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9篇)
1.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篇一
第二章 英语词汇教学
第一节 当前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熟悉词汇教学的目的;2.词汇教学的内容方面,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严重缺失;3.词汇教学方法刻板;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认为语言就是语法+词汇,并将词汇单纯理解为每个单词的发音、拼写、汉语意义和造句,忽视词汇的实际使用功能;
(二)专家论语音教学
Micheal Lewis指出,语言是由词块构成的,词块组合构成篇章。教师应该教授使用中的语言,而不单单是语法规则下可行的语言。
第二节 解读词汇教学的目标
(一)解读各级词汇教学目标
小学毕业二级、初中毕业五级、高中毕业八级;
教学内容三方面:1.词汇知识教与学的目的性;2.四种类型词汇(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形式搭配);3.三个阶段分别掌握的词汇量:750、1900、3500
教学要求三方面:1.初级要求:了解熟悉;2.中级要求:理解表达;3.灵活运用;
(二)课标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学生年龄段、心理认知特点,对词汇教学提出不同要求,为教材编写,教学安排等提供指引,尤其是在教师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方面。
应从知识和使用两个层面掌握词汇,具体要做到从字面意思、言外含义、搭配、同义词、反义词、上位词、词组、构词法、习语等方面掌握词汇。
第三节 对比框架使用的案例
(一)有效的词汇教学技巧的思路:
1.把握所教词汇项目的基本特征;
2.明示所教词汇知识的教学目标;
3.预测学生学习该特征的难度;
4.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活动;
(二)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23页某段材料的教学为例,对比是否使用“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的区别;
第四节 运用词汇教学的策略
1.教师在词汇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2.英语词汇教学反思清单及解决途径
3.如何把握材料词汇的特征;
4.如何确定具体词汇教学目标;
5.如何预测学生词汇学习难度;
6.如何设计词汇训练活动;
7.词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篇二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选择,运用
游戏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又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功能于一体,能满足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体验社会角色的实践,使少年儿童在愉悦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成长的“营养”,对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因此,它是实施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精心选择和合理运用体育游戏是上好每节体育课的重要保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体育游戏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选择和运用游戏时要有目的性
体育游戏的选择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标准目标导向来确定,这对于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等,都有促进作用。
对水平一的学生选择和运用游戏时,可以以我国民族特色和外国比较典型的游戏作为教学内容,如“老鹰捉小鸡”、“钓鱼”、“投击活动目标”等。对水平二的学生选择和运用游戏时,要注重采用游戏的多样化、兴趣化、儿童化、游戏化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水平三的学生选择和运用游戏时,可以课程标准目标导向来确定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在课的开始可以利用学生唱儿歌、快快报数和体育小故事等形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准备活动中,可选择一些节奏操、韵律操或一般发展身体素质的游戏,来创造和谐课堂气氛,也可以让水平三的学生创编徒手操。在基本部分则要选择培养基本教材作为辅助练习的游戏,如:在进行立定跳远教学时,选择“小兔赛跑”、“跳单双圈”、“单脚跳”等游戏比赛;在进行跳远教学时,选择“小山羊过河”故事的游戏来吸引和启发学生。这些游戏既能激发学生学练体育的热情,又能改进和提高跳跃的动作质量,加快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在课的结束部分,可选择放松的游戏或放松的舞蹈等,使学生兴奋的大脑皮层及时得到调节,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二、选择和运用游戏时要有撘配性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多次地重复某一运动技能的练习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为了避免教学的枯燥,若穿插进行适宜的体育游戏,不仅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无枯燥乏味之感,而且能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选择教材的权利越来越大,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也可以选择更多的体育游戏作为教学的内容和联系的手段,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搭配游戏,也可以和学生共同根据教材内容搭配游戏。
如提高学生跳跃能力的练习,教师可以搭配“斗智斗勇”、“小青蛙捉害虫”等游戏方法;提高跳远能力的练习,可以搭配“比比谁踏得准”、“比比谁跳得远”、“跳远擂台赛”等游戏;提高学生奔跑耐力的,可以搭配“轮流领先跑”、“叫号领头跑”、“往返跑比赛”等游戏。通过多种变化和合理撘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尽情参与,积极动脑,越“玩”兴趣越高、越“玩”自信心越强,可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体系。
三、选择和运用游戏时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游戏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具有趣味性。选择游戏离开了趣味性,也就失去了吸引力。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主要来源于激烈的竞争,以及动作的设计和故事情节的编排,等等,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动作越新颖、形象,故事情节越浓,竞争越激烈,游戏的趣味性就越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提高技能、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教师采用“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教学方法可使小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逐步产生兴奋,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把课堂推向高潮。
在选择和应用游戏时,尽量克服单一、枯燥的游戏形式。比如,在游戏中为了争取胜利,激烈的竞争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就会引起学生的捧腹大笑。又如水平一的学生练习立定跳远,练久了,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为此,我们要用游戏的方法进行练习,改用“兔跳”进行练习,同时把单纯的一个接一个的“兔跳”改为“小白兔拔萝卜”,并给每组的排头学生戴上小白兔的头饰。这样游戏的情趣会更浓,竞争会更激烈,吸引力也就越大,学生练习的兴趣也高,练习效果就更好,学生也会很快地接受和掌握技术。
四、选择和运用游戏时要有艺术性
体育活动中的游戏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因此,在选择和运用游戏时教师要有艺术性,一方面要根据游戏的目的、任务、对象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游戏,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学生做游戏时的均等性,使学生在游戏内容、体力、智力、教育,与取胜的可能性上具有均等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并能提高素质。此外还要注意游戏的安全,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达到既学习技能,又强身健体的目的。
如要发展学生跑的速度,可以选择“往返接力跑”、“叫号赛跑”、“换物赛跑”、“追逐跑”等游戏;如要发展学生跳跃的能力,可以选择“快快跳起来”、“单足跳追逐跑”、“立定跳远比赛”、“青蛙跳荷叶”等游戏;如要发展学生投掷能力的游戏,可以选择“双手滚球比远”、“击球出圈”、“抛球入活动篮”、“上抛球比高”等游戏……
五、选择和运用游戏时要有创新性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德育为其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走势,以及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十分准确的把握,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到今天提出的必然课题。
“选择和运用游戏要有创新性”正是出于这一思想精髓的理解而采取的课堂教学改革对策,力图以此焕发体育课堂的活力,让学生体验自主创新的体育课堂生活,从而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游戏内容浩如烟海,但不是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我国幅员广阔,地域间差异很大,选编的游戏完全适用于所有学校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贯彻实施课程标准选编游戏教材的要求,体育教师可以在游戏教材的资源上,对一些体育传统游戏进行创新。如低年级“老鹰捉小鸡”可以是组织形式的变化、方法的变化、情境的变化、游戏名称的变化等。“老”游戏“新”开发,“一材多变”,在变化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通过多种变化、开发出一系列新颖做法,学生在游戏中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得到全面实现。
