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的教育随笔

2024-09-05

关爱的教育随笔(精选13篇)

1.关爱的教育随笔 篇一

和孩子们在一起已经第五个星期了,相熟度也明显加强,几个比较粘我的孩子我也时常去抱抱他们,所以就疏忽了独立又不粘我的孩子,以为他们并不怎么需要老师亲亲,老师抱抱。然而有一天,正当我在抱抱盈盈的时候,小雪跑到我跟前跟我说:吴老师,我喜欢你,我也想抱抱你”,刚开始我甚至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刚开始我会主动的向她套近乎,但屡次都遭到她强烈的拒绝,这次是她主动出击,我有种受宠弱惊的感觉,立马也像她张开双手去抱抱她,亲亲她。

原来,每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都需要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都渴望老师的关注,生怕老师忘了自己,每个孩子都想做主角。作为老师的我,只有将爱平等的分给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同步的爱,同步的微笑,同步的亲吻,让他们共同享受幼儿园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喜悦,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快快乐乐的回家。

2.关爱的教育随笔 篇二

在学校里, 留守儿童的成绩一般都不是很拔尖, 克制力和约束力也不是很强, 因为丧失了家长的监护与督促, 孩子的成绩下降很快。如我校留守儿童在父母出去打工前的整体平均分是68.75, 一年后, 他们的整体平均分降至57.64。如影相随的是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日趋下降, 自我“松绑”, 变得散漫, 整天无所事事。如一名男生三天两头迟到的原因是晚上睡迟了。若是再追问下去, 他则会搔着头告诉你, 看电视看到深夜, 或是在网吧泡了一夜。一旦把他看紧了, 他干脆就不来上学了。还有一个女生, 今年11岁, 不但要照料自己, 还要照顾弟弟。她在周记中写到:在学校里有学不完的知识, 做不完的作业;回到家里又有干不完的活, 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要洗衣服, 然后到菜园里去锄草, 回来还要烧晚饭……我几乎累得快要喘不过气了。我没有时间去学习, 所以成绩很差。在学校里, 老师嫌我成绩差, 同学嫌我笨。

留守子女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多留守儿童反映:“朋友不多, 经常自己一个人玩或看电视, 很孤独”“生活中遇到烦恼或困难没有人帮助自己解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觉得有人歧视自己”“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另外有极端行为倾向的比例虽然不大, 诸如“想离家出走”“觉得生活没意思, 想自杀”等想法, 因其后果严重, 也应特别关注。

我国目前约有2000万留守儿童, 主要是在农村地区, 仅阜阳市大约就有50万人。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是隔代抚养, 得不到有效地教育和监护, 存在很多不良习惯, 大多数儿童自私、厌学, 其教育问题、心理状况十分令人堪忧。

怎样才能关爱留守儿童, 使他们健康成长呢?可以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做起。从学校方面看, 可采取为留守学生“解难题, 做好事, 办实事”的措施。班主任对本班留守学生逐人统计姓名、性别、年龄、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家庭电话, 汇总后按村组整理, 本着方便就近的原则, 全体教职工, 分片包村, 担当学生的代理家长。要求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两次, 每周进行一次家访, 每半个月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发现学生有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 代理家长在第一时间内应知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代理家长还应经常与留守学生所在的村组干部交流, 征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代理家长要成为这个网络的枢纽。从社会方面看, 应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 落实留守儿童的责任主体, 并重视其教育与管理是目前政府和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

从家庭方面看, 父母虽然身在外地, 但也应尽量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要经常回家看看, 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经常与孩子交心, 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 特别是加强孩子校外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时时给孩子敲警钟, 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通过各种方法, 如电话、信件、网络等, 和孩子谈谈知心话, 不要一开口就是“学习成绩怎么样?”, 这样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变成对他学习的督察, 只会让孩子更加远离父母;

3.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可以在孩子假期内将他们接到身边,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参与自己的工作, 让他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 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坚强的个性, 千万不要出于内疚的心理给予孩子过多的经济补偿, 这种补偿只会适得其反, 养成孩子冷漠、任性、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

从学校及社会角度来说, 学校教育最能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管理上的不足。解决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管理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寄宿制管理。由于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很差, 有些地区甚至根本就没有寄宿条件, 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发挥。因此, 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实施有效管理, 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此外, 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多渠道筹资建立寄宿制学校, 配备相应工作人员, 系统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吃、住、管、教等一系列问题。

3.留守学生的关爱与教育 篇三

在学校里,留守儿童的成绩一般都不是很拔尖,克制力和约束力也不是很强,因为丧失了家长的监护与督促,孩子的成绩下降很快。如我校留守儿童在父母出去打工前的整体平均分是68.75,一年后,他们的整体平均分降至57.64。如影相随的是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日趋下降,自我“松绑”,变得散漫,整天无所事事。如一名男生三天两头迟到的原因是晚上睡迟了。若是再追问下去,他则会搔着头告诉你,看电视看到深夜,或是在网吧泡了一夜。一旦把他看紧了,他干脆就不来上学了。还有一个女生,今年11岁,不但要照料自己,还要照顾弟弟。她在周记中写到:在学校里有学不完的知识,做不完的作业;回到家里又有干不完的活,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要洗衣服,然后到菜园里去锄草,回来还要烧晚饭……我几乎累得快要喘不过气了。我没有时间去学习,所以成绩很差。在学校里,老师嫌我成绩差,同学嫌我笨。

留守子女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多留守儿童反映:“朋友不多,经常自己一个人玩或看电视,很孤独”“生活中遇到烦恼或困难没有人帮助自己解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觉得有人歧视自己”“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另外有极端行为倾向的比例虽然不大,诸如“想离家出走”“觉得生活没意思,想自杀”等想法,因其后果严重,也应特别关注。

我国目前约有2000万留守儿童,主要是在农村地区,仅阜阳市大约就有50万人。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是隔代抚养,得不到有效地教育和监护,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大多数儿童自私、厌学,其教育问题、心理状况十分令人堪忧。

怎样才能关爱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呢?可以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做起。从学校方面看,可采取为留守学生“解难题,做好事,办实事”的措施。班主任对本班留守学生逐人统计姓名、性别、年龄、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家庭电话,汇总后按村组整理,本着方便就近的原则,全体教职工,分片包村,担当学生的代理家长。要求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两次,每周进行一次家访,每半个月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发现学生有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代理家长在第一时间内应知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代理家长还应经常与留守学生所在的村组干部交流,征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代理家长要成为这个网络的枢纽。从社会方面看,应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落实留守儿童的责任主体,并重视其教育与管理是目前政府和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

从家庭方面看,父母虽然身在外地,但也应尽量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要经常回家看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经常与孩子交心,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特别是加强孩子校外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时时给孩子敲警钟,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通过各种方法,如电话、信件、网络等,和孩子谈谈知心话,不要一开口就是“学习成绩怎么样?”,这样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变成对他学习的督察,只会让孩子更加远离父母;

