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江苏高考试卷评析

2024-09-05

2024江苏高考试卷评析(5篇)

1.2024江苏高考试卷评析 篇一

2014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简评

2014年江苏的高考数学试卷,保持了去年的命题风格,在知识覆盖、技能的掌握、能力的体现以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等各方面都很好地贯彻了《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和命题指导思想,表现出江苏高考数学试卷一贯特点。

填空题均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查为主,虽然第11~14对学生的基本思维品质有所考查,但对考生思维的挑战性不高,绝大多数考生可以应答自如。

解答题的基本题型、知识分布和难度要求与去年基本持平,试卷结构稳定,试题内容通俗。第15~17题题分别对三角函数运算、立几命题证明和解几椭圆曲线基本量进行考查十分常规;应用题背景涉及文物和环境保护,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数学建模简单,解决方法多样;第19、20题上手容易,考生从压轴题获取较多的分数成为可能。试卷最大特点是难度水平的保持,选题仍然较多源于课本,平凡而不乏变化,考查的问题与平时所学所练基本无异,学生解题可以驾轻就熟。

与去年一样,今年试题深刻严谨隐含其间,易中有难,凡中有变,能力要求不低,要想得高分也非易事,试卷的效度、区分度和选拔功能也会继续保持。高考命题如此保持连续性,一定会对教学导向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产生重要的影响。

江苏省高考数学阅卷组

2.2024江苏高考试卷评析 篇二

1整体分析与评价

1.1知识点分布与呈现方式

从表1、表2不难发现, 试卷在整体结构、题型题量、考查内容、考核目标等方面与2015年基本一致.主要变化如下:2015年江苏省高考第10题、第18题分别考查了直线与圆、直线与椭圆, 而在2016年第10、18题分别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直线与圆, 这符合江苏省填空和解答一题考查直线与圆, 一题考查直线与椭圆的惯例;将2015年填空题第9题关于立体体积计算问题下放到2016年解答题第17 (1) , 添加了考查线性规划内容的第12题;将填空13题的函数零点、附加22题的空间向量和23题的数学归纳法分别用向量、直线, 与抛物线、排列组合问题取而代之.除此之外考点分布及呈现方式完全一致, 继承了以往的命题风格.

1.2平均分和难度系数分析

2016年江苏省数学Ⅰ试卷的平均分为98.3分, 难度系数0.61.其余各项的平均分和难度系数见表3.

由表3不难发现, 填空题1~8和解答题15~16主要考查了集合、复数、双曲线、概率统计、流程图、数列、解三角形和立体几何等重要知识点, 均为难度低、易上手的容易题, 可以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填空题9~12和解答题17~18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直线与椭圆、函数性质、线性规划、函数应用、直线与圆等以C级知识点为主的中档题, 入手容易且计算量适中, 学生读完题后会有思路, 但需要考生静下心来思考和运算才能得到答案.考查通性通法的同时确保区分度, 既能保证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取得应有的成绩, 也能保障综合能力优异的学生脱颖而出.试题设置注重应用性和探究性, 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解法的多样性和不同解法效率的差异性, 能较好区分学生的数学素养, 利于高校选拔不同层次的人才.填空题13~14和解答题19~20主要考查了向量、三角函数、基本不等式、函数与导数、数列等综合性的难题.试题适度铺设台阶, 难度层层递进, 使得考生上手容易深入难.对考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选拔一流学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试卷特色

2.1紧扣考纲、立足教材、突出“三基”

2016年江苏省数学试题紧扣《考试说明》的要求, 贴近教学实际, 知识点覆盖率达到70%以上, 无偏题、怪题.多数试题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 给学生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理念.例如第3, 10, 22题就是分别来自选修1-1中40页的第1题、32页的第6题和46页的第5题改编而来.第9题和第14题是由必修4中30页的例1和116页的例4组合、加工、延伸、变式而成.第7, 8, 15, 16, 18是分别由必修3中112页的第6题、必修5中40页的第5题、27页的第14题、必修2中70页的第18题、111页的第1题和114页的例3等例题、习题二次开发和深度挖掘而得到.试题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多角度、深层次考查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此外, 试题更注重数学思想和通解通法的考查.比如第13题可以建系, 运用“坐标法”求解;也可以先确定一组基底 (比如) , 运用“基底法”求解.第14题出现了三元变量函数求最值的问题, 运用化归思想, 将3个变量转化为2个变量求最值的常规问题, 具体过程如下:

由sin A=2sin Bsin C, 可得

的最小值问题.

