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论教案

2024-10-23

体育课程教学论教案(精选7篇)

1.体育课程教学论教案 篇一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体育教学论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 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

体育教学论的基本概述,构成体育教学论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体育教学模式,如三段式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模式、小群体学习性的模式。

理解内容: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组织。

掌握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的主体,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及其 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重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论概述

一、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小史

二、体育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

四、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 体育教学诸要素的分析

一、“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与本教材各章的关系

三、本教材对体育教学论的定义

第三节 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和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二、学习体育教学论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目标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以及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特征和体育教学目标评说。

【教学内容】 重点 :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第一节 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

三、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一、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外部特征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第三节 中国现行体育教学目标评说

一、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课题

二、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完善 第三章 体育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充分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与性质,以及体育教学中的五大规律和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优化和管理的作用。

【教学内容】重点: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第一节 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与性质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

第二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客观规律

一、体育教学规律的含义

二、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

第三节 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与管理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管理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第四章 体育教学主体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 系。【教学内容】重点: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的条件、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性的内容与形式:“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一节 体育学习的主导-体育教师

一、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含义

二、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内容

三、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的条件

第二节 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含义

二、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性的内容与形式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条件

四、“学生主体性”不同于“学生自由性”

第三节 体育学习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一、“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第五章 体育教学原则

【教学要求】理解什么是体育教学原则和我国体育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重点:体育教学特点与体育教学原则、坚持体育教学原则好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学原则概述

一、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含义

二、体育教学特点与体育教学原则

三、体育教学原则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原则的体系

第二节 当前中国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

一、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

二、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

三、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四、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第三节 坚持体育教学原则的案例分析

一、坚持体育教学原则好的案例分析

二、坚持体育教学原则不好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 体育教学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掌握它的分类和应用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重点: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的区别、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第一节 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一、复杂的体育教学方法概念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的区别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层次

四、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

第二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

一、体育教学方法简史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

三、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二、对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第四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三、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四、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五、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第七章 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要求】正确掌握什么是体育教学的模式以及体育教学模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重点 :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三段式模式)

第一节 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和意义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理论结构

第二节 体育教学模式的性质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属性

二、体育教学模式与其他体育教学因素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对几种较成熟体育教学模式的介绍

一、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三段式模式)

二、日本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

三、小群体学习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第八章 体育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概述、内容的特性以及层次与分类;理解什么是隐性教学和今后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内容】重点 :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含义、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述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由来与发展简述 第二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

一、体育教学内容与教育内容的共性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

第三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分类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

三、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 第四节 隐性体育教学内容

一、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含义

二、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三、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作用 第五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改革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变迁与改革的课题

二、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呼唤

三、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第九章 体育教材化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教材化的含义与意义以及工作内容;什么是体育教科书形式、用途 与方法。

【教学内容】重点 :体育教材化的两个基本层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与加工隐蔽 性体育教材。

第一节 体育教材化含义与意义

一、体育教材化的概念

二、体育教材化的意义

三、体育教材化的两个基本层次 第二节 体育教材化的工作内容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编集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与加工隐蔽性体育教材

四、体育教学内容媒介化工作

第三节 体育教科书

一、体育教科书的形式(显性体育教材和隐蔽性体育教材的结合)

二、体育教科书的用途与用法 第十章 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基本掌握学年和学期以及单元体育教学 计划的制定。

【教学内容】重点 :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与意义、学年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制的案例。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

一、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与意义

二、体育教学设计的内容

第二节 体育教学计划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含义与作用

二、体育教学计划的内容

三、体育教学计划的层次

第三节 学年和学期的体育教学计划制订与案例

一、学年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特点与要求

二、学年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三、学年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制的案例

第四节 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制订与案例

一、单元体育教学计划的特点与要求

二、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三、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制的案例 第十一章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面,了解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矛盾。

【教学内容】重点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内容、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概述

一、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解

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概念

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内容

四、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

第二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矛盾

一、讲解与练习的矛盾

二、约束与自主的矛盾

三、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

四、成功与挫折的矛盾

第三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面

一、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二、身体锻炼的组织与管理

三、体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

四、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内容】重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体育教学评价、各种“教学评价”的地位和运用频数。

