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共15篇)
1.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一
汽车工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指标体系是战略环境评价的具体评价内容,即评价因子.本文根据汽车工业环境影响具有多领域、多成分、多层次立体交叉、时空范围广泛的特点,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框架,系统识别汽车工业规划的环境影响因子;提出了指标的选取原则;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对指标进行分类;以山东省汽车工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作 者:王玉梅 尚金城 Wang Yumei Shang Jincheng 作者单位:王玉梅,Wang Yumei(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尚金城,Shang Jincheng(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2(8)分类号:X820.3关键词:汽车工业规划 战略环境评价(SEA) 指标体系 山东省
2.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二
国防工业高校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国防工业高校在实施科技强军、科技兴国和科技兴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国防工业高校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科研能力是国防工业高校的核心能力, 同时科研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所国防工业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1]。因此, 只有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分析与总结, 才能不断地提高国防工业高校的科研能力, 不断增强我国国防科技实力, 不断增强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 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已有一些关于高校科研能力评价的研究, 蔡吉庆等从科研的人员投入、科研经费投入、课题与学术交流、研究成果与水平、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研基础条件和科研管理7个方面, 对高校科研能力进行评估[2]。朱文藻认为科研能力由科研势能和科研动能组合而成, 从这两个方面对科研能力进行评价[3]。张晓安等认为科研能力由科技潜在能力 (科技势能) 和科技显现能力 (科技动能) 两部分构成, 前者反映了科技运作主体创新、拥有和应用科学技术的可能性, 即它的特征是静态性、基础 (即资源) 性和历史 (即业绩) 性;而后者则反映了科技运作主体创新和拥有应用科学技术的现实性, 它的特征是动态性、运作性和现实性 (包括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性) [4]。刘兵等认为高校科研能力是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成果、科研产出率及推广应用这四方面的函数[5]。然而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评价的研究较少, 本文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 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详细分析, 在此基础上, 建立一套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旨在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分析
2.1 生态位理论
任何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是指生物体单元的状态, 是生物体单元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生物体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6,7]。生态位是描述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8], 是某生物单元的“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综合[9], 任何生物体单元的生态位主要取决于两点[10]:一是主体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状况;二是主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即主体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及相互协调状况。
2.2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构成
与生物物种类似, 高校也处在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里。生态位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校, 但高校具有更强的思维性和主动选择能力, 因此, 高校生态位可以从生存、发展和竞争三个层面来表现[11], 生存力描述的是“态”属性, 反映高校内部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及各要素功能的完好性;发展力描述的是“态”和“势”交界面属性, 反映高校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性;竞争力描述的是“势”属性, 反映高校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转换情况。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是国防工业高校在生存发展和竞争中获取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 国防工业高校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体现就在于国防工业高校生态系统中其所处的生态位。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是国防工业高校构建自身生态位的关键能力。依据生态位理论,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就是国防工业高校拥有、适应和提升其生态位的能力。综上分析, 依据生态位理论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进行模拟,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由生态位占有能力、生态位适应能力和生态位进化能力构成, 如图1所示, C表示国防工业高校在三维能力CO、CA、CE综合作用下的科研能力。
3 构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的特点
国防工业高校作为高校群体中的特殊部分, 其科研系统具有自己的特点, 它既是国防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具有高校科研的基本特征, 由此决定了国防工业高校科研必须满足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需要, 提供军民两用高技术产品及技术, 同时也要满足高校科研的需要, 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培养国防人才与服务社会。国防工业高校科研在国防科研系统和高校科研系统中的地位, 如图2所示。
3.2 生态位占有能力
生态位占有能力指国防工业高校占有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基础的能力, 是构成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资源基础, 描述的是国防工业高校的“态”属性, 反映国防工业高校内部资源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及各要素功能的完好性。生态位占有能力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硬环境资源以及软环境资源5方面, 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3.3 生态位适应能力
生态位适应能力指处于某一生态位的国防工业高校对其所占有的科研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整合从而适应其所处科研环境的能力, 即国防工业高校通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满足国家、社会、企业与科研院所需要的能力, 该能力描述了国防工业高校生态位“态”与“势”结合的属性, 强调国防工业高校内部要素之间、内外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性, 以及国防工业高校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性。生态位适应能力包括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3方面, 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
3.4 生态位进化能力
生态位进化能力指国防工业高校通过与内外环境的交流从而拓展自身生态位的能力, 是国防工业高校与其内外部环境进行信息沟通及学习创新的途径, 它描述了国防工业高校生态位的“势”属性。科研能力较强的国防工业高校, 其生态位较高, 因此可以在国防工业高校生态系统中占据竞争优势。国防工业高校需要通过拓展其生态位来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生态位进化能力包括学术影响力、学校交流能力、科研创新成果水平以及科研创新成果数量4方面, 具体情况见表3所示。
5 结论
本文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 从生态位占有能力、生态位适应能力和生态位进化能力三个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 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进行剖析, 构建了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旨在提高国防工业高校的科研能力, 增强国防科技实力, 增强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GIM NEZ V M., MART NEZ J L.Cost efficiency in the university:A departmental evaluation model[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6, 25 (5) :543-553.
[2]蔡吉庆, 程理民.高校科研能力评估初探[J].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8, 10 (2) :76-80.
[3]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3, 18 (3) :40-44.
[4]张晓安, 杨庆.高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6) :98-102.
[5]刘兵, 王雪莲.高等学校科研能力评估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12) :83-85.
[6]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 1997, 17 (3) :324-332.
[7]MAY R M.On the theory of niche overlap[J].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1974 (5) :297-332.
[8]LEIBOLD M A.The niche concept revisited mechanisic models andcommunity context[J].Ecology, 1995, 76 (5) :1371-1382.
[9]万伦来.企业生态位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4 (1) :73-78.
[10]王刚.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生态学报, 1984, 4 (2) :119-127.
3.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三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一、跨流域调水的特点
1、多流域和多地区性。为了弥补缺水地区的供水不足,人们要根据科学的分配方法,将有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流域的水资源进行分析,正确评估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处理各地区流域间的利益和调水权转移问题。跨流域调水所涉及的各个流域应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2、多用途和多目标特性。跨流域调水的目标一般都是为了灌溉、发电、供水、养殖等。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各个区域的生态与利益问题,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3、分布不均匀。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水资源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将导致水资源供给不均匀。把握水资源分布的特性,对于有丰富水资源的地表水、地下水进行合理调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复杂多样性。跨流域调水具有复杂多样性。有些地区因为相互间的距离较长,经常会遇见高填深挖、坚硬岩石等不良土质的地带,这将使得跨流域调水具有一定的难度。
5、不确定性。跨流域调水虽然只是进行水资源的分配,但是一些地区水资源的使用和决策等方面会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将会给跨流域调水带来一定风险。
二、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指标及方法
1、评估指标建立原则
系统性: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必须全面反映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的基本特征,每个方面有一个指标组成,各个指标相互独立,形成一个有系统、有层次的指标;代表性:评估指标要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定量、定性相结合:结合这两类指标进行评估,具有科学性;另外还有独立、客观及区别性原则等,建立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2、评估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法是随着水利工程发展逐渐被提出来的,正如评价指标,但依然存在不确定性。我国有很多关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研究,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要建立综合的评价指标,对跨流域调水进行综合评价,对自然、社会、经济进行评价,并分为调水沿线、调水周边及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子项目,然后逐层分析,并建立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但目前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采用较多的方法是BP神经网络法、综合评价指数法、矩阵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2.1BP神经网络法
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非线性逼近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在满足建模条件的前提下特有的。但通过对该方法的研究、探析,也发现了该法的薄弱环节:在训练中,非常容易进入局部极小点;由于网络结构过大,在训练时,极易出现过拟合现象;网络泛化能力受训练样本的数量、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若隐层节点数量足够,网络输出就可依据任意精度,逼近期望值,合理隐层与问题的复杂程度有关,但并没有理论计算公式。
2.2综合评价指数法
综合评价指数具有全面、灵活的特点,凭借其独有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涉及面广且复杂的评价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评价指数法评价生态因子单因子质量、生态环境多因子综合质量及生态系统功能,在运用该方法时,要确定指标权重和指标集,可采用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和指标集,但该方法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2.3矩阵法
矩阵法具有简明扼要、直观的特点,对环境影响进行表达时,可以简明、有效地向非专业人士提供比较直观、易懂的信息;另外,矩阵法还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不需要对大量的参数进行测定,非常简明。但是,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偏差,对影响幅度及重要性的选择、评估影响的利弊等都有可能带来主观方面的偏差。
2.4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较多的优点,例如:可以为定性指标的定量化提供行之有效的措施,并有机地将定性和定量进行结合;对模糊性、不确定的问题,可以进行有效的解决;可以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觀的描述,而且具有物理意义,这样就克服了数学方法结果单一的问题;对评价因素多、评价复杂、评价结构层次多的对象系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进行评价时,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能进行消除,会增加指标间信息的重复率,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度造成不良影响;评价时,要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但在确定各因素权重的时候,会带有主观性;综合评价,就要确定隶属函数,而在某些因素下,确定隶属函数具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涉及到多目标的评价模型,对每个因素和每个目标都要确定隶属函数,确定过程太过复杂,不具有实用性。
结束语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一些地区却严重缺乏水资源。水资源造成的灾害会有很多,因此关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分配我们应该慎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会因季节的原因受到一定的影响,造成缺水现象。有些地区却在不断的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现在水资源短缺,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跨水流域调水在解决水资源短缺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是它却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我们要关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分配调用。跨流域调水应该在各种有利的条件下积极展开,这不仅是一项积极有效缓解缺水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和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敏,常玉苗.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水利经济,2009(01).
