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危机与发展

2024-08-06

医院的危机与发展(8篇)

1.医院的危机与发展 篇一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学家2009论坛”述要

2009-12-17 09:40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学家2009论坛”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保增长。与会者认为,随着经济最困难时期的过去,应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包括树立就业优先目标,鼓励和引导投资的区域梯度转移等。特别应优化投资的主体结构,以政府投资为杠杆启动民间投资,发挥好民营经济的作用。实现经济持久增长,必须将消费放在重要位置。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应坚持提高居民收入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双管齐下。可以把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突破口,逐步解决农村消费低迷的问题。

调结构。与会者提出,在后危机阶段,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推动结构调整,一是做好加

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较快增长;二是做好减法,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的作用,运用公共投资推进节能环保,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三是做好乘法,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四是做好除法,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促改革。与会者认为,从根本上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困扰,不仅要依靠扩张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要从推动企业创新入手,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提高企业营利能力和竞争力,以明显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统筹经济领域改革与社会领域改革,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新动力。

2.医院的危机与发展 篇二

中医院的发展变化,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中医政策的执行情况。中医院的快速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医事业的迅猛发展?现有的中医政策对中医院发展、对中医发展效果如何?课题组长期跟踪研究。本研究曾于2000年开展过针对县级中医院的调查, 并从中推论出中医院综合化倾向。2008年本研究再次进行原样本地区调查, 分析中医院发展变化, 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以期为促进中医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的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课题组于2000年对华东地区3省 (市) 、12县 (市、区) 进行调查, 2008年严格按照2000年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的调研地区分布, 对原样本地区进行了再次调查, 调查内容包含县级中医院的基本情况、手术开展情况、手术设备情况等。

1.2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所得资料运用Epidata 3.0录入, 通过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整理, 运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方法为一般性描述分析、相关性检验和2008年与2000年调查数据的历史纵向比较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县级中医院开展手术的一般情况

2008年共调查了10家中医院, 其中上海1家, 江苏3家, 山东6家。10家中医院中除山东2家机构未开展手术外, 其余8家中医院均开展了手术项目, 开展手术项目最多的有20种手术项目, 而最少的9种, 平均为13种, 按照地域分析上海、江苏和山东三地中医院开展的手术项目数平均为13种、17种和10种。

2000年共调查了13家中医院, 其中上海1家, 江苏5家, 山东7家。13家中医院中除山东1家外, 其余12家中医院均开展了手术项目, 开展手术项目最多的中医院有20种手术项目, 而最少的仅有3种, 平均为17种, 按照地域分析上海、江苏和山东三地中医院开展的手术项目数平均为18种、19种和16种。

2.2 县级中医院手术普及的情况

本研究中, 按照被调查机构提供最能代表该机构水平的手术项目, 并将所有手术项目按照临床学科归类为20个手术分类, 结果发现按照开展的手术项目数量排序, 2008年排在前4位的是肝胆胰外科、骨关节外科、神经外科和胃肠外科手术。而对比2000年, 排在前4位的手术分类与2008年完全相同, 只是位次发生变化, 依次为骨关节外科、胃肠外科、神经外科、肝胆胰外科。此外, 2008年与2000年开展的其他手术类别也大致相同, 但2008年较2000年增加了内镜科手术、心脏外科手术和血管外科手术。对2000年和2008年中医院手术分类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 (Pearsonχ2=32.99, P=0.024) 。说明县级中医院开展的手术项目逐步多元化, 进一步接近综合性医院。

对已开展手术普及率的调查结果显示, 2008年, 普及率低于50%的项目则多达包含产科、妇科等在内的16类手术。在2000年, 低于50%的手术分类有产科、耳鼻喉科、肛肠外科、甲状腺外科、口腔外科、手足外科、整形外科共7类手术;比较两次调查结果, 普及率出现明显下降的手术分类为脊柱外科、胸外科、眼科和妇科, 分别下降了41.54%、33.85%、33.85%和31.54%。说明中医院的手术利用率不高, 普及率逐渐下降。

同时, 研究对2008年15家西医院开展的手术项目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西医院开展的手术分类中排在前3位的是肝胆胰外科、骨关节外科、胸外科, 这与中医院同期开展的手术分类相比较为相似。对比中西医院2008年手术分类情况, 发现除妇科和胸外科手术在中西医院普及率存在较大差异外, 其他科手术在两类医院的普及率均较为接近 (表1) 。这进一步说明县级中医院的手术分类和手术的普及率上, 进一步攀比综合性医院[5]。

2.3 县级中医院手术相关设备配置情况

仪器设备是医院重要的物质基础, 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必须的保障, 也是医院诊疗能力的标志之一[6]。2008年调查地区设备普及率最高的为彩色超声诊断仪, 10家被调查机构均配备了该设备。排序靠前的设备有自动生化设备、CT、手术显微镜等, 普及率均达到了90%以上。同200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2008年新增的手术设备有MRI、DSA、阴道镜、直线加速器、电磁波治疗仪等9种设备。说明同200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2008年新增很多更加高端的仪器设备。同时, 相关手术设备在中医院的普及程度均有较大的提高, 其中血液透析装置和多功能自动呼吸器的普及率均提到了49.23%。

同时研究对2008年20家西医院手术设备配置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除MRI在中西医手术配置普及率上存在较大差异外, 其他设备在中西医医院的普及率几近相同。中医院比西医院多配置了激光治疗机、结肠镜、阴道镜、箍围治疗仪和电脑熏蒸治疗仪5种设备。西医院比中医院多配置了扇型超声诊断仪、SPECT和r照相机3种设备 (表2) 。从2000年到2008年, 县级中医院在仪器设备的配备和利用上逐步增加, 有进一步攀比综合性医院的倾向, 即中医院西医化倾向进一步严重[5,6]。

2.4 住院手术人次情况

2008年的调查显示, 在2003-2007年间, 8家中医院的住院手术人次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均数从3 122人次升至2007年的4 872人次。同时, 住院手术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出现上升趋势, 五年间从1.44%上升至1.72%, 而按照地域分析, 该比例在山东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幅度从2003年1.12%上升到2007年的2.07%, 江苏表现较为稳定, 维持在3%左右, 上海则体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从2003年的0.74%下降到2007年的0.47%。

2000年的调查中, 1995-1999年间, 12家中医院的住院手术人次数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均数从1 184人次升至1999年的2 341人次。同时, 住院手术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也出现上升趋势, 5年间从0.58%上升至0.97%, 而按照地域分析, 该比例在江苏和上海均呈现上升趋势, 幅度分别从1995年的0.18%、0.65%上升到1999年的0.58%和1.27%, 而山东则表现较为稳定, 维持在0.7%左右。

比较两次调查数据发现, 从被调查对象的住院手术人次数和住院手术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上看, 最近10多年, 中医院不论是住院手术人次数还是住院手术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说明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主要是西医服务能力在不断提高。

3 讨论与建议

3.1 中医院的服务能力提高, 但提高的主要是西医的服务能力

自从1982年的衡阳会议、1986年的沙市会议以来, 国家相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中医院的发展。新医改政策、市场竞争机制等都对中医院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发现, 中医院手术类别的变迁和设备变迁, 说明了中医院追求的目标和办院的意愿就是综合化。中医具有明显的门诊服务优势, 但住院和急诊服务欠缺, 这样努力的结果却使县中医院具有明显的西医色彩。中医院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但提高的主要是西医的服务能力[7]。这和办中医院的初衷相违背, 也造成了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提醒我们要进一步思考, 现有的中医院政策扶持的重点和鼓励方式是否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3.2 在市场经济下中医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中医院若要在新医改浪潮中可持续发展, 必须清楚其立院之本: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而相应的政策也应考虑, 现有的补偿机制下, 中医院比西医院更加艰难[8], 中医院首先需要生存, 然后是医院发展, 最后才是发展中医。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还应该包括中医药人才培养、临床推广应用的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理论研究[9,10]等几个方面, 使其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