3.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可以在孩子假期内将他们接到身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参与自己的工作,让他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坚强的个性,千万不要出于内疚的心理给予孩子过多的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只会适得其反,养成孩子冷漠、任性、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

从学校及社会角度来说,学校教育最能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管理上的不足。解决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管理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寄宿制管理。由于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很差,有些地区甚至根本就没有寄宿条件,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发挥。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实施有效管理,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此外,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筹资建立寄宿制学校,配备相应工作人员,系统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吃、住、管、教等一系列问题。

“留守学生”是因时代发展而产生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4.关爱留守儿童教师随笔 篇四

在队长团的带领下,我们坐在留守儿童的家中央和家长聊家常的时候引来了很多其他同村的小孩子,这一场面突然就感觉难以控制了,但是从侧面来看这也发现很多家庭里都会有1-2个以上的孩子居住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家人都不会和他们住在一起,假如我们这次没有到沙地小学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话那么孩子们的假期就一直玩到忘我了。其实也挺为“萌芽”实践队的而感到骄傲的,我们有强大的支教团队、有丰厚的学科知识,并且每位老师都是有超强的耐心和细心,在课余时间都会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的心情,让学生对我们有更多的信心。

在访谈的途中我们听到家长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我们和赞扬我们的工作,我们瞬间都倍感欣慰。特别是有个家长在谈话的时候提到之前支教组的老师护送学生回家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学生某些原因而不能走路然后老师就这样一路的把学生背着送到家,这一举措让这位孩子的家长很是感动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一定的认可。

除了我们支教的沙地小学之外,其他地区还是会有存在着留守儿童的问题,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陪伴,也离不开家人的关怀,然而我们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当着引导者、聆听者的角色,初衷就是想让孩子们上课时能多开动脑筋、多积极发言,我们是他们的“大朋友”只要孩子们肯说我们就会用心聆听。

前面的路就算有多难走,也不能苦孩子。我们虽然帮不到他们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可以从心灵方面带动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不在身边也不孤单、不会寂寞。留守儿童的心灵比任何人都脆弱,可能一不注意就会触碰到他们的底线犹如在他们心中的那条缝上撒盐,所以我们身为“大朋友”应该更加用心去认识他们、教导他们。

5.学生呼唤教育的关爱 篇五

----社会呼唤关爱“民生”!教育可否呼唤关爱“学生”!

解决学生“放学去做作业的补习班”办法:放学可以在学校留一节课做作业,同学可互相交流,老师可辅导,这比上补习班好!家长也减轻负担了!

----学生呼唤“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开进学校,开辟作业问题解答专栏,学生们学知识、做作业、畅游“电子图书馆”知识库,对学生提高学习知识自觉悟程度大为有益!

学生的呼唤:社会关爱教育!教育关爱学生!

6.关爱的教育随笔 篇六

通江县太平小学 周彬生

案例背景:

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和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以前很多教师认为一个好教师能给学生上好课,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就算做到尽心尽责了。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个体差异。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去探究的。我们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真正解决孩子种种纠结,才是我们的成功。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人们的意识思想变化无常,农村家庭组合的不稳定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重组家庭不少,单亲孩子数量增多,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而今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这些孩子大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孤独、忧虑、失望,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随心所欲等都有表现,不少孩子因长期留守或家庭原因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教育人敢于面对现实,担当起教书又育人的的双重任务。努力培养学生优良德行势在必行。

主要做法:

一、开展大家访活动,通过家校沟通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爱。我们太平小学把每年三月和十月定为“家访月”。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班级每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学生在家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学生自身习惯和爱好等;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健康、品行各方面信息。以便共同管理,同心关注孩子健康成长,这对经济不发达的我们这一带农村地区,孩子读书成才“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成为家长们唯一的希望。所以关注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我们在家访中遇到的周洋同学就是农村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缩影。周洋,女,十岁,住骡子坡村,就读太平小学五年级,家中共五口人,奶奶年近七旬,父母离异后重组家庭,继母又生一弟弟,年满两岁,父亲在外务工,继母照顾小弟弟,她主要靠奶奶监管。我接任班主任不到一周,他便进入我的视线。那是开学的第二周星期三,班长赖旭东来办公室反映说:周洋两天没吃饭了。我立即把她请到办公室来,她个儿不高,留着短发,白底蓝纹的校服布满了油腻、尘土,一双憔暗的眼睛噙着泪水,盯着地板,一声不发,低垂着双手,站在我面前。同班的几位女生陪着她来了。吴月华禁不住用纸巾擦拭她腮边的泪水,我不由得产生几分怜悯。问话开始了,“你为什么不吃饭呢?”“没钱”“钱呢?”“没给”。李巧玲插话道:“她把一百元钱买小吃,和几个同学分着吃了”。我问,她沉默,长时间地沉默。为了证实这一情况,我拨通了她家里的电话,一位年轻的妇女对我说话:“生活费是给了”。后来我才知道接电话的是她继母。晚饭前,她妈妈来学校对我讲:他爸爸常年在外,毫不知情,我又管不着她,奶奶一味宠着她。在家从不做作业,又不讲卫生,哪个只要对她稍加约束,必遭报复。前几天叫她洗衣服,她用剪刀把衣服剪坏好几件。她说到这里,还不住的揩眼泪,从她继母的伤感中,我知道这不是假话。我深情地对这位母亲说:“孩子是你们家的希望,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孩子现在不懂事,你们千万不要放弃对她的教育,今天的不作为必将遭遇明天她对你们的不孝敬·······。”一席肺腑之言点燃了这位年亲母亲的心。从此,孩子的成长开始有了新的希望。

二、为无能为助,失去自信的学生建起班级、学校、社会三重大爱之墙,唤回他们的新生。

为了不让周洋辍学,为了改变她不做作业、不讲卫生的不良习惯,为了矫正她自卑不自信的心理,我煞费心机,编座位,我把班上最优秀的学生编到她的前后左右,并交给这些同学任务,要他们用实际行动关心她,影响他。落下的功课,让他们为她补习,每天分学科分人辅导,并帮助做作业,监督交作业。每周至少要几位女生为她洗一次头,每月洗一次被子。告诉这几位女同学这是他们和老师的约定,不能告诉周洋,以免伤害其自尊。学校“文明寝室”每周一评,我班屡次摘取流动红旗,我借此经常在班上表扬周洋:被子叠的整齐,个人卫生大有改变,能主动交作业了。每当我表扬她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有怨,周洋有感,我心中有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江红乡集团的爱心人士来我校捐资助学,我第一个为她报了名,并推举她在大会上发言。我记得那天阳光灿烂,校园彩旗飘扬,歌声如潮。周洋同学也和其他贫困学生一样得到了一千五百元钱的捐赠。当轮到周洋同学发言时,五年级全班同学为她鼓掌,全校同学为她鼓掌,周洋感动的地流下幸福激动的泪水。后来周洋在给捐资助学的叔叔、阿姨的感谢信中写道:尊敬的叔叔阿姨们,是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生活费;是你们在我最寒冷的时候给了我棉衣;是你们在我最自卑的时候给了我自信。我会铭记终生,我从此一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对我的大爱·······。捐资助学活动后第二周,我和老师们再次家访,周洋迎面而来,真是喜出望外,她依恋在我身边,悄悄告诉我,他的爸爸回来了。这次我们得到她全家人最热情的接待。七十岁的老奶奶给我们敬酒,周洋的父母给我们敬酒,握手再握手,感谢再感谢。我们此时心里也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的成就感。

三、利用集体的力量架起爱的桥梁,使受挫折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正当周洋的学习稍有起色,学校生活充满快乐时,她感冒发烧,医生诊断患了急性扁桃体炎,开始打针吃药还能能坚持上课,但到了第三天,她病情日渐加重,我不得不通知家长,刚下晚自习,她爸爸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学校,我简要告诉了事情的经过,便安排周洋住进了医院。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一周。第二天上课时,我把这个消息讲给全班同学,并给同学们一个提示:学雷锋,树新风,我能为周洋做些什么?

