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转变教师观念

2024-10-07

王晓艳-转变教师观念(精选5篇)

1.王晓艳-转变教师观念 篇一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心得体会

王晓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常常发现,很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说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我有如下体会:

一、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提携、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师的引导语经常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当教育评价也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如:第三小组的成员讨论时都在积极地发言,认真地倾听,他们合作得多好啊!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好吗?老师发现,第五小组的张瑜同学在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时遇到了困难,小组的其他同学都来帮她,使他们小组的全体同学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让第五小组的红旗向前攀登一步。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来表演一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要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愉悦,会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二、要对合作学习的方法予以必要的指导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安排了很多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学生除了在小组中很无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并没有产生较深入的合作成效。教师在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中,要转变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交往,可以把自己当作小组长或小组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给学生示范,给学生切实的感悟和体验。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小组的合作学习需要得力的组织,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选择合作学习的策略,会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能对合作学习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教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的重要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下,自己思维的灵感得以暴发,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得更好,想得更深入,这样的合作意义才大。我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二步,在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在小组内谈自己学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别人的意见。第三步,选出小代表,在全班汇报学习结果。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断深入各个小组,帮助小组长组织、协调,鼓励小组成员参与、互动。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合作学习,怎样合作学习,才能在小组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三、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常常是被综合运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后,一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急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要么是乱哄哄一片,不着边际,不抓要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安排与没有安排一个样,活动后的效果不理想。

四、抓住契机,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看到了比较频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安排,但学生的交往共处、合作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习,以什么形式,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师生合作等合作学习,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认为,抓住以下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有时候,教师安排一项学习活动,如给汉字组词、练读美文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教学中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在全班表现的机会,这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既给了大多数学生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教师得到全面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当急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想了解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当需要协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习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自然学科的实验、操作等,这时,抓住契机,适当安排小组活动,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也可以小组活动协作完成。学生在协作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合作、交往、共处的能力得到培养。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教学班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慢,产生的困难多,如果这些困难都要老师帮助解决的话,一是课堂上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二是其效果也不如学习伙伴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挖掘其学习潜力。

五、要通过适时的评价促进小组发展对小组的成长来说,及时恰当的评价非常必要。在小组的使用中,教师要注意给各个小组相对均等的参与机会,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面向各个小组的评价,即建立小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成效的反馈,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小组的活动,好在哪儿,应继续发扬,还有哪些不足,要努力克服和改进,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的动力。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又把学生喜欢的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产生了一定的对抗性,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组的发展来说,除了建立评价小组即时发展的机制,在教室内设置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也很必要。总之,合作、交往、共享、共处,是二十一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王晓艳-转变教师观念 篇二

一、职教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从理论上讲, 教师都深刻地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就业”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 以分数论英雄, 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 考什么就学什么, 不考就不教, 不考就不学, 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 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 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 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 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所以, 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 在其萌芽状态期间, 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 在分数的标尺面前, 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 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然而, 中外历史千百次地告诉我们, 在传统眼光的学校里判为没出息者, 日后竟出现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巨人, 他们极大地影响、改变和震撼着整个世界, 而他们早年也都被当时的学校判为“愚不可及”、“不可教也”之类。事实证明: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 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职教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1、职教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寻找欠缺, 改进教育方式。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方面相互促进, 但不能相互替代。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 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 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现在许多学生在未上学之前, 吵着、闹着、盼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那梦寐以求的“天堂”和“乐园”。然而, 思维单一、未谙世事的他们, 一旦进入校门, 在就业压力和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面前, 有的便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甚至发生逃学等不良现象。作为教育者, 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 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 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 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 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 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2、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 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劳技课等课程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内容更新周期较短, 有利于因材施教, 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发展个性特长, 提高整体素质。除此以外,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也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 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提高职教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保证。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一些问题, 造成了学生的素质缺陷, 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 没有个性和独立的思想, 没有激情, 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 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体验与能力, 只有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引起人们的深思, 从而引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讨论, 并达成共识。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职教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 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将教育学生做人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的传统。二是加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 在青年大学生中倡导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关系的变化, 只有不断加强和提高教师个人道德修养, 才能正确对待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并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才能有效地帮助职教生克服“浮躁”、“疑惑”、“颓然”等心态。