3.3 本文的不足

中医发展的危机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作用机制, 本研究没有涉及这一方面, 只是用数据描述了中医院的手术和设备变迁这个表象, 但是其变化也说明了中医院发展的趋势。而这种发展和繁荣是否会影响中医政策进一步的调整, 从而影响中医的前提和命运, 将成为本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希望能为中医找到改革和发展出路[11]。

摘要:通过对2000年样本地区的再次调查, 比较2008年与2000年的调查数据, 分析县级中医院手术开展情况的变迁。研究发现, 县级中医院开展手术的项目越来越多, 手术相关的设备配置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高级, 效仿和攀比县级西医院的趋势更加明显。研究提示, 中医发展任重而道远, 如何更好发挥政策优势, 鼓励中医药人才培养, 推广中医适宜设备和技术, 进行中医理论研究非常重要。

关键词:县级中医院,手术开展,中医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上海: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294.

[2]梁万年, 郝模.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4.

[3]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关文件汇编 (2008-2009年度) [R].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EB/OL].[2013-09-29].http://www.satcm.gov.cn/1987-2010/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atog/2011/A19.htm.

[5]郝模, 林子华, 沈杰.县级中医院发展方向析[J].中国社会医学, 1990 (6) :22-28.

[6]朱旭红, 刘建民, 黄慧玲.综合性中医院发展战略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1) :1358-1360.

[7]郝模, 朱乃苏, 林子华.县级中医院仪器配备析[J].中国医院管理, 1991 (1) :37-40.

[8]吴高贤, 蔡毅, 刘君.新医改背景下中医医院发展思路探索[J].湖北中医杂志, 2011, 33 (8) :69-71.

[9]张静波.管理者的处方[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202.

[10]唐乾利, 桂华“.治未病”对中医院发展机遇及问题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 (6) :4-6.

3.中国政治发展的危机与对策 篇三

如何解读中国发展奇迹,我认为中国政治文化有“四大优势”:“集中效率优势”、“政治组织优势”、“制度创新优势”、“文化包容优势”。这“四大优势”是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奥妙之所在。一是邓小平讲到的“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下了决心就干”,讲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的集中配置和没那么多牵扯和掣肘,集中出效率。这可以叫“集中效率优势”。二是我们国家可以把所有政治组织资源动员起来,服务于国家发展和建设最需要的领域和方面。这种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体制,政党政府企业齐心合力解决面临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几十年如一日地搞经济建设这件事情,这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有的合力和统一力量。这可以叫“政治组织优势”。三是社会主义要超越资本主义,又没有先验模式,所以要靠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执政党和政府要不断地把地方和基层探索的制度创新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并实现法制化,不断地满足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对制度供给和制度变革提出的需求。这为制度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作为空间。这个优势可以称之为“制度创新优势”。四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优势,既具有超越个人私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理想主义,又有在日用伦常生产生活中寄托理想和追求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也就是荀子所主张的“义利并举,王霸并用”符合中国人的理性定位。这是中国可以借鉴并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资本主义市场优势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优势的文化基础。这一优势叫“文化包容优势”。

中国政治发展的四大问题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中国政治文化的四大优势本身也隐含着四种危险:“权力腐败”、“资本专制”、“威权复活”、“自律迷失”。一是权力集中的体制也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和权势分利集团的出现。一些掌握资源垄断权和市场准入权的部门、公职人员和国有垄断企业,利用公权力或大搞钱权交易,或变相瓜分国有资产,或为个人以及小集团利益提供发财和升官的机会和条件等等。二是政治服务于经济也在一些地方和基层出现了权力傍资本的倾向。些地方和基层官员对经济发展政绩的依赖,对资本规模利税收益的财政依赖,往往形成了权力被资本绑架、政治被经济单方面决定,甚至资本和权力勾结,赚取超经济利润,共同盘剥百姓。三是制度创新满足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但制度创新的推进和可持续往往依靠人治,依赖地方和基层领导者的个人品质、领导能力。这就导致了在一些地方法治实际推行不力,大有威权复活的迹象。四是包容文化虽然为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但主导意识形态的衰落使社会大众满足于极端实用主义的世俗文化的市场供给,货币崇拜和权力崇拜大行其道,理想迷茫、人格矮化。

这四大危险暗含着中国政治发展可能发生的四大危机:体制的合法性危机,政权的公正性危机,法制的权威性危机,文化的共识性危机。

我国目前体制的合法性如果发生危机主要来自三大方面:官员腐败失控、权势分利集团坐大、普选授权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邵道生先生把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尤其是中后期开始到21世纪初的腐败泛滥定义为“权力资本腐败”,不同于80年代中后期由于“双轨制”引发并限于商品流量领域的腐败。这时期的腐败主要与“资本存量”有关。这些腐败都与资本密切相关,并带有整体性、全方位的特征,而且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这种权力和资本勾结形成的“腐败利益共同体”,有的学者又称之为“权势分利集团”,不仅使腐败呈现种集团化和社会化的态势,严重摧毁人们对现有体制的信念,而且对人民利益的伤害更加显性化。

权势分利集团垄断行业利益、瓜分国有资产、侵夺国民利益目前也成为引发人们对体制合法性质疑的另

个主要问题。据《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的研究,“权势分利集团”主要指三类群体:“一是部分垄断行业、企业领导人员,利用其对重要公共资源的占用和支配权,把本应归社会共享的成果变成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二是少数党政领导干部,把自己掌握的公共权力市场化,通过各种途径设租、寻租。三是某些有背景的家族企业,利用权力优势破坏市场规则,攫取超额利润;有些‘草根’出身的企业家,也通过重金收买权力来获取资源优势。”强势资本精英与强势权力精英合谋和交易,左右政府的公共政策,占据并挥霍本应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瓜分鲸吞国有资产和国民资产,这样的“权势分利集团”不仅严重地侵害了国民利益,也严重地削弱了人们对现有体制的信心。

对体制的合法性产生质疑的第三个因素是普选授权民主需求的不断增长。普选产生政府对于现实的中国却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以普选的方式产生政府,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很多地方都有了很多尝试。但这些竞争性选任干部毕竟限于个别地方县乡级的创新尝试,尚没有在更高层次并形成国家的选举制度。干部选任在大多地方本质上仍实行的是上级委任制。

政权的公正性危机主要来自权力被资本绑架、政府自身利益的放大和民生权、民主权的需要不能得到有效供给等问题。权力被资本绑架在体制合法性危机的讨论中已经提到。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情况:是些地方迫于发展和财政压力产生对资本的依赖和顺从;二是因掌权者的钱权交易实际形成了权力被资本控制;三是国有垄断资本对行业利益的垄断以及对相关政府机构和政策的左右。“政府自身利益的放大”是指,由于政府支出以及扩大福利和待遇的需要,执政机关和政府也通过自身掌控的资源向市场和公共需求领域攫取规定之外的特殊利益。而“民生权”和“民主权”的有效供给不足,也在相当的程度上与权力被资本绑架、政府自身利益的放大有关。

