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家庭承受力调查 与分析报告

2024-08-04

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家庭承受力调查 与分析报告(精选11篇)

1.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家庭承受力调查 与分析报告 篇一

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家庭承受力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寒假放假之前,老师布置的这项调查任务,放假回家之后,我和几个家乡同学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分析,决定针对于我们农村的大专学生进行此次调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为农村的一名大专学生,我更了解农村,更了解农村的生活及各个方面;其次,我自身感觉,作为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学生更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了解,而且绝不仅仅局限于此项调查;再次,我的同学和朋友基本上都在农村,调查实施起来比较方便,更切实际;最后,老师是赞同我们对同学和朋友的调查的,因为相比其他方式,其操作性更强。

此项调查,作为我的一个初步调查,难免一些个人的主观因素,也难免一些错误,请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调查对象:农村大专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与口头问答相结合 调查时间:2012.01.20——2012.01.30 调查人数:50 调查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状况: 农村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显现出比较大的差异,而且消费心理也趋于多样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说农村的贫富差距日益明显,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调查结果来看,每月生活费500元以下的人数仅为8人(占16%),500—1000元的人占大多数为28人(占56%),1000—2000的有12人(24%),甚至有2人(4%)的生活费超过了2000元。虽然有些是有特殊原因的,但明显可以看出生活费的支出存在的差距已经相当大了。

消费结构多样化。

以往的学生大部分生活费是用于饮食及日常必需品的支出,而如今,随着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及信息通讯和网络的兴起,这些新兴的事物也给大学生传统的消费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在通讯及上网费用的支出占生活费的比重接近了伙食费的支出,女学生在装扮上的花销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都足以说明,如今农村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越来越多样化。

消费心理与城镇学生相比,更理性。

农村学生的消费观念显然与城镇学生有诸多差异,这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学生在消费上表现的更为谨慎,更具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不是“月光族”,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结余一些支出,储蓄意识很强。但从纵向比较,现在的农村学生相比以前,消费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话,他们更喜欢把金钱转化成另一种财富,那就是知识,他们喜欢买书,学习意识很强。

较强的理财观念,财商较高。

当然这种结论是相比于城镇学生而得出的,而相比以前的学长学姐们还是有所欠缺的,单我认为这种现象是由现在农村现实决定的,一方面农村与城镇的收入差距还是巨大的,理财观更为保守,注重储蓄;另一方面,农村家庭收入逐渐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他们现在拥有更前卫的理财观及消费观,他们偶尔也会超前消费,这已不罕见。从调查结果可以推测出,这种现象还会有更大的发展趋势。

农村大学生消费状况所产生的诸多变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我认为这些因素中,家庭的实际经济条件无疑是最主要的方面。收入决定消费,所以想要探究大学生消费状况变化的深层原因,必须要了解其家庭经济承受力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但是这方面内容不易在问卷中体现,故我选择了口头询问法进行调查。

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承受力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相比以前都是有明显改善的,但是各个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确是比以前拉的更大。经口头询问得知,有些家庭的经济收入基本上接近城镇平均收入水平,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一般,还有一些是徘徊在贫困边缘的,主要是家庭的收入来源不一样。下面我就分析一下,这些具体的差异:

收入差距大,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50个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个学生(占12%)家庭是主要靠务农即粮食收成取得收入;32个学生(占64%)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靠父母外出打工获得;5个学生(占10%)是靠做小生意获得收入的;7个学生(占14%)家庭是属于工薪阶层的。他们之中明显可以看出收入渠道的差异,工薪阶层的和完全靠一亩三分地养活的家庭岂能一样。据我了解,部分家庭中,是靠其他兄弟姐妹外出打工来换取一个大学生念书的,这就是农村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冰火两重天的对比。这也是解释消费水平差异的主要依据。

学生教育支出是家庭支出的主要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每年的花销起码要在一万元以上(不包含学费),这个数字对农村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可能是他们半年的收入。所养一个大学生在农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很多农村家庭的学生选择不读大学而是选择更为便宜的中专或者直接出去打工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不读大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家庭带来部分收入。何况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大幅增加,使得更多家庭在择学上更为慎重和小心。

家庭面临更多压力,各种负担层层叠加

谁都不能否认现代社会压力的巨大,失业、养老、医疗、房价各种压力,无所不在,在农村也是这样。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同学大学即将毕业,但是就业前景并不好,他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压力叠加型的,他的父亲是独生子,爷爷去世,奶奶一直在病床上躺着,医疗费用全部由他父母承担,花费很大,他和他的妹妹都在上学,教育支出不用说了,另一方面,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工,母亲还只能陪在奶奶身边,没有收入,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他父亲每年三四万元和几亩田地的收成,家庭压力可想而知,这种现象在农村也是很常见的。虽然在农村,房价问题还没那么严重,但是对于要在城市奋斗的农村学生而言,这简直要比城市的学生要严重多了,因为他们家庭的经济承受力远不及城市,他们的路更难走。

我的看法与感想:

对于农村学生,政府和学校应给予更多的照顾措施。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偏差,农村学生的经济压力远大于城市,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理应得到社会、政府和学校各方面的支持。

农村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从另一种角度说就是要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识,树立“求实心理”的消费观念。增强自身理财观念的提升,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大学生消费观的树立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消费受到收入的绝对影响,同时其他各种因素也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促成了当今消费多样化趋势的显著增强。消费观的多样化是社会多样化在经济领域的一种显示,其实它也从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在发展、在进步。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方法来引导这种消费观,它的发展也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2.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家庭承受力调查 与分析报告 篇二

