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2024-09-25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精选6篇)

1.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篇一

user 第 1 页 2013-06-25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共其乏困(同“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可予不(同“否”).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召有司案图(同“按”).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请奏盆

秦王(同“缶”)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要项伯(同“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泾流之大(同“径”,直).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使: 使北营(出使).会使辙交驰(使者).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竟使遇哨(假使).使来者读之(让).使臣奉璧(派). user 第 2 页 2013-06-25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出没于长淮间(之间).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付之度外(考虑).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呜呼,亦盛矣哉!(盛大隆重的事).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买五人之 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十年春,齐师伐我(攻伐,讨伐).载: 载舟覆舟(乘载,装载).载歌载舞(又).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user 第 3 页 2013-06-25 盖: 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盖在殷忧(因为).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拜送书于庭(叩拜).见: 徒见欺(被).于是王召见(接见).我见相如(看见,遇见).不见水端(看见).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计: 计未定(计策).窃计欲亡走燕(打算).臣从其计(主意).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沛公起如厕(往,去).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尽).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闻: 闻道百(听见).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始吾弗信(开始).法:

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犹若不可法(效法,取法).时: 有要于时也(当时).时不与法俱至(时代).幸: user 第 4 页 2013-06-25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则幸得脱矣(侥幸).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不幸短命死矣(幸运).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负其强(倚仗).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肉袒负荆(背负).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车避匿(调转).秦军引而去(避开).引酒且饮(拿).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具告以事(介词,把).请以剑舞(介词,用).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贵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以益所见(连词,来).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user 第 5 页 2013-06-25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夜縋而出(连词,表修饰).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目的).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代五义士).吴之民方痛心焉(语气词,无实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寡人之过也(的).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岂取之易(天下).择善而从之(它).代百司之职(的).思国之安(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董之以严刑(人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其: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user 第 6 页 2013-06-25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代词,这).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于: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贪于财货(对于).长于臣(比).得复见将军于此(在).为:

以旌其所为(做).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为天下笑(被).相如为上大夫(当,做).„„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为一击(替,给).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军中无以为乐(作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君为我呼入(替、给).为之奈何(对,对于).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古今异义(例)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 .. user 第 7 页 2013-06-25

4、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承天景命(古:大;).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虚;).简能而任之(古:选拔;).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情欲;)..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位在廉颇之右(古:上;).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相如奉璧奏秦王(古:呈现,进献;).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尊重;).故臣复取璧(古:再;).拜为上卿(古:授予官职;).窃计欲亡走燕(古:逃跑;)..王必无人(古:果真,如果;).臣请完璧归赵(古:请你允许我„„;).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百川灌河(古:黄河;).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user 第 8 页 2013-06-25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在西方;名词使动用法,使„„为....边境)

乐盘游(意动用法,以„„为乐).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将有作(动词作名词,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使动用法,使神劳,使思苦)..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名词作动词,发出苦笑声).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user 第 9 页 2013-06-25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5、文言句式(例)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二、重点语句翻译(例)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 user 第 10 页 2013-06-25 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我虽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10、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1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6、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7、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18、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现在最大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反而就这件事情称赞它,说它是义举。

19、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译:所以抛弃古代君王的现成的法令,而效法他们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20、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译:雍水猛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黑夜趟水过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们惊骇的声音如同高大的房屋倒塌一样。

3、解释下列词语。user 第 11 页 2013-06-25 层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岭。

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

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眺望:往远处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灿烂绚丽。荒诞不经: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大道。命运多舛:指平生的遭遇、经历不顺。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改变了。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和影响。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原来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自诩:自夸。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手段。

二、作家作品。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user 第 12 页 2013-06-25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

苏联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最后悲愤绝望,相传投汨罗江而死。

10、《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11、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诗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普希金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12、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19世纪40年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代表作诗集《草叶集》。《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13、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4、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15、碑记,又称碑志。“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

16、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钥匙》《天鹅曲》)。

17、杨绛,本名杨季康。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18、李约瑟,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用历史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19、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2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22、魏徵(580—643),字玄成。他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魏徵有胆量,敢于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隋书》和 user 第 13 页 2013-06-25 《梁书》等他撰写的一部分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他的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谏,规劝尊长使他改正错误。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3、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代帝王事迹;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亡;列传记述官吏、名人、一些下层社会人物的言行事迹;书记载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表记史实年月。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4、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艺术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25、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53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心内容及写作技巧