什么是“民生权”和“民主权”?民生权不仅包括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际上凡是为民生需要的领域,执政党和政府都应该承担起长期的有效供给和法制保障的责任。“民主权”十七大报告主要提出四项权利一“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当然还包括“选举权、结社权”以及基层和一些具体事项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也就是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相关管理和自治领域,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各个环节,执政党和政府方面要通过现有制度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科学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民主权”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逐渐倾向于“市场归市场,政府归政府”这样一种二元思维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主导。凡是市场经济自发调节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退出;凡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公共需求领域,政府负责。而实际上,在中国这样一种政府主导市场经济建设的格局下面,

构建相似于西方的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关系有值得深刻反思的地方。一方面,市场化的导向不可能不影响到公共需求领域,政府本应该通过对这些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机构或单位实行严格的监管,以保证公共服务的性质和质量,但实际上,政府不仅不严管这些公共部门和单位,以甩包袱的姿态巴不得使这些领域和部门市场化或产业化以减轻财政负担。这样就造成本应该由政府严管起来的领域和部门,实际上脱离了政府管控,以服务搞盈利或变相搞盈利,实际是利用人民的资产盘剥人民。另一方面,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日里,我们对民生需要什么应该由政府管起来,什么该完全由市场来提供,认识也不清楚。即便认识清楚了,国家和地方财力是否能够保障对这些民生需要的供给也是个问题,政府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即节省成本又能保证公共物品的质量,也是个问题。

而对于“民主权”的保障,虽然执政党和政府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一些历史性的进步,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政体结构框架。这个道路和新政体框架,我把它概括为“四个要”和“两有特色”。“四个要”就是:民主政治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民主要制度化和法律化;要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统领文化融合和制度创新。“两有特色”就是“有效执政”和“有序参与”的有机统一。有效执政主要体现为党的执政要满足“发展需要”、“民生需要”、“民权需要”、“治官需要”;“有序参与”包括“四个参与”:“多数参与”、“全程参与”、“嵌入参与”、“制度参与”。从制度建设层面来说,目前能否形成一套有效治官的制度体系和一套有效实现民权的制度体系最为重要。治官失范和民权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是发生政权公正性危机的根源。目前在治官的各个环节和民权实现的各个环节地方和基层有许多的制度创新,实际为保证政权的公正性提供了经验基础。这需要共产党的各级执政官勇于自我革命,放弃自身或部门权力和既得利益,自我约束,还权于民,让老百姓不仅实现经济社会的自由还要实现政治上的自由,真正自己当家作主。

法制的权威性危机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对立法原则的不认同、对执法和司法公正的不信任、法制和制度失效。对立法原则的不认同实质也是体制合法性危机的表现之

。比如对宪法中党的领导原则和人民民主专政原则不认同,认为宪法应该司法化而不应该政治化等等,从而对宪法的权威性不时提出挑战。目前在网络和高校中泛滥的对我国政治体制的肆意攻击和诋毁,对宪法权威的藐视和不尊重,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反而受到热捧体现的就是这种情况。对行政执法和国家司法公正性的质疑或不信任也是目前法制权威性受到严重削弱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政府审批和市场监管部门、国家司法部门的腐败和不作为、乱作为,这些执法和司法不公使人们几乎丧失了对政府和司法公职人员职业操守的信任,认为在中国不通过金钱关系、权力关系、熟人关系或没有特殊身份就办不成事或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在这样的法治背景下,所谓的法制只是写在文本上的制度,或者演变为掌权者用于寻租设租的操作平台,或者成为欺压弱者的统治工具。当法制和制度不为掌权者首先遵从和公正行使,不为大多数民众信任和依赖,而成为事实上的摆设和欺压弱势群体的工具时,这种状况就叫做“法制和制度失效”。“法制和制度失效”不仅意味着法制和制度的权威性发生危机,更为重要的意味着这个国家和社会丧失了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秩序和基础。

市场经济带来的文化冲击形成的意识形态断裂和对立,是当前我国文化共识性危机发生的主要表征。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与中国传统的群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间,在价值选择上是尖锐对立的,我国法定的主导意识形态是推崇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我国市场经济实际奉行的是追求私利最大化的个人主义,社会生活潜规则中推崇的是舍生取义的道德主义。社会主义和道德主义易于结盟,个人主义虽然孤独,但有市场经济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基础,所以现在是“三分天下”,谁也主导不了谁,谁也说服不了谁。从而使主导意识形态缺乏社会基础而往往处于官方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社会传承的道德主义虽然有雄厚的社会资源和民意基础,但在市场经济强大的诱惑下和实际支配下也日渐式微,个人主义虽然有强大的现实主导力量,但缺乏官方的合法性支持和传统的民意支持,因而虽到处得势但也是牢骚满腹,大有不彻底改变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就誓不罢休的架势。因而在现实中国,不仅现实文化中实际存在“左”与“右”的>中突,更为危险的是社会的基本共识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国家目前这四种危机事实上都或隐或现地存在着。究其原因,市场机制及其蕴含在其中的负面效应日渐显露。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和追求私利最大化的价值观、优胜劣汰竞争法则、追求法权的形式平等性、公权与私权分立等属性与我国高度集中且缺乏约束和监督的权力相结合,与我国缺乏法治、自主自律的公民社会相结合,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已被无限放大。当前绝大多数社会问题都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与我国的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机制以及政权的公共职责不清等相互结合并被放大有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本质上并无不同。市场经济的导向就是法制规范和保障下的自由竞争和相互交换的契约关系,追求个人私利的最大化是它的基本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元理论是西方传承了几千年的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包括中国的伦理人文主义都具有内在的文化冲突。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适宜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使人格逐渐原子化、物化和货币化,倾向于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交换关系;也排斥人文情感和一切利他主义的道德的宗教的人文情怀。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发的生成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只有靠共产党的执政和人民政府的力量来保证和贯彻。

推进政治发展的四大对策

针对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匹大危机,我在这里提出相对应的四大对策:实行民主问责、建立法治政府、大力整顿官治、重建新民文化。

我国目前实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是权力体制内的自我监督,是上对下委任授权的一种领导干部监管制度。不具有民主监督的性质。实行民主问责,建立系统完备的民主问责制度体系,是解决目前国家体制合法性危机的现实举措。所谓“民主问责”制度体系,其核心内容是把目前的体制内的权力问责制度拓展为人民性的权利问责制度,就是实行人民监督;把现代民主普适化的单一的竞争性授权关系,替换为符合中国国情和政情的社会化的多元监管关系。民主问责制度的精义在于:建立多元主体的,社会广泛参与的制度化的对法制政策公正性和执政权正

确行使的有效监管,以及执政者实现有序退出的机制。实质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如何确立科学化、法制化的社会多元主体的民主问责体制机制?二是如何实现对法制和政策公正性的有效监管和问责?三是如何实现对执政者正确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管和问责?四是如何对不称职和渎职的官员实行有序退出的监管和问责?五是如何实现对领导干部选任工作的制度化监管和问责?

