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体系构建(共16篇)
1.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体系构建 篇一
中国红十字会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我国红十字会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遵循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
我们认真回顾上面种种事件,发现中国红十字已被推上风口浪尖。首先,他们或许并没有真正搞明白民众为何如此“憎恨”他们?不是因为一张近万元的高额餐饮发票和郭美美“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而是在这些背后管理红十字会不完善、运作不透明、拿慈善当幌子的“骗子”行为,郭美美充其量就是个靶子而已。二是,红十字会的问题显然不是今天才有,而是一直存在的。且不说它体制性的问题但从表面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发生之后,相关各方迟缓、拙劣的反应速度和应急机制,以及那些类似“拿着捐款箱去灾区募捐”等完全无“智商”和“媒商”的行为。红十字会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发票和一栋别墅、一辆豪车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根深蒂固的系统性问题。如果只揪住问题表面现象不放而不解决根本性问题,不仅有避重就轻的嫌疑,也依然无法解除自身危机挽回信任。事已至此,中国红十字会最好的危机公关方式除了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之外,更需尽快完善其组织机构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如果这样依然无法挽回民众信任,那么与其在舆论的鞭挞里负重前行,不如抱着重生的勇气和魄力重新上路!但无论是官办机构也好,民间组织也罢,慈善事业最重要的还是运作透明。事实上,如今的慈善是谁把透明做得彻底,谁就越能获取公众信任。雅安地震后壹基金受欢迎就是正面案例。为此,我们要做到:
(1)必须构建完善我国社会的诚信体系。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诚信体系建设总体上属于社会道德建设范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 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 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3)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途径与方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 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体系构建 篇二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失信行为不仅危害人民生命健康, 使国家和社会利益受损, 而且会造成信用危机, 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六千多亿元, 相当干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 具体来说中国每年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毁约、违约等欺诈行为比比皆是。其次企业制造假冒伪劣商品, 以次充好、以假当真, 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再有, 企业逃骗税费, 恶意拖欠、逃避银行债务严重。企业通过作假账虚报产值和利润, 会计作假现象已成为中国企业的顽疾。
二、诚信缺失的危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 在社会体制转轨时期, 一些企业各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等不诚信行为, 时刻困扰着善良的人们, 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我国诚信缺失, 成为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假冒伪劣产品大量存在。二是虚假信息误导消费。三是政府信用受到冲击。四是个人信用严重缺失。
三、诚信缺失的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 变化快, 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 使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 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因为社会活动性加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 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的社会环境。同时, 政府在市场准人、市场管理、市场监督、信息反馈等许多方面还缺乏完善的制度, 在对失信者处罚力度还缺乏有效的措施。此外, 一些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方法不当, 自身素质不高, 社会中介组织、社会舆论环境作用不充分等, 也是失信存在和蔓延的原因。
2、“文革”及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为了彻底消除几千年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 对旧的思想文化和传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清算和批判, 其中有许多成功的方面, 也有一些惨痛的教训。“文革”期间, 讲真话、重诚信遭批判, 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受表扬。说谎往往也可以给人带来好处, 真实诚信却常常吃亏。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及其在“左”倾思想中的极度膨胀, 扭曲着人们的诚信意识, 是社会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
3、企业经营者道德、素质及水平的限制。经营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质修养是左右一个企业诚信水平高低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个人说了算的私营企业及个体户中, 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方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 经营者队伍中尤其个体经营户有相当部分没有经过严格的职业道德教育, 缺乏职业道德意识, 法制意识也比较淡薄。
4、地方保护主义。企业诚信缺失行为之一的制假售假行为能够大规模发展, 在一个地方能够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的水平与地方保护主义是分不开的。因为不少规模化、产业化的制假售假不是偷偷摸摸, 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展开的。这些制假售假者一点也不掩饰, 作为地方的管理者, 对于这样的情况如果说不知情, 显然是不合常理。
四、改变诚信缺失的对策
1、加强对企业信用行为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因此, 建立企业诚信制度, 褒扬诚信经营的企业, 抨击、揭露失信者, 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进一步加强传媒在企业诚信方面的舆论监督作用, 让失信者大曝其光, 使其无处藏身。
2、加快信用立法执法建设加大惩治失信力度。“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在法制经济条件下, 守法经营和诚信经营最经济;但在非法制条件下, 不守法经营和不诚信经营最经济。目前企业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已经到了危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和安全的程度, 不用重典、姑息养奸将后患无穷。
3、加强企业内部建设。政府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来促使企业的诚信改善, 而企业也必须进行自我改善来达到讲求诚信的目标, 产权制度是诚信建设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诚信建设的核心, 企业战略是走向企业诚信的通道。因此企业内部要切实加强这三个环节的构建, 使企业诚信得以加强。
4、要政府带头, 不断提高公信力。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和关键, 政府的公信力对全社会影响极大, 要社会讲诚信, 首先政府要做好表率, 领导要以身作则。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诚信的原则来组织和建构, 各级干部都应按照诚信的原则行使职权, 一旦背离了诚信的原则和精神, 政府就会失信于民。按照诚信的原则规范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 增加政府行为的透明度, 避免行政垄断和行政工作的暗箱操作, 做到政务公开, 依法行政, 建立诚信政府。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观念, 转变职能, 转变作风, 切实从“重审批, 轻监督”的传统做法中解放出来, 从“重收费, 轻服务”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 从“重局部, 轻全局”的本位主义中解放出来, 坚持诚信原则, 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部门的公信度, 取信于民。组织部门应把诚信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内容。
结论
诚信不是一句话, 诚信是企业的立身态度, 是一种精神。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依托企业诚信这一无形资产才能进行。我国企业必须正视自身信用意识的缺点, 树立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 把诚信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 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企业信用缺失产生的原因[J], 企业文化, 2007, (8)
3.试论我国会计诚信体系的构建 篇三
【关键词】 会计诚信 缺失 构建 诚信体系
会计诚信是会计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重树会计诚信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条件。通过认真分析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究如何构建我国会计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会计诚信的内涵
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会计诚信包括会计行为诚信和会计人员的诚信两个方面的问题。诚信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一切制度和规则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支撑,成熟的市场经济就难以建立起来;诚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
2. 我国会计诚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会计诚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提倡的就是“诚实守信”。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发达繁荣的市场经济更应讲求“诚信为本”,所以说,诚实守信是维护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
2.2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诚信就是为人诚实,无论做人还是做工作,都要讲信用。会计诚信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管理人员的诚信性。会计工作者只有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才能主动地遏制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主动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公正地为会计资料使用者服务,维护国家、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2.3会计诚信建设是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会计管理工作是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和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为基础来开展管理工作的。如果连会计信息都是虚假的,那么就是最健全的制度、最规范的基础工作,也都失去了意义。
3. 我国会计诚信体系的构建
3.1健全法律制度,优化法律环境
3.1.1建立健全有关会计诚信法规体系
会计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不但促进了我国法律建设,同时也促进了诚信建设。公司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的现象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司法》进行修改,改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的状况,从制度上消除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因素。同时我国还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现实情况,制订可实际操作的《信用法》。
3.1.2加大对会计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应将情节严重的会计信息造假在《会计法》和《刑法》中界定为犯罪行为,补充规定信息造假的刑事责任。同时我们还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使造假者不敢造假,真正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
要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民事處罚力度。虽然我国出现了许多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起针对公司造假真正实施的民事赔偿案例,股民还没有得到违规公司的一分钱赔偿。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
3.2完善会计诚信监督体系
3.2.1加大政府监督力度
加大政府对会计行为的监管力度,改变“民不举,官不究”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降低名义上的要求,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解放大多数企业,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唯一责任人。加大对企业负责人强迫会计人员造假账的处罚力度,使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集中打击关键目标。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分化打击目标。因此,为了改进会计制度建设及会计制度的出台,需要研究司法会计,提高立法和司法的科学性及会计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3.2.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会计诚信内控机制
目前我国还处在经济转型期,纯粹的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上市公司改制不够彻底,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制约体制,公司治理应该努力解决好下面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即“一般独大”现象,有可能导致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2)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应采取必要的机制来保障其发挥应有的作用。(3)规范公司制度,规范公司财务,避免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事件发生。
3.2.3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督作用
加快审计立法的进程,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统一的法律体系来约束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为。法律上需要作出规定,明确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失和审计舞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首先需要完善审计委托制度。可以探讨审计费用由上市公司事先解缴到当地证券监管部门,然后由监管部门统一向各会计师事务所结算的办法,让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公司管理当局,从而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其次注册会计师在为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时,不能同时为客户提供内部控制设计、代理记账、代理纳税或其他影响独立性的服务。如果管理咨询收入超过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的50%以上,应考虑审计与咨询机构分立。
3.3促进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市场化改革
会计诚信体系的主体之一是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它以自身的信用和必要的资本承担经营责任,以独立、公正、客观、平等的第三者身份为社会各界提供会计信用服务。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对会计中介服务组织进行深入的市场化改革,建立会计诚信的评价机制,使会计中介服务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
3.4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会计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要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会计法》规定,“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潜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即对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岗前职业道德教育,即对进入会计职业前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三是继续教育,对已进入会计职业的会计人员行的继续教育,包括会计人员自我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时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法律与配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会计人员诚信意识的逐步加强,我国的会职业信用环境会大大改善,诚实守信会逐渐成为会计人员的自觉行为,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崔天培,宋健,马春英.谈我国会计诚信危机[J].沈阳大学学报,2007(4).
