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精选14篇)
1.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 篇一
永不消逝的电波
包益友 贵州省黄平县湖里中学
西南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山区,这里远离现代文明,很多学生家长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有工作的往往又很忙,东奔西跑,到处出差,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教育孩子。于是这些孩子大多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有的干脆是大孩子带小孩子,形成特有的留守群体。这些孩子由于接受的是隔代教育和自我教育,随意性大,自我约束能力差,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去年我接手一个新班,五十六名同学中就有三十九名属于留守儿童。其中有十二个学生比较特别:他们以不遵守纪律为乐,迟到、早退、旷课那是常事,几乎没有完成作业的意识,和同学关系紧张,处理矛盾的方法简单,经常打架、斗殴。科任老师怨声载道,我虽然在他们身上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但成效甚微。在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开始审视我的教育方案:前段时间的教育主要是“苦口婆心”的单一教育,没有整合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纯属空白。于是我开始制定家访计划。经走访询问,得知他们的家庭状况颇有相似之处:最初都是举家到广东、福建一带打工,后因小孩读书学费太高,难以承受,于是把小孩送回老家读书,大人继续留在沿海打工。
得知这一信息后,我立即在班上组织了一次以“爸爸妈妈去打工”为话题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自由畅谈,于是有的同学谈感想,有的谈原因,有的谈现象,有的谈爸爸打工受了伤,有的谈妈妈打工很辛苦,有的谈到爸爸妈妈几年没回家了,很想念他们时禁不住泪流满面,教室里顿时泣声一片。此情此景,我的眼泪也禁不住流了下来。我掏出纸巾一边拭泪,一边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同学们,你们父母在外打工不容易,我们读书再辛苦,也没有他们劳动辛苦,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对得起他们,你们自己思考!”
这次主题班会深深地促动了同学们的心灵,就连那十二个问题学生也变得“温顺”起来。我看时机成熟,立即访到那十二个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向各位家长通报了他们孩子在校的表现,要求他们能抽出一点时间来关心一下自己孩子的成长,他们都表示愿意配合,他们只是觉得离家太远,有点力不从心,又不知道如何教育才好,因此才造成今天的结果。于是我给每位家长提出建议,要求他们每个星期抽点时间来个电话了解一下孩子在校的情况,我把情况如实向各位家长反映,家长在了解情况后,在请学生听电话时,只准表扬,不准批评,学生有不足之处,由老师来处理,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关爱和掌声中不断树立信心,健康成长。家长们对我的建议表示赞同。从此以后,每个星期都接到来自远方的电话,一部手机连接着家长、老师、孩子的心,家长们一句句朴素的赞美,雨露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一学期来,孩子们在行为品德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完全融入了这个集体。
现在,来自远方的电波还在继续,我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打造下,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点评: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家庭的积极配合,单一的学校教育是苍白的。家校联系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种形式,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我们从事的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功效。其次,我认为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掌声的,掌声能够给人力量,掌声能够催人奋进,大人亦是如此,又何况是孩子呢,本文描述的内容及结果就是很好的例证。
2.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 篇二
一、学生缺少感恩情愫的原因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 能知恩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待他人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为何几千年后当今的青少年一代感恩意识变得如此淡薄呢?
1. 家教不当导致孩子缺乏感恩之心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中的独苗, 长辈们把他们当做宝贝, 从来不让他们吃苦, 以致让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和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在家里, 学生们所承受的家务少之又少,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念书而不让他们参与一切家务劳动。这使孩子们觉得做家务是家长理所应当的事, 与他们无关, 他们参与家务是额外劳动, 有的甚至有“额外”收入。然而, 家长和老师在孩子们心里的地位并不高, 并没有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孩子们也无法体会他们付出的辛苦。孩子们不知感恩, 是被宠坏的结果。
2. 德育“智育化”使感恩教育被忽视
当前, 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思想教育的架空和脱离实际, 导致很多人口里高呼“重视道德教育”, 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提出学校忽视道德教育的根源何在。其实, 现行道德教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例如, 当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政治教育, 要“爱祖国、爱人民”。这种教育当然很重要, 而对于小学生而言, 这种“爱”能不能被他们所理解呢?所以, 与其先治国平天下, 不如先修身齐家, 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社会评价学校, 学校评价教师, 教师评价学生, 都是以抽考竞赛、排名次、升学率为标尺,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 乃至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考试科目来抓, 把它也“智育”化了。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可以说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 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感恩教育了。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也使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副科, 学好学坏无所谓, 这是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在很多小学生心中作怪的主要原因。
3. 社会观念偏颇加剧了感恩教育的缺失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 教育是学校的事, 是教师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每次考试的名次, 将来能否考上重点中学, 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则大多不放在心上, 对孩子的感恩更是一片空白, 导致社会感恩教育严重缺失。事实上, 光靠学校引导, 感恩教育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 对学生进行多元引导, 学生的感恩意识才能扎根于心, 外化于行。
二、培养学生感恩情愫的措施
1. 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
孩子们不知感恩, 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只求回报不肯付出, 致使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 却不知道回报。对少数不懂事的小学生来说, “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光仿学书本, 而更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 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 必须用成人的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 要求学生“学会感恩”, 首先要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 即成人必须作好“感恩”榜样。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诚如中国家庭教育形象大使柴洁心所言:“父母们, 当你们为孩子付出一切时, 你有没有想过, 你付出的爱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 以后他还会爱谁?爱孩子要爱得科学, 不浅薄, 让他们对帮助他们的人拥有感恩之心。当他们长大后, 就会爱自己的亲人、爱工作、爱周围的人。”
2. 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第一,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 比如在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或经常接触的网络游戏、网站宣传中结合此方面的内容。第二, 在舆论方面造成正面的宣传氛围, 宣扬“二十四孝”等传统思想教育, 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相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打击。第三, 抓住典型事例渗透感恩教育。比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一个帮妈妈端洗脚水的公益广告, 为此很多老师效仿着在学生中组织了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而且几乎成了一个教育热点,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社会正面教育的重要。
3. 小学生“学会感恩”要身体力行
作为孩子最初教育的家长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近年我在家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了加强对孩子感恩教育的内容, 描述了在完成感恩任务后学生的表现, 并把班级调查的结果反馈给了家长, 还和家长们协商在以后的学生生活中如何融入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家长们都纷纷表示配合学校的活动, 更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义。如每天在家里安排一定量的家务劳动, 回家后主动和父母打招呼, 回家后主动为父母端茶倒水, 吃饭时为父母盛饭夹菜, 每天坚持做一些基本的家务事, 衣服少的话尽量用手洗, 每天和家长沟通10~15分钟, 倡导和父母建立朋友关系等。爱的规矩, 是需要从小训练的, 不要让孩子觉得所有的人为他服务是理所当然的。
4. 学校和教师是感恩教育的主力
作为学校, 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设立相应的校本课程, 把感恩教育作为一堂必修课:一方面德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扩展德育的学科范围, 不只一个科目、一个教师讲德育, 所有科任老师都要围绕德育这个中心开展教学。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形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
作为教育者, 则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和引领学生的感恩从每天开始, 通过开展感恩演讲、发表感恩誓言、争写感恩家书等系列活动, 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只有有了生动真切的感受, 才能“一石激浪”, 在学生中引起心灵的震撼。如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典型感恩事例 (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 展开讨论, 在班级中形成懂得感恩的氛围;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事例, 并予以肯定;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 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组织系列感恩活动, 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孩子责任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 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意味着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 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玲.感动[J].班主任之友, 2006 (2) .
