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实施方案(共15篇)
1.国学实施方案 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市局关于“一写一诵”的要求精神,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形成乐学乐读的良好氛围,特制订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意义:
1、在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古训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的身心在有趣、有益的活动中得到健全的发展,进一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活动,也可进一步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3、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4、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
成员:各班班主任、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为我校国学经典诵读辅导教师。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
三、诵读内容的选择:
以各年级《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为主要内容;各年级还可适当进行课外选读,如:
七年级:三字经、弟子规。
八年级:50首古代诗歌选读。
九年级:论语、孟子选读。
四、活动方式:
1、每次早读的时候,要抽至少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诵读。
2、每周一节的语文诵读课,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诵读,并讲解其中的精彩内容。
3、每周二教研组教研活动时,语文老师一起讨论国学经典中的难点,统一讲授下一周的内容。
4、到图书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时,语文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查阅国学经典中的相关内容与故事,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感受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热爱国学经典。
5、营造氛围,要让整个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班级精选古诗文、名言警句布置楼道、橱窗。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媒介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
6、每周布置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家庭作业,让父母子女齐背,形成浓浓的家庭文化氛围。
7、每次语文考试都要有涉及国学经典方面的题。
8、放假也要布置有关国学经典的作业。
9、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每半月至少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一篇读书笔记,在全校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览。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国学手抄报展览。
10、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和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挖掘国学资源,每学期每班至少召开一次体现国学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
11、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抄写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和班级黑板报比赛。
12、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级收集本班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形式有:国学经典吟诵、民谣快板、文艺表演、故事演讲等。
13、每天中午午餐时间播放国学经典朗读或者是国学经典音乐。
五、诵读措施
1.创造“三条途径”
听,即听广播。学校升国旗仪式后开设“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抄,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
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诵诗会活动,全校师生参加。诵读会分指定内容背诵、接龙赛、抢答、自由发挥表演等多种形式。通过举行这一活动评出优秀选手和优秀班级。对各班在吟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吟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对班级、教师也要进行奖励。
2.班主任要积极协调科任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与学生合作、竞争、交流,多发现典型,做好校内宣传,树立身边的榜样。要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开辟“古诗角”,争创书香班级。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经典、古诗中收获更多的益处,(例如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合作精神。)各班组织学生成立“古诗配画”小组,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课外学到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绘成题诗图,对于他们好的作品要给予鼓励,并定期展示;而一些适合于表演的诗,可组成“诗词表演组”,由教师选择与诗文有联系的音乐,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文;还可以由师生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古诗文。有一些古诗文通俗易懂,教师把它们改编成诗文剧让学生表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对于书法爱好者,可以指导其用宣纸写成的古诗文条幅。举办古诗书法作品展,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文的诵读。
3.在语文教研组中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4.借助于家长的帮助,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诵读经典、学古诗给予支持,让他们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诗还原生活——也就是看到某种景色,或在某个生活细节,引导孩子说出与之相映的警句、诗句来。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会更注重积累,并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的警句、诗句“内化”。
六、国学教师培训:
1、在教研组教师中展开国学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和国学诵读水平。
2、抽出备课组优秀者兼任国学培训教师,做到优秀资源共享。
七、评价体系:
1、班级评价:各班评选出状元一个,榜眼三个,探花五个,进士八个,举人十六个,秀才若干个。评选的方法每天背会所规定的内容可获取一张星星卡,得到三张星星卡可换取一张月亮卡,3张月亮卡就可换取一张太阳卡。拥用卡对最多的就可以评为状元。其次是探花,以此类推。
2、学校评价:学校在文艺汇演时由各班的状元、探花分别进行比赛,由各班选出的不同等级、不同方面的代表以年级相比,评比出“诵读之星”、“表演之星”、“绘画之星”的一、二、三等奖,进行宣传、奖励。最后由各班个人获奖积分评出 “书香班级”集体奖。
2.国学实施方案 篇二
课程的构建
1.课程研发原则
学生喜欢使用信息技术,却不怎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这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所以,只有将趣味、文化与技术有机融合起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使技术的学习为儿童的创作服务,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信息技术课,因此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
使用代码指令进行编程是只有少数对计算机进行过系统学习的人员才具有的能力。如果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的代码指令编程教学,肯定困难重重,教师只有让编程变得有趣才能吸引学生, 让学生轻松学习编程知识。
1教学软件的选择。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开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Scratch,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借助Scratch做出自己的动画、音乐,还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奇妙的沟通过程。形象、直观的积木式指令是Scratch趣味编程的最大特色,编程代码不再枯燥、难记。它是小学生学习和感受计算机编程比较理想的软件。
2课程资源的设计。为了使课程本土化,让学生喜爱,我们研发编制了 《国学趣味编程》拓展教材(如图1)。
拓展教材结合学校“学儒立人”办学特色,引入了国学元素和理念,在单元名称和单元导读中融入国学:华夏经典、 中华榜样、中国名著;另外,在课程中引入卡通人物小书童扮演学生的角色,陪伴学生一起学习;最后,教学范例和学生使用的素材都是卡通古代人物,让学生基于提供的国学元素素材进行自由创作。
(2)渐进性
课程按照认识Scratch软件功能与界面、顺序结构、循环结构以及分支结构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课程研发从学生对软件功能与界面初步认识,到简单脚本的制作;从最初觉得Scratch软件好玩,到运用流程图画出自己的思维;从模仿教学案例的制作到综合运用各种脚本创编数字故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Scratch的界面,了解其基本功能,感受用Scratch编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Scratch编写简单的脚本程序, 激发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
Scratch官方网站(http://scratch. mit.edu/)为学生们提供了分享创意作品和学习的网络社区。学生使用趣味编程软件创建编写属于自己的动画、游戏和数字故事,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创作与网络社区中的其他小伙伴们分享。
2.教材整体编排
《国学趣味编程》拓展教材设置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 分别是“华夏经典”“中华榜样”“中国名著”,这些主题将中华文化作为范例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玩”中掌握趣味编程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华夏经典”:初识Scratch、 角色对话、学习与分享。学生通过最简单的示例快速入门,认识Scratch软件功能与界面、学习脚本并分享作品。
