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2024-06-25

小学生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精选7篇)

1.小学生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一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位背着书包下学的小学生站在一个超大的嗽叭下面认真的竖着耳朵,听那喇叭中几乎是被努力挤出来的,极少部分的儿歌。我忽然意识到事情都在我无感觉中一点点的变化。

中国民间文化是最为丰富多彩的,最平凡而又最具传奇色彩的。而歌谣也大都传自于民间,童谣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学的童谣都是妈妈姥姥这两辈人教给的,而弟弟则很少有人教,大都是从超市买回的卡片和磁带上听来的。渐渐的发现,那熟悉的童谣已经都听不见了。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娱乐性质超强的时代,童谣理所当然应该传播得更广。而相反的是现代娱乐性质的宝宝选秀一类的活动也变成了成人化的,像流行歌曲,流行服装,都在儿童身上体现。而童谣则消失得无影无踪。问那唱“玫瑰花”的小男孩,会不会唱童谣,他肯定会说“童谣,是庞龙唱的吗?”我为之而痛心,而在痛心时也感到惭愧,我为自己不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努力而感到惭愧。那是我曾没有认真对待过中国文化,我对不住自己的中国心。

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从现在开始,去往永恒!

2.小学生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二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文化原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 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反映出来的深层原因实际是价值观问题, 是价值观困惑与文化意识迷失的体现。文化可以为心灵指引明确的方向, 同样, 没有文化的指引, 会导致心灵的空虚与价值观的迷惘, 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对于大学生而言, 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在生活方面, 有的大学生初入校园, 离开父母的庇护, 对于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 自理能力差, 会出现悲观、孤僻的负面情绪, 不能适应离开父母照顾的大学生活;在学业方面, 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 主动学习, 善于学习。而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目标不明确, 自我约束力差, 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厌学、没有学习动力等心理;在人际交往方面, 大学校园更突出锻炼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 有的大学生却表现的不自信, 不善于, 甚至是不敢与其他同学交流, 或者对于班级人缘好的学习产生嫉妒心理, 自己不向他人学习, 更加的封闭自己, 更加不愿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一旦出问题容易走向极端。

大学生价值观迷失问题在高校中屡见不鲜, 究其根源, 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不明确、不坚定, 道德观标准模糊, 没有目标与动力, 面对现实茫然若失, 面对物质社会攀比心与金钱崇拜心较重, 贪图享乐, 急功近利, 而求真、勤奋刻苦、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逐渐淡化,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 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课教育, 在人文素质教育上、道德文化教育上也同样要下狠功夫。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促进作用

(一) 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孔子在《礼记·大学》中就曾说道:“身修而后齐家, 家齐而后治国, 国治而后天下平。”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消极度日的大学生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要让大学生树立“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持之以恒”、“温故知新”等的学习观, 加强优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中国传统文化有益于大学生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 他们思想活跃、富于创新精神, 但由于他们刚踏入社会, 社会经验阅历不足, 常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思想偏激等心理问题。孟子曾教导后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人必须经历挫折, 抵挡住压力, 之后才能成就自己。这些至理名言教会大学生该如何面对压力,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 最终才能战胜困难。

(三) 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寝室关系处理不好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整日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容易导致自我封闭, 性格变得孤僻,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会出现障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和合”思想, 儒家有云“礼之用, 和为贵。”提出的“仁爱”、“孝悌”、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 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 建立大学校园的教育与宣传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在高校教育中, 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大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发扬中华美德。

一是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 丰富活动的形式, 把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去, 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的心理状态;二是在校报、校园广播、班级宣传栏、班级网络平台等各种媒体上开设文化教育专栏;三是开展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评比、传统文化征文等形式的活动, 形成文化传播的视听读物, 从而引导大学生的舆论导向, 营造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

(二) 加强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教学中,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教育的实效, 高校教师要发挥“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榜样作用。积极采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向德智体美劳, 人格真善美的全面发展。此外, 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情绪, 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良好的心理结构。心理问题不单单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在于人的心理与心态。古人云“心静自然凉”, 从正面说明了积极心态的重要性。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从反方面说明了消极心态对于心情的影响。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这正是教师价值的最高体现, 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对学生教育影响极其深远。