关键词:信息消费,大学生,调查

信息消费行为是获取、传递、组织、存储和利用信息的行为[1]。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 信息消费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在校大学生虽然综合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但对信息消费水平却不尽如人意。所以本文对医学专业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现状进行调查, 以为医学院校大学生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以便针对大学生信息消费进行正确引导教育, 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信息消费行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信息消费观, 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

1 调查方法

为了调查更具有代表性, 减小误差, 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

第一阶段:单纯随机抽样, 唐山市所有高校中随机抽取3所。

第二阶段:分层随机抽样, 所抽高校按专业分层为文科和理科专业, 欲抽取2个学院 (系) 。

第三阶段:整群随机抽样, 对抽到的每个学院 (系) 所有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 对抽到班级所有学生进行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调查问卷, 调查前对全部调查员进行培训,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 学生20分钟内独立完成, 由调查者当场统一收回。对所得数据进行审查和复核, 进行数据录入。

本文正式调查对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现状分析, 发放问卷1052份, 收回1052份, 剔除漏答误答的问卷, 有效问卷为1006份, 有效回收率为95.63%。分析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现状, 并探讨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现状得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 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查阅考研资料和就业资料的人数在15.3%, 网上购物人数占有66.3%, 使用网络课程和微课进行专业学习的人数占24.3%, 进行微信和QQ聊天的人数有93.2%, 消遣娱乐的学生占87.3%, 从数据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信息消费都集中于聊天、消遣娱乐和网上购物, 而有少部分学生进行查阅资料和专业学习, 可能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各种压力, 比如学习考试的压力、工作就业的压力、情感恋爱等各种压力, 这些压力在现实中有时无法发泄, 学生感到身心疲惫, 于是通过聊天、消遣娱乐和网上购物等, 缓解这些压力, 所以我们要提倡学生行娱乐和学习的结合, 我们可以使用网络课程和微课等进行学习, 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 学习形式非常好, 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查阅学习资料和就业信息, 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 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在信息消费时间和费用方面, 每周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的学生和购买书籍报刊也是少部分, 使用手机的费用每月在50元以上的占到了62.3%, 这与大部分学生们聊天、消遣娱乐和网上购物的活动目的相辅相成, 所以从节约费用上看, 我们也倡导学生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进行传统和现代消费的结合。信息消费和物质消费不同, 消费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消费能力和知识, 才可以进行信息消费。

通过调查, 大学生的信息消费内容非常丰富广泛, 人群也相当庞大, 经过单因素分析,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信息消费目的和信息消费费用方面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信息消费基本集中于娱乐游戏, 还有的学生用于网上赚钱等, 而女生基本集中于看视频听音乐, 男生信息消费费用高于女生。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在信息消费目的和信息消费费用方面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原因为随着医学知识技术的不断加快和更新发展, 教科书内容的更新速度落后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速度, 学生除了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要通过使用计算机在网络上从文献中进行查询搜索资料、寻找信息, 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新业务的开展。所以,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具有差别。因此, 学校开展信息消费引导教育时, 可以针对男生和女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也可以分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教育。从生活信息消费、科研信息消费、学习信息消费、娱乐信息消费等方面实施针对性的引导。

3 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教育的对策分析

信息是各种各样的, 信息消费的方式和途径等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良好健康准确的, 大学生的消费有的互相攀比, 有的消费过度, 超过个人承受的经济范围。大学生有的进行“校园贷”等活动, 不科学的不合理消费行为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和压力, 形成了错误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现实生活中, 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学生, 本应该用于学习专业知识、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时间都因沉溺于网络, 白白耗费了时间, 这样消极的网络信息消费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2]。因此大学生在进行信息消费时, 要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认知态度和行为, 使其能够进行正确的绿色消费, 在消费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信息消费保护意识。

首先可以建立良好安全的信息环境。良好的信息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信息道德和意识。其次, 加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作为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人才, 学校要加强图书馆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讲座, 开展导读工作, 进行网络咨询导航, 组织用户培训, 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提供使用各种数据库和电子资源的培训[3], 提高学生信息的利用和分析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信息消费教育培训讲座。

在校大学生是信息消费的主力军, 为了提高大学生信息消费水平, 高校可以开展关于消费心理、信息消费应用的方法等方面的讲座, 让大学生对信息消费有更全面的认识, 使其能够重新审视在信息消费中的行为, 做好自我监督[4]。

参考文献

[1]谢阳群, 储节旺.大学生网上信息消费行为研究[J].现代情报, 2006, 1 (1) .

[2]陈浩东.从西方国家的消费教育看我国对大学生信息消费教育的引导[J].图书馆建设, 2014 (8) .

[3]张意志, 徐小明, 陈华, 等.高校附属医院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6) .

3.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家庭承受力调查 与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 大学生 挫折 挫折承受力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6.089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rustration toler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tres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and Shandong selected 1100 students from five universities as subjects, self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tback bear power meter for testing them.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s that the frust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ear the overall situation is still relatively optimistic and with the cognitive level of improvement and rich experience, they would be able to calmly deal with learning and life of all kinds of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and won't appear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ut each factor takes on an imbalanced feature, specific performance: others support > physiological factors > personality > positive frustration cognition > emotion regulation > negative frustration recognition; and individual factor in gender and grade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frustration; frustration tolerance

0 引言

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沒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感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格外脆弱,为了对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承受心理负荷并化解精神压力的能力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我们用自编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量表测量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基本情况,从而了解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基本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1 研究程序

(1)对象。在浙江省、山东省5所大学选取了被试,合计发放问卷1100份。取样时尽量使性别、年级和学生来源均衡。回收有效问卷911份。

(2)研究工具。自编的挫折承受力问卷,共34条项目,按照1、2、3、4、5的评分方式记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六个主因素。分别命名为:积极的挫折认知;消极的挫折认知;他人支持;情绪调控;个性特征;生理因素。六个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52.451%的变异,经施测后Cronbach 系数为0.884,分半信度为0.649,六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190~ 0.522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各个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553~0.740之间,相关较高。这说明挫折承受力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一般特点

