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2024-06-13

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精选10篇)

1.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篇一

关于加快我市重大项目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政协根据市委的安排部署,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调研活动。市政协主席彭学增和各位副主席先后带领经济界部分委员深入到武安市、邯郸县、永年县、临漳县、曲周县、邱县、磁县、肥乡县、涉县、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高开区、发改委、国资委、水利局、交通局以及美的、邯钢新区、利达汽车、纵横钢铁、邯武快速路、邯武工业走廊、东部生态水网、广府古城开发工程等项目工地,就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转换以及结构调整进行了实地视察和调研;同时各位主席还与各自联系的四十多家重点企业进行了走访和对接。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多次召开委员小型专题座谈会和财经委主任扩大会进行了研讨,并学习了外地市的一些经验。现将有关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重大项目建设领跑作用明显

在调研中,委员们强烈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的把上项目、增投资、优结构、保增长作为提升邯郸实力、活力、竞争力的首要抓手,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重点项目亲力亲为,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超常规推进。今年以来,“五个再造”和“四中一新一美”等121个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拉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大项目带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市在建规模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达到17个,总投资940.1亿元,完成投资160.1亿元,分别占千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和完成投资的49.4%和26.8%,项目个数分别比前两年增加6个和4个。总投资193亿元的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工程、总投资160亿元的峰峰集团煤化工基地、总投资86亿元的天铁380万吨热轧板卷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趋明显。——重大项目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目前,在百个亿元以上的重点在建项目中,钢铁、电力、煤炭、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项目32个,总投资390亿元,项目个数、投资额比上年分别增加5个和32亿元,在占我市投资大头的钢铁产业新增投资中,钢后深加工项目投资比重达到80%以上,钢材板带比重达到62.3%,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重大项目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今年以来,高新技术、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在建重点项目达48个,总投资222亿元,比上年增加3个和53亿元。以鑫港国际为代表的商贸物流,以利达重工为代表的专用汽车,以汉光耗材和法国圣戈班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峰峰集团为代表的煤化工等一批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的总投资50亿元的美的集团北方生产基地项目,标志着我市新兴产业培育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将对我市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

——重大项目加速了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按照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在重大项目谋划之初就着力通过产业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关停淘汰了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装备,加速了钢铁、电力和建材等主导产业技术装备的快速升级换代,单位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企业的投入产出比、综合能耗、产品结构、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条实现了跨越性转变。

总之,调研中委员们认为,我市重大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势头强劲,成效显著,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结果,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勇于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始终坚持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主动应对经济运行中矛盾及不利因素,勇于挑战,迎难而上,团结全市人民奋发努力的结果。

二、重大项目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今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两房”引发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和困难的增多,国际国内原油、铁矿石价格虽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和电煤、运力紧张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从紧的货币政策总体基调近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并且随着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全面实施以及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我市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可能进一步凸显和激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素资源制约因素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市大项目源源不断生成,除了具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所打下的物质基础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拥有相对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重要资源。但由于我市经济发展仍以高投入、高耗能为主要特征,致使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要素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生产要素供给已转向全面偏紧的局面。

土地矛盾尖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国家土地“高压线”政策的严格执行,“有项目无地”、“项目等土地”已成为普遍存在现象,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项目建设的“拦路虎”。目前,在主城区三区一县已很难摆放生产性重大工业支撑项目。

能源原材料紧张。近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市已经由资源大市变成了资源进口大市,钢铁、电力等主导产业对外部资源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煤炭、铁精粉的外购比例已超过了60%。同时,铁精粉、电煤、焦炭等价格上升已对我市的工业造成了较大冲击。

金融供给单一。我市项目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对银行信贷依赖度一直较高。受2007年初以来国家针对治理流动性过剩、抑制通货膨胀和投资过快增长等因素调控政策影响,项目融资成本明显增加。目前,虽然央行降低了“两率”,但对我市融资的利好趋势还远未显现,项目融资依然紧张。人才资源短缺。据2005年以来我省投资环境监测评估报告显示: 2005年全省人才密度指数为

0.8077,我市指数仅为0.6551,远低于石家庄的的0.9244、唐山的0.8795、沧州的0.8526,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制约邯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铁路运力不足。目前,我市铁路运输能力不足2000万吨,而仅邯钢、天铁、新兴铸管等11家大型钢铁企业的年吞吐量就在亿吨以上,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运输需求,铁路运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由于重型化产业路径依赖,我市在建或谋划的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煤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对全市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容量和刚性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一是近期我市仍将有一批高耗能项目陆续投产和立项。如马电2×30万千万机组和龙山二期2×60万千瓦机组、峰峰矿区1600万吨煤化工等项目,这些项目虽然实现了装备的技术升级,降低了能耗,但依然拉动全市GDP能耗提高约10个百分点,这无疑将会对今后全市的节能降耗目标的完成造成持续影响。二是在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污染、高排放的现象还依然存在,特别是钢铁、煤焦化、发电等企业相对集中的武安、复兴等中西部县市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三是全市垃圾、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大部分县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几乎为空白。这些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矛盾和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危及长远,这将对我市重大项目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等带来现实而严峻的挑战。

(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难度空前增大。

重大项目往往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涉及面广,项目前期工作能否做深做实,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顺利实施。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三难”问题突出,即项目征地难、项目审批难、项目政策处理难。具体表现为:第一,由用地难等因素而直接导致的征地手续办理时间迟缓。第二,现行的政策补偿标准难以满足征地户的心理预期。第三,项目外部配套条件解决困难,尤其是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一方面原有的规划管线与项目选址地有冲突,需要迁移或拆除;另一方面是项目选址地或周边没有相应的水、电、气、排污等管线或容量不够,需要重新介入或增容,这无形中增加了项目前期工作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协调的难度。

