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共11篇)(共11篇)
1.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 篇一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 1
一、夯实公共法律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我局严格按照《安徽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外观及室内标识规范》要求,依托区法律援助中心建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依托各基层司法所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依托村(社区)工作室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各辖区各镇(街道、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工作点工作规范运行。
二、凝练公共法律服务手段,强力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作
今年是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作第五年,为全面提升法律援助工作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把法律援助民生工作做实,区司法局围绕工作保障,机构建设,便民服务,监督管理,日常宣传等环节,全力推进法律援助工作。
(一)法律援助民生工作目标任务进展情况
1.案件完成情况。截止11月30日,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809件(其中刑事案件175件;民事案件633;其中律师办理788件,基层工作站办理19件),已完成20xx年目标任务数(总任务数800件),目前累计结案639件,各类咨询来访来电1300余人次。
2.经费使用情况。目前经费到位率100%,实际支出按序时进度。
(二)具体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网络
成立“颍泉区法律援助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分解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接待服务窗口,安排社会律师专人值班,值班律师准时到岗,确保123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畅通,及时解答群众的来访或电话咨询。
2.加强法治宣传,扩大群众知晓率
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各界宣传法律援助民生工作。在阜阳“916”广播电台开通法律援助公益广告,每天连续播出18次;印制8种法律援助民生工作宣传手册,以及法律援助民生工作标识的宣传雨伞,宣传毛巾、茶杯等;积极参与“江淮普法行”活动,积极参加“民生工程集中宣传”活动,大力开展法律援助民生工作宣传,扩大了基层群众法律援助的知晓度,使困难群众明显地感到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作风的转变。
通过阜阳电视台《阜阳法治》栏目组到我区进行采访报道,进一步宣传法律援助民生工作,提高法律援助群众知晓度。积极参加“送法进企业助力复工复产”活动,深入到企业以案释法,把法律援助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3.加强案件质量监督,确保办理质量
一是案件评审情况。建立常态化案件评审机制,坚持每月评查一次,采取两轮评查方法,先由质量评查小组初步评查,对案件是否符合受理范围,援助对象,卷宗整洁度,材料完整性等进行评查,再邀请知名律师,对案件质量第二次综合评查,评出分数,确定案件质量等次。二是开展旁听和回访工作。建立专人负责的案件旁听制度和案件回访制度,定期对开庭案件进行旁听,对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明确专人回访,做到回访常态化,全覆盖,把回访与“满意度调查”结合起来,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承办案件的法律服务人员,要求及时整改,不断提高案件办理质量,目前已对全部办结案件进行回访。
4.加强信息化应用,提高办案效率
强化全流程应用,做到受理,审查、审批,指派全部网上办理,专人负责监督管理信息化应用情况,要求承办案件律师事务所及时接收案件,常态化进行督促催办;实行信息化应用与案件补贴挂钩制度,确保信息化应用落到实处。
5.抓好律师值班工作,完善12348律师值班制度
在颍泉区政务中心一楼设立法律援助接待窗口,添置完善的办公设施,配备有饮水机,升降椅,老花镜,自来水笔等,便于受援人申请法律援助;完善12348值班制度,律师值班到岗,认真解答群众问题,耐心做好接待记录;引进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同时在接待窗口设置扫码器,群众可以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点评,确保基层群众能得到及时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xx〕37号),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中的职能作用,依法维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诉讼权利,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促进司法公正。
进一步落实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区法律援助中心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服务窗口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悬挂统一标牌,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设立指引标识,并放置法律援助格式文书以及相关业务介绍资料。公示法律援助范围、条件、值班律师工作职责及当日值班律师基本信息等,法律援助工作站派驻值班律师,为需要律师的被告人及时提供法律帮助。
6.坚持依法依规,严格使用法律援助经费
严格按照阜阳市财政局、市司法局(财政法〔20xx〕363号)《阜阳市财政局阜阳市司法局关于印发阜阳市法律援助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的通知》的规定,凡是法律援助经费支出,均做到支出有依据,做到经办人,初审人,审核人,批准人同时签字,转账支付,严禁挤占挪用法律援助经费,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对法律援助经费定期审计,确保经费使用安全合规。
当前,我区的法律援助工作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法律援助目前能够提供的服务产品还比较传统单一,二是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虽然全面推行,但还有待于公、检、法、司四部门在工作中加强协调等。
下一步,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一是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做好法律援助民生工作;二是严格监管,强化督查,不断提高案件质量,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全流程监督检查;三是强化宣传,形成合力,不断加强对律师、志愿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民生工作向纵深领域发展,为“法治颍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 2
法律服务进社区深入人心,得到辖区居民的普遍欢迎,某街道开展多种形式普法教育活动,以提高居民的法律素质。按照“五五”普法提出的“两个提高、两个转变”目标,年初制定了,并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法制宣传。
在xx年的普法工作中,尝试了一些新颖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采用律师讲坛、法律咨询、橱窗、黑板报等形式的进行法制宣传,各社区成立法律读书角和法律服务咨询站为辖区百姓提供法律服务。可以说xx年普法宣传是“有声、有色、有味道”。同时,我们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我们坚持对适龄应征青年进行普法宣传,讲授“宪法”、“国防法”、“刑法”等内容,xx年普法工作的开展不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而且对指导今后普法工作开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满足社区居民对法律服务工作的不断需求,营造良好的街道社区法治环境。某街道以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主线,在辖区内广泛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突出法律服务的便民、利民特色,实现了法律服务与辖区居民“零距离”的接触。
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班子对“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高度重视,把全面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深化基层社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纳入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4个社区法律工作者联系卡,与弱势群体结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模式,为辖区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社区根据各自实际开展不同内容的法制讲座,采取以“辖区居民需要什么形式的法律服务”和“您对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有何建议”?的法律需求问卷调查。同时,利用社区法制宣传画廊,普及宣传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其次,建立社区法律服务咨询接待站,开展“一事一法”法律服务活动。如: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劳动争议纠纷案、家庭矛盾引发的房屋纠纷案、房屋动回迁引发的纠纷案、经济合同引发的债务纠纷案等,针对不同案例,提供相关法律服务。
修竹社区法律服务咨询站的马平原、范东升律师坚持做社区的义务法律顾问,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他们对群众提出的各类法律咨询认真解答;对家庭、邻里间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耐心调解,使广大居民群众提高了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增强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常识。辖区居民宋玉凤和老伴是一对再婚的夫妻,前不久,因老伴患脑血栓住院治疗期间,宋玉凤身体不好,没能及时到医院探望,加之宋在经济上不够大方,引起老伴及子女的不满。从此,不允许宋探望老伴,家庭矛盾就此开始,并日趋加剧。宋玉凤准备起诉离婚,律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细致工作,平息了老人的冲动。最后,宋玉凤同意律师的建议,放弃了起诉离婚念头,待老伴病情好转后,再进行调解。家住隆盛巷18号的低保户刘冬英,农转非,无工作,丈夫张军多年患精神病,且病情逐年加重。刘冬英已无法忍受张军的不正常行为,向张家提出离婚要求,由于涉及房屋问题,张家不同意离婚。刘冬英找到范律师,寻求法律解决,律师通过向张家人宣传法、讲解法,使张家人同意其离婚请求,并将房屋及孩子的扶养权给一并给了刘冬英。
某街道建立社区法律服务咨询站都配备了两至三名的律师,各类相关法律服务宣传、咨询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目前,各社区共举办法制讲座,解答各类法律咨询,调解各类矛盾纠纷,代理各类诉讼案件为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做出了努力。举办大型活动司法所联合街道工会在中山广场开展大型法律服务活动,各社区以不同形式的主题开展法律服务宣传活动。进社区的`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志愿者。
群众对法律服务进社区的意见和反映:
年初司法所开展您需要什么形式的法律服务问卷调查结果比较满意,希望法律服务进社区经常性的开展下去,以形式多样、便民、贴近百姓的形式开展下去。
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继续作好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同时,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把法律服务进社区延伸到企业。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 3
一、上半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上半年,共办理政府法律顾问事项177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6%(去年同期130件),其中重大决策24件;合同审查4件;一般性法律审查77件;领导交办法律顾问工作4件;其他法律服务68件。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为农村“三变”改革提供法律服务
