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2024-11-17

当代体育发展研究论文(共12篇)

1.当代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一

当代西方道德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弗洛伊德等人提出了当代西方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给我们在联系实际、标新立异、教育方法等方面以启示.

作 者:廖全明 Liao Quan-ming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19(6) 分类号:B82-025 关键词:道德发展理论   特点   借鉴  

2.当代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二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 有关于体育史的研究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 大约启蒙于古代希腊奥运会时期, 但作为一门具有独特思维和研究方法的体育史学学科, 则是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二战以后, 北美和英德等国家史学研究者开始涉足体育思想史。从1967-1989年, 国际性的体育史学术组织的纷纷建立, 标志着体育史学研究日益系统化。之后, 北美、北非、东亚等地区有关学术组织的建立, 更反映了世界体育史学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昌盛阶段。中国的体育史学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维新运动。在此之前, 尽管中国人已有数千年注重修史的优良传统, 但体育从来没有成为传统史学研究的对象, 而只是将体育当成一个文化与政治的附庸。

2、体育起源问题

起源问题是所有历史学科都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期内, 曾长期认为这是一个已经基本解决了的问题, 劳动被认为是一切人类文明形式的共同源头。近年来, 围绕着体育起源问题, 学者们又从人科生物进化的历程——体育起源的生物学前提、从古老人科的生物群体结构到原始群和血缘家族——集体传习活动的生成机制与体育的起源、从天然工具的使用到人工工具的诞生——体育起源的物质前提、从原始崇拜的发生到巫术的出现——体育起源的仪式化前提等几个方面, 具体地论述了人类体育起源的不同途径。并从史前劳动工具与原始形态的体育器械、史前聚落与原始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机构设施、史前医学与原始的医疗保健体育以及史前乐舞祭仪与原始的体育娱乐等四个方面, 就人类体育的原始形态进行了分析。可以说, 关于体育起源问题,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 通过不断发现的考古学资料和人类学资料的分析, 将还会取得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的重要证据。与此相关的是各种运动项目的起源问题, 这也是今后体育史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3、中国体育史学的纵向发展

当今在全球多元文化涌动的时代, 世界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在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时期, 信息流频繁迅捷, 发达国家的后现代思潮不断袭来。这种全球化浪潮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性促使体育史学人要以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体育史学。体育史学在国际化交流中, 也毫不例外地会受到后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所以与时俱进, 创造新史学以适应后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当务之急。体育史学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是一门研究历史的科学, 这一点是不会变的。体育史还以解释历史现象、揭示本质、探索规律为主要任务, 而且仍要为弘扬体育史学的传统本色而坚持不懈。过去我们习惯把体育史与古老的事物等同起来, 即将体育史研究范围局限为一个“过去”的时间概念来理解。事实上, 如果体育史仅仅是历史上形成的或曾有过的体育事件, 处心积虑地研究过去的体育史就似乎没有必要。我们应该把体育史看作是动态的, 存活于现在, 连接着过去, 同时也孕育着未来。体育史学加强了过去与现代的结合意识, 加强了与国际的交流、联系, 提高了为现代化社会服务的能力, 体育史学才会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当今, 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以及全球学研究的兴起, 一个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热潮正日益形成, 中国体育史学的未来, 也将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与融汇中发展起来。

4、中国体育史学的本土化目标

长期以来, 作为社会科学、特别是体育社会科学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体育史学, 在其研究过程中, 受其他社会科学的分支研究的影响, 基本立足于以体育自然科学为模型、以探求中国体育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基本普遍法则为己任, 并以此对于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历史使得一些体育史上的研究成果变得远离其本应扎根于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 在其血管里“流的已不是真正的血液”, 使许多已经被认为定论的东西失去了其真实性。经过深刻反省, 中国体育史学界明确意识到, 只有立足于逝去的体育实践, 立足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 中国体育史学的研究才能获得其最本源的意义与现实力量。在这里, 首当其冲的应是实证性方法在中国体育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体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从本质上讲, 就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 对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其特点是以考古调查、发掘或传世之遗物和遗迹中与体育文化有关的实物为母体, 对古代体育文化进行实证性的分析、探讨, 以揭示古代体育文化形态各个方面发展的历程和演化规律。它首先突破了以往仅以文献资料作为标准进行研究的单一模式, 同时, 随着有关实物资料的不断被发现, 它又会补充和修改以往仅以文献资料研究所出现的舛误, 以达到证史的目的。实证性科学的兴起和应用, 表明当代的中国体育史学研究, 正以不同的程度自觉寻觅以往的体育之根, 使自身真正服务于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国体育史学研究中的实证性方法这一面向以往现实体育世界的发展趋势, 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其实, 前面述及的三大趋势均是从不同侧面对这——趋势的表达。中国体育史学与相关学科从界线分明到综合融汇, 是为了更好地、完整地把握以往现实的体育世界。中国体育史学的研究与体育自然科学及其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合理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体育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本土化, 更是要使不同形式的体育回归到每个具体民族与社会形态最真实的生存根基中。中国体育史学的研究自觉地把以往的现实体育世界视为其赖以存在的基础, 标志着它的真正成熟。

5、小结

分析上述中国体育史学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大多数著作和学术论文缺乏体育性, 以论史的方式占了大多数。诸如写马球、蹴鞠的文章几乎年年有发表, 但翻看内容多有重复, 写作方法千篇一律。最主要的是不少年青作者, 在史料的运用上缺乏灵活性, 其次被旧传统束缚得太紧, 不敢打破清规戒律, 再者现在缺少一批精于“作”文章的人。尽管史学是严谨的, 要有“坚实的材料支撑”和“严密的逻辑结构”, 但做些艺术加工是很有必要的, 特别是如今正朝着休闲时代发展, 因此体育史学的部分艺术化, 可以让读者在轻松状态中阅读体育史论文, 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体育史、喜欢上体育史。笔者认为, 这为当代中国体育史学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只要我们顺应这些趋势, 真正面向并扎根于中国人以往的现实体育生活, 批判也吸收以往研究成果, 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具有我们独特品格的中国体育史学, 为世界体育史学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中国的体育史学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维新运动,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根据当代世界范围内体育史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结合中国体育史学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体育史学研究的立足点将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体育史学分领域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 深度越来越大;二是结合体育现实发展的体育史学研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三是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开始从更深的层次上介人体育史学的研究, 交叉学科合作研究的方式呈日益发展的趋势。总结这些趋势, 对于中国体育史学的现状、中国体育史学的合理定位与深入发展, 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体育史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朝辉, 郭文吉.对中国体育思想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2 (6) :53-54.[1]陈朝辉, 郭文吉.对中国体育思想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2 (6) :53-54.

[2]崔乐泉.论当代中国体育史学发展的趋势[J].学术园地, 2002.[2]崔乐泉.论当代中国体育史学发展的趋势[J].学术园地, 2002.

[3]崔乐泉.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1.[3]崔乐泉.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1.

[4]韩鹏伟.再论体育史学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体育学刊, 2007, (6) :49-51.[4]韩鹏伟.再论体育史学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体育学刊, 2007, (6) :49-51.

