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和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

2024-06-14

关爱和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10篇)

1.关爱和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一

让关爱走进心灵作文

人生就是这样,起起伏伏,时而攀上高峰,时而坠入深渊。每个人的生活都有黑暗的时候,人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这时,关爱则是一束光,照亮受伤心灵深处的每个角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关爱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可能是一个满怀深情的眼神,也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点点滴滴,都饱含着关爱的深情与温馨。

关爱不是怜悯,更不是同情,它就好比雪中送炭,在漆黑的夜晚点亮了一盏灯,在茫茫的大雨中撑起了一把伞,在干枯的沙漠中送上了一口水,在最无助的时候伸出一双隐形的手,推动着你向前。在暑假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关爱的含义。

今年暑假回老家的时候,我意外地见到了一位我久未谋面的亲戚,他是一位看起来熟悉而又陌生的表哥,但与其他表哥不同的是,他不像其他人或神采奕奕、或笑容可掬、或悠然自得,他的一张脸上,永远是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仿佛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孤独地呆立在墙角,没有人理会,和周围欢快热闹的气氛异常不融洽。这让我的眼神在他身上多停顿了几秒,他突然傻愣愣地望向我这边,眼神直勾勾的,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能看到的,只是一片虚无,我的内心闪过一丝排斥,但马上,一个惊人的消息却让我倍感愧疚。什么!我的表哥——是一个智障少年?我恍惚了一阵子,眼神再向正傻傻地愣着的他望去,心里悄然升起一阵揪心的痛。

人的灵魂是平等的……这句话久久荡漾在我的心扉,是呀,人和人之间都是一样的,更何况我们还是亲戚,我又有什么理由排斥他呢?我随手掏出几块水果糖给他递了过去,他一见到糖果,空洞的眼神仿佛闪过一丝光彩,毫不犹豫的大把抓去,透明的糖纸在他的手指之间滑过,发出几声脆响,这是我听过的最幸福的声音。粉红色的糖果刚溜进唇间,他紧皱的眉头便舒展开来,嘴角激动地不断上扬,双脚也忍不住上下颠动,像一个小孩一样天真无暇,露出灿烂的笑容,还不时啧啧嘴,使劲体会着糖果的香甜。我还带动了周围的.弟弟妹妹一起跟这位特殊的哥哥玩耍,玩捉迷藏时他找不着人时着急地嘟囔着嘴的表情真是惹人喜爱。我们都尽力的逗他开心,尽心的欢笑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一份爱。他很快就融入其中了,在游戏中不断发出夸张、傻傻的笑声,看得出,这种笑是快乐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

但快乐往往是短暂的,分别的时候,他很快就恢复了往常的呆滞,眼神里充满了未知,他的心似乎安静地回到另一个世界里,那个世界没有压力,也没有烦恼,但那样的世界,陪伴在他身边的,恐怕只有无限的寂寞吧……

有一种能让积雪融化的温暖,有一种能让人倍感温馨的力量,有一种能让人永生难忘的感情,那就是关爱,如果没有关爱这束光,那些无助的孩子将永远生活在黑暗和冷漠之中。像表哥这样的孩子,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要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让关爱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快乐中生活,在幸福中绽放,在关爱中成长!

2.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二

——————谈体验教育在工作中的应用

人们常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看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你就有什么样的收获。无数人的成长历程都在验证这个朴素的道理。但是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如何在这神奇的土地上撒播成长的种子呢?这就需要班主任讲求工作的艺术性。体验教育就是其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老师、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换位,去体味,让他们从另一角度审视“小我”,与自己对话、与心灵对话,在主动经历、自我反省中更深刻、更彻底地进行思想洗礼。这就是体验,一种触动心灵的教育形式。未成年人的德育不能像传授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那样,上课、做练习、考试检验,而应通过知识的掌握、态度的形成、能力的锻炼和习惯的培养等环节来进行。这些环节都离不开实践。若没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环节,没有心灵的触动,就无法真正完成德育过程。

