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2024-08-29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共18篇)

1.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篇一

试论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砀山五中 王辉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作到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渗透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将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

2、感情要真

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 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

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几年来,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为此,我们学校全体历史教师共同努力,进行校本教研,根据莲花县志、莲花革命史等素材,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红色莲花》一书,主要叙述在1927—1949年中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莲花人民的革命活动,以及莲花的解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莲花人民跟着共产党义无返顾,前仆后继,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有3000多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的考验和火的洗礼,有十三位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如甘祖昌等。

四、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诱导。

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班超投笔从戎、岳飞英勇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张自忠尽忠报国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直观教学。

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时,播放场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还有在讲述工农武装割据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莲花一支枪纪念馆、毛主席旧居、莲花苏维埃旧址等历史遗迹。

4、比较法。

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例如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的奴颜媚骨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2.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篇二

一、结合教材史实和名人评价, 加强爱国教育

要想充分发挥历史课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必须注意运用历史教材所提供的丰富史实, 帮助学生认识祖国, 热爱祖国, 激发其树立爱国之心, 树立建国之志。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她有着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尤其古代四大发明在中外历史颇具有影响, 教材也作了详尽介绍。于是我在选用教材讲解的基础上, 又给同学们介绍了国外名人给予的高度评价。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说:“这三种东西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 没有一个教派, 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更进一步指出:“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成了新教的工具, 总的说来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巨大的杠杆。通过这些评价的介绍,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四大发明意义的认识, 并为我们中华民族有如此之成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逐步形成自强不息的气概, 坚信中华民族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为之而努力。

二、通过近代史阐述, 加强爱党教育

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和共产党的领导发生动摇, 在同学之中也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讲解中国近代史内容时, 不断给同学在思想上以正确引导, 使他们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全中国, 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生活才能逐步富裕起来。1840年鸦片战争后,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奋斗牺牲, 前仆后继, 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以及辛亥革命运动的失败, 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说明了中国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 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只有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指出了经过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前途。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顽强奋斗, 终于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国。这些雄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 人民革命的胜利, 只有靠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的现代化, 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

三、继承优良传统, 加强品德教育

源远的中华民族历史, 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文化成就, 而且形成了优秀的民族传统和道德情操, 如儒家所讲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杀身成仁”, 在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上, 要“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在个人修养上, 要能“苦其心智,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等等。在这些思想教育、陶冶下, 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于自己事业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推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高吟“是气所磅礴, 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 生死安足论”这支《正气歌》的文天祥;以天下为己任,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和当代“身无分文, 心有天下”的毛泽东, “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周恩来等优秀典范。通过课堂教学, 老师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 正确引导学生继承优良传统, 学习优秀人物, 将有助于他们区别崇高与卑劣, 识别美好与丑恶, 自觉地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形成高尚道德情操,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篇三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困难之处

1.缺乏融入德育内容的氛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重视对德育氛围的创设。这样一来,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了德育内容,往往也难以将德育内容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历史基本概念的讲解上,不重视对德育内容的传授,这就会使学生无法理解历史学科中的德育内容,难以形成历史思维。

2.融入德育内容的方法不够完善。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班级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学生接受德育内容的程度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制订融入德育内容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但是,由于学生数量太多,历史教师难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这就会降低融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对融入德育内容的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总结德育内容融入方法。

首先,在融入德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恰当选择融人德育内容的方法。对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向学生传授德育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其次,在融入德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由于价值观念是随着初中生的成长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遵循历史教学规律,通过双向交流,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

最后,在融入德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讨论历史知识背后的德育思想,这样就能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中德育内容的理解。 2.创设德育内容融入环境。 为了提高融入德育内容的效率,教师要对影响德育内容融入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环境的缺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影响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德育融人环境。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开展德育内容研讨,鼓励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历史学科中的德育内容。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储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德育内容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引导学生感受德育内容的内涵,逐渐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科中德育内容的理解。

4.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四

内容提要: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中,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各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开创学校德育教育新局面。关键词: 德育现状 渗透点 渗透方法 渗透度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在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在当代,“以德治国”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之一。学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先行者,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塑造学生美好人格,培养优秀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我们要树立“实实在在,时时刻刻”不走形式、不作秀的德育教育理念。

一、认真研究德育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大量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身上具有很多优良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法 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兴趣爱好广泛等。但在重智轻德的人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互联网繁杂信息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缺少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缺乏进取精神,贪图享乐;沉迷于网络,生活虚幻„„

