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2024-11-02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精选11篇)

1.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篇一

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来源:《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

作者:刘瑞琴,张红

摘要: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中的使用历史由来已久。委婉语产生的主要的心理基础是“忌讳”和“文明礼貌”。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特别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为了避免引起不快、减轻交际压力、对某些概念火事物总是避免直接提及;谈论到某些话题或使用某些词语时,大都采用不同程度的“回避”,以避免引起不快,不满或有可能损害感情或关系的语言。为了达到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目的,人们就采用迂回曲折的方法,使用一些模糊或听起来顺耳、令人愉快、彬彬有礼的词语。这种语言现象就是委婉表达法{euphemizing}.委婉语表达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策略,是交际双方表达情意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语言艺术。委婉表达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面,又应用于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交际活动中,可以说,委婉表达法与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密不可分。由此,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了大量的委婉语{euphemism}.英汉委婉语的产生也是如此。关键词:委婉语 回避 迂回曲折。

1.英语委婉语{euphemism}的定义

英语中的委婉{euphemism}一词,是从希腊语借用而来的。在古希腊语中,emus为“好” “听起来好”的意思,phase为“说话”的意思。两部分合起来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好听的话或 令人愉快的方式表达”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将euphemism定义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意思是“用一种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New Edition}中对euphemism作了比较详尽的解释:use of other, less exact but milder or less blun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words required by truth or accuracy: “Pass away” is a euphemism for “die”.“Queer” is a modern euphemism for “homosexual”.这段解释的意思是说,委婉语使用一些不太准确的、较委婉、温柔和或者不那么直率的词语取代另一些事实上就是那么真切的词语,如用pass away{去了}代替die{死},queer{奇异的}代替homosexual{同性恋的}。英语euphemism 就是用一种比较温和悦耳、婉转含蓄的说法,去代替比较粗鲁刺耳、令人不快、伤心或不宜直言的说法;或者是把话说得转弯抹角,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一些。例如:

And ,it being low water, he went out with the tide.正是退潮的时候,他跟水一道去了。---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He went out with the tide是he was drowned的委婉说法。关于“死亡”,英语中有许多委婉说法:pass away, to be no more, to be gone, to go west, to fall asleep, to lose one’s life, to breathe one’s last, to meet one’s Maker, to go to glory等等,正像汉语中也有“作古”“去世”“逝世”“与世长辞”“不在了”“归西”“长眠”“停止呼吸”“升天”“会见祖先去了”等不同的说法。

In private I should merely call him a liar.In the press you should use the words:“reckless disregard for truth.”and in Parliament——you regret he“should have been so misinformed”.在私底下,我就会干脆把他叫做撒谎者。在报刊上你却要用这样的字眼:“粗心大意地忽视了事实”而在议会里—你就要表示遗憾,因为“竟然得到了如此错误的信息”。—— Galsworthy Silver Spoon 在此例中,故意把“撒谎”说成是“粗心大意地忽视了事实”或“尽然得到了如此错误的信息”这种委婉语的使用是为了避免当众刺激某些头面任务,以保全他们的面子,此外,“He and Truth are not on very intimate terms{他和真理的关系不甚密切}。”也是“He is a liar{t他是骗子}”的委婉说法。

2.汉语委婉语的定义

汉语对委婉语有多种称呼:唐钺先生在《修辞格》中称之为“微辞”,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分设“婉转”和“避讳”,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称之为“委婉”,后来多被称之为“婉曲”。《辞海》对“婉言”所下的定义是:“修辞上辞格之一。不直言本意而用委屈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委婉”的解释是:“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在他的《汉语修辞学》一书中讲的更清楚:“婉曲,指的是不能或者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转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

从以上对委婉{婉言、婉曲}辞格的定义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研究学者认为“委婉”涉及到禁忌问题,要照顾交际对方的心理或顾忌语言效果;大部分学者认识到委婉的表义特点是不直言其事,不直说本意;有的学者强调用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那些明说出来会使人感到不悦、不敬、羞涩、粗鲁甚至难堪的表达方式。例如:

村里街坊领居,老一辈子提起她,都管她叫“喜旺家”。或者“喜旺媳妇”;年轻人只管叫她“喜旺嫂子”。至于喜旺本人,前些年在任强提起她,就直说“俺那个屋里人”,近几年双双有了孩子,他改叫做“俺小菊她妈”。--李準《李双双小传》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对女性的称呼,如果直呼其名似乎有失礼貌,于是就采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既亲切又恰当。这种称呼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婉转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2]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3]关成勇.Analysis of Chinese Euphemism[J].海外英语

[4]黄永媛.中英委婉语对比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报)。2011(1)[5]徐鹏.英语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吴平.英汉修辞手段比较[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7] 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Z]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556 [8] Enrigh , D.J.Fair of Speech: The Use of Euphemism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9]Hug Rawson.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M].Crown pulishers,1981 [10]Ayto ,J.(1993).Euphemisms.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limited

2.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篇二

委婉语 (euphemism) , 或叫婉约语,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出并被大众接受的, 带着强烈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 是指“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 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 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 用隐喻来暗示, 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词语, 就是委婉语。委婉语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修辞上也叫做‘婉曲’和‘避讳’” (包惠南) 。英语中表达委婉语的单词为euphemism, 这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 (好) 和词根pheme (说话) , 意为good speak (说好听的或者善辞令) 。

简言之, 委婉即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不便直接表达的事物, 主要涉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理现象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敏感话题。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大量使用委婉语。它们通常生动形象, 指代明确,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 促进了人们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将从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异同点分析对比探究。

二、英汉委婉语相同点

1. 相同的历史起源。

委婉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远古时代, 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们生存条件艰苦, 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 于是产生了一种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和恐惧, 即所谓的“灵物崇拜”;在这样一个对自然力不太理解的环境里, 语言往往也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这样, 语言就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 于是语言中相应地出现了“语言拜物教”。出于对鬼神的敬畏, 神明与魔鬼的名字必须回避, 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 上帝的名字便是最大的禁忌, 随便提及上帝则会被认为是亵渎神灵, 人们不愿使用会“触犯”上帝和神鬼的言词, 而用委婉语, 如:使用the Creator (创造者) , the all-knowing (全知者) 代替上帝, 用the Evil (坏人) 代替撒旦, 用the gentleman black (黑衣绅士) 指代“魔王”。中国也是一个多神崇拜且宗教信仰较多的国家, 人们忌亵渎神灵, 对自己信奉的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行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生怕因此遭神灵惩罚。例如在东北某地区, 当地老百姓把某些崇拜的动物视为保护神, 并供奉为“山神爷”或“山君”, 而不直呼其名。

2. 产生的相同心理基础。

语言不仅是社会产物,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同时还是心理现象的产物, 而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存在于不同社会中, 则是社会心理的反射。

人们使用委婉语, 主要出于三种心理因素的考虑:避免禁忌、礼貌及掩饰。其中, 英汉委婉语共同的心理基础主要是“避免禁忌”和“礼貌”, “掩饰”在英语委婉语中则表现更为显著。

