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活动:风在哪里(文学活动)

2024-10-06

语言活动:风在哪里(文学活动)(精选6篇)

1.语言活动:风在哪里(文学活动) 篇一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对风有感性基础上,了解风的自由,感受诗歌的美。

2、激起编诗歌的愿望,尝试使用诗歌的语言来进行创编,鼓励幼儿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

活动重点:

幼儿能够感受诗歌的优美的意境。

活动难点:

幼儿尝试使用诗歌的语言来进行创编,鼓励幼儿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课件诗歌情景图(花儿、红旗、风筝)等。

2、歌曲《郊游》磁带和轻音乐。

3、在孩子郊游时开展过“寻找风”的活动。

4、幼儿每人一支记号笔,白纸若干。

5、实物:风铃、风车、气球、扇子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着歌曲《郊游》的音乐进入活动室。

二、教师与幼儿谈话:上个星期五,我们去干吗了?你们开心吗?你们与我去寻找了谁?你们发现风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老师引导孩子回忆郊游找风的情景,说说眼睛看到的和身体感觉到的。)

老师小结:风儿在哪里,原来风儿到处都有,它吹遍每一个地方。

三、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1、老师介绍:老师这儿有一首诗歌说的就是风儿,你们听一听风儿在哪里呢?

2、老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一遍,提问:你们听见诗歌里的风儿在那里?

3、老师展示课件诗歌情景图,引导孩子欣赏诗歌,提问:这次你们听见诗歌里的风儿在哪里。谁告诉你的?它怎么说的?(引导孩子运用诗歌里的语言来回答。)

4、帮助幼儿体会诗歌里的情趣,“为什么红旗说风儿是它的好朋友?”“为什么花儿说当我轻轻跳舞的时候,风儿正从我的身边走过?”“为什么风筝说当我轻轻往上飞的时候,风儿和我一起玩耍?”引发幼儿讨论。

5、看图完整讲述诗歌。(可以和幼儿一起随着音乐讲述。)

6、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替代诗歌里的花儿、红旗、风筝?”(引导幼儿再次熟悉诗歌的语言和格式,为幼儿自己编讲打基础。)

三、创编诗歌。

1、老师出示风铃(或是风车、气球等),当老师煽动扇子,幼儿听到风铃叮当响时,提问:风儿在哪里?风铃会怎么说?请小朋友来编一编。

2、欣赏同伴编的诗歌:我们听一听哪一个小朋友编得诗歌最好听?(老师引导孩子对编讲的语言进行分析,鼓励孩子用诗歌的语言进行创编。)

3、自画自编诗歌:请小朋友想一个和风很要好的东西,画在小纸片上,再来说一句好听的诗歌。

4、与客人老师一起欣赏自画自编诗歌。(老师鼓励幼儿把自己所画的景色创编成诗歌,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让孩子在宽松的语言环境里大胆表现。)

四、与客人老师一起表演歌曲《听》,感受风儿与我们在一起的自由。

五、延伸

可把幼儿画的诗歌订制成一本诗歌本,放在语言角供幼儿继续创编。

2.语言活动:风在哪里(文学活动) 篇二

一、“同课异构”中操作材料的差异

根据活动目标, 两位教师都选择了幼儿熟知的食物作为操作材料。A教师运用了毛豆、丝瓜、向日葵, 毛豆、向日葵较易操作, 幼儿乐于用之从事探究活动, 而已干的丝瓜较硬, 难以下手, 幼儿不愿用之进行探究活动。B教师选择了南瓜、花生、猕猴桃作为幼儿的操作材料, 同时还提供了塑料刀具以帮助幼儿完成操作活动。活动中发现, 幼儿对使用塑料刀具表现出操作的兴趣。

分析与思考:当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又没有可以借用的工具时, 幼儿往往会对操作材料不感兴趣甚至放弃, 从而扼制了幼儿继续探究的欲望。因此, 教师应在操作活动开始前, 就预想幼儿在操作材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并提供相应的辅助工具以帮助幼儿顺利使用操作材料。

二、“同课异构”中教师提问的差异

1. 教师引导语的差异

【A教师引导语】 (1) 为了引起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A教师问:今年的丝瓜成熟了, 我们把它摘了下来, 明年我们想吃丝瓜时, 怎么办呢? (2) 我们用什么来种呢? (3) 这些种子又藏在哪里呢?

