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2024-07-06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精选12篇)

1.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一

江苏省震泽中学 陈明丰

实施背景: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学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其英语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好多学校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我校自起开始就开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周六的时间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式,从而提升教师的各项技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逐步完善了校本课程开发,在今年我校接受省四星级学校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一致称赞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切合本校实际,且涉及面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他们还是只能像在初中时一样在文章中找现成答案,而对于那些推理、辨析问题却不知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而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英语泛读(extensive reading)是相对于精读(intensive reading)而言的,是书本以外有利而且必要的补充。教育部最近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倡“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网络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今天,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逐渐成为网络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应当更加突出学生思维的参与性,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寻求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正基于此,我向高一学生开设了“英语泛读”这一门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准备工作: 1.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开设英语泛读选修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接触到各类文章和体裁,培养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该目标可具体分为: 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了解各个英语国家文化。我计划用近一年的时间,通过补充各类英文材料,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 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材料的选择将决定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我上网登陆了美国VOA和英国BBC以及《TIMES》、《THE SUN》、《MIRROR》、《NEW YORK TIMES》等各家电台和报刊杂志网站,并下载了许多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其中包括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和时事评论等。

除此以外,我还从《21世纪报中学版》、《英语画刊》以及《Beijing Review》、《CHINA DAILY》等在国内出版的报刊杂志上摘录各类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比如,在学到“The Olympic Games”(Unit 10,SEFC 1A)时,我就到www.olympic.org/uk/index上找到有关奥运会的新闻和背景知识,作为泛读课的材料;同时,课后我还要求有条件的学生上网阅读更多的文章,如在www.beijing-.org的English Version版,学生可以找到大量有关北京申奥和奥运准备工作的文章。

实施时间: .9---.6

实施案例: 笔者将一年的选修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培养和实施学习策略的侧重点不同。

1. 第一阶段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克服现有的不良阅读习惯。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也有位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而且,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聪明灵活,对新事物善于接受、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收集信息资料,从而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阅读的不良习惯主要有:指字阅读、有声阅读、心读以及回视等(吴念、张荣建,1995)。一些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很容易用手指指着单词一个一个读下去,认为这样可以一字不漏地读完整篇文章,可事实上,这样却大大降低了阅读速度;也有学生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小声读出每个词,或者在心里默念,其实这也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至于回视,是指“阅读过程中遇到某些生词或对一段文字意义不明确时,反复查阅已经读过的部分” (程晓堂、郑敏,)。为了克服以上种种不良习惯,我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尽量学会迅速找到一句话的主干---主句的主语和谓语,并且必须把逐字逐词的阅读习惯改为逐行阅读,按照句子的意群进行阅读。

2. 第二阶段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泛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阅读技巧: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预测(prediction)以及猜测生词意思(guessing)等。在此我不一一举例。

3. 第三阶段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调整阅读策略的能力

阅读策略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材料的难度、阅读时间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背景知识等等。为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对不同的材料阅读时选择的方式、技巧和速度:

方式 目的 材料 技巧 速度范围

寻读(scanning) 查找具体信息 索引、词典、招聘广告等 步骤1了解组织结构(如:按字母、时间或概念排序)步骤2 辨认关键字词和概念 速度上限:1000字/分

略读(skimming) 理解左右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和形式;获取内容要点 报刊杂志、书信、说明文字 步骤1 阅读标题和副标题步骤2 阅读开篇和各段落起始句步骤3 阅读结尾及总结段 800-1300字/分

一般性阅读(general reading) 较全面地理解文字内容 任何非技术性资料 步骤1 阅读中积极思考步骤2 辨别内容要点和重要细节 400-650字/分

分析性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分析推论文章;评价文章论证的逻辑性 文学作品、技术报告及说明书等 步骤1 阅读中积极思考步骤2 辨别内容要点和支撑论据步骤3 辨别并推论作者暗含的观点步骤4 适当笔记:对重要文字进行勾画或作旁注 150-400字/分

研读(study reading) 学习、综合、记忆有用的知识 课本、用以准备测试的学习材料、用以解决问题的文字资料等 步骤1 阅读中积极思考步骤2 辨别内容要点和支撑论据步骤3 作笔记或进行图表概括步骤4 定期复习100-300字/分

资料来源:“程晓堂、郑敏著《英语学习策略》P118-120,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效果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施,从实际取得的效果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首先,通过英语泛读选修课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大拓展了我校高一学生英语方面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国内外的各种时事新闻和各个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而且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了应用网络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在阅读选修课上开展阅读策略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近一年来阅读选修课的探索和实践,同学们寻找到了一条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在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参加阅读选修课的同学,明显在完型和阅读两项比未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得分要高。同时,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可见,在平时教学中,也应当渗透各种策略指导。

教师反思: 通过此次开设英语阅读选修课,实施学习策略指导,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请各位同仁指教。

(一) 应当将学习策略指导贯穿于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在进行阅读策略指导时,应适当补充其它如听力、写作策略等方面的指导。但关键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 随着知识的日益更新,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

(三)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它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对于我们中学教师来说,有太多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要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无疑会增加工作量;其次,“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很高的资源成本”(徐玉珍,2003)。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应当以各个学校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目标。首先学校应该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指导,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学校也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扎扎实实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校本课程开发必将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王蔷主 《英语教师行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程晓棠、郑敏编 《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

作者姓名:陈明丰

通讯地址: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中学英语组 215231

联系电话: 0512-60663155 电子邮箱: cmf@zzzx.net.cn

作者简介: 陈明丰, 男,中学二级教师, 20毕业于苏州大学外语系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至今一直在江苏省震泽中学(省四星级学校)任教英语,在教学中一方面努力钻研教材教法,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苏州市组织的第一界英语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奖, 另一方面,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认真参加教学科研, 并积极撰写论文,所写论文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杂志上发表。

 

2.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二

英语专业的阅读课程主要分为精读和泛读, 而在精读与泛读课程中, 大多数人认为精读课程更为重要, 重心也更多的放在精读上。事实上两门课程应当是相辅相成, 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 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按照建构主义理论, 泛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师应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向学生提供大量可供理解的输入 (input) , 并促进学生完成对新知识、新经验的主动建构。所以泛读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 教师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 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泛读课程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既要注意不要上课变为填鸭式教学, 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 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所教的班级既有英语专业的本科班也有英语专业的专科班, 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2.关注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意义的获得, 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学习者可以通过同化 (assimilation) 和顺应 (accommodation) 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学习总是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 或者通过原有经验同化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意义, 或者通过对原有知识的改造重组的顺应过程来建构新知识。从这一点来看, 泛读教学的阅读面应该更广。

3.批判性思维。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 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 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有很多学生都认为会做题就是会阅读, 看文章就是等着老师来介绍来分析来讲解, 这不是真正的阅读, 也不是真正的理解。泛读课程中很多文章是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等, 其中深意自不必说, 书后的一些开放性问题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所以在泛读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三、泛读课程教学探索