第二单元“中华榜样”:人机交互、 载歌载舞、键盘触发。学习利用“当角色被点击一下”模块实现用鼠标触发角色;通过唱歌和跳舞的场景学习动作和声音脚本;学习键盘触发脚本。这一部分,以《司马光砸缸》为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创作前先想清楚自己要设计什么,并用流程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然后在创作中努力理解涉及的Scratch知识。
第三单元“中国名著”:以《西游记》为背景,导入声音、角色交互、自由创编。要求学生会使用播放声音模块播放音乐,利用广播和接收模块控制角色交互,综合运用各种脚本,创编数字故事。以故事为背景的编程创作生动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兴趣,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3.教材体例确定
每篇课例安排了学习目标、创意构思、设计舞台、添加调整角色、编写脚本、调试作品、练习等环节(如图2)。
“学习目标”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课的目标和要求。“创意构思”需要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和情境进行大胆联想,串编故事。学生根据构思“设计舞台”(导入单个或多个合适的背景图片),根据情节“添加调整角色”,根据构思“编写脚本”是关键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不断地“调试作品”发现问题,并调整脚本到符合自己的创意为止。
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笔者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当碰到新知识点时,教材中插入了大量的软件和操作的画面截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材中除了安排卡通人物“小书童”,还引入了代表Scratch程序的“小猫”,两个卡通人物用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材通过各种温馨提示穿插知识,鼓励学生, 如“你知道吗”栏目展示涉及各种小知识,“试试看”栏目鼓励学生自我尝试等。
课程实施
1.实施策略
(1)培养师资,储备人才
信息技术教师是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开发的初期,大家对Scratch这款软件比较陌生,所以购买了大量的教材进行自学。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Scratch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在一次次的学习中逐渐掌握了Scratch的编程和教学方法。
(2)组建社团,开展教学
学校将本课程作为我校的拓展性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确保每周有2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给学生上课。四、五、 六年级各班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 “趣味编程”社团的学习。
(3)研讨教学,优化课程
教科研活动是优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教科周、教研课、公开课、展示课等系列活动修订教材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课程开发与实施小组组织教师每学期开展一次教科周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校内的教研活动, 不定期开展公开课和展示课,充分研究 “趣味编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搭建平台,展示成果
学生的趣味编程作品,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展示,如Scratch官方网站 (http://scratch.mit.edu/)、MZ星球 (http://www.mzworld.cn/);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展示,如各级各类的创客嘉年华比赛活动、学校的科技节展示活动等。各种平台上的正面反馈信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使其学习充满了动力。
2.四环节教学法
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学习和自由创作。通过基础学习的范例教学,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自由创作阶段,使用基于学生创作设计的教学,让学生在创作设计中应用从基础学习阶段获得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其深层次的能力。笔者采用“四环节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在想象中联系”“在创作中建构”“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延续”四个环节。在Scratch趣味编程教学中,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四环节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际关系和自我导向的技能,不断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在想象中联系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教师以《司马光砸缸》《西游记》等故事为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学生是故事的导演,在他们的想象中,故事可以天马星空,可以联系学习,可以结合生活, 而教师应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知识是创作的基础。趣味编程操作看似简单,但知识和技能是有关联和层次的。从人物角色的移动,到键盘控制角色,从顺序的编程结构到复杂的分支结构,知识与技能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中寻找想象与知识的联系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动手的激情,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另外,还可以将编程知识与语文、 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知识结合,丰富学生的想象。
教师还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向学生推介一些设计思路,如设计妈妈和孩子间的对话,司马光和小伙伴捉迷藏的动画故事,创作唐僧师徒降魔的交互式动画,等等。
学生的创作主题来自教师的启发、 自己的提出,并最终形成自己初步的构思。
(2)在创作中建构
创作主题构思完成后,需要将自己的设想通过程序的设计表现出来。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解范例的方法,教师提供几个包含本课主题需要的操作分解范例,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支架构件,将新知识分解到几个范例中。
范例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范例角色的选择、趣味编程知识和技能的定位,以及如何生动有趣让学生喜欢,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
1打好基础。“导入背景”“添加角色”和“删除角色”是几乎在任何一个创作中都要用到的操作,是Scratch软件操作中最常用的基本命令,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只需结合 “范例”通过教师简单的介绍或是学生自学即可。
2举一反三。“添加角色”的操作有多种方法,设计的“范例”可以是在已有背景的基础上,用截取部分屏幕区域成为新角色来新增角色,也可以在“新增橘色栏目中”单击“添加”按钮。这样就使学生感受到了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实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通过一定的练习尝试,学生可以进一步运用规律,并很快形成操作技能。
3一气呵成。在讲解不是过于复杂的范例时,最好连贯地全部讲解完, 使学生有完整的印象。有些教师常常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怕他们不能一下子掌握这么多的步骤,而采用讲一点练一点的方法,这反而干扰学生的理解。
教师将学生合理分配到每个小组,小组成员在合作中分析、探索、实践,在研习分解范例的过程中,掌握趣味编程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取得了一定经验后,创作就会容易很多。这时,就有必要让学生给自己提出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设计任务。创作需要“定义—设计—评价—再设计”这样的循环过程。 与模仿设计相比,创作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小组合作、生生互助等各种形式的学习,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和谐的环境,因此这样的学习在很多时候比教师的指导更高效。此时教师只要在一旁激励、启发,扩展学生视野,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最后,学生在范例的基础上, 不断添加自己的创意,改进和完善范例, 形成拥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构建个人的知识与技能体系。
(3)在交流中反思
小组内作品交流、班级中作品展示和网络社区分享等途径,能让学生掌握作品交流的技巧和网络社区分享的方法。教师应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和网络评价等多个环节,全方位观察学生作品,通过讨论作品,让每位学生参与到反思和修改自己的作品中。在评价时,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最后,每位学生将作品中最满意的部分、不足的部分、 可以改进的部分等内容形成反馈表。
(4)在思辨中延续
一个优秀的作品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修改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品。 学生根据生生互评、师生评价及网络点评等反馈意见,可以修改或重新创作一个作品。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完成任务,他们会思考如何让作品更吸引人。学生为了完善作品,会给作品添加更多功能,也会主动地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并在完成作品后总结反思作品都采用了哪些技巧和功能模块,还能应用哪些模块使作品更加丰富等问题。学生通过不断构建知识与技能,让旧知识与新知识产生更多的学习联系,将学习活动带入一个新的 “联系”阶段,实现了学习的螺旋式上升和良性循环,也使知识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课程成效
经过两年的课程构建与实施,笔者对任课教师和参与社团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搜集材料和量表的分析,惊喜地发现有以下变化。
1.学生发展,素养提高,回归教育本源
(1)逻辑思维得到锻炼
学生在创建一个趣味编程项目时, 均是先设计一个初步的方案,然后通过Scratch中的各个模块的搭建,逐步实现自己的方案,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初步方案中存在问题和缺陷,则逐步修改完善,直至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有所收获。同时,学生在趣味编程的学习过程中反复观察和反思,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2)创造力得以提升
