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2024-09-16

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精选15篇)

1.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一

任务驱动法在“零件快速成型――3D打印”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本文探讨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快、更牢地学会“零件快速成型――3D打印”,并以“槽轮机构拨盘快速成型”为例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3D打印 任务驱动法 零件3D打印方案

3D打印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这门技术,并能够加以运用,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笔者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以“槽轮机构拨盘快速成型”任务为例进行教学探讨。

一、槽轮机构拨盘快速成型任务设置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Solidworks、UG等三维立体造型软件的基础上,通过“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从测绘到建立三位数字模型,再到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个可以使用的零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类似问题。

1.任务的确定

教学中使用的槽轮机构教具,由于长时间使用,其拨盘上的圆柱销断裂,无法带动槽轮转动,需要更换新的拨盘零件。本任务就是制作槽轮机构拨盘零件。

2.任务的提出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个拨盘零件,并且安装到槽轮机构中,使槽轮机构的运转恢复正常。

3.研究任务,制订方案,创建零件模型

首先回顾零件快速成型法的加工过程,如图所示。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各自独立进行零件测绘、在电脑上利用solidworks创建零件的三维模型(数字模型)并根据任务要求制订零件3D打印方案,要根据零件的打印质量、打印速度以及材料的用量和支撑材料是否容易移除等因素,合理设置打印参数。要求既要速度快,又要保证零件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图 零件快速成型法的加工过程

二、任务实施

各组完成制订零件3D打印方案后,根据自己的方案,用3D打印机打印拨盘零件。

在打印零件过程中,要不断强调3D打印的注意事项,并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些由于不当做法造成的不良后果。如:UP打印软件仅支持STL和UP3格式的文件;在模型布局时,模型应尽量靠近打印平台中心区域,否则打印时模型边缘会翘曲;在打印时,应尽量使打印机远离气流,防止气流对打印质量造成影响;要先把模型撤下打印平台,再移除,否则会使整个平台弯曲;在喷嘴和打印平台温度较高时,要严禁用手直接触摸等等。

三、任务交流

在完成打印后,教师请每组派一位同学上前演示零件模型的创建过程以及制订3D打印方案参数的依据,展示本组的打印作品,并把它安装到槽轮机构中,进行工作演示。

在教学中,有的小组片面追求打印速度,减少打印时间,结果在参数设置上考虑不全面,虽然速度比较快,但是打出的拨盘强度较低。在安装槽轮机构后,拨盘零件一受力就会发生塑性变形,造成槽轮机构无法使用。

笔者借此机会进一步指出合理设置打印参数的重要性。在设置打印参数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针对具体要求,寻找最佳打印参数。

四、任务评价

各组学生根据任务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自评、小组评议;不同小组之间根据任务完成评价表进行互评。学生填写《任务完成评价表》。

《任务完成评价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能否设计合理方案;能否正确测绘零件并创建零件数字三维模型;作品是否外表平整光洁;能否完成零件替代,并达到使用要求;能否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是否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学习积极主动,不怕困难等个人项目和组间互评项目。

五、任务总结

教师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加以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强调应根据零件使用要求来确定打印质量、打印速度,要考虑材料的用量等因素,合理设置打印参数。

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趁热打铁,及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当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及时加以指导,使学生更加加深印象,防止今后出现类似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2.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二

一、以任务设计为前提进行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的前提在于明确教学目标,因此应首先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内容。在情境和任务设置上,要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注重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引导及其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任务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方法的使用。在教学评价中,应以任务的完成为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操作或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操作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弱化试卷考试的作用,从初中阶段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任务设计才是任务驱动的基础,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明确任务,是通过阶段性任务的实现和总体任务的实现逐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注重学习内容和形式的深浅结合,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任务驱动的可操作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以探究学习为核心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必要情境,并布置学习任务,给与学生适当的任务奖励,从而激发其兴趣。信息技术自身具有枯燥性特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技术,使其变得多样化,能够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仅仅成为一种摆设。在教学中,紧抓住学生的个性,合理搭配音乐、视频等方式。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不仅限于课堂,教师应把握这一点,从根本上扩大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扩大课堂教学范围,使学生在课后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以便第一时间解决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任务驱动还应具有趣味性和引导性,使学生彻底忘记考试的重要性,而是关注知识本身,从而能够快速掌握知识。

其次: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该合作方式可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如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通过问题回答和问题解决,在布置学习任务以后才能及时进入任务驱动,问题的提出要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前提,也要从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出发。如在《制作作文选》学习中,可以提出诸如“如何实现多个文档合并”这一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不是一定要有问题,其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不在于形式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还应将其分配到各个小组,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始终是任务型教学中应强调的问题。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强,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在任务的选择上以及过程设计上做文章,致力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精神。无论是任何一个任务重,教师都应注重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而不是针对整体任务的结果对组员一概而论。在一些初中范围内难于完成的任务,但又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任务中,教师要善于简化任务完成过程,并且善于引导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其学习能力。

三、以评价任务为手段完成任务驱动教学

在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多层次的问题分成多个模块,但这一方法的缺点在于容易造成知识的片面化,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容易对其学生成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对教学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要具有合理性,通过评价才能发现学生是否片面性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解决去其他问题,促进任务驱动教学效率的提高,突出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任务的驱动,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整体化、完善化。这正是任务驱动和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所在。在具体课程中,一些教师设置了具有评价功能的模拟学习课件, 通过该课件实现教学过程好教学评价过程。总之,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阶段的开展,其作用不可忽视,也是信息技术应用采取的主要手段。 新课改基础上,初中教学应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于教学中,从而营造生动的、活跃的教学气氛,以解决问题为前提,以实现学生积极性提高为教学任务,以团队合作为手段,完成任务教学,实现初中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由于基础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节奏,往往提早放弃学习。而信息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多样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兴趣提高,因此其应用具有积极意义。信息化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方式扩大教学范围、清晰化教学内容,其主要方法为任务驱动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本文对其实现过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实现教学改革,实现这一教学过程。

摘要: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效率,但其应用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然无法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任务驱动法以任务设置为前提,致力于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方式提高其学习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文章从任务驱动教学的几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邹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2(22).

[2]陈志坚.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0(29).

