塘中,好似在跟池塘亲切的握手。

炎炎夏日,池塘是我们玩耍的好地方。我们一会儿游泳,一会儿抓鱼虾,一会儿摘莲蓬。开心极了!

果实累累的秋天,果子成熟了,稻田像金色的海洋。这些景色倒映在池塘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白雪皑皑的冬天,池塘的水结了冰,我们看冰很厚,就穿上冰鞋,在池塘里溜冰。快乐的笑声在池塘附近飘荡......

我爱家乡的池塘,更爱我的家乡!

2.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二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其基本教学理念中倡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这要求英语教师从组织教学活动入手, 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

因此, 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 采用视听法、情景模拟、情感激励及任务型教学等相结合的方法, 导入、练习、归纳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与疑问句,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交替进行, 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角色扮演, 实践体验, 合作与互助等学习方式, 来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过程, 使枯燥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易于接受。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Unit3以“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为课题, 谈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何在各项语言实践中正确使用过去进行时态是本单元的重、难点。本课是Unit3的第一课时, 围绕着UFO到达时人物在做什么这一话题展开, 主要通过听说形式让学生初步学习、应用过去进行时态, 让学生能使用这一时态表述在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或状态, 从而为本单元接下来的语言教学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贴近生活实际, 易于引发学生使用目标语言进行简单的交际与交流。在学习活动中, 通过观察图片、情景思维、俩俩对话, 角色扮演等形式, 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掌握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 学会描述过去正在发生的事情或状态,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现在进行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 特别是对要用到的一些动词, 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这样便于教学内容的突破。教材选编了富有科普意义的UFO作为话题的引入,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所以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应该能较为轻松地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大部分学生能认读、听懂、理解目标词汇和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90% 的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分层情境, 两人或多人运用过去进行时态进行对话。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情境, 采取小组合作互动的方法, 开展对过去进行时态的学习,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四) 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创设新闻播报、抓凶手等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 学以致用,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 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在语言情境中使学生理解过去进行时态的意义。

(二)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使用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进行会话等语言交际行为。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歌曲欣赏 :“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

(一) 学习目标

1. To be able to read, listen and understand the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with the Past Progressive.

能够认读、听懂并理解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

2. To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past events by using the Past Progressive.

会用过去进行时态谈论过去正在发生的事件。

3. To be able to cooperate with your partners and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s..

能在小组内与同伴进行合作互助学习, 并学以致用。

(二) 新课导入

1. 图片导入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is? (老师指着图中的UFO)

S: A UFO.

T: What’s the man doing?

S: He’s looking at the UFO standing...

T: Yesterday afternoon a UFO arrived on the earth. At that time a man was standing near it.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1: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S2: I was cleaning my room. ….

T : V e r y g o o d . T h i s c l a s s w e ’ l l l e a r n “ u n i 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First 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places.

设计意图:导入课题,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出示图片

bedroom, kitchen, bathroom, barber, barber shop, barber chair… (新词呈现)

T: What place is it? (依次指着图片, 让学生猜什么地方)

S: It’s a bedroom…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通过各种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新课。

(三) 图片展示

出示图片:

T: Where was the girl when the UFO arrived? (老师指向图中人物a发问)

S: She wa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老师依次提问人物b-f)

T: Now imagine you are one of the persons. Talk about what you wer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with your partner.

Pair Work:

A: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

B: I was in the front of the library.

(同学结组谈论1a图片中的人物当UFO到达时他们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练习目标词汇和句型“当什么时候某人在哪里”。

(四) 猜一猜:

依次出示五张图片:T:What was she he doingat 9:00 yesterday morning …?

引导学生回答S: Was she he doing sth. ?

T: Yes, she was. No, she wasn’t. She wasdoing sth.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创设情境, 呈现目标语言。

(五) A flash:“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UFO arrived?”

T: What was 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复述)

S: He was…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flash, 使学生能 说出当UFO到达时flash中的人物分别正在做什么, 练习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

(六) 听录音, 排顺序

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听力练习目标语言, 培养学生捕捉关键词语的能力。

(七) Pairwork

W h a t w a s h e / s h e d o i n g w h e n t h e U F O arrived?

He/ She/ was doing……..

设计意图:由学生结组谈论当UFO到达时图片中不同的人物活动, 进一步练习目标语言。

(八) News Report

昨天晚上10点钟一个不明飞行物降落在我们学校, 当时你正在哪里?在做什么?

A: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

B: I was in the barber shop.

A: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 time?

B: I was cutting hair.

(活动要求:可以小组内两两对话进行展示, 也可由一人提问, 轮流回答。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 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运用过去进行时进行交流和汇报, 使学生熟练掌握重点句型。

(九) Activity: Catch the Killer

昨天夜里, 一名男子被谋杀了。张警官对此事进行了调查。但是每名嫌疑人都能说出当时他在做什么。凶手到底是谁?请你来当“一分钟警官”。

(游戏规则:请每组扮演警官的同学在一分钟内, 尽可能多地询问其它小组同学, 那时他在哪里、在做什么?无法回答或回答不符合逻辑的同学即为“凶手”。完成任务最多的警官即为“最佳警官”。被抓到的“凶手”在课后要完成警官布置的额外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在游戏中再一次复习了重点句型。

(十) Group Work: A Lifestyle Survey

请学生调查组内的其它同学上周一晚上8点分别在做什么, 然后由调查人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 进一步使用目标句型进行交流, 增进对彼此生活的了解, 让学生懂得要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十一) Summary

小组合作归纳过去进行时的用法 (过去进行时表示什么样的动作或状态, 你认为常与哪些时间状语连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 加深他们对重点、难点的印象, 让学生学会小结、反思, 知道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十二) 课堂即时性评价

每个小组准备一套题 (每人一份) , 八个小组交换题目, 当堂完成, 由出题的小组对其进行现场评价。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评出最佳出题小组, 最佳完成小组, 本课最佳合作小组、明星小组各一个, 其余小组为希望小组。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十三) 布置作业

以“Yesterday Once More” (昨日重现) 为题, 写一写在昨天这些不同的时刻你和家人在哪里、在做什么, 60词左右。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写作的形式使学生灵活地应用目标语言,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板书设计: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T: Where was the girl when the UFO arrived?