[2]马玉泊,丁二峰.跨流域调水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地下水,2010(2).
[3]徐少军,林德才.跨流域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J].人民长江,2010(11).
4.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四
最优指标法在评价工业经济效益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介绍最优指标法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河南省8个地级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统计资料,详细介绍和讨论了最优指标法的原理和评价过程.结果最优指标法对多变量资料的分析评价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结论最优指标法在经济领域有一定实用价值.
作 者:马菊红 MA Juhong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3刊 名:内蒙古煤炭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COAL ECONOMY年,卷(期):“”(1)分类号:F4关键词:最优指标法 工业企业 经济效益 权重
5.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五
探讨构建重庆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对重庆-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及重庆城市建设的现状提出重庆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些对策.
作 者:龙伟 郑钦玉 何艺 陈力 LONG Wei ZHENG Qin-yu HE Yi CHEN Li 作者单位:龙伟,郑钦玉,LONG Wei,ZHENG Qin-yu(西南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6)
何艺,HE Yi(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镇人民政府,重庆,400036)
陈力,CHEN Li(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局,重庆,401120)
6.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六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摘要:在背景调研、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发生学、生态结构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剖析了自然保护区的结构与服务功能;在深入理解生态安全内涵的条件下研究了指标体系框架,并以医巫闾山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例探析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 者:郭小鸿 Guo Xiaohong 作者单位:锦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锦州,121000 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年,卷(期):, 20(3) 分类号:X36 关键词:生态环境 指标体系 自然保护区 框架 评价
7.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篇七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模块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迫使人们开始彻底反思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工业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EIP)作为一种物质闭路循环、能源梯级利用、废物产生最小化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专家指出,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1],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第三代工业园[2]。Ausubel(1990)指出,由于“碳”是使现有工业网络运行的主要因素,传统工业系统越来越依靠碳燃料,工业生态系统与传统工业系统区别就在于非碳化[3]。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视和低碳发展呼声的高涨,未来社会将是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由于具有非碳化、非物质化等特征,正逐渐成为世界工业园区发展的主流。
管理大师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指出“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4]。评价是管理的基础,是决策的前提。开展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对于推动传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以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通过谷歌学术和中国期刊网检索,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学者还处于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的研究阶段,对评价模型的研究比较少,还没有人涉足模块化评价模型研究。因此,开展生态工业园区模块化的评价模型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1.1 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
生态工业园区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追求资源最优利用的工业共生体。从综合评价角度分析,生态工业园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结构的复杂性。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水资源、能源、物质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系统规模庞大。系统内外部关系多而且错综复杂,具有非线性结构。评价涉及的变量较多,数据采集的工作量较大、难度较高。例如:“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园区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等指标数据难以收集。二是概念的模糊性。生态工业园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其的认识不尽相同。加上,生态工业园区处于社会经济系统环境之中,包含着政治、经济、生态、技术、社会等诸多因素。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具有模糊性,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难以量化,需要采用一些定性指标来表示,例如:“水和能源系统网络度”、“企业间关联度”、“对园区变化监测能力”等。三是要素的相关性。生态工业园区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园区具有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整合的特征。因此,在选择、设计指标时,需要考虑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鉴于上述情况,针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来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模型,这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系统分析的思路,下面将从主体、结构、管理和绩效四个方面,建立由四个子模型组成的总综合评价模型。
1.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1996)认为,生态工业园是一个规划好的原材料和能源交换的工业系统,寻求能源和原材料使用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关系[5]。生态工业工业园区最本质特征在于,企业间相互作用以及企业与自然环境间的作用。对生态工业园区主要的描述是系统、合作、相互作用、效率、资源和环境,这些是与传统工业园区的根本区别。Ernest A.Lowe 和Lawrence K.Evans指出,由于明显减少污染来源,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生态工业园区将证明在一个真实世界背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6]。作为管理工具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如何全面、动态、客观地评价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根据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的平衡记分卡的思想,一个有效评价体系一般是由结果指标和动因指标组成的[7]。借鉴这一观点,本文将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分为两类四模块,一类是驱动类指标,包括要素、结构、管理三个模块,另一类是成果类指标,即绩效模块。要素模块主要分析生态工业园区的构成主体要素的特性,结构模块主要分析生态工业园区各要素之间关系,管理模块主要分析生态工业园区内部管理活动,绩效模块主要反映生态工业园区的业绩和成效。
目前,在生态工业园区评价中,大多数学者往往过度关注园区现状和过去业绩,而忽视其发展能力。由于各个生态工业园区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创新能力、管理水平、资源状况各不同,未来的绩效也将不同。若仅对过去业绩进行分析,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园区的全貌。因此,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不仅要体现历史业绩、运行现状的优劣,还要充分反映其发展潜力的大小,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导向作用和实用价值。
根据上述分析,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一主线、三维度、四模块”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8],即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融合“过去、现在、将来”三个维度,涵盖“要素、结构、管理、绩效”四个模块,形成由三层四类二十六个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图1)。
1.3 权重系数
在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这就需要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本文采用主观赋权法中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系数。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在对复杂决策问题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把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对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问题进行决策。适用于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定性判断起重要作用的场合。本文利用EXCEL软件求指标权重[9],经过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如图1)。
2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是指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的数学模型。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密不可分。评价方法是实现评价目的手段,是体现评价对象特征的重要工具。评价方法与评价对象特性是否吻合,直接影响评价结果,不同评价方法会导致不同评价结果。因此,评价方法的选择在评价模型的构建中十分重要。
2.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主体模块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属于多元统计分析中处理降维问题的统计评价方法。它利用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设计将原来的变量重新线性组成若干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变量,并尽可能提取原来变量的信息来解释原有变量的协方差结构。主成分分析的工作对象是一张样本点乘以变量指标的数据表。目的就是在保证信息损失量最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取问题的主要方面,从而对多变量数据进行最佳综合简化。主成分分析法特点:评价对象各变量包含的信息量是参差不齐的,变量与变量之间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相关的。主成分分析是对提取变量共性,利用降维分析技术,将多维变量系统转变为一个低纬变量系统。缺点:要求变量间具有线性关系,否则所作的分析及结论会失去意义。样本量较小,也会影响分析的准确性。