学生容易想到的常规思路有3种:

(1) 对函数求导, 利用导函数研究初等函数的性质 (如单调性、最值、极值等) .即

(2) 构造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 式变形为

当且仅当, 即tan Btan C=2时, f (x) 取最小值, 故tan Atan Btan C有最小值为8.

(3) 转化为求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 式变形为

当, 即tan Atan B=2时, f (x) 取最小值, 故tan Atan Btan C有最小值为8.

此外, 还可以利用必修4中116页的例4:在斜三角形ABC中, tan Atan Btan C=tan A+tan B+tan C这一结论, 简捷求其最值:由tan B+tan C=2tan Btan C和tan Atan Btan C=tan A+tan B+tan C, 得

两端平方得

这需要学生运用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等思想和方法, 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突出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三基”考查.

2.2循序渐进、多题把关、公平公正

近几年江苏省的高考试题填空的1~8题都是容易题.第9~12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 属于中档试题.第13, 14题为填空的把关题, 重点考查数学思想和通解通法的同时, 对考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属于难题.解答题15~17属于中低档试题, 侧重于空间想象、推理论证、数学应用意识等能力的考查.第18, 19, 20题以“起点低、入口宽、难度层层递进”的特色来设置把关题.数学试题坚持“循序渐进、多题把关”的命题原则, 深受师生喜欢.比如第18题第1, 2问分别考查圆的标准方程、直线方程、直线与圆等知识点, 难度层层铺设, 对于中等的考生不难完成;第3问多角度、深层次的考查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考生可以从两圆位置关系角度着手解决, 也可以从直线与圆位置关系角度着手入手, 也可从题设中求解出关于变量t的方程, 利用函数的有界性, 列出t的不等式求解范围.

此外, 可以从函数与方程的角度出发, 利用判别式或基本不等式求解, 此题可用十几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解决, 是一类甄别学生的素养的好试题.今年江苏省试卷命制跳过大家都在搞的热点问题, 比如考前模拟试题对填空13题的函数与方程和附加22题的概率统计押题猜题等活动搞得如火如荼, 师生对此深信不疑, 为此花费了大量精力, 而忽视其它重要知识点的学习.然而命题组用向量数量积、直线与抛物线问题取而代之, 为搞应试教育的教师泼了一盆冷水, 确保考生考试的公平公正.

3教学启示

3.1吃透考纲、回归教材、重视基础

《考试说明》明确阐述了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及试题结构, 是高三教师和学生实施有效复习备考的依据, 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然而, 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备考时, 闲置《考试说明》这个指南针, 凭感觉盲目指导学生复习, 穿梭于考高资料和模拟试卷中, 结果是广种薄收的悲惨结局.为了引领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吃透其精神, 明确复习的方向、范围和要求, 才能做到“心中有尺、口中有度”的高效教学.

今年很多数学试题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 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第3, 8, 9, 10, 14, 15, 16, 18, 22等题都来源于教材中基础例题、习题的改编.这就要求我们在引领学生复习时要回归教材, 重视基础;要深入钻研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性质以及限制条件等, 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 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按教学规律办事, 不妄加难度和赶进度;要将各章节散落知识点及其发生过程和内在联系, 进行梳理、分类、整合, 不断地建构知识网络, 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杜绝带有功利教育心理的押题、猜题活动;要深入挖掘典型例题、习题的潜在价值 (如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或重要结论等) , 用联系的观点来研究例题、习题, 既可以纵向变式深入挖掘拓展数学内涵、又可以横向变式延伸数学外延, 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变化中发展, 在发展中提升, 抓住其本质, 以不变应万变, 从而摆脱题海的困扰,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我们既要回归教材, 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让我们站在高中数学大厦上重新审视教材, 开拓视野, 透视本质, 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 才会使学生有新的理解、发现、感悟.

3.2提升能力、发展思维、强化规范

《考试说明》提出的数学能力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较为困难或综合性问题的综合能力.数学能力并非孤立存在, 它与基本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 互相交叉渗透在整体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形成“知识与能力并重、思想与方法齐飞”的教学特色.