后来我才知道,就在当天下午,全班同学来到周洋的病房,他们送去我们班级集体特有的珍贵友谊:音乐委员特意给周洋唱了一首歌;几位女同学给周洋买了她平时最爱吃的糖和水果;课外美术兴趣小组送给周洋一幅图:蓝天白云下,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大地,茂密的小草生机勃勃,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走在学校的路上,身后是同学们一张张笑脸,同学的背后是医院。预示着:周洋同学要坚强,五年级全体同学是你坚强的后盾,愿你早日告别医院,重返快乐的课堂。

转眼到了周洋出院的时间,上课前我来到教室说:“谁愿意和我去接周洋同学出院?”全班同学齐刷刷地举起手来,没办法,我只有强硬决定带五个同学到了医院。班长把班上每个同学自做的一朵朵鲜花合成一大束,报过去递给了周洋,我可以肯定这是我见到的最大的一束鲜花,就在这时,病友们望着我们,护士看着我们,医生注视着我们,周洋的爸爸紧握着我的手,周洋激动地说:“老师同学真好!”回到学校,来到班上,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好久好久。我为有这样一个班集体而自豪,我深感:温暖的班集体不仅是周洋同学,也是每位同学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力量源泉。

四、尊重孩子,激励教育,保护自信,催使进步。

周洋一直自信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父母的一味放任少管,加上奶奶的溺爱,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周洋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重组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经常联系到她的继妈,说服她多用一些时间回来看看孩子,多关心她,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她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接触中我发现周洋也是有进步要求的,但总是缺乏勇气,平常喜欢回避老师和同学,遇到一点小烦恼,就显得无助,有时还悄悄流一场眼泪,她是一个十分脆弱又有个性的孩子,这引起我的的注意。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周洋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周洋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周洋同学„„”渐渐的,周洋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每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给我用英语Hi!给我打招呼,在我的英语课上,她渐渐变得活泼起来。学校不断推进课外活动的开展,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了她的爱好亮点,同学一致推荐周洋为班级的美术兴趣小组组长,班级板报、文化墙的设计、科技想象画展评都是她为我班一手策划。我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在全校做的是最好的。赢得师生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喜欢学校生活。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周洋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五、结合学校主题教育,针对班级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校的“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的大主题教育中,为了使学生学会自治个人清洁卫生和班级环境卫生我组织了一次次小的主题班会,如,《教室有异味,我怎么办?》、《班级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我们走到一起来》„„。在主题会中,孩子们建议式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长时间不洗头,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爱清洁的同学不和我玩儿啦!老师来辅导我的功课,老师会不会走进我?自己往那儿藏啊?”我要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我不会乱吐口痰的,假如沾染上流感病毒,那同学们不跟着倒霉了吗?”“我要誓死捍卫教室卫生,要每个同学都爱班如家。”有的说:“我们的班级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是兄弟姐妹„„。”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同学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克服种种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形成。周洋同学过去不讲卫生习惯就是在这种班级大气候下不断转变过来。

六、我从来不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我任教30年来,在学生眼里一直是有分量的老师,我不仅仅是教着良心书,更注重育人,时常以自己高尚的人品去影响学生,我一身无求,只要对他人、对人民、对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我都是很满足的。在学生眼里我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我在太平小学工作近三年了,我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工作着,用我全部的心血呵护着学生、以一个最美老师的形象做学生的典范。然而美中不足,我深深地被学生重伤了,一位刚转走的学生叫袁子堂,记忆中我一句重话都没有对他说过,在校,他及家人凡是要求帮助的我完全尽力了,我万万没想到在一个月当中在QQ上三次骂人了,甚至还帮我去了一个绰号“龅牙冰箱”,这不要紧,要紧的是他把这个叫法不知采用什么方式在我校六年级传开了。那天我正上英语课很有兴致的时候,突然有几个男女生齐声叫起绰号名。当时我明白,但只是停顿了一下,问同学们“有问题吗?”教师顿时鸦雀无声。我继续我的课,我当什么都未发生,在愉悦中与同学们告别下课了。第二天早自习是英语课,我告诉同学:“老师今早上讲两个故事,同学们愿意听吗?”同学们高兴地劲儿就不用说了。我的第一个故事是:那是去年除夕夜,通江红军广场上挤满了人,人们都在享受过年的快乐和幸福,没想到一个畸形腿的男性残疾小伙子趴在冰冷的地板上,迎着一阵阵刺骨的寒风磕头作揖地在乞讨,好多好心人给他钱和食物,偏偏就在这时候,一个十来岁的像学生模样人突然跑过去狠狠地踹了残疾人一脚,残疾人绊倒在地,零钱被撒到满地飞,那人抓了大把钱飞也似的跑了。可是他挣来的是众人的痛骂。第二个故事是: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老师,他人生坎坷啊!小时候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孩子,天真活泼人见人爱。他不到十岁时的那一年暑假,他爸爸要暑期学习,就把他从打老远的洪口镇送回老家玩一段时间,由于孩子时候都调皮,有一天他和几个姐姐去悬崖边的柿子树上摘柿子,不巧在摘第一个柿子的时候,树枝折断了,幸好没有下崖,被一个刚剧过的桑树桩把身体对穿对过,他死里逃生被捡回第二条命,可是身体瘦的严重损伤,一直是廋的皮包骨,再后来由于身体不支,又摔了一大跤,绊得鼻青脸肿,好好地牙齿摔断好几颗,本该是个未来的美男子,却那样消廋,弱不禁风,牙齿也成了龅牙。因为这他内心痛不堪言,他却强颜欢笑。仅仅是两个故事,我没有多讲什么,同学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有个同学说得好:“把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快乐是可悲的。”后来教室里是什么场面:班长止不住代表全班同学向我道歉,有些女同学哽咽着在流泪水,自觉地做的不对的同学纷纷找起来说对不起,周洋同学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内疚,向我深深鞠了一个躬。我也是热泪盈眶。我想这堂德育教育课一定是成功的。我的心结得到解脱,犯错的学生得到了宽容。所以老师真正的关心爱护学生,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我以为,学生之所以叫学生,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受教育者,如果什么都完美,那就不会是学生了。谅解宽容也是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理解宽容。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吗?。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理解宽容学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真正的教育。基本成效: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以情动人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给学生以较多的情感关怀,收到了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以平等的姿态,与跟学生谈谈心,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并不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一些理解,多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被化解了。通过一视同仁的关心。处于心理困境的学生,通过调控学生心态。多给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对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教师不嫌弃他们,很快改掉了怪脾。孩子个性千差万别。我们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使他们走出了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尤其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这样做,培养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对学生注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我用爱这一把钥匙,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我们每一位被爱的学生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

