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4篇)
1.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一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姓名:
1、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
2、长方体的特征:面——有()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个相对的面是()形,()的面(); 棱——有()条棱,分()组,()的棱长度(); 有()个顶点。
3、正方体的特征:面——有()个面,都是()形,所有的面();棱——有()条棱,所有的棱长度();有()个顶点。
4、正方体也是一种()的长方体。
5、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是()。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是()。
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
7、物体()叫做物体的体积。
8、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用字母表示:()。
9、棱长是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生活中()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接近1立方分米。10、1立方米=()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1、容器()叫做它的容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计量液体的体积,通常用()或()作单位。
1()=1升,1()=1毫升,1升=()毫升。
12、长方体的体积=(),字母表示()
13、正方体的体积=(),字母表示()
14、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字母表示()
15、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倍,表面积会扩大(),体积会扩大()。
16、如果用n表示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用a、b、c分别表示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那么a=
b= c=
一、填空。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2.一个长方体最多可以有()个面是正方形,则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等的长方形。
3.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厘米。
4.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棱长是()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6、一个正方体木箱的表面积是72dm²,这个木箱占地面积是()dm²。
7、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3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8、同一根长96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框架,用硬纸板做它的面,至少需要硬纸板()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9、每瓶红药水50毫升,装200瓶,需要红药水()升,如果有3.5立方分米红药水,一共可以装()瓶。
10、一个表面积为5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方体后,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平方厘米。
11、把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能切割成()块。把这些小正方体一个接一个排成一行,有()米长。
二、应用题。
1.天天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深1.6米,在游泳池的四周和池底砌瓷砖,那么至少需要砌瓷砖多少平方米?
2.一个通风管的横截面是边长是0.5米的正方形,长2.5米.如果用铁皮做这样的通风管50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3.一块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如果用这根铁块熔成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它的高应该是多少厘米?
2.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三
3 4 5 6 7 8 9
二、比一比、填一填。(8分)
(1)在多的后面画“√”。 (2)在少的后面画“√”。
三、认认我的小手。(12分)
左手号码是( ) 右手号码是( )
四、选择正确的图形,在( )里画“√”。(8分)
1.宝宝用右手刷牙。 2.爸爸的手表戴在左手腕。
( ) ( ) ( ) ( )
3.叔叔是左手写字。 4.外婆用右手拿筷子。
( ) ( ) ( ) ( )
五、看图填一填。(6分)
(1)小鸟在小狗的( )面。
(2)小狗在小老鼠的( )面。
(3)小老鼠在小狗的( )面。
六、我会走楼梯。(6分)
(1)下楼的小朋友是靠( )边走,上楼的小朋友是靠( )边走。
(2)上楼、下楼和在路上行走我们都应靠( )边走。
七、数一数,照样子用“○”画一画。(16分)
汽车:○○ 花: 玉米: 人:
树: 小鸭: 辣椒: 房屋:
八、辨清物品架上的东西。(8分)
的( )面是 。 的( )面是 。
在 的( )面。 在( )的右面。
九、我当小司机(用“→”画出行车方向)。(6分)
向左转 向右转 向前走
十、辨认方向我再画。(12分)
在○的右边画 ,下边画,上边画□,左面画。
4.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篇四
一、口算:
5/8×4= 12×3/4= 5/6×3/5= 11/12×4/11=
3/4×2/3= 1/3+1/6= 6/7×7/8= 5/9×3/5=
1-2/7= 17×2/51= 13/36×15/26= 45×5/9=
二、填空;
1、26×4/9表示( ),4/9×26表示( );
2、一袋粮食,每天吃去2/15,10天吃去( ),还剩( );
3、3/8千米=( )米 5/12日=( )时
4、34的倒数是( ),3。4的倒数是( );
5、填“<,>或=”
7/9×7/8○7/8 9/8×35/36○9/8
6、60吨的3/4是( );比4/9千克多3/5千克是( )千克;
7、甲数是57,乙数比甲数的1/3还多14,乙数是( );
5.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3页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位置,并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4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六、教后记:
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积极引导与点拨,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
第一单元 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3页例2,练习一第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
