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调查研究

2024-08-06

当代大学生调查研究(精选9篇)

1.当代大学生调查研究 篇一

当代大学生危机意识调查研究教案

指导教师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孙璐

成都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一队 唐玮凌 邓琳

大家晚上好:

我们来自医学检验系一队的唐玮凌、邓琳,我们一起合做了这次的社会学课件。很高兴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给大家展示我们的课题,我们的课题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危机意识的调查研究报告,希望通过这次课

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启迪与指导,准备很仓促望大家多多见谅!

一,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我们学校勤学路的照片作为此次课题的背景,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成医军转地三年跨越发展的见证人,我们将在这里度过3到5年,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负责,我们应多一些理性的思索,树立起一种怎样的危机意识呢?

二、自古以来都说:教书育人,但现在的大学中,教书很多,育人却不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是空谈理论,不着实际,没有进入到学生的心灵,如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上已经是一片苍白虚无的荒漠。娱乐,上网,恋爱,导致学业的荒废,有的人则铤而走险作弊,有的人则不得不面对挂课……我们的一些大学生陷入了逃课,作弊,挂课的危险循环,或者不能自拔,或者破罐子破摔……我们的大学生面临危机。

三、在大学,你是怎么学的?做的功课在哪里?

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无论别人说大学是个提高综合素质的地方,如果你学习失败你将什么也不是,当然不排除意外,但你会成为那个意外吗?

四、关键词 逃课

据专家对国内部分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统计:基础课逃课率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20%以下,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学生到课率仅50%。另据网上一个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逃课成为大学生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

当谈及大学生逃课问题,某些同学甚至有些“理直气壮”:“为什么要去听课?无聊的课上了也没用。我逃课就在寝室里打游戏,或者上网聊天。逃课,我也是有选择的,不会为了逃课而逃课,我逃不喜欢的课。不喜欢一些老师讲课,太烦了,都是讲原理,一点用都没有。

五、关键词 作弊 挂课

作弊其实质就是道德危机,我们的考试大国面临挑战。考试面临的真正挑战,与其说是考试技术、考场管理的问题,毋宁说是严重的道德危机和教育危机。社会道德风气的建立,有赖于两个基本的系统,一是政治系统,官员队伍的廉洁清正,为人表率;另一个就是教育系统。学校作为社会教化、文明养成最重要的制度化场所,历来被视为社会道德的源泉,源头活水被污染,其后果可想而知。考试舞弊不是新问题,然而此次作弊潮却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技术翻新,花样繁多。如隐形耳机、隐形笔、暗藏耳机的背心、钱包、皮带等等,并造成多起人身伤害;二是参与者众多。它反映的究竟是大学生道德沦丧,还是对不合理的考试“制度性反抗”,一时众说纷纭。我认为,这种道德评价的迷乱才是最令人悲哀的,它成为学生作弊潮的某种道德环境。

因为平时逃课太多了,就算是来上课,说不定也有睡觉的时候。何况,功课不只是上课就会了,平时哪有时间去复习、做题、背书?和女朋友约会、上网打游戏还忙不过来呢——于是几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得不在每学期末面对考试危机。临考试前的挑灯夜战也许有点用,有时候依然难以保证及格。挂课成为了大学生的必经路。

六、关键词 就业

我们从大学生的求职态度、看法结合困扰因素来分析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大学生就业难,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会出现零起点就业,就是说一分钱薪水都不要,只要你能给我个工作让我做。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学生的原因、体制的原因,等等。太多的学生在毕业季节,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求职危机通常早早地就罢在毕业生的面前。参加了很多面试笔试,要么就是自己达不到对方的条件,要么就是对方的情况自己又看不上眼,试来试去,最终还是没有一个着落。

看着一次又次的双选会,求职就业的意识不断加强,求职危机给在校生一个提前的警示,一方面在学校里更好的把握时间,充实自己多学东西,增加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心理准备,放低心态,不妨从低处做起,逐渐向理想迈进。

七、总结

1.全面提高自身自律能力、不放任自流,多参加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

2.转变学习理念,所谓的就业压力大、需要提前适应社会只是逃课的一个借口,学生时期主业还是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应该珍惜时光扎实打下基本功。

3.在学校里更好的把握时间,充实自己多学东西,增加实践能力;要有心理准备,放低心态,不妨从低处做起,逐渐向理想迈进。

4.确立就业目标,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应变性,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八、感谢各位朋友大力支持!

九、谢幕

2.当代大学生调查研究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误区

0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种文化相互摩擦,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也正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的时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关注和思考当前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导其形成科学、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2004年10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把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发生了变化,总体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进取的,但更应该看到,随着社会转型的影响和折射,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趁虚而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一些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网络传播的不良冲击,再加之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一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些都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错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2 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结合对问卷的分析及对现实的思考,我们对现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2.1 强调自我,利己主义膨胀

不少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自我为中心,崇尚个人至上,强调自我设计,不愿意帮助别人,只谋求实现个人的发展,夸大吹嘘个人实力,忽视社会价值,认为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看到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竞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对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不屑一顾。集体观念淡薄,不参加集体活动,不曾考虑自己应该怎样为集体做贡献强,只强调集体应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将社会国家利益置之不顾,相互之间甚至不择手段相互利用。

2.2 社会责任感不强

当面临不良的社会风气时,内心知道应该去制止,但是当其他的人都不去做时,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大学生选择随波逐流,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要融入社会,一些不好的东西也要学。这说明这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力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

2.3 在诚信道德方面表现出现的新情况

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评价并不高。这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在诚信道德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自命不凡、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学生作业偷工减料、学术抄袭、考试替考、抄袭、夹带、偷看,有的不按时偿还助学贷款等。