(三) 培育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3.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篇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教育 重要启示 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具备极高鉴赏价值的经典之作。在小学教育阶段,借鉴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理念的启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应试教育,针对小学教育现状如何进行优化和创新,兼顾启智和树人两大基本教育功能已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构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未来更高阶段的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就当前教育现状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小学传统教育模式基于应试教育背景之下,注重技能教育和智力教育,对于德育的培养则较为欠缺,基于此现状,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并不罕见。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需提倡传统文化的教育启示,加强重视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发展。

二、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其中的宝贵结晶。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阶段,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爱国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信念,就长远意义来看,这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便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下,重视智育和德育的共同发展,为培养既拥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奠定最为坚实的教育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启蒙

在小学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便在于启智和树人,这集中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品性培养。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自古便极为崇尚道德观念的建立,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启示也在于道德观念的启蒙教育。“首孝悌、次见闻”“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应该遵守的道德感已有了明确界定,这对于小学教育而言也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传达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感悟道德教育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应用经典的国学启蒙之作帮助学生感受优秀道德文化的熏陶,“养正气,养心”,在潜移默化之间激发学生关于真善美的审美能力,从而建立真正高洁的品性特征,促使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如今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多元化文化对于我国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新形势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实现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小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启蒙

通识教育是指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之中,为受教育者提供应用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又称之为博雅教育。这是基于开放教育的理念之上的自由教育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应用国学经典开展的启蒙教育便可以作为知识层面的通识教育。以经典国学教材《三字经》为例,便囊括了治国兴衰、人文自然、生活常识、思想道德的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其中典故众多,孟母三迁的典故喻示着为母者劝子向学的良苦用心;囊萤读书的典故则描述了古人对于学习机会的重视;“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的朝代更迭则蕴含了世事变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一哲学内涵。由此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便在于开放教育的思路,教育无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善加利用,通过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融入更为自由开放的教育观念。

(三)重视以人为本的启发教育

在小学阶段,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在课堂统一讲授为主,偏向于模式化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和主体化作用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但就教育本质而言,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同样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直至宋代,朱熹将这一教育理念总结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品性各异,水平不一,孔子主张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定位,如“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另外也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天禀赋,知识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位。这对于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在于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和家庭教育需尊重和挖掘其兴趣所在,发现其特长并加以有效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在人生发展方面能实现自我价值,强化自我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发展自信。

【结 语】

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启蒙时期。在这一重要阶段,启智和树人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之下,有助于在小学教育阶段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启蒙,同时也能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启发教育,促进学生能树立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在未来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自信。

【参考文献】

【1】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

【2】刘利.和合文化 中国价值——浅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J】.教育论丛,2008(09)

【3】胡征.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以荀子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1)

【4】马忠.文化发生学视角下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质及其当代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4.中国的传统节日小学作文 篇四

听说端午节是因为屈原跳入河里,人们怕鱼啊、虾啊把尸体吃掉,所以人们用那个大的叶子里面包着米往河里扔。这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很热闹,一家人在一起吃着粽子、看着赛龙舟,而且还要吃咸鸭蛋。

我特别喜欢过端午节,因为那天可以吃到粽子,更有看点的是可以看赛龙舟。

赛龙舟是由几十个人在一起带有龙头的舟上,他们都很厉害,可以划得很快。每当一看到赛龙舟我就很激动。

包粽子其实很简单,只要准备几样材料:糯米、粽叶、红枣和细细的绳子,还可以准备点肉。先拿两片粽叶,放一半的糯米,再放红枣或者肉,把米继续放进去,最后用两片粽叶裹住用线绑起来。相继在做几个就把它放在蒸笼里,蒸半个小时就把它拿出来。如果想做做咸粽子就先放点盐在糯米里,其他步骤不变多做几个就可以了。

咸鸭蛋也要吃。咸鸭蛋要把那种壳剥掉一半,用筷子挖着吃。如果用筷子戳到蛋黄有一股油冒出来,就证明那个鸭蛋很好吃。

好了,现在需要一家人在一起把蒸好的粽子和咸鸭蛋拿出来在弄十几个菜。吃完饭之后就把电视打开看赛龙舟。端午节就是要一家人在一起过才会热热闹闹的。

5.中国传统文化小学作文 篇五

有很多小朋友都喜欢下象棋,可你们知道吗?象棋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象棋,另一种是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它用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