[2] 冯卫东.试论构建会计诚信体系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9(2).
[3] 何金龙.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25).
4.企业诚信缺失案例 篇四
205月,经举报,江苏省质监局检查发现,南京市六合区东沟敬老院和瓜埠敬老院采购的1800多床棉被存在质量问题,棉被(含被套)的原料为废旧纤维制品及其再加工纤维,俗称“黑心棉”,均不合格。而这些棉被全是六合区民政局通过政府招标采购来的,供货单位为南京遐丝雨服饰厂。目前,这批“黑心棉被”已被责令回收并做无害化处理。六合区民政局与供货商南京遐丝雨服饰厂买卖合同纠纷案在该区法院公开审理,区法院判处南京遐丝雨服饰厂向区民政局返还货款25万元,赔偿损失1.25万元。
5.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体系构建 篇五
------------------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在我国,民营和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现象由来已久。诚信缺失导致了社会性的诚信危机,不仅影响了民营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繁荣与社会发展的稳定。本文列举了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分析了民营和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危害及生成原因,提出了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和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民营和中小企业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营主体,民营和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的整体诚信水平。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民营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规则,造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民营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造成了不良影响。尽快治理诚信缺失这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毒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促进民营和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诚信缺失导致的表现及其严重后果
诚信缺失是当前经济生活和社会现实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短斤少两、侵犯商标专用权、生产经营劣质产品、合同欺诈、虚假承诺、有约不遵、乱收费、相互拖欠赖账、三角债等等。
诚信缺失造成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企业诚信缺失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诚实守信是贷款的基础,是经营发展的基础,如果最基本的诚信关系都建立不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企业诚信缺失制约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企业诚信缺失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犯罪。在一些企业,不守诚信己经成为导致经济犯罪和滋生种种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温床,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很多内外串通、吃里扒外的恶意经营都被不守诚信掩盖了。
诚信缺失对企业自身造成的直接危害也是很大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除了其它方面的因素外,企业自身的不诚信行为也是造成这一困难的重要原因。一些企业蓄意逃废银行债务,导致银行对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较高,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而对民营和中小企业贷款采取谨慎、回避的不积极态度。长期如此,企业融资当然是难上加难。另外,现在不少人都在谈论仇富心理,其实也有部分原因是少数企业为富不仁、不守诚信、唯利是图,漠视农民工切身利益,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造成矛盾激化,引发了一起起不该发生的事件,使企业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诚信缺失诱发了社会的不稳定与不和谐。
二、民营和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
我国民营和中小企业的诚信缺失现象由来已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很多,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诚信意识薄弱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给现代中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活动都是以个人为主,经济模式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经济组织之间很少甚至没有交换活动,只有少量调剂余缺的买卖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被限制在非诚信领域,经济组织之间也基本上不发生诚信关系。诚实守信只是作为道德规范要求的基本原则,远没有上升到日常生活行为准则和法律规定的地步。企业的诚信意识相当薄弱,而由于规模小、实力不强,民营和中小企业更是缺少对社会负责的诚信意识,在经营活动中时常会出现不讲诚信的行为。面对市场环境中的信息不对称及众多不确定因素,民营和中小企业也容易抛弃诚信,不按诚信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2.社会环境较差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今天,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诚信制度与诚信体系建设步伐滞后,企业诚信意识相当薄弱,整个社会缺乏按照诚信规则办事的文化氛围。作为社会诚信体系核心的个人,在社会诚信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组成社会的个人诚信体现着整个社会的诚信,个人诚信意识缺乏,会将失信意识与行为传递给企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基础,民营和中小企业的诚信度低自然就不足为奇了。同时,由于缺少公正、客观的诚信评级制度,无法鼓励守信企业、鞭挞失信企业,也可能导致原来的部分守信企业因守信收益低也逐步走向失信。
3.法律保障不足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建立与完善之中,相应的诚信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对社会与经济活动中的诚信行为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完整、系统和规范的诚信法律,现行个别法规中虽也涉及到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内容,但惩治力度不够。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判决软弱无力、执行率低、处罚不力等现象。加上诉讼成本高、审理周期长,还有案件审理过程中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大大增加了当事人利用法律来保障自身利益的成本。守信人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不能受到应有的制裁,失信成本远比守信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不讲诚信的风气,助长了欺诈行为的蔓延。
4.制度存在缺陷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健全,使得价格双轨制和政策双轨制之间的巨额差异,诱发了部分民营和中小企业的寻租行为。一些民营和中小企业为了追逐短期利润,用送礼、给回扣甚至公开贿赂等手段,千方百计去拉关系、找后门,寻求保持伞,争取特殊政策,以图牟取暴利。一些部门或官员为了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对失信企业多方关照,或干扰正常的经济活动。对于企业违规行为,有的主管部门口头上说是严惩不贷,实际操作上则是轻描淡写,无形中纵容了失信企业的失信行为,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后果。失信企业尝到甜头,从而变本加厉地进行寻租活动,在诱发了新的腐败活动的同时,诚信度也越来越差。
三、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措施
企业诚信缺失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瘟疫,它有很强的传染性,任其发展,危害极大,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并逐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针对上述成因,我们必须采取对策,尽快根治与杜绝诚信缺失现象。
1.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风气,提倡诚信为本,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开展以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为目的的“诚信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并将其纳入建设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发挥各新闻媒介、协会、商会等各有关方面的作用,通过研讨、讲座、参观学习、典型介绍、文艺宣传等形式,让建设诚信社会的口号家喻户晓,积极倡导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使我们的政府成为有诚信的政府,企业成为有诚信的企业,个人成为有诚信的公民。
2.健全诚信法律体系政府应在建设诚信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要加快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加大对诚信的监督力度,规范市场的发展,积极推动与诚信相关的立法工作,从市场经济体制规范的角度多方面建立一套规则和诚信管理体系,发挥制度与规划在诚信监督和管理体制中的作用。同时,政府也应尽快转变职能,减少缺位和错位现象,提高政府信任度,树立政府良好形象,为诚信社会做出表率和榜样。要从司法执行上落实法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有效责任追究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诚信关系、保护守信人合法权益、追究失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要针对目前我国民营和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完善制度,根据记录的企业在市场准入、经营行为、竞争行为、市场退出等过程中的诚信状况实行分级监管和分类监管,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责任,不但要受舆论的谴责,更要付出经济代价,甚至追究法律责任。要让失信者无立足之地,无藏身之所,真正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3.建立社会化诚信监管体系建立企业诚信档案,为相关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减少企业投资经营风险,敦促企业诚实经营。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诚信社会的活动,抓好诚信监督体系建设,建立与完善诚信评估制度,打击违反职业道德的各种不正当行为和伪劣活动,建立起有利于促进企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诚信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包括个人/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资信评估体系等内容在内的社会化诚信管理体系。出台强制性诚信数据收集政策,综合集成工商、财政、银行、质检、审计、司法等部门的信息,建立技术先进实用、数据权威可靠、覆盖面广、更新及时的企业和个人公共信息数据库。制定市场准入机制、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诚信评估机制,完善符合市场规律的诚信体系“游戏规则”,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诚信的监督与管理,让企业或个人的诚信状况一目了然,让守信者畅通无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使金融机构贷款有据可查,有规可循。引导银行对民营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重点放在具有良好发展业绩并守信的企业上,进而为建立起为民营和中小企业提供完善资金支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4.引导企业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作为诚信行为的执行主体,企业的诚信状况反映了全社会诚信水平的高低。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律,诚信经营。一方面在生产流程、管理流程、营销流程等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的诚信管理,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更多信得过、有竞争力的产品;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创建讲诚信、重信誉的企业文化,严把诚信关,形成有效运转的诚信链,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应该时刻坚持诚实守信原则,无论是同行、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都要以诚相待、一视同仁。在发展的压力和市场的诱惑下,做到始终以稳定的心态面对变化,以坚强的信念树立目标,以平和的心情老实做事,坚持诚信,诚信第一,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以期有一天能够真正“做大做强”。
发布日期:2010-05-25责编: 来源:
6.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体系构建 篇六
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诚信不仅是道德的一个基本范畴,而且也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之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应从思想、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同时采取积极治理措施,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诚信机制和信用体系.