4、做名副其实的实践指导教师, 做一名合格的职教教师。

作为一名职教教师, 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而对于所教专业的生产实际过程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无法担当起实践指导教师的重任的。职教培养的是面向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材。实际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 服务社会, 创造财富和赖以生存的自我本钱;也是职教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闪光点。因此, 在学习期间对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真刀真枪的操作本领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具有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职教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观, 提高自身素质, 就要担负起重任, 就要端正教育方向, 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3.转变教师观念 还学生主体地位 篇三

一、更新理念

1. 正面的宣讲与引导。宣讲当前教改的信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做学习的真正主人的意义。小而言之它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大而言之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做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产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才能形成未来的工作能力。中国不仅需要奥赛金牌得主,更需要诺贝尔奖获得者。

2. 向学生介绍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情况。中国已加入WTO,科技要与世界接轨,经济要与世界接轨,教育也要与世界接轨。中国的中学生在为自己扎实的基础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一定要认识到我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以及发明创造能力的总体水平还不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学生。据报道,不少美国小学生能写出几千字有价值的论文。而我们的中学生能做到这一点的能有几人?面对这一事实,每个中国学生都应感到汗颜,能知耻而后勇。

3. 组织学生看最新的声像资料。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看最新的声像资料,让学生对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一个学习的对象,并且能很好地对照他人找自己的差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矣”。外校学生的慷慨陈词、落落大方、积极主动,必定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4. 揭开老师神秘的面纱。老师技高一筹、见多识广、透彻入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占有了学生所没有的学习资料。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图书室(馆)应向学生开放,老师能借到的书籍学生也能借到,老师能看到的资料学生也能看到。,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充分认识到,如果他和老师占有了同样的资料,他也能成为老师。

5. 激发做学习主人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是老师”的自豪感与自尊感,作为任课老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该科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夯实理念

1. 课前预习,假如我是老师。老师在布置预习时就要改变提法,将“预习”改为“备课”,应言“请各位备好XXX课”。学生头脑中有了“我是老师”这一理念,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准备。例如,对于语文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一定会通过查字典、词典得到解决,课文的内容、脉络、结构、主旨等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无论正确与否,每一项都会有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因为这些都是老师必须准备好的——“老师”是不能等、不能靠的。为了课堂上表现从容,课下必须充分地准备,说不定下次课就是“我”登台表演。

2. 课堂教学,假如我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和同学们经常换位,即某位同学走上讲台做“老师”,而老师则走下讲台坐在同学中做“学生”——和大家一样举手发言,和大家一样对台上的“老师”质疑问难,和大家一样做练习。老师和同学这一换位,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对老师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作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3. 考前复习,假如我是老师。每个学期至少有两次考试,而复习的方式多数是老师带领同学们复习。“考前复习,假如我是老师”便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改变了这一传统做法。“真老师”只指定复习范围,“假老师”对其范围内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课堂上由一位同学或几位同学向全体同学讲解其对知识归纳总结的情况,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考前每位同学都要模仿标准试卷出上一至两套试卷(并附有参考答案),将同学们所出的试卷进行交叉串作。出一次试卷胜过考十次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的效果非常好。

4.在课程建设中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篇四

一、当前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1.对专业理念的错误理解。幼儿园教师敢于实践,但缺少对“为什么这样做”背后原因的思考,造成行为上的偏差,甚至导致错误行为。例如,我们在课程管理中,给教师提供灵活教学的空间,允许教师依据活动设计及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在时间分配上做弹性安排。我们的本意是想鼓励教师尊重幼儿,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有些教师却错误领会,认为放手就是完全跟着幼儿走,只要幼儿还想玩,就要等他们玩完,使得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过渡经常拖沓,造成隐性时间的浪费。