主体模块包括“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8个评价指标,主要反映生态工业园区主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非物质化、循环性、资源化的特征,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
评价综合值
undefined, (1)
式中λi为特征值,Fi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
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构模块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nprehensive evaluation)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优点是,数学模型简单,容易掌握,适用于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不仅可以对评价对象按综合分值评价和排序,而且可以模糊评价集的值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去评定对象所属的等级。缺点是,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确定隶属函数缺乏系统方法,合成算法还不完善,评价过程需要运用大量的主观判断。
结构模块由“企业关联度”、“废料链完善度”等5个指标构成,主要反映生态工业园区共生性、网络化、多样性等特征。由于全部指标均为定性指标,指标之间边界不明显,判断的模糊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较强。因此,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步骤如下:
(1)确定指标集和等级集
设U={u1,u2,…,um}为描述评价对象的m个评价指标;V={v1,v2,…,vn}为描述评价指标所处状态的n个等级。
(2)构造评判矩阵
可以确定每一个评价对象从U到V的模糊关系,构造一个评判矩阵:
undefined
其中:rij表示第i个因素ui 在第j个评语vi上的频率分布(隶属度),∑rij=1。
(3)确定权数向量
建立U上一个模糊子集A,A=(a1,a2,…,am),其中ai>0, 且∑ai=1。
(4)模糊合成
令决策集B=A×R,利用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进行模糊变换。B={b1,b2,…,bn}, 0
(5)计算评价指标
假设相对于各等级vj规定的参数向量为:
C=(C1,C2,…Cn)T
结构模块综合评价分值:yi(2)=B×C (2)
2.3 基于加法合成法的管理模块评价
加法合成法是综合指数评价法的一种,适用于各评价指标间相互独立的场合,可使各评价值间得以线性补偿,权重系数作用比较明显,对于指标数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简便,容易推广。
管理模块主要反映生态工业园区创新管理能力和生态管理能力,包括“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环境管理体系完善度”等5个指标,各个指标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因此,可采用加法合成法对管理模块进行评价。加法合成法评价模型如下:
综合评价值undefined
式中ωj是与评价指标xj相应的权重系数,undefined。
2.4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绩效模块评价
灰色关联度分析(gray relational analysis)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依据关联度对系统排序。认为若干数列所构成的各条曲线几何形状越接近,则它们变化趋势越接近,其关联度就越大。首先求各个方案与由最佳指标组成的理想方案的关联系统矩阵,由关联系统矩阵得到关联度,再按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分析,得出结论。灰色关联法特点:它是按发展趋势作分析,对样本量没有要求,不需要有典型分布规律,可以用已知的信息推断未知的信息。利用各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关联度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比较、排序。它能把相互间的不可比的各项指标变成可比的,对多指标系统的评价尤为有效。缺点是,绝对值关联度受数据中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影响,一旦数据序列中出现某个极值,关联度就会发生变化。分辨系数的取值不同,也就会导致关联系数的不一致。
绩效模块由“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等8个指标组成,用于揭示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指标之间独立性较强,不具有可比性,评价对象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度。由于数据收集难度较大,可以得到的样本量较小。因此,可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对绩效模块进行评价。绩效模块评价模型如下:
综合评价值undefined
式中,
undefined
yi(4)为第i个评价对象对理想对象的灰色加权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评价值越好。
2.5 总评价模型
根据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在上述四个子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综合评价模型——“弓箭模型”。“弓箭”由弓、弦、箭三个部分组成:“弓”指主体模块和结构模块,是决定生态工业园区绩效好坏的基础,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弦”是指管理模块,是沟通生态工业园区内外因素的桥梁,是影响生态工业园区绩效好坏的重要因素,采用加法合成法进行评价;“箭”是指绩效模块,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评价。通过对子模型1、子模型2、子模型3、子模型4赋权合成,可建立总的综合评价模型:
undefined
式中,λ1,λ2,λ3,λ4为权重系数。利用层次分析法,可确定λ1,λ2,λ3,λ4分别为0.3046、0.1054、0.1557、0.4343。这时,可以依yi的值由大到小进行排序。
3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实例
下面利用“弓箭”模型,依据2006年有关数据,对苏州工业园区等9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进行综合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从国家环保部、相关生态工业园区及其所在城市统计网站,数据残缺项用园区所在城市相关数据代替或依据相关数据进行推算。在26个指标中,Z9、Z10、Z11、Z12、Z13、Z16和Z17是定性指标,先采取德尔菲法确定等级,然后采用五级评分法确定评价数值。在具体计算中,为增强“弓箭模型”的实用性,主体模块采用SPSS16.0[10]软件计算分析,结构模块和绩效模块采用MCE[11]软件分析评价。
计算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极值法将数据无量纲化。其次,运用4个子评价模型,计算出各个模块的评价值;然后,再将各个子模型计算出的模块评价数据无量纲化;最后,利用总的评价模型计算出最终的综合评价数值(见表1),建立中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排行榜。第一名至第九名依次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上海莘庄工业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暨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绍兴袍江工业区和日照经济开发区,综合评价值分别为8.3906、8.3505、8.3386、8.1018、7.9050、7.3541、7.0677、7.0598、6.9609。
4 结束语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加法合成法,构建了新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模型——“弓箭模型”,探索性地对苏州工业园等9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进行了综合评价,建立了中国首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排行榜,希望能够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由于生态工业园区涉及变量较多、数据收集难度较大等原因,生态工业园区评价存在许多困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影响下,特别是在倡导低碳经济的现实背景下,生态工业园区将成为我国传统工业园升级换代的方向。与此同时,作为一个重要管理工具,生态工业园区评价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51-56.
[2]罗宏,孟伟,冉圣宏.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17-191.
[3]AUSUBEL J H.Industrial ecology:reflections on a colloquium.Industrial Ecology[M].Washington D C:Proc.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2.
[4]卡普兰,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刘俊勇,孙薇,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17.
[5]President's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industrial park workshop proceedings[R],Washington(DC):President's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6.
[6]LOWE E A,EVANS L K.Industrial ecology and industrial ecosystem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tion,1995,3(1-2):47-53.
[7]卡普兰,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刘俊勇,孙薇,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17-31.
[8]雷明,钟书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110-115.
[9]RAGSDALE C T.电子表格建模与决策分析[M].4版.杜学孔,崔鑫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41-648.
[10]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57-364.
8.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八
关键词: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S718.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5-0012-04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 ChongqingMeng XiangjiangLi LingzhiWang Lei Ma ZhengruiShi Hexiong
(Chongqing Academy of Forestry,Chongqing Wulingshang Forest Ecosystem National Research StationChongqing400036)
Abstract: Based on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alysis,We construct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in Chongqing. The index system includes target layers and the third grade indicators. The first level indicators was constituted by ecological resources, ecological economy,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ical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20 second grade indicators, 38 third grade indicators.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cientific evaluation on the effec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xplor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and also providing decisionmaking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releva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in Chongqing.