2.4 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贪图安逸生活,藐视艰苦奋斗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市场的不断繁荣,高收入阶层不断涌现。这导致个别人以高消费为荣,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和产生不良的影响,致使少数大学生追求超前消费,根本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讲虚荣、摆阔气、互相攀比、追求奢侈品,甚至认为高消费是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手段,这导致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蔓延。为了满足自己的高消费,有的同学不安心学习,想方设法地去赚钱,甚至有一部分同学诈骗、赌博以致走向堕落。

3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启示与思考

鉴于此,我们应从各方面着手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

大学生自身应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积极进取,正视自己,学会换位思考,借助内外力量挖掘自身潜能。高校要加强理论引导,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加强素质教育的影响力,从思想源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给予有效的引导,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社会应加强舆论的引导和监督,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严格管理高校周边的娱乐文化活动。另外还要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与行为,用科学、和谐、民主的方法时刻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还要与学校及时联系、沟通、协调,这样学校、社会、家庭协调一致,形成三位一体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

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是文化知识较为丰富的青年群体,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思想丰富、思维活跃,肩负着社会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他们的价值观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独特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价值观发展的缩影和折射,关乎到国家、民族、学校教育、家庭及社会多方面的发展。因而,如何认识和探究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10.15.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6]中共中央,国务院.

[3]童政权,李公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3).

3.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 篇三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外各种先进的思想与理念传入中国,但是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个人主题等消极思想也随之传入。社会大环境逐渐变得功利化,而大学生身处在这个环境中,在学习和发展中,也产生了浮躁功利等不良思想。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风。

二、学风概述

(一)学风的涵义

学风理论初期是被运用在党组织队伍当中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风开始被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并且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二)学风的特点

学风是十分复杂的,具有发展性、稳定性、差异性与生活性等显著的特征。而众多因素的影响,也可以形成各具特点的学风。学风的表现形式也较为多样,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方面。

三、当代大学生学风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学风的长处

近几年来,良好的学风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端正,拥有健康的理想和前进的目标;大多数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基本端正,学习热情和学习意识都很高。

(二)大学生学风的缺陷

大学生学风发展虽然在总体上态势良好,但仍存在着诸多潜在问题。例如,很多大学生学习动机不纯,他们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或虚荣心作祟,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存在消极现象,对学习抱有厌烦心理;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存在离群现象;众多学生学习内容具有局限性和狭隘性,极少学生注重专业知识以外的阅读。

(三)学风问题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因素众多,其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素养、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采取错误的方式来解决各种矛盾,慢慢就形成了学风问题。例如,诸多学生无远大理想,缺乏学习动力;文化基础差,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满足现状,思想情绪突出;就业压力大,对前途缺乏信心等。

四、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途径

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价值的人才。

(一)完善大学生的学风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域。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改善优化大学生学风建设有着重大的帮助。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风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极大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各种类型的校园活动应该拥有明确的目的,有良好的策划。明确目的能产生好的效果,良好的策划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例如,可以开展专业学术活动,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前往学校开展专业活动,组织学生与专家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让学生能够在与专家充分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学习机会。第二,强化各种类型校园活动的互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让学生都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例如,可以开展“院系比拼赛”“班级对对碰”“宿舍大作战”等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二)加强教风建设

良好学风的培养必须有好的教学管理。学校应当关注教师的行为举止,注重对教师思想和理念的培养。所以,高校要严格要求教师始终坚持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以高度的责任感与高尚的品格,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教授学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来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种种问题。教风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的开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教育大计。因此,加强教风建设便显得极为重要。

1.加强教育管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发展方向给予正确的引导,指引学风建设的方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行为取决于思想,只有思想上坚定,才能保证拥有正确的行为。因此,良好学风的培养必须打下坚固的思想基础。

4.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篇四

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传统消费伦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其中也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是社会和高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本文提出几点看法,以供探讨。

第一章、大学消费伦理存在的问题

(一)由虚荣心造成的攀比性消费在蔓延

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在虚荣心的潜移默化下,不管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处处互相比较,一味追求虚名。衣服要穿名牌的,手机要用最好的。很多商品, 在购买的前夕, 大学生脑海里浮现的就是, 谁谁都有了, 我也要去买。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挥霍父母那些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有些甚至为了满足欲望借钱消费。

(二)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被淡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我们党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一直保持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但当代大学生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其行为失去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其出现的高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正是淡化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表现。

第二章 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与世界全球化在带给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的政治体制、传统文化、人们的行为习惯。有一些不正风也侵入到校园,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等等。使大学生对“节俭”美德淡化,造成消费伦理的扭曲,把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抛弃了。

(二)媒体广告的诱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电视为载体的消费文化也瞄准公众,不停的围绕消费旋转。加之今天的广告形式层出不穷,它凭借艺术化和魅力化的宣传鼓动,也激活了人们的心理欲望和消费需求。

二、家庭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入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客观上使得家长能够提供给孩子更多生活费用和物质保证。

(二)家庭的盲目支持

在中国,孩子是父母的心血。父母对子女的呵护和爱体现在物质上的满足,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都给予满足。他们不去考虑培养孩子的合理消费,鼓励子女奢侈花费,帮助子女树立名牌意识。他们认为这样是爱孩子。家长的这种盲目的支持和溺爱心态在客观上助长一部分学生非理性的消费。

三、校园环境家庭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学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很缺乏,尤其是高校。很少有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进行调查和研究,也无从谈起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消费。

(二)集体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思想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确立起来,容易受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消费,产生错误的消费伦理。

四、个人自身原因

(一)盲目的攀比与虚荣心理

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学生的消费攀比。大学校园里攀比成风,就是因为爱慕虚荣。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比较良好,他们通过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用品无形中显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还有一些同学本身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但是看到别的同学拥有高档的学习用品或者高档的时装、手机等,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所以出现了攀比消费。盲目的攀比消费,会给家庭造成负担,严重的也会酿成不良的后果。

(二)个人自身的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他们从小有家长关怀和照顾,到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是把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不正确的消费伦理带到生活中,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第三章 培育大学生正确消费伦理途径