三、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项目建设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管理体制。一要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平台,创新项目管理体制,深化重点项目直通车和重大项目代办制度,严格执行首办负责制和限时办理制,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二要对行政审批进行流程再造,进一步减少项目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推进网上审批和“并联式”审批,缩短审批时限,切实提高项目审批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增强投资环境竞争力。三要按照收费零增长的要求,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就低执行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负担,并坚持分类指导,特事特办,分行业、分产业、分区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审批方式,实现审批程序差别化,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四要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协调联动,主动对接,环环相扣,及时解决项目推进建设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严格重大项目建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重大项目的跟踪督察制度,使重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都能得到有效的服务和监管,对影响重大项目的行政违法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及投产达效。五要学习江苏镇江经验完善重点项目奖励激励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资金,对项目谋划、引进和建设的相关人员进行重奖,调动项目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同时,由市财政预先安排重大项目推进必要的工作经费,帮助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财政贴息,确保项目企业有关政策性资金地方配套的落实。

(二)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突破土地“瓶颈”制约。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工业项目集中摆放,鼓励进行旧工业园区的二次开发。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容积率,要以“亩产论英雄”,引导企业在最小的“土地分母”实现最大的“发展分子”,凡适合建多层厂房项目,必须建造两层以上的多层厂房,提高项目用地效率。二是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本着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做好新增土地项目(工业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加强供电、供热、供水、排水、排污、通讯以及有线电视等各种管线设施的建设。同时,每年要预留30%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生产性项目建设,为生产性重大项目建设充分预留发展空间。三是结合“三年大变样”活动,抓住有利时机,制定激励措施,强力推动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以及主城区工业企业用地合理流转,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土地,引导城区用地内部结构调整,解决城市的发展空间。四是进行土地先期置换,东部地区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加大沙荒地、空心村改造力度,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山坡地、废弃地的治理步伐,千方百计突破土地供给偏紧的“瓶颈”。五是严把项目建设用地置换程序,充分考虑群众和项目业主双方利益,确保补偿项目、补偿标准、补偿面积、补偿数额、规划方案和安置情况全过程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加快项目进地速度,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六是强化项目用地监督,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坚决杜绝“圈占土地、占而不用”现象。

(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一要借鉴山东潍坊经验,积极建设我市的金融服务中心,制定优惠政策,免费为金融及相关机构提供业务工作场所和咨询服务,吸引外资银行和市外股份制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师、评估师、律师事务所,各类担保、信托、投资、租赁、典当、拍卖等机构入驻开展业务,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增强地方融资能力。二要制定“金融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资本市场培育力度。搭建项目投融资平台,完善由政府、人行、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银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重大项目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介入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业主与银行的对接服务。特别是要深入开展以重大项目为主体的银企合作活动,保证对重大项目信贷支持的连贯性。三要大力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世行贷款以及国债资金的支持,提高项目建设资金的供给能力,弥补自筹资金的不足。四要加大建投、市城投等政府投资基金的融资力度,扩大在高速公路、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电厂脱硫脱硝设施、钢铁企业脱硫除尘设施以及文化事业等基础性建设项目领域,利用BT、BOT等项目融资建设模式,提高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比率,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

(四)以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升级转换为着力点,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力度。随着中央向“一保一控”宏观调控政策和“有保有压”产业政策的转变,基于“保增长、扩内需”的现实需要,我市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要向“三农”、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一要立足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围绕钢铁、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谋划储备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特别是要顺应当前国内外钢铁企业兼并整合并向沿海地区积聚的趋势,切实加快我市地方中小钢铁企业的装备升级和产能整合,强力促进钢铁产业的升级转换,迅速提升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围绕装备制造、特种汽车、新型建材、高档纺织等非资源依赖、低耗能、低排放、有潜力的高增长产业,谋划储备一批具有战略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要抓紧研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工业装备、仓储运输和会展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四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抓紧启动我市内陆港建设以及与沧州、青岛、天津等港口合作建设我市货物专用码头的可行性研究,打通我市的出海口,缩短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实现由内陆城市向口岸城市转变。五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与铁道部和省政府的沟通协调,大力推动邯济邯长铁路复线建设,争取邯黄铁路早日开工,从根本上突破我市铁路运力不足的瓶颈,同时要加快我市青兰二期、邯大、大广高速公路和“一城八星”城市快速路的建设,强力提升我市的区位优势。六要增强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加快县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建设,减少COD的排放,进一步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五)实施“才智工程”,为项目建设提供人才智力保障。一是成立重点项目人才服务工作机构,制定为重点项目提供人才服务的实施意见,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引进市外优秀人才,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切实做到项目建设与人才配置同步进行、良性互动。二是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人事代理,对重大项目实行挂钩联系制度,在人才招聘、政策咨询、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保险代理等方面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直通车”服务。三是定期选派优秀干部通过专业培训、境外培训、到国内知名公司与跨国公司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项目谋划、项目建设、项目管理的能力。四是借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与奖励的规定,设立“政府人才专项资金”,对于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引进的高级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给予资助。

(六)积极发挥政协组织独特优势助推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发挥政协组织的智力优势。在重大项目建设的规划、政策、环境和机制的重点环节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组织委员进

行深入调研论证和视察监督,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开创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重大项目建设决策的科学化。二是发挥政协组织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的优势。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诸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协组织可积极协调关系,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和了解、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为推进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三是发挥政协组织大团结大联合优势。重大项目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些项目的规划、储备、落地、实施,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甚至会遇到重重的阻力, 要发挥政协广泛团结各界人士的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保证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四是发挥政协组织上通下达、联系广泛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界别委员人际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招商引资活动,积极为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建言献策、献计出力、多做贡献。近日,市政协已做出安排,就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开发与使用问题、拓宽项目的投融资渠道问题等进行深入的调研活动。