Key words: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in Chongqing;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式,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符合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理念。党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应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更是首次进入“十三五”规划。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评价显得尤为重要\[1\]。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对于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意义[2]。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及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和长江两岸绿化工程等市级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重庆长江两岸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维护,库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保障了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重庆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价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探索林业在库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重庆三峡库区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nlc202309091130
1研究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全长683 km,西起江津区、东至巫山县,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东经105°49′~110°12′、北纬28°28′~31°44′之间[3]。长江流经重庆22个区县,重庆长江三峡库区土地面积461万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59%。与此同时,三峡库区重庆段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因此,库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也是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重庆三峡库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物种密集程度最高,生态效益最显著,是库区内最珍贵的地带性植被。近年来,随着国家级和市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以及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库区两岸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库区两岸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9%。
湖北林业科技第45卷第5期孟祥江,等: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研究方法
为了真实反映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参考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4\]、《英国国家生态系统评估》[5]、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 T 1721-2008)[6]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 T 1606-2003)[7]等国际、国内相对成熟且被广泛认可的生态系统评估体系,在满足代表性、全面性、简明性、可操作性以及适应性等原则基础上,结合重庆三峡库区实际情况,采用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本研究中相应指标。
A5林地面积B1森林面积B2活立木蓄积B3森林覆盖率B4林业产业B5创造就业机会B6水源涵养B7土壤保育B8固碳释氧B9净化环境B10农业防护B11景观游憩B12维持生物多样性B13防灾减灾B14森林服务于宗教B15森林服务于教育B16森林服务于科研B17森林灾害控制B18生物多样性B19干扰强度B20林地面积C1/hm2森林面积C2/hm2活立木蓄积C3/m3森林覆盖率C4/%林业产值对GDP贡献率C5/%林业出口创汇率C6/%改善投资环境效益C7/万元直接就业效益C8/万元间接就业效益C9/万元林业在岗人员年均工资C10/万元调节水量价值C11/万元净化水质价值C12/万元固土价值C13/万元保肥价值C14/万元固碳价值C15/万元释氧价值C16/万元吸收有害气体价值C17/万元阻滞降尘价值C18/万元释放负离子价值C19/万元降低噪音C20/万元释放萜烯类物质价值C21/万元农田防护价值C22/万元防风固沙价值C23/万元防止石漠化价值C24/万元景观游憩价值C25/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C26/万元防止山体滑坡损失价值C27/万元防止泥石流灾害价值C28/万元森林服务于宗教的价值C29/万元森林服务于教育价值C30/万元科技进步贡献率C31/%森林服务于科研价值C32/万元森林火灾面积控制率C33/%森林病虫害面积控制率C34/%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C35/万元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C36/万元破坏性干扰强度C37/%增益性干扰强度C38/%3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和指标层2个部分,目标层为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评价综合指标,即总目标:指标层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指标,其中Ⅰ级指标包括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生态服务、生态文化、生态健康5个方面,Ⅱ级指标20个,Ⅲ级指标38个(表1)。
3.1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是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是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并直接和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森林生态资源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指标中森林覆盖率对于抗御自然灾害具有较大功效,同时也是森林碳汇能力重要体现,森林覆盖率越高越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研究选取林地面积B1、森林面积B2、活立木蓄积B3和森林覆盖率B4等4个反映重庆三峡库区生态资源情况的Ⅱ级评价指标作为评价依据。
3.2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生态经济的贡献和重要性。推动经济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指标中林业产值对GDP贡献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它直接体现了林业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林业产值比重大说明林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林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好;林业的出口创汇率用于表明林产品的竞争优势强弱,同时还能说明林业产业在各个产业中的竞争力。因此研究选取了林业产业B5和创造就业机会B6这2个Ⅱ级指标,同时进一步细化为林业产值对GDP贡献率C5、林业出口创汇率C6、改善投资环境效益C7、直接就业效益C8、间接就业效益C9、林业在岗人员年均工资C10等6个Ⅲ级指标。
3.3生态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包括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的功能\[8-10\]。因此选取水源涵养B7、土壤保育B8、固碳释氧B9、净化环境B10、农业防护B11、景观游憩B12、维持生物多样性B13、防灾减灾B14等8个Ⅱ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18个Ⅲ级指标。
3.4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林业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通常,宗教活动选址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地区,常与森林密切相关,森林还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资源和场所,有助于创建位置感和文化认同,可通过相应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表征。研究选取森林服务于宗教B15、森林服务于教育B16、森林服务于科研B17等3个Ⅱ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4个Ⅲ级指标。
3.5生态健康
nlc202309091130
生态健康是林业生态文明追求的目标,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可以给人类带来舒适的生存空间,也因受经济发展中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从而威胁人类生存环境\[11,12\],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带来福祉,生态健康是林业生态文明的追求。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对林业生态文明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选取了森林灾害控制B18、生物多样性B19和干扰强度B20等3个Ⅱ个级指标,同时进一步划分为森林火灾面积控制率、森林病虫害面积控制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森林植物物种多样生和破坏性干扰强度、增益性干扰强度等6个Ⅲ级指标。
4小结与讨论
(1)林业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各种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组分及不同的生态功能上,如何确认这些价值的载体以及划分其界线,是全面、科学地进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构建的基础。在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最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为科学评价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提供了技术支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对林业生态文明发展规划或者构建评价指标的时须结合当地的实情和林情,适时调整,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中对林业生态文明的需求。
(2)通过对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研究,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助于促进林业生态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推动生态GDP核算的探索积累重要经验。在满足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前提下,以定量指标为主,结合定性指标,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尽量构建能够全面反映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库区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提供科技支撑。
(3)研究所构建的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较全面的反映了林业在生态文明中的价值。但需要指出,本研究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前瞻性工作,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的突破。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修养身心、疗养康复等功能是人们能够真实感受到的服务,限于目前人类理论认知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些生态服务类型还无法进行定量评价,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今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先进仪器的开发,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将会更加全面和细致。尽管采用真实值的一部分来体现林业生态文明整体价值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已经可以说明三峡库区林业对于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严耕.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0.
[2]陈万志,刘绍德,袁兴中.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研究\[M\].重庆出版社,2010:3.
[3]申娅,王爱文.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能源与环境,2014(4):6263,69.
[4]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 and Human WellBeing: Biodiversity Synthesis \[M\].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5:130.
[5]UK National Ecosystem Assessment. The UK National Ecosystem Assessment Technical Report. UNEPWCMC, Cambridge. Oxford: Information Press, 2011:1100.
[6]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36.
[7]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1606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49.
[8]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80491.
[9]余新晓,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价值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25(8):20962102.
[10]王兵,任晓旭,胡文.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J].林业科学,2011,47(2):145153.
[11]肖风劲,欧阳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03209.
[12]袁兴中,刘红,陆健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627629.(责任编辑:郑京津)
9.日本生态工业园规划和机制研究 篇九
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小,资源非常贫乏。随着日本工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着庞大城市生活垃圾和资源稀少的严峻挑战。资源问题的不断严重迫使日本工业和整个日本社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日本领导者认识到生态工业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从1997年就从“零排放”的构想出发,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
一、日本生态工业园区产生的背景
1、资源环境问题
日本一直面临资源环境问题。目前,日本每年消耗近195亿吨自然资源。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垃圾无处可倒,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外,经济发展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后劲不足。虽然《空气污染保护法》的颁布和末端治理的推行,使日本的环境污染治理大大得到改善,但它的环境问题仍然严峻,尤其是焚烧垃圾造成的CO2及其他二氧化物的排放,使日本的空气污染严重。
2、政策法规变化
日本政府提出,到2010年垃圾要减少一半。怎样处理垃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泡沫的破灭给日本敲了一记警钟,日本人开始考虑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日本企业界达成共识: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成本太高,废物交换和实行零排放是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日本政府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认识到,要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首选生态工业方法。于是,日本政府开始鼓励发展生态经济,从1991年的垃圾治理修改法以及可再循环资源利用法的颁布开始,相继在1995年、1997年、2000年、2001年颁布了相类似的法律法规或条例,这一系列的环境立法和政策迫使企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
3、经济社会因素
日本是一个集体意识十分强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者能够同心协力;日本交叉产权的产业结构,内在要求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的联合和统一,以形成成本和风险共同分担的形式;日本的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各个企业间废物交换非常方便;日本的基础交通设施非常完善,可以大大地节约交通运输的成本,也便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向外扩展。
日本于1997年始,在“零排放工业园”的基础上,通过在区域层面建立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最早的生态工业园区是藤泽(Fujisawa)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比较有特色的生态工业园还有井底瘦(Kokubo)生态工业园区、北九州生态城和日本太平洋水泥公司,这4个生态工业园区各具特色,为日本的生态园区建设树立了典范。
二、典型生态工业园
1、藤泽生态工业园
它由EBARA公司发展而来。日本EBARA公司成立于1912年,该公司生产高科技工业机器、精密电子产品和环保设备。其产品范围包括从精密泵、涡轮机、真空机、空调设备到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和各种洗涤设备。