S: She wa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T: What was he / s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 He/ She was……..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 例如:提问、竞争、表演、游戏、调查等, 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能够在情境中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差别。同时对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合作、创新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这有益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评价的主体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学生。

2. 针对本课所学语言点, 由学生小组互相评价。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个体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乐于合作, 勇于创新的精神, 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 评价方法:

1. 观察法。

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三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但对序言和跋文还很陌生,相关练笔也很缺乏。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前承诗歌单元,后接小说单元,在整套初中教材中,只有这一个有关序言和跋文的单元,可见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本单元4篇课文,将巴金的文章放在单元之首,目的是让学生先了解序言和跋文在一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利于后面课文的学习。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先进行单元整体学习,然后根据课文的编排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既重视精读篇目的教学,又注重指导学生对略读篇目的自主学习。单元课文讲授完成后,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三、教学目标

了解序言和跋文的特点,尝试写序言和跋文。

四、课时分配

《<家>的序和跋》《读<堂吉诃德>》《科学与艺术》各2课时,《永远新生》、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1课时,写作2课时,自主阅读1课时。

(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

(湖南省资兴市兴宁中学 陈志华)

《<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序言和跋文,巴金的《<家>的序和跋》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务必要讲清楚序和跋这两种文体的特点,指导学生领会它们在一本书中的位置及作用,为以后三篇课文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和“自跋”的特点,领会它们的作用。

2.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他对生活的态度及思想变迁的轨迹。

3.培养学生真实客观地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鲁郭茅、巴老曹”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其中“巴”指巴金,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一生创作与翻译了大量作品,《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有谁读过这部巨著,为我们讲述一下故事梗概,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家>的序和跋》。

(二)朗读与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学生互相质疑、正音解词:

爱怜 吐露掩饰 累赘 妥当

2.比较阅读,了解序和跋的特点。

提示: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为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本文是一篇自序。

跋一般放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内容大多是评介、鉴定、考释性的。

3.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序和跋的主要内容。提示:《家》的创作动机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

4.自主默读《家》的序。思考: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请你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5.简介《激流三部曲》。

6.自主默读《家》的跋。思考:怎样理解“家”的含义?

(三)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1.序和跋写作相隔22年,22年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巴金对自己22年前的作品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四)启迪正确的人生态度

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五)自主探究

作者在《家》的跋里说“《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观点1:《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的时间已是新中国成立的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观点2: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家》的主题没有过时,反封建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为自己熟悉的某部作品写一篇序或跋(300~500字),老师修改后张贴在教室里公开展示。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 李仁康段 珺)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读<堂吉诃德>》这篇序言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海涅为《堂吉诃德》写的引言,文章融叙述、抒情、议论、描写为一体,文笔优美,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是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好范文。

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动手对文本进行圈点评注;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师生互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习写作序和跋。

2.从整体感知课文到精读赏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综合的学习方法。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堂吉诃德》及其作者塞万提斯的图片、录像,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海涅为《堂吉诃德》写的引言,这篇引言主要谈了他少年时期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你的感受会和他的一样吗?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展示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三)走进课文

1.个性化阅读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感知课文,如串读、大声朗读、默读、小组齐读等。

2.个性化感悟

①在童年的海涅心中,堂吉诃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找依据。

②作者在不同的阶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③海涅读《堂吉诃德》的经历对你的读书有什么启示?

3.个性化延伸:摘抄精彩语句

①品情: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词句,细心品味。

②品景: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然后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③品韵:例一:“那片刻的时光,我还回忆得很清楚”;例二:“我孩子气,心眼老实,什么都信以为真。……丝毫不知道天地间的讽刺,也一切当真……”;例三:“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的描写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五)设计作业,启发思维

猜想以下几段文字可能出自哪本名著(限于四大名著,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情况自选),确认后,谈谈与其相关的内容。

四、拓展延伸

举办一个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比赛。

(湖南省资兴市东江实验中学黄寒冰)

《永远新生》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序文,是略读课文,从表达方式上看属议论文。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要素和一般论证方法,教学时可通过搜集一些继承文化传统与吸取西方艺术精华的典型事例,感知只有“反传统”与引进“异种”才能使中国艺术永远新生。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序文知识。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他人之长。

3.懂得艺术创新的规律,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新意的艺术作品难以流传于世,为了使中国的艺术能够吸取外国艺术的精华,翟墨、王端廷主编了《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吴冠中先生为之作序《永远新生》,支持这本书的出版。

(二)阅读·感知·积累

1.自读课文,正音、解词。

2.本文是一篇序文,从表达方式上它可纳入哪一类文章?

3.本文是用什么方法对论点展开论证的?

4.介绍作者:吴冠中是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是一位把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精华结合得很好的画家。

(三)探究·理解

同学们对以下几个词或句子有什么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1.异种——(本种)。

2.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

3.保管传统的孝子。

4.盲目崇外的浪子。

5.回头浪子。

四、拓展延伸

你能举出一些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又吸取了外国先进的艺术(技术)而取得重大成功的例子吗?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李仁康段 珺)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科学与艺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复杂深奥的关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文中的科学术语尤其让学生感到陌生。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将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课本延伸到生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学习本文议论中夹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2.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学习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培养严谨的学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艺术(美术、音乐、雕塑……)。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艺术形式很多,如表演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你最喜欢哪一种艺术?大家曾想过艺术与科学有什么关系吗?

(二)走进作者与作品(多媒体展示)

1.李政道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扫除生字生词。

2.粗读课文,说说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论点是什么。

3.再读课文,谈谈科学与艺术有哪些异同。

4.你如何理解“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在文中的含义?

5.梳理文章的结构。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对莎士比亚一例的理解。

3.体味文章语言,谈谈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四、课外延伸

小结“序”这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小组讨论),为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写序。

4.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四

春天,田地边上的野花,争奇斗艳,芬芳迷人。野花中夹杂着刚探出头来的小嫩草,一片生机映然。我喜欢量田地里油菜花的高度,最高的一棵油菜花已经有一百四十八厘米了。田地里到处散发着花香,随可见忙碌的`蜜蜂和蝴蝶。如果把田地比作一幅画。这画师的身手不凡呀!

夏天的晚上,我和爷爷奶奶在田地旁的大树下美美地吃着西瓜。田地里的农作物拼命的吸收营养。不远处,小池塘里的青蛙也开开心心地唱起了歌儿,奔跑在田地间。不久,爸爸出来给农作物浇水,不料被我扔的西瓜皮滑倒了,吓得青蛙全都钻进了水里。

秋天,一个丰收的季节。田地里一片金灿灿,农民伯伯们都兴高采烈地到地收割小麦、玉米、稻谷……忙得不亦乐乎。看着笑容满面的人们,心里美极了。

冬天,天空中飘落的雪花仿佛一只只小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大地上,送给了大地妈妈一条洁白的裙子。雪地里,孩子们和爸爸、妈妈玩起了打雪仗,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的景象。

如果我是蜜蜂,将给人们带来更美味的蜂蜜。

如果我是青蛙,将成为保护庄稼的战斗神。

如果我是雪,将给人们带来一个瑞雪兆年的世界。

5.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五

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充满生机,小河旁长了许许多多郁郁葱葱的树木,树下还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小河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岸上的花、草、树木,美丽极了。