作 者:张叙元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7(3)分类号:B82-051关键词:诚信 缺失 治理措施
7.论企业诚信缺失与建设 篇七
一、诚信的内涵
诚信, 从其本义看, 诚是真诚、诚实;信是守承诺、讲信用。从其社会意义看, 诚信是指诚实可信, 能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 反对隐瞒欺诈, 反对弄虚作假, 反对假冒伪劣。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 诚信有着独特的含义。
(一)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五千年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留下了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 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 如“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言必信, 诺必诚”、“小信诚, 大信立”、“君子无戏言”等美谈佳话, 不胜枚举, 不绝于史, 广为流传, 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诚信。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也是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 更是社会人生经历的闪光, 几千年来, 为后人作出了诚信的榜样。
(二) 诚信是全体公民遵循的道德规范
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 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 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准则, 是我们全体公民在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树立诚信意识要从每一个人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做起, 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社会由个体组成的, 社会每一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 社会就成为一个诚信的社会。社会主义道德更是将诚信作为基础, 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 将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 也有“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内容, 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追求的价值取向。
(三) 诚信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诚信对现代社会来说越来越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做人的根本;诚信对单位来说是构筑时代品牌的基石;诚信对社会来说是形成凝聚力的根基, 特别是在商品交易中的商品赊购赊销、分期付款、预付货款, 或是在银行和企业的借贷中都是以诚信为基础, 诚信对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离开了诚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行。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 也是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的道德要求。
二、诚信在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的反映, 是企业立足之本, 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一) 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个企业讲诚信、重信用, 就会赢得创业和发展的机遇。企业对外诚实守信、恪守诺言、诚实无欺, 就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在诚信和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相关企业就会愿意与之正常经济往来, 谈业务, 做生意, 企业才能赢得市场、得到发展。企业对内真诚相待, 就会增强凝聚力, 众志成城, 战无不胜;反之, 企业如不守诚不讲信, 践踏道德, 企业对外就会失去市场, 失去利益, 对内失去民心, 造成内部人心涣散, 企业就会走上衰落的道路。
(二) 诚信是企业最好的竞争手段
企业的竞争, 不仅是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的竞争, 而且是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内部蕴涵的信誉。相同类型的产品, 在产品质量、价格、服务趋于相同的条件下, 诚实守信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拥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 这就是对企业的诚信、公众对品牌的喜爱, 正是这种对企业诚实守信的信赖才为其赢得了更多忠实的消费者和品牌的簇拥者。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或处于领先地位, 不仅要在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提高企业管理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而且要坚持顾客至上、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 企业才能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资源和社会资源,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三) 诚信是企业经营安全的保证
现代社会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关系较之以往更为复杂, 生产工艺技术快速提高, 经营协作范围日益扩展, 商品交易迅猛增长, 交易手段和交易方法不断改变, 经营风险急剧加大。在这一背景下, 客观上就要求企业间的经济往来更为诚实守信, 信用能力强, 经常往来, 相互信任。这样, 企业的经济往来, 才能降低风险;企业的经营, 才能有安全保证。
(四) 诚信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基石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既给我们带来挑战, 也给我们带来机遇。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金融货币关系等方面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在这个时代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趋势。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按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办事, 在生产经营中诚实守信。否则, 很难参与国际贸易往来。
三、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
(一) 企业与企业间债务拖欠严重, 影响了企业自身发展
近年来企业间的货款拖欠逐年攀升、居高不下, 严重困扰着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破坏了企业交易信用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间的应收账款, 占拖欠货款比70%左右;部分因债务人亏损严重导致的拖欠, 主要是企业失信而造成相互间的拖欠呈多发趋势, 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二) 企业恶意逃避银行债务, 致使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银行的资金支持, 许多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 营运资金高度依赖于银行贷款而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又较弱, 许多企业靠短贷长用、贷新还旧的方式来维持运行。部分企业不按期偿还贷款本金, 有意逃债、恶意拖欠、赖账不还, 特别是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 通过各种方式逃废银行贷款, 致使银行逾期贷款大幅度增加, 出现巨额不良贷款, 资产质量低下。
(三) 部分企业虚假广告繁多, 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许多企业利用消费者信任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倾向, 在广告中混入大量虚假信息、夸大产品性能、作用和名不副实的信息, 不实信息广告充斥诸类媒体, 假冒伪劣商品穿行市场, 屡禁不止。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显示, 目前报纸药品、医疗器械广告违法发布率高达90%以上。
(四) 企业财务作假, 财务失真现象严重
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 许多企业作假账、搞两本账, 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比较普遍。这样的企业一般有两本账本, 两本假账, 各有妙用:一本是亏损账本, 主要是给税务部门审查, 其目的是偷税漏税;另一本则是赢利账本, 主要是给银行查阅, 其目的是为了骗取贷款。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企业作假账现象已成为我国企业的致命毒瘤。
四、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经济利益驱动, 铤而走险
不论是企业间债务拖欠, 还是恶意拖欠银行贷款;不论是企业产品假冒伪劣, 还是企业产品虚假宣传;不论是股市内幕交易, 还是财务信息造假;不论是偷税漏税, 还是逃避债务;还是变相传销等,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驱动。有经济利益的驱动, 不良企业就会唯利是图, 铤而走险。
(二) 法规不健全, 有机可乘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 有关市场经济建设的各种法律、法规有的尚处于研究、制定阶段, 有的法律、法规虽然已经颁布, 但有待进一步完善、修改;再加上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一定追究, 使一些不法企业有机可乘、有空可钻, 特别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制假售假的处罚相当有限, 惩罚不严, 不能从根本上打击不讲诚信的企业。
(三) 信用制度不完善, 约束机制不到位
我国的市场信用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 许多政策法规还不够具体, 监督和约束机制尚未到位, 还不能完全打破如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封锁, 还不能让企业完全暴露在市场环境中并对其实行公开有效的监督, 法律和法规对假冒伪劣、虚假广告等打击的力度也不够, 甚至在现行体制下, 出现行政机关部门工作效率低下而致使消费者投诉成本太高, 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
(四) 企业对诚信认识不足, 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的领袖, 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影响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民营企业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企业经营者队伍中, 有相当部分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 职业道德意识缺乏, 法制法规意识淡薄, 因此在经营活动中, 经常发生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
目前, 我国虽然有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 如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 但规模很小, 整体水平不高, 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 导致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 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 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导致企业经营者只考虑自己任期内企业的经营问题, 不可能有维持企业长期诚信的动力。
五、完善我国企业诚信的对策
我国政府要特别重视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倡导企业按照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办事, 为企业营造按照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办事,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采取强化企业诚信经营, 健全诚信评估体系和约束机制等对策。
(一) 加强企业诚信教育, 树立诚信至上的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企业的一切管理、经营、交易等经济活动, 都必须诚实守信。明确企业产权关系, 完善企业管理责任制。产权关系是诚信的基础, 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实现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因此, 企业必须树立诚信至上的观念, 才能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商誉。企业应建立并完善自身的信用治理, 培育自身的诚信经营理念, 使企业内部充分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
(二) 健全法律法规, 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我国市场经济正常有效运行, 离不开“法制”这一硬的约束手段。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经济和诚信活动都需要依照法律来进行确认和保障。完善国内的立法, 建立相应的配套法规, 努力使企业经营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加大企业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对任何一方违约都要施以严厉的处罚, 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同时, 针对国家机关的执法部门, 要有相应的政策对其行为进行规范, 防止受贿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尽力做到执法必严。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的执法权限, 使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监管有法可依。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明确企业假冒伪劣、毁约、弃约等行为的法律认定, 制定相应的处罚条款和程度不同的制裁措施, 约束和迫使企业守信、诚实, 健康发展。
(三)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营造健康的诚信环境
我们要通过现代诚信制度, 催生出崭新的诚信理念, 形成一种重诚信的社会氛围, 使社会公众良好的诚信理念成为市场交易运行的可靠保证。充分运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 向包括企业在内的广大社会个体宣讲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争取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信守诺言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企业经营诚信的水准。
(四) 设立企业诚信评级机构, 完善企业诚信评级体系
我们要建立专门的企业诚信评级机构, 设置合理的评级标准, 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价, 正确分析企业的诚信行为, 从而获得其偿债能力。根据诚信状况的信息确定信用等级, 并评估其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而决策单位可依据信誉等级获得相关的信息。同时, 要使企业认识到企业的诚信也是企业的生产力。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五) 提升政府的协调能力, 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
政府作为营造诚信环境的主体, 在治理企业诚信问题的过程中应起到积极的协调、引导作用, 特别要强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在建立失信约束机制方面的责任, 从而加快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同时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 改变行为方式, 通过完善立法, 为商业化的信用机构在市场上开展信息的搜寻、保存、评估及相关的服务提供基本法律依据。由政府协调, 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代码, 汇集企业资信的征信到评估、查询、公示, 形成完整的信息体系, 建立各类企业的社会整体信用数据库。
摘要:企业是市场最基本的经济主体和信用主体,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企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恶化了市场经济环境, 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重塑企业诚信, 要深刻理解诚信的内涵, 认识诚信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企业诚信的现状和缺失的原因, 提出完善我国企业诚信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诚信,缺失,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艺纹, 杨瑞.信用文化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探析[J].现代财经, 2004, (11) .