笔者采用“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量表,对参加趣味编程社团的28名学生进行测量。两次测量时间间隔为一学期(4个月)。从开放性、变通力、流畅力、独创力、精细度及标题6个维度用SPSS软件对各项能力进行分析。基于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学生在变通力、流畅力和独创力的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这证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习本课程,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3)信息素养不断提高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回答,对教材上的作品范例或教师的演示作品能积极修改、创新。课前打游戏的现象渐渐消失, 学生一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就会主动打开Scratch软件,进行作品创作。文本、图片、动画以及视音频都是学生开展趣味编程的资源,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了选择、创造、管理这些素材。 他们获得了创作的经验,提升了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作品会被他人评论、加星,还会被其他同学再创作,从而使学生从起初的“恶意”评价,转到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创意构思,让学习同伴体验到作为创作者的喜悦。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创作的意义,勇于挑战困难,不断学习。
2.教师成长,发挥辐射,凸显学校特色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闷地教书,在校内教研活动中,他们能主动提出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教学和教研活动,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也不断提升。
3.如何有效的实施幼儿园国学教育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国学教育;“蒙以养正 圣功也”;国学水平;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15-0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中国古书易经上说“蒙以养正 圣功也”蒙童时期把他养正培养他的正气这是圣人的功绩,不要养歪,养邪从蒙童时期我们就要教他走正道。而在幼儿这段时期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加选择的全部吸收。而国学教育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做事,如何读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内容,通过给幼儿讲解教育,他们很快就会背诵,而且还会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幼儿园进行国学教育时,用哪些教学方法更加适宜呢?经过教学的实践研究与经验的积累,有以下方法: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这是人睁大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利用现成的工具与环境发生主动交往的最初时期;是在心灵中构建色彩斑斓的一幅幅外部世界图像的时期;也是开始用词、语言与成人及其他人交换信息、情感、需求、欲望,从而建立起最初的、社会交往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的时期。幼儿已经懂得“我”指自己。会用“我……”来表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要求,并学会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与方法。
幼儿园在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基于幼儿现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形式上要采取了幼儿喜欢的体验式、探索式等活动,让幼儿调动各种感官,实现色形声乐的有机结合。本着“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以中国传统经典为课程内容的依托,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内容上选择了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三字文》等内容,字数上也从三字句,五字句,到七字句。分别对应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国学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诵读,让幼儿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通过诵读,让幼儿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精华与幼儿的成长节奏合拍,促进和谐发展;通过诵读,让幼儿拓展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培养文学爱好,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师的师资水平,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
教师要向幼儿进行国学教育活动,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组建国学评鉴小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的认知水平,了解、背诵或熟读国学经典作品,并且掌握教幼儿背诵的方法,使幼儿了解其中的正确含义,并学会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教育。具体做到:
1、抓学习,促进教师对国学专业成长认识,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组织教师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所,学习交流,请专家来园讲座、指导教学等,教师统一思想,明确了认识,“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强弱,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幼儿园国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但要真正提高教师国学专业水平,需要脚踏实地,制定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才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提升。
2、抓培训,利用多种形式,提升教师国学专业水平。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的国学专业水平,首先要加强规划,有效落实。设立了“幼儿国学教育研究室”,重点就教师国学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今年我们将申报“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的研究,其次采用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工作,制定了中、长期教师国学专业发展的规划,短期培训计划,就教师目前的专业水平,采取突出重点,制定措施,分步实施,有效推进。最后分层培训与指导教师开展“为人、为师、为孝”等主题活动。同时请专业特长教师进行基本功展示,尽快让教师提升国学专业水平。
三、重视宣传效应,大力宣传国学精神,引起社会关注
首先在环境创设上为幼儿提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养,使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园所传统文化环境的创设,全面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真正把园所文化扩展到孩子们的一切活动场所。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落实在每一处地方。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通过每天播放《弟子规》、《三字经》视听光盘及教室环境周围布置展板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幼儿及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及《家长园地》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国学对幼儿人格、道德品质、情操、精神风貌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通过新闻媒体、大型活动引起社会效应,向社会宣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社会认可。
四、开展国学教育交流,提升家长文明素养
家长进行国学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组织开展了“国学教育交流活动”,活动以“传承中华美德 惠泽万千家庭”为主旨,通过对“凡出言 信为先 言必行 行必果”的理解和诠释,使家长掌握教会幼儿学习国学的方法,这样家长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对幼儿的国学教育活动中来活动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积极配合,收到良好的提升效果。同时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开展了让家长搜索收集民风民俗、网上祭奠祖先英烈、感恩系列行动等主题活动,让家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4.国学经典活动实施方案 篇四
一、比赛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校园
二、比赛目的
通过组织学生经典诵读,小品,舞蹈等比赛的方式,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经典的兴趣,增强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营造中华经典古诗文的浓厚学习氛围,积极推动国学经典动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
三、比赛时间 : 2015年4月19日
四、比赛地点 : 前操场
五、比赛对象 : 全体学生
六、参赛要求
1.以班为单位参赛,着装统一,整齐大方参加。
2.比赛内容由各班自行从《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书中去挑选,尽量配乐。比赛形式由各班自行安排。
七、评奖办法
1.邀请学校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根据各班的诵读形式、表演特点及诵读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
2.根据比赛情况和现场评分,分年级设奖。一等奖:2个
班级量化加5分
二等奖:1个 班级量化加3分
三等奖:1个 班级量化加1分
八、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九、人员安排 会场布置:政教处 组委会:语文组
评委: 朱炎 钟馨 罗晓菲 米雪 郑健民
