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上语文教材(共11篇)
1.人教版六上语文教材 篇一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汇;继续训练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能用“阻挠”、“主持”造句;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3.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教学难点】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谈话引入,存疑激趣
同学们,这学期咱们第1课学了《长城》,也许你们说过:有一天我们登上高高的八达岭,亲眼去看看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长龙,领略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该多美!那么,今天,咱们就从这里出发,登上北行的列车吧。到了北京,再换乘从北京到张家口的这一趟列车。火车奔驰。当我们经过长城脚下的青龙桥车站时,你们看,月台旁矗立着一座青铜像——他目光炯炯,正视前方,神情刚毅自若。
这时,我们似乎听到车厢里议论纷纷。看到这青铜像,你们想到些什么?(强调学生质疑)好吧,就带着你们的问题学习第15课。
二、整体入手,感知中心
(一)詹天佑是怎样一个人?
1.齐读课文首句。
2.再默读此句,在关键词下面记上“.”(杰出爱国);再按所注符号朗读。
(二)就本小节看,詹天佑最杰出的贡献是什么?(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三)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崇敬、热爱、自豪)用朗读表达感受。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讲读2、3节
1.默读2、3节,思考问题;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讨论、讲读:
(1)当时的情况怎样?(帝国主义的阻挠)怎么阻挠的?(查字典,弄懂“要挟”的意思)帝国主义利用我们的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
(2)当地的情况怎样?“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观察灯片、联系下文理解“气势险要”、“气候劣恶”)
(3)全国的反映如何: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轰动)
▲想象:大家怎样议论?(争气)
▲回答:表现了人民怎样的心愿?(殷切希望)
3.连起来概括回答问题。(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
(二)讲读4小节
1.理清本意义段层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讲读4小节。
(1)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詹天佑说了些什么、怎样做的、又想到了什么?(默读:按要求勾画语句:说、想、做;思考;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工程师?)
(2)讨论:
▲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工程师?(爱国;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说:读出勾画的句子;理解“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体会人物精神(工作负责;严格要求;严肃的科学态度)。
▲做:分别读勾画的句子;打算强调哪些词语,读得更有感情?(亲自;常常„„)用一个词来概括。(身体力行)
▲想:遇到困难想什么?发现提示语中一个充满感情的词儿。(总是)比较、体会(为国争光,信念坚定)。
(3)引读:回答(1)的提问;逐步加深对中心的认识。
第二教时
一、紧承第一教时,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讲读5、6节
1.第5节(1)观察灯片,区分八达岭、居庸关示意图,并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2)根据文字内容说出这两处隧道的开凿办法、画出施工示意图。
(3)从什么地方看出开凿居庸关隧道工程艰巨?
(4)“中部凿井法”为什么可以缩短工期?(补充讲述;两口竖井六个工作面)
2.第6节(1)为什么火车走“人”形线路能爬上青龙桥陡坡?(观察灯片,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2)面对世界首创的“人”字形线路,想到了什么?(创造精神,高度智慧)
(3)讲解“人”字形线路。(面对外宾:讲述清楚;具有民族自豪感)[相机
解决质疑问难]#娑酝獗觯航彩銮宄痪哂忻褡*
3.回答问题:从三处地方,不同施工方案,你悟出什么?(智慧超人、为国争气、扬眉吐气)
(二)讲读7小节
1.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提前竣工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回击?
2.补充介绍:这项工程完全达到詹天佑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要求。[相机解决质疑问难]摹盎ㄇ佟*
3.深究“赞叹不已”,进行有体验的表达:
(1)弄清词义
二、小结全文,认识中心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备受帝国主义者欺凌、侵略的情况下,詹天佑毅然受任,在地势险峻、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创造性地采用开凿的新办法、采取新设计,成功地修筑了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为我国铁路建筑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一大胜利。“为深受侮辱的当时的中国人民出了一口大气,表现了我国人民伟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着我国人民伟大的将来”。(李四光语)咱们敬爱的周总理对詹天佑的赞语是:中国人的光荣!
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我们深情地说:詹天佑,中国人的光荣!崇山峻岭、广阔大地都回荡着这个声音!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教学完了《詹天佑》的第二课时,我总体的感觉还不错。课堂学习气氛很浓,我充分使用了电教手段,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不但使学生学习的兴致始终保持不灭,还将本课的几个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充当铁路工程师这一角色,介绍设计意图的形式,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另外在教学中,学习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时,我提出质疑,请学生大胆猜想开凿八达岭隧道时会打几口竖井合适?经过学生分析后,我相机补充介绍了一共打了两口竖井,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缩短了三分之二。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见识。在与学生共同探讨示意图的画法,既注意认真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再现了火车在“人“字型线路行驶的情形。就这样,学生的疑难全在读书和动手实践中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也得到了突出。
其次,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了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加深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吸取以往教学的不足,我进行了重点训练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这一节课有几个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如:
1、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精神不够。
2、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去挖掘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不能适当延伸到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
3、上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部分环节时间安排过于仓促,忽视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回答问题和动手的机会太少。
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好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共同进步。
2.人教版六上语文教材 篇二
(一) 均体现了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 在《论语》选文的课后习题中对上述语文课程标准有所体现, 如《论语十二章》中训练系统如下设置:
『研讨与联系』
一看注释, 查工具书, 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2.五日三省吾身;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4.士不可以不弘毅;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接人待物的处世之道, 对此, 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
由上面两题我们可以看出, 编者的初衷是要在一课中既要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知识, 又要让学生辩证的领会《论语》的内在精神。
(二) 体现了教科书编写建议精神
七年级的课程安排, 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让学生对于《论语》有初步认识。
在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中, 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实践, 便是通过大量的语料积累, 由不抵触到接触, 由接触到理解。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
(三) 符合学生年龄与时代特点
不止一本教材中提及到了结合日常生活, 站在自己角度对《论语》中精神作出解读。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
『思考·讨论·练习』
一《论语》里多次提到君子的品性……请将有关语录整理出来, 联系日常的为人处世, 讨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
三儒家和道家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经常有报道说中国人到国外求学、谋职, 不善于表现自己, 而这与儒家强调的礼让谦和、道家强调的无欲不争的文化传统有关, 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由此我们看出对于学生的引导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 且更多的联系实际, 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论语》中的有关知识去面对生活, 处理人际关系。
(四) 局限涉猎, 并未成为系统
人教版教材中对于《论语》的收录过于零碎, 并未形成系统, 编者初衷是让学生领会精神, 在课下让学生自行研读。在《论语》的二十篇目中虽然选文收录涉及到其中的十八个篇目, 但内容较为零碎分散, 让学生不能对《论语》形成整体的了解和认知。学生的记忆力有限, 在学习高中的知识时难免会对初中知识点产生遗忘, 尤其是《论语》这种古文类篇目, 在老师讲授时也难免疏忽整体介绍, 最终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过于零碎。
仅仅是此一个出版社中所选录的, 在正文里就有所重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先进》篇与《名著导读》《先进》篇其一相同。在课后链接中也有很多重复之处, 这些都足以证明编者们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
二、《论语》选读教材中孔子思想在当下的转型接受
《论语》固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 其思想需要经过筛选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当代人有很强烈的身份认同危机;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比较混乱。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传统的精神文化资源, 忽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孔子思想加以现代化, 并建立起比较合理、有序、先进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以适应当代社会并让大众重视和继承。
如必修一“名著导读”的课后练习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思考与探究』
一孔子说他“十五至于学”, 这与现在上高一的同学的年龄大体相当, 请结合你的学习兴趣, 谈谈将来的志向。
二《论语》中有很多地方讲到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相关行为方式, 如“知者动, 仁者静”“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之类, 你能否在《论语》中找到接近自己性格的描述?