1.现状。从学生来看, 有很多学生对泛读课程不是很重视, 觉得没有精读那么重要;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英语基础不够扎实、词汇量不够, 看课文看不懂常常是看到一半就放弃了。从教材来看, 有些文章确实词汇量太大、篇幅过长, 让低年级学生难以做到在一堂课两堂课就消化理解;有些教材的文章又过于陈旧, 对学生失去吸引力。

2.对策。相对于精读课程而言, 泛读更侧重的是信息的获取, 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拓宽知识面并提高自学能力。因此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1) 成功的导入。课堂导入环节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能否激起学生兴趣思考的关键。泛读课上可以根据要上的教材内容选取合适的时事热点进行展开讨论, 或使用实物道具多媒体技术等进行辅助,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现代大学英语阅读1》中有一篇课文Never Too Old to Live Your Dream, 在上课前笔者先对班上的同学提问:Tell me, what’s your dream?当时学生都笑了, 说是在电视节目里听多了这句话。在一场free talk中我了解到学生们不同的梦想, 有的是周游世界, 有的是成为翻译家, 有的是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当我再问到何时能够实现自己梦想时, 有的孩子很悲观地说永远实现不了, 于是我给他们看了澳大利亚著名演说家Nick Vujicic的演讲视频, 很多学生都被他的勇气所震撼, 也正好连上了这篇课文所要传达的意思:Never give up on your dream。

(2) 系统的阅读训练。阅读其实也是一个不断猜测的过程, 学生通过浏览标题或插图等来假设文体、内容, 之后再快速阅读时修正或确认自己的猜测, 再进入仔细阅读中。在泛读教学中我们常会使用跳读 (scanning) 、略读 (skimming) 和猜测 (guessing) 这样的阅读技巧。例如《现代大学英语阅读1》中一篇课文The Secret Life of Gomez Twins, 文章篇幅不短, 生词也很多, 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对学生进行的是快速阅读练习, 课文不全看完, 只看段落首尾句, 以最快的速度将课文看完并概括大意。又如教材中有一篇欧亨利的课文The Green Door, 在上课前笔者先让学生从标题green door对文章内容进行了一场猜测, 由于欧亨利的小说总是有着出乎意料的结尾, 很多学生都猜测是说绿门背后肯定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在上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就着这个猜测一路把文章看下去, 让学生不断修正或者确认自己的猜测。除了略读跳读, 泛读课文还需要注意到细节 (detail) , 例如在上复旦大学出版的《英语阅读基础教程》中Staying Number 1.这篇课文时, 笔者让学生将课文中所有的数字全部圈出来, 时间、百分比、具体数字等都是细节的体现。

(3) 扩展阅读。泛读课程教材体裁多样, 有散文、小说、剧本、新闻、诗歌、演讲稿、科普读物等等, 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能创建真实的语言环境, 也容易让学生构建新知识。但有时候教材选取的课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可能有一定难度, 也有可能内容陈旧, 没有与时俱进, 这时候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 要发挥主导作用, 扩展阅读, 拓宽知识面, 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例如在上海明威的the Killers时, 学生普遍反映文章晦涩难懂, 这时笔者引入了一个概念——the Iceberg Theory——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让学生明白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作者想表达出来的八分之一, 剩下八分之七还在“冰山”下需要我们自己不断挖掘出来。

(4) 加强情境创设。创设情境, 让学生更接近真实的阅读环境, 让学生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联合在一起,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例如在上Let Me Read Your Tea-leaves的课文时, 笔者将中西方主要的几种占卜看相的方法都列举出来, 从看手相 (Palmistry) 、面相 (physiognomy) 、测字 (glyphomancy) 、看星座星盘 (astrology) 等等都展现出来, 并让学生参与到看相的活动中, 这堂课大家特别地活跃, 气氛也尤其好。又譬如在上到一篇关于学乐器的文章时, 因场地资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学生自是无法直接接触到乐器, 但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和乐器的美好, 笔者拿出平板电脑, 通过下载的一些乐器APPS展示给学生看, 从钢琴吉他架子鼓到古琴古筝,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每种乐器的美。

3.目前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1) 有时候在导入步骤中有时候和学生互动得太多, 时间耽误的有些多;

(2) 部分学生由于词汇的限制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因而在回答问题或者讨论等后续活动中无法跟上;

(3) 在进行一些开放性问题思考时, 学生给出的答案还是更倾向于安全范围内的答案, 新颖或更深入的思考、答案相对来说还是不够。教师也需要反思是否提的问题不够精准或者不够深入。

(4) 泛读课程涉及面广信息量大, 笔者作为教师仍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学识修养水平。

四、结语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和辅助者应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泛读课程教学中, 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造者, 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新旧知识联系和新知识的构建,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让学生上课变成一场知识的享受。同时, 也正是因为泛读教学更多的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和管理, 教师更需要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俊峰.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崔波.任务型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泛读教学[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5.06.

[3]雷丽.建构主义学历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今日湖北理论版, 2007.05.

[4]李天紫.论英语泛读教学的发展趋势[J].外语界, 2007.06.

3.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三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职英语 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英语成为了世界通用的语言。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也是一种与所学技术息息相关的语言,在各类技术标准之中被广泛的应用。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都将英语专业与实际的应用能力相结合,这样可以培养高技术、高水平的优秀人才。虽然我国高职英语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还是以传统“单项式”教学模式为主,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通过黑板、口头讲述、播放录音等进行教学,通常一堂课下来,老师讲述的内容十分繁多,学生吸收到的知识却很少。这种“满堂灌”的情况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担,而且效率也比较低,不利于学生专业的提升。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加上学生个体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是要被取代的。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创新有利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模式呢?由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其中明确指出 :“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学校应积极引进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可见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1.教学对象层次化。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教师应把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级,然后进行层次化的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课前就能更好的把握学生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以此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层次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有所进步,这样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互动性的交流,使学生在所在的班级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有成效。

2.学生课堂主体化。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随着教改的推进,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职英语课堂的需求。在当前網络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实现学生课堂主体化的地位。高职英语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3.教学资源利用 多样化。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可有很多种,例如,各种学习网站,网络资源,与教材配套的光盘,教学PPT,学习指导,测试数据库等等,这些课堂教学中的有限资源,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教师还可以吸收100名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动手制作PPT或课件相关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然而,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充分的合理选择和使用多媒体网络,不要滥用,不要乱用,从而使网络资源和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整合,才能真正达到优化教学质量。

4.师资队伍团队化 、双师化。教师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团队,可以人尽其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教学团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梯度,团队成员要实现学科、职称、年龄的最佳组合,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教师的“双”的品质。目前,建设一个“品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和“双重角色”的优秀教师的教学团队,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的形式,教学团队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质量。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加强职业培训,积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团队的“双师”水平。

5.教材开发实用创新化。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都奉行“拿来主义”,就是直接拿本科院校的教材来用,这样就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差异性。近年来,很多的学者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开发出了一套属于高职学生的英语教材,但是很少有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又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高职英语的教材应该从使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口语交流能力和教学的文化知识为一体,以便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学习知识。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环境、方法,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既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目的,最终使得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技术水平获得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邓建新.贺德强.苗剑.非计算机专业C#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2]魏宝宝.试论源自学校自身反思的教学改革——基于甘肃某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4(06).