夏天,是小朋友最快乐的时候。到了这个季节,小朋友都被清澈见底的小河迷住了,只要大人允许,他们便三五成群,飞快地向小河跑去,衣服也不脱,便“扑通”一声跳下水面,感觉十分爽快。此时,成群结队的小鱼也有礼貌地给小朋友们让路,河水泛起一道道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闪闪。

秋天,小河两岸一派丰收的景象,大雁南飞,岸上的树叶被清凉的河水吸引了,他们舒服地躺在河面上,好像在对河水说:“感谢您的陪伴。”

冬天,小河上面漂浮着一层白雾,远远看去像穿了一件薄纱,飘逸极了。万物开始躲在妈妈的`怀抱,而小河依然用河水浇灌着我们村里的土地。

6.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六

春天,去河边走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已经发芽的柳树和绿得没有一点杂色的小草;走近就能看见几点绚丽的野花俏皮地跟你躲迷藏呢;河水清澈见底,小鱼悠闲地游来游去。我家的菜园就在河边,爷爷奶奶在河里提水浇地,精心侍弄,菜园一片生意盎然。

夏天,荷花开了粉红粉红的,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微风吹过仿佛一群少女在翩翩起舞,跳的是赵飞燕的盘中舞吧。青蛙不知躲在哪个“凉棚”下,兴致好了时不时呱呱几声。岸边树上的知了更有劲,“知了知了”叫个不停,好像和青蛙比赛非要赢过它似的。天气很热时,人们还会来河边游泳,尤其是小朋友最受河水欢迎了,你听那伴着水花飞溅的“哗啦”声,不正是小河的笑闹声吗?

秋天,草儿枯了,树叶黄了,黄叶一片一片落在河面上,好像给瘦了的小河盖了一床薄被。河两旁开满了野菊花,金黄金黄的,可漂亮了。

冬天,河面上只有几支枯荷还顽强抵抗着寒风,荷花荷叶的美景没有了,可是它们留下了长在河底淤泥里的莲藕。农民伯伯穿着雨靴高高兴兴地挖藕,别看挖出来时黑糊糊似乎很脏,就着河水一洗,一根根白白胖胖,好像婴儿的胳膊和腿,可爱极了。天气再冷些,河面就会结冰,砸一块拿在手上就像玻璃一样,但是有些“咬人”哦;结得厚时还可以在上面溜冰玩儿,不过有些危险大人不让玩。

7.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七

实践证明,编写导学案必须注意科学化、学科化,一切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上。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探讨如何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

一、明确学习任务

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任务的理解是单纯的、非理性的,我们需要将他们的地理学习活动纳入科学的学科教育之中,这就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比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目标为:能够熟练说出并以图示的方式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

值得强调的是,表述目标的语言要简明通俗、指向明确。许多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习惯单纯使用“掌握”一词,而究竟怎样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上述目标表述非常明确,“熟练”强调了掌握的程度,“说出”“以图示的方式”指示了实现的路径,“结合实际分析”则强调了分析方式,“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强调了分析的具体对象。这些表述清晰地传达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点拨学习方式方法

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导学案编写必须体现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导学案”的精髓就在于“导学”,即帮助学生学。古人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此理。具体的教材决定着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除了必要的步骤一致外,细微之处的方法还是因需而定。地理活动强调整体设计方法的指导;地理概念的理解强调咬文嚼字的解读;地理因素内在的联系必须使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地理图示的辨认侧重绘制或者对照图示讲述的方式;地理文本的阅读则需要提炼、概括要点、质疑提问等方法,不一而足。就《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而言,可以这样编写导学案:

1. 用知识树的方式列举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用图表的形式提炼出北方的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题目既规定了学习任务,又指出了具体实施方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学生要构建“知识树”,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提炼出关键信息,弄清楚地理概念的逻辑关系,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先后顺序、包含关系。而构建图表则需要综合考虑有利和不利的两大因素,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同一张表格中。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经历学习的体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较强的地理教材解读能力。

三、指向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

像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导学案的编写要关注整个的学习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内外的实际学习需要。一般而言,导学案的结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拓展或巩固这三大部分。课前板块布局学习目标、提炼基本的知识、复习与新课学习紧密关联的知识,也可以在导学案中预设空间,要求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板块主要是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探讨重难点,即时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板块则一方面延续课堂的活动,继续设计相对综合性强、难度大一点的地理练习,或者小实践活动、其他地理资源的阅读等拓展性学习。这三个板块有机联系,不可或缺。

初中地理教材文字性强,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可读懂教材,但是因为地理信息繁多,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所以,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综合理解上的难度。设置课前梳理信息的板块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教材中列举很多内容,如果安排学生课堂上学习,就会挤占交流和探讨的时间,而安排在“预习”环节里,以前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完成相关题目,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课堂上安排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的内容正是为了突破重难点的需要,课后布置实践性拓展练习则能很好地综合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如可以这样设计:

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以甲、乙地区气候差异为对比对象,写出二者之间地形、温度、干湿度以及对应的农作物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题目形式略)

这个设计将本节课的内容囊括了进去,而且增加了辨识难度,如果再增加对比区域内各一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农业特点这方面的练习,就能进一步巩固学习。

总之,地理导学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学’与‘练’,在实际运用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旋律,而教师则通过适时的‘导’和‘帮’,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是我们应当坚持不变的原则。

摘要:教师必要、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明显的保障。编写导学案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式方法、关照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实用性,编写,导学案,初中地理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谈“学案导学—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8.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八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九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六)》,《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习作1》以及《练习1》组成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有两个主题,“自主预习复习”和“认真完成作业”,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内外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长城和运河》是一首饱含强烈的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尽情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南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除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习作1》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4幅图和一篇习作例文《脱棉衣》。第二部分针对例文提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力求通过讨论让学生从例文中受到启发。第三部分是习作练习,由习作要求和两组图组成。习作要求:仔细观察组图,任选一组写一篇作文,也可以自己找几幅连贯的图写。

《练习1》共安排了五项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突出了字词句学习的综合性以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与融合。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度过一个愉快的寒假,在寒假里孩子们走亲戚,拿红包,吃好吃的,一定都玩得比较痛快。开学后第一个星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从愉快的寒假逐渐过渡到快乐的学习中来。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介绍景色为主,有雄伟的长城和运河,有美丽的南沙群岛,有神奇的庐山。由于许多学生从未出过远门,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神奇的景色,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搜集图片,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课件,从而更好地为上课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课上,还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过了一个寒假,许多学生已经忘记如何感情朗读,开学后应该加强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知道朗读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1.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搜集长城和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了解民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练习4。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自学后讨论.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11指名读, 生评议.12齐读.五、布臵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课前布臵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7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教后感: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再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历史久远,了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运河。而我班学生甚至连“京杭大运河”都读不清楚。因此,我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并且在学生表述不清时增加诵读词语的次数,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识字教学、启发想象、语言实践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衔接,自然流畅。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1.长城和运河

