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写作的原则及技巧

2024-09-08

sat写作的原则及技巧(4篇)

1.sat写作的原则及技巧 篇一

SAT英语写作技巧之首段与主体段

一.作为一个准SAT考生,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作文总是出现在SAT考试的第一部分,好的作文发挥无疑给自己带来士气,但请注意“可持续发展”,后面还有九个部分需要大量用脑呢。

2.从读题、写作到最终润色和定稿,共有25分钟时间。

3.作文要求自己的观点辩论,所以使用第一人称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是完全可以的。

4.作文得写在线上,且最多只能写两面,超出不给纸。

5.作文由两位考官给分,每人给1-6分,总分在2-12之间,考官受专业评分训练。如果两考官评分相差1分以上,会请第三位考官裁定,因此评分相当客观。

6. 每个考官平均花不超过2min的时间批改作文,考生可以自己去尝试一下两分钟内阅读一篇字迹陌生潦草的文章是什么样的概念,然后就会意识到考官一定在有意识地在文章中寻找一些要素和章法。

7. 写作部分(writing)分值为800分,而作文(Essay)占整个写作(writing)分值的三分之一。

正如以上第2点指出,SAT Essay写作中,时间无比珍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要迅速通过brainstorming确定好立场并写出比较漂亮的开头尤其困难。

本文将重点指导考生五分钟内审题并创作出漂亮的首段。

第一步:审题立意

一般,SAT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如上Figure 1): 提示(Prompt,Figure 1小方框内文字)和写作任务(Assignment,Figure 1划红线的文字)。Prompt往往是源自某些名言语录或者

某些文学作品,主要是用于启发考生的思考。当我们看assignment的时候,我们可以沿着prompt提示的方向去思考,也可以直接按照自己对于assignment来思考。我们以Figure 1中的考题

作为本文中讲解的范例。读完这个题目后,首先要做的是用2-3min时间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i. Understanding the topic (理解话题),

ii. Brainstorming for examples(头脑风暴回顾案例),

iii. Taking a position(确定立场),

iv. Creating an outline(创建提纲).

第二步:创作首段

确定了立场,接下类的重头戏就是快速创作文章的首段。首段是阅卷人重点关注的部分之一,一个好的首段应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i. Grab the graders’ attention(引发读者兴趣)

ii. Narrow down the topic & Position(告诉读者本文的话题和主旨)

iii. Transit smoothly to the examples(自然过渡到主体段)

毋庸置疑每个考官一次性需要给上百篇作文评分,而大部分的文章都有类似的观点,甚至给出的例子也是相同的。为了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你必须设法让你的文章变得有趣,

在一开头就引人入胜,而且这个创作过程必须在2-3min内完成。这里给各位考生重点推荐两种万能开头写作法:“循循善诱”法 和“先扬后抑”法。

“循循善诱”法

“循循善诱”法作为引起读者兴趣的首段,是最常见的。之所以称之为“循循善诱”,是因为写作会按照从大范围到小范围、从概括到具体的循序渐进的模式展开,从而将读者“引诱”到文章的主旨,即作者的立场。

以上是笔者为各位准考生创作SAT Essay首段提供的两套“快餐”。相信各位考生经过多次练习和一定的积累,可以迅速掌握这些方法。当然,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你的文章已经成功一半了,另一半就应该交给主体段了。下面我们来看看主体段的写作技巧。

(二)留学路书SAT写作的核心内容通常也叫做SAT写作主体段落,在全文起着主心骨的作用。为了能简单明了的`写明主旨意思,大家在备考时还需要多练习。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写好SAT写作主体段,期间又要注意些什么。

对于采用一般的四段式和五段式的SAT写作结构而言,中间的主体段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作文能取得一个什么样的分数,也就成败在此了。

1.详细叙述自己的观点。

SAT写作是表达对题目的一种看法,在主体段部分,要详细的叙述一下,自己的这种观点的原因。

SAT写作无非就像我们语文的作文。我们是在学习人家的英语,把它变成自己的表达和思考方式。

2.准备充分的例证。

在这部分中,需要大家调用自己所有的例子储备,展现对英美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掌握和认知程度,这里你可以灵活一点。挖掘该事件和你的论点的关系。为己所用。可以多看一些名人传记,