3.书法教育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素质教育 书法 道德情操 意志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33-02
素质教育一直受到各界推崇,但是如何才能素质教育却让教育者为难。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不能用一张考卷一个分数衡量。从素质教育施行以来,各种教学方式方法都被教育者尝试过,其结果也参差不齐。书法教育其对素质教育的作用逐渐被广大教育者接受,全国很多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都将书法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师范院校更是将书法课做为必修课程。书法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开发学生智力
书法被大家认为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既与生活也与其他学科相关的艺术。学习书法的过程,即是联系书法技能的过程也是学习与书法相关知识的过程。学习书法必然会学习书法史进一步的就得了解古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历史背景。在练习书法过程中,必然会练习很多的名词佳句国内外名言练习的过程必然会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文学知识以及提高文化素养。书法学习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素养开发学生智力这是有目共睹的。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要达到开发学生智力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必须要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识别各个方面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对于书法练习的重难点要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探索。对于学生作品,可以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来参与评论书法艺术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参与其中一起来评论自己的书法作品找出优缺点。最后要让学生自己对自己书法练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学习的内容练习的感受以及对书法的新认识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观察力、分析力、综合评述力、概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充分挖拥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
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
首先从身体健康方面看,善书者多长寿。从历史记载不难看出历史上的书法家大都长寿。书法练习不简单是练写字,在练习书法的时候无论是哪种风格的书法哪种大小的字都能使使指、腕、肘、臂随笔画的变化而有节奏的运动,使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在练习书法时练习者必须心平气和聚精会神,让心动和手动融为一体。晕畅呼吸,内心平静这种“静的状态”和瑜伽、气功有着异曲同工。书法练习能够让身体得到调理延年益寿。
从心理健康方面来看,练习书法除了能够有益身体健康同时还能让练习者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书法作品与书者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紧密相连,作品是书者的个性品质、文化涵养以及书者的思想及情感的直观体现。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阅读它,能让人从文字间感受到作者在书写其与各位文人雅士相聚时的愉悦心情,那优美的散文,牵动着读者的心,仿佛身临其境。书法教学能帮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做正确的引导。因此,书法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利于其心灵的健康成长,加强对学生的书法训练,还能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宣泄。
三、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书法练习,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上大有裨益,长期训练,对磨练习者的耐力和意志力都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长时间的书法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意志品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一手好字,能够使人细心,集中意志;而写字潦草者则容易养成独断专行的毛病。由此可见,书法的训练对磨练书者的耐力及意志力的重要性。此外,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对于书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书者对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才得以形成的。正如: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草圣张旭等在书法上有极大作为的大书法家,也是通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才得以成功的。因此,在实际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则是需要反复强调,“书法的练习,需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切不可好高骛远”。让这一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学生意识到书法的学习并没有捷径,要想在书法上有所作为,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在训练书法的过程中,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在逐渐形成。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谈及艺术,其给人带来的都应该是美的感受。书法也是一种艺术,其给人带来的也是一种美的体验。书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感知艺术。让学生无论从形态、性情、认知、兴趣都能得到美的感受。让学生多欣赏好的书法作品,学会赏析作品体会书法艺术的奥妙,最终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认知鉴赏能力。书法欣赏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欣赏还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作品,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艺术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赏析书法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书法作品中找到线条美、结构美、空间美、意境美。通过让学生感悟书法的美,提高学生今后坚持学习书法艺术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给学生自己的书法创作奠定专业基础。书法的学习既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又能够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杨.浅谈中小学生书法文化素质教育[J]. 语文建设, 2013(15) .
[2]颜默.书法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青少年书法,2012(21) .