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总均分为3.617,这说明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状况是乐观的,是成正向发展的。各个因子平均得分呈现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他人支持>生理因素>个性特征>积极行为取向>情绪调控>消极行为取向。最低平均分是2.744。

2.2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性别差异

表1显示,女生的总体挫折承受力水平显著低于男生,且在积极挫折认知、消极挫折认知和生理因素三个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但是在他人支持因子上男生却显著低于男生。

2.3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年级差异

表2显示,总的挫折承受力及各个因子在年级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总体上表现出波浪变化趋势,也就是下降、上升又下降的趋势,表现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大一和其他年级都显示出显著性的差异;生理因素因子上,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水平出现了曲线变化状态,表现为大一>大三>大二>大四,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大一分别和大二、大四差异显著,大三和大四差异显著;消极认知因子上,其应对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表现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和其他三个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积极认知因子上,他们的承受水平又呈现出下降又上升的趋势,表现为大四>大三>大一>大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四和其他三个年级均差异显著,大一和大二、大三差异显著;情绪调控因子上,其水平呈现出降低而后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大一>大四>大二>大三,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和大二、大四差异显著,大三和大四差异显著;个性特征因子上,大学生的水平呈下降又上升的趋向,表现为大一>大四>大三>大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大四年级分别和大二、大三差异显著;他人支持因子上,其发展出现先降而后升的趋向,表现为大一>大四>大三>大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其他三个年级都呈现显著性差异,且大四和大二差异显著。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总体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各个因子表现出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他人支持>生理因素>个性特征>积极挫折认知>情绪调控>消极挫折认;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总体状况及各个因子在年级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对六个因子在年级上两两比较,得出的结果表明:大一分数最高,大四分数最低,大学生承受能力的总体状况在性别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并且在积极挫折认知、消极挫折认知和生理因素三个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而在他人支持因子上男生显著低于女生。

3.2 建议

(1)引导学生形成辩证的挫折观。高校作为挫折教育的主阵地,要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形成辩证的挫折观。(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大学生往往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不到位,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来制定大学时期的各种目标,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也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3)构建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疏导,在学生遭遇挫折而出现心理困惑时,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有效地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从而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78-82.

4.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四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现状,本人于2014年5月,做了一次“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喜亦可忧。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热点和新问题。

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大学生消费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还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一些偏差,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靠借贷维持而不计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求和别人一样的攀比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等。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需求,既要适当满足,又要积极引导。不满足大学生的消费文化需求,可能会使市场经济由于少了这支旺盛的消费力量而失去活力,甚至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而不作引导,又容易使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滑入消费误区,同样影响他们学习和健康成长,影响他们科学、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甚至会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人格发生扭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数据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心理,分析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调查采样地点:沧州师范学院周边地区

调查时间:2014年5月3日——2014年5月4日

调查问卷:共发问卷50份,收回50份

下面是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一些详细数据。

1.家庭平均月收入。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18%,1000元~5000元占66%,5000元~10000元占12%,10000元以上4%。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2%,来自农村的占98%。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96%来自农村的占4%。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绝大部分中国人家庭夫妇月收入为2千元~5千元,贫困家庭与特别富裕家庭都是少数。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较少,而特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可能较奢侈,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购买了20多万元的轿车。

2.月平均消费金额。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8.5%,500元~1000元占73.5%,1000元~2000元占13%,2000元以上占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5%,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1.5%,有计划消费的占6.5%,想花就花的占36%,选择其他的占46%。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的学生占8%,200元~400元占37.5%,400元~600元占41.5%,600元以上占13%。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比较拮据。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

8.平均每月电话费。平均每月电话费支出在3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30元~50元占

7.5%,50元~80元占43.5%,80元~100元占32%,100元~150元占10%,150元以上占6%。大多数大学生的电话费支出在50元~100元之间。少数学生远程恋爱,导致每月话费在150元以上。

9.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大学生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38%,10元~30元的占21.5%,30元~50元的占29%,50元以上的占11.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只是适当的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并不多。

10.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29.5%的大学生选择吃喝,24%选择旅游,17.5%选择穿着打扮,16%选择上网吧,7%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外出观光旅行,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KTV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

11.想买东西钱不够时怎么办。40.5%的大学生选择先向别人借了再说,38.5%选择向父母要钱,13%选择用自己平时存的钱,8%选择其他(放弃购买等)。可见大学生平时存钱的较少,花钱时向父母要,向同学借的较多。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两大思想趋势。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5.先进的消费方式悄然成风。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

6.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是否会计划月生活费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仅为28.4%,男同学则为37.1%。

7.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贫困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

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2000元居多,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1500元居多,有25%还是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特困户。

8.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2)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3)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4)恋爱费用支出过高。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恋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也会导致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5)贫困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贫困生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6)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积蓄。

2.大学生消费构成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笔者认为,当前大学

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提出的有关建议

(1).给高校的有关建议: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

(三)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人才。

(2)给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

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附: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问卷

1.您现在所在的年级?(必答)

A.大一 B.大二C.大三 D.大四

2.您平均一个月用去多少生活费?(必答)

A.300元以下 B.300—500元(包含500元)C.500—1000元(包含1000元)

D.1000-1500元

3.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可多选)(必答)

A.伙食B.交通、通讯电话C.购物(服装、饰品)D.学习费用(书籍)E.娱乐

4.您平均每月购买衣物的花费?(必答)

A 100-150元 B 150-200元 C 200-250元 D 250-300元 E 300元以上

5.您平均每月的伙食费(包括零食饮料)为多少?(必答)