3.当代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三

来自辽宁省内的、参与实验研究的子课题主持人、100余所实验学校代表参加了会议。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原体卫艺司副司长杨瑞敏,四川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查有梁,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沈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于文明,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主任关松林,辽宁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宋升勇,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副主任张君等到会。

开幕式由课题总主持人——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艺术研训部王英奎主持,于文明书记代表总课题承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热情致词,欢迎省内外的美育工作者汇聚沈师、共同探索学校美育新途径;关松林副校长宣布了课题实验基地名单并和其他领导一起为各实验基地授牌匾;沈阳市沈河区北一经街小学校长杨菲菲作为实验学校代表作了发言,表达了如何珍惜机会、做好课题实验工作的决心;杨瑞敏、张建华则分别代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辽宁省教育厅先后发表讲话,向课题开题表示祝贺,并就课题的实施提出了殷切希望和中肯建议。

4.当代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四

第一,新型墙体建材。当前我国新型墙体建材的种类较多,建筑企业可以应用空心砖块、纸面石膏板等新型建材开展墙体施工工作,可以提升轻板与复合板的应用价值,使其在墙体施工中获得一定的施工效果。我国在应用新型墙体建材的时候,还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难以提升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无法提高新型墙体建材的档次。

第二,新型保温隔热建材。建筑业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会应用新型保温隔热建材,可以有效提升建筑业的施工质量与环保性能。然而,我国相关建材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还存在滞后性问题,无法从整体上提升新型建材的应用质量。

第三,新型防水密封建材。在建筑业实际工作中,防水密封建材的应用受到广泛重视,可以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发挥其防水性能,可以有效增强建筑施工中防水工作效果,提升工程施工质量。但是,此类新型建材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难以提升产品应用质量,无法创新相关施工技术。

第四,新型装饰装修建材。建筑业在实际施工中,应用建筑装饰装修建材的品种较多,除了可以提升装饰装修施工质量之外,还能增强城市建设的美观性,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然而,目前部分建筑业在应用装饰装修建材的时候,无法提升自身的工艺水平,难以发挥先进建材的应用质量。

2建筑业新型建材应用特征

建筑业在应用新型建材的时候,必须要全面分析其应用特征,提升建材应用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时代行特点。在应用新型建材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其时代特征,在每个时期都要利用先进的建材,科学分析现代化建材类型,并提升其工作质量。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还要全面分析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特点与要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处理,减少新型建材的应用问题。

第二,绿色环保特征。建筑业新型建材的应用,需要具备绿色环保特征,满足现代化建筑施工要求,提升其绿色化程度与环保程度。对于建筑材料耗费量而言,需要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处理,减少浪费与污染现象,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降低建筑业的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绿色环保的新型建材,有利于促进周边环境的连白色花发展,利用环保、安全的建材提升建筑业的施工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施工问题。

第三,新型建材定义。新型建筑材料一般指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已有成功应用并且代表建筑材料发展方向的建筑材料。凡具有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均属于新型建筑材料。即使是传统建筑材料,为满足某种建筑功能需要而再复合或组合所制成的材料,也属于新型建筑材料。

3建筑业新型建材的发展

在建筑业新型建材实际生产与应用过程中,相关企业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提升新型建材的環保性,促进其向着长远的方向进步。

3.1全面调整主导产品的结构

建筑业在实际发展中,必须要对主导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保证可以发挥新型建材行业的前瞻性作用。首先,相关管理人员需要保证新型建材的实用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提升建材的节能环保科学性,保证新型墙体建材与其他建材的建筑功能,并大力开发先进的建材,提升其工作质量。对于防水建材而言,需要对传统的建材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环保材料。对于保温建材而言,需要利用先进的材料代替传统的`建材。

3.2提升新型建材的技术水平

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必须要加大科研工作力度,提高新型建材的技术水平。首先,要根据当地建筑企业实际要求,科学分析建材技术的应用方式,并利用先进技术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其次,对于新型建材的生产而言,需要根据建筑业类别等,制定完善的生产方案,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开发属于我国建筑业的新型建材产品,提高其应用质量与环保性能。最后,技术人员需要做好技术开发工作,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减少各类技术的应用问题。

3.3强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在我国建筑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建筑业的发展得以促进。首先,新型建材生产企业需要做好技术开发工作,合理布局产业结构,逐渐提升产业链的发展效率。其次,建筑业需要科学选择新型建材产业模式,在保证资源共享的情况下,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发挥现代化建材生产作用,提升先进技术的应用价值。

4结语

在我国建筑业新型建材生产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快新型建材的应用速度,提升建筑施工的环保性与节能性,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建筑问题,并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对其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任琳,张秋波.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中新材料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30):222-223.

[2]付松.新型建材的绿色探索[J].当代贵州,(16):30-31.

5.当代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篇五

物联网要实现“物物互连”,用于标签物体的电子标签和感知物体的传感器网络相当关键。因此相应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些方面。

(1)在电子标签方面,如今业界都倾向于 RFID 技术,这主要由于 RFID 具有远距离非接触读写、多标签读写、数据可更新、穿透性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许多优势,RFID 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2)在传感器网络方面,物联网的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化物理(CPS,Cyber Physical System)。CPS即信息物理系统,是物联网的本质含义,它表示的是一种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一种映射和对应关系。

在巨大的无线传感网络中,一方面,传感器是机器感知物质世界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热、力、光、电、声、位移等信号,为网络系统的处理、传输、分析和反馈提供最原始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传统的传感器逐步实现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无线传感网络正以其低成本、微型化、低功耗和灵活的组网方式、铺设方式以及适合移动目标等优势受到广泛重视。物联网正是通过遍布在各个角落和物体上的形形色色的传感器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无线传感器

网络,来最终实现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感知”。

(3)物联网的研究不仅限于识别和感知,对其体系结构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大讨论,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物联网体系结构。麻省理工学院 Auto-ID 实验室提出的 EPC-global“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日本 UID-Center 提出的 Ubiquitous ID(UID)物联网系统是两种主流的体系结构。

EPC-global 物联网体系架构的主要组成部件包括:产品电子代码(EPC,一种全球范围内标准定义的产品数字标识),电子标签和阅读器,EPC 中间件,EPC 信息服务(EPC-IS),对象名字服务(ONS)。其中由 EPC、RFID 标签 RFID 阅读器、EPC 中间件组成实体和内部层次,EPC-IS 称为商业伙伴之间的数据传输层,ONS 等组成其他应用服务层。对于基于 EPC 的物联网,蒋亚军等认为 EPC 系统作为一个非常先进的、综合性的和复杂的系统,由电子代码(EPC)体系、射频识别系统以及信息网络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神经网络软件(Savant)技术、对象名解析服务(ONS)技术,实体标记语言(PML)技术。

UID-Center 提出的 UID 技术体系架构由泛在识别(uCode)、泛在通信器(UC)、信息系统服务器和uCode 解析服务器等 4 部分构成。UID 使用 uCode 作为现实世界物品和场所的标识,UC 从 uCode 电子标签中读取 uCode 获取这些设施的状态,并控制它们,UC 类似于 PDA 终端。UID 是将现实世界用 uCode 标签的物品、场所等各种实体和虚拟世界中存储在信息服务器中各种相关信息联

系起来,实现“物物互联”。

除了这两种主流体系结构,Duquennoy 提出的物品万维网(Web of Things,WoT)是一种面向应用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体系结构,把万维网服务嵌入到系统中,采用简单的万维网服务形式使用物联网,从而试图把互联网中成功的、面向信息获取的万维网应用结构移植到物联网上,以简化物联网中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应用层面

目前国际物联网产业的应用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国齐头并进,相继推出物联网区域战略规划

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上都是出于技术研究与试验应用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2009年1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美国工商领袖的”圆桌会议”上,IBM公司CEO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即把传感器放到电网、铁路、桥梁和公路等物体中,能量极其强大的计算机群,能够对整个网络内部人员和物体实施管理和控制。这样,人类可以更加精确地利用动态实施的方式管理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达到”智慧”状态。2009年5月7、8日,欧洲各国的官员、企业领袖和科学家在布鲁塞尔就物联网进行专题讨论,并作为振兴欧洲经济的思路。欧盟委员会信息社会与媒体中心主任鲁道夫•施特曼迈尔说:”物联网及其

技术是我们的未来”。2009年6月欧盟发不了新时期下物联网的行动计划。

日本和韩国分别提出了”U-Japan”、”U-Korea”计划和构想。”U”来自拉丁文”Ubiquitous”意味”无所不在”。日本将物联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韩国出台了《基于IP的传感器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计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2)基础性关键技术RFID,成为市场最为关注技术

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这个数字覆盖了RFID市场的方方面面,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RFID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到30.3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RFID卡类市场的增长。2010年以来,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等利好因素推动,全球RFID市场也持续升温,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与此同时,RFID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人们对RFID产业发展的期待也越来越高。目前RFID技术正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许多国家都将RFID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予以积极推动。

(3)各组织纷纷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竞争日益激烈

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在传感器网络、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在泛在网路、ETSI在物联网、IEEE在近距离无线、IETF在IPV6的应用、3GPP在M2M等方面都纷纷启动了相关标准研究工作,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总体情况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中科院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器研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目前正在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2009年10月,中国研发出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2009年11月7日,总投资超过2.76亿元的11个物流网项目在无锡成功签约,项目研发领域覆盖传感网智能技术研发、传感网络应用研究、传感网络系统集成等物联网产业多个前沿领域。