(1) 避免禁忌

“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主要心理基础, 委婉语来源于迷信及宗教禁忌, 人类文明早期, 由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鬼神的恐惧, 人们使用委婉语来指称这些事物和现象, 以免招致灾祸, 这便是人们对英汉委婉语的最初心理。在现在的生活中, 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禁忌, 但为了交际又不得不提, 因此与之对应的委婉语应运而生。例如, 在英汉文化中, “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思想普遍存在, 生病和死亡则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话题。英语中表达“死亡”时, 人们多数使用go, depart, 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 ever, pass away, be in (go to) Heaven, bewith God等委婉语来表达;而在汉语中人们也用“去世”“安息”“寿终”等词来代替“死”。人们也常用“不舒服”、“He doesn’t feel well.”来表达“生病”。这些都体现了人们使用委婉语最基础的心理因素———为了避免忌讳。

(2) 礼貌

“礼貌”是产生委婉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说忌讳是对“不快”之事的回避, 那礼貌则是对“不雅”之事的回避。根据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 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为了避免粗俗和失礼, 使用更加优雅的说法, 或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和尊重听话者或话语涉及到的对象, 在语言形式上采取优雅赞美对方和自谦取悦对方的手段, 有效调剂人际关系, 以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比如, 现代女性都喜欢自己有苗条的身段, 对于一位身体肥胖的女士, 人们更愿意说她put on weight (发福了) , plump (丰满的) , chubby (圆脸的) , 而不会直接用fat直接说她“胖”。人们也会用委婉语来称呼一些行业的体力劳动者, 英语中用sanitation engineer (清洁工程师) 代替garbageman (垃圾工人) , 用utensil maintenance man (餐具维护者) 代替dishwasher (洗盘子的) 。汉语中也存在这类词语, 人们忌言扫大街的, 而说环卫工人;忌言剃头的, 而称理发师;忌言看孩子的, 而说家庭保姆。这些委婉的说法都是出于礼貌心理, 不仅避免了交流过程中的不快, 维护了对方的自尊和面子, 而且使自己给别人留下了礼貌、高雅的印象, 促进了交流。

3. 相同的构造原则。

委婉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多样, 但一般都遵循几个基本的构造原则。所有委婉语的构造都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动听原则。

(1) 距离原则:长期以来人们将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的事物等同了起来, 在社会交往、语言交际中, 委婉语在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 拉开这两者“距离”, 力图代替、掩饰、衰减婉指语的禁忌、直接和粗鄙, 且这种距离拉得越大越显得婉转。

(2) 相关原则:人们不能随意选用任何一种表达法来表示委婉, 新造的委婉语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原语言符号有一定的联系, 能为人们正确理解提供线索。距离原则要求所指事物与委婉语之间距离越大越好, 而相关原则则紧紧制约着它, 使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在正常语境下听话者所能理解的限度。

(3) 动听原则:要求委婉语具有一个较好的伴随意义, 能给人一种比较好的联想, 要比原表达法更“好听”一点。

4. 共同的应用范围。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 在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各自社会背景中, 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 其共同的使用范畴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 有关迷信、宗教方面的委婉语。由于人类社会早起的语言拜物教, 委婉语最初来源于禁忌, 在英汉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都存在着关于迷信和宗教的大量委婉语。

(2) 有关生疾病、死亡的委婉语。人们都希望处在健康、年轻的状态, 从情感上不愿直接谈论关于疾病、死亡等话题, 更愿意使用委婉语, 目的是避免使用引起恐惧和不祥联想的话语, 使话题变得轻松, 以帮助人们尽可能轻松地面对现实。

(3) 有关生理行为、身体器官的委婉语。为避免交流过程中的尴尬, 在中西方文化中, 人们在提到身体的某些器官及生理行为时都会采用委婉的说法。

(4) 有关年龄、相貌等外观特征的委婉语。根据礼貌原则, 人们在提到长相欠佳、生理缺陷或年老的对象时, 为了避免使人难堪, 则会使用委婉语来描述。

(5) 有关贫富状况的委婉语。在中西方社会, 都存在着贫富差别, 在金钱万能的西方社会, 财富则意味着成功, 这一社会现实使得“贫穷”成为产生英语委婉语的一片沃土。而“钱财”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却曾一度为禁忌的对象, 因此对于“钱”有着许多婉称。

(6) 有关职业的委婉语。在社会生活中, 常常因为分工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相对于那些受过专门教育和技术训练而受人尊敬的职业者而言, 其他行业也纷纷冠以知识型人才的美称, 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地位不断提高。

(6) 有关社会、经济生活的委婉语。当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 经济危机频繁, 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贫穷、事业、工业萧条等, 中西方国家的政府和媒体都会使用委婉语来报道, 以避免矛盾激化, 缓解大众的压力。

三、英汉委婉语不同点

如前部分所述, 中西方委婉语的产生有着相似的根源, 同样的社会心理基础, 遵循相同的构造原则, 从文化角度看,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 英汉委婉语有如下不同。

1. 英语委婉语的宗教色彩更强烈, 汉语委婉语的阶级性更为明显。

从英汉委婉语的起源看, 最早都来源于禁忌。西方国家信奉基督, 上帝的名字是最大的禁忌, 就连taboo一词在波利西尼亚语种的原意也是宗教性的, 意思为sacred (神圣的) 或accursed (被诅咒的) 。与上帝有关的称呼都采用委婉语。例如, “死”的委婉语, 很多都是与宗教有关, 如be with God, be inHeaven, be in the arms of Jesus等。

传统的汉文化比较注重等级观念, 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就有国讳、家讳、圣讳、官讳种种。例如, 在封建社会, 皇帝被认为是“天子”, 神圣不可侵犯, 因此皇帝的名字或同音、同形的字都是禁忌, 这就是所谓的“国讳”, 必须使用委婉语来避讳。例如, 为了避开秦始皇嬴政的“政”名, 将“正月”改为“端月”, “正直”改为“端直”。汉高祖名刘邦, 汉人便以“国”代“邦”, 先秦叫“邦家”, 汉代则改为“国家”, 并沿用至今。至于家讳或私讳也是源自于“忠”和“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宗亲长辈的名字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这是汉语委婉语阶级性的另一体现。再列举“死”为例, 由于不同的阶级地位, 有不同关于“死”的委婉语与之相对应:皇帝去世称为“驾崩”, 百姓过世则称为“千古”或直接用“死”字。

2.“掩饰”是英语委婉语中重要的心理基础。

与汉语相比, 英语中和政治相关的委婉语更为丰富。在西方的政治生活中, 言语常借助委婉语来自我美化, 掩人耳目。于是西方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成了委婉语的另一片沃土。例如, 在劳资关系中出现工潮时, 在谈到如何对付罢工时, 不说strikes (罢工) , 而说industrial action (工业行动) 。美国大城市里没有slums (贫民窟) , 而只有old, more crowded areas (旧的, 居民拥挤的地区) 。在政治、军事界, 为转嫁国内矛盾而将赤裸裸的侵略战争 (invasion) 美化成police action (警察行动) 或preventive war (预防性战争) ;通常用incomplete success (不圆满的胜利) 来代替failure (失败) 。Fowler在论及委婉语时曾风趣地指出:几乎每一件事———政府可能采取行动的不愉快事件, 都小心谨慎地称之为emergency。