然而, 在日常教学中, 部分教师热衷于解题和讲题, 以练代讲, 以经验积累代替理性思考, 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得不死记硬背模仿, 一旦将问题变形和更换背景便一筹莫展了.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数学能力, 特别是思维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景、新变化、新问题制胜的法宝, 提升思维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渗透和熏陶过程.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熟知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 注重数学思想渗透和数学能力培养, 不要片面追求所谓的“技巧”, 狠抓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 (即解决具有相同性质数学问题通用的基本方法) , 它体现本原的数学思想, 具有原创性, 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因此, 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和重视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 才能使学生面对变幻莫测的高考试题时有拨开浮云见明月的能力.比如遇到今年第12题时, 能先识别出是线性规划问题, 求x2+y2的范围其几何意义为区域内的点到原点 (0, 0) 距离的平方的范围;看到第13题就会想到常用的“坐标法”或“基底法”来解决;看到第19 (1) 题中的恒成立问题就会想到用参变分离或分类讨论来解决;对试题通性通法的考查历来为江苏省数学命题的一大特色.

3.2024江苏高考试卷评析 篇三

2009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与2008年相比,非常平稳,难度相当。达到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江苏省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目的,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试卷特点

1.不追求考点的覆盖面

在命题的指导思想上,今年继续明确“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以往通常是通过加大考点的覆盖面来实行的,但是,今年的试卷却不追求考点的覆盖面,今年一共考查了61个考点,仅占全部考点(110个)的55.5%,也就是说几乎有近一半的考点没有涉及。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物理试题题量有限,累计15条,不可能将大部分考点纳入其中;另一方面,一些物理学的重要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库仑定律、热力学定律等在试卷中反映出来,有些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在试卷中多次考查,足以鉴别考试的“双基”掌握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高考年年考,今年没有考到的考点明年可以考。

2.能力要求高,深度考查、鉴别考生物理思维能力

考试说明指出:“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应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能力考查的五个方面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本质上是考生物理思维能力在不同侧面的体现。今年的试卷比较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深度考查,因而试卷的难度还是处于高位。例如,第5题设置的情景是飞行员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跳伞,考虑空气阻力,要判断水平分速度vx和竖直分速度vy与时间t的可能正确的图像,既考查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又考查了考生对于空气阻力的各种可能性对水平和竖直分加速度的影响的思考深度。又如第8题,试题呈现了一张空间某一静电场的电势φ在x轴上的分布图,考生只有把这张极为抽象的φ-x图转化为实际的点电荷的电场图景(如左下图所示),才能迅速地正确判断。再如第15题,考查了动能定理、牛顿运动定律、安培力、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知识点,此题对考生思维的要求非常高,关键是做到受力分析正确、运动过程分析正确和能量分析正确,尤其是运动过程的分析,不少考生无法分析出终态运动系统的运动情景。

3.实验题难度降低,注重基本原理考查

今年的实验题保持了去年实验题命题的简洁、清晰、不偏不怪、注重考查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特点。两道题均源自教材,并作适度改编。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考生心理容易接受,利于中学提高教材学生实验的开设率,并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素养的提高,强化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4.关注现代科技,贴近考生生活实际

考试说明强调:命题应“关注物理科学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关注物理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纵观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物理试卷,以现代科技或学生生活为背景或情景命制的试题不断出现。细细品味每份试卷,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数量不断增多的现代科技以及生活类试题不仅令人眼睛一亮,而且使得全卷充满现代气息,贴近生活。由于现代科技类试题具有较强的考查功效,因此,这类试题愈来愈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命题专家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今年的江苏卷也不例外。源于生活的试题有第2题(墙上挂画框)、第5题(照相机闪光灯电路)、第7题(汽车过红绿灯)、第12B(3)题(奥运会游泳池底部照片)等,这些问题涉及共点力平衡、电容器、匀变速直线运动、折射定律等考点。源于现代科技的试题有第3题(黑洞)、第12C题(中微子)、第14题(回旋加速器)等,这些问题涉及万有引力定律、原子核反应、质能方程、物质波、动能定理、洛仑兹力、牛顿运动定律等重要考点。