4.教育游戏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论文 篇四
一、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结合小学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选择教育游戏,以提高教育游戏的针对性,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对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1.注重教育游戏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选择教育游戏时应准确把握小学的心理特点,使选择的游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此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吸引小学生的目的,这是选择教育游戏的关键,否则选择的教育游戏很难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表扬的心理特点,选择教育游戏。例如,在小学语文疑难汉字教学活动实践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课前教师可准备写有疑难汉字的卡片,课堂上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教师说:“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成员认识的字最多,认识最多的一组就是获胜组”,这样以来各小组成员就会积极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去。根据结果教师说:“**小组真棒,认识的字最多,来,大家为他们鼓掌。”由此获胜的一组各成员会感觉非常自豪。总之,玩该游戏达到了学习和娱乐的双重目的,很多小学生非常渴望下次还玩该游戏。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实践中,可以尝试将该游戏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实践中。
2.注重游戏内容的连贯性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融汇贯通。因此,小学教师在选择的教育游戏内容不能跨度太大。另外,数学是小学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科目,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选择教育游戏时更应注重游戏内容的连贯性。例如,当将小学乘法口诀相关知识讲解完毕后,为了检验学生们对乘法口诀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可以利用扑克牌进行游戏。首先教师将带有10及以上的.扑克牌去掉,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将乘法口诀知识已经学习完毕,今天咱们就玩扑克牌。”此时,部分小学生就会感觉非常惊讶,不少学生问:“老师,咱们不上课了呀?”此时教师回答:“上啊,就用扑克牌上课,我随意抽两张扑克牌,看谁即快又准的算出两者的乘积,我就给谁发朵小红花”,这样以来学们就会投入到数学游戏中。利用扑克牌游戏检验了学生对乘法口诀掌握程度,为此针对掌握不熟练的学生,教师适当进行辅导,从而整体上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
3.注重运用现代技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如利用PPT等制作一些动画背景,为教育游戏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另外,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时,还应注重游戏娱乐程度的把握,不能使小学生完全沉浸在游戏当中,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游戏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往往没有耐心,此时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引导。学生一旦在游戏中取胜,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玩游戏的兴趣,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总结
5.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篇五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与长期生活的场所,孩子的吃、穿、住、用都是由家庭供应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都是在家庭里解决的。孩子在每日每时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家庭经济条件富裕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对待与安排。家庭对金钱的态度和对花钱问题的处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的理想与志趣。家庭的环境布置、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
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1)民主的或宽容的;
(2)权威的或独断的;
(3)放纵的或溺爱的。
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
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
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
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与理智结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除了重视学习外,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二、指导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验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
1、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倾听。许多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他们认为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浪费时间,是没有必要的。知心姐姐在她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母子间的交谈,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父母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也可以减少孩子的烦恼,更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2、家长自己要保持积极的情绪,言行要得体
每一天,家长的情绪、言行都影响着孩子。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聋了?听见没有?”“当初我就不该生你!”“闭嘴!你这个小混蛋!”“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杀了你。”“天呐,你快把我累死了!”许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出气筒”,靠骂孩子来发泄淤积在心中的不满和焦虑,殊不知你的这些言行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带来了什么。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家长自己生活没有规律,却责怪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不求上进,却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学校;对孩子不够尊重,却要求孩子尊重别人;家长对孩子很少赞扬,却要求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在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不得体语言、不恰当行为的影响下,孩子心中充满了恐惧、悲观、憎恨与不自信,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影响到他们的心境。
3、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心理环境
如果家长不转变原来那种只注重学习成绩的观念,孩子的压力只会越来越重,“徐力杀母”事件还可能会发生。因此,笔者认为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以自身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让孩子在家里感到轻松、愉快,这样才能使孩子保持健康的、积极的情绪。
4、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到后来他的孩子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情绪始终处于紧张之中,就怕自己做不好,更有甚者,还会产生对别人成绩的嫉妒。其实,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着差异,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哪怕天下所有的人最后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这是一位聋童父亲在为改变女儿命运的坎坷途中发现的一个奥秘。
6.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成果简介 篇六
课题组以政策文件、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导,通过调查法、资料分析法、个案法、培训法,针对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现实,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和与学生家长探讨家教得失,帮助和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结合,互相支援,优化学校教育的德育、智育效果,把自发状态的、孤立的、个别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变成有组织的、同步的、群体的家庭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三十九条要求: 中小学校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整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各种家训也很多,但是系统全面的家庭教育研究起步时间并不长。只有在当今全社会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且教育研究的环境、人才、资料、水平齐备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研究才成为可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孩子最深刻、最全面、最久远的因素,小学阶段又是一个人形成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家长学校选择教育内容提供理论支持,对教师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家长实施更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也有重要价值。
通过课题研究,研究教师的班级取得了以下荣誉:
7.浅析小学生个性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篇七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位教育专家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粒砂子是一样的,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必然存在差异,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 对新体验的需求和对活动的需求是最强烈最突出的。不同的儿童对这三种需求有很大的差异, 但这些差异往往不易被教师觉察和认识, 以致孩子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每个孩子在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和最终达到的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异, 孩子朝哪个方向发展, 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优势, 进入学校时已很明显。当孩子带着初具倾向性的人格特征来到学校时, 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明显差异的个体。教师不仅要承认这种差异, 还要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 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可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通常可以通过谈话、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组成多种形式的学习小组, 可以是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 也可以是不同兴趣特长的学习小组, 对于学生的小组活动, 收集他们的学习信息, 及时点拨和引导, 鼓励学生敢于别出心裁, 勇于标新立异。对有“问题”的学生, 我们要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个性, 主动接近他们, 如平时不善言谈、胆小的学生, 可让他们参加演讲组, 在善谈者的示范下, 潜移默化, 逐步锻炼胆量,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工作, 打造轻松高效课堂
首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 许多老师为了成绩, 只关心考试, 限制了学生的好奇心, 抑制了学生的兴趣, 并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打造轻松高效的课堂, 一堂有新意的课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所以要改变以往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 确立合作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 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让不同个性的学习伙伴能友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优势互补,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课堂教学应是生态的, 回归本源的。目前的考试功利化, 很多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于提高学生成绩上, 忽视了课堂生态环境,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盲目追求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整体的情感态度和可持续发展。如, 有的教师在解决问题时, 只教自以为好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这种程序解题, 无视学生的选择权, 甚至通过强化训练, 形成解决同类问题的固定模式, 考试一碰到这类题目, 全班同学就会用同样的方法, 整齐划一地做题, 教学程式化对提高班级课程成绩很有效, 可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却被完全忽略, 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弱化。其实学生不理解, 只是简单的模仿, 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是可持续的发展, 这样的课堂不是生态的课堂。我们要树立教师是促进性主体, 学生是发展性主体的思想, 让学生在自信与兴趣、尊重与欣赏的课堂环境中快乐学习。
总之, 教育教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要高效参与课程学习过程, 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我们应该审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了解他们的需要, 将他们看成有个性需求的学习者。尊重和善待学生的差异,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发展。
摘要:小学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地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1:321.
