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2024-09-09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精选15篇)

1.《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一

“信息技术与语数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由于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现代人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化是其中的核心因素,探索符合培养现代化的人的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具有哪些优势?怎样利用网络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2004年底,由武汉市教科院统一开题,我校正式提出对“信息技术与语数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标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资源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整合,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队伍,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建构网络环境下的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1、教师目标:通过课题实践,能熟练的调用网上资源;能掌握简单的网络课件的制作;实现学科与学科间的融合、提高课堂效率,初步探索出各学科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对学科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生目标: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带着问题上网并且努力解决学习等方面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下载网上有用资源,独立地完成某项任务,增强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能通过下载资料、共享资源、互相讨论、达到沟通和理解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对新的资源的吸收,丰富自我,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能做到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遇到问题、困难不灰心的顽强毅力,具备初步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承接课题后,学校迅速成立了以校长商怀建为课题组长,语数外三科骨干教师以及电教室主要人员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确定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研究、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应用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化学习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模式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邸⒗砟睢?/DIV>

②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

③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

课题组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方式等进行理论论证和实验论证,构建相应的教学平台系统,收集有关的教学案例,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各层次的公开观摩教学。学校2005年的青年教师五项技能比赛中的优质课比赛决赛课中有多人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的英语老师黄小东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课例比赛获全国一等奖。

通过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一)确立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强调:

⑴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⑵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⑷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认知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

(二)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有关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3、主体教育方式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它

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

4、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共同体,协作完成任务。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平台基本完成课题组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平台系统主要包括“几何画板”、“课件大师”、“Microsoft Office”、“Authorware”、“Dreamweaver”、“Flash”和联接因特网的校园网组成。教师利用课件的途径和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不再强求教师制作很精美的展示型课件,而是要求老师能学会利用各种网络和现有资源按自己的教学思路简单修改后能较快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课题组制作的课件也由展示型向网络化,互动化转型,适应课题需要。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去探究。课题的研究也将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更大的促进工作。

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二

一、通过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世界, 弥补了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 而且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 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 在学校,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大多使用多媒体, 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在上语文课讲“北国雪景”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用信息技术将北国雪景呈现到屏幕上, 让学生身临其境。生活中缺少的研发材料,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 把远的拉近, 把“世界”搬上屏幕, 这就是现在的课堂, 就是学生多彩的学习内容。在画面、声音优美的旋律中, 学生对学习充满了乐趣, 同时获得了启发、受到了熏陶, 知识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通过信息技术, 学生可以在各个学科获得想要的知识, 学生更愿意去接受知识。

二、信息技术通过“人机互动”使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共同提高

尊重学生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长与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说是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可能是高中毕业, 有的学生可能初中还没毕业, 面对这种差异, “人机互动”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式与老师与同学即时沟通,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别人, 同时可以分享同学及老师的思考成果, 拓展了思维, 开阔了眼界。同时, 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学生在对知识有不理解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他们在互联网上获得的知识可以说是很多的, 所以, 计算机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且改变着学生的生活, 改变着学生的未来。

三、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 把知识掰开、揉碎、深挖细嚼、告诉学生现成的理论, 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结论, 这种教学仅停留在灌输状态, 降低了学生思维水平, 从而导致一种结果:学生懒于思考, 也思考不出什么, 现在要求教师课堂上还要讲,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讲的重心已发生变化, 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转变, 变成学习的促进者。这样不仅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 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不需要再满黑板的写板书, 可以直接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把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用实景及时切换到屏幕上,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比如在讲“初识POWERPOINT”一课中, 教师首先展示海南三亚地区美丽风光的一组图片, 并伴有抒情的音乐, 学生由此进入学习状态, 在探索简单幻灯片的制作中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接着学生自主选择主题,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作品, 网上发布, 并回收评价意见和建议, 学生通过一个个有趣的任务过程, 不仅可以构建本学科的知识结构,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了所有学科的学习方法, 培养了探索、合作、创新等重要的品质和精神,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新、信息利用等各种信息素养。

特别在知识运用环节上, 教师可以用知识的多种变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 更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关题目, 进行网上发布, 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转化为学生之间的互动, 现在的教学课堂, 应该是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是学生的领路人, 通过这种教学手段, 即可以提高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优势上进行合作, 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让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四、信息技术使师生关系面临重建, 对教师、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学生所得知识全都要靠教师口授获得。所以说教师因拥有“知识”而具有“权利”, 因知识丰富而获得“霸权”。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 这种“权利”和“霸权”将面临严峻挑战, 严重的说这种“权利”和“霸权”已经不存在了, 知识的获得和积累不再是教师的“资本”, 因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到他要得到的知识, 因为知识的检索、分析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一旦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很可能会被学生察觉。所以说如果我们不学习而有所提高, 教师面临的将是什么?只能是被教师行业所淘汰。这就要求所有教师要打破心理防线, 放下固守与自尊。抓住机会、加紧学习、积累知识、超越自己、超越学生, 才有资格去当一个好“老师”, 只有这样才有资格指导学生。信息技术是人制造的, 更是人使用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与学生, 这两种“人”有时并不一致, 教师与学生不仅要有识别功能, 而且要熟练使用。教师与学生应在信息使用背景下, 寻求新的平衡, 重建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在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是做给人家看的, 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生存质量的根本目标。

总之, 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尽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首先要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搞好, 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使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丰富多彩的课堂。只有这样, 学生对其他学科才能由想学变为爱学而好学。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教学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摘要: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极强的学科, 只有努力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才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才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三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文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以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将其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丰富内容,进而,在巩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

例如,在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PPT”的相关内容与语文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PPT”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借助语文教师在上课时所运用的课件进行讲解,然后,在基本的知识点讲授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对其完善。反之,在语文预习环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资料或者是让学生借助信息技術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自主制作成PPT课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应用巩固PPT的相关知识,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英语作为一门以工具性为特点的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其价值的直接体现,而且,作文作为英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不仅能够展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了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英语学科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在教学有关“电子邮件E-mail”的相关知识时,我组织学生用英语写邮件内容与老师或者是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电子邮件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其与各个学科有效整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对各个学科价值的实现也有着密切联系,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张艳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12).