二、分析教材,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

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千万不能脱离教材,随意发挥,如果不能将德育内容和教材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就会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就会让学生觉得有强加的意味。我们的学生不但聪明,而且“反侦察能力”特别强,这样很可能会牵动他们的“逆反神经”,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充分驾驭教材,探寻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即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德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在找到合适的渗透点后,还要注意渗透的方法、形式和时机等,才能创造最佳的渗透范围,达到最佳的渗透效果。虽然我们时刻都要保持德育教育理念,但并不是每门学科每节课都必须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突破口,联系德育现状比较困难,不具备渗透时机的就不要牵强,只要与学生一起上好课,学好知识即可。我是一名电工专业的老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我觉得电工专业中的德育内容隐形的多,显性的少,因此就需 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形成一系列德育渗透要点,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其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良好道德习惯等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需的从业能力,它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协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学会”做人”比让他们学会“做事”更为重要,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适时地把德育培养目标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例如在《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的授课中,通过章节内容的整合、实训技能的强化,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比如在照明线路安装中:让学生自由结合,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相 互配合,体验了分工协作的高效性,在布线阶段,让他们知道节约的重要性,在最后的试验阶段,则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所以德育内容要及时捕捉,及时融入教学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融入教学,掌握“渗透度”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切事物都是特定质和量的统一,都有自己的度。一旦超过这个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事与愿违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我个人亲身体验来看,在教学中有效地灌输德育教育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渗透度,俗话说:“世界上最难掌控的是人心,最难拿捏的是分寸”。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就必须要在最难掌控的事物之上,做好最恰当的拿捏。所以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给人自然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千万不能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喧宾夺主,这样就会显得矫揉造作而使学生厌恶。安全用电是电工专业中比较容易融入德育的一门课程,例如:在触电原因的讲述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讲述在生活中遇到的或了解的触电事故,并总结触电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安全用电的意识并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建立严格遵守制度杜绝事故发生的理念。但不能每次课都面面俱到,一定要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与一体,真正寓德于教中。

四、及时总结,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而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网络遍及了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我们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只有掌握好计算机技能,熟悉了网络,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才能有效地管理学校、班级的网络设备,才能有条件去了解学生的网络意识和心理。才能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

我们和学生交流的话题不仅仅是这个电路图怎么画,这个线路怎么连接,电路中出现了什么故障,我们还可以谈论最新的游戏,谈论谁的空间里感人的日志,谁的微博更新了什么新内容,要让学生看到我们不仅有严谨的作风、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更有渊博的学识,以及和他们沟通的能力,时刻彰显为人师表的力量。让他们想要和我们沟通,学会倾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未来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有了人生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经常浏 览德育教育网站,借鉴最新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把德育的精髓贯彻教学始终。

5.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五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

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对: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教育的途径,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闪现思想的火花

学科教学体现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在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

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手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2、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教学时我抓住颤字要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经过思索、推敲,学生懂得了:颤是抖动、振动,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不辞劳苦。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这一节课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锤敲打,使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闪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如采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受。

二、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课外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学习,我经常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用书来引导、教育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交谈。可想而知,书的作用多么巨大!所以我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用书籍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强。

2、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养料。所以我在教语文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郊游、野炊、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游览、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兴味盎然地参加种种活动的同时,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润,久而久之,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思想、文字双锤炼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显示学生的语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

德育渗透,与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一样,至为重要。

1、引导学生多练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把它称作道德长跑,就是发挥了写作的功能,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写作,就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2、透过习作窥探学生心灵,发挥讲评的育人作用

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和周围情况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透过习作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教师要善于察微见幽,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在带领学生推敲如

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

6.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篇六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根据数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新理念中的这些新目标实际上是指明了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的内涵,因此,我们教师要结合这些目标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教育

在现在使用的义务教育新教材中,许多情境、例题和习题中都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在数学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例如:在二年级计算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中以“北京申奥成功”作为主题情境,北京以56票的绝对优势胜利,鲜艳的五星红旗、五彩缤纷的烟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南京长江大桥”、“节约用水”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着环保意识、爱国意识、节约能源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提纲挈领”似的的引导,可以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中,教师在让学生认识钟面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是不可逆的,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科学的安排时间,准确的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出示我市城乡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编出例题和习题,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赋予了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时代的气息,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因此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例一题、一表一图,适时适量、自然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有这样一道练习:“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4—26这三届奥运会上各获得奖牌数为20块、36块、52块,要求制成奖牌的统计表。”对于这道题,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学生仔细读题,接着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许多学生都想到了我国的体育成绩进步飞速,紧接着我就说我国的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感到无比的自豪,你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国争光。结果,所有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做起题来也是十分认真仔细。

又如,在教学“时、分、秒”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读书、写字、数心跳等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1分、1秒到底有多长,可以做多少事情,那么一节课40分钟有40个1分钟,究竟应该怎样使用这个时间,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还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当学生说出“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我们不应该乱花钱”时,教师就适时的加以鼓励和表扬,希望班上的其他同学也能够像这名同学一样懂事、勤俭节约、合理适度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实践活动是渗透德育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例如教学《面积的计算》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图形和会计算面积的同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测量教室、操场等活动,把测量的数据整理出来,再计算出面积。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们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强了所学知识与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既让学生认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又让学生增加了集体责任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四、在数学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时要一丝不苟,那么教师在教学训练中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通过不断地反复训练、再现来实现。通过严格地训练,使学生形成对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要注意循序渐进,又要贯穿始终。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划等号的时候要用直尺,计算要准确等;对于中年级学生要求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是重点的字句要用尺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不仅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做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的方法,要自觉检查等。只有在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做好点滴,才能在不断地要求提升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做事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7.历史教学如何发挥德育功能 篇七