[2]方邦鉴.打造诚信单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管理总局网站资料[EB/OL].
[4]詹新宇.企业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探讨[J].商业研究, 2007, (3) .
[5]贾艳琼.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4) .
[6]李异.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构建和谐市场经济[J].管理观察, 2008, (12) .
8.论企业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 篇八
一、企业诚信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企业由计划经济时代靠国家行政指令配置资源的生产方式,向市场经济条件要求下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不惜公然违背市场经济的契约法则,恶意侵害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造成一系列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这种状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障碍。
1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债务拖欠严重,诚信贬值。企业之间交易的顺利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目前,我国企业之间存在违约、不履行合同、相互欠债、赖帐、合同欺诈等状况,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之间“三角债”的形成,不仅造成企业的运行资金和正常生产活动困阻,更有甚者造成部分企业因债务而破产。
2企业财务失真,施诈于政府。企业财务报表应该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不应该有任何的造假、虚假信息,财务公开和数据真实是股东应该享受的法定权力。目前,在很多企业中至少有三本帐,一本是给税务部门看的,一般上面记录企业亏损较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少缴税甚至不缴税;一本是给金融机构或政府看的,上面一般夸大自己企业的价值,骗取金融机构更多的贷款,取得更多的企业发展优惠政策:一本是真正给自己看的,这样的财务信息一般是真实的。
3企业逃废馈务,失信于金融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是合作和服务的关系,双方真诚相待必然可以实现整体的效益最大化,但是一些企业在发展初期对自己的企业和产品进行吹嘘高估自己的企业价值,以从金融机构获取很大的贷款额度,当最后发展形式不好时便低估企业价值,逃废债务,这些企业失信于银行,对银企关系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双方之间陷入信任危机,致使多家银行出现了大量的坏帐、死账,给国家的金融机构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4企业拖欠工资,欺骗员工。企业不仅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负责,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必须受到最基本的尊重,其基本权益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同企业之间由于在发展水平、行业类别、所处地域等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企业内部的员工权益水平差异明显,一些企业经常拖欠员工工资,或者,在雇用员工前提出苛刻的“霸王合同”,恶意侵占员工的利益。
5企业造假售假,危害消费者利益。市场经济提倡竞争,通过企业之间的合法竞争为消费者提供合适满意的产品,以实现整个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但一些企业对市场经济认识存在偏差,只重视短期利益,为了自己的私利在生产产品时不按照产品的严格规定和要求,使用一些劣质的或其他替代的原材料或偷工减料等行为,生产出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将其在市场上销售,以次充好。
二、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企业诚信缺失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起来,造成目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信用档案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的时间还很短,部分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做出许多违背诚信的行为,这关键在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的诚信档案和信用评估体系还未建立,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理企业的所有信用档案。还有,针对企业信用的评估,仅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发达地区开始逐渐实行,但是各个地区评估的结果在其他地区不具备效力,仅限于本地区很小的范围内使用。另外,企业信用评估机构也是参差不齐,尽管目前我国已有数百家征信公司和信用评级公司,但它们不仅市场规模都比较小,经营分散,信息不完整,而且整体水平不高,各自为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一套具备完善法律制度的,富有效率的社会资信评估体系。
2企业道德文化建设落后。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积累形成的内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反映在企业中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纵观世界知名企业,那一个企业的文化中不是透露着诚信,而且企业通过实践展现了自己的诚信,员工的诚信观念始终贯穿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时间还很短,老字号的知名企业非常少,很多还是发展的初级阶段,_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上升期,再加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企业转型时,过分关注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企业道德文化的建设,也忽视了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诚信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这就对企业诚信机制的有效运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在短期内经济取得发展,对于一些造假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任其发展,使得某些制假售假行为能够大规模发展,甚至达到了产业化、规模化的水平。这其实是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勾结,地方政府为企业造假提供了保护伞,鼓励其发展。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使得本地企业上市,为国有企业随意提供担保,造成上市公司的屡屡违规违法,国有企业恶意拖欠债务,逃废债务。对于企业的赖帐、毁约行为千方百计的给予庇护,当本地企业因资不抵债而进入破产程序时,政府与企业合谋隐匿破产财产。
4产权改革不到位。产权明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我国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将产权明晰作为一条明确的提出,可见产权的重要性。我国这些年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产权改革一直是重点中的重点,民营企业的产权明晰,但保护产权,维护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政府的责任。可针对企业的产权改革还远远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仍干涉企业的日常经营,对企业指派政府官员到企业任职,或民营企业的产权得不到公平对待,致使企业管理人员从短期目标出发,企业诚信缺失行为时常发生。
三、企业诚信缺失的对策
1外围环境建设,增加不诚信行为的成本。首先,要加强诚信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信用立法,加大法律对背信弃义、坑蒙欺诈等行为的惩罚力和威慑力,增加不守信行为的风险成本,尽可能堵塞失信者的可乘之机。此外,还需要大力普法,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树立诚信以法律为根据的观念。其次,重点整顿我国的司法、执法队伍,形
成保障信用实现的制度环境。我国的执法难,法律的威慑力小,违法者对法律的无所畏惧,这是我国的问题所在。为此,政府应该制定执法问题的法律法规,强化司法部门、执法部门的职责以及明确对于他们不作为的处理:也应在体制方面大力推行政府体制改革,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并修改相关的法律,加强拒法、抗法的打击力度以体现法的威严。
2建立健全行业行规,加强行业自律。在我国,建立健全行业行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迫在眉睫。首先,应该强化行业协会的职能,在政府的法令规范下,对该行业的发展与秩序做相当程度的自我管理,拟定行业共同发展的策略,制定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行业的竞争秩序,调解彼此的纷争,对于不守行规纪律者给予惩罚制裁。其次,要提高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在制订行业行规时,应该根据本行业情况,结合产业技术标准的宏观指导要求,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并与国际接轨。行业协会还应该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为国家产业政策及技术标准的制订出谋划策,并争取以法律的形式将行业规则固定下来。
3树立现代商业诚信理念和信用资本观念。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两种观念:一是现代商业诚信理念。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商业诚信理念,是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再造企业诚信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二是信用资本观念。信用资本,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互利合作、共赢共荣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它以诚信、合作、规范为共同准则,以信誉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关系;它能降低成本,增强社会生产力,协调社会关系:它是一种文化环境建设、道德环境建设、服务环境建设、政策环境建设、法制环境建设,是经济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尽快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制度。为了形成切实按市场“游戏规则”办事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外部制约机制,我国企业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所有者对企业运营的督导机制。以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成为诚实守信、行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同时国家还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步伐。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
5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应倡导企业开展信用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形成对失信企业和机构的市场约束机制,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而且,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还会进一步加大对信用调查咨询和评估产品的需求,促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就是前期搞好资信调查和评估,把好客户选择关:中期建立债权保障机制,搞好科学决策,避免合同条款漏洞和履约风险;后期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加强监控力度,搞好货款催收,避免呆账、坏账损失风险。
9.关于电子商务诚信体系构建的思考 篇九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关于电子商务的负面新闻不断,通过网上开店进行欺诈的情况愈演愈烈,电子商务的信用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解决电子商务信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是当前首要任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用体系 构建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发展现状及常用模式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发展现状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网民总人数达到1.37亿人,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庞大市场。而宽带网络的进一步广泛使用,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电子商务交易中,虚假交易、合同诈骗、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由此引发了我国电子商务,特别是B 2 C(企业对消费者)的全方位信用危机。
近几年来,虽然建立信用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了更多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各地都逐渐出台了一些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和规范,这些法规的先后出台,提出了依法披露、合法征集、信用服务、失信惩戒、信用管理等推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设想和指导意见,政府在立法规范信用领域做了一些探索,但这与信用行业发展的整体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模式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采取四种较为典型的信用模式,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
(1)中介人模式
中介人模式是将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易中介人,达成交易协议后,购货的一方将货款,销售的一方将货物分别交给网站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当网站的办事
机构核对无误后再将货款及货物交给对方。这种信用模式试图通过网站的管理机构控制交易的全过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欺诈等商业信用风险,但却需要网站有充足的投资去设立众多的办事机构,这种方式还存在交易速度慢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难以普及。
(2)担保人模式
担保人模式是以网站或网站的经营企业为交易各方提供担保为特征,试图通过这种担保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这种将网站或网站的主办单位作为一个担保机构的信用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使通过网络交易的双方降低了信用风险,但却加重了网站和网站经营商的责任。而且担保过程中,有一个核实谈判的过程,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在实践中,这一信用模式一般只适用于具有特定组织性的行业。
(3)网站经营模式
网站经营模式是通过建立网上商店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在取得商品的交易权后,让购买方将货款支付到网站指定的账户上,网站收到货款后才给购买者发送货物。这种信用模式是单边的,是以网站的信誉为基础的,它需要交易的一方(购买者)绝对信任交易的另一方(网站)。这种信用模式主要适用于从事零售业的网站。但也正是这种单边的信用模式,成为B TO C电子商务发展的阻碍。
(4)委托授权经营模式
委托授权经营模式是网站通过建立交易规则,要求参与交易的当事人按预设条件在协议银行中建立交易公共账户,网络计算机按预设的程序对交易资金进行管理,以确保交易在安全的状况下进行。这种信用模式中电子商务网站并不直接进入交易的过程,交易双方的信用保证是以银行的公平监督为基础的。但要实现这种模式必需得到银行的参与,而要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委托机制则不是所有的企业能够做到的。