我国2008年四川省发生5.12大地震时,全国号召进行募捐活动,当时在我们班级也掀起了一阵献爱心的浪潮,有的孩子直接问家长要了几十元钱,多的有几百元的,但是也有部分同学比较冷漠,不像捐钱。对于现在的学生,很多同学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养成了自私,不关心他人,没有爱心的习惯,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但不习惯给予。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这次的募捐是一次教育的机会,所以我组织同学观看地震的录像,看看那里我们同龄的孩子他们的遭遇。看到这些孩子们的心灵有了触动。紧接着我又组织大家收集有关灾区的感人事迹在班级交流。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孩子们那颗爱心被感动了,但是我不主张孩子们直接问家长要钱,那样就会让孩子产生盲目的攀比心里,说以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开展班级大节约活动,孩子们把自己的零用钱积攒了下来。还有许多同学捡废品,做家务等得到一些劳动报酬,这样我们的募捐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同时孩子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体验教育要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为活动舞台,同时密切结合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通过开展我与父母、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各行各业劳动者等体验活动,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开展我与集体、我与组织、我与社区、我与法律、我与祖国等体验活动,学习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开展我与环境、我与资源等体验活动,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每一次实践活动中的每一点真实感受,在心灵上有所触动,情感上有所升华,思想上有所收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为未成年人心中的宝贵财富和成长的坚实基础!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产生心理认同,才能形成自律,进而转化为个体道德准则。

3.关爱留守学生 营造心灵花园 篇三

――堵城镇中心学校留守学生工作情况汇报

杜孝华

我们堵城镇现有中学一所,完小5所,教学点1所。教职工总数170人,其中专任教师150人。2006~2007学年度年秋季在校学生3182人,其中初中学生1306人,小学生1876人。堵城镇是一个农业大镇,经济基础比较弱,98年洪灾后,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特别是一些特困户,打工收入几乎主宰了这些家庭的经济命脉。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这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近几年来,在各级组织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致力于留守学生管理的研究,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我把我们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汇报的内容有四个部分,即塑造“新”家长借外力,营造“新”环境使内力,打造“新”机制聚合力,创造“新”方法增活力。

一、塑造“新”家长借外力

鲁迅先生很早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家长?”这个问题在如今依然值得关注,体现在留守学生身上就更加突出。我镇留守学生监护方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留守学生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监护形式;二是亲戚管理,即留守学生由父母托付亲戚管理的监护形式;三是学校管理,即留守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住读,生活、学习由学校负责管理的监护形式。另外,还存在个别的民间监管等方式。据调查统计,全镇留守学生中由隔代监护的636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9.8%;由亲戚管理的60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5%;由学校和民间监管的15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2.1%。隔代监护中,爷爷奶奶监护的520人,占隔代监护的81.8%;外公外婆管理的113人,占隔代监护的17.8%。这些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只能保证孩子的温

饱问题,对学习上的问题往往难以给予帮助或辅导。由于年迈体衰,加上自身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不知道怎样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作业检查等教育,有的简单问一问“作业做好了吗?”就完事,对孙辈们“做好了”的谎言明知在欺骗他,却也无可奈何。同时,隔代监护中溺爱现象比较严重,祖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致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要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就必须保证内力外力作用方向

一致。为此,我们采取三种形式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监护人的培训。一是开办家长学校,保证培训的广度。依托各家长学校,定期举行讲座,对监护人进行通识性培训,引导他们了解教育形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帮助他们克服一些不良的家教作法。二是召开家长会,保证培训的力度。各校以年级为单位,定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生一定时期的现实表现,指出今后努力方向,明确家校双方注意的事项,使监护人及时熟悉留守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监护。三是重点家访,保证培训的深度。我们规定了几种情况下必须家访,即学生生病请假、学生学业明显退步、学生父母返家、学生家中有突发变故等。通过家访既相互交流了情况,也密切了彼此感情。

二、营造“新”环境使内力

在学校寄宿的留守学生眼里,学校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学园,也是生活成长的家园。为此,我们下大力气在软、硬环境两方面下功夫,为他们营造安全舒适、温馨怡人的家的氛围。

堵城中学全校350名留守学生中,有318名(其中女生140名)留守学生在校住宿。堵城中学对寄宿留守学生专门建档管理,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寄宿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留守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选配责任心强、生活经验足的专职或兼职生活辅导老师,对他们加强教育培训,并实行严格奖惩。同时,学校在寝室、食堂等

