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历史哲学的地位

2024-09-12

古希腊历史哲学的地位(10篇)

1.古希腊历史哲学的地位 篇一

古希腊哲学与近代科技哲学的关系

摘要:科学是讲求一脉相承的,在我看来近代科学的产生主要不在于继承了希腊的文明,而在于继承了希腊的精神,一种乐观、乐于开拓的精神。虽然古希腊的实验理性,逻辑理性和数学理性的解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却并非必须。而希腊民族的乐于进取的精神才是近代科学产生土壤。哲学和实践相结合使这精神得到了极大发挥,于是文艺复兴不久的欧洲产生了近代科学技术。对于科技哲学而言,它的进程发展是有自己道路的,它的轨迹并不是复制与古希腊文明,而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科技哲学 古希腊哲学 结合

1 古希腊哲学

1.1 古希腊哲学的概念:对于哲学,我们都知道它最基本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而对于古希腊哲学,我们具有知道它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古希腊哲学(Graeco philosophy)公元前6~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西部、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学说。又称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古典希腊哲学,或称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

1.2 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地位: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古希腊哲学。在宗教方面,古典希腊哲学对早期不同宗教的希腊化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中,古希腊哲学是它的幼年时期。最初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不满足于原始宗教和神话,根据自己的直观,以人类正常的常识为依据,用自然现象本身来说明世界;他们从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中看到它们的统一和联系,看到它们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看到它们的矛盾和对立。这对后现代的科技哲学的影响至深。

2 科技哲学

2.1 科技哲学的概念:科技哲学就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简称。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科学技术哲学的`社会,我们从事的大量的活动,很多都是可学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科学,与此同时,哲学在日常生活中夜如影随形。

2.2 科技哲学的范围:科学技术哲学以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为研究领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策、管理等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影响等等,均为其研究的范围。科技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很长,中国古代和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就开始研究自然哲学方面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开始出现,科学技术对科学影响日益明显的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点。科技哲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自然界的本性,研究科学技术思维、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

3 科技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之间关系

3.1 “根”与“芽”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会讲求一个源。至于科技哲学和古希腊哲学,我想正是一种“芽”与“根”的关系。首先得承认科技哲学产生于古希腊哲学。不论怎么讲,没有古希腊哲学这个“温床”,近代科技哲学是不会那么轻易的破土而出的。

记得最近看的《中华读书报・文史天地》发表的刘华杰同志的《席先生,我不能同意您》一文,讨论古希腊文化和近代科学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为中外许多学者所关心、并且关系着一系列问题的问题。比如说它的伴随物就有: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而在这两个问题之后,又是传统文化和现实的关系究竟如何?是传统决定着现实的命运呢,还是相反?这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刘华杰和席先生争论的焦点和归宿。席先生认为:“现实的需要和提供的条件才是科学发展的更重要的动力”,而刘华杰则把近代科学的产生归结为文化问题,即古希腊文化中有近代科学得以产生的“种子”。在这两种对立的意见中,我赞同刘华杰先生的观点。一直以来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会伴随着旧事物的灭亡。根据这个观点,既然科技哲学产生了,那么灭亡的旧事物是什么呢?我想,这个旧事物可不可以就是古希腊哲学呢?是可以这么的认为的,文化本身讲求的一种传承,科技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就是这种“芽”与“根”的关系。生物学上的种子说或者基因论,把生物学上的种子说或基因论移植到文化问题上,可称之为“传统决定论”或“文化决定论”,而文化决定论或传统决定论也是文化学上的“血统论”。我想近代科技哲学也可以认为符合这种生物规律。

3.2近代科技哲学产生的条件:范岱年先生的观点涉及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变革的一般关系问题。现实不可能不继承传统,犹如近代科技哲学不能不继承古希腊哲学一样,就像是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促成了伽利略力学的诞生,而伽利略又促成了牛顿的力学的诞生。

文化因素:深邃的文化底蕴是近代科技哲学产生不可或缺的因素。

政治经济因素: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一种社会活动的结果,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4 小结

近代科技哲学的产生少不了古希腊哲学的铺垫,但决定近代科技哲学产生的不单是古希腊哲学的发达程度,而是那些具有古典哲学的基础又有乐观开拓精神的人。文明进程和精神进程的统一乃是近代科技哲学产生的土壤。这显然和当时欧洲继承了希腊文化,所以古希腊哲学是产生近代科技哲学的一个条件。这里要说明的它不是完全的必要,也不是充分条件。它需要古希腊哲学的铺垫,所以不是充分条件。

近代科技哲学思潮的发展,是离不开一种潜意识哲学思潮的推动的,所以,对于目前的形势而言,我的观点仍然是近代科技哲学和古希腊哲学是饮水思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吴国盛编译,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夏保华, 浅论技术哲学研究之我见,

[4] 成良斌等. 自然辩证法讲义,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相关阅读:

休谟哲学的边界

中外监狱哲学比较

再议科学与哲学

福柯权力哲学探析

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2.古希腊历史哲学的地位 篇二

人类文化早期, 古希腊人发现了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和存在的困惑。思想超前而语言表达落后的矛盾相当突出, 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往往找不到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伟大的思想家不一定是语言学家, 他可以构想和发现新思想, 但苦于表达不出或表达不好, 语言与思想、感情、存在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矛盾。语言能否和如何准确表达思想、情感和存在的问题, 使古代文化一开始就陷入了语言的困境。

古希腊最早的思想家泰勒斯难于没有合适的概念来表达思想, 只能借助于日常语言如“水”这样的语词来隐喻世界的起源。毕达哥拉斯之前的哲学家都没写过著作, 都是用口传, 即使到了智者时代, 巴门尼德也是用隐喻的诗化语言来表达思想。巴门尼德借用“圆球”来描述“存在”的圆满, 却走向了他本意的反面, 圆满的存在变成了有限的、可分的、有度量的东西了。阿那克萨戈拉怪怨“语言”本身, 认为这是“用词不当”, 但是, 他还是用别的日常语言如“种子”来表达哲学思想。赫拉克利特尝试用概念表达思想时, 被人认为“晦涩难懂”。他所以被人认为晦涩难懂, “主要还不是因为他思想深奥、表述古怪和性格奇特, 而是由于正在形成中的哲学思维当时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和语法来表达这个矛盾现象的反映。……塞诺芬尼和巴门尼德在解决这种表述方面的困难时仍然回到诗歌道路上去, 这些都和哲学语言形成时期的困难不无关系。”[1]137柏拉图曾在《斐德罗篇》讲了一个很有趣的古埃及故事来说明文字语言存在的困惑:人们如果学会文字, 灵魂就会变懒, 他们就不再去记忆了;文字是一个标号, 太单一, 不能复现记忆中活生生的画面, 丰富的情感内容有消失, 所以, 文字不能提供真智慧;文字不会说话, 不能为自己辩护, 传到后人或别的地方去时, 很容易被传歪。所以, 发明文字和用文字传授未必是一件好事。[2]

虽然, 这种现象在古代中国也同样出现, 如, 孔子说“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老子说“道, 可道, 非常道;名, 可名, 非常名”;庄子说“意之所随者, 不可言传也”等, 并且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了走出语言困境的办法:“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3]但是, 古希腊思想家显然不同于古中国先哲对待语言困惑的态度, 他们不是通过“忘言”来回避问题的解决, 而是力图寻找和发明能够表达思想、感情和存在的新的语言工具, 从而出现了古希腊语言哲学史上从日常语言、诗性语言到哲学语言和科学语言发展的艰苦探索历程。智者派重视日常语言论辩术和诗性语言修辞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创了对科学和哲学语言的创建工作;亚里士多德是系统制定科学概念和哲学范畴体系的第一人。古希腊人有着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 尤其是对哲学语言的构建、分析和探索, 是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个盲区, 它可以成为继科学语言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之后的现代语言哲学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所以, 研究古希腊语言哲学思想有利于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理性是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语言类型表达和把握不同的对象世界;如果错位使用, 就会产生矛盾冲突, 导致“语言误用”和“语言困境”, 乃至人类理性思维的困惑。