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指名学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馆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2)问题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如:飞禽馆(1,1)在第1列第1行交*点上……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练习一第3、4题。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汇报:图形不变,右移时,列变了,数对的第一个数字改变了,上移时,行变了,数对的第二个数字改变了。
(6)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a、针对同学的汇报,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b、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归纳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5、7题。
六、教后记:
6.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六
1、如果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则a和b都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例:3×4=12,3和4都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如果a×a=c(两个a是相同的乘数),则a是c的因数,c是a的倍数,例:3×3=9, 3是9的因数,9是3的倍数。
2、找因数的方法:找因数就是找所有能乘得这个数的乘数,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是这个数,直到两个乘数逐渐接近,没有其它乘数能得到这个积为止。(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3、找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就是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2,3,5的倍数特征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能被2整除的数,是2的倍数)。
2、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0是最小的偶数,1是最小的奇数)
3、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2和5公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是2和5共同的倍数。
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6、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先满足个位上是0,再满足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例:690,30,660,780,1110……
7、性质:一个数的倍数的倍数,依然是这个数的倍数。例如:3和9,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4和8,8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
四、质数和合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质数只有两个因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3个因数)
五、100以内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奇数: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共50个奇数。
2、偶数:0,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6,84,88,90,92,94,96,98,100共51个偶数。
3、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合数:4,6,8,9,10,12,14,15,16,18,20,21,22,24,25,26,27, 28,30,32,33,34,35,36,38,39,40,42,44,45,46,48,49,50,51,52,54,55,56,57,58,60,62,63,64,65,66,68,69,70,72,74,75,76,77,78,80,81,82,84,85,86,87,88,90,91,92,93,94,95,96,98,99,100
六:数的奇偶性
1、加减法中:同为偶,异为奇。
2、其他运算:自己举例验证。
3、若干个奇数相加,如果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则结果为偶数;如果奇数的个数是奇数,则结果为奇数。
7.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七
【单元概述】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先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殖民主义道路,他们通过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奴隶贸易等手段,迅速积聚起巨额财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也带来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与落后,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印度的章西女王和拉丁美洲的玻利瓦尔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课标要求】
1.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2.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知识结构】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能力提升】
1.资本积累的血腥本质。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而这些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进行疯狂的海外扩张和掠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对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这些罪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三角贸易”。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资本原始积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印度爆发反英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印度反英大起义发生在1857-1859年,在这个时间段里发生这样大规模的起义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各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棉纺织业发展更为迅猛。一方面,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棉花作为原料,英国本土不盛产棉花,印度却是一个产棉大国。英国可以利用宗主国地位,从印度进口大量的廉价棉花。但印度本国也以棉纺织业的发达著称于世,因此不愿意把大量棉花运往英国,这就是一个矛盾。另一方面,英国棉纺织商品急需寻找市场,于是英国人就把眼光瞄准了地广人多的印度。英国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严重冲击了印度本土的棉纺织业,使印度大量的棉纺织工人失业。这样,英国和印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印度反英大起义。