4.《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四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科学整合的意义剖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CAI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将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教育的改革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科学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具有多样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它的应用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变化。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科学整合起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整合应该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受教育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模式,应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作用主要有:

1、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的效度。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CAI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丰富的呈现形式,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如: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教师也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2、师生新型交流的媒体。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况,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还可以发生交互作用,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合作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如在梯形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做的是在课的开始时,让同学们自由结合,四个同学一组,然后通过教学平台进入课件自主学习,并通过教学平台互相讲授各组的学习心得。这节课中,利用教师所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新知的学习,是在多媒体教学形式下的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强化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例如。《琥珀》一文中,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CAI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的形成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部分。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重要数据、实验过程、百家思想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这类材料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

4、教学效果反馈的及时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克服了以往教学延时反馈的弊端,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供诊断性反馈,也可以在教学结束后提供总结性反馈,为教学过程的调控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及时提供依据。利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呈现课程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可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5、构建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表现在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而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特点,可以改变教学的功能结构、丰富教学的形式内容、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活动的价值功能得以改善,充分促使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创造型人才。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归结起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其重大意义表现在:

1、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和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2、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

3、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核心是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整合,教育观念的整合就是要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学生能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为主,按照这样的教育观念,在课程内容的整合中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获得信息、怎样处理信息等。适合现代的教育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问题将迎刃而解。

二、实践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全方位学习环境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多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的情境、协作学习、相互交流,探索新知的工具。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

首先不能越俎代庖。多媒体辅助教学只在某些教学环节上程度不同地发挥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综合处理文、图、声、像等各种信息媒体,虽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但是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想象力的好时机。可是圆明园的图片一展示,使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不能违背教学的基本原则,不能迷信电脑的作用,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应该是定位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工具的位置上,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工具,才能起到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其次,课堂同样要体现重点和突破难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要求体现重点和突破难点,运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同样要能达到体现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目的。在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恰当的内容、在恰当的教学时间里使用电脑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还能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环境。

三、课件设计要科学化。目前课件开发使用的电脑技术越来越多,不仅Powerpoint、Authware、3DMAX、方正奥思等被广泛应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制作网页工具如Frontpage、Flash等也参与课件的开发。教师设计课件,(一)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director等多媒体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当然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一般的课件不妨试试用Powerpoint,这一软件易学易用,效率较高,其功能虽无Authorware强,但效果还算不错,用来做“家常菜”还是挺“实惠”的;

(二)是可以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用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

(三)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这时可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如此轻轻松松,何乐而不为呢?

5.《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五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的学科教学继承和发展,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很多学校开展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应用。经过多次参与和听取实验研究公开课,我发现在实际的整合研究教学过程中,不少学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理解和操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些问题,认真思考,势必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进程。

一、对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优势互补的思考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虽然教学手段变了,但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没有改变。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从而使课堂讲授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这决不是幻灯、投影、录像片和黑板的电子化的再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在教案设计、备课方法、上课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但绝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完全放弃。在实际教学中我发有这样的现象:

(1)变“人灌”为“机灌”。

教师整堂课全部应用课件进行演示,教材中所有的内容全部用课件展示(包括教材中的练习题),课件设计制作的面面俱到,授课中教师没有板书内容,学生也不用看教材,完全是计算机在授课,教师只一个操作员,学生好象是看“动画片”的观众。这样的课件只能算作是“书本搬家”或多媒体演示片,这是对信息技术做为教学辅助工具理解和应用上的误区。首先,课件应该是为突破重点、难点而设计制作的,完全不必面面俱到,制作时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采用巧妙的方式将教学思想、风格、方法融入其中,防止在不恰当或不合适地方出现媒体冗余或堆积,进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其次,不应该摒弃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如板书、板演、教具演示、学具实验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应该继承发扬,并使其在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得到发展;再有,就是要立足教材进行教学,不要总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捆绑在课件设计的既定流程上,不能用课件来代替教材,要建立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教学理念。

(2)认为信息技术无所不能,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任何课题,只要应用了多媒体,就可以立竿见影,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是随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而整合的,其作用得到了广大学校和教师的肯定。但由此而来,一些学校和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信息技术无所不能,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何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甚至认为,一节课如果不应用信息技术,就不是一节好课,不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不时髦。事实上,现代课堂教学,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作指导,这是首要的因素。其次,要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富于生命力的学生,因此教学中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作用是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

多媒体课件,现阶段仍然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才称之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仍然是主流。黑板和粉笔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工具。一方面,由于设备和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每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可能还不太现实。其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黑板粉笔仍不失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宜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能用传统教学方式很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要再用多媒体方式去解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在整合中,对教师素质提高的思考

在学科整合中,应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师观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传统观念的革新。因而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观念、知识、技能等的培训;学科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最近发展趋势的培训;而在培训提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专业(学科)水平均衡问题