第一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概述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体育教学评价

第二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评价内容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四个基本构成要因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图

三、各种“教学评价”的地位和运用频数 第三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手段

一、教师作为结果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二、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四、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第十三章 体育教学环境

【教学要求】了解是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及要素;掌握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重点 :良好体育教学环境的功能、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设计与优化体 育教学环境的案例。

第一节 体育教学环境概述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含义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特点

三、良好体育教学环境的功能

第二节 体育教学环境的要素分析

一、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

二、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

第三节 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一、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原则

二、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

三、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案例 第十四章 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

【教学要求】理解教学能力和体育教学能力的区别;了解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掌握体育教学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教学内容】重点:现代教师的智能模型、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程序。第一节教学能力与体育教学能力

一、什么是教学能力

二、现代教师的智能模型

第二节 我国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现状

一、我国体育教师能力形成的途径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缺陷

三、教学技能训练的可行性 第三节 体育教学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一、什么是教学技能

二、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程序

四、对教学技能训练的评价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研究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教学研究的概述和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教学内容】重点: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 体育教学研究概述

一、体育教学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二、体育教学研究的层次

三、体育教学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

一、体育教学主体的研究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

四、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五、体育教学条件的研究 第三节 体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介绍

一、问卷调查法

二、教学观察法

三、测量法

四、教学实验法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体育教学论是以教学论和课程论为基础,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教学论的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应当先了解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基本思想、观点、规律和原则,这些都为学习这门课程奠定了基础。体育教学论的学习为以后的体育教 学实践带来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时数分配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总学时: 64 学分:4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学时 辅导学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4 第三章 体育教学过程 4 4 第四章 体育教学主体 4 第五章 体育教学原则 4 第六章 体育教学方法 4 4 第七章 体育教学模式 4 第八章 体育教学内容 4 第九章 体育教材 4 4 第十章 体育教学计划与设计 4 第十一章 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 4 4 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评价 4 第十三章 体育教学环境 4 第十四章 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 4 4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研究 4

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体育教学论》毛振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参考书:

1.《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王皋华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体育教学论》龚正伟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3.《教学论》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4.《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丛书》毛振明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 年版。

5.《新课程理念与体育说课》周志雄等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年版

七、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摩法等进行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和相关配套设施。

八、其它

平时成绩(实验、作业、讨论)占 30%,期末考试占 70% 教研室:理论教研室

2.体育课程教学论教案 篇二

1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概念的研究

1.1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

要想界定什么是体育课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课程?我国教育学家胡德海认为:课程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为一种载体而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1]。这一观点为探讨体育课程概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当前关于体育课程概念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例如李艳翎对体育课程下的定义: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学生自主发展目标所赋予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进度和进程[2]。这些观点为人们进一步研究体育课程概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是,这些概念中缺乏对体育课程概念界定的理由和依据。对于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笔者倾向于以下观点:体育课程是国家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内容结构、时限、进程、学习或锻炼方式的过程,以及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文化和技能素养、实践能力和体质健康标准的总体规划或设计[3]。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阐述了体育课程概念内涵的基本问题以及体育课程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功能特点,基本明确了体育课程的范畴。

1.2体育教学概念的界定

中国古代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分别出现“教”与“学”两个字。比较甲骨文中“教”“学”两个字的构成,一般认为“教”字来源于“学”字[4]。据《礼记·学记》中叙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5]在西方,learn与teach是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关系十分密切,美国教育学者史密斯曾说:teach自古以来就同learn结下了不解之缘[6]。因此,从词源上讲“,教”与“学”从一开始就是一对相互依托的词语。

根据教与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结合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笔者将体育教学的概念概括为:体育教学是为实现体育教育目标,以体育课程所规定的内容为媒介,以特定的体育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进行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过程。