一、发挥舆论传媒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 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管,一是要加强对广告内容、广告真实性的评估,那些具有明显消费主义倾向、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广告要禁止播出、刊登。二是对电视、电影和娱乐节目,把好质量关、内容关,坚决杜绝带有暴力和拜金倾向的低俗文化产品走向市场。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伦理。

(二)加大大众传媒正面宣传

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消费道德教育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形式,具有面广、形式生动灵活的特点,因而更容易对大学生进行消费伦理方面的教育。我们可以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弘扬民族精神。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一)合理控制大学生的日常消费

子女在外读大学,尽管离家,离父母很远,但是,父母并不能因为距离而暂停对子女的监管,相反,应该随时关注。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探讨一下近期孩子的支出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这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对于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可用资金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扭转伦理关怀重心

在中国家庭中,伦理关怀重心总是放在年轻一代身上。当然家庭的消费支出也更多地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所以,随着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全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上,也造成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智。因此,家长不能只对孩子倾注无限的爱,也应该让子女了解父母的苦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也需要回报父母。这样,大学生才能在这种伦理关怀的互动中成熟、长大,才能从心灵深处体谅父母,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

三、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一)延伸优良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消费伦理方面一向提倡勤俭节约,节俭不仅仅是个人的消费问题,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早在几千年前,诸葛亮就曾指出,“夫君子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倡导感恩教育

一个有道德的人,心里常怀感恩之心。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存有感恩之心,就会将这种感恩之心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回报他人和社会。要通过经常性的互动交流、生动的事例和实践等,让他们真正体会父母的不易。要让大学生看到,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为一个走进“象牙塔”的“天之骄子”,父母在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都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和心血。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消费伦理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和规范, 只有通过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才能被大学生接受并自觉履行。要形成正确的消费伦理, 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发挥自身的主动精神;第二, 循序渐进的方法。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持自己正确的消费伦理观, 并逐渐使其转化为内心的信念。

(二)加强自身消费责任意识

5.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篇五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良好的消费生活方式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较轻,生活环境特别,和社会的其他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他们有强烈的消费需求,但他们又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经济上没有独立,消费上也受到很大的制约。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我就身边同学做了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月生活费500元到1000元的占了70%,1000元到1500元的占20%,1500元到2000元的占了10%,没有月生活费2000元以上和500元以下的。他们消费主要用于食物、日用品、娱乐方面,小部分用于学习、交通方面。就餐环境主要以食堂和街边饭店为主,也有一部分经常去街边小吃。对于他们的生活费是否够用问题上,70%的人觉得够用。在消费方式上30%人是能省则省,40%有计划花钱,10%不在乎想花就花,还有10%的视情况而定。有50%的人有参与兼职。拥有电子用品方面主要为手机和笔记本。对于消费记账上,30%的人对所有开支记账,40%的人对数额较大的开支有记账习惯,20%很少有记账习惯,10%从不记帐。

综合学校当地的物价情况和消费情况,正常饮食所需要的费用平均每餐5到10元,占据大部分的月生活费,因此500元以下月生活费的基本没有。而如果没特殊情况,基本消费不会超过1500以上,所以大多数都集中在500元到1500元之间。大部分的人两到三星期去一次超市,去采购生活用品以及食品。大学生当中还是很大一部分人存在攀比心理,经常存钱或是向人借钱买好一点的电子产品,名牌衣服、鞋子、化妆品。对于男女生的消费上也是有所差异,女生中有60%的人喜欢控制自己的饮食费用,而在化妆用品上话费较大。而男生中有55%的人喜欢将钱花到游戏或是电子产品上。

从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上分析,从家庭方面,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重点照顾的对象,对自己的子女消费基本上满足供应,自己再怎么辛苦也不愿意亏待孩子。这样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他们,使得他们有种高消费的欲望。从社会环境方面,现在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让大学生深受影响,各种不正确的消费引导让大学生形成了高消费心理。而也由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欲望高,使得消费体质也有所变化,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提高了,又返回来一定程度导致大学生更高的消费欲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很大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大学生应该要学会记账、预算等,理财能够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从而对今后开支也有一定了解和控制的作用。而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加强克服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考虑自己的实际经济条件,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要争。大学生更要有理性的思维去改善消费心理,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

10283613

6.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篇六

一、主要研究分析分为以下四方面:

1、经济来源。

2、消费金额及支出范围。

3、购买商品的态度。

4、计划消费。

通过调查问卷结果统计,88.6%的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完全来自于父母,只有不到2%的大学生依靠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自食其力,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学生去建设、开辟,因此,我们应尽早自立,自己用双手去创造财富,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教育他儿子,让他儿子18岁以后就依靠自己赚钱来养活自己,自己买饭吃,并且其子已经买到车,一切都靠自己的双手!我们并不比他儿子小,可是试想,假如没有了我们的父母,我们会怎样。是让自己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发达的大脑努力工作创造财富,为祖国做贡献?还是离了父母就不能生活,让自己成为社会的负担?道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只要不是迫不得已,任何一个有进取心得大学生都会选择第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这条道路上布满荆棘!