关心时事,善于思考,做一个兼收并蓄的人。

这三段的结构可以采用论点+例子+感想的方式,用到1-3个事例,尽量用到专有名词,具体时间,数字等等,如Norman Conquest,Peter the Great, Fitzgerald等,加强自己的文采。

他们的事迹比较具有普遍代表性,换句话说就是什么题目都能挖掘挖掘内涵,套的上去。。。。

举例子时注意例子的真实性、典型性、及权威性。

文章例证过程中结构要清晰明了,对于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定要交代清楚,前因和后果更要分清。事例的叙述中,时间是非常好的顺序,需要把握。

3.前提是掌握词汇、句式和段落。

当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大家要掌握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对词汇,句式和段落的掌握,也就是最基本的英语写作知识的掌握。

2.sat写作的原则及技巧 篇二

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即学术素质评估考试,是美国历史上使用最为广泛、研究最为深入的大学入学考试,俗称美国高考。它的写作考试,着意于写作能力对于大学的学习,特别是学术精神和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被认为是最强大的学术工具。

一、论点是自己思考所得吗?———议论文写作要着意于批判性思维能力

正如潘教授所指出的,我们一般的议论文写作理论认为,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假如这个定义正确,那么,我们在议论文写作实际中,是不是遵守了这一点呢?

“作者”是这个定义的关键性要件,也就是说,议论文所要体现的是作者本人对论题的主张,是其经由自己的思考所得。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指导,特别是高考作文命题中,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尽量不要提供既定的结论。

然而,且不论我们平日的议论文写作命题和指导,即使是作为风向标的高考作文命题,也普遍存在着对“作者”的漠视。

应该说,有些高考作文题确实试图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比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触摸城市/感受乡村”等,但是大多数题目提供了思考的答案。尽管写作要求申明“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可以“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高考作文题的立意是既定的,是不证自明的。

试以近几年的浙江省高考题目为例:

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考生要阐述“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的主题,“我”是主体的一份子,“我”离开主体就会枯萎,“我”对它牵挂、祝福和感恩;2010年“角色转换之间”,也须扣住反哺———文化反哺———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来谈;2011年“我的时间”,更是在提示中表明: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对于这些作文题目,考生需要的思考就是顺着题目的意思,如何把既定的观点阐述得准确、透彻。更有甚者,其他省市的诸如“诚信”“拒绝平庸”等题目,有着太多的社会流行见解和标准化的说辞,在此前提下,考生能够无视强大的道德力量和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另说一套吗?从根底上说,这些作文命题还是没有逃出“八股”老套,其内容仍然停留在“代圣贤立言”层次上。学生的“角度自选,立意自定”实质上就是阐发题旨的微言大义和精微奥旨,题目本质上考测的不过是考生顺着杆子往上爬的“运动”功能和圆熟的文字技巧。

而SAT作文的命题思路则完全不同,请看2011年的SAT作文题目:

1.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

2. 接受群体的价值观会认可人们避免对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吗?

3. 鼓励不一致和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

每个SAT作文题前,都有一段简短提示。但提示语中没有明确的单一的观点,其作用只不过是拓宽思考范围而已。

例如,上述第二题的提示是:

无论在生活中的哪个层面,忠诚都是人们鼓励和赞赏的一项美德。因此,我们向我们的家庭、团队、学校和我们的国家献出忠诚。但很多时候,忠诚是盲目的:借着不自觉地与一个群体认同,将其价值观当作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就不必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了。

很显然,SAT作文并没有我们惯见的定于一尊的答案。它不会用结论来束缚写作者,甚至不会给出任何暗示,写作者不必顺应一个唯一的既定观点阐发论证,评卷老师也不会去寻找正确的观点。你可以完全赞同,也可以有所保留,或不赞同,甚至完全反对。评分者不会因为写作者“不保持一致”便认定其离经叛道而判低分甚或零分。换言之,它的实质是允许学生独立思想,鼓励学生说出“你的意见”。我们通览2005年3月以来的SAT写作题目,发现所有的题目都是如此。