2.加快我市山区绿化的调查与建议 篇二

山区绿化作为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体现我市后发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对我市的山区绿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山区绿化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烟台市后花园、胶东半岛最大的天然公园,全面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开展山区绿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底,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4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4%。林木覆盖面积137.3万亩,覆盖率达到4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被国家林业部门授予“全国林业工作建设合格县”、“全国乡村林场管理先进县”、“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一是立足实际,确立山区绿化思路。根据栖霞的实际,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山区绿化思路。在山的中下部有水浇条件或可提水扬水的地方,发展以水果为主的水果经济林;没有水源条件的中下坡位发展干杂果经济林;不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方发展用材防护林,建成山上水果山下林的复合型生态林业体系。按照这一思路,围绕绿山、绿路、绿村、绿城,大力发展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林业,全市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

二是发动全民造林,加快山区绿化步伐。为使山区绿化早见成效,为加快山区绿化步伐,实行定地片、定单位、定人数、定时间和包栽、包管、包活、包成林的“四定四包”责任制,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来,全市共建义务植树基地22个,面积1.6万亩。城郊植树50多万株,绿化面积3000多亩。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对部分农田实施退耕还林,加大河滩造林力度和河滩残次林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杨树丰产林。目前,全市完成退耕还林13万亩,河滩残次林改造1.6万亩,已建杨树丰产林2.3万亩。

三是利用有效措施,实施重点区域绿化。结合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对全市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绿化。进一步推广生态示范村建设,全市农村新栽植树木7万多棵,花卉3万多株,人均公共绿地9.7平方米,镇容村貌、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以留苗养树为主要内容的封山育林工程,围绕公路两侧及城镇驻地周围实施留苗养树工程,并逐渐向纵深发展。重点对牙山、艾山、十八盘和白洋河流域四大封育区进行建设,共完成封山育林59.9万亩。同时,在封山育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镇村林场,全市镇村林场总数达213处,经营面积20万亩,留苗养树180多万株,相当于人工造林3万多亩。

四是管护并重,巩固山区绿化成果。为加强对山区绿化成果的保护力度,我市建立由300多人组成的市、镇、村三级护林队伍体系,通过修建防火了望台、设立定点护林房、增设护林标语及警示标志、实施重点区域管理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现有森林资源,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巩固了绿化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山区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全民绿化意识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林业的社会性、公益性、周期性等特点认识不足,对造林绿化的认识尚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全民绿化氛围尚未形成,过分放牧,滥采偷伐等违法毁林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二是绿化潜力挖掘不够。近几年,我市新增绿地不多、绿化速度不快的现象比较突出。从我市用材防护林面积变化看,20全市为58.4万亩,20为59.56万亩,年均增加仅2900亩;从无林地和疏林地面积变化看,年全市无林地面积为5.94万亩,年无林地尚有4.97万亩,年均减少2425亩;2000年疏林地面积为5.31万亩,2004年疏林地尚有4.65万亩,年均减少1650亩。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市山区绿化速度还不够快,消灭无林地和疏林地的任务比较艰巨。

三是用材林不多,林业木材储蓄量较少。虽然我市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经济林在林木数量中占有较大比例,全市林业用材林不多,成材林相对较少。以占我市用材防护林面积比例最大的松林林分为例,根据调查,1975年全市松林36.19万亩,蓄积量20.96万立方米,亩均0.579立方米;而20全市松林25.49万亩,蓄积为8.19万立方米,亩均为0.3213立方米。虽然森林覆盖率每年稳步增长,但成材林面积和数量却在逐年减少。

四是林业经营体制不清晰。主要表现在:所有者不具体,名为集体所有,实属无人负责,在行政上、经济上和法律上无人承担责任;地籍管理不规范,无契约协定,责、权、利不清;法人不合法,林地资源所有者是党支部或村委会等非经济组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种经营体制导致造林绿化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而政府有限的投入与我市生态建设的任务形成了很大反差。同时,由于组织群众造林主要靠行政命令造起的林地权属模糊,同群众的长远利益、眼前利益脱节,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为有效地解决山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进绿化工作再上新水平,更好地打造优美环境,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 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全民绿化意识。进一步强化对林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层层落实林业生产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山头、到地块,抓好林业精品工程建设,促进我市山区绿化升级提档。充分利用会议、电视、标语等形式,大力营造全民绿化的浓厚氛围,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继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采取划定区域、制定标准、建设特色义务植树基地的办法,对义务植树实行专人集中管理,提高植树造林的效果和质量。

二是加快林权体制改革,完善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入,谁所有,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在坚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招投标等形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经营或联合开发林业。积极探索和解决非公有制林地资源的所有权、采伐权归属问题,以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将林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开发利用权和收益支配权,有偿有期限地出让给有开发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资为辅、民间融资为补充的生态林业投入体制,确保林业生产资金投入。

三是实施封山育林,搞好留苗养树。由林业主管部门制订封山育林规划,确定具体的封育范围和方式,对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区、水源涵养区,以及林木植被稀疏或地处高山、陡坡、水土流失严重的林地、山场,重点控制,实行全封;对低山、25度以下的丘陵缓坡,以及与农田相间的隙地、荒地、林地,实行半封。同时,加快宜林地林木植被的恢复,实行封、造、管并举,加大对四荒地的垦林力度和重点区域的封山育林力度,进一步搞好留苗养树,巩固山区绿化成果,努力提高造林绿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坚持科教兴林,加强技术服务。切实加强林业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各类林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和林业职工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结合我市实际,主要围绕提高干旱瘠薄山区造林成活率问题,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新成果、新品种,推广容器苗造林技术和山区造林综合技术,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造林质量。