尽管中国历史上, 集权统治下思想不自由, 人们语言表达有隐讳曲折的特点, 但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并不明显。这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体制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3. 反映的传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不同。

(1) 对待“老”的态度不同:西方社会因为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认为“老” (old) 便意味着对社会无用, 不再受欢迎, 因此在西方国家, 年龄是一个敏感问题, 人们都害怕被认为get old, 从而出现了senior citizen, golden age或feel one’s age这一类委婉语。而在中国文化中, 一直传承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老人被认为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因此加上“老”一字, 则显尊重, 例如, 称手艺好的长者为“老师傅”, 称有学问的老者为“老先生”, 称富有的人为“老板”。

(2) 对待“金钱”的态度不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在英语中“poor”是一个可怕的字眼, 它意味着生活窘迫和社会地位地下, 为了缩小贫富人之间的差距, 大量使用了很多关于贫富的委婉语, 如needy, underprivileged, disadvantaged, man of modest means (财产不丰的人) , 而对于富人, 他们也喜欢被委婉地称作the less deprived (受剥削少的人) , people of means (有财产的人) , the well off (境况好的人) 。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 崇尚勤劳致富, 而不是单纯把金钱看作推崇的对象, 在儒家思想里, 赚钱是低级的行为, 商人地位并不高, 因此, 汉语中关于贫穷的委婉语不多, 只有“拮据”、“手头紧”、“手头不便”等少数几个, 甚至对“钱”这个字眼也赋予了委婉的说法, 比如“孔方兄”、“大团结”等。由此可见, 对贫富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巨大反差。

(3) 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至上, 人人注重自立, 因此在互相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是直接、公平。而中国人则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强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讲究谦恭礼让。在称呼对方或相关事物、行为时, 多用敬语, 对自己则使用自谦方式, 比如:贵姓—敝姓, 令尊—家父, 令堂—家母, 令郎—犬儿, 府上—寒舍等。在中国人看来, 言谈中表现出的这种谦虚或恭敬, 会给对方一种尊重感, 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汉语中多用“过奖了”、“哪里”、“惭愧”等谦辞来委婉回应别人的赞扬, 而英语中则以一句“Thank you.”欣然接受。在面对邀请或者要求时, 习惯上不直接给出答复, 只是用“我试试……”、“我尽量……”等回答委婉地接受, 而英语中则是“Yes, I will.”或者“No, thank you.”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 反映了西方人直率、中国人含蓄的不同思维风格。

四、结语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 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 从中折射出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对比了英汉委婉语, 就其历史起源、心理基础及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究, 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杜学增.中英 (英语国家) 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陆宇萍, 陈硕.英汉委婉语对比[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7]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领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 1999, (1) .

[8]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9]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 1989, (3) .

3.英汉委婉语的语义比较研究 篇三

关键词:委婉语;英汉;比较

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讲述那些令人不高兴或者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一种比较礼貌的说法。它只是一种修辞的手法,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现象。英汉语言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的禁忌,如死亡、生理行为、生理缺陷、职业、疾病、外交辞令等,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相同的领域可能又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或程度的深浅。而且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委婉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不同。

一、表达死亡

在《圣经》或其它与基督教有关的传说中存在许多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例如:“to be with God”,“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in Jesus/to lie in Abrahams bosom”,“to go to heaven/paradise”,“to be promoted to glory”。西方人也认为人类生来有原罪,也就必会受到惩罚,所以“死亡”也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中国对于死亡有禁忌,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古代中国皇帝死亡则称为“驾崩”、“弃群臣”;百姓之死称为“过世”、“作古”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靓女弃世称作“玉陨香消”,等等。

二、人体排泄方面

世界各民族历来对人体所排出的各种气味和污物持厌恶避讳的态度。这方面的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非常丰富。如表示“上厕所”,有:go to the public comfort station,see the stars,see ones aunt,pass water,answer natures call,do ones business,get some fresh air等等。汉语有“净手,更衣,蹲点,去一号,轻松一下”等。英汉“上厕所”的委婉语存在很多差异,综合起来说有:(1)从表现形式看,英语“上厕所”的表现形式异常丰富,如to rear,go to the gents,go to the Green man,go to mens room是男子用语;powder her nose,fix ones face,go to visit ladies room,go to no-mans-land却纯属女性用语;go to W.C是大人们的话;go to the pot,make number one or number two,go to little boys or girls room则是典型的儿童用语。汉语中虽然也有“尿水水儿、拉臭臭”之类的儿童用语,但男女上厕所的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却没有英语丰富,差别也没那么明显。(2)从人名表达委婉语的角度看,英语中可以用人名表厕所,如Chic Sale(chic sale)1,the john,Jakes是男厕;jane,Miss White2,Mrs Jones,widow Jones則是女厕。而汉语并没有此类用法,而却有将厕所称为“五谷轮回之所”的说法。(3)从数词表达委婉语的角度看,英语中用 100表示厕所,用go to the fourth,表示“上厕所”;而汉语则说“去1号”或“去5号”。“去1号”表示“上厕所”是头等大事;“上5号”据说是因为人蹲下的姿态像汉字的“五”。

三、疾病

人们普遍存在着求吉避凶、求雅避俗的心理要求,在交际时尽量使用吉祥、受听的词语以代替粗俗不雅的词语。“疾病”就属于这种情况。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人们一般不愿遭受疾病的折磨;从体谅他人的方面出发,对于患者,直言相向则会增加他们的伤感甚至自卑。因此,人们在言及疾病时,总喜欢运用闪烁其词的委婉语。汉语中有着大量有关疾病的委婉语,比如:欠安、不适、小恙、微恙、头疼脑热、不治之症、青春痘、谢顶、地包天(前牙暴突);英语也有关于疾病的很多委婉说法,如把cancer称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disease为 discomfort,ailment为condition,leprosy为hansens disease,Constipation为 irregularity,mad为mental problem。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英汉表示“疾病”的委婉语存在着差异:(1)从表现形式看,英语可以通过自身的构词形成委婉语,如用缩略词V.D代替Venereal disease,T.B.代替TUBERCULOSIS,B.O.替换body odor,而汉语则不能。(2)从文化因素看,英语中表示“精神病”的委婉语比汉语丰富,像Mental deficiency,not sixteen annos to the Rupee,Kangaroos in his top Paddock,innocent,summon squash等。这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心理特点和文化有很大关系。在西方,人们特别强调个人的隐私权和平等权,因此在和别人交际时,特别注意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以期得到别人的礼遇和尊重。反映到对“精神病”的委婉表达上,他们就特别尊重或至少在表面上非常尊重精神病患者,而不会表现出歧视的态度。(3)汉语中表现“疾病”的委婉语视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便可发现汉语“疾病”的委婉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地位文化、身份文化、阶层文化。

【参考文献】

[1]高嵩.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1)

4.英语委婉语的特点 篇四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

委婉语(Euphemism)源于禁忌语(taboo),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委婉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崇尚心理,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委婉语的.定义、特点作了扼要的分析和阐述.