我们再试着从父母的角度分析。家长含辛茹苦把儿女养育成人,日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早日承认,为社会做贡献,看到儿女能幸福美满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因此,为了让父母额头上的皱纹少一些,为了让他们头上的白发不再增多,让他们省心,我们大学生没有理由不自己动手,或者说不全依靠父母。正如那句话所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同时,尽早融入社会可以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深入社会,获取一定的社会经验,从而在以后少走弯路,另外,如果可能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尽可能地为父母减轻负担,我想,父母一定会为他们懂事的儿女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从更大的社会角度上分析,我们自己赚钱可以为国家减少不必要的税务开支,让更多的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做到钱尽其用,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二、正常消费金额及支出范围

由调查分析得出,一个普通大学生月正常消费为500——800元,主要支出为伙食费,占了总费用的60%——70%。下面是对部分支出开销的评价。

几乎每个同学每月都有100——200元是自由支配的,经分析,只有不足10%的同学在学习方面用了10%的自由支出。而且还是一些专业必备的学习用具。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还不是很强。另一方面的同学主要支出为买衣服,因为此次调查的主要是男生,出现这个情况有些出乎意料,而且买衣服主要是由于个人的攀比心理,而且在东西时不太考虑其购买物是否实用,甚至有些东西买回来就没有怎么用过。

除外,在同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借钱消费。优势,回应为一些较贵重的物品而透支财政,由此就拆东墙补西墙,以借来的钱补这个空子,下个月又省钱来补上月的钱,导致刚还上又借,再还再借的恶性循环,这主要因同学们很少计划理财,下一点会着重讲。由此上可看出,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支出方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且发展趋势趋向坏一面。

三、计划消费。

在调查分析中发现,当代大学生缺乏计划理财消费的习惯,从而导致“借钱消费”恶性循还,同时,还有一些人对于理财根本没有考虑过,即使支出很少,但也糊里糊涂不知将钱花哪了,该怎么花。

同样一样工资的两人,会计划理财的几年内可能就会买上汽车等,而不会理财的,可能只能沦为“月光族”。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新主人,理应学会计划理财消费。一人不会一家穷;一群不会,国家穷。计划理财消费无非将一月的消费支出列一列,分析一下哪些可省哪些必须,从而就可轻松最大限度的用钱,花得明白踏实,为下个月计划一下支出,心里有数,岂不是乐事一件!

四、购买商品的态度

对于自己喜欢的商品的态度,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大学生主要持以下观点:50%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商品,价格合理便会购买,40%的人认为他会慎重考虑后再购买,还剩下10%的人则不管多贵都买或者不买,从这些数据可以不难发现。首先,大学生活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而且大部分学会合理的选择消费,因为只有少部分人会购买很贵的商品,这部分人包括家庭经济宽裕的大学生和家庭经济不宽裕但大胆消费的大学生,其次,大学生消费时较为合理也偏向理性。从对待商品的态度可以看出:看到商品时,40%的大学生会谨慎考虑再买。大学生消费趋于理性,大学生能认识到自己作为学生消费应该节约、体贴父母,减轻爸妈的经济负担,这一方面值得发展和表扬的,然后,对于较贵商品的承受能力,大多数学生不选择贵的商品,从中可以得知:当代大多数学生当代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有很多来自农村、偏远山区的,他们的经济实力较差。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生消费比较适度,既无太保守也非很大胆。从40%的比例可以看出,大学生面对的消费商品的态度比较乐观。虽然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但他们向消费是趋于理性的。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远离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攀比,不盲目追求名牌。作为大学生,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应时刻以学习为主,更心灵美才是最真实的美,华美昂贵的外衣掩盖不了丑陋平庸的内心,破旧衣服也遮蔽不了高尚的品质。所以我提倡大学生消费时不攀比,不盲目追求名牌。要对社会上的新兴事物要学会辨别,增强消费意识,提高自主消费能力。

因此,大学消费商品的态度:40%趋于适度,50%较理性,还有10%较为大胆和相当保守,但总体消费趋于乐观,对商品较为热爱,喜欢购物。

针对以上指出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尽早学会自立,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锻炼自己。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适度、合理、绿色消费,同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3、加强辨别能力,不轻易受虚假广告的诱惑,以避免不必要的消费。

4、计划理性消费,掌握自己的财富主动权。

5、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会节约。

7.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篇七

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能够做到诚实守信,被积极的思想所引导,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家庭出身的因素,导致大学生之间出现了缺失诚信的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诚信问题在学习中的突现

最为常见的就是在大学考试中出现的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毕业论文等现象,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在缺失诚信问题方面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1)加入诚信缺失的队伍逐渐增加,甚至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争取奖学金等也加入到了诚信缺失的行列;(2)作弊的手段也不断“创新”,带小条、写课桌、替考等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作弊方式,在考试中逐渐现了专业的作弊神奇以及手机发短信等方式;(3)不作弊就跟不上时代逐渐在内心扩张。之前在班级内发现作弊是不光彩的现象,但现在在考试时作弊感觉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用再偷偷摸摸,甚至有些硕士高材生的毕业论文都是采取抄袭的方式,例如吉林大学的一名学生和别的学校学生的论文重复率高达99%,有的甚至连导师的姓名都是抄袭。

1.2 诚信问题在生活中的表现

在生活中的表现通常有以下情况:(1)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在上学时,为了节省家里的负担,往往通过学校贷款的方式缴纳学费,但是在毕业后以工作的不顺利等众多理由不进行还款,更有甚者隐瞒自己的工作单位等;(2)为了从学校得到更多的补助,弄虚作假,开据虚假的贫困证明,同时向同学们述说自己家庭的不易,来骗取国家助学金、学院的爱心基金、社会奖学金等;(3)找各种原因拖欠学费,还有轻易的向别人许诺,并不去兑现;向同学借钱借物并不及时归还;利用上课的时间外出打工,对老师请病假或者说外出培训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不重视诚信的表现。

1.3 诚信问题在就业中的表现

学生在找工作时不向工作单位如实报道自己的信息,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例如向招聘单位出示虚假的国家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等,在找工作中可以说是非常常见。另外在招聘时,相关的招聘人员竟然发现在应聘一个工作时,同一个学校竟然出现了9位同一个学院的学生会主席,6位同一个学院班级的班长。究其原因是由于学校在学生毕业找工作时的精力几乎都放在论文的检查重复率和毕业信息采集等琐碎的小事之上,对于本校学生是否同其他用人单位产生些许的摩擦,大部分的大学几乎不会多管多问。