三《论语》中有很多格言警句, 你觉得哪一句给你启发最大?请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四你认为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意义? (3)
通过上面这四道题目, 我们可以看出, 在教材编写方面, 编者把《论语》放在历史大结构上。在具体的内容引导方面, 编者还是强调了对于学生的接受以及在当下的实际价值。第一题和第二题都是从学生自身出发, 强调个体解读。第三题与同学交流感想, 第四题联系当下社会。总体来说在并没有偏离《论语》本质的前提下, 尽量强调学生解读和实际意义。
在选修教材的收录上, 如《先秦诸子选读》中编写组成员说道:“开设这门课程, 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 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使人格健全地发展……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又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 总体来看, 编写组人员还是从各个角度对于篇目的选择做出了考量。
三、《论语》选读教材编写建议
(一) 对于选文的编辑目标建议
语文新课改规定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要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无论是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 必修还是选修, 都应当遵循课程标准, 有一定之规, 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不能让教材割裂, 导致联系不清等状况的出现。
(二) 对于选文标准的分类建议
梁启超先生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对《论语》有如此分类:“一、关于个人人格修养之教训;二、关于社会伦理之教训;三、政治谈;四、哲理谈;五、对于门人弟子及时人因人施教 (注重个性的) 回答;六、对于门人弟子及时人的批评;七、自述语;八、孔子日常行事及门人颂美孔子之语 (映入门弟子眼中之孔子人格) ”。 (5)
那么在选文时也应有所注重, 在内容上对于《论语》的二十章节都有所涉及, 让学生对于《论语》有整体认知, 其次在内容上也应有所分类, 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孔子学说及其思想。
(三) 对于编者编写建议
当下教材编写各自为战现象层出不穷, 编者与其闭门造车, 不如联合起来形成统一规划。如人教版教材中, 选文重复屡见不鲜。而且当下很多不同出版社对于《论语》的接受多种多样, 如语文版、粤教版中录有《论语》选读, 苏教版、鲁教版有《论语》《孟子》选读 (6) 等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教材编写的借鉴, 让教材设置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 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可多涉及相关链接, 让学生在典籍中畅游一番, 并非为了考试强行记忆。同时也要多涉及开放性试题, 如台湾版有一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 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 (7)
这样能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 从而得出更加有主见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 《先秦诸子选读》,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
[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5]梁启超, 《饮冰室书话》,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年
3.人教版六上语文教材 篇三
基础作业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填空。
(1)缴纳的税款叫做()。
(2)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
(3)中商百货11月份的营业额是680万元,应缴纳营业税34万元,其中680万元是(),32万元是(),税率是()。
(4)美食城六月份的营业额为30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那么六月份应缴纳营业税()万元。
2.选择。
(1)我国规定收入超过3500元的部分应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李冰的月工资是4000元,他每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
A.3500×5%
B.4000×5%
C.(4000-3500)×5%
(2)春秋书店本月的营业额为18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4%缴纳营业税,该书店本月应缴纳营业税()元。
A.720B.72C.7200
3.填图表。
综合提升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4.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为12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那么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元?
5.一家大型饭店九月份比八月份多缴纳营业税款30万元。如果这家饭店是按照营业额的缴纳税款5%缴纳营业税,那么九月份的营业额比八月份增长了多少万元?(提示:营业税率=营业额
×100%=5%。)
6.强强的爸爸今年5月份的工资为4000元,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每月个人收入超过3500元的部分,应按照3%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强强的爸爸这个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7.李叔叔开了一家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某月李叔叔缴纳税款约1900元,李叔叔这个月的营业额约是多少元?
拓展探究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8.我国饮食业中实行一种“撕票”方式,这种“撕票”方式为每100元应缴纳8元税款,在发给业主时直接扣除顾客票,就是为国家缴纳税款。若饮食店张师傅购回这种“撕票”4000元,则他为国家缴纳税款多少元?
9.儿童票、成人票中的任一种票购30张以上(含30张)都可以打八折。如果按5%的税率上缴税款,这个旅游团购票的钱,最少要上缴多少钱的税款?
第7课时
1.(1)应纳税额(2)税率
(3)营业额 应纳税额 5%(4)1
52.(1)C(2)A 3.略
4.6000元 5.600万元 6.15元 7.38000元
8.320元
4.语文S版六上奇异的琥珀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编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板书:与众不同令人惊异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呢?
1、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交流“奇异”之处
“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同处一室,实属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象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3、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读、齐读。
4、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学生交流后归纳: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二)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勾勒了出来。在你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想尽办法弄清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是否也感受到了它的奇异之处呢?
2、在上节课初读课文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松脂球化石
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
4、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
为什么要做标记:为评议做准备,免得遗忘。
5、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约莫一万年
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
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
6、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体会生动形象语句的表达效果。
7、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
8、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还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
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了?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听后谈感受。——抓住“刚好”一词,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这块琥珀的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
10、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11、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
地壳变化:淹埋
时间漫长:又是几千年
(三)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2、自读第三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四)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1、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指读地18自然段:能够从哪感受到?——“可以推测”、“可以知道”。
2、“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3、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写相吻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瞎想。
4、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看到想象推测
三、揣摩写作特点
1、这是一篇说明文,与你以前读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动植物富有人情味……
5.人教版六上语文教材 篇五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马蹄(dì
tí)
羞涩(sè
shè)
点缀(zuì
zhuì)
衣裳(shang
shàng)
单薄(bó
báo)
衣襟(jīn
jìn)
笨拙(zhuō
zhuó)
孕育(rùn
yùn)
2.看拼音,写词语。
lǜ
tǎn
róu
měi
cǎi
hóng
dòu
fu
shāo
wēi
()
()
()
()
()
yōu
yǎ
wǔ
mèi
huā
bāo
chóu
yuàn
míng
chán
()
()
()
()
()
3.选字组词。
【陈
阵】
()雨
()列
()旧
()风
【稍
梢】
()息
树()
()微
眉()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色()流
()马()驰
()飘()舞
()入()帘
心()神()
()芳()赏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美—()
勾勒—()
惊叹—()
舒服—()
拘束—()
羞涩—()
茂盛—()
分辨—()
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仿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仿写一个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草原》的作者是现代诗人、作家_____原名________。文章主要讲了三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作者在最后引用了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香结》这篇散文的作者是_______,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_____。结,是__________;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_____,又有解结的_____。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__________。
(3)《宿建德江》的作者是___(朝代)诗人_______。这是一首刻画_______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_______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_______著名文学家、书法家、_____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字______,号__________,世称_____。他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为_____。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代词人______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__________的词。字_____,号_________,人称____________与______合称“苏辛”,与_________并称“济南二安”。
参考答案
1.tí
sè
zhuì
shang
bó
jīn
zhuō
yùn
2.绿毯
柔美
彩虹
豆腐
稍微
幽雅
妩媚
花苞
愁怨
鸣蝉
3.阵
陈
陈
阵
稍
梢
稍
梢
4.翠
欲
群
疾
襟
带
映
眼
驰
往
孤
自
5.示例:柔和
勾画
赞叹
舒适
约束
害羞
茂密
辨别
6.(1)示例:十五的月亮好像一个大圆盘。
(2)不然,是太平淡无味了。
(3)示例:清晨,鸟儿在树林里唱着欢快的歌。
(4)远处出现了马。
(5)示例:秋天既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凉爽的季节。
7.(1)老舍
舒庆春
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蒙汉联欢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2)宗璞
愁怨
解不完的情调
心志
“丁香结”
(3)唐
孟浩然
秋江暮色
小船
羁旅之思
(4)北宋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苏东坡
苏洵
苏辙
“三苏”
(5)南宋
辛弃疾
吟咏田园风光
幼安
稼轩居士
“词中之龙”
苏轼
6.人教版六上语文教材 篇六
关键词:人教版中学语文,导读语,设计,更正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目是按照题目、作者、导读语、正文、课后题、生字生词等内容和顺序来安排的。其中“导读语”安排在作者后面,正文前面,是教材编写者加上去的,不是原著本来就有的。那么,为什么要加上“导读语”,“导读语”又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什么作用呢?