2.对专业理念的片面理解。幼儿园教师渴望提高、愿意学习,但常常脱离现实需要,凭感性、想象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有效性。有些幼儿教师在专业学习时很少思考如何将所学的先进理念转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如课程游戏化是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渗透到课程中,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为了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过度追求让幼儿自主,而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上学期初,我发现某个班的角色游戏没能正常开展,班主任告诉我,因为她让孩子们自己商讨角色游戏的内容时大家讨论热烈,但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游戏自然就没有开展起来。教师认为,她给了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孩子们在游戏时间也非常积极,围绕着话题一直在讨论,教师只需在一旁静静地倾听即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教师一直没有干预,殊不知那几天孩子们除了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外,并没有更深层次的经验建构。

基于存在的问题,我们注重将教师的理论培训与课程实践的现场研修相结合,既转变教师观念,又提升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二、转变教师观念的策略

1.导。

首先,导什么?导正确的理念。课程建设就是将原有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等几个课程要素进行改革,改革中必然有很多新观念出现。例如: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园本课程建设?课程园本化和园本课程意思相同吗?究竟什么是课程游戏化?怎么理解课程游戏化?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理念层面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只有理念正确了,实践才不会出错。

其次,由谁来导?专家、教育行政人员、教研员、园长和教师都是新观念的传递者,但其中园长是关键人物。园长负责幼儿园全面工作,担负着园内课程建设的重大职责。塔普斯科特说:“未来的领导就是领导学习,未来最可靠的竞争优势是克服障碍去学习。最好的领导不是下达命令,而是负起学习的职责,建立让成员扩展能力的组织。”园长对提升幼儿园的课程品质起着核心作用。

最后,怎么导?对幼儿园教师而言,教育理论学习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而阅读专业书籍是获得理论的最好方法。有关幼儿教育的理论书籍很多,教师工作之余的自主学习时间较少,因此对书的筛选很重要。我们每年都会从专家推荐的书目中根据本园课程建设需要选择合适的书目推荐给教师阅读。在选择时,我们从三方面考虑: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这本书教师喜欢读吗?教师们能理解吗?然后我们把筛选出来的书进行分类:一类是教学研究的,如一些教育家的专著及教学研究的报告,这一类书理论性比较强。另一类是教学参考资料,如一些教学实践的案例,这一类书实践性比较强。最后我们会根据教师的需要及专业能力给他们推荐相应的书目。新教师刚从学校毕业,理念比较新,缺的是经验,且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理念和行为冲突的问题,因此我们推荐《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蔡伟忠)《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吴放)等实践性强的书。这样的书以教师最需要了解的内容为主题,在介绍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全面渗透教育理念。幼儿园骨干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推荐《幼儿园创造性课程》《高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丛书,这些书让教师进一步了解课程的各种模式、相关的基本要素和框架结构。另外,我们还会根据课程建设的进程,让教师阅读不同的书。例如,在课程建设刚刚启动的时候,我们给教师推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与孩子们共同生活》(高杉自子)《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汪丽)。第一本书是关于课程编制的手册,主要是让教师了解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和程序,理论性强但又简单易读,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必备参考书。第二本书对儿童观、教育观等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诠释,书中很多地方采用了问答形式,便于教师理解。最后一本书告诉教师幼儿园有能力做自己的课程,也让教师了解了新时期的幼儿园如何建构自己的课程。这些书能够帮助教师理清课程建设的基本步骤、原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学到其他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的先进经验。

阅读专业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为了提高教师的阅读兴趣,我们采用了各种形式。除了常规的撰写读书笔记、分享交流会等,我们借助互联网,采用微信共同阅读好书的方法。将一本好书的重要章节拆解,用微信推送给教师,让大家每天读一点。此外,每读完一章,我们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阅读方式让每个教师从被动读书过渡到主动读书。