作 者:冀慧颖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委婉语 禁忌 特点

5.闲聊英语:委婉语的两个问题 篇五

闲聊英语:关于委婉语的两个问题

网友wildwind给我发邮件,说他在一个英语学习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介绍英语中一些常用的委婉语(euphemism),比如将skinny(太瘦)说成slender(身材苗条),将fat(太胖)说成heavyset(身材魁梧)等。wildwind网友问我两个问题,一是在什么地方可以查到这种委婉语,是否有专门的《英语委婉语词典》,二是在什么时候需要使用这种委婉语,是否可以多举几个例子。 很抱歉,这位网友的第一个问题,我真的回答不上来,因为我从未见过类似《英语委婉语词典》这样的书,当然也可能有,但我确实不知道。不过根据我的经验,委婉语并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讲话者临时创造、即兴创造的。比如有一个瘸子,张三可以形容他是physically handicapped(身体残疾者),李四可以形容他是physically disabled(身体不便者),王五可以形容他是physically deficient(身体缺陷者),等等,您看,大家都没有说lame(瘸子),而是使用了自己创造的各种委婉语。所以我认为,如果您的词汇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完全可以自己创造委婉语,不需要查什么词典。 关于第二个问题。据我观察,我们中国人在日常英语对话中,很少使用委婉语,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僵化的应试教育机制造成的。比如考卷上问你“太胖”怎样说,一般人都会回答是fat,很少有人会标新立异,回答是heavyset,因为那样一来,答案就算错了,是要扣分的.。因此我的看法是:在国内讲英语,会用委婉语最好,不会用也无所谓,总之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不过,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官场和政界,委婉语却是广泛使用的。对于西方国家的委婉语,我认为您不必专门研究,您只要能看懂它们就可以了。下面我给您找了一组最近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委婉语,您可以练习一下,看看是否能看懂。 ①将“谎言”说成是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s(战略性误传) ②将“增税”说成是revenue enhancements(国库收入增长) ③将“平民伤亡”说成是collateral damage(附带损失) ④将“大屠杀”说成是ethnic purgation(种族净化) ⑤将“失败”说成是incomplete success(不完全的成功) ⑥将“被强制遣送回国者”说成是acquiescent non-volunteers(默认的非自愿人士) ⑦将“穷人”说成是是underprivileged(享受较少特权者) ⑧将“服从政府”说成politically correct(政治上正确) ⑨将“误炸友邻部队”说成accidental delivery of ordnance equipment(炮弹的意外发射) 总之,对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委婉语不应当是一个重点,稍微知道一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它们,这就是我的看法。 作者:张宏(info@italian.org.cn)

6.从功能主义谈汉语委婉语的英译 篇六

从功能主义谈汉语委婉语的英译

汉语有很多委婉语,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交际中显示强大功能,从功能主义的目的`论出发.对其进行英译探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从目的法则、连贯法则以及忠实性法则来看,汉语委婉语英译有四种方法,即:删略、增补、调整、对等.

作 者:曾凡芬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视大学人文系,广东,深圳,518008刊 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829(3)分类号:H315.9关键词:功能主义 汉语委婉语 删略 增补 调整 对等

7.英汉饮食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篇七

《英汉翻译教程》对习语的定义为: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1]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的饮食习语, 有的含蓄幽默, 有的严肃典雅, 不仅极具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些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 语意上具有整体性, 形式也是各式各样, 主要有谚语、歇后语、俗语、格言、俚语、行话, 如今饮食习语已经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本文采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饮食习语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英汉两国民族文化的了解。[1]

1 隐喻的概念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是20年来认识语言研究的焦点之一。该理论认为隐喻是思维问题, 不是语言问题,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它的结构性定义为“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2]。在其和约翰逊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也指出隐喻随处可在, 不仅伴随着语言, 而且伴随着思想和行为。并且总结性地概括了我们思维体系中的隐喻概念理论:隐喻的实质就是实现通过一类事物来体验和理解另一类事物[3], 也就是说隐喻是概念性的, 不能随意而为, 是具有全面系统性的。因此有了概念隐喻的说法。

隐喻化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实际上许多词都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的。英语中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 又有隐喻意义。例如:Time is health, 在其概念隐喻的作用下, 将时间和金钱两个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使人们对这两个事物有了主观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在大脑中有了联想, 从而使他们融合地更加具体。事物的相关性往往在两个事物中伴随着发生的, 例如:Anger is heat (愤怒是火) 。这样出现的词汇都是日常用语中隐喻概括性的表现形式。这种隐喻为全人类所共有。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了简单的日常用语, 对其分析理解, 就可以更全面的认知隐喻了。莱考夫以及大多语言学家都认为。概念隐喻认知是在自身实验的基础上来研究, 所以它既有普遍性, 又有差异性, 既有感性成分, 又有理性成分。这是其他思维模式很难实现的。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英汉两个民族的饮食习语进行研究, 既表现了对总体把握的普遍性, 又展现了跨区域和跨文化的差异性。

2 英汉习语中的概念对比分析

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 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心理基础, 那么跨文化的隐喻理应表现出某种相似性。[4]中国人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民以食为天”, 可见“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在英语中也有类似这样一句, “Spread the table and contention will cease”。“吃”对现代人来说已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问题, 其背后蕴涵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在英汉两种通过对英汉饮食习语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英汉饮食习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下就是从隐喻的角度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一些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比较。

2.1 英汉饮食习语的相似性

英汉两国的饮食习语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才得以形成的语言精华。饮食习语是人类最基本的体验之一。尽管两国文化存在差异, 但是人类具有共同的认识基础必然存在某些相似的东西, 况且随着文化的多元化, 各国文化已经相互融合, 相互吸收。例如关于饮食的重要性方面就有一些相似的习语表达:

Make one’s bread谋生

We make one’s bread by our own efforts.自食其力

Bread and butter饭碗

Bring home the bacon.养家糊口

在英语中可以看出, 英国人的饮食基本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所以英国人大多选用面包、黄油、牛奶举例子。而在汉语中, 直接用“养家糊口”、“自食其力”、“人生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铁饭碗”这样直接明了的方式来体现他们对饮食的重视。

英国人好喝酒的原因不难理解, 英国酒文化也是历史悠久, 尤其是威士忌影响较大。其次, 英国冬天较冷, 喝酒可以御寒。而中国人喝酒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吃饭必喝酒, 应酬也离不开酒。

Wine and wealth change wise men’s manners.酒和财富改变人的礼仪

Wine does not intoxicate men, men intoxicate themselves.酒不醉人人自醉

Good wine needs no brush.好酒不用幌, 酒香不怕院子深

在中英两种文化中, 鸡蛋都和人品, 人的心态联系了起来。

As sure as eggs is are eggs (某人或某事) 千真万确, 值得相信

Good eggs好人

Bad egg坏人, 失败的计划, 而在汉语中坏人通常都说“坏蛋”。

Walk (as) on eggs小心翼翼, 如履薄冰。

由此可见英汉饮食习语之间存在相通性, 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地方, 这与人们在历史中相似的经历和发展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2.2 英汉饮食习语的差异性