1、《祖国山川颂》: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采用了片断式结构方式。

2、《长江三峡》:全文以游踪为引线,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乘船游览时看到的瑰丽景象,描绘了波涛汹涌、雄伟壮丽的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写作技巧:写景有序,层次分明;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来写;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

3、《肖邦故园》:作者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4、《发现》: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看到的满目疮痍的国家和极度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极端苦闷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5、《北方》: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片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6、《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又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己热爱、奉献、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7、《祖国土》:这是阿赫马托娃1961年的作品。诗人受到了迫害,家破人亡,国家也在极权主义的统治之下,诗人有着满腔的悲愤。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8、《离骚》: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9、《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写于特定时代,特定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的真挚的感情。

10、《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用领航的船长象征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呼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写作技巧:反复咏叹,象征。

11、《指南录后序》:文章简要地记写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写作技巧: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user 第 14 页 2013-06-25

12、《五人墓碑记》: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写作技巧:夹叙夹议,层层对比,步步深入,前后照应,反复唱叹,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

13、《品质》:小说写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写作技巧:小说塑造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侧面描写 对比衬托

14、《老王》:作者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写作技巧:于冲淡中显深沉、用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15、《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东西,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18、《拿来主义》:文章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它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写作技巧:运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用词极为灵活。

20、《烛之武退秦师》: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写作技巧:前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21、《谏太宗十思疏》:本文是魏徵写的一篇奏疏。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了作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写作技巧: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

22、《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和”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写作技巧: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23、《鸿门宴》:本文记叙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斗争的经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刘邦;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而又直率的赳赳武夫项羽;老谋深算的范增、勇猛豪爽的樊哙等。写作技巧: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24、《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写作技巧: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25、《非攻》:对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表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写作技巧:比喻、对比,从小到大,层层推理。

2.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篇二

从学情考察来看,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主要存在几个方面:1.背景陌生。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 “批文入情”、“知人论世”的阅读原则要求读者必须熟知作品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人生经历、志趣等。2.言语障碍。文言文遣词造句的习惯和现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 许多词语的意思古今差别极大, 存在着通假、异体、活用等诸多语言现象,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极大的不便。3.心理排斥。由于以上两种原因, 当代学生热衷于相对易懂的现代白话文, 排斥“枯燥费解”的文言文, 造成学习动机缺乏。那么, 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如何突破呢?

一、动机驱动

学生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 不得不学习文言文, 但这并不能深度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应从文化认知、继承和运用的角度去看待文言文,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言文的巨大魅力, 从而使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文言文的学习中。

1.写作驱动。“学生腔”的作品在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 其肤浅和做作令阅卷老师心生厌烦, 而熟知文言遣词造句之法、轻车熟路地引用文言名句、故事等, 或仿写, 或化用, 则能提升作文的文化含量, 丰富作品的内容。比如考生模仿《三国演义》写的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 我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恰当使用古文的典型例子, 坊间仿写的时评杂文《史记·××列传》等, 让学生真实感受古文的魅力, 这在高中低年级尤为重要。

2.故事驱动。每一个文本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故事, 折射出人生的意义, 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教师整合这些宝贵的资源, 将作家曲折而辉煌的人生故事推荐给学生, 或者搭建交流平台, 能够使他们增强阅读的兴趣, 发挥“爱屋及乌”的心理连锁效应。

二、自主疏通

文言文的教学, 教师首先是要带领学生突破文意疏通的瓶颈, 但如果采取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 既枯燥无味, 又不能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而言都不公平, 自然也削弱了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反对逐字逐句讲解, 主张“零敲碎打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以前教授《报任安书》时, 也采用了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 不仅我自己感觉口干舌燥、疲倦不堪, 而且学生亦步亦趋、跟着盲动, 对于仍然困惑不解的地方来不及探究, 致使教学效果欠佳。后来, 我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 自主疏通, 捕捉重要词汇, 探究、求证难词难句的理解, 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这样学生可以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灵活地掌握关注点, 而且教师也从繁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只需帮助学生总结本课的古今异义、通假、活用、一词多义以及重要句式等现象, 以逸待劳, 两全其美。