【B教师的引导语】 (1) 今天我想用植物角里的南瓜给你们做南瓜饼吃, 但我又想如果把南瓜吃了, 明年想吃南瓜时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2) 有小朋友说种南瓜, 那么我们到哪里去找南瓜种子呢? (3) 我们用什么办法将南瓜种子种植在土壤里呢?

分析与思考:A教师的引导语不够明确精练, 引导不到位, 致使幼儿不能按老师的意愿回答问题。B教师的引导语相对精练, 能够突出重点, 具有目标指向性。

2. 教师提问方式的差异

A教师的提问比较随意且大多面向集体, 过多地使用了“好不好?”“是不是?”而对于幼儿的回答, 基本上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B教师的提问比较明确, 让幼儿听清了以后采取点名回答的方式。在活动过程中两位教师都能以正面引导为主, 鼓励幼儿思考问题, 但对没有举手的幼儿关注不够, 也没有给幼儿提供围绕问题展开、相互交流的机会。

分析与思考:教师提问的明确性决定了幼儿回答的针对性, 由于B教师的提问比较明确且对幼儿的回答积极回应, 所以幼儿自始至终都能围绕教师的提问积极回答。而A教师的提问指向不明确, 幼儿难以明确回答。低效的提问和消极的回应也影响了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

三、“同课异构”中记录表的差异

对A教师使用的记录表幼儿大多不能理解, 主要表现在: (1) 图中“?”的意思; (2) 丝瓜、黄豆等的图形呆板、不形象, 致使幼儿难以明确记录对象。

对B教师使用的记录表幼儿能够灵活运用, 因为B教师在表格的设计上运用了简单、形象的图形和标记, 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 易于幼儿操作。

3.风在哪里大班语言教案 篇三

1.帮助幼儿分析诗歌的结构及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2.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活动。

教学准备

抒情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1.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诗歌内容,并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表情地朗诵。

2.帮助幼儿分析诗歌的结构。提问:诗歌共有几段?前三段有什么地方相同?让幼儿清楚地知道,前三段首、尾句结构相同,句子的数量也相同。

3.教师示范仿编诗歌,然后请幼儿说说老师编的诗歌与原来的诗歌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帮助幼儿掌握仿编的方法。

4.指导幼儿进行仿编活动。

①幼儿自由地坐在椅子上仿编,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②请一二名幼儿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教师引导幼儿评价,帮助幼儿正确仿编。

③幼儿自由地选择朋友,互相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4.小班语言活动设计《家在哪里》 篇四

1、积极参与仿编活动体验仿编后的成功感。

2、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了解一些动物的家,懂得爱护自己的家。

3、能根据画面诵读儿歌,并用完整的语言回答教师的提问,提高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小鱼、兔子、青蛙、小鸟,小老鼠等头饰以及相应的小动物家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家在哪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播放《我有一个家》歌曲,激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听一听是什么

2、播歌曲《我有一个家》教师提问:你们家有谁?你爱你的家吗?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也是我们最喜欢的地方。今天我也带来了一首和“家”有关的儿歌,咋们一起来听一听,儿歌里说的是谁的家呢?

二、播放课件,欣赏儿歌,理解家的含义。

1、结合课件教师朗读儿歌。

2、教师再次完整朗诵儿歌,幼儿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学习儿歌。小朋友们也来学学这首儿歌。老师教幼儿朗诵。(1)接读:老师说前半句,幼儿说出后半句。

(2)完整朗诵:老师带着幼儿跟着课件一起朗诵。

3、教师:你喜欢这首有关“家”的儿歌吗?你听到这首儿歌里介绍了谁的家?在哪里呢?

4、教师:你们看看,这里的动物出来玩太久了,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在哪里,你知道他们的家在哪吗?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家吧!