2学校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

2.1什么是学校体育课程论

以现代课程论的思维观和方法论为依据,张学忠等人提出:学校体育课程论是研究学校体育课程领域最基本的理论、实践、管理和相关学科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体系[7]。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为解决体育课程范畴领域诸多复杂的关系问题,以及处理体育课程内部和外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2什么是体育教学论

根据教育史料的考察,德国的拉特克第一个提出“教学论”概念,他的教学论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他把新的教学技术称为“教学论”;夸美纽斯在拉特克的理论基础上完成《大教学论》,他把教学论定义为“教授术”;后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把这些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传统的教学论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些理论为研究学校体育教学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教学论的基础上,体育教学论发展形成新的学科体系。因此,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现象、特征、本质和规律等问题的一门学科[8]。

3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与手段、内容与途径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虽然相对独立,分别侧重于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课程内容直接规定教学内容,教学也不断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反馈,指导课程理论发展。不断完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正是如此,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份同样的课程方案,不同的教师对这个方案的理解会有偏差,教师的专业能力等诸因素也会有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就会有所不同。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地对课程方案进行评价,使课程理论螺旋式地向前发展,为促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做铺垫。

4结语

总之,课程与教学之间肯定存在着各种联系和交叉重叠部分,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课程论必然要考虑课程的实施问题,教学理论必然要考虑与教学方法相关的教学内容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首先要摆正和处理好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现代课程不再局限于“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只有正确处理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体育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德海.关于“课程”“素质”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界定问题[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1):81.

[2]李艳翎.体育课程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张学忠.学校体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5.

[4]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傅任敢.《学记》译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7]张学忠.学校体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7.

3.体育课程教学论教案 篇三

一、体育课程教学需组织创新

根据体育新课标的理念,体育教学组织创新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有选择地学习竞技运动的项目。有些项目要进行改造和简化,根据学生的需要大胆地创新和发展,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生喜欢的,能激发他们兴趣和积极性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在学习体操时,如果我们只是为学会一些体操动作,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传授动作技能,如果我们瞄准为健康而学体操,那么就是既学动作又学锻炼方法,而且课中还要想着进行锻炼。于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就随之产生了变化。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哪些体操动作可以进行哪些肌肉的锻炼;哪些素质的锻炼应该用多大的运动负荷和如何安排练习间歇与休息,甚至连应补充什么营养都要教给学生。

二 教学组织创新需注重教学改革

1、关注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2、关注教育因素的多样化。第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趋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趋向于师生关系,有的趋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趋向于教学内容,有的趋向于教学安排,有的趋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

第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第三,教学内容多样化。体育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基础性、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人文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3、妥善处理几种教学关系。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课程教学的创新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

第三,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强烈的创造意识,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而实现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创新。

4.体育课程教学论教案 篇四

于翰日

大连市第一中学 116011 摘要:田径类项目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意志品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田径类系列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但在现实中存在着体育课中田径教学被忽略、淡化甚至删除的现象。改变这种现状,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深刻领会、理解新课程的内涵,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元教学评价方式,以保证在新课程下田径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田径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 收稿日期:2010—11—12

1、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使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在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值得我们体育教师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田径教学。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田径类系列中至少必修1学分,所要达到的运动技能目标是“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并非都是如此,出现了体育课中田径内容寥寥无几,学生对基本的田径运动技能一窍不通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田径类项目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意志品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运动的基础,也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手段,而其作用也只能通过田径的教学,让人们来体现其精髓。本文根据调查的问题现象,试从教师观念、学生兴趣、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或措施与广大体育教师共同探讨。

2、问题现象 2、1新课标虽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对完成目标应选择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使有些教师在田径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对田径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知哪些内容该教哪些不该教,教的内容达到何种程度,具体如何操作等等,从而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松对田径项目的教学,甚至放弃田径项目教学,使田径教学无法进行普及,无法贯彻新课程的根本目标。

2.2在我参加的省、市开展的体育研讨课、公开课、评优课等教研活动中,进行球类、体操、健美操、武术以及新兴体育项目教学的占到95%以上,而以田径项目为内容的却最多只占5%左右。在日常教学中,田径内容的教学更是让人担忧,有的教学计划中甚至无田径内容,有的有田径教学计划,但却没有真正实施。在新课标下,难道田径教学真的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我国是田径大国,有着许多优势项目,而学校也是普及田径运动和培养田径人才的基地,我们高中的田径教学如果继续这样进行下去,田径运动的发展和田径后备生力军从哪来?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反思。