一、乡土史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

历史教学要渗透的思想教育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国情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诸方面。教师若在教学中只讲一些思想教育的大道理,学生不易接受, 因为一些思想教育材料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熟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列举一二个本地的乡土史料,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一节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家乡金张掖的历史:汉时设立了张掖郡,其寓意是“张国之臂掖、以汉西域”,从汉代起张掖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最璀璨的明珠,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我的话音刚落,气氛沉闷的教室忽然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说:“哇塞,原来我们张掖如此有名啊!”随后我又借机向学生介绍了张掖的黑水国遗址、大佛寺、西来寺、高金城纪念馆、高台烈士陵园等文物古迹。通过上述的介绍,历史与现实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学生听后,感慨颇多。课后,我又组织初一年级的学生分批到以上的各个乡土文物古迹点进行参观,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了“知我家乡———爱我张掖——兴我中华”这一思想教育的预期效果。从此,我进一步认识到:乡土史料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新鲜血液。

二、历史教材中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不可忽视

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有一个“学习与探究”的主题,既是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升华,又是极好的情感教育素材。诸如“破解彩陶之谜”、“了解身边的历史”、“寻访丝绸之路”、“成语历史知识竞赛”、“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世界古代科学美丽的报告会”等, 都是极好的情感教育素材,教师切不可对这些学习和探究内容跳过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看看就行,而应精心策划,用心挖掘,让其发挥应有的德育功能。 对这类的“学习和探究”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它纳入常规的课时计划,并充分创造一种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发挥各自的特长。

如,在每个活动课的主题确定之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收集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并围绕主题资料来进行提问、讨论、辩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还可让各小组的代表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对活动过程实施做概括、总结、评价。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现场表演的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能收到震撼学生心灵的良好效果。 因为无论是材料还是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劳动的成果,是其内心自然生成的,比教师单纯说教肯定效果要好得多。

三、创造各种条件,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历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过去性,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片面理解其过去性,只会给学生冰冷的知识和隔断的情感。情感的丰富体验,需要在教育中不断拉近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编辑表演历史、讲故事、 开展辩论会等探究活动,还可以在课前课后开展调查、探访、查阅资料、撰写历史作文或者小论文等,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触摸历史发展的脉搏,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培养爱国的情感。

8.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篇八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我国教育界内众多有识之士都已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如若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百利而无一害。实践也证明,笔者所言非虚。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主,试析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历史教学中,能够得到最佳成效。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可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

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文化已源远流传了悠悠五千年,在这千百年来的风霜寒暑中,或辉煌强盛、或黯淡落寞,却坚挺着迎来了昂首挺胸面对世界的今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传承意志已在炎黄子孙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在纷扰世事无情变迁的风吹雨打中,或发扬光大、或忍辱负重,直到今天依旧能够顶天立地于世间,这传承的意志已升华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灵魂!

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引以为傲的物质文明以及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这一切宝贵资产都可以让我们渗透种种思想健全的德育教育来教导下一代,继承中华民族的传承意志!

1.历史见力量——从力量方面可渗透德育教育

力量,是权利的本质,唯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够设立权利机制,统御四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秦始皇,四海一。汉武帝,拓疆域。”多少王侯将相成名就利,多少睿皇智王一统天下,所具备的一个共同点,便是力量!然而,还有“生杀予夺、强奸民意、豺狼当道、助纣为虐”等批判的典故,指的便是昏庸无道、耀武扬威、狼贪鼠窃、蝇营狗苟的昏君、暴君、龌龊小人!

启发:可以教育学生明白,力量掌握在不同心术的人手中,会有不同的作用。应当从小学习培养心怀天下的、高尚、无私胸怀,摒弃歪邪不正的私欲。

2.历史见财富——从财富方面可渗透德育教育

财富,是人文社会伊始,人类生活保障的基础。但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放眼回顾,我国史上曾有多少豪商巨富: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战国豪商吕不韦;“元末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等,一位舍金护友的义友,帮助了当时遇难的我国始上第一皇--秦始皇;另一位则开仓赈济灾民,救人无数,还助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南京城,承包三分之一工程金。此乃真君子也。