案例启示:

7.关爱的教育随笔 篇七

(一)特殊儿童我们都知道的原因,他们生理上或多或少都区别于一般正常儿童。由于他们先天的原因也好或者由于后天人为的原因也好,他们在某些方面都有异于正常儿童。对于普通孩子非常轻松的日常生活能力,对他们来说可能要比较困难。如果比较严重的话,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路上要付出更多,要接受更多身体上的付出,即使这样,都很难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二)特殊儿童思想上的问题要比身体上的问题更突出。要先让每个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本身是最大的挑战,也是特殊学校老师们最应该做的。只有通过爱让他们接受自己从而慢慢的认识到这个社会也是接受他们的,才能把他们心灵最低处的小窗户打开,才能让他们从思想上拉近和我们的距离。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一是好解决,还有的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关注,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思想上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关爱,关爱让他们思想的翅膀飞翔起来,他们思想的眼界才会更宽广。

每个特殊学校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比一般孩子脆弱的多,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敏感。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都会存在一种自卑感,特别是生理上的短缺会直接导致他们心理上自卑,感觉自己不如人。他们更容易失落、更容易敏感,更容易把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离开来,更容易放大这个社会的负面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他们更不容易释放他们的负面情绪,反而会弱化自己本来的正面的东西,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们的思想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给予更多关爱的理由。

(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学习本身的问题。因为他们生理上的某种缺陷,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他们要付出的是一般学校普通学生几倍甚至更多的辛苦和汗水,换来的可能是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所以,这种情况对于老师的要求更比较高了,老师们绝对不能以以看待普通学生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们。

二、怎么更大程度的给予他们爱

(一)需要数学老师真正走近学生。特殊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采取住校的模式,很少有特殊学校招收走读生,一方面减轻了这些学生家长们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每一个特殊学校里的学生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最多的是帮助、鼓励和老师对他的爱。特别是,这些学生都比较信任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和他们接触的时间最久。首先做他们的朋友,对他们的要求要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客观的对待这些孩子。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这些孩子,教育学习知识是第二位,第一位是当他们的守护者,给予他们无尽的爱,让他们不至于对这个社会有炎凉的看法,这样,才能让特他们主动的拥抱社会,才有可能在将来真正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老师们要自习观察每个学生的生活规律,及时捕捉每个学生的生活细节,要及时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过一段时间行程汇总,做这样的分析能够从长时间跨度上分析了解学生,更好的把我学生,这样也才能更好的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关爱。

(二)多从思想上下功夫。数学思想或者思维的建立,有利于他们今后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他们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前章已经说明思想的把握对于这些特殊教育学生的重要性。每一个数学老师要勇于做特殊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当他们因为失落在校园里某个角落发呆的时候,当他们因为自惭形秽而自暴自弃的时候,当他们因为别人的冷风热潮而心灰意冷的时候,我们要想想,这些时候,我们的老师在哪里,我们的老师是否已经察觉并采取了措施,我们是否用爱去化解了这些问题,还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否有因为我们关心不够导致的。思想上的问题,无声无息,有时会很那觉察到,但是,一旦问题出现,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起来还有些棘手。最有效的是从一开始就要给这些孩子们倾注足够的爱,从思想上一些有可能引发问题的小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我们还要及时捕捉这些孩子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鼓励。老师们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上帝是公平的,每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而这些超长能力能否被发现,能否获得发展,能否给这些孩子以自信式的鼓励,关键看我们老师能否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只要爱达到了,他们的潜力一定能发挥出来。对于这些特殊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缺陷,老师们也得重视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只有心理上健康,才能带动他们的思想健康起来。比如,多让学生走出教室,参加一些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培养自己慢慢坚强的品质。

三、后记

爱是教育最好的营养品,是所有阶段学生都应该得到的,这也是教育感化作用能够发挥的源泉,而对于特殊教育来说,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如果特殊教育老师们内心充满了大爱,那对于学生是万幸,对于老师们自己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力量来源。有爱才有方法,有爱才有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更是如此。

8.让关爱教育润泽幼儿的心灵 篇八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关爱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 关爱情感是主动对周围的人及自然 环境形成一种关心爱护的情感及心理活动, 关爱情感实 质上是一种对自然界及人类的多样的爱心, 从而形成热 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良好的情感。学 前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如果在这个时期帮助幼儿形 成“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不仅有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 成,就像《纲要》中要求的那样使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 习互动、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更有利于其成年后与他 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交往群体及一些家长的 不当教育方法等因素, 使许多幼儿形成了众人为我的自 我中心的心理定势。 他们往往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关 怀和照顾,对别人的需要、困难漠不关心,从来不会也根 本没想到要去关心、体谅别人,长此下去,势必会变得自 私、冷漠,不利于他们长大后融入社会与人共处。 让幼儿 学会关心, 特别是学会关心他人是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 的重任。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情感更具直接性、情节 性,我们要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就要寻求一种切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法。帮助孩子从学会关心花草树木、亲亲动 物开始,延伸到关爱周围最亲近的人,最后提高其体谅、 安慰、关心、谦让、分享、帮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

一、创设情境,实施关爱教育

1、在主题活动中创设 情境,萌发幼儿关爱他人的意 识。 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 间内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教 育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各种活 动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学习 经验,从而完成主题活动的目 标。结合关爱他人的教育我们 课题组成员在不同年龄班开 展了许多主题活动,在主题活 动中通过让幼儿动眼、动嘴、 动脑、动手等多种感官手段, 使幼儿有从感知到情感意识 再到行动表现上的转变。

2、在领域活动中创设 情境,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情 感。 “关爱他人”教育虽然是 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内容,但在 其他各领域都渗透着关爱教育。在语言活动中,我们通过 《小兔逃跑》、《夸妈妈》等故事, 让幼儿感受到妈妈对孩子浓 浓的爱以及孩子对妈妈的回 报。通过对童话故事《小鸡和 小鸭》、《三只羊》、《三只小猪》 、《司马光砸缸》、《橡皮膏小熊》、 《三只蝴蝶》等学习和表演,通 过对绘本《小猫和小鱼》、《独眼 猫一氏》等阅读活动,让幼儿 直观的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 影响,萌发关爱他人的情感。

3、以节日活动为情境, 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 彩的元宵节,万家团圆的中秋 节……这些节日都蕴含了我 国人民尊老爱幼、与人为善、 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我们在 对幼儿进行关爱他人教育时, 结合节日,创设情景,设计过 节方案,通过主题节庆活动、 节日环境熏陶、节日亲子活动 等途径对幼儿进行关爱教育。 让幼儿在体验节日愉快气氛 的同时,萌发关爱父母、关爱老人、关爱同伴等积极的情 感。