为什么SAT写作题目不提供“标准答案”呢?这与其编制原则有关: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包括那些英语非母语的学生,作文题的提示语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作文题目应该与一个较广的领域或兴趣范围有关,不应该仅限于一个很窄的领域或范围,不应该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或需要学生学过特定的课程。

———作文题的提示语不应含有那些过于修饰性的或过于技术性的语言,也不应涉及过于特殊的文学引用(specific literary references)。

———作文题目应该能够引起高中年龄学生的兴趣与投入,并激发他们对于重要问题的批判性反思。

———作文题目应该给学生机会,使学生运用他们广泛多样的经验、所学以及他们的想法,来支持他们的观点。[1]

当然,从更深的层次上看,SAT所着意建构的是美国国民的关键能力———批判性思维力,正如美国的约翰·查菲教授就批判性思维应特别关注的14类问题所说的:

(1)问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的意义模糊不清?

(4)价值冲突和假设是什么?

(5)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6)论据是什么?

(7)抽样选择是否典型?衡量标准是否有效?

(8)是否存在竞争性假说?

(9)统计推理是否错误?

(10)类比是否贴切中肯?

(11)推理中是否存在着错误?

(12)重要的信息资料有没有遗漏?

(13)哪些结论能与有利的论据相容不悖?

(14)争论中的价值偏好是什么?

可以看出,SAT写作的要求,是激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因为真实的思考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没人有权力从外部强加。这种写作内容的自由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创造力、思考力及批判力的发挥,新颖独特、富有洞察力和批判性的观点成了SAT高分作文的重要表征。正如SAT考试指南中所指出的:不要畏惧错误,哪怕是偏激的,只要能够坚持一个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并且很好地阐述理由。这样,写作展示的是人的个性、思想和人格,他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他不需要“紧跟”或“紧随”,他不固执己见,表达自己而又不断地超越自己。SAT作文并不要求你有多高深的思想,而对高中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深刻见解是不现实的。SAT写作题目选择的观点,更多考虑的是一个对学生个人而言容易佐证的观点。

其实,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仅是美国学生的关键能力,更是中国国民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国民素养的核心成分,OECD(经合组织)组织的相关研究形成了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能力模型,批判性思维能力乃其重要成分。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共识,对于学生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相对培养偏少”[2]。《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具体举例说:“以一个SAT真题的写作提示语为例———‘学校是否需要教授学生伦理与道德’。大多数中国学生支持该论点,即学校应该传授学生伦理知识。然而在架构论据时,他们却将这一论点等同于伦理是否值得学习。但多数美国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考虑,教授伦理知识究竟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家庭的责任……很多(中国)学生都很难抓住题目真正想表达的含义。”

实际上,我国现代语文高考历史上就有过不少不提供结论的相对开放的试题。早在20个世纪初期,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就出过这样的招生考试作文题目:“孔子言上智下愚不移,而孟子乃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其旨异同,盖举其大义以对。”[3]再请看1932年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试验作文试题:“艺术与人生/科学与人生。”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新生入学试验作文试题:“(1)叙述你平日作文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其困难的由来。(2)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其经过及原因。”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1946年度联合招生作文试题:“学校与社会。”[4]

梁启超在其专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指出,论辩文最好的题目是两边对驳,论者可以持对立的见解展开讨论。这样,文思就不会枯窘。他反对如“中国宜自强论”“民生在勤说”之类空而不能驳的题目。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则认为阅读和写作应该考测学生的“思考力”:“即须养成学生有审慎批评的技巧,有抉发隐在事象背后的真相的能力,有作成最合理的判断的决志”;“养成虚心的不武断的精神,也就是尊视独立思考而不盲从权威、传说及他人意见的初步”。[5]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作文测试中,不能空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考作文中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是体现创新意识的表现,不宜引导我们的学生只会按所给信息和既定结论组成一篇几乎没有任何自己思考成分的文章。这不仅仅为了应付高考写作,也不仅仅为了语文学科教学,因为,只有“我国加强发展国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才能使我国国民素养这一国家最为核心的软实力不断增加,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2]。