三、资源支持

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掌握的资源有限, 教师就应当留足够的时间来合理地安排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 为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家身世、作品思想等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教授《报任安书》时, 我甄选了一套资料, 散发给学生供其选择阅读。这些资源包括:司马迁传记 (简缩本) ;《史记》的前世今生;《报任安书·典故集锦》 (钟子期与伯牙、许由和伯夷、汉武帝东巡泰山、商鞅列传译本、李凌之死、西伯受拘等;宫刑、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等) ;《报任安书》的研究文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搜集到的资源, 自然极大地方便了学习, 学生借助这些资源能够破解他们在阅读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 了解了作品的背景, 能够更好地深入司马迁的灵魂世界, 探察《报任安书》一文所传达出的对人生、时事的理解及态度, 体悟作者溢满胸腔的悲愤和立志著述的悲壮, 这样学生就会将本文的学习上升到濡染文化、反省生命的高度上。

四、先学后教

“翻转课堂”之所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受到关注, 就是因为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这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同样重要, 有利于执教者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 避免灌输式的讲解所带来的食而不化的弊端。如果学生不能充分疏通文言文的文意, 就直接进入文本含义的学习, 这难免有不顾客观学情而揠苗助长之嫌了, 自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我以题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帮助他们梳理文言词语、句式, 一方面督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一方面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然后围绕教学目标, 提出交流的问题 (预设问题在课前已下发给学生, 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 , 引导探究, 这样就会带领学生逐步抵近文本内核。比如: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你是否赞赏司马迁的生死观, 为什么?此文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三个问题从背景、观点到艺术等方面引导学生把握此文最闪亮之处, 也就是说在突破了言语瓶颈后, 带领学生抵近高难度的文学鉴赏。

无论文言文教学的难度有多大, 只要教师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多管齐下, 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领略古文化的无限美景, 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篇三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注释的研究是课程改革过程中多版教材出现后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考证对勘的方法,以《四部丛刊》《十三经注疏》等作为版本校对的主要依据,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选文注释方面的校对工作。在选文校勘的基础上,具体采取比较的方法比较选文校对前后的优、缺点,指出教材中文言文选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  语文必修教材  文言文注释  校对  商榷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经过精心选择与精心编排的课程资源。文言文选文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部分,对语文教材以及通过教材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几次漫长的发展改革之后,现行的苏教版普通语文教科书(必修)一共五册,在课文的选编上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比起以前的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选文也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

一、当注不注

例1 喻 必修四·4·《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 “喻”字没有注释,但在一般参考书中将“喻”理解为“比喻、打比方”。

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喻”字在先秦时绝无比喻的意思。“喻”和“谕”古是一字。《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甫疏:“喻,晓也。”

综上所述,“喻”是指把事情说明白。在这里,孟子是想用打仗的事例来把梁惠王心中的疑问说明白。

例2 泉 必修三·93·《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课文对“泉源”的“泉”字没有注释,这样就很容易误解为“泉源”就是“泉水的源头”。

其实,“泉源”“根本”属对文,都是复语。“泉”也是“源”的意思,本当作“渊”,因避高祖李渊的讳而改。“泉源”,即“渊源”,二字并列同义。[1](P221)

例3 慕 必修一·85·《赤壁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赤壁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课文没有对“慕”字进行解释,而多数教材辅导大多把它解释为“爱慕”“倾慕”。

而事实上从前后文来看,整段文字的感情色彩是“悲伤”的。考证一下发现“慕”确有“悲伤”的意思。如:沈括《登台王秋月》:“居人临此笑此歌,别客对之伤且慕。”刘孝仪《行过康王故第苑》:“送禽悲不去,过客慕难穷。”后两者的“慕”字,都是“悲”“伤”之义。

综上所述,联系《赤壁赋》这一段的感情色彩,这里的“慕”字解释为“悲”更恰当些。

例4 用 必修一·36·《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课文没有对“用”进行注释。

而较多的参考书对“用心一也”的解释是“(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高中《语文》第二册)或者“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这样的话,就把“用”字当做动词“使用”来翻译,但实际上将“用”当做连词“因为”来讲更好些。