4.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教后记 篇四

学校: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城区小学姓名:冯颖欣(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 Part A Let’s learn)个人简介:

冯颖欣,女,2006年6月毕业于河南省平顶山大学小学英语教育系。2006年7月至今在顺德区北滘镇城区小学任教小学英语。2006年在镇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区教师基本功比赛三等奖。2006年镇中小学教育论文比赛中论文《英语课堂,快乐至上》获二等奖。2007年镇中小学教育论文比赛,论文《英语教学是艺术,也是科学》获一等奖。

教学反思:

本课结束后,我感觉我设计的课件以及几个趣味操练、扩展活动、探究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们兴趣很浓,积极参与,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在趣味操练中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单词和句子;在学习英语对话时我感受到他们对接受新知识的渴望。通过老师的反馈检测以及游戏中学习,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通过网络能认识到更多物品的英语名称,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节课,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节课的最后一步拓展时,也就是引入网址让学生玩中学时,我觉得我应该尽可能提供一些与这节课内容相联系的网址。让学生能在巩固知识之余学习新知识。

5.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实践稿范文 篇五

【摘要】

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系统软件的支持,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文章突出了英语学科教学与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和认识,探讨了信息资源的利用,交互式自主学习的开展,基于情境的英语学习的平台的构建以及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总结了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应当注意的几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

网络

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特别是融合了语音、数据和视频信息的网络资源,以及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使得各种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穿越时间和空间,以更加快捷、更加生动的形式传播。这无疑对当今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产生无比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络教学必将以其无以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1.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意义

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通过局域网(如校园网)或Internet网获取教育资源或信息。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先进的教学理念预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教学网络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信息,既有面向教师教学需要的系统教学内容,又有扩大学生学习知识面的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明显适合于个性化自主学习。其二,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计算机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建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检索与查询工具、各种通信工具等,支持学习者独立或合作获取知识。在教学网络的环境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确定问题的种类,然后利用信息检索与查询工具,确立达到目标的最佳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进行建构学习。其三,学生在教学网络环境中,主要通过计算机的信息网络系统获取知识,因此人性化的设置的操作界面,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查阅有关的知识。再就是,根据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在网络的环境中学习,教学网络是知识的海洋,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时间的长短等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自学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从中获取个人所需的大量信息。自学能力差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选择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因此,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学习者可以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锻炼成长的过程。2.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实践 2.1网络信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这些教学资源的要素可以单独地使用,也可以由学习者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教学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都较之上个世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的急速增长更形成了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震撼性的影响。因此,探索网络信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帮助学生快捷、全面、生动地获取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1.1 丰富背景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中许多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交际意义。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势必受到很大限制。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又包罗万象,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介绍。因此,教学中注重发挥网络的优势,精选内容,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加以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中,每单元都围绕着一个话题,这些话题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例如,对Country Music这个单元,除了介绍乡村音乐外,还可以涉及Classical Music、Blue、Jazz、Rock-n-roll。这就可以编制音乐专题,播放经典之作,如《Country Road》、《Destiny》。在Abraham Lincoln 这个单元,我们曾在教学期间穿插介绍“美国内战”和以此为背景的名著《Gone with the wind》,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获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

对“交际文化”的了解,则能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因而更具有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交际方面,英汉文化的差异很多。我们可以将每单元话题中所隐含的“交际文化”显性化。比如在Healthy eating这单元,就反映了东西方饮食结构的不同。而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饮食结构外,更大的差别是餐桌礼仪。作为主人,中国人总是面对一桌佳肴却说粗茶淡饭、招待不周;用餐时,则一个劲地劝菜敬酒;饭后还要递烟。这些行为很让外国朋友不安,因为,这全然不同于他们的餐桌礼仪。我们就收集了有关西方人的餐桌礼仪方面的资料

2.1.2 获取视听资料,优化情境体验

运用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媒体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全部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听觉、视觉以及动觉等感性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地、高度地和有效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分析思维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言语情景中发生的。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体现情景教学特色,突出英语情景教学感知、理解和深化的一般教学规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Senior English Book for China(以下简称SEFC),突出了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特点,强调话题的讨论离不开相应的语境,语言知识是结合具有语境的课文来呈现的,因此,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同时也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例如,SEFC第二册第十六单元围绕海洋知识这一题材,要求通过阅读课文“The Sea”,“Salt Lakes of the world”,“Life in the oceans”,让学生了解有关海洋及海洋生物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美丽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再如SEFC英语第二册第七单元, 阅读课文Canada 之后, 播放一段用课文内容配音的加拿大风光片。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而且通过再现情景,丰富想象,可以加速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把握情景的内涵,巩固所学知识。再如, SEFC第一册第五单元The green hills of Tangsa, 课文中写到滥伐树木是造成山洪爆发以及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通过播放录像可以创设融形、声、色三位一体的情景和场面。这样,使学生对滥伐树木的危害,以及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重要性、迫切性加深了的认识,既解决了课文难点,又触动了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视听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2.1.3 充实阅读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传递、加工、存贮与利用信息资源,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较多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平台上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以其广泛性、即时性、共享性为主要特点,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泛读教学可得天独厚。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发达的当今世界,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阅读进行交流的能力,而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培养起来,阅读能力的增强是与阅读量的多少成正比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快速感知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扩大词汇及语法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习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搜索、选择、下载网页、制作链接等手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网页或文章,然后根据设计意图进行再加工(如注解或替换部分生词、设计阅读任务等),构建一个适合高中学生需要的网络阅读资源库。科学组合后的材料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激发阅读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2.2 探索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是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和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任何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都取决于个体积极的、自由的、有层次的参与学习,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完全由教师“牵着走”的学习过程。因此,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的有利资源环境,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科与方法,重点解决学生选择和充分利用已有信息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2.1开放学习目标,强化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网页;课上教师交待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微机上查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学生还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增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2.2重视学生差异,鼓励因材施学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差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和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以及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差异。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信心,也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研究还可以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在教学选材的时候就可以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收集和选择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材料,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因材施学。

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教师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通过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素材性资源,开发并利用相应的网络资源。比如,充分利用电子图书馆、语言教室、音像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网络课最善于解决目前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