建立法治政府,目前的实践探索主要限于政府的一般职能权限的界定和行政程序立法。对于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尚缺乏明确的实质性规范。法治政府的建设最重要的不是一般的职责权限的规制和行政程序的法制化,更为重要的是明确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责任关系。确切地说,要把政府责任用法制确定下来,形成对政府责任的刚性约束和规制。哪些责任该由政府承担起来?哪些责任该由市场自发调节?过去我们主要明确了两条:一是“十二字原则”:“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二是加快推进“四个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十二字原则”和“四个分开”都太笼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还不是很清楚。从发达地区出现的矛盾和实践需求来看,满足“民生权和民主权”这两权的需要是政府对社会的主要责任。法治政府责任的实质是满足“民权”的需要。所谓法治政府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宪法和法律把这个法治政府责任的实质确定下来,“民权法制化”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质和内核。

官治不等于吏治。传统的“吏”相当于现代的业务类公务员,“官”从古至今都具有决策职能,相当于现代的选任制产生的官员。目前,决定中国治乱兴衰和政治清浊的主要是“官”而不是“吏”。因此用“整顿官治”比“整顿吏治”更准确些。中国地方和基层的发展经验证明,一个地方能不能快速地发展起来并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除区位、资源和特殊政策等因素外,最根本的是人的因素,其中尤以干部因素最为关键。

前面的三个对策:实行民主问责、建立法治政府、大力整顿官治,都是为了化解当前可能发生的政治危机的治术。实行民主问责是为了治官以立政道,建立法治政府是为了治权以立治道,大力整顿官治是为了治人以立官道。而只有重建新民文化,才是从根本上化解可能发生的政治危机的大道。目前中国政治的根本问题,最为根本的是文化、价值的迷失问题,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所必然付出的代价。当改革处于单兵作战时,也就是限于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向时,靠问题意识和实践智慧以及相应科学的治术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当改革面临的问题已经成为

4.医院危机公关的媒介应对策略 篇四

李彦庆

【摘 要】 危机公关,顾名思义就是面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时的公关策略。危机管理的重点是危机与预防,处理好媒介的关系则是化解危机的关键。建立完善的媒体应对策略,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减少危机对医院的危害,并对危机处理的全过程作出评估,以应对各种危机对医院的考验。

【关键词】 危机;公关;媒介;应对。

医院危机常以一种无法预见的形式出现。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百姓关心民生的三大难之一,医院则成了问题爆发的交汇点。现代信息社会中,媒体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就是一个扬声器、放大镜,可以帮助医院摆脱逆境,避免或减少损失,将危机转化为转机;也可以恶化事态,使一宗简单的医患纠风顺理成章的升级为影响恶劣的公共①事件并成为众矢之的,严重损害公众对医院的信心,甚至导致医院声誉永久性破坏,威胁到医院的生存。可以说医院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就像水和舟,能载能覆。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是医院要建立危机公关的预防制度和危机处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危机中必须重视与媒体的关系,正确应对媒体,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医院在危机公关媒体应对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总体原则:发生危机事件后,为避免事件发生不可控性,医院必须做到:尽早说、准确说、持续说、反复说。

应对策略:面对媒介传播,首先要冷静、理性。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一、掌握医院危机的分期

有人说,医生和教师的工作,都是一种敢于承诺过程的职业,而不能承诺结果。知名企业家谭小芳老师在《危机管理培训》中指出:大部分的危机都可以定义为以下四个基本问题:你知道什么?你何时知道?采取何种措施?如何确保此危急不再发生?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要掌握医院危机的分期,才能更好的应对媒体:

一是危机潜伏期,任何危机的出现都不是偶然,危机有时有一些端倪,但更多的是不易察觉,如果察觉就可以扑灭。危机酝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中,危机的爆发是瞬间而为,但其隐患却能在很长时间内酝酿。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此时危机的传播信息源也正在形成。

二是危机爆发期,危机产生,浮出水面,细心敏锐的人便可察觉到,而忽视和迟钝则会熟视无睹,此期的危机已经暴露,可以逆转,也可以转化。此时是危机信息传播的原始起源。

三是危机扩散 蔓延期,危机发生后,通过媒介、人员、组织的传播,危机不断扩散,受众知晓率爆炸式增长。此时危机事态正在发展,本质原因却不一定很明确,现象却在传播中不断复制。危机被传播的信息真假难辨、有真实、有谣传、有目击、有猜测,加之现代信息社会的多媒介并存,也给危机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另外人们的好奇心急需满足,而原因又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有大量的信息“真空”,媒体和公众将从各种渠道来填补。四是危机恢复期,通过事态的发展,事件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事情有了结果,当事人各得其所,公众、媒介的关注逐渐减弱、消失。受众的关注程度下降,或转入其他兴趣。

二、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医院管理者对危机要持一种正确的态度,组建危机管理小组,确立危机发生时,医院新闻发言人的制度,避免出现危机事件后似乎大家都在管,又无人管的状态,造成对外发言意见不统一,给对方有机可乘。确定信息传播所需要的媒介,包括媒介名称、地址及联系电话,建立长效的媒体沟通机制,主动联系媒体,听取媒体意见和建议,形成有效的媒体沟通渠道。对医院潜在的危机形态进行分类,确定可能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制定预防危机方针、对策,并制定书面方案,对有关方案进行演习。

三、迅速查清事件的真相

负责处理事件的负责人一定要深入一线,直接了解事件来龙去脉,起因是什么?事态发展到什么情况?当事人双方的状况?媒体的介入及负面影响情况?而且更要冷静客观地分析事件的责任,我方的责任在哪?我方的理由是否成立?对方的责任在哪?对方的理由是否成立?对这些情况的调查了解要尽可能做到准确、清楚、尽量不要忽略每个细节,对责任和理由的推断要尽可能从第三方的角度去思考,不能义气用事。

四、积极主动表明态度

医患双方对媒体作用的认知上存有巨大差距,在患方认知中,媒体的可利用价值很大,在医方认知中,媒体往往有失公允选择回避。根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医院形象与声誉管理研究”课题组的有关《医院媒体应对与公共关系调查》,有67%的医务工作者表示“不愿意”接受记者对某个新闻事件的采访,21%表示“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而仅有12%的医务工作者表示愿意接受采访,表达态度,说明真相。

远离媒体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鸿沟越来越深。所以在认真完成事件调查的基础上,就要尽早说,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积极主动表明态度,不能封、赌、躲。许多事件一旦有媒体介入,封只会引起媒体更进一步的追究或更多媒体的介入。如果责任在对方,那我们就要积极向对方作解释,更要主动向媒体进行沟通说明,特别是医疗纠纷往往涉及大量专业知识,只有准确细致的解释说明事件的真相,才能得到媒体的理解和支持,而不能因为自己占理,所以态度傲慢,这样只会引起媒体的反感,而更不利于事件的正确处理。如果责任在我方,那我们就要表现出诚恳认错的态度,并积极主动与对方沟通,协商解决办法,同时,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善待媒体,表明我方努力解决事情的态度,尽力争取媒体的理解,赢得媒体对事件的低调处理。同时,尽快地拿出合理的整改措施更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及时而合理的整改措施往往就是最好的解决之道,这样就向对方及媒体表明,我们不仅有解 决问题的态度,更有解决问题的行动。当然在与对方具体协调过程,实际是个谈判过程,其中有谈判的技巧,并不是一味地满足对方,我们也要努力降低损失,但态度至关重要,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就能使自己掌握一定的主动,而不至于陷入被动挨打的地步。

五、利用危机事件,持续说反复说

危机事件进入恢复期,要建立制度,组织媒体参加各种新闻宣传活动,对事件进行后续跟踪报道,持续说、反复说,通过运用媒体这一平台进行公关,体现医院的坦荡,请媒体充当公众的眼睛,见证医院积极应对危机的信心,同时重拾院内职工和社会公众对医院的信心。危机是坏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某些危机事件如果能巧妙利用,反倒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六、善用媒体,提升医院的传播力