5、教师小结:在你的帮助下,小动物都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它们心里真高兴啊!

6、游戏:请幼儿们扮演小动物,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

三、引导幼儿仿编儿歌。

教师:你们还喜欢什么动物,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吗? 教师请幼儿扮演他们喜欢的动物,教师仿编儿歌的句式提问,引导有幼儿使用儿歌句式回答。现在小朋友们一起把《家在哪里》念给客人老师们听吧 活动延伸:

5.语言活动:风在哪里(文学活动) 篇五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知道捡到别人的东西要还给别人。【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已懂得捡到东西应该还给别人。

(二)物质准备:故事角色桌偶一套,红靴子图片、数字资源《小猪和靴子》。【活动过程】

一、借助图片启发幼儿想象,引导幼儿了解故事的名称。

(一)出示红靴子图片,引导幼儿说说这是什么,启发幼儿想象它像什么。

(二)教师小结,提出故事名称。

二、结合桌偶操作表演,引导幼儿初步熟悉故事。

(一)教师边操作桌偶边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它们把红红的东西看成什么?

三、借助桌偶,再次讲述,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一)教师再次借助桌偶的操作,一边讲述一边提问,让幼儿在情景互动中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小猪认为红红的东西是什么?它怎么做、怎么说?小猪怎么回答、怎么做?(请个别幼儿模仿小猪的语言和动作。)

提问:八哥认为红红的东西是什么?它怎么说?小猪怎么回答、怎么做?(请幼儿结合肢体表演模仿八哥和小猪的对话。)提问:狐狸认为红红的东西是什么?它怎么说?小猪怎么回答、怎么做?(请幼儿结合肢体表演模仿狐狸和小猪的对话。)

提问:小狗看见小猪手里的红靴子怎么说?它和小猪一起怎么做? 提问:小熊看见了红靴子为什么那么高兴?

(二)结合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学习运用量词。

提问:故事里的动物在看到红靴子时,都用数量词说出来,是怎么说的?(小猪:一个袋子;八哥:一顶帽子;狐狸:一只瓶子。)请幼儿结合日常生活,说说还有什么可以用一个一顶一只来描述。

四、引导幼儿自主讨论,大胆表达,懂得要拾金不昧。

(一)讨论:你喜欢故事里的小猪吗?为什么?你丢过东西吗?丢东西时和别人捡到东西归还给你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心情?

(二)小结:捡到东西要还给别,要乐于帮助别人。【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1.表演区开展故事表演小猪和靴子。2.在美工区开展靴子制作创意活动等。

6.新芽文学社活动小记 篇六

本栏目欢迎文学社团毛遂自荐成立时间:1995年

联系方式:czssjzw2009@126.com文学社成员:100余人

专职指导教师:30余位

本期推介

主要活动:小记者采风、演讲比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赛、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等

新芽文学社

社团活动

新芽文学社活动小记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新芽文学社创立于1995年,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壮大, 现有专职指导教师30余位, 社员逾百人。

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 新芽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小记者采风”是特色活动之一。为了开阔视野, 文学社每年都会组织小记者外出采风。例如2009年12月, 应省内首家小记者活动中心所在学校———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的邀请, 文学社50余名小记者赴常州参加了“镇江—常州”两地互访活动。他们通过采访、考察、写作等方式, 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演讲比赛”是特色活动之二。每次演讲比赛, 文学社都精心组织, 社员们也积极参与,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去年11月开展的“我是90后”演讲比赛, 不仅为同学们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而且还有近10位社员在后来举行的“我是90后”全国中学生读书活动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文学社也经常组织社员开展社会实践、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和书法绘画展览等活动, 充分调动了社员们的热情。

文学社还定期把社员们的优秀作品编印成册, 供全校同学阅读、学习, 带动了全校同学写作水平的提升, 他们在“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 (初中组) ”等竞赛中, 屡获佳绩。

如今的新芽文学社, 已经成为了大港中学的一张“名片”。文学社全体成员将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不断推陈出新, 让这张“名片”更加

上一篇:舞蹈教师的简历下一篇:大学生如何弘扬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