[2]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8.浅论对小学生的夸奖艺术 篇八
【关键词】 孩子 老师 家长 班主任 行为 习惯 合作 独立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55-01
年节一过,新的学期就又开始了……
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开学的这几天总是比较紧张忙乱的,出乎意料的是,今年孩子们似乎比我还要快进入角色,但我还懒懒怠怠不想动的时候,孩子们却早已做好上学的准备。
1. 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而不是一味的只懂得索求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每个家长和老师都放在心上的话,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无论孩子做了什么都始终保持鼓励的微笑?又有几个会长久的坚持不将个人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所以,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尽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自身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我认为好老师不是时时刻刻言笑晏晏,也不是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我有时如春天般温暖,有时也如冬天般无情,可孩子们还是很喜欢我,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我始终在孩子们面前保持最真实的自己,开心就大声笑,伤心就从他们那里寻求点安慰“老师今天心情不好,你们唱首歌哄哄我吧”……
懂得给予,有时才是人生的重点,作为孩子懂得给予长辈欢乐,照顾好自己,每天开开心心快乐长大;作为成人,懂得给予社会,给予他人,做好自己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应该做的事,而坚决不做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情;无论作为何种角色,始终懂得给予,享受被需要的感觉,这也是很有助于孩子们成长为心理健全,有益于社会和家庭的人。
2. 让孩子们自己解决一些小矛盾,而不要家长、老师全盘负责
常常有孩子跑过来说“老师……XX打我了”;“老师……XX骂我了”;“老师……XX拿了我的尺子”……这些其实是一年级小朋友之间常见的小矛盾,孩子跑来跟我们说但是常常还没等我们回应,孩子就跑远了,我们只是他们倾诉的对象,并非所有的矛盾都需要一个结果,也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要得到惩罚。毕竟以后孩子们出了社会也没有一个法官时刻跟着,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矛盾,锻炼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也很好吗?
最近学校就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个一(2)班的小朋友在校车(其实我们学校是没有提供学生乘坐的校车的,是外面其它学校的大巴车,家长自愿让孩子乘坐的那种)上被欺负了,这个家长找到了班主任,要求学校给个说法。后来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其实是在车上有其他一年级的孩子说他的孩子“xxx,大笨蛋”。老师们教育批评以后就觉得事情过去了,毕竟孩子还小,没必要上纲上线,可是,第二天,这个家长发信息给老师说:“今天孩子放学又被骂了,还有其他班的孩子踢了她一脚,我已经报警了。”这不禁让老师感到愕然,孩子伤得很严重吗?下午到校一问,孩子说脚有一点点疼,没红也没紫,白受一场惊吓。把踢人的孩子叫过来一问,那孩子就是说自己没有踢,其他班的小证人也说没有踢。到了第二天,这个家长要求老师把其他几个在车上“欺负”他孩子的小朋友的家长都叫到学校当面协商还当着人家长的面说人家素质低,没文化,所以孩子也没教育好什么的。除了一1班,其他3个班的孩子都被牵扯进来了。其实仔细想想,这个被欺负的小朋友到底受了多大委屈呢?至于这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在信息中一再称呼其他班的孩子为一伙坏孩子,说什么“受过良好家庭教养的孩子在学校就是会被欺负”“学校的惩罚制度有问题”“应该给那几个孩子记大过”等等。
这就是很典型的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矛盾的事例。其实常常有孩子打了架以后,双方家长为了给孩子出头也吵得不可开交,大打出手,从此不相往来,但是第二天,孩子们就和好了。所以孩子们有自己的一套处理矛盾的方式,大人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当然,如果涉及品德以及安全问题那就另当别论了。
3. 批评的时候不要去罗列孩子的错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批评一个学生的同时将他所有的缺点以及他做过的所有不好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希望他从此以后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不改不行了,进而能痛下决心,洗心革面,成为一个好学生。但是,我们却常常忘记了别人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今天说完明天就忘记了,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去长大,慢慢去改正。
4. 家校合作也是要看对象的,不要用一样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家长
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我在收获学生的天真的笑容的时候也察觉了很多的问题,孩子们的家庭状况不一样这就导致了每个孩子收到的启蒙教育是不同的并且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重视孩子的发展的,当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关注点不一样,而且标准也不一样。有的家长会为了你批评他的孩子对你恶言相向,也有的家长会为了你批评他的孩子而对你感激有加……所以,不同的人对事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作为老师,我们但求对得起孩子,对得起学校,对得起社会就好了,不要奢求得到所有家长的尊重以及喜欢,也不要用一样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家长,毕竟,每个人的爱也是不同的……
9.对一个早恋学生的教育故事 篇九
——对一个“早恋”学生的教育故事
诸城实验中学 王耀武
当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价值取向和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价值观的树立,和家庭、学校和社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因此初中生的思想品德会的因素是.所以,改进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成败.2009年,我所教的班级有一女生杜某某,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成绩中等。接触下来,发现其人较聪明,反应快,性格直率,可是上课经常分神,和外校不良男生经常在一起玩,并有、迟到、旷课、谈恋爱等现象,成绩不断下降。我找她谈心。她很信任我,对我和盘托出,说父母吵离婚,母亲心情不好又经常骂她,她感觉生活很烦,所以通过恋爱等方式排解苦闷。我想,她是因为父母吵离婚,感觉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所以通过谈恋爱来获得爱。一方面,我和她谈心,让她尽情倾诉心中的苦闷,我在旁边不时开解;同时,加强和她父母的联系,让她的父母知道其孩子的思想,多关心她。开始,她不愿和男朋友分手,但是经过我的教育,她在学校里和男友的朋友还是有所收敛。过了一段时间,迫于父母的压力和自己的思想有所改变,她主动提出要和那男生分手。看得出,她还是痛苦的。一方面,我不断鼓励她,同时,让她担任班中的音乐课代表,分散她的精力。另外我用事实进行分析、说明早恋的危害。同时向她说明:恋爱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没有什么丢人的。恋爱也是公民的自由,任何法律也不限制。但是,在未成年学生集中的学校里,为了保护学生的身健康成长,必需禁止早恋。因为早恋不仅要影响学习、违反学校纪律,还会影响人的生理发展,弊大利小。还为她介绍成年人的恋爱心理及经验,使之逐步认识早恋的荒唐性。过了一段时间,她已慢慢适应。最终,她完全从恋爱的漩涡中脱离出来,也不再有旷课的行为了。
10.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 篇十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丰富人们生活,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在学校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是学生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在城市,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器乐、舞蹈、书画、声乐、表演等方面的艺术爱好特长,甚至自己也辛辛苦苦成了“学员”。然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盲区”。艺术课的开设也往往有名无实。现在我校学生也只有近10%的孩子拥有自己的艺术爱好或特长,这不难想象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都是一大滞后因素。为此,我对在校300名学生及部分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家长对培养孩子艺术爱好特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家长主观上支持孩子学一项艺术爱好特长的占35%;家长支持但苦于经济无力的只占15%;家长不支持认为无用的占23%;诚然,家长和学生没考虑过此问题的占17%;可见,只有一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一技之长”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不支持孩子的艺术学习,“经济无力”不是一个致命因素,关键是家长的认识淡薄、肤浅。也有少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茫然,更有一部分家长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认为学知识,考普通大学才是正统,才有出息。考艺术,那是不务正业。再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尽管每年普通高中在逐年扩招一些艺术学生,但学生自愿报名的极少。致使那些认为自己成绩差,考艺术是迫不得已才选择报考艺术学校。因此学校学艺术的风气也难营造出来。致使人们更加忽视艺术教育。
二、学生对培养艺术爱好特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学一门艺术爱好特长会让自己终身受益”,持肯定态度的占84%;主观上愿意学的占55%;没兴趣不愿意学占8%;愿意学没时间的(参加英语等课外补习班)占16%。说明学生对培养艺术爱好特长的重要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差,易被动地服从家长的安排。“我没时间学”也只是一些学生的借口。还有25%的学生尝试了电子琴、拉丁舞、绘画等艺术班培训,但只坚持了不到半年时段的学习便半途而废了,究其原因多数是孩子缺乏自我挑战“坚持”的精神,意志薄弱怕吃苦,只有个别的是家长不舍得投资而被迫放弃。
三、加强学生艺术教育刻不容缓