一是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农村“三变”改革依法决策提供意见建议。20xx年2月22日,根据省委改革办的要求,向省委改革办报送了《关于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应把握的重点问题的意见建议》,提出农村“三变”改革应重点把握好七个方面的问题建议。根据陈敏尔书记指示要求和唐林主任亲自安排部和主持研究,在李兵副主任的带领下,20xx年3月,综合研究分析赴六盘水调研情况、邀请外聘法律专家咨询委员相关咨询论证和省政府法制办在办理农村山林土地行政复议案件中掌握的有关情况,从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角度,形成《省政府法制办关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的调研报告》,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向省委提出建议。3月19日,陈敏尔书记对报告作出肯定批示,要求重视“法律适用和制度建设问题,确保“三变”改革有序有效推进。”3月25日,刘远坤副省长对报告作出肯定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着手深化完善相关制度,向上争取认可和支持。二是积极为“三变”改革重要文件提供法律意见。先后对涉及农村“三变”改革的《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试行)》,《关于认真做好全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金融支持我省农村“三变”改革的十条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强全省第六轮农村改革试验试点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7件文件初稿进行合法性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建议。三是积极参与“三变”改革咨询论证。20xx年3月14日,参加全省“三变”改革工作情况交流会,提交《当好农村“三变”改革法律顾问积极推进制度建设》交流材料。20xx年6月x日至5日,参加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安顺市委、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安顺市“三权”促“三变”改革研讨会,提交《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几点思考》研究文章。参加省人大李岷副主任、刘远坤副省长领题的《农村“三变”改革中政策法律问题研究》课题,承担农村“三变”改革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梳理任务,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导则》编著工作,承担农村“三变”改革法治保障涉及政府法制工作部分的写作任务。提出的有关咨询论证意见和建议多次被采纳,并在相关改革文件中得到体现。
(二)为大数据战略行动、供给侧改革等系列改革事项提供法律服务。
春节放假上班后的连续两个星期六、星期天,加班加点对省大数据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意见》等5个文件,提出21条法律意见。先后多次为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煤电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族自治州深化体制改革、支持工业企业减负增效、省级政府公车改革、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等提供法律服务,参加咨询论证会,提出意见、建议,得到了有关单位的充分采纳。
(三)为有关风险防范事项提供法律服务。
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先后对《贵州省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工作方案》、《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互联网金融广告及以投资理财名义从事金融活动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提供法律咨询意见,为有关P2P互联网融资挤兑事项、松桃县与上海景域旅游发展公司投资纠纷、深圳贵州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协议转让所持深圳新都酒店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等提供法律意见。
(四)为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事项提供法律服务。
对贵州省联合产权交易与金融服务中心组建、煤矿企业关停转型兼并重组、药品集中采购、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提供法律服务。按省政府《关于研究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要求,起草《省政府法制办关于报送煤矿关闭退出涉法涉诉工作方案的报告》并及时上报省政府。
(五)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的重大工作任务,保质保量按进度推进。
一是抓好20xx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健全重大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及倒查机制”、“研究制定贵州省政府决策执行纠偏机制”两项任务落实。多次与省政府办公厅、省公共服务管理办公室、省政务服务中心等相关责任单位、牵头单位对接联系,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制定调研工作方案,3月下旬赴上山东、安徽开展调研。5月开展政府决策执行纠偏机制省内书面调研,已收到书面调研材料52份。二是抓好20xx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关于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任务的落实。4月,召开有关责任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座谈协调会,研究落实具体方案与措施。5月,对各市州、各县(市、区)、省政府各部门、省政府各直属机构开展书面调研,已有70多个区县和乡镇反馈了调研报告材料。三是认真抓好《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xx-20xx年)》《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xx-20xx年)》关于深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任务的落实。在唐林主任的带领下,深入福泉市调研总法律顾问制度,形成《福泉市创新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调研文章,以省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转发福泉市有关总法律顾问制度文件。3月25日就中央深改组审议的《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的意见》主动与国务院法制办对接,了解相关工作进度。6月,《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xx〕30号)下发后,按省委和省委政法委要求起草《贵州省深入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初稿)》,目前已基本完成。
(六)认真完成上级部署安排的重要工作。
一是办理孙志刚省长、陈鸣明副省长关于《情况汇报》批示材料,并形成专题报告向陈鸣明副省长专门汇报。二是按时办理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402号建议和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332号提案。三是派员承担20xx年全省政府法制工作会议上陈鸣明副省长讲话稿的起草工作。四是派员参与《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xx—20xx年)〉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五是起草《省政府法制办关于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大会精神配合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打算》并报省政府办公厅,承担法制办贯彻落实《贵州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责任分工方案》推进情况季度汇总报送工作,完成一季度汇总报送工作。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半年工作任务很重,除继续做好常规法律顾问工作外,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完成“健全重大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及倒查机制”、“贵州省政府决策执行纠偏机制”、“加强乡镇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调研和文稿起草工作,按要求及时上报省政府。二、完成省人大李岷副主任、刘远坤副省长领题的《农村“三变”改革中政策法律问题研究》课题,承担的农村“三变”改革涉及法律法规政策梳理任务,完成《农村“三变”改革导则》编著工作中承担的农村“三变”改革法治保障涉及政府法制工作部分的写作任务,完成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的,出台省政府法制办支持三变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文件起草任务。三、按照省委和省委政法委要求完成贯彻落实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施意见初稿的起草工作。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 4
一、夯实公共法律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一)把握基层工作重心,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按照省司法厅、市司法局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积极与灵关镇和穆坪镇正政府协调对接,完成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级规范化司法所2个,市级规范化司法所5个。二是进一步完善全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县38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工作,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让群众享受家门口便携式的服务,真正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二)抓好调解组织建设,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并派驻专业的人民调解员参与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共成立12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实现“公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全覆盖。截至目前共登记备案人民调解组织77个、人民调解员294名。共排查矛盾纠纷1891余次,共调解纠纷579件,调解成功578件,成功率99.8%,无民转刑案件,有力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法治建设,持续强化法律服务供给。
(一)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各基层司法所结合实际,开展法治宣传70场次,共7450余人次参与,解答法律咨询405次,为基层政府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2条,向全县14个贫困村发放法治口袋700余份,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律读本3000余份。
(二)加强法律援助力度。依托全县7个基层司法所,建立7个法律援助工作站,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咨询。疫情防控期间,按要求及时调整了公共法律服务方式,制订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办事流程,同时加强防疫政策宣传,张贴防疫宣传资料210余份。截至目前,宝兴县法律援助中心和7个司法所总计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1270人次,全县累计提供法律援助咨询1076件,114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事项1042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4件,其中仲裁案件28件,执行案件34件,诉讼案件52件,现已办结73件,其余案件正在办理中。