笔者认为课文正文前面加上“导读语”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思考方向,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有了导读语的帮助,就是没有老师教,学生也能把课文看懂。这样说来,“导读语”的设计是为了“变教本为学本”,为学生能更好地自学服务的。
但教材一些课文前面的“导读语”设计并不是很理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就这些“问题导读语”的不妥之处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导读语里提出的问题和课后题设计的问题雷同
例如《世说新语两则》一课的导读语:“《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魏晋时代早慧儿童的故事,这里选的就是其中著名的两则。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
评议:编者在导读语中设置了一个问题“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目的是引发读者思考。但该课课后题也设计了同样的问题:“《咏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导读语设计的问题和课后题选的问题雷同,同一个问题不能提问两次,所以导读语中的问题应该删去或更换成别的问题。
二、导读语为课后思考题提供了答案
例如《紫藤萝瀑布》一课的导读语“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看,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面对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我想到了什么?”
评议:该导读语交代了“我”的心情变化轨迹,即“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而该课课后题第二题设计的是“从课文中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说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显然导读语中“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就是该问题的答案,这种“在导读语中答,在课后题中问”的设计应该改变。
三、导读语说出了文章的情感主旨,用编者的感受代替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例如《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一课的导读语:“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这两首散文诗,就是对母亲深情的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评议:该导读语为读者提示了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两篇文章的文体都是散文诗,另一个是两篇文章的主旨都是对母爱的歌颂。但细读课文,发现两篇文章不光是写母爱。如其中一篇《金色花》:小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想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让妈妈找不到自己,妈妈嗔怪寻找孩子等一系列细节更多体现的是母子之间的亲昵和孩子对母亲的俏皮与依恋。同时文章的情感主旨是多元的,不同学生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像导读语中“文章是写母爱的”这种先入为主的用“编者的感受”代替“读者的个性体验”的定论式设计显然是违背课改要求的。
导读语概括交代了文章的内容、思路、线索,代替学生完成了重点学习任务,例如《丑小鸭》一课导读语:“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再如《最后一课》一课导读语:“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阿尔萨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评议:两则导读语都从整体上交代了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思路是怎样的。但辨析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是记叙文阅读的主要任务,也是测量是否掌握文章内容的硬性指标,如果在文章前面把这些内容都交代出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肯定大为不利的。
基于上面一些浅见,笔者希望人教版教材在修订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更新课文导读语设计,最好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导读语和上课教师导入语的关系
教材中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自学课文。讲读课文教师上课时都会设计一些导入语。如果讲读课文的导读语和教师导入语一样只是起到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可以不做安排,更有利于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思考。
2. 导读语和课后题的关系
导读语在前,课后题在后,分别是课文学习内容的两端,但不是呼应关系。导读语里提的问题,课后题不应再提,同时导读语不应该是课后题的答案。
3. 导读语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关系
导读语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当然是“导”。“导”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学”。如果出现了因“导”碍学,因“导”害学的情况就不如不“导”。要想让“导”助“学”,编者就应该明晰不同课文的“学习重点”,让“导”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7.人教版六上语文教材 篇七
教学内容: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到“分数除法”单元。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即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稍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者少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一个小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不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同时也不再呈现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这样可以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会灵活选择简便算法进行分数计算。教学难点:
1、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去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2、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但它的学习与整数乘法和分数的意义、性质有紧密联系。分数乘法就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导入分数乘整数,再扩展到分数乘分数。再如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都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紧密联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又如,分数乘法的计算,还要用到约分的知识。
2、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
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是新课程的要求和本套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同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或学生身边的问题,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苏教版六上《学与问》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学生预习(明、读、标、查、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词语。
3、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学会阅读说明事理的文章。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板书。
1、从“学问”一词直接导入: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你觉得有道理吗?(指名答)
2、揭示课题,(板书“与”,齐读课题)23 学与问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提问: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二、自读课文,检查效果。
1、(多媒体出示)结合预习再自学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快速读顺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教学。
(1)多媒体出示新词。
不懈探求、瞬息万变、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a指名开火车读、正音,提醒读。
b指名提醒字形。指导书写“瞬”(注意右半部分的笔画),生描红、书写“瞬”。(提醒做姿、执笔)(自评反馈)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体会说明事理文章的特点。相机指导朗读,指导读好。
1、(多媒体出示)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1)指名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a指名答并(板书: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指名读第一节(认真听适当评价、再指读、齐读)
b出示并指名读第三节。(评价并指导读好、齐读)(相机理解“瞬息万变”说变化快的成语)(板书并理解“能者为师”)
c过渡:课文结尾还讲了什么道理呢?(板书:勤学好问、养成习惯)出示指名读第5节(评价读、齐读)
过渡:课文又是怎样把这些道理说清楚的?(指名答板书:提观点、举事例 哥白尼
沈括 下结论)
d(出示图片、学生简要介绍哥白尼)指名读第二节(评价、指导读好“?”练读、指读)(你觉得哥白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勤学好问
e学生简要介绍沈括。指名读第四节(评价、指导齐读)(出示诗、指读、齐读)(谈谈你对沈括的印象 板书:问思结合。)
2、体会说明事理性文章的特点。
(1)对照板书小结:课文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四 不懂就“问”、布置作业
1、不懂就“问”,快速浏览课文“自学质疑”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提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作论证:举例{哥白尼、沈 括}
能者为师
9.人教版六上语文教材 篇九
一、说明文教材选编篇目及所占比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旧版(2001版)和新版(2013版),所选课文总篇目都是169篇,说明文选编也都是15篇,说明文所占总篇目比重均为8.9%。两个版本中相同的篇目高达13篇,具体如下:
《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除了相同的这13篇以外,旧版选取了《山市》和《你一定会听见的》,而新版则选取了《河中石兽》和《落日的幻觉》,略有不同。
二、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选编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就整套书而言,讲究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七年级(上册)只是了解、接触说明文,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然而八年级(上册)首先要求注意抓住事物特征,要理清说明顺序。其次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再次周密的语言。最后要求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从所选篇目数来看,新版和旧版教科书都是15篇,没有增减。从说明文所占比例来看,都是8.9%。从所选篇目内容来看,大部分内容没有变动,只有两篇进行了替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适用于智力快速发展的中学生,说明文选编过少,不利于中学生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说明文选编过多,又可能挫伤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锐气,经常学习说明文,让中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反而助长学生的叛逆心理。
(三)选文安排过于集中,外国说明文所占比例不大。
新版语文教材选录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在初中学段三年中,有两年时间初中生会接触、学习说明文,可以使中学生很好地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说明文集中于系统性较强的单元中,且在九年级整个学年里都没有涉猎说明文,不利于初中生说明文知识的巩固。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占到初中总说明文的6.6%,比重显得薄弱。本人觉得这样选取外国说明文的态度是可取的,初中阶段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此阶段中学生对说明文的了解还很薄弱,没有对说明文形成自己的基本认知,盲目地接触太多的外国说明文,有可能会引起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偏向,采取稳定、保守的态度对待外国说明文是有道理的。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提出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不难看出,在初中阶段对处于智力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在说明文方面要求并不是很高,只是了解领会为主,不要求掌握。反映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上,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说明文是准确的知识传递,生动的语言结合的产物,从而在生活中养成这种科学的探究精神。其次,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逐步学会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养成良好的说明文写作习惯,掌握基本的说明文写作技巧。
四、初中阶段说明文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对人教版教材中初中阶段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初中说明文教学要求的分析,对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探索如下:
(一)着眼于教材整体,熟悉教材,系统规划,稳步推进。
放眼于整套教材,对说明文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根据说明文单元难度的层次性,逐步进行说明文教学。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刚接触说明文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灌输说明文独特文体,以区别于之前接触的记叙文,要先入为主,确立说明文的特殊地位,使学生对其进行整体认知。立足于系统地整体规划,对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进行转化处理。为了巩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说明文知识,并为其在更高学段能够更好地学习说明文,结合九年级整个学年没有选编说明文的实际,可将学习说明文课文进行转化处理。例如,进行适量的说明文阅读训练和说明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二)单篇教学要把握选文整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