处布置张贴图片,帮助孩子们布置自己的小空间,努力营造家的气氛,让他们心理轻松愉快。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有效补救措施,有助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失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可以降低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积极启动寄宿制小学建设,为留守儿童建造一个温馨快乐的“第二家”。

三、打造“新”机制聚合力

为了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着力建立关爱留守学生的新机制。

一是建立档案册。各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学生表册。“一册”指“留守学生名册”,由学校分班集中统计“学生情况”、“家长情况”、“监护人情况”。“一表”指“留守学生统计表”,包括“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员”的分类情况。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

二是完善包保制。堵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以关工委为主体,妇联参与,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立留守学生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细则,形成各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堵城镇党委、政府对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包保制度。党委、政府与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包保责任人(任课老师、指导老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每年签订责任状或责任书,建立梯级包保制。包保期间,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由包保责任人负全责,班主任负分责,学校领导负总责。

三是实行联系卡。“留守学生联系卡”,其基本内容: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的基本情况,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还包括学校管理专人的姓名和建卡日期。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

爱网络。

四、创造“新“方法添活力。

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极大激发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他

们紧紧联系各自实际,探索出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创造了许许多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概括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班会熏陶。堵城镇小以班为单位召开了“爸爸、妈

妈你们放心”、“我来帮你”等主题班会,组织“我向爸妈报平安”等演讲比赛,开展了关于“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日子里”的征文比赛,分为励志篇(讲述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自立自强、乐观向上、健康成长的故事);亲情篇(讲述家人、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感恩篇(讲述对父母、对周围的人感恩的事);沟通篇(与父母交流学校、家里的近况)。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感觉到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弥补了他们缺失的家庭温暖,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是真情体验。堵城中学班主任刘伟林老师组织了“留

守孩子与家长的换位思考”、“假如我是留守生的家长”等主题班会,让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含辛茹苦的工作其实是为了给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我们应对父母心存感激和敬佩,要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在班上成立了“班级银行”,教会留守生学会理财,养成节约的好习惯;鼓励他们多参加献爱心的活动;过节日时,给远在他乡的父母打一个电话,发几句短信,或写写信,以表示做儿女的问候;平时多与父母沟通,写写信,打打电话,有条件的寒暑假可以去父母打工的地方体会父母的辛苦。其他小学开展了“每日一件家务事”活动,让他们体会监护人生活的不易,也有助于养成自立的习惯。

三是谈心教育。余岭小学每周设一节课,实行留守学生“谈心日”制度。留手生汪顺同学父母长年在深圳打工,爷爷奶奶七十多岁了,还种了几亩地,对汪顺的学习要求迫切,但又不识字。吴焱林老师经

常找汪顺交谈,勉励要认真读书,长大了才能回报社会及家人,安排每天在校就餐,利用午休时间进行辅导,学习进步很大,期末被评上三好学生。他的爸爸深受感动,专程到校拜访,为学校送来了饮水机,并带来了茶叶、香烟等物品。

四是热线沟通。遇到重大事情,老师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堵城中学初三班主任熊志全班上有位高聪同学,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与自己七十高龄的爷爷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经常缺堂旷课,上网成瘾,只要有机会就偷偷去了网吧,导致每一次月考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经过三番五次的教育,效果仍不理想。熊老师不下五次到家走访,在电话中与他远在广东的父母说明情况,为了孩子的将来,尽可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来到孩子的身边,以利于他健康成长。他的母亲终于被真情打动,初三下学期特地辞去在外的工作在学校附近陪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聪同学最后以438分的成绩进入区一中学习。

“浩荡东风平地起,正是满帆快进时”,留守学生是我国农村在新形势下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留守孩子现象将长期存在,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目前,我们只能说做了一些份内之事,对比现实的情况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使留守学生在业已倾斜的平台上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切实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4.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篇四

古人曰:“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因此走进学生的心灵,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能够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幸福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努力通过以下方式去不断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尝试与学生做朋友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教师只有在同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后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我们一定要学会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

二、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

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学生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学习氛围,要善于倾听,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古人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何况中差生,学习道路坎坷不平,荆棘遍布,能够顺利走完这条路的人毕竟是少数,我觉得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很多可爱之处。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是这样看待中等生、后进生:他们每天上学,即使把中文听成日文,却还能坚持在椅子上一坐一天,这是何等的毅力?他们考试屡考屡败,这是何等顽强的抗挫能力?他们如此艰难却很少有人理解,同情,还受到批评指责。即使这样,学生吃过饭后,背上书包,还能一步步朝着这个自己从来没有成功,还不断有人讽刺挖苦的教室走来。见了老师,还憨厚笑笑,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他们有了这些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没有过不去的坎。我想,我们老师能 1