(三)积极推进公证改革,完善公证工作程序
严格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公证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满足人民群众公证服务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已办结27件公证,共收取公证费10750.00元,接待咨询人数500余人,共收到4名当事人查询档案申请,并按程序免费向当事人复印相关档案资料。
三、扎实推进人民陪审员选任考核工作和律师管理工作。
(一)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圆满完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人民陪审员选任办法》《四川省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广泛性和公平性,县司法局、县法院和县公安局扎实推进宝兴县20xx年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联合印发《宝兴县人民陪审员选任公告》,扎实开展人民陪审员报名、抽选、政审、公示和任命等工作,选任杨兴等10位公民为宝兴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圆满完成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
(二)积极完善律师管理体制,加大律师行业管理力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规定,严格规范律师执业条件,完善“两结合”的管理体制,强化对律师队伍的管理,严格执行考核,每年定期对律师事务所按照设定的标准进行考核,20xx年考核结果为合格。
四、20xx年工作打算
一是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推广和建设人民调解工作向纵深开展,进一步健全基层调解“网络体系”,探索建立具有宝兴特色的“枫桥经验”基层调解组织。二是力争建设灵关、穆坪、硗碛3个远程视频探视会见室。三是进一步规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的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快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办理等法律服务事项入驻,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及时、普惠、高效、优质供给。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 5
一、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一)实体平台中心建设。宁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位于宁县马坪新区集中办公区5号楼一楼大厅,面积60㎡,设置两个功能区,分别是法律服务区和密谈室。其中,法律服务区设置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等窗口,每个窗口专岗专职,对应承办相关业务,中心共有工作人员10名,由司法局工作人员、律师和公证员等组成,法援岗每天由专人受理办理法援业务,律师岗及公证岗每周轮换值班,坚守8小时工作制,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至目前,中心已接待来访群众570余批次,解答法律咨询920余批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5件(其中民事案件88件,刑事案件67件)。
(二)实体平台工作站建设。乡镇公共法律工作站依托各司法所建立,要求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相结合,形成集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和社区矫正等法律服务功能于一体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高效、优质法律服务平台。目前,全县18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已基本完成建成,工作站统一悬挂标识标牌,设立服务大厅,达到最少3个接待窗口的分类办公区间,每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至少3人,工作站办公室设立在司法所,站长由司法所长兼任,司法所负责工作站的日常工作和管理,
(三)实体平台工作室建设。聚力推进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均衡法律服务资源。我县共有行政村257个,社区14个,应建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71个,现已建成工作室174个,在建97个,村(社区)公共法律工作室依托村居委会和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建设,统一门牌标识,设置接待室,由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委会成员坐班值守,主要解答群众的法律疑难问题,帮助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网络平台建设。依托“智慧司法”网络系统建设,广泛宣传普及“12348甘肃法网”平台、“12348热线电话”,积极开展精准普法、精准服务,及时解答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向群众宣传、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准确了解群众日常法律服务需求,征求群众法律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法律服务。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和司法局微信公众号,法律服务微信群人员包括法律顾问、司法干部、律师、法律服务志愿者和村居委会人员等。主要功能是:法律顾问提出相关工作建议,解决实际落实中的困难;法律顾问开展交流与互动,围绕群众关注热点,交流工作经验;接受司法局下发的法律服务等活动通知;及时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回应群众诉求。微信群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村民群众对法律服务工作的知晓率,引导群众树立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为增强我县法治核心竞争力,实现司法行政工作跨越式发展增添新动力。
二、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将所有执业律师、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组织引导律师、法律服务人员与村委会签订法律顾问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法律服务关系。实现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达到法律帮扶全面覆盖。法律顾问主要协助村民自治组织起草、审核、修订村自治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等规定;不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针对性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群众法律意识,改观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指导协助各调委会调解工作,提高调解水平,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智力支持。
(二)重点着力推进贫困村法律顾问制度。根据我县脱贫攻坚综合整治工作安排,我局为全县60个重点贫困村制作脱贫攻坚公示牌,主要以法律顾问、治安民警、法制副校长、法制安全课教师、综治管理员为公示内容。贫困村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共计60人,全部为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其中律师6人,公证员5人,司法局干部22人,检法系统27人。重点贫困村法律顾问肩负脱贫攻坚使命,积极开展精准扶贫重点贫困村法律顾问宣传教育活动、进村进校园法治宣讲活动、入户面对面进行法律疑难讲解,并建立法律服务工作微信群,真切的将法律面对面送到贫困户身边,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了解法律知识,为困难群众、贫困人员维护自身权益起到很大作用,为老师学生增强法律意识。
三、法律援助工作情况
(一)继续扩展援助覆盖面,适应群众需求是我局法律援助工作持续不变的方向。今年我县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5件,其中民事案件88件,刑事案件67件,为使更多的贫困者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接受援助群体,将经济困难标准降低为年收入低于城乡最低生活困难标准的两倍,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工亡的案件,实行申请一件,受理一件。同时,拓宽受案范围,将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医患纠纷、就医就学等案件符合经济困难条件的也纳入了法律援助范围。对老弱病残孕幼等特定人群、特殊案件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即先受理后补材料。对城乡低保、“五保”、残疾人等群体涉及抚养纠纷,赡养纠纷、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等特殊案件免于审查经济困难标准,即实行“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务。凡涉及讨薪、工伤待遇、群体性纠纷、集体越级上访等涉稳事项安排律师及时介入,引导其通过法律途径理性维权,并快速受理,优先办理,重点援助。
(二)案件管理信息化。按照相关要求,今年将所有法律援助案件需全部纳入法律援助管理新系统,实行信息网络平台监督管理,整个法律援助案件从受理、审批、指派、律师办理、分类定级到归档各个环节均实现网上操作,逐级在网上审核或审定。法律援助中旬对律师和工作人员的办理流程实时监控,出现问题及时提醒和纠正。对受援人和执法机关的意见及时查阅回访,时刻掌握承办情况。其次,今年所有来访登记法律咨询也需全部纳入法律援助新系统。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将来访的法律咨询进行登记录入,各律所将写诉状、答辩状和来访咨询、电话咨询等全部录入系统。案件信息化管理不仅规范了办案流程,同时也提高了办案效率,在后期查看存档中,更加实时便利。
四、20xx年工作谋划
(一)继续大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通过积极引导、政策释放等措施,建立起所有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动员具备法律服务资质的公职人员一同参与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来;引导法律服务志愿者驻村(社区)服务,使村村都有法律服务工作室,开辟老百姓在家门口直接获取法律服务的窗口。
(二)加强法律援助信息化运用。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在法律援助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加强法律援助信息化平台运用,完善平台功能,新增法律援助案件同行评估、质量管理等模块,利用“宁县司法局”微信平台等载体,提高法律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配合抓好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发建设,方便群众网上咨询和申请,优化法律援助事项办理流程。
(三)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严格资金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省厅《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化管理规定》和《庆阳市财政局、庆阳市司法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的通知》细则规定,进一步规范审查、审批、指派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规范化、标准化、和优质化建设,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质量。严格按照文件精神管理使用资金,实行办案补贴与办案质量挂钩的差别案件补贴制度。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与审计,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法律援助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水平。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 6