在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信息水平与教师的专业(学科)水平发展不均衡,也就是说,有的老师技术好,学科底蕴却不深,这样在整合中就会重技术轻学科,整合无法向深层次发展;有的老师学科底蕴很深厚,但信息技术水平却很差,这样在整合中就无法自如地运用技术解决学科问题,也不知道运用怎样的技术能更好地促进整合。而这两个方面往往是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工作学习中不断的积累沉淀。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以学科底蕴深厚的老师为主,帮助其他教师充分理解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并设计制定出教学方案;以对信息技术掌握较好的老师为辅,在充分理解教学方案的同时,研究解决如何用多媒体的方式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在这样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使知识与技术有机结合,为今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进一步整合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我校的省级公开课《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在初期设计时,用教具进行演示,很多得出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也能围成三角形”,并且有的学生还用自己的学具摆出了一个这样的三角形,对这个难点问题授课教师设计了用课件解决问题的方案,但由于对三根小棒要求的精度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用普通课件制作方法很难做到,于是我选择了用Fireworks8.0来画这三个小棒,并用其中的滤镜使小棒产生立体效果,两端尖锐化,来体现端点连接,再将其导入到Flash8.0中,用它们制作围三角形的动画过程,使这一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这名老师观察学习了Flash8.0制作课件的全过程,学到了制作课件的技巧,因此在全市骨干教师课件制作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通过这次课件的制作,也加深了我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理解,为今后解决这类问题找到设计制作的方法。

(2)对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再培训问题

教师在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后,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个时候更需要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支持和辅导,只有让教师持续不断的得到帮助,才会促进快速发展,使其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信息技术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它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大多数教师制作课件经常使用的Office组件就从最初培训的Office97升级到现在Office版,中间经历了、、XP、等不同版本的`升级,特别是发布的Office2007更是在界面和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为课件的开发提供了更快捷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可是有很多教师由于不太习惯它的智能菜单,不但没有使用上新功能,反而在使用原有功能上也是捉襟见肘,为此有部分教师为图一时之快,放弃了新版软件的使用,继续使用旧版。这种技术学习上的“原地踏步”,在其它信息技术升级过程中,也时有发生,如果长此发展下去,势必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入进行。我们应该紧密观注新技术的发展,在适当时候对教师信息技术进行再培训;要根据技术升级情况确定培训方案,如果升级比较平稳的,可以给出指导性方案,用校本培训方式来完成;如果升级的陡度较大(如Flash8.0升级到Flash CS变化就非常大),应由上级主管培训部门进行一次有计划的全面培训。

三、对校本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涌现出很多成功教学案例,而这些案例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分散存放在学校各个计算机之中,有的就保存在教师个人的手中,有的虽然经过整理收集,但由于系统的共享性不强,成为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优秀教学资源不能充分的共享,同样也会阻碍整合的发展,怎样共享和利用这部分优秀资源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1)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站

以网络为依托,把资源上传至网络中,与大家一起共享优秀资源。这是目前最好的共享方式,但技术含量较高,维护管理的成本也相对高一些。

(2)在校园网中共享

如果没有建立网站的条件,也可在校园网中共享,当然这种共享不应该是一种分散式的,应该是集中管理式的共享。在校园网中建立专用共享服务器,把所有资源上传到这个服务器上集中共享和管理;这个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一定要采用服务器版,如Windows NT、Windows2000Server、Windows2003Server等,尽量不要使用Windows XP Professional,因为它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做服器,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同时连接数不能超过10个,而影响共享资源的访问。这种共享方式目前来看比较实用,其管理维护的成本相对较低。

6.《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发挥了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教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变得声情并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容量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充分运用资料,视频,扩展教学内容,还通过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如在讲解食指的《相信未来》时,可以通过图片,背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更有利于他们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信息技术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提高传授与训练的速度,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板书,重复讲解等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学生课上练习少,课外作业负担加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节约了授课时间,加大了练习容量,并且加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强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与传统教学理念之间还应存在一个缓冲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紧紧为教学目的服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关键。

(二)正确处理好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正确处理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一堂课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上。一节课是让学生从探求知识过程得出结论,还是从结论出发去分析成因?是用启发性教学,还是用分析归纳法教学或讨论总结法教学?选择的手段和媒体要和这些因素有关。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时机的根据是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教学策略的需要而定。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仅有熟练的应用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效果,促进教学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作为一个崭新的教学手段,多 1 媒体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高效性,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但并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虽说传统的教学模拟不具备以上优点,但数千年来的运用和改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精华部分。实践证明,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在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追求“高科技”,误认为没有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就不是一堂好课,应该看到,不管什么课,只要教学媒体运用恰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是一堂好课。

信息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信息技术是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出现的,为教学活动注入了不少活力。但不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另外一些学生的主动思考,那学生就不会得到真正的知识。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板书逐渐被多媒体取代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常见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如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很多学生不做笔记,原因就在于屏幕变化太快,很多学生感到“来不及”,或者会因记了笔记而耽误听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所无法代替的。

7.《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七

一、对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认识

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系统中,使其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有机结构,成为一个整体,共同为完成小学音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整合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即: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与小学音乐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全面深层次解析、梳理、化解与原有音乐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环境的矛盾:改变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生成新的教与学环境与方式的一个抛弃旧的、发扬优秀的、推陈出新的变革过程。

二、影响整合的基本因素探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的整合相关因素较多,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深化了认识。

1.根本地转变教育观念

实行整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转变教育观念,需要融入素质教育和主体性教育思想,树立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媒体观、评价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应由原来的教唱,转变成为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地位应由原来处于被动学唱,转变成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媒体应由原来作为教师教的辅助工具转变成学生学习音乐的工具,教学方法由原来的单纯教唱,转变成“情景创设”、“主动欣赏感受”、“协作学习”和“自主建构意义”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学评价应由原来唱歌考试,转变成综合音乐素质的分项观察、调查、考核、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教学模式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构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2.信息化处理教学内容