体育游戏是新课改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正确运用游戏法,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要重视选择和运用它,不断积累经验,创设一些有利于教学教育目的,这样有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游戏,使体育课堂教学富有生机,使体育训练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3.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篇三
【关键词】顺应论 英语商业广告 翻译策略 运用方式
前言
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语言,英语顺应论在英语商业广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英语进行翻译是英语商业广告的一个主要工作。良好的广告语,不但能够把商品的优势展示出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升企业效益,还能让众人对其留下深刻印象,成为语言中的经典。但是,由于受到民族之间文化、宗教、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影响,导致翻译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英语翻译水平,保证翻译后的广告语魅力和特点不变是翻译人员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进一步优化英语商业广告翻译策略选择和运用方式对于提高英语翻译水平、准确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顺应论的实质
顺应论也可被称为“语用顺应论”,它主要是由西方研究学者维索尔伦所提出的一个语言概念。他指出,语言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包含有内因以及外因两方面的因素,其本质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而不断进行灵活选择的一个过程。顺应性是语言一个显著特性,顺应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交际成功。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之所以不断进行选择以及顺应,主要是因为语言包括有商讨性、变异性以及顺应性三个基本特征。所谓的商讨性主要语言在选择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式,而是在灵活策略以及语用原则之上来进行的;变异性主要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顺应性主要是指对语言进行灵活变通以便达到交际目的。三个特性之间具有严格的顺序,密不可分。維索尔论主要是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关系、顺应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四方面对顺应性进行阐述。正确、灵活的使用语言是顺应论的核心内容,语言的变化也标志着心理、意识形态的变化。
语言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象征、蕴含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等等。每个国家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都会有所不同。伴随着语言顺应论的大力推广以及应用,翻译是获取语言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想真正的翻译一门语言,仅仅从字面上去进行直接翻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其国家的背景文化做出改变。尤其是对于英语商业广告翻译来说,对于翻译技巧更为讲究。当把顺应论应用在英语商业广告翻译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保证原意的基础之上,又不能与翻译后的语言国家母语使用习惯互相冲突的翻译原则之外,还要确保翻译后的语言带有广告性以及导向性,达到本质的宣传目的。
二、如何进一步优化英语商业广告翻译策略选择和运用方式
1.对目的语的语境进行顺应。维索尔伦认为,我们需要在具有明显交际价值的语言结构选择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对语言某一层次上的语言结构做出顺应的选择。对于每一种语言来说,语言标准和语境也会有所不同。在对语言运用中加入顺应论是极其有利的,特别是应用在英语商业广告的翻译当中效果更佳显著。英语和汉语是两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对于英语来说注重用语言形式进行衔接,而汉语在这个方面则没有太大要求。例如:在中国蒙牛企业中有这样一句广告词:“蒙牛,只为点滴幸福”,翻译成英文为“Little happiness matters”该英文广告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因为当把“Little”翻译成中文之后,与蒙牛企业坚持的销售宗旨存在偏差。很多使用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认为这个广告是缺乏合理性。如果那么多人质疑这个商业广告,则代表这个商业广告是不成功的,把若“Little”改成为“A little”,则在翻译之后就会符合广告的宗旨。
2.对目的语消费者心理世界进行顺应。心理世界主要包括有交际者的情感、个性、信念、期望、意愿等等。在英语商业广告翻译当中,要顺应消费者的心理世界,才能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消费者的心理世界一般包括有认知以及情感两个主要因素。例如:广告“钻石恒永远,一颗永流传”把其翻译为英文后为“The diamond for modem women, for you,for now,for ever.这句中文广告在我国受到了极大的认可,不仅仅是因为他使用了中文的五言绝句,让人朗读中非常顺口,最重要的是它顺应了消费者内心世界,希望商品永保品质价值,希望爱情永恒。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翻译者为了能够进一步顺应消费者的心理,通过运用重组法变换了句式,连续使用四个“for”。有此以来,翻译后的英语广告和愿意同样强烈节奏和情感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期望,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又如:在张裕特制的灵芝酒广告当中广告语“美女话西施,美酒推灵芝”。在这句广告语中主要运用了类比的方法,通过和“西施”的类比进而烘托出灵芝酒的美。但是由于国家不同,在消费观念、选择存在差异。如果在译文当中仅仅出现西施以及灵芝的拼音,那么这则广告比较难以被英语国家消费者认可接受。为了进一步顺应消费者的心理世界,在翻译过程中加上“the Emperor favorite ”等句式,不但使得译文与原文一样整齐,还保证了翻译后朗读同样具备顺口性,在保证原意不变基础之上更利于消费者的理解。
3.对目的语消费者的社会世界进行顺应。一门语言如何进行使用主要由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决定的。即文化表现方式、政策法规、宗教信仰任何外界信息都会给英语商业广告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例如:“衣食住行,有龙则灵”是我国建设银行中龙卡的主要广告语,把其翻译成为英文则是“Your everyday life is very busy;our Long Card can make it easy”。中西方在理解龙的概念上是有所差异的,龙在中国看来是正义的化身,但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却是邪恶的代表。为此,在进行英语翻译中,应该把“Long Card”表示龙,这样一来主观可信度得到了大大的增加。又如我国著名饮料品牌哇哈哈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广告语“非常可乐,非常选择”,哇哈哈公司自身所使用的广告语是“A special Cola.A special choice”,但对其直接进行翻译则为“Extraordinary Cola will be better”。这主要是因为如果直接进行翻译,与英语母语国家的制定的相关政策发生冲突,而用“A special Cola.A special choice”不但可以赢取民众感情的偏向性,也不会与国家政策发生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翻译的质量。
4.对目的语消费者的物理世界进行顺应。维索尔伦中指出,可把物理世界划分为时间指称、空间指称、发话人解话人以及语言的物质条件等四个方面。在英语商业广告翻译过程中,虽然时间指称、空间指称出现的频率较少,但也不能对其忽视。例如:我国茅台酒有这样一句广告语:茅台一开,满室生香;国酒茅台,源远流长。大家都知道,茅台酒是我国的国酒,享誉盛名,不仅仅是因为他香醇,更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广告语中的源远流长也指出了其历史悠久的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在后面标注年份,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茅台酒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和探究兴趣。
三、结束语
4.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运用(定稿) 篇四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
论据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原则——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论据要具有代表性,不要随意列举自己身边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例材料。
2、新颖性原则——论据新鲜,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论据,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就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少用陈腐的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等从小学就一直常用的论据材料。俗语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论据新鲜,能增强文章的辩驳力和感染力。