纵观百年语文教学史,总体上看,我们的作文题目留给学生立论的空间为什么越来越小?他们自主发挥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研究。

二、论证有范式吗?———以逻辑规范显示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学术品位

SAT考试一直被很多专家称为“真的考试”,因为它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逻辑。SAT考试的Essay写作,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写作。就SAT考试指南的官方标准来看,它主要要求的是五个方面的能力,首要考察的是逻辑,即作文的逻辑结构。它规定了SAT作文要保证逻辑的清晰,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论点、一个有效的论证和一个有力的证明。

我们来看看SAT学术写作的评分标准。这是满分的评分要求:

●观点鲜明、富有洞察力;见解独特、富有批判性;能用合适的例子、推理及事实论证观点。

●组织严谨,结构紧凑、集中,能够清晰、连贯、有逻辑地阐述观点。

●语言表达娴熟,用词灵活、准确、恰当。

●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语法、惯用法及技巧使用无误。[6]

从以上评分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SAT写作作为一种分析性写作,其评分标准要求考生达到出色的辨证性思维的程度。这需要考生具有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思维的能力,以更深刻地剖析和分析问题。最关键的部分莫过于思路构建过程,特别是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处理。这种关系处理不妥,就会犯中国学生最常出现的典型毛病———跑题。

中国学生在提炼论点和选择论据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论据对于论点的支持缺乏逻辑性,甚至互相矛盾。《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举例说,有个学生支持“成功需要通过个人努力,而并非一两次的侥幸才能达到”这一观点,但他给出的例子却是一个人坚持买彩票直到中了大奖,这个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更适合作反面论据。还有,没有对作为论据的事实进行认定,运用假设性事例进行论证。某考生写道:一个人通过继承财产而不是自己的辛勤努力获得财富,这证明运气更重要。这个观点也许正确,但假设性例子出现在写作中不具有任何说服力。

面对美国学生的SAT作文答卷,美国大学理事会主席Caperton高兴地说:“阅读学生们的这些作文真是一件愉快的事,他们富于思想,个性各异。看到这些年轻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如何运用写作表达他们的观点,真是让人鼓舞。”[1]

那么,为什么美国学生能比较好的适应SAT写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其实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了。

《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小学五个年级的“说理”有具体的要求。小学一年级就要求“重述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这样的说理训练一直持续到高中。在高中低段,说理文写作除了讲究形式逻辑,还要讲究结构逻辑,能够预先估计和避免读者可能会有的误解。此外,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对方的话,不曲解,不望文生义,也不断章取义。而到了高中高年级,“说理评估”对象是“公共文件”(public documents),如政府的文告、政策说明、政党文献,公共服务部门的宗旨、规章、条例、商贸和招聘信息等等。一切发表了的东西,只要议及公共话题,都是公共文本,也都必须接受公众的“说理评估”。在美国学校里,从高小到初中、高中,有一个不断持续的说理教育过程,从小学四年级算起,光必修课就有9年,可见其对培养说理习惯的重视程度。说理的民主秩序与理性公民的高素质是相辅相成的。美国之所以能有比较高的公民素质、国民独立思考能力和公民社会理性,重视说理教育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7]

SAT作文除了要求逻辑规范外,其学术品位还体现在语言运用上。准确是SAT作文语言的首要追求。宁求简单而准确,不为繁复而错误。词汇的多少和句法的复杂与否并不决定写作的优劣,能清晰而有效地表达观点,把看似简单的词句用得到位才是地道写作的关键。