5.全卷运算量較大

首先表现在选择题运算量较大,单项选择题自第1题开始,连续3题需要通过运算才能得到结果,多选题第6、7两题需要计算,9条选择题共有5条要求计算,使得不少考生在选择题上花时较多,从而影响后续问题的解答。实验题本身就有实验数据处理的要求,选做题中A的运算量明显偏大,而3条计算题的运算量也是十分大的。总体而言,若没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灵活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运算能力,要想在规定的100分钟内顺利完成解答是不可能的。很多考生最后一题甚至最后两题都没有时间解答。

二、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1.要密切关注考试说明中的变化

《江苏高考物理科考试说明》是我省高考命题和高三复习备考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献,每年考试说明都会略有修订,这些修订的内容往往会在当年的试卷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表一显示的是2009年与2008年江苏高考物理科考试说明变化对比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考点内容或要求发生变化的共有13处,其中有6处在今年的试卷上反映了出来,尤其是2008年第55考点“质谱仪、回旋加速器”后的“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技术细节不作要求”的说明今年被删除后,为第14题的第三小问的设计铺平了道路。如果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关注到考试说明中的这一细微变化,也许我们就会查阅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技术细节方面的资料,让学生拓宽加深,这样,他们在解答该题时将会比较从容。

2.要强化物理过程的分析

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分析物理过程的目的是还原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的本质,揭示所遵循或隐含的物理规律。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物理学习的成效,所以,物理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养成分析物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学会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13题,物理过程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如果学生分析出飞行器有动力上升做匀加速运动、失去动力向上做匀减线运动、失去动力向下做匀加速运动、恢复动力向下做匀减速运动,并且注意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各阶段的加速度不同,再结合运动学公式,本题可以较为顺利地解决。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的高低在第15题得到充分的检验。装置释放后,线框进入磁场,装置做变加速运动。线框出磁场后,装置先做匀加速运动,当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整个装置沿轨道向下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导体棒运动到磁场下边界处速度为零。以后,装置向上运动,由于焦耳热的产生,装置的机械能不断被消耗,装置上升的高度不断减小,直至线框不再进入磁场。经过足够长时间后,线框最终在磁场下边界与最大距离xm之间往复运动。这是对整体运动过程的分析,具体到三个小问得解决上,则需要选择小的物理过程,把握好始末状态,应用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或动量定理加以求解。

3.要涵养物理学科气质

学科气质的匮乏,是教师“镇”不住课堂、教育“征服”不了学生、教学上不了层次的根本原因。物理教师一是要努力提高对学科的兴趣和对专业的痴迷程度。只有将物理学科兴趣与职业的完美结合起来,将对物理专业心无旁骛的痴迷与忘我的投入融合起来,物理教师才能涵养出自身独特的气质与魅力。每一个学科背后都是一个广博的领域,物理学科也是如此,这里有足够多的美,有足够多的智力历险,有足够多的探索发现,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我们的精彩课堂一定会吸引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科多一分“油然而生”的“痴迷”,多一分“纯粹忘我”的投入,多一分“理想主义”的“疯狂”,多一分内心的沉静与高贵气质的沉淀,那么,自身的学科气质将会不断升华。二是要努力打造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的过程。所以,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人,从而为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打好基础。

4.要加强现代科技教育

4.2024江苏高考试卷评析 篇四

A.提交真实信息的义务 B.安全保管私人密码的义务 C.签订书面合同的义务 D.及时告知的义务 3.以下列举的支付指令必须符合的条件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除规定资金划拨的时间以外,支付指令还可以附有其他条件 B.指令中的金额必须是不周定的 C.支付的受益人为不特定的对象 D.要求接收银行无条件付款的指令 4.在数据电文形式问题的解决方法上,《电子商务示范法》为各国提供了哪种解决方案?()A.功能等同法 B.合同解决途径 C.协商解决途径 D.法律解释途径 5.电子商务中有很多分类,其中BtoC是指()。

A.企业与个人 B.个人与个人 C.企业与企业 D.企业与政府 6.根据规定,涉及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对难以确定的,原告发现该域名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

A.原告所在地 B.被告所在地 C.侵权结果地 D.侵权行为地 7.电子货币不具有下列哪个特征()。

A.数字化形态 B.电子化手段 C.主体广泛性 D.安全性 8.电子信息交易关系的内容具有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信息产品许可人享有的()和对信息产品的瑕疵担保义务等方面。