2010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之前我国以规划了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

6.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篇六

1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和健康的不断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体育教育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育更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当今形势下,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当代经济、社会、体育、 教育等事业高速发展形势下的大势所趋,不仅优化了高校体育教学,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使体育和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1]。

2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理念、新方法不断被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反应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遇到的难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缺乏先进的理念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步较晚,缺乏先进的理念,至今尚未形成科学而完善的改革体系,这不仅极大地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也对当前的体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由于先进理念的缺乏,一些高校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无视教育的发展规律,仍然将之前老套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旧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有的高校则矫枉过正,过分提倡开放式教学,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2],以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处于过分松散的状态,并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一些高校对于国外的体育教学改革思想实行“拿来主义”, 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改革中来,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改革的需要,缺乏科学理念的支撑和创新性。

2.2缺乏正确的导向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缺乏正确的导向,没有树立新一代的体育理念, 这不仅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切实有效地进行,而且也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形中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应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观念,使新时代的体育理念与健康观念统一协调发展,共同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然而,纵观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新时代体育理念并没有得到普及,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仍是局限在对学生体育技能和技巧的传授与训练上,忽略了对学生体育观念的培养,以致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便完全脱离了体育活动,不再重视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2.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协调

体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强健体魄,提高其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其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这便要求高校体育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协调发展,不可顾此失彼。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却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极为不协调的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由于体育学科的性质,实战的技能多于理论性的灌输,以致一些高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只注重学生实战技巧的训练,对于理论教学则是一片空白,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而且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以致学生在体育理论指导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2.4教学内容、手段单一,教师素质不高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手段单一和教师素质不高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又一严重问题,不仅不利于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上,由于仍旧沿用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老教材,因而在内容上较为单一,且缺乏趣味性,较少涉及当代体育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理论的指导。此外,由于是竞技体育为主,因而缺乏必要的实用性,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

其次,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手段上,由于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和缺乏创新性,高校体育教学的手段单一,远远落后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以致学生对高校体育课失去了热情和积极性,对体育教学的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

最后,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不高也是影响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其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而且也对高校体育的改革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理论知识与实战技能发展不平衡,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以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裹足不前,进程也较为缓慢。

3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建立健全先进的改革理念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建立健全先进的改革理念尤为重要,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改革理念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而且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 。

建立健全先进的改革理念,首先,要转变以往陈旧老套的观念,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地解放自己的思想,积极接受国外先进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并结合我国国情和改革的实际需求,创造性地对其加以改造和运用,使得先进的改革理念能够真正为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服务。其次,建立健全先进的改革理念,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坚持全面育人的原则,以现代先进的体育体制改革为核心,不断完善高校体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最后,在建立健全先进的改革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及时转变评价观念,建立完善的考评系统,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考评更科学 、合理[3]。

3.2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丰富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差异为立足点,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要突破传统思维,与时俱进,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相结合,努力丰富现代体育的教学手段 。

3.3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教师的素质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尤为重要[4]。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而且也是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提高其体育专业水平和学科素养,更要加强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认识,使其真正掌握体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并将其自觉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同时,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仅要注重其专业学科和教学技能的培训,还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稳步发展。

4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不仅是改内容、改方法,更重要的是改理念、改思想,从根本上转变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认识,同时还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考虑各种校内外因素的影响,也只有如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稳步前进,收到良好的效果 。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与健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对大学生实施体育教育的任务,而且也肩负着传播体育文化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改革便成了迫切需求。针对此问题,该文主要从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措施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7.当代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放式;构建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情况,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融合中,处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转型重构中。时代的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敏感的把握时代走向,努力用全新的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取向

目前,众多高校大多都采取了相同的教育模式——制度化教育模式。制度化教育模式指的是单纯地依靠规章制度进行教育与管理的教育模式。它使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这种模式的构建对于促使学生遵纪守法成为了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同时,在此种章法之下,可以迅速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结构框架,便于教育工作者的操作。这一教育模式所具有的长处,使得众多高校普遍的运用于实践之中,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它以制度的实施为主要工作方法,以统一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为主要教育目标,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中心,以学生是否遵纪守法为主要评估手段,构建了普通高校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但这种相对死板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都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存在了突出的现实问题。

首先,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交往互动教育”,交往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人正是在跟多种客观对象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让学生在各种信息互换中不断学习获得和实现自身发展。其次,开放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存在形式,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等活动主体参与性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促进了现代公民意识的提升。现代公民意识最核心的理念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个性解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引导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根本,造就现代政治公民,从而促使大学生的人格长成和精神品质的提升。最后,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是个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实现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开放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注重教育对象的自我构建过程的,培养大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可见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树立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首先,要加大对大学生开放性的教育,这是我们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开放性,就是指主体在输入和输出信息、能量的过程中,能够拥有和保持与外界交换信息、能量的最佳调控功能。对大学生来说,开放性教育应该以观念的开放性和人际关系的开放性为基础。大学生观念的开放首先是对自己的体验持开放的态度,能够学会坦然地接受,而不是排斥,甚至抵御自己的各种体验,观念的开放。

2.拓展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首先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努力增强必修课教学、配套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课外教学与自学、社会实践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主题日”活动,以开放的标准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努力实现内容创新,增强时代感,提高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其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围绕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推动理论学习,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种活动之中;经常举办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弘扬人文精神,寓教于乐,以收“润物无声”之效。再次,建设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建立教育互聯网平台,加大教育软件的开发力度,不断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先进性,努力营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创设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新的时代潮流,要与党和国家的开放体系相融合,就必须彻底摆脱以往教育的封闭性,顺应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创设开放性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校内外力,形成育人合力,努力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校外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也应致力于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宣传、理论、教育、新闻、出版、文艺等部门必须坚持育人首位的原则,净化社会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孟学,陈普.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J〕.理论导刊,2004(2)

[2]章德峰.适应WTO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J〕.求实,2002(7)

8.当代中国体育明星励志故事 篇八

关于宁泽涛的巡回游泳会,这个设想只是来自于迷妹们的一个脑洞,却足以窥见大众对这位泳坛小鲜肉的喜爱。很多时候,偶像的存在不仅仅让粉丝惊叹、赞赏、两眼放光,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燃剂,让你我平凡的人生多了前进的动力。就连自带偶像光环的宁泽涛,也有他追逐的目标。在宁泽涛的桌上,一直有一本《菲尔普斯自传》。宁泽涛说:“菲尔普斯是我的偶像,他的霸气对我影响最大。”情绪低落时,宁泽涛就想起偶像菲尔普斯,用“菲鱼”的经历来鼓舞自己,而偶像最让他折服的一点,就是自信。

9.心理学发展的当代趋势 篇九

心理学发展的当代趋势

心理学的学科危机终将成为过去. 因为,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发了积极关注人性的普遍回应,临床心理学促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时代精神,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出了心理学发展的光明前景.这样的`总体趋势表明,当代心理学,危机虽然存在,而前景并不暗淡.人类的精神困惑并没有拖累而是客观上为心理学的开拓创新提供了绝妙的机遇.