例:论证“ 顽强拼搏”
原文:顽强拼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取得了五连冠的佳绩;张海迪病魔缠身,高位瘫痪,但她顽强拼搏,学会了多种外语,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可见,只有顽强拼搏,才能克服困难,走出逆境,走向成功。(陈旧)
修改:顽强拚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华西村在村党委书记的带领下,经过近30年的顽强拼搏,把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变成了生产工业化、生活现代化的新农村,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4.5亿元,在“首届中国十佳小康村”评选活动中,位居全国第三位。“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中国人终于圆了几代人的飞天梦想,以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人,正是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谱写出一曲火热的青春之歌。(新鲜)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
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3、吻合性原则——即要注意各个材料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了 论据与论点的一致,避免论据与论点缺少内在联系。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
例1:请看下面三个材料:
①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 》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例2:高考作文中,要求写“诚信”结果考生用了下面的事例:
恩格斯在马克思死后,没有灰心、没有丧气,毅然完成了《资本论》的创作。张海迪,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没有灰心,毅然自学„„
例3:常言道:勤能补拙(论点)。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真实性原则——论据真实可靠,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切忌张冠李戴。例一: 一位考生写到:记得莎士比亚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此考生误将培根写
成莎士比亚。又有一位考生写到:哥白尼曾因宣传“日心说”而被烧死在鲜花广场。又是误将布鲁诺写成哥白尼。
例二:(发明、成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聪明、„„)加上百分之九
十九的(血汗、汗水、勤奋、刻苦„„)——爱迪生?爱因斯坦 友情提醒:使用论据时可以“一材多用”。
写议论文,我们积累的材料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观点和写作角度都准备好论据材料,即使时间允许,操作上也是不可能办到,因此要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
例1:《滥竿充数》这个寓言,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可耻;从齐宣王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大锅饭”的弊端。
例2: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译: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为此要去求见鲁庄公。他的一位同乡对他说:“有权位的人会去谋划的,你又何必去参与?”曹刿回答说:“有权位的人很浅陋,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见鲁庄公。
将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说明三个论点,如果灵活剪裁材料,就可使论据和论点完全一致:
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2、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3、位卑末敢忘忧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选择论据的角度也有变换,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有时候材料过于庞杂,就需要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候材料过于简单、就需要扩充内容,着重在证明论点上加以充实;有时对论据材料可以完整地抄录引用;有时不宜全文照抄,可用自己的语言对论据作概括引述;有时可以分析引用,即把论据材料中的原话穿插在阐述或评析之中。灵活剪裁的目的,就是为论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也十分重要。
二、论据叙述的要求
一,论据叙述要概括。
议论文与记叙文不同,它不能像记叙文那样详尽、细致地叙述,否则论点会掩
盖在叙述之中,而突现不出来。如下面一位同学的议论文《克制》中这段叙述概括性就很强: 一次,由于我撞翻了一位同学端的水,我的新裙子被弄脏了,我不但不赔礼,反而还骂他,弄得那位同学反来向我道歉,这使我有些不安。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懂得克制、忍让,就不会伤害别人,也就不会伤害自己了。二,要突出侧重点。
如要证明“敢于向权势挑战”这个论点,可作如下叙述:
1852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挚友果戈理逝世了,他为此赶写了一篇悼文。但是沙皇统治者禁止发表任何有关果戈理的文章。正直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彼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
这样的叙述,侧重点就很明确,又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第三,引用言论,要注意叙述的简明。
要看清哪些对证明论点是重要的,把它们的精华部分选出来。
“生活对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都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人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玛丽·居里
精华部分选出后为: 居里夫人曾说过,生活中最要紧的是有信心,树立起信心,并尽自己所能地去做好每件事。第四、事实论据的叙述要有针对性
病例:“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的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的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
要证明“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叙述论据材料的时候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
1、要有“拙”;
2、要有“勤”;
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此三要素缺一不可。
分析:且不说开头对“勤能补拙”的阐释就已经出了偏差,单说用爱迪生搞发明的事例作为论据,虽然也提到了他的勤奋(“夜以继日的工作”“上千次试验”)和成功(发明了钨丝),但由于没有提到“拙”这一要素,即没有严格针对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来叙述事例,所以就不能很好的证明论点。
下面的一则事例论据就叙述的很好:“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最后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
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讲其“勤奋苦练”,第三句说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事实论据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因此能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论据的分析运用
一、学生在运用论据时最大的缺点。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 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例1:以叙代议
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例2: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病例: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例文: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二、分析论据的方法(论证方法)
(一)、假设说理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信服。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这是最简单易行的说理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掌握。
例1:《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反例正说
例2:《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正例反说
例3: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您以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仔细地分析,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且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也逐渐发展,如果利用互联网发展贸易,不是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敏锐地从别人说“不”的事业里看到了商机。马云也成为了著名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就轻易地说“不”,那么现在还哪有功成名就可言?由此可见,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请不要轻易对它们说“不”。有时候经过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所谓的不可能也是有可能的。——反例正说