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特别重视知识性和科学性,教学中总是将说明文分解为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淡化了文章的整体性,使课堂变得程式化,十分死板。因此,教学说明文必须把握选文的整体性,不能过分地强调具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当然不过分强调不表示不讲,因为做必要的技巧分析是在实际教学中绕不开的,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在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教学中就要由整体分散到部分,让学生去掌握学习说明文的具体方法,具体去把握说明顺序,品味说明文准确凝练的语言,寻找事物特征,进而培养其严谨的科学精神。
在说明文教学中,整体感知,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把所思所想灵活表达,做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科学性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摘要: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题,研究说明文在人教版教材中的选材情况,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说明文选编结构情况,促进说明文教学的改进,帮助学生读懂说明文,学好说明文。
10.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篇十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内容复习要点精选
1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6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除夕、大年初
一、元宵节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12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毛z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解释词语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不足道。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5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
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1.本课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2.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3.理解句子:
(1)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2)他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个句子采用“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了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4.课文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1)答:“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11.新人美版六上美术教案资料 篇十一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凝固的音乐--建筑”,了解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了解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了解美术的门类有很多,建筑是其中的一个。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更新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重点难点:
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能够把自己喜欢的建筑描绘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美术各门类图片,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世界中的氛围,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其中我们展示的中国古代建筑图,大家肯定不陌生。同学们说是什么建筑?对,是我们的天安门城楼。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具有音乐美感的建筑艺术。
出示课题建筑艺术的美
二、讲述新课
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建筑怎么会跟音乐有联系呢? 欣赏课本中故宫的门、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等图回答问题。
1、你知道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么?
2、大门上的门钉、铺手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有其它的意思么?
3、你留意过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呢? 我们了解了关于古代建筑的一些知识及造型,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外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欣赏凡尔赛宫殿内景及科隆大教堂、泰姬陵等古建筑。回答问题,1、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教堂是西方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不同地区、不同宗教的建筑展现着不同的风格。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具体的建筑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有了巨大的变化,你认为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欣赏现代建筑图片了解。
三、学生作业
你家乡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建筑是那座?把它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第2课 图形的魔术组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学习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本课主要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学目标:
1、欣赏夏加尔的作品感受他带给我们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2、学习夏加尔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
3、改变思维方式,利用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教学重点:
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教学难点:
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想。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若干图片、彩色笔、记号笔。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作欣赏
1、《我和我的村庄》(油画)夏加尔(俄国)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总结它的表现方法吗?
颠倒的人物、房屋,动物眼中映射出的蓝天,像花草一样握在人手中的果树??画家对故乡的种种美好回忆叠映在一起,仿佛把我们带入了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3、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把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也能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呢!
4、揭题:图形的魔术组合板书
二、新授
1、出示图形
2、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图形进行组合排列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图案?
3、图形的组合方法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
4、总结:看,在同学们的笔下,不同类别的图形变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他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来了个“脑筋急转弯”。a)学生作品欣赏
5、练习a)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组图形进行创作。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可以是绘画的主题。看谁画的形象最有创造性!b)注意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最后上颜色时注意色彩的对比。
3、说一说,你将用哪一组图形来表现什么?
4、练习、辅导。
5、作品展览和评述
a)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b)自己找找优缺点,为同学提点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c)教师点评。d)修改、评优。
第3课 添画人像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通过本课学习人物半身像和头像的表现方法,根据提供的人想的一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利用线描、色彩的方法生动的表现人像的另一半。本课在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点是发散思维训练。【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能力目标:学习人物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
3、情感目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重点】赏和了解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学习利用头像的一半创造性地添画另一半。
【教学难点】发散和想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人物头像图片、绘画用具。学生:人物头像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引出课题——添画人像。根据作品简单分析添画人像的方法。引发兴趣,简单了解作业方法。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画人物头像的基本方法。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人物头像。(1)分析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2)五官有什么特征?
根据教学课件中提供的人物头像,分析头像的表现方法,分析人物五官特征。初步了解画人物头像的基本方法。2.播放教学课件。
人物头像切割图——展示添加过程。提出问题:
(1)你对片中哪些地方最感兴趣?(2)添加部分运用了哪些方法?
(3)添加部分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想象和夸张?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观看教学课件,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了解作业方法,学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方法进行表现,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进行表现。3.布置作业要求: 利用正面人物头像图片,剪成一半贴在作业纸上,可以采用与图片相同的方法或其他方法添画人像的另一半。组织学生交流: 你准备利用什么方法?怎样表现? 4.了解作业方法。
交流:如何利用图片的一半,添画人像另一半,交流准备采用的表现方法。明确作业要求,准备按要求完成作业。通过交流相互启发,进行构思。5.教师演示。利用实物投影演示:
(1)利用线描的方法添画人物头像的一半。
3(2)展示并分析相同的一幅画,分别利用油画棒、水粉、黑白画等方法进行表现的艺术效果。
观看教师演示,学习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现。观察和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了解、掌握表现方法。
三、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书中的学生优秀作品。【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书本中优秀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在表现方法上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1.看书第18页和第19页。问题:(1)人物头像有什么特征?
(2)利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添加的?
(3)添加部分有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哪些地方是应注意改进的? 2.看书并分析:作品在方法上、形象上是怎样体现创新表现的。
四、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辅导。教师辅导要点:
(1)图片切割方法和粘贴位置。(2)工具的选用。(3)创新的表现。
(4)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不同程度的有针对性的辅导。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艺术实践。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表现。
五、欣赏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组织学生评价作品。(1)展示作品。
(2)根据作业要求进行评价。2.教师点评,课堂小结。
第4课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教学目标: 欣赏感受线描画的独特魅力
1、学习线描的表现形式: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2、完成一幅用线画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教学重点:感受线描画中线条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掌握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粗细黑色或兰色水性、若干图片 第一课时
一、范画导入,揭示课题
2、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3、你能总结它的表现风格吗?
4、揭题:线描画板书
二、新授线描画,感知学习线描画的绘画形式
1、《鸭子》、《鱼》欣赏,你能感受线条的魅力吗?这些线条分别是怎么表现鸭子和鱼的纹样的呢?(小组探究)(汇报)
2、线条的种类:点(大点、小点);线条(点的延长);面(点的聚集和线条的增粗)??
8、感受作品中线条所产生的对比效果
(1)《门神》《印第安人》对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线条的粗细不用;线条的疏密排列不用;线条的各种样式不同??)
(2)《门神》《牛仔裤》对比,你能发现同样是线描作品,他们又有什么最明显的不同呢?(黑白色块)
(3)想一想,这些黑白作品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呢?