再看另一类人:明朝宦官刘瑾(1452-1510),见风使舵、为富不仁、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最终以叛逆罪论处极刑,抄家时家财高达黄金1200万盎司,白银2.5900亿!明朝灭亡时整个国库的白银只有3000万7000盎司!“清朝巨贪”和珅(1750-1799),嗜贪成性,长恶不悛,抄家时金银财宝、名人字画、裘毛珍奇竟折合白银9亿两,金砖4288块(仅金砖折合RMB3600亿元),而当时朝廷一年财政收入才7000多万两白银。

启发:可以教育学生明白,金以试人心,要做正人君子还是小人唯有在利益与付出的抉择摆在眼前时,方知自己内心的真正为人。

3.历史见名誉——从名誉方面可渗透德育教育

名誉,是史册上无法磨灭、无法除去的珍宝。名誉是真君子所重视之物,大多数小人却唯利是图,不顾名利,有些甚至“鱼与熊掌均妄得”!

史上有多少不顾生死,但求名垂青史的豪杰:“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之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之文天祥、“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无名乞丐、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的精忠报国烈士,岳飞等,如此胸怀大义之士,祖先当中实难尽数。

再看苟且偷生、贪生怕死、见利忘义之辈:同样与汉武帝结交的李陵遭匈奴埋伏,因贪生怕死而按兵不动,置结拜兄弟于不顾的灌夫、金兵打到汴梁时,连皇帝都不敢再作的宋徽宗跟宋高宗等。

启发: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或留下自己的名字为后世所颂扬,或留下自己的名字被后世所唾骂。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值得注意的几点

1.讲述要设法打动学生的心

教师需以丰富的感情,采用生动的言词来讲述历史故事,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适当、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办法使自己的话能够打动学生的心。

若教师做到了打动学生的心,学生自然会自主立下某些志向或下定某些决心,立定心意要效法谁,做什么样的事,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若教师讲得十分生动,却没有打动学生的心,那只不过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而已了。渗透德育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更加需要能够打动学生的心。

2.让学生自己找出思想健全的答案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历史情境。有效可行的方法是,设定某些专题,引导学生自主展开讨论。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自己分清是非,克服自主思考时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还有利于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全面、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结合书本中的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要让学生从时间、地点、事情、经过这四方面的优良与可能性做出探讨。例如:为什么陈胜和吴广起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如果他们在唐盛时期起义会不会成功?等等,用类似的问题展开多方位的思考、探讨,会使学生得到更多方面的收益,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9.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篇九

织金县三塘中学教师张学文

有的同事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领导、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的事与我们的其他教师没有关系。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八年级上期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善于找机会进化学生的心灵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紧紧抓住不快乐的理由,无视快乐的理由,就是你总是觉得难受的原因。因此我们在课堂要善于找机会渗透德育思想。如讲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要观察俩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时,同大取大同小取小。这就相当于现实中共同利益,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了我们的父老乡亲不受小日本侮辱,因此国军和共军联合共同打小日本。这时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涤进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

德育工作是一所学校的首要工作,一所学校有无生命力就要看它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如何。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渠道,它仍然是当前国内外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道德教育与课堂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以少先队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一二九等节日,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会区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正确地面对人生

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人的一生一不是一帆风顺的,伟人亦如此,更何况我们凡人。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如在给学生讲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时,我讲一个人的一生犹如一条抛物线。当他(她)来到人世间的时候,受到父母及其他亲人的百般疼爱,但慢慢地长大之后,就会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尝到成功的乐趣。

四、以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的逻辑思维较强,记得有一个名人曾经说过数学能使变得聪明。社会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讲到圆周率时,我们老师应该给学生讲它的由来,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啊!以次激发数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还不明确,多数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大多数还不晓得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我们老师设法引导学生去乐学。

如在给学生讲黄金分割时,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上有多少个黄金分割点。学生回答二个,然后问学生一条线段上有多少个点,学生回答无数个。然后提问学生黄金分割点多吗?学生回答不多。此时我就说:这说明黄金分割点像黄金一样的重要。然后让学生观察一条琴的琴弦上有多少个黄金分割点,学生回答二个。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立即行动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质。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动吧;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有些人是必须忘记的,有些事是用来反省的,有些东西是不能不清理的。该放手时就放手,你才可以腾出手来,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原本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一时的犹豫,留下的将是永远的遗憾。不要等到将来让自己感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如在给学生讲数轴时,我讲成功犹如向右,失败犹如向左。你认为对的事,认准了的事,就必须坚持不懈的去做,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你离开原点向左就会越来越失败,你离开原点向右就会越来越成功。

终上所述,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能更好地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生活。不但要自己快乐,还要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朋友、家人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分享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更高境界的快乐。

10.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篇十

崇州市王场东关小学

孔丽

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可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但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尤其是有效的德育教育呢?