理解这一点,就应多给中等生、后进生一些关怀、希望、鼓励甚至表扬。

四、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人们总是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人的赞赏,所以老师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个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多使用表扬的武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些中差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逐渐增加学习兴趣,严格要求组织纪律,并鼓励他再接再厉,差生的表现易出现反复,老师要有耐心、恒心。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自觉地改进,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5.三心,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五

-----爱心、耐心、细心

教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当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喜悦与激动、疑惑和期待就占据了我的心灵。喜的是我成了神圣队伍中的一员,将自己所学浇灌给祖国的未来;期待的是,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磨练,终于得出了这样一句话:只有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我当班主任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共勉。

一、对待自己的学生该这样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

子。”每当我走进教室我都会想起这句话,同时也让我明白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不仅要教艺精湛,有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投入。要懂得人性、人道和人情。我记得在我带的第三届学生中有这样一个男生叫王斌,他是三差生中的一个但经过多次谈心了解实情,后来他在高考时考进了一所较好的专科,他工作了在节假日都会给我打电话发短信问候。每想到这些我很欣慰。同时我在想用自己的爱心和真心去对待每位学生,你收获的永远使幸福和快乐!

二、班级是一个家,班主任和每位学生都是家中的成员。从这句

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两个字“平等”尤其在2009年11月19日学校决定重组一个班,让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当时的我既开心又担心,因为这是从各个班中抽调出来的学生组建的新班级。经过多次心里决斗我下定决心接了这个班,一开始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先制订班规班级,而是把自己先融

入到这个集体中去让大家接受你这位班主任。每天我第一个到教室等待学生的到来,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都养成了自觉早到班级的习惯了,并且一到教室就能听到大家的读书声,我从心中开心。其次是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地板上有纸屑时我会主动弯腰捡起它,学生看在眼里自然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自我约束力,这样无形中我的班纪班规就这样形成了,同学们也会自觉遵守。我也会牢记勿乱批评指责学生。我想一个班主任只有从心底里去爱这个班,平等的去爱这个家中的每个成员,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这样的班级才能在和谐中不断成长、进步。

三、难为情,而不难堪,是教育的“度”在一个班级中谈“三心

(爱心、细心、耐心)”讲“平等”并非凡事都迁就、顺从学生。批评和表扬一样重要,只是要掌握好这个“度”。作为一名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服从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责任。集体荣誉的攀升,好的班风班纪的形成,离不开适度的让学生难为情而不难堪的批评,我每次做到批评学生的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表扬他的三个优点,这样让学生心悦诚服。在我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在我外出开会时,他冒充我给学生签了请假条被保卫科发现,保卫科的同志悄悄把这件是告诉我,没有声张,等我回到学校我第一件事就到了保卫科把冒签的请假条取回来,我一看笔迹我知道是谁签的。到班级后学生非常安静,我和平常一样没有去过问这件事情。课后我找到冒签假条的这位学生(杨浩),学生知道这件事很严重想肯定会遭到老师的痛骂和训斥。而我没这么做,我首先

肯定了他一直在校时的表现、行为习惯、成绩,以及平时文明礼仪。然后我给他指出本次他错误的地方,学生很乐意的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从此以后班级再也没此事发生过。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有时,所谓的“经验”反而制约着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若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按***惯去开展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德育工作的需要。我也常想学生品德的生成需要自主,要有空间,只有创新班级德育活动,才能让学生有展示独特个性和非凡才华的舞台。

我相信我们只要多一些创新意识,少些老套模式,少些经验主义;多些关爱关心,少些批评指责。你肯定是一位很快乐、成功的好老师。

姓名:徐平

联系电话:***E-mail:331618285@qq.com通讯地址:四川省巴中市

巴州区第七中学

6.关爱和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六

一 、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搭建民主、平等、互信的桥梁。

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本身也是解决学生自身许多问题,抛弃各种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的一种方法。但,在这里所谓“走进学生的心灵”,更侧重于倾听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信的朋友关系,为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清障、铺路、搭桥。