英语写作学习到一定程度,并具备相当词汇量的学生,往往喜好用大词、难词、长句写作,觉得这样才能显出自己语言的功底,可以得高分。如SAT英语作文中的“合理的评判标准”,其实在大多数语境下,只需用一个“good”就能解决,所以表述为“a good standard of judgement”。实际的写作需体现语言标准性的要求。但“good”一词,在大多中国学生的眼中,恰是一个太过于平凡的词,他们会希望通过替换来展现自己辞藻的华丽。于是,有人会使用“gorgeous”(“华丽”“富丽堂皇”,甚至“惊为天人”之义),或是用“grand”(“宏大”之义)来表述,甚至是“fabulous”(“好得神乎奇迹的”)、“mar velous”(“奇迹般美好的”之义)来替代“good”一词。这样的替换,在一些传统的中国英语教师看来,无疑是杰出的表现和值得鼓励的行为。然而在美国的SAT考试中却会被考官判定为形容词修饰的误区。因为good有“合理”“合用”的意义,而上述几个替换的词却和“standard of judgement”,即评判标准构不成贴切的表意关系,华而不实,使读者不知所谓。更不必说那些敷陈大段的排比比喻、堆砌大量的诗词歌赋、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名人名言的语言形式,尽管似乎能够显示自己喷薄而出的才情和信手拈来的豪气,很炫很潮,但结果是把SAT考场当成一个秀单词的地方,与SAT作文语言的要求背道而驰。

参考文献

[1]任长松.美国的高考: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深度剖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26-27.

[2]鲁子问.SAT之于中国的价值及实现[OB/EL].(2011-12-15)[2016-09-21].http://edu.sina.com.cn/yyks/2011-12-05/1141319931.shtml.

[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39.

[4]王丽.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

[5]杨贤江文集(第二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682-683.

[6]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1-98.

3.sat写作的原则及技巧 篇三

1 舞台灯光设计

舞台灯光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设计,舞台灯光照明主要分为剧场舞台灯光照明和综艺晚会舞台灯光照明。这两种舞台灯光照明的共同特点是现场观赏效果很强,使现场的舞台有一定的冲击力和艺术观赏性。

1.1 在剧场中的舞台灯光照明

在剧场中的舞台灯光照明主要根据演出节目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灯光设计。剧场舞台的基本舞台灯光装置主要指配合歌剧、舞剧和话剧、芭蕾剧演出的需要,综合利用筒灯、天排灯、地排灯、散光灯来制造绚丽的舞台效果,筒灯也称为rap灯,主要是通过在圆形的筒状物体里面安装镜面灯泡,或者是在反光碗里面配置溴钨灯泡,发出笔直的光束,呈现出各种形式、宽窄不一的光束,但是这种舞台灯光的缺点是不能调节光斑大小。同时,天排灯、地排灯和大功率的散光灯都采用上下扫描的方式来照射舞台大幕,这种灯光光亮比较平衡,照射的范围比较广。另外,还有成像灯或造型灯,这种舞台灯光最实际的用途就是可以投射出任意的花纹和图案,功率可以自由选择组合。这种灯光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选择配置,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将原来的幻灯切割成各种形状的,比如方形、菱形、三角形等。聚光灯在舞台上现在应用的比较少,在舞台上应用聚光灯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光斑的大小,聚光灯投射出的光束很集中,漫射出来的灯光相对来说比较少,功率也比较多样化,从0.5~5 kW不等。聚光灯的使用原理是应用平凸聚光镜,因此可以自由调整焦距,焦距分为长、中、短等。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按照视射的距离进行选用。

舞台灯光不仅用来照明,还用来营造绚丽的舞台效果。所以舞台灯光很多都是采用定点光源,配合不同的灯光颜色,制造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柔和的、唯美的、炫目的、阴森的、温暖的。舞台灯光的基本设计原理是根据人体肉眼的构造,根据观众的审美设计出合适的舞台灯光和舞台造型。