2 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家庭方面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但现阶段众多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对孩子非常的溺爱,娇生惯养,多方面给予最好最优。另外在家庭中,父母的关心也多放在孩子的成绩问题上,认为优异的成绩可以胜于一切,并不重视道德的教育和日常行为的规范等;另一方面就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真正起到模范的作用,存在着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在孩子心中深深的扎下根,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等。

2.2 学校方面的影响

在二十一世纪,学校的宗旨均是将学生教育成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但由于高校并没有做到德育和智育两手抓,对学生德育中的行为规范没有深刻的认识;采取的方式不正当,并没有从学生身边等细节接触了解学生,只是单纯的说教,并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不能深刻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在某些高校中内部管理不规范,存在着招生舞弊、乱收费等不诚信不公平的现象,同时出现了在一些荣誉利益方面的竞争中有不公平的现象,让学生在心里认为只有不诚信才能够换取那些所谓的荣誉利益等;还有就是高校中教师的行为不规范,思想道德品质不高,缺乏教师道德,严重破坏了老师的形象,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3 社会方面的影响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国家的发展逐渐走向富强,但是传统封建迷信思想仍残留在人民的心里,虽然形成了“相互礼让”等的传统美德,但在人民的头脑中仍被那些“老实人吃亏”等负面的古训所占据;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在经营生意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不诚信的行为,如假冒伪劣、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坑蒙拐骗等,这些社会上的风气开始在学校中不断蔓延,对大学生道德观念、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2.4 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均为“90后”,且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识辨事物的能力较弱。另外缺乏社会经历,非常容易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影响,从而导致在各个方面出现诚信的问题。

3 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3.1 家长率先模范,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这直接关系着孩子的成长。若要营造良好的诚实守信家庭氛围,首先家长应当以身作则,诚实守信,言出必行,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从点滴做起,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建立正确的人生、世界观;其次,正确引导孩子,当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犯的过错,家长就应当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进行表扬,让孩子知道敢于承认,勇于担当。

3.2 学校多方面培养学生诚信守诺

首先应当明确诚信教育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将诚信的美德融入生活、学习、就业等各个方面,努力做好诚信做人、诚信学习、诚信生活、诚信就业;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基本制度,做到在制度实施时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做到诚信道德制度的实施,通过一些规章,让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为每个学生建立信用档案,对信用度高的学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表彰,将诚信度和党员、评优等进行挂钩,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信用度;努力加强学校监督,发现学生有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行为要根据相应的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将学生的失范行为得到尽大可能的控制;还应当注重诚信教育方式的实施,将诚信的行为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高校的老师应当是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给广大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3 全社会共同努力打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当带头提升诚信的信用度,建立完善的诚信激励体制,同时还应当加大诚信缺失的惩罚措施。目前国内法律对社会诚信方面还欠缺监管力度,有失诚信的行为不能及时的做到遏制,这就要政府出面增加诚信缺失的惩罚力度;还应当建立健全诚信档案,对诚信度高的给予表扬,对诚信度低的要进行处罚,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从社会人员的角度来说,应当以身士卒,时刻规范自己诚信的言行,努力为在校大学生树立榜样,让更多的大学生不被诚信缺失的风气所影响。

3.4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就大学生作弊的问题,国内已经出台了大量的处罚措施来震慑学生,以便减少作弊,但这并没有减少学生作弊的现象。相反,在重视诚信教育的同时,应鼓励学生一起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面对,可以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去遵守诚信规范。

4 结束语

诚实守信在我国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断地被漠视和淡化。诚信作为我国公民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立身处世、成为自己形象标杆的根本,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品质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未来几乎就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诚信问题,因此,若我国要将诚信问题看做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那么诚信对大学生的意义就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75-76.

[2]董墨菲,张启.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几点思考.统计与管理.2016(1):183-4.

8.当代大学生调查研究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4-0113-05

一、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观点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过[1],但“文化自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引起学界及社会的广泛响应,是在1997年费孝通提出后。费孝通曾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2]。可见,文化自觉既是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的反映,又体现了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它要求在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中,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确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当代中国的大学,应当摆脱纯粹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的困扰,在走出“象牙塔”的同时,将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共同作为基本职能,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自觉地将文化素养提升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应该包括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调研

为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现状,笔者在青岛科技大学进行了无记名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86份,回收率97.2%,其中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4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6%。调查对象中,共青团员占比81%,中共党员占比8%;理工类学生占比54%,文史类学生占比46%。

本文以483份有效问卷作为数据来源,分析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主流文化认同危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新形式[3]。认同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公共性”观念的危机[4]。大学生文化认同包含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以及除此之外对其他文化类型的认同,比如宗教文化等。

随着中国国门的对外打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借壳于文化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伴随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和扩张,冲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等。当问及为什么要过“洋节”时,选择“想放松心情”和“追求时髦”的受访者比例各占30%和43%。当问及崇拜人物的时候,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西方名人。在对大学生人生价值主要目标的调研中,选择追求金钱的遥遥领先。在选择工作决定因素的调研中,工资待遇也排在第一位。这明显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深受西方市场经济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理想主义弱化,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占有强势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由于年轻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而他们又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认识肤浅、信心不足,因此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之下,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认同出现危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主要从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等方面来进行考察。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肯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有68%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成才是重要的,并愿意成为中共党员;有21%的学生表示“非常渴望入党”;43%的学生表示“愿意入党”;26%的学生对入党持无所谓的态度;10%的学生不愿入党。然而,在加入共产党动机方面,有超过60%的学生把入党看成未来发展的资本、条件,只有14%的学生选择为崇高信仰而入党。从想申请入党的学生动机的功利性、浮躁性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出现危机。关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的调研显示,有13%的学生认为它已经不再适合中国当前的国情;有40%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或者说不清。关于对社会主义信心的调研显示,只有4%的学生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50%的学生则无法确定;有11%的学生认为资本主义更优越,43%的学生认为现在是资本主义更优越。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学生们已经了解甚少。比如对于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革命精神,6%的学生选择根本不了解,42%的学生选择只是听过这些,并没有真正了解。不了解就更加难以谈到认同。可见,部分学生已经出现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认同危机。