实行整合,音乐教学内容应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地再现出来,并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我们通过对音乐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处理,让音乐教材内容多媒体化、 情景化;并从姊妹艺术、边缘学科中挖掘, 体现音乐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抓好了适应音乐素质教育的知识、技术、能力目标的重新定位,以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为前提,设计了学习主题,确定了新的教学策略、过程、结构,特别是创设了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新型音乐学习环境, 建构了促进学生欣赏、探讨、学创、表演音乐的良好氛围。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在运用录音让学生抽象感受音乐和展开自由想像的基础上,再结合音乐运用多媒体再现音乐情境,营造音乐气氛,使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推进,感受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喜悦画面,并与自己的抽象感受和想像相比较,促进感受、想像的进一步深化和思维的多元化,更好地把握音乐形象,促进了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3.打造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行整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重新认识了教学过程的本质,重新认识人类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 教的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与同伴、与教师交流互动学习,建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2培养了基于情景创设的音乐教学策略,抓好了基于 “学”的环境系统的设计,根据音乐教学活动主题,创设适宜的真实的音乐艺术情景, 展现鲜明、完美的音乐艺术形象,建构了生动、丰富、有效的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3搞好了教与学活动方式的设计,采取“三个结合”,即集中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学习相结合;视、唱、奏、 听、赏、创、演相结合:坐、站、律动、表演的动与静相结合,建构了学习音乐的情景化、多样化、立体化空间。

三、基于整合环境的教学模式

我们经过研究实践,建构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基于情景创设的小学音乐“欣赏一表演”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信息技术理论、教学理论、音乐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模式设计理论为指导,在信息技术环境和学习资源支持下,形成的小学音乐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较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模式的结构流程是“欣赏一探讨一学创—表演”四步。模式的四步流程贯穿了学生体验音乐的不同进程,体现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不同阶段。

1.欣赏

学生在多媒体创设情景的支持下,通过听、看、想律动等形式,初步感受音乐、 体验音乐。此时,教师提出适当问题,作好诱导,使学生在浓厚兴趣中有指向有目的地主动聆听、主动思考,对音乐内容形成感性认识和初始表象,对音乐形象有梗概把握, 激发学生进一步自主探讨音乐的兴趣。

2.探讨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或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或对老师所提问题作答,使学生自主深入地理解音乐、研究音乐、建构新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里,既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3.学创

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单元教学内容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个人或分组自主设计选择表演(处理)音乐的形式,并进行创编练。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时的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参与其中。

4.表演

学生(有时和教师一起)将学创的结果展示出来,在表演中再体验音乐,深化欣赏, 感受成功,树立自信心,形成教学高潮。

8.《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其它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46-01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 过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及各科的教学过程 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局面这一课程整合的概念也在近几年逐渐清晰起来,更被看作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现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

目前,在课程整合中,更多的提到的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从而帮助其它学科更好地进行教学。那么作为这个服务工具本身的信息技术课,究竟应该如何来进行呢?以下是我就个人的一点体会,谈的几点设想。

一、要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先要在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进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 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二、大胆改革信息技术课内容,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

每节课都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到几个任务(通常是几个任务,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然后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基本技能,来完成该任务。如:

1、与英语课的整合:

例如在讲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四课《网上信息的搜索》一课时,不是随便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到网上去搜索,而是可以让他们到网上搜索一首自己喜欢的英文歌,并试着下载,然后让学生们说说下载的英文歌的歌词意思,如果有学生会唱,还可以让他们在教室里表演,最后在同学们继续上网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同时,老师挑出几首英文歌给学生们播放。课堂气氛会很热烈,教学效果也会特别好。这样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还学会了下载信息,并且课后,相信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2、与语文课的整合:例如在讲授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让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电子图书,内容是语文书里的一个故事,如《范进中举》、《背影》等,要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然后在幻灯片里插入一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由于素材需要到网络上查找,上课的时间又很有限,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内都应该没办法完成,可以利用两课时到三课时的时间来完成,第一课时用来构思和搜集素材,第二到三课时用来制作幻灯片。)

3、与数学课的整合: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上讲授几何画板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制作数学课件,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交两圆的性质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学生们制作成的课件,还可以供数学老师使用,既方便了老师,也让学生们体会了成就感,对信息技术也会更加感兴趣。

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它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教学的空间,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当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学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学习的彻底革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3]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9.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 篇九

关键词:课程整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能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和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随着课程整和的发展方向,与各学科的整合从简单的课件到运用网站进行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整合的内涵也越发深刻。下面我就根据自身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定位

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相对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模式,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层次感丰富,立体,清晰。信息技术与体育整和定位的好,则是一堂以体育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整和课,体育还是本位,定位的不好,一味强调信息技术,课的本身已经没有体育性,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上,无非是用用电脑,滑动鼠标,敲击键盘,何来学科整和。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以体现体育性为主线,信息技术完全是为体育学科而服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实现教师、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结合课程,而是要有机地与体育课程结构、内容、资源以及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所处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惟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的效益。作为整合主动因素――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中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上课,教师永远是主导者。教师在设计整和课的环节时,就应这样体现。网络里的内容范围广,容量大,不给学生一个目标他们就会漫无目的的东看看,西瞧瞧,最后你问他掌握了什么,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给出浏览网站的目标,让学生针对性的去学,起到真正的主导者。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

三、要注意学生年龄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同学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心理的发展上,特别是诸如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以及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从教学对象出发,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在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时,同样要重视贯彻注意学生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原则。