3、问题分析 3.1教师观念问题

新课程的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运动专长的形成。而田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调和枯燥,难以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将付出更多,但也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情况。这样,就使得一些教师得过且过,减少田径课教学内容甚至根本不上田径项目,这也反映了一些教师在观念上忽视了田径教学的重要性。3.2学生兴趣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之一。通过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是新课程下全面实施体育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选择单调、枯燥的项目,他们对田径项目在增进身体健康水平,形成终身体育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这样就进一步导致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田径教学困难重重。

3.3教学方式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田径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产生抵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思维以及授课方式等等都不能跟上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田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的选择与技术难度把握不好,忽视了健康娱乐的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处于被动、被学、被练习的角色,周而复始,田径教学就处于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的处境。

4、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 4.1适应新课程,转变教育观念

高中田径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新课程的目标下有效地开展田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首先适应新课程,深刻理解、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新课程中,课程领域目标要学生“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田径列为必修教材,并规定了学时(18学时)和学分(1学分),就是因为田径教材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手段,要通过田径教材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这是国家对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要求,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而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基础,因而田径教学内容不能减少和削弱,田径技术教学不能被完全淡化甚至删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在田径教学中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法。要克服困难,认真钻研新课程,把田径各项技术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体育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观,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课改机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要从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改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程的再创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互补,共同实现新课程的多维度目标。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走进学生,感受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结合起来,善于用多学科知识充实体育课堂教学,更多地给予学生心理上支持,创造 3 良好的学习氛围,开拓学生思维,挖掘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田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的目标,才能使田径教学发挥其无限生机和活力。

4.2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整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田径教学,只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而高中学生已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在威严下“被迫”学习,遏制了其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对田径项目产生抵触心理,积极性更无从谈起,田径内容也无法深入开展。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田径教学,带给学生新奇、激烈的精彩影像,在学生欣赏高水平的跑、跳和投的比赛中,可给予指导和激励,使学生在欣赏中,各器官无形中加深了对跑、跳、投某项技术的了解与领悟,田径各项运动技能也被学生所了解。而且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可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主动参与性,让其根据影像领悟的技术进行优生示范,教师加以纠正,让其在积极的表现中掌握运动技能。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树立自信心。

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校的特点或学生身体素质实际情况,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和优化整合,使其不但符合新课程的宗旨,而且能让学生乐于接受田径技能的学习。对于某些难度高、技术复杂的项目,可让学生通过挂图、影像、书籍等途径对其只作了解,懂得其基本知识和如何练习就可以,其他运动技术可进行适当改造,降低难度要求,以游戏、比赛等形式来进行教学。如耐久跑,可采用各种趣味性游戏或比赛形式,使单调枯燥的耐久跑变得有趣味,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观察并给予技术上的纠正指导或鼓励。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让学生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并掌握或提高动作技术,增强信心,激发了学生对田径教学的兴趣。

4.3改进教学评价,实现新课程评价意义

在以往的田径教学评价中,只强调某项技术的运动成绩,不注意教学过程中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不重视田径教学中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学生评价的单

一、片面的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已严重影响了学生在田径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和体育锻炼的兴趣热情,使新课程的评价不能起到推进田径教学的促进作用,反而抹煞了学生田径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新课程田径教学评价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采用“人性化”“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让学生在田径教学中能通过自我学习评价和同学间在学习探究新知识和技能中互评来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励学生为终生受益的某项田径运动锻炼方面而努力进取。

在田径教学评价中,可设定几种评价方式,旨在以学生为本,以五个维度为目标依据。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4.3.

1、体能与运动技术。主要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动作幅度、姿态、力量、灵敏、协调等素质的发展。在评价中约占30%。

4.3.