作 者:毛海东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刊 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5(5)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学   整合   当代趋势  

10.当代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十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融合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缺失,显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而言,传统文化精髓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从校园文化、教学环境氛围等方面着手,将传统文化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中。使传统文化从实质上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也使学生从多方面学习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加强和丰富校园传统文化的建设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九条规定,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并不断地创新形式和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对于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基于耳濡目染的方式,以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是高校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高校可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展现,能够使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作用的推动下,有助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

(一)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活动的开展,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首先,选取传统文化的某一特征而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既能深刻解读和剖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又能发挥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意义。我国已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值得后人传承。就纹饰而言,造型独特,且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当代社会应用广泛,内涵丰富。如:凤凰卫视台标,就是凤凰图案的现代简化图形的应用。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来源、内涵、现实价值等多方面的意义,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主动去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专题论坛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理解视角。所以,高校要想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有必要开展专题论坛,对该专题进行深刻探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二是如何看待当前日益兴起的传统文化热?三是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针对这些方面而开展专题讨论,对增强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如中国吉祥图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什么是中国平面设计的传统,这些问题不仅是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纹样和图形,而且主要是指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

(三)专题采风

对传统文化的起源地进行寻根溯源,从源头上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发展,切身体会文化的内涵。对徽派建筑、徽派三雕、人文地理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进行实地考察,深刻体会其内在的思想。从历史价值、现实意义、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实地研究、采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专题采风的形式多样,可以感受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文化特征,文化的内涵贯穿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多角度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本质,让学生们通过采风的形式,追根溯源地接收和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系列的专题采风,形成系统的、独特的文化之路。

(四)专题展览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书法、雕刻、刺绣、剪纸等,各类艺术都能够在不同材质中展现,足以证实我国文化艺术的形式多样化。水墨、丹青、绣品等艺术历经千年的洗礼,传承至今,并与当代社会的元素相结合,形成中国风十足的现代艺术。为此,高校开展专题展览活动,有助于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促进我国艺术学科发展和进步。在专题展览的活动中,高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展览馆等,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能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另外,高校也可以在校园内部开展艺术展览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创作作品而参加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搜索传统文化题材的艺术,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专题比赛

开展专题比赛活动也有助于激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传统故事、成语、谚语等,无不向后人传递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而高校可以针对此类内容而开展专题比赛,促使学生积极收集传统文化资料,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举行书法比赛、古诗词文朗诵比赛、练讲华夏五千年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这些比赛的活动中,通过有针对性地比赛,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和中国独有的文化内涵。开展多样化的专题比赛活动,可以吸引拥有不同爱好的同学共同参与到比赛活动中,不仅扩大了高校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范围,而且实现了促使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二、成立研究传统文化的机构

(一)结合民俗节日建设相应传统文化工作室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以特色著称,每个疆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而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整体气氛中,不管是行为、思维、情感方式还是精神价值的取向都会受到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之处,尤其传统节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倘若高校学生能够尽情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必定能够感同身受,提高对传统文化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比如端午节的菖蒲、荷包、艾草、雄黄酒、五彩丝;中秋节的兔爷、月光纸;重阳节的茱萸、菊花等等,都展示着不同节日特有的意义。为此,我国高校可以根据传统节日的不同而设立不同主题的文化工作室。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旦踏入工作室之门,便可感受传统节日所呈现的文化魅力,成为学生心中最佳的心灵鸡汤。同时,各工作室可以开展一系列节日主题的活动,令学生全方位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当我们有意识的去做相关事情时,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工作室,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去做到自然而然的接受,就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飞跃的过程。民俗节日教育所特有的情景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能使学生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工作室的作用。

(二)教学环境建设中突出传统文化的特色

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环境的地域性、民族性,使学生在有利的教学环境中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为此,我国教育者应该创造出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环境。中国的现代教育模式在西方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如何实现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教学方法,建设出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环境,是促进现代教育实现多元化、推陈出新、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做出本国特色,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的一个必须重视的方面,也是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环境急需改变的一个现状。结合相关课程的课程作业,对教学环境进行氛围的改变,例如“传统图案研究”课程结束时,就可借助学生对传统图案研究的相关作业在橱窗、教室进行展示,从而达到在环境上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在教学工作室建设中也可开辟出专门的教学场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布置,让学生耳濡目染,走进工作室就像走进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三)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与相关文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高校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能局限于校园教育,还应积极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与相关的文化单位建立友好合作,既能扩展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又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丰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高校利用充足的社会资源,既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基地,又能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目的。例如南京民俗博物馆,把教育机构作为社教工作外延的重点,与多所高校联盟,将民俗知识带入课堂,将展览带进学校。先后在多所高校举办传统节日巡回展,扩大宣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单位的资源,扩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获取,使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校园。高校与文化单位的合作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高校借助文化单位基地,有助于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文化单位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文化传承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充分利用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实现传统文化更多的价值意义。

三、结语

文化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形式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来自老师的,也有来自书本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环境中突出传统文化的特征,可使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内在和外在的两种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引导,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传承传统文化,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内涵,为将来的设计生涯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电.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J]. 宜春学院学报,2008,(05).

[2]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

[3]阎秀芝.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理论探讨[J]. 大理学院学报,2003,(06).

作者简介:

11.当代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十一

一、研究奥运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意义

历年来, 具有百年发展历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成为吸引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关注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体育传媒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构成内容便是体育传媒, 同时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奥委会正常运作的重要的营销市场和经济来源。奥运会中展现运动员们高水平的竞技运动, 通过体育媒体吸引观众, 提高收视率, 增加经济收入, 其品牌价值得到有效提升。现代奥林匹克与体育传媒的高效结合, 使其运作程序商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但是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反而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自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来, 现代奥运与中国体育媒体之间所存有的相互关系得到充分表现。所以积极探索有效策略确保现代奥运与中国体育媒体和谐发展, 使现代奥运的环境得到净化意义重大。

二、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简析

(一)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发展简析

奥运视角下, 当代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主要有报纸类、期刊类以及图书类之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传播奥运会的形式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 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新中国成立前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前, 多以报纸、期刊、图书类为主要载体, 并辅以幻灯片和广播的形式对奥运会进行播报, 由于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 中国印刷类体育传播所报道的奥运会内容很少, 层次不高, 所引起的关注程度较低, 严重阻碍了奥运会在中国的传播。

2.上世纪50~80年代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发展状况。上世纪的50至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 对奥运会没有做相关报道。而十年动乱时期, 受极左思想冲击, 对奥运会的传播完全限制,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仍有报刊体育传播消极对待、甚至负面报道现代奥运的情况发生, 此时处于发展初始阶段的期刊体育传媒, 受文化革命以及与国际奥委关系僵化的影响, 中国期刊传媒的发展速度较慢。总体来说,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报刊、期刊、图书等印刷类体育传媒处于停滞状态。

3.改革开放后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印刷类体育传媒发展状况。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 中国报刊加大了对体育新闻的报道, 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全国性报纸开辟体育报道专栏或者体育版。比如《人民日报》开辟的“体育之角”、《中国青年报》开辟的“体育爱好者”、《光明日报》开辟的“体育场”等板块, 针对奥运等重大赛事进行专栏报道, 以及各种体育特刊、专刊、图书纷纷推出等。为了满足体育传媒的发展需求, 一些报社专门成立体育新闻部门, 并且开设专门的体育板块。中国报业结构呈现多样化、层次化。

(二) 奥运会视角下中国电子类体育传媒发展状况

中国电子类体育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等体育传媒等, 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电子类传播奥运会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不同。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子类体育传媒发展状况。由于我国的电子类体育媒体的发展晚并且速度缓慢, 黑白幻灯片是奥运会的报道及内容宣传主要工具。1940年中国第一个广播电台建成并投入使用, 但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处于战争时期, 中国广播电台并没有针对奥运会进行报道。此时的电视体育传播还未出现。

2.20世纪50~80年代中国电子类体育传播发展状况。在上世纪50~80年代初期, 由于有关信息储存、传播的技术手段不完善, 甚至未出现, 奥运会传播信息的主要以报刊、广播、电视为基础。由于受国内、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我国电子类体育传媒中广播体育传媒对奥运会的报道处于停滞状态, 并且对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的报道以消极态度对待。

3.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子体育传媒发展状况。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的形式下, 广播体育传播开放了对奥运会的信息报道, 广播的受众群体不断壮大, 文化层次不断升高;电视逐步得到普及, 奥运会相关信息的报道以及实况开始通过电视进行传播。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使中国广播电视电子体育传媒的奥运会传播领域大大拓宽。具有快捷、方便、较高的覆盖率和较强的互动性, 并且经济成本低等优点的广播在奥运会传播中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而此时有着二十多年奥运会报道发展经历的中国电视体育传媒, 经过不断的探索、学习与创新已经逐渐成熟, 并在电视节目制作、播报方式上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随着人类科技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多媒体技术及信息化通讯技术出现, 网络时代的到来, 开启了现代奥运新纪元, 奥运会传播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举办期间, 我国互联网技术还不发达, 与体育信息发展达不到同步, 不能满足日益攀升的用户需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互联网体育传媒带来了发展契机, 中国体育传媒专业网站的数量大大增加, 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网络科技人才, 促进了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传播。在互联网体育传媒的作用下, 现代奥运得到快速发展, 而在现代奥运的促使下, 互联网体育传播得到了创新, 二者之前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统一发展的关系。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以其节目多、传播质量好、终端类型多、实用经济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