二、教师言传身教,埋下“关心他人” 的种子

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会模仿老师 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教师的言谈 举止会影响着孩子。要想幼儿学会关爱 他人,教师自己心中首先要充满爱,时刻 充满关爱他人的思想,要为孩子做出关 心他人的榜样,要用自己的点滴行为去 感染幼儿,影响幼儿。 比如,当幼儿不小心摔倒时,我不是 责备孩子如何的不小心,而是关切地询 问幼儿哪儿摔疼了,要不要紧,同时轻轻 地为孩子拍去身上的灰尘;每当有小朋 友说自己不舒服时,我总是关心地询问, 同时抱起孩子,摸摸他的头,看看孩子有 没有发烧,或帮孩子揉揉肚子等;当有孩 子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我主动 地去帮助他,同时引导其他的孩子也来 帮助他。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一些微不 足道的小事,但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 移默化的影响,却能够在孩子幼小的心 灵埋下爱的种子。

三、亲身体验,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发现有一部分幼 儿潜意识里不是不想关心别人,而是他们 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幼儿关爱 他人的体验,帮助幼儿学会关心照顾别 人。比如,刚开学的一两周,小班的孩子大 都哭闹不止,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于是, 我带领我们班的孩子走进小班,去哄劝小 班的弟弟、妹妹,同时还帮助他们穿衣服、 穿鞋子等。每个学期,我都组织孩子到学 校食堂参观,在孩子看到食堂里的叔叔、 阿姨为了给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累得满 头大汗时,我会抓住教育时机, “小朋友 们,瞧,叔叔、阿姨们满脸都是汗水, ”“他 们好辛苦。”“我们去帮他们擦擦汗”。说 着,孩子们就掏出口袋里的小手帕给叔 叔、阿姨们擦汗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 明白了叔叔阿姨们工作的辛劳,也感受到 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正是因为他们从心 底里感受到食堂师傅做出的饭菜不容易, 所以中午的午餐,孩子们不再挑食,个个 都把自己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的。

四、适时开展随机教育

与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相比,随机教育更具有针 对性与实效性。近几年,国内自然灾害不断,幼儿园不失时 机地向全体幼儿、家长发出抗震救灾爱心捐款倡议书,教师 在每天的晨间谈话中向孩子们讲述着感人的故事,孩子们 请家长替自己省下了平时吃肯德基、买玩具的钱,由爸爸妈 妈陪同着为灾区的小朋友们捐款;有一次班级里发香蕉的 时候多了一个,教师抓住机会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多的香蕉 给谁吃,幼儿说“给生病的小朋友吃”、“给个子小的小朋友 吃”、“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吃”……一个香蕉引发了幼儿关心 别人、谦让的情感。

关爱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育活 动中增强关爱教育的意识,随时随地注意对幼儿渗透关爱 教育,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 幼儿将受益终身。

9.关爱的教育随笔 篇九

思南县特殊教育学校

周燕(565100)

摘要: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特殊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智力、能力的不足,造成认知、感知方面的障碍,导致学习、沟通、表达、肢体上的缺陷,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智力障碍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都需要特别的康复教育,使之将来能够自理、自立,融入社会。本文通过对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对智力障碍学生关爱,即“关爱干预”,提出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关爱方法,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关爱教育

心理操练

挫折教育

特殊教育

研究

一、引言

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特殊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智力、能力的不足,造成认知、感知方面的障碍,导致学习、沟通、表达、肢体上的缺陷,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智力障碍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都需要特别的康复教育,使之将来能够自理、自立,融入社会。本文通过对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对智力障碍学生关爱,即“关爱干预”,提出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关爱方法,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

二、智力障碍概念描述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痴呆。主要特征是智力低下,遗传因素是导致重度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孕期感染是导致智力低下患儿的又一主要致病因素,且尤以妊娠前三个月的感染影响最大;再者孕期营养不良是宫内胎儿生长迟滞的主要原因之一。智力低下不但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类世界性疾患,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5亿智力低下患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对智力问题已倍加关注。有关研究者们对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的因素之探讨也日益深入。

·

三、智力障碍学生主要特征

智力障碍学生身心发展上因成因不同导致身体发育差异性大,身体素质差,身体机能差,身体形态明显带有痴呆特征,体现在: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

四、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一)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智力障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智力障碍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智力障碍人士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加大,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的生活条件非常差。如:王某,女,34岁,脑瘫,伴有癫痫。一家三口人住几十平米的平房。父母退休在家,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是父亲一月700多的退休金加残疾补助。有的家里是“两残一体”,即一家有两个残疾人,全家靠吃低保和残疾补助生活。如街道的张大爷一家,70多岁的张大爷看起来显得格外的苍老,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智力障碍患者,脾气还特别的暴躁,家里有陌生人来就会大吼大叫,平时只可以帮忙往楼下扔扔垃圾。小儿子由于常年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现在患有轻度抑郁症,快30多的人到现在也没有工作,至于以后建立家庭就更加困难,现在就在家里帮张大爷照顾智力障碍的哥哥和一位70多岁了的植物人妈妈。像类似这样的我们在调查中碰到的不只是一两家。

2、家长过分溺爱,观念落后。

我们家长对孩子过于的爱,把他们牢牢地保护了起来。家长怕孩子被送出去后“受罪”,感情的不能割舍,造成了许多智力障碍孩子无法走出家门,没有机会接受特殊的教育。如:街道的一位43岁的女性,因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现在每天在床上度过,开始母亲还锻炼她拿勺吃饭,拿杯子喝水等等的,但时间长了,母亲看到孩子动作的艰难和吃饭时那着急的表情,慈爱的母亲心里就不忍了,最后干脆给女儿喂,时间长了,女儿长大了,身体的发育渐渐成熟,骨骼的发育也已定型。现在她的手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可以说是四肢无力,如今的她两手连一个手绢都拿不起来了,吃饭、喝水完全靠妈妈一勺一勺地喂养她。就是在广大的智力障碍家庭里存在着过度的爱,才使许许多多的智力障碍孩子在爱的呵护下完全失去了最基本的行为动作。

3、培智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没有发挥其功效和作用。

学校教育内容普通化,没有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创造地改革教材,有80%的培智学校自理教育,肌肉训练和感觉综合课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情况亦不容乐观,学校对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管理模式松散,有的更是将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障碍学生和智力障碍学生集中起来看管,随班就读则成了“随班就坐”、“随班就混”。

4、专业教师的缺乏。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性人才贫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很多是普通院校毕业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刚刚启动,教师专业文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面临的困难

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大陆现有智力障碍儿童约5136.6万人,0-14岁儿童少年智力低下的患病率为1.07‰,农村为1.46‰,其中智力障碍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不足0.33‰。由此可见,我国13亿人口,有多少智力障碍儿童少年没有接受过教育。