二日常语言与论辩术

古希腊关于日常语言的功效和意义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感觉主义者对日常语言的重视, 另一种的理性主义者对日常语言的不信任。前者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派坚决捍卫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倡导常识思维的真实性并重视日常语言的应用;后者以希腊“三圣”为代表的理性派, 认为日常语言只可以表达意见而不能述说真理。由于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批评的影响, 长期以来, 智者派被看作是一批巧言令色、卖弄聪明赚钱的江湖骗子, 认为他们是善恶不分、是非不清、玩弄语词的诡辩家。但自从黑格尔开始, 智者派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必然环节。智者派开辟的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感觉经验主义之路, 反映了人类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但是, 我们关于智者思想遗产的挖掘仍然是不充分的。智者派的思想对我们关于语言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的研究是重要的理论资源。

日常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语词含混, 易生歧义, 以日常生活为基准, 与人们的常识思维相适用。当普罗泰戈拉相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感觉论中心命题时, 日常语言和人的感觉都是最可靠的东西。在普罗泰戈拉那里, 语言不再像神的话语那样神秘, 而是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日常语言那样真实。他说:“关于神, 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 也感受不到他们如何不存在。”[1]260普罗泰戈拉重视感觉和日常经验, 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现象以及日常语言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就是被后人誉为论辩术的两个方面。一方面, 他提出, 任何命题都可以有两个相反的论断, 只要我们拥有语言的技巧, 就可以把弱的论证变为强的论证, 可以驳斥和攻击别人提出的任何一个命题;另一方面, 他为了寻求强有力的论据以增加说服力, 从语言、技巧、手势、情感, 甚至衣着方面影响听众, 以达到胜辩的目的。第欧根尼·拉尔修说:“普罗泰戈拉首先提出任何一个命题都有互相反对的两个逻各斯 (说法) , 他用这种方式进行论辩而成为第一个这样的人”, “在他的论辩术中, 他忽视词义而追求华丽的词藻;许多证据表明他是全部论辩术的始祖。”[1]146例如, 关于“真假”的论辩:

正题:真假相同

论证:1.一句话既是真的, 也是假的。当言行一致时是真的, 不一致时是假的。

2.天气是冷的, 既是真的, 也是假的。对病人是真的, 对健康人是假的。

反题:真假不同

论证:1.如果真实的证据也就是伪证, 法官就无从判决。

2.如果真的就是假的, 假的就是真的, 我们将什么都不会相信了。

智者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以上论证中的每一句话似乎并没有什么错, 而且论证过程也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和生活常识, 这就是日常思维和日常语言的正常使用。普氏语言哲学思想和论辩术的哲学基础是感觉主义和相对论。感觉论的主要看法是, 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真的, 知识就是感觉、看法、见解和意见。感觉主义相对论说的都是事实, 我们不能说它错。但是, 感觉主义相对论引起理性主义者的不满。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四卷第五章批判智者时说:“如果所有的表象和意见都是真的, 那么所有的陈述必定同时既是真的又是假的;因为许多人所持的信念是互相冲突的, 他们都以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是错的。这样同一事物必然既是又不是了。”他接着说:“按照这种理论, 连疯子的感觉、动物的感觉也是一样真实的, 最终就没有理由说哪一个是真的, 一切都是混同而没有了区分。”[4]所以,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日常语言由于其多义性的特点, 在使用时如果不加分析和规范就非常容易导致诡辩。日常语言只适合表达意见, 不适合表达思想和真理。只有在分析清楚日常语言多义性的基础上创建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才能摆脱日常语言表达思想时所出现的论辩术这样的语言困境。为此, 亚里士多德为了防止人们滥用日常语言和避免出现智者的诡辩, 改造了论辩术, 创立了科学的逻辑学、语言学、修辞学和辩证法。

三诗性语言与修辞学

向来诗性语言是诗学家和文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但是, 自海德格尔倡导诗化哲学以来, 诗性语言在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意义也被凸现出来。以想象力为基础、以偏离日常语义为特征、以寻求相似性事物的具体范例为形式、通过把握殊相来表达哲理的诗性语言, 在古希腊语言哲学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因为在哲学语言没有形成而日常语言又难以表达抽象思想之前, 诗性语言是日常语言向哲学语言发展的重要环节, 也成为当时古希腊先哲表达思想和哲理的重要工具, 同时, 也发现诗性语言表达思想的局限。

在古希腊, 对诗性语言的研究同与论辩术相分离的修辞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修辞学, 智者重视演说的技艺和写作的技巧的研究;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质疑智者的修辞理论, 强调修辞要服从真理;亚里士多德总结为三个方面:修辞的逻辑性即修辞论证或劝说理论、修辞的语言性即主要表现为语言的隐喻学说、修辞的实践性即演讲和写作等的修辞训练和应用。与诗性语言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修辞学的语言方面的特性, 即隐喻理论。所以, 隐喻作为诗性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和存在的修辞工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如上文所说, 智者时代, 由于正在形成中的哲学思维因找不到适当的语言来表达, 大部分哲学家用隐喻的诗化语言来表达思想。这些智者在当时是享誉四方的修辞学家, 颇受欢迎的语言学家和功底深厚的文学家和诗人。普罗泰戈拉声称自己是古代诗家的“接班人”, 而高尔吉亚把诗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术看作是同一东西。[5]高尔吉亚作为著名的修辞学家善于使用隐喻、词的对换、象征比喻、对称表达以及词句重复、节奏变幻和谐音的妙用, 达到动之以情、服之以理的语言“渲染”的修辞效果。但是, 智者夸大诗化的修辞语言的作用, 滥用文字, 视语言为游戏, 真假善恶不分, 导致柏拉图等理性主义者对诗性语言表达真理的质疑, 得出诗性语言是一种放任自流、与理性无缘的盲目存在的结论。

在古希腊, 诗是“长了翅膀的话语”, 诗人是颇受欢迎的“神学大师”。[6]然而, 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的柏拉图, 虽然在他的对话作品善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深刻的哲理, 但是, 他一方面说, 诗是神赐的“愉悦”, 是技巧的“产儿”, 是寻求真理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又质疑诗性语言的局限性, 认为作为艺术语言的诗是追求哲学智慧的敌人。柏拉图更倾向于对诗性语言的批判。他说:“谁也无法解释诗人的话语”[7]472, 认为诗人们狂野, 放荡不羁, 受神灵的操纵激发灵感, 信口开河, 前后矛盾, 对所说话语的涵义不得要领。诗人既不认识自己, 也不熟悉现实和历史, 只怀着满腔激情和难以抑制的冲动, 如痴如醉, 手舞足蹈, 如祭祀中疯迷的巫师, 受到神的摄迷和感惑, 失去常态和理智, 被神灵摆布, 在迷惘中丧失自我判断的能力。[7]303-305在柏拉图看来, 诗是神赐的愉悦, 而哲学是人的智慧, 两者不可通约。诗性语言始终干扰着哲学的思辨方向, 不能表达人的哲学智慧和真理;诗人本能地无需进行深入思考, 不能进行冷静反思式的哲学探讨。所以必须去探索和发明一种可以理智把握智慧和真理的哲学话语体系。

但是,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对诗性语言的态度, 为此, 对作为言说艺术的诗学和修辞学进行了深刻彻底的改造, 并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了诗性语言的本质, 创造性地提出了诗性语言的“隐喻”修辞学说, 这一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诗学》中得到充分的说明。修辞学是一种劝说的艺术, 修辞论证是目的, 修辞语言是手段;诗学是写诗的艺术, 从不打算去论证, 而是通过虚构、寓言和情节表达情感和思想。所以, 两者描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 然而隐喻却涉足语言学和修辞学的每一个领域。所以, 亚里士多德不同于柏拉图对于诗性语言功能和修辞学的态度, 积极研究它们的本质特征和发掘它们的正面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 语言中的语词数目是有限的, 而事物的数目是有限的, 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事物必然会使语言产生多义现象, 其中隐喻化的诗性语言就“应当来自与原事物有固有关系的事物”。[8]190所以,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隐喻就是这样下定义的:“隐喻是对借来之词的使用, 或者从种借来用于属, 或者从属借来用于种, 或者从属借来用于属, 或者通过使用类比。”[8]339首先, 隐喻的诗性语言是日常语言的语义偏离, 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或借用到另一个事物身上, 借用的意义与本义相偏离, 通过隐喻来表达和填充新的语义空白。其次, 诗性的谜语出自隐喻, “仅仅把事物的一般名称结合起来不能造成谜语, 把隐喻结合起来就能造成”。[8]341再次, 诗性语言的隐喻用法是从日常语言转到对生僻词、隐喻词和其他怪词的用法, “即用一个生僻词代替一个习惯上使用的常用词, 结果一首诗显得颇有神韵, 否则显得平淡无奇”。[8]342第四, 种属之间的借用基于事物的相似性。《诗学》指出, 诗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使用隐喻词, 因为善于驾驭隐喻意味着能直观洞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8]343就像哲学家一样“看出相距甚远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8]190所以,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诗性语言表达哲学思想就在善于使用隐喻发现相似性。所以, 亚里士多德对于诗性语言表达哲学思想的可能性时说:“诗人的职能不是述说那些确已发生的事情, 而是描述那些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或出于偶然, 或出于必然。……因此, 诗比历史更富有哲理, 更富有严肃性, 因为诗意在描述普遍性的事件, 而历史则意在记录个别事件。”[8]320从语言表达思想这个角度看, 日常语言多关注个别的在场的存在, 科学语言只盯住普遍的、确定的概念和规律, 而诗性语言超越现实的存在, 通达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当诗性语言偏离日常语言表达普遍性和“言外之意”时, 已经具有了“语言的思辩性”, [9]并因此跨出了《诗学》的门槛, 走进了《形而上学》的领域。