由于以往许多家长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文化教育上,忽略素质培养,现在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很后悔小时候没有机会学习一些艺术方面的特长,走向社会无从是从;现在还有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恶补”,因为“有用”,唯恐“吃亏”。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好胜,按受能力强,可塑性大,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施加艺术教育影响,其潜能可得到深度开发,兴趣爱好可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会得到张扬,素质会得到全面提高。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当时可能会看不到多么显著的成果,但是,我们做的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然而我校的现状不容乐观,家校结合,加强学生艺术教育刻不容缓!
四、思考与对策:
1、强化认识,理论先行
学校在“以人为本,让每个孩子都念好书”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从“以美育人、特色立校”的高度来开展学生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学校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功能,抓与不抓大不一样,务实与务虚,也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把艺术教育看作是装点门面的饰物,而是把艺术教育看作是立校之本,育人之舟,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抓实抓好。
首先,依托科研,强化教师的觉悟和认识,构建“以美育人、特色立校”的理论框架,提升教师“以美施教”的能力。其次,帮助家长提高培养学生爱好特长的认识。各班可利用家长会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使家长对培养孩子特长的重要性、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孩子发展特长不仅是现代社会人才多样性的需要,也是孩子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培养特长是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掘某一方面的潜能,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提升,非但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进步,反而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家长消除疑虑,与学校密切配合,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发展特长,参加特长班培训活动,并要孩子勇于吃苦努力学习。
2、内外结合,双向进行
学校把校内艺术教育与校外艺术活动看作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两翼,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的相互联动,做到互相促进,实现两翼齐飞。教师要上好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课,深挖各学科的艺术内涵,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艺术美,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鼓舞;学校要强化校园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和特长竞赛比武活动,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能、体验成功、分享快乐搭建平台,并赋予“棋林高手”“校园歌星”“舞蹈小精灵”“象棋大王”“化妆大师”“等赞美性荣誉称号;班主任要注重和家庭双向沟通、达成共识,帮助家长引导孩子树立“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寻找自己的长处“拜师学艺”,参加特长班培训学习(没经济条件的家庭也要鼓励孩子培养唱歌、画画、朗读、下棋等兴趣爱好),在学校练、在家里练,向老师学,向家长学,向社会上有特长的能人学。并鼓励有经济条件的家庭,积极支持孩子参加社会上各级各类的艺术大赛活动。实现“校内与校外教育双向促进、学校与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我校艺术教育特征。
3、持之以恒,爱好升华
“兴趣爱好”可以愉悦身心,陶冶人的情操。而“特长”是“兴趣爱好”长期磨练、升华的结果,是技术、是本领,会让人受益终身。所以鼓励学生不满足于浅层次的要求,在“拜师学艺”中勇于吃苦、认真努力,磨练坚强的意志品格,坚持不懈学到真正的技术本领,不半途而废。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设:一是自信心理,二是耐挫心理,三是恒心与毅力的培养,四是戒骄戒躁、不断前进的优秀心理品质。并通过学生爱好特长的培养积极迁移,促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个性品格等方面协同发展、和谐共进。
4、依托科研,形成成果
11.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 篇十一
一、 艺术创新教育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
二、艺术创新教育的内容
艺术创新教育的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思想和创新激情。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指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本护照”中的“事业心与开拓精神”或彼德·圣吉“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境界。
三、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
淡化专业界限,实行专业交叉与整合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实行专业间的交叉,积极创建新专业。
(二) 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的人才知识结构是新世纪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这个需求。首先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艺术课程、人文课程、工科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第三是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最后,课程体系各阶段教学重点突出。我们在课程体系上实行纵向三段、横向两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纵向三段是指一年级大基础培养;二、三年级分专业培养;四年级面向市场培养三个层次分明的阶段;横向两块是把课程模块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两大块,实行并行设置,呈现由低到高渐进发展的两条线。在这两块中强调理论课程注重联系实践,实践课注重验证理论。
(三)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学位,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综合竞争力
我们利用学校的二学位机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主修一个学位外,还可以利用小学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另一个学位的课程,取得第二学位,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将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四)建立系统的课程链条,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学校应加强主干课程建设,可以设立以主干课程为主的课程环节,每个课程环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完成知识的系统培养。在课程环节的组成上以一门主干课程为中心,若干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辅助,形成以一个主干知识点作统帅,其它知识点作支撑的课程模式。
(五)加强实践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架起艺术和技术重新统一的桥梁,填补艺术创作和物质生产、体力劳动和精神价值之间的鸿沟”,“它所培养的新型艺术师应该集艺术家和舞蹈或者音乐大师于一身,既有艺术家独立的创作才能又有大师娴熟的技艺”,这些教育思想在今日仍然适用。重视实验教学,建立多个实验室,以艺术实践和各种专业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去。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艺术产业与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艺术需要全面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这就决定艺术教育必须与基础教育紧密配合,并拓宽学科视野的广度向培养具有思想张力的创造型人才的目标进发,使艺术教育更好的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12.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 篇十二
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偏重逻辑思维, 学习艺术的学生则偏重形象思维。社会需要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才能切实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然而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是有所欠缺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所欠缺的这些能力。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内涵
高校艺术教育, 就是按照大学生不同学科特点, 因材施教, 开展艺术教育。开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精神, 挖掘其潜能, 启迪其心智,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当前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当前高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究竟如何呢?在一个什么水平上?笔者任教于理工科院校, 对他们的思维习惯、艺术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定了解。就笔者看来, 理工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 接受艺术教育机会较少
多年以来, 由于受实用主义的影响, 学校教育长期陷入“智育第一”的误区, 形成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尤其是在理工学科为主的大学里, “重理轻文”的观念根深蒂固, 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后, 受培养体系、师资、办学经费的限制, 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无法接触艺术领域。他们除了看过几部电影和听过一些歌曲之外, 对艺术的感受机会是很少的。更谈不上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活动。
(二) 形象思维能力较差, 艺术感受力有限
理工科大学生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 这使得他们的艺术思维方式也趋于逻辑性, 即较为注重艺术的变化性和叙事的逻辑性, 如描述电影电视的故事情节, 音乐的叙事性, 舞蹈、摄影、美术中的构图、黄金分割计算等, 而对其中蕴含的美缺乏欣赏和感受, 久而久之便导致艺术审美的接受力较为迟钝。也就是说, 理工科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较差, 艺术感受力受到一定限制。