3.辩证地看待殖民扩张。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持续了近500年。对于这种殖民扩张,传统的看法就是“一边倒”,认为这种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阻碍了当地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比如,殖民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瓦解了殖民地的旧式经济,用强制的方式使世界日益融为一个整体,在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美化殖民扩张。
【典例解析】
例1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些黑色货物”将会被贩卖到( )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解析:根据“中段航程”、“横渡大西洋”、“黑色货物”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确定这位史学家所描述的事件就是三角贸易。三角贸易分为三段航程:首先,从欧洲出发,来到非洲;其次,把黑人奴隶从非洲运往美洲;最后,卖掉黑人后把金银或工业原料从美洲运往欧洲。因此,中段航程应该是到达美洲。
参考答案:c
例2在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下列选项中你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B.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
C.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
D.地处大西洋航道的中心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准确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了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通过对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的掠夺,英国获取了巨额财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些有利条件,使得英国最终成为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参考答案:A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开启了近代殖民主义狂潮”的两个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是( )
A.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西班牙
C.葡萄牙和西班牙 D.英国和葡萄牙
2.1700年,美国的黑人只有2.7万人,到了1820年则达到177.2万人。黑人在美国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自然增长
C.战争中难民的流亡 D.“三角贸易”
3.下列对“三角贸易”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
①使英国许多城市兴盛起来②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使非洲得到开发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三角贸易”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三角贸易”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A.准备了雄厚的资金 B.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c.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 D.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5.“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这句话描述的是( )
A.英國垄断了黑奴贸易 B.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
c.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D.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掠夺
6.下列有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B.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8.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八
一、填一填,看看谁最棒。
1、20的3/4是( ), 12个5/6连加的和是( ),1/2米的4/5是( ), 2/7吨的3/4是( )。
2、( )的1/2与40的2/5相等。
3、7/12时=( )分
3/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5升=( )毫升
4、甲数的4/9相当于乙数,把( )看作单位“1”,等量关系式是( )×4/9=( )。
5、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0米,它的高是底的1/2,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6、4/15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它本身;21/2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和( )互为倒数。
二、我做小法官,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或整数。 ( )
2、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3、3/8×4和4×3/8的得数是相同的,它们的意义也是相同的。 ( )
4、两个不等于0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积一定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数。 ( )
5、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分别剪去1/2米和1/2,剩下的绳子一样长。 ( )
三、“神机妙算”对又巧。
1/6+5/6×1/5
7/8×20×8
×/
四、列式计算。
1、1/4与5/12的和的3/8是多少?
2、36的5/6减去3/4是多少?
3、4的1/2比2/3多多少?
五、只列式,不计算。
1、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一辆汽车行了全程的4/5,行了多少千米?
2、甲数是56,乙数是甲数的1/7, 乙数的1/8相当于丙数,丙数是多少?
3、果园里有480苹果树,桃树比苹果树的2倍多20棵,桃树有多少棵?
六、附加题。
1、已知a×6/7=b×6/5=5/5×c,其中a、b、c是自然数且都不为零,把a、b、c三个数从小到大顺序排列起来:( )<( )<( )。
9.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九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内容:第2--7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1---8题
教学目标:、进行函数初步知识渗透。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虽然老师都认识,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7、8题。
教学后记:
10.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十