3.任务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一、任务设计

目标明确对任务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把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精巧的任务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对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探索精神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最终使有效学习成为可能。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以探索任务的完成途径和方法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

如在教学《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人手,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课外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器官及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运用网络等工具开展对动物的调查,从多方面多角度总结出适于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大任务。通过对水中生活动物的比较研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不仅在外部形态、结构方面适应水生环境,而且在生理方面和行为方面也是适应水生环境的。

二、分解任务

所谓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小的分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涉及很多未知的知识和未掌握的技能,为了能解决问题,学生就必须通过利用旧知识、查找教材、询问同学等来找到答案。这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自由自在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新知识,完成新任务,学习就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如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节的教学中,在让学生明确大任务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各种水中动物的图片或录像,使学生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对学生进行引思设疑:“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设计出确定水中生活动物的类群、鱼类的主要特征等分任务。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利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和联系平时生活的经验,完成观察“鱼的外形与游泳”和“鱼的呼吸与鳃的外形”两个分任务,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分任务是完成实验: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可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材料和用具,鼓励引导学生设计多种可行的探究活动方案和实验步骤,让学生想办法只对单一因素进行观察,而限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即分别探讨某一种鳍对鱼游泳的作用,并独立进行正确的观察和有效的记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感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三、完成任务

问题提出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相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或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的途径,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任务是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的,并提供机会使他们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知识,顺利完成任务。

四、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总结与提高,又是培养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的时机。评价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于看重学生的练习和测试成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既应符合社会的要求,又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在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增强其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会谦虚谨慎,争取进一步的提高。

4.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四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英语水平及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学生基础水平较差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高职英语 教学 效果

一、任务驱动法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任务驱动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将教学中的问题及其任务的完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得教学理念朝着多维及其互动的方向发展。任务驱动使得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升其英语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中,通过任务的执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来交流和互动,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互动中提升其语言应用能力。其次,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任务驱动是从课前的任务准备开始的,到任务的具体执行及其事后的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事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并且注重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互换,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任务的驱动能够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断的寻求学习上的合作伙伴,与伙伴协商合作来完成其任务,这一过程中,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其学习进行反思,有效的调动起内在学习的驱动力,从而实现其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驱动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驱动教学法,以多样化的任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其创新的意识被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锻炼,有利于其英语能力的提升。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高职学校的学生受其生源的影响,许多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中英语学习,其英语基础比较差,知识的储备量相对不足。在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从而使得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会面临一些困难,使教师课堂教学较难推进。

其次,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别较大。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这给教师任务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保证其任务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会挫败其学习的信心,这都使得教师的课程设计面临更多的挑战。

最后,教师对于任务教学法缺乏充分的认识。任务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对于任务教学法的内涵及具体教学方式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使其教学中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教师教学任务等压力的影响使其任务的设计不够完善,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会专注于一些考试,而忽略了任务教学法对其学习的作用,甚至会对其排斥,不利于该种教学方法的贯彻执行。

三、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效果实现的方式

第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完善任务驱动教学。针对任务教学法教材缺乏的现状,教师在对其教学进行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精华部分科学设计任务,使其与学生的基础及其学习能力等有机统一,使其更好的发挥对学生成绩提升的作用。

第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任务教学法的贯彻执行是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应用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好的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活动过程中,增加学生应用交流和体验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语言应用练习的机会。活动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活动的延伸也为学生课后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其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

第三,注重任务的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是教学开展的基础和关键,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保护,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将任务教学循序渐进的贯穿于英语教学中,以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中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自身英语能力的不断提升更好的开展教学,并且对于任务教学法的内涵及其教学方式有充分的了解,使其任务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5.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五

关键词: 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60-01

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主线就是在各个项目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题,让学生接受教学任务,并能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和小组讨论分析之后,探讨问题的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就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课程为教学案例,具体介绍了项目引导,人物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课程特点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课程是一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该课程面向的是生产第一线,需要为社会培养那些综合技能高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由于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所以模块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项目的实践,能够熟练掌握模具设计和制造相关的专业技能,从而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素质,以及一定的项目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将相关教材作为重点研究和开发的内容。在专业基础建设和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工作领域进行广泛的调研,对本专业的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召集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和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注重设计过程中对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注重对专业课程开发和整合功能。在设计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按照模块教学的要求对课程进行设计,要求设计的内容需要涵盖本专业教学的教材建设。教材的结构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在不同的模块下分别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然后保证能够对任务进行引入、分析和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不再是追求知识体系等多学科的内容扩展和渗透,同时还追求对教学内容有效组合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以现行的教学技术为基础,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为辅助,从任务开始,到课题的确定,针对模块中的任务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工艺的要领和对人才操作技能的培育。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项目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化教学是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推动力。

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以项目课程为主题框架,以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为实际教学形式,积极的配合以符合教学行为的实践和实训教学,在学校内部模拟企业正式工作的内容,将课程按照一个整体的项目去实施。

三、实施手段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方法才能很好的实施开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形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的生动和形象,保证教学的内容更加的明确。首选,多媒体教学。在运用项目任务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采用ppt课件等形式制作出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演示形象的理解清楚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理论性内容,彻底实现了虚拟和实际教学完美结合;其次,仿真教学。将仿真技术应用到模具设计和制造领域中,在虚拟的环境中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了虚拟和和真实的有效融合;最后,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对于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来说,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那么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通过网络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及时的接受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指定专门的网站查找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利用好网络技术的习惯。

四、教学效果

首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要让学生学习教材中设计好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不同需求。这样培养的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在进入到社会之后,其适应能力更高,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不同的需求;其次,突破了目前职业课程体系理论的系统性,淡化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只是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将理论知识和岗位需求与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切实实现了学校直达工作岗位的教学目的。最后,全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按照实际的工作岗位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的划分和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职业教学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当今职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虎城,黄伟,李雪梅,何玉林.任务驱动法在“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04)

[2]陈宝书,栾道成,刘云强,丁士华.高分子材料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3(04)

[3]时杉杉.基于工作过程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4]王艳莉,于泓,巫恒兵,钟兴.“教学做合一”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02)

[5]张国新,曹秀中.《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6]梁雄,伍晓宇,黄桂坚.浅析工程项目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精品课实践教学模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6.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六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提出的重要精神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重要意见,并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形成以主题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重构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尤其适合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学习。本文以机械专业课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摩擦”为例,探讨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

1任务提出

要使任务驱动教学取得成功,教师首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实例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处理,实例选取原则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实例应具有相关性、综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相关性是指实例应与已学知识紧密关联;综合性是指实例应涉及本课程或相关课程,是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典型性是指实例应与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结合;趣味性是指实例应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摩擦”一课以“砖块的烦恼”提出问题,为了增加直观性与趣味性实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将砖块拟人化,提问:“假如我是一块砖,重120N,手指最多能出400N力,谁能告诉我我会不会掉下去?”