2.3 基于情境的英语学习的平台的构建 在学校的局域网络教室里,教师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创建相关的语言教室,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BBS、聊天室、Netmeeting、E-mail、QQ、MSN等工具进行交流,并且可以对某一问题展开论、协商、会话,每个人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解决方案发表意见,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如高中英语第二册(下)第二十一单元第八十一课。围绕本单元和对话话题创设音乐氛围,同时体现对话中对聚会的音乐安排,即开始演奏轻柔的音乐便于交谈,晚饭后演奏爵士乐和流行音乐便于跳舞, 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话题内容的理解。课前约五分钟,首先,伴随着德国民歌《莱茵河畔》的VCD画面打出问候语。然后,伴随着美国乡村音乐Country road,展示课题、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难点和重点。再伴随着英文抒情歌曲Say You Say Me,以讨论学生喜爱的歌曲为话题同学生自由交谈,并结合练习三的收音机节目单,使学生复习歌曲的种类和不同的乐器,引出有关新词,导入对话„„。页面上还设计了相应的内容,先后就“乡村聚会”、“婚礼聚会”、“生日聚会”和“英语晚会”等环境,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话、书面总结和口头汇报五个环节的活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限定开头的总结,有目的地训练了学生正确使用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以及一般过去时。词汇、习语的学习是在讨论中进行的的,避免了枯燥的讲解举例,十分自然。为下一课课文“Music”, “World Music”的阅读,起到了先导作用,有利于课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过去完成时,同时复习学过的其它时态,界面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时态学习,二是A、B、C、D四级练习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自己的学习步骤,选择练习内容,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点击教师在课件中链接好的因特网上/grammar/tenses10.cfm/网站站点,继续选取学习内容。时态学习部分的设计层次分明,趣味性强,直观、生动、形象,易操作。练习部分设计内容形式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填空题,对学生做题正误自动记录,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答题情况。有些题学生可以尝试三次,如若不对,计算机将提示学生错误的原因。其中不乏如“请再试一次!”“你一定能成功!”“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在学习、思考、动手中学习。如有的学生没能全部完成练习内容,可以在课外活动到阅览室或回家后通过计算机链接学校网站继续完成。

2.4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英语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激励和组织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科学地处理信息,从而激活创新思维,增强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知识技能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与获得信息所需要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它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并拓展多元学习的机会,丰富其知识储备,把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与运用作为实施的基点和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比如在以《网络与英语学习》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对以下几个单元问题:①网络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英语学习资源呢?②网络只是一个储存英语资源的仓库吗?③在互联网上学习英语能达到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吗?④您认为英语学习是否该向网络化发展呢?以及围绕具体内容问题:①您对自己访问过的哪个英语网站最感性趣?为什么?②网络对您的英语学习有哪些什么帮助? 进行探索,学生分通过分组访问各自搜索到的英文网站,对网站的形式、内容及特点加以对比分析,选出各自最喜欢的网站以部分内容,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到:英语既是一门获取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标的(target),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再如在以《英文歌曲与英语学习》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索“我们能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习英语吗?”这一基本问题,通过调查回答“英文歌曲能满足我们对语言知识的需求吗?”、“如何利用英文歌曲学习英语呢?”、“英文歌曲中都蕴涵着什么内容?”、“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等分层次的问题,探索出一种生动有趣且学生喜爱的学习英语的新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英文歌曲爱好者小组成员,将通过网络对英文歌曲所蕴涵的知识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进行收集、分析、整理,探讨利用英文歌曲学习英语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多媒体报告向同学门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利用英文歌曲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案。并设计网站向广大中学生推广。

从而实现:①通过对英语歌曲、乐队、歌手及时代和文化背景的赏析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②通过对英语歌词的诵读和学唱提高英语语音和语调。③通过对英语歌词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高英语能力。④欣赏英语歌曲,陶冶情操,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⑤ 通过对英文歌曲所蕴涵的知识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进行收集、分析、整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听同步是创造语言环境的最佳途径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言语情景中发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体现情景教学特色,突出英语情景教学感知、理解和深化的一般教学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文难点,又触动了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视听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3.2 语言配合是实现网络教学效果的关键

形象生动的画面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为精讲多练提供了条件。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语言作启发性引导,触发学生思维,如何提问,如何进行简练的阐述或解释,如何利用画面归纳总结语言规则,指导学生练习,巩固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机能是极为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形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的联系,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3.3 合理使用是优化网络教学的重要前提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开展,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恰当、合理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为教学目的服务。盲目地使用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坚持视听、思考、言语的整体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4 教师的素质是优化网络教学的根本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使语言、人、环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语言学习和使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师的科学思维与操作技术的重要性。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素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懂得信息技术、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并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把握其内部联系,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课题与课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确定需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内容,增强网络教学的目的性,优化课堂设计,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案设计。

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教材制作能力,要能根据教学设计,充分合理地网络资源。材料的积累是合理使用网络教学的坚实后盾,这也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注意收集整理与教材相关的各种有效的网络材料,建立资料库,设计教学课件,以便于及时、省时、高效地利用。

总之,网络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只要不断地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改进、提高,就能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实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络不是万能的,电脑也不能代替教师,要真正使技术和设备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教师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部分,2001.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③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庞继贤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④西南师大教科所,(教育现代化)杂志1999年第7期

⑤郑少艾(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适应数字化的社会)(<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牟第1期);

⑥FranÇoise Grellet,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冯晓媛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⑦Wilga M.Rivers,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吴本虎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⑧董玉琦等(日本中学信息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分析(上))(<中小学电教)1999年第6期);

⑨章淳立,《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及其实施策略》,《山东教育》,2001.3。

“任务型”教学的探讨

一、新课标与任务型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以学生 “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新课标》提出: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形象地说,即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匹配的,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途径。

二、新教材与任务型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它将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并把这五大目标的整合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

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覆盖了新课标所列的24个话题、66个功能意念项目和3,000多个词语,比原教材提升了教学要求。该教材注重进行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训练,每个单元的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在选材内容上力求贴近时代和生活,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该教材涉及的话题众多,文化知识面广泛,其中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语言学习、兴趣爱好、文体活动、名人传记、旅游博览、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文化艺术等。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品德的因素,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有些课文还充满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该教材还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设置了“热身练习”(Warming up)、“课前阅读”(Pre-reading)、“综合技能”(Integrating skills)等新栏目,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敢于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该教材努力倡导探究式和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任务型”活动素材,其中有许多“任务”(Project)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集体合作和课内外结合才能完成。

三、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一个互动的探究过程。进入21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念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教育部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这种任务型语言教学。这说明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我国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四、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任务型教学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

2、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3、任务型教学将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呈现——练习——运用(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模式颠倒过来了。在常规的“3P”教学模式中,任务通常体现为Production中的综合运用式练习,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语言功能或词汇。而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中,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4、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教材的编写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挑战性,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它要求教材的编写发话题为主,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设计能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目标的任务或活动;它要求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五、任务型教学的过程

1、任务呈现

在教师教的过程,首要环节是:任务呈现,就是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学习模式的“参与任务”环节。

2、引导学习

学生具备了这种心理倾向就进入了学习过程的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学习新知”是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但学习的内容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的,这时,教师就进入了“引导学习”环节。

3、师生合作、巩固新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学生没有对新知识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前,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由师生共同合作,结合任务进行对话、交流和采访等活动,这就是“师生合作、巩固新知”环节

4、组织练习、点拨评价

学生掌握新知之后,从而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否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既可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任务,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要求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学习贴近的活动情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在语言实践中更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来,学习效果特别明显。因此,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主动学习、操练运用”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发挥“组织练习、点拨评价”的作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并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

5、学生体验成功。

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进行分组交流或当众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示例