四对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的系统探索

当古希腊哲人发现用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把握真理和存在之难事时, 众多的思想家们致力于创造哲学语言的艰苦探索工作。赫拉克里特最先尝试将日常语言Logos提升为哲学概念。在古希腊, Logos的原初用法是“话语”或“说法”, 赫拉克里特把它提升为哲学语言用法的层次, 指万物变化必须遵守的尺度、比例或规律这样的客观存在;又进一步提升为像海德格尔所认为的理性、根据等具有主观意义的哲学范畴。[10]但是, 赫拉克里特把智慧与自然法则看作是同一的, 因而, 逻各斯既具有“逻辑”、“规律”、“科学”等词的客观含义, 又具有理性、智慧和真理的主观含义。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语言哲学问题:把日常语言提升为哲学语言后又把它神秘化, 同时, 混淆了理性思维、语言符号和本质对象这三个属于不同性质和逻辑类型的东西, 把它们看作是无差别的同一。这造成后世两千年的哲学纷争以及现代分析哲学为清除形而上学的语言使用混乱费尽了心思。

苏格拉底是有意识创建科学和哲学语言的先行者。他不满意智者的论辩术, 也不信任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他致力于把模糊的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改造和提升为具有确定含义的科学的和哲学的普遍概念, 他是第一个从语义逻辑方面研究概念的普遍定义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的科学和哲学概念的形成方法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辩证法。[11]苏格拉底形成哲学语言的辩证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用归纳方法从考察具体事物出发, 概括上升为普遍概念, 这就是从个别、特殊到普遍一般的定义方式。2.探究的是实质定义而不是语词定义。实质定义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而非偶性, 语词定义只表明语词可以表述什么概念, 不涉及概念指称对象的真假问题。3.对概念间关系进行逻辑分析, 如, 分析四美德之间的关系, 揭示各具体美德的共同本质就是知识。4.没有把抽象概念和一般概念区分开来, 没有使普遍性概念成为分离的存在, 概念还与具体事物结合在一起。

柏拉图是第一位哲学语言范畴系统化的探索者。他为了回答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的问题, 艰苦卓越地探索和寻找用以表达和把握理念世界的语言工具——哲学范畴。在柏拉图那里, 哲学语言范畴是通过辩证法构建的, 哲学范畴理论与理念论和辩证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前期柏拉图大量探讨了伦理道德概念和具体的经验事物的概念, 而后期柏拉图抛开了直接经验以内的东西, 讨论纯理念或哲学范畴, 主要表现在《巴门尼德篇》中讨论的十九组范畴。柏拉图把范畴看作是理念世界的思想表述和语言表达, 统称为“逻各斯”。柏拉图对“逻各斯”提出一种新的解释:逻各斯就是人们把想到的各种思想用语言说出来, 再将对立思想的理念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划分出来, 最后把对立的理念或范畴彼此相互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柏拉图构建哲学语言范畴的辩证法。其特点是:第一, 辩证法的适用范围是理念领域, 辩证法的目的是达到第一原理。第二, 辩证法是一种语义上升和语义下降的方法, 是从低级的理念 (殊相) 到较高的理念 (一般的相) 再到最高的善的理念 (最高原理) , 或者相反的过程。这种方法也叫“通种论”, 即理念或范畴之间的联系和结合、必然的矛盾进展和转化的理论。第三, 辩证法有两个原则:综合和划分 (或分类) 原则。综合是指, 将杂多的个别事物统一到一个理念之下, 再将不同的特殊理念统一到更高的理念之下, 然后获得一个精确的概念和定义。划分是指, 根据自然的本性将理念看成整体, 然后再逐级分类为各个部分, 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亚里士多德不满足苏格拉底在寻求普遍性定义时只限于一些实例问答辩驳而谋求单一的意义, 也不满足柏拉图离开日常语言只进行抽象的纯粹概念的分析。他认为, 语词和句子的意义最终表达对象自身的意义和对象作用于心灵所产生的感觉、意见和知识。虽然语词因约定俗成而被赋予多种意义, 但是语词的意义最终可以在对象意义的基础上得到明确和统一。于是, 亚里士多德根据“存在”的多层意义的划分以及人类心灵的不同维度来确定不同等级的概念的意义。由此亚里士多德提出日常语言的约定俗成论、科学语言的本质主义论、哲学语言范畴的意义分析理论。[12]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从古希腊语言哲学思想的研究中获得这样的启发:语言具有层次性, 在不同的语境下, 不同的语言类型对应于不同的思维形式和对象世界。同一个语词或一个句子, 其本身没有语言或概念的层次问题, 只有在一定的语境和语用中, 这个词或句子具有了确定的所指和意义, 从而出现了日常的、诗意的、科学的或哲学的语言层次问题。而这个语境总是一个确定的整体性的存在:或者是不同地域的人们日常的特殊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 或者是不同时期的科学共同体所使用的科学语言和科学理论环境, 或者是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或哲学流派所建构的哲学理论体系下所使用的哲学语言环境。因而, 同一个词或句子只有在一定的语境和语用中才可能表现出不同语言层次的语义问题。所以, 不同的语言层次总是与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其所把握的不同性质的对象世界相联系, 如果错位使用不同的语言类型, 必然导致语言困境。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最早发现了用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表达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困惑, 因而出现了从日常语言、诗性语言到哲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发展历程。古希腊人有着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 试图探索人类理性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语言类型表达和把握不同的对象世界。他们尤其是对诗性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分析和探索, 是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个盲区, 它可以成为继科学语言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之后的现代语言哲学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关键词:古希腊,语言哲学,语言类型

参考文献

[1]汪子嵩, 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97-200.

[3]王弼集校释:下册[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0:609.

[4]亚理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262.

[5]Baldwin C S.Ancient Rhetoric and Poetics[M].West-point:Green wood, 1971:3.

[6]Lamberton R.Homer the Theologian[M].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23.

[7]柏拉图全集:第三卷[M].王晓朝,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8]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诗论[M].颜一,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9]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一卷[M].王才勇, 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583

[1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 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41.

[11]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296.

3.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高峰 篇三

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如果用现代科学这把尺子来衡量的话,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留基伯提出的原子论了。因为这一理论令人震惊地预测到了20世纪原子物理学的发现,尤其难得的是,他们的理论达到这一高度,靠的不是粒子加速器,而是深入的观察和思索。 。据说留基伯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他第一个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但系统阐述原子论的是德谟克利特,所以史学家们都把德谟克利特作为原子论的创立者。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富商家庭。家境不错,但他却淡泊名利。专注于对各种知识和各类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小时候,他曾学习过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时非常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丰富而且深刻。为了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他有时到荒凉的地方,甚至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他感觉这更有利于自己想象和思考。

德谟克利特长大后,先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又到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游历学习,前后长达十几年。在埃及。他学了三年几何,研究尼罗河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伦。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他外出游学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又整天写着“荒诞”的文章,还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家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并把他告上了法庭,控告他犯了“挥霍财产罪”。根据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是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的。

但在法庭上,德谟克利特为自己作了出色的辩护:“在我的同辈人中,我游历了最多的国家和地方。听了最多有学问人的演讲:在我的同辈人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越我,就是埃及专门丈量土地的人也未必能超越我……”并且,他在法庭上宣读了他的名著——《宇宙大系统》。他的学识和雄辩使他大获全胜,法庭不但判他无罪,还奖励他500塔仑特——这是他所“挥霍”的财产的5倍呀!