从教学过程来看,我们知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无论自觉与否,整个教学过程从来不是孤立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都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知识教学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水滴石穿的影响力,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我非常注重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教育,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在欣赏课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素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纵观小学美术教材,许多作品包含德育元素,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方法,不能把美术课变成品德课。要解决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的关系,把握好比例是总要的。教师应合理利用、精心引导、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既能得到美术知识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也培

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

(二)在绘画课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绘画在美术课教学内容中比例较大,在上绘画课时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教育的材料。利用绘画课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绘画本身包含很多内容,如:国画、水粉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的学生意志薄弱,遇到创作困难时爱放弃;有的学生自信心较差,经常犹豫不定,涂涂改改的。这样的学生就是需要进行思想教育的对象。作为美术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克服自制力差、坐不住、耐心缺乏、半途而废的性格,帮助他们养成不轻易放弃、果断选择、有耐心,会观察的意志品质。

(三)在手工课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可利用的制作内容来引导同学们的爱国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让学生把在学习中得到的感悟进行再一次升华,当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好体验的同时,将德育不失时机的切入,就会感觉到一种顺水推舟,流畅自然的教学设计层次的提高。例如在上《服装设计》一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在这一课中渗透德育思想呢?后来我想到

在配乐中教师演示为妈妈设计一件衣服,通过优美抒情的乐曲把学生带入立刻对妈妈的亲情中,当老师为音乐停止时完成了为妈妈设计的衣服时,所有的学生都被感染了。在接下来的服装设计环节中,孩子们设计衣服时,都带上了对亲人的感恩之心,对朋友的真诚之心,整节课中,德育主题得到了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美术教学的必要补充。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教育。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带到校外去欣赏自然风光,使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不断深化。小学生心灵手巧,工艺制作一向为小学生所喜爱,美术课上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条件,发挥他们善于动手的特长。比如将瓜子壳贴成祖国的图形,了解北京首都的位置;用冰棒棍贴成天安门的图案,用橡皮泥捏成国旗等,让学生认识祖国版图的形状,了解首都,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总之,美术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力军,充分挖掘美术教材的德育因素。因为美术作品不仅是绘画、雕塑、线条和色彩等美术形式和技法的单纯表现,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情感的认识。一个时代的美术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经济、文化、艺术、道德的折射。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把握美术作品中深刻的德育内涵,巧妙的将德育渗透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孩子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记得到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

11.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篇十一

【关键词】 廉政文化教育;历史教学资源;实践活动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作为承担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拥有丰富廉政素材的历史学科,历史教师在学校的廉政教育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幼师历史教师更是重任在肩,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正处于形成时期,很容易受社会腐朽现象的影响。那么,历史教师应如何尽职尽责地做好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教学中的尝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

一、历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廉政文化进校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在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行为也很令人担忧。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过生日,许的愿是“中500万大奖、买个官做做”。有小学生的毕业留言写着“中百万大奖,包二奶”。有的小学生竞选班干部时,为了拉选票,给同学买糖吃,请同学吃饭;当了班干部后,同学给他买糖吃、买水喝,请他打电子游戏。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发人深思,虽然这只是少数现象,但不可否认,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腐败习气已经侵入到校园,影响到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中共中央明确提出: “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因此,廉政文化进校园势在必行,而作为历史学科教师在课堂渗透廉政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是新时期赋予的重任。那种认为腐败只和权力相关,廉政也就是干部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是大人生病、孩子就医、领导生病、群众吃药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

二、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资源,培养敬廉崇洁的价值观

历史课在廉政文化进校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廉政教育资源。一方面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廉政素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价值观的素材很多,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公仪休、东汉的“悬鱼太守”羊续和暮夜却金的杨震,当代廉洁典范周恩来总理, “人民的好榜样”雷锋、焦裕录、孔繁森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历史上廉洁自律的人物若繁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深挖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挖掘历史反面人物。人们憎恨贪官污吏,原因就在于贪官污吏祸国殃民。上课时,教师要深挖教材反面人物事例,引起学生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培养学生崇尚正义、廉洁的感情。东汉的大将军梁冀,据《资治通鉴》记载:收冀财货,县官拆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国府之用,减天下租税之半。明朝奸相严嵩贪污约合现在人民幣4亿元。清朝最大的贪官和坤、曾任军机大臣20年,在嘉庆皇帝宣布和坤的20条大罪状中涉及财产罪8条,据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国家全年税收仅5000万两白银,和珅贪污受贿数按10亿两银子计算,也相当于当时清政府20年的税银收入。现代不少官员也陷入欲望的泥潭不能自拔,教师处理教材时可列举,如建国后第一批因犯贪污罪被处决的高级干部是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专员张子善。改革开放后,因贪污受贿被枪毙的第一个县委书记是王仲,他任中共广东海丰县委书记期间,侵吞缉私物资、受贿索贿的总金额达6.9万元,1983年1月17日被判处死刑。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 “贪”字就是开启监狱、地狱的钥匙。三是结合学科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建设活动。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形式、组织廉政故事会、征集廉洁警示句及座右铭和以廉洁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和读后感评比活动。让学生在敬廉崇洁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三、解决好方法问题,追求润物无声