2任务分解

任务提出后教师需要针对学情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把一个综合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段、分层分析讨论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教师在此环节中起着关键作角,依据任务分解出的小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利于学生各个击破,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对学习的更大兴趣。

“摩擦”一课先把任务分为两阶段,再在每阶段中将任务进一步分层。第一阶段为知识积累部分,提出3个问题,主要是为分析、解决任务做必要的准备,学生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第二阶段为任务分析部分,提出2个问题和1个指导性建议,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学生就可以通过协作活动比如分组讨论等形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1第一阶段知识积累部分

(1)提问:①什么是摩擦力?②有哪些摩擦力?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1,特点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主,需要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将其系统化。

第一问意在唤起学生对摩擦知识的记忆,通过引导学生例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归纳出摩擦力的确切概念。第二问意在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摩擦力归类总结:摩擦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又分为静滑动摩擦和动滑动摩擦。

(2)提问:8如何区分滑动摩擦各阶段?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2,特点是在学生复习巩固原有摩擦知识基础上,生长新知识——滑动摩擦力辨析。这是一个同化过程,学生把外界环境中的新的信息纳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具体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实验方式,通过让学生亲手尝试一个简单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重量为G的物体A放在水平面上,绳子一端与重物A相连,另一端与装粉笔头的空盒相连,逐渐增加盒内粉笔重量,见图1。通过简单讨论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掌握滑动摩擦三阶段,即滑动摩擦力用平衡方程求解;最大静摩擦力用,Fmx求解;动滑动摩擦力用F求解。

2。2第二阶段任务分析部分

完成了理论知识的积累,接下来就可以对具体任务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可以采用分组形式,教师此时主要负责引导、协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尝试自我发展。这是一个顺应过程,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中的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改造,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1)提问:如何对任务进行力学抽象?

此问对整个任务能否顺利解决非常关键,对实例进行力学抽象或是数学建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在学生各年级各阶段不间断的培养、训练,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轻言放弃。在刚开始训练阶段教师要加大参与程度,待学生慢慢掌握一定的方法、经验之后再逐渐抽身,改参与为协助。“摩擦”一课中让各组充分讨论后,先在此引导学生进行一下阶段分析总结,然后再继续进行,各组最后归纳总结出来力学抽象条件为:已知G=150N,F=400N,uz=0。3,c=0。25。试判断状态,并求摩擦力。模型如下图2所示。至此,一项现实任务转变成了一个习题,任务得到了大大的简化,学生自信心得到了鼓励,此时再激励学生一鼓作气,按最后两问继续分析讨论此题的解决方案,争取完全解决问题。

(2)提问:任务中出现的摩擦力属于哪个类型,怎么要求?

(3)建议:能否采用假设推理方法,假设砖块静止,然后进行推理。

师生共同讨论攻克了问题难点后,教师进一步放手,在最后的一问一议中,更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在组内之间的交流为主体,促成学生间共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共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最后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3任务解决

其实任务解决是一个过程,很多小任务的解决可以在任务分解分析各阶段各层次中灵活穿插,这样可以逐步减轻学生压力,渐渐增强学生自信心。此处的任务解决是对整个任务而言的。各组组内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并尝试各种解题思路后,让每组选取一种组内认为最优的解决方案,然后实施,教师只需在组内实施具体方案碰到疑点时加以点拨,而实际工作完全由学生自己承担。在限定时间结束后,教师指导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并让各组派选代表对方案以及实施过程进行解说,让学生自己分析对比各组工作表现,期间应及时表扬学生解题过程中涌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对于有明确结论性的任务,教师还需在分析、对比各组方案与实施过程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此类问题解决思路,形成新的经验。

“摩擦”一课就在分析、对比各组解题方案和实施过程后,选取最优的解题思路和实施方案,并将此介绍给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其成为学生新的经验。此过程可以采用板书推导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含有公式、计算在内的理论推导,尤其适合板书,教学效果明显。任务具体解决过程分为3个阶段,板书推导如下:

此致,本课堂任务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此时可以进一步归纳此类任务特点,以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实际上该任务属于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非常典型,可以续解题后归纳总结成方法论。

(4)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

3评价标准

完成任务后,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如果说教学方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的话,那么评价体系的优化是机械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保障。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学习成绩评价叫。本文仅介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部分,笔者建议采用“三评原则”,即教师评价、组内评价(或称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给出学生的综合评定结果,三者比例可以灵活掌握。这种评价标准打破了“一卷定成绩”的传统局面,能够准确的、客观的实现对学生全面质量的考查,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7.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七

一、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

1. 确立任务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 需要通过完成一项具体的、适当的任务来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 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 以及情感教育 (指的是对学生品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 融入任务中;同时要使任务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 研究教学大纲, 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 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 然后确立相应的任务。

2. 提出任务

在课堂上, 教师要担当好“导”的角色, 用最佳的方式引入该节课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先有简单易懂的直观认识, 知道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和作用, 引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然后教师再把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任务向学生讲清楚, 任务的要求要具体、详细。

3. 分析任务

学生明确了要做什么, 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 并从任务中引出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这时教师不要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 如果能够通过激疑或创设情境, 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学

己的观察等。形成性评价为前面的工作提供反馈信息, 帮助分析学生需求, 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总结性评价是在多次形成性评价并摊牌修改教学计划之后才进行的。应当指出, 任何评价都不是最后的结论, 没有一个教学设计是十全十美的, 每个教学设计都应该精益求精, 逐步优化, 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三、常见的几种课件模式

根据多媒体的内容和作用的不同, 课件可分为以下五种模式。

1. 课堂演示模式

这种模式是为了解决某一课程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而开发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 将教学重点以多媒体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既有形象逼真的图像、动画, 又有悦耳的音乐。

2. 个别化交互模式

这种模式是让计算机扮演教师的角习和探索,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路, 效果更佳。

4. 完成任务

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知识后, 便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知识顺利地开展、完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适当指引和帮助, 尤其是后进生, 可能他们对新的教学内容并不能马上掌握好, 有必要的可给予手把手地教导, 以免使这部分学生掉队并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另外, 教师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任务, 让学生的创作得到完整的发挥。再有, 如果任务的工作量和难度大, 教师可采用学生分小组的形式去讨论、分工并完成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协作的能力。

5. 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 要展示他们的作品, 进行总结评比, 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强化, 同时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提出发展性任务

通常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基础好、兴趣浓的学生, 在学习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 对于其延展性的知识会产生好奇和兴趣, 很想一气呵成继续深入了解, 这时教师如能及时把握好这种时机, 向学生进一步激疑, 提出课后思考或完成的任务, 引导其发展性思维, 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好办法, 又能为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