大学生是重要的文化接受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他们思想观念开放、对新思潮接受能力强,但对文化的选择甄别力还需要加强。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重要使命,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也成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的重要内容。

(二)核心价值取向多元: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迷茫

“文化自觉的核心是对自我的身份以及自我身份的合法性、正当性,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必然性,对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5]由此可见,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是把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当作自己的内在坚定信念,并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一种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往往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使得大学生对自己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成为一种文化传承。

不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同。调研不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比较接近,而受红色文化影响比较弱(见表1)。

在大学生更为崇拜的人物中,从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比例最高、马云排第二、邓稼先排最后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比较容易受媒体影响,具有阶段性、多元性的特征,但也体现出对于邓稼先这样为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两弹元勋宣传不足(见表2)。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空间中,具有易于接受异质文化的特点。从调研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还没有占有绝对优势。

不同的文化显然有不同的核心价值取向,这种核心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于另一个民族的核心所在。

中国文化自古崇尚集体取向,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家庭和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西学强调个人奋斗、追求个人自由,尊崇的是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也仍然是群体性的。马克思在17岁就认定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大家而献身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种为他人工作和为后代牺牲的秉性,亦即“人的类本质”,和中国自古就有的“天下为公”的情怀是一致的。同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也选择了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作为自己人生的宏愿,他们顾不上个人的得失,甚至顾不上优雅与生命。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整体利益观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而建立了新中国,书写了民族尊严,创造了中国模式,实现了中国跨越。

调研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在悄然发生改变。比如,在进行个人与集体利益抉择的时候,27%的学生选择兼顾二者,不能调和时,优先考虑个人;8%的学生选择二者是对立的,个人不能吃亏。对于社会主义奉献精神,29%的学生认为是假大空、唱高调。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研时,有23%的学生选择了没感觉或不认同。在关于最关注的国家问题的调研中,对公民福利的关注占40%,远远高于对国家安全、政治、社会秩序等的关注(见表3)。

大部分学生在关于集体和个人关系处理上还是能优先考虑集体的,但也有超过1/3的同学认为应该优先考虑个人,近1/3的同学完全否定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代大学生已经出现了文化价值选择上的迷茫,他们中大部分受传统文化基因影响和主流文化引导做出了重视集体的选择。但是不难看出接近一半的同学的价值取向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呈现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三)民族文化素养缺失: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寻根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她以独特的民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和以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广泛地存在着,并成为中华各族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没有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民族的信仰也不够坚定。只有少部分大学生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大学生对于记录中华民族精粹的文史作品并不热衷,对中国历史的掌握情况也仅限于中学课本上学的内容,读过《论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经典和历史类书籍的很少(见表4)。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和中国传统文化典故调查方面,我们选取了中国四大名著和“一饭千金”“投笔从戎”“背水一战”三个历史典故,有44%的学生选择“只读过四大名著其中的一两部”,32%的学生选择“四部都看过”,而“四部都没看过有打算看”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比例分别占20%和4%;对三个历史典故都不了解的占28%,“了解一些”的占68%。由于大学生对经典作品或历史类书籍的阅读太少,文化传承就远远不够。

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的观点已经不完全赞同和遵守,53%的学生认为家庭成员应该平等对待。在被问及“您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主要内容和表现”的问题时认为“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占7%和23%,而认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知道”的占61%和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传统文化习俗和约定已经遭到解构,当代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缺失。

在不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研中,传统文化的选择却是最高的,占36%,且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典籍有时间的话应该读”的占83%。这两种结果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复兴和文化自觉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具有自觉寻根的意识。但因为传统文化典籍阅读不够,文化传承和文化积淀远远不足,使得他们对传统文化精神了解不够,民族文化素养严重缺乏。

儒家文化曾长期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据国际汉学界和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介绍,美国夏威夷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儒家文化在东方各国影响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调查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受儒家文化影响多的是韩国,中国大陆排在最后一位;韩国首都首尔最合乎儒家的核心价值,中国上海排在最后[6]。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缺失。

总之,大学生文化自觉面临多重挑战,情况不容乐观。如何确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大学生的核心价值取向,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寻找有效的文化育人路径,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大量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能力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人才。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的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开展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核心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育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首先是一种文化观的确立。文化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指针和理论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

第一,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共产主义的终极信仰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可以源源不断地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与激情。共产主义信仰的塑造应循序渐进,将理论与具体的生活经历、历史事实相结合,通过内心强烈的共鸣,铭刻于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具体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通过引领学生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第二,广泛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整体主义价值取向,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演进史上逐渐形成、巩固并传承下来的。这种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价值取向有着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强调个体对社会整体的责任,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思想经过历代仁人志士们的努力和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价值信条,它在当代的最新表现形式,就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在大学生文化自觉培育实践中,班集体可以作为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调研中我们发现,48%的学生认为班风、班级整体氛围对个人的影响很大,73%的学生认为班级制定整体发展努力目标对个人有促进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在无形的集体舆论中潜移默化、规范言行、陶冶情操。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集体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二)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增强文化认同

在回答“你认为加强文化观教育最应该从哪方面入手”的问题时,学生的反映和需求比较多样(见表5 )。可见,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观,需要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要有效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

根据调研,当代大学生信息了解的主要渠道是网络,而QQ和微信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见表6),他们上网浏览的主要内容是聊天,新闻和影视剧分别排在第二第三(见表7)。对他们来说,网络更主要是社交和休闲娱乐的工具。