一、夯实公共法律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1.牢牢把握基层工作中心,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按照省司法厅、州司法局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今年以来,县司法局积极申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
2.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法律需求。建立以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于一体的县级综合法律服务平台,22个乡镇(街道、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261个村(居)建立法律服务室。今年以来,县法援中心提供法律援助44件(刑事案件27件、民事案件17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壮大律师队伍,实现社会律师事务所从无到有的突破和从有到多的发展,目前全县有3家律师事务所(分所)和1家国资律师事务所,共有16名社会执业律师、6名公职律师和3名法律援助律师,基本能够满足群众当前的法律服务需求。
3.推进“法律顾问”全覆盖,延伸法律服务触角。结合当前法律人才状况,我局整合全县律师资源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持续做好“法律顾问”全覆盖各项工作,为全县7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22个乡镇(街道、社区)、261个村(居)配备法律顾问,积极推动县政府及工作部门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并制作法律顾问公示牌张贴到各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居),方便群众直接联系开展法律服务。今年以来,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905余人次,开展法律服务257次。写法律事务文书60余份。办理公证17件。
二、凝练公共法律服务手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1.强化普法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一是明确责任,“七五”普法全面推进。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工作制”,明确普法责任清单,形成“同频共振、齐声合唱”的“大普法”格局。整合资源,各级联动,在“3.15”、“6.26”等重大节点及扫黑除恶、法治扶贫、《民法典》宣讲、宪法宣传学习等重点时期开展专题法治宣传系列活动,累计参与23000余人次。完善普法法治宣传标牌标识,利用法治宣传读物及物品、村村广播响、抖音、微信等多形式多渠道全面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二是分类实施,“法律八进”深入开展。落实会前学法、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干部法纪知识考试、由政府购买引进法律顾问团,261个村居落实一村(一社区)法律顾问制,加强“七五”普法讲师团、民法典百人宣讲团、法律明白人等法治队伍建设,深入机关(单位)、学校、乡村(社区)、企业等场所开展“法治宣传进万家”“以案说法”“法治文艺巡回演出”等活动一百余次余次,两万余人受到法治宣传教育。三是印发了《榕江县关于深化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方案》,对全县70个单位涉及的法治宣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进行梳理和明确,实现县直单位普法责任清单全覆盖。今年以来,我局开展各种形式法治宣传60余场次、印制4万份倡导孝老敬老、文明婚育的法治宣传资料发放至各村群众家中,并以普通话及苗、侗、水等少数民族语言制作法治广播在各村(居)滚动播放,受教育群众达20万余人次。
2.丰富律师法律援助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秩序。一是以座谈、讨论、授课、辩论等方式,为我县律师发展提供法律援助指挥、经验交流、律所合作、服务企业、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及执业律师的法律素养和办案能力。二是开展“送法进校园”法治知识活动,我县20个乡(镇、街道)司法所负责人联合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到我县各中小学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各乡(镇、街道)由法治副校长、司法所、派出所等人员组成法治小分队送法进校园。三是选派有经验的律师深入贫困村开展法治扶贫,为各贫困村提供各类法律咨询一百余件余件,化解矛盾纠纷二十余起,开展法治宣传五十余场次。
三、注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提升人民调解规范化水平。
1.摸清底数,实现矛盾调处机制全。一是建立矛盾调处摸排机制。全县各级各类组织围绕不同时间节点的热点问题、群众来信来访诉求、重点难点纠纷问题、县域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突出问题,开展摸排,分门别类建立好摸排台账,做到情况清、底数明。今年以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委员共调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282件,调处成功267件,调解成功率94.68%,涉及金额134.3万元;调解医疗事故纠纷1件,涉及金额6.38万元。二是健全矛盾纠纷摸排机制。建立了以县委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矛盾调处机制,根据矛盾纠纷摸排情况,适时召开会议,研判处理矛盾纠纷的措施,落实调处责任,绷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根弦,坚决做到防患未然、化隐为显。
2.广泛宣传培训,增强调处前瞻性,注重社会重大风险防范之预。一是强化业务培训,提升调解队伍业务能力。通过请进来教与派出去学,先后培训人民调解员两百余人次,发放《法律明白人读本》3万册,有效提生了调解队伍的综合素质。其中1名调解员被妇联评为全国妇女儿童先进个人,1名调解员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调解员。二是开展法治宣传,注重社会重大风险防范预防工作。采取矛盾化解与法治宣传相结合,增强矛盾调处前瞻性。成立以法律明白人为主的普法宣传队伍,结合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工作开展法治宣传。三是通过法治文艺小分队深入社区(村组、移民搬迁点)开展送法下乡活动,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法律熏陶、法治教育,提高知法守法意识。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由于我县公证员3月份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后,一直没有具有公证资质的人员补充,导致目前公证业务出现断档,无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公证业务需求。律师和从事法律服务专项工作人员由于兼顾多项工作,法律服务中心出现无人接待群众的情况时有发生。
2.基层人民调解力量不足。基层调解组织建设还停留于框架式阶段,建立完善和规范化的调解机制,配齐配强高水平、专业化的调解队伍力量不足,调解激励和处罚双向机制不健全。部门协调联动不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没有真正运行起来,特别是新成立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多停留与表面。
五、20xx年工作打算
1.深入推进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新成果。以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体制机制,持续加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协调推进和建立健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机制。认真开展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科学谋划和贯彻落实好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工作。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N”基层服务管理模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革命化、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进基层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统计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
2.深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潜力。按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标准要求,持续贯彻落实好“一村一居一法律顾问”,深挖新时期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潜力,创新发展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统筹发展。强化基层法律服务建设,进一步有效推进整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资源,深入贯彻落实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2.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 篇二
誚吴晶
档案服务工作主要是指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 也可以称为“档案利用服务”, 是档案保管部门以所收藏的档案文化财富为依据, 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 直接提供档案信息, 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一项业务活动。笔者单以社区档案为对象, 就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档案服务工作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服务工作的内容扩展
传统社区档案服务工作同一般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一样, 以社区档案为依据, 通过提供档案原件、档案副本或复制品以及档案信息加工产品等途径, 满足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 适用于没有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社区, 并在当时的社区建设中发挥了作用的。在没有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社区档案服务工作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服务方式以被动服务为主, 即当档案用户提出利用需求时, 社区档案管理部门才按照一定的制度和程序, 将社区档案提供给档案用户进行利用。二是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手段比较单一, 即大都是通过提供档案复制件等传统途径实现的, 而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较少。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的服务工作与传统社区档案的服务工作相比, 内容更加丰富, 范围有所扩大, 和谐社区建设对社区档案的利用需求也有所增加。具体来说:一是服务方式更加主动。社区档案的重要作用要求社区档案管理部门要利用现代技术, 提高社区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更加主动地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信息支持和数据保障。二是提供服务的途径更多样、更高效。由于和谐社区建设活动对社区档案的利用率很高, 如果单靠传统的提供利用的方法将很难满足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 难以发挥社区档案的重要价值。因此, 笔者认为, 可以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使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服务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这也是更好地发挥社区档案价值的有效手段。
二、服务工作的手段拓展
笔者认为,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档案服务工作应该借鉴传统社区档案服务工作模式和信息管理的方法,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使档案服务工作更加主动和有效, 保证和谐社区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档案信息的准确性。
1. 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检索技术。