为了满足环境工程公司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转化的要求,ERABA公司决定把零排放作为其主要经营目标之一。作为零排放的发起者之一,该公司开始实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计划,把其35×104m2的藤泽工业区变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
2、井底瘦生态工业园区
井底瘦生态工业园区是在由工业承租商、山梨大学和山梨市政府共同建立的“政府-工业-学术”联盟的促成下发展起来的。井底瘦生态园缺少其他生态工业园区那样的典型核心企业,其园区企业主要由 2
电子生产商和零部件制造商构成,只有部分企业之间以产业链形式形成紧密联系,其他企业则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
井底瘦生态园是工业企业通过采取减少废物措施寻求经济优势而建立的生态工业园的典型。园区企业通过废物的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和循环利用形成纵向闭合循环,而企业之间主要是并联关系。
井底瘦模式对生态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探索意义,因为不少工业园区由企业群构成的,没有核心企业,而且企业间也没有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关系,对于这类并联关系的企业群,可以考虑采取废物集中处理、循环使用的方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井底瘦模式的特色还在于当地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与生态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紧密结合,并为之提供智力支撑。
3、北九州生态城
北九州生态城现在已发展成为完善的生态循环工业园区,成功地驶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新干线,成为了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样板。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区的代表。日本政府给予园区的企业30-50%的投资补偿;地方政府给予10%的投资补偿。园区内的土地由政府统一购买长期租给企业,以此鼓励园区内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由企业、大学及行政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园区建设基本工作方向,实施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内设立了两个区域:①实证研究区:企业、行政部门、大学联合起来将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循环利用技术与进行实证研究的机构集中在一起开展研究,目标是成为相关技术的研究基地。②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响滩循环利用区:北九州市在响滩地区建立了资源循环型工业园区。通过园区企业的相互合作,建成为零排放资源循环基地。
另外,园内进行了道路、公园、河岸的美化,屋顶绿化,建设了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实施了“环境修复”工程(净化近海水质,治理被污染的土地等),基本实现了垃圾零填埋,因此被日本政府认定为“资源循环样板市”。该市计划在2010年建成“国际资源循环基地”,可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太平洋水泥公司
以日本的太平洋水泥公司为核心形成的生态工业群落是关键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周围有100多种工业企业。
太平洋水泥公司积极追求的目标是不使用直接资源和直接燃料并最终成为零排放企业。公司建有两个生态水泥厂,将发电、化工、钢、有色金属、纸、汽车制造、民用废物和炼油企业的废弃物作为生产水泥的初级原料,在东京的工厂每年可使用430万人产生的废物生产出16万吨水泥。为促进电厂和水泥厂之间的副产品交换,公司修建了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
三、日本生态园规划和建设机制
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中,虽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较多地介入了各个方面,但是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充分调动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基金会等民间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参与其间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
1、统一规划机制
日本的多数生态工业园区不是自发行为的产物,而是一开始就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主持或参与园区建设的统一布局、统一规划,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主要由环境省和经产省共同负责。各地方政府围绕某一主题提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并报送日本环境省和经产省。环境省和经产省对地方政府呈报的规划进行联合审查和批准,得到两省认可后才能进入园区建设实施阶段。
2、官产学协力机制
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运行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则是研究人才、创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摇篮和发生器。为了推动生态经济建设,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经产省一般会在园区设立产学官共同研究中心,密集官产学关系,加强政府、企业和科学技术界的交流和合作。
3、资金筹集机制
生态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是资金也是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建立了多源头、多渠道来筹集资金:
(1)政府投资。其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基础研究、政府计划项目等。它包括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投资于园区建设设施,或以专项增款支持某项技术开发 等直接投资和政府实施财政补贴、奖助计划、发放低息贷款、基金会等间接投资。
(2)民间资金。民间资金在园区开发总经费中所占比重较高,其主要来源于大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个人、大学及慈善事业基金等。
(3)银行融资。中小企业金融金库和民间金融机构专门向园区的高技术中小企业贷款。
(4)风险投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是生态工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风险投资的主体模式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资金、各种资助,等等。日本政府对风险投资业采取了种种鼓励和扶持政策,主要有:①直接参与。日本政府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基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活动。主要面向私人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投资的、风险更大的生态工业技术领域。②开辟二板证券市场。通过这一方式迅速增加风险投资。
4、人才培养机制
优秀的人才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关键。日本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多是在企业与研究机构、政府之间强有力的合作下展开的。园区一般离原有企业聚集地及学术研究区很近,建立多个试验基地,可以利用原来工业化建设中育出来的人才及技术,吸收大量高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产学官组织以推动园区的产学研活动、创造新产业、实现高度技术化为主要任务。这些都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最尖端的高新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应用于企业,投入生产,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5、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
提倡并大力弘扬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愿意为环保产品支出成本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通过消费行为,制约企业的生产行为,迫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同时,百姓环保意识的增强,可以为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有效的基础条件,减少垃圾产生量。
10.海岸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 篇十
海岸带生态安全是指海岸带生态系统(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和正常,同时提供给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和持续、稳定的服务.本文以构建海岸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为研究目的`,通过整体性与海陆结合、敏感性与脆弱生态系统、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指标选取原则,采用“压力-状态-响应”(DSR)概念模型,结合我国目前海岸带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符合我国的海岸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作 者:薛雄志 吝涛 曹晓海 作者单位:薛雄志(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吝涛,曹晓海(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11.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十一
【摘要】本文对巢湖市现有的3个暖季型草坪草及3个冷季型草坪草调查研究,采用NTEP草坪质量评价体系,分别对该6种草坪草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NTEP评价 草坪草 适应性 巢湖市
【基金项目】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项目(zryb201308)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15-01
一、研究前提
在巢湖市选取巢湖学院校园、碧桂园小区、洗耳池公园、撷秀苑小游园、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等绿化草坪。以上述绿地中现有的狗牙根、沟叶结缕草、高羊茅、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为研究材料进行观测。
二、分析
(一)草坪草质地
草坪草质地主要是指草坪草的宽窄与触感的量度,一般多指草坪草叶片的宽度。调查评定结果如表1,采用目测法。
(二)草坪草色泽
草坪草色泽主要是指草坪草的遗传色,受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调查评定结果如表2。
(三)草坪草均一性
草坪草均一性是草坪外观的平整程度,是草坪草密度,质地,颜色差异程度的综合反映。调查评定结果如表3。
(四)草坪草绿期
草坪绿期是指草坪草中80%的植物返青之日到80%的植物呈现枯黄之日的持续天数。记录天数,调查评定结果如表4。
三、结果
6种草坪的综合评价结果:狗牙根的综合评分最高7.8,沟叶结缕草和细叶结缕草次之,多年生黑麦草中等,草地早熟禾较低,高羊茅最低5.1。冷季型草坪中,多年生黑麦草在巢湖地区表现较突出,综合评分达到6.5,但是不耐践踏,抗杂草能力比较弱,适合做观赏性草坪。文中选取的多年生黑草位于巢湖碧桂园小区,碧桂园小区环巢湖而建,与巢湖零距离,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养护管理精细到位,为多年生黑麦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由此表明在巢湖地区暖季型草坪草表现较突出,但是唯一不足的是绿期较短,在巢湖市11月中旬到翌年的3月中旬为枯黄期;冷季型草坪草适应性稍差,主要是因为冷季型草坪草越夏困难,容易滋生病虫害。
作者简介:
12.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十二
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学概念, 由周小川博士 (2004) 最早系统性地引入金融领域, 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研究金融问题, 开创了研究金融问题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运用金融生态的理论, 研究了我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质量, 将金融生态定义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的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 (2007) 将金融生态定义为金融与非金融成分环境之间通过资金和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参考他们的定义的基础上, 本文将农村金融生态定义为农村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 它具有关联性、适应性、相互依存性、演进性等特点。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和谐以及各种生物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和谐构成良好的自然生态一样, 各类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金融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也构成金融生态平衡的根本标志。其中金融主体包括农村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以及农村保险机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法治环境、政府公共服务等。
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基础、法律环境、社会诚信、中介服务, 还是在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在构建农村的金融生态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时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量体裁衣, 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价农村的金融生态质量。
2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必须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 能够真实地反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程度, 并能够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以充分度量农村生态金融系统的质量。
2.1.2 系统性原则
金融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金融问题, 是个系统性的理论, 因此在选取指标时既要选择反应农村金融机构的指标, 如金融机构流动性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等, 也要选择反应金融机构所处的金融环境的指标, 包括金融机构所处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社会诚信、政府公共服务、法治环境等, 通过系统性分析才能够真实地反应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质量, 也才能够找出农村金融质量差, 农村资金外流的真正原因。
2.1.3 层次性原则
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由若干子系统组成, 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 这些不同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因此, 在确定指标时, 指标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避免简单加总而导致评价的低效性。
2.1.4 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国家在做调查统计时, 并没有像统计城市数据那样对农村数据进行逐项统计, 使得农村的很多指标数据难以获得, 因此在选取指标时需要考虑到可操作性的问题, 保证所选指标数据能够如实获得且易于量化, 对于数据难以获得又不能用相关指标替代的对金融生态系统影响的指标, 要从指标体系中剔除出去。
2.1.5 可比性原则
农村是个大区域, 包括若干个村、镇、县, 在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进行评价时, 所选用指标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在相同的年份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的比较,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果选用的指标不能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 该指标体系的可信性就十分差, 利用该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就难以令人信服, 从而也就失去了该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2.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设计
农村金融生态是由农村金融主体和其赖以存在的金融环境构成, 为此农村金融生态指标评价体系也相应地由金融主体指标和金融生态环境指标构成, 基本框架如图1。
2.2.1 金融主体指标的设置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农村地区金融主体实力和金融生态进化演进的动力的重要方面[1]。本文选择三项基准指标加以衡量:①安全性指标。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 其风险一旦发生, 会引发连锁反应, 导致局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 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2]。本文选择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两个指标加以衡量。②流动性指标。流动能力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衡量银行变现能力和偿付能力的主要指标, 金融机构只有保证资产的流动, 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循环周转, 金融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 流动性不足, 就极易造成支付风险, 导致金融秩序混乱。本文选取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贷款与核心存款比和现金与总资产比三个指标。③营利性指标。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果最终都会反应到收益或者亏损上, 取得合理利润是金融机构增加积累、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础[3], 同时营利性指标既可以衡量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 也可以反应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本文选取平均资产收益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两个指标加以衡量。