一、前置之“实”
近年来,全国习作检测中非常关注实用性文体,而建议书就是其中之一,它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对于高段习作的目标描述非常清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尤其是对于建议书的讲评,前期素材的积累尤为重要,因此把综合实践前置,通过调查积累素材。学生可分组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保存下来,把素材积累得殷实。
为了便于在评改课时可以聚焦内容的修改,而不必关注文体格式上的修改,我通过微课教学把建议书格式前置,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明确格式写法,并自主完成习作,根据学生实际反馈制定评改要求。
二、评改之“用”
在习作讲评时,结合综合实践积累的资料,引导学生用“说明方法”将“现象”部分描写得更加清楚、具体;用“三维法”引导学生将“建议”部分修改,体现它的价值。最终使学生会用建议书,提升习作能力。
【目标定位】
依据教材目标:新课标中对于高段习作教学,明确指出:“学写建议书等常见应用文,内容符合文体要求。”而建议书的内容,主要是写清楚调查的现象,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另外,《新课标》也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依据前置反馈:通过前置性习作的批改发现,全班学生普遍没有把调查得到的污染现象写具体、清楚;另外,之后提出的建议部分,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的建议没有切合实际,价值无从体现。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转换,产生修改习作的兴趣,乐于修改习作。
2.通过前置素材对比,会利用说明方法将“调查现象”写清楚、具体。
3.通过范文引导,学会按“三维”法将建议修改得切合实际。
【案例描述】
一、实践调查,框定格式——“综·式”前置
1.明确主题,实践前置——收集资料
为了便于聚焦评改目标,我把本次主题确定为写一则“污染环境”的建议书。
师:在我们确定了主题之后,再来看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在写建议书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
生1:需要进行关于“污染环境”的现象的调查,然后才能把调查到的现象写清楚。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分工的讨论,最后完成分工表格,明确各自的分工。
学生经过组内讨论,最终明确分工,并在双休日进行实地调查,并最终积累相关的文字、图像资料。
2.微课导学,格式前置——明确格式
教师制作微课,让学生明白前置学习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的写法。
(1)建议书的内容
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2)建议书的步骤
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再说明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建议书的格式
标题;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3.习作前置,一稿批改——了解学情
教师关注学生的习作内容,反馈得出:调查现象部分,学生普遍没有写清楚、具体;而学生提出的建议,很多都是不切实际的,如何治理的途径也没有明晰。
生1:近期以来,某地的大气污染很严重,这是因为大量的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才造成现在的大气污染,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会造成我们呼吸困难,导致人们中毒死亡。(评:现象简单)
生2:近期,某地正在进行污水管道的改造,很多挖掘机在路上穿行,使得道路破裂,黄沙漫天,道路旁的树木枯死,甚至许多沙石倒进河流,污染了整条河。(评:整个现象描写清晰)
生3:最根本的一点是普及环保意识,只有人类具备环保意识,上述的建议才能顺利实施,地球才能转危为安。(评:怎么普及没有写出来。)
二、聚焦要点,方法领航——评改“依法”
1.基于素材,说明具体——聚焦“现象”
(1)角色转换,阅读习作——发现要点
师:既然建议书是写给有关部门的领导看的,只有采纳了你的建议,才能体现出你的建议书的价值,那么,就让我们来角色转换一下,假如你来做有关部门的领导,看看这两份建议书,你会采纳哪一份?
教师出示学生的两份建议书。
学生评选——全部都选第一篇。
师:为什么大家都会选择第一篇?
生1:它的污染现象描写很具体,第二篇很简单。
生2:它的现象的描写很清楚,不是很笼统的。
生3:它的建议很有针对性。
生4:它的建议很切合实际。
……
师归纳:对比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篇建议书要被相关部门采纳,体现出价值,就必须把这两块的内容写好才行。
(2)聚焦“现象”,对比阅读——领悟“说明”
教师出示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
师:我们来聚焦这份关于水污染的建议书的现象描写部分,你觉得好在哪里?请画一画相关的句子,或者圈一圈词语,并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阅读,并批注。
生1: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河水污染的范围写具体了。
生2: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把河水污染的后果写清楚了。
师:以小见大,将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呈现出来,更能带给人震撼,直刺人心!
生3: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污染程度形象写出来了。
师:打了比方,更加形象地写出了污染的严重。
生4:小作者做了一个假设,把后果写清楚了,更使人体会到了后果的严重性。
师:这样一个假设,把可怕的后果揭露了出来,怎么能不发人深省,不采纳你的建议呢?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如何才能把这一现象写得震撼人心,体现出价值?
师归纳:可以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做假设等说明方法来具体、形象地描写调查得出的现象。
(3)结合素材,修改“现象”——运用“说明”
师:我们再来看这则建议书的“现象”描写部分,老师把与之相关的调查所得的资料,包括图片,都在课间上呈现了,请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说明方法,把这份建议书的“现象”部分修改得更清楚、具体些。
学生进行修改——教师结合范例中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4)积累经验,自行修改——说明“实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帮这位同学进行了修改,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经验了,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自己前期收集到的资料,运用说明方法,把自己的“现象”部分修改得更加清楚、具体。
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结合学生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2.范文引领,“三维”思考——聚焦“建议”
(1)研读分析,明确要点——切实可行
教师出示下水文。
师:我们来自习研读,看看老师的建议部分,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生1:提的建议很具体。
生2:提的建议很切实际,没有异想天开。
师归纳:是的!要想被相关部门采纳你的建议,那么你的建议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2)交流体会,引出方法——体悟“三维”
教师出示下水文,引导学生发现提建议的方法。
师:老师的建议提得好,好在哪里?