5.谢圩小学国学经典实施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通过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典雅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决定在我校实施“国学经典进课堂”主题活动。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 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经典诵读学习活动 和习练书法,使中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把中 小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怀传统 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三、活动的构想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内容广泛。学校此次活动拟从“国学”丰富广泛的内容中选取适合学生接受,能联系现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逐渐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
根据学校实际,此次活动拟以“国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孝经》等内容为核心内容,通过早读课、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等适宜的课程中调剂,保证经典内容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并能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形成良好品行。
四、活动组织机构
本次活动设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
组 长:刘传品
成 员:侯雪营 谢保图 谢传龄
工作小组:刘国会 黄志国 杜梅 崔培 谢传会
五、活动实施步骤
1、制订“国学”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
2、学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讨论活动方案,并修改完善,统一思想;
3、宣传动员,组织工作小组会,布置具体工作,在校教职工大会作广泛动员宣传;
4、制定“国学经典”学习范围;
5、国学经典进课堂具体实施;
6、国学经典进校园成果展。
六、活动实施具体内容
小学一、二年级:诵读《三字经》,古诗10首。
小学三年级:诵读《千字文》,古诗20首。
小学四年级:诵读《弟子规》古诗30首。
小学五年级:诵读《百家姓》,古诗30首。
小学六年级:诵读《孝经》,古诗40首。附:以上各级内容,按排的先后顺序背诵。
七、严格检查
学校将诵读经典纳入教学常规工作,诵读情况由教导处检查,每月每班要小结一次诵读情况。每班确定一名学生记录每节经典诵读课的诵读情况。学校每月考核一次诵读情况,主要通过查记录、询问、抽查学生诵读(查熟练程度)和背诵(是否背得)等形式进行检查考核。
八、诵读要求
1、各班应无条件完成年级段安排的诵读任务;
2、遵循尽早读、老实读、大量读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3、诵读形式灵活,方法多样;
4、经典诵读课以诵读为主,一般不做过深地讲解。
九、实行奖惩
1、定期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对诵读成绩优秀的班级及班主任、经典诵读课任课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2、对认识不到位,消极对待经典诵读工作,影响学校或班级开展经典诵读,诵读成绩差的相应班主任、经典诵读课任课教师要予以批评教育,考核及各种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谢圩小学 2014年9月10日
谢圩小学“国学经典进课堂”
实施细则
谢圩小学
2014年9月10
6.初中部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篇六
为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特制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意义:
1、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践行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践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古训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的身心在有趣、有益的活动中得到健全的发展,进一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活动,也可进一步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3、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4、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邹庆平
成员:李宝成 陈国胜 王凤英
本班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 典诵读辅导教师: 各班语文教师
负责教师: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
诵读篇目:
《尊师》、《劝学》、《论语》、《大学》、《孝经》、《正气歌》、《赤兔之死》、《少年中国说》、《尊师》、《三字经》
四、活动方式:
1、每次语文早读的时候,要抽至少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诵读。
2、每周利用一节的语文,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诵读,并讲解其中的精彩内容。
3、每周教研活动时,语文老师一起讨论国学经典中的难点,统一讲授下一周的内容。
4、进行课外阅读时,语文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查阅国学经典中的相关内容与故事,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感受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热爱国学经典。
5、营造氛围,要让整个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班级精选古诗文、名言警句布置楼道文化墙。在校园广播、板报等媒介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
6、每周布置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作品,让父母子女齐背,形成浓浓的家庭文化氛围。
7、每次语文考试都要有涉及国学经典方面的题。
8、放假也要布置有关国学经典的作业。
9、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每周至少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一篇读书笔记,在全校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览。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国学手抄报展览。
10、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或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挖掘国学资源,每学期每班召开两次体现国学主题的班队会,让学生畅所欲言。
11、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抄写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和班级黑板报比赛。
12、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级收集本班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形式有:国学经典吟诵、童谣快板、文艺表演、故事演讲等。
13、每天中午午餐时间播放国学经典朗读或者是国学经典音乐。
五、国学教师培训:
1、在教研组教师中展开国学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和国学诵读水品。
7.国学实施方案 篇七
在中国,战争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无数的谋伐决断构成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最高政治智慧与艺术智慧。在中国战争史上,有一部非常重要的军事著作,它就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肇始以来,巍巍5000年,留下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时间掩不去其魅力。读它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兵,狭义说就是战争,广义包含政治军事等等。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战术、战役、战略3大层次。毛主席说:“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的胜利,也许能扭转一时的局势,但是,战略上的失误,却往往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古来有迦太基对罗马,项羽对刘邦,都是战无不胜,一战而身死国灭,图为古人扼腕!比较近现代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加感性的认识到《孙子兵法》里的智慧。抛开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不论,单纯的从“为兵”角度评论二战时的德日两国,都是战术上不无可取之处,但是战略上的短视却导致了它们的彻底失败。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科学发展观。我们说“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已丧失其生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又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多以不用。就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伟大英名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也都有不合时宜的论断、观点等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扩展其思路,发扬其内核,扬弃其道理,发展其内涵。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记得阿奎那曾经提出“人包容于宇宙之中,因此人的理性也包容与宇宙的理性之中”,就是这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中从统一“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退。商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智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而不是靠拼价格、拼成本取胜的恶性竞争。因此,要想取的竞争的胜利,就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智慧,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才是企业最高的战略目标。许多企业还常常会利用广告效应,为产品制造一种声势,赋予商品一种商业以外的意义,从而使商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消费者认同,顺利的打入市场。我们利用《孙子兵法》中孕育的不变的真理内核,往往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只要一个组织,无论公司、甚或班级,就有斗争,就有竞争,就有管理,《孙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难道不是么?无论我们在商业竞争里,无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这都是必须的。不了解情况,就像缘木求鱼一样,难。中国最伟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每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爱好,引导学生的需求,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最好阐释。