(4)哪幅画对你的启发最大呢?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呢?(可以和色彩画想比较)
(小组讨论相互的感受)
(5)小结:我们手中的画笔就像乐器,那黑白的色块、疏疏密密的线、错落有致的点,犹如跳动的音符演绎出优美的旋律。刚才我们所看到了线描作品,都是以生动丰富线条表现出变幻多姿的视觉世界。
三、练习
1、如此魅力的表现手法,你也先过来尝试一下吗,那你想画什么呢?
2、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是你绘画的主题呢!
3、练习用线描述物体,力求表现物体的质感,讲究线的疏密粗细、黑白对比。
4、作画步骤:
(1)构思(2)起稿(3)线描(4)调整
5、练习
6、辅导
四、作品展评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作品展览,进行评优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2、为你的好朋友提点绘画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二、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创作激情
3、优秀作品欣赏,强调黑白对比
4、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找出存在的优缺点。
三、继续创作绘画作品。
第5课 亲亲密密一家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一节容量大的技法课。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儿童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它们都表现了生活中家庭成员间平凡而温馨的瞬间,由此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并有感而发进行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又适当扩大了亲情的范围,由人到动物到拟人的植物,使表现得范围更加宽泛并引发孩子用一颗爱心去观察世界。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尽量借用信息技术直观、容量大的特点,以最为简便快捷的方式传达知识信息;用情境表演、动画人物引路,教师示范等多样活泼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迅速形成创作意识。着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掌握粉印版画之以表现形式。应会:仔细观察、体会,表现亲亲密密的场景,了解粉印吹塑纸版画的表现风格。
2、隐形内容与目标。
通过创作组合表现一家子亲密的场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粉印版画的形式,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场景。
难点:
1、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亲密感。
2、粉印过程中颜料水分的怎样掌握。
三、学习用具:
吹塑纸、各色卡纸、水粉色、调色盘、笔洗、铅笔、夹子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谈话切入,引导学生体会家人之间的关心,并初步留意亲密时的动作和表情。]
1、谁来接你放学?知道感受爱并回报爱,老师要送你一张笑脸。(师贴笑脸)
2、没有人来接的小朋友很勇敢,老师也要送你一张笑脸。(有意把笑脸贴在一起)
3、猜两张笑脸是什么人,她们有什么关系?她们在干什么?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亲亲密密一家子。
二、情感体验,感知体会。
[设计意图: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引路,调动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讲述回忆来增强学生对亲情的体验。]
1、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在电视和各种图片上,经常看到这样亲密的一家人。(课件)
2、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有哪些动作和表情能表达家人之间的亲密呢? 指生回答,师生共演。
3、今天,我们课堂上还来了一对亲密的父子,看他们是谁? 小头爸爸问问题。指生回答。学生回忆自己家里的亲密场景。学生感受动物之间的动人亲情。
三、探究技法。[设计意图:以大头儿子教画这一形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探究粉印版画的技法,自主学习] 课件播放大头儿子配音,展示范作,了解材料和粉印版画的表现效果,来引导学生学画。
以“入学试题”这一方式让学生探索粉印版画的技法,并了解在制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四、观察学习。
展示作画步骤,了解作画过程。
师示范作画过程,学生用语言讲述制作过程,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以大头儿子下挑战书和小头爸爸送奖章这一形式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展示书上作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构思。
五、学生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创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粉印版画这一表现形式,并创作出有意义的画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爱心,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 出示作业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创作师巡回指导。
六、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审美意识,总结粉印版画的制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创作技巧。] 展示学生作品,并作适当评价。
1、你在做版画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你的作品时怎样表现出亲密的场景的?;奖励“爱心宝贝”奖章;
七、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加强情感教育,通过课后作业教育孩子学会感受亲情,主动回报亲情。
师总结本课内容,并鼓励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行动向家人表达出对他们的爱。
第6课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第7课 箱板上的新发现
【教材简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运用使用纸箱板这种特殊的材料,再结合特殊的技法,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带给同学们一些启发,进而能有更多新的发现,做一个敢于实践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瓦棱纸进行有趣的艺术活动。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教学重点】利用瓦楞纸的特点,掌握在瓦楞纸上镂空造型的技法和多层瓦楞纸与色彩卡纸拼贴等方法。
【教学难点】层次感和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 【教学准备】瓦楞纸、刻刀、颜料等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回忆交流
我们曾经尝试过用哪些方式方法进行创作?(结合实物欣赏)学生讨论回忆:绘画、剪贴画、版画等。
三、导入新课以前我们都是用商店里出售的“正式”材料进行创作,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纸箱板。撕开表面的牛皮纸,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弯曲排列的瓦楞纸。搜集资料并反馈。
四、分析思考瓦楞纸和其他的纸张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用纸板箱创作时我们应该发挥它的哪些特点?避免哪些不足?小组探究。
撕一撕:箱板上的瓦楞纸不止一层,两边还夹有光滑的牛皮纸,可以撕出不同的层次;纸箱的厚薄不同,里面的瓦楞纸也不同;箱板纸层之间粘接的牢固度不同,撕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五、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游戏的创作活动,教师参与活动,并给予合理建议,以引导完成作品。选取一张瓦楞纸或纸箱板备用。接力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块箱板,全班合作完成):
1.几位同学分别在纸箱板上撕出或刻出自己喜欢 的形象或肌理。
2.撕到一定程度,滚油墨或刷色,挑选合适的角度在大纸上印制。3.继续撕刻,改变底版,再在大纸上印制。4.调整构图,直至全班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六、评价展示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评议。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8课参观劵的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基本了解参观券的一般知识、特征,并掌握有关设计知识。2.发展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扩展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关于券面的尺寸大小、构成的形式、内容等应该有所规定。有的必须严格,如券面总体尺寸——长宽各多少,其中存根留多少,副券占多少,或者只要求设计正券券面,其余略去。至于构图形式是横是竖,选取什么图饰内容和表现手法等,则可宽泛、灵活一些。再
则,对文字内容,也必须作出明确规定,如名称、票价等。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掌握有关基本常识,必须提出适当的要求进行制约,使他们的思维能自由地,但又有目的地运行。要多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去完成作业。
教材分析:本课编排了数枚参观券供欣赏、借鉴。从中我们不难了解设计参观券的基本形式和内容。首要的是名称,如“故宫博物院”、“武陵源游览券”??以及与其相应的图饰,图饰往往占居券面的绝大部分面积;其次是票价和有关注明等。总体形式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券有正反两面,以正面为主,有的在反面印有导游图,或印有关要求乃至广告等。为了方便各种类型的参观者,有些券面还附加了英文或其他文字。
教具准备:参观券(实物)数枚,启示设计思维的图片若干 学具准备:作业用纸,直尺,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张参观券说:大家都知道老师手上拿的是一张参观券。参观券是参观展览或参观名胜古迹时,用来表示已付参观费的凭证和留作纪念的纸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参观券。板书课题:设计参观券(二)传授新知。
1.参观券的设计形式。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两种设计形式,是哪两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2.参观券的构成。
参观券主要是以图为主,再配上必要的文字而构成。(板书: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图是指参观券的图案纹样,其内容一般是供参观的内容或景点,具有纪念意义。(板书:纹样:内容,景点)文字主要由地点、名称、票价等组成,(板书:文字:地点,名称,票价)字体可采用美术字、行书、隶书、篆书等。(三)学生作业。了解)
提出作业要求:选择本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设计一张参观券。出示几张范画粘于黑板,供学生设计时参考。
教师巡回指导,对设计得较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并展示其作业。(四)展示优秀作业,总结全课。板书设计: 设计参观券
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地点,名称,票价
第9课 神秘的礼盒
课时:两课时
课型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内容。教材内容以训练学生利用综合材料进行造型表现为目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可利用的制作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礼盒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体验巧妙利用废旧物的乐趣,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生活的情趣,启发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了解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学会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教学难点:综合利用材料,创新设计制作礼品盒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优秀作品,课件 学生:不同形状的纸盒,卡纸,胶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日、生日、纪念日等特殊日子里,你有心爱的礼物要送给最亲近的人吗?你该怎样把它们包装得巧妙、实用又充满情趣呢? 揭示课题:(板书)神秘的礼盒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分小组观察礼盒:
(1)根据外观设计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在?(2)打开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3)你认为礼盒 设计的巧妙之处有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应该怎样修改? 2.播放课件:
观察欣赏生活中礼品盒的种类、用途,发现和了解设计与实用是怎样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
(1)你的礼物准备送给谁?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喜好?你想用什么样的盒子来包装?