生1:针对有关部门的职权范围来提的。
生2:针对实际的生活需要来提的。
生3:建议的实施过程很清楚。
师归纳:原来建议的有效与否,我们可以从“职能范围”“实际需要”“过程清晰”这三个维度去衡量。
(3)范例交流,修改“建议”——试用“三维”
教师出示一份建议提得不切实际的建议书。
师:同学们,这份建议书提的建议不是很好,请大家根据“三维”法,从实际去思考,帮助修改一些建议。
学生交流修改的建议——教师根据“三维”法,进行个别点评。
(4)积累经验,自行修改——运用“三维”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帮这位同学进行了修改,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经验了,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老师教给的方法,从这三个维度去思考,修改自己的建议部分,以使自己提出的建议更有价值,也能让相关部分予以采纳。
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结合学生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教学反思】
一、前置之“实”
1.调查前置,积累素材
写作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习作的素材,学生的习作将毫无深意。建议书更是如此,需要大量的实践调查,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基于此,我才把调查现象前置,积累了习作素材,文字或图像,有图有真相,使之后的评改不是空对空,而是有针对性地修改。
2.格式前置,聚焦写法
新课标指出:“习作,其实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因此,不应该框定学生的思维和习作的内容等。而前置性习作能真正体现这一理念。但是,建议书却有自己的文体要求,如:调查主题、书写格式等。只有在学生明确格式写法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写出一份自己的建议书。把格式的教学前置,教师在讲评时,就可以节省时间,对建议书的内容集中进行针对性地讲评,引导学生用适用的写作手法来写这两块内容,提升建议书整体的质量。
二、评改之“用”
习作评改的成败,很大部分取决于要点是否突出,有没有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抓要点,进行重点攻坚,把讲评落到实处,达成评改目标,而不是泛泛之谈。通过学生前置习作的反馈,我发现本班学生写建议书的难点其实就在于两点:调查现象描写得具体、清楚和提的建议切实有效。因此,我在讲评时就紧紧抓住这两大难点去突破。结合高段学生的知识结构,我梳理出突破这两大难点的方法:把现象描写得清楚、具体,可以运用说明方法,使之具体生动;把建议提得有效,主要从“职能范围”“实际需要”“过程清晰”这几个方面去思考。我在教学时,把学生前置收集的资料紧密结合,根据实际,把这些方法渗透在学生的交流评改之中,达到讲评的实效,学生习得了习作方法,也提升了写作能力。
三、课后之“思”
11.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十一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3页例8。【课程标准】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乘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学习目标】
1.通过找单位“1”的练习,说出各个题目中是单位“1”的量,并列出关系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合作交流,用折纸的方法,发现并说出不同的单位“1”,体会并解释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综合式解答。
3.在新情境中,独立思考,运用学习到的方法,一步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综合式解答。【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学习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分数连乘问题。【评价活动方案】
1.出示旧知,通过独立思考,练习找单位“1”和列出数量关系式,为讲授新课做铺垫,以评价目标1。
2.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分数连乘问题,以评价目标2。3.创设新情境,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汇报解题思路,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醒旧知(评价目标1)
1.出示课件,找一找,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1)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57
4(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
5学生思考并回答,并发现“是”后面是单位“1”。2.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5(1)篮球有35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足球有多少个?
74(2)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六(1)班有
5女生多少人?