总之,《孙子兵法》既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不可抹杀的价值。
8.国学中的国学 篇八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出版过多种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学术专著和两种散文集。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是中文系(也叫汉语言文学系)的一个传统专业,主要基础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包括文字、语音、词汇、语法、方言等方面的内容。
经过一番思索,我选书目的标准是:原创性和系统性。所谓原创性,包括原典、创造两个方面,资料、方法都包括在内了;所谓系统性,指有限的几本书要基本覆盖一个学科领域,对本科学生而言,专业知识范围宜宽不宜窄。这里提供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本科学生必读书目”,基本上都是古书。对一般本科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些深奥,困难不小。而这,正是为了体现为学当“取法乎上”的意思。好在,学习者对于浅显明白、循序渐进、最新成果等方面的诉求,都有教科书予以提供,加以满足。所推荐的著作,同学们一时间难以完全读懂,不必着急。阅读这份书单的主要作用是,一窥门径。这些著作,就是专门研究它们的学者,也是活到老、读到老的,而且谁都不敢说自己彻底读懂了它们。
此外,现在的人们喜欢谈国学。我所推荐的这几种著作,可说是国学的基础,国学中的国学。
《说文解字》,许慎
东汉许慎,生前有“五经无双”的名声,他是一位研究经学的权威。众所周知,从经典著作问世的先秦时期传到汉朝,汉语言文字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们阅读孔子等儒家学者留下的著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语言文字上加以注释,疏通。因此,在经学的名下衍生出了“小学”,研究文字的形音义,即语言文字之学。作为经学家,许慎撰写《说文解字》的目的,主要是为经学服务。换言之,《说文解字》是一部阅读经典著作的工具书,一部带有规范性质的字典。但是,由于许慎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说文解字》是一部思虑周详、体例完善的著作,加上其所处的时代去古未远,使得这一部字典成为我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具有集大成的水准和成就。直至今天,它仍是研究古文字学、甲骨学最重要的参考著作,一座无法绕过的桥梁。
《说文解字》行文极其简括,但用词古奥,阅读难度很大,也缺少趣味性。因此,作为初学者,不妨参阅若干专门研究《说文解字》的后人著作。最具系统性且容易读懂的,是当代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的《说文解字通论》。比较有难度的是清代几位学者的《说文》学著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这些著作,分别在形音义等方面各有擅长,或旁征博引,或深入浅出,各有特色。
关于《说文解字》,有个情况值得一提。大家都知道,现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人物鲁迅、周作人兄弟,都是有着深厚国学基础的作家。他们的国学修养,跟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有一定的关系。从保留至今的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等人的听课笔记看,章太炎当年讲《说文》,是一个字一个字往下讲的。
《切韵》,陆法言
如果说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研究汉字字形的著作,那么,《切韵》则是主要研究汉字读音的著作。正如《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切韵》则是音韵学的第一经典著作,二者在各自领域地位相埒。
《切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后,士大夫阶层的一些人对当时方言分歧、文字缺少明确的标准读音、前人和当时学者的音韵学著作语音标准纷乱等现象,感到不满。一次类似沙龙的家庭聚会上,八位有学问的官员,于夜永酒阑之际,随意地讨论起读音的问题来。讨论显然是认真而热烈的,最后也达成了许多一致的意见。因此,主人家的公子陆法言就在其中一位的提议下,笔录了他们讨论的纲要。几十年后,陆法言在退出官场之后,教授学生之余,根据当年八位长辈那次讨论的纲要,结合自己多年的访学、潜心研究,撰写出了《切韵》一书。
显然,陆法言撰写《切韵》,除了传播先人想法之外,他本人也有规范字音的愿望。书名中的“切”,意思是“正”,就是规范、正音的意思。
书的内容性质,《切韵》跟《说文解字》有相同之处,都是字典,都逐字解释。所不同者,《说文解字》按部首编排(把汉字分为540部),《切韵》按读音编排。先按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接着按韵部排列,一共分出193个韵部。每个韵部内部,再按声母的不同,分出小韵。每个小韵的第一个字下边,用反切的方法注出读音。这样的编排和反切注音,等于分析、归纳出了一种当时的标准语大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体系。
《切韵》成书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时当中古,因此被当成典型的中古音系。研究汉语音韵学的人,把《切韵》当做桥梁,当做出发点:上推上古音,发展出古音学;下绎近代音,发展出今音学;将其展示为图表形式,发展出等韵学。《切韵》在研究汉语语音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切韵》问世不久,即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官私增补、修订者络绎不绝,唐朝有孙愐的《唐韵》,宋代有官修的《广韵》、《集韵》,因为这些增补修订本的流传,原本《切韵》反而湮灭了,只有几种残缺不全的写本流传下来。因此,今天研究《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系,主要根据是保存完好的《广韵》。
跟《切韵》相关的几种著作,也不能不读。当年参加讨论并且起了重要作用的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其中专谈读音问题的《音辞篇》,跟陆法言《切韵序》有相通之处,是研究《切韵》音系及其性质的重要参考文献。当代著名音韵学家周祖谟先生的《广韵校本》,是诸多版本中校订较为精审的一种。清代音韵学家陈澧的《切韵考》,发现了利用《切韵》反切上下字研究《切韵》声母、韵母的系联法,这是中古音研究的重大发现。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系联法的价值远不止研究《切韵》,还可以应用于研究所有反切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制的《汉语方言调查字表》,虽然主要用于调查汉语方言语音系统,进行古今声韵调对比,但是,如果能用心阅读,它也是非常好的了解《切韵》音系具体情况的读本。
《尔雅》
《尔雅》著者是谁,自古以来,有周公、孔子门人、汉儒等不同说法。《尔雅》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堪称辞书的开山之作。
现代学者归纳《尔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是以雅言(古时候的标准语)解释方言和以今语解释古语两个方面。我们知道,《说文解字》、《切韵》都是字典,都有释义的内容。《尔雅》不同于它们的地方,主要是编排方法不同:《说文解字》按字形部首,《切韵》按读音,《尔雅》按事类和义类。显然,《尔雅》更像今天的百科全书。因此,阅读《尔雅》可以丰富我们古代语言、百科方面的知识。举例来说,《释亲》一篇,可以让我们知道,我国关于人伦的各种称呼。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关系,在《尔雅》中都有记载。
为了更好地理解《尔雅》,扩展有关知识,还可以阅读晋代郭璞的注、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
《释名》,刘熙
东汉刘熙《释名》编排体例,类似《尔雅》,也是逐条训释。客观地说,释义本身无法跟《尔雅》相比,但是它自有特点:大量使用声训方法。具体地说,其声训条例分同音、双声、叠韵三种。《释名》中的声训,因为是前人及当时声训成果的汇总,对于我们了解古人关于词语声音跟意义的关系的认识、研究古代音韵,都是有用的材料。
《释名》历来传本,缺讹严重。清代王先谦将毕沅《释名疏证》、成蓉镜《补正》、吴翌寅《校议》、孙诒让《札迻》加以集萃,成为《释名疏证补》,是阅读《释名》不可或缺的辅助著作。
《方言》,杨雄
《方言》全名《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轩,一种轻便马车,古时候朝廷派出采风官,到各地了解风土民情,包括语言。口吃、有强烈的流芳百世思想的杨雄,搞过文学创作(写过《甘泉》《羽猎》《长杨》等赋),写过哲学著作(《太玄》《法言》等),喜欢研究古文奇字(写过《仓颉训纂》),也曾亲自调查方言。调查的方法是利用当时汉朝类似今天“两会”的机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限于财经统计方面的官吏)调查各地方言词语,然后整理,编排成文,类似今天的方言词典。这就是《方言》。
《方言》全部只有11900余字,词语675条,篇幅很有限,不像是完整的著作。但是,它作为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的意义相当重大。再者,它所记录的词语,也是我们研究当时方言、语音的重要资料。
晋朝的郭璞给《方言》作过精彩的注释。利用郭璞的注释,可以看出汉晋三百年间词语变化的一些情况。清代戴震的《方言疏证》和钱绎的《方言笺疏》,当代学者周祖谟先生的《方言校笺》,都是阅读《方言》的重要参考书。本人所著《秦汉方言》,曾利用杨雄《方言》等资料研究秦汉时期的汉语方言和音韵。
9.国学经典培训方案 篇九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培训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真做好2010年中小学、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及考试工作的通知》,(渝教师函【2010】7号)精神和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2010年7月5日、6日相关会议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培训方案。
一、考试培训目的:
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考试是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考试培训,引导教师阅读经典,增长教师智慧、修炼教师人格,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二、组织机构:
组长:张强
副组长:廖国学、阳尚勇、陈建华
成员:邓辉、谭培才、刘华、唐姚、贺培凤、付小琴。
三、培训形式: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及教师自学相结合。
1.集中培训:第二周星期三下午由邓辉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在中心校远教室培训其他教师如何上网学习。第三、四周的星期一下午分别由阳尚勇、邓辉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在中心校远教室认真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