3.加快我市小城镇发展对策建议 篇三

小城镇是联结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有序、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小城镇科学规划,促进经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今后,我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结合实际,采取措施,重点抓好全市21个中心镇规划建设工作,努力把全市建成有山区特色的小城镇群体,推动我市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建立和健全机构人员,切实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小城镇建设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科学组织、强化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制定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原则:

一、规划要超前性。注重完善城镇功能,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科学制定适度超前的城镇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科学划分商贸、居住、工业、农业等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城镇交通道路、居住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用地规划;合理确定 1

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坚持标准,防止贪大求全和乱铺摊子,做好与土地总体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交通网络等方面规划的衔接协调,正确处理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关系,做到科学性、超前性、高标准、多功能,统一规划、分批建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

二、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和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发展。各地要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等,科学确定城镇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培植地方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从当地实际出发,依法推进,逐步发展。

三、以人居为中心,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在发展小城镇过程中,要从提高城镇整体效益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要求制定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注意节约和保护好耕地,正确处理统筹安排小城镇行政区域内农业生产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加强环境的绿化和保护,为小城镇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使小城镇建设跃上一个新水平。

(二)积极培育小城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实力

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各地必须重视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围绕完善服务城镇、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经营等与小城镇结合起来,城乡优势互补,做好四个结合: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结合。乡镇企业以小城镇为载体,充分利用当前乡镇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合理规划引导向小城镇集聚,成片发展,产业集聚效应,顺利实现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和城镇规模扩张。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对集中布局,优化和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大力度开发新产品;同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三高”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农产品的精加工、流通、储藏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实现城乡工业融为一体,快速发展。

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要根据小城镇特点,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基地。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加大对农业资金、技术、信息等投入,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要切实办好农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带动农民致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一业一镇、一品一镇”等实施发展主导产业突出示范项目,建设各有特色的小城镇,推动当地小城镇发展。

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结合。目前,我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就业机会不多。为此,各级必

须重视发挥小城镇功能,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文化、信息等三产业,提高小城镇吸引力和辐射力;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发展农产品市场、商贸市场等要素市场,要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鼓励工商企业到小城镇进行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经营、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大力扶持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活跃城镇市场,增强城镇实力,繁荣小城镇经济;要切实抓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技术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提高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形成巩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的合理的城镇产业经济结构,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促进小城镇经济健康发展。四是小城镇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由于条件的限制,进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低。因此,把提高小城镇居民素质摆上重要位置,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办法,全面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开放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让广大城镇居民成为现代市民。

(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建设小城镇新路子

小城镇的建设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投入,完善和配套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我市由于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方财政较为困难,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市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社会资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要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加强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明确融资主体,采取“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充分发挥资金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广辟融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格局,想方设法,广开门路,增加投入。政府投资重点放在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上;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鼓励社会及个人投资开发房地产、商贸市场、兴办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个体娱乐场所等公用事业,通过改善水、电、路、绿化、美化城镇,兴建医院、学校、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走出了小城镇建设新路子。有条件的镇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将土地转让金收入、财政返还、基础设施有偿使用费和其它各项管理费、镇属企业上缴利润或股份分红、上级拨款、华侨捐款等都纳入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基金,由镇财政所管理或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定的规章进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解决资金瓶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四)推进小城镇改革,增强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能力

4.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篇四

对策建议

近年来,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多次重要讲话更是指明了当前和今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明确了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去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要把重点放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上。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我市紧紧抓住了这一有利契机,提出了以建设优质、高效、生态、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打造哈尔滨市半小时现代农业经济圈为目标的哈尔滨市郊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该项目可解决我市中心城区鲜活农副产品和蔬菜供应的问题,可改善阿什河等流域生态环境,是造福全市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对于更好地解决我市“菜篮子”工程问题,推动我市农业现代化及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由于我市周边土地开发利用比较早,未利用地少,郊区均未达到国家要求的新增耕地率5%的立项标准,一直以来我市未被列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重点。因此,我市在土地整治方面起步较晚,缺乏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科学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尚未形成,而该项工程5年内总投入60.53亿元,整治面积达225万亩,横跨我市6区、2县(市),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利益协调难度大,特别是当今的土地整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已不仅仅是单个土地整理、开发或复垦项目的简单累加,而是区域内各项用地的综合考虑和统筹兼顾,该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可以预知和不可预知的困难,如何稳步开展好如此重大的项目工程是当前市委、市政府急需破解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推进该项目实施中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着力统筹谋划 加强机制创新

为确保该项工程5年内如期完成,真正建设成“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须在统筹谋划的基础上加强机制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长效的规划驱动机制。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依据、重要支撑,是确保土地整治统筹布局的前提。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前瞻和指导作用。因此,我市应高度重视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规划体系,积极引导项目区所在区、县(市)参与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建立并完善区县(市)、乡(镇)及村的三级监管体系,尽早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地。编制规划要立足实施、重在落实,确保可行,要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要确保规划的强制性地位,建立有效的规划效能监督机制,加强规划监督检查,避免重规划、轻实施,使规划失去其价值。切实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维护好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建立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土地整治涉及多个部门,关系多方利益,组织与协调工作极端重要,必须依靠政府主导,才能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多方合力。而土地整治中打破部门界限实现“部门协同”是一个大难题。对此,我市必须坚持政府牵头下的多部门协同运作,运用和整合各部门涉农的政策和资源,结合形势变化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项目建设中的领导、组织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集中力量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该项工程。

3、建立刚性的责任考评机制。明确市政府为该项工程的责任主体,为该项目负总责,项目区所在区、县(市)为该项目工程的实施主体。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将该项目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作为各级政府领导任期内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每年依据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具体实施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和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先易后难、择优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市政府要加强对该项目的监管力度,健全集中统一、分级负责、全面全程的监管制度,坚决杜绝项目推进过程中标准执行不力、工程进度较慢、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发生。在推动该项目实施中各相关部门出现的推诿扯皮、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管理混乱、不按照规定完成任务或项目建设质量差等问题要坚决予以行政问责。