在和谐社区建设的背景下, 社区档案利用工作与传统档案利用工作相比所占的比例要大得多。这也是我们必须在利用工作中寻找更为快捷有效方法的原因。借鉴信息管理学中的信息检索技术, 可以通过制定检索工具, 如建立社区小型数据库等方式, 使档案服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得到
改善, 如缩短查找档案的时间、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等。当然这些技术的实现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 而是需要逐步投入和完善的。现阶段可以先把这种信息化检索方式作为努力的方向, 而暂时采用本社区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承担的方法。如可以通过在网站上建立网上社区作为社区信息交流的平台, 或者可以建立社区博客, 将社区的主要信息分类放在网上, 提供给利用者使用。目前, 一些社区已开设了社区博客, 社区的城建、医疗、低保、就业、帮教等服务信息均在网络上发布, 居民们轻点鼠标便一目了然。这样, 初步实现了社区档案信息的信息化检索, 明显改善了社区档案的服务工作。
2. 建立社区数据库和信息平台。
和谐社区建设环境下的社区档案服务工作, 首先应该针对和谐社区建设活动的需要和社区居民的需求, 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起社区信息中心或社区数据库。这个信息中心中包括社区内所有人文、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的数据。同时, 作为一个终端通过接口与社会上其他各种类型的网络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立体信息网络, 更有效地为和谐社区建设活动和社区居民服务。例如:社区在进行失业人员档案管理时, 可以使用计算机对所有失业人员信息进行管理, 包括建立本社区失业人员信息数据库, 把失业人员档案中的信息输入数据库中, 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同时, 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的修改、查询、输出等操作, 这也是适应失业人员档案动态性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此外, 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起一个信息平台, 用来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收集。如可以在本社区网站上建立一个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栏目, 既可以发布岗位需求信息, 也可以提供现有劳动资源信息, 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再就业供求信息的交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再就业活动的效率, 也可以降低管理工作的成本。当然, 要在社区档案服务工作中全部实现这些信息化技术和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 并且需要一定的人员和经济投入。因此, 社区档案管理部门应认清现阶段社区的实际情况, 探索具体的工作方法, 制定可行的工作目标, 努力做到既不给社区工作增加负担, 又能提高档案服务工作的质量。
通过对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管理的内容、方法的分析和研究, 笔者初步提出了一些对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管理的探索。由于和谐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活动, 社区档案工作者要在今后不断地进行社区档案管理的探索, 使社区档案工作与和谐社区建设活动更加同步、更有实效。
3.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 篇三
关键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水平
一、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认识有所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几年,社区广大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阵地意识不断强化,服务观念不断增强。济东物业服务中心把群众思想问题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第一信号”,建立了各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例如成立“慰问组”、“调解委员会”、“扶贫济困领导小组”等,社区干部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让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示范效应和重要作用在社区这方天地中得到全面发挥,赢得了广大居民的信赖和欢迎。二是以解决居民群众生活实际问题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地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广大社区干部把帮扶解困作为社区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许许多多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以笔者所生活的冬絮园为例,社区干部主动与困难职工结对子、连亲情,解决了许多贫困户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居民群众解决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树立了社区干部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三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高地,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济东物业服务中心结合行业特点,不断加强服务文化建设,“文化广场展演”、“摄影书法展”、“居民拔河赛”等已成为社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还通过图书室、活动室、板报和简报等形式对广大居民进行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收到较好效果。四是运用“共建舞台”,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发挥驻社区各单位作用,利用资源共享优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社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特点。源自于共建单位的赞助,为做好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
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层面不够广泛,缺乏应有的辐射力。有些社区开展思想教育存在一头沉现象,只顾及特殊群体,而忽视广大居民的日常教育,顾此失彼现象比较突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比较落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有的社区缺乏阵地、缺少宣传设施、缺少宣传工具、缺少活动经费,个别社区连活动室、图书室都没有配备齐全。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比较薄弱,缺乏一定的感召力。有些社区缺乏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履行工作职责难以到位,常常出现有心无力管和无人管现象,给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空缺。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不够规范,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有些社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没有具体规划和长远打算,基本处于推着干状态,严重影响了社区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性的正常发挥。五是干部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有些社区干部没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对思想政治工作感到陌生,工作起来不知从何下手,甚至有时工作缺少耐性,给工作造成很大被动。
三、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各级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感。要想抓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教育社区干部牢固树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抵制和克服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观念,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到社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贯穿于社区整个工作之中。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区域内广大党员的作用,建立一支有社区老党员、老劳模、老干部、老教师为主的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激活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调动区域内提前退岗并且有专长(文体爱好者等)的居民积极性,发挥他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三要突出工作重点,把为居民群众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是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雪中送炭”,化解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产生的矛盾,理顺思想情绪。诸如开展“温馨家园建设”、“送温暖工程”、“希望工程”等,这些活动得人心、实效性强,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急于解决的事情入手,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困难。四要健全各种制度,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一方面要结合社区实际,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各种制度,如走访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办理制度等,并把这些制度贯穿整个社区工作之中。一方面要建立严明的考核奖惩机制,定期对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考核,以激发和调动广大社区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强化社区干部的政治、业务培训能力,提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五要强化占领意识,进一步巩固扩展思想教育阵地。一方面各社区要开动脑筋、创造条件,充分利用驻社区单位优势,开展各类共建活动,不断充实扩展思想教育阵地。一方面社区要想方设法挖掘利用社区阵地资源,强化现有设施,如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广场等教育阵地的管理,发挥好这些阵地的作用,组织广大居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4.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 篇四