(一)、(二)。
2.分散培训:中心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年级组长利用课余时间负责指导、督促本年级组教师如何上网学习;
一年级:李孟坤
二年级:魏霞
三年级:李美英
四年级:周载玲
—1—
五年级:陈治萍
六年级:张从玉
村小由各村主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负责指导督促本村小教师上网学习。
倒庙:陈建华
铁马:陈善礼
荷叶:谭盛乾
大石:吴国华
光彩:罗明辉
三家:陈善全
3.教师自学:教师安排时间在重庆教师研修网上观看视频或下载《中小学、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国学经典读本》等材料自主学习。
四、要求: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不少于30学时,其中网上学习不低于20学时。每位教师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做好读书笔记并上交,撰写《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或论文一篇,上交学校,学校评选后推荐读后感和论文各一篇上交进修校,并将教师学习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2010年9月6日 重庆市大足县希望小学
10.国学活动方案 篇十
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并在师生中大力推进诗书达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二、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实施和安排
(一)诵读安排:
1.早课、语文课时间,语文老师组织诵读。
2.午间新闻时间,班主任组织学生诵读。
(二)活动安排
1.三月举行“国学润育”系列活动一“国学经典集体诵读活动”:
(1)初一年级14个班,组成三个方队集体诵读,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三字经》、《弟子规》等。
(2)初二年级16个班,组成四个方队集体诵读,诵读内容:《关雎》《无衣》《硕鼠》、《诫子书》、《论语》、《陋室铭》等。
(3)高一年级组成一个方队(200人)集体诵读,诵读内容:《爱国诗词》。
(4)高二年级组成一个方队(50人)集体诵读,诵读内容:《春江花月夜》、《古从军行》。
(5)教师组成一个方队(50人)集体诵读,诵读内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离骚》等。
2.四月“国学润育”系列活动二:
在初中段开展“讲古代名人故事”、“国学手抄报展览”的诗词配画活动
3.五月“国学润育”系列活动三:
在高中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国学经典书法展览”活动
4.六至七月“国学润育”系列活动四:
11.国学热的兴起与国学的发展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国学 传统文化 儒学 传承 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11-02
国学这一概念是在近代西方思想和技术逐步传播的同时而产生的,经过百年的发展,特别是进20年的进步,国学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思想,如何承继和发展国学已经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文化和思想话题。应该看到国学的深厚底蕴,要为国人钟爱国学而欢欣鼓舞,要为国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身的努力,在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培育出新时期适于中国、服务于世界的新国学。当前我们应该具有冷静而理性的思维,要从国学的发展上和途径上进行深入思考,要认清国学兴起的背景,明确国学在传播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全面地呵护和发扬将国学的精髓和实质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进行更好地传承的同时,更有力地改造国学,使其更加适合新时期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大局[1]。
1 国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1.1 儒学的重新兴起
进入到新时期,有识之士认识到应该在快速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要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特别是海外华侨和留学人员对于中华文化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形成了“新儒学”的基本认知,这为国学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和文化上的重要基础。新儒学认为中华文明应该告别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要提倡和谐和共同发展,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了国学非凡的生命力,使得国学不但在国内得以兴起,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地认同。
1.2 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
从“五四”运动开始“西风东渐”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仿佛距离我们渐行渐远,“言必称希腊”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导致社会上出现信仰缺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很多人对于此类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他们发现要想改变现状应该延续中华文化中传统的优良部分,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的重振达到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的重新洗涤和重构。当前全社会已经取得共识,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合理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才能够持续发展,也才能够以利于民族之林。
1.3 现代性的深入反思
现代性的反思始于20世纪末,在西方和中国的思想学界开始了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反思,他们看到了人类物质世界的丰富并没有带来更深层次的幸福,反倒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出现的弊端却给整个人类带来严峻的发展和现实考验[2],传统的现代性已经不能继续指导整个世界的发展,必须探寻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想。这时人们将目光转向了中华的传统文化,那种讲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在中西方的思想学界都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国学的长处和优势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发挥,形成了国学兴起的热潮。
1.4 文化归属感的兴起
中华文化具有特殊性,讲求认同和包容,这对于西方讲求竞争的功利性思想有着极大的超越性,特别在人们感到无助、困惑的时候,中华文化的价值就显现出来[3],特别是华人心灵深处的“回家”意识就会占据主体,在心理上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皈依,这是国学兴起的内在原因。
2 国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对于文化认知的不同
很多人对于30多年来西方文化的冲击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认为社会上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西方文化不适于中国国情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只要恢复传统文化和国学所有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这是片面的思想,不但会否定多年来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更会形成对国学的盲目崇拜[4]。
2.2 以民族性掩盖时代性
过于强调传统文化和国学的民族性,这种方式会导致以民族性掩盖时代性,使国学难以真正发挥传统的价值和作用,而且容易成为一种排他性的形态,形成狭隘的民族意识[5]。
3 国学发展的思路
3.1 以全面开放的目光来发展国学
在当前中国应该做到相互融通,东西合璧,要致力于建立包容性的、不断更新和创新的民族文化。平等的文化视角、开阔的文化胸襟、自觉的文化心态是目前最需倡导和确立的。只有在不断的吸纳、碰撞、交融更新的过程中,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才可能产生,才能使国学在当代获得准确的定位,也才能使国学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3.2 形成国学发展的新思维
国学应以和合的新思维、变通的新理念来解读传统文化。以和合的新思维和科学的态度,超越国学在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价值评价视野下的复古、守旧、保守观念;以变通的新理念超越中体西用、重道轻器的思维模式,以现代的新视角,超越国粹派、东方文化派的国学观、文化观,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精神,这是对传统国学的新诠释。
3.3 保持国学的主体意识
当前国学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保持、树立自己文化主体意识。对于国学既不要盲目自尊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有坚持自己的主体性,才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吸收外国文化的养料,来滋润本国的文化、发展本国的文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的复兴已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就必须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化内核,国学就为我们提供这一内核的关键。对于国学的兴起要抱有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同时要对国学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和判断,形成对国学传承问题的全面分析,达到对国学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广和普及。当前,我们应该珍视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国学,夯实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的根基,在不断融合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同时,实现国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振兴。
参考文献
[1]王彦坤.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8-145,156.