中国象棋是由将(帅)、士(仕)、象(相)、马、车等七种棋子组成的,它们功能各不相同,身份也不同,只有将帅的生死才能决定一盘棋的胜负;只要将帅还活着,就算全军覆没,也不算输。如果按杀伤力来排,将帅就是最无能的了,他行动缓慢,不能离开城池半步,而且要让所有棋子拼命保护他,甚至被杀光吃尽,也在所不惜。最为悲惨的就是兵,他们因为本领有限,所以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就说明,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竞争残酷的社会。

中国不只是有象棋这个传统文化,比如:剪纸、舞龙、风筝、中国结等。可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还有象棋。从象棋上可以看出古代排兵布阵的方式,还可以看出古代皇帝的地位很高,老百姓地位很低,还经常受到富人的剥削。下完一盘棋以后,你就会感觉到棋局像一个小世界,世界就像一个大棋局。

6.小学生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六

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代表, 列举分析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流派较多, 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但是对后世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 因此, 现主要分析儒家和道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首先, 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伦理观, 主要是忠、孝、礼、义、信。儒家的伦理道德是我国封建伦理社会的核心思想之一, 对我国的思想史有着深远影响。

忠就是忠诚, 就是对国家、对组织、对朋友、对家庭的忠诚。在我国背叛国家是最让人看不起的行为, 比杀人、抢劫更让人唾弃, 就像秦桧、汪精卫被世代人唾骂。对朋友、家庭也需要忠诚, 一个背叛别人的人是不会被看起的。忠诚在现代社会仍然是十分需要提倡, 任何公民特别是大学生, 首要的价值观内核就是忠诚, 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自己的组织和家庭, 这是人的基本要求。

孝在我国古代是相当重视的, 当时父母去世, 子女需要丁忧, 在父母坟前住下, 淡饭素食进行守孝, 时间是三年。孩子如果不孝顺父母是要判刑的。可见, 古人是十分重视孝道。孝的传统在现代仍十分重要和宝贵。然而, 现代年轻人普遍忽视年迈父母, 出现很多父母孤独在家。子女为争财产把父母赶出家门的事屡屡发生。学生不疼惜父母的辛劳, 在学校大肆攀比, 挥霍父母供给的生活费。这些事情让人痛心, 也让人反思。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敬的人, 怎么可能会对国家、对组织真心尊重?因此, 孝是目前大学生亟待认同、重视和传承的。

义在古代是义气、道德。常用来表达义薄云天、义不容辞。现代的人仍然崇拜关羽和水浒传中的英雄, 就是喜欢他们的大意情怀。我们现代仍然需要大义和大爱, 特别是青年学生应该在匡扶社会正气, 助老扶幼和危难险情中挺身而出, 率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拥护者。

礼在古代主要是为统治地位服务的, 臣民见到君王该行礼, 平民见到官员需施礼, 这是为了显示鲜明的社会等级地位。这些在现代社会是不需要的, 但现代社会对礼的定义主要是礼仪、礼貌, 这是应倡导复兴的。如见到老师要问好, 公交车上要让座, 有了摩擦要抱歉, 这就是文明礼节。大学生应礼前须得尊长, 言行多顾他人, 成为新礼仪之邦的懂礼貌的人。

信就是诚信, 这在古今的意思是一样的, 也是古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讲诚实、守信誉, 拒绝欺诈, 这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离不开诚实守信, 无论求学还是做人, 都要讲究个“实”字, 要视信誉为生命, 诚学立身, 志信立业。

以上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约束每一个人, 也塑造每个心灵, 是基本的价值标准,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远而有益的影响。诚然, 儒家的伦理观中有一些落后的思想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儒家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 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 一些思想难免禁锢人的思想, 例如, 它反对其他流派的思想, 唯我独尊。又如, 它主张妇女三从四德, 男尊女卑, 禁锢妇女的思想, 现代社会的男权主义、重男轻女就源于其影响, 这些消极影响是我们要反对和摒弃的。

另外, 道家的思想也产生很大的影响。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提倡自然无为, 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的无为思想对大学生的为人处事上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老子主张一个人真正的聪明是不表扬自己, 大智慧的人不会自以为是, 真正的功劳是不夸自己的功劳大, 和人相处不能太矜持, 事情要办得精, 不必凡事都求完全, 没有十全的事情。这类思想比较适合调控大学生易于冲动的性格特点。大学生普遍爱较劲, 还不能以豁达的心胸面对现实生活, 有时候会头脑发热地办错事, 正需要老子的理性精神来启发与指导。同样, 道家的许多消极思想也需要大学生引以为戒。道家的一些思想有明显的安于现状、重天命轻奋斗的消极思想, 如树大招风, 这些思想是出于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而考虑, 往往会阻碍人的进步, 压制人的创新精神, 这些是需要舍弃和防范的。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 2015 (16) .