今按,《辞海》:用,犹以也。《古书虚字集释》:用,以也。《孟子·万章篇》:“用下敬上”。“用”犹“而”也。《墨子·节用篇》:“死者既丧,生者毋久丧用哀。”《广释词》:“用,犹以,以犹困,故用亦犹困。”

这也就是说,“用”和“以”可以互训。“用”和“以”一样,可以做介词,也可以做连词。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无礼,并且分心倾向楚国。”这里“以”就是“因为”的意思。《史记·外戚世家》:“平阳公曰:‘用无子故废耳。”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平阳公说:‘因为(陈氏)没有儿子,所以被废黜。”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用”和“以”可以互训。

综上所述,在《劝学》中,“用”在这里可以译成“因为、由于”。

例5 分、崩、离 必修四·4·《季氏将伐颛臾》:“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将伐颛臾》:“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课文没有对“分、崩、离”进行注释。

今按,《四部丛刊·论语·何晏集解》:“孔安国曰:民有异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也。”

例6 五亩之宅 必修四·5·《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对“五亩之宅”没有进行注释。

今按:《四部丛刊·孟子》中引赵岐注:“庐井邑居各二亩半以为宅,各入保城二亩半,故为五亩也。树桑墙下,古者年五十乃衣帛矣。”

例7 竟 必修三·37·《指南录后序》:“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竟使遇哨。”

《指南录后序》:“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竟使遇哨。”课文对“竟使遇哨”的注解为:“假使碰上敌人的哨兵”。这个注解对“使”进行了解释,但没有对“竟”解释。

今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竟”有以下几个义项:①完毕,终了。例如:王充《论衡·正说》:“义穷理竟,文辞备足。”②究竟,终究。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③从头至尾。曹操《善哉行》:“轻舟竟川。”④竟然,居然。《史记·伯夷列传》:“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⑤边境,国境。《商君书·徕民》:“竟内不失须臾之时。”⑥追究。《汉书·霍光传》:“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那么在这六个义项中,符合《指南录后序》中的语境的义项,只有 “从头至尾”这个义项,而且这个义项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并不多见。因此,课文有必要将“竟”注解出来。endprint

例8 毋从俱死 必修三·104·《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毋从俱死”,课文没有注释。

今按,王念孙《读书杂志·读,<史记>志》“毋从俱死”:“从,当作徒。项伯以张良不去,则徒与沛公俱死,故曰:‘毋从俱死也。《汉书·高祖记》作‘毋特俱死,苏林曰:‘特,但也。师古曰:‘但,空也。空死而无成名也。但、徒一声之转,其义一也。隶书从字作徒,形与徒相似,故徒误为从。”

综上所述,“毋从俱死”的意思为“别空与沛公一起死”。

例9 那堪 必修四·67·《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课文没有对“那堪”进行注释,在一般的教辅中,“那堪”被解释为“不堪”。

今按,《诗词曲语辞汇释》:“那堪”,“兼之”的意思。这个解释和教辅所解释的“不堪”意思上就有所差异了。把“兼之”的意思放在整首词里面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兼在冷落清秋节”,这样词中所要表达的离别之苦就更加合情合理,而同时读者也更能够体会这种离别之苦了。

例10 危 必修三·95·《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俱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深思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俱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深思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课文对“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一句的解释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冲,谦虚。牧,约束,修养。”这个解释对“危”没有作单独解释,在整句话的翻译中将其解释为“险”。这样的解释不妥当。联系上下文来看,“念高危”和下文的“俱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壅蔽”等应该是并举,这些短语的结构都为动宾结构,而动词所带的宾语又是同义的,“满”“溢”都为“满”的意思。

今按,《说文》:“满,盈溢也。溢,器满也。”“盘”,意为娱乐;“游”,意为游逸。因此,“盘”“逸”二字同义。“懈、怠”,《说文》解释为“懈,怠也”。因此,“懈、怠”二字词义相同。“壅”“蔽”,《广雅·释诂二》中这样解释:“壅,障也。” “障”就是阻断的意思;“蔽”,蒙蔽。因此,“壅”、“蔽”二字词义相近。按照这样的结构,“念高危”中“高”和“危”二字的词义也相近或相同。“危”在这个语境中就是“高”的意思。“危”有“高”的意思,我们还可以在李白《夜宿山寺》一诗中得到印证。该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句中的“危楼”解释为“高楼,这里指建筑在山顶的寺庙”。