(2)收集来的包装盒哪些外观可以利用?哪些需要装饰美化?(3)装饰丝带有哪些不同的系法?
设计意图:启发思考,引导分析,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突破如何综合利用材料,创新设计制作礼品盒的方法这一教学难点。4.组织学生看书
分析书中优秀作品,你认为哪些作品设计与制作体现了创新?
三、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收集生活中的盒子,选用适当的材料,为自己的小礼物设计制作一个精美的礼品盒。
2.辅导学生完成作业。3.辅导要点:
盒子形状的巧妙利用、盒子内部的创新设计,盒子外观的美观装饰。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二、完成制作。
教师就上节课学生的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发现的普遍问题或学生存在的困难,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学生继续创作,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表扬、展示设计美观、新颖的学生作品,以互相学习、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
三、作品展览和评述。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作品哪个最吸引你呢? 2.自己找找优缺点,为同学提点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3.教师点评。
4.评选设计之星:最佳制作奖、创新设计奖
设计意图:开展互动式参观、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评价能力。
四、小结拓展:
回去为家里的长辈制作神秘的礼盒,送给他们一个惊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关爱家人,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优良品德。
教学反思:本课以训练学生利用综合材料进行造型表现为目的。开始学生的概 念比较模糊,觉得书上的范作较好,就想依葫芦画瓢。我在教学指导中,没有过多地考虑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去“临摹”范作,做到举一反三,如果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范作,从色彩、用料、制作方法上下功夫,学生的作品就不会出现枯燥、单一的现象。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想,真正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提高设计兴趣,创出佳作并非易事。只有让学生学会从范作中去发掘创作灵感与激情,大胆放手地去做,学生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佳作。
第10课故事中的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粘土塑出一个故事中的人。
2、抓住人在故事中的特有姿势,塑出运动中的动态。(练习)
3、努力表现出人的美。(接受)重、难点重点是用泥土塑出自己熟悉的人的姿势。教学准备教师:泥塑“故事中的人”的不同作品投影片若干、范作、彩泥及泥塑工具等。学生:课本、彩泥及 泥塑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讲故事
1、观察投影中的人物。
2、出示教师的泥塑作品。师:今天,我们用橡皮泥塑故事中的人。
二、教学新课,指导泥塑故事中的人。
1、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个姿势的造型在黑板上演示。
2、小结:用粘土塑一个运动着的人,首先要塑出个完全的人,即有头躯干,上肢和下肢。然后,依照人在运动中的不同姿态,适当将头躯干四技作适当的扭转。弯曲,就可塑出千变万化的姿势。给人物穿上与故事中的角色相符合的衣着。
2、教师示范。
三、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塑造,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讲评。
作业A类作业:参考书中的图片及范作,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较生动、结构稳定。
B类作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生动、结构稳定。
第11课 镜头里的花
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对现代生活状况已经有一定的主动意识了,尤其是相机或手机的使用 更是很普遍,有兴趣的孩子对于拍照已经很是熟稔了,所以这节课要求教师必须精讲、精炼,知识要准确到位才行。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代表性花卉,名字和寓意。初步了解摄影的入门知识。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拍下构图均衡、角度优美的花卉。
3.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互相合作;培养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生态的意识。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相机的构造及功能,学习拍摄的技巧。教学难点:拍摄一组姿态优美、构图均衡的花卉作品。教学准备:图片实例 数码相机 像素高的手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书中和自己的作品在大屏上展示,激发学生热情。
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展示花卉图片,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镜头里的花。
二、新授
1、认识家乡的花卉,了解相关知识。
2、那这些精美的图片是怎么拍的呢?
展示教材左下的两幅图片,看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幅主次混乱,取景没有重点。第二幅构图均衡,抛弃不必要的细节,可以突出你要拍摄的重点景物。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分析,感受奇妙的意境,引起他们的兴趣。)
4、讲解景深的作用:突出主题,弱化背景。景深法则:当被摄物体比较深的时候,应该对焦点选择在景深的前1/3处,因为这样,对焦点后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都可以使用这个法则。记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距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就越大。
曝光规律:
一、按照主体的亮度曝光,背景亮,突出主体;
二、按照背景的亮度曝光,背景暗,突出主体。
三、艺术实践
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取景,拍摄一组有艺术韵味的花卉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有条件的可以把照片冲洗出来,举办一次摄影展)把学生拍摄的照片输出到展屏上,共同欣赏。提出建议或意见,师生交流讨论。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
今天我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花卉美好的时刻,这美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 产,所以我们要珍惜她们,保护好我们现有的资源。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拍摄一些破坏自然平衡的现象,我们举办一次环保摄影展。
第12课 神州风采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宝贵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2.能与同伴相互交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胜、故迹、物产以及艺术和民俗等。3.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与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关心祖国的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宝贵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与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关心祖国的发展。
教学难点: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一幅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遗产的含义
1、文化遗产是历史和艺术价值都非常出色的建筑遗址以及雕塑、绘画等遗产。
2、自然遗产是自然景观和陆地及海洋的生物和植物,或者是包括地貌等在内的森林和山峰等的遗产。
3、复合遗产是具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条件的遗产。
二、引出课题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独具中国特色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一看到一说到这些,都能让人想到中国。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题,板书)
三、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和民俗艺术。
1、采用中国地图、画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引入课本中心内容:通过欣赏来了解祖国的锦绣山川——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颐和园等,并且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的风格。
2、展示长城等有建筑图片。它们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奇迹。
1、小组交流讨论。
师:除了这些,我们还有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民俗艺术、秀丽的河山以及雄伟的建筑,人们一看到它们,就想到中国。让我们小组讨论一下,比比谁知道的多。(出示)(小组交流)2.汇报交流。(指名答)3.归纳总结。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也上网找了一些图片,你们看,这是我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兵马俑(出示图片),它是秦始皇的陵墓,在西安。你们看这是青铜器,它是我国古代器皿(出示图片)。还有我国的艺术国粹-京剧(出示图片)。我国的艺术瑰宝-书法(出示图片)。
再给大家介绍一些我们祖国精美的民间艺术:有剪纸(图片)、草编(图片)、风筝(图片)。
最后看看我们祖国雄伟的建筑:北京天安门(图片)、故宫(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图片)、金贸大厦(图片)。
四、了解中国特色的自然遗产 来看看祖国秀丽的河山:书本提供图片
及事先准备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我国最大的贵州黄果树瀑布等图片。(略)
五、激发感情,祝福祖国(1)我们的祖国取得过许多辉煌的成就,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小组交流)(2)作为神州大地上的一分子,你想从哪里去表现祖国的神圣和美丽呢?