[2]戴伟.“国学热”的冷思考——基于中西传统文化差异的视角[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
[3]张冉.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与国学的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5-99.
[4]罗才成.对当前“国学热”现象的几点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27,30.
12.国学与企业文化 篇十二
所谓国学, 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之名, 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 号为“新学”、“西学”等, 与之相对, 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或“国学”。
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祖国五千年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可谓浩瀚宏富, 面对这些先哲圣贤留下的智慧, 今天如何将它们赋予时代的气息并焕发新的精神, 如何活学活用、古为今用, 如何取舍和扬弃是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深思的。
二、国学与企业文化
相对于很多从国外直接照搬来的洋文化而言, 土生土长的国学显得更有生命力。星火相传几千年的国学文化已经给我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毕竟它是在这片古老的国度根据中国的环境和人的特性提炼的, 所以我们学习起来感同身受, 颇有共鸣。国学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同样在企业也可以生根发芽, 抓住时机, 适时将适合自己企业的国学融入企业文化中, 建立国学型企业文化是众多企业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信认真对待和贯彻执行, 定能受益匪浅。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想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 但只要坚持, 一定是有成效的。经过一轮国学的教育, 相当于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建立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国学文化, 等同于一次对根文化的溯源和认同。
三、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来, 企业届掀起了一轮学习国学的热潮, 纵观很多企业学习国学的过程, 员工普遍感觉并未真正的领会国学精髓, 往往只是流于形式, 比如张贴空洞的标语, 空喊乏味的口号等等。结果是花了时间和精力, 收效胜微, 结果领导很累, 员工很烦。怎么样解决国学培训中的常见问题, 提高培训的质量, 是很多企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静下来冷思考。
首先, 明确学习国学的意义。必须认识到学习国学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只有每个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塑造优秀文化的基础。管理的最佳方式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靠道德修养的提高, 国学可以全面的提高个人的自我修养。
第二, 形成国学型企业文化。众所周知, 一流的企业靠文化管理, 制度的管理的成分不多, 所以要提高员工的文化自觉, 学习国学是最好的办法。学习切忌浮躁, 不可为了文化而文化, 应注重消化吸收, 只重数量, 不重质量, 往往欲速则不达。企业有必要建立学习型组织, 强调自我学习, 终身学习, 重视培养学习的习惯。
第三, 学习国学不是复古和倒退, 而是吸取其精华, 应予批评吸收。从历史中借鉴方法, 比如通过汲取《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里描述的历代管理治国方略启发治企之道。从诸子百家的学说和著作里借鉴管理思想, 譬如从儒家汲取“仁政”与“王道”的治理思想;从老庄学说里体会“无为而治”的治企之道;从法家“法、术、势”的思想里找寻制度建设的渊源和如何塑造领导权威;从墨家“尚贤”和“兼爱”的思想里体悟人性化管理的本质。从儒家经典《周易》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从《论语》、《礼记》、《弟子规》等经典里提炼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另外, 国学中迂腐过时的思想和办法明显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应予以坚决摒弃和抵制。比如儒家推行的官本位思想、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观念, 道家的消极遁世、不敢为天下先的退却观点以及法家的高压刻薄的治国之术等等都是不合乎当代潮流的, 是弊大于利的, 不利于建立和谐、科学、人性化的企业文化。
其实, 无论那一种学说, 均不能从中找到解决企业管理困难和问题的现成答案, 为今之计, 只有多学习、多借鉴、多积累, 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 用新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并加以深刻的思考, 进而让管理的境界步入更高的层次。
四、“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国传统国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经营决策、制度决策和思维方式层面的智慧启迪,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众多企业普遍感觉洋理论水土不服, 难以落地生根, 急切的呼唤国学回归。让国学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 与现代管理科学相辅相成, 形成以国学为里, 管理科学为表的文化体系, 国学和西学相得益彰, 缺一不可, 正所谓“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复兴, 如果我们众多的企业能领会国学的精髓并能应用, 实现中国梦将指日可待。
摘要:国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企业怎么样运用国学精髓塑造企业文化是很多企业面临的课题。理解国学并创造性的建设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是众多企业所迫切需要的。现在有些企业在建设国学型企业文化时有很多问题, 端正态度, 找对方法是任何企业都需要重视的。
13.国学经典活动方案 篇十三
一、活动主题
相伴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
二、活动对象
初2012级、2012级全体学生
三、时间与地点
五月底,体育馆或体育场
四、内容与形式
(一)初2012级:
1、内容以《弟子规》为主。
2、以班为单位集体现场抽签诵读《弟子规》部分内容(四个部分),每个班诵读时间在2分钟以内。
3、每个班以《弟子规》中的某句或几句话为主题进行创作,以短剧、小品为表现形式,内容要健康向上。
4、每班选送1个优秀短剧或小品参赛。
5、参赛短剧或小品演员人数为全班总人数二分一,节目不超过四分钟。
(二)初2012级:
1、内容以《声律启蒙》为主。
2、以班为单位现场抽签集体诵读《声律启蒙》部分内容(六个部分),每个班诵读时间在2分钟以内。
3、选择经典的古诗文内容进行表演,表演形式可以是配乐(表演、现场书法、国画)吟诵,歌唱,舞蹈,情景剧等,内容要健康向上。
4、每班
选送1个优秀节目参赛。5、参赛节目演员人数为全班总人数二分一,节目不超过四分钟。
(三)表演过程将穿插互动:
“亲子诵读活动”,由各年级分别选派亲子结对组各五组参加。
五、评分标准
(一)初2012级节目评分标准
1、剧本创作: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内容健康(25分);有创造性(10分)。
2、服装:符合剧情(15分)。
3、姿态:落落大方,自然,手势与内容相符,能表现人物性格(15分)。
4、情感:感情基调与内容相符,感情流露自然得体(20分)。
5、效果:有感染力,观众反映好(15分)。
(二)初2012级节目评分标准
诵读类
1、思想内容:内容健康、向上、思想性强(20分)。
2、朗诵能力: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节奏韵律明显(30分)。
3、艺术处理:感情充沛,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30分)。
4、精神面貌:自然大方、出入有序有礼、精神饱满、衣着得体(20分)。
舞蹈类
1、服装整齐、化妆效果佳(20分)。
2、动作新颖、整齐,节奏感强,表情自然、大方(50分)。
3、现场整体效果好(30分)。
歌曲类
1、服装得体、化妆效果佳、精神饱满(30分)。
2、歌声优美、音乐感强,观众反映好(40分)。
3、表情自然、大方(30分)。
情景剧类 评分标准同初2012级。
说明:本次比赛采用百分制,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每个演出节目所得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即为该节目的最后得分。
六、奖励办法
比赛分年级设集体奖一、二、三等奖,初2012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初2012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范例】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加深对英语口语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英语的平台,展现自我的舞台,形成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以促进共同进步,学校决定将于五月底开展&ld
quo;走向世界”第四届疯狂英语暨英语演讲比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活动主题
用英语点燃激情
二、活动对象