——08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
例4:在这类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之战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他在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下军令状之后,就“留这人情”,让他移兵拦守。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夭夭。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拿;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的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后,才“深恨自己之不明”,挥泪斩了马谡。可是这只能是明乎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的实现,都无可奈何了。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正例反说
高考经验: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实应用事实论据写作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泥”,墙就不牢固。
(二)、因果分析法
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例2:(一例含正反因素对比:孙膑的两种境遇)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 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 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正反对照分析)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 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修改: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
(四)、例后解说法 “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举例后,可能会有一个担心:对于这个事例的中心,别人的认识会不会和我的不一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样?例子跟观点的关系,别人会不会跟我认识不太一样?或者觉得我这个例子跟我要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个时候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使它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
例1:由所举论据里面你可能看到了一定的苗头或可能性,设想出某种结果,然后例2: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就着这个苗头朝结果引申出去。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例文)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身卑贱而瞧不起他,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让他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看出苗头)那么赵王一怒之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引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结果)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高考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例2:当所举例子比较长的时候,这个例子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这个例子跟中心有
(三)、对比分析法 什么关系,需要通过解说来过渡。这里所说的正反对比不仅仅是指作文里一正一反的例子,也指举一个含有正反两种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因素的例子。举完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而不是例子。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例1:(正反两例对比:刘备之子阿斗与唐太宗李世民)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的好坏。(论点)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解说)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古人的话,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后来蜀灭,阿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吗?后人称之为“扶不上墙的烂泥”,此言得之。太宗李世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民聪慧过人,一世英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又得魏征等贤臣辅佐,和“始”了。(结论)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可能如鱼得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正因为如此,才有后人盛赞的“贞观之治”。这一才能解决问题。些都说明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
(五)、解释名句法。
引用名句,然后解释它的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主要用于引用名句之后)
例1:沿着名言的意思继续延伸
(引用名言)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一句话过渡)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披文示意)“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例2:另辟蹊径
(引用名言)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披文示意)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历年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性活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老前辈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提出异议,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揭示主旨)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
另外还有比喻分析法、设问论证法、高密度论据论证法。
伯牙对知音的追求使高山流水一曲成绝唱,苏秦、孙敬对知识的追求让悬梁刺股一言成警训,贾岛对诗的意境的追求而使“推敲”流传千古,只有追求,才会有收获。
友情提醒——如果需要,也可多个方法相结合
三、典型的议论段包括如下五个层次:
摆论点---阐释句——举例---分析论据---小结论点 其中,分析论据和小结论点的篇幅约占全段1/2,因为议论文重在“议”,而不是“叙”
【例】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论证段落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六)、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就是使用类比的方法,在话题之外引入一个类比物,通过对二者相似点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例1:论述“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其实,认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遍淡洌,第二遍沉香,为什么第三遍才最爽口宜人?因为前两遍冲去了茶叶上的蜡质和灰尘,第三遍才泡出了茶叶的真醇之味。我们认知也是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越过感情布下的迷雾,抛过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
5.选择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五
一、民主是学生主动参与选择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选择发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民主是学生主动参与选择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做主人,才能起到锻炼他们主体性的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会学习、自主进行选择、参与、探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是在做主人的过程中培养出来蝗。只有在做主人的时候思想及行为才会是最主动的。比如我在教材的选择上会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音乐课的主人,按照常理,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会通览,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把教学内容加以归纳并确定本世纪末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
而我在这学期第一节课的时候,做了一个调查:
1、请以小组为单位浏览教材的目击者录,看一看你感兴趣的单元主题是哪一个?