2、学习态度和参与性。主要评价学生在田径教学中是否主动积极,配合教学,自愿参与田径运动等,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鼓励学生自觉积极参与的意识。在评价中约占20%。

4.3.

3、某项目进步程度和技能领悟能力及对技术的认识与理解。主要评价学生对田径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动作的领悟、演示,对运动技能的运用以及学生从学习到评价过程中的进步幅度等。主要是考虑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来充分激发和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田径教学。在评价中约占20%。

4.3.

4、其余可从学生的交往和合作学习精神、创新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兴趣。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体育教师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天地。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实现田径教学在高中教学中顺利贯彻与实施,我们就必须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方面不拘泥于统一的模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应把田径技术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培养其体育情感、态度、价值和终身体育能力结合起来,在我们对新课程逐步加深理解的过程中,设计出最适合主体学习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田径技术教学在学生中乐于接受,发挥出田径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辉.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耿培新等.体育教师怎样尽快适应新课程.中国学校体育,2003.6

5.体育课程教案 篇五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一些运动项目,培养幼儿对参加运动的喜爱。

2.能用较完整的句子较连贯地讲述“我最喜欢的运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知道参加体育运动要坚持不懈,有不怕困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看着我,跟我做

2.ppt课件:运动项目知多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启发幼儿谈论运动项目

小朋友,你们观看过运动会比赛吗?你看到了什么比赛项目?

你最喜欢哪一个运动项目?

(让幼儿自由讲述,激发谈论的兴趣)

二、展开

Ppt课件:运动项目知多少

1.了解运动项目

让幼儿逐项看这些体育项目,并讨论发言

武术、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水上排球、跳水

游泳、花样游泳、田径、击剑、马术、体操、射击、拳击、举重

2.分组讨论

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知道哪一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是怎样了解他们的,最喜欢哪一个运动员,为什么细化他?

小结: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非常的不容易,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许多辛勤的汗水。

3.运动员故事

(1)教师有选择的将一两个运动员艰苦训练的小故事,让幼儿知道参加体育运动要坚持不懈,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

(2)教育幼儿为他们的胜利感到骄傲,同时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夏天不怕热,冬天不怕冷,练出好本领,争取长大后也为祖国做出贡献!

三、结束

观看动画片:《看着我,跟我做》

6.试论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与现状 篇六

(1) 课程理念相对滞后

受到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限制, 如今的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理念相对落后,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 一直沿用的是凯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 半个世纪以来基本没有怎么发生变化, 即使到了八十年代中期, 在有些方面做出了略微的修改, 但是其中仍具有很多的弊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学内容设置的重复性。长期以来, 高校的体育课程跟以往的中小学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 没有体现高校精英教育的优势, 最多是在知识面上有所扩展, 但是对于一些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却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第二, 片面地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如今的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往往把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上, 却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加以忽视, 放弃了体育文化中人文内涵的学习, 对于学生是否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 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却不怎么重视。因而, 现有的大学体育课程不具备前瞻性的思维, 是一种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责的缺失。

(2) 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尽管我国近代的大学体育课程的源于西方的发达国家, 但是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将其精髓完整地继承过来, 传统上的体育课程只是改变了某些表面的细枝末节, 其教学模式的核心结构还是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依然保持者“填鸭式”的教育, 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没有机会与老师之间形成互动。过度重视发展运动技能的做法, 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凸显,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 评估机制有待改进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高校体育课程也逃不过这个厄运。目前学校普遍的做法是把学生的运动技能成绩作为主要考核的对象, 而忽略个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这种片面的评估方式无形之中也限制了学生参与某些课程的权力, 课程标准中的检验与促进的作用完全没有得到体现。

相应的改进措施:

(1) 采取先进的课程理念

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果我们在高校体育课程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理念来办事, 这必定将与时代要求相违背。为此, 我们必须在现有的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比如, 强调“以人为本”、“友谊第一”、“终身锻炼”。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并不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对抗和竞技为出发点的, 相反,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获取奋勇拼搏, 团结协作, 不屈不挠的良好品质。因此, 在这我们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和“友谊第一”时, 就是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和接受的程度, 修正偏离的教学轨迹, 使得教学回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大道上来。在修得学分的之外, 更重要的是养成一个终身锻炼、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一生中不断地学习, 才能够将体育内涵的发展推向极致, 才能更好地与今后的生活相衔接。