一、看拼音,写词语。

qí jì qū zhé pǔ xiě lián mián qǐ fú()()()()

jià shǐ shī piān bù xiǔ wàn lǐ chánɡ chénɡ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的诗篇()的景象()的绸带()的长城()的运河()的祖先

三、多音字组词。

dōu()xínɡ()qū()都 行 曲

dū()hánɡ()qǔ()

四、请写出三个形容万里长城的四字词语。

()()()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东起,嘉峪关,像 在大地。、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像 在大地。

3、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分别谱写了 的、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六、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收集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1.长城和运河 作业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奇迹 曲折 谱写 连绵起伏 驾驶 诗篇 不朽 万里长城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略)

三、多音字组词。

dōu(都有)xínɡ(行走)qū(弯曲)都 行 曲

dū(都市)hánɡ(行业)qǔ(曲调)

四、请写出三个形容万里长城的四字词语。雄关万里 孤城绝塞 固若金汤 鬼斧神工、举世闻名、连绵起伏 飞舞盘旋 起伏奔腾 太空遥见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海关 西到 巨龙穿行

2、首都北京 天堂杭州 绸带飘落

3、不朽 动人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顺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星罗棋布”,“合璧”等词语。

4、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景色和丰富的特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海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默读边思考,初步理解一个自然段中地几层意思。

3、学习生字词。教学挂图或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欣赏课件画面。

2、配乐解说: 宽广无限的大海真美啊,浪花飞溅,蔚为壮观。一派“烟波荡荡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脉”的迷人景象。这就是祖国的南大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

3、指导读题: 美丽的/南沙群岛。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结合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三、感知全文内容

1、引导学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2、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齐读这三个句子。

3、教师小结: 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不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生字

1、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及其所在的主要句子。浩瀚 海域 岛屿 辽阔

繁衍 心旷神怡 星罗棋布 海龟(2)查字典,说说带点字词的意思。

星罗棋布 心旷神怡 繁衍 碧波 浩淼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礁”和“域”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教后感:充分的预习为学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布臵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并安排学生通过查字典、询问家长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我强调过要学会查生活中的“无字词典”。因此,课堂上对于词语的理解部分他们完成得比较好,他们能准确说出词语意思。比如,当我问到“星罗棋布”一词是什么意思时,学生很好地解释了词典中的意思,并且能用天上的星星,以及棋盘上布的子来解释,令我比较满为理解课文内容就扫清了障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南沙,热爱祖国辽阔海疆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上节课我们读了《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些什么?

2、这节课请同学们放慢脚步,边读边想象,细细欣赏那蓝色宝库般迷人的海岛。

二、精读感悟

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什么?(岛屿多)(2)南沙群岛有多少岛屿? 齐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师小结。

(4)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南沙群岛上生活的? 指名读第三句,其他同学注意听。

评议朗读,结合朗读理解“浩瀚”,“生息繁衍”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第1自然段,回答课后第五题。师小结。

4、了解南沙群岛的悠久历史后,我发给你们每人一把金钥匙,开动脑筋去打开这座蓝色宝库。

生自学第2自然段。思考: 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 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讨论自学方法和所学内容。结合句子理解“蕴藏”和“用之不竭”的意思。

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宝库? 请你通过朗读告诉我们。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蓝色宝库? 师生朗读,体会总分写法。小结: 南沙及其海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产资源,真不愧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宝库。

5、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那金色的沙滩, 黝黑的礁石, 雪白的浪花, 翠绿的海水……任意的组合都是一幅美丽迷人的热带风光图。这些句子你们读懂了吗? 试着画下来。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评点学生作品,讨论为什么这样画?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子说说。结合创作绘画和课文理解“清澈明亮”, “蓝玉”,“五彩缤纷”, “心旷神怡”, “碧波浩淼”,“充满魅力”等词语的意思。指名朗读学生喜欢的词句。

指导朗读本段的两个比喻句。

用“……像……”的句式把这两句练习说一说。练习试背第3自然段。

三、仿段练习

1、课文的第2,3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南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

2、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以“公园真是鲜花的海洋”或“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

四、布臵作业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根据课文写几句歌唱南沙群岛的歌词,老师为你们谱曲。让我们一同讴歌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

3、摘抄课文中的妙句佳句。

教后感:结合阅读教学,将练习整合到朗读中。

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们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比如说鱼虾色彩斑谰、浪涛涌动如挥舞的花束,这一切是多么的绚丽迷人。这样的美不仅要写出来,更要读出来。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借助书本上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感悟:“一片蓝天”是什么样的、“一块翡翠”又是多么美丽,体会天湛蓝如玉,海碧绿澄澈这样美丽的景色;再从“翡翠与蓝玉合璧”体会水天相连,蔚为壮观的景象;从“五彩缤纷”等词想象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心旷神怡”一词感受作者所感受到的快乐;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挥着花束”等词语中体会浪着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这样的美景,然后自由读、同学之间比赛读、看图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真切感受真切地抒发出来。在这样的阅读后,我因势利导,结合《补充习题》中的填空:“这一段中,作者把天比作,把海比作。从中我体会到了水天相连,蔚为壮观的景象;从中我想象到了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挥着花束”等词语中体会到了。

这样不仅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同时把题目放到课堂上完成,也不会占用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

2.美丽的南沙群岛

一、看拼音,写词语。

liáo kuò dǎo yǔ kuàng chǎn xīng luó qí bù

()()()()

zhuàng guān hǎi guī bǎo kù shuǐ tiān xiāng lián()()()()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的南沙群岛()的海水()胜地()的海洋生物()的浪花()南沙()的矿产资源()的胜地()岛屿

三、在括号里合适的词语下加“ ”。

1、这是(一片 一个)(富饶 富裕 丰富)的土地,风景优美,物产(富饶 富裕 丰富),人们辛勤劳动,生活(富饶 富裕 丰富)。

2、南沙群岛留下了我们祖先(繁衍生息 生息繁衍)的烟火。

四、阅读训练。

《美丽的南沙群岛 》片段

南沙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天水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 龙虾 燕 海龟五彩缤纷 令人心旷神怡 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 旅游胜地。

1.用波浪线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给第4句加上标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俯看()仿佛()将来()挥舞()

4.照样子再写几个词。

一簇簇、一团团、()()()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2.美丽的南沙群岛 作业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辽阔 岛屿 矿产 星罗棋布 壮观 海龟 宝库 水天相连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略)

三、、在括号里合适的词语下加“ ”。

1、一片 富饶 丰富 富裕

2、生息繁衍

四、阅读训练。

1、南沙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

2、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

3、俯看(俯视)仿佛(似乎)将来(未来)挥舞(舞动)