A 200以下 B 200-400 C 400-600 D 600元以上

第 6 题 6.您平均每周上网的费用(必答)

A.10元以下 B.10-30 C.30-50 D.50以上

7.您平均每月购买日常用品的花费为多少?(必答)

A 20元以下B 20--40元 C 40-60元 D 60-100元 E 100元以上

8.您平均每月的交通费为多少?(必答)

A30元以下 B30-50元 C30-40元D40-50元 E50-70元

9.您平均每月的手机费为多少?(必答)

A20-30元 B30-50元 C50-80元 D 80元以上

10.若您拥有电脑,其价格为()元(必答)

A.3000-5000 B 6000-7500C 8000-9000 D10000以上

11.您家庭月收入多少(选答)

A.1000以下 B 1000-5000 C 5000-10000 D.10000以上

5.农村家庭状况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五

自从2004年离开家乡,我就没有再回去看看,今年寒假,由于某些原因我再次回到了家乡。虽然曾设想过家乡的变化,但当我真正回到家乡,却被眼前的一切吓了一跳。离家七八年,听到的最多的消息是关于新农村的建设,听着新闻说的现在农村变得多么多么好,我还曾想,即使家乡很穷,但是政府一定会帮助村民建设家园的,然而没想到的是,家乡看起来比我离开时更加糟糕。走进村里,原先整洁的大街小巷变得异常荒芜,家家户户墙边长满了齐膝高的野草,平整的街道也由于缺少维护变得坑坑洼洼,许多房屋由于长久无人居住也成了一座座废墟。而且,我回去的比较早,村子简直是老人和小孩的世界,中、青年人没人在村里。回到村里,一群小孩正在玩耍,他们根本不认识我,老人们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才认出我是谁,然后他们就和我们交谈起来。

交谈中我才知道,原来村里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他们要过几天才会回来,现在呆在家里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要不就是没法出去工作的。从他们口中得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有些基本上没上过学,全家人靠务农为生。他们留在村里的原因是:外出找不到工作或家里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不得已他们才没有出去打工。他们既需要家庭开支又要供孩子读书,而在家务农根本就没什么收入,所以他们的家庭基本上生活困难。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外出工作的父母会按时寄生活费给孩子。这类家庭通常比第一类家庭生活得要好一些,毕竟外出工作收入要高很多。但是通过和留守儿童交谈,我了解到他们与父母感情不深,刚开始他们会想父母,吵着爷爷奶奶要爸妈,后来他们也就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分开的久了,感情也就淡了。甚至有些孩子出现了逆反心理,专门与父母对着干。而且这些老人会很辛苦,他们既要照顾孙子又要干农活,还要担心在外

工作的儿女,辛苦了一辈子也没享享清福。

这些就是农村家庭的现状。后面我在讲一下农村教育问题。

第一类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没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又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有些孩子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

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心理会让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学习不好,还不如不上学的好,尽早出去打工还能挣点钱,减轻家庭负担。

而另一类家庭由于孩子给爷爷奶奶带,而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经询问,了解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虽然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当问到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

由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现在农村并不是像报道的那样好,农村生活负担很大,他们的生活状况需要改善,国家应该在如何减轻农村生活负担上下工夫。

电子一班

张玉霞

6.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六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正视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们小组对天津市农学院,天津市城建大学,天津市宝德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

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50份,有效问卷45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

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元~600元和6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400元或多于15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40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

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

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8%,其中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

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40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5.先进的消费方式悄然成风。

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

6.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

7.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

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贫困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2000元~4000元居多,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1500元居多,有25%还是月收入在500元以

下的特困户。

8.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

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2)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3)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4)恋爱费用支出过高。

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恋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

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也会导致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5)贫困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

贫困生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6)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

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积蓄。

2.大学生消费构成不合理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

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

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诚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比如,我们就在本学期初尝试了在“邓小平理论概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专题中,进行“我的消费状况”问卷调查和随后的课堂讨论。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同学们充分了解了自己和周围同学的消费状况,对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了自我解剖与反思,对健康的消费观念开始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最后,通过我们的总结以及有关财商知识的传授,同学们从认识问题、解剖问题到解决问题,思想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期末的教学反馈调查中,当问到参与“我的消费观”活动后有无收获时,广大同学都表示肯定,他们认为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活

动具有深刻的意义,使理论教学真正联系实际。

2.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两课”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3.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7.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家庭承受力调查 与分析报告 篇七

1985年, “文化消费”一词在消费经济研讨会上第一次被提出, 之后几年文化消费逐渐发展为消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阶层结构定型化的历史时期, 文化消费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 我国各个阶层和身份群体的文化消费方式差距日益扩大, 出现了文化消费分层现象。消费者是社会人 (彭华民, 1996) , 因而必然受到社会和周围群体的影响, 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庭与个人消费的联系最为密切, 个人消费的过程必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特定的消费群体, 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具备一定的独特性。近年来, 家庭对大学生消费分层的影响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王宁, 2001)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个人消费行为具有模仿性, 即消费的示范效应。显然, 大学生的消费分层与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有着必然的联系, 大学生消费分层现象成了社会分层现象的缩影。鉴于此, 依据消费分层, 研究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 不仅使文化消费研究理论更具针对性, 而且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