习语具有连贯性, 其饮食隐喻意义与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英国的饮食喻体多以面包, 糕点类, 奶酪为主, 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中国饮食讲究色, 香。味俱全, 重视烹饪技术, 火候。有人说英国的饮食文化就是“面包文化”, 虽然有些夸张, 但也反映了面包在英国文化中的悠久历史。这与英国的地形密不可分, 英国的地形呈多样性, 多以山地为主, 适合畜牧业, 英国的气候受海洋影响, 适合谷物种植, 所以英国多生产为小麦, 而面包, 牛奶, 黄油, 奶酪则成为英国极具代表性的食物。受其饮食习惯的影响, 与此相关的习语也是比比皆是。

中国自古注重饮食养生, 民族食俗内容很丰富, 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 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使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中国人的饮食主要是大米, 人们常说“人是铁, 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这里的吃就是指吃大米。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 汉民族突出整体思考, 共同进步, 英民族重视个体与抽象, 两国在饮食方式上着重点把握不同。

(1) 主食

英国人的晚餐就是一天的主食, 且通常有两道菜———肉或鱼加蔬菜。“meat”一词在英文中对它有最原始本质的定义。

The meat of something英语中用来比喻最主要、最有趣的一部分内容。

Meat and potatoes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指问题的关键所在。

Meat and drink to someone类似于汉语中的“小菜一碟”, 指很容易做的小事。

中国人午饭多吃鱼肉, 逢年过节总爱大鱼大肉。“肉”这个词在汉语里, 含义更为广泛。例如, “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表达了一种感慨无奈的心态。“鱼肉百姓”指对老百姓的剥夺来换取对自身的物质享受。

(2) 水果

英语中有很多关于水果的习语, 这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注重均衡的营养而不注重烹调方式。在英语中, 苹果素来享有“水果之王”的美誉, 如: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 医生远离我

The apple of one’s eye译成汉语就是“掌上明珠心爱之物或人”的意思。

而中国提到苹果会认为一种是人们平常吃的普通水果, 另一种是自然联想到苹果公司的手机和电脑。在英语中还有一些别的关于水果的习语, 例如:Go bananas (大发雷霆) , Life isn’t always a bowl of cherrie (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 If life give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 (苦中作乐) 。但中文中关于水果的习语相对较少, 有关的习语如“软柿子”用来指那些软弱好欺, 像软柿子那样任人揉捏的人。

3 结语

本文通过英汉饮食习语对比, 从而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英汉饮食习语, 并指出了英汉饮食习语中的喻体情况。饮食习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是人们通过对饮食的研究, 对其的进一步了解也能够反过来指导和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不仅如此, 我们在对其研究过程中, 也提高了我们自己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英语学习能力。

摘要:饮食习语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饮食习语的隐喻对比研究是对其认识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英汉饮食习语的相似性和差异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英汉民族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英汉饮食习语,概念隐喻,对比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曲英杰, 李超慧.英汉饮食习语的隐喻认知比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2, 27 (12) .

[3]G.Lakoff&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8.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篇八

【关键词】社会功能;交际功能;委婉语;英汉

引言

早在中国古老的《易经》之中,就存在有“曲则全”的思想观点。这一思想贯穿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习惯于尽量避免使用引起对方不快或伤害对方的语言,代之以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词语或语句就是委婉语。新版的《牛津简明词典》(1976)将“委婉”(euphemism)定义为 “Substitution of mild or vague or roundabout expression for harsh or direct one;expression thus substituted.” 由此可知,委婉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需要,更是言语交际中维系人们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委婉语的使用均十分广泛。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在这两种语言中委婉语的用法。

1.理论阐述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中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众多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关注。早在16世纪80年代,英国作家George Blunt就首次提出了委婉语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尽管这一定义并非完全准确,但却标志着在委婉语的研究领域迈了一大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有关委婉语的著作被相继出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Hugh Rawson,1981)

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s(D.J.Enfight,1985)

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Judith S.Neaman and Carole G.Silver,1990)

Euphemisms:Over 3000 Ways to Avoid Being Rude or Giving Offence(John Ayto,1 993)

总体来看,这些著作主要从修辞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角度对委婉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却不同程度存在一定局限性。修辞学研究把委婉语视为一种修辞手法,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停留在词汇层而针对个别的语汇及其含义进行分析,大多数有关婉语的修辞学著作只是罗列大量的具体的委婉语而未对婉语的本质、特征、分类和社会因素进行剖析。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注意到了委婉语形成的社会因素和潜在动机,但是却局限在委婉语的心理基础而忽视了婉语的本质和构造规律。语言学角度研究可以说对委婉语的本质、构造和特征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入探索,但是在多数情况,却都只把把委婉语当成不变的语言现象进行静态分析,未能注意到委婉语的变化规律、变异形式和文化语境因素。考虑到委婉语的社会性、变化规律和文化语境等因素,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婉语进行研究。

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对比

2.1 英汉委婉语的相同点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有关死亡、疾病、排泄、生殖和人体器官的委婉语.反映了两种文化有着一定的共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死亡和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畏惧的话题,在交流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回避这些领域,在不得不涉及的情况下,便用委婉语来表达。汉语中把“跛脚”称作“腿脚不方便”.英语中用social disease来指称艾滋病。有关排泄和人体器官的话题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不适宜在公共场合讨论。英语中有无数中表示上厕所的说法,如go to the restroom。do one's needs.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等等。汉语中也记载着不同的说法: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记》);二人假出小恭,走到后院说话。(《红楼梦》)此外。诸如“水火,登东.解手”等说法在小说和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解手”可能足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至今依然流行。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又出现了“方便”,“上一号”,“去洗手间”等说法。

2.2英汉委婉语的不同点

委婉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而禁忌的最初领域就是有关上帝和神灵。Neaman曾经指出,“the subject of the earliest euphemism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Neaman.1990:1)在西方,从总统到普通市民,几乎全民信仰基督教以至于基督教成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伦理标准。并催生了英语中大量的宗教委婉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而禁忌的最初领域就是有关上帝和神灵。Neaman曾经指出,“the subject of the earliest euphemism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Neaman.1990:1)在西方,从总统到普通市民,几乎全民信仰基督教.以至于基督教成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伦理标准。并催生了英语中大量的宗教委婉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这类委婉语大都来源于圣经中的相关传说。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所以死亡变成了to return to dust/earth,基督徒认为他们死后.只是肉体死亡,灵魂会升天与上帝同在并能得到永生,所以出现了to go to heaven,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等说法。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尽管受道教和佛教的一些影响。但没有全民性的共同宗教信仰。因此汉语中很少有关于宗教的委婉语。

作为一个拥有五下.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存在极为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高潮。封建礼仪对汉语造成的影响从汉语中的等级委婉语可见一斑。在封建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任何与他名字相关的字眼都是禁忌语。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赢政”,为了避免提及“政”这个字,任何同音字甚至近音字都要避讳。比如“正”字,于是“正月”被改成“端月”。等级制度对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也影响颇深,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人们的身份不同,“死”的说法也大相径庭,《礼记》有记载:“皇帝之死,称为崩;诸侯之死,称为薨;大夫之死,称为卒;庶人之死,才称为死。”这类委婉语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难以在主张平等的西方社会找到对应说法。

此外,相对来说,英语委婉语的涉及面比汉语更为广泛.因为在西方国家,以委婉的方式说话被认为是文明的标志。因此,英语委婉语几乎蔓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关于死亡、疾病、排泄等方面的传统委婉语,还有关于犯罪、职业、贫穷和私人话题等方面的风格委婉语。由于社会价值观的不同。英汉委婉语有诸多差异。在英语中,询问对方年龄是一大忌讳,没有人愿意被称作old man,而喜欢被称为senior citizen。汉语中.情况恰恰相反。中国人崇尚尊敬老者.认为老者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是智慧的化身。在称呼语中,人们喜欢加上“老”字对对方表示尊敬,如“老同志、老先生”等,有时索性在对方姓后面加上“老”字,如“徐老,邓老”。由此来看,中国人对老龄并不避讳,所以汉语中也没有相应的委婉语。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对比我们了解到,委婉语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要对委婉语有一个更科学的认识,必须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并把委婉语视为一种特定文化和语境下的产物。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使用委婉语时有共性也有特性。

参考文献:

[1]Holmes J.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2]Neaman J S,Silver C G.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M].New York:Facts On File,lnc,1990.