德谟克利特博学多才,在很多领域都有深刻的见解和突出的贡献,连马克思都由衷地称赞他是“有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科学上,德谟克利特最大的贡献是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子是非常小的,不但肉眼看不到,就是用显微镜也看不出来。那么在两千多年前,原子论是怎么被提出来的呢?

自从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源”的思想以来。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关于“世界本原”的各种观点。德谟克利特研究了他们的理论,但是比他们思考得更为深刻。有人说:“哲学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提出问题,而且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上。”德谟克利特就是透过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表面现象寻找到其中的共性和本质。提出构成世界万物的更为深层的东西——原子。他发现。屋檐滴水,时间长了就会滴穿石头。手指上的戒指戴久了会变薄,耕地的犁、切菜的刀用久了会磨损。铜像的手被人握的次数多了就会变小。等等。这些东西是怎样损耗的呢?他分析思考之后认为。这些损耗虽然人们看不见,也感觉不到,但可以肯定是一点一点损耗的,而且每一次的损耗无疑极少极少。但由此可以判断它们是由极小的粒子构成的。否则这些现象就很难解释。既然这些东西是由极小的粒子构成的,由此可以推知自然界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极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原子的希腊文“atomon”就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意思。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通过运动、碰撞,相互间发生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并以此解释了世间万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质量、形状等特性。

根据原子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由于原子的漩涡运动产生了天体演化的天才设想。两千多年后,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不知是不是受到德谟克利特的启发,写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在这本书中。康德就是用漩涡运动来说明天体起源的,甚至他的描述也与德谟克利特大致一样:先是宇宙大爆炸生成尘埃,漩涡运动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最后形成了星系,包括我们的地球和太阳。

德谟克利特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因为在他的原子论里,没有给神留下任何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所以才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未知。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人体消亡,灵魂当然也随之消亡。当然。这种说法太牵强了,因为生命和意识是至今科学还无法解释的问题。

4.古希腊哲学中灵魂概念的发展 篇四

摘 要:在古代希腊,灵魂概念由于其特有的神秘性颇受哲学家们的关注。本文细述古希腊鼎盛时期诸位哲学家对灵魂的定义,阐释其在不同哲学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厘清这一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基本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灵魂;认识论

一、早期自然主义学派对灵魂概念的探讨

古希腊哲学鼻祖泰勒斯首先提出了一种泛灵论观点,他认为“万物皆有灵性”。鉴于他的水本原说,他很可能想借用灵魂概念来隐喻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万物既然最终都是由水构成的,那么其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也应归结于水,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应该具有某种内在的能动性。但他似乎没能就这种能动性给出进一步的说明。对于这样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的后继者给出了进一步的探讨。阿那克西曼德依据泰勒斯灵魂概念的不可名状,干脆将世界的本原更换成“无定”,即一种没有形体、没有属性、原初的混沌状态。并且他还将运动解释为“无定”分化万物、万物复归无定的轮转过程。阿那克西美尼部分保留他老师的说法,将本原规定为无形但有内涵的气,并且认为正是气本原内在的冷热属性引发了凝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的凝聚造就了云、水、土、石,气的稀疏造就了火。

其后,毕达哥拉斯部分沿袭了阿那克西美尼的解释,他认为“热元素是生命之源”,阳光中带有热元素,其与地球上的冷元素结合便产生了生命。然而不同于泰勒斯原初对灵魂的定义,他否认灵魂的能动性,且不将有生命的东西等同于灵魂。他曾说过“灵魂是由热元素和冷元素组成的一个部分:它与生命不同,因为它是不死的,乃是由不死的元素构成的一个部分”①,若是结合他的数本原论再来理解这句话,似乎可以将灵魂视为冷热元素恰到好处的融合,且该融合遵循某一恒定的比例关系。生命虽然也是冷热元素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变动的、不确定的,因此达不到那种恒定存在状态。同时他断言人是有灵魂的,但若是想把握不朽的灵魂就需要借助于净化灵魂的手段――哲学和音乐,这两项学问恰恰都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即一种数的规定性。为了解释人之生死和灵魂不死这对矛盾,他还吸收了奥尔夫斯教灵魂转世的观点,“灵魂依照命运的规定,从一个生物体中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其余的部分则会死亡”。

稍晚的赫拉克利特对于灵魂的界定如同他的哲学一样难以把握,原因在于他将变动不拘的火作为世界的本原,“火产生一切,一切又复归于火”。其思想大体取之于米利都学派,然而也有一定的创建,从他的一些残篇中,依稀可以概括出灵魂在他看来是类似于火、气的东西,“灵魂是从水而来”,“灵魂也是从湿气中蒸发出来的”,“干燥的光辉是最智慧、最优秀的灵魂”。赫拉克利特特别强调灵魂是有生有灭的,在他看来世界上除了火是永恒的以外,其他所有由火演化而来的东西都处于生灭之中,“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对于水来说,死就是变成土”。至于灵魂具体的运作方式,他借用“逻各斯”来说明,“‘逻各斯’②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

二、心灵概念的出现以及对人的认识过程的探索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精髓就在于他对“逻各斯”的阐释,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敏锐的观察到了事物皆处于流变之中,并且注意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道理。然而这套理论并未受到希腊人的重视,受追捧的恰是他的对立者巴门尼德的理论③。受巴门尼德的影响,其后的几位元素论者都认为构成万物的基质是不变的,万物的生灭变化其实是基质组合与分解的过程。基质组合与分解的动力源于何处?就这一问题他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见解较为一致,认为基质本身是不动的,动力源于基质以外的某种东西;德谟克利特不赞同这一观点,他在实存的基质以外加入了虚空这一概念,认为基质在虚空中相互碰撞从而引起运动,想借此来回避基质以外的驱动力。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灵魂观彼此存在差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认识论层面的探讨,人如何能够认识这个世界,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一套认知机制。

据古希腊哲人艾修斯的记载,恩培多克勒“把灵魂看成女神,把纯粹地分享着灵魂的纯粹的东西看成男神”,剖析其哲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此处所谓的“灵魂”与其“爱”、“恨”④观念本质上是同一的。他的这一区分具有里程碑意义,相较于以往的自然哲学流派,他首次将灵魂概念解释为独立于物质以外的存在,不可否认其奠定了古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心物二元的传统。他的贡献不仅如此,他也是希腊早期为数不多的`触及人类认知研究的学者,这与他的医学背景有着一定联系。他的“流射说”⑤尝试着对人类感知活动做出“科学”解释。人能感知到外物并且产生情绪源于“同类相知”原则⑥。他认为当人体某个器官的组成元素和外在元素相同时,便会产生一种亲知力,这种亲知便是思想的基础。由此,他推论“思想是从相同的东西而来,无知是从相异的东西而来”。

阿那克萨戈拉受到同时代哲人的启发(其中就包括恩培多克勒),第一个明确提出“努斯”概念。“努斯”译成中文既是心灵⑦,他在《论自然》中如此描述心灵概念,“别的事物⑧都具有每一件事物的一部分,但是心灵则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任何事物相混,而是单独的,独立的,自为的”。在说明心灵的特殊性之后,他又赋予心灵独一无二的能力“心灵是万物中最稀最纯的,对每一个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见和最大的力量”。至于灵魂,阿那克萨戈拉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他转而将有灵魂的生物界定为受心灵支配的种子混合物,“……人就是这样组合起来的,一切具有一个灵魂的生物也是这种组合起来的”,“对于一切具有灵魂的东西,不管大的或小的,心灵都有支配力”。或许他更愿意将灵魂理解为一种存在状态,而非某个具体的存在对象。不同于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他区分了感觉和思想的差异。基于种子说,他指出感觉只是对某物中占多数的种子的把握,而思想却能把握那些占少数的种子。感觉的产生需要思想的指引,例如,唯有当有了冷的思想,在热的情况下才会知道热。这种相反相成的“异类相知”⑨原则带有某种辩证思想。同时他也警醒世人,感觉是不可靠的,感知某物并不是了解此物的全部,“由于我们感官的无力,我们才不能看到真理”。 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奉行一种极端的机械论观点,他将灵魂也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子,“只不过其个头更小,而且是圆形的,这样就更便于运动”。然而,该理论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法合理解释原子最初的推动力,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二卷中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揭示了该问题,“一方面,他们认为动物和植物的存在或产生都不是出于偶然……另一方面他们却主张天空以及可见事物中最神圣的东西是出于偶然……”。换言之,既然促使原子碰撞的初始动力是偶然出现的,那又如何保证原子碰撞过程遵循绝对的规定性呢?尽管如此,他在认识论方面还是颇有建树的,他提出了两种认识论观点,即流射说和约定说。流射说假设外物生成影像,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形成印象,影像是一些流动的原子束。约定说则认为,人对外物的感受基于人为的约定,例如约定什么情况下呈现红色、什么情形下会感觉到冷等等,所有这些感觉都只是原子碰撞运动的结果。以现代科学的视角审查这些解释几乎不需要什么大的改动。