二00九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及卫生部等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精神,坚持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探索创新、大胆尝试,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强化人员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督导监管,扎实推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又好又快地发展。2、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稳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合理、高效和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一是根据辖区人口总量和居民健康需求,结合区域卫生规划,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原则,又好又快地推进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三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设,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3、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强化综合、连续、主动服务的能力。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二是合理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的职能,将适宜在社区开展的预防保健逐步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三是进一步强化综合、连续、主动服务的能力,调整和改进服务方式,重点做好辖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和残疾人的服务。
4、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提高主要慢病的防治效果。一是进一步健全辖区人群健康档案,收集居民的健康信息,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慢病防治服务;二是结合糖尿病、高血压两项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认真开展辖区人群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筛查,并做好确诊病例的规范化管理;三是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评价指标和方法,客观、真实评价慢病防治效果。
5、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岗位培训,推行技术支持,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服务水平。一是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重点做好全科医师、社区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工作;二是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和鼓励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等机构技术人员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三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入大医院进修学习制度,有计划地选派医护人员进入大医院进修学习;四是开展社区卫生管理能力培训,增强社区卫生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6、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开展以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设施和基础管理达标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二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引导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三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定期开展评估评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四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统计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面、真实反映和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7、拓展思路,探索尝试,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一是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运行管理模式,选择基础
条件较好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二是有步骤、稳妥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招标采购、统一配送试点;三是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四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果,尝试建立并逐步推进团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五是结合城市惠民医疗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试点并逐步全面推开。8、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活动的效果。一是根据省卫生厅统一部署,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创建活动;二是按照有关评审标准,对已经获得示范称号的中心站进行复核评估,促进巩固和提高创建效果。
9、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保证服务质量。一是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依法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日常工作督导和管理;二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设置标准和条件,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三是实行社区卫生服务评审制度,对设置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进行执业评审;四是强化社会民主监督力度,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示和居民满意度测评制度,定期公示和测评。
10、搭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和工作研究。一是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统计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展各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二是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定期例会制度,互相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或相关政策的研究;三是适时召开社区卫生服务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和推广工作经验;四是充分利用省卫生厅编印的《安徽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信息》,加强与省内其他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信息交流。
5.社区服务工作汇报 篇五
根据区委、区政府、办事处2010年“社区服务提升年”活动的指示精神,提升社区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我社区结合实际,就社区服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规范提升社区阵地建设。进一步规范提升阵地建设内容,明确阵地建设标准,2010年我们将价值200余万元的门头房作为新的办公场地,新建了配套齐全、高标准的 “一门式”社区服务大厅,按照标准健全了 “三室四站”。投资2万余元购置了新的办公桌椅,投资1.6万余元购买了4台电脑,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从而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二、开展社区志愿者队伍活动。社区成立了党员、老年、巾帼、青年、科普五支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活动。大力开展志愿者结对帮扶活动,建立了志愿者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培训。
三、提升便民服务模式。深化“亲情服务卡,温暖千万家”活动,健全餐饮、家政、维修、购物、美容美发、法律咨询等便民项目进社区。
四、开展送温暖及互助活动。中秋节为社区贫困老人及独居老人送月饼,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另外,开展了芳邻节活动,居民互赠了睦邻卡,开展楼道、庭院大扫除活动。通过开展以上活动,增加了邻里间的友谊,促进了社区的和谐。
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我们按照三星级社区文化中心的要求,社区与工商银行共驻共建投资20万元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300平方米,健身器材10件。按照高标准、高水 1
平强化落实,内设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文娱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活动场所,由此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
六、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社区在线”等平台,建立社区工作的信息网络,实现社区各类台帐、报表、文件的网上传输和办公。
七、大力加强社区卫生建设。投资近30万元建起了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开展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查体活动,并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
6.社区服务工作总结 篇六
2010年7月我毕业,离开我的母校首都经贸大学迈开了走向社会的步伐。也是七月,我加入天坛街道办事处人口普查工作的大家庭中来,开始了我的工作生涯。这段时间,有的时候不到六点就要起床,有的时候凌晨两点还不能回家,甚至还有一次通宵工作的经历,经历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得到了很多锻炼,也收获了很多经验。
来到人普办,奔波于各个社区之间,主要负责普查表的填写质量和验收工作。从最初的“不了解”到最终的“很熟练”,我意识到对于一项工作,“业务熟练”的重要性!如果业务不熟练,是很难将工作做好的。近日,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光电录入工作,在各社区互查之后去进行光电录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这期间,有经验的老同志把各项资料都准备好,方便改正,才没有在后期手忙脚乱。同时,工作也需要一个好的身体,人口普查最辛苦时有段时间生了病,请了几天的病假,心里非常惭愧,不能与同事们共同奋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工作期间,我也不忘继续对自己进行教育,我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将过去所学溶于今后的工作中去。如今,我已经被分配到金鱼池西社区,面对的又将会是崭新的工作,我将会学到更多的东西,我理解基层锻炼对于我这样刚毕业大学生的意义,我必将好好工作。
这是我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我首先要向各位前辈好好学习,有朝一日能够
7.开展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工作的意义 篇七
关键词:社区服务,标准体系
1 社区服务概念
社区服务是指国家政府、社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的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其他文化、生活、物质等方面的服务, 是一种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社会服务, 是一种福利性质的公益性的便民利民服务。但是社区服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服务产业, 它与具有经营性质的社会服务业是不同的。它是以社区整体居民的参与为基础, 互助与自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 而且它也不只是一些社会志愿性和自发性的服务活动, 而是属于有系统、有指导、有组织的服务体系。