2、翻一番、看一看你想学习哪首歌曲?想听哪首歌曲或乐曲?然后我把学生的意向作标准,这时的学生非常激动和主动,甚至争论起来,好像他们是教材编委一样。
最感兴趣的是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和自制小乐器。最喜欢的单元有《动画城》、《可爱的家》、《小乐队》,最想学的歌曲有《哪吒传奇》、《快乐宝贝》、《大风车》、《可爱的家》、《法国号》、《打秋千》等。目前看来,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参与度还是非常高的。
二、自主选择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佳境界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一种选择自由,可以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兴趣去进行活动,这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佳境界,因此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1.为学生创设自主选择活动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动口就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总结归纳的就让学生总结归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在学习演唱形式一课上,我是这样设计的:小引组讨论并尝试体验,本小组可以用哪些演唱形式(课上)演唱《我和星星打电话》这首歌曲,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及学生个体的知识探索、归纳、总结各种演唱形式的特点,效果非常好。有人提议、有人反驳,反驳的过程中就是在归纳。而且这些内容并不是老师灌输的,我想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会把各种演唱形式的特点熟记在心。
2.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活动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提出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或一部一答的现象,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激发他们自我参与的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自主选择音乐课堂改革实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选择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选择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
6.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篇六
石南初中
陶善平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的运用,特别是网络资源的运用成了人们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选择和运用网络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被提到了学校教学日程上来。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资源,我们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如何去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利用这些资源。因此就存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
一、体育教学网络资源的分类
利用各种体育教学网络资源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弥补课本知识更新缓慢的缺点,给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时接触更广泛的知识范围,提供不同的感官刺激,拓展学生的知识体验与知识面。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吸取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按照体育教学网络资源呈现的形式以及给学生提供信息的不同,可以将体育教学网络资源分为以下几种:
1、网络视听资源 网络视听资源所传递的信息主要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刺激下,在对动态画面观察学习的同时,结合听觉刺激,对抽象的运动经验具体化,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资源信息,更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分析、综合、概括,达到进一步快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在体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远比在室外效果好,学生通过观看录象,相互讨论学习,对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网络图文资源 网络图文资源不同于网络视听资源主要是呈现形式的不同,网络图文资源主要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可变性资源,具有更新快的特点。例如:对某一观点的评论;对某一连续性较强的运动技术的静态分解等等。对网络体育教学图文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同时结合网络视听资源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二、体育教学网络资源的特征 教师必须了解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网络资源的特征和这些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才能恰当的将这些网络教学资源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1、可调节性,体育教学网络资源具有较强的调节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调节空间,在众多的网络视听资源中,制作者在制作视听资料的过程中,对其表现形式作了丰富多样的处理。例如: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效的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表现运动物体的方位、距离、运动轨迹等空间特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摄影仪器进行辅助拍摄,将所获得的视听资料上传到网络或直接利用小班的网络设备提供给学生学习讨论,如从不同的角度来拍摄学生课堂练习情况等。可有效的解决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作示范时,由于学生的站位、角度不同而不能全方位观察所带来的不足,利用网络优势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调节时间,体育教学网络资源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时间调节性,可以随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调整、选择合适的时间,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所需要的网络教学资源下载保存到电脑,等到需要用到教学中去的时候就可以从电脑中调集出来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因教学计划的临时变动,由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变动而导致流失,无法查找。
2、适宜双边活动,体育教学网络资源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合适的视听资源、图文资源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广泛性特征,体育教学网络资源接触的范围广泛、适宜层次广泛、资源的表现广泛。
(1)接触范围的广泛性,体育教学网络资源包含有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健康知识、体育科研、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等有关的视听、图文资料,接触范围相当广泛。
(2)适宜层次的广泛性,体育教学网络资源具有较广泛的适宜性,上至大学阶段的教学,下至中小学的教学都可以适宜的运用一些网络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各个教学阶段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体育教学网络资源的选择、运用 选择体育教学网络资源在教学中运用,不但有赖于各种体育教学网络资源的特点、作用,也有赖于教学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学内容与网络资源的选择、运用 教学内容的不同,在选择网络教学资源的时候也必须有针对性的选择。例如在进行短跑的起跑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与短跑的起跑有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文字资源、图片资源和视频资源;在进行技巧性教学时,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有效的运用与教学。同时,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插一些详细的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7.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篇七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堂,趣味性教学,策略
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客观上, 中职生源几乎是初中毕业生中的成绩中下生, 按照义务教育的评价标准, 这些学生均被认为是“能力和素质比较低下”的学生。他们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是中职学校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中职学校学生状态分析
1. 英语基础知识薄弱。
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 英语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学生抵触学习, 更谈不上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过程中缺乏热情。
2. 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中职生几乎是初中毕业生中的成绩中下生, 按照义务教育的评价标准, 这些学生均被认为是“能力和素质比较低下”的学生, 是初中教育的“失败者”。这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 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每况愈下。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学习成绩就排在中下游, 在教师和同学们的歧视中长大。面对学习, 他们总是害怕、自卑。这必然导致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和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严重不足。
3. 受“知识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最令人担忧的是受“知识无用论”和“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他们认为学好学坏无所谓, 所以不专心读书, 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认为学英语不仅没有用还浪费时间, 上课无所事事, 发呆、开小差、玩手机、看课外书、打盹、睡觉, 甚至逃课逃学。
这些特点已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 也严重影响到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普遍存在费时、费力、低效的情况, 比较难完成中职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中职生爱说爱动, 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上课时如果不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整个英语教学将无法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现阶段中职英语课堂现状分析
1. 中职学校的文化课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 各职业学校都把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摆到了突出的位置, 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却受到了冷落, 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只注重专业技能课, 弱化了文化课的教学。文化课课时压缩、课程减少、不受重视的现象比较突出。文化课在职业学校的地位日益低下, 有时候变成可有可无的课, 教师讲得吃力, 学生听着无趣。文化课教师在中职学校的地位也比较尴尬, 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 英语教材与实际相脱节, 学生不感兴趣。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与学生的智能现状和学习需求不相适应。中职学校的英语教材内容跟不上新形势, 不切合专业实际, 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就业实际相脱离。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 除了国际贸易、旅游等部分专业对英语的要求较高之外, 其他专业跟英语学科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密切。
3. 课堂教学沿袭传统方式, 互动较少。
长期以来, 英语课堂教学主要还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语法为中心”的传统方式。课堂上师生和生生互动得少, 课堂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课堂形式多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更多地注重语法结构和语言形式而不是语意表达, 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经常会忽略对课文背景知识的讲解, 更谈不上联系学生的个人经历和兴趣。结果, 不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难以提高, 很多学生还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他们害怕甚至厌恶学习英语, 严重地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三、中职英语课堂趣味教学策略的运用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中职英语课堂的现状, 笔者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利用游戏提供的真实情境或信息差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交际性的语言训练, 最终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帮助学生扫清学习上的障碍, 把学习英语当成一种乐趣, 而不是一种负担。笔者以《英语1》 (基础模块高教版) Unit5 Let’s do some shopping!第1课时Listening and Speaking部分为例, 该课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购物用语, 使学生掌握用英语购物交流的方法, 培养他们实际的英语运用能力。
1. 在Lead-in导入新课环节, 采用游戏引入。
播放购物视频, 设置问题, 导入新课, 再模拟真实购物场景, 布置课堂任务, 要求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的购物用语进行交流, 完成购物清单。游戏策略教学也要引入竞争机制,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对课堂活动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导入部分的游戏要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促进其思维活动, 帮助他们克服紧张感, 提高学习效率, 要有益于融和师生关系, 有利于班集体的团结互助。
2.