1.2 在综艺晚会中的舞台灯光照明

大型综艺晚会在现代文化传媒活动中比较常见,晚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在每年的春节晚会上,有很多专题性质的晚会,这种晚会表现形式不同于主题纪念晚会和颁奖晚会,运用不同种类的灯光烘托舞台气氛。晚会的举办场地形式多样,有不同类型的演播厅,比如体育场、露天的剧场、音乐剧院、演播厅等。从观看节目的受众来看,节目的层次和级别越高,那么观赏的人就越多;晚会上的节目主要有戏剧、舞蹈、音乐和戏曲,综艺晚会的灯光设计要求比较高,采用最先进的照明技术和布景技巧,在进行舞台现场布光时,应该选择最好的灯光摆放位置,结合现场的气氛和构造,选择目前最先进的电脑灯,以达到最好的灯光效果。把总体布光基本照明强度控制在了2000~2500 LX范围内,后区照明度在800~1000 LX之间,光效的变化非常快。综艺晚会的灯光最大的优势是有利于电视新闻转播,但是在综艺晚会上的灯光还应该考虑到,保持光的显色性和摄像机的显色性的平衡,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也满足摄像机捕捉灯光的要求。

2 影视灯光照明

影视灯光大致分为电影灯光照明和电视节目灯光照明,影视灯光的特点是追求光效的自然随和,最大限度促进场景表现更加真实和自然,在拍摄现场进行布光时,应该考虑到随身的录像设备,选择合适的光源。

2.1 电影灯光照明

电影灯光照明主要分为两种,外景灯光照明和室内灯光照明,外景灯光照明主要是在自然光线的基础上,自然捕捉自然光效;在室内的灯光照明主要注重现场的造型感,要检查感光材料的质量,选择合适的胶片,调整感光度。在室内照明中,不宜采用色温很强的灯具,应该尽量使用传统的灯具,因为这种灯具功率比较大,可以支撑更多的时间,灯具的光源色温比较高。

2.2 电视节目灯光照明

电视节目灯光照明分为影视剧、演播室、电视新闻外景等几种灯光。其中,影视剧和电影的灯光使用原理相近,但是摄像机对于照度的适应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微弱,但是其对色温的适应性要优于胶片。在演播室照明中,主要发挥灯光的造型作用,根据其自身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光线布置方案,首先应该检查全场的灯光设备,了解所用摄录设备的使用性能和使用方法。同时,还要仔细分析播音员的面部特征、发型、服装整体效果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人物造型产生很大的作用。在电视节目中,背景光的亮度和人物光的亮度的比例应控制在1:2左右。在对人物进行布光时,要尽量减少背景的阴影,学会把多余的杂光控制在播音员的身后,最好使用浅谈的、单一的色彩。最好在节目现场采用浅色调或中性色彩,因此,在演播室录制节目时,应该根据男女主播员的脸部特征,首先找到主光位,分析两位主播的脸型,如果两位主播的脸型差异比较大,那么就应分开设定主光位置,重新调整相应灯光的高度,对于灯位的选择应该根据人物脸型进行相应调整。对于人物的造型应该使用主光,通过光线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不同的灯光可以为人物制造出不同轮廓、衬托人物的肤色和气质。对于灯光方位的选择,应该首先分析人物的脸部特征,一般情况下,在同一个演播室,主光灯应该打在播音员身上,女播音员的灯位应该更低一点,对于播音员的坐姿也有要求,播音员的坐姿应该降低一点。因为演播室的光线比较阴暗,有时会用到辅助光,灯光的影子不应该遮住鼻梁,合理控制好主光灯的亮度,照射人物的正面,应该使用面灯。灯位应高于人物的头部。有时为了凸显播音员面部的精神,可以使用双面灯光,这种灯光主要发射柔和的灯光对播音员的面部进行照明,然后使用小型灯和眼神光,勾画出人物的线条,促使人物更加立体可感,英姿勃发。通过轮廓光可以增强画面的画质,体现纵深感,突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层次。通过灯光设置,可以完善人物的整体造型,凸显人物的发饰、肩部的服装的质感和立体感。灯位亮度应该高于主光灯的亮度,但是也不能设置得太亮了。

3 结语

灯光照明不仅是一种照明工具,在现代传媒形式中也是一种装饰工具,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有着很强的实践操作性,特别是在电视媒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灯光的设计和布景对于电视新闻节目和综艺节目都非常重要,只有选择合适的灯光位置,采取合适的灯光亮度,才能达到完美的舞台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建军.简述舞台灯光和影视灯光的设计原则及布光技巧[J].现代电视技术,2008,(4):108-109.