色进行个别化教学活动。课件须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将知识分解成许多相关的知识片段, 形象生动逐步讲解演示, 边讲边练, 逐步展开, 逐步深入。

3.操作复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和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般由计算机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 然后计算机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4.教学游戏模式

这种模式用来产生一种竞争性的学习环境。游戏的内容、过程都与教学目的联系起来, 寓教于乐。通过游戏形式, 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资料工具模式

提供某类教学资料或某种教学功能, 包括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以及各类资料库、图形库和动画库等, 可供学生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使用。

二、任务驱动法的作用

通过两年的任务驱动法教学,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而且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完成实际生活中的各项任务, 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1.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在的初中生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 其学到的信息技术一定早已过时, 而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面对新的知识与技术, 才能从容不迫地去学习, 所以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任务驱动法, 要求学生自主地完成任务, 促使学生主动地求教教材、教师和其他同学, 所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 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主要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 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本身, 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育目标。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 就是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地动手实践的过程, 所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且通过“任务驱动”的不断训练, 学生可以把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这种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件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1. 课件教学设计应面向学生的认知结构

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希望学生不但懂得知识, 而且熟练得应用这些知识的条件。

2. 应重视师生双边交流

教学就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与和谐统一, 但在实践中往往并非如此。因此,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 老师不应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 取要之有度, 用之有道。

3. 合理选择媒体信息

根据内容分析, 结合各种媒体信息的特征, 确定使用何种媒体表达效果会更好。

4. 课件的美学性和教育性

屏幕设计应做到均衡简洁、布局合理、整洁美观、行动形象、符合教学要求, 始终使用一种或同类效果来过渡。这样学生看屏幕感觉自然, 注意力放在屏幕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看屏幕的各种花样。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巧解《电工基础》选择题

摘要:《电工基础》选择题以其试题的灵活性、知识的广泛性、答题的简便性和评分的客观性而在各专业综合试卷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解答选择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工基础;选择题;求解

选择题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考查学生的所学知识和解题能力, 针对其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迷惑性大的特点。学生须在熟知电工基本概念、原理、定律、规律的基础上, 灵活应用适当方法, 掌握解题基本技巧, 方能提高解题效率。现将求解选择题的基本方法介绍如下。

一、直接判断法

通过阅读和观察, 利用题中所给条件, 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直接判断, 得出正确答案。此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再认和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

例1某单相变压器变压比为5, 若在原边接上220V的直流电压, 则副边可得到的电压为 () 。A.44V B.1100V C.0V D.220V

解析:在本题中主要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变压器只能变换交流电压, 若原边接直流电压, 则副边无电压输出, 故选C。

二、逐步淘汰法

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推理和计算, 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一一排除, 最终留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2已知L1、L2均为“110V100W”, L3、L4均为“110V40W”, 将L2与L3并联后再与L1、L4串联, 然后接于220V电路中, 则各灯中最暗的是 () 。A.L1B.L2C.L3D.L4

解析:L1与L4串联, 电流相等, L1电阻小于L4电阻, 两者相比L1暗, 排除D, 再将L1与L2进行比较, L2电流小于L1电流, L2电阻与L1电阻相等, 两者相比L2暗, 排除A, 同理, L2与L3并联, 电压相等, L2电阻小于L3电阻, 两者相比L3暗, 排除B, 故选C。

三、运用公式法

对于此类题目无须过多的分析, 只要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运用公式推导或计算其结果, 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3两个反串线圈的耦合系数K=0.5, 自感系数分别为L1=4m H, L2=9m H, 则其等效电感为 () 。

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

5. 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

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它是个别化学习和协

际问题的能力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最先进、应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技术, 渗透于各个学科领域。因此, 运用任务驱动法设计课堂任务, 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上, 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融会贯通。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 本人通过采用分组完成不同任务和同一任务由组内多人合作完成的方法, 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可以各抒己见, 在讨论、争论的基础上, 达成共识, 然后协作完成任务。

4.任务驱动法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

学习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任务驱动法中, 许多教学目标和任务都要由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 可以为同一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任务, 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来做;同样, 对于同一任务, 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大有裨益。

●陈爱午

解析:反串线圈等效电感的计算公式为L反=L1+L2-2M=L1+L2-2K

四、特值代入法

它是将题目中所涉及的某一物理量取特殊值, 通过相对简单的分析和计算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 其适用于将特殊值代入后即可将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例4已知正弦电压u1=80s inωt V, u=100s in (ωt+36.9O) V, 则u-u1为 () 。

解析:此题若采用常规思维相量法或相量图法求解较为烦琐, 可以特值时间t=0代入题干和选项迅速解出u-u1=60V, 故选A。

五、作图分析法

图在《电工基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能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用作图法解题不但快速、准确, 而且能避免繁杂的运算, 还能解决一些用一般计算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例5已知电感线圈与电容器的并联电路中, 端电压与总电流同相, 电感支路的电流I1为20A, 电容支路的电流I2为16A, 则电路的总电流I为 () 。A.36A B.4AC.12AD.32A

解析:在电感线圈与电容器的并联电路中, 若端电压与总电流同相, 则说明电路处于谐振状态, 可以端电压为参考作出相量图, 由相量图可知三电流构成一直角三角形, 故有I12=I22+I2, 据此解得I=12A, 故选C。

六、举例反证法

有些选择题中带有“一定”“不可能”等肯定的词语, 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驳倒这个选项, 即可排除该选项, 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6电磁感应现象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相对磁场运动, 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B.导体作切割磁力线运动, 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C.闭合电路在磁场内作切割磁力线运动, 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D.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发生变化, 电路中就一定有感应电流

解析:选项A中若导体平行于磁场运动, B中若导体未与其他元件构成闭合回路, C中若磁场为匀强磁场, 则导体内均无感应电流产生, 故选D。

进者和咨询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是教学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任务驱动法, 把原来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学生在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 不仅掌握了知识, 还得到了乐趣。因此, 任务驱动法是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法中有效的一种。所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新型学科其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我们广大的教师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确定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集腋成裘, 共同努力, 必能推进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教学法的确立。

6. 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

8.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高职 计算机教学 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众多高职院校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驱动法教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促进计算机教学的长期发展。驱动法教学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应得到深入的分析运用和广泛的推广。

1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定义及内涵

任务驱动法教学即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就一个共同任务,利用可用的学习资源共同探索若干相关的问题,从而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从教学的层面来看,任务驱动法作为学习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方法,他从学习结果向问题源头追溯,这种方法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对原理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能力。

任务驱动法教学需以知识理论为依托,由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互动性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探究型学习的重视程度,又促使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化特点进行学习,积极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2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优势