在Revision词汇复习和教学环节, 设置《我爱记歌词》游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词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长期以来, 记忆单词始终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点。所以在词汇教学时, 笔者改编了浙江电视台《我爱记歌词》节目, 在Task 1环节, 设置“我爱记单词”活动——Do you remember?将本单元词汇表中有关食物、水果、肉类、衣服、颜色、钱的单词以图片的形式搬上课件, 并以实物的形式展示, 让学生快速抢答说出其英语单词,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且让生生、师生之间充分交流,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熟悉一些常用的有关购物的单词, 为Role-play部分做好铺垫。此活动将枯燥的课堂变得趣味盎然。
3. 在Listening and speaking教学中, 采用“连连看”游戏, 降低任务难度, 增强趣味性。
笔者根据所带班级特点, 将听力任务分成三个任务环节, 分别是Read and listen、Listen and tick和Do Chain Drilling。将听力任务分解成“连连看”游戏, 降低了任务难度,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4. 在Role-play部分Let’s go shopping环节, 创设情境, 设置角色扮演环节。
在教室中创设购物场景, 如面包店、衣服店、水果店、文具店, 把商场搬进课堂,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轮流当shop assistant和customer, 用所学的购物用语购买物品, 最后让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设立奖励机制, 挑选最佳shop assistant和customer, 将实物作为奖品奖励给上台参加表演的同学, 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在Brainstorming and Discussion部分, 设置购物情景, 开展小组活动。
四、运用趣味性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在实施趣味性教学策略时, 需要注意以下六点。
1. 趣味性教学策略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要致力于创造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为课堂趣味性教学做好铺垫。
2. 趣味性教学策略需要有良好的纪律保证。
趣味性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 而良好的纪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每个游戏活动之前, 需要让学生明确游戏任务和游戏规则, 强调纪律性原则, 让学生养成有令即行, 有禁即止的良好习惯。
3. 趣味性教学策略需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一切游戏必须为教学服务, 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游戏, 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不能纯粹追求课堂的活泼, 为游戏而游戏。
4. 趣味性教学策略所采用的游戏形式要灵活多样。
不同的学生喜欢的游戏不同, 所以游戏设置不能单调乏味、千篇一律, 要不断挖掘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趣味性游戏, 可以是“连连看”, 可以是“我爱记单词”, 可以是字谜, 也可以是角色扮演等。
5. 趣味性教学策略要坚持参与性原则。
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 每个人都承担起游戏中的角色。
6. 教师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需要有充足的准备活动, 要全程参与、全程监督。
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和正确引导, 还要不断地总结、反思、摸索和改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尤其是在任课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之下慢慢形成和发展的。针对中职学生英语水平的现状和教学现状, 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 要精心设计教案, 想方设法以新颖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 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住这种兴趣, 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尹刚, 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中, 叶卫东.Flash游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
[3]张继平, 刘日华.加涅的五种学习分类理论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南昌高专学报, 2009 (11) .