我国现在总体的智力障碍教育面临以下困难,智力障碍人群基数大、经济落后、专业教师的缺乏严重、培智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没有发挥其功效和作用造成许多智力障碍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环境。

·

五、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关爱层面

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学校智力障碍学生是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残疾儿童,他们在生活上是孤独的,也是极不方便的。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要么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要么听不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要么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动作。这时,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可以及时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做一些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老师真情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助长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残疾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踌躇不前。这时学校教师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

(二)家庭关爱层面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诸因素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是现实的、巨大的。家庭关系、家长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殊儿童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因为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残疾,这给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正常人交往时往往难以融洽地沟通。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父母比任何人更能理解他们,对他们加以关怀、疼爱,并施以正常的教育,对其以后的成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反之,则会给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温暖的爱和充分的理解,在这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安全感和温暖感,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和健康人格的发展,相对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父母不能理性的面对孩子的特殊性,对孩子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会导致社会生活技能低下,若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呵斥、厌弃,常常采取惩罚、威胁、冷漠、拒绝等养育方式对待孩子,一方面会使得孩子变得胆怯懦弱,不敢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情绪得不到适当宣泄,容易造成压抑和焦虑的心理。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从自己父母的严厉惩罚方式中通过模仿学习,形成对人苛刻的性格,或者学会攻击他人,进而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使其人际交往等社会障碍问题增加。

父母和子女间有着特殊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引起子女强烈的反应,从而对子女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智力障碍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的水平对其子女的行为问题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相处的情境更多,因此在智力障碍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现、矫正和效果巩固上,家长有着独特的优势。但若他们自身有一定不良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则不能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而智力障碍儿童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其家长不健康心理的症状表现,从而造成儿童自身的行为问题,若家长心理应激不当,比如将其子女当作“出气桶”,或将生活的所有问题归罪于受他们拖累等等,都会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促成他们的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也会习得父母不良的应付方式,进而在某些情境下构成自身的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要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来自个人与家庭、终身照顾和保护子女方面。这些压力会影响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养方式,从而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如,家长因生育了智力障碍的子女而在家族中抬不起头,从而不愿意带智力障碍子女走亲访友,就可能会造成其子女的社交障碍。或家长害怕自己孩子由于智力障碍而无法自理,从而样样顺从、事事包办,就可能造成其子女社会适应不良,不能有效的独立。

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提高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的焦虑增加,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三)社会关爱层面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教育发展趋势,也将对正在发展中的我国智力障碍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尽管我国的智力障碍教育发展得较晚。许多先进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成教育的实践和行动、但面对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大潮,传统的智力障碍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其内在的缺憾与不足,这样才能奋起直迫,迎头赶上。智力障碍教育工作者也需重塑其教育工作的信念,找回迷失的自我,才能做到愿任,敢任、能任和胜任智力障碍教育工作.以愉快的心去迎接孩子并悦纳自我。希望在人们的关注下,智力障碍教育能够越来越完善。更多的智力障碍人士能得到教育的机会,使他们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

·

六、结论与讨论

(一)讨论

针对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特殊教育需求的巨大差异,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应是弹性的、多元的,教育课程与教学策略也有多元化的选择。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并非普通儿童学习的“慢镜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应有所考虑。一是受教育的环境讨论,普通教室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特殊学校即培智学校、特殊班以及送教上门。二是教育上和医学上的讨论,目前令家长困惑的是,到底是去医院给儿童开药来矫正注意力障碍,还是去有关教育机构进行训练?医生和教育专家对此持有不同立场。医生们认为,注意力症状是大脑功能的缺陷引起的,必须用药物来治疗。药物能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从而缓解注意力障碍,治疗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药又称心理刺激类药物,因为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增进或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唤醒或“警觉”能力。如果正常儿童服用了这类药物也会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唤醒程度。

(二)结论

不管家长选择医学还是选择教育的矫正,要针对自己的孩子的具体情况:对于注意力障碍特别严重的儿童可以考虑药物,连三分钟都集中不了,或者你在他眼前督促他都走神,用药是必要的选择。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障碍不太严重,则可以选择教育的矫正。一般来说,家长可以遵守先心理教育矫正的方法,后医学治疗的原则。也就是说,先选择教育矫正,如果效果不好,再选择医学治疗。而且别忘记,医学治疗的同时也必须进行心理教育的矫正,特别重视关爱教育。通过实践和研究发现对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是很好的措施方法:

1、必须做到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批评;

2、做到宽严有度;

3、做到让他接受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以培养他们自理能力为重点; 总之,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不断创新发展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关爱教育,特殊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雷江华.中国特殊教育学学科论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45-46

[2]李其维,金瑜,简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PASS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04):32-33 [3]阳晓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2):8 [4]孟万金,刘玉娟.再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II)[J].中国特殊教育.2007(08):19-22 [5]王顺妹.游戏在弱智儿童心理康复与行为矫正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27):35 [6] 汪海萍.以社会模式的残疾观推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中国特殊教育,2006(05)18-19

[7]苏雪云,张福娟.品行障碍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02):11-13 [8]傅丽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认知过程特点及其缺损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2-28

10.关爱的教育随笔 篇十

答: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的赞誉,也给了教师一份重任。做老师的有时候都这样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太有个性,太冷漠挑剔···

案 例:

结合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我深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有的学生在平时表现出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信、上课时常走神等情况。同学周某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说话时声音很轻而且含糊其辞。每次轮到他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嘲笑他;他的作业也存在很大问题,字迹潦草,错误率较高,上课做小动作。于是我对他的平时举动特别关注,发现他上课与下课时的状态完全不同。他上课时萎靡不振,下课时却生龙活虎,时常找一些新鲜玩意和几个同学一同玩耍。针对他的这些特点我也采取了一些相应地措施。例如:上课经常提问他,但是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一旦他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下课抽空就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爱好,并鼓励他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到他对语文非常感兴趣时,就给予他额外的辅导。不久,他的语文学科上课效率明显提高。然后,我不定期找他谈话,了解他学习方面的方法,并引导他将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应用于其他相关科目。这样一来,不仅语文课是这样,其他科目的上课情况也有了变化。一段时间后,我从其他任课老师那儿了解到,他上课时发呆、回答含糊的情况有了明显地改善,同时,在他比较喜欢的语文考试中成绩有了一定提高。虽然,从整体成绩来说,他的进步并不明显,但可以看到他在上课和作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案例分析:

宽容是教师思想境界的标尺,也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展示。对于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相信他们都能成为有用的人。从案例中我们知道这位学生由于自身的个性给教师出了许多难题,让老师颇感头痛。但是作为一位教师也要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即攀登这座已经布满荆棘的心灵之山,教师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适时的给予支持、给予热情、给予诚恳的帮助重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充满信任和期望的目光,一句和蔼可亲的话语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涛。

通过这个成功的案例,我又一次感到了激励和关爱的力量。我们是教育者,但是我们应该用教育家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不要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对学生严加训斥。我们要更多的看到学生的优点、长处,“蹲下来”和学生促膝谈心,久之,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用关爱和激励去唤醒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吧,相信他们都能成才!