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更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求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将实务操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随着计算机课程在高职院校受到更多的重视,如何更加快速的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任务驱动法被运用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可以更加全面深刻的为学生展现计算机知识理论体系,顺利帮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突破学习中的难题。

2.1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使学生逐渐丧失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任务驱动法教学则增加了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迫使学生产生学习紧迫感,促使他们积极参加到计算机学习的课堂中来,并迅速完成学习任务。

2.2营造良好氛围,易于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法意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任务驱动法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缩短教师的教学任务时间,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高质量的完成。

2.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进行任务驱动法教学时,计算机教学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前提,促使学生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全面调动所学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应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意识到学好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教师应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学生如遇拦路虎,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问题,通过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实践能力。

3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3.1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原则

首先,教师应在布置教学任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总目标下细分出一定数量的小目标,一个任务分成不同的任务阶段,使学生能凭借完成小目标、不同阶段任务达到完成总目标、大任务的效果。其次,教师制定教学任务时要精心选材,根据学生个性化差异的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兴趣等不同方面,组构有效的教学模式,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任务,为最大程度调动全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为目标,在运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教师应注重任务侧重点,难易程度的划分。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由浅入深的对教学内容实现有条理学习。最后,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及时分析总结,对任务不断改进,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通过总结规律技巧等,缩短实践和理论的差距,对学生长处优点进行及时鼓励发扬,对学生出现的不足及时纠正,从而保证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水平和计算机教学质量。

3.2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教师可根据任务内容需要设定相应场景,带领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融入到完成任务过程中来。教师在设定任务后不可立即进行讲解,应为学生预留出思考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实践操作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制定本节课的上机任务,明确任务目标,鼓励学生上机操作,尽可能多的进行实践,大胆尝试,领悟任务内容,熟记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教师在任务驱动法教学里起引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大可能发挥出学习计算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动性,对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示范正确做法。任务驱动法运用到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增加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总结

任务驱动法应用到高职计算机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能力,自主的摄取更多的知识,还能帮助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更能为计算机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形成新型的高职学院计算机教学体制。

参考文献

[1] 胡晴云.任务驱动法教学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247-248.

[2] 庞春辉.对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科学导报.2013(255).

[3] 董开远,高晶晶.分析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9):143.

9.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九

摘 要:讲授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广为应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颇受非议,但运用得当却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有其独特的特点,讲授法在其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并得以应用。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一些文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还是以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其它的教学法。《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由于受其自身特点的限制,在其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以讲授法为主,其稳固的地位不可被其它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讲授法,即讲授式教学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都要进行讲授,根据其在课堂中讲授所占的时间多少比例的不同,讲授方式即可表现为主导方式又可表现为辅助手段。

本文所指讲授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式,同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共同为教学过程服务的一种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既古老而又应用最广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众多教学方法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有人批评它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其导致了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然而这些批评有其片面性,原因在于是否是有意义的学习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由此可见,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讲授法所受诟病也并非是其本身固有的,而多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当或是教学内容自身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运用讲授法,那么它的确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亦是如此。

一、讲授法是《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的根本之法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讲授法在教学中主要适宜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

1.讲授法适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主要是介绍我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史,目的在于帮助准新闻工作者了解自己的行业史,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教训,其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学生要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并为后继的学习做铺垫,而学习这些前人的经验,虽不排除某种创造性,但仍以接受掌握为主,在此基础上再批判求新。因此,学生听教师讲授,即进行传授――接受式学习,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学习途径。

2.讲授法适用于班级教学。至今,在我国教育教学中采用的主导教学方式还是班级授课制,在高等院校采用大班型授课更是普遍现象,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形式将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虽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的课程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灵活,一些专业技能训练课采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但是象《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等这些理论课的教学还是采用大班型集中授课,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节省资源,而且教学效果也不错。

3.讲授法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情景。《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具体的、从没涉及过的知识,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生对于这样的专业知识也有学习的需求。讲授法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情景。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接受教师教给的前人已获得的知识成果,确保学生形成清晰、稳定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循序渐进地掌握大量知识。这样能够突出地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反映了人们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

4.讲授法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课堂安排、教学时间等方面要严格控制,从而使教学工作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讲授法可控性强,是保障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有力保证。

二、讲授法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讲述、讲解和讲演这三种形式。

讲读这种方式应用不多,它主要用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如语文、自然、社会等科目的教学。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的课堂教学中,讲述和讲解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把中外新闻事业史的.发展轨迹看做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线就由无数个点组成,一个个的点就是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等。我们在画线的同时又要描点,所以说讲述和讲解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讲述某一国家的新闻事业史的时候,对于其涵盖的重点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就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比如说讲授美国新闻事业史这一章时,在讲述美国这个国家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还要重点讲解一些新闻事件如“曾格案”、“掏粪运动”等;一些突出的新闻人物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杰明?戴”、“普利策”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如“五大报纸”、“四大商业广播电视网”、“两大电缆电视网”、“两家世界性新闻通讯社”等以及美国的新闻制度。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讲演还是时常会用到的。当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这就是讲演。比如说讲到“新闻自由”、“新闻体制”等一些问题,可把它们设计成一个个专题,教师进行系统、详尽的阐述。有时介绍某位杰出新闻工作者也会采用讲演这种方式。比如介绍萧楚女,用讲演的方式介绍他的生平、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评价和他的一些趣事,不仅用语言帮助学生在心中塑造了萧楚女这个光辉的形象,也让学生体会到他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吃透”教材,并凌驾于教材之上。《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内容较多,为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安排好教学内容,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教师的讲授内容还要凌驾于教材之上,不仅要讲出本门课程的精髓,还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授课教师的个人学术见解,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紧扣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所以讲授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求做到面面俱到,但必须重点突出。比如在讲某一国家的新闻事业史时,教师要“轻画线”(简要介绍该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沿革),“重描点”(精讲该国的新闻制度,发生的新闻事件,出现新闻人物,有影响的新闻媒介等)。教师在注意教材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要善于选择精当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3.教师要提升讲授水平,不能停滞不前。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多是陈述式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准确,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要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尽量讲得生动鲜活,但并非离开讲授内容而一味追求形式变化,而是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讲授水平,不断钻研,不能停滞不前。

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互动,不能“满堂灌”。一般史类的课程常被学生认为枯燥、无趣,《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也不例外。教师讲授时要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加强师生互动,讲问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要把讲授法运用得当,不能把讲授变成“满堂灌”、注入式。