三、影响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的因素

(一)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政治影响

由于受各种时期政治的影响, 奥运会在中国的传播报道受到极大影响, 在奥运会发展过程中, 不同时期受政治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上世纪末期与新中国成立之前, 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局势极不稳定, 再加上连年战乱, 当时的政府部门对于奥运会的关注程度较低, 受中国政治因素的抑制, 这个时期的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发展处于滞留阶段。在70年代末期, 鉴于奥委会违背中国领土完整的“两个中国”论, 以及当时的社会形势影响, 促使我国断绝了与奥委会的关系, 同时也杜绝对奥运会信息的传播报道。自改革开放来, 经济的增长、政治的稳定, 为中国参加奥运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代中国体育传媒取得了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治为奥运会视角下的体育传媒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经济影响

奥运会的举办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基础, 其举办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 刺激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然而, 体育传媒与奥运会过度的商业运作对奥运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比如, 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中断或者延迟实况直播, 使观众对赛事的不可预知性受到影响。

(三)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传媒的文化影响

一场成功的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 更是一场文化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融合了绿色、科技、人文的三大理念, 重点体现人文奥运的核心。现代奥运不仅是荣誉上的竞争, 更是文化的渲染。2008年北京奥运将运动与中国的千年文化交融在一起, 促进了世界民族文化交流, 通过体育充分体现了世界人类人文思想及对于和平、友谊的追求, 促进世界各族人民和谐进步共同发展。由此可见,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发展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四) 奥运会视角下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科技影响

在中国体育传媒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科学技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体育传媒奥运会信息传统的传播方式。互联网以及移动多媒体广播快速便捷获取奥运信息的优势, 使中国体育传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的过程, 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者之间既互为牵制, 又互为影响。

四、奥运会视角下促进当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的有效策略

1.正确认识各个时期中国传媒发展的特点与不足, 加大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为奥运会视角下中国体育传媒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

2.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 积极协调中国体育与政治、文化、经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 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宣传奥运会文化精神;增加体育传媒研究的经济投入, 大力培育体育传媒产业的高级人才;强化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中国体育传媒中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 促使中国体育传媒健康稳步发展。

五、结束语

事实证明, 当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伴随着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逐渐壮大, 奥运会视角下的当代中国体育传媒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本文面对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为当代体育传媒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栾娟.传媒批判视野下中国体育传媒的功能失调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12.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 篇十二

(1)题材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和气氛(2)形式上的探索(3)著名诗人与作品(分说)

(1)题材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和气氛 ①

五四前后的呐喊与呻吟 闻一多

《死水》

徐志摩

《再别康桥》

(闻、徐是新月派的代表)郭沫若

《女神》 冰心

《繁星》 ② 革命战争的歌颂 田间

《给战斗者》 光未然 《黄河大合唱》

新社会的颂歌

郭小川

《将军三部曲》

《青纱帐——甘蔗林》

贺敬之

《回延安》

《雷锋之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 闻捷

《天山牧歌》 ④ 新时期特殊题材的诗 1976年 天安门抄诗(2)形式上的探索

① 五四运动后:各种中外诗歌形式的探索。

② 革命时代:革命现实主义激情与唯美主义形式之争。③ 新诗歌理论:

何其芳的诗歌主张:

何其芳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和“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

诗歌除了应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

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

诗人田间特别学习了苏联的“阶梯”诗。(阶梯诗:一句一行。整首诗的格式像阶梯一样。

(3)现当代诗人及代表作

胡适

《尝试集》

第一部新诗集 郭沫若 《女神》 冰心

《繁星》 闻一多 《死水》

徐志摩 《再别康桥》

(独抒性灵)戴望舒 《雨巷》

雨巷诗人 艾青

穆旦

《赞美》 田间

《给战斗者》 光未然

《黄河大合唱》 袁水拍

《马凡托的山歌》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

郭小川

《将军三部曲》 《青纱帐——甘蔗林》 贺敬之

《回延安》 《雷锋之歌》 闻捷

《天山之歌》 舒婷

《致橡树》

余光中

《乡愁》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4)诗歌派别

文学研究会抒情诗——冰心 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新月诗派的格律诗——闻一多徐志摩 30年代的左翼诗派——殷夫 现代诗诗派

——戴望舒 抗战之后的七月派——艾青、田间

解放区的民歌体新诗——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

战国四公子

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一祖三宗 杜甫 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北宋四大家

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 宋婉约派四著名人物

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

散文

1、古代散文的发展及特点(1)古代散文的发展发展

春秋战国 ——古代散文成熟:诸子散文 《论语》、《老子》、《庄子》等

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

最早的散文集《尚书》:西周至春秋王侯讲话的记录稿,如

西周初期,分封诸侯时周公对封侯者的告诫,谈话等)

两汉

——传纪文学的成熟:《史记》、《汉书》 魏晋南北朝——骈文占据文坛400年。

(骈文也称“骈偶”,“四六文”——讲究形式美、对仗,具有诗歌特点的散文。正式形成于两晋,于南北朝臻于巅峰。)

——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由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一种文学思潮。

主张:“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

“古文”——和魏晋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相对立的。特点是:奇句单行,不拘格式。在文法上取法先秦两汉的散文 宋

——诗文革新运动

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革新紧密关联。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包括针对晚唐五代文风的改革,得到欧阳修的支持。欧阳修主持科举,严令写平实朴素的古文。

强调“道”先“文”后,与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一脉相承。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古文运动,取得胜利。

2、古代散文的特点

(1)内容:现实主义风格;注重情感表达;富有哲理;塑造形象。(2)结构:形散实不散。看似无章法,实则有主线。(3)语言:平易流畅。优美隽永。回味无穷

3、作家作品(1)先秦散文

“春秋三传”

传——在中国古代,对经书的讲解称为“传” 左丘明 《春秋左氏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公羊高 《春秋公羊传》

谷梁赤 《春秋谷梁传》(另有穀梁的写法。)(2)两汉 散文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5部分。

本纪:帝王之事。(如:《项羽本纪》)

世家:诸侯之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人臣之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 表格形式的大事记。

书: 典章制度。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代表作:《苏武传》

与《史记》的语言风格相比,典雅古奥,比较艰深。《过秦论》——政论文。(作者:贾谊)《论贵粟疏》——政论文。(作者:晁错)(3)魏晋散文

曹植

《洛神赋》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江淹

《别赋》(骈文)、《恨赋》

(4)唐代散文 韩愈

《原道》、《原毁》、《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

议论文:《捕蛇者说》、《天说》 寓言(独立的文体):《三戒》(《黔之驴》、《临江之糜》、《永某氏之鼠》)游记(独立的文体):《永州八记》(优美的山水游记,表达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王勃

《滕王阁序》 杜牧 《阿房宫赋》(5)宋代散文

欧阳修

《醉翁亭记》 苏轼

《贾谊论》、《石钟山记》 范仲淹

《岳阳楼记》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6)金元散文

元好问

《中州集》——唯一的躲过战火的金朝文学集。(7)明代散文

刘基

《卖柑者言》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归有光 《项脊轩志》 袁宏道

《满井游记》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反对承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张岱

《西湖七月半》(8)清代散文

清前期:三先生: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清中叶: 桐城派是最著名的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

方苞

《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姚鼐

《登泰山记》

清后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散文体”。

4、现当代散文的发展和特点(讲课时是略讲的)(1)现当代散文的发展

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呐喊——反封建制度的主题:鲁迅杂文、陈独秀、胡适等的散文。② 30年代前后——对现实生活和个人心态的反映:茅盾、朱自清、周作人、冰心、巴金 ③ 解放区及解放后——歌颂革命和新社会:杨朔、刘白羽、魏巍、秦牧、吴伯箫 ④ 新时期——呼唤改革,百花齐放:徐迟、余秋雨

(2)现当代散文的特点 ① 内容:

大多数注重与时代同步,反映现实。

小部分只表现个人生活琐事,个人情感。②结构风格:

继承古代形散实不散的传统,风格多样化。

③语言:

各有特色。如:富有哲理、激扬奋发、平实如话、细腻琢磨、沉于情感、追求文采等。

5、现当代散文的作家和作品 胡 适 《文学改良刍议》

鲁 迅 《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集)朱自清 《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周作人 《乌篷船》 夏 衍 《包身工》 魏 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两次赴朝)杨 朔 《茶花赋》、《雪浪花》、《荔枝蜜》 刘白羽 《长江三日》(选自《红玛瑙集》)秦 牧 《艺海拾贝》(“花城”)吴伯箫 《记一辆纺车》(选自《北极星》)冰 心 《小橘灯》

穆 青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巴 金 《随想录》

徐 迟 《歌德巴赫猜想》 余秋雨 《文化苦旅》

鲁迅杂文中有大量著名散文:《纪念刘和珍君》、《娜拉走了以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 ㈢ 戏曲

1、古代戏曲的发展及特点(1)发展

雏形:唐代参军戏。(类似东北二人转)。

唐玄宗在华清宫内建梨园。发展:宋代演唱。

金代院本(董西厢)

由金入元:关汉卿 成熟:元代杂剧。

明清戏剧.京剧的产生及地方戏的发展。

(乾隆55年结合进京的地方戏二黄与弋阳腔形成京剧。)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2)特点

① 结构完整,情节无缺。(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② 戏剧冲突强烈(矛盾迭起引人入胜)

③ 虚拟时空环境(与西方的话剧由根本不同)

④ 严格的表演程式(如:规定千军万马的调度是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场。)⑤ 夸张的艺术形象(脸谱)

⑥ 突出的舞台效果(布景、服装、灯光、音乐、舞台调度等)

2、古代戏曲作家作品

(金)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宋)无名氏 《赵贞女》(元)关汉卿 《窦娥冤》、《望江亭》

王实甫 《西厢记》(曲状元)

马致远 《汉宫秋》(王昭君出塞)

白朴 《墙头马上》

郑光祖 《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 散曲:

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马致远 《天静沙·秋思》(秋思之祖)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明)汤显祖 《牡丹亭》即《还魂记》(临川四梦:《邯郸记》、《还魂记》、《南柯记》、《紫钗记》)(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同时代,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清)洪 升 《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孔尚任《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再现南明兴亡始末,用儿女之情衬托国破家亡之痛,集中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南洪北孔”

3、现当代戏曲的发展及特点(1)现当代戏曲的发展

① 五四时期:反封建的主题。

② 30年代:倡导革命。话剧成熟。③ 40年代:戏剧与时代形势紧密结合。④ 建国后:歌颂新社会,认识旧社会。⑤ 新时期:拨乱反正。(2)现当代戏曲的特点

① 话剧完全成熟,京剧及地方戏缓慢发展。② 主题突出,明确,结构为主题服务。③ 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④ 典型。形象丰富。(3)现当代戏曲的作家和作品 ①五四时期:

胡 适 《终身大事》(1919年,最早的话剧创作。)郭沫若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田 汉 《名优之死》 丁西林 《三块钱的国币》 ②30年代:

曹 禺 《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人》 夏 衍 《上海屋檐下》 田 汉 《回春曲》 ③40年代:

街头剧 《放下你的鞭子》 郭沫若 《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欧阳予倩《桃花扇》《忠王李秀成》 夏 衍 《法西斯细菌》 贺敬之 《白毛女》

电影文学《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建国后:

老 舍 《龙须沟》 《茶馆》 农村题材: 胡可《槐树庄》 王炼《枯木逢春》 军事题材:《万水千山》《兵临城下》《霓虹灯下的哨兵》 ⑤新时期:

苏叔阳 《丹心谱》(以“四人帮”攻击周总理的政治斗争为背景。)沙叶新 《陈毅市长》(“冰糖葫芦式”的结构)㈣ 古代小说的发展及特点

1、古代小说的发展

① 萌芽阶段:上古神话(只有粗糙的故事)

(战国到秦汉)《山海经》: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

(西汉)《淮南子》: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后羿射日。② 雏形阶段:南北朝小说(已有情节和人物性格)

干宝《搜神记》

刘义庆《世说新语》

葛洪《西京杂记》

③ 成熟阶段:唐传奇,宋话本(有完整情节,有细节,已注意人物典型化)

唐传奇:《南柯太守传》《长恨歌》《莺莺传》

宋话本:《大宋宣和遗事》《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④ 发展顶峰:明清小说(情节完整,细节真实,人物典型,语言个性化)

明: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中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小说《金瓶梅》

《水浒传》《西游记》

清:

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

2、古代小说特点

① 情节完整:故事结构无缺,“五何”俱全(时,地,人,事,结局)② 人物典型: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并典型化,有代表性。

③ 细节真实:对人物性格,事件,环境最小处的细腻描写很真实。④ 语言个性化:人物语言符合其身份及性格特点。㈤ 现当代小说的发展及特点(讲课时是略讲的)

1、现当代小说的发展

① 现代小说开始于“五四”运动前后,成熟于鲁迅的作品。

1918年,鲁迅《狂人日记》为第一部,后结集出版了《呐喊》、《彷徨》,确立了基本主题、叙事结构、现代语言的榜样。

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药》《祝福》《**》《孔乙己》《伤逝》 ② 20--30年代:一批作家有多方位的创作

郁达夫的自叙传体的抒情小说《沉沦》 柔石描写社会问题的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③30--40年代是小说创作的高峰,现代长篇小说获得丰收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寒夜》(婚外恋问题)老舍:《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 沈从文《边城》 茅盾:《子夜》(30年代的代表作)、《林家铺子》、《春蚕》 钱钟书《围城》

④解放区小说创作: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孙犁 《荷花淀》 周立波《暴风骤雨》 ⑤新中国成立后 杜鹏程《保卫延安》 杨沫 《青春之歌》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梁斌 《红旗谱》 曲波 《林海雪原》 姚雪垠《李自成》 ⑥新时期

刘心武《班主任》 王蒙 《春之声》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 《沉重的翅膀》 谌容 《人到中年》

2、现当代小说的特点 ① 主题与时俱进 ② 人物典型化 ③ 语言有时代色彩

九 中国艺术

㈠ 书法

1、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演变(1)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商周)开始:与汉字的产生同时。甲骨文象形文字有艺术美,商周时期的金文与篆文,无论铸在钟鼎上还是可在石鼓上,都是艺术。

(汉)成熟:汉代书写工具发展,纸张产生,汉字的隶书、草书,楷书等产生,书写者追求艺术美。

(南北朝)完备:大发展:“书圣”王羲之。

(唐)鼎盛:产生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把书法的各种体都发展到相当高度。

(宋)平和发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

元初,赵孟頫

(明清)总体失去活力:不如唐宋。出现呆板工整的“台阁体”。

明:董其昌“台阁体”。(徐渭突破“台阁体”)

清:乾隆(注入活力)

郑板桥突破“台阁体”(2)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① 与汉字同美:

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是汉字书法美的基础,无论汉隶、魏碑、晋行、唐楷,万变不离其宗。② 运笔取势:

艺术特征全在运笔的不同。无论用笔部位,运笔方法,结构安排,都注意运笔取势,力在其中。起笔要逆,结构要违,章法要侧。

③书法艺术讲变化、主次、虚实、奇正、开合自成。(3)名家

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 元:赵孟頫

明:祝枝山、董其昌、徐渭 清:郑燮(郑板桥)特点“怪”。(“难得糊涂”)(4)名作 西周:(金文)毛公鼎铭文 春秋:(大篆)石鼓文 汉:(隶书)大风歌碑 南北朝:(行书)兰亭序(魏碑)张猛龙碑 唐:(楷书)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狂草)张旭 肚痛贴(4)特称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又称“张颠”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 宋四大家: 苏、黄、米、蔡 瘦金体:宋徽宗赵佶 台阁体:董其昌(5)碑帖

碑:历代刻碑,立传或传经用,以碑习字称“碑学”

贴:将碑刻拓印后,或木刻,或石刻,再印成习字标准称“贴”。主张以贴习字称“贴学” 宋前重贴学 清以后重碑学。㈡ 绘画

1、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1)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期 彩陶图案,岩画。(仰韶文化“彩陶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先秦)绘画出现了独立作品:墓中出土的帛画已有主题,线条有力生动。

(秦汉)壁画 帛画发展成熟:咸阳秦宫遗址壁画;洛阳汉墓壁画;马王堆西汉帛画; 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以线条勾勒。