2.2.2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设置
本文在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农村经济基础。农村实体经济是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根据、服务的对象和生存的空间, 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4]。农村的经济发展好, 产业结构合理, 就会吸引较多的资金服务农村经济, 为农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农村经济的壮大, 使得农村具有较强的偿还能力, 在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等相同的情况下, 可以使得处在经济基础较好的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质量也较好。为此本文选取经济规模 (农村GDP、农业产业化产值、农村工业产值) 、产业结构 (传统农作物产值占农村GDP的比重、农村工业占GDP的比重、工资性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重) 和市场化程度 (民营企业占农村GDP的比重、农产品的社会收购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三个指标衡量农村的经济基础。
二是农村社会诚信。一个地区的诚信文化、企业和个人诚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机构改革信贷经营的空间结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1]。农村作为一个广大的区域, 信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进入农村的资金量, 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在此, 选择农村逃废债额占贷款总额的比率、农村拖欠款增额 (包括电费、税费、通信费等) 、农村信用户数占农户总数比重三个指标。
三是法治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 有效地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避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目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农业的经营效益不高是一个原因, 农村的金融法治环境不完善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只有建立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 才有利于农村地区形成“资金洼地”, 吸引大量资金流向农村, 支持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又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基础, 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 才能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 以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用农村每亿元GDP经济案件发生率、法院结案率、金融债权诉讼费用率等指标加以衡量。
四是地方政府行为。政府干预经济和金融的现象不论是在现在, 还是在以前,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并对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综合各国及历史的发展情况来看, 适当干预能够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 不当干预会阻碍经济金融的发展, 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农村地方政府行为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选择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占农村GDP的比重、因政府干预当年产生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政府工作人员占当地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三个指标加以衡量。
3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及意义
农村金融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需要综合农村金融主体和金融主体所处的金融环境进行评价,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计算。
3.1 因子分析法介绍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当几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 就说明这几个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问题的大部分信息, 且彼此之间不再相关, 信息不再重叠, 再以各主因子贡献度为权重的大小, 即可以分别求出所研究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本文之所以选择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 就是因为因子分析法可以克服所选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信息的重叠, 可以很好地对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影响程度。
3.2 评价步骤
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di表示标准化后数据;xi表示原始数据;x表示某项指标的平均值;!i表示某项指标的标准差, 标准化的时候注意,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等逆指标, 要先将其转换为正向指标。
第二步:计算因子得分和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 并根据因子选取原则 (累积方差在80%以上) 选择主因子。
第三步: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得出具体区域的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级得分。
3.3 综合评价的意义
通过以上建立分析农村金融生态的指标体系, 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出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得分, 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程度, 并结合现有的经济金融理论提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对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力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家正轰轰烈烈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资金是很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 找出不利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 对于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诺金.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挑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112-115.
[2]汪祖杰, 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5) :150-158.
[3]曹元方, 李西江.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改革, 2006 (2) :54-59.
13.危险废物生态毒性鉴别指标研究 篇十三
生态毒性是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鉴别指标之一,生态毒性鉴别指标确定的.基础是关于毒性化学物质和固体废物的生态毒理学(评估指标)研究.比较研究了国外毒性物质和危险废物的生态毒性鉴别指标及其制定的方法学,分析了中国的研究现状,对中国危险废物生态毒性鉴别指标制定的方法学提出了建议.
作 者:段华波 黄启飞 王琪 张丽颖 DUAN Hua-bo HUANG Qi-fei WANG Qi ZHANG Li-yin 作者单位:段华波,黄启飞,王琪,DUAN Hua-bo,HUANG Qi-fei,WANG Qi(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张丽颖,ZHANG Li-yin(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
14.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十四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首先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内不少专家在近几年也进行了一定研究, 但是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较少, 文献检索中仅有孙杰斐[2]、黄庆安[3]等少数几人进行了一定研究, 而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相应对策方面。另外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研究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4]。因此, 进一步地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进行深入研究, 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原则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使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 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金融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需要根据系统构成要素确定评价指标, 并通过专家打分或权重判读、实际测定等给各指标属于量值, 然后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或综合评价方法评定金融生态环境优劣, 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本文认为, 评价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 建立的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本质和它的复杂性, 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应以金融学、统计学、数学、社会学及其它学科的有关理论为基础, 符合科学原理, 以取得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结果, 真实反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且每个指标必须概念清晰、科学涵义明确, 指标之间既要有内在联系, 又要避免重复, 同时具体的评价方法和程序也应该科学和规范。
(二) 代表性原则
反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在实际评价时, 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进行全部选择。因此, 在确定评价指标时, 只需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真实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变化特征的因子。
(三) 综合性原则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 农村经济发展层次差别较大, 既要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整体进行评价, 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因此这种评介应是在区域特质性基础上的综合。应当说,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 反映整体金融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主要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要既能反映局部的、当前的和单项的特征, 又能反映全面的、长远的和综合的特征。
(四) 动态性原则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预测性, 因而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也要反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演变序列和发展趋势的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不仅要重视现状和当前利益, 更应关注将来状态和长远利益。所以对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 应遵循和坚持动态性、可持续性原则, 要考察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是否有利于推动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
(五) 地域性原则
我国农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其生态环境状况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 一定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特殊情况, 选择最能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指标。当前金融信贷准入条件、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均由总行统一制定, 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相差极大, 对某些欠发达地区来说, 这样的同一标准是有失公允的。因此, 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 评价指标设置及指标权重应根据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而有所调整, 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平衡性。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是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尺度, 指标体系是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 指标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评价效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一)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根据上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将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3个层次。基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 目标层包括决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能力的不同因素, 包括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与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几个方面;准则层包括构成金融生态环境体系的各主要成分, 本文认为在法律环境中法制建设、法律执行效率与法律执行公正性几个方面是主要的评价要素;而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信用、单个企业信用与中介机构信用是评价信用环境的基本指标;区域农村经济金融总量增长情况、农村经济金融人均增长情况以及农村经济金融相关情况是评价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在指标层, 选择了29个不同的指标作为评价的基准要素 (具体参见表1) , 这是对各要素的数量指标反映。
(二)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
1.法律环境
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 法律制度的完善在于规范信用行为, 是市场经济下维护商业信用的工具, 金融行为必须以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基础。在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中, 法律环境的选择为逆向指标, 由3个准则层面的7个逆向指标构成 (具体指标见表1) , 其计算公式为:
P1=-∑LxnPxn=- (Lx1Px1+Lx2Px2+Lx3Px3) (1)
在 (1) 式中, P1表示在某一农村区域中, 金融机构与其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的法制环境逆向综合得分值 (扣分) ;3个变量 (Pxn, n=1, …, 3) 分别表示一个农村区域选定的准则层面的逆向综合得分值;3个系数 (Lxn, n=1, …, 3) 分别表示一个农村区域选定的法制准则层面的逆向指标的权重系数, 且ΣLxn=1。
根据上式计算的P1数值越大, 表明农村法制环境越差, 某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越差;反之, P1数值越小, 表明法制环境越好,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越好。
2.信用环境
金融业的产生依赖于信用经济的发展, 金融业务经营借助于信用工具的运用、创新来实现, 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 农村信用环境是构建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在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中, 信用环境的选择同法制环境相同, 也为逆向指标, 其由4个准则层面的10个逆向指标构成 (具体指标见表1) 。其计算公式为:
P2=-∑CyrPyr=- (Cy1Py1+ Cy2Py2+ Cy3Py3+ Cy4Py4) (2)
在 (2) 式中, P2表示在某一农村区域中, 金融机构与其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信用环境逆向综合得分值 (扣分) ;4个变量 (Pyr, n=1, …, 4) 分别表示一个农村区域选定的信用环境准则层面的逆向综合得分值;4个系数 (Cyr, n=1, …, 4) 分别表示一个农村区域选定的准则层面的逆向指标的权重系数, 且ΣCyr =1。