这是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整合”的重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的明确的描述和规定,该纲要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与年龄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而对初中则要求“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很显然,都是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小学和初中却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整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采取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即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教会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使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与体育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体育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实施模式的优化选择。体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力求在教学中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又要能体现体育的审美性、愉悦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体育教学的很多教学手段和方式成为了可能;在体育课上几个动作很平常,但是当学生到自己的演唱身影录下来放在网上,体会做冠军的感受那就不平常了,信息技术就可以办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为多向交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还要牢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中介性的联想去唤起过去的经验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而不过份地依赖信息技术,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它是否有成效,教学效果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要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信息手段能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理解学习重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堂是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学生的知识面是否更广,学生学习空间是否更宽,学生能否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平台上真正实现其智慧结构个性化地自主、正常、高效的发展,这点是关键,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的优势。

10.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验体会 篇十

郭影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不可避免的要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已尤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认为是指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将技术与教学这两个要素排列组成合理的系统结构,使之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促使传统教学变革,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问题的解决过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由传承式教学向创新式教学的转变,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由教师教的过程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转变。

1.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多媒体作文教学的优势,就在于

跨越时空,把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完整的情节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见其貌、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发起作文思维表达的兴趣。如在指导学生《用心感受自然景观》时,运用多媒体自定义动画的放大功能,为学生展示了四朵喷薄怒放的菊花,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在这幽稚愉悦的氛围中.他们好奇地观察,热烈地讨论。在播放黄山瀑布时,学生马上被瀑布那磅礴的气势和震耳欲聋的轰鸣所吸引。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有的说它九曲十八弯,像一曲跳动的音符;有的说它似冲锋陷阵的千军万马,气吞万里,势如破竹;有的则说那飞流直下溅起的水花似零琼碎玉,如天女散花。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插上想像的翅膀尽情翱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刨设情境.诱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也使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2.注重运用,培养能力数学课在讲授知识时,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数学学习变得轻松自由。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既圆满完成了信息技术课自身的教学任务,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数理统计知识的认识和进行统计计算的能力;

3.精心设计,引导深入科学老师在(保护大气环境)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专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间”,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选择学习。每个专题设

计了相应的“专题探索”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等,如在“臭氧空间层“这一专题中,提供了“臭氧层的杀手”、“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蒙特利尔协议”、“南极臭氧层空间”等材料,从多角度提供素材供学生学习:在学生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如“温室效应”这一专题就设计了“地球为什么发烧了”、“地球发烧的症状”、“如何为地球降温”等问题。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步步深入,增强了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把课堂学习延伸到社会,实现学习的连续性。

4、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与独特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练习、设想和讨论问题、发现问题,学习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较好地形成了心理呼应,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大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三要素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潮流;不少学生深有感慨地说:“互联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11.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 篇十一

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基本的工具手段,强调的是在课程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课程整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而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向学生传授技术层面的内容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原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整合教学的开展,是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要素,把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直接与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借用其他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好奇心来体会信息技术手段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信心。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其他学科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整合实践探索

结合教材 教科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略偏于知识性的内容,所介绍的是一般性的信息获取及其优化,重点在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上。教师若照本宣科,那就是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及评价信息,还有一个调整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枯燥无味的。本节课的授课时间基本是九月中旬,正值全国各地开展抗日纪念活动。笔者的整合教学以家乡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抗日纪念保护文物“锦丰碉堡群”为例,引导学生对纪念碑文上的日期提出质疑,围绕“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及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两个热点话题,回顾温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多个著名历史事件节点,借助信息技术网络的力量,引导学生搜索查阅张家港地区抗日的相关资料,系统学习了家乡的这一段历史岁月,最终找出相关佐证资料,验证了我们最初的质疑。这节课围绕信息技术学科该章节重点,利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和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从而传授了有效利用网络获取相关知识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春风化雨般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

抓住学生兴奋点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在准备讲授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时,可根据其他学科当前进度,有意识地把其他学科内容作为任务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例如: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了《鸿门宴》这一篇课文,语文教师一般在教学中可能只是对教材的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但由于时代以及阶级的不同,作者的态度很容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复制和延续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时,就可以在信息技术“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章节课堂上,精心设计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在因特网搜索关于项羽的著名诗篇。比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杜牧的《題乌江亭》以及李清照的《咏项羽》,让学生对其中的项羽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通过《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再结合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有关项羽的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项羽。相信在这么多丰富材料的感召下,学生会对项羽以及霸王别姬的史实在中国文化影响方面立体了起来,同时,也推动了学生综合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在这一搜索过程,学生学习了有效使用搜索引擎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归纳知识的信息技术能力,并转化为学生强有力的学习工具,更有效地为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服务。

又如: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三角函数是一个重要模块。数学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可能会通过中学数学仿真网络实验平台或电子白板提供的函数图形,演示修改部分参数改变函数图形来让学生理解“数形结合”,部分学生会感兴趣数学平台上这些图形是如何生成的。信息技术教师亦可趁热打铁,抓住学生“最近发展区”及兴奋点,结合三角函数学习计算机编程,举例讲解简单编写的三角函数程序,引导学生修改相关代码,改变程序最终生成的图形效果,培养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既温习了三角函数相关知识,又学习体验到了编程的乐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结合其他学科需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模块化的,教师可以灵活安排各模块教学顺序,结合其他学科当前需求,开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比如,学生的音乐、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及校本课程等科目有时需要录制串烧歌曲、编写研究报告电子文档、制作活动宣传海报视频、社团及校本课程宣传网页等。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这些实际需求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使之能更好地运用在学习生活中。