三、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从最初泰勒斯提出水本原说到德谟克利特完善原子论,大部分早期希腊哲学家沿袭这种自然主义的研究传统。受这股思潮的影响,那个时代古希腊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其中许多哲人本身就精通天文学、数学、医学等。然而好景不长,该思潮发展中的一些弊病逐渐显现出来,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条。首先,是内部观点的不一致,基于不同的观点同一个问题出现不同的解释。以本文所探讨的灵魂概念为例,柏拉图就曾在《法律篇》中总结出自然主义内部的三种定义,“…推动太阳的灵魂就住在这个可以看见的圆的物体中…”,“或者这个灵魂…自己有一个火或气作成的外部的形体,而以自己的形体猛烈地推动那个物体”,“或者第三,它并没有这样一个形体,而是用某种异常惊人的力量来带动太阳的”。⑩显然这种定义混乱的局面为相对主义智者们提供了立论的依据。其次,是解释严重脱离日常使用。对于一个崇尚公民社会、热衷于政治辩论的城邦国家而言,过分强调自然现象而不谈及公共事务显得不合时宜。例如柏拉图在《斐多篇》里借苏格拉底之名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解释表不满,“我的这位哲学家完全抛弃了心灵或任何其他关于秩序的原则,而是求援于空气、以太、水以及别的稀奇古怪的东西”。

时代造就了苏格拉底,鉴于自然主义的所面临的问题,他首先给出了合理的思考。受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启发以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影响,他尝试经由人事把握心灵这一内在本原,而非借助当时众说纷纭的“自然科学”。他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同时,也将灵魂探讨的核心点从自然界转回到了人自身。(为此,更多探讨伦理、道德、直觉体验、政治实践等问题。)不同于相对主义的智者,他相信人心能够把握真理,提出德行即是知识。然而,比起自己建构哲学理论,他似乎更善于引导、启发别人思考,他的学生柏拉图就是其哲学思想的直接受益者。

四、柏拉图的灵魂观

柏拉图对灵魂概念的阐述颇为丰富。在《理想国》中他将灵魂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属于纯粹的灵魂,其可以把握理念世界,激情则没有那么纯粹,参杂了可感世界中的一些成分,但依然服从理性支配,而欲望则是灵魂的堕落,沉溺于可感世界的结果。基于此,他在《斐多篇》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灵魂好像是两驾马车,理性是驾马者,激情是驯服的马,欲望是桀骜的马”。

在《国家篇》中,他将灵魂比作眼睛,“当它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它便能够认识这些东西,了解它们,显然是有了智慧”。他认为内在与人的灵魂之所以能够把握真理和实在乃是因为受到终极理念“善”的感召,就如同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外在的世界乃是受太阳的照耀一样。由此,他区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由灵魂把握的理念世界,一个是由眼睛感知的可感世界。较之这两个世界,他认知只有前一个世界是实在的,后一个世界是介于存在与非存在的中间态。

理念世界既然是纯粹的实在,那么其必然是恒在的。但问题是我们的灵魂如何能够把握这一恒在呢?基于这个问题,他在《斐多篇》中给出了一个合乎常识的论证,即回忆说。“当你问人问题时,如果你的问题提的恰当,则被问的人自己就会正确地作出回答”。基于这一现象他给出的解释是“我们必然是在我们生下来以前就已经得到这种知识了。”继而他断言“灵魂在取得人的形式之前,就早已经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了,并且还是具有知识的。”该断言可以进一步推出人的肉体部分和灵魂部分是相分离的,可朽的是人的肉体,而灵魂是不朽的。他还借鉴了毕达哥拉斯灵魂净化的思想,认为回忆是一种“死亡练习”,“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就意味着个人生命的终结”。

然而,他并未满足于以上推论性的解释,在《蒂迈欧篇》中他提出了某种形式的神证论:

“神是这样考虑问题的。他认为在本性上可以看见的东西中,有理性的东西,整个说来,总是比没有理性的东西好,而理性不能存在于没有灵魂的东西里面,因此,当他创造世界的时候,他便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去,把灵魂放到身体里边去…这个世界是由于神的天道把它当作一个赋有灵魂和理智的生物而产生出来的”。

由此可见,他的神创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目的论的思想,他的灵魂作为其整个目的论的重要一环,一头联系着至善的神,一头牵动着整个理念世界,这样的架构如同他的形上哲学所追求的精致那般精致。

五、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

作为古希腊最具影响力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兴趣几乎遍及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他对灵魂的探讨不仅启及形而上学,还牵涉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因此,某种程度上讲,他是第一个对灵魂概念给予系统研究的学者。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一书中明确给出他的灵魂定义,“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机体的形式”。首先,这一定义基于他的形上实体学说,任何实体都由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组成,质料构成实体的材质,而形式赋予实体特征和属性,因此,作为机体形式的灵魂必定要与机体的躯壳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其次,是对生命概念的认识,经由多年动植物研究,他首次明确区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他认为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所谓生命,指靠自身摄取营养和生长”。再次,是对潜在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中分析过潜在和现实的关系,潜在是形式的 “缺乏”,而现实是业已存在的形式,潜在向现实的转化就表现为运动的过程,灵魂的形式是动态的,表现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 依照其生物学分类,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成三个层次,低等的植物灵魂:只有繁殖、消化能力;中等的动物灵魂:除了繁殖、消化,还拥有感觉、欲望以及运动能力;高级的人类灵魂:较之动物灵魂还多一样理性功能。然而,受制于当时并不发达的人体解剖,他误将心脏作为理智活动的中枢器官。

依照其心理学研究,亚里士多德还对人的认识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初外在的可感对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感觉接受可感对象的可感形式,可感形式类似于印章印在蜡上的印迹。因此感觉过程完全是被动性,受制于外力的。再次,想象过程作用于可感形式,将加工、整理之后的可感形式驻留在心中。不同于感觉过程,想象过程带有较强的自主性,所产生的印象也非原先的可感形式。最终,理智过程作用于这些印象,产生理性概念,即“形式的形式”,这一过程完全是自主的。

总体而言,中年时代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倾向于唯物主义解释,但到了晚年他有回归柏拉图哲学的趋势。在《论灵魂》的第三卷中,他将人类灵魂独有的理智部分又划分成实用和纯理两个部分,实用理智部分依照之前的分析,作用与外在的客观对象,而纯理理智部分则“分离于实践心识之后,就再不思想于任何外来的实用思想客体了”。换言之,纯理理智全然不受外界的影响,独立自为的存在。显而易见,纯理理智与柏拉图“理性”概念是相仿的。依照这一对接,亚里士多德将分有纯理理智的灵魂归属于纯形式的神。

六、总结

灵魂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名词,早在公元前八九世纪,其就已出现在古希腊诗人荷马的长篇诗集当中,如其常识性的解释,灵魂被视为人死后飘离肉体的鬼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不屑于这种远古的迷信,他们将灵魂概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赋予了其相应的形上含义。就本体论而言,早期自然主义哲学家基于唯物的立场,或将灵魂理解为内在与自然物之中的能动属性,或单独将其界定为某种物质;而后随着元素论者主张将驱动力和基质区分开来,灵魂概念逐渐脱离物的层面而靠向精神层面;终于经由柏拉图建构的理念世界,灵魂概念被彻底融入理性精神之中。至于灵魂是否不朽的问题,其实质是古希腊哲学变、不变议题的延伸,大致上,认为事物存在变异的哲学家主张灵魂是可朽的,而认为事物静态不变的哲学家多数主张灵魂是不朽的,当然,也有一些人走中间路线,认为灵魂的一些部分可变,因此是可朽的,而另一部分是恒在的,因此是不朽的。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灵魂与人的关系问题,基于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古希腊多数哲学家并不将灵魂限定于人的范畴,但他们愿意花较多笔墨探讨人的灵魂,这就涉及到他们认识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注解:

① 见北大《古希腊罗马哲学》毕达哥拉斯一节,余下引文如无特殊说明都出自该书。

② “逻各斯”本意指“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来指代事物运动的内在本性,有“原则”、“规律”的含义。

③ 巴门尼德认为世界就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不变不动的“一”。

④ “爱”、“恨”独立与四根之外,作为四根的动力因而存在着。

⑤ 见北大《古希腊罗马哲学》第88页[D84]。

⑥ 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24页。

⑦ “‘心灵’也被译作‘理智’,但这两种译法的意义各有所侧重:‘心灵’侧重表示精神的存在,‘理智’侧重表示精神的活动。”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26页。

⑧ 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单个事物是由无数“种子”混合而成的,其中的种子囊括了种子的所有类型,因此,一包含一切。

⑨ 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26页。

5.古希腊历史哲学的地位 篇五

知识论与人生论的统一--古希腊哲学的意义模式

希腊的存在论哲学确立了知识论与人生论的统一模式,它以知识论为显性表现,而人生论则隐于知识论之中.从静态看,知识承诺着价值;从动态看,追求知识的行为就是追求价值的意义行为.其趋向不是知识的功利性,而是知识的人本性.这种知识境域在科学主义文化大行其势却又困难重重的`今天,无疑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 者:宋桂珍 黄希红  作者单位:宋桂珍(江西金融职工大学,马列部,江西,南昌,330043)

黄希红(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47)

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2(1) 分类号:B502 关键词:古希腊   哲学   意义模式   存在论   知识论   人生论   生活方式  

6.古希腊历史哲学的地位 篇六

1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有待提高的原因

1.1 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普遍不深

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需要普及, 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 从政府领导干部到普通大众, 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甚至有些局限。一些领导干部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时候过于形式和教条化, 不能真正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武装自己的思想、指导行为实践, 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普通大众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还相当局限, 大部分人不关心哲学、不懂哲学, 对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认识也较少, 甚至出现学科偏见、职业偏见等现象。

1.2 创新能力不强, 缺乏重大的理论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不强与缺乏重大的理论成果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纵观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无疑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结果。当然, 许多重要的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 还需要时间来打磨。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目前我国拥有学术期刊6000多种, 社科类学术期刊约2800种;每年发表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有数十万篇, 是当前世界第一论文发表大国。但是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论文被收录入世界三大引文索引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在一些指标上甚至不如印度和韩国。”[2]由此可见, 多而不精、影响力弱, 是当前我国学术期刊论文的一大特点。

1.3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行科研管理体制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我们现行的资源配置法主要是课题制, 好的方面是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重新组合人力和资源, 但是由于管理的漏洞, 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科研经费长期积压的浪费问题。二是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的评价激励措施采取大一统的管理办法, 尤其是没有区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的评价方法。三是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太少太慢, 没有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研究机构和市场自主运作。

2 几点现实看法

2.1 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 高校首当直冲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有40万人左右, 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80%。高校已成为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主阵地和示范区, 成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要力量。[3]

首先,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应覆盖到专科以上的全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里的重点学科不是每所普通高等院校都有的, 大部分专科院校和一部分本科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建设不完善、不规范。专科院校在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 多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开放公开课, 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能从整体上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和学科地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招收研究生时, 应从考试内容、考试方法 (初试、复试) 的深浅上适当设置本校学科的招收门槛, 而不应该限制学生跨专业、跨学科报考等。

其次, 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类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 也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鉴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高度关联性, 应注意吸纳和培养具有广博视野、多元学科背景的人才, 使团队具备攻克剖解跨领域、跨学科课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和当下热点问题, 用积极正确的学术态度和方法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

2.2 要加强与自然科学的交流融合

近代以来, 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肯定。量子力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引起了科学上的争论, 也有哲学上的争论。哲学的理性分析和无限思维方式往往对科学的重大研究和创新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 许多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 科学最前沿领域往往是科学家与哲学家共同作战的地方。没有哲学意识的科学家同没有自然科学知识基础的哲学家一样, 在科学前沿的探索中都将无能为力。[4]

我国自古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交流融合方面都做的不是很好, 或者重人文伦理, 轻科学技术;或者重实践科学, 轻理性思考。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能够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和自身发展,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着价值导向的作用;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问题新现象来思考, 同时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2.3 必须完善科研成果激励评价体系和应用研究转化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能够促进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资助, 还要利用国家社科基金的引导作用, 充分调动市场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要完善科研成果激励评价机制。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既要重基础研究, 又要重视应用研究。三是要完善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必须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研究单位和市场自主运作, 建立起政府、高校、社会、市场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

2.4 要学习伟人的创新精神和方法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和灵魂。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缔造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引领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创新理论成果, 它们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学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伟人思想、理论成果, 更要学习伟人们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学习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扬光大的创新精神, 如何从实践中发展新的理论。

总之, 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中国梦, 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期, 克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困难和桎梏,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功能, 使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并驾齐驱, 为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素琴.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与理论创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9 (02) .

[2]张雁, 曲一琳.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纪实[N].光明日报, 2013-08-29.

[3]朱崇实.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应该有所担当[N].光明日报, 2013-06-05.

[4]远德玉, 丁云龙.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 08 (2006, 10重印) .

[5][德]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商务印书馆, 1966

[6]万频, 刘国建.浅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当代的融合[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4 (03) .

[7]王伟光.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3 (05) .

7.趣谈古希腊哲学之毕达哥拉斯 篇七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艺术氛围浓厚的萨摩岛,他的富商父亲送他到埃及巴比伦学习数学,又到雅典学习过音乐和诗歌,他拜访了泰勒斯,也曾师从于他,但是他依然对数学有着强烈的兴趣。毕达哥拉斯在雅典不光拜见了当时的社会名流,也平生第一次见识到了宗教的力量,当时大部分雅典人都信奉奥尔弗斯教,这个教的主神是酒神巴库斯,其来源是希腊民族的原始信仰,最初是崇尚沉醉的快乐,但是后来由于受到新宗教的冲击,逐渐转向禁欲,毕达哥拉斯没见过这场面,当场就被镇住了,于是决定自己也创个教玩玩,所以他就开始了今后的教主生涯,自命为神,到处传教。

下面摘录一些毕达哥拉斯教派的戒律:

1.禁食豆子。

2.东西落下了,不要拣起来。

3.不要在光亮的旁边照镜子。

4.当你脱下睡衣的时候,要把它卷起,把身上的印迹抹平。

……

这些戒律在今天看来,有些莫名其妙,有些还自相矛盾,但这些就是毕达哥拉斯所下达的神谕,不容违抗,也不容质疑,否则就会遭到神的惩罚,这些几近荒谬的教义自然有人无法忍受,就想反叛,反叛的下场很惨,最著名的两个倒霉蛋就是梅达彭提翁和希巴索斯,他们两个违反戒律在出远门坐船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死了,这些教徒就说他们受到了神的惩罚,神震怒了。最后并没有查清他们到底是怎么死的,不过我可以大胆的推论,很有可能就是那帮狂热的教徒干的,为了捍卫自己主神的尊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教派的极端性。

毕达哥拉斯所创造教派,男女都可以参加,财产共有,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必须懂数学,数学不好,免谈,因为他认为纯粹的数学可以使人获得心灵的愉悦,就像酒神巴库斯带给人们的一样,是通往理性的唯一道路,他更是说过,不懂数学的人,不配研究哲学,他的这一理论深深地影响了苏格拉底及其弟子。