1、倾听学生

身处社会中的人,有多种需求,学生也不例外。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有一张嘴,却有两只耳朵,就是要我们适当少说点,用耳朵多听点。如果老师能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但能解决学生自身有关学习、思想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而且他们也会觉得老师很信任和尊重他们,也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达到教育、亲近他们的目的。

2、尊重学生

倾听学生是第一步的,在此过程中,你可能会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关于学生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个人喜好等的所谓的“隐私”。可能接触到了学生心底的那根脆弱的“弦”。人都有自尊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各种各样缺陷,有“隐私”的学生。对他们的尊重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辱骂,不冷落,不嘲笑,不挖苦学生,不含沙射影揭露学生隐私,不当众批评学生等。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这位老师有修养,够意思,尊敬你,信任你,都愿意接近你。

3、赏识学生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赏识十分重要。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给以他们父母般的关怀;兄弟般的关爱;朋友般的关注。欣赏他们无意中的错误;奖赏他们生活中微小的进步;赞赏他们不足中的亮点。信任和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向老师靠拢,不断完善自己。

4、宽容学生

“宽容学生”不是指无原则的放任学生的一切错误,而是指宽容学生的孩子气。学生毕竟是孩子,是未成年人。是孩子就有孩子气,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孩子气更浓。犯了一点错误受了一点批评,他们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一味的怨恨老师,认为老师在和自己过不去,甚至因此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会出现一些十分幼稚的孩子气举动。这时,老师若是处理不当,则会激起学生进一步的叛逆行为。反之,我们若是大度的宽容学生的各种孩子气的举动的话,学生过后冷静下来,经过反思,反而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错误进行认真的改正,同时也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佩服老师睿智的教育技巧,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二 、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放飞自主、能动、创造性学习的希望。

“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育。”

1、抱怨自己

向学生抱怨自己,其实就是敞开自己,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上、课下,有目的、有意识的敞开自己,抱怨自己,率性而为。让学生和自己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久而久之,老师的事就成了学生的事,老师的期望就成了学生的目标,老师的挨批评就成了学生的不高兴。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内化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外因转化成了内因,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

2、互换角色

在学生的眼中,老师一贯处于管理者的强势地位,而他们则常处于弱势。此时,教师若是把自己置于弱势之位,一定会唤起学生的同情心,乐于助人之情。以此让学生觉得努力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是在帮助老师。如此轻而易举的帮助了老师,又促进了学习,何而不为呢?再笨再懒的学生都会去做。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成就感,又增强了自信,萌发了继续帮老师完成更大、更多任务的意识。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3、讲求策略

教育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断变化。因此,目标的提出要讲求方法、策略。

⑴顺势利导 比如:向学生抱怨自己“唉,明天又要挨批评了。”学生会问:“为什么呀?”老师此时就应顺势利导:“因为别班的作业总是整整齐齐,一本不差。而我班的却没交齐。怎么办呢?”学生听后就会积极的想办法,那名没交作业的学生更会不安,为学生,也为老师。

⑵无意暗示 好奇心是学生的一大心理,老师可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最近要进行一次语文水平测试,可老师又不想给学生课堂复习时间。此时,教师可悄密且频繁的找学生谈话:“老师准备下周四进行第三单元的测试,复习的如何了?有信心吗?”老师这种虚张声势的做法,必然会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会私下打听,悄悄的做好复习。老师的无意暗示起到了作用,收到了效果。

走入学生的心灵,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工作如同有了源头,常做常新。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素质教育中“我要学”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7.关爱和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七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温州市素质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温州教育“十大工程”为契机,通过开展“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简称“两走进”)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努力构建家校互动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方法

(一)全面提高教师育人水平,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实施办法的通知》(温教师〔XX〕58号)精神,县教育局每年举行一次全县班主任论坛,各学区各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主任培训活动,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班主任上岗实行从见习班主任到副班主任,再到班主任的适应过程,以确保班主任能胜任岗位。开展骨干班主任,班主任新秀、班主任中坚、班主任宿将评选活动;继续深化、完善名班主任与终身班主任评选制度。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各学校要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班、每学期至少开设6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每校均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室)。县局直属学校2013年前、其它学校2015年通过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一级辅导站的评估。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级上岗资格证培训。所有班主任须持心理健康教育c级上岗资格证。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教师要以人为本,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实施多样性(评价内容、方式、主体、标准多样性)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4.构建青少年教育网络。加强与社区、公安、综治等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创设全社会关注、参与青少年教育的良好氛围与育人环境。