整合的要求

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其他学科教学,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考验。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信息技术本专业教学水平扎实;其次需要充分领会整合教学中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讲授时保证其他学科知识讲解到位不偏差;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课堂走向,分清主次,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中,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素养,其他学科知识是课堂的一个要素、任务驱动的动力。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完善和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

第一,不断深入地进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管理等,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包括计算机文化、思想,软件、硬件技术。提高自身授课技能,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第三,多听其他学科课,尤其是多听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课;多参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最好结合某一学科深入教学研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技术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元素资源巧妙嫁接到自己的信息技术课堂中。

第四,信息技术教师在整合课备课设计时,也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的帮助,以便确定其他学科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同时还需把握学生在该学科学习上的当前能力水平。

结束语

课程整合已成为促进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课程因整合而日益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交叉的整合关系。信息技术教师也要看清形势,对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积极努力地进行整合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素质教育理念大力推行的新课程改革中相互辅助、占得先机,为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以及在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1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十二

一、“整合”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可以说为新型教学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1. 传授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授课中, 知识的传授多是以讲授灌输为主。在信息环境下知识的呈现方式由单媒体变成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形式不仅可以创设丰富的物理情境而且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把微观的、宏观的、瞬间的物理变化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观察”到物理现象, 从而让教与学的过程成为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2.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越性。

进入网络时代后, 网络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 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如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 从网络上的物理试题中心、物理试题集锦栏目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的试题, 用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笔者的物理网站上就有大量的相关物理试题下载。实际情况证明:这些试题题型新颖、信息准确, 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3.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是辅助课堂教学, 帮助教师完成“创设情景、激发动机、提出问题、建立图景、引导讨论、画龙点睛”的极好工具, 按照“以能力立意为主”进行教学的基本思想, 多媒体课件不仅有利于知识传授, 更重要的是用它创设情境进行能力培养, 如应用课件创设物理情景、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物理教学过程, 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分析图景, 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思考, 从而培养他们“全面、本质看问题”的基本素质。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在上面的叙述中, 着重谈到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一些优点,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有效整合呢?

1.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方法。

(1) 以学生认知为中心的整合。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中, 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 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认知工具, 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

(2) 以物理课程为主体的整合。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所以, 整合必须充分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 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物理教学中去, 支持物理的教与学, 实现有效的整合;它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整合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整合中让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得到提升。

(3) 以物理教学为核心的整合。建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进程中,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对象。教学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 而是用来创设情景、探究物理规律、进行协助学习讨论和交流, 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助式探索的认知上具有情感激励的工具。因此,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可以有效地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帮助建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

(1) 利用超文本功能管理教学信息。利用超文本功能可以按教学内容的要求, 把不同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把教学内容相关的课文、实验及演示、练习、测验等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

(2) 利用计算机辅助物理实验。计算机辅助物理实验的模式中计算机主要是作为工具, 实验前可以利用计算机创设实验情境, 提出问题, 实验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指导, 在动手做完实验后, 再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最后得出结论。此外, 对于那些无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的实验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演示、模拟, 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其特点是现代化手段与传统的物理实验进行有机结合, 形成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具有测量精度高、测试速度快、时空被扩大、智能交互、图文并茂、动画丰富等特点。使传统的物理仪器扩展了新的功能, 使基本的物理实验赋予新的内容,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视野, 增强其适应科技发展的能力。

(3) 利用校园网络搭建学习平台。通过校园网的建设, 可为学校开展教学、科研提供共享的信息资源。物理教师可以根据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备课、设计课或利用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撰写论文、研究考试大纲和高考信息等, 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共享。

综上所述, 只要精心、科学地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 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思考、分析就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巨峰, 金美芳.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

13.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文 篇十三

南郊区云冈小学

刘建花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南郊区云冈小学刘建花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学不再只是知识接受和传播的过程,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应用在阅读、写作、古诗文教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实施

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他以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纪教育改革。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应用在阅读、写作、古诗文教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一、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广泛采用的必然要求

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媒的三维目标的落实。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

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带来阅读方式的变革,大容量、快节奏、多元化的网络文献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平台,打破了传统阅读以文本为主,按部就班的课文学习的状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阅读教学变革体现在3个方面: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2)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3)从图书馆手工检索阅读到利用电子资源库的高效检索阅读。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主要依托多媒体、网络为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通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首先,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或网络,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使学生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再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其次,自主学习与协作会话。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多媒体阅读具有超文本的结构特性,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在计算机上查阅他所需内容。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后,要在应用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给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写作教学

作文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难以突破自身局限性。而信息技术在写作工具、写作过程和形式上为语文写作教学带来变革:1)手写输入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2)写作方式走向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3)构思与写作的超文本结构化趋向;4)教师的单一评阅走向大众化评阅。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没有激情,写出的作文必然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信息技术与写作

教学整合的第一项就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创设的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多媒体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学生耳闻目睹这些“真实情境”,很容易产生兴趣,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网络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名山大川、日月星辰可尽收眼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此外,教师可根据写作目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有了创作激情,就需要进一步的作文框架的构思。构思虽然是一种个人内省的心智活动,但是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激发彼此的思想火花,促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在呈现作文成果时与传统写作不同的是,除了可以将它以书面文本的形式提交以外,学生也可以将它用电子形式展示,即上交电子版。电子写作的优势在于提高了写作效率且内容充实。由于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的,即可以随意增、删,既保持了作文的整洁,又节省了学生重复抄写的时间。书写的高效为学生多写多练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学生电子写作的同时,教师可随时通过教师控制台的监控检阅学生的成果,了解学生的进度及遇到的困难,及时得到学生写作的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个别化辅导。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是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课堂情境,再现古人情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有效学习和理解整首诗的基础。诗人通过作诗来抒发情感,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语言文字中。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交替等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真正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心境,更有效地理解该篇诗文。其次,诗文的朗诵一直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文的语言凝练,用词非常讲究,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才能定稿。由于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教学中放映直观形象的录像,配以旋律优美的音乐,此情此景中吟诵,体现出诗歌的意蕴和情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去理解诗词,学生的记忆也会