例11 征 必修五·95·《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课文没有对“而”进行注释。一般的教辅将“而”作为一个表示并列的连词来处理。其实,“而”可以作为通假字来讲,和“耐”相通,意思为“能,才能,能力”。前面几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都是主谓宾结构的短语,因此“而征一国”的“而”应为名词性质的词,因此,将之翻译为“才能,能力”更妥当些。

例12 暂 必修四·63·《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课文没有对“暂”进行注释。一般的教辅将这个“暂”解释为“暂时、渐渐”。但是,“暂”除了“暂时、渐渐”这个今义之外,还有“忽然、突然”的意思。[2](P193)

二、有注但不确切,孤立解释

例13 趣 必修五·96·《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其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其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课文注释说:“趣舍万殊:意思各有各的爱好。趣,通‘取。舍,舍弃。”

今按,《汉书·司马迁传》:“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颜师古注:“趣,谓志趣也。”联系课文上下语境,此处的“趣舍”应是爱好、志向之义,而并非“取舍”之义。

例14 必 必修三·99·《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课文没有对“必”进行注释。而样“必”很容易被误以为“一定,实在”的意思。其实,这里应该将“必”解释为“倘若,假使”。因为这句话是在强秦的威逼下,赵国商议对策时,蔺相如说假如实在没有合适的使者人选的话,蔺相如愿意去。“必”作“假使,果真”之义可以从大型工具书中找到例证。

今按,《辞海》这样解释“必”:“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必,果真,假使。”[3](P258)并且还用杜甫《丹青引》“将军尽善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作例证。《词源》注为:“必,如果。”[4](P594)同样也举出《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作为例证。

综上所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中的“必”应该解释为“果真、如果、假使、倘若”比较恰当些。

例15 得 必修二·70·10·《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课文注释“此言得之”为“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endprint

如果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正确”,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作其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将“得”翻译为“说中”“说出”等。[5](P6)

例16 去来 必修四·63·27·《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课文注释说:“去来,去了以后。来,语气助词,无义。”这条注释有误。“去来”,应该和“妻子”“兄弟”等词一样,都属于偏义复词。在此句中,“去来”偏重“去”字。词句意思是说琵琶女的丈夫“买茶去”后,琵琶女乘船离开江口来到江心,一个人独守空船。

例17 思 必修四·62·15·《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注释说:“思,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其实,“思”就是“愁”,用不着特别去说明“这里是愁思”。此句“声声思”的意思为“一声声的哀愁”。郭在贻先生也曾作如此解释。[6](P23-24)

例18 行李 必修三·94·3·《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课文对“行李”的注解是:“也作‘行理,外交使节。”“行李”,除了官方的使节的意思之外,还包括行走于路上的行人。

今按,《十三经注疏》中:“正义曰:襄八年传云一介行李。杜云:行李,行人也。昭十三年传云行理之命。杜云:行理使人。李、理字异,为注则同,都不解理字。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云:理,吏也,小行人也。孔晁注国语:其本亦作‘李字。注云:行李,行人之官也。然则两字通用。本多作‘理训之,为吏,故为‘行人,使人也。”按照这一注释,“行李”,除了官方的使节的意思之外,也还应该包括行走于路上的行人。而且,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沟通,除了外交使节的相互往来,也还应该有两国平民百姓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

例19 填 必修四·4·15·《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教材中对“填然”的注解为“填,象声词。鼓,击鼓。”

今按,《四部丛刊》中则解释地较为具体:“填,鼓音也,出兵以鼓进,以金退。”

例20 览 必修三·54·5·《离骚(节选)》:“皇览揆余初度兮。”

《离骚(节选)》:“皇览揆余初度兮。”课文对“览”的注释为“观察”。这样的话整句意为“我的父亲观察思量我初生的时节,我的父亲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这样的翻译也可以。但是如果把“览”解释为“鉴”的话就更合适了,“鉴于我初生的时节,我的父亲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今按,《楚辞补注》:“览,观也。一作鉴。五臣曰:我父鉴度我初生之法度。”[7](P4)