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原则,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各种任务,让学生为学而用,在用中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功和喜悦。以下就列举了几个教学示例: Task 1

任务:模拟感恩节

目标:

1、运用已学的语言对家人、老师及朋友表示感谢。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感恩节的资料。

3、通过表演的形式对这个西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了解和体会。

语言技能要求: speaking,listening, reading 语言知识:有关节日、习俗方面的知识和词汇。情感态度: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对他人的感谢之情。文化意识: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操作过程:

1、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6人一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感恩节的知识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2、教师播发一段录象,让学生观看西方人是如何过感恩节的,旨在让学生进入状态。

3、给学生几分钟,进行操练并修改。

4、教师抽几组学生进行全班表演,并让学生选出最好的一组。Task 2

任务:做一次挽救濒危动物的演讲

目标:

1、运用有关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加深对濒危动物的了解,提高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语言技巧:Listening,speaking,writing

语言知识:演讲用语和本单元学过的有关濒危动物方面的词汇。情感态度:能用英语进行演讲并激发保护濒危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操作过程:

1、教师在上完阅读课文之后,布置任务。

2、学生以4人为单位进行任务分工收集濒危动物的资料。具体了解:1)濒危动物的名称;2)生活习性;3)分布情况;4)濒危原因;5)现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3、小组合作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写出演讲稿。

4、教师上课时让每小组的reporter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评价。

Task 3

任务:制作一张个人卡片

目标:

1、运用已学的语言介绍自己的Likes and dislikes.2、帮助学生相互认识和熟悉,引导学生建立友好关系,学会相互交往。

语言技能要求:Writing,speaking 语言知识:表示喜好的词组、句型。

情感态度: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并加上自己的创意,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操作过程:

1、个人活动:设计卡片,用文字介绍自己。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并根据组员意见进行修改。

6.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六

靖安县中心小学张丽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对小学科学教学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小学科学教学更轻松,使学生在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化难为易,强化感知,丰富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网络环境科学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② 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

7.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 篇七

●●网络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

1. 资源丰富, 量大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英语教学资源, 它包含了新颖、广泛、生动、实用的英语素材, 能够带你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英语世界, 让你教好英语或学好英语。

英语教学网站提供了听力、语法、写作等各项训练, 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参加讨论、语言即时测试、写作训练等手段进行学习。电子出版物是专门面向英语教学的在线电子杂志, 除了提供各个层次的阅读、写作、听力测试、综合测试和各种语言学习资料外, 还包括学术文章、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指导等, 学习者每天都能从网上学习到新的知识。打开著名的VOA、CNN、BBC等网站, 教师和学生就可在网上收看到最及时的新闻报导, 了解世界动态, 同时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提高了语言运用技能。另外互连网上还有大量的英语教学辅助软件, 对教师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扬个性

传统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 他们读的教材相同, 听的讲授相同, 参与的练习活动相同。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能为学生提供的个别帮助非常有限,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参加讨论或获得在线帮助, 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1.利用网络资源, 改变教育模式

网络化英语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核心思想。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如果只是贫乏的讲解, 机械地操练句型,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产生厌倦感。为使学生将所学英语知识用于实际的交际,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通过在网上用英语聊天、看英语影视、英语电台节目等形式循序渐进的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英语语言环境, 通过访问一些英语学习网站来提高英语口语。例如, UC网站上提供了很多英语学习栏目。其中有专门学习语音语调的;有侧重于口语和听力培养的;还有每天在固定的时间, 请母语为英语的外教来网上跟网友交流, 旨在让英语学习者更多的了解外国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 这些对于切实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我曾经启发、引导学生上网与外教和网友交流, 这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说英语的热情, 久而久之, 学生不仅在语音、语调上有所改进, 同时也必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利用网络资源, 辅助英语阅读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集中在教室, 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作学生阅读训练, 其余时间则是阅读技巧讲解和答案解析。这种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方式, 教师普遍感到效率低下, 学生则缺乏兴趣, 教学效果不佳。

网络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式结合了阅读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加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教师可以使教学任务新颖活泼, 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材是网络辅助阅读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 素材内容不应脱离课堂孤立存在, 要贴近课堂内容, 成为教学内容的一环;选材安排上难度要逐渐增加, 使学生有胜任感, 激发学生自信心;阅读素材中要添加一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图片、漫画、动画、笑话、电影片断, 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我们的网络辅助阅读教学平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空间使师生互动, 学生可以在网上对阅读内容提出疑问, 教师及时对学生问题在网上答疑。

网络辅助英语教学, 由于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优势,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辅助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资源等方面有很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英语教学中,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特性,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娄俊玲.《网络英语教学探讨》.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6)

8.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八

摘 要:21世纪将是一个网络的世纪。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服务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为例,试图就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9-0057-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在全国各地建设校园网的热潮中,教育部下达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因此,推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热点。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但是,如何利用网络“网住”学生的心,设计好的历史网络课堂,以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为例,就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的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全新的教学或学习的革命。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的快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新课程《纲要》理论

新课程改革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载体,又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三、实施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主体教育的基本环节,构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即学习资源开发 →组织网络教学→检测评价反馈→总结拓展提升。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易混点、教法与学法、多媒体设计以及网络资源的利用,编写课件脚本、制作成电子教案并上传电子教案及教学所需网络资源。学生登陆资源库,分组搜集资源。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提出疑问。教师网上答疑,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总结并分层布置作业,学生课中上传作业。教师要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监控测评,学生也要通过教师反馈反思学习效果。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总结拓展,达成教学目标。

1.学习资源开发

学习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搭建一个合理、实用的网络学习的平台。具体说,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多层次的学习任务,并把大量丰富的相关知识信息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借助网络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学习目标,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1)对硬件的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室一间,电脑50台左右,电脑之间相互联网,并都通过ISDN接入Internet,扫描仪、大屏幕投影仪等。

(2)对软件的要求: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5.0,Flash,豪杰超级解霸,网页浏览软件(Netscape和IE浏览器)等。

(3)对学生的要求:会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并且能够独立上网。

(4)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会制作教学网站。主要用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用 Photoshop5.0,Flash,豪杰超级解霸,扫描仪等进行文字、图片、图像、声音和视频剪辑等各种媒体对象的编辑。

(5)网页制作:教师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基点,制作基于IE浏览器为载体的htm格式的网络主页和其他网页,以便运用局域网或网络教室,以基于教师机(或服务器)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进行学科教学。

(6)学前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本课题网页的结构和操作方法,学生如有疑问请教老师。

2.组织网络教学

组织网络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乐于在学习情境中积极完成各种任务。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登录学习网站,获取学习资源。通过课程标准、授课教案、学案指导、同步练习、知识树、课件下载、视频材料、教学论文、优秀课例、师生互动等学习活动,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其次,在线讨论、深层探究、释疑思辨。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化,师生互动,点拨答疑。学生可通过校园论坛、QQ、博客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发表评论,学生可在思辨中释疑,在释疑中激发灵感与创新。