二、文献综述

社会分层理论历来就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而把阶层因素引入社会分层的范畴也开始得到学界的重视。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韦伯、凡勃轮、布迪厄等的社会分层理论。 (王琪、张文宏, 2015) 韦伯首次将消费和阶层地位明确联系起来, 认为经济、声望、权利等维度导致社会阶层分化, 比如声望影响地位, 而地位群体的主要标志是消费和生活方式。 (凡勃伦, 2004) 消费引起阶层竞争, 较高阶层炫耀他们消费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炫耀他们的社会地位, 处于低层社会地位的人因羡慕他们而不断模仿他们的消费模式。布迪厄在《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 (1984) 一书中指出, 经济资本是影响个人经济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位消费社会理论家让·博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了“符号价值”的概念, 认为“符号”已经贯穿了消费活动, 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由是观之, 消费社会中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 消费活动必然导致阶层差异。国外关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并不多, 最早有关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是2006年比利时消费组织信息和研究中心对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状况作的一个研究, 该报告指出, 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受到家庭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学者研究大学生文化消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依据西方社会学理论, 国内消费社会学者围绕消费与社会结构、阶层地位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有研究指出, 在消费存在与社会结构中, 消费的分野就是社会地位的分野。 (王宁, 2001) 显然, 阶级区分并不会因为大众消费消除, 相反, 阶层化导致了消费分层。上述研究揭示了社会阶层化与消费分层的关联性。在这一思路下, 还有一些学者开始着眼于家庭因素对个体消费分层的影响。其中, 从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角度来研究消费分层的较多。另有研究指出, 家庭收入分层对消费方式影响明显,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有更多机会享受消费。这说明经济因素影响消费分层。从家庭视角研究大学生消费的较多, 可以归结为由于家庭背景不同, 大学生的消费存在差异性。其中, 有研究指出, 家庭经济地位的差别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分层。学者梁前德 (2009) 认为, 大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与家庭收入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家庭收入分层决定着大学生的消费分层。而针对大学生文化消费分层化的研究凤毛麟角, 仅有的一项研究指出,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 中国大学生群体内部文化消费出现分层 (孟蕾, 2014) 。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收入越高, 越重视消费品位和消费文化, 对文化消费投入更多。 (王琪、张文宏, 2015) 大学生的消费分层与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有着必然的联系。 (赵函、程毅, 2016) 鉴于此, 本文借鉴消费社会学分层理论, 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从家庭收入研究大学生文化消费及其分层化。基本研究假设有三项:假设1, 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分层化;假设2, 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相关且出现分层化;假设3, 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念相关且出现分层化。

(二) 数据样本和分析变量

样本特征:为了详细了解家庭收入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关系, 依据抽样调查, 采取随机抽样原则, 注意学校的分布,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于2016年3月至4月对西安市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等4所高校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考虑到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入校, 大学四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因素, 为保证数据有效性, 调查以二、三年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3份, 有效问卷193份, 有效回收率为96%。

因变量:作为消费的一种重要形式,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消费过程。文化产品消费具体指文化用品、体育健身用具、书刊、报纸、音乐、电子产品、工艺美术品;文化服务消费则包含教育、网络、旅游、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顾名思义, 大学生文化消费指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要对文化类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文化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 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满足程度, 从量的方面反映消费者文化消费在某一时间上的水平。本文选取家庭月收入、平均月文化消费作为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分层化测量指标。消费观念影响消费分层, 消费观念反映消费群体对消费品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据此, 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念反映大学生消费者喜欢何种文化产品或服务, 其分层化测量指标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类型。综上所述, 本文将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观念作为因变量来研究与自变量家庭经济状况的关系。

自变量:布迪厄认为, 在社会生活中, 经济资本是影响人们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Bourdieu, 1984) 。除了社会舆论和教育机构, 家庭承担着文化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传递功能。据此认为, 家庭经济资本的分层化必然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故以家庭经济状况为自变量研究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相关关系。这里使用家庭月收入作为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分层标志。

四、实证分析

(一) 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阶层化检验

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有父母提供、奖学金、勤工俭学、贫困助学金等。在193名大学生中, 有174名的主要经济提供者是父母, 这占被调查人数的90.2%;奖学金获得者占1.6%;勤工俭学者占2.1%;贫困助学金获得者占5.2%。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其经济状况多样化。不同学者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 采用不同的标志研究了大学生文化消费, 有的用家庭财产总量, 有的用家庭年收入, 也有的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本文采用家庭每月收入作为大学生家庭收入的分层标志。

数据表明, 家庭月收入在10000—1000元之间, 显然差距很大。根据调查问卷, 依据社会分层理论, 参照国际上通用的五分法, 大学生家庭月收入的统计分布如下:低收入家庭 (每月收入1000元以下) 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5.2%, 较低收入家庭 (月收入1000—4000元) 的大学生比例为30.1%。中等收入家庭 (月收入4000—7000元) 的大学生比例为22.3%。较高收入家庭 (7000—10000元) 的大学生比例23.3%。高收入家庭 (月收入10000元) 的大学生比例为19.1%。很明显, 整体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态势。

(二) 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相关性检验

用交互分类法分析大学生平均月文化消费与家庭月收入的关系。数据表明:大学生平均月文化消费也大体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 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平均月文化消费较低, 而生活条件好的大学生平均月文化消费相对较高。其中, 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大学生, 平均月文化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总数的25%;中高收入家庭 (7000—10000元) 的大学生平均月文化消费在300—500元的占总数的43.5%, 而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同水平的消费人数仅占总数的4.3%;高收入家庭 (10000元以上) 的大学生平月文化消费500元以上的百分比高达46.2%。这说明受家庭经济的影响, 大学生平均月文化消费呈现分层化。考虑到大学生平均月文化消费与他们的家庭每月收入为定序变量, 所以我们采用Kendall’s tau-b分析法验证, 发现它们的相关系数为34%, 可估量的标准误差为0.056, 相应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这表明大学生平均月文化消费与其家庭月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三) 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念与家庭经济状况的关系