根据上式计算的P2数值越大, 表明农村信用环境越差, 某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越差;反之, P2数值越小, 表明信用环境越好,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越好。
3.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水平
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评价就是以表现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经济金融指标为评价指标, 考察和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证明,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存在明显的互动增长关系, 农村金融深化是解释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5]。因此, 人们同样认为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体系中,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结构的完善与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中, 农村经济金融环境是反映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 由3个准则层面的12个指标构成 (具体指标见表1) 。其计算公式为:
P3=∑SetPet=Se1Pe1+ Se2Pe2+ Se3Pe3 (3)
在 (3) 式中, P3表示农村金融机构与其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值;3个变量 (Pet, t=1, …, 3) 分别表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选定的3个准则层的综合得分值;3个系数 (Set, t=1, …, 3) 分别表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选定的3个准则层的经济总量权重系数, 且ΣSet=1。
同上述指标分析相同, P3值越大, 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越高, 农村经济的成长性好, 能更强地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 金融机构同时能得到互补性的增长, 因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态也越好, 越有利于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反之, P3值越小, 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越低, 金融资源的趋利性特征会导致金融资本的相应流出,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会越差, 也就越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
(三) 综合定量分析
上述分析从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法制环境与信用环境几个方面反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 而要全面评价和揭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 需要进一步地计算其综合值。可以用下式来计算我国某一农村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P=-d1P1-d2P2+d3P3 (4)
上式中, P表示我国某一农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定量指标综合分值;d1、d2、d3分别表示目标层面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权重系数, 且d1+d2+d3=1。综合得分值P的数值越大, 表明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相对越好;综合得分值P的数值越小, 则相对越差。
三、研究展望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结构中的弱势所在, 农村经济及其“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和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促使农村金融从内部实现质的飞跃发展, 并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虽然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研究, 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并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在本文中仅就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进行了部分探讨, 该体系还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如指标的设置、选取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 对更深层次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与建设路径等还未有涉及, 而在我国, 地域广阔,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发展差异极大, 要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作统一的评价与结论, 可以说是不太现实的。如何对我国农村不同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路径, 是人们需要继续进行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章政远, 祁斌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和对策[EB/OL].[2005-06-15].中国合作金融网.
[2]孙杰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J].财经研究, 中国西部科技, 2006 (16) :43-44.
[3]黄庆安.论我国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J].福建金融, 2005 (10) :12-14.
[4]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1) :167-177.
15.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十五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
[中图分类号]F291.1;X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19
我国在过去的城镇化发展历程中,为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其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增强节约意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实现生态现代化、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可持续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发展过程,釆用多维度、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兼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口集聚、生态环境、技术进步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级指标体系,求解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将其作为衡量城镇化发展质量的依据,以期有助于全面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减少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负面问题,为科学考评地方政府绩效,为政府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
1.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据《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统计,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城镇化是指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镇人口集聚度、提高整体国民收入,而且适度、合理的城镇化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平整土地、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但不合理的、盲目的城镇化也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尤其对生态环境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诸如城市绿地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空气污染严重;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等问题。
为了推进城镇化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明确了新型城镇的科学定位,以及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核是要素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基本要求是速度适中、水平适当、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1]
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价值取向、发展内涵、发展侧重、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取向。在价值选择上,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公正为导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在发展内涵上,新型城镇化赋予“发展”以丰富的内涵:高效利用资源,使工业、农业、信息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经济内涵;城乡互促共进的社会内涵;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生态内涵;兼具多样性、紧凑性、集约性、复合性、共生性的空间内涵;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效益内涵。在发展侧重上,新型城镇化是要由过去注重追求城市的规模扩大、空间扩张、人口增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追求发展质量。在城乡关系上,新型城镇化要改变以往“城乡分治”“重城轻乡”的做法,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指针,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新型城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方永丽:生态文明城镇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析发达国家实现城镇化的进程表明,就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城镇化具有积极作用和正面效应,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若处理不好其发展进程中的诸多关系,也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和负面效应,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城镇化的速度、强度、规模控制在生态环境阈值范围内,以尽可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和积极效应,有效抑制其负面作用和消极效应。
2.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致力于保持地球上生命活力与环境稳定,并以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前提的文明类型[2]。生态文明是与工业“黑色文明”相对应的生态“绿色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级的文明形态,具有和谐共生性,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秩序。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健康、高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强大动力。
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推动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而是要在实现工业文明中以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可承载为前提,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高水平的现代化,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文明、和谐社会。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见图1):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定会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效应;另一方面,恶化了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抑制城镇化的发展,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约束效应。姚士谋等[3]指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可以用图1描述。只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使城镇化与生态化融为一体,才能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发展进程,就是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运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实现城镇化的绿色、集约、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发展全过程的模式包括: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产业结构生态化、空间结构集约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等环节实现过程调控;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绩效评判机制。[4]
图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二、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可见,构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以对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为基础,依据一定的原则,设定科学合理的、能准确反映生态城镇化本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上关于城镇化质量的测度指标主要是联合国人居中心开发的城镇发展指数(CDI)和城镇指标准则(UIG),前者涵盖基础设施、废弃物处理、生产、教育、健康5个方面,后者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居住、环境治理、管制5项指标。
近年来,我国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完善中。
牛文元[5]指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科学度量包括3个有机统一的本质元素,即城乡发展的动力表征、质量表征和公平表征,并依据指标体系的完备性、精简性、普遍适用性等标准,构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CNUIS)。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5个层级,由城乡发展动力系统、城乡发展质量系统、城乡发展公平系统3大系统,城乡基础实力、城乡统筹能力、城乡竞争能力、城乡自然质量、城乡人文质量、城乡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水平、城乡制度建设8个方面,以及21个变量和50个要素构成。
曾志伟[6]以环长沙、株州、湘潭城市群为例,构建了包括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建设3个一级指标,43个二级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而且3项一级指标所占比重依次为0.250、0339和0411,社会建设指标首次成为最重要的指标。
沈清基[3]在对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等相关概念、特征阐释的基础上,提出应基于生命活力度、生态环境稳定度、生态环境改善度3个指标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基于价值观新型度、要素新型度、关系新型度3个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并对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度及其协调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但并未提出构建评价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耦合度的综合指标体系的方法。
孙长青[7]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城镇水平、民生改善、集约协调、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涵盖28个分类指标。
吕丹等[8]系统梳理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沿革,针对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了由经济发展指数、人口城镇化指数、城乡统筹指数、生态环境支持指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5个一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其下包括了17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并利用改进的熵值法为各个指标赋权。
戚晓旭等[9]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其所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了许多测度空气质量、污水排放、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方面的新指标,更加全面地测度生态环境质量对城镇化的影响,不足的是其没有给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曹飞[10]从社会发展、经济绩效、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空间集约、城乡统筹7个方面,选取41个指标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中国2004—2012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仿真,综合评价城镇化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复合效应。