我国电子商务目前所采用的这四种信用模式,是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为解决商业信用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但各自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些信用模式所依据的规则基本上都是企业性规范,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信用要过五大关: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系统(设备和网络)
信用、社会信用及司法信用。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信用体系建设为实现银行、税务、法律、保险等部门信息库共享。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信用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专业的资信公司和信用评估机构建立的企业资信数据库,但由于信用评级还属于行业和个人行为,评级的中介机构、依据等都未得到法律认同,致使评级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
(二)我国市场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加大了电子商务活动的风险。虽然已颁布了《电子签名法》,但它只是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控制。由于对电子商务活动缺乏法律制约,一些交易者利用法律空白和漏洞从事网上欺诈活动,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我国信用系统严重滞后,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诚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违规行为监督惩罚机制,市场化运作模式虽已初露端倪,但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四)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技术上的特点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体的复杂性等自身特征,决定了其信用问题更加突出。一旦一方发生信用问题交易就会成为泡影,甚至导致另一方上当受骗。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进行诈骗,严重干扰了电子商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五)社会信用意识差。
在我国信用评价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诚实守信的意识还很薄弱,因为人们的失信成本很低,甚至有时还不存在失信成本,这使得部分人越来越不诚实、不守信。
三、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的构建
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诚信危机要从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入手。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以及传媒各方通力合作,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采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一)加强社会的信用意识的宣传与教育
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是根本问题,没有信用意识,没有信用文化,信用就不会深入人心,也就不会形成健康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信用氛围。在电子商务的参与者中呼唤诚信,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使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意识到,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基本要求,同时诚信、信用是一种财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也就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利益。培养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要从培养人们的信用消费习惯入手,让更多网民接受电子信用支付手段,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为日后的信用消费提供便利。参与电子交易的各企业,要逐渐形成自律性的行业规范和商业准则。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将极大地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活动模式,它的每一次交易活动都要涉及到多方参与者,包括参与交易的双方、电子商务网站、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税务部门、工商、公安以及其他机构,每个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信用责任。他们需要在一个完善的诚信环境下进行交易,但建设这种环境不是电子商务活动的某一参与者具有诚信意识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诚信环境和机制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长期努力才能营造出来。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现行的相关立法,尽快出台《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隐私权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商业信用报告法》等信用法律规范;同时建立相关信用管理机构,如行业诚信管理、信用中介机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和消费信用管理等,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的是,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法人和自然人予以惩罚,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
建立以政府为背景跨部门的,包括银行、工商管理、公安、税务等部门协同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通过这样一个信用平台,可以查询到全国任何企业、任何个人的信用记录。通过自动运行信用评估模型,信息网络还能提供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信用等级等。借鉴国外信用管理体系的经验,可以首先从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开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然后逐步扩展到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而电子商务依托的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是搭建这个平台的最好保证。
(三)推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一种法制经济,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应如此。完
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商业活动中给他方造成损害的失信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如在《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过程中,充分考虑电子商务的特点,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留有发展的空间。另外,根据电子商务的环境和交易特点,建立电子交易法律和制度、电子支付制度、信用卡制度等。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还很多,如电子商务下的税收问题、司法管辖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也应尽快解决。
(四)加强电子商务行业自律
目前,各商务网站都有自己的交易规则,这往往使网上购物者顾虑重重,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从而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加强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建设,行业自律极其重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是中国电子商务的行业组织,要制定各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商业规则,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商务网站不能在固定格式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不能在合同条款上做手脚、设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协会要通过互联网接受社会对会员的投诉,对会员不遵守共同商业规则的行为进行处罚,直至开除会员资格。
(五)创新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
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必须不断加强网上安全认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的整合与数据采集(建立基于统一格式和智能化的数据仓库系统)。另外制订政府信用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存储标准、电子签名、CA认证等服务体系,加快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技术平台,将为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创造条件。特别强调的是要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发达的第三方服务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稳定和强有力的支持。国际上一个普遍共识是,第三方认证公司相对而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为第三方认证公司具有独立背景,在严格的行业规则和管理监控下,独立运作认证业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任何带有商业利益色彩的外界力量干预或影响认证流程,从而有力保证认证结果的公证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信用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特别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信随着全社
会诚信意识的加强,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迟丽华.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 夏国洪,刘旭儒.中国电子商务与诚信问题浅识[EB/OL].
10.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体系构建 篇十
书面提纲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XXX,来自会计0902,论文题目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我的指导老师是方秀华老师。论文从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都得到了方秀华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也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论文有不足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和完善,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自21世纪初安然、银广夏等国内外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将企业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暴露出来,企业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于重塑与加强我国会计行业诚信,改善目前会计信息弄虚作假、会计行业管理混乱的现状,减少社会经济损失、稳定经济秩序、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的第一部分 主要论述诚信与会计诚信的含义,会计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以及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意义
第二部分 先介绍当前国内外会计诚信问题现状,接着再归纳总结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情况 第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第二,财务报告造假。
第三部分 先论述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接着在分析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的基础上提出造成会计诚信缺失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益驱使
2、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3、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4、监管不利
5、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低和业务素质不高
第四部分 先论述美国对会计诚信缺失治理,然后借鉴美国在会计诚信问题治理经验,提出我国重塑会计诚信途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成严厉的处罚机制,提高做假成本
2、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
3、健全法律法规
4、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5、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
第五部分结论。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遵守基本道德准则。解决会计失信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配合努力。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监督体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培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解决企业会计失信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不足之处。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由于本论文多是在国内外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总结而来,加上本人能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一定虚心学习,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11.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体系构建 篇十一
关键词:成本会计 信息失真 会计诚信
1 会计诚信的内涵与意义
1.1 会计诚信的内涵 什么是会计诚信?简单地讲,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就是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信”就是讲究信用,树立会计信誉,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提高会计的公信力。所以,从整体看,会计诚信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案频发,会计行业面临诚信危机的严峻挑战。笔者认为,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计诚信缺失有其社会背景,它是社会诚信缺失在会计领域的反映。当今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中,各种法律和制度建设尚不成熟或者说尚不完备。单纯靠社会道德教育和所谓“纪律性”约束,显然已不适应今天人们多元选择的价值观念;也不可能用来规范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在没有严格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的背景下,社会诚信缺失是必然要出现的一种现象。它会反映在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反映在会计领域,便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会计诚信缺失。