5.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当采用电化教育手段。在《中外新闻事业史》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虽稳居主导地位,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且将它们进行有机融合。比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等等。这样才能弥补讲授法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才能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从而使得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更加合理,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在的高校教育中,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在本门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电子讲稿的形式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精良,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电子讲稿也不能只是教师的讲稿(教案)直接“上墙”。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本课程和本专业学习的网站网址。授课教师还可以与授课班级的学生建立起沟通平台,如Q群、本门课的公用邮箱等,随时向学生提供一些业界和学界最新的动向、研究成果等学习资料,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沟通、交流。这样既便捷,省时;又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讲授,很难实施个别化教学,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的不足。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把课上课下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哪种教学方法好,哪种方法教学不好。《中外新闻事业史》的授课教师们要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尝试,多实践,发挥讲授法的长处并结合其它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十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改善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进行演示操作,然后再让学生按照所演示的步骤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跟着课堂的脚步进行操作,但是,依旧有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时,老师可以在下一节以提问的方式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这种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等到所有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再进行总结,这样只需要老师引导即可。以此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紧张感,从而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1.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这种驱动方式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搜索一些网站时,可以选择一些信息搜索的方法,进行目录的检索或者关键词的搜索,就像要搜索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可以先创建一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从网上先收集相关的材料,然后由学生自己担任课堂的主角展现一些风俗,比如民族舞蹈等,都可以作为搜索的关键词,从而找出情景所需的素材,展开相应的活动,创造更好的课堂氛围,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1.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11.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十一

关键词:任务驱动 车工实训 实践

“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紧密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充分运用,进行自主摸索和通力合作的学习过程,并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该过程中,学生以真实的任务为核心进行探索和学习。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对其心智活动的发展有较大助益,并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在车工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车工实训教学通常依照实训板块进行讲授、操控、示范和分组模拟学习,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较小,过程呆板枯燥。职业院校的学生又有着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征,在车工实训中的吃苦耐劳精神也有所欠缺,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程度太高。而“任务驱动法”能对症下药解决上述问题,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任务驱动法”在车工实训教学中的实践

老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车工实训教学实践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老师在进行科目设计时,应将实训内容巧妙地隐藏于每個任务中;在实行过程中,老师必须诱导学生去挖掘任务、思考任务,并找寻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在任务完成后,老师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归纳,并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训任务的策划,应留给学生一些探寻和自我拓展的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并获得专业技巧。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将先进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车工的实训教学,大体上分为下面四个内容。

(一)提出任务

在创造出的情境中,挑选与当前学习科目紧密相关的真实事件或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显得十分重要。而学生的实训目的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任务的部署应在课程教学的前一、两天完成,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三角螺纹加工之前,应提前一天或两天在入门引导时,提出任务:加工XX大小的三角螺纹。通过任务诱导学生去了解螺纹加工所需的工艺知识,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查找相关资料。这一环节要求以探寻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此环节关键在于老师要进行启迪但不能点破,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任务的解决,有助于更主动、更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并运用已有的学识和经验来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对接、延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调整知识结构,正是任务驱动法的核心所在。

(二)细化各阶段的目标

1.安全目标

车工安全十分重要,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向学生灌输安全生产的理念。比如:操纵砂轮机时,应注意要等待砂轮机运行稳定后再进行磨削,人与砂轮机的角度应成45度角,用力要均衡,并应向学生讲述砂轮机不能反转的常识等等。此外,老师应重点宣讲车削安全,并让学生做好车刀夹紧、工件夹紧、刀架夹紧工作,并讲明停车变速时不使用反转等等。

2.车刀刃磨

一名合格的车工刃磨出一把好刀具显得十分重要,而老师在车工实训教学中,应部署车刀刃磨的详尽流程:先将车刀表面的焊渣刃磨掉;之后粗磨刀的表面,并且使后角稍微大一点;再精磨前后刀的表面,磨出屑槽;最后精细打磨修光刃。打磨屑槽时,对初学阶段的学员不宜要求过高,因为此项技能的学成并非朝夕之功,刃磨刀具的初始学习阶段只要能达到“车外圆”的效果就行,以提升学生的信心。

3.逐层递进的部署课题

实训课题的布置应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从易入难,先布置单件、后组合件,难度递增;而课题部署的先后顺序是短轴、阶梯轴、圆锥、沟槽、孔眼、镗孔、特型面、外螺纹、内螺纹、孔轴调配、螺纹调配、复合件、组合件等等。

(三)实际操控

该环节以学生的实际操控为主导,应给与学生较多的操控时间,让学生大胆试验,使学生在实际操控中体会和领略任务带来的真实感觉。因为学生存在着差异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遭遇到不同的问题,老师在此时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相同的问题,应统一示范、整体解决。例如:一些学生会遭遇刀具装夹倾斜致使螺纹牙型不正的情况以及刀尖高度不合适出现扎刀的情况。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循环引导和回答疑问,同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及时调节课堂进度并调整教学方案。

(四)效果评估

效果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版块,其目的是促使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车工实训教学实践中,效果评估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对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即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架构进行评估。例如:在螺纹加工科目的学习中,对学生是否了解了螺纹加工的有关知识以及对加工操控是够熟练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估,并检查加工的质量。

2.对学生的自我学习及合作学习技能的评估。在评估时,在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训成果的同时,应以鼓励的口吻夸奖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此才能让“任务驱动法”在车工实训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三、任务驱动法在车工实训教学中的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一)老师应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任务驱动法,以老师部署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由以往的“硬性灌输”模式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并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在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后,老师还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鼓励。因此,老师在车工实训教学中,应依据学生实际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自身的知识构造应较为健全,才能上好实训课。

(二)科学设计任务

任务设计应科学,如果任务太难,学生因为无法完成任务会产生沮丧情绪,所以任务设计必须科学化。

例如:三角螺纹加工。这是一个较复杂的科目,可以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小任务,比如“三角螺纹的加工参数计算”、“三角螺纹的加工操控”、“三角螺纹的测量”等等。而任务的难度可以逐渐提升。例如先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计算的切削数据,将螺纹加工成型,只要成型,就视为完成任务,让学生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使其体会“成功”的滋味。

通过对前一个任务的评估,提出该螺纹是否能投入使用的问题,引出螺纹加工中尺寸管控的新任务。通过科学化的任务设计,才能发挥出“任务驱动法”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总之,“任务驱动法“传承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诸多优点,又改善了传统技工教学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以任务为驱动元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控,将教材上死板的理论变为灵活的应用技能。通过老师的诱导和启迪,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利用所学知识上好车工实训课程。“任务驱动法”能较有效地解决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发平.任务驱动法在技校车工实训中的应用[J].职业 ,2013,(26):152-152.

[2]刘涛.学习《高级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2,(5):87-87.