在医患矛盾激化,医闹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医疗机构面临诸多困境:医改的成绩淹没于医改的某些弊端;业内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落差大;患者抱怨,医者也在抱怨。这些困扰医疗机构发展的诸多因素,与现代社会新媒介传播的特征有着直接关系。刻板印象下的倾向性报道随处可见;真实的医患故事和医者形象,常招众人质疑;负面消息暴走天下,和谐医患故事传播乏力;个案被误识为社会普遍现象。医媒关系已成为医患关系之外,直接影响医院声誉和生存状态的重要公共关系。

医院的宣传报道不仅仅追求开大刀、治怪病,也不能紧紧盯着名医和专家,在这个多岗位、多工种、人员众多,专业多样的综合群体中。通过媒体多层次网络优秀素材,对不同岗位,不同人物的生动刻画提升医院整体形象,宣传典型人物的光晕效应,不仅辐射到科室和医院,而且使社会感知了医者的高尚,社会形象与美誉度随之上升;通过媒体多角度构筑立体形象,立体的医者形象,拉近了医护人员与受众的距离,增加了社会对医护人员的感知和信赖;通过媒体多视角挖掘人物内涵,利用那些体现管理品质、具有人文感动的故事,传播给社会人群,给予医护人员精神褒奖,在全社会也形成“认可——效仿,践行——再认可”的良性循环;通过媒体多途径传播优秀品质,明确宣传目标、选准传播角度、借力社会平台、寻求舆论共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通过媒体多创意凸显人文情怀,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收集信息,做出反应是该做的,这是“等米下锅”,但突发新闻可遇而不可求,主动做好新闻选题策划,可以弥补“没米下锅”的尴尬;通过媒体多载体扩大传播效应,要注重纸媒与新闻媒体的联动,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的联动,上流媒体与行业内媒体的联动,打破对媒体的“思维定势”,充分了解当今媒体的习性和传播规律,积极寻找媒体关注和医院宣传的有效结合点,以媒为媒,智慧传播。

七、加强医院自身队伍的建设

纵观无数的危机案例,很大部分与当事人的责任心不强有关,特别是我们医疗行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无论是因记费引起纠纷,还是因事故引起纠纷,归根到底,是当事人的责任心问题,这是根源,责任心是一种工作态度,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中,技术的问题好解决,态度的问题却最难扭转。我们抓行风建设,抓医德医风建设,其实归根到底,也就是抓责任 3 心、抓态度,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加强教育,努力提高并保持员工的责任意识,这将会最大程度杜绝因主观原因而引发的危机事件。

加强医院宣传队建设,医院是新闻的富矿,但我们离新闻现场到底有多远?所以优秀的新闻宣传队伍是医院联络媒体,公关媒介的重要载体。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班,邀请本地主流媒体的资深记者传授专业知识。注重宣传网络的整体、联动建设,形成人人重视医院,重视媒介传播,个个都是义务建设者的良好氛围。

医院以一种包容、开明、合作的新媒体观,充分利用新闻媒介予以医护人员更多的价值认可,并视媒体的监督为良药与鞭策,相信,那将是一个能够医患、医媒双赢的局面。参考文献

5.医院的危机与发展 篇五

业集团进行重点调研。总体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是严重的,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或预亏现象普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相继停产、关闭;职工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明显下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困难群体增大、职工队伍稳定和职工权益保障形势较为严峻,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突出,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出口严重下滑,部分企业因市场萎缩或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减产、停产甚至倒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4月,全省16个州市共有917户企业停产,1008户企业半停产,部分企业已破产倒闭;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出现生产不正常、销售总额减少、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的局面。

(一)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企业亏损。

据省煤矿工会对全省1365个煤矿的调查,目前580个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此间原煤价格下降了40%左右。有色金属行业的铜价由6.8万元/吨降为3.18万元/吨,锡价由16.3万元/吨降为10.05万元/吨,金属硅价由1.8万元/吨降为9000元/吨。云铜集团去年亏损达27亿,**冶金集团今年2月已亏损2.7亿元。

(二)原材料价格与产品价格倒挂、市场销售不畅,导致企业效益下滑。

国际金融危机前,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口了l70多万吨硫磺,价格为每吨780美元,现已跌至每吨40美元左右,公这一项就损失了12.58亿美元。生产设备属国际一流的昆钢板带厂,由于产品销售价比原材料购进价还低,生产越多越亏损,因而不得不采取停产放假的方式应对危机。

(三)部分中小企业受冲击严重。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弱、规模效益差、产业集中度和产品科技含量低等“软肋”问题日益凸现,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劣势就更加明显,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临沧市100多家茶厂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怒江州具有一定规模的近300户中小企业一半以上停产、半停产。楚雄州重点监测的166户企业,有77户亏损。玉溪市磷化工企业基本停产。

二、金融危机对职工权益的影响

(一)下岗失业职工增多。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裁员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省16个州市新增下岗职工56102人、待岗职工68004人。据红河州总工会对890家企业的调查,企业裁减职工15086人、轮岗1982人、放长假17848人、解除劳动关系1627人。楚雄州牟定兴宏铜业公司裁员率达66%,万红药业公司裁员率达71%,牟定兴华食品公司裁员率达81%。到3月份,怒江州因企业关停已有5300多名职工下岗,4000多名季节性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

(二)职工收入普遍降低。

据了解,昆钢、云铜、云锡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被迫采取轮岗、减薪等办法应对危机,职工平均月收入下降了500—800元;红河州部分困难企业职工每月仅发166元生活费,平均每人每天只有5.6元;玉溪市极少数停产企业甚至不发工资;农垦集团下属的弥勒东风农场,去年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632元,80%以上的职工家庭都符合当地低保条件。

(三)职工权益难以保障。

一些中小企业借口国际金融危机刻意规避劳动法律法规,拖欠职工工资、任意加班加点而不发或少发加班费、裁员随意性、用工短期化等“做空”劳动者权益现象突出。还有不少私营企业职工和返乡农民工,因为没有办理社会保险,失业后就一无所有。大多数放假回家的职工由于未被登记为失业,也无法从社保部门领到失业救济金。一些困难企业无力支付职工“五险一金”,职工自己交纳完“五险一金”后,家庭可支配收入锐减,生活压力骤然增大,成为新的社会救济对象。

三、影响**企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需求萎缩,产品库存增加,资金回笼受阻,不少中小企业出现资金断流情况。虽然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放宽了中小企业贷款门槛,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众多中小企业因信用等级差、有效资产抵押能力弱等原因很难及时得到贷款,从而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自救。个别企业只能采取向地下钱庄借高利贷或借用企业中层干部的房产证抵押贷款等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农垦系统困难特殊。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主客观原因,本来就困难重重的农垦集