4、建立规范的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该项工程的监测监管系统,及时全面掌握该项目的建设动态。推进该项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实行项目基础信息备案和动态跟踪监管制度,对该项目的规划、立项、实施和验收全程监管。建议项目实施过程中推行季报、年报和快报制度,定期收集汇总工程实施信息,并逐级上报,确保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建设动态。建立健全该项目的追踪问效机制,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大对项目实施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该项目的招投标管理,规范招投标信息公开、资格审查、评标等工作,确保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加强资金绩效评价与管理,强化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加强工程监理,在充分发挥专业监理单位监督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群众义务监督员的作用,确保工程质量。加强耕地质量评定和监测,确保整治后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加强该项目的廉政建设和市场管理,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和施工队伍管理等等。

5、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开展土地整治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障,是决定整治工作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这不仅是因为农民是土地整治工作涉及的最大利益群体,更主要是因为农民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吸纳公众的参与,特别是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和话语权,实实在在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项目在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项目区所在村党支部和村干部的战斗力和号召力,针对项目区涉及耕地补偿和权属调整等问题,项目实施中应及时向公众公告项目的基本情况、规划设计方案、招投标情况、土地权属调整、补偿政策等相关事项,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征得大多数村民同意,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凡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权利调整的,必须取得相关权益人的一致认同,依法保护农民的财产收益权与处置权。只有广泛依靠基层组织力量,才能使项目实施更加科学,工作进度更加可行,建设成果更加突出。

6、建立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项目区所在区、县(市)政府应当鼓励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要求,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发展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流转。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对需要流转的承包经营的土地,要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确保集体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同时,建议项目区所在乡(镇)政府适时成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中心,免费培训农民其他技能,以此解决流转土地后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夯实工作基础 优化实施环境

在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中,除了在整合资源、统筹谋划的基础上加强机制创新外,笔者认为夯实工作基础,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同样不容忽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环节也应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设立宣传日、宣传栏、宣传册等手段,形成强大的自上而下的宣传态势,加强对该项目工程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建设内容的宣传,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积极配合和参与该项工程的各项工作,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全市各级各界各部门不断增强土地整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积极主动投身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中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2、加强管理、规范指导,推进专业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土地整治专门机构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土地整治专业技术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土地整治,促进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市应加强土地整治专业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在哈的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设土地整治专业和建设重点实验室。加强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开展针对土地整治中所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的重点研究。加大基层土地整治人才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健全土地整治从业人员上岗认证和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切实提高土地整治管理和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适应土地整治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提升我市各级土地整治机构干部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土地整治相关业务工作、项目建设管理和长效运行能力。此外,在项目推进中,还要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加大技术指导和审核把关力度,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确保建设任务如期保质完成。

3、着眼长远、注重长效,跟进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各国土地整治管理最能体现土地整治复杂性的环节是各种权利人的利益协调和平衡问题,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机制保障。但目前,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这方面还没有涉及,全国各地的土地整治工作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市在组织该项目实施中,对涉及的土地确权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维护农民权益等现实性问题,以及各类倾向性、非常规性问题,要积极探索,及时跟进研究,总结经验,化解矛盾,转化成果,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做好土地整治的法制保障,从法律上解决支持和维护大多数人的土地整治权益问题。

4、规范操作、严控慎防,发挥财务验收的增值功能。在严格资金管理的同时,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和内部稽核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与监督;严格项目资金竣工决算,规范项目的业绩考评和追踪问效。此外,要充分发挥财务验收的鉴证功能和咨询功能,从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的验收资料信息中揭示项目与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其他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正确决策提供借鉴和依据,提供相应的财务管理意见和建议。

5、完善制度、发挥效益,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护。土地整治的后期管护是实现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长期发挥的保证,也是对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建设与管护并重必将是未来土地整治工程开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对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模式的研究不多,而土地整治后期管护方面也缺乏相关的制度规定,为了实现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的长期发挥,我们应不断提高对土地整治后期管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项目后期管护工作列入重要日程,落实责任,明确任务。项目区所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加大土地整治后期管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整治后期管护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好土地整治后期管护工作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问题。在后期管护方面我们应参照一些地区的先进经验,通过对落实明确的管护主体、建立完善的土地整理工程后期管护制度、建立后期管护主体各级责任制度,理清各主体的权、责、利。可以建立以农户为执行主体、村委领导、国土局监督的管护体系;参照某些地区先进的经验,开拓多方面的管护资金筹集渠道等后期管护的机制研究是顺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有效方式,建立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土地整理后期管护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第一,应该在工程竣工后及时的层层签订合同,第二,由于土地整理后期管护客体的差异,可以建立各单项工程管护制度,分别对耕地保护、农田水利设施保护、道路工程防护和农田防护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制定管护制度和规定;第三,设立后期管护的奖惩制度,加强管护的积极性,减少违法管护行为。后期管护引入市场机制。

5.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篇五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在改善民生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加大了民生投入,努力办成了一批群众关切的实事。但是,随着县城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与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宁县县城处于全县中心地带,人口密集,目前,在县城居住生活的在校中小学生近1万人,可是,至今我县还没有一处青少年活动场所。多年来,青少年校外活动空间有限,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场所短缺,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不衔接的现象非常突出。据初略统计,中小学生每年在校时间190多天,而假期、周末在家中的时间有160多天。尤其是在寒暑假,闲暇时间学生无处可去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种状况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求。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规定,‚……‘十一五’期间要实现每个城区、县(市)都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改造资金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的文件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将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项目列为今后几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让学生不仅仅是在学校学好文化课,更要创造条件做好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是先期可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措施尽快把青少年活动场所建立起来。比如:可以相邻的几个社区联合起来建设一个活动中心;可以与社区所在的机关单位合作共建,可以和团委、妇联、工会等社团共谋计策,积极利用机关单位的力量和空闲场所;可以组建相应的志愿者队伍,如退休老教师、退休老干部到活动中心当指导员,开展辅导活动。