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最终目标在于“进头脑”,要求我们一是在方法上要循序渐进,通过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使教育的内容、方式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不宜过多地暴露社会的阴暗面,要通过树立正面典型来倡导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思想,让他们知道腐败的只是“一小撮”,明白党和政府为搞好廉政建设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增强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以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止产生负面影响。三是要长期坚持,切忌流于形式。

四、精心确定主题,广泛开展廉政道德实践活动

学校在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及新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主体,以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养成文明习惯为主线的德育工作方案,把廉洁为人思想寓于德育活动中,让德育工作、廉政文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展板、橱窗图片展示、廉政主题班团会、廉政板报、廉政讲座、廉政征文等各种形式将廉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去。

五、解决好氛围问题,实现环境育人

就学校内部来说,净化校园这方天地、还校园这块净土的任务十分迫切。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倘若作为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不能很好地解决自身的廉洁问题,尤其是学生耳闻目睹、社会反映强烈的违规收费、违规补课、体罚学生以及向学生家长变相勒索等知行背离的不良行为,老师的形象就会大受影响,说服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历史学科的教师,始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把廉政建设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才能很好地落实的任务。

总之,廉政文化进校园,对于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品德、弘扬整个社会的廉政文化、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教师要廉洁从教、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人师;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廉政素材,让学生在感知前人高尚人格魅力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活动;配合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12.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篇十二

一、史实要真

“史实要真”这一教学原则是德育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原则, 也是德育教育最为核心的原则。不少教师为达到目标, 人为地夸大史实, 把历史随意打扮成漂亮的“花姑娘”, 向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 这种教学方式的危害极为严重。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教师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谎言都有可能被拆穿, 学生也会质疑自己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讲真话, 讲实话, 尽量做到“论从史出”, 向学生灌输的每一个观点都要有史料支撑。

例如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的时候, 通过播放一段马格尔尼带领使节团访华的故事录音, 让学生了解到最初英国是想通过和平方式来和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 但是遭到了愚昧无知的中国统治者的拒绝。为了寻求更为广泛的市场, 英国对中国发动了武力战争。这个世界性强国很快打败了日趋衰落的中国, 于是就有了不平等条约。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 而是必然发生的结果。”

二、情感要真

“情感要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少数教师为开展德育教育, 会故意夸大情感, 矫揉造作, 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 反而造成了负面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教学情感丰富而真挚, 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渲染气氛, 让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情感评价。俗话说“动人心者, 莫乎于情”,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 不仅能更好地进行知识教学, 而且对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也大有裨益。情感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 让他们从历史材料出发而非从主观臆断的角度出发去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鸦片战争有关内容的时候, 分析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看到了鸦片战争失败结果的基础上, 就会认为近代中国遭到列强侵略完全是咎由自取, 丝毫不需要同情, 从落后的祖先那里也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态度明显过于偏激, 教师就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还可以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一讲有关三元里抗英的故事:1841年5月, 英国的军队攻下广州城, 清朝的大军统帅奕山等求和并与英订立和约。转眼间, 英军就去骚扰三元里地区。广大民众奋起抵抗, 诱敌至牛栏岗, 将英军分散包围并用刀砍伤不少印度雇佣兵。通过一些人民群众自发反抗的例子让学生明白, 尽管当时的中国无论在财力、物力、武力都不是英国的对手, 尽管清政府腐朽无能, 但是当时很多坚强不屈的中国人还是英勇抗战, 谱写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这种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作为一名中国人, 我们应当为中国崛起而读书, 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求实忌空

学习历史就是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来反思自己的实际生活。历史要联系实际, 这对于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同样重要。教师不能把知识和德育教育割裂开来, 而是要把历史和实际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机会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历史和德育教育都落到实处, 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就会对德育内容产生共鸣。

例如某教师在教《鸦片战争》这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幅1799年到1839年期间英国对中国鸦片输入的有关情况表。从这个表可以看到, 在这段时间内英国对中国鸦片输入量不断增加。教师进而让学生谈谈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会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很快就能联系自己在新闻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有关吸毒的例子, 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白银外流, 银库亏空;吸食鸦片会让人丧失劳动能力, 过量吸食还会让人丧命;老百姓为了吸食鸦片会去抢劫、偷窃, 不仅让自己妻离子散, 而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总结一下吸食鸦片的危害, 从而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的德育教育。