4、一片片 一束束 一丛丛 一堆堆 一群群

5、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

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3.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3、了解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 2.简介“庐山”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庐山最神奇的就要数庐山的云雾了,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

(1)出示词语

变幻无常 增添 千姿百态 笼罩 系在 遮挡 一泻千里 流连往返 幽谷 游览 弥漫 天幕 瞬息万变 马蹄(2)指名读,齐读

3.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幽谷:幽深的山谷 弥漫:充满,布满

瞬息万变:短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流连往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瀑布: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溪流:从山里流出来的小股水流

变幻无常:形容变化速度非常快,没有规律 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一泻千里:指江河水流迅速,也用来形容文章奔放 千姿百态:形容形状非常多

4.全文共有几自然段?开火车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5.讨论交流

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第三自然段:写庐山云雾变化得快。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云雾流连忘返。.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什么特点?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布臵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后感:今天教第一课时,我本来把任务定位最在朗读课文上,后来在早读课重新审查教案时,我又作了临时变动,决定把课文分开,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学。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学起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而且把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反过来随着学生对文本思考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在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 2.导读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

,有

,有,有,那,更给。

3.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此时此刻,仿佛你已经升上了云端,驾起了云雾,在天上行走,进入了仙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寻找“腾云驾雾”的感觉。

5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

2.自读第二小节,这段话写了云雾有什么特点?找出中心句,用“ ”画出。

3.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来进行描写的?(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运用了比喻、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云雾的不同姿态)是啊,庐山云雾真美!

4.小结:作者为了说明庐山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而后再从“山头、半山、山谷、山峰”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进行具体地描写,我们称这种构段方式为“总----分”关系。

5.有感情地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 6.讨论学法: 出示: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三)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四)检查自学情况,讨论交流。

庐山的云雾一会儿时间就千变万化,一会儿一个样,“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刚刚还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瞬间就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赞美了庐山的云雾变化之快。

过渡: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五)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为什么庐山会让人流连忘返呢?(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三、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诵 2.练习背诵

四、布臵作业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课中有二处想象的训练点:

一、想象登山路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情景。

二、看图想象庐山云雾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3.庐山的云雾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ú shān pù bù biàn huàn wú chánɡ yí xiè qiān lǐ()()()()

lǒnɡ zhào sì hū qiān zī bǎi tài liú lián wànɡ fǎn()()()()

二、多音字组词。

sì()xì()似 系

shì()jì()

三、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云雾()的色彩()的感觉()的轻烟()的庐山()的天幕()的白马()的大海

四、按要求写词语。

1、“似乎”的近义词有:、、2、照样子写词语。

千(姿)百(态)千()百()千()百()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云雾弥漫山谷,它是 ;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

六、你知道有哪些与庐山有关的诗词名句,请背一背,并写下来。

3.庐山的云雾 作业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庐山 瀑布 变幻无常 一泻千里 笼罩 似乎 千姿百态 流连忘返

二、多音字组词。

sì(似乎)xì(关系)似 系

shì(似的)jì(系上)

三、填上合适的词语。(略)

四、按要求写词语。

1、仿佛、宛如、好像、犹如

2、千方百计 千奇百怪 千锤百炼 千回百转 千疮百孔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茫茫的大海 巨大的天幕

六、你知道有哪些与庐山有关的诗词名句,请背一背,并写下来。题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 江 为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除邓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练习1 教学要求:

1.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书写时注意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3.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5.练习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横撇、撇点)的字。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3.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

一、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1.出示中国地图。

帮助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个整体认识,即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接着,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3.了解有关内容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地方。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5.熟记并背诵简称歌。6.找朋友游戏。

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1.出示句子。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2.交流。

3.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

小结: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4.运用简称的词句。(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等。

教后感:简称歌学生能熟练的读背,但要说出对应的全称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写好钢笔字(“遮、越、处”三个字)注意写好捺画;进行读读背背。

一、写好钢笔字

1.看看写的字。(“返、越、处”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正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返”字一捺走势平缓;“越”字一捺比“遮”陡;“处”字一捺更陡。4.知道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5.注意写字姿势。

二、读读背背。

1.熟记8个成语。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2)指导记忆。

2.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今天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2)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读古诗。(大致体会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3)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4)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5)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

教后感:学习8个成语时,我结合第3课《庐山的云雾》进行理解,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效果还不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进行口语交际;指导连写毛笔字。

一、口语交际

聊聊春节

1.设问导入: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吗?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出示题目:聊聊春节

3.借助插图(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勾起回忆。

4.交流本地春节的习俗,也可交流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5.自由练说、同桌练说、全班交流。

6.指名说。

教后感:让学生说说寒假里的收获,孩子们兴奋不已,七嘴八舌,一下说了许多,有些习俗我都是第一次听说呢。

练习1 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ín zú pǔ xiě jià shǐ lián mián qǐ fú

()()()()

chuànɡ zào liáo kuò dǎo yǔ xīnɡ luó qí bù

()()

()()

二、比一比,组词。

驾()

嘉()

礁()

朽()架()

佳()

瞧()

杭()浩()

豪()

漫()

折()洁()

毫()

慢()

拆()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1、老师反复叮嘱我们:课间活动要注意安全。()、太阳给地球带来了光明。

()

3、过去的城隍庙街道十分狭窄,如今可大变样了啦!()

4、开发大西北会使每一个黄土高坡上的人告别贫穷。()

四、在原句上修改。

1、植树节那天,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植树活动。

2、我们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汽车在宽阔笔直的公路上奔跑着。

4、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南沙是祖国巨大的_________________,她拥有_______________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矿产资源,贮存了_________________的海洋动力。

2、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最后流入东海。全长6211千米。

青指()滇指()渝指()鄂指()湘指()赣指()皖指()沪指()

3、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七)。

练习1 作业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民族 谱写 驾驶 连绵起伏 创造 辽阔 岛屿 星罗棋布

二、比一比,组词。(略)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安全(危险)光明(黑暗)狭窄(宽阔)贫穷(富裕)

四、在原句上修改。(略)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蓝色宝库 难以计数 极为丰富 用之不竭

2、青海 云南 重庆 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上海

3、(略)

习作1(大)

习作目标:

1、看例图,读例文,了解图文的主要内容。

2、阅读“习作要点提示”,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3、根据“习作要求”,完成看多幅图作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图上有几个人物?能说清图上人物的关系并给他取个名字吗? 2.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分图简洁说说图的意思。(1)妈妈给儿子穿上棉衣。(2)一棵小树在寒风中发抖。(3)两个小朋友为小树捆稻草。(4)小树也穿上了棉衣。