[3]葛兆花.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实现车工实训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J].文理导航(下旬) ,2013,(11):9-9.

[4]陈英红.浅谈职业学校车工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1):231-231.

12.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二

一、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 计算机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 我国的计算机教学采用的都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学习兴趣, 而且很少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因此, 课程讲解结束之后, 多数学生并未学到必要的知识, 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而且,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环境下, 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师, 因为大部分知识与信息都是靠教师的讲授得来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始逐渐多样化, 计算机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高效解决广大学生学习水平不一、实践能力程度不同等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便被引入到了计算机教学之中。[2]

(二) 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 计算机技术可谓是一日千里, 促使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技术的类别日益增多, 学生获取计算机信息与知识的来源愈来愈多。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加参差不齐,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更加多样, 计算机教学承受的压力与负担也越来越重, 这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的需要。我国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 诸多传统教学模式都面临着被淘汰与被改革的命运, 计算机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甚至素质教育对计算机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这也是促使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育中开展的重要原因。[3]

二、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一)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其知识、技能、兴趣、爱好、年龄、心理等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 任务的制定既不能过于极端, 也不能太过复杂或者太简单, 这样都会使其失去原有的意义, 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不需教师过多提示的较简单内容任务,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去完成;而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任务, 教师则需要制定出清晰的思路与详细的安排, 尽量让学生能够完成任务。兴趣可以说是教学中的最好老师, 所以, 增强任务设计的趣味性是每位教师都应注重的问题。

(二) 创设逼真情境, 自然而然引出任务。任务的精心设计是高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 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能够了然于胸, 并紧密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 敢去突破知识原有的逻辑与顺序, 能够创新地把各个知识点组合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真实性、综合性、可行性以及开放性的教学任务。[4]然后, 教师需要以任务为核心, 设计出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情境、支持条件与一系列评价活动等。最后, 教师通过充当学生这一角色完成具体的任务。这样, 不但能够及时发现任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可以设计出一个实例以供之后的任务布置, 任务就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导火索”。教师与学生需要根据创设的具体情境, 将学习内容逐一编排到每一任务之中, 促使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三) 重视任务延伸, 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任务的设计要周密全面, 不但要包括基本的任务, 而且还要重视任务的延伸。这样一来, 学生完成所制定的基本任务的时候, 还可以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别, 并依据差别对任务条件进行选择, 从而充分发挥课堂任务的可延伸性。科学合理的课堂任务设计不但可以控制整体的教学速度, 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别开展特殊的针对性教育, 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 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过程中, 还要充分考虑到软件无法盲目设计的一些基本功能。教师在不断对新任务加以创新的同时, 将以前的学习内容也适当融入进去, 这样不但能够掌握新知识, 而且可以对学过的内容与知识进行巩固, 从而实现循序渐进的学习要求与目的。[5]

三、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 任务驱动法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尽管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丰富的、多样的、无法替代的功能与特点, 但是, 其并不是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其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每种教学方式都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与价值, 在传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有着其独特的功能。所以,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要严格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特点, 选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教师的导学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此处强调的学生在任务驱动中的自主性求知, 并不是对教师内容讲解的否定。只是教师的讲解属于一种启迪与引导, 与硬性灌输是不同的, 因此, 讲解内容与时机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教师特别需要注意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 而且不能在学生还未弄清楚现有知识的时候讲解新的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信息反馈的时机, 对于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疑虑, 要在最为恰当的时候予以点拨。如此才能够真正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 发挥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功能与效率。[6]

四、结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被广泛普及与推广。而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 使得计算机教学面临着更为苛刻的规定与要求, 这就促使任务驱动教学法随之产生。计算机教学是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 相关课程的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与进步。而任务驱动法的引入则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进步, 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然而, 怎样高效运用任务驱动法这一教学模式, 还有待更多的实践检验与研究, 因此, 针对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红星.计算机教学中的人物驱动教学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2]倪宝童.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计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 2004, 6

[3]郭淑馨, 阚雨沐.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4]肖洪云, 刘春立, 唐立芳.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5]金晓倩.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模式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13.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十三

1 任务驱动法概述

所谓的任务驱动法, 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 以这些任务作为引导, 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式区别于空洞讲述理论概念的教学模式, 以任务为中心, 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分家”的教学模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高了教学效率, 是我国教学改革中的成功范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 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建筑教学中去, 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培养实践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

2 任务驱动法如何在职业院校建筑教学中进行运用

2.1 以任务作为整节课堂的引领

建筑课堂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类课堂的兴趣不在于理论知识本身, 而在于能否学到运用于实际的知识。因此, 教师在对教学形式进行选择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大家的兴趣所在, 考虑整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因此, 在引入具体的理论知识之前, 应该为学生设立相关的小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建筑工程的工艺比较复杂, 中间涉及到的知识点也比较多, 因此讲起来比较枯燥无味。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首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设置相关的任务, 带领大家对这些任务进行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完成这些任务。完成任务以后,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对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 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 并对任务进行拓展, 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流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 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并学会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总结, 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在轻松的气氛里掌握了知识。

2.2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建筑模型

任务驱动法另一方面的重要应用就是为学生设置实际动手的任务, 一般情况下都是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建筑模型。传统中职院校在的建筑课堂上, 教师对于建筑结构的讲解大多数都拘泥于文字、图片。这种讲解方式不能形成一定的立体感, 学生很难仅仅通过文字和图片在脑海中构造出具体的建筑结构, 因此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任务驱动法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制定制作模型的任务, 让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结构的感知能力, 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在对制作模型的材料进行选择时, 可以选择铁丝、软木条。硬纸板、直尺、美工刀等。可以用软木条来制作桁架等结构, 用硬纸板来制作三维立体建筑图, 用铁丝制作梁、柱等基本构件。同时, 让学生对自己手里的材料和所要制作的模型进行合理规划, 让学生意识到建造一座建筑需要考虑的经济成本、结构稳定性等问题[2]。

2.3 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任务驱动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本功, 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建筑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因此, 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 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在给学生设定实训任务时, 要充分考虑任务的实际性, 避免设置一些不易操作的任务。对一座建筑的结构、具体施工过程的工艺等知识, 除了要结合任务、模型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以外, 还要多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参观, 让学生对实际建筑进行观察, 对每个细节进行记录、总结。另外, 还可以对工程造价、施工过程的管理、具体结构部件的设计等进行模拟演练, 在模拟的过程中体会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部过程。如果学校里没有专门针对建筑专业的实训基地, 教师可以随机应变, 选择附近的墙壁、废弃房屋等进行操作演习。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加工作以后能够较快的进入工作状态[3]。

3 总结

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型人才。而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以任务作为引导,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 强化动手能力。要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中职学院的建筑教学中, 除了在课堂上用任务引导学生以外, 还要对引导学生制作建筑模型, 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以此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浩.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建筑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09∶258.