例21  灵 均 必修三·54·6·《离骚(节选)》:“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离骚(节选)》:“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课文注为“灵,好,善。均,平。”这个解释太泛,太过笼统。

今按,《楚辞补注》,除了“灵,好,善。均,平。”这一解释外,还补注为“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8](P4)

例22 凭 必修二·76·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课文注释为“有谁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今按,“凭”的意思,和这首词有关的,一般辞书列了以下几个义项:

《古汉语常用字典》:①靠着。《尚书·顾命》:“相被冕服凭玉几。”②依靠,依据。《南史·梁武帝纪》:“凭险作守,兵食兼资。”

在“凭”的众多义项中,没有“有”这个义项。而联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来看,将“凭”解释为“靠着”比较好。廉颇英勇无比,胸怀抱负,老当益壮。但是赵王却不信任他,最终他被奸人所害。在这样环境下,要靠谁启用英才啊?所以,在这里,辛弃疾以廉颇来自况,抒发自己老当益壮,想为国效力而不得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

例23 息 必修五·93·15·《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课文将“去以六月息者也”解释为:“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止息于南冥。”这里,将“息”解释为“休息”是不正确的。

今按,《说文·心部》:“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息”的本义就是“喘息”。例如《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

《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者也”用的应该是“息”的本义,六月的气息,就是指六月的大风。“去以六月息者也”下面一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按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野马,指春日野外泽中的雾气,蒸腾如奔马,所以叫野马。”“野马、尘埃的动荡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9](P380-381)联系上下文,对比“野马”和“尘埃”这些小的事物,鲲鹏这样的大事物也要“以六月之息”,即依靠六月的大风。

综上所述,这一注释应该只为:“息,气息。这里指六月的大风。”

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建议

在中学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较高的认识功能[10](P6),它是广大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它使我们的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现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1-5册)共收录了34篇文言文。那么,面对教材中有异议的文言文注释,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最好呢?endprint

(一) 加强科学研究,做到“深究、咀嚼”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一种“恢复原生态”的态度。段玉裁说:“照本改字,不讹不漏。”这就要求师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深究、咀嚼”的态度,通过对古人语言系统、思想系统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把握,尽可能地还原文言字、词的原生态。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文言文选文的质量,我们应该多借鉴古汉语、文学专家,语文教育行家们在古汉语方面的研究成果。诸如王力、饶杰腾、蒋传一等专家学者,他们以不同的文言语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对文言文常用词进行了精密统计和系统研究。他们对古汉语语言文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对广大师生认知和准确把握文言文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采用训诂学的方法,考订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

(二)增强版本选择意识,做到“择善本,归原本”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部分入选的文言文,在版本的选择、注释和对勘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增强版本的选择意识,在细致地版本校对的基础上,择善本而选,选择合适的版本注释。

这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经常查对原文,也有利于增强教与学的效果。

总之,在对待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异文现象时,我们应该做一个勤劳的“浣衣妇”,像一个有洁癖嗜好的老太婆,将衣服洗了又洗,将有异议的文言文进行反复地咀嚼和探究。

注释:

[1]黄灵庚,张继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4][宋]张炎:《词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李运富:《中学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

[6]郭在贻:《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8][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版。

[9]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

[10]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之友,2001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0.

[3]高峰.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教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例析[J].文教资料,2004.

[4]王永明,张彦红.编好教材,用活教材,以大面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新语文学习,2012,(04).

4.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篇四

难于上青天 (状语后置) 感斯人言 (被动句)

转徙于江湖间 (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有”即“有之”,宾语前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于道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省略句) 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 (省略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輮以(之)为轮 (省略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利”“之强”,定语后置。)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省略句)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省略主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省略宾语)

聚之(于)咸阳 (省略介词)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 (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 (省略介词“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弟子”,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5.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篇五

《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称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此后人称它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坟墓。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字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由此向下的山洞平坦宽阔,有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后洞”。我与四个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了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从洞里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叹: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多;地势险阻、遥远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险阻、遥远的地方,因此少有人至,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跟随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随着别人而怠惰,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谁难道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的一个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下的石碑,由此感叹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人能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而慎重采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鸿门宴》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6.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篇六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上一篇:戏剧影视与美术设计下一篇:优秀青年推荐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