(2)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现存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只有将眼光放得更高些, 不要总是将课堂上的主动权紧紧的拽在老师的手中, 必要的时候, 要使得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 教学要向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方面倾斜, 要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工作, 从而更好的组建高校体育课程的多元化组织形式。比如, 我们可以大量的借鉴广泛流行于欧美的放羊式的教学模式, 将教与学的重点移到运动和感受上来, 特别是要将体育课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强调终身体育的概念, 必要的时候, 还可以积极广泛的开展在学生中比较受欢迎的体育俱乐部, 体育社团等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体育课上教学时间的不足, 它也实现了体育内外一体化, 同学们之间可以跨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 从而和老师打成一片, 这样下来必定会激发同学们对体育课程的热情。

(3) 建立全新的体育评价体系

实践证明, 将全班级所有成员的体育水平一体化在教学上是极不可取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根据其中每个同学间的不同差异, 量体裁衣, 为其制定一套适合于其自身的教学方案。此外, 我们不能只考虑到教学的结果, 也要把整个学习的过程纳入当中。经验表明, 实行老师评价和学生间的互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便能够实现一个动态的评价机制, 而不是最终考试成绩的静态评价, 每个学生在动态评价当中可以及时的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

总之, 我们应该从目前现有的时代精神出发, 按照以上要求, 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视角来考虑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的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真正的取得进展。

参考文献

[1]、牟顶红.论大学体育的教学发展与改革建议[J].成人教育.2012 (32) :111.

7.体育课程教学论教案 篇七

摘 要 情感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方法。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方法呈多样化,而情感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方法。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教学任务高质高效的完成。本文就体育课程中融入情感的意义和方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初中体育 应用

情感教育是对情感施以教育的力量,注重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及情感,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成具有德、智、体、美、劳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体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的方法呈多样化,而情感教学是现在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初中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富有想象力等特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使体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体育课程中融入情感的意义

(一)情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的方式在不断多元化,而情感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情感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体育教师通过情感教学的方法,可以保证教学任务高质高效的完成。

(二)情感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填鸭式,注重单一技能的练习,枯燥乏味,很容易让人失去兴趣,而现在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不仅让学生很乐意去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掌握技术。

(三)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调整有很大的作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一些学生家长工作忙,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自身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心理上没有及时疏导,必然导致许多不适。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采用情感教育,运用有效的方式,迎合学生的兴趣,使体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情感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体育课中,有些学生不积极,体育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改变学生的思想,从而使体育教学顺利的进行。

(五)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特点的分析,采用迎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融入情感的方法

情感教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明确感情教育在体育教学上的重要性。首先,情感教学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其次,中学生年龄还小,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可塑性比较强,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和意志力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要关心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体质弱、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应该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教师要建立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箱、书信等方式,对表达自己对体育课的喜好及需求,加强师生思想及感情的交流。

(四)培养学生的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材,通过教材中的情感因子,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融入体育锻炼的好处,体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意义,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五)教师自身情感的培养。首先,在教学是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教师不良的情绪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容易转嫁到学生身上,影响师生感情。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示范动作不仅准确,而且还要优美。体育运动能够给人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再次,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体育教师应该穿着朴素、整体、大方,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充满精神,还要让学生感到威严,这样便于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评价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情况,对各个学生给予公平、客观的评价,对于进步不大的学生,可以多给予鼓励,消除学生的恐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评价,让每个学习在体育锻炼的同时,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领略成功的喜悦。

(七)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体育教师在讲解运动形成时,还要注重介绍该项运动的健身及健美的作用,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总之,情感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体育教学在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应注重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促进体育教学高质高效的完成,才能提高我国的体育教学质量,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振民.漫谈什么是好的体育教师[J].体育教学.2003.

[2] 张建宁.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0.

上一篇: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300字下一篇:未成年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