2 我国社区服务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和退休人员进入社区,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再加之各大中小型城市开发的楼盘越来越密集, 人们的居住聚集量越来越明显, 呈现出大量的现代社区。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给我们的现代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一层的新要求。社区服务在我国大中小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已有20余年的历史。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积极指导下, 依靠社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参与和推动,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积累了大量经验, 并为我们早期的社会服务奠定了大量的基础, 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成为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形象窗口。但社区服务是公益性较大、互助性较强、服务对象众多、服务范围广的特殊社会活动, 仅仅依靠我们的经验以及一些文明精神口号来作为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还没有明确细化的规范标准和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形成的对社区服务的多要求高要求, 同时也大大限制了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社区服务的进一步拓展。
3 国内外社区服务标准化现状
众所周知, 标准化可以规范社会的生产活动, 规范市场行为,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建立最佳秩序, 促进相关产品在技术上的相互协调和配合。随着标准化重要作用的日益突显, 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我们的生产、我们的产品中, 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我们的各个行业、产业、服务以及生活中, 走到哪里人们都会提及到标准二字。只有标准化规范化了, 人们才会有规可循, 有据可依, 才能使我们各个行业、产业、服务、生活最大利益化、最高效率化、最强保障化。最近几年来, 关于标准化在服务业的研究引起了全球世界各地的重视, 社区服务标准化就属于服务业标准化范畴。国外对社区服务的概念划分界定以及管理模式并不一样, 而且对标准化建设的划分和国内有一定的区别。目前, 国外没有社区服务标准体系这一提法, 也没有制定具体的社区服务标准体系。但是发达国家对产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比较多, 同时对社区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比我国早, 涉及的范围也要广, 深度也更深, 早已将社区服务的各类标准归纳到了相关类似的行业标准以及政府的一些法律法规中。例如法国提出社区可持续发展标准, 规范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美国、日本、英国还具体细化到制定了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及服务标准, 来规范社区体育管理服务。欧洲发达国家这些对社区服务的标准规范化, 为国家政府节约了大量的资源, 大大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提升了社区居民的需求满足感。在国内, 社区服务标准化也同样引起了政府一定的重视。2007年,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商务部、体育总局和旅游局下发了《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 决定在全国较大领域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 社区服务标准化也是服务标准化探索的重要领域。2009年, 国标委出台《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对社区服务的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尽管在研究方向上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但是说到我国社区服务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还是社区服务一直以来没有具体标准化。目前, 虽然我国社区管理服务涉及的相关标准和政策法规有50余项, 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有9项, 各地地方标准30多余项。但是鉴于社区服务的独有特点, 这些标准单一、零散, 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远远满足不了这一特殊服务业的要求, 需要一个更全面更具体更详细更整体的标准体系来规范评价我们的社区服务业, 这就是所谓的社区服务标准体系。
4 社区服务标准体系的意义
8.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 篇八
资源的不足,包括以下方面
当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及管理不足,工作人员的福利,公共卫生经费,等各向补助无法及时发放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
主管及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 ,相关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无法形成良好的联系,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其对上门建档和提供服务的社区医护人员持有戒备心理,及反感情绪。
社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未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医疗关系,多数居民不愿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检诊疗,这部分群从的健康档案成了“死档”,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首诊负责”和“双向转诊”的作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无法体现全科医学的连续性照顾和协调性照顾。降低了建档率。
社区人员相对较少,专业人员不足,多数从临床医疗人员转型,缺少专业的全科医师,工作量较大较繁琐。
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未能及时的建立,使社区中心工作无法及时深入居民区也不能为社区中心及时提供居民信息。
观念意识的不足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清,信任度不高,不能及时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社区居民身份复杂,流动性大,造成漏档和重档,干扰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社区居民经济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部分群众健康意识欠乏,对建档工作不认可,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居民档案。经济、地位高的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建档时就避重就轻、隐瞒病史或者回避。降低了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上当误解,部分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打作为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的名义,或骗取社区居民的信任。而社区工作人员真正入户建档或再次入户时,却遭到居民的拒绝甚至侮辱。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健康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理解以社区为基层的照顾和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是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能把它们已健康档案有好的结合。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全科医学、社区工作缺乏认识,认为不搞临床了只是问一问,写一写、交交差了事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与社区居民外出作业时间相重合,以致许多上班族未能及时建档和漏建档。
居民健康建档方式
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主要以入户形式和形大规模建档两种,形式上较为单一。双人或3人入户时往往被居民误认为社会上产品推销员,将医务人员拒之门外。在辖区开展大规模建档工作时,多数在公共场合进行健康档案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居民的隐私,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往往忽略保护个人隐私,询问建档者的相关隐私,使居民感到尴尬和不变而不回答或提供不真实信息,有时甚至拒绝建档。社区医务人员上门建档时,大多数仍身着白大褂、护士服由于传统信仰原因,有的居民对此特别排斥,更别提开展建档工作。社区建档工作大多在上班時间工作,许多上班族早出晚归,工作生活节奏较快,也无暇接受医务人员提供健康咨询服务。部分建档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路途较远或偏僻不便于患病居民及其他居民快速方便到达建档和诊疗,还易引起群众不满,体现不出全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
了解社区居民健康问题为其提供科学规范的预防、医疗、保健服务通过信息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医师可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为社区内高危人群的筛选,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对社区健康问题做出全面的健康评价。有助于制定准确有效的医疗卫生计划,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为司法工作提供依据,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供依据,还可作为政府及卫生机构收集基层医疗信息的渠道便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9.社区服务工作总结 篇九
南厂宅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的领导下,在街道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本着“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根据社区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社区服务工作新方法,新路子,以求真务实之精神,努力为社区居民服好务。社区建立健全了服务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温馨提示和服务网络体系,不断推进社区服务工作健康发展。现将全年主要服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促进社区服务建设,按照上级的布置和要求,今年,我们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了社区建设的重要议程,认真做好创“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再就业是一项民心工程,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和睦幸福和人民安居乐业,是涉及涉及到社区祥和与稳定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与辖区社会单位和友邻社区收集了各方面就业信息,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再就业。经过双向选择和协调,成功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使他们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到年底,社区已实现无零就业家庭。
二、积极开辟社区爱心屋,为辖区困难居民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搞好社区服务工作,让居民真实地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最近,我又购置了一批家用工具和日用品,方便辖区困难居民领取和借用。在实际工作中我采取与居民群众在思想上,情谊上进行沟通,以开展群众性自娱自乐和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强居民与社区的联系,不屈服于环境、条件和闲话,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赢得了辖区居民的拥护,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三、拓展社区服务渠道,兴办服务项目,居委会积极想办法,多渠道开辟社区服务项目。目前,根据社区调查掌握的情况,我们在原有社区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又开辟了流动人口家政服务和成立社区驾协的服务,特别是家政服务这项工作自开展以来不到一个月,就陆续有社区居民和单位与我们联系,请我们的服务队上门为其服务。