三是针对县城在校中小学生多、且居住较为集中的情况,建议县政府先以各社区为依托,采取向省市关工委、团委争取补助,采取社区、社会力量共建的方式,尽快先在各社区确立三四个建设点,配置必要的体育器材、图书和其它设备,设立乒乓球、台球等小型运动场地、科学活动室、文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填补我县至今没有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空白。然后,再用四五年时间,由相关部门积极做项目可研论证,争取国家投资,建设一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情况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县城的文明程度,作为一个人文大县,更需要加强对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青少年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实践课堂,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教育青少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家庭、学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希望尽快建设宁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6.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篇六

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理念、治国方略和社会文化形态,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和要义。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4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推进民政部门法治建设,正是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新形势下,民政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举措,是推进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能的迫切需要,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民政工作的必由之路。3月,民政部召开了全国民政法制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治民政”的概念,对全国民政系统建设法治民政的战略任务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号召全国民政系统“为建设法治民政的新格局而努力”。法治民政建设不仅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民政法制工作的主线,同时也成为整个民政工作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理念、一种工作状态和一项长期奋斗的目标,这迫切需要我们从更宽的视野、用更大的力度、在更深的层次上全面推进民政部门的法治建设。

一、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现状

(一)民政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逐步转变。

以来,为配合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我市民政部门对民政行政审批事项作了全面清理,通过清理,保留行政许可项目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11项;20,按照省政府“统一项目、统一名称,相同系统、相同事项”的总体要求,我市民政行政许可项目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再次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项,并对4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调整和规范,目前我市民政行政许可项目共6项(含初审)。通过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民政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变,民政部门承担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组织管理、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指导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职能不断强化、延伸和拓展,婚姻(收养)登记等工作定位逐步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在殡葬管理领域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减少,基本实现了“管办分离”。,我市民政部门按照市政府部署和要求,全面开展了内设机构审批职能整合改革,市局成立了行政审批处,将原涉及多个处室(单位)的37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归并集中至行政审批处,并整体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从而实现了民政审批事项“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处室办理、一个分管局长分管”,提高了行政审批工作程序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对于增强审批工作的服务意识和提高审批工作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转变“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等倾向,强化民政执法监管职能提供了体制条件。

(二)内部决策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近年来,市局加强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工作不断规范。部门内部决策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内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调研工作不断受到重视,社情民意反映机制逐步健全,对于提高决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决策运行程序不断规范,制定出台了《宁波市民政局党委决策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宁波市民政局民政行政运行规范(试行)》、《宁波市民政局工作规则》等重要文件。决策跟踪反馈机制逐步建立,对作出的重要决策和重大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决策执行情况,推动决策的贯彻落实。在相关重点工作领域如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益金资助等中积极探索开展绩效评估,科学了解决策成效,以便及时调整修正相关决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上有了新的探索,20内设机构审批职能整合归并改革,实现了局机关内部行政审批与执法监管职能相对分离,建立起了“批管分离”体制,形成了审批与监管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了对审批权力行使过程的集中监管。

(三)民政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几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的条件,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不断加强民政立法调研,建立了调研工作长效机制。通过调研,总结民政工作经验,发现民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民政工作的新思路,推动民政

立法的开展。对于有上位法,但上位法操作性不强的,积极推动制定地方性的`实施办法;对于没有上位法的,但实际工作已经具备法规或规章制定条件的,则争取创造性立法。20《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出台,《宁波市医疗救助办法》出台;年《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宁波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条例》、《宁波市养老机构管理条例》等列入了市人大五年立法项目库。此外,对于尚不具备立法条件的,则不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将工作实践逐步总结上升为规范性文件。20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民政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推进各项民政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民政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推进

1.以殡葬执法为重点的民政执法队伍基本建立。自1985年8月,成立宁波市殡葬管理所以来,各县(市)以及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等三个区都先后成立了殡葬管理所,海曙、江东、江北三区及所属乡镇、街道都配备了专职殡葬管理员,从而在全市形成了殡葬执法网络。年7月,市殡葬管理所与市殡仪馆分开,单独设Z,从而在实现“管办分离”的基础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局机关内部自开始推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多年来,积极组织局本级以及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执法培训考核,规范执法证件管理制度,一支以民间组织管理、殡葬管理以及

民政行政类别为主的行政执法队伍基本形成。

2.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理清执法职权,明确执法责任。从20开始,市局开展了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全面理清了市局正在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现有的行政执法职权,明确了执法主体和执法责任,规范了行政执法流程,基本实现了执法主体合法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责任具体化。建立起了行政执法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对各地民政部门以及局内设或所属行政执法机构行使执法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核,从而加强了行政执法的监督和指导力度。建立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过错有追究,从而将执法责任落到实处。通过执法责任制推行,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民政执法体制框架基本建立,为全面提高民政执法水平,推进民政部门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3.积极开展各类民政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为保证各项民政法律法规的正确执行,提高民政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近年来,民政部门积极开展各类规范化建设。自2005年以来,不断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窗口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动婚姻登记服务依法开展;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为主题的基层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狠抓基层低保管理服务质量;,开展了救助站规范化管理活动,积极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

作依法规范开展;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民政监管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制定出台了《宁波市殡葬执法工作暂行规范》、《宁波市民政系统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意见(试行)》。