[3]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孔庆成.委婉语言现象的立体透视[J].外国语,1993(2).

[5]李克勇.法汉委婉语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

[6]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1999(1).

9.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篇九

学号:1009224024 分组成员:李可可 姓名:李可可

班级:对外汉语二班

学院:文学院

联系方式:*** 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摘要:中英老人如何对待年老方面,自从我们学习英语时候便知道,在英国,不能随便问年龄,如果问了,会被认为不礼貌。中国的老人很喜欢倚老卖老,他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年龄。中英老人的子女方面,在中国,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是老人们最愿意看到的了。在英国,在到18岁之后,父母就会像森林里的狼一样,把成年的小狼崽咬出家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中英老人的财产方面,在中国,自古到今都存在着一个家庭分家的问题,也就产生了当下的“富二代”。英国的老人大都很乐意做慈善事业,他们会把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社会。中英老人生活状况方面,中国的老人晚年在儿女家帮儿女看孩子等,陪伴他们的是儿孙;英国的老人晚年在福利院,陪伴他们的是宠物。中国老人出门抱着儿孙散步,而英国老人出门牵着宠物„„

关键词:中国

英国

老年人

年龄

子女

财产

生活 我们中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渐渐突出。我认为学习英汉对比研究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公家的经验,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知己知彼,从而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中占据前列。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正在加速“变老”,伴随着老人增多,老人问题也日益瞩目,而英国已经是发达国家,英国在193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中英的对比有助于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下面我对中英老人进行对比。中英老人如何对待年老方面。

自从我们学习英语时候便知道,在英国,不能随便问年龄,如果问了,会被认为不礼貌。他们很注重自己的个人价值,不希望自己是弱者。在公交车上,一般的老年人是不喜欢别人让座的,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老了,他们永远都有着不向岁月服输的精神。在英国伦敦的街头,要是迎面走来一群老年人,你会发现,他们穿着时尚,打扮入流,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不紧不慢,神色中透露出一股骄傲和自信。英国老人就是这样,即便垂垂老矣,他们也要追求一种精彩的生活。把精彩留给自己,永远不会觉得美好的事情出现得太晚。英国很多英国老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却没有坐在家中安享清闲,而是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开餐馆、办咨询公司、写回忆录等,让英国老人的生活更加充实、精彩。英国50岁以上的老人中,大约有60%的人接触过电脑。他们面对年老,依旧衣着鲜艳,打扮整齐,用乐观的心态活出老年。

中国的老人很喜欢倚老卖老,他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年龄。“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句话想必我们都听过,这句话老人们经常用来教育子女,明显的可以看出开年老是他们的资本。中国老人观念中认为来年之后就应该颐养天年。在公交上,别人让位也是正常现象。在中国,老年人总是认为自己老了,对新事物有着抵触的情绪。

中英老人的子女方面。

在中国,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是老人们最愿意看到的了。现在中国老人子女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当代七八十岁的中国老人子女一般家庭有三四个是很正常的,并且有重男轻女的倾向。有的家庭有了六七个女孩,但他们为了要男孩,往往还会再接着生养。五六十岁的老人与四十五岁左右老人子女数量则随着计划生育影响相对减少。甚至中国老人的子女会有“富二代”“官二代”之称,子女是老人们辛辛苦苦一辈子的奋斗动力。中国老人的子女一辈子都与父母紧密联系,老人抚养子女长大,上学,毕业了托亲朋好友或者花钱给儿女找工作,工作了再给儿女买房结婚,成家后帮儿女看小孩。子女就是老人们的寄托。

在英国没计划生育。1972年,18%的英国孩子是独生子女,现在已经增加到26%。据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已经有一个孩子的英国父母中,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养不起第二胎,养大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英国子女16岁之前基本上是围绕在父母周围,法律规定父母有必须的监护权。没有父母的允许,孩子们几乎任何只有成人可以去做的事情也做不了。譬如,上酒吧去娱乐场所砸耳环纹身等等,18岁之前连去商店买酒和烟的权利也没有。父母在孩子16岁之前很愿意和孩子们呆在一起,16--18岁之间基本上不用太管理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后的道路。等到18岁之后,就会像森林里的狼一样,把成年的小狼崽咬出家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他们很少管自己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好坏和父母没有关系,如果他们在生活上有困难,他们需要找的是政府救济,而不是回家找父母。这种思想我们看来也许会感觉父母太无情。但英国孩子的独立能力比较强。中英老人的财产方面。

在中国,自古到今都存在着一个家庭分家的问题。所谓分家,也就是把老人们的财产分给儿子,让儿孙来继承,这个带有很强的封建思想。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老人们的财产一般是不分给嫁出去的女儿。分家也就是分老人攒一辈子钱,所以,也就产生了当下的“富二代”,这些人似乎很为父母的前感到骄傲。

在英国,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退休金也是比较高的。他们根本不用为养老担心。政府会接受养老问题,清点老人财产,充当养老费用,当财产完全用光之后,余下的钱完全政府由支付,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这也是为什么英国的老人大都很乐意做慈善事业,他们会把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社会。同时,子女也不愿意继承来源于父母的财产,他们要继承就要承担父母的余生的所有费用,直到没钱再申请政府救助。而且,在继承的过程中,还要交很多财产继承税款。于是,印象中晚年凄凉,孤独无子女围绕在身边的是英国老人余生的真实写照。他们挣钱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享受消费的。我们中国人也许会把这种做法看成不知道给自己留后路的资产阶级享乐主义。

中英老人生活状况方面。

用简单的话概括来说就是,中国的老人晚年在儿女家帮儿女看孩子等,陪伴他们的是儿孙;英国的老人晚年在福利院,陪伴他们的是宠物。中国老人出门抱着儿孙散步,而英国老人出门牵着宠物。这表面的一种现象则反映了其社会内在的不同。在中国,受中国传统社会农耕思想的影响,儿孙满堂是他们最大的追求与满足,他们喜欢与儿孙在一起。与我国国情不同,在英国,子女成年后会各自离开家,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他们不仅仅是与父母分居,而且为了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常常还可能迁居异地。在英国几乎没有儿孙绕膝的老人,有老伴的还可以相互照顾,如果失去了配偶,则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在英国,子女们很少会有常回家看看的念头,老人们也没有这份奢求。但退休后的老人很少有人会患上退休综合征。因为他们不是在家种花养草,就是到处旅游,早晚还会牵着宠物悠闲地散步。英国老人就是这样,过着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生活。