初2012级、2012级全体学生
三、时间与地点
五月底,体育馆或体育场
四、内容与形式
(一)疯狂英语展示活动:
1、初2012级:
活动形式:两个班级之间问答pk。
活动内容:
一、五班,一单元听力材料;
二、三班,二单元听力材料;
三、四班,三单元听力材料;
六、七班,四单元听力材料。
展示时间:十分钟以内
2、初2012级:
活动形式:整个年级分男、女生两个团队进行对垒。
活动内容: 课外文章:待定
展示时间:六分钟以内
3、各年级以班为单位全数参加疯狂英语展示活动。
(二)英语演讲活动:
1、初2012级:
比赛题目:my dream…
2、初2012级:
比赛题目:if i...,i will…
3、参赛对象;
初
一、初二各班选派一名选手参赛。
五、评分标准
1、语言:发音准确、吐词清晰、语调流畅、语速适当(25分)。
2、内容:详实、立意较高、文笔流畅、积极向上(15分)。
3、临场表现:着装整洁、仪态端庄、表情自然、声情并茂(15分)。
4、时间:三分钟以内(5分)
说明:本次比赛采用百分制,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每位选手所得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即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
六、奖励办法
比赛分年级设奖一、二、三等奖,初2012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初2012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14.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十四
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益于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在亲近中热爱经典,从经典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净化灵魂、启迪智慧,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在广大学生中打下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基础,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影响社会,使学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纯净社会风气、提振精神信心、构建和谐社会。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德为本、德智兼修。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要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使广大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形成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教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相合作。
2、坚持贴近生活、身体力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要针对不同年龄对象的特点及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要注意实践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广大学生在读经典的同时,自觉遵循传统道德规范,自觉在生活中运用。
3、坚持汲取精神精华、反对生搬硬套。要把经典诵读与坚持汲取当代生活、科学精神和革命传统相衔接。
4、坚持合力推进、典型引路。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功能,鼓励和组织广大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组织开展诵读活动。充分挖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在全社会营造国学经典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培养和发现好的典型,积极扶持,大力倡导,以点带面,深入推进。
三、经典诵读活动的对象和内容
全校各年级学生统一参与经典诵读活动。每学期诵读一本经典。诵读内容为《弟子规》。
四、诵读活动的基本方法
假期诵读,提倡学生和家长一起诵读,有条件的可做到把读经典与看讲座和家庭讨论结合起来。
在校期间诵读要做到以下四点:
(1)诵读:每天10分钟集体诵读《弟子规》原文。
(2)讲座:每周一个课外活动开展讲座,或组织学生观看专家视频讲座,或由学校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以解难答疑。
(3)对照座谈:每周开展一次学用国学经典讨论会。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对照经典要求,反思自身言行。亦可组织学生把学用经典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变化写出来,在讨论会上交流。
(4)展示与检查:每学期一次。以班单位,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经典诵读成果(体会)竞赛展演或经典诵读演讲;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诵读大家谈”征文竞赛和一次国学经典知识统一考试。还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组织演出,突出国学经典的文化韵味和教育内涵。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取得实效
1、建立机构,强化领导。学校成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校长XX
任组长,XX
任副组长,学校班主任为成员。各班要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和常规工作一道统筹安排,一并检查。
2、明确责任,全面展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班要结合本班实际,认真制订实施方案;要组织相关老师开展经典教学与研究;要建立相关制度,确保人员及活动经费。诵读原文学校免费提供,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要形成教务处具体抓、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天天抓、全体教师共同抓、所有学生都参与的活动格局。
15.四大国学导师怎么读书 篇十五
梁启超:读课外书为必修课
梁启超说:“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 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 便算完事, 那么, 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 并不是求学问, 你的人格, 先已不可问了。做学问的人不去‘自发’地阅读课外书, 文不识理, 理不通文, 最终将制约学术的创新。”在梁启超看来, 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 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 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注重记笔记:“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 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 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 (短的抄全文, 长的摘要, 记书名、卷数、页数) 。”
王国维:有批判地读书
王国维主张学生要广泛阅读不同专业范围的书籍, 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积极的休息。这一点与梁启超的“读课外书为必修课”有些类似。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王国维深谙此道, 他说:“如果缺少观点, 缺少见识, 读书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 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不能自拔。”如他对戏曲的定义便是从大量资料中提出, 并以其为标准, 重新审视中国戏曲。
陈寅恪:有校勘、有批语
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 其中有校勘、有批语。蒋天枢有文字记载陈寅恪读《高僧传》的批语:“先生对此书, 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就字迹墨色观之, 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 足见用力之勤勉……”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 成为他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不唯书、敢怀疑, 陈寅恪大量读书, 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和大人物说的, 陈寅恪总是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加以确认。陈寅恪在诗中说道:“天赋迂儒‘自圣狂’, 读书不肯为人忙。”这个“不肯为人忙”, 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不受已成观念的约束, 要有创见。
赵元任:熟读成诵
【国学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08-27
国学经典培训方案07-15
小学国学教育方案10-20
班级国学经典诵读方案09-12
2024年春季“国学经典”朗诵活动方案09-08
经典国学教育06-08
国学文学启蒙06-10
开心学国学06-28
国学诵读08-12
读了「国学」有感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