二、当前法治民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政政策法规建设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民政政策法规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民政工作对象日益扩大,民政职能不断拓展、延伸,民政工作的重心发生转变,民政工作多元化、社会化特点不断凸显。与此相比,民政政策法规建设仍然滞后:第一,现行的70余部民政法律法规规章,以部门规章为主体,整体效力不高,影响了民政工作的地位和职能作用的发挥;第二,部分领域如慈善事业、养老事业、社区建设、福利企业管理等方面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法规规章,在社会救助领域,尚无统一的社会救助法,从而导致在日常管理上缺乏统一性、稳定性,职责定位不明,欠缺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手段;第三,部分法规严重滞后,如居委会组织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殡葬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甚至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从而在工作实践中造成两难的尴尬处境;第四,部分法规规章的立法质量不高,存在着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或笼统、可操行性不强,职责界定不清,有禁止性规定无罚则、有权力规定无责任规定等问题,

从而严重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执行效力。

(二)民政执法工作不能适应社会事务管理的需要。

1.执法意识淡化。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民政工作的边缘性、分散性、临时性等特点,导致民政部门领导干部习惯于采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民政工作,执法意识淡化。有些执法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担心因执法不当而惹麻烦,从而对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力度不大,造成民政部门行政执法刚性不强。

2.执法力量薄弱。长期以来民政部门编制短缺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执法力量薄弱与执法监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社会组织监管领域,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迅猛发展,截止年底,我市登记的社会组织达10120个。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增强行业自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一些社会组织违法违规现象伴随产生,操纵企业涨价、借评比乱收费、假慈善牟私利等不规范问题陆续出现;此外,大量社会组织未纳入登记范围,其活动基本游离于政府管理体制之外,暴露出管理薄弱、活动无序等突出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组织发展的正常秩序,也严重损害了社会组织管理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3.执法体制不顺。民政部门的很多工作由于牵涉面广,如社会组织管理、殡葬执法、地名执法等等都牵涉到其他政府部门,在职责定位上与其他部门相互交叉,界限不明确,且民

政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执法手段,使得执法工作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需要依赖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最终导致在实践中民政执法困难。在殡葬管理问题上,原有的殡葬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内部业务处室与殡葬管理所之间职责界定不清的问题,也影响了殡葬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4.缺乏专门的执法机构。民政部门的监管执法职权分散在相关业务处室和单位,与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不分,此种“各自为政”的业务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得民政部门的执法力量分散,多头执法,无法形成统一的执法队伍,监管执法无法完全到位;另一方面,监管执法工作与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不分,对民政事务的管理上存在着用行政管理手段代替监管执法的情况。

(三)民政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

1.民政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滞后。目前,我市民政部门尚未设Z法制工作机构,法制工作一般都由办公室等综合机构承担,且法制工作人员配备力量单薄,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专职的法制工作人员。法制机构建设的滞后与日益繁重的法治建设任务不相适应,就市局而言,无论是在对内的法制监督、咨询、指导,还是对下级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指导、培训及检查考核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直接导致法制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直接影响了民政系统整体法治建设的推进。

2.监督制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各项政策法规以及制度得以正确执行的有效保证,同时也是防止权力腐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市局在构建监督制约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与法治民政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部门内设处室之间的工作相对独立、分散,相互制约性不够;监督工作的法制化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监督与制裁的衔接不够紧凑,后者往往软弱无力等。

三、加快推进法治民政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在转变认识上下功夫

首先,要将法治民政作为整个民政工作的一个理念,不断强化法治观念,切实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公民义务本位和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转变;二是从依法治民、依法治事向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转变;三是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强化政府责任转变。其次,为使法治民政成为整个民政工作的一种运行状态,要将法治民政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来建设,不仅要依靠民政法制工作机构的大力推动,更需要民政系统所有民政干部的合力推动,要将法治民政建设融入各项民政业务工作中,融入各项内部运行管理工作中,融入每个民政干部的日常行为之中。再次,法治民政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法治建设

的推进而不断推进;同时法治民政的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民政的实际情况,遵循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稳步向前推进。

(二)在提高立法质量上下功夫

法学家指出,法治不仅意味着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且要求法律本身是“良法”,也即“良法之治”。因此,法治民政建设要在不断健全完善民政政策法规体系、弥补立法空白的基础上,更要不断提高民政立法质量。要找准立法定位,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情况,切实增强立法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要增强大局意识,要摈弃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统筹考虑部门之间、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增强立法的协调性、统一性;要坚持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相结合,把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紧密结合起来,用法律规范引导、推进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改革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证立法的公平性、合理性,要实现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在法律制度上的平衡;坚持权责一致原则,权力与责任要挂钩、权力与利益要脱钩,做到“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控权要到位、监督要有力”;要提高立法技巧,坚持立法工作的原则,切实增强法律条文的准确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三)在提高民政执法水平上下功夫

1.加强执法保障。积极建议,努力争取,通过增加人员编制

或合理调配等手段,进一步充实民政执法力量;为民政执法机构配备执法工具,提供充足的执法经费保障,从而为执法工作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2.探索改革执法体制。在原有的殡葬执法机构基础上,探索成立综合性民政执法机构,组建专门的民政执法队伍。一方面,整合民政执法力量,解决民政执法力量分散的问题;另一方面,将执法监管工作与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相分离,提高执法工作的专业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增强执法权威。在组建专门的民政执法队伍的基础上,统一民政执法人员的服装和徽章,增强民政执法人员的可识别性,提高民政执法工作的权威性。

4.加强执法监管。严格执行民政执法公示制,全面推行民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民政执法考核评议制度,落实民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内部监督制度,全面贯彻“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有错必究”的要求。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内外结合的民政执法监督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各种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违法乱纪行为。

(四)在改革完善系统内的管理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1.加强民政法制力量配备,努力推进民政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我市各级民政部门要将加强民政法制工作力量的配备摆上议事日程,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法制工作力量,一时无法增