8.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 影视资料 选择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81-01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供选择运用的历史影视资料极为广泛,历史教学的模式也大为拓宽。笔者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恰当选择运用历史影视资料,开展影视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单一模式,增加历史课的生动性、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活跃历史课堂教学,强化历史资源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历史影视资料在教学中的分类和作用
历史影视资料根据其内容的真实可信度基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历史纪实、记录、文献、专题片。如《复兴之路》、《国宝档案》《探索·发现》、《大国崛起》、《二战警示录》、《日本百年》、《邓小平》等等。这类影视资料的最大特点是思想性强,题材严肃,可信度高。即使因制片的编辑角度和画面解说不同会有不同的影视版本和效果,但形式的变化不会影响资料本身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这类资料可以直接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
另一类是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如电影《虎、虎、虎!》、《血战台儿庄》、《甘地》、《孔子》等,电视剧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长征》、《走向共和》等,近几年随着央视百家讲坛的走红,国内有一股国学热、读史热,这类的历史影视资料也多起来。这类影视资料的主要特点是把历史和艺术结合起来,是艺术化的历史,有血有肉、生动感人,能够基本符合历史,但又经过艺术的加工。教师对此类资料要做比较分析,精心选择,必要时可做一定的技术处理。
传统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讲”,要生动有趣,老师就多讲细讲全讲。要紧扣考纲,老师就需精讲。两种形式学生往往都不领情。学生喜欢历史,但未必喜欢历史课,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肯定难辞其咎。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历史无法做实验演示,不可还原。历史教学需要大量的资料做支撑,而历史影视资料的表现力明显优于其他学科,其作用不可小视。它不仅能扩张历史教学中知识和资料的信息容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达到教具、模型等其他教学仪器无法达到的效果,更能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它可以扬课堂教学时限之所长,补课堂教学视野之所短,提供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和生动的解说、画面,使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宏观的历史场面浓缩到荧屏上,让学生产生触摸历史、感悟历史的情怀。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生动性、新颖性、真实性,使学生对平时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有了空间还原的感知,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了历史认识,因而更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讲述世界近现代史,不可避免地要谈欧美列强的现代化之路,纪录片《大国崛起》就是很好的素材资料。再如讲改革开放,讲邓小平理论,文献片《邓小平》图文并茂、讲解深刻,这些都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时空障碍。学生由于获得了一个直观的感受,觉得历史不枯燥,不是简单的故纸堆,很生动,也很有价值,所以印象就会很深刻。
二、影视资料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选择运用历史影视资料来充实和强化文字教材的内容,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历史影视资料浩如烟海,博大新奇,显得庞杂浮华,其中也难免会良莠不齐。在历史影视资料教学中,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相关或关联不大的资料,即使再好也不应采用。比如说教抗日战争史,把《大国崛起》拿来播放,就偏离主题了。因此必须把为教学服务放在第一位,服务于历史教学内容,服务于历史课思想政治教育和唯物史观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能够通过影视教学,揭示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发挥历史学科资政育人的效果。
第二,科学性原则。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号称“社会科学中的数学”,其科学性不容怀疑。因此,当历史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影视资料后,还必须对所选资料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进行审视、判断。比如说,《三国演义》里的内容,有些不可作为信史,用这些东西对照三国历史就误导学生了。由于制片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差异,对同一资料的认知水平和诠释角度也大相径庭,特别是国产片和译制片在这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因此在选择历史影视资料教学的备课过程中,忍痛割爱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搜集、考证、分析、利用影视资料。
第三,适度性原则。如果历史影视教学单纯是放片子,没有解释,没有讨论,也没有分析,往往会造成课堂的自由散漫,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倘若如此,即使是再好的影视资料,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所以一堂课如何合理安排,影视片放多长时间适宜,历史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度,既要适当,又要适度。该讲则讲,该放则放,该议则议。教师要留够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此外,笔者根据个人教学体会,对开展历史影视资料教学有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开展历史影视资料教学,尤其适宜那些不愛看书听课、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益。对于学习习惯好、成绩又很不错的学生群体,历史影视资料教学可作为章节性或阶段性选择,辅助于教师的讲授。因此,历史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历史影视资料和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防止一刀切的现象。
第二,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历史教学必须严谨、理性。因此建议教师尽可能选择那些可信度高,具有权威性、真实性的历史记录、纪实、文献类的资料开展影视教学。那些经过艺术加工、夸张或演绎过的历史片如电影、电视剧尽量不要作为教学用的首选资料。即使使用也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参考文献:
[1]张广智.历史教育与现代影视,《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
[2]曹寄鲁.影视史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9.“对话内化”教学策略选择浅探 篇九
[摘 要]“对话内化”教学对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行追溯和反思,对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进行探索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进行梳理和优化;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搭建等方面进行完善,使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内容更贴近,课堂结构更简单,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教学策略 对话 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16
小学语文“对话内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已经开展了将近十年,从对话意识、对话精神的培养到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建立,其实也没有什么多大的创新,也没有引起轰轰烈烈的效应。它只是对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做一些追溯和反思,对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做一些探索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做一些梳理和优化选择。
从研究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关于“对话”,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阐释――阅读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过程。关于“内化”,也是众所周知,教学就是为了学生最终能够内化。我们只是除了关注“对话”“内化”本身,还将二者结合起来,将二者之间的联系、互相之间的影响作为研究点,并在各个细小的环节上做一些思考和实践,以寻求教学更利于儿童的发展,更加省时高效。仔细回想,我们追求和实践的不过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搭建等方面改进了那么一点点。
一、教学目标更加集中一点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承载太多的任务,课堂教学目标繁杂,致使课堂操作贪多求全,造成“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状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其中包括长期的一贯目标和短期的课时目标。像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等都属于长期目标,是每一堂课都得考虑的;而学会字词、积累语言、体会某种感情等就是具体的课时目标。在具体设计教学时,心中要装着长期目标,明晰课时目标,不一定每节课三维目标都要体现。“对话内化”课堂教学要求每课的目标必须清晰表述,核心目标每课时只能有一个,绝不枝蔓,保证一课一练、一课一得。比如,《黄鹤楼送别》一课,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阅读对话,能够说出这场送别是在特定时节、特殊地点,发生在特别人物身上的不一样的送别,感受浓厚的文化内涵;其他目标都在这个核心目标的统摄之下分步渐进达成。这样,教学力量就很集中,两个课时就是通过诗文比照阅读,探究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围绕“送别” “黄鹤楼” “烟花三月” “故人”四个版块进行对话。
核心目标的确定是需要智慧的,需要我们从众多的目标中学会取舍,学会整合。而取舍、整合的依据是本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每个文本的特殊价值。因此,具体的“本班学生”研究是前提,这不同于传统所说的年龄段学生特点研究。比如说,教学《将相和》一课,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在对对联方面一直训练有素,而且有较高的水平,教学确定的核心目标就是能用对联评价廉颇、蔺相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课堂效果特别好。而同样的设计在另外的班级却差强人意。这就是具体学生情况决定的。同样,文本都有各自的“秘妙”,只有充分细读文本,才能有所察觉,才能有所发现,也才能保证核心目标的确定是合情合理的、科学的。
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一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近几年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的热点,“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但大家很快发现“为谁教”更加重要。是的,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谁教”不明,“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显得没有什么意义。然而,现在教学还是依据教材(按知识体系编排),依据一篇篇课文,绝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能够做到超越教材,教学内容往往还是教材内容。目前,想完全抛开教材,依据各自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自行整合课程,创编教材,还很难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现有教材时,能够从“为谁教”的角度去思考,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进行开掘、取舍、整合,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来教。这也就是 “对话内化”教学着力研究的问题之一。
教学内容选择的显性标志是对话主题的确立,即课堂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怎么确立对话主题呢?怎样保证主题更加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对话开展呢?