(三) 纯理工科大学生对艺术同样有强烈的追求
虽然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普遍较低, 但是他们的爱美之心却丝毫不减。笔者所在的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艺术美有着强烈的追求, 只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 造成他们对于艺术的“入门”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想而不得”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完善培养体系, 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教育。
三、艺术教育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启迪作用
艺术教育对人格培养具有强烈的渗透功能。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一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进行培养,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
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品德情操有所缺失,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人才。艺术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品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它教育门类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归纳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 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人的思维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非艺术专业学生在借助专业学习强化逻辑思维的同时, 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 从而发展形象思维, 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使创造力和感悟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 接受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都比较强烈, 笔者所在的理工科院校中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活跃, 自信心、协调能力都普遍较强, 他们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较为完善。
(二) 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完善身心健康, 增强人才竞争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当代中国学生多成长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中, 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极少经过细腻的艺术教育, 同时又面对着来自家庭、社会、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个人定位等多方面的压力, 或者长期受挫感较强, 很容易产生一系列思想与心理问题, 影响其健康成长。对此, 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艺术教育,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主动发掘生活之美, 培养对生命的热情, 进而增强受挫能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心态、热爱生命的思想信念, 激发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战胜逆境, 乐观面对挫折, 主动迎难而上, 才能使他们在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等方面都能具有一定优势。这样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才更具竞争力。
(三) 艺术教育有利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艺术之花永开不败, 它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升华人格魅力, 延续灿烂辉煌。艺术教育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很广, 涉及到学生思想意识、爱国爱党、遵规守纪观念、认真学习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伦理意识等, 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将富有净化心灵的艺术精神融入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通过开展更为直观、更为贴近生活、更易接受、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充实、主题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教育, 可以拓展大学生的思想, 活跃思维, 完善心智, 提高大学生品格修养, 增强综合素质, 促使完善理想,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 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思潮, 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养。
四、加强针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教育
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或缺的。笔者建议,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坚持以人为本, 更新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即在艺术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 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制定和完善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尊重和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 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 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 规范高校艺术教育内容
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要同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区别开来。首先, 要将艺术教育纳入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其次, 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学生的高质量的艺术类教材。再次, 创新教师授课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明确艺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高尚情操、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和谐发展。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
从事艺术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是实施艺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艺术教育的开展, 教师是主导,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直接决定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 要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机构建设, 人员配备到位, 并把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其次还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系统全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再次, 要结合时代发展及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四) 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精神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艺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艺术教育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活跃因素, 尤其对于理工科院校, 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不能离开艺术教育。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动员学生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让他们施展才华、展现个性, 体现大学生精神风貌。同时要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途径, 保证校园艺术活动的参与性、思想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使艺术教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人需要艺术, 人人都是艺术家。只有让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 健康的成长、和谐的发展才有可能;而惟有良好的全面发展式教育, 才能够为每一位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铺设一条由狭隘走向广阔的大道, 才能促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 提升综合素质, 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实现自我价值, 创造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左志坚, 徐宏民.从艺术的社会功能来考察艺术教育的若干作用[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2 (04) .
[2]姜淑香.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3) .
[3]李广.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2 (04) .
[4]赵其坤.用艺术点亮我们创新的心灵[J].现代教学, 2009 (12) .
[5]封钰.大学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J].江苏高教, 2002 (04) .
[6]毕迎新.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3 (01) .
[7]葛军.高等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04) .
[8]罗伟崎.关于大学生艺术教育[J].文教资料[J].2007 (10) .