5.建立“重点”学生帮扶档案。各中小学要适时做好所谓“偏常生”(学习有困难、心理有困惑、行为有偏差)等“重点学生”监管与辅导工作,继续深化德育导师制,对“重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让全体教师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各职业学校应在新生入学前做好家访摸底工作,建立“重点学生”帮扶档案,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专业团队,跟踪辅导。

(二)走进学生家庭,形成学校、家庭育人合力。

1.切实做好学生家访工作。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重要桥梁,各校要把做好家访工作作为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提高家长素质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班级实际与家庭实际,以实地走访为主,灵活采用信件、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等多种辅助形式。家访要覆盖每个学生家庭,对贫困生、学困生、单亲生、行为偏常生、家中发生重大变故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学生等“重点学生”家庭要重点家访;教师对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应家访1次,对“重点学生”要做好跟进工作;学校应把家访作为教师基本工作内容,每学年进行工作考评,建立家访长效机制。所有家访教师均要填写家访手记,报所在学校汇总。

8.走进学生心灵演讲稿 篇八

奏出华美乐章

——“走进学生心灵”演讲稿

柳林一中化学组

王 玲 玲

2010年4月17日

拨动心弦奏出华美乐章

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泰戈尔

09年9月,我,带着满脸的少女稚气和特有的憧憬,带着自己新的理想,新的人生目标,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我很荣幸的成为柳林一中的教师,开始了我的事业,我的生活,我的追求„„

当我踏上讲台,开始我的教育生涯时,泰戈尔的这句名言极大的震撼了我,我深深的感到教育的真谛蕴藏于此。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用一颗热情的心,把无微不至的关爱时时送到每个学生的身边,以真挚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有位教育家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心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产生共鸣,我们自身就应主动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走进孩子的内心,真的不需豪言,不需壮语,只要有爱,就足以洞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还记得上学期末的“心新课堂”,我利用多媒体做了一封与众不同的“致同学信”,之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给了我回信,说到这一学期中对我的感激和建议,但此次他们提出的建议已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生硬、不满和抱怨,而是以理解的口吻来帮助我改进自身的不足。在那次之后,学生们上课的有小动作渐渐少了,课后问问题的人渐渐多了,有心事他们也更乐意与我交流了,见了面也会很热情的问声老师好„„面对这样的转变,我不得不承认,作为教师,我是如此的幸

运,因为我拥有一群可爱的学生、拥有一个合作的团队。拥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我每天都生活在感动之中,哭泣的泪水、喜悦的笑容、无私的关切和那真挚的祝福,这一切的一切,这所有点滴的过往,都会是我生命中最璀璨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好多朋友问过我:“这样的工作,你真的幸福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每一次我都会很肯定地告诉他们:“是的,我很幸福!”每当我生病时、我假装生气时、我情绪低落时,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候,总是能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温暖。我怎么可能不幸福?面对这份幸福,我骄傲,我感动,我更加难忘!

今天,教育改革所迸发的创新火花,涌现的改革激情,无不要求我们当代的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型、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艺术的创新。在一中,除了这些,我们还捕捉到新的时尚与流行,那就是对教育情感的投入。于是,走进学生心灵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记录到一中教师的人生履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孩子,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关心学生,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多给学生一些温暖,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生活空间。给学生以呵护,给学生以尊重,让学生真正的从心灵深处感化和触动,这才是教育对爱的诠释。

作为教师的我们,没有空洞的激情豪迈,没有华而不实的民族自豪,我们有的是一颗火热的心,有的是一份真诚的爱。让我们用慈爱

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农民收获的是五谷丰登,而我们收获的是桃李满天,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让爱与美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最后请允许我为刚刚走出教室的教师们,献上一杯解渴的水!水,无形无色无味。然而就因其无形,才可以无孔不入地滋润你干渴的心田;因其无色,才可以了无痕迹地洗净你眼中的迷尘;因其无味,才会不知不觉渗透你原本苍白的灵魂。

师心如水,如水般真,善,美„„

柳林一中化学组

王 玲 玲

9.教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 篇九

发表日期:2007-7-10 14:29:54 发表人: 有118位读者读过此文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该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呢?