在中国,百善孝为先,我们世世代代受封建儒家思想的熏陶与影响,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有着父让子死,子不得的不死之说。中国人认为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应该报答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是父母的全部,我们长大了,有能力时候父母就应该享我们的福。如果不赡养老人,就会被别人被社会指责,老人也会很痛苦。

在英国,是一个工业文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思想深入大众,在辛苦了一辈子后,他们想过自己独立自在的生活,如果老人跟着孩子们住,会被别人认为是很失面子的,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在英国是很注重个人价值的。但我们说,英国人没有亲情,没有家庭观念,没有伦理道德。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谬论,这只是他们的价值观而已。但是在中国伴随社改革开放的近几十年,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空巢”,原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已被引申为子女离家后的家庭空寂。子女离开家工作,家里只剩下孤独的老人。当子女离家,父母究竟有多么孤独?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桌子丰盛的饭菜,一阵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老人拿起电话,热热闹闹的电话那头,子女们以各种理由宣告“今天不回家”。老人脸上的表情慢慢从希望变为失望,放下电话,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都忙,忙。忙点好啊!”夜深人静时,电视已剩一片雪花,老人拉紧身上的毛毯御寒,宽大的沙发越发显出她身影的孤单与瘦小。这时,一个深沉的画外音提醒着天下儿女们:“别让你的父母感到孤独,常回家看看。”

在快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不仅老人的生活、医疗需要保障,他们的精神状态同样需要受到重视。一项针对近1.4万名城市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中四成人都有孤独、压抑、心事无处诉说之感。尽管今年6月26日,“常回家看看”作为精神慰藉条款,已经被写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然而,“别让父母感到孤独”需要来自社会与子女更多的亲情。同时,每个人都会变成老人,关爱老人也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

10.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篇十

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汉习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对英汉习语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要想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就必须让学生从英汉习语中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何春晓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廊坊,0650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4)分类号:H3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11.英汉委婉语对比及其语用翻译 篇十一

关键词:委婉语,英汉对比,语用翻译

1 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是语言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形。人们在日常交际时, 倾向使用直接语与进行交流, 特别是与相熟之人交流时, 直接语的使用率会达到最大值, 在于陌生人或者关系不很紧密之人交流时, 会出于礼貌使用更正式的语体进行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需要将特定对象进行委婉叙述, 从而形成了委婉语。委婉语是一种隐性表达, 它体现了社会属性, 在交际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具有着重要的语用意义。不同语言的表达不同, 但是在委婉语的使用方面却有着一定范围内的共性。

1.1 汉语中对委婉语的定义

自委婉语出现以来, 作家和语言学家对其的研究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关于委婉语的定义也迟迟不能达到统一, 因为语言在随时间变化, 委婉语更是不仅跟随语言变化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进行调整。委婉语的范围也一直在扩大, 所以对委婉语的定义语言学界的结论也并不相同。在汉语中对委婉语的研究一直是在修辞学范围内的, 把委婉语当做是一种修辞, 研究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古代汉语》中对委婉语的定义是: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 怕得罪统治阶级, 以致惹祸, 所以说话时, 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古汉语修辞》中是这么说的:在一定语言环境里, 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的情感或预计直接表达会影响语言效果的时候, 便不直说本意, 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 这种修辞方式叫委婉。

《中华大词典》和《辞海》 (语言文字分册) 对“婉转”的解释是一样的:不直说本意而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这几个对委婉语的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从修辞范围内给委婉语下的定义, 委婉语在中文和英文行文中出现时我们统一称之为一种修辞格, 是作者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语言效果。确实如此, 因为文章本身是一种特殊的非言语的交际体, 受众是读者。但是修辞格是不能将委婉语完全涵盖的。委婉语作为修辞的使用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使用处可以不用委婉语的作者为了达到特殊语言效果而使用, 这就有点扭曲了委婉语内在的定义, 委婉语的使用不仅是根据特殊语言效果达到的, 更多的是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

1.2 英语中对委婉语的定义

英语中所谓的“委婉语”是单词“euphemism”, 源自希腊语euphemisos, “eu”表示”good/well”, 中间词干”pheme”表示speech/speaking;“euphemism”is the use of a word (or phrase) that substitutes another one that one thinks to be offensive or vulgar.

George Blunt是最早使用这个词的西方学者, 他给euphemism下的定义是:“Euphemism is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斯托克和哈特曼著的《语言和语言学词典》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 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

这个解释和中文中对委婉语的定义基本相同, 都是指用使人更容易接受的说法替代粗俗的说法。但是和中文定义也有些不同, 中文中委婉语的使用起源于一些国禁语, 避讳语与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英语中所谓的国禁语要少的多, 委婉语的用法跟交际联系更加紧密。

2 委婉语的应用范围

2.1 英汉委婉语的共同使用范围

1) 避免忌讳

(1) 表达死亡

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 是人类不能逃避的可怖现实。人们惧怕死亡但不得不面对死亡, 所以死亡是人们不愿意提到的词汇, 所以使用委婉语避免直接使用。

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pass away, pass on (去世) , depart (逝去) , perish, to go west (魂归西天) , join the majority (逝世) , end one’s day (寿终正寝) , be gone (离世) , climbed the golden staircase, , sleep the final sleep (终眠) , meet one’s end (生命终结) , breathed his last (断气) , bit the dust (死去) , be called to the God (被上帝召唤) , join the angles, go to see one’s Maker (去见造物者)

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坐化”, “涅槃”;道家称之为“驾鹤西游”, 古代中国皇帝死亡则称为“驾崩”、皇亲国戚为“薨”;百姓之死称为“过世”、“作古”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正寝”;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人在壮年时死亡为“英年早逝”;美人死亡作“玉陨香消”, 突然死亡称为“暴毙”。

中文和英语中对死亡都有不同委婉语的表示,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英文中表达了一种在世之人对死去之人的良好祝愿, 而中文中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去世者有不同的委婉语, 更多的和中文中的习俗有关系。

2) 避免粗俗

(1) 排泄行为

如果用直接语表达会让人不快, 产生恶心的联想, 所以两种语言都有相应委婉语。

英语中有:to answer a nature’s call (人有三急) 、to spend a penny (花一个便士) 、to powder one’s nose (擦点粉) , go to the washroom (去洗手间) , to go somewhere else (去别处) , have a BW (运动肠胃) , do one’s business (办点儿事) , to pay a call (拜访一下) 等。在与人交谈时可说:where is the restroom? (请问洗手间在哪) May I be excused? (我可以离开吗?)

汉语有“洗手、方便”。如果女士在场, 就必须这样问:“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吗?”或问“洗手间在什么地方?”