团,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后,愈成雪上加霜之势。一是农垦企业享受不了国家农业政策的优惠,长期处于政策的“边缘化”、“游离化”状态,体制机制不顺难以让企业走出困境;二是农垦企业还有相当部分职工难以进入当地社会保障,职工社会保障的需求与所在地地方承受力的矛盾难以解决;三是难民及“三非”人员与所在农场职工利益矛盾加剧。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农垦红河垦区奉命无偿安置的2109名难民(现已发展到3864人),近几年间与各安置农场的经济利益纠纷不断,此后相继进入我国的“三非”人员(非法入境、非法居住、非法就业)多达700余人,先后强占了2000多亩农场土地,农垦职工对此意见极大;四是割胶工特殊工种待遇问题反映强烈。割胶工是农垦系统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工种,一般由女职工担任,每逢产胶季节,割胶工凌晨两点就必须进胶林割胶,通常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全年平均劳动时间折合500多个工作日。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超极限的工作强度,使割胶工普遍疾病缠身,尚未达到退休年龄就难以适应工作要求,企业又没有多余岗位可供调剂,不割胶就意味着失岗失业。割胶工强烈要求享受特殊工种待遇提前退休,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已成为困扰农垦企业的“老大难”问题。

(三)部分改制企业“后遗症”问题较突出。

由于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部分改制企业仍在行使“小社会”职能,改制成效难以显现,严重阻挡了企业轻装上阵的步伐。改制初期的安置、补偿标准过低,新、旧工伤补助标准不一,退休、退养人员待遇过低以及拖欠职工医疗费和“五险一金”等情况,使部分改制企业出现“翻烧饼”式的反复现象,遗留问题处理难度较大,形成了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此外,一些进入改制程序的企业由于政策衔接不到位,资产处置与重组无法正常进行,职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实现,如,**煤矿基本建设公司资产重组不顺,导致职工多次上访,甚至发生阻断交通道路的群体性事件。

(四)困难职工总数增加。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和部分企业停产、半停产,导致职工收入下降,使**新增困难职工总数已近10万人。昆明铣床厂停产后,800多在职职工全部待岗,企业应承担的职工医疗保险金,只能依靠昆明市总工会担保帮助贷款交纳;问题最为突出的昆明市建安公司,已拖欠职工医疗费100多万元,拖欠职工工资和生活费186万多元,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1100万元,拖欠失业保险金56万多元,有3/4的内退职工未能领到生活费。

(五)职工思想波动较大。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度蔓延,广大职工虽然对党和政府战胜金融危机有信心,但对金融危机何时结束心中无底,对企业如何走出当前困境忧虑重重。职工中普遍存在“三怕”(一怕金融危机影响自己、二怕下岗失业、三怕生活无保障),“四难”(看病就医难、家庭住房困难、子女上学难、权益保障难),“四忧”(一忧个人创业筹资难、二忧相关证件办理难、三忧再就业竞争压力大、四忧技能培训提升难),“四盼”(一盼危机影响尽快过去、二盼生活水平能切实提高、三盼企业早日恢复生产、四盼再就业能尽快落实)现象。

四、**各级工会组织采取的应对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大力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倡导职工与企业共克时艰的同时,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职工队伍状况广泛开展大调研,在此基础上研究工作思路,提出工作对策,相继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一是积极倡导企业行政、工会、职工三方开展“共同约定行动”,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做到不裁员、少减薪。目前,**省16个州市都开展了“共同约定行动”,共有2133个企业参加,覆盖职工64.64万人。

二是加大送温暖帮扶力度,增加送温暖次数和资金,使需要帮扶的困难职工及时得到救助。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全省各级工会共慰问困难职工、农民工20万人,做到了困难职工慰问全覆盖;中秋、国庆期间,省总工会将再次组织送温暖活动。

三是积极实施培育和扶持创业带头人项目。计划在今年年内扶持1000名以上创业带头人,拉动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是筹集2000万元以上资金,创建13个省级农民工培训基地。为1.5万名农民

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并为3万名困难农民工提供维权服务和生活帮扶。

五、应对危机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为中小企业减负减压。

建议各级政府对部分困难企业和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加大贷款担保、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财政扶持,帮助它们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困境;对存在特殊困难的中小企业,实行一定时期内的水电费、税金减免政策或缓交政策,真正把国家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措施落到实处,帮助此类企业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恢复生产上;切实用足用活用好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的政策措施,从重新连接产业链人手,采取国家战略储备等有效方式,解决好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资源型产品积压的问题,帮助企业实现自我发展。

(二)加快推进改革步伐,切实帮助农垦系统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农垦系统的特殊困难,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农垦系统改革力度,着力转换体制机制,帮助农垦企业早日走出困境;对农垦系统割胶工采取特殊政策,参照化工等高危行业特殊工种待遇政策规定,解决割胶工的职业病防治和提前退休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农垦职工解决因企业困难而难以进入社保的问题;妥善解决好红河垦区存在的难民和“三非”人员具体问题。

(三)采取积极措施,拓宽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岗位。

建议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税收、资金扶持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实施,简化个人创业的相关手续,降低个人创业贷款融资“门槛”,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环境;大力开发社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卫生治安、环境绿化美化等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困难职工群体就业;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职工队伍,防止失业人员过于集中;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继续’督促企业依法规范和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及时查处侵害职工权益的不法行为,稳定就业局势。

(四)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在应对危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6.医院的危机与发展 篇六

据了解,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青少年心理科,是专门收治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区,该病区共设32张病床。“高考开始后,我们这个病区的32张床就住满了,病人全是15岁到20岁的青少年,一半以上是今年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压力太大、高考成绩不如意,是引发他们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该院心理专家孔德荣介绍说。

据了解,每年从高考开始到成绩公布这一段时间,都是“学子患者”求诊最集中的时候,有的是在高考过程中,无法承受考试的巨大压力,就住进了精神病医院,有的则是高考成绩公布后,分数太低,没有达到自己和家人的期望,脆弱的心理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在这些“学子患者”中,既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也有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学子心理难承受分数之重

高考后,她总是自言自语

18岁的小惠没能完成今年的高考,就住进了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在参加完第二门高考科目的考试之后,其他考生都按时交了自己的考卷,监考老师突然发现小惠仍然坚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什么也不愿意交卷子。后来经过劝说,小惠勉强交上了自己的考卷,回到家中,开始出现一连串的奇怪症状,自言自语,总是莫名其妙地背一些考试题,哭诉校长和老师在邻居家装了监控器,监控她的学习情况……

看到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顾不得高考,家人立刻把小惠送往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被心理医生确诊为学习压力太大引发的精神分裂症。

高考后,他突然大喊大叫

17岁的小强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父母都在机关工作,对他的教育非常苛刻严厉,从小到大小强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在他高三这一年,他更加用功了,每天都挑灯夜战,高考前的一次模拟考试中,他成绩很不理想,压力很大,他唯恐高考失败,整日惶惶不安,神经绷得紧紧的,上学时,总是感觉老师和同学看他的眼神不对,回到家里,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家人对小强的这种情况也没太在意。高考结束后,小强对妈妈说自己考得不好,愁眉紧锁,不像别的孩子高考完了放松去玩,而是一连几天闷着头看书做题,直到有一天突然大喊大叫起来,说邻居在骂他。家人被他的异常举动吓呆了,赶快把他送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高考后,他开始痛哭流涕

在这些住院的孩子当中,有几个是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才住进来的,17岁的小贺本来学习成绩不错,没上过大学的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给全家人“长长脸”,前几天高考成绩公布后,小贺才考了300多分,得到这个消息的当天,他就开始痛哭流涕,情绪低落,说话速度也突然变得很慢,反应迟钝。感觉到孩子不对劲,父母赶紧把小贺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患上了抑郁症。

“还有的孩子,高考成绩达到五百六七十分,应该可以考上大学,但是由于考试前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始终认为自己能上北大和清华之类的一流大学,分数公布后,无法承受这种现实和期望之间的落差,激发了心理疾病,住进了医院。”孔德荣说。

什么让花季少年心理变形

昨天,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青少年心理病区里,一脸稚气的孩子们,有的在傻笑,有的自言自语,有的紧锁眉头,心事重重。究竟是什么让本该简单快乐的花季少年们心理“变了形”?