1.学会了解。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所在。教师可采取“投其所好”的沟通策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师生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2.专心倾听。如果学生向你倾诉,你一定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

3.面带微笑。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常带三分笑,就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

我们都知道,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

可是,通过观察、和老师谈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相当一部分师生因为双方沟通不畅,长时间在互相埋怨,互相不信任,对对方不满意,继而对自己也充满了失败感,然后共同对教育失去信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

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因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渴望摆脱束缚,既不愿主动向老师吐露,又埋怨老师不理解自己,而当遇到困难时又希望得到帮助。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又缺乏沟通,造成学生感到无助而上网、厌学、离校出走、早恋、缺乏自信等现象。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和父母常常不自觉地或习惯性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抗,然后,学生们还有一个常有的反应是变得顺从、依赖和沉默。这些沟通的后果违背教育本身的初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本身的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不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单纯的服从性。

我们都知道“环境造就人”这样一个毋容质疑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成人都会感同身受相信它。但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给学生和孩子提供的是怎样的环境?在与学生和孩子的沟通中是否一贯理性地把握某些原则?比如平等、尊重。是否对照教育的目的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改进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就可能无意识的伤害了一些学生。

要想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与方法,主要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学会了解

了解学生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老师的本职。我们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达到要求。工作中要多问,特别是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任科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如为谈话顺利开展,教师可采取“投其所好”的沟通策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防止谈话过程无意识触及伤害学生的话题,例如家庭的变故,学生的一些缺陷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学生。

第二 :面对现实

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的,而是正常的表现;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年龄,一般是在10岁到20岁这段时间,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青春期不仅身体增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从不具有生育能力发育到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可以说,青春期是以性发育为主要特征的。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的外部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制。

第三:爱心感化

与学生在沟通的内容方面,讲道理应该只占5%,而爱心要占95%;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第四:平等对待

沟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时间”,即创造没有任何干扰的沟通氛围和条件;为一名老师,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第五:专心倾听

如果学生向你倾诉,你一定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积极的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冲动的学生在自由的表达

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问题已经被引起班主任老师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了良好的开端。第六:面带微笑

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常带三分笑,就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我在批阅学生的谈心本市,有一篇令我非常深刻――《我们的新班主任》:“班主任你非常潇洒可爱,一头乌黑的头发,水汪汪的眼睛下有一个高高的鼻子……非常开朗,经常笑,但有时却非常严肃,还带着一些凶恶的表情。老师我好希望你保持你开朗的笑,我喜欢看你的微笑。”

10.一次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篇十

上周进行了单元测试,其实每一单元学习完后我都要给学生进行测试,但是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这一次因为有难度,成绩就比较差了,我有些生气,因此,让每位同学都写一个测试总结,不少于200字。

昨天学生交了上来,看完之后,颇为感动,真是一次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同学们说:老师不要放弃我们,不要放弃我们班,要对我们有信心。看完后想到孩子们的担心,这些90后的孩子是多么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得到关怀,也希望证明自己!我感觉到了教师的伟大,教师的责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做到了哪些呢?我会告诉同学们,这里是我的母校,我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也对大家有绝对的信心。

我也为同学们的勇气而感到骄傲,他们都敢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学习弱点,正视自己学习上的失误,单单这一点是不是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自惭形愧?真的很钦佩我的学生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的睿智!希望大家也都能多一份正视自己的勇气。

当然,同学们太乖了,太听话了,看了总结我还有些难过,有几个孩子是成绩不太突出的,他们都很诚恳地说,想学好这一科,还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没有努力,说:老师,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一定努力学习,我以后一定上课不走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记忆的东西不再记错,老师,多提问我些问题吧,多辅导辅导我吧,我想好好学习这科。看到这么恳切的言辞,我都要哭了,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初三是不是压力很大,是不是感觉自己好累?能不能把学习不当成负担而看作是乐趣?的确,个体差异不同,我怎么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考高分呢?只是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努力吧!

上一篇: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利用问题下一篇:2023年计划生育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