由上观之,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要主动占领网络舆论新阵地,通过开通学校、学院文化官方网站或者微信微博线上讨论平台,以新颖的表现形式和轻松的网络语言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和互动,激发其学习文化、交流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兴趣,保持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年轻态,从而避免大学生被社会上良莠不齐的网络论坛所误导。

同时,还要创设一些实体文化载体。比如通过树立传统美德和主流道德化身的虚拟卡通人物或动漫形象,将传统文化特色、主流文化精髓以现代色彩图画、流行歌曲、现代戏剧等形式展示在学生身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自己身上找到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影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实现文化的认同感。

(三)拓展渠道以形成合力来推动文化传承

高等教育要想发挥好文化育人功效,担起文化传承重任,就需要拓展第一课堂通识教育、第二课堂文化熏陶以及大学文化建设等多个渠道,形成合力来推动文化传承。

加强第一课堂的文化传承和文化选修任务。首先,要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从授课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承载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两课”内容以理论居多,大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适当增加人文历史知识,将社会主义理论渊源与实践探索有效结合,博古论今,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可度,并在实践中指导自身成长成才。其次,学校可以增设文史哲等人文科目。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无论是从文化知识传承来说还是培养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来说,都需要重视人文学科。可以在选修课中增加古典文学、传统礼仪、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开通文化网络课程,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文明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古玩字画,也不只是老学者口中笔下的之乎者也,而是有着丰富的底蕴内涵和生动形象的课堂呈现,是中国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再次,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践行者,所以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更要率先垂范,其言谈举止、行为处事体现中华文明精髓的烙印,并将其人文道德思想灌注于科技与政治中,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文化气质,树立文化自信。

第二课堂是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第二课堂历来被认为是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其内容形式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人文讲座、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等。比如,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将学生从简单的校园生活带领到丰富的社会现实当中,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访问、调查本地的经济文化建设,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感受,只有实践过的理论才最真实、最深刻,才最能让学生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代代相传。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大学生因共同的兴趣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爱好协同努力。根据对大学生最喜欢的校园活动的调研,65%的学生选择了社团活动。可以通过加强对国学、武术等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的社团的管理和支持,抓住学生的实际需求,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实现文化熏陶,推动文化传承。

大学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是推动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精神,大学有文化。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软实力”。大学要在凝练大学精神、完善大学制度、倡导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等方面有高度自觉。大学文化建设的潜移默化作用,必将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张岂之.辛亥革命断想:政治自觉与学术自觉.炎黄春秋[J].2001(10):13.

费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97.

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2005(5):21-26.

袁祖社.“人是谁?”抑或“我们是谁?”—全球化与主体自我认同的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81-93.

姜华.全球语境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哲学思考—韦伯关于德国文化问题研究的启示[J].求是学刊,2012(3):32.

李祥熙.韩国儒学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成功实践及对我们的启示[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44-45.

9.当代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从高校生的恋爱观动身,立足问卷调查,以高校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高校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高校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让高校生了解自身所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高校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恋爱观。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当代高校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爱情,多么美妙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到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高校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妙的爱情总是充溢了向往。然而不同的高校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恋爱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相互倾慕和培育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高校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高校生恋爱更加合法。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探讨高校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缘由和造成的影响。以期引导在校高校生客观、冷静、正确地谛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主动、健康恋爱观念,促使高校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一、探讨方法和探讨对象

1.探讨方法。本次调查采纳自编的《关于当代高校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高校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看法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高校生的恋爱观状况。

2.探讨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西南高校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79份,有效率为98.75%。

3.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一学生恋爱观调查状况

大一学生接受调查的有20人,男生8人,女生12人。其中曾经谈过恋爱的仅有4人,正在恋爱中的也仅有4人,可见恋爱的人占少数。而调查显示,70%的大一学生表示支持高校生谈恋爱,仅有1人表示反对,对于恋爱动机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想过,60%的人对失恋都无所谓,30%的人会再找一个,只有10%的人会哀思欲绝,在大一谈恋爱的主要缘由,60%的人都认为孤独空虚,想找人陪。这一部分人是因为刚进从中学惊慌压抑的生活进入到轻松的高校生活中,没有了高考时的那股干劲,这时就想到了爱情雨露的滋润。这次调查中,大一学生在学习与恋爱哪个重要的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表示学习更重要,可见大一学生思想还是相对纯净的,在恋爱胜利率上,80%的学生选择很小。

(二)大二学生恋爱观调查状况

大二学生接受调查的有19人,男生8人,女生各11人,以下是几个大二学生恋爱观的特点。

1.在已恋爱的的男女生中,觉得自己有志向恋人的男生占2/3,而女生只有1/10,这说明在对待恋爱对象的看法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志向化。

2.在对待异地恋和爱情能否天长地久的问题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看好还是不看好,人数都是50%,这说明在大二的学生这个群体里面,部分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另一部分人则对将来充溢迷茫,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的还不够成熟的心态。

3.在恋爱时间份额问题上,60%的女生认为占高校生活时间的35%就够了,男生则普遍认为在35%65%才适合。从中看出男生的恋爱欲望比女生要强,而且这也说明在本校女生比例远大男生比例的状况下,男生的平安感好像比女生要小。

4.在如何对待失恋的问题上。40%的男生选择了感到哀思欲绝,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20%,同时50%的男生或女生都表示会再找一个,这说明男生比女生重情,而女生比男生乐观。

5.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

6.在对待对方脚踏两只船的问题上,大多数男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大部分女生的看法是不能容忍,这也说明在爱情里,男生比女生豁达、大方。

大二学生的恋爱观尚处于发展时期,信任爱情而对自己充溢信念的人普遍能获得一份比较志向的爱情,而不信任爱情或自信不足的人还在寻找之中。不管如何大二的学生的恋爱观是在迈向成熟的路上了。