采用交互分类分析法研究大学生文化消费类型与家庭月收入的关系。数据显示:总的看来, 无论是来自于低收入家庭还是高收入家庭, 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都有经济实用倾向, 其中来自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占85%。具体来看, 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还倾向于追求个性和品牌, 占总数的百分比远远高于中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同类的百分比, 这表明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念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而呈现分层化。由于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念是定类变量, 家庭月收入属于定序变量, 故采用Contingency Coefficient分析法, 发现相关系数为43%, 相应的显著性水平sig (significance) =0.000<a值0.05。这表明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念有显著的相关性。

五、研究发现与教育建议

依据调查数据, 通过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父母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 其家庭经济状况分层化;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观念与其家庭经济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 且呈现分层化现象。大学生文化消费分层现象影响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 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影响更大。因为大学生消费分层是社会分层的缩影, 所以家庭消费教育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地位。父母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对大学生有示范作用。为了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加强家庭消费教育非常必要。除了学校教育, 社会的舆论影响, 父母要帮助大学生端正消费伦理价值态度, 积极提高家庭生活文化品位, 家长自身要做好示范, 在生活中以己为范坚决反对攀比、讲排场、过分追求品牌;家长要理性处理大学生的各种消费要求, 不能助长他们的自私任性;要注重引导家庭消费适度合理, 量入为出、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要以身作则, 给大学生的消费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摘要:借鉴消费社会学分层理论, 在全球化视野、中国社会转型和阶层结构定型的大背景下, 观察和分析家庭经济状况阶层化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根据调查问卷数据, 运用统计方法, 经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提供的, 其家庭经济状况分层化;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观念与其家庭经济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 且呈现分层化。作为家庭消费的延伸, 大学生消费分层是社会分层的缩影, 家庭消费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消费分层,消费分层理论

参考文献

[1]Baudril ard J.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M].London:Sage, 1998:41-80.

[2]Bourdieu P.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London:Rouledge, 1984:467-484.

[3]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24-36.

[4]梁前德.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消费的实证分析[J].江汉论坛, 2009:134-135

[5]孟蕾.中国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社会分化[J].兰州大学学报, 2014 (06) :59-67.

[6]彭华民.消费社会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8-11.

[7]王宁.消费社会: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52-88.

[8]王琪, 张文宏.社会转型期城市阶层的阶梯消费[J].重庆社会科学, 2015 (09) :64-71.

8.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误区

一、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济来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负债供给)和亲友们的资助,占93.55%;二是国家、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及困难补助;三是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四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获取一定经济报酬,以弥补学习消费之不足。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如下特点:(1)消费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包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娱乐消费及其他特殊消费;(2)消费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地区间、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家庭收入的不平衡,这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又由于年级和专业的不同,也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3)消费心理的差异性。大学生消费心理差异性表现在:一部分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部分学生不懂得理财,没有正确的消费观。(4)消费行为的复杂性。消费行为是指人们消费资源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消费行为是与消费者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相联系的。由于每个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不同,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出复杂性;(5)消费趋势的不合理性。目前,“超前消费”的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现状呈以出消费贵族化和崇尚名牌的特征。

二、产生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原因

1.社会环境

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消费,更加剧了这种攀比之风。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高消费行为被一些分辨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当成时尚,而过度的广告宣传更让人头晕目眩,也让高消费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种子,网络又给予学生许多不正确的暗示。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同时又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影响下,父母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子女身上,尽一切可能满足子女的任何要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变成了只会向家长伸手要钱的“富人”。曾经有报道说老父亲在家卖血供孩子读书,孩子却在外面上网、谈恋爱,穿名牌、比阔气。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产生,应该说家庭要负一定的责任。

3.个人主观因素

大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消费行为存在冲动性和模仿性。在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诱导时,消费动机存在时尚性和从众性。在理财方面缺乏锻炼,消费呈现盲目性。

4.教育管理薄弱

首先,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不足,专题论文收入学术期刊更是少之又少。其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消费观的教育没有纳入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体系中。再有,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这个消费群“示范效应”非常明显,都有从众心理,但在大学的日常思想教育中普遍缺少消费观的教育。

三、大学生消费存在的误区

攀比消费误区。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较强,大家同处一个屋檐下,谁也不想“矮人一等”。但有的学生不考虑家境和个人的消费水平,看到别人有手机、电脑,自己也得有;别人过生日、下饭店,自己也不能落在人后,甚至档次还要升级;既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导致误入歧途。

盲目消费误区。一般说来,消费应当考虑自身需要。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刚刚开始自行支配各种费用,理财能力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其他需要的冲击而改变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导致盲目的不必要消费。

从众消费误区。从众,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喜欢追求“新、奇、特、美”,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注意。很多消费品往往在大学生中一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如配备手机、电脑、买高档化妆品,上网聊天等,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上网聊天经历的恐怕很难找了。但是,他们在以分秒计费时却很少想到,这些消费的必要性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

超前消费误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但如果买来由于学习时间紧,或主要用来上网、打游戏,不能充分发挥电脑的效用,那就没有多大的购买必要性。同时学生生活相对独立,与外界联系较少,时尚手机也往往只是一件装饰品或者身份的象征。另外,近年社会上流行借贷消费、超前消费,受此风潮影响,大学生也追逐时尚,走入了超前消费的误区。

炫耀消费误区。大学生中流行“高价消费”,都是为了自我炫耀,满足虚荣心,是一种“畸形消费”。比如在校园里,电脑、手机、CD、MP3、录音笔被称为大学生的五件武器。除了实用,这也是一种表明自己生活优越的炫耀性的东西。有的同学看别人谈恋爱,他也找了漂亮女友,目的就是让其他同学羡慕他。大学生也明白“虽然我知道这样炫耀消费有负父母,但已经这样了”。事实上,大学生自己还没有经济来源,全靠家庭支持,这么不切实际的炫耀乱花,进校门就陷入“经济危机”,又如何能安心学业。