13.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 篇十三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和朋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森林提供的氧气和林产品。森林火灾是对森林的重要威胁之一,能使森林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据统计,2000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发生森林火灾高达9000起,损失森林资源18万公顷,100多人因扑火受伤,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根据调查统计,95%以上的森林火灾是人为原因引发的。要想让森林远离火灾,让人们远离危险,关键是要让大家都懂得如何科学用火、科学扑火、科学避火。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保护和发展我国森林资源的生力军。如何为小学生普及森林防火知识,让大家了解森林防火工作,学会预防和处置森林火灾,一直是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十分牵挂的一件大事。为此,笔者就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森林防火知识教育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强化学生对森林防火和森林火灾的危害性认识
历史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秦汉时期,约有50%国土面积被森林覆盖。由于历代战乱、人口增长、农业垦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全国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到194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已降到8.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不懈地人工造林、保护森林,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18.21%。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仍然不足,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3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只有9.4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由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国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等问题十分突出,国家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一)教会学生科学认识森林防火
森林防火就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即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和补救。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就要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工程相结合的办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见效综合之类,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发生次数。扑救森林火灾,就是要了解森林火灾燃烧的规律,建立严密的指挥系统,组织有效的扑火队伍,运用有效的、科学的、先进的、扑火设备和方法,技术扑灭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二)发生森林火灾的原因和危害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引起森林火灾的各种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
1、烧荒;
2、炼山造林;
3、烧灰积肥;
4、烧田埂;
5、烧秸秆;
6、林区内吸烟、乱丢烟蒂;
7、林区内野炊、烧烤;
8、林区内上坟烧纸、烧香点烛、燃放鞭炮;
9、林区内使用枪械狩猎;
10、进入林区的汽车漏火、喷火;
11、旅客和司乘人员乱丢烟蒂火种;
12、机械跑火;
13、雷击起火。以上人为用火行为和自然灾害都会引发森林火灾。森林火灾的危害:
1、森林火灾不仅能烧死许多树本,降低林分密度,破坏森林结构;同时还引起树种演替,向低价值的树种、灌丛、杂草更替,降低森林利用价值。
2、由于森林烧毁,造成林地裸露,失去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将引起水涝、干旱、山洪、泥石流、滑坡、风沙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3、被火烧伤的林木,生长衰退,为森林病虫害的大量衍生提供了有利环境,加速了林木的死亡。森林火灾后,促使森林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使天气、水域和土壤等森林生态受到干扰,失去平衡,往往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得到恢复。
4、森林火灾能烧毁林区各种生产设施和建筑物,威胁森林附近的村镇,危及林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森林火灾能烧死并驱走珍贵的禽兽。森林火灾发生时还会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环境。此外,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工农业生产。有时还造成人身伤亡,影响社会的安定。
二、帮助学生掌握森林防火基本方法和安全常识
(一)森林防火基本方法:
1、人工扑打。用打灭工具压火头,减少氧气的供应;用扑火工具扫除已着火的可燃物和火灰、火炭、火星,使未着火的可燃物脱离火源,破坏预热作用。其做法:灭火队员编成3~4人一组,用鲜树枝或手持灭火工具不停地轮流打火头,轻举重压带拖,边打边扫,直到火势控制蔓延为止。
2、用水灭火。用水扑灭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
3、用土灭火。用泥沙覆盖燃烧物质,减少氧气供应量或隔绝氧气,破坏燃烧条件。
4、开设防火线阻止火灾蔓延。方法是:人工开防火线;爆破生土带;施用灭火剂打隔离带。
(二)森林防火安全常识
1、坚持从火尾进入火场(火烧迹地),向火翼沿火线进行扑火作业。
2、在扑火时要特别注意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决不能迎风对着火头打火;也不能从山上向山下打上山火;不能在悬崖陡壁和乱石窖打火;不在风大火猛以及林火蔓延速度每小时超过4千米的情况下打火。
3、大火袭来时,千万不能在火头前面顺着风同火赛跑。
4、被大火围住的突围方法:⑴沿山腰横向小路的风方向突围。火势顺风方向发展快,逆风方向发展慢,容易脱险。⑵用火烧一个安全带。看好地形,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点火。形成一个火头在前、一个火头在后,中间出现一个安全带。火点着后,人就跟着火头前进,后面的火头烧到火烧迹地时,就会自行熄灭。⑶穿火突围。大火袭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选择植被稀疏、可燃物少、坡度小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保护眼睛和头发,越过火线进入火烧迹地。即已到了安全地带。
三、多渠道多举措对学生进行森林防火知识教育
(一)加强森林防火知识宣传教育
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学生集会加强对学生进行森林防火知识教育,各班利用班队会组织学习相关知识,有关森林防火的内容纳入安全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森林防火法律法规、野外用火管理办法、扑救森林火灾常识及自救方法、典型火灾案例等方面的讲解和教育,使同学们牢牢绷紧森林防火这根弦,并成为宣传森林防火的生力军,从而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
(二)悬挂森林防火宣传条幅
为了让宣传工作纵深到底,横向到户,在校内校外悬挂了“从小养成爱林风,长大必成栋梁材”、“绿色家园是我家,森林防火靠大家”等宣传条幅。
(三)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发放森林防火宣传资料
为了让森林防火教育达到广泛宣传,使人人受教育,人人树立森林防火安全意识的目的,向学生发放森林防火资料,并将其带回家让家长阅读。从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本地森林资源概貌、火与火灾与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案例及反思、森林火灾的安全知识、学生与森林防火、法律后果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生动的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认识森林防火的意义,掌握防火常识和火灾自救等知识,牢固树立“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思想,动员学生向父母和亲人宣传森林防火安全知识,积极在校园营造人人争做“森林小卫士”的良好氛围。
(四)举行森林防火专题讲座 利用班会、队会,邀请消防队的专家到学校开展以森林防火为主题的法制教育讲座。还可以组织观看一部消防安全警示教育,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一次安全应急紧急疏散演练,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森林防火教育,例如:小学自然课老师在教《火》一课时,根据大纲要求完成实验,总结出火的特性,引导学生描述森林火灾现象,同时向学生宣传消防法和森林防火条例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将防火知识和法律意识植入孩子们的心。并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由教师讲解与林业部门专业人员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在集中教育时间,林业部门专业人员配合教师,上好森林防火安全教育课,进一步强调森林防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开展森林防火主题班队活动
各班通过森林防火知识竞赛、讲故事、情境剧表演等不同形式,积极开展森林防火主题班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森林防火意识。结合森林防火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开展一次以“森林防火”为主题的作文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并对优秀作文进行展出。
(六)开展以“森林防火”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评比活 学校以黑板报和校园宣传栏为阵地扎实开展森林防火宣教育,开展以“森林防火”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评比活动,刊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警示教育图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了解森林防火知识。
(七)规范学生用火树立安全意识
1、严禁学生携带火种等易爆易燃物进入校园和林区;
2、严禁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和校园内玩火;
3、严禁学生参加扑火活动;
4、在森林防火戒严期,严禁学生野炊、进林区等野外活动;
5、发动学生向家长宣传森林防火知识,严禁在林区上坟烧纸钱,燃放鞭炮等。
14.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思考 篇十四
沙塘乡沙田片校肖喜志