[2]诸慧君.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建筑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5, 02∶61.

14.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十四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中职;CAD教学;应用

TP391.72-4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CAD课程是中职阶段的学生学习的重要的科目之一,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在CAD教学中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利用驱动教学法开展CAD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教学过程

由于CAD课程具有复杂、多样化的特点,所以中职计算机教师在课前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确定可实践的驱动任务。另外,教师还应该明确教学内容,将与课程相关的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准备齐全,以保证CAD教学的顺利开展。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保证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圆、圆弧等绘图命令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明确教学目标,即:使学生熟悉坐标输入和工具操作两种绘图方式,并了解一些简单的输入命令。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如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完成课堂导入,之后设定驱动任务,让学生能够根据任务进行合作学习,然后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阶段,最后是教学评价阶段。这样通过环环紧扣的学习环节,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CAD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这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还能激活CAD教学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教学内容,如在创建教学情景时,利用视频资源或者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或者是在最后的教学评价环节,借用网络平台,进行所有学生作品的点评。总之,明确教学过程是开展CAD教学的关键因素。

二、创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但是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存在着学习积极性性差、学生合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中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授有关尺寸标注知识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录制好教学视频以及其它教学资源。如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练习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开始前,就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先进单人的任务驱动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驱动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总结尺寸标注样式、格式等标注规则。这样学生就能够结合教学视频和教材完成课前预习。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把学习时间充分交还给学生,课堂学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课前学习问题解决;二是小组任务驱动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不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以完成某个特定实际平面设计图的尺寸标注为驱动任务,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并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最后,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将遇到所有问题进行整合,并将教学资源等一起上传至网络平台,以方便学生能够随时复习。由此可见,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职计算机教师仍是习惯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激活CAD教学课堂,最重要的是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CAD的兴趣。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授圆、修剪等绘图命令时。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文等进行课堂的导入,然后再设置开放性的任务要求,如绘制中心线以及参考辅助线;利用圆绘制中相切、半径,来绘制半径为12毫米的圆弧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来完成这些任务,再在各小组中可以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小组活动。之后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随意干涉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另外,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最后在作品展示的阶段,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成员进行作品的讲解,之后教师再提出可参考性的意见。总之,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并突出學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CAD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CAD教学课堂枯燥、无味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重视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这不仅是我国现代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中职教学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苏秋慧. 微任务驱动法在中职CAD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孙艺凌.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CAD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教研论丛,2015,04:127.

[3]沈胜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机械CAD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思考[J]. 考试周刊,2014,47:169-170.

15.论任务驱动法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篇十五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地理学科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任务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最终目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课堂结构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主要环节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确定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或者提供收集资料的线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

效果评价: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举例

以人民教育教材“澳大利亚”一课为例。

“澳大利亚”一课中,共有四大知识模块:拥有一块大陆;低平的地形;古老的动物;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教学时将这四大知识模块设计成七大学习任务。学生则相应地分成1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以澳大利亚的某一特有动物来命名,然后领取其中一个任务,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和自己收集的材料,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在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完成对澳大利亚一课的学习。本课内容分两节课完成。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

学生知道要学习澳大利亚,已经收集了不少材料,这时再播放一段《悉尼歌剧院》、《大堡礁》、《澳大利亚动物园》的视频片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澳大利亚的探究渴望。

2、布置任务

对“拥有一块大陆”这部分内容,可以设计成:

任务1:角色扮演--今天我来当导游

放暑假了,不少同学想到澳洲游学,可又不知道澳大利亚的位置在哪里,出发时衣服该带多少,语言通不通,乘船去好还是乘飞机好,哪里是澳大利亚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地人有那些特殊的风俗习惯?请你来当导游,让他出发前对澳大利亚的概况有个总体的认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体现课改基本理念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低平的地形”设计两个任务:

任务2:角色扮演--小小地质队

有一地质科学考察队来到了澳大利亚,他们走遍了澳大利亚大陆的各个角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绘制出了《澳大利亚地形图》,请根据图中的高度表绘制一张“澳大利亚大陆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制作澳大利亚地形模型。

这个任务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以简略地图、模式图等形式,反映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象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能把一种表达方法变成另一种表达方法,实现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创新即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因为绘制地形剖面图和制作地理模型在上册已经学过了。

任务3:动动手--我能行

澳大利亚有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那就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大自流盆地,那里的水可以自动喷出地表,请解释原因并制作出简易模型说明其原理。这一任务的设计是为了突破难点,同时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古老的动物”重点设计成一个探究任务:

任务4:探究活动--揭开古老生物之迷

展示《澳大利亚国徽图》。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和鸸鹋。澳大利亚还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针鼹等。请你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的原因。

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完成地理探究小报告

提示:运用大陆漂移说进行解释。

探究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的生存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小组合作与探究,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并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发达农牧业和工矿业”这一小节,设计两个任务:

任务5:探究活动--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誉,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羊只头数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也始终居世界第一位。可是大家知道吗?澳大利亚本来是没有一只羊的,现在却已盛产羊和羊毛闻名于世。请探讨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原因?

要求:写出地理探究小报告。

任务6:角色扮演--澳方招商引资代表

有一位富商,听说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便有去澳大利亚投资的意向。如果你是澳方招商代表,你将如何进行招商引资?请参考《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分布图》,重点从矿产资源这方面进行介绍。

最后联系实际设计一个任务:

任务7:澳大利亚成功举办了第27届奥运会。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人们认识了澳大利亚这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悉尼奥运会优美的环境,深深打动了正在积极筹办奥运会的中国人。于悉尼相比,中国北京承办奥运会,在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全国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优势和不足?

请谈谈你的看法。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各小组领到学习任务之后,先独立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开展合作与协商,运用计算机网络查询资料,整理并制作成展示作品。

第二课时

4、学习成果展示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交流本组任务完成情况。作品若是地理探究小报告,课后张贴于教室,供大家阅读。(具体见学生作品,略)每一小组汇报交流之后,教师将这部分必须掌握的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也体现了转变学习方式,先学后教的策略。

5、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参照老师的课件,进行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评价是很重要的一环,主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直接评价,以及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态度进行评价等,充分发挥这些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体现了课改理念中的“注重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最后教师围绕澳大利亚的特色进行总结。在复习与巩固阶段,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既能掌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赤壁赋教学设计下一篇:风险全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