2.2 会计诚信缺失是“公民意识”淡薄在会计领域的一种表现。在会计领域,缺乏公民意识违背“契约”精神,造成会计诚信缺失。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公民意识淡漠,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的;让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2.3 会计诚信缺失是社会职业道德观念弱化对会计领域的潜在影响。会计诚信缺失所引发的明显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如造假报表、假审计报告等弄虚作假的法人行为,挪用公款、贪污、侵占等个人行为,就是一些具体表现。职业道德观念弱化,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一个潜在原因,它的真正危害在于,违法心安理得,犯罪成为“边缘化”。
2.4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会计造假成本低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
3 会计诚信缺失的收益
成本收益原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经济学中,在服从理性人的假设下,无论为或不为,我们一直都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益要远远大于成本是我们所期待的,我认为会计诚信也是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
3.1 从企业本身来看, 企业丧失会计诚信,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主要可以获得以下收益:
3.1.1 可以筹集资金。在当今社会中,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资金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资金,企业经营就没有保障。然而不管以那种方式筹集资金,公司的财务报表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对方必需审查的对象。因此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信息也就成为能不能筹集资金的关键因素。有些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好,要想获得资金,只有缺失会计诚信,扭曲财务信息。
3.1.2 可以获得税收上的好处。在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下,一些跨区域的企业,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采取虚构或隐瞒交易、人为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等手法,以确保所缴纳的税收均能够进入某一地方政府的口袋。而在“内部人控制”下的企业,企业的利益也就是内部人的利益,内部人为“确保企业的利益”,便出现了偷税、漏税、减少或延迟纳税的动机,而为达到这些目的,只能通过会计舞弊,调整账面会计利润,从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3.2从企业内部人员来看,企业因缺失会计诚信,扭曲会计信息,内部人员所获得的收益主要有:
4 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
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是指违背会计诚信原则所要付出的代价。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通常包括罚款、处分、吊销会计师资格证书、免职、会计诚信缺失行为的各种支出等。但所有的成本可以归分为四类:管理惩罚成本、市场惩罚成本、违约惩罚成本、会计诚信缺失的费用。
5 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措施
5.1 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提高管理惩罚成本 加大对造假者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造假的管理惩罚成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修改《会计法》中关于有关编制虚假会计信息和指使、授意、强令会计机构、人员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规定。现在的规定太轻,对于造假的罚款太少,相对于造假收益来说就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我们应该加重罚款力度,让有造假欲望的单位和人员觉得造假不可行。②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制度。这种办法是对企业和相关人员(包括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诚信实施档案管理,从而评价出一个企业的会计诚信等级。对于讲诚信单位要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优惠。
5.2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提高违约惩罚成本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美国,让证券违法者最为胆颤的不是刑事诉讼或者行政处罚,而是由小股东提起的民事诉讼要求民事损害赔偿。因为,违法者即使被判刑也往往可以通过假释、保释等方法很快获得自由,可是他们一旦染上民事官司,面临的则必定是倾家荡产的命运。美国当局对小股东民事诉讼持保护和支持的态度,法院除了要求违法者向股东进行损害赔偿外,还课以巨额精神赔偿费,违法者的下场常常是破产兼身败名裂,不但变得一穷二白,而且连东山再起的可能性都不再有。所以,小股东的民事诉讼成为美国证券监管的强大力量,是对证券违法者最具威力的重磅炮弹。
12.关于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思考 篇十二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原因,解决途径
会计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通过诚信服务, 增加经济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赖性, 向社会承担责任。诚信不仅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会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
一、我国目前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 市场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很不健全, 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不畅, 导致信息缺乏、市场信息传播速度缓慢, 市场主体各自拥有的信息不对称, 致使好的商誉难以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 失信者不能及时地被曝光和发现, 并得到应有的惩罚。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奖惩机制的不完备, 直接造成诚信保证机制的缺乏, 实际是对守信者积极性的打击和对失信者失信行为的放纵, 从而使市场主体缺乏遵守和履行诚信的内在激励。
(二) 信用制度不健全
诚信不单是一种契约, 更是制度的反映和体现, 诚信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信用关系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导致这种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不良的原因在于:一方面, 由于制度规范不成熟, 对失信者的处罚不重, 使失信者难以悬崖勒马和自律;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相应的信用评级制度, 信用好的企业或个人与信用差的企业或个人在社会中得不到区分, 因而守信者也未必能获得守信的好处。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失信成本仍小于失信的收益, 即失信有利可图, 这使得作为“经济人”的企业或个人自然会有一种失信倾向。
(三) 会计人员身份不独立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是完成不了其双重职能的。因为会计人员置身于企业, 他们自己能否在一个企业工作下去, 除自身因素外, 主要取决于这个企业的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及在职消费等, 都要由公司经理等负责人决定, 会计人员的任用、调动、撤职或免职等重大人事问题也掌握在这些人手中。在这种情形下, 会计人员的工作只能是对企业负责, 对经理负责, 按企业负责人的旨意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所以, 只要公司负责人想做假账, 对会计人员来说, 除非不怕受到处分乃至被开除等的威胁, 否则, 他们是难以抵制和违抗领导的意志的。
(四) 执法不严, 处罚力度不大, 缺乏威慑力
会计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首先, 目前我国经济立法滞后。现有法律虽然对部分不诚信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还不能涵盖全部不诚信或者道德失范的行为, 使信用活动缺乏法律支撑, 道德失范者逃之夭夭。其次, 法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
二、维持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
(一) 加强司法和政府监管力度, 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
1、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 目前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确制导"问题。所谓会计法治的"精确制导"是指: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 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 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 降低名义上的要求, 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 解放大多数企业;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唯一责任人, 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 集中打击关键目标;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瓦解两者的欺骗联盟。
2、从有关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 需要解决监管的责任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就是要解决防止造假, 惩处造假, 以及严格执法问题。预防性的监管责任应当归属于谁?监管部门不作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如果不明确, 就无法改变当前没有人承担责任的局面。
3、从有关会计的制度规范来看, 与会计造假有关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频繁的会计制度改革, 破坏了会计数据的连续性, 每一次改动必然给企业提供一次洗牌的机会和造假的手段。因此, 会计技术规范的出台要慎重, 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 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 发挥社会力量
从有关会计诚信现状来看, 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是我国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规模先进的信息数据库将记录着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种种资料, 可以提供客户查询, 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 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 将受到制约。
(三) 加强社会教育机制, 启发行为人的良知
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 应当是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 包括企业负责人, 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我们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地位和业务水平, 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事实上收效甚微。
教育要求以事实为基础。纠正人们的行为将有赖于有效的奖惩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即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使不诚实者付出巨大的成本, 诚实者获得奖励, 从而使得选择诚信成为一种理性行为。
会计信息真实客观与否, 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国家宏观调控、广大股东的投资决策, 势必影响市场经济的有效健康发展。会计信息面临一场职业性的危机。从根本上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 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文化手段, 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严肃财经纪律, 才能真正确保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有效的发展。会计诚信也成了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道德规范, 各执业阶层的人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应该付有的诚信义务, 以使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的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小杰、李学峰, 浅谈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年15期
[2]、齐秀平, 如何重塑会计诚信,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年03期, 72-73
13.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领导讲话 篇十三
这次全省诚信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诚信建设工作方案》部署和去年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__年工作,研究部署20__年工作。刚才,孙尧同志宣读了20__年度黑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名单,晓华同志通报了重大典型失信案件,省诚信办、财政厅、人保厅、工商局、人民银行、完达山乳业等部门和单位做了工作汇报和经验介绍。下面,我就做好明年的诚信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诚信建设总体进展顺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诚信建设作为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炳轩书记、战书省长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诚信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围绕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在建设信用体系、健全信用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培育诚信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工作思路更加明确。过去的一年,按照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要求,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诚信建设为重点,围绕大项目抓诚信建设,不断完善各级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政府部门率先使用信用产品,以信用产品使用促进诚信建设,加快信用市场培育发展,大力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为全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发挥了应有作用。