A.产品控制权 B.电子控制权 C.交易控制权 D.对电子商务交易产品的瑕疵担保义务 二、多项选择{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它们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6分)9.电子商务是指所有利用包括电讯、数字、磁力、无线、光学、电磁技术等电子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的()的统称。

A.交易活动 B.服务活动 C.金融活动 D.商贸活动 10.下列哪种属于电子商务服务提供者的义务?()A.规范合同条款 B.交易主体经营资格审查、登记、公示 C.制定实施管理制度 D.监督并保存交易信息 11.电子支付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为()。

A.债权人 B.债务人 C.付款人 D.收款人 12.数据电文的法律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电子签名是特定的 B.电子签名能够满足法律的要求 C.电子签名持有人是唯一的 D.电子签名是可靠的 13.根据使用的网络类型不同,可将电子商务分为()。

A.EDI商务 B.VAN商务 C.Intranet商务 D.Internet商务 14.电子信息交易的参与者有()。

A.金融机构 B.认证机构 C.网络服务提供商 D.证书持有人 15.《侵权责任法》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分为:()A.直接侵权责任 B.过错推定责任 C.共同侵权责任 D.无过错责任 16.下列哪些属于电子认证机构的义务?()A.担保义务 B.完善内部管理和审计义务 C.保密义务 D.告知义务 三、判断正误(请根据你的判断,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 划“×”。每小题2分,共16分)17.电子商务法仅仅调整交易形式,不包括调整交易本身以及交易引起的特殊法律问题(×)18.用户申请电子认证证书,无须向认证机构进行登记,可直接在线申领。(×)19.对支付指令的认证,是银行为确认发出支付指令客户的身份所采取的鉴别措施。

(√)20.采用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可验证性和否认性等问题。(×)21.自动ODR模式在解决争议时不需要仲裁员或者调解员的参与,往往是通过一种计算机程序自动地处理争议。(√)22.认证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数字证书服务,以金融机构财产提供担保,并承担一定的责任。(×)23.电子信息交易不是一种合同行为,它是发生在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法律关系。(×)24.《电子商务示范法》的颁布,标志着电子商务法在全国范围内的确定,对于推动各国电子商务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5.我国应如何确定数据电文的可接受性和证据力? 答:关于数据电文的可接受性和证据力问题,我国应当明确规定:数据电文可以作为证据材料。数据电文不得因为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否定其作为证据的可接受性。

在审查数据电文的证据力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生成、储存或者传递数据电文的方法的可靠性;

(2)保持信息完整性的方法的可靠性;

(3)用以鉴别发件人的方法;

(4)其他有关因素。

26.认证法律关系中有哪些当事人?他们之间存在哪些法律关系? 答:在开放型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认证机构一般是以中立的、可靠的第三方当事人出现,为交易双方或多方提供服务的。因而,在认证法律关系中至少有买卖双方以及认证机构参与。换言之,认证法律关系一般涉及三方当事人:认证机构、证书持有人(或称证书用户)和证书信赖人(或称相对方)。在有些复杂的交易或服务关系中,交易当事人可能会更多些。如在以信用卡在线电子支付的交易中,即以安全电子交易协议进行的交易中,认证机构不仅要向买卖双方相互间提供身份认证,而且还要对发卡银行、收付机构四方当事人之间提供认证服务。

27.简述电子商务的技术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答:(1)电子商务必须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作为支撑;

(2)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时空观念;

(3)电子商务以全国或全球市场为其经营市场,过去由于国界、运输、劳务、财力、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许多企业的经营市场局限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很难将市场拓展至全国或国外;

(4)电子商务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和更高的协调性。

五、论述题(共22分)28.论述确定电子商务纠纷管辖权有哪些困难? 答:传统的确立管辖权的原则都要求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明确的关联因素,如当事人的住所、国籍、财产、行为、意志等。但在网络空间中,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些因素都变得非常模糊,进而使得传统的确立管辖权的原则适用于网络空间中的纠纷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因特网和传输信息的机器的物理位置没有重要的联系,没有必要将因特网的地址和一个特定的法域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因特网允许当事人在互相不知道对方的物理位置时进行活动。唯一重要的是构成计算机网址的“位置”。