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列出数量关系式。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评价目标2)
出示例8:这个大棚共480㎡,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的面积占整块1萝卜地的。
41.学生阅读理解题意。
2.根据题意,完成以下填空。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要求的是的面积。3.分析与解答。
(1)用长方形纸表示大棚的面积,折出萝卜地的面积。
1①认识一半用分数表示就是。
2②学生折一折。
学生取一张长方形纸,代表大棚的面积,然后折出各种萝卜地的面积。
1③计算出萝卜地的面积:480×=240(㎡)
2(2)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①交流:怎样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11预设:红萝卜地占萝卜地的,也就是占大棚一半的,先对折出整张纸的44一半,再对折出一半的②学生动手折一折,展示并汇报。
1③计算出红萝卜地的面积:240×=60(㎡)
411(3)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480××=60(㎡)预设1:分步列式
预设2:直接列出综合式
解释并说明列综合式的简便性,能体现解题的概括能力。
(4)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
①让学生将整张纸展开,观察并说说:从这张纸上,你能看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
②小组交流。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计算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③组织汇报。
111先求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
2481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480×=60(㎡)
811列成综合算式:480×(×)=60(㎡)
244.回顾与反思。
(1)教师启发: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求出了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现在我们能写答句了吗?对,不能,因为我们还没有对这个答案进行检验。大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检验一下这个答案的合理性吗?
(2)学生尝试检验。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3)组织全班交流。
三、联系实际,巩固运用(评价目标3)
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式。预设一 可以先求出想成为老师的人数,再„„
预设二 可以先算想成为老师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再„„ 表扬列出综合式同学,提倡此类问题列综合式解答。
四、全课总结(评价目标1,2,3)
1.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相当于把两个“求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整合在一起。要先想清楚第一步求什么,特别要注意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
2.我们可以借助折纸或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学习目标检测】
1.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秒,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动脉21中的,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只有静脉中的。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秒流540动多少厘米?
32.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42。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3353.芍药的花期是32天,玫瑰的花期是芍药的,水仙的花期是玫瑰的。
12.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十二
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首案编写者:彭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养成教育训练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圆的特征。
2.画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三角尺、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欣赏生活中的圆:棋子、桌面、钟面、车轮、中国结。
2.观察这些图形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
4.做套圈游戏,哪种方式更公平?
二、画一画
.你能想办法画一个圆吗?
(1)用手比划着画圆。
(2)用一根线和一支笔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认一认
学生用圆规画一个圆。
讨论:圆规的“尖”、圆规张开的两脚之间的长度所起的作用。
告诉学生半径和圆心。
四、画一画、想一想
.要求学生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
观察比较得知:圆有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
在同一个圆内直径都相等,半径都相等。
2.以点A为圆心,要求学生以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五、讨论
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六、观察与思考
.播放。
动物王国自行车比赛。分别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的车轮。
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形?
操作:
用硬纸板分别剪一个圆形、正方形、椭圆形。
小组合作描出运动轨迹。
七、练一练
课本练一练题目。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圆的认识
(二)首案编写者:彭建红
教学目标:
.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
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与设计
首案编写者:彭建红
教学目标:
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3.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欣赏美丽的图案:
.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小组内进行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5.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4.绘制的步骤。
5.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6.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
(1)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2)教师系统评价:
A.学生表现
B.作品优点、缺点
c.需要改进的地方
D.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六、课外拓展:
1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十三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2分)
1、+++=()×()。2、10个的和是(); 12米的是()米; 3吨的是()吨; 0.6平方米的是()平方米
3、在○里填上“>”“<”或“=”。
×4○ 9×○×9 ×○
4、比24多的数是();比56少的数是()。
比5吨多吨是()吨;比10吨多是()吨。
5、边长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分米。
6、六(1)班有50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有()人,男生有()人。
7、一袋大米25千克,已经吃了它的,吃了()千克,还剩()千克。
8、看一本180页的书,每天看全书的,3天看了全书的(),看了()页。
二、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8分)
1、“羊的只数是牛的只数的”,这里把()看作单位“1”。A.羊的只数 B.牛的只数 C.无法确定
2、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 A.1,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1038192512***6232338123835***838251911 B.C.10101014133、12×(+)=3+4=7,这是根据()计算的。A.乘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结合律
班级: 姓名:
4、比28的多7的数是()。A.15 B.14 C.1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m的3倍和1m的同样长。2、3个比5个小。
3、a×=b×(a、b均不为0),则a<b。4、1kg糖,吃了,还剩kg。
5、一根电线长50m,用去
四、计算。(共32分)
1、直接写得数。(8分)
125733×= ×24= ×= 25×= 4561214511,再接上m,这根电线仍是50米。101012124523***.9×72941= ×= ×10= 1.8×= 183102562、能简算的要简算(24分)7×
511235×8× +× 44-72× ***(+)×0.8 ×+× 16489494
班级: 姓名:
五、解决问题。(每题6分,共30分)
1、甲乙两地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了全程的,行驶了多少千 米?