1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篇十三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抓好德育教育。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因此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如:教学“时、分、秒”时,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脉搏、读书、写字、跳绳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希望全班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勤俭节约,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在进行统计教学时,要求学生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进行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进行统计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二、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小学教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在第一册教材第16页学习“高、矮”时,出示了两个小朋友护送一位眼盲的老爷爷过马路,不言而喻,可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的教育,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如:课本第3册64页:“时、分、秒”的教学,课文以我们赢了为课题,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这又是一个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材料,教师应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少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并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奖牌总数名列第一,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实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没计我国解放初和九九年工农业生产的数据,以及南海市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的资料,通过对比,自然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从小努力学习。在教学 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人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从中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又如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如:课后的“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是十分见效的,所以只要教师能认真挖掘教材,完全可以找到教育的素材的。

四、善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还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若教师在教学中,老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14.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篇十四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根据我国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本人结合多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运用教材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学

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有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等知识。特别是包括了表达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等三十多个语言功能项目,内容丰富,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在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我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例如在教学“Good morning!”、“Thank you!”、“Hello”、“Sorry”等这些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礼貌用语时,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如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要求学生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讲授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组织模拟情景学习活动渗透德育教学

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一些模拟情景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功能结构时,我设计了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设计了天气预报发布会的情景;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布置了小商店情景。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时,设计了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通过这些模拟情景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了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

三、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到首位,渗透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双人、小组、集体比赛游戏活动,即满足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特别是英语单词的记忆,往往是学生学习英语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信心,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有效方法。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萌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

四、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影响学生

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15.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五

一、介绍作品的背景、人物时进行“渗透”

虽然现代网络工具种类越来越多, 学生查询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面都比较窄, 对古今文化历史缺少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多渗透一些历史典故和人物形象, 利用各种名人典故给学生造句, 简单介绍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 如航天第一人杨利伟、海伦·凯勒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文化, 又可以掌握当堂课所讲的英语知识。现代的孩子过的大多是“没钱张口问父母要, 有困难开口喊父母帮”的状态, 怕吃苦的心理倾向日益严重。在Unit 2“Superhero”的教学中, 利用课本上主人公“Christopher Reeve”遭遇从马背上摔落下来靠轮椅行走、不能自主呼吸、妻子离他而去等一系列生活灾难仍旧以极大的热情笑对人生的描述, 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感染。课本上人物的经历和事迹在无形中鼓舞了学生的斗志, 激励他们在学习的路上不畏艰难, 奋力拼搏, 这样的无形教材利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崇高的思想感情, 有时比教师专门的谈话和苦口婆心的说教更能够对人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通过影视音像作品片断来教育学生的品质

学习Cyberspace这一单元内容时, 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The Day after Tomorrow (后天) , 通过影视中关于全球变暖造成城市洪水泛滥, 造成对城市极大地破坏, 也影响着未来世界, 强烈的画面效果给学生的视觉造成很大的冲击, 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又结合我国的现状:申办冬奥会但雾霾难除、人口多生活垃圾多、绿色食品供应不足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并开展“共筑美丽中国梦, 从我做起”的活动, 倡导学生注意保护环境的同时, 要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 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 还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做一个文明中国人, 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三、利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的快速发展, 使得许多外来文化给现在的中学生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很多学生受崇洋媚外、盲目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迷失方向, 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盲目模仿。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 不要淡忘了祖国传统的节日。比如我们在讲北师大英语必修一Unit 3 Celebration时, 讲到lesson 1Festivals可以像学生着重讲述中国的七月初七 (中国的情人节) 和西方的情人节、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中国的中秋节和西方的感恩节, 还有中国的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 等等的共同点和差异, 以及这些有意义的节日所代表的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绘画或者古代建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Unit 6 Design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结合伟大艺术家 (徐悲鸿、齐白石和陈逸飞) 的绘画、Chinese Paper Art (中国剪纸艺术) 和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中国的世界遗产) 等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为我们国家的艺术感到骄傲, 摒弃崇洋媚外思想。

四、讲解阅读习题时进行“渗透”

好的文章的主题, 渗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教育内涵。因此英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及教材内容, 每周让学生做一到两篇的Reading comprehension, 通过对这些语言材料的讲解, 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中的内涵美, 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境界, 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例如, 这样的一篇阅读理解材料题:作者女儿的一双鞋子划破了, 最后经过修鞋师傅的修补之后比原来更有型、更可爱, 作者的妻子受到启发把他人一条破损的裤子修补的非常的完美, 最后作者写道:既然你无法改变伤口的存在, 你就不应该揭开伤口来期望得到人们的同情, 这么做毫无意义, 用“补丁”将伤口缝合并点缀上美丽的鲜花, 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文章有着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 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因此, 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 不要忘记育人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德育培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书育人为主线, 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 善于挖掘, 积极探索,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摘要: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 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作为育人的第一要义, 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教会学生学好英语知识的同时, 也要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 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6.浅析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113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开展德育可以促使学生道德品格的提高,为其自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历史课程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根据课本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课本有许多值得歌颂的英雄事迹,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事迹来教育学生,从而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伟人事迹开展各种演讲会,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关伟人事迹的课外书籍,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伟人的精神[1]。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鸦片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危害,再详细描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还可以配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们国家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生动讲述这些历史辉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古代丝绸之路等等都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讲到这些历史时,教师可以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们说道:“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地艰苦,但我国人民依然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创造出无数伟大的、令人感动的奇迹,同学们了解了我国的璀璨历史后,一定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二、将历史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德育