十分深刻。古诗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字词含义。最后,古诗文教学中知识扩展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新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生态环境,为他们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平台,如学习资源库或专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多功能课件等。在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我们要明白:多媒体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只是为学科课程服务。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让它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而要看到它的优势与不足,让它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更好地进行教与学。

14.《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十四

课题负责人:刘宪江 岳新良 工作单位: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

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

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 刘宪江 岳新良

一、课题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任务。

2001年6月8日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理化学科是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理化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发课外学习渠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理科学习思维,特别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搭建理化教育改革平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理化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具有实现信息技术掌握和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双赢的潜力。我们知道,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把视频、音频、动画结合起来,可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对不少知识情境可以进行逼真的模拟再现,具有信息丰富、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特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表达方式,恰当地与理化课程进行整合,可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性知识及零散的知识要素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原本受时空限制的复杂实验、难于理解的科学发现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变得简明紧凑,学生的思维量得到有效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同时可以实现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的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平台。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的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还可以尽快实现理化学科教学的现代化。

二、课题论证

在送交的评审书中,我们已经充分预计到,在本课题的展开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教师之间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差异,可能影响班级之间调查比较的信度。整合效果受信息技术硬件水平,教师对信息手段的整合同时受操作水平和整合理念影响,需要在整合研究实施前,全面提高参研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的整体水平。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硬件设施,制定完整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才能确保本整合研究的实效。

为此,课题组在开题前已经做了以下工作:第一,落实了充分的智力资源保障。我校已经建设了一支在实践研究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素质精干、数量充裕的教育科研工作队伍。学校确认,在开题以后,将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教学科研相长,二者相得益彰,确保整合研究的效果。第二、加强课题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理化生教研组组长刘宪江同志担任课题组组长,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组织和领导工作。课题组成员中还有校教导主任岳新良同志,年级主任盖东岭同志,优秀教师张树英、王维燕等同志。课题组组织健全,配备完整,分工明确,各有专长。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课题工作责任落实。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有规范的检查评价制度,能定期督促、检查课题的进展情况,能确保课题研究落实到位。学校建立有明确的奖惩制度,课题实验的好坏是教师聘任、晋级、评优的重要参考条件。第四、加大投入,保证运转。我校现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50台,多媒体教室2间,电子阅览室1间,理化实验室2个,馆藏图书3万余册。综合上述情况,《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已具备开题条件,可以开题。

三、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从而形成新的信息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

2.理化教学是指中学生学习的物理、化学两大门类的所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研究性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课堂教学及相关的教育要素。它既包含了教学的内容,也包含教学的手段,既包括教学情景的创设,也包括教学主体的交互影响等各个层面的内容。

3.整合是指有目的地获取、筛选、整理、组合信息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通过应用文字信息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获得的信息经过筛选、整理、组合后,在各学科教学全过程中的选择使用。

四、研究方向

1.改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设备使用、课件编制、网上信息收集、分选和应用网上信息的能力做问卷调查,制定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达到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以及达到这些标准应该参加何种培训和考核的工作计划,最终实现理化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力提升。更新理化学科的课堂教学观念。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依据,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题,研究本

学科中不同对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信息传输方式、传输时间、传输速率及反馈途径,设计新的师生交互方式,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特别要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把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两大重点,构建本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探索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方式和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新模式,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体系相互渗透。

3.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设备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掌握课堂教学中人机交互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把主题的选择、教材的组织、课件的制作、学生的信息反馈和教学效果的检查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注意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信息发送的频度和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弘扬科学精神。从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向学生昭示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索的工具和基本思想方法。

5.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要在了解传统学习方法弊端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进行改造,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改进学生选择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改善信息储存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培养学生检索、收集、分析、使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品质和探索精神。

6.信息技术在分层次教学中的应用。分层次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按照“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原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量化分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设计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编制具有不同特点的课件,采用协作式、自助式等方法,充分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前期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2.对比研究法。在研究阶段,就一项研究内容,用两种甚至多种教学方式设计,进行对比,检查教学方式的效果。

3.案例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中、后期,从案例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经验和个性化、理论化的操作样式,汇集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理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模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探索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行动研究分“设计——实施——观察——分析”四步循环往复,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不断反思、总结,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

5.经验总结法。在结题阶段,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从更高层面为课题研究服务。

六、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本实践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与理化课堂教学整合模式建构。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教学模式产生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才能验证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现代理念、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创新行为,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验证、丰富、完善。

2.互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应呈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互动,并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研究的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恰 当使用,营造教学环境,为多元素的互动学习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

3.实践性原则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一面实践,一面总结,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必须遵守这个规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达到最优化。

4.实效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原则,不搞形式、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卓有成效。

七、理论依据

1.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加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学习和教育心理学家。他1992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以独特的视觉对学生先天素质和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进行分析,提出了两种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智力和人格特质,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提取)对学生先天素质进行分析,以学生习得的五类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作为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其中言语信息相当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智慧技能相当于各科基本技能的形成,认知策略类似学习方法,态度包括认