因特网经常使用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ing),这是服务器用来复制信息的方法,使得以后对于某一网址的访问能够节省时间。为了更好的管理信息包的传输,因特网服务器设计得可以将经常访问的网址中的资料部分或全部的复制并储存下来。这一过程对于提高网络的速度非常的重要。因特网的用户不会知道由缓冲存储器储存的信息和最初的信息之间的差别,从用户的计算机上显示出来的信息,表面上都是从信息的来源地发送来的,而不论实际上是来自信息的来源地,还是缓冲存储器。

5.2024江苏高考试卷评析 篇五

A.《九级浪》 B.《第二次握手》 C.《波动》 D.《火神交响曲》 2.《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 B.梁倩 C.钟雨 D.柳泉 3.张贤亮有九部著名中篇小说的总标题是()。

A.《初吻》 B.《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 C.《绿化树》 D.《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4.在80年代戏剧舞台上的荒诞派戏剧中,魏明伦的代表是()。

A.《车站》 B.<等待戈多》 C.《潘金莲》 D.《屋外有热流》 5.在冯骥才的市井民俗小说中,刻意表现民间文化中恶俗的小说是()。

A.《苏七块》 B.《酒婆》 C.《认牙》 D.《神鞭》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6.50年代,记叙朝鲜战争的小说作品主要有《英雄的故事》、《上甘岭》、《三千里江山》等,这些作品的作者是()。

A. 王愿坚 B. B-巴金 C.陆柱国 D.杨朔 7.《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是()。

A.邓拓 B.吴南星 C.吴晗 D.廖沫沙 8.预示着当代文学新走向的“三只报春的燕子”是()。

A.《曙光》 B.《班主任》 C.<伤痕》 D.《哥德巴赫猜想》 9.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D.郑洞天的《邻居》’ 10.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A.<爸爸爸》 B.<诺日朗》 C.<女女女》 D.《归去来》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

12.茹志鹃的《百合花》几经周折,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

13《青春之歌》描写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中,还有追名逐利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的白莉苹,以及叛变革命的戴愉等。

14.1957年1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第一期就由于发表了流沙河的散文诗《草木篇》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5.“文革”中著名的“八个样板戏”是指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16.1957年,被列为审查对象的穆旦发表了他归国后的第一首诗作《葬歌》。

17《芙蓉镇》中的“运动根予”王秋赦的形象是古华对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

18.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的作品是以《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系列作品。

19.1985年,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

20.方方的《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

21.蒋子龙于1979年发表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22.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影响下,在小说创作申出觋一批以“文化化”为特征的系列作品,主要有陆文夫的《美食家》等“小巷人物志”系列等。

23.在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中r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梁》、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24.“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柯云路的《新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25.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6.《林海雪原》与《红日》主要有什么异同? 答:(1)相同的是,都以作家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由被动而主动为故事内容,既塑造英雄形象,也塑造具有艺术个性的反面形象。(5分)(2)不同的是,《红日》主要表现正面战场上的大兵团作战,而<林海雪原》则集中描写解放军小分队的剿匪故事。<红日》以巨构性见长,《林海雪原》以传奇性取胜。(5分)27.“陈奂生系列”作品是如何描写中国农民命运变化的? 答:(1)作家对中国农民的命运采用一种“追踪式”描写方式,并将农民的命运与中国社会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中国的社会历史命运制约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另一方面,从农民的命运中也反映出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变化。(5分)(2)在《“漏斗户”主》中,主要描写农民的吃饭问题,从《陈奂生上城》到《陈奂生出国》,则反映中国农民在解决了吃住问题后的精神文化追求。因此,“陈奂生系列”作品也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农民的命运史。(5分)28.《白鹿原》在叙事结构和视角上有哪些特点? 答:(1)在叙事结构上,一方面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进的方式,在错综复杂的故事中,还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主线突出、明暗清晰的特点,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不仅展示了白鹿村的家族历史,而且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6分)(2)在叙事视角上,主要采用一种“全知视角”,既不宥于已有的社会历史观点,也不完全依从自己的个人见解,而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叙述历史和故事。(4分)五、分析趣(25分)要求: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

29.《“锻炼锻炼”》是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1957年秋末,“争先农业社”在整风运动中农村干部整治落后农民的故事。故事主要由三次冲突组成。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三次冲突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上一篇:网站会员管理方案下一篇:团支部推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