[2]邱波.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09 (19) .

[3]熊瑛.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文化学刊, 2015 (01) .

[4]魏斌.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J].国际关系学院, 2011 (01) .

7.小学生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七

王旭

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厚重底蕴及深邃内涵,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使命。 本文通过实证调研,从认知现状、评价态度及原因三方面剖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音乐观,并为如何在普通高校进行传统音乐教育提供些许建议。

大学生 传统音乐 认知 普通高校审美教育

注: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高校审美教育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2015lslktziwx-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维系中华民族内在情感因素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今天,整个社会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愈来愈高,各高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及开展相关活动也日渐丰富。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音乐中的“母语”,对音乐母语的理解及掌握,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使命。在呼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知情况如何呢?本文就此问题开展了实证调研,选取了大连地区6所高校的学生为调研对象①,共发放问卷615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 以下将根据调研结果对大学生的传统音乐观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对大学生掌握传统音乐知识的程度进行了考量。我们选择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位著名音乐家,请参与测试的学生多项选择他们所知晓的音乐家名字,经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表1表明,有60%的学生知道伯牙,17%的学生知道李延年,10%的学生知道蔡琰……可以看到,大学生对这些音乐家的名字非常不熟悉。 其中,魏良辅是首批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昆曲”的始祖,是中国历史文化上非常重要的人物,竟然只有1.7%的学生知道他的名字。

我们又选择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10首名曲,请参与测试的学生多项选择他们所知晓的乐曲名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10首乐曲中,只有5首的名称被半数以上的学生所知晓。为了进一步验证学生对这些名曲的了解程度,即从“音乐”的角度来考察学生听到这些乐曲是否知道它们是什么,我们将上述曲目打乱顺序,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乐曲录音,请学生听后再选择曲名。 结果是,除了《二泉映月》和《彩云追月》两首乐曲,分别有7.5%和5.8%的学生在听过录音后能够做出正确选择, 了解其余八首乐曲者寥寥无几——当代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实在令人堪忧。

与大学生对传统音乐不甚了解的情况相对比的是,他们对传统音乐的态度及评价总体来说是正面的。

调查显示,只有5%的学生不喜欢传统音乐,77%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传统音乐,还有18%的学生表示对传统音乐没有感觉。

在回答“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态度”一题中,选择“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有一定了解”的最多,占75%;“是非常宝贵的人文遗产,须深入学习”占23%;也就是说,对传统音乐持有正面态度的占总数的98%。“没必要学习和了解,已经过时了”只占2%。 说明,大学生都比较关心传统音乐的生存和发展情况,具有较强民族荣誉感与责任感。

为了了解在当前的社会音乐环境下,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所持的态度,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如果你有机会学习一件乐器,你会选择什么”一题。 乐器是音乐的载体,人们对某种乐器的亲睐与喜好,往往会影响他对该类音乐的判断与选择。该题给出了多种中西方乐器,这些乐器是中西方音乐中比较重要或目前被人较为熟知、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乐器。 调查结果如下:

表3

上述的调查似乎反映了一种矛盾,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传统音乐(77%),并且认为应该了解传统音乐(98%),而却不愿意学习传统音乐(乐器)(64%)。 也就是说,大学生从主观上是认可传统音乐的,但如果客观上给他们提供更多选择,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音乐环境下,他们就更倾向于非传统音乐,即西方音乐的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有二。一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往往让人先入为主地认为“西方化”更先进、更文明,这无形中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曾写道:“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收受。 ”②胡适的这段话,代表了“五四”时期以及“五四”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态度,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问题上仍然存在这样偏颇。二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西方文化的输入,以西方音乐体制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培养的是“西方音乐的耳朵”,导致很多人的审美观发生改变,已经无法领略传统音乐的美,难以成为传统音乐的受众群体。

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那么,大学生有限的关于传统音乐的知识都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呢?为此,我们在调查问卷上设计了一道多项选择题:“你获得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的途径是什么?”