[2]吕海军.灯光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作用分析[J].大舞台,2013,(5):117-118.

[3]李伟.舞台灯光设计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4):203-204.

[4]田霖,陈晨.舞台光影魔术师——电视舞台灯光设计的现状与未来[J].影视制作,2014,(3):16-23.

4.sat写作的原则及技巧 篇四

一、完形填空题的变换形式

1.选项完形填空:即在短文下方为每一个空提供若干选项供学生选择。

2.首字母完形填空:即不提供选项, 而是在空前给出应填单词的首字母, 学生根据首字母及文章大意在空白处填写适当的单词。

3.填词完形填空:即在文中挖去一些词, 不给任何提示, 学生根据大意填入适当的单词。

4.选词完形填空:即把删去的单词打乱顺序随机排列后, 置于文章上方的方框内, 供学生选择。设计时可以增加几个词作为干扰。

二、完形填空题考查要点

完形填空题要求学生从语篇层次上把握语言材料,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 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一般来说,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技能:1.对文章上下文的理解和把握语言的能力;2.对词汇意义及用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3.根据生活常识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4.对惯用法和常用搭配的掌握程度。

三、完形填空设计原则

完形填空旨在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材料中的信息寻找线索, 进行合理的推理和猜测, 在文中的删词处填入适当的词语。这些被删去的词常常与句子中其他部分、邻近句子及整个文段在语义、逻辑和句法等有多方面的联系。因此设计这种题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所选语言材料要与《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合格初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的要求相当。也就是说, 其文字材料难度应略低于阅读理解的材料。

2.所选材料应该含有比较丰富的语言形式和紧凑的篇章结构。

3.文章长度要适当。完形填空设计的空的间隔通常在5~8个单词的范围内, 因而可以大概以7或8乘以挖空的空数来估计选材的长度。如果设计15个空, 8×15=120, 再加上文章的首句和尾句的长度, 可知文章长度大约在150~180词的范围内就比较合适。选材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设计完形填空题。

4.此类题型的文章首句 (第一句) 和尾句 (最后一句) 不宜设空。因为首尾句通常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如果首尾句信息不全, 则会影响学生对文段的理解。

5.试题所涉及的各类考点 (词汇、语法的运用、上下文的理解和篇章结构的安排) 应均衡分布。

6.设计考点时一定要避免某一小题的答案出现在文章的其他地方。

7.选择考点时应侧重从语言的意义考虑, 而不能一味地考查语法形式或句子结构。所选短文应该主旨明确, 大意清楚并有较好的连贯性。

8.考点设计还应考虑到上下文的呼应关系。

9.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并且正确选项和干扰项的外在形式特征要一致;干扰项要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等。

10.不宜把语言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作为考点, 如专有名词、地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近几年课程改革实验中, 各地中考英语试题基本上都设计了完形填空题, 但在设计时, 命题者有时会违背完形填空的设计原则, 如:

例1:

Not everyone has the chance to be a detective.But I once got one when I was thirteen years old.It happened in 1988.

One afternoon, I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when I saw my father’s new car.I 1to see my father, but to my surprise, it was a young woman driving instead.“She stole my father’s car, ”I thought, so I quickly stopped a taxi and got in.I said to the driver, “Follow that new car 2.”And I told him why.

The taxi driver had a car phone, and I asked him to call the police.Soon we heard the 3 of a police car and its siren.The police told the woman to stop her car.Our car came to a stop, too.I 4 right now and said to the woman, “It’s not your car.It’s my 5.”

The woman smiled and said, “Oh, you’re Mr.Johnson’s younger son, right?I’ve seen your photo at your father’s office.”

Before I could say 6 word, the woman explained that she was my father’s new assistant.My father had asked her to take his computer to the shop to have it 7.He lent her his car.After hearing her words, we called my father and he told us what she said was 8.The police and the taxi driver laughed.I 9 very sorry.It was both the first time and the last time for me to work as a 10.Don’t you think my story funny?