2013年9月我由中学教导调任小学片校担任校长,经过一年的工作,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多的了解,并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分析和看法,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1、师资严重短缺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年老教师的内退和退休,再加上一些教师因身体原因休假和一些教师外流,农村小学师资出现严重不足的局面,尽管有一批特岗教师加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且新的特岗教师大多为女教师,入伍不久就结婚生子,婚假、保胎请假、产假接踵而来,这样常常出现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上课的局面。学校负责人面对这种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请代课教师,而现在的农村小学,经费普遍紧张,能够按一千元每月的标准请代课教师实属不易,且当前农村的物价水平也不低,农民工的进城务工月薪三千是常见的,谁愿意来干这月薪一千元的代课教师呢?普通农民工尚且看不上的工资,又何况文化素质稍高能适应代课教师岗位的人呢?学校负责人只好利用师生关系、亲戚关系上门千请万请,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软磨硬泡做人家工作,请求人家支持一下学校的工作,即使这样,被拒绝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就是请了过来的代课教师也很不稳定,常常干不了多久就另谋高就了,可以说师资短缺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2、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水平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而在农村的一些村小或教学点,一部分教师年龄和知识严重老化,他们仍用陈旧的教法教育着自己的学生,履行着他们“传道、授业”的使命,新来的特岗教师虽然文化知识功底深厚些,教学理念先进些,但她们的成长尚且需要一个过程,近年的几批特岗教师固有一些热爱学习、追求上进、扎实工作者成为了骨干,但也不乏思想自由散漫、工作懒散、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淡薄者。还有临聘的代课教师,他们很多没有接受过教育业务培训,教育教学水平大多较低,教学效果往往很不理想。这些现状一方面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让一些家长对学校工作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给教育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突出存在虽说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在不断提高,但相对物价发展水平,教师待遇仍然偏低,一个职龄十年的小学高级教师月工资收入不足2400元,偏低的工资和太大的行业差距,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不理解,不尊重,甚至批评和指责,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部分教师工作无动力,甚至有教师将对职业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工作中,对学校安排的工作持抗拒的态度;教师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至于学生的将来,国家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已没有多大的关系,职业倦怠很严重。
4、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仍有待大幅提高
近年来,随着校安工程和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的推进,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以大幅改善,但勿庸讳言,直至今日,由于多种原因,一部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特别是教学设施仍有待大幅改善,电教设备、体育设施、办公设备、活动场地等缺失的问题仍很突出,个别学校甚至还仍存在课桌椅破旧残缺的问题。
5、教研教改工作开展困难大
在农村的一些村小或教学点,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多的学校都是一、二年级一个老师包班,其他年级的教师每天上5节课是常事,有的教师还肩负农务和家务,哪里有时间去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同时因为这个原因,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开展起来困难也很多。
二、面对现状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1、首先,校长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不可怨天尤人,要有敢于负责的态度,不可放之任之,要敢为教育鼓与呼。做任何工作都会有困难的存在,做基层管理工作更是如此,作为校长一定要勇于面对困难和问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退缩,不能急躁,更不可自暴自弃,在教师中发表消极的言论,如果校长自己都没有好的心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妄自菲薄,对工作丧失信心,其他的教师更会没有工作信心,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
校长作为组织委派的负责人,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和学校负起责来,开动脑子想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索解决困难的办法,要相信,只要方法得当,许多困难和问题还是能够顺利解决的,对于师资短缺的问题,校长必须严于律己,过好人情关,严格控制教师的非正常请假和利用虚假证明请假的现象,同时,要争取上级主管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严把教师请假关和外流关。另一方面,要切实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多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常持一颗宽容之心,要允许教师有不
同的观点,甚至要能容纳教师的缺点和错误,绝不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安排工作也不可搞成发布命令的样子,要用情感留人,把现有教师队伍稳定下来,包括代课教师队伍,还要适时掌握信息,积极做工作,把外流教师拉回到岗位上来,积极创造条件,把学校招生区域内的免费师范学生引回来。工作都是人做出来的,学校要有一支数量适当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才能开展好工作。
2、通过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学校完全不开展活动,势必缺乏生机和活力,而校长每学期组织一些相应的活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出来了,教师队伍也就能够稳定下来,这样就算开展校本教研有困难,教师也能够在工作积极性的引领下去钻研教学业务。在农村,教师们的工作生活相对单一,所以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就更有必要了。除此还可开展每期评选优秀教师、年终评选优秀教师的活动,并设一定的奖金。开展优秀教师讲座活动,力争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示自己工作经验、成果的平台。还可开展校内篮球赛、羽毛球赛、排球赛等文体活动。相信教师生活、工作激情被点燃,就一定能够取得一举多得的良好成果。
3、校长要努力实现学校的制度创新,以激励先进带动全体。这就要求校长要有一定的远见卓识,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建立健全学校相关制度。而新制度的出台往往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其间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这也就要求校长应有一定的毅力和魄力。既要推进学校制度管理,又要大力实施情感管理,在特殊的情况下,情感管理甚至可以优先于制度管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要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
4、凝聚人心。这应是校长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学校完成好其它工作的重要前提。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大家心气顺,才会乐于工作,勤于工作。一旦校长和教师对立,其后果一定是教师消极怠工,这也势必会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校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以身作责,勤奋工作,做好示范。只有校长永不懈怠,才能影响、感染我们的老师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求老师做到的,校长要首先做到。二是积极主动的化解校园矛盾。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矛盾,校园也不例外。有时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会对教师的工作带来较大影响,作为校长要见微知著,适时地予以化解,而不能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是要努力为教师谋发展,谋福利。对于一些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志,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任人唯贤,批评和帮助相结合的原则,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诚心诚意地为他们谋发展。同时,对于教师当得的利益和合法权益,校长应不遗余力地支持与维护。只要校长用一颗赤诚之心待人做事,并以身作责,坚持正义,那么当前我们遇到的很多困难和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5、校长一方面自己厉行节约,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又要提高自己的协调能力,积极向各部门争取资金,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服务师生,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
【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推荐阅读: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0-13
浅谈_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_论文12-27
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06-20
浅谈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2-23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12-21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09-09
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10-28
教师对小学生的毕业寄语06-25
父母对小学生的殷切寄语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