面对每年伴随高考出现的孩子心理疾病爆发期,心理专家们感慨万千。孔德荣说,引起心理疾病的诱因很复杂,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孩子自身的压力,都可能成为发生心理疾病的“导火索”。“任何一样东西,当四面八方都有巨大压力袭来的时候,都会变形,何况是孩子幼小的心灵?”

面对高考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学校、老师、家长如何学会不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并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让他们学会轻松面对竞争、理智看待结果,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7.医院的危机与发展 篇七

1、生态危机是一个关乎人类续存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 当人们提及到生态危机一词, 自然会想到以下几个问题。如生态危机有多严重?人种的续存真的需要讨论吗?这就关乎我们如何看待当今的生态危机了。

在西方社会, 统治者、既得利益集团及其主流意识形态对生态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够, 他们甚至不承认存在生态危机这一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 福斯特在书中郑重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他在《脆弱的星球》一书中指出, “地球的危机不是大自然的危机, 不是人类生存状态舒服与否的问题, 而是人类自身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恶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人类的灭亡, 是关乎人类续存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并不仅是导致人类生活不太舒适而已。并且就目前来说, 气候变暖是全球生态问题中最紧迫的问题。据数据统计, 到21世纪末, 全球气温可能会升高5.8°C。“在本世纪内, 我们如果不能阻止全球变暖的可怕趋势, 将会招致全球范围的生态和社会灾难”。福斯特指出, “只有当我们把对生态发展趋势的认识与对资本积累的理解结合起来时, 我们才能明显的看到全球生态危机的真实程度”。

由此可见, 生态危机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认真的去面对并加以解决。环境问题带给人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生活舒适与否的问题了, 而是一个人类生命能否继续生存的问题。

2、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

(1) 老问题依旧存在, 并且规模似乎越来越大。

第一次地球日, 我们关注的有毒物质排放问题, 到21世纪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揭露的杀虫剂问题, 现在仍然存在。虽然目前有几种危害最大的杀虫剂, 如DDT, 已在发达国家被禁止使用。但是, 在美国现在生产的杀虫剂数量却是卡逊提出问题时的数倍, 而且绝大部分杀虫剂没有经过有效的检测和控制, 危害将会更加巨大。

(2) 新问题层出不穷, 并且威胁更大。

20世纪70年代早期时听起来还不成问题的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现象, 现在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核心。福斯特在书中指出, “即使在未来生活中, 全部产生氯氟烃的活动都停止了, 今后100年里, 大气中的氯氟烃含量还将继续增加3倍”, 臭氧层空洞造成的过量紫外线辐射对人和植物的危害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其危害不亚于一场核战争。因此, 阻止气候变暖的加重, 对于我们来说任道重远。

(3) 生态问题与社会不公正问题是相互联系的

福斯特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中指出, “在美国有毒垃圾常常被倾倒在黑人和有色人种聚居的社区附近,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大量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并且还将大量有毒或危险垃圾运往第三世界, 造成了发达国家的边缘地区和落后的边缘国家不成比例的环境退化。”因此, 环境问题与社会不公正问题联系在了一起, 扩大了阶级之间的分歧, 激化了社会的不平等性, 加深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这使得生态问题不仅是自身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更是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发展的问题了。因此,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当务之急。

二、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

1、通过生态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

首先, 我们要以民主化的国家政权与民众权利的伙伴关系, 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利结构。福斯特认为, 在生态革命的进程中, 不仅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积累方式, 还必须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家阶级具有特权的潜规则。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合伙关系, 使得环保者即使取得了最初的胜利果实, 也会在日后逐渐失去。所以, 要想真正的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并解决生态危机, 就必须打破两者之间旧的合伙关系, 这也是社会与环境革命的一部分。

其次, 用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取代目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踏轮磨房生产”的不道德态度, 并在全世界进行一场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道德革命”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 “踏轮磨房的生产方式”是由处于社会顶端的极少数人和为维持生计而工作的大多数人的工薪阶层所构成。在这个情况下, 试想通过呼吁社会顶端的个人的道德来防止环境的继续恶化, 这只会是一种幻想。因为它低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侵蚀社会的程度。

再次, 环境运动要与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正义运动相结合。福斯特说到, 在当今地球, 生态危机的历史原因就是资本和自然的内在冲突, 而从社会的根本制度上看, 自然环境问题与阶级斗争之间有着天然的必要的联系。因此, 我们必须依靠阶级的力量来解决这场危机, 阶级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他们进行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决性。将环境正义运动与社会正义运动结合在一起, 才是实现全球社会生态正义的有效途径。福斯特对未来的全球生态社会构想了一副蓝图, 他认为“自然和社区的地位将提高到资本积累之上;平等和正义在个人贪婪之上, 民主在市场之上”。可想而知, 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2、从生态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可持续发展观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有力保障

1992年在里约召开的地球峰会标志着世界历史的转折。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世界各国联合声明, 支持可持续发展。但是, 在世界范围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有着越来越多的分歧。正如英国政府皮尔斯报告《绿色经济蓝图》的作者戴维·皮尔斯所说:“给可持续发展……下定义非常简单, 那就是人均消费、或GNP、或是不论什么达成共识的发展指标要持续增长, 或至少不能下降。这也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对可持续发展的诠释。”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持续的经济增长。

福斯特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应该对可持续发展有一个辩证地认识。可持续发展中所说的“发展”并不等同与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然也并不是意味着那些关心地球命运的人们就应该完全放弃经济发展的目标。虽然说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确实存在矛盾冲突, 但是在世界落后的地区, 经济发展仍然非常有必要, 只不过现在需要的是对发展有一种批判性的认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发展, 它追求的是适度, 而不是更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尤其是要优先考虑穷人而不是利润和生产, 必须强调满足基本需求和确保长期安全的重要性。资本与自然之间的致命冲突是导致目前全球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所以在进行生态革命的同时, 我们要记住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公正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 为了创建绿色世界而进行的斗争也将必然与消除社会不公的斗争联系在一起。

8.论金融危机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篇八

关键词:金融危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得到恢复并发展壮大起来,1996年民办普通高校仅有21所,2006年迅速发展到275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呈现了万人民办大学颇具规模的“西安现象”;在电子制造与维修、服装设计和加工等方面为毗邻经济大省广东省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的“江西现象”;高起点办学的“浙江现象”;多元办学体制的“广东现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11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是国内综合型大学中最早成立的民办教育研究机构,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以教育政策与教育应用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针对民办教育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同时为民办学校提供教育科研指导、校长和教师培训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学校管理咨询服务。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压力,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十五”期间,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民办高校由2所增加到10所,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省内各市,为辽宁经济振兴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我省正在起草的《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民办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辽宁的民办高等教育与拥有37所民办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的陕西等地相比,发展还明显不足。整体上看,我省的民办高等教育仍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在外部的制度性环境、内部的管理机制、师资、教育质量、资金、规模、社会认可度、国际接轨等诸多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 民办高等教育即将面临的形势