四、我们对辖区的孤老、残疾和特困居民实行不定期的一帮一和二帮一服务,在帮扶中随时了解和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状况。特别是在今年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还组织了部分党员和群众志愿者捐款760元,分别对辖区的8户特困居民进行了慰问,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10.社区服务工作年终总结 篇十
一、全党动员,全民参与,营造为民服务工作氛围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认真组织学习市委、街道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领会和掌握了精神实质,统一了思想。通过深入学习,大家一致认为,为民服务全程代办是新时期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政府服务门槛,切实搞好为民服务的有效工作方式,是提高政府执行力、促进效能提升的新举措;是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突出抓好社区网络建设和便民服务大厅的建设,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立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共同参与”的为民服务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六站两室负责人组成的为民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便民服务大厅,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改造完善了便民服务大厅,为群众办事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投资1余万元配备了为民服务视频监控设备。大厅在工作业务上与镇政府实行联网办公,确保了为民服务工作的高效运转。三是设置了代办员,统一制作了版面,设立了公开栏等设施。加强业务培训,成为了为民服务的“办事行家”。
(三)宣传发动,全民参与。制作了为民服务指南及为民服务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公开联系电话、监督方式,刷写标语,制作“社区回音壁”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支持、关心、参与为民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使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办事效率,形成了良好的为民服务工作氛围。目前,已发放发放印制的为民服务卡、办事告知单730份。
二、突出重点,创新思路,提高为民服务工作质量
为彻底解决“办事难”问题,方便群众办事,我们从提高为民服务工作质量入手,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在为民服务上抓好“一个回路”,做到“两个拓展”、搞好“三个延伸”,使服务工作重心下移,责任前移,畅通为民服务“绿色通道”。
(一)抓好“一个回路”。在工作中,我们从抓受理、办理、回复三个环节入手,规范办事程序,建立起纵横相连、高效运转的封闭办事系统。纵向上,群众申办事项,先由代办员受理、登记,之后由送交给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的代办点。便民服务大厅受理登记后,能当场办理的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由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并交代办员回复申办人;属街道级审批的事项,由便民服务大厅到街道审批办理。横向上,根据内部业务分工,建立起受理、办理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封闭回路系统。一是窗口受理。大厅入口处设有受理台,负责受理群众办事申请。二是全程代理。窗口代理机构受理办事申请后,认真登记并出具承办单,告知申请人的权利、义务,承诺办理期限,申请人坐等结果即可。三是监督办理。专职代办员根据工作性质,将材料转给相关站点的具体办理人;督促具体办理人在承诺时间内迅速办结。
(二)强化“两个拓展”。一是在服务内容上扩展。除服务指南上规定的事务性审批代理事项以外,根据群众需求,我们把为民服务与为民服务、为商服务结合起来,增设政策宣传、劳动用工信息发布、实用技术、群众来访、矛盾调处等服务项目,由事务型代理向生产型、科技服务型纵深发展,为群众生活提供服务。建立干部走访和民情接待、现场办公制度。干部根据“四知、四清、四掌握”机制进行民情走访和群众事项代理服务。使工作重心下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实现了“群众有求不出门”。二是在服务方式上拓展。要求窗口干部要认真学习为民服务内容,提高自身业务工作能力,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了解群众需求,帮助群众解难释疑,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三、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开创为民服务工作新局面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涉及面广,干部群众关注程度高,为保障高效有序运行,真正服务群众,我们建立健全了“六项制度”,逐步建立起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
一是例会制度。每个月召开一次成员联席办公例会,通报情况,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分析症结,解决问题。
二是公开制度。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工作中,凡是需要公开、能公开的事项和程序都要公开,以方便群众办事和实施监督。
11.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 篇十一
关键词:专业社会工作;社区公共服务;策略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提升,无论是社会经济体制,还是社会结构,都朝着高水平和专业化方向不断迈进。而由此带来的社会变革也不断地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由于社区角色定位的不够明确,而造成了传统社区组织系统之下的社区服务,变成形式化的存在体而使得相关的服务机构形同虚设。
目前,在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有:首先,政绩色彩过于浓重。长期受行政干预的行政化社区在我们中国实际上成了政府机构的“神经末梢”,不管是组织成员的选拔,还是其聘用和服务项目的开展,都由政府一手安排。失去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这一平等合作主体地位的这样的社区很难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也很难取得高的居民参与度。其次,由于机制的不灵活和效率的低下,带来了服务方式的落后,使得社区对于居民的实际需求没有办法充分地满足。最后,社区干部在政府主导的体制下,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不足以向社区民众提供既系统又专业的公共服务。这样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起到了限制的消极作用。为了“配合”好政府的各项工作,社区干部往往用大部分精力去应对“上级”的工作布置和业务方面的检查。平日里,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政务指令执行,就不可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对社区公共服务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亲身实践。更重要的是,当前,绝大多数的社区公共服务工作者,实际上是根本未经过专业化训练的。这就导致了人们既缺乏专业化服务理念,也没有这方面的创造力,这就使得由他们实施的向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在质量上只能是大打折扣了。针对这样的情况,要将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把社区的公共服务工作,纳入到专业化发展框架中来,是化解上述矛盾的必然之举。
二、在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到社区公共服务中的具体措施
第一,相关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的建立。这样的体系应该是梯队式的。其中既包含督导和社工师,也包含助理社工师和社工员。这样的梯队应该是在各个地方政府在结合本地经济等因素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建立起来。换言之,要在以下这些方面法规政策范围,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予以强化:其一为社区协商;其二为社区建设试点;其三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其四为社区减负增效。当然,专业化的能力考核是必要的保证措施。这样,才可能做到为了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而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第二,通过对“三社”优化联动的推行,将政府包揽社区公共事务这一落后的格局予以打破。基层政府对于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大包大揽的格局已经制约了社区事业的发展,必须被打破。要实现社区回归自治的根本目标,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措施,为“三社”优化联动创造基本条件。其中既包括对于社区事务进行的全面清理,也包含将公共事务目录交于建制村和社区去承担,还包含对于公共服务事务准入制度的建立,以帮助社区减负增效。第三,加强政策与机制引导,将专业的社会工作纳入到社区服务管理体系中来。要将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到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中来,就得在政策与机制这两方面进行创新。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将专门的社区社会工作发展政策早日地制定出来,提供政策依据,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对综合服务中心的建立和健全,使得专业性强的社会工作被纳入到社区服务平台上来,以便将平台联动实现起来。
目前,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从提供基本条件的角度出发,为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街道或者是社区建立起来,这样,可以做到将场地和配备设施提供给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在社区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专门辟出一块,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设施进行建设,并予以重点保障,使得这项工作有序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通过政策,要求社区,不管是对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还是对于专业社工,都要进行资源的开发。其目的在于,使得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既有场地,也有设施,还要有保障。
结论: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专业社会工作嵌入社区公共服务领域来说,无论是其思路,还是其方法,都对社区公共服务有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有效提高其专业化的程度,也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这样的模式,在今天这个社区发展受到传统体制制约的大背景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无疑是遇上了各地社区推广的好时机。
参考文献:
【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推荐阅读:
法律进社区工作计划09-02
人民路司法所“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12-03
法律进社区07-21
社区法律活动总结10-21
社区康复戒毒法律条款07-1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07-07
社区改善服务工作措施06-25
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11-08
社区便民服务工作总结07-2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