2.领。

(1)现场指导。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现场指导。在现场指导中我们要做到一问“为什么”。教师的行为是观念的体现,在现场指导中无论教师行为是否正确,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的想法,以判断他们的观念正确与否。二问“怎么办”。围绕发现的问题,我们要追问教师“怎么办”。在现场指导过程中,不是指导者说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让教师说出来,只有教师自己说出来了,才表明他们真正学会了,真正理解了,真正掌握了。所以,作为指导者,我们的职责不是简单告知,而是启发、引导,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引导教师逐渐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将理念转化为行动。

(2)档案管理。档案袋是记录儿童发展历程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便于管理者和教师自己将现在和过去进行对照。档案袋里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基本资料,主要通过一些表格来呈现。二是每个时期教师教育教学中有代表性的资料,如观察记录、组织活动的光盘、教育随笔等。这些资料上都有日期和管理者的点评,点评可以是对教师行为的分析,可以是对教师进步的归纳。三是管理者对教师指导的完整记录,类似于孩子的学习故事。例如在指导教师进行班级主题环境的创设时,我会把整个过程用文字及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包括与教师的讨论、教师的行为表现等。除了描述,更重要的是去分析教师行为背后的指导意义及下一步的教育计划。

3.引。

(1)专家引。专家的诊断和指导,能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策略是否适宜。同时,专家更能解答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的许多困惑和问题,为教师的研究提供方向和一些技能的支持,帮助教师提高对理念的认识,积累课程实践经验。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专家的选择和专家指导的方式,园长要进行深入思考,确保专家指导不是走马观花,走形式,能真正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活动引。我们为教师提供机会,参加各种培训;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展示、评比活动。另外,我们通过各项考核制度,明确教师的教科研任务,来督促教师学会反思,学会总结。给任务、压担子,帮助教师克服懒惰心理,保持学习的热情,并不断将新观念、新策略付诸实践,从而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5.实施新课程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篇五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师:观念转变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课程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新课标要求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则要求教师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单纯的教师教向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多元教学组织形式转变。下面是我个人通过新课程培训后对实施新课程中教师观念转变的几点想法: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成功的教育就是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才观是制约教育行为、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要彻底改变那种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狭隘意识,树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的人才观。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成绩观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一味地侧重分数。往往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结果是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一定要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成绩观。教师要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尽快实现思想上的几个转变: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能力发展方向转变,从重视单一认知向重视全面发展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成果继承向重视发现、创新转变。

三、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旧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就是课程,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两点:一是课程改革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构建的由教育内容、教育策略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不等于教材。二是课程改革不是单纯的更换教材。而是从理论构建到实际操作的系统过程。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进行教材研究和教法研究。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实施角色的转变,即从单纯的课程的执行者和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新课程现行有多种版本,而每种版本教材编写却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多研究几套教材,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对知识体系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学科,它是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的一门自然科学。新的化学课程突出特点是关注社会,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生活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将不同的化学知识尽可能地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如学硅及其化合物时。要结合当前高科技和单晶硅产业探讨,对新课程涉及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合成材料、化肥鉴别、微量元素的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工厂,以开阔其视野,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例如,教材中有关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问题都是很好的材料。通过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逐步使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向开放式教学模式。

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科学探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要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水平相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探究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活动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惰性。抛弃等、靠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要始终考虑怎样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激发探究动机,并努力创设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

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学习的“志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在化学课堂上。要及时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且敢问、愿问。化学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仅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创设不同的教学方式。化学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生动活泼的,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把活生生的化学知识说成是冷冰冰的。其结果是老师埋怨学生不努力,学生责怪教师效率低,这样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对此学科毫无兴趣,成绩逐步下滑。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调控,做到对教材的分析、挖掘。对内容的重新组合,语言的准确表述,实验的规范操作。开展启发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上一篇:学习有效教学十讲感想下一篇:工程制作安装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