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三个部分,核心为情感。根据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智力水平,人格特质,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重点是为每个学生设计教学,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是20世纪最早研究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的两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双向交互作用的成果,一个人的原有知识与新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出现的非平衡情况是学习发生的前提,当新的信息与个人原有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同化或顺应的过程方式进行时,学习便发生了,而作为学习的结果或是原有的认知图式得到充实或是认知图式被构建了新的内容。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以语言及其它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创造的工具和环境在个体的知识建构中起着关键的媒介作用。在个体自我的可能发展水平和与人协作并受到他人指导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差距,这种差异定义为最近发展区。皮亚杰的个人建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活动建构及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的最初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包括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和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观两大部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建构主义同时还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5.《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篇十五

我第一次运用电子白板执教《海底世界》一课后, 大多数教师为我的手忙脚乱而忧心忡忡:上课又要拿书, 又要操作电脑, 拿触摸笔控制白板, 还要在白板软件和PPT课件之间切换, 头都大了, 哪还有心思关注学生啊!还有老师为电子白板反应迟钝 (第一次把所有的视频都做到了白板课件中, 占用了太多的系统资源, 电脑配置又不高) 、白板写字位置偏差 (上课时学生走动碰歪了投影仪) 等问题而无可奈何, 课堂上老是要“修”电脑、“修”白板, 操作媒体的时间比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多, 课堂效率太低了, 这是浪费学生的生命啊!还不如一支粉笔加上三寸不烂之舌, 带着学生一遍遍地朗读、体会, 早就达到教学目标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越性也众所皆知, 但如何达到最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应该明确势在必行, 我们既要继承传统, 也要创新信息技术于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做得还不够好, 是因为我们对新技术的频繁更新还不能适应, 对新技术还不够熟悉, 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何做好?首先, 新技术的推广与学习要做到位, 让老师们真正感受到新技术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使他们知道“手忙脚乱”只是暂时的, “反应迟钝”“位置偏差”是可以避免的。其次, 要做好培训工作, 让老师们能熟练地运用新技术。在我第二次上电子白板课时, 老师们已经为我的熟练操作心悦诚服, 进而争相模仿了。最后, 适时而用, 适课而用。不是所有的课都要强加上信息技术的应用, 不是随时随地都要想着使用信息技术, 要应时而异、应课而异、应学生而异, 一切从实际出发, 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我们学生趣味盎然、终身受益, 使我们的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二、“课内”与“课外”——信息技术双管齐下

《海底世界》一课中的“动物馆”教学环节, 我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特有的“探照灯”功能, 让学生绘声绘色表演后请其他学生猜动物, 而后请学生亲自拖动“探照灯”搜索到答案并展示动物视频。学生绘声绘色地表演, 饶有兴致地猜谜, 兴趣盎然地揭示答案, 专心致志地观看视频, 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 对每一种动物的行动特点都感受深刻, 多重感官共同参与, 丰富的课堂活动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极富情趣。像这样的电子白板课堂参与活动还有很多, 如:白板的“直接书写”、课堂提示时“遮挡”的使用、视频播放时的“即时插入”“FLASH插入”“图片展示”等, 都为“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作了淋漓尽致的宣传。

要学好语文, 提高语文素质, 课外学习是极为重要的, 是缺之不可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挥特长, 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信息技术将提供给学生在课外学习时的技术保证, 使学生的自我探究更有效。在课堂学习结束后, 我布置一项作业:制作一张和海底世界相关的手抄小报。与同学或家长组成学习小组, 围绕海底世界, 收集不同的资料 (图片、文字) , 进行适当排版, 使之形成一张融知识、美感于一体的知识小报, 也可制作电子版小报。作业布置后, 我帮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指导他们如何借助网络搜索相关的信息, 如何复制、粘贴、插入图片、制作标题文字等, 也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一张张略显幼稚却五彩斑斓的小报出现在了教室的墙面上。学生在这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自我探究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预设”与“生成”——电子白板架起桥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总是因为教学课件预设的不可更改, 课堂教学只能按部就班, 而被专家指责为只关注预设, 只关注教师的教, 不能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 把学生这一课堂的主体抛在一边, 课堂教学走向封闭、僵化、重复。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如何能获得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如何得到发展?

通过实践与研究, 笔者觉得电子白板有时能解决这一困惑, 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学《海底世界》前, 我制作的电子白板课件只是设置了背景的一页页空“卡片”, 但我为课件的生成准备了相当丰富的视频、声音、FLASH、图片等资源。随着课堂的深入, 学生和我共同研究, 运用这些资源为课文涉及的“动物馆”“植物馆”“矿物馆”制作了三张名片, 名片上有场馆的宣传标语, 有文字介绍, 有图片展示, 有视频资料。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介绍的场馆特点一目了然, 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而且展示了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 为学生的“学”作了良好的示范, 可贵的是这些都是师生在课堂中随机即时完成的。长此以往进行生成性的训练, 学生的综合素养, 特别是自我学习能力、创造意识何愁得不到提高呢?电子白板为这一生成性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硬件、软件保障, 信息技术真正为各学科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四、“效率”与“时间”——整合应用矛盾永恒

信息技术于课堂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可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 靠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朱熹提出了“涵咏”的读书方法, 强调通过“诵读”, 读出“情”, 悟出“理”,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必将压缩学生课堂上语文实践的时间, 可能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流于表面。形象、直观的图像、视频再美, 背景音乐再美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 这是由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的。《海底世界》中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各种各样, 学生观看了视频后, 已对每种动物的活动方式和特点有所感悟。指导学生朗读时, 发现学生的感受还是比较模糊, 但因时间的关系, 只能匆匆带过。

上一篇:2020税务会计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我的乐园7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