天津市河头学校

梁强

11.关爱农村地区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 残障儿童、学前教育、农村地区

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衡量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特殊特殊教育的重要指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农村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重视。今年来我国农村的特殊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不高,学前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水平相对偏低。针对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国2014年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中指出,各地区将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列入国家学前教育的重大项目,支持和发展农村地区的残障儿童学前教育,鼓励当地普通幼儿园、特殊学校、福利机构等共同协作发展学龄前特殊教育。本文选取三例农村残障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观察研究,了解其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特点

研究对象一:付刚(化名),男,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家中还有一个患有智力障碍的哥哥,家境较为困难,幼年被检查出患有言语障碍症。由于家庭条件贫寒,导致其较晚才到特殊学校学前班学习,入校前对日常生活的认知较差,易对陌生事物产生恐惧心理。在特殊学校学习半年,学会了一些基本礼仪与简单发音。

研究对象二:张玉(化名),女,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重度听力障碍,出生在农村,由于得到父母的重视,很早就到当地的特殊学校学习,通过三年多的特殊学前教育的学习,她能认准口型,能进行简单词语的交流,熟练掌握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和识字。

研究对象三:宋方宇(化名),女,八个月时由于发烧未引起重视,导致脑膜炎,最终背诊断患有智力障碍,但天性活泼,在送到当地农村的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后,能掌握一些日常用语,通过感统训练,在运动方面有一定发展优势。

以上三例农村学龄前残障儿童是所有农村地区接受特殊教育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对其的观察研究来初步了解我国农村地区的残障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就读于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三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了解其在特殊学校接受学前教育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农村的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有整体的把握了解:观察法,通过对三名普通农村残障儿童的观察,体会我国农村特殊教育中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

(三)实施方案

首先先确定好此次的研究对象,对三名研究对象做初步的了解,然后对三名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观察他们每日在特殊学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对农村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提出教育提议。

三、农村残障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特殊学校缺乏完善的培训课程管理

因为受客观条件限制,许多农村的特殊学校无法开展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部分的残障儿童只能接受一部分训练,更多的特教老师选择大城市的名校,许多农村的学校缺乏相应的人才,导致课程设置不到位,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2、残障儿童的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众多残障儿童在进入特殊学校后,很多家长觉得得到了解脱,或者认为自己对残障儿童的教育无能为力,只有依靠学校老师才能使孩子得到发展。但是,学校教育只是特殊教育的一方面,家长是残障儿童的监护人,残障儿童更多的时间是和家长在一起,只有家长足够重视,参与到特殊学前教育中,才能使农村的残障儿童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3、家庭条件限制部分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的残障儿童不能去相应的机构接受学前教育,只能在家帮助父母务农,由于自身身体或心理条件限制,他们若不进行早期干预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4、讲课忽略知识的迁移应用

在农村的特殊学校学前班,经常会看到各种基本生活和常识的训练和讲授,例如十以内的数字和简单的汉语拼音。但是很多老师忽视知识间的迁移与实际应用。通过观察农村残障儿童,发现有些残障儿童通过学习认识了十以内的数字,但是简单的数字相加却无法理解,很多孩子只会模仿教师的发音和动作,并没有理解真正的含义,不会应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

四、农村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建议

1、加强和完善特殊学校的课程的管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残障儿童,特殊学校应该分班设置,聘请更多的高校师范生和一线老师到农村。开展更多的课程,例如感统训练、手工课、礼仪。心理辅导等。

2、家长、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残障儿童的教育中。

农村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无论是家长,政府还是学校都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

3、加大经费的投入和支持。

对于家庭困难的农村残障儿童,学校应尽量免除其学费、书费和饮食住宿费等,政府应加大帮扶力度,接触农村残障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农村残障儿童可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4、教育内容根治于生活。

学前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基础部分,应更多的帮助残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并且应针对农村的特点,教授给残障儿童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晓蕊.残疾儿童教育公平的障碍因素[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9).

[2]孟万全,刘在花,刘在娟.全社会都要关注残疾儿童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6(9):3-5.

[3]谈秀菁.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10(4):11-13.

12.关爱的教育随笔 篇十二

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也是一个值得教育人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 更是现在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式中学的教学管理干部, 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 我发现对于这种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更多的教育智慧和策略。当我们能走出固有思维的局限, 大胆采用新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进行正面激励教育之时, 也许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笔者与大家分享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小故事。

2015年10月某一天, 一个普通的周二的下午, 我按惯例去查下午第一节课的上课情况。刚走到三楼5号办公室门口, 我的注意力就被李老师哪柔中带钢的呵斥声给吸引了过去, 让我吃惊的是, 此时的李老师的旁边正站着一个虽然流着眼泪却把头昂得老高, 并且目光死盯着天花板的男学生。凭经验, 我知道这是一个难缠的问题学生, 并且按现在的情景, 学生已经和李老师进入了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僵持阶段。看到我的到来, 李老师只是压低了教育的声音, 也没有和我打招呼。此时, 这个学生仍然保持着我第一眼看到他时的状态并没有要有所收敛的意思, 从学生倔强的表情和仍在流淌的两行眼泪里, 我看到的是学生的不屑一顾。

作为当天的值班领导和本年级的分管领导, 我正准备上去问一问情况的时候, 不巧有其他的急事需要我去处理, 再加上李老师并没有提出需要我帮助。于是, 我就把这个事情放在了一边, 匆匆离开了。可是, 我刚把另外的事情办好, 李老师便给我打来了救急电话, 说刚才的学生教育没有起色, 根本没有教育的效果, 情况越来越糟, 希望我能去帮他一下。

这是一个棘手的活儿, 连李老师都没有教育好的学生, 我未必一定能教育得好, 何况李老师是一个有着10余年班主任经验的老教师。我不得不接这个活儿, 因为我是这个年级的分管领导, 有义不容辞的教育和管理的义务。

从教导处到三楼办公室去的路上, 我一直在想, 如何才能使这次的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性, 使学生从态度行为上有所改观呢?如果还是采用李老师刚才的居高临下的说教, 我想学生也许会口服, 但一定不会心服的, 对于学生行为和态度的转变以及老师的管理工作不会有实质的提升的!

我想我得换个思路, 把老师的位置放低, 把学生的位置抬高, 发现并利用学生的闪光点作为教育的切入点, 用激励教育进行自我批评教育, 用老师的真心关爱感化学生!主意打定后, 我仍觉得有那么一些忐忑不安, 对于这招的效果我的心里也没有数。

当我走进办公室的时候, 李老师主动迎了上来, 开始讲述事情的原委。原来这名学生姓钟, 是一名留守儿童, 爷爷管教不过来也管教不了。今天上午, 因为英语课不认真, 中午放学后被英语老师留下来记了一节课的单词, 当他记完单词去食堂吃饭的时候, 已经没有吃的了。李老师好心劝小钟在第一节课前再去小卖部买吃的, 小钟固执地认为是因为李老师支持英语老师把自己留下来, 才导致自己没有午饭可吃, 他现在把所有的委屈和矛盾都针对李老师而来, 声称自己不再学习了, 也不再理会李老师为首的所有老师们了!