4.师生共同观察第二幅图上的景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

(1)要交代小树所在的地方。(2)要描写小树在寒风中的样子。(3)想象两个小朋友的对话。(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5.阅读全文。

6.教师小结: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观察画面,运用要点,分图口述

1.分别观察这两组图,说说每组三幅图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给图中人物起个名字。

2.观察组图中第一幅图:说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3.观察组图中第二幅图:他们做了什么,想象他们可能会说什么,适当描述人物的表情。

4.观察组图中第三幅图:结果怎样?(同样结合人物的表情、动作来写,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

三、积累词汇,理解运用

自言自语 姹紫嫣红 兴奋不已 优美典雅

得意洋洋 耷拉脑袋 抓耳挠腮 目不转睛

灵机一动 夜以继日 身心投入 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悄无声息 喜上眉梢 无言以对

(1)指名读

(2)师生共同理解

(3)指名说说这些词的意思或用法

(4)齐读

四、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同桌先看图口述

2.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

3.师生点评

4.学生练写,师指导。

五、指导誉写

教后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看图方法,步骤。教学中确立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图上没有画出的环境和行动,并且指导学生学会分段,按图分段。

第二课时

一、教师再次叙述三幅图的内容。

二、学生练习看图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板书学生不会写的字。

三、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文稿写好后,同桌同学相互读稿,提出修改的地方。

2、选两名学生的习作点评。

3、修改文稿。

四、指导誊写。

五、批改记录:

第三课时

一、评讲内容。

1、如何根据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

2、多幅图作文,怎么样把图与图之间进行连贯。

3、评价等的作文。

4、强调双引号的用法。

5、订正错别字。

二、评讲过程。

重点:评析优作和双引号的用法。

习作1(小)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并要求做到语句通顺连

2、初步学会选材,从丰富多采的寒假生活中选取一件自己最想写又最有内容可写的事情。

3、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语句通顺连贯、有条理地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作前准备

1、自读训练提示

2、明确要求

二、学习例文

1、阅读 一篇写事的范文

2、这篇习作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 ?

3、你觉得文章的“经过”部分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三、课堂指导

1、交流寒假生活,讲一讲每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什么事。(事情的经过暂不要求展开)

2、确定材料,编列提纲

(1)思考:你觉得哪一件事最想写,又取有内容可写?(2)把确定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3)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评析提纲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析个别学生习作

六、修改抄写。

10.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十

谁说个头矮就不能打篮球?我就是这个例子,我是一个一米三六都不到还戴着眼睛的小男孩,如果我走在大街上,别人想三天三夜也不可能想到我是打篮球的,更别说投球了,如果跟姚明比起来,更像一只大老虎和一只还没断奶的小猫。

不知等了多少天,我盼望已久的篮球班开课了,我迫不及待地走进篮球厅,里面亮堂堂的,几个篮球像一个个士兵站在那里,黄色的木质地板被光照得格外光滑,周围弥漫着篮球的味道,教练先给我我们发篮球衣,结果我太矮了,所以那裤子穿在我的身上却变成了裙子,弄得妈妈哭笑不得,我在大篮子里挑了一个球,便跑到场上开始打起来,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十分钟,教练一声令下,我们集合在一起,我顿时傻了眼:我是最矮的,教练问我名字的时候,他就低下头去,弯着腰,跟我说话,看样子十分吃力,队员们都笑了起来,我真是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望了望妈妈,她一直看着我,好像在说:“你要坚持下去,不要灰心,你一定能行!”我重新打起勇气,认真地跟教练学习,果然不大一会儿,我就学会了运球,篮球在地上打着有节奏的鼓点,像一曲音乐,装点着我的学习之路。

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靠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难取得成功。

11.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十一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12.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篇十二

一、拼音填汉字:

jìtuō

jīngměi

guānài

qīpàn

zīrùn

jiànzhù

yóuyù

jiànglín

ménglóng

húli

pútao

xiēhuìer

fùjìn

wēixiǎn

bùzhì

bùzhī

bùjué

zhǔfù

máorōngrong

mìmì

chìbǎng

zhèngzhòng

qíshì

shāyǎ

piāosǎ

xiāngyī

wéimìng

píláo

péngbó

hòunǎo

sháocán

xuězánmen

mèngxiǎng

sànbù

měnggǔ

lǜméng

méngsǎn

wéntiáo

píshān

dòngliūhào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

滋润(yùnrùn)颤抖(chǎnzhàn)输血(xuèxiě)

摘果(zhāizāi)血液(xuèxiě)博大(bébó)

三、按要求写词语:

(1)读一读,填写加点词的近义词。

当抽血完毕,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

当他决定输血的那一瞬间,他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2)读一读,填写加点词是反义词。

《少儿百科全书》中有许多精美的图片。()

面对失去生命的危险,这个人犹豫了。()

四、选词填空。

郑重其事装腔作势斩钉截铁

(1)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地混在对里充数。

(2)确认真的没事,男孩()告诉医生,把自己的血抽一半给妹妹。

(3)华罗庚()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五:修改句子:

(1)老师反复多次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

(2)狐狸妈妈十分疼爱。

()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解放军打败了敌人。解放军把敌人打败了。

(1)狐狸妈妈的行为打动了我。()

(2)奶奶柜子里的`铃儿冬冬都看了一边。()

(3)下课了,他叫小名到办公室。()

七:《游子吟》中“(),()。”

这两句行诗最能打动你,理由是()。

八:按课文填空:

小小的礼物,

寄托着亲人是()的(),

正如(),

不断的()着我()。

1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篇十三

一、教材位置

(一)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一个语文园地。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呢喃的燕子、婀娜的柳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如珍珠般的泉水,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 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从内容上说,这组文章从动物、植物、景物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美好的。

从形式上说,本单元有名家散文经典、古诗,不同的形式也蕴含着共同的语言特点,那就是语言准确、优美。在呈现文本的同时,教材辅之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图文并茂,增加了形式上的美感。

(二)训练重点的位置

1、在设问导读环节应精炼问题,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有理解和内化的过程。

2、要注意资源拓展。关于春天,有很多美文、美诗、美画、美歌,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加以拓展。对本单元出现的郑振铎、叶 圣陶等文学家老师应该做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3、注重读写结合。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得很充分,教学时,要把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迁移综合起来考虑,时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画心中的美景,提倡平时的小练笔,这样划整体为部分、划难为易,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继而提高写作能力。导学案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就是对训练点的补充和强化,而教材解读又是确定训练点的根本所在。

二、教材特点

(一)思想内容方面 《燕子》

这篇课文选自郑振铎的《海燕》,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燕子活泼机灵的形态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优美姿态。正因为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的春天降临大地,才招来燕子。而燕子时而轻掠、时而戏水,时而停歇在电线杆上组成正待演奏的乐谱,都使春色更添生趣,将燕子和春天融合起来描写,燕子在春天里活动,春天借燕子而添色,两者相得益彰,让读者获得优美感受。