下面来说说他的灵魂不朽论,他的灵魂不朽论深深地影响了苏格拉底和基督教神学,首先他说,灵魂是个不朽的东西,它可以转变成别种生物;其次,凡是存在的事物,都要在某种循环里再生,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一切生来具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认为是亲属。这就像是圆周率一样,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引述一段伯奈特的观点来说明毕达哥拉斯的轮回理论,他总结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异乡人,身体就是灵魂的坟墓,然而我们决不可以自杀以求逃避;因为我们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们的牧人,没有他的命令我们就没权利逃避。在现世生活里有三种人,正像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来的也有三种人一样。那些来做买卖的人都属于最低的一等,比他们高一等的是那些来竞赛的人。然而,最高的一种乃是那些只是来观看的人们。因此,一切中最伟大的净化便是无所为而为的科学,唯有献身于这种事业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学家,才真能使自己摆脱‘生之巨轮’。”这恰恰很符合他对自己的定位,他说:世界上有人,有神,也有毕达哥拉斯这样的生物,他把自己置于人神之间,目的是通过净化的力量使自己得到提升,达到与神同在的目的,毕达哥拉斯心中的神是完美的,美好的,纯粹静观的,深深地影响了苏格拉底及其弟子,也被基督教部分吸收。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不赞同他的观点,这个人叫色诺芬尼,他编了个故事来讽刺毕达哥拉斯,他说啊,毕达哥拉斯有一天走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打狗,那狗叫得十分凄惨,毕达哥拉斯就制止他说,不要再打了,这只狗的前世是你最好的朋友,我一听它的叫声就知道,那个人就笑了,说是吗,拿出证据,毕达哥拉斯哑口无言,继而色诺芬尼说了这样一句话,任何我们从神明那里得到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即使有人现在说出貌似很有道理的话,那也是无用的,除了猜测没有任何东西,我认为这句话评价十分到位,用来评价佛教也很恰当,毕达哥拉斯创造的教派和佛教是很类似的。

他是西方第一个提出完整轮回体系的人,他显然受到过希腊原始宗教、奥尔弗斯教的影响,奥尔弗斯教有地狱,有轮回,但还是比较原始,不成体系,神秘色彩浓郁,毕达哥拉斯把这个体系规范化、体系化了,提出了生之巨轮的概念,第一次把自己放在人神之间,兼具人性和神性,这就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他又规范了轮回的完整流程,这个流程,和佛教的轮回体系十分类似,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仍存在着怪论,不过,我要说的是,他对一神教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编辑/徐展

8.希腊哲学引言与总结 篇八

与其他的或后来的哲学相比,古希腊哲学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哲学”这个概念,在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即“热爱”(philos)与“智慧”(sophia)的合成词,故其本义为“爱智慧”。在希腊哲人看来,求知是人的天性,作为爱智之人,就是穷究宇宙来源,探索万物真实,诘问人生目的,在这种不断的探究和追问中获得知识,由此而获得自由,享受真正的幸福。所以,尽管在希腊哲学那里认识论还很不发达,但是“学以致知”却构成了哲学家们的最高理想,他们大多淡薄功利,沉醉于形而上的追求,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和哲学家,以至于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探讨phusis(自然、本性)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希腊人很少有人与自然分离的观念,他们把自然看作“大宇宙”,人则是“小宇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初的自然观来源于宗教神话,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幻想式的方式而要求就自然而认识自然的时候,便开始了哲学的思考。希腊哲学所有的问题几乎都与自然有关。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学说开始,到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太一说告终,整个希腊哲学,主要以对phusis的探讨为主题。区别只在于,有的哲学家侧重于自然意义上的phusis;有的哲学家侧重于本性意义上的phusis;而在本性意义上,有的哲学家侧重于自然万物这个大宇宙的本性,有的哲学家侧重于人能否或如何言说与把握大宇宙的知识本性。

第三,朴素直观的辩证性是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希腊人的自然观具有必然性、神圣性、有机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征,他们从经验观察出发,视自然为神圣的、自我涌现的、活生生的有机整体,试图以知识来说明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的统一性。希腊人为自己提出的一项任务就是“拯救现象”,亦即为现存的一切自然现象寻找在其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根据或理由,使它们的存在和生成得到合理的解释。由于希腊人最初尚未在本质与现象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因而多样性的统一和运动、变化与生成等等被看作是事物的基本特征。

9.古希腊历史哲学的地位 篇九

希腊神话作为古希腊的代表性作品,其并不局限于书面上的记载,口头上的世代相传同样是其必不可少的传承方式。其内容涵盖了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以及宇宙历史的神话,它是欧洲最早的文化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以原始氏族的口头相传为基础依据,后来《荷马史诗》和《神谱》以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哲学、历史将其记录下来,后来人们将它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对西方的文化、艺术、历史等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来源

古希腊神话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的文学作品和戏剧,包括《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书库》。其中《书库》是古希腊时代流传下来的手稿,其中有大量的关于希腊神话的描述,它也是现代学者研究古希腊神话的一步重要的文献。此外,还有大量的古希腊诗人,作家,戏剧家的作品也对现代的希腊神话作出了补充。古希腊神话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它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对人的生死,对自然想象,对宇宙的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英雄的崇拜,加之人们的神的幻想,造就了很多人神交织的故事。其最初都是口耳相传,后来大诗人荷马作出了整理,可以说荷马对于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希腊神话作出了最不可磨灭的贡献。内容

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部分主要有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神谱等。主要讲的是青铜时代,宙斯所领导的众神的故事;英雄传说部分大多描述的是半神半人的英雄对自然的抗争以及人类之间的战争。虽说是分为两个部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神的故事中有人的身影,在英雄传说中也时常见到各种神和魔兽。所以说这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其中神话中对神的描述更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它所描述的神具有鲜明的人性化色彩,神也有七情六欲,同样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做坏事,与人同形同性,唯一的区别就是神是永生不死,而人会有生老病死。这表明最初创造神话的人们是以人为原型,加之自身的想象、希冀,表明了人们的美好愿景,是人们在遭受苦难,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解决时,内心渴望能有无所不能的存在,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总结来说,神明是人们的愿望无法实现,心中所幻想的存在。但是这并不是全部的神明形象,古希腊神话吸引读者并流传了几千年的特点在于,他们赋予神以人形人性,他们崇拜神,但并不盲目,更多的是折射了人性的光辉。

作为希腊文化的代表作,希腊神话神话部分中表现的是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表现了古希腊人民对爱、美及自由的追求。在我所了解的希腊神话中,文中有过描述的角色大多数都是俊男靓女,除个别为表现其性格特点,特意交代样貌丑陋。我们所熟知的众神之王宙斯,是个极其好色的神,他经常背着他的妻子赫拉与其他神或者凡人私通,有无数的私生子。可以说宙斯并不是一个可以作为榜样或者道德标准的神,古希腊人为什么将众神之王赋予这样一个形象特点?在我认为,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统治者的不满,人们并没有将众神之王描述成一个毫无瑕疵的标准榜样形象,并按心中所想把他描述成一个荒淫的形象,从道德层面上来说,宙斯无疑是个失败的典型,折射了当时人们对当时统治者独裁专制,荒淫无度,毫无作为的鄙夷。二是恰恰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以人为本的主要思维,人是第一重要的,即使是众神之王也不能做到无欲无求,毫无缺点,相反,作为众神之王的宙斯,他有更加鲜明的人性化特征,众神并不是高高在上,无法触及的。希腊人旨在表达,所有的神都是以人为蓝本的假想体,他们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而并不是要人们去盲目地崇拜。个人来讲,我更加推崇第二种可能性,这与整体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部分则大多都具有悲剧色彩,但与神话部分所表达的思想并不冲突,同样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自由、人性的追求,肯定人的个人价值,赞美人们对尊严荣誉的追求。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基里斯的故事,阿基里斯是人间国王与海洋女神的儿子,他早已知道自己的两种命运:默默无闻而长寿,光荣牺牲而短命,但他最终选择与特洛伊人作战,战死沙场。于他,荣誉胜过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当阿伽门农抢走了他心爱的女奴后,他拒绝出战。任凭他的同胞被特洛伊人追的四处逃窜,成批死于特洛伊人刀箭之下。及时后来阿伽门农登门谢罪,他也无动于衷。事实上,阿基里斯的愤怒来自于他对自己尊严的捍卫。没有人可以玷污他的尊严,哪怕是希腊联军的统帅阿门伽农。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对于那时的希腊人民而言,个人尊严是高于国家利益的,也可以说希腊人的个人尊严与个人价值是高与一切的。后来阿基里斯的挚友被杀,才又激起了他的怒火,决议为和挚友复仇,在这里,阿基里斯为的是一己之私。这也正体现了以个人主义为本质特征的希腊文化精神,突出的是个人至上的价值理念。即使他知道他最后要战死在特洛伊城下,他依然挺身参战,这体现了他对个人荣誉的理解与追求,不畏死亡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荣誉。同样著名的英雄故事还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大功以及伊阿宋夺取金羊毛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我们现如今所熟知的事物典故都出自希腊神话,比如十二星座,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还有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就是在对宙斯祭奠上所举行的体育竞赛等等。