二是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今年工信部将我省列为全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政府采购领域,开展信用报告试点工作,带动了信用市场的发育和发展。针对大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政府诚信问题,进行监督、核查,提高了政府服务效能。公务员诚信档案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充分利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三是工作内容有所创新。通过采用“红名单”和 “黑名单”对比的方法开展诚信建设,连续七次对典型失信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共曝光典型失信案件43起,其中,曝光企业失信案件41起,基层政府部门失信行为2起。与此同时,连续两次开展“黑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共有177家企业入选。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在遏制失信、弘扬诚信、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信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总体上讲,我省的诚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信用状况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各类信用主体失信行为还时有发生,信用体系建设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企业信用缺失,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偷逃税款、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社会危害性较大的活动屡禁不止。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缺乏诚信意识和诚信习惯,不作为,乱作为,承诺不兑现,服务不到位。甚至在个别公职人员中存在着“不花钱不办事”、“中梗阻”等问题,招商引资中出现“开门招商、关门坑商”等现象。这些现象和问题极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影响了我省的对外形象。一些市地还没有将诚信建设摆上工作日程,重视程度不够,主动创新不够,推进力度不够。政府职能部门诚信建设工作不平衡,工作推一推动一动。部分企业的信用意识不强,信用知识、品牌战略、风险意识、诚信建设明显缺失,信用交易、商务信用管理明显不足,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加快诚信建设工作步伐
炳轩书记去年在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省市场经济领域违约失信比较严重,特别是逃废金融债务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方面,一个是不良贷款率位居全国第一,另一个是贷款投放增速全国倒数第一。这两个第一就是两副枷锁,枷得我们动弹不得。要开枷去锁,钥匙就是加快建设“诚信龙江”。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年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政府诚信为先导,以企业诚信为重点,以社会诚信为基础,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以增强政府公信力为先导,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服务于民,取信于民,真正成为诚信建设的引领者。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诚信的核心是依法行政,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依法调整利益关系,依法解决矛盾和问题。要推行政务公开。要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以政府网站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努力做到内容规范、形式完善、程序严密、机制健全,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将政务公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强化行政问责制。加强对政府履行职责的监督考核,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切实防范和纠正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执法不力、执法违法等问题,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须赔偿,提高政府公信力。要继续做好公务员诚信档案建立工作,本着边建设、边总结、边提高,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二)以提高企业信用度为重点,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企业诚信既是诚信建设的重点,也是企业最好的竞争手段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当前加强诚信建设是企业应对危机,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事实一再证明,缺乏诚信的企业,长不大,做不强,难长久。“三鹿奶粉”曾经享誉全国、有着广阔市场,一时间化为乌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信而破产,是因为失信而消亡。要增强企业依法经营意识。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强化企业自律意识,牢固树立诚信与利益可以兼得的理念,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履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要强化企业诚信责任。企业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既要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等方面讲究诚信,又要在质量、价格、环境、劳动等方面担负责任。要把质量诚信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引导企业以诚信立业、以质量取胜、以品牌发展,进一步塑造企业良好的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鼓励企业把诚信经营纳入发展战略,强化信用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企业和企业法人信用档案,逐步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推动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企业守信自律。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抓好食品工业诚信建设试点省工作,为国家提供经验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在我省建设无规定疫病区,促进由农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大省的转变。
(三)以整合诚信资源为目标,加强诚信资源共享建设。要正确处理信用体系建设与应用的关系,努力优化资源配置,以综合利用、深度开发为重点,提高信息的共享性。人民银行、工商局等部门要加大征信体系建设的宣传、培训力度,通过信用产品推广应用,带动征信体系发展壮大。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资质认证、信用企业评选等工作中,逐步强制运用信用产品。人保、环保、质检等部门也要充分利用征信系统,为行业信用建设和执法管理提供帮助。金融机构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信贷数据入库,在助学贷款、小额信贷、消费信贷等方面,充分发挥信用产品作用,规避信贷风险。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支持和鼓励这些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有关市场诚信的信息,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性、专业化的市场诚信服务需求。要坚持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诚信服务市场发展的基础,各地各部门在保护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要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各地要进一步推进本地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贷、纳税、合同覆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改善地方信用环境。
(四)以完善信用监管为手段,加强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加快诚信建设,全面提升信用水平,既要靠诚信教育和引导,也要靠制度规范和约束。要在政府采购领域,扩大信用报告使用范围,逐步建立政府采购市场诚信体系。要把企业的诚信表现与其切身利益直接挂起钩来,充分运用信用报告,建立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信用报告不良的,列入“黑名单”,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加大惩戒力度,实行市场禁入,对不讲信用者严格控制其银行账户,不授信、不贷款、不开新户,提高违法成本。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一时失信、长久受制”,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利益导向。要做好对省诚信示范企业的跟踪调查,不搞终生制,一经发现有严重失信行为,坚决摘牌,决不手软。要进一步加强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建设。有关部门要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继续清理审核行政权力,包括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等事项,编制职权目录,并根据网上权力运行特点,绘制行政职权网上流程图,及时向社会公布。要加紧推进此项工作,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及部门服务项目一站式申报、受理与并联审批,并对行政审批事项、咨询投诉、信息发布等行政行为进行实时监察和监控。
三、高度重视,纳入日程,为诚信建设提供保障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强化协调,把诚信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做表率。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要带头强化诚信意识,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带头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凡对公众有承诺的,都要以实际行动和效果取信于民。带头强化自律意识,保持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以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带出明礼诚信的民风社风。
其次,继续深入开展失信行为曝光工作。各地各部门要下定决心、态度鲜明地把曝光工作作为改善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坚定不移地开展下去。要以各市地、各部门、各行业协会为主体,分层次开展曝光工作。对曝光的失信企业要限期整改,对恶意拖欠银行债务的企业,有关部门要研究出一套强力措施,坚决遏制这些企业及其高管一方面逃废债务,一方面出入高档酒店、购置豪华轿车和豪宅等行为。各市地、各部门、各行业曝光的失信案件要报省里备案并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上公示。
第三,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信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省诚信办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服务部门的作用,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对总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加强督查。我省已将诚信建设纳入市(地)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和省直党政部门共性目标考核中,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这项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14.重建缺失的诚信 篇十四
“明礼诚信”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之一.但我国目前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却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现代社会,无论是规范个人行为,还是发展市场经济,特别是我国应对“入世”的.需要,都强烈呼唤诚信的回归与重建.重建诚信,需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道德与法制相结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 者:迟桂华 闫学锋 作者单位:迟桂华(朝阳师专副教授)闫学锋(朝阳师专讲师)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B822.1 关键词:诚信 诚信缺失 呼唤诚信★ 危房重建申请书
★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 失落经典语录
★ 诚信与文明作文
★ 诚信与诚信教育刍议
★ 感恩与诚信征文
★ 与诚信相关的座右铭
★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策略
★ 灾后重建工作情况汇报
15.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体系构建 篇十五
一、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的现状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10年来, 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帮助许多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从中央部属高校2006-2010学年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获悉, 自2004年6月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来, 全国新增审批贷款学生144.1万人, 新增审批合同金额121.1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 全国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230万人, 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90.9亿元。然而, 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贷款拖欠严重、还贷难、银行不愿放贷等日益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不完善
国家助学贷款本身决定了在执行助学贷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完善, 同时也导致管理上的乏力和欠缺, 这都助长了很多贷款学生的投机心理。首先,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免抵押、免担保的贷款, 它的本质是个人信用贷款。学生贷款逾期不还, 银行并没有有效的措施约束借款人。
2、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 个人信用缺失
诚信教育包括诚信思想理念的培养教育和诚信责任的宣讲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行为的巩固教育。目前, 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将诚信教育提上议程, 只是零散的存在于某些课程和教师的言谈中, 没有相应的进行系统教育。比如, 很多高校开展的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说教而并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深入这种意识。调查显示, 虽然很多学生在签订贷款合同时承诺要按时还贷, 但是简单的说教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形成相应的行为, 这种表层的理解是不稳定的, 易变的, 容易受环境或个人经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比如, 某学生贷款时下决心要诚信还贷, 但看到别人不还贷并没有受到惩罚时, 就会产生逃贷的想法, 也可能因为工作学习忙碌而忘记还贷, 或由于暂时的经济困难而无法还贷, 这些情况实际上还是学生对诚信还贷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决心所致。
3、社会诚信管理系统不健全, 缺少法律保障
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 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非诚信现象频繁出现。然而, 当前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评价系统正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个人信用征询系统不健全、还款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这导致银行很难评估学生的信用。同时, 对申请了贷款的学生, 我国缺少专门的法律约束, 特别是对于恶意欠款、延期还款的学生无法可依, 难以追究法律责任, 一旦出现问题, 贷款的追缴变得非常困难。因此, 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