(一)对话主题必须充满情趣,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保证“自主”
无情无趣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主题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满足他们的需要,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心底一动,产生跃跃欲试之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儿童的这种需要被激发时,“自主”就有了可能,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与文本、作者、教师积极对话。
(二)对话主题要有利于学生各展所长,互动互助,促进“合作”
设计主题时,除了要有促进内化的目标导向,还得考虑给不同的学生有探究的空间,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对话主题要有明显的层次性。在具体对话活动中,要处理好个体探究与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的关系,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组织合作交流,对话互动。
(三)对话主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便于深化“探究”
如果围绕主题展开的对话过于简单,学生无须深入思考便可得出结论,而且一人说罢众人休,这就失去了对话的价值。“广度”指围绕该主题学习时,探究内容是可选的,探究方式是自由的,探究的结果是多元的;“深度”指学习需要整合知识、情感等基础经验,经过深入思考、系列探究和自主建构,甚至合作学习才能有所成果。当然,这里的广度和深度也是有限制的,有恰当的目标控制的,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也不能晦涩繁难、不知所云。只有在合理广度和深度的主题调控下的对话活动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历过程,拥有成果,形成内化积淀。
三、课堂结构更加简单一点
新课改以来,大语文、超文本、跨学科成为热点。在没有深入研究,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对此一度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教学内容越多越好,方法手段越新越好。这样语文课堂在“喧嚣”中无限“扩容”,带来的是文本解读越走越深,多媒体声像越用越多,课堂结构越来越复杂,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自主越来越淡,深度对话越来越少。一些所谓的对话教学也容不得学生目光停留、思绪展开,课堂对话“降格”为肤浅的应景式问答。“对话内化”教学旗帜鲜明地坚持教学简单化:课堂结构清清楚楚,教学环节明明白白。建构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引领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二是依托文本学生与老师、同伴对话,三是学习主体互动对话,师生在对话中共同提升。
结构清楚了,环节减少了,但简单并不意味着肤浅。不但不能肤浅,而且还要更深刻。怎么办?
(一)与文本对话――氛围更舒适一点,时间更充裕一点
朱熹告诫读书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与文本真正对话就是要“涵咏”“省察”,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是不能产生心灵共振,产生生命对话的。而“涵咏”“省察”的前提是“虚心”“切己”;阅读姿态强调“敛身正坐”,入情入境;阅读方式是“缓视微吟”,细读慢品。也就是说“涵咏体察”需要一种平静从容的阅读心态,需要一种虚心悦纳的阅读品质。“对话内化”教学杜绝“匆匆忙忙”,强调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给定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以求达到朱熹所说的“虚静而明”的境界。
(二)与教师对话――交流更平等一点,思路更开阔一点
没有平等就没有对话。长期以来,“平等”一直是理想追求,但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是授予者,学生是接受者,怎么能够有平等的姿态、平等的话语、平等的交流。课改以来,倡导“以人为中心”,强调教学要基于儿童、服务儿童、发展儿童。但是,绝大多数课堂还是停留在“倡导”上,学生的活动往往还是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下,思想始终戴着“枷锁”,言语常常远离了童真,对话也就流于形式。“对话内化”教学强调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的培养,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要求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与教师对话中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开阔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用个性言语表达独特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明确这样一点:课堂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对话者、组织者、服务者,在对话推进过程中,可以肯定、否定、调整,但绝不可强势。
(三)与同伴对话――倾听更专心一点,表达更清晰一点
在崇尚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微博、微信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霸”。但是,人们普遍都缺少耐心的倾听、静静的欣赏、换位的体认。在课堂上也多少反映着这样的“时代特征”,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只关注自己,很少倾听别人。“有发言无沟通,有合作无共识”成为常态,这严重影响了对话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内化的效果。“对话内化”教学重视课堂对话文化的建设,注重对话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应对、反馈和表达:别人发表见解时,要保持安静,专心听、积极想,做好应对的准备,要善于从学习同伴那里吸取“营养”,充实丰富自己;在自己发言时,要有他人意识,声音、表情、体态都要适当,力求准确清晰地表达。这样,才能形成对话互动,保证学习效果。
目标更集中一点,内容更贴近一点,结构更简单一点,保证效果更显著一点。这就是小学语文“对话内化”教学的基本做法。没有“轰轰烈烈”的变革,没有“大刀阔斧”的推陈,没有“翻天覆地”的出新。我们做的只是在许多细节处朝着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有时就是改变全部。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推荐阅读:
论合作教学策略在作文教学的中的运用07-31
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9-09
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06-19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10-04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和研究12-22
初三数学的教学策略08-08
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08-09
倒数的认识的教学策略12-10
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08-02
直观性的教学策略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