文化内涵及其影响 1)对人的影响、根据前面我们所说的,古希腊神话中主要体现的就是其人文主义精神,对个性自由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反映了古希腊人以人为本,自由地追求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成为后来西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希腊神话中体现了人们自由地去求知创造,执着于自身的价值实现,不受各种约束,这与后世西方人勇于探索,坚持自身的信念是一脉相承的,这种鲜明的个人主义也成为后来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所在,也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提供了依据,成为了文艺复兴的思想体系。2)对文化创作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的优美动人是举世闻名的,无论是神话本身的题材内容,还是极具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古罗马神话的改变,起初罗马神话故事缺乏,英雄传说也仅仅局限于历史故事,缺少灵动性和超现实性。后来古罗马人接触了古希腊神话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出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神话的特有融合。荷马是最初受到古希腊神话影响产生的著名吟咏诗人,他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到后来的赫西俄德的《神谱》,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爆发期,这个时期很多诗人作家戏剧家纷纷以神话为创作素材,比较著名的有莎士比亚的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弥耳顿的《科马斯》,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阿波罗颂》等等;再到后来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矛盾日渐尖锐, 人们痛感文明的堕落, 理想的崩溃, 信仰的瓦解, 道德准则的失坠, 热切渴望新的美好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文学家更喜爱用意味深长的神话故事抒发苦闷和愤懑, 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抨击。最著名的是艾略特的《荒原》,利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 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洲比拟成一片荒原, 充分表现了欧美知识分子忧郁绝望的情绪。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借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乔伊斯把小说主人公布卢姆和奥德修斯(即尤利西斯)相比拟, 把他在都柏林一昼夜的游荡和奥德修斯的十年漂泊相映衬从而揭示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悲悼》是以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特亚》为基础, 借用神话英雄阿伽门农一家冤怨相报的故事, 描写了现代人的悲剧根源。其它作家如叶芝、福特斯、怀尔德、厄普代克等都曾用神话题材进行创作, 以古喻今。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在艺术方面, 文艺复兴 时期米开朗其罗、达·芬奇等大师运用神话主题作的画, 已成为不朽巨作和人类文化的珍贵财富;希腊神话对语言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它给西方语 言增加了大量的短语和词汇 ,使之更加丰富。一些神的名字变成普通名词 ,如 Hercules表示大力士 , Cupid表示爱神等。

10.古希腊历史哲学的地位 篇十

关键字:斯焦宾;科学哲学;

斯焦宾(Вячесдав Семёнович Стёпин )是俄罗斯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他在科学认识论、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等领域都建树卓著,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明斯克学派,是当代俄罗斯科学哲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他写作并出版了许多著作如:《科学理论的构建》、《科学技术哲学》、《技术文明的价值基础和前景》、《理论知识(结构,历史演变)》、《科学哲学一般问题》等。本文通过俄罗斯科学哲学家对斯焦宾的评价来从中管窥出斯焦宾的哲学地位及对俄罗科学哲学的影响

一 俄罗斯科学哲学界对于斯焦宾哲学思想的评价

斯焦宾的著作对俄罗斯科学哲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俄罗斯科学哲学界认为斯焦宾的著作是成绩斐然并具有开创精神的。

列克托尔斯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哲学问题》杂志的主编。他认为斯焦宾的著作广泛讨论了在哲学、意识形态和社会人道主义背景下科学哲学的问题。他说:“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特殊专业的分支,在它的教学过程中不允许略去当代的世界观和那些最大程度使当今青年焦虑的生态学,人类学,价值观方面的社会问题。”[因此他十分认可斯焦宾在关于社会焦点问题的介绍方面做的努力,他评价:“斯焦宾很好的展示了:通过科学哲学可以引导青年有理性的谈论关于最危机的现代文明问题,因为科学已经有好几个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了。”列克托尔斯基斯非常认同斯焦宾对科学哲学性质方面的理解,他认为斯焦宾的著作很有说服力的表现出了当今科学哲学—不是科学学的理论,不是非哲学专业的科目,而是具有世界观、综合性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道德和社会哲学的这些特征的科目。他对斯焦宾科学哲学的工作是极其认同的,他说:“按照我的观点,他的著作不仅仅是在我国著作中成绩斐然的,而且在世界科学哲学书籍中也是如此。”

盖坚科—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成员。他认为斯焦宾的研究成果的前提条件是对科学哲学十分透彻和深入的研究,他在对斯焦宾《科学哲学一般问题》的评论中说到:“第一部分是非常严谨的,它引入了科学哲学的主题,谢苗诺维奇在这里非常清楚地显示我们所说的科学哲学是作为哲学研究的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领域。”也就是说盖坚科认为斯焦宾著作中阐述了两个问题:第一科学哲学和传统哲学的关系,第二科学哲学是哲学中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在俄罗斯包罗万象的科学哲学分析中未见过这么简洁紧密的分析方式,他觉得斯焦宾这样用独创的讲述手段来阐述哲学问题,十分吸引读者。他认为斯焦宾能够深入的分析和批判科学哲学的特殊时期,并触及到了敏感的问题,比如对列宁主义、阿芬那留斯、马赫,以及俄罗斯的经验批判主义的评价。他也认可斯焦宾对于社会问题的评价,盖坚科说:“ 我读到最后几页时我非常激动,我同意现在大众文学为传播各种轻浮的、毫无根据的、声称自己是科学的伪科学的、轻质量的幻想类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是现代文明中的精神危机的表现之一。”

二 斯焦宾思想对当代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影响

从斯焦宾的著作中能分析出来21世纪的俄罗斯的科学哲学是不同于苏联时期的。下面通过介绍以下几个斯焦宾的科学思想可以看出其对当代俄罗斯科学哲学产生的影响。

(一)科学知识的内在结构

斯焦宾认为科学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进化系统,不断有新的技术和理论研究方法的时候就会改变科学研究的策略。要了解这个过程的模式,就必须先了解科学知识的结构。他认为以高等形式出现的科学是作为有组织的知识,其中各门科学学科(数学,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技术和社会科学)都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每个学科的科学知识结构中都能够检测到不同的形式的知识:经验,原理,假设,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理论分析等。

因次俄罗斯的科学哲学界认为知识的内在结构分为:前提性知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前提性知识具有有机的结构,包括两大部分:基础部分,由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构成:基准部分:由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构成。基础部分属于科学层面,基准部分属于哲学层面。

(二)科学动力学

俄罗斯科学哲学界普遍认为科学动力学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和本质。斯焦宾对于科学动力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入的较晚,但却十分深入。斯焦宾曾把俄罗斯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识论、逻辑、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史方面的研究统称为科学知识的结构和动力学[16]

斯焦宾认为科学动力学研究中对科学知识结构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重点就是对前提性知识结构的分析。斯焦宾将其定义为“知识分析的方法论单元”或“科学认识的根据”。斯焦宾还将科学革命看做成是“科学根据”或者“科学研究的规范和理想”的根本变革。斯焦宾将科学革命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同改造研究现实的图景相关的革命;另一种则是世界图景的根本改变。在俄罗斯科学哲学界的研究中也认为科学动力学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揭示了科学发展中连续和间断、收敛和发散、进化和革命的内在机制。这与西方的科学动力学理论也有很大的趋同性。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斯焦宾是当代俄罗斯科学哲学的领军人物,并且其思想在俄罗斯哲学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时通过俄罗斯科学哲学界对斯焦宾评价的也可以管窥出在俄罗斯当代的科学哲学中关于自然哲学的论述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其完成了人道主义转向之后更多的是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问题,并将科学哲学最大限度与当今科学引起的敏感的社会问题相关联,从这也体现了俄罗斯自古以来的救世主义情怀。这一转向也是步入21世纪以后俄罗斯的重大社会变革所造成的。

邮寄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常青大厦10楼 李滕收 电话 18246537858

上一篇: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总结下一篇:关于学生感谢老师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