负债消费误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20年前的中国大学生崇尚“俭以养德”,但80年代出生、现正就学的中国大学生,则以“负债消费”为主流。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学生表示“敢用明天的钱”负债消费。“负债消费”使很多学生耽于物欲,发展严重者轻则引起经济纠纷,动武斗殴,影响同窗友谊,重则引发犯罪事件,于社会治安不利。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第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因此,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矫正攀比心理,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第二,加强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新时期,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访贫问苦、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参加抢险救灾,以及对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献一份爱心等,都是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教育方法,可以使大学生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差距,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三,加强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家庭关系最具人伦的基础特征,同时又是人伦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基地。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具体、生动、形式性强的特征。因此,存在学校教育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念。尽管新生入学时,一些学校就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但其中“消费道德”教育却一直是空白地带。根据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充满丰富性,以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等,应该全面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适当地引入“消费道德”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理性行为,帮助大学生在生活中逐渐成熟发展。

第五,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开设“科学理财”的选修课,或者把“财商教育”纳入“两课”教学内容。有助于他们改正错误的消费方式,对他们将来的个人创业及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第六,开展勤工助学等活动,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可以组织不善于理财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义务劳动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赚钱不容易的艰辛,树立勤俭节约、独立自主的观念。同时,也可以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建立机构帮助处理大学生消费投诉;充分发挥大学各社团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台、校报、团讯、系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金辉.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论坛,2004,18:143,159.

[2]钟华华.大学生消费健康的调查和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4:68.

[3]廖佳丽,张琳.大学生消费教育[J].科技资讯,2006,25:129.

[4]谢枭鹏,张强国.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11:243-244.

[5]余琼,余江.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其教育[J].经济师,2005,6:109.

[6]蔡红英.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正确的消费观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1-132.

9.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5.大学校园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学校氛围的影响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但是,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在校内开展消费道德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所以,我们在此呼吁学校方面应注重对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把勤俭节约这项中国的传统美德加以发扬,能够在校规、校训上加以体现。这样的措施不仅能使大学生们重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还能从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抓起,从而使广大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2017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范文篇3

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人人都需要面对的复杂而美伦美奂的社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消费自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项。众所周知,大学生年纪比较青,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特点。首先,他们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同时他们有为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能力的不足使他们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再者他们受社会的影响很大,难免会使他们在消费上存在一些非理性的,不切实际的行为。

中国的大学生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二、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三、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两百至三百左右。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

调查显示: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休闲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手机、电脑、MP3一样都不能少。”特别是手机的消费,一般上大一那会,大约20%的人拥有手机,暑假回来,班里一半以上的同学买了手机,到了大三全班几乎人手一部。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

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大学生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应酬的支出。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10.大学生恋爱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忧郁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是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当今恋爱越来越普遍的大学生当中,恋爱所需要的消费更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如果我们能够针对大学生恋爱的消费观和消费市场来进行创业,那么将会有很大的空间来供发展。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打钱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调查得知,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自主,由于中国的国情限定了劳动力的低下酬劳,所以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基本就只能够补贴一下伙食费或者额外的一小部分开销,这使得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600-1000元之间,只有少数的家庭条件优越者可以高于这个数字,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而根据调查可知,女生的消费水平基本高于男生消费水品,因为到了大学,女生都开始喜欢新潮服装,各种小饰品,还有化妆品,而这些东西就相对于只要吃饱饭穿暖就没有其他多余要求的男生来说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尤其是恋爱的男生,在现在这样一个

时代背景下,LV、GUCCI等各种奢侈品大行其道,对女生而言,哪怕买不起真的,也需要一个假的来撑撑门面,也因此再次导致了恋爱成本的高昂。

据小范围内的调查,恋爱中的男生女生消费水平明显增加,逢年过节都需要赠送小礼品,生日这样的特殊节日更是不能避免,譬如调查中一个男生恋爱钱每月的消费只需要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最多在加上一点烟钱,每月的生活费还能有所剩余,每个学年都能够攒下一点点私房钱,而恋爱后的消费水平明显增加,随着恋爱阶段的变化消费水平也不断变化。

追求期的消费水平明显是恋爱中最高的,因为为了给女生营造一个大方,体贴,温柔的效果,各种琳琅满目的消费条目充斥着每月的账单,电话费明显高于正常时期,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消费,热恋期与追求期的消费结构基本相同,同样属于花钱如流水,只有在经过了追求期与热恋期的阶段以后,步入了稳定期的消费水平才能够稳定下来,但相对于没有恋爱的男生而言仍然是属于高消费,周末要一起去逛街,免不了要购买零食、衣物等产品,就以呈贡校区的学生而言,如若没有谈恋爱的男生,轻易是不进市区的,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进市区就是费钱费力,首先是往返长达3、4个小时的车程,其次是物价疯狂的上涨,在市区随便吃点东西都需要数十元,在加上车费,基本上进一次市区最少需要100元。而对于恋爱中的男女而言,这都是必不可少的消费,不然还能叫做恋爱吗?