1.考查纯语法知识。

不少命题者把“选择填空”和“完形填空”等同起来, 混淆了二者在考查目的上的区别。例1中共10个小题, 其中第1、第7和第9三个小题考查动词时态的用法, 占总题量的30%, 这三道小题可以脱离语境从文章的时态即可判断出来。

2.选项缺乏排他性。

一般来说, 完形填空题的选项应具有排他性, 即一个选项不应“兼容”该题的其他选项。这是因为具有“兼容”性的选项, 不仅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也不符合完形填空题选项唯一的要求。例1第1小题的四个选项, 有两对是“兼容”的, 即“A.expect”和“C.think”均是动词原形, “B.expected”和“D.thought”均是动词的过去式。考生只要判断出该小题应使用动词过去式, 就可以顺利地排除A、C两个选项, 四选一变成了二选一, 难度也随之降低了一半。例1中的第5和第8两个小题也有类似的问题。

3.干扰项缺乏干扰性, 有些甚至形同虚设。

这是完形填空题设计过程中一个最为常见的问题。样题在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第5题“It’s not your car.It’s my_____5.”四个选项分别是“A.father”“B.mother”“C.mother’s”“D.father’s”。选项A、B极容易排除, 因为父亲、母亲与汽车不属于同一类别, 而母亲在文中从未出现过, 所以选项C也是凑数的。可见, 本小题中A、B、C三个选项的干扰性明显不足。

4.干扰项不成立。

将干扰项放进相对应的句子中, 在语法或句法上是错误的。如第2、第6和第9三个小题, 仅有正确答案可用, 三个干扰项都是不成立的。学生只要分析语法和句法, 就可以排除三个选项, 即使不知道剩余一项的意思也不影响其答题。

例2:

1.选项设空间距不合理。

这篇短文共161个词, 设15个空, 平均设空间距为10.7个词, 最多17个词, 最少5个词。间距过大会增加考生的阅读负担和阅读时间, 间距过小会出现余下的语境信息不足以提供语言线索, 造成阅读障碍。

2.语言点分布不均衡。

试题考点重复过多, 如第4、第7、第8、第10、第15小题均考查固定搭配。试题所涉及的各类考点, 如词汇、语法的运用、上下文的理解和篇章结构安排, 应均衡分布。

3.答案的选项过于明显。

如第4、第7、第8、第10、第15重在考查词语搭配, 考生不用阅读上下文就能确定答案。因此, 测试的难度难以保证。

4.首句不宜设空。

所选文章首句往往是文章的重要信息点, 因此, 不宜在首句设空。

四、完形填空题解题技巧

完形填空属于有障碍性的阅读, 考生对阅读这些含有空缺单词的短文没有把握, 困难较大, 所以往往望题生畏。因而完形填空历来是中考中失分率较高的题型。以往完形填空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句法上, 对语篇背景考虑不多, 近年来考查的重点已由考查语法逐渐转向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要完成好完形填空题, 学生除必须掌握一定的语法、词汇知识, 了解英美风土人情等有关文化背景知识, 熟练掌握英语习惯用语的表达外, 还有赖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通读试题所给的短文, 获得整体印象, 做到弄清文脉、抓住主旨, 较好地把握短文大意。要在阅读理解短文意思的基础上才开始判定选择, 切忌仓促下笔。

2.综合考虑、初定答案。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 再结合所给选项细读全文, 联系上、下文内容, 注意从上、下文的语法结构和词语搭配及备选项中寻找解题的提示, 以词、句的意义为先, 再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 根据短文意思、语法规则、词语固定搭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对备选项逐一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 排除干扰项、初步选定答案。

3.瞻前顾后、先易后难。动笔时要瞻前顾后、通篇考虑、先易后难。对比较明显的, 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先做;一下子不能确定答案的, 先跳过这一空格, 继续往下做, 最后回过头来再集中精力解决难点。这时可结合已确定答案的选项再读一遍短文, 随着对短文理解的深入, 可以降低试题的难度, 提高选择的正确率。

上一篇:创业板上市规则解读下一篇:护理人文修养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