《古诗两首》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荷花》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作者以观察的顺序为线索叙写,文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看荷花。“我”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直接描写荷花。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仔细观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第二部分(第四、五自然段),想荷花。借助“一大幅活的画”的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从想象的角度,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作者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珍珠泉》 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选编的目的是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要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积累优美语句。

二、整合分析

相同点:

1、四篇课文无一例外的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2、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3、课文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了不同事物的特点。

不同点:

1、题材不同。《燕子》是散文、《古诗两首》是古诗、《荷花》写景抒情《珍珠泉》

2、选取的代表事物不同。

(二)表达特点 1.《燕子》

(1)课前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春天,并搜集有关图片或诗歌。(2)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体验燕子的可爱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来观察燕子的,是怎样用准确的语句写出燕子的特点,写出自己对燕子喜爱之情的。(3)要写的生字较多,重点是“燕、稻、聚、漾、演”。(4)抄写结合,注重积累。

2.《古诗二首》 要学习诗人对春天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情;学习诗人是怎样抓住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来观察和表达柳树、春日的特点的,是如何展开想象的。(1)《咏柳》 ①课前让学生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②结合插图,展开想象。③抓住后两句,学习古诗。(2)《春日》 ①讲解“寻芳”“万紫千红”。②结合《咏柳》说说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景色。③古诗拓展。

3.《荷花》 要感受荷花清新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体验作者热爱荷花的深情;学习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丰富想象的;学习作者是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融入这美丽的荷花图中的。写的字较多,重点是摆好字的结构及“佛”的笔顺和读音。结合“小练笔”,写写自己心中的花。

4.《珍珠泉》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1)课前了解有关“泉水”的知识,可以搜集图片、文字资料。(2)让孩子们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珍珠泉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3)在此基础上,老师总结怎样观察景物和写作景物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观察和表达要有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展开想象。(4)用好资料袋,丰富学生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5.拓展阅读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默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梳理文章结构,总结作者观察的顺序,体会作者如何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的。5.体会文章描写中丰富的想象,感受作者是怎样借助事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感受的。

【教学难点】(对应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分析)状物的片段练习,重在指导写好重点段,观察要仔细,着重抓特点:描写(叙述)清楚、有顺序;想象合理又方法;感情表达到位。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自主预习单、集中识字卡、单元过关作业 2.布置学生走入自然去观察身边的景物,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热情,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做好铺垫。【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单元导读课 第2课时

预习过关课 第3课时

集中识字课

第4课时

1+1整合品析课

《燕子》+《古诗两首》

第5课时

1+1整合品析课

《荷花》+《珍珠泉》

第6、7课时

拓展阅读课 第8课时

单元整理课 第9课时

习作指导课 【教学流程 】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了解单元学习目标,明确单元主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学过程

一、出示“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学习目标

1.师:本单元美好的大自然为主要学习内容,共设计了四篇课文,分别是?这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有的描绘了春天的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燕子》 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古诗两首》 有的描写了绽放的荷花:《荷花》 有的介绍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珍珠泉》

2.一起来看一下,这一单元我们要学习些什么呢?了解单元学习目标。

目标一,解决生字词,积累优美句段;

目标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目标三,留心观察家乡景物,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习作目标)

二、自主预习

1.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第一单元介绍了哪些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出示自主预习单,请同学们先根据要求完成“通读关”。2.交流展示:预习单第一部分“通读关”

3.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认真,也很仔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

第二课时

预习过关课

教学目标

1.读熟课文,完成自主预习单。

2.结合自主预习单,交流汇报预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单元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完成自主预习单

(一)字词关。1.可以小组分工完成。2.交流展示:

(1)出示字词,小组轮流读。(2)指名解释词语。(3)做选择读音练习。

(二)内容关。

1.再读课文,完成预习单上的填空。2.交流展示:(1)小组讨论交流。(2)小组代表轮流发言。(3)师做适当纠正或补充。

(三)积累关。记录你喜欢的优美词句。

1.指名朗读自己记录的优美词句,要用标准普通话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记录下你喜欢的优美句子,书写工整。

二、总结。

第三课时

集中识字课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字,会写33个字,识写36个词语。2.对重点字、难点词进行指导。教学过程

一、学情检查

出示集中识字卡,这是本单元所有的生字新词,请大家看着反面的第一部分“我会认”,自己尝试认一认,圈出自己不会认的生字。

记住这些“拦路虎”,在接下来我们的学习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些字,努力地攻克它们,好吗?

二、集中识字

1.出示本单元所有要求认识的生字,带拼音自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2.词语认读。给生字找了朋友,帮助同学们认读,谁来尝试一下?指名认读。

小组长领读。3.生字分类识记。(1)形声字识记。

仿

(2)形近字、音近字辨析

(3)难记字攻克。聚

偶 4.本单元要求识写的词语认读。

5.学习语文园地上“我的发现”、“读读背背” 交流发现,认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聚、燕、蓬及部分上下结构的字。聚:下半部分不要写成“水” 燕:上面不是“草字头”

蓬: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比例要适中。2.书写练习。

四、巩固练习

1.做识字卡反面的巩固练习。2.做课本园地一的“我会填”。

第四课时

整合品析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的、由近及远的观察和表达方法。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背诵优美词句和古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大自然一片生机盎然,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燕子》和《古诗两首》。

二、品读《燕子》

(一)复习回顾。

在前面的预习中,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二)感情朗读描写春天的语段(第2段)1.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自由读。

2.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出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体现春天的柔美多姿)。

3.借助图片,指导背诵。

(三)学习作者对燕子的描写

师:在作者的眼中,燕子是最可爱的,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1.朗读1、3、4小节,找出优美句子,品读赏析,并理清文章脉络:(1)第1段:文中是怎样描写燕子的外形的?指名读。圈一圈,哪几个部分合起来凑成了小燕子?(学生交流后板书:羽毛、翅膀、尾巴)再读,体会活泼机灵。

(2)第3段,感受飞行的燕子之美。在学生交流中相机点拨”斜、掠、沾”等关键字的妙用。

小结照应上文:这就是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机。

(3)感受停歇的燕子之美:联系五线谱,理解课文奇妙的比喻。

质疑“几痕电线”:(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课文最后说”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梳理文章脉络:

燕子的外形活泼机灵——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飞行时的各种状态——燕子停歇在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

2.描写顺序:作者对燕子的观察细致,语言优美,由近及远地描绘了活泼灵动的小燕子,从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到来的欢欣热爱。

三、总结

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机;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春天里的植物也有着美丽的身姿,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四、略读《古诗两首》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 “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以读代讲,读出意境。

(四)背诵古诗

(五)学习《春日》 用以上方法学习《春日》

第五课时

整合品析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体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品读《荷花》

自由读课文2、3、4段,思考:在这三段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交流重点句:

1.(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着作一大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来找一找,荷花池都有哪些色彩?(色彩丰富)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那些姿态?