加人员编制的,也要调整内部人员岗位职责,尽量配备法制工作人员;同时要将法制工作机构建设作为一项目标,努力争取,逐步推进。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办公室在推进法治建设方面的作用,加强法治民政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逐步实现法制工作由“虚拟”向“实体”转变,努力推进法治民政建设。

7.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篇七

本报讯(记者 林鸿)近日,我市就推进中心镇科技进步工作出台《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心镇科技进步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近年来,全市各地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和开展创建科技强镇(乡、街道)活动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全市科技进步水平逐步提升。但科技进步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基层科技创新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中心镇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科技创新工作的龙头。我市计划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以镇综合科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补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以镇科技管理机构和镇村两级科技分管领导为支撑的科技管理体系。

就加快推进此项工作,《意见》明确了8个工作任务: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交流,提高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资源;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农技推广服务力度,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8.关于提升我市银行服务质量的建议 篇八

为此建议:

一、增加服务窗口,增设自助设备,提高服务效率。相关部门尽快针对我市建设现状及规划,调研网点布局。在城北新区、城西新区应尽快增设营业网点,主城区各业务量大的营业网点应实行弹性工作制、弹性工作窗口的措施。在我市各高校、大型医院、中学内外增设营业网点或增加自助设备。推广使用自助存取款机,提高自助设备单日转账限额、单日取款限额和单次取款限额。加强引导服务,实施现金业务和非现金业务分离,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缩短交易时间等。

二、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开展各具特色的优质服务评比。建议以月为时间单位,实施“星级服务”考核,挂星上岗。要切实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大力开拓优质客户。通过建立优质客户档案资料库,采用各种方式与优质客户取得联系、进行沟通,节日时为客户送上祝福和问候;平时经常举办各类座谈,听取客户意见,以利改进工作。对重点客户要及时告知利率调整、理财讲座、国债发售等重要信息。此外,还应在营业厅增设复印机、书报架、饮水机、雨具架、播放背景音乐等,让客户来了心情好,感觉舒适,觉得到银行办业务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加强对银行营业网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柜面人员的形象、素质。银行柜面人员的形象与举止对客户评价服务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一线柜员必须做到面带微笑、“三声”服务。同时按照量质并举、绩效挂钩的原则,对柜面人员实行既有数量指标、又有质量指标的工资分配考核办法。在服务质量考核中,要考核工作差错率、顾客满意度等,尤其是对顾客投诉,经查实确系柜面人员因素引发的,要严肃处理。

四、加大对客户的风险意识宣传教育。针对理财产品宣传,要加大对客户的收益风险意识的宣传,及时进行风险提示,严格遵守理财产品真实性宣传的要求,端正客户预期。同时提升自助设备安全性能、加强网上交易安全监控。

9.我市城市建设管理的思考建议 篇九

一、要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建设。严把土地出让关,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内零星住宅建设,不断提高土地综合开发率;建立合理有序的经济适用房分配制度和住房困难户廉租房制度,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

二、要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坚决纠正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职权的现象。

三、要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用设施管理权的经营,如道路、公交车、广告牌等等。探索建立卫生保洁、灯光夜景、物业管理审批制度,对新开工房地产项目、单位新建办公楼的卫生保洁设施、灯光夜景工程和物业管理进行立项审批,对违规建设的不予立项或验收报备。

四、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开发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社区文化。建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我市城市文化开发活动。

五、要全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加快特色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展示文化成果、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对外影响力的经济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展示富于地方特色的优秀精神文化作品。

10.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篇十

一、加快

城市建设,必须拉大城市框架。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必须开拓新城区。××中心城区东临鄱阳湖,南依庐山,北靠长江,区内水系交错众多,城市发展受限,从地理位置看城市主要发展趋势是向西发展。八里湖水质优、环境好、空间大,是建设新区的首选之地,××城市建设要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目前之急的是首先做好三大工程:一是为了改善八里湖地区的交通条件,开辟新、老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好长虹西大道。二是为了营造八里湖周边景观、提升八里湖品位,为新城区的文秘杂烩网建设做好铺垫,推进环八里湖岸线的环湖路工程。三是根据城市防洪排涝需要和为了改善八里湖水质,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推进十里河改造工程,尤其是截污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这三项工程均是新城区建设的铺垫工程,将对全面推进八里湖新区的建设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加快城市建设,必须强推项目建设。项目是城市建设的抓手,抓城市建设就要推进项目。今后每年必须新开工10~20亿元的城建项目建设,按照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个施工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机制,做到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我局负责长虹西大道项目建设。为此,我局成立以局长为项目责任人、分管副局长为项目负责人的长虹西大道工程推进管理办公室,从全系统抽调最精兵强将,成立项目征地拆迁、前期手续、综合保障、实施www.管理等若干小组,集中办公,每两日一调度,一日一汇总,发现问题当天上报,解决问题不过夜。与此同时,市建设局充分发挥城建系统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相关责任单位做好八里湖环湖路、十里河改造等其它项目的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包括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确保各个项目顺利推进。

三、加快城市建设,必须狠抓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安全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速度。认真抓住项目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把关。建立健全项目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狠抓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关,狠抓工程质量监督关,加大对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监管力度,把每个工程、每个项目都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优质工程,使之经得起社会的评价和历史的检验。

四、加快城市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建好一座城市,除了要有科学规划的蓝图外,还要看是否有精美设计、精心建造的经典作品做支撑。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强调精品意识,每上一个新项目,都立足高水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创优理念,确保“豆腐渣”工程与城建项目无缘,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实行全国公开招标,用规范的机制选拔了一批优秀建设队伍,并坚持施工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事事从细微之处入手,处处在精细、精致、精美上下功夫,从而构筑百年经典之城,形成眼睛为之一亮的精品工程,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特质和建设水平。

上一篇:游阳朔作文下一篇:药店营业员试用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