2、一个果园占地20000平方米,其中的种苹果树,种梨树,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平方米?
3、某鞋店购进一批运动鞋,第一周卖出200双,第二周卖出的比第一周多。第二周卖出多少双?
4、六年级同学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六(1)班捐了600元,六(2)班捐的是六(1)班的,六(3)班捐的是六(2)班的。六(3)班捐了多少元?
5、一件西服原价320元,现在的价格比原来降低了,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14.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篇十四
一、我会填。
1.3/5×20表示,20×3/5表示(),2/9×2/3表示()。
2.一本书要7天看完,平均每天看这本书的(),4天看这本书的()。
3.3/7与()互为倒数,0.4的倒数是()。
4.5/18×()=()×2/3=0.1×()=1
5.1/4千米=()米3/5元=()角 9/4时=()时()分
6.一堆煤14吨,第一次用去1/2,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2,还剩()吨。
7.全校学生中,2/5是男生,()×2/5=()。(填写数量关系式)
8.“今年的总产量比去年增产2/7”是把()看作单位“1”,()是()的2/7。
二、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2×1/3与1/3×2计算结果相同,算式的意义也相同。()
2.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3.甲数的1/3与乙数的1/2相等,甲数一定比乙数小。()
4.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5.一根电线长100米,用去1/10,再接上1/10米,这根电线仍是100米。()
三、对号入座。(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4/9的1/4是多少,列式是()
A、4/9×1/4B、1/4×4/9C、4/9+1/4
2.一个数同它的倒数比较()。
A、这个数大B、它的倒数大C、无法确定
3.(1/2+1/3)×1/6=1/2×1/6+1/3×1/6,这是运用了()律。
A、乘法结合B、加法结合C、乘法分配
4.比56的7/8少5的数是多少?列式为()。
A、56×7/8+5B、56×7/8-5C、(56-5)×7/8
5.龟的年龄是45岁,山羊的年龄是龟的2/3,狗的年龄是山羊的1/2,狗的年龄是()。
A、5岁B、10岁C、15岁
四、在( )里填上“”、“”或“=”。
3/4×0( )2/7 5/8×1( )5/88/19×1/2( )8/19
26( )4/5×2610/7( )6/5×10/77/10×8/7( )7/10
五、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4×7/101/2+1/24/5×3/41/2×1/3×1/5
4/7×3/46×5/46×5/8(1/3+1/4120)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5/14×12/25×7/9(8/9+4/27)×275/9×12+18×5/9
3/4-5/8×4/599×21/505/8×4/5-1/4×1/2
六、列式计算。
1.12个3/4比5的4/5多多少?
2.3/4的`倒数的3倍减去5/12的一半,差是多少?
七、解决问题。
1.一种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75千克大豆约含油多少千克?125千克大豆约含油多少千克?
2.一个养鸡场共养鸡4200只,其中公鸡占总数的1/7,其余的是母鸡。这个养鸡场的公鸡和母鸡各是多少只?
3.一本书18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它的1/6,第二天看的是第一天的2/3,第二天看了多少页书?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蚂蚁做操08-02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10-04
数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12-14
六年级上册数学七单元01-13
六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08-27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08-02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上册习作300字——暑假生活02-02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试卷12-20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海底世界》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