(注意与图的联系,把具体形象和文字训练统一起来)(朗读)

(2)你认为,这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汁么?(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你来找找看。(朗读)

(3)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2.师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听着人家的朗诵,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池,我忽然觉得:(1)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3)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小结:富有感情、充满想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的重要内容)

三、略读《珍珠泉》

1.用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珍珠泉》。2.交流展示美读。

(1)文章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2)交流朗读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言。3.总结、扩展。

这两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美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如此之美呢?那是因为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同学们,写景一定要抒情,才能把景物写活写丰满。

四、小练笔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种花,仔细观察,抓住花的特点,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情融于美景之中。

第六七课时

拓展阅读课

阅读目标

1.培养边读边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积累好词佳句,体会关键词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再次感受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3.通过成果展示和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展示、表达和交流能力,变得更加自信。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阅读内容:《一碗水》《庐山的云雾》《西湖名堤》

出示阅读要求:

1.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简单批注。

2.思考这几篇文章分别写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读完之后我们来交流。题目

作者 主要景物

景物特点

写作顺序

二、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把这几篇课文内出现的生字注上音出示到屏幕上。

三、交流汇报

1.积累,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展示给大家。2.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3.交流这几篇文章分别写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总结

第八课时

单元整理课

复习目标

梳理单元重难点,积累内化,提升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了第一单元,我们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谁来说说第一组中有哪几篇课文组成?快速浏览本组课文,在这几篇课文中我们能看到:

(活泼可爱的)的小燕子

(光彩夺目)的春天

(千姿百态的)的荷花

(神

奇)的珍珠泉

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师: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概括的真好。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单元知识结构。

二、复习生字词

1.找出集中识字卡,运用反面的“我会认”,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尤其是原来圈画出的不会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学再学会。

2.复习听写中,错误最多的是这样几个字: 倦

3.复习词语:掌握好了生字,我们再来复习词语。(1)动静(写出几个带反义词的词语)

(2)群(芳)吐(艳)

姹(紫)嫣(红)

落(英)缤(纷)

三、展示积累

(一)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优美的句段或诗篇,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A.重点段:(出示)《燕子》第二段,做相关阅读理解题。B.《古诗两首》填空。

四、单元过关检测

1.出示单元过关检测题,当堂检测。2.评改,订正,补偿。

第九课时

习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一个内容写好了再写另一个内容,做到条理清楚。

3.要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丰富素材

师: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只占一点点地方,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明确要求,小组交流。

①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②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③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④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⑤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写一处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下面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体会一下,要注意什么问题。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出示片断一]:

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学生读片断,并说说这段话是按什么观察的?

师:观察顺序大体有三种:①按空间顺序;②按时间顺序;③按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2.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示片段二)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3.带着自己的感情写。⑴师述:情和景交融起来,写出来的习作才能打动人心。好的习作要有健康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即使你写的是落叶也会给人美感。片断欣赏。

4.在学生的评议后,教师适当地总结出片断的写作方法。观察:(仔细观察景物的特点)顺序:(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感情:(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学生思考,习作

学生自由读题,想想这次习作要写什么?(写自己的家乡或其它地方的景物)注意写作顺序,突出景物特点。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家乡的景物

教材分析:这次的习作安排是写家乡景物,教学时可以结合口语交际进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路,写出家乡的景物及感受。如果学生想写其他地方的景物也可以。同时注意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一个内容写好了再写另一个内容,做到条理清楚。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路,有顺序、有重点地写出家乡的景物及感受。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一个内容写好了再写另一个内容,做到条理清楚。教学难点: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教学准备:上好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关注家乡的景物,会介绍家乡的景物。课件。范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上次的口语交际课大家都热情地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美景,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家乡的景物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2.这次习作的要求是(课件出示提示:)能写出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有丰富的想象。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出示片断一]: 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学生读片断,并说说这段话是按什么观察的? 师:世上景物千差万别,观察景物的顺序不会是固定不变的。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要根椐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观察的角度。

观察顺序大体有三种:①按空间顺序;②按时间顺序;③按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2.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出示片段二)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家乡的芦苇塘尤其迷人。夕阳向大地洒下金辉,整个苇塘披上了一层金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些鸟本来就很漂亮,此时就更漂亮了,那羽毛闪闪发光,明亮耀眼。那翠绿的芦苇像用碧玉装饰成的,闪射金光,苇塘变成金色的了。这时,塘中又显得那么静。没有鸟叫,没有芦苇的碰撞声,也没有青蛙的叫声。芦苇好像很疲倦了,耷拉着头,弯着腰,鸟儿也缩着头躲在苇丛中。这一切构成了恬静的苇塘。

3.带着自己的感情写。

(出示片段三)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村头的荷塘很美。荷叶有的像倒扣着的草帽;有的探出水面,站在水中,像个上岗的哨兵,守候在荷花的身旁;有的漂在水面上,像一个碧绿的瓷盘,为荷花收集着雨露。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荷花,点缀在荷叶中间,随着清风摇荡。秋天的池塘真好像是一幅无与伦比的风景画。站在远处,看到荷花如同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水中,偶尔被风一吹,荷花左右摇动,又像少女在翩翩起舞。深深地吸一口气,就会闻到一种淡淡的清香。来到荷花跟前,看到的却又是另一种情景,闻到的香味则更加浓郁。

三、聚焦小河,具体导写 现在,也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家乡的美景,抒发爱乡的情怀,把我们家乡的小河介绍给更多的伙伴们吧!别忘了,先想好题目,然后想清楚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什么特点写。注意写出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哟。

1、整理思路: 家乡的(小河)写作的顺序(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景物的特点:春天 河边的草地、垂柳 桃树 小燕子 夏天 河边绿树成荫 小朋友们在河里尽情地游泳,嬉戏 秋天 河里的鱼虾更肥了 冬天 小河结冰了

2、学生按季节一段一段地写下来,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

学。第二课时

一、自我欣赏,同伴交流

1.朗读自己的片断习作,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2.同桌互相修改,相互启发。3.小组评选最佳,推荐一个参加全班交流。

二、加上头尾,成文成篇 介绍几种开头结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习作的情况加上“头尾”。

三、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再次出示习作要求

1.挑选佳作两三篇,集体会诊,评议优点,指出不足。2.对照评议出的毛病,修改自己的习作。注意借鉴别人的好方法好词语。

四、佳作展览,评选最佳

上一篇:军训时如何自我介绍的下一篇:书法社团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