(1)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井冈山”、“南昌起义纪念馆”、“浙江嘉兴南湖”、“遵义会议会址”等图片,同学们去过这些地方吗?目前我国国内兴起了红色旅游,越来越多的人追寻革命者的足迹,重温革命者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么,中国共产党以及无产阶级到底是如何领导革命的呢?革命的结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段历史。

(2)目标展示:教师要点击相关菜单,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本课题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设计。第一,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②理解: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意义。③运用: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五四运动和中共的诞生。第二,过程和方法。①问题探究: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的背景和条件。②历史比较法: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③运用图文材料和多媒体视频放映的方法,重现历史情境,感受历史气氛。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学习五四爱国精神。②中共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中共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第四,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第五,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3)自主探究:教师点击菜单,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上网自由浏览。学生可以浏览教师上课前制作的网页,也可以通过Internet搜集相关资料,并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如:输入“五四运动”、“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关键词可以得到大量相关资料。

(4)合作学习: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五个小课题,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的某个小课题,如“五四运动”、“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分成五个学习小组并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发送到课堂讨论区,然后每小组选派代表,各组代表将讨论结果通过各种形式或大屏幕展示出来,学生一起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和评价。

3.检测评价反馈

教师点击菜单,学生打开课堂检测网页。本网页有各种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检测题,以客观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学生通过E-mail将答案发给老师,教师在主机服务器上收到学生答案后,可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将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让全班学生集体评价。

4.总结拓展提升

教师对本课题作归纳总结,回归教学目标,并布置拓展问题。如:以《我爱伟大中国》为题,以某个角度为切入点查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资料,可以做成图片展,也可以写成历史小论文。参考资料:各大历史网站、中国近代史相关书籍。

四、反思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初步具有了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比较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研究的态度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终身效应,也会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在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如:在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的行为、情感和能力变化的有效评估的研究有待突破。在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中,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探讨。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素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通过更为严谨和科学的调查实验来验证。网络学习的实践效果不应该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总结感悟得出,而应该是通过真实的评估数据、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态度行为变化等反映出来。网络学习的评价课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在线学习模式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难以掌握。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合作意识不强,在学习过程中游离于学习进程之外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帮助这一部分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学习,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一定能开创高中历史教学美好的新明天,使古老的历史学科在先进科技的辅助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兰宏生.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1.[2] 兰祖利.丰富教学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吴磊.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2007,(10).*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十

二五”个12字第Z049号。

9.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九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及思考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多媒体网络教学正在高校试行与推广.我校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与探索.本文介绍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显著特色,以及存在并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作 者:戚颖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刊 名:南北桥英文刊名:SOURTH NORTH BRIDGE年,卷(期):“”(2)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 教学模式

10.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十

一、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情境任务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根据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向学生布置具体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要带着任务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并研讨,学生分析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就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创设情境。

阅读文章前,如果能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逼真的情境,就会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读者的好奇心。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阅读课上先创造一个模拟的类似真实的环境对学生的阅读非常有帮助。

2. 提出并完成任务。

创设情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研究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布置分层次的有难易区分度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完成各项任务,实现各项教学目标。

3. 效果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师衡量教学效果的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评价,学生可以自评,小组之间还可以互评。评价内容涵盖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他们收获的学习效果及对自己课堂参与度的评价等。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情境任务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案例如下。

Book3 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

二、依托网络资源的“主题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要求,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各个小组可以根据某一主题,在自由愉快的氛围里讨论观点和交流思想,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具体过程如下。

1. 提出主题并创设情境。

教师应结合教学的要求和学情确立课堂的主题,还可以利用网络精心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的情境。

2. 主题搜索与信息整理。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利用各种搜索引擎上网搜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快速认真地进行在线阅读,对于自己所需的信息筛选保存,网上的资料丰富但繁杂,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3. 互相交流,促进对获得知识的理解。

学生们在完成搜集材料后,要进行筛选和归纳,通过学生之间进行协作交流讨论的方式确定所选内容。教师可以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热情的合作学习交流的氛围,对学生的讨论可以随时进行指导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4. 发布结论。

在学生互相交流之后,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有了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本堂阅读课的教学活动基本完成,可以鼓励他们对阅读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以文字的形式或辅以图片的形式发表在校园网或互联网上,以供浏览者评价。依托网络资源的“主题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案例如下。

the Valentine’s Day

11.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十一

执笔人:龚剑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李克东教授的信息网络环境下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代表了这一命题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为本课题信息与网络技术下的学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皮朝纲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理论在古典诗歌鉴赏方法上的系统理论体系,则在诗歌审美理论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准备,如建立资源库、设计教学网页,提供丰富的诗作与有关鉴赏方法的材料。

创造性教学理论:要为学生近提供近距离、面对面的学习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形象、人际关系等学习要素得以充分发挥。要重视发展“教师—小组”、“学生—学生”、“小组—小组”这样三种交往关系,以实现交往的全面性,在交往中构造新知识,相互学习。网络快捷地提供了这种环境。

自我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教育包括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学生相互的教育和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三个方面。网络更方便地提供了自我教育的多种渠道,使三个方面同步进行成为可能。

以上教育理论都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更好地提供符合上述要求的操作平台。

(二)现实依据: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对各学科的教学起了极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诗歌学习中,传统的教学常常重在分析和理性讲解,往往致使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严重,最具感染力、想像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下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知识灌输课。而多媒体却能利用计算机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地传授知识,使知识形象化。

诗歌学习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自主性的特点,而计算机互联网为这种开放、动态与自主的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实施环境。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遍布全球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古典诗歌学习方法的研究,有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平台,因此,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古典诗歌学习方法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前瞻性的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及实验研究中教师的主要活动 本课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调查研究法

(二)经验总结法

(三)文献研究法

(四)教育实验研究法

(一)调查研究法

(1)调查表法——调查者以编制好的表格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发给调查对象,让他们依照表上的项目一一填写。

(2)问卷调查法——调查者运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书面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

(3)测量法——研究者以测验量表或一定的测试题对研究对象施加测验,获得研究对象的资料。

(二)经验总结法

(1)具体经验总结。以具体实践事实为基础,总结一次教育或教学活动的经验。

(2)一般经验总结。在具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中概括经验的一般形式。这种经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可以成为一类教育活动的参考与借鉴。

(三)文献研究法

第一步,分析和准备阶段。包括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自己准备检索的课题要求与范围,确定课题检索标志,以确定所需文献的作者,文献类号,表达主题内容的词语和所属类目,进而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第二步,搜索阶段。搜索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材料。

第三步,加工阶段。要从搜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就必须对文献作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工作。

在操作过程中借助网络、书籍、期刊搜集、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其他专家在这方面已取得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借鉴,让这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有效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研究的效率。

(四)教育实验研究法

(1)在理论假设的引导下,有目的、有预见地操纵实验条件,进行教育变革。

(2)从检验假设的需要出发,根据研究的性质任务,适度控制实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与实验目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3)坚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公开实验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实事求是地报告实验结果,让不同的研究者进行重复验证,确保假设检验的客观性。

在具体操作时还可以采用:

(一)、用多媒体创造教学情境美 文学是“美”的同义词,而诗词则是文学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因而诗词教学首先应有一个“美”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快地融入诗情画意中。而运用多媒体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利用多媒体声像文集合的特点选取许多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画面和音乐并配以文字解释,积极地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美、听觉美,为学习诗词奠定感情基调。1.声音创造美

音乐是生命的节秦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结活动,更是融合着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2.画面创造美

诗人用语言绘形绘色,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诗内容有关的画面,使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美,同时还感受到画面。

(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在鉴赏中感知意境美

多媒体教学对创造教学情境很有帮助,但对诗词的赏析重点还是在揣摩它们的意境。因此,在教学诗词时,可结合多媒体特别是网络平台,采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诗词评论乃至自主创作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等于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计算机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做了一个关于知识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和交流乃至自主创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那么多媒体教学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本实验研究时间及教师在实验中开展的活动有:

本实验研究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

1、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具体分工。

2、收集文献、资料、研究确定具体研究目标。

3、学习课题方案和相关资料,开展课题研究培训。

4、设计拟订实施的《开题报告》,召开开题报告会。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积累、诵读。

建立:①文本资源库,提供一些典范的古典诗歌。②音频资源库,提供一部分诗词的诵读材料,以供学生在欣赏、感受中提高对诗歌感悟的能力。③影像资源库。提供古典诗歌的有关图片、视频文件,以更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2、类型划分和方法教授 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库,收集、整理、创作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的文章和演示文稿等材料,让学生自我学习,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

1、系统整理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和理论认识提升,汇编研究论文集。

2、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鉴定相关的材料,整理实验全程的音视频材料。

三、实验研究的主要发现或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效果

研以致用,资料整理,资源库存。经过课题实验研究,成效得以显现:

1.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与探索创新能力。

进行课题研究以来,实验班和平行班的学生情况较试验研究之前有了巨大改观,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古典诗歌积累数量增多,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表现出浓厚兴趣,参与古典诗词赏析的同学越来越多,呈普及趋势;

2、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收集古典诗歌资料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利用QQ群和QQ空间探讨诗歌的同学数量相应增加;

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诗词鉴赏题的平均得分都有所上升,效果明显。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发生了改变――教室、教材、图书馆变成了无限网络;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继承式学习变成了自主、探索、创新式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是网络教育的最大的教育功效,它使得学生的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探索性、交互性、自主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中的自我管理和调节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会话、沟通、合作能力的提高,发展了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经过课题研究活动,我校高中学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基本都能通过网络单独完成古典诗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件基本基本也能单独制作。通过定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歌欣赏、古代诗歌网络论坛、古代诗歌短剧表演、情景鉴赏课等活动,学生的文学水平和鉴赏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课程改革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古典诗歌方法研究改变了学生在这个领域的学习方式,具有前瞻性,并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利于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

2.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古典诗歌学习资源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注意到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注意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培养;不仅学会提取、运用网络资源,同时学会丰富、添加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

3.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课题开展研究以来,我校实验教师不仅能积极投入研究,同时还能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撰写成论文或教学案例以促进课题经验的推广和应用。

4.校园网建设得到加强,大大充实了教育教学资源,并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较为广阔的平台。

校园网建设的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实,不仅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学结构的改变提供了宽广的应用舞台,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讨论学习提供了及时的、开放的学习空间。

同时,古典诗歌鉴赏中对字词的斟酌,对词语音韵的推敲,对网络信息的收集整合,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支持与帮助。

5.初步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 主要体现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环境的特点,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能有效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环境的特点,我们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初步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

但同时,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学生学习时间太紧,学习任务重,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的影响很大,对创新型的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活动,有怕麻烦的惰性心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基础较弱,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较弱,有些学生还不会自主学习。

(3)古典诗歌积累数量偏少,对古典诗歌感兴趣的不多;(4)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收集古典诗歌资料的极少,学习积极性不强;

(5)古典诗词鉴赏能力较弱。

(6)受一些硬件、技术条件限制,服务器网络空间不足,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教学的新方式还不够方便。

解决的方法主要是老师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但学生只关注和高考有关的部分,通过学习,学生反映高考中关于诗词鉴赏的分数较高;而其他的诸如积累古典诗词,利用网络收集古典诗词的学生极少。所以,总体来说,和高考挂钩的内容效果还可以,否则就不好。

四、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库,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库,利用学校强大的网站、动画、软件的开发设计团队,将自主设计开发校本课程知识、相关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校本课程资源库、学习途径、教学评价等模块。

2、要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材与内容的不稳定是资源库建设困难的根本所在。我们利用各位教师的现有的资源,结合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资源库建设,来保持资源库的体系完整。更重要在于“二次开发”,通过筛选、评价、重组,融入课程经验,实现资源的增值。

3、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在教学中总结整理教学资源,通过归纳提炼,放入资源库,在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教学。因此,本课题将动员相关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他们既是教学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也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完善者,这样可以保证教学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了比较活跃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

五、对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指导借鉴作用

1、实验证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定的创新性和较普遍的实用推广性,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同时,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库等作法,在中学教育领域内,应当是一种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和适应时代需要的创举。

2、通过近三年来的研究实验,我们认为本课题的认知与实践特征体现为以下两点:

(1)以学习实况调查领先。必须对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背景、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动因、学习心态、学习成绩、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展开广泛全面的调查,并筛选分析相关的制约因素。学习调查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2)以体验化的学习案例为主体。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古典诗歌的优秀案例在实验教学中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情趣性和参照性。案例的成功运用与生动拓展,实际上启动了现代教育技术下古典诗歌教学向学生学习自控这一目标发展的进程。

六、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感想和存在问题的反思

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值得反思:(1)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古典诗歌的同时,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值得进一步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其产物逐渐进入了家庭和校园。国家教委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今天,“上网”已成为很多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如有害信息的传播、沉迷于网络世界等又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学生与网络遇合的心理动因,寻求教育引导对策,并从技术和管理上实施防护,进行必要的约束,以指导学生用好网络。(2)在“诵读”这一诗歌学习的重要环节上,尚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而需要教师范读与学生吟诵相结合。

“诵读”是诗歌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课题研究中,曾一度出现课件展示、网络查询与讨论、创作展示开展得热热闹闹,但诵读却被冷落的情况,这是与古典诗歌的学习规律相违背的,这一点引起了课题组的高度重视并及时纠正。但同时也值得我们思考:如何不让“现代化”掩盖了古典诗歌的“古典”韵味。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如对网络的运用,关于诗歌的创作等。不过,也要看到高考给学生的压力,高考是根指挥棒,无论老师怎么宣传,学生都不会过分投入时间与精力,更不会让这种兴趣左右自己做习题的步伐,甚至不会让自己的兴趣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通过这个课题,我们实验教师最大的感触就是无论多么好的课题,如果和高考没有实实在在的关系,学生就不会全力地参与。