三、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学生诚信的对策
1、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过程可以发现, 国家助学贷款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的信用贷款是以商业性贷款的形式行使公益性的目的, 无担保, 无抵押, 既费力又有风险, 而且难以增加利润。因此, 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 首先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由专门行使贷款的机构发放和回收贷款, 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其次, 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制度,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国家指定的地区和行业工作一定年限, 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将由国家财政代为偿还。第三, 进一步坚持和加强生源地贷款制度, 提高银行的追偿能力, 减少损失。
2、好的校园诚信环境, 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
首先, 高校领导、教师、员工要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在高校中努力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环境。其次, 高校诚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说教, 要通过校园网、校报、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电影座谈会、班会、征文比赛、讲座、典型表扬等多种形式普及诚信知识, 树立诚信第一的理念, 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尤其是对获得助学贷款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并充分利用新生人学教育、毕业生教育等环节对在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第三,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监督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对大学生尤其是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表现记入诚信档案, 并且对贷款学生贷前、贷中和贷后实行监督管理, 如果学生出现失信行为, 要与学生关心的入党
3、健全个人信用系统
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信用管理经验, 参照发达国家信用模式,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在国务院“中国诚信体系课题研究小组”的理论指导下, 研发更具系统化的个人信用系统, 并且逐步完善, 使之运用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从而推动国家助学贷款进一步顺利进行。
总之, 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 使诚信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之中, 明白信誉无形资产的力量, 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真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体系, 缓解贷款学生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杜喜荣:《论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成人教育》, 2006 (7) 。
[2]教育部:《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咨询》[EB/OL], 2007.7。
[3]庄岩:《大学生就业呼唤诚信教育》, 2004.3。
16.构建诚信纳税信用体系探讨 篇十六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是指为增强纳税人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环境,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社会机构提供的各级涉税资料和信息,按照预定的考核标准,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纳税信用评估定级,并根据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的征管待遇的管理活动。由于受当前技术、物力和人力因素制约,目前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周期为两年一评,包括企业自评、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申请、税务机关评定、媒体公布四个工作环节。
截至2007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管理司通过新开通的中国纳税信用网向社会发布的全国A级纳税信用企业达到3.7万家,占全国纳税企业总数的千分之五,其中北京市由国地税联合评定并颁发A级纳税信用评定等级证书的企业共2005家,占全市47万家纳税企业的千分之四,然而这千分之四的A级企业所纳税款占据全部税收收入的近三成。
当前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存在的问题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自2003年初评开始,至今有5年的历史。尽管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存在其积极作用,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体系管理理念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具体指标设计不够合理;三是纳税信用等级具体制度规定不完善,可行性不够强;四是纳税信用等级执行效果不尽完善;五是纳税信用等级后续跟踪服务及管理不力。
构建诚信纳税体系的工作思路
(一)基本思路
构建全新的纳税信用体系,其整体工作思路是:取消现有的以加分为计算原则的定期评定以及ABCD四级纳税信用定级制,改革为以减分为计算原则,以失信违法行为记录为扣分因素,按纳税人实际经济行为为主要参考依据,并给诚信者一定分值奖励,实施不同诚信度获得不同差异化服务和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诚信纳税信用管理模式。其主要考虑依据为: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涉税行为评价其纳税诚信度,并通过诚信度的社会使用频率来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诚信度评价结果取决于纳税人不诚信纳税行为的内容和频次,每一次不诚信纳税行为都将降低纳税人的纳税诚信度;信息流是动态的、不可逆的,结果是按实际信息即时更新的;纳税人对自己的纳税诚信度负责。
(二)纳税诚信度的具体指标设计
1指标内容
诚信纳税体系的核心是纳税人的纳税诚信度。而诚信度评价结果取决于纳税人不诚信纳税行为的内容和频次。因此其具体指标也就是纳税人的不诚信纳税行为,不诚信行为按性质可分为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以及违反税收立法精神的避税行为;按内容分为六大类共56项。
2信息采集
纳税诚信度指标主要从当前征管信息系统中采集信息。
一部分是可以直接通过征管系统采集的信息。如对“应当办理税务登记而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在系统制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税务处理决定书”的同时将此条不诚信行为的内容采集到纳税诚信度评价系统,并生成扣分指标,自动结算累积得分。
从当前征管系统无法直接采集的信息,可通过人工实时录入完成采集。
3计分方法
(1)纳税人初始分值为100分。
(2)纳税人每发生不诚信纳税行为,按照指标中设定的分值,通过系统扣分,并自动结算累积得分。纳税人发生不诚信纳税行为扣分,一年内再次发生相同纳税行为的,加扣1分;一年内第三次发生相同纳税行为的,加扣2分,依此类推;发生不诚信纳税行为扣分时,按照与先前相同行为发生的日期计算时间间隔,滚动计算加扣分值。
(3)纳税人扣分后,如果长时间没有发生扣分情况,可予清零,重新回归至初始分值100分。具体可以设定为:纳税人扣分在5分以内者,自扣分之日起两年内无任何扣分记录的,系统将纳税人的扣分记录自动清零,恢复纳税人100分的分值;纳税人扣分在5分以上10分以内者,自扣分之日起三年内无任何扣分记录的,系统将纳税人的扣分记录自动清零,恢复纳税人100分的分值;扣分在10分以上者,自扣分之日起五年内无任何扣分记录的,系统将纳税人的扣分记录自动清零,恢复纳税人100分的分值。两次扣分时间间隔低于730天的,累计计算扣分分值并从后一次扣分开始计算无扣分时间。
(三)诚信纳税体系的优势分析
全面的纳税信用体系是通过纳税人的日常涉税行为记录形成纳税人的诚信度,以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以诚信度的广泛使用为激励机制去有效地引导、鼓励纳税人自觉纳税,维护自身的纳税诚信度,最终达到提高纳税人遵从度的目的。因此,这种全面的以诚信度为核心的纳税信用体系较当前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体系有诸多优势所在,具体包括:
1、以纳税人的诚信度为核心。
2、以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为基本保障。
3、以诚信度的广泛使用作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4、以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为最终目的。
(四)构建诚信纳税体系的措施保障
1、构建完整的诚信度记录系统。由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牵头,将税务机关利用纳税人的实际涉税行为为依据建立的纳税诚信度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在金融系统内部对企业和个人的实际借贷行为作为依据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联合起来,构建以纳税诚信度和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为核心的诚信社会体系方案,提交全国人大讨论、立法,保障纳税诚信度使用的合法性。
2、实行全国统一的信用代码来标记纳税人的诚信度。企业信用代码可以将税务登记号作为唯一代码,不得改变;居民个人可将居民身份证号码作为每位公民的信用代码。纳税人的信用代码终身不变,严禁一个纳税人有多个信用代码,保证纳税人信用代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当纳税人进行日常经济行为时,信用度的需求者可以直接登录专门的信用网站(可规定为中国纳税信用网)输入纳税人的信用代码查询纳税人诚信度的具体信息,从而决定是否同纳税人发生经济行为,进而建立起以诚信度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
3、切实解决信息采集不完全问题,扩大信息采集面,规范信息采集。目前,影响诚信纳税体系构建的最大问题是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纳税人报送信息失真、税收管理员记录信息不及时、同其他部门信息交流不通畅等。税务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改进。一方面,完善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机制,建立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信息平台,系统随时记录纳税人诚信度的分值和扣分说明。税收管理员是税务机关和企业信息交换的桥梁,税务机关要进一步提高对税收管理员工作的重视程度,只要管理员和企业人员接触涉税
信息,无论是否办理涉税业务,都要将信息记录在系统内部,同时由管理员对此行为进行“好行为”和“坏行为”的评定提交系统。税收管理员、纳税评估科、税收征管科等各部门相联结,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信息平台。这样在指标评定时就有理有据,评定结果也更加可信、客观。假如某个企业到税务所办理业务时忘记带税务登记证,因此没有办成业务,回头带了税务登记证后再来办理,这时税收管理员一定要将此信息记录在系统内部,待到信用评定时就可以在系统内部调出管理员记录的信息划定分数。另一方面,拓宽信息渠道,逐步建立起税务部门与工商、统计、国土资源、交通、公安等管理部门联合信息综合平台,建议由统计局统计所有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包括工商信息、银行信息、房产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工资信息等,形成一个全面的信息网,当税务机关评定纳税信用等级时,可向立法机构申请信息查询权利,从统计局调出纳税人所有信息,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和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可因企业不必重复提供资料而节省纳税人的时间。
4、制定实施办法,确保诚信度指标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确定纳税诚信度使用的合法性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如证监会、银监会、工商局、海关等执法部门)应加紧出台关于诚信度使用的实施细则,保障纳税诚信度的具体实施应用。
诚信纳税指标的实际社会效用建议
纳税诚信度的具体使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方式:
1、提供不同的税收激励优惠政策;
2、作为税务机关提供差异化服务决策依据;
3、作为纳税人社会融资时的参考和保证;
4、为非政府部门经济单位考查纳税人提供政府资信。
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体系的配套改革建议
(一)转换理念,更新观念
一方面,政府应确立诚信征税和诚信用税的理念,并依此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必须确立与纳税人权利义务对等的观念,并依此来提供优质服务。诚信纳税只有在这个观念更新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否则“阳光政府”、“优质服务”等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纳税人能对政府的诚信征税、诚信用税做出评价和参与的时候,诚信纳税体系的完善也就水到渠成了。不过应该认识到,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才能得以实现。
(二)进一步提高税收法制化建设程度,提高法律保障
从上述指标体系可以看出,信息采集的来源渠道主要是税务部门的对纳税人相关行为的税务处理,如果对纳税人的不诚信行为,税务部门不知道、不掌握(信息不对称),或者掌握了但不处理,比如双方勾结、徇私舞弊,就无法将不诚信信息有效采集。杜绝此类问题,一是通过征管水平的提高和激励制度的设计,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二是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刚性,提高对税务人员违法行为的纠察能力和处理力度。另外,还需要提高税制建设水平,消除实体法和程序法中法定权利义务模糊区域,力求执法的公平和公正。如果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缺失,纳税辅导不到位,纳税人由于不知道相关规定而没有履行相关义务,责任在税务机关,由此对纳税诚信度扣分有失公允。
(三)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由于我国目前信息化建设落后,人工评定纳税信用等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造成税务机关没有时间评定B、C级等系列问题,直接导致了制度执行效果不佳。今后要建立起以纳税人的实际行为为标准的诚信度体系更需要信息化的大幅提高,因此,我国应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时税务机关可将全部信息导入专门的评定程序进行评定,从而使评定过程更加快捷、评定结果更加客观。同时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有利于纳税信用等级信息搜集,从而更加全面地体现纳税人的信用。
(四)鼓励发展税务代理行业
税务机关对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准确的纳税人进行评定较为简便,但如果对一些财务制度混乱的纳税人进行审核则需大量时间,这时税务机关可和税务代理行业互相配合,由税务代理行业对企业财务进行规整,由税务机关再对其进行评定,从而节省一定的税收管理成本。
(五)鼓励发展中介型纳税信用评估机构
【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体系构建】推荐阅读:
论企业诚信缺失与建设11-16
浅谈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缺失10-11
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06-08
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是什么?07-31
企业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构建07-07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与发展对策08-10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