(三)大三学生恋爱观调查状况

大三学生接受调查的有20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3人。在受调查的学生来看,多半已经恋爱,但恋爱的人近60%是男生。这可能跟师范学校男女比例严峻失调有关系。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恋人不是原先所志向的类型。有60%的人尤其是女生,比较浪漫,认为自己能与恋人走到恒久,换句话说在爱情方面女生很看好。

调查也显示,大三学生比较现实,21人有17人表示没有网恋经验。对于异地恋,男生显得比女生更理性点,不看好异地恋,并认为高校生恋情会因为工作.家庭等缘由而不会发展成为婚姻。

针对男女生的很多不同,做了对比的记录。70%表示是否恋爱无关紧要,只有个别认为不谈恋爱是不完整的高校生活;关于找寻恋人,近一半的人表示是因为孤独和空虚,并非为了找寻下半生伴侣。男女生各半都能平淡的看待失恋,少数人(以女生为主)把爱情看得很重;在恋爱时间上,女生把恋爱时间限定在65%以下,比男生更注意学业;有60%的人有暗恋的对象并表示会表明,部分表示不会表明(女生居多)不难看出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一半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意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意内在修养,恋人品德成为主要依据,家庭经济背景也很重视。

总而言之,本校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大都能在爱情中面对现实,但现实没有抹掉他们的纯真,他们对爱情仍有漂亮的憧憬。

(四)大四学生恋爱观调查状况

大四学生共有20人参与填表,男生7人,女生13人。大四的学生在问卷调查表中表现了一下几个特点:

1.只有25%的人认为恋人是原来所志向的人,75%的人认为不是。

2.对于是否与恋人走到恒久的问题上,认为可以的只有7人。

3.对于高校爱情是否成为婚姻,则全部人认为是不行能的。

4.对于恋爱与学习,12人表示同等重要,4人表示恋爱重要。

5.对于分手后的看法,有6人表示会难过欲绝,大多数人表示可以再找。

6.对同居的看法,不赞成的有7人,其他人则持不反对看法。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的想法更为现实。或许是经验的事情多了,看法也就更加务实。大多数人的恋人并非是所志向的人,而是在现实的实际接触后才确立的。绝大部分的人不信任网络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更多的人不信任也不会网恋。对于高校的恋爱能否变成婚姻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悲观的认为是不行能的,可见在高校生看来,高校恋爱是有花无果的事情。或许是彼此接触的时间久了,对于相处的时间,大四的学生觉得彼此腻在一起太长时间反而会暴露出更多的缺点,或许距离真的会产生美。对于恋爱的花费,或许aa制是的消费方式,终归大部分高校生还没有实际稳定的经济来源,假如只是一个人来担当恋爱开支,那么是很吃不消的,所以选择aa制是最现实的方式。高校生是否可以同居呢?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并不反对,实行了开明的看法。可以看出,更多的人对于婚前的性行为已经不再是那么保守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排斥婚前性行为。虽然大四的学生对于恋爱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现实了,可是他们对于恋爱所要担当的责任却没有完全相识清晰,很多人都是抱着尝试的看法去恋爱的。这样的想法只会带给自己与对方更大的损害。所以,高校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负责。

综合上述四个不同年级的高校生的恋爱观,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问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高校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溢了幻想和期盼,好多事情都很志向化,到了大二起先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索,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最终到大四的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恋爱,恋爱观趋向成熟。

三、高校生恋爱观及存在问题

(一)高校生恋爱心理特征

1.性爱的新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别人群氛围干脆相关。有些男高校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挚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靠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予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实力,易受挫。

4.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5.嬉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意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高校生这个特别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安排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高校生们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当代高校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高校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高校生还受到了外界四周环境的影响。

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高校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高校生在中学惊慌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高校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高校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高校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间,寻求欢乐。

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高校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高校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假如发觉有利用价值,就会实行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高校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找寻爱情,而且有的高校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新奇心较重。当代高校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足,渴望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定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新奇,想试一摸索究异性之间的隐私,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看法,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新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不注意恋爱的后果。当代高校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快乐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许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溢高校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安静,这就是高校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高校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高校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高校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高校生性

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高校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冲突的旋涡,性的观念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缘由,即出现了对性的新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懊悔。

6.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高校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行能同日而语,就算是有联系,也不行能耽搁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高校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靠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牢靠、又平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高校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调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予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四、树立合理恋爱观

针对上述高校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高校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社会具有不行推卸的责任,应为高校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主动引导高校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高校生自身应当怎样做。

(一)充分相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高校生,应具备肯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恳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惩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高校生应当有一个醒悟的相识,高校生应当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气去完成任何一个不行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高校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肯定要正确相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肯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志向,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担当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气和华蜜,充溢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宏大的事业、崇高的志向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高校生只有把爱情融入志向,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给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行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反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亲密的关系。首先,有很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嬉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起先发展,婚前性行为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高校校内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状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高校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消遣场所,高校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高校生的理念。

恋爱与高校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主动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高校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高校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勉向上的源泉。

(四)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冲突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的确,在高校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一切真正宏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宏大的事业抑制了懦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高校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学问,培育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实力。高校生不能因为新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意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驾临

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索,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高校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五)学会识别爱情,注意爱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很多人利用慈爱的外表、优雅的动作、名贵的气质欺瞒着多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净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当留意,贞操不肯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坐享其成的美差。一切都须要自己的努力。假如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肯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须要任何的,有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终点。两个人最须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漂亮、绚丽的花环。

当代高校生随着性心理和性生理、性思慕期、性意识期的到来,在没有了各方面压力下,在充溢漂亮幻想的高校校内里,起先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但由于人生的经验、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因此在相爱的同时,简单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影响着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甚至引发痛楚事务。

总之,当代高校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四周环境影响的同时,必需培育自身道德,法律规范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高校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渐渐成熟、完善;有助于高校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有助于培育高校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削减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高校生寻求自我真正的爱情,盛开华蜜的爱情之花。

上一篇:学安全事故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国共产党三次整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