薛文碧等[11]在阐述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包括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生态损害、集约高效、功能完善、城乡一体、社会和谐8个一级指标和48个二级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为各项指标赋权重。
李晓燕[12]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框架,该体系由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4个准则层及27个指标层构成,并应用该评价体系分析得出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4个层次,针对处在城镇化发展不同层次的城市,分别给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对策。
陈田田[13]根据生态城镇化内涵,从经济发展生态化、社会生活生态化和人居环境生态化3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评价了各行政单元的生态城镇化水平,并将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了高、中高、中、中低、低5个等级,分析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及其系统层的分布特点,探讨了提升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的策略。
综合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城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正在不断完善。从指标设置来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空间、生态等方面,而且对生态环境指标的重视度在不断加强,表现为生态环境指标增加、比重加大。从评价方法上来看,所采取的方法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主观赋值法、熵值评价法、改进的熵值法、目标值比较法等,熵值法因其具有客观性、全面性、无需先验结果等优点,更为常用。从研究的范围来看,上述研究有从国家层面上作整体分析的,也有从省市级层面上作局部分析的。
三、生态文明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总体来看,目前对生态文明城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虽已比较完善,但是在实践应用中,现有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一刀切、灵活性差、缺乏针对性的问题。鉴于在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可能都追求一个速度和水平,对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地方政府绩效进行考核不可能机械地套用一个指标体系,各类指标的权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1.指标选取原则
生态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由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等方面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城镇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子及其相互联系。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综合性原则。新型城镇化是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生态多因素的综合转化过程,因此,选择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兼顾经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以确保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表现新型城镇化的多领域的特点,这就是指标选取的综合性原则。当然,讲综合性并非是将各个领域所涉及的指标全部纳入,而是要根据各个领域的本质特点,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能够突出反映发展特色的指标,避免指标过多过乱,影响评价结果。
二是科学性原则。在选择指标构建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之前,要全面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把握其所涉及的领域及其演化规律,以确保所选取的指标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能够综合反映其真实的状况能够准确反映各子系统的变化规律。
三是可获得性原则。新型城镇化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转变过程,既包括可观测的、物化的转变,也包括不可量化的、无形的变化,因此在设计综合评价体系时,必须依据现实情况和详实的统计资料,选择含义明确、可以量化、易获取的指标。
四是可比性原则。为了科学准确地反映、比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各项指标选择的标准与度量方法应保持统一,而且计算方法也应简单易懂,以便于查漏补缺和推广运用。
2.评价指标
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选取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除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集聚等情况的传统城镇化指标外,还应加入反映环境损害、资源消耗、生态保护情况的生态指标。另外,在城镇化过程中,要转变增长方式,治理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经济,实现集约高效、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离不开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支持。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很少有将技术进步指标列入评价体系的,为弥补这一不足,突出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加全面地评价生态文明城镇化的质量,本文增加了“技术进步”这一指标(见表1)。
表1生态文明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济发展人均GDP,GDP增速,三次产业贡献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生活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人均住房面积资源环境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平均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工业污水排放量,大气污染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生态保护城市人均绿化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人口集聚城镇人口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市区人口密度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专利授权量
3.指标权重
在因果关系中,影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指标的,且各指标的权重不同。目前,指标赋权的方法有多种,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属于主观赋权法,赋权人的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主成分分析法清晰度较低。因此,可选择常采用的因子分析法或熵值法。笔者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应用中,各项指标的权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地区主体功能的不同定位而有所区别。
四、生态文明城镇化绩效的考核
生态文明城镇化是有别于传统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对其绩效的考核要注意以下方面。
1.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城镇化发展考核范围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14],对城镇化绩效的评价考核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不能仅用人口城镇化率、经济增长率等传统指标的提高来评价城镇化,应该在对人与自然关系准确把握的前提下,从生态文明视角,对城镇化的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对城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城镇化发展考核范围,构建反映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可以纠正地方政府过于重视GDP增长、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而盲目追求工业化与城镇化速度的行为,从源头上扭转当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在城镇化中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应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将“绿色GDP”“生态城镇化”等绿色绩效标准,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让“绿色”“生态”元素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综合绩效考评,可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2.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优化城镇规划体系
一是在城镇化规划建设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城镇化规划建设中要研究并解决以往生态导向薄弱、城市无序发展、对公共资源在空间和部门合理配置上引导不足的问题,应重新认识城市功能,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强化城镇化规划建设中的生态导向作用,减少盲目扩张,注重土地节约利用,建设紧凑型城市。此外,还应树立动态规划的理念,保证城市规划对变化的形势和环境因素的灵活适应。
二是在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导下优化城镇规划体系。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要明确哪些地区适合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哪些地区需要控制城镇化规模和速度。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兼顾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发展的一项制度保证,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应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从全局出发,注重地区差异,发挥地区优势,制定与地区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规划,形成功能定位准确、生态良好、产业布局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是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针对我国国土利用效率低下、区域空间开发秩序失衡问题提出的。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坚持以人为本、集约开发、尊重自然、城乡统筹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及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其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另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3.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分类考评城镇化绩效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从而根据各区域在更大范围内承担的职能,选择差异化发展方向。在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格局下,各类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现有开发密度、未来发展潜力不尽相同,若采取一样的绩效考评指标,可能难以有效发挥指导作用。有效地评判生态城镇化建设绩效,应该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差别化考核、分类指导。
优化开发区现有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而且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因此要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公共服务覆盖面、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环境保护技术研发、生态恢复与治理投入等方面的考评,弱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考评。
重点开发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仍较强、人口与经济集聚条件较好、仍具备大规模承载产业和人口能力的区域。对于此类区域,可以实行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综合评价经济增长、吸纳人口、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覆盖面等内容,弱化对投资增长速度等方面的评价。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的战略定位是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其首要任务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故对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加以限制。因此,在这类区域,应强化对农产品保障能力的评价,考核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收入等,弱化对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等方面的评价。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其生态系统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因此应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弱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评价。
4.坚持显性绩效与潜在绿色绩效相结合
在考核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绩效时,既要考察当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显性绩效,还要考虑当前政策会对未来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等可能产生的潜在绿色绩效,要重视对未来潜在绿色绩效的预期估计,对未来几年以至几十年内生态文明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并将对未来的评估预期在当前绩效考核结果中体现出来。通过生态文明城镇化建设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可以激发地方政府决策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重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传统城镇化可能带来的城镇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所导致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张占斌.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沈基清.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
[3]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2.
[4]郝华勇.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模式建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6):41.
[5]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62-270.
[6]曾志伟,汤放华,易纯.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1.
[7]孙长青.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11):56.
[8]吕丹,叶萌,杨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财经问题研究,2014(9):72.
[9]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
[10]曹飞.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仿真与提升[J].财经科学,2014(12):69.
[11]薛文碧,杨茂盛.生态文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7):512.
[12]李晓燕.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9.
[13]陈田田.我国省域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分析[C].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6):14.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推荐阅读: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大纲10-03
政治生态评价指标09-21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07-30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项目介绍12-24
城市住区环境生态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07-02
王书记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012111-28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07-05
某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