因此恋爱中的男女相对于没有恋爱的人来说,每月都要多花出最

少200元,这对于经济尚不能独立的大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笔不算小的开支,再加上疯涨的物价,在呈贡校区,男生每个月的饮食费用最少都要400元才能够达到每顿一荤一素的饭菜。如果在加上恋爱的费用,那么每月的消费水平最少都需要700元。

11.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家庭承受力调查 与分析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 深层次的问题 德育教育重要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入,我国社会生活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唤起学生自立、自主、自强和竞争意识、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把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解决学生中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有待解决。为此,我对我院全体学生(指应届初中和高中考入我校的同学,不包括在职培训班、代培班、三年级实习生也不包括在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期能摸到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为有关部门和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提供一点资料和信息,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能更紧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

1.调查的有关情况

这次问卷调查共分四个部分,二十一个小题,调查之前言明:不与学习成绩挂钩,不影响德育考核,采取无记名方法,要求每个同学按自己真实想法回答提出的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实际发出调查卷1500份,(占应调查人数的95.2%),回收调查卷1485份,回收率为91.1%,回收调查卷经审核没有剔出无效调查卷,即有效调查卷为1485份。

2.调查结果分析

2.1对党的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高兴地看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是明显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统计结果告诉我们:有83.5%的同学认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有希望”;有66.7%的同学对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表示相信和抱有希望;有51.8%的同学表明态度:“要积极争取加入党组织”。这一切都告诉我们:随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展开,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性的结论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也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也说明,我们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前几年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的削弱,正面教育软弱无力,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中一手软,一手硬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转机。不过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做的很好了,可以松口气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还有一些令我们忧虑的思想问题:如有27.5%的同学认为:“不可能使党风和社会风气从根本上好转”。(特别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些同学在回答下面的问题时又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有18%的同学入党、入团是为了对将来的就业和提拔有好处,还有10.2%的同学认为:“过去应该坚持党的领导,今后则不清楚或应该实行多党制”。这说明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不正之风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敌,它严重地影响了党在青年一代心目中伟大的形象,导致有些同学产生了想通过党组织、利用执政党的地位为自己捞取好处的想法,有的同学对坚持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甚至有的同学有了否定党的领导的糊涂观念。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消除青年学生的思想疑虑,解决他们中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2.2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需要亿万人民长期不懈努力奋斗。因而,社会主义学校能否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而要想培养出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良好的品行修养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一代新人,有赖于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完成。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成效是明显的。通过横向比较,也使学生认识到,建国五十多年来,我们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对他们的思想触动很大。因此,调查中有89%的同学认为:“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73%的同学认为,只要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经济和其他各项建设搞好,完全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优谁劣这个重大是非问题上,有82%的同学认为: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比我们先进,劳动生产率你我们高,生活比我们好,这有历史的和其他的原因,只是暂时现象,不能说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优越。而2004年,只有25.7%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有57.3%的同学认为一般。两次调查结果比较可以看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成绩是巨大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下,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制度,决定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同时调查结果也说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第一,我们的工作还不够全面还有死角,或者说工作还不够深入。第二,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克服不足,把思想政治工作搞的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既形式多样,又内容充实,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2.3对人生的认识

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有理想,讲奉献,开始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调查中59%的同学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远大理想;他们特别敬佩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占59.5%),非常羡慕和敬重解放军与教师(两项合起来占6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是他们最喜欢的格言。

不过,从答卷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第一大学生成人化、社会化程度过高。大学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交际范围的扩大和社会实践的加强,他们逐步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社会,审视人生,因此成人化、社会化倾向必然增强。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生活阅历较浅,思想感情往往偏激,在这一长过程中,社会上某些错误观点和不正之风容易得到他们认同。第二,矛盾心理较为突出。我们发现许多同学选择了多个相互矛盾的答案,从累计结果看,他们特别痛恨“以权谋私社会腐败现象”,希望社会风气好转,又对一些不良之风倍加赞赏,体现了他们思想上的混乱和矛盾。他们把未来设计得多姿多彩,但一接触到实际有心灰意冷,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始终交织着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思想活跃,但又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标准,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迷茫混乱,甚至不知所措。

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总的来说是两方面。一是前几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削弱,正面教育软弱无力,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没有树立起来;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前几年改革开放中,一手硬,一手软,致使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得以泛滥,腐蚀着青年的心灵,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高校阶段是青年成长的黄金时期,有是多事之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是每个教育者的神圣职责。因此,我们认为,一是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二是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加强廉政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学校和社会紧密合作,共同做好工作,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四有”新人。

2.4对马列主义理论课和学校管理的认识

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马列主义理论课对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各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自从考试制度恢复以后,许多学校不同程度的出现重知识、轻德育的倾向,政治课变成了升学拿分的工具,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学政治。因此,政治课就不能发挥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而应有的作用。到了高校后,升学的压力消除了,政治课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又降低了,但为了拿毕业文凭,还得硬着头皮学。所以,他们思想上对政治课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自然也就没有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调查结果看,仅仅有30.5%的同学对学校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认识有必要,感兴趣”,竟有52.9%的同学不感兴趣,甚至有13.7%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有15.7%的同学对现在开设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都不喜欢,课外喜欢读马列主义理论书籍的同学仅有2%。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课教师本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调查中许多同学建议政治课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国内、国际时事,把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结合起来,不要把本来很有生命力的理论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政治教师的严厉批评。他们要求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二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社会,从而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努力钻研自己的业务,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提高业务能力,要言传身教,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为学生言行的表率。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管理中,大多数同学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自由与组织纪律的关系,希望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如有54.5%的同学认为“学校应严格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有38.8%的同学希望“有严厉,但关心理解学生”的教师。从我院近几年强化管理的实践来看,效果也是明显的,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我们也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不能以正确态度去认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有39.2%的同学认为我们强化管理是“管得太多,说理太少,限制个人自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有两方面:一是受“自由化”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个人自由,而忽视了自由与纪律还有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一面,因而在实践中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集体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管理中还有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

上述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二是进一步强化管理意识,把学生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去研究,不断完善我们的管理制度。从尊重、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深切的“爱”贯穿在日常管理的“严”中;三是要认识到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严格的管理缺一不可,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我们的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东京食尸鬼主题曲下一篇:出纳员工个人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