矛盾很尖锐, 问题很棘手!解决不好, 这位学生将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也会给年级的管理埋下重大的隐患!

这时候, 一个细节吸引了我, 虽然这个学生脸上还挂着两行眼泪, 看到我过来, 他还是很有礼貌地给我让出了座椅 (我来之前李老师让他座在椅子上缓解他的情绪) , 起身后他站得很直, 双手也像站军姿似得反背在背后, 他的态度很端正。突然间, 我发现了小钟的闪光点, 我找到了切入点。这样一个尊敬师长, 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少年, 本质上会差吗?

我走过去, 搬来另一张凳子, 叫小钟和我面对面我坐下。这时, 李老师拿出自己的纸巾递给了小钟并叮嘱他把眼泪擦干。我看气氛有所缓和, 便开始与他的谈心工作。

我说:“钟xx, 我今天首先要表扬你!”这时小钟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 因为他认为等待他的应该是比李老师来得更猛烈的批评才对, 而我居然在心平气和的表扬他!他急切地希望听到我的下文。我继续说到:“我进来后, 你立即起身给我让座, 并且站得毕恭毕敬, 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懂礼节很有礼貌的学生!”这时, 小钟紧锁的眉头有所舒展, 抽噎也变得越来越轻淡。我接着说:“刚才李老师还说你这段时间的学习态度越来越端正, 学习进步也非常明显, 说明你还是很看重学习的, 这也是我想表扬你的地方!你说是吗?”我抬头看看小钟, 小钟也朝我点点头, 表示认可我的说法!

看到小钟的状态明显有所改变, 我调整了一下谈话的方向。“除了以上我说到的两点, 还有一点你也得认可!”我说“就是李老师真的对你很好!”小钟抬起头, 用不解的目光望着我。“你想想, 你要放弃学习, 李老师为什么这样担心?为什么要一遍一遍的教育你?为什么要你坐着听他讲?为什么你哭泣的时候, 还给你递上纸巾?你说她是恨你, 还是爱你?是整你还是对你好呢?”放慢语速的同时, 我逐句加重了我的语气!我用渴望的眼光望着他, 他没有说话, 只是目光变得游离。我接着说“我们试想一下, 李老师不那么关心你, 她完全可以对你放弃学习的态度置之不理, 对她有损失吗?对你的固执哭泣她完全可以不用管你, 何必在这苦口婆心的给你解释劝说呢!你说对吗?”这次他没有回避, 肯定地点了点头。“那我们统一一个认识, 就是李老师很关心你, 李老师真心对你好!我们基于这个共识再来谈其他的问题。”小钟再次用点头对我作出了回应。为了得到明确的答复, 我追问到“你认同这个共识吗, 请你明确的告诉我!”这次, 终于从小钟的牙缝里挤出了低沉的“认同”两字。

得到学生对老师行为的认同以后, 我想最应该让他明白的道理是“到底是谁导致了你没有吃成午饭?”这是此事件的矛盾引发点。于是, 我接着说“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谁让你没有吃成午饭?”这时, 小钟的精神一下变得集中起来。

“我问你为什么没有按时到食堂就餐?”答曰“被英语老师留下来了。”听得出小钟还对被英语老师留下来耿耿于怀。

“为什么被留下来了?”我追问到。“因为上英语课不认真!”小钟回答得很快。

“那被留下来是因为谁呢?”我又问。“我自己呀!”小钟的回答变得低沉起来。

“那你说你没有吃成午饭, 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呢?”小钟没有回答, 低下了头。

我轻声问道“你说是谁让你没有吃成饭呢?”我的声音很小语速很慢, 是在追问更是在质问。过了一会, 小钟还是告诉了我答案“都是我自己!”

我顺势接着说“任何事情要看根本原因, 很清楚这个结果全是你自己造成的。如果你上课认真你就不会被老师留下来, 也就不会吃不成午饭, 也更不会是非不分的责怪李老师了!你说是吗?”这时, 小钟已经完全认同了我的观点, 轻轻的点着头!

我话锋一转, 用舒缓的声音问到:“这样的好老师, 你还用不学习来要挟和为难李老师。你认为这样对吗?我们不谈过去了, 往前看!现在你是大人了, 你想想现在你该怎么做?”我用期盼的目光望着小钟。半分钟后, 小钟告诉了我答案“我应该给李老师道歉!”

“嗯!有错就改, 敢担当!好样的!”我提高声调对小钟说道。“还有吗?”我接着问。小钟想了想说“我知道, 我应该改变学习的态度, 力争不要再因为学习被留下来了!”

“要是确实被留下来, 你该怎么对待呢?”我接着问。“我不会再责备老师了, 我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听到这话, 我发自内心的震惊, 你很难相信这话是从一个初二的问题留守儿童嘴里说出的。李老师听到这话也很感动, 不过并没有表现出来, 还是坐在一旁继续批改着作业!我看也差不多了, 我接着说“好的, 下面你该怎么做清楚了吗?我可看着了!”小钟答应着“嗯!”慢慢起身朝李老师走去。我看也差不多了, 起身准备离开。这时, 李老师赶忙跟出来连忙道谢。

事后我了解到, 小钟真诚的给李老师认了错, 学习态度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改变。我还给李老师强调到, “这个学生的改变可能会有反复, 我们还得多发现他的亮点, 多表扬!多引导教育!关键还得多给他时间!”这个实例告诉我们, 问题学生的教育也要“因材施教”, 不要固守成规, 有时候我们调低身段, 换种教育的方式, 不仅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还能收获学生和老师的信任, 收获教育成功的快乐!说到底, 真心的关爱才是一件最为锋利的教育武器呀!

摘要: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式中学的教学管理干部, 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 我发现对于这种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更多的教育智慧和策略。当我们能走出固有思维的局限, 大胆采用新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进行正面激励教育之时, 也许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本文以真实案例为载体, 尝试了新的问题学生的转化方式, 关注留守问题儿童的教育转化方法, 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进行了初探。

13.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篇十三

一、个案现状

学生赵某,男,8岁,父母为了生计在他3岁就都出去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都有年迈的奶奶照看,溺爱,学习无人监督,日常生活无人更好的管理。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亲情的关怀,他的身上存在以下问题:

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从不写作业。

2、个人卫生较差,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乱丢垃圾。

3、贪玩,有时逃课,甚至还带着班上的其他孩子去逃课。

4、调皮、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不服从老师管教。

二、问题分析

由于从幼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只要成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及时地加以改善,让他们多体验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一定会逐渐好转。

三、改进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

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似的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赵某后来就在父母的改变下对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在赵某的教育上,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曾一度发生意见分岐,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这时只有他们的父母出来进行一定的协调、干预,才能保证家教力量的一贯性和一致性,防止过多的内耗。

四、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太多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上一篇:近年集体合同案例下一篇:初中作文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