(魏晋南北朝)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不再是建筑物或器皿等的附属。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先后成熟。(隋唐)绘画艺术高度发展。种类,技法都超过以往,产生一大批各有风格特点的画家。(宋元)绘画受到朝政重视,宫内设画院,科举设画科。画家专业化,产生风格流派,书画结合。

(明清)主张艺术革新,表现个性。产生了唐寅等吴派画家。徐渭大写意。清初四王;扬州八怪;清末吴昌硕把书法,绘画,篆刻结合在一起。(至清末)中国绘画完成发展。门类: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写实、写意。理论:大量画论文章。

()朝,绘画成为了独立的艺术。()代,科举设立画科。()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2)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① 形神兼备,画贵神韵。注重神似,气韵,形态是否逼真在其次。重在写意,写神。② 诗情画意,重在意境。画如诗,有情趣,有意境。要描绘一种境界,抒发一种感情。

使人与自然相通,相融。

③ 心师造化,迁想妙得。以造化(大自然环境)为师,为创作源泉。在观察体验,“迁想”的基础上,分析,提炼,构想,有“妙得”再去作画。(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

④ 绘画技巧讲究“六法”:(谢赫提出)

气韵生动: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骨法用笔: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

应物象形: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但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随类赋形: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色彩非自然主义。

经营位置: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非定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 传移模写:临摹作品

⑤绘画分四品:(也是现在拍卖价格的依据,逸品最贵。)

能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达到了形真神似的地步。有功力,能表现。

妙品:在“能品”的基础上更求神似,画面中时有奇妙的神来之笔。得心应手,笔墨精妙。神品:形神兼备,立意秒合自然。

逸品:技法炉火纯青,不拘章法,尽情表现胸中逸气。⑥绘画分南北宗:

受佛教南北禅的影响,唐代开始从艺术审美上将南北风格区分欣赏,绘画分南北宗,但作家不分南北。

北宗——理念追求深透,画法著色山水。北宗之祖:李思训(大李将军)南宗——理念追求淡远,画法笔墨渲淡。南宗之祖:王维(王右丞)理论:大量画论文章。(3)名家名作

① 人物画 中国画最早成熟的品种,高度成熟于隋唐时期。

(东晋)顾恺之:是中国和世界上第一个被写入史书作传记的伟大画家。“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南梁)张僧繇:画龙点睛

(南朝)陆探微,与顾,张合称“六朝三杰”(隋)展子虔《游春图卷》(青绿山水)(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唐)“画圣”吴道子,主要壁画,佛教绘画。《孔子像》《送子天王图卷》《地域变相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形成仕女画类)(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李公麟《维摩居士像》(明)陈洪绶:变形夸张风格。

② 山水画

隋唐时成为独立画种,从人物画的背景地位中彻底脱离出来。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唐)北宗:(武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青绿山水)

南宗:(文臣)王维(水墨山水)(五代)荆浩(北方山水画)

董源(北宋米芾称董源的作品为“江南画”)(宋)米芾;刘松年(元)“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明)戴进、文征明、唐寅、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王时敏

唐寅: 为“吴门画派”,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叉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

董其昌的书法为“台阁体”。

八大山人即朱耷,生于明朝。23岁时出家为僧,40余岁还俗,其佯狂玩世,疯疯颠颠,一生大半世以鬻书卖画为衣食,以冷逸空灵的笔墨和孤傲不群的形象,来宣泄他满腔的悲愤和家国之痛。所署八大山人,后人看到“八”和“大”这两个字,会想到“哭”和“笑”这两个字,“哭之笑之”,足见他胸中的悲痛与无奈。)(清)任伯年

③ 花鸟画 中唐出现,宋代成熟,发展迅速(唐)“画鹤名家”薛稷

殷仲容善画花鸟(五代)黄笙、徐熙(宋)宋徽宗赵佶、苏轼(元)柯九思

王冕善画荷花(明)陈淳、徐渭

(清)任伯年、八大山人、石涛、金农、郑燮(郑板桥善画竹子)(4)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①书画同源:最早的文字是图画,象形文字又使图画线条化; ②书画同工具:文房四宝——纸墨笔砚;

③书画同是线型艺术:书法是线条艺术,中国画是点线艺术,不同于油画的板块艺术。中国传统书画属于同一类别;④书画相通互补:题画文字是书法,部分书法如同画,讲构架美。3 音乐 ㈢ 音乐

1、艺术的发展

①(上古)起源于表达感情和祭祀活动。②(周)音乐功用大增,水平很高。

周公制礼作乐,音乐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三个特点:分等级;成为教育课程;从祭祀转向为政治服务。

音乐演奏水平很大提高,研究音乐的著作大量产生,如:《乐记》、荀子的《乐论》 ③(汉)除加大音乐的社会功能外,又成立“乐府”,搜集整理演奏民歌。④(南北朝)中国音乐大发展 民族大融合使各民族融和;

佛教大发展使宗教音乐大量融入;

玄学的影响带来对音乐美感作用的研究; 南北分裂,使南北方音乐分别得以发展。⑤(隋唐)中国古代音乐最盛期 中原文化生活活跃,到处莺歌燕舞; 朝廷喜爱歌舞,建“梨园”,制作歌舞节目。(《破阵乐》《霓裳羽衣曲》)各个民族,国家文化都被唐朝兼容。唐代音乐的三部分:燕乐、曲子、变文。⑥(宋元)音乐市民色彩增强 宋词来自民间曲子词; 元散曲融入更多市井色彩; 有了专供演出的勾栏瓦舍。

⑦(明清)音乐中民歌占很大比重,超过历朝。音乐理论的研究取得空前成就。(朱栽堉《乐律全书》)

2、音乐的审美特征

① 能够抒发感情,跨越时空地传播,引起共鸣,如:《孔雀东南飞》 ② 可以陶冶性情,使人产生美感享受,如:《春江花月夜》 ③ 表现民众的呼声与愿望,使下情上达,如:《伐檀》《硕鼠》 ④ 能够起政治教化作用,激励民众,如:《大风歌》《破阵乐》

3、名家名曲(舜)《韶》乐舞,用于祭典仪式。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周)《武》周武王时期大型乐舞,表演灭商战功和天下太平。(战国)《九歌》屈原作,祭祀楚国各种神,谱民间祭神乐曲。(战国)《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赞誉弹琴人俞伯牙与听琴人钟子期由知音而发展成生死之交,意在感慨“知音难求”。全曲立意清高,有气势,有形象,充分发挥了筝的演奏技巧。巍巍青山,滔滔江河,尽在筝音中,听罢一曲,心旷神怡。(汉)《广陵散》

描写战国时聂政刺杀韩相之事,晋朝嵇康善奏此曲而闻名。

(汉)《胡笳十八拍》是关于蔡文姬的故事,曲谱深沉苍凉。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渡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平定中原后,汉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古曲)《梅花三弄》南朝至唐代演奏。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古曲)《十面埋伏》

古琵琶曲,描写项羽兵败自刎前的心情,凄悲慷慨。在中日甲午海战前,邓世昌曾奏此曲作为对将士们大战前的激励!