七、今后的研究设想

在取得以上研究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要切实展开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课题组成员要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将进一步的注重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包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能力,撰写研究笔记、论文的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12.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问题探析 篇十二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 而最终建构起来的。网络所提供的人际间信息交互服务功能, 使得在相同或不同时间且不同地点或相同地点的学习者个体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成为现实。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和及时更新内容的特点, 使得学习者在语言信息输入方式上彻底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也打破了学习辅导者在时空上和人数上的限制, 可以实现一个学习者多个学习辅导者。因此, 当前英语教学所遇到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

一、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遇到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的问题

网络时代, 传统静态的纸质教学内容转变为可以由各大英文网站提供的声音、图像、 (纸质或电子) 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并可免费共享的视频教材。网络以其便捷性和互动性的优点, 使得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更快、题材也更丰富、形式也更实用、印刷也更精美、配套的音频资料 (MP3或磁带) 也更完备、互动也更全方位了。更甚者, 学生辅导用书也会同时出现在网络上, 基本上都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 就学习效果而言, 与海量的网络资源相比, 纸质教材内容的设计无论多么完美, 都无法突破其传播空间、时间和知识面的局限性, 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和学生涉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 教师方面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 教师个人教与学的经验和能力已经满足不了实际课堂教学的需要。没有哪个教师敢完全保证对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了如指掌。现实中多数教师依然坚持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培养人才的意识仍限于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其角色定位仍多为知识传授者、问题解惑者、学习监督者, 忽视了通过网络优势与其他教师合作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助学者角色。同时, 因缺乏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专业知识和实践, 教师对如何快速地甄别取舍网络中海量的英语资源还比较迷茫, 对如何转化网络资源中有效信息的方法还比较茫然。不过, 更应该看到, 网络环境给英语教师带来的的机遇和挑战, 新教学环境必然要求广大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不断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 教师应该有英语教学的“全球化”意识。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师利用网络可以合作建立起英语名师联盟, 充分发挥名师资源的优势, 通过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方式, 永久设立不同层级的网络英语学习讲坛, 可以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多角度的终身化全球化的学习辅导。然而,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 当前教师之间的这种协作关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3. 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新环境下一部分学生更多地是把网络作为一种便捷的娱乐工具, 没有意识或根本不知道如何从网络提供的海量资源里查找、分析和整理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更可怕的是, 另一部分学生长期受到家长或老师的严格管教, 不敢上网、不能上网、不会上网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尤其是在网络硬件和软件都还比较欠缺的很多农村或偏远地方境况更糟。在知识和信息日益膨胀的今天, 学生们也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英语学习了。其中,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学习质量, 就是一个出路。但也不能忽视网络的丰富资源给很多学生带来的一些麻烦, 譬如, 学生在网络中搜索信息时经常出现网络“迷航”或“移情”现象。也就是说, 当前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套有效的自觉利用网络手段辅助英语学习的方法, 有时利用网络反而会让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影响其借助网络学习的积极性, 更别提借助网络手段实现终身化学习了。

4. 教学手段的问题

教学手段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或课外自学的一种方法, 可以是视听, 也可以是实践活动。好的教学手段对英语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运用简单的教学手段, 如录音机、电影欣赏、多媒体等开展视听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随着网络的大力普及, 网络以其跨越时空局限的优势, 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学场所和时间都不再局限于狭窄拥挤的教室和有限的课堂时间了。网络借助其便捷性、实用性和互动性的优势, 使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并普及化到所有学生成为可能了。但不能忽视这种借助网络的教学手段也对教师和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出路及对策

1. 明确英语教学目的, 确立“目标”意识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 英语教学首先应该明确其教学目的, 确立“目标”意识。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弥补其传统的教育观念的不足, 必须把为当前培养亟需的人才和为未来社会培养专门化复合型人才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 把学生能够独自或与他人合作进行终身化学习作为终极目标。笔者认为, 充分发挥网络中的资源优势和网络能够超越时空的特点, 教师通过组织任务型、探究型和合作型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化学习的终极教学目标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2. 认清网络材料特点, 确立“平台”意识

网络上有丰富的资源, 如网络视频、网络通讯、网络搜索工具, 网络电子媒介、网络学习评价资源等, 大量都是可免费共享的。并且在此环境下, 信息资源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来传递和交流, 让不同学生在不同或同一时刻进行各种形式交流和学习也成为可能。当然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和学生也不能忽视网络中某些信息资源的片面性、政治倾向性、文化差异性、行业性等特征, 也不能完全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网络资源不加取舍地乱用, 往往会给学生价值观或人生观的塑造造成负面的影响, 不利于英语学习。因此, 教师和学生应该认清网络材料的特点, 确立网络的“平台”意识。也就是说, 教师应借助这个多元化的“平台”,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 理清教师学生关系, 确立“角色”意识

网络环境要求传统的师生关系必须改变, 教师和学生多元化的“角色”意识必须确立。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多元化“角色”:作为组织者, 教师在课堂上要介绍不同教学活动的目的、方法、技巧, 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交互活动;作为参与者, 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加活动;作为激励者, 教师应根据章节的语言材料, 选择合适的语言输入方式;作为评估者, 教师要在学生交互活动过程一开始就进行动态测评。因此,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随着学生任务的进行而不断及时调整的。

学生在互动性极强的网络环境下学习时, 也具有多元化的“角色”:学生是活动过程的充分准备者、参与者;是知识的搜集者、接受者和输出者;是自己和他人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人和学习过程的监控者;是材料信息的主要加工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 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言信息负有进行深加工的责任, 应完全发挥作为自律的监控者和学习计划的积极完成者的作用。

4. 选择合适教学手段, 确立“工具”意识

网络的出现克服了传统教育在空间、时间、受教育年龄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限制。网络中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页、网站数不胜数。英语电子报刊、英语工具书、教案、教参、自修辅导材料等资料基本上是应有尽有。但是, 在新环境下,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以及“怎么教”和“怎么学”呢?笔者认为, 教师和学生应该确立视网络为手段和“工具”的意识, 采取合适的教与学的手段。通过网络这个“工具”来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 为增强教学效果, 辅助课堂和课外的学习服务, 最终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个“工具”实现终身化学习的终极目标。

5. 运用恰当英语环境, 确立“合作”意识

当前的网络环境下, 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主场已被无限放大到全球各个角落, 教师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已被无限放大到终身化的极致, 教师和学生的认知范围也被无限地扩展和延伸了。因此, 英语学习已经不是某个个体所能独自高效完成的。教师和学生要在大量生动形象的英语环境里, 确立一种新型的“合作”的意识, 即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师与多生之间、多师与一生之间、多师与多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而突破时空界限、并且互动性极强的网络为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化“合作”提供了可能。

网络环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教学中应借助网络手段, 不管是开展交互型的教学, 还是任务型的教学或探究型或合作型的教学, 都要把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能力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来, 真正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终身化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平, 胥秀英.论网络英语考试资源的利用.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2]郭红梅.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制约因素.教学与管理, 2009 (15) .

[3]宋立华.创建教师群聊模式, 促进专业自主发展.教学与管理, 2009 (15) .

上一篇:学习氛围创建措施下一篇:公司安全检查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