(2) 怀孕

英语中有:to be in a family way (妇女因怀孕而体型臃肿) 、to be in a delicate condition (妇女怀孕处于碰不起的状态) 、to be well-along (因怀孕而产生心满意足的感觉) 、to be expecting (a baby) (盼子) 、to have a blessed event (有喜事) 、如女子未婚先孕的情况下则为“She is in trouble”

生孩子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汉语中不能直接说出来, 而要换言行之。这主要是由于民间说法认为求子要悄悄进行, 若太宣扬会吓到送子观音送来的孩子从而失了福气。表达这一概念的委婉语有:有喜, 有了, 有孕, 身怀六甲, 要当妈妈了、吃酸了、身子不方便、等等说法。但是“有喜”这个词还是能反应出中国人对于生产, 延续后代是非常欢喜的。

3) 出于礼貌和尊敬

出于礼貌和尊敬是委婉语最为广泛的用法, 交际中人们遵循礼貌原则, 常用客气恭敬的语言来表达礼貌和尊敬。

(1) 称谓

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对方的母亲“令堂”, 尊称对方为“阁下”称自己的家里的长辈前加上“家”, 如“家父, 家母, ”家中晚辈为前加“舍”, 如“舍妹, 舍弟”;谦称自己为“在下, 鄙人, 小弟”;谦称自己家人“犬子, 小女, 贱内”;这些称谓在英语中是不存在对应词的,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中文中在称谓方面的规定比较细致和严苛,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所使用的称谓不同, 这点和日语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英语中就少有这么细致的分类。

英语中称先生用“Mr.”小姐用“Miss”, 女士用“Mrs.”His, Her, Your后面加上“Highness, Majesty, Excellency, Honor表示尊称。

这点也可以看出来中英文的差别, 中文在称谓方面的细致分类和英语中一词多用的特点, 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加以注意。

(2) 对生理缺陷者或某方面不足之人的称呼

英, 汉语中常用委婉语来指代人体身体生理上的缺陷, 因为对生理缺陷不加修饰而直言是非常容易伤人感情, 也很容易引起交流上的不快和冲突。

在英语中, 人们不会使用crippled (瘸) 、blind (瞎) 、deaf (聋) 、dumb (哑) 来称某个人, 而统称他们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 (残疾人) 。另外每方面有缺陷的人还有单独的说法, 比如智力缺陷就称为“mentally-challenged”, 人们常在缺陷后加上“challenged”这个词来形容某人在某方面有缺陷。

中文中, 人们忌说“瘸”, 而用“腿脚不方便”来代替。人们不说“瞎”, 而用“失明”或“”双目失明的人;人们常说人“说话比较慢”, 而不用“口吃”或者是“大舌头”。

(3) 老

很多外国人对于老年人有着非常刻板的印象, 认为他们是唠叨, 迟钝和固执等的代名词。而在中国宣传尊老的传统思想中, 老年人士经验丰富, 资历高, 值得信任者的代名词。这是英汉文化上的不同处之一。

人们一般会避免称老年人为“老头子或者是老太婆”, 而说senior citizens (年长者、老年人) ;the golden ages;the mature;seniors;elderly (年长) 或advanced in age (高寿) 来表达。而在中文中, 很少有对老的避讳, 中国人觉得年龄越高受到的尊重也应越多, 所以并不忌讳, 也不存在不礼貌的感觉。

3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翻译

3.1 语用翻译的定义

语用翻译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翻译方法, 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 对语用翻译这个概念比较受到认同的解释就是将语境以及相关翻译属性考虑在内的一种翻译方法。

语用翻译是一种依靠语境理解原文和决定翻译技巧, 通过语用语言对比和社交语用对比选择达到最佳语境效果的译文的翻译方法。它不仅注重语言的语境,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其社交语用价值, 这种做法对委婉语翻译至关重要, 因为我们在前文中就提到说委婉语代表了一种社会属性, 因此理应将社交价值考虑在内。

语用翻译可以说是语用学和翻译学的一种新的结合, 运用语用学的方法来指导翻译实践。而关联理论就成为了指导语用实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联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翻译之前要仔细地体会和考虑语境, 寻找最佳关联, 另外, 译者也要调动自己所学所知尽可能地将译文与自己所知相联系。

3.2 语用翻译的策略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 形象和民族, 地方色彩等。汉英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 但是在委婉语使用的这个范围内, 目的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了将不易被人接受的语言形式换成令人好接受的形式, 所以在英汉委婉语互译的过程中, 在能确切表达原文意思以及不违反语言规律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直译。

比如:to be no more=没了, eating for two=吃双份饭 (怀孕) , to lay down one’s life=献身, Go to another world=去到另一个世界, go to heaven=升天, 进天堂, go west=归西天, to be with God=与上帝同在

(1) 就就在在这这年年十十月月, 大宋天子驾崩了。 (徐飞《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At tenth month of the year, the Song Emperor ddiieedd.

(2) 看看三日的光阴, 凤姐宝玉躺在床上, 连气息都微了。合家都说没了指望了, 忙的将他二人的后事都治备了。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译文:By the third day the patients were lying at death’s door and the whole household despaired.Then, as all hope was relinquished, preparations were started for the ffuunneerraall. (Yang Hsien-yi&Gladys Yang)

2) 意译

意译是译者在受到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语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中英文在表达形式和蕴含文化上还是很有差异, 所以直译法固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们还是是要考虑中英差别, 采用意译的方法。

比如:make contributions=上厕所, powder room=女厕所, to spoil a woman’s shape=怀孕

例:王夫人向贾母说:“这个症候, 遇着这样节气, 不添病, 就有指望了。”贾母说:“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 岂不叫人疼死!”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

译文:”It’s a hopeful sign, ”Lady Wang told the Lady Dowager, “if an illness grows no worse at a season like this.”

“Yes, of course, ”replied the old lady.“If anything were to happen to the dear cchhiilldd, I’m sure would break my heart.” (Yang Hsien-yi&Gladys Yang)

此例原文中提及的“要有个长短”若按照直译法“长”和“短”甚至能译成“long”和“short”但这个说法在中文中有固定的意思表示死亡等意外事故, 所以这里采取了意译的手法。

4 结束语

汉英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 在表达形式, 蕴含文化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我们已经在汉英对比方面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致的工作, 从不同角度对于汉英之间的差别做了比较。委婉语作为语言使用中一种特殊的手法早就引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在对英汉委婉语做了比较之后, 我们也产生了英汉委婉语翻译的研究兴趣, 如何将这满藏文化内涵的委婉语正确地道地翻译出来成了我们新近研究的重点。在语用翻译出现之后, 委婉语的翻译找到了新的更合适的方向。翻译时我们既要注意到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共性, 也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独立存在不同特点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卢书娟.从民族文化角度看英汉委婉语的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

[2]李军华.关于委婉语的定义[J].湘潭大学学报, 2004 (4) .

[3]田九胜.英汉委婉语的语用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 .

[4]王鸽.汉英委婉语的对比浅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

[5]吴汉周.汉英委婉语及其翻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6]徐莉娜.委婉语翻译的语用和语篇策略[J].中国翻译, 2003 (6) .

[7]阎玉涛.语用翻译策略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8]朱建, 孟建国.语用学的翻译原则——以《红楼梦》部分原句的委婉语翻译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6) .

[9]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Pe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 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上一篇:教育研究的基本技术下一篇:200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新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