(唐)《秦王破阵乐》 唐代宫廷乐舞,描写秦王李世民破叛将,解唐危,庆胜利。(李世民曾被封为秦王)

(唐)《阳关三叠》

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离情别意。

(唐)《霓裳羽衣》

唐玄宗时期的大型乐舞套曲。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于神仙之事,回宫后遂作此曲。渲染天外世界的缥缈。(唐)《春江花月夜》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萧鼓》《浔阳琵琶》。张若虚词。描写江南春晚江边月色花丛及思念亲人之情。

练习题:

()描写蔡文姬的故事。孔子听到()乐后三月不知肉味。()颂知音。《秦王破阵乐》中的“秦王”指()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战前演奏()

十 中国古代科技

㈠古代科技名著

1、天文学

①张衡《灵宪》

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天文学理论;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他认识到太阳运行(应是地球公转)的某些规律,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时的起因。张衡的其他贡献: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②《天文志》:二十四史各史都有

2、农学

①(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 是中国北魏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全面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书中记载的人工选育良种法,已接触到环境影响遗传性状的问题,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叙述早1000多年。②(明)徐光启 《农政全书》

涉及农业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制造,果树枝艺等。系统,集中地叙述屯垦,水利工程和备荒是其一大特色。

3、数学

①《周髀算经》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算著作,主要讨论盖天说。

②《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1世纪,流传至今的是晋代刘徽和唐代李淳风的注本。包括九个问题的解法,合计246个数学问题。世界之最:

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 开平方,开立方;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联立一次方程的方法; 负数概念与最小公倍数。

4、医学 ①(公元前3世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古老的,完整的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②(西汉)

《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③(东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④(魏晋)皇甫mi 《针灸甲乙经》记录人体穴位和针灸疗法。

⑤(隋)巢元方 《诸病源侯论》在世界上最早记载骨伤科清创缝合技术。

⑥(唐)孙思邈 《千金方》 总结和发展前人的临床经验,对糖尿病,脚气病,夜盲症等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⑦(宋)宋慈 《洗冤录》 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比西方早300多年。⑧(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 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东方医学巨著。

5、地理学

①(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 记述1250条河流、水文、地物、古迹等。

②(明)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34年考察16省工农业、交通、地貌、民俗等。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

㈡ 古代重大发明

1、四大发明 总说:中国古代有众多的科技发明,世界之首的有270余项。影响最大的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①造纸术:(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积累的经验,以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为原材料,造出轻便经济的纸献给皇帝,很快得到推广。人们称其为“蔡侯纸”。②火药:缘于古代的炼丹术。

(唐)孙思邈在《孙真人丹经》中首次记载了制造火药的方法。是世界上有关火药的最早记载。

(宋)火药的燃烧性的武器: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爆炸性的武器:霹雳炮。

(南宋)火枪

(元)火铳:管形火器,是近代枪炮的始祖。③指南针:(春秋)司南:人们发现天然磁石能吸铁并能指示南北,制造了早期的指南针。

(宋)利用人工磁化技术将钢针,铁片等磁化制成指南针、指南鱼等,后制出罗盘。

(元)中国航海完全依靠罗盘引航。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④印刷术:古代的印章和碑石拓印启发雕版印刷的发明。

(隋)雕版印刷:把文字或图案反刻在木板上、刷墨、铺纸拓印而成。

(北宋)活字印刷:毕升发明。使用的胶泥字模可以反复拼版印刷。

(元)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转轮排字架。

(明)铅活字。

6世纪,造纸术——〉朝鲜、日本、越南。

8世纪,造纸术——〉泼斯、土耳其——〉阿拉伯——〉欧洲。12世纪,指南针——〉阿拉伯——〉欧洲。

13世纪,火药武器随蒙军西征——〉阿拉伯——〉欧洲。14世纪,活字印刷术——〉朝鲜、日本。15世纪,活字印刷术——〉欧洲。㈢ 其他发明创造

1、天文历法 天象记录: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最准确。

世界上最早记载太阳黑子,彗星,哈雷彗星,新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等。天体测量:公元前4世纪,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经》比西方早200年。

敦煌发现的唐代星图绘有1350多颗,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最古老的星图。历法制定:殷周时期,已有较为准确的历法,殷代四分历定岁为365.25日,比欧洲早1000多年.2、农业

生产技术:(西周)三圃法

(西汉)代田法,区种法,溲种法。

(北魏)《齐民要术》,绿肥轮作。农具:(西汉)赵过 耧车

(东汉)杜诗 水排

(三国)马钧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近代水泵发明之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灌溉工具之一)

(西晋)刘景宜 牛转连磨

3、管理经验:《齐民要术》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农政全书》集大成的著作。

4、算学

最早创立十进位记数法。发明算筹,算盘。1世纪,《九章算术》 1世纪,分数,正负数。1世纪,勾股定理。

3世纪,刘徽,用“割圆术”算出圆周率为3.1416 5世纪,祖冲之,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以分数表示为355/113.比欧洲早1000多年

13世纪,秦九韶,“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比欧洲早500多年。13世纪,李治,“天元术”解一元高次方程。比欧洲早300多年。14世纪,朱世杰,“四元术”解四元高次方程,比欧洲早400多年。

5、医学

中药:公元前3世纪 《黄帝内经》

(西汉)《神农本草经》

(东汉)《伤寒杂病论》

(隋)《诸病源侯论》

(唐)《千金方》

(宋)《洗冤录》

(明)《本草纲目》

针灸(北魏)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王叔和 《脉经》 麻醉:(东汉)华佗 “麻沸散” 疗法:中药,针灸,按摩等。

6、地学 《水经》

郦道元《水经注》 我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晋)裴秀 《禹贡地域图记》

(裴秀生活在魏晋时期,官职尊贵,先后任散骑常侍、司空等职,除了监察执法外,兼掌重要图籍制作。

裴秀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制图经验,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制图六体”,其中包括比例、距离、方位等制图的科学原则,对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裴秀 “一寸为百里”的全国地图《方丈图》

十 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

㈠ 科举与教育

1、科举制度

科举制前官员产生的办法

(夏商周)世卿世禄:官位世袭,君主不能任意罢免。(春战)招贤纳士

(西汉)察举: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

征辟:皇帝或官员直接征聘有名望的人担任职务。

(三国曹丕)九品中正:由中央派员至各州郡担任中正,负责考察人士。考察所得分成九个等级加以品评,申报中央供选拔官员参考

2、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

背景: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恢复州县地方官举士的方法。创立:607年,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考试方式选取士人。内容:时务策,进士科,明经科。

完善:唐朝开始逐渐完善。科目增加完备,方法严密。

类别:常科,制科。[常科] 考生:生徒和乡贡

生徒: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

乡贡:须先由州县考试合格才能至京城参加考试。

地点:尚书省,简称“省试”。

负责部门:最初由尚书省吏部掌管,后改由礼部负责。

时间:春季,称“春闱”(闱是考场的意思)

内容:各科不一。

进士科:时务策、诗赋。

武则天创立武科。

[制科]:非常设考试,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对象多属知名人士。

因非正途出身,往往不被人重视,被称为“杂色”。唐朝以后,也称为“恩科”。发展:宋代科举比唐代有发展。

级别:州试,省试,殿试。

三舍法: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

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南宋后,第一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典型:明清两代

三考出秀才:县试,府试,院试。(参加这三个考试的考生均称“童生”,院试合格者为“生员”,俗称“秀才”)

三试出进士:乡试、会试、殿试 名称 频率 月份 别称 地点 合格者 第一名

乡试 3年一次 8月 秋闱 省城 举人 解元

会试 乡试次年 2月 春闱 礼部 贡士 会元

殿试 会试同年 秋 保和殿 进士 状元

考试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医等专业。

考试方法:贴经,策论,诗赋 ㈡ 教育制度

1、古代官学(夏)庠,序

(商)庠,序,学,瞽宗

(西周)国学设于王城,诸侯的国都,分大学,小学。

辟雍:设于王城的大学。(四周环以圆形水池。)

泮宫:设于诸侯国的大学。(环以半水。)

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乡学:庠、序、校。设于王城,诸侯国的郊野乡遂。(汉)分中央,地方两类,习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中央] 太学——(汉武帝设立)设五经博士,兼负责培训地方师资。

鸿都门学——专门学习书法画辞赋的艺术学校。世界上最早的高等艺术专科学校。

四姓小侯学——专为外戚四姓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

[地方] 郡国—— 学校

乡聚——庠,序

(在学,小,庠,序中均讲五经,由太学培训者为师)(魏晋)立国子学。

(隋唐)学校附属于科举,为科举培养人才,学而优则仕。(唐)国子监——中央设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宋)实行学官,学田制度,使学校有了固定的教育经费。(宋元)分斋教学。

(明)国子监——教育行政管理;国家最高学府。(清)国子监——取代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清末)废科举制,废旧学校,兴新学。㈢ 古代私学

(春秋)天下大乱,私学兴起。孔子办学最著名,教学为六艺(诗书礼射御数)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72人。

(汉)私学及其兴盛,学生超过官学。

私学程度相当于太学的称为“精庐”,“精舍”。相当于小学的称为“学馆”,“书馆”。(魏晋)官学颓废,私学应时而兴。

(唐)私学与官学同样兴旺。兴起私塾,秀才为师,为城乡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宋)新的私学形式——书院开始蓬勃发展。

上一篇:保护水环境的作文600字下一篇:机械工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