表4

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本应成为传播传统音乐的主体,却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没有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担当重要角色;学生通过兴趣班、亲人或朋友的传授、阅读以及各种媒体获得关于传统音乐的知识,均是自发式的行为,缺乏系统有序的引导。

接下来的调查结果,恰好证实了我们以上的推论。 在“你认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不甚了解的原因”一题中,选择最多的是“没有渠道获得相关知识”,占45%;其次是“传统音乐太深奥,搞不懂”,占37%;选择“传统音乐不好听,难以引发兴趣”的占18%;选择“已经是过时的东西,没必要学习和了解”的只占3%;还有12%的学生,表达了更加深入的看法,如:“被流行音乐熏陶过多, 无法静心欣赏传统音乐”、“生活中接触的多为外国乐曲,导致我们的音乐审美西化”、“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体系没培养出对传统音乐的兴趣”、“获得相关知识的渠道过窄且宣传工作不接地气,让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有误解”、“没太多机会接触传统音乐”等等。而以上原因,无论是“没有渠道获得相关知识”,还是“传统音乐太深奥”,或是“传统音乐不好听,难以引发兴趣”,以及其他诸种原因,都充分说明了学校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对传统音乐普遍忽视及无法成为受众的根源所在。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及智慧结晶;音乐教育在传承文化、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及功用;高校审美教育应让每名大学生都有机会学习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掌握音乐“母语”,能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美,领悟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精神和内在神韵,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厚重底蕴及深邃内涵,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 由于历史及时代的原因,造成传统音乐教育缺失的局面。但多年来的关注及呼吁,传统音乐在教育大环境中的地位正在逐渐转变,如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确立中国传统音乐主体地位的理念基本达成了共识:以传统音乐教育为议题的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不断举行,对传统音乐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各音乐专业院校及综合(师范)大学音乐院系的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均设置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相关专著及教材不断涌现,对传统音乐教育起到极大促进作用等等③,还有学者提出了“让中国传统音乐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旋律’”④的展望及目标。 从教育部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中也可看出国家层面对中小学阶段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视:2001年,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小学生应“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⑤。2011年《艺术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 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⑥。 但是,在大学教育阶段,高校审美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缺少相关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 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习得与传承,是高校培养具有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文化视野的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精神构建的现实要求,还是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更好获得学理价值的时代要求。由此,本文对普通高校审美教育提供以下建议:

首先,高校要开设传统音乐相关课程,如《中国古典音乐鉴赏》、《中国民族音乐》等,没有条件的学校,至少要在《音乐鉴赏》、《大学音乐》等课程中安排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且要占有较高比例。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很多任教于高校的音乐教师,本身就对传统音乐有相当的距离感,所具有的相关知识及教学能力也极其有限,即使开设这样的课程,其效果也不能保证;还有些教师为了保证选课人数,迎合学生喜好,更愿意开设一些较为流行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因此,改变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现状,教师要从我做起。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课程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如安排一些教唱民歌或名曲主题的环节,给课堂增加一些感性教学,使感性教学与理论讲授结合,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将教学与艺术活动相结合。 结合的方式可以有多种: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如学校团委),定期聘请传统音乐艺术家或艺术团体进行讲座、举行音乐会等;结合校园艺术节、音乐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将艺术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鼓励学生观摩当地音乐家协会、歌舞团、民族乐团、京剧院等机构部门组织的活动,从而深化课堂教学,等等。

总之,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传承与弘扬传统音乐文化艺术,培养学生具有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亟需在高校审美教育中得到重视。

注释:

① 六所高校为: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医科大学。

② 选自《胡适文选》,长安出版社,2014年

③ 见《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樊祖荫,音乐探索,2013.3

④ 见《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周景春,集美大学学报,2014.4

⑤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⑥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胡适文选[M].长安出版社,2014.

[2]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音乐探索,2013(3).

[3]周景春.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2014(4).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鼓励自己的话 自信说说心情句子下一篇:家乡的秋高二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