六、学生作业
七、作品展评
第13课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意义。能够用自己的美术语言描述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意见。
2、过程与方法
查阅和搜集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资料,从美术欣赏的角度感受和了解我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运用绘画、摄影和短文等多种形式,举办一次汇报展,表达对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感受和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和兴趣,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和历史的了解与尊重,积极参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教学重点
了解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难点
运用美术语言表达对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感受好认识。教学准备 课件 资料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库淑兰的影像照片。
提问:有同学认识这位农村老奶奶吗? 她出现在课堂上,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请你们在教材31页上找到答案。
2、学生自主探究
3、认识大师
课件出示库淑兰的剪纸作品
(1)早起作品(1980—19890),简洁明朗,色彩绚丽(2)晚年作品(1989—2000),纯朴华丽,富有装饰美感 4,揭示课题
(1)什么事非物资文化遗产?
(2)对于我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你们都了解哪些?(3)学生看教材33页的小知识
(4)教师小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我国2006年第一届“文化遗产日”的主题。
(5)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分析范例
教师以“惠山泥人”为例,引导学生欣赏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艺术作品。
1、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生产和销售都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
2、惠山泥人的发展:始于南北朝时期,明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3、惠山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江苏的惠山泥人《闹天宫》、北京故宫漱芳斋戏台、昆曲《牡丹亭》、漳州木偶《青大花》、皮影《曹操发兵》等图片。
2、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
3、雅俗共赏的戏曲:京剧。你了解哪些京剧艺术的知识? 木偶的制作与表演 皮影艺术的特色
4、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和特色
四、调查家乡
你知道家乡有哪些非物资文化遗产吗? 还有哪些项目适合申报非物资文化遗产?
你对保护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有哪些建议?
五、艺术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资料,围绕保护或申请非物资文化遗产为主题,有绘画、摄影和短文的形式举办一次汇报展。
六、展示评价
请各小组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小组的给予评价和建议
七、课堂延伸
继续探究我们身边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内容。
第14课 家乡的小吃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如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绘制方法 应会:尝试采用和工具来制作一份家乡小吃 隐性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历史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通过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历史和习俗,加深对本地区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多种表现方法
难点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观园美食城吗?想不想去一饱口福?(学生齐答)
2、(出示图片)快看!上面这位同学吃得津津有味!你们知道他吃的是什么吗?(学生带着好奇心猜想)——臭豆腐。
3、简介臭豆腐
炎热的夏天,湖南长沙市的大街小巷,都在吃既便宜又好吃的臭豆腐,虽然闻起来很臭,但吃起来却很爽口。
4、长沙的人们就把臭豆腐当做最有名的小吃,那我们的家乡——山东又有哪些特色小吃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睹山东的特色小吃吧!(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风味小吃。
(1)日常生活中的风味小吃无处不在,请你说一说你见过的特色小吃。
(2)同学们说了那么多风味小吃,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吃图片让大家欣赏一下。
2、小组互相交流、介绍
老师知道同学们也搜集了许多家乡小吃,请大家分别从食品的名称、历史、颜色、味道、制作工艺等方面介绍。(3)提出质疑
这些风味独特的特色家乡名吃为我们家乡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要用彩泥、彩纸等,把他们制作成模型,并配上说明让那些外国朋友也来 一品其风味,使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你们组准备用什么形式来介绍和推广呢?(4)教师展示
为临沂特色早点—糁设计一个商标或广告,边做便说明一些简单的常识(如产品名称、产品特点、保质期、生产日期、地址、电话号码。)
在制作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困难?还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老师或大家的帮忙? 引导学生提出困难和问题,老师讲解示范,有些可提示学生看书解决。(5)课本上的图片给了你那些启发?
(6)家乡的这些小吃很有名,俗话说得好“好喝的酒还得勤吆喝”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外地朋友知道并来尝一尝呢?
三、自主探究、探索尝试
今天让你们大显身手,咱们举行一个“校园美食大比拼”
(1)以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彩泥。彩纸制作一份家乡的小吃。(2)推广你的小吃
如:一张美食推广卡,设计一句独特的广告标语。
四、评价、展示
(1)举行美食展销会,让学生把做好的小吃放在展示台上,自己介绍并推广。(2)设计有新意的小组介绍设计思路。
五、拓展
课件展示祖国各地的特色小吃。
祖国各地的特色小吃品类繁多、外观精美、风味独特,希望同学们能将它们向更多的朋友或国际友人介绍、推广,使我们的小吃文化发扬光大,风靡海外!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主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激情回答,并心中生疑。学生质疑:
(1)臭豆腐真的那么好吃?它是怎么做的呢(2)
第15课家乡的艺术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制作材料有困难可用绘画完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民间艺术品 学生准备:制作工具、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泥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授课
邀请对泥人发展比较了解的老人讲解泥人的源起传说与记载 惠山泥人确切的起源时间,现在已很难推断。
在相关的传说中,最早的一则是战国时期,据传孙膑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研究兵法,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因此旧时艺人们供奉孙膑为祖师爷。但这则传说至多只能视作吴地泥人的原始。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
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与此同时,惠山泥人的另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也是追溯至明初。据称,明洪武年间,军师刘伯温夜观星象,发现无锡惠山有旺盛的灵秀之气,将出文臣武将大乱江南,于是来到惠山脚下教百姓捏泥人,欲以泥臣泥将泄去惠山的灵秀之气。
明季文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比王季重稍晚的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也写道:“无锡去县 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因此,现在一般将惠山泥人的起源年代定在在明代之前。
3、欣赏制作泥人的录象
清晰的了解制作过程,进一步对泥人艺术的感知。对装饰花纹、装饰色彩、装饰手法有更多的感受。
4、欣赏各地民间艺术作品
民居木雕(清)浙江凤翔的马陕西 陈家祠砖雕(清)广东泥咕咕河南 面花山西剪纸陕西 刺绣贵州
六、学生作业
可以动手试试做做,也可画一画。
七、展示评价
第16课发现老房子的美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表现建筑所使用的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
2、利用盘条成型是、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表现老房子。
3、发现和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蕴含和工艺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表现老房子。教学难点: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的资料、陶泥、课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汇总资料,引导学生交流。
三、讲授新课
1、小组研究
引导学生分析:在众多的老房子中,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该如何表现?
2、尝试表现:组织学生分组尝试技法,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反馈与交流:谁的想法别具新意? 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4、欣赏:欣赏书中图片及相关资料。
5、示范
教师做示范:做底——文体——细节
堆砌、手捏、盘条、泥板等方法,可以用刻、压、粘,添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四、艺术实践:
制作一处富有生活情趣的老房子。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找出细节有新意的作品随时进行展评。
五、评价展示,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引导学生谈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小窍门和新方法,并进行技法交流。教后反思 通过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了解、直观欣赏图片等,加强学生对老房子的观察、分析环节的训练。要注意学生创作时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第17课 家乡的老房子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变 化。
2、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建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2、收集各个地方不同建筑、民居的照片、图片、邮票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一)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和变化
1、展示作品,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
课前大家都观察了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了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1)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2)在绘画、欣赏和评时的观察中,你觉得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小结:我们住的房子大多是楼房;也有的是平房,或者说砖瓦房,红红的瓦,白白的墙,这一切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老房子,让我们去看一看。
2、通过比较,感知家乡房子的变化(1)(出示制作的“老房子”课件)想一想:我们家乡有没有这样的老房子?你喜欢这样的老房子吗?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2)同桌交流(可以结合课下搜集的照片或图片进行交流); ①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老房子?