注重社会实践是提高初中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把与历史有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是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将社会现象与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研究历史,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面对现实,并且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来思考未来。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时,由于初中生很难理解当时的学生愿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气概,这时教师可以用美国轰炸中国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馆后广州大中学生上街游行示威,从而激发自己所教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对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精神也能很好理解,这样就能更有效开展德育教育[2]。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开展多媒体历史教学,渗透德育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端正人生态度。学习历史的过程不但是学习有关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感受历史人物的心态,感受历史,形成历史意识,正确看待、对待历史与生活。教师开展多媒体历史教学,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的侵略路线,生动讲述我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雄故事,还可以播放有关的电影视频给学生观看[3]。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与掌握知识内容,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八国联军入侵给我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明白自强是多么的重要,增强学生民族责任感。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只有拥有坚强的品质才能够有毅力有决心去想办法克服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才会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德育与历史教学内容加以巧妙的融合,使学生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1]张忠华.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 (16).

[2]崔国成.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4).

[3]谢建伟.潮汕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2(2).

17.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篇十七

周美霞

近几年来,学校里属于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的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总之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种隔代的生活和教育,因为生活经历、文化结构、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始终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导致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的日子,缺少爱心和亲情;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凭意气用事的时候比较多,理智的时候少等等。学校里,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时是只管“教”,而不管“导”,许多课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德育规程》中也说:要把各学科蕴涵的德育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是一个个德育教育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一课时,运用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完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突出的感觉?

生:作者把武夷山写得太美了。

师:是写得太美了吗?

生:武夷山的山美、水美,作者又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几个武夷山美的词语或句子出来,齐读,感受。

师:对,是武夷山的风景美,作者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了。可以说风景美如画,使我们没有去过武夷山的人,读完以后好像已经见到了。这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1-

生:身临其境。

师:对。你们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那么美丽的景色,又用这么美的语言写了来,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表达了他热爱武夷山的感情。

师:仅仅是热爱这武夷山吗?

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一看到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觉得我们的祖国太美了。

师:你们呢?

生:我们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而美丽的祖国。

这里,通过片段设计6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美——风景美——语言美——热爱武夷山——热爱祖国——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思想迅速升华的过程,体现了语文教育中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和谐美。

二、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语句优美、内容生动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真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天地。对这类文章,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着重抓好重点语句、段落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如:教学《海上日出》(人教版第十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三种不同的读法来领悟、渗透德育:

第一、浏览法。要求学生迅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学们听。

第二、默读法。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说明海上日出时雄伟、美丽、奇特的语句,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订正,并要求学生找出“日出时”、“日穿云”、“日出云”的几个词语或句子,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作代表向老师朗读汇报。

第三、朗读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日出时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领略到海上日出时的雄伟、奇特的美景。这时,如果老师再利用多媒体辅助,如投影片,让同学们观看保护环境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与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了文本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

象,使之唤起各种感觉、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习性。

例如在进行《春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先认识了春笋的样子,然后由近及远地观察,体会春笋在大好春光中,一齐争着向上生长的情景。有条件的学校并且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唤醒春笋娃娃”的情境,再引导学生说出了春天的其它景物,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春天。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心理,营造一种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氛围,把信心与快乐送给学生,使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的同时,感受到了春笋能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会不知不觉地以春笋娃娃为榜样,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和语文科的特殊性。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文本选择上是多方面的,例如《日月潭》、《黄山奇石》、《中国石》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潜移默化地逐渐渗透,在细化上下功夫,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洗礼,得到内化。

18.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八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渗透。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四、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和着眼点。但对于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要求要适当降低,着手点要小。也就是说,要从小事抓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没有面临生死考验的机会,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却常常面临着是与非、善于恶、美与丑的选择,常常面临着进与退、上与下、做与不做的取舍。这些选择、这些取舍,虽然往往是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常常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在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

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由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和自制力,做起事来随意性很大。因而,在其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心、教育、批评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很高尚的品质,在那件事上可能就表现不出来;在今天很有自制力,在明天可能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会犯错误,有倒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肯给时间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要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决不能一味的指责、挖苦,甚至一棍子打死。因此,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六、注重激励,适当表扬。

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设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这种进步发扬光大。决不能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不能夸大学生身上的缺点,否则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是对那些努力想做好却又没能做好的学生,更要适时鼓励,时时激励。对于那些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适当的加以表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他的进步,并使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只有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种种选择,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书本上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指导自身成长。因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鉴别能力。比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切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改革开放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生活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艰苦创业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会,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上一篇: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下一篇:邮件书写格式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