首先,生源问题。随着人口增长的减缓,未来10年左右,我们的高等教育将会因适龄高考人数的下降而普遍出现生源荒。那么民办院校将与公办院校竞争有限的生源。其次,办学经费问题,公办院校有国家统一划拨的经费,而民办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自负盈亏,这就意味着民办院校无论在硬件条件的建设上,还是在软件条件的提高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投资风险。再次,社会认可度问题。民办高等教育在社会的的认可度主要取决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非常不景气,到2009年7月,累计将近700万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1],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原本就业难的状况更雪上加霜。

2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是危难也是机遇。在金融危機发生发展过程中,国外的高等教育受到的冲击较大。首先,由于国外的高校,基本上都已经上市,股市行情不稳定,信贷紧缩,存款被冻结。政府在财政紧缩的情况下,势必减少教育投入,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改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其次,金融危机会明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高教育发展的层面上现实应对由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唆的问题,就特别有必要让高等教育的发展能随就业市场的变化而发生自主性变化。以此影响形式影响内容为分析路径,那么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就会更现实地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社会的岗位供给满足不了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竞争更加激烈。而在国内,公办高等教育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在结构上和层次上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就给民办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由于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高等院校几乎都没有上市,受股市行情波动的影响不大,政府投入持平。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财务的影响不大。喻凯把金融危机对美、欧等国家和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影响做了对比研究。具体见下表:[2]

从上面表1中可以看出,对于民办教育来说,本次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首先在民办教育的资金来源问题上,民办教育不需要国家的拨款,不存在资金来源受限,不影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师资水平的加强;其次,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岗位竞争更加激烈,待业和失业人口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重新回归学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准备再就业或在原来基础上提高本身的技能;最后,在金融危机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资金投入方面的考虑会慎而又慎,资金投入呈现从高科技产业向传统产业回归的趋势,而教育作为传统产业,风险相对较小。这种情况有利于解决民办教育融资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民办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3 金融危机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途径

3.1 办学特色—满足差异性需求 如果说此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基于满足全民文化教育的需求,全民素质提高和过度性的教育需求,拾遗补缺,弥补政府公共教育投入不足,那么,今天的民办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着眼于满足差异性的需求了,满足区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公办教育所不能满足和提供的需要,采用差异性市场战略,因此,民办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同时,近来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将迫使或促使我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危机”是危难也是机会,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把握。民办高校如何抓住这一“危难中的机遇”,借助自己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的优势很快适应这种调整所带来的高等教育需求。

换句话说,如何从外部制度性环境的公平合理和内部管理的规范制衡以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差异性的需求等方面,来真正促进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不容我们回避和忽视的问题。

3.2 发展思路—办学模式多样化 随着知识经济作用的日益彰显,我们不仅面临着全球性经济竞争,更面临着全球性人才竞争,民办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生力军,其作用不容忽视。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正在从过度需求向差异性需求衍变过渡。在高等教育所带来的个人发展利益的驱动下,民办高校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不仅能够在此前极大地弥补公办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满足过度需求,也能因其更适应市场而满足差异性需求。

民办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从目前来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性环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需要,甚至制约和困扰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向现代大学的衍变,引发或者说加重了教育公平问题,就此,许多地方政府如湖南、珠海等已经先行探索,出台了许多创新性规范。同时,在内部管理机制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方面我们也欠缺积极有效的探索。在目前过度性需求还暂时存在的情况下,对于如何规范办学、差异化的办学,办出特色来,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我们还思考的不够,对于将要面临着的发展风险还准备不足。

与国际化接轨,针对目前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开展多样化办学模式,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结合。对于职业教育:首先,职业教育可以与企业联合,实现订单式的培养,可以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理念,开展职业教育。可以充分的保证就业,周期一般为两年。其次,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为已有工作,但不理想,想要调环工作的社会人员举办的短期培训。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首先要找好立足点,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3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融资渠道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创始人最初投入的资本渐渐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在实际融资过程中,除了学杂费收入,民办高校也面临许多难处,因而必须通过其他方式来融资,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融资问题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3.3.1 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事业,但现实中社会对民办学校存在偏见,严重的还有歧视倾向。比如民办与公办的同等待遇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虽然作了明确规定,但没有落实。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借鉴外国经验,争取更多的国家补贴发展民办教育的可能微乎其微,但可以争取政府政策倾斜,在学校用地,税收,招生方面的给予优惠,以此鼓励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及办学水平的提升。

3.3.2 积极争取银行信贷 目前大多数省份已放开对民办高校的贷款,但大多数民办高校获得的贷款基本上都是保证贷款,即以相关业务单位或担保公司做担保,贷款年限较短,而且银行贷款审批非常严格。银行贷款注重信贷风险,它往往需要贷款者提供担保等条件,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民办高校很难获得相应的担保。因为民办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依据担保法,民办高校的相应资产不得用于担保,所以银行贷款方面,只能靠信用贷款。且信用贷款额度通常都比较低,无法满足民办高校对资金的需求。银行贷款是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采取的融资方式。目前我国的许多知名民办高校都是通过“选准项目、借贷资金、负债经营、超常规发展”的方式完成了学校的原始积累和建设,现在大多数民办高校仍然在运用这一融资方式。实践证明,通过向银行融资,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校的规模建设是一种符合国情的迅速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成功的融资模式。国家应出台民办教育银行贷款实施办法,把民办教育向银行贷款列入银行年度工作职责范围。

3.3.3 成立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基金,组建教育发展投资公司 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启示,资金投入也有从高科技产业向传统产业回归的趋势。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基金可采用公募与私募结合的发行方式。公募部分针对养老基金、企业等机构投资者,私募部分针对社会上的个人投资者。这样可以吸引尽可能多的投资者来持有基金股份,尽可能扩大民办高校筹资范围。该基金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充当发起人,也可由若干民办高校联合充当发起人。组建的基金针对若干所高校进行投资、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可在基金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退出,退出的方式是向社会转让基金公司股票,这样就形成由社会资本对高校进行投资的局面。在基金封闭期内,由所投资的民办高校在每年的盈利中按事先约定的比例提取资金作为基金收益进行分配,其余的盈利用于学校的再投资。教育发展投资公司是以学校为主体,负责学校校产经营管理,并面向社会和市场融资后投资学校的公司。教育投资公司和学校之间签订各种授权合同,将学校所衍生出的产业通过法律的形式授权给公司进行教育产业开发。学校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学费和集团投资,学费上缴财政专户,办学资金部分在安排预算时给予保证,学校收入的其他资金由投资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或由公司自有资金一起投入学校,建设教学及其支持系统的基础设施,扩展学校教育供给能力。这样,把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校产运作与学校运行的关系明确地加以区分,并且以董事会的组织形式管理校产和学校重大决策。教育事业部分(学校)能够遵循教育公益和非营利的原则,又能通过衍生产业品牌授权开发的方式不断获得教育发展的投资;教育产业部分通过授权获得的教育品牌经营和拓展教育产业,依据市场原则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社会投资者通过投资公司向教育投资,同时分享教育产业给予的合理利润回报。[3]

通过对我省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状况与社会需求及竞争环境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性环境、内部管理机制的研究、分析,力图探索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规避其风险的新思路,对于“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興办教育”,启动和推进实质性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的改善,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我省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满足振兴辽宁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无疑极具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羽,张轩辉.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9.11.

[2]喻凯.全球经济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3]张开雅.民办高校资金筹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湘潮,2009.2

作者简介:董玉华,女,(1976.7-)民族: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工作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上一篇:2022小满时节有什么气候特点下一篇:单位给医院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