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说你当时的感受。(3)全班交流。生1:在我的老家农村见过这样的老房子,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历史久远。生2:我也是在老家见过这样的老房子,觉得非常得好奇,回家总喜欢到那里去看看。师小结。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门前的石狮子,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古老、新奇。同学们,我们生长在江南水乡,让我们一起来画我们家乡的老房子——江南水乡。A、讲解线条画
(1)勾画外轮廓形及比例。(2)从主要部分入手。(3)线条明确,有密变化。(4)明暗对比强烈。B、讲解色彩描绘的方法。
(1)在初步概括的线条画基础上作色,线条不要有明暗变化,只要线条明确。(2)线条、色彩画分两种清淡,稍有色差及鲜灰变化。
(3)以色块为主的,线条只要框出结构即可,色块鲜明,对比强烈。D、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学习用线条描绘老房子的特征。(1)遵循原则:整体——局部——整体(2)讨论用线的方法:是自然曲线好,还是笔直的好?
2、色彩描绘方法。(1)23 线条结合法。(2)色块表现法。
3、小组讨论总结线、色描绘方法,并想一想自己适合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E、交流,好的作品上台交流。
第18课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与目标
应知:
1、(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对家乡某一方面的过去与现在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2)知道自己家乡的标志性景观,并能作简单介绍。
应会:(1)能用手绘小报、文字、绘画等形式综合表现家乡的变化。(2)能够与同学合作,搜集、整理资料,进行采访、调查活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搜集资料,走访调查家乡的历史与发展。2.通过一至两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这一主题。难点: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1.引入。(1)播放课件:从猿人到现代人的人类发展历史图片,引入“发展”的概念。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2)提问:谁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一说家乡这几年哪些方面有了发展变化?(3)小结: 我们亲眼见到的变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我们的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观看并思考。
学生回答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无论大小均可以说。2.授新课。
(1)家乡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的了解。请各小组同学把本组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各组问题卡上的内容进行讨论。
(2)“我把家乡的发展说一说”(小展示会)。①家乡的胡同与现代街道的变化。②城市与农村现代建筑 问题卡(课件): ③交通工具的变迁 问题卡(课件): A.早期的交通工具 B.现代的交通工具
C.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 D.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3)家乡的这些变化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与本组题目相关的文字、图片、物品等资料进行交流,并按照本组问题卡上的内容加以讨论和整理。各组的学生代表发言。认真倾听各组的发言。其他组学生可进行补充。
3.把本组的题目用所学过的小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文字抄写、文字排版、图片绘制等各项工作。
4.小结: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家乡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新城。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让我们去了解它更多的历史和发展吧,你会更加热爱它。5.作业用班级或校级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课后反思:
本课是“家乡”系列最后一节课,它既是对前三节课的总结,也是对前三节课的升华。前三节课从家乡的老房子、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艺术三个点出发,对同学们家乡的历史、传统进行了探究和总结,而本课则把视点放在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上,寻找家乡发展变化的足迹。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是一节“综合探索”课,其综合性是多方面的。从本课的题材上讲,它综合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事件、文物、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表现方法上看,它又可以用手绘小报、绘画、文字、摄影、板报等多种表现方式呈现学习成果;从学习方法上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本课给予了教师很大的创意空间去设计、完成家乡历史和发展的学习活动,当然这对美术教师也将是个挑战。
第19课博山内画壶创作艺术
课型造型 表现 课时1 教材分析 内画壶是清代末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汉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品,最开始只是为了装饰鼻烟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在玻璃、水晶等透明材质的壶或瓶坯的内壁作画,用的是反向作画的手法。因其精妙的笔触被世人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本册教材安排这一课内容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现生活中美术的身影,从而进一步挖掘美术世界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情分析
此处手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内画艺术,知道内画艺术的基本特点以及内画是如何画出来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在观察材料、欣赏制作过程等学习过程中体会民间艺术的美感,增强传统文化意识和时代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加深对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画壶创作艺术的了解,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内画壶艺术的感受,能对中国民间艺术理解与评述。教具
课件、视频 学具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学习,查阅内画壶的相关资料,如果学生家中有内画壶的,可以带到课上,方便学生观赏学习。
一、激趣导入:
老师出示内画壶艺术作品的图片(课件),请学生猜一猜这些作品有多大,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种艺术作品就是——内画。出示课题:博山内画壶创作艺术
二、深入探究
1、何为内画艺术? 二次备课
教学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交流谈话拉近师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内画是中国民间独有的一项传统绝技。它是由艺人们采用特制的画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透明材质的壶或瓶坯内,反手绘出精工奇巧的画面艺术。
2、了解内画壶的起源:(课件)内画壶又称鼻烟壶,是汉民族特有传统工艺,以前西方人根本不相信是直接画的,直到工艺公开,制作场所可以参观。内画壶一开始只是装饰鼻烟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工艺品,内画壶一般采用半透明料器制造,比如玻璃,高级的也有用水晶、玛瑙、翡翠等制作的。早在19世纪末,就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大量行销国内外市场。现在,内画壶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工艺品。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内画壶的珍品。
3、内画艺术的创作题材与流派: 内画的题材从简单的装饰图案开始,慢慢发展到山水、人物、花鸟,进而在图画中插入具有故事情节的传说和 神话,在绘画技艺成熟之后,又进一步借鉴国画艺术,给每幅作品加上题款、印章,使得内画壶越来越具有欣赏性,将中国文化精髓中书法与绘画之雅移植于内画壶中。内画艺术有四大流派“京、冀、鲁、粤”。以山东博山为中心的鲁派内画,创作风格粗犷、豪迈、泼辣。代表人物是毕荣九。播放课件:欣赏鲁派内画壶作品。
4、视频欣赏或看书48页。学生边看边思考:1)内画艺术是怎么画出来的?2)画好内画的几个要点是什么?3)内
了解内画壶艺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述。
直观感受内画壶艺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欣赏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民族自豪感。画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三、小结评价:
组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在了解和欣赏内画壶艺术的过程中,是否积极与同学交流,是否用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怎么样的快乐?在美术学习中有什么新发现?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以《博山内画壶创作艺术》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引导学生感悟课堂、享受课堂、总结提升。板书设计
博山内画壶创作艺术
内画的创作题材:人物、山水、画鸟„„
第20课文房奇葩—齐笔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材共两页,展示了齐笔的历史、产地和制作工艺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家乡民间工艺、了解中华传统制笔工艺甚至传承民间手工制作方法都有很好的示范价值。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齐笔的历史、产地和制作工艺特点。过程与方法 在搜集、欣赏、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民间工艺的了解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对齐笔的热爱,培养学生对嘉兴民间工艺的了解和尊重。教学重点 了解齐笔的制作工艺特点,知道齐笔“四德”。教学难点 准确的表达出齐笔的制作工艺特点。教具 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出示毛笔,问:你认识它吗? 学生都认识——毛笔
2、你知道第一支毛笔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 小故事——蒙恬造笔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二、导入新课
1、毛笔的历史
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2、四大名笔
中国的毛笔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代的发展与完善,逐渐产生了在中国“四大名笔。” 浙江的湖笔 安徽的宣笔 河北的衡笔 山东的齐笔
三、启发新知
1、齐笔起源
四大名笔之一的齐笔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吧!生介绍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包括齐笔 的历史、产地、特点等
2、制作工艺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对齐笔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小段视频,让我们通过视频看看齐笔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吧!播放视频:齐笔制作工艺
3、总结特点
【人教版六上语文教材】推荐阅读:
六上语文人教第14课09-28
人教版六上回顾拓展八09-15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06-11
人教版语文六上基础知识的梳理10-16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07-19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08-29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名师授课教案10-05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11-07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06-16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