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社会组织

2024-10-06

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精选8篇)

1.社会治理社会组织 篇一

从建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历经了无数的风雨,是我们最最敬爱的党员先烈们用自己的血肉身躯保家卫国,捍卫了中华大地不败的魄气,换来了今日的绚丽七彩虹!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党委党建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委党建范文】一

近年来,浙江象山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不断延伸党在社会组织领域的触角,引领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和社会组织发展同心同行、同频共振。

为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党建上下联动合力抓的工作体系,该县成立由组织部长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统筹抓、两新工委和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指导抓、相关职能部门和镇乡(街道)具体抓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格局,完善“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综合党委兜底”工作模式,确立上下联动、大抓社会组织党建的工作格局。每季度召开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协商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及服务项目安排、志愿服务开展等具体事宜,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抓共议。完善考评制度,明确“双强六好”考核标准,将党组织星级评定与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示范性社会组织评选及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格挂钩,推促社会组织党建与社会组织发展有机融合、联动互促。

为提升党的组织覆盖力,该县搭平台、建机制、重创新,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各类社会群体。建立县社会组织孵化园,完善社会组织和党组织双孵化流程,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机构,打造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同步孵化、同步发展的县级综合服务阵地。孵化园建立以来,已在抗癌康复协会、塔山志愿者协会、衣重生公益服务中心、船舶协会成功培育4家党支部。全面推行社会组织登记时同步采集党员信息、年检时同步检查党建工作、评估时同步将党建工作纳入重要指标等“三同步”制度,建立县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实体化运行机制,配备专职副书记,健全工作例会、“覆盖检修”等制度,定期检查巩固社会组织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动态覆盖成果。开展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派驻工作,动员退出领导岗位的县管干部联系指导公益性社会组织,帮助社会组织培养发展党员、开展党群活动、规范自身建设,积极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该县坚持育强建强党员骨干队伍,注重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党员队伍和骨干人才的思想教育,持之以恒推促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在思想上认同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发挥学院平台作用,依托浙江省首家社会组织学院——象山社会组织学院,组织开展“红色经理人”素质提升工程,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作为每期培训班的开讲“第一课”,常态化推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党性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党内基本制度,严格“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制度,组织开展社会组织负责人讲党建、党务工作者讲党课、党员职工讲身边优秀党员事迹“三讲”系列活动,引导社会组织重党建、强服务、创特色、求实效。全面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通过专项培训将优秀负责人培养成党组织书记,通过定向培养将党组织书记推荐为社会组织负责人。创新推行社会组织负责人集体约谈制度,增强社会组织抓好党建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着眼提升党的群众组织力,该县强化活动载体的统筹设计、协同推进,引导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体现价值。推行“党建+发展”模式,围绕“六争攻坚”“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中心工作,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等社会组织发挥技术、人才等优势,助力企业发展、乡村建设。特别是在基层商会领域,组织开展基层商会党建专项提升活动,实施党建规范、党员先锋、组织孵化、商企联建、感恩回报等5大工程,累计帮扶企业8838次,周转资金达71.71亿元。推行“党建+治理”模式,围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动农村和谐促进会、乡贤理事会、律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聚焦社会问题,发挥专长特长,积极参与推动“村(居)民说事”的城乡全覆盖全提质。推行“党建+公益”模式,围绕社会民生和群众关切热点,每年开展以公益服务、公益“赶集”、公益倡议、公益结对为主要内容的“民间公益环岛行”活动,举办“红社领航·益暖象山”——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并融入“善行象山”品牌创建,结合“最美象山人”评选、“善行象山”论坛等活动,发动社会组织主动作为,展现象山“善行文化”。

【党委党建范文】二

中原油田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驻地在河南省濮阳市,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普光气田和内蒙古探区。近年来,针对低油价寒冬期生产保障能力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油少人多矛盾凸显的问题,油田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抓党建强党建,着力把政治优势转化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油田呈现出改革转型深入推进、生产经营逆势上扬、职工队伍和谐稳定的可喜局面,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先进党委等多项荣誉,连续第五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一、强化政治引领,把好改革发展方向

在寒冬里破解困境,在危机中抢抓机遇,首要的就是选准方向、领对路子。油田党委按照“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职能定位,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企业治理全过程,确保发展方向正确、发展策略科学、发展措施有效。

在理论学习中提高站位。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以党委中心组学习和职工政治学习为基本途径,以专题学习、集中培训、名家讲堂为拓展延伸,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关论述,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行动上的自觉。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工作,采取中心组学习研讨、邀请专家教授来油田授课、举办集中宣讲会、干部轮训班、在油田报纸、电视刊发领导干部体会文章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大力度宣传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职工群众、指导发展实践。

在研讨交流中明确思路。建立领导班子务虚制度,利用常委会、班子会、务虚会等途径和渠道,加强对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集中集体智慧制定油田中长期发展规划。去年,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党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今后五年油田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路线图”。今年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结束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党组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坐标,研究确定了用“两个三年”的时间推动油田迈上全面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再用“两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油田核心竞争力、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开启了千万吨级油气田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全程参与中推动落实。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落实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将企业战略规划、体制机制调整、关停并转、薪酬调整等事关改革发展稳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纳入党委常委会前置审议清单,并安排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工会团委、信访稳定、法律审计、经营管理等职能部门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正确集中各方面意见,力求把好方向关、政治关、政策关。紧扣油田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重点工作,充分运用督查督办、巡察监督、专项治理等资源和手段,加强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有效打通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的“最后一公里”。

二、聚焦中心任务,汇聚改革发展合力

凝心聚力促发展是政治优势最鲜明的体现,是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准。油田党委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主战场,紧紧围绕打好防范风险、扭亏脱困、分离移交三个攻坚战,从多角度多层面汇集智慧、调动力量,凝聚起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着力鼓士气、增效益。持续推进形势任务教育常态化,每年安排油田领导、副总师、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成立宣讲团,深入基层单位、生产一线、居民小区开展集中宣讲,让掌握形势的人讲形势,让制定政策的人讲政策,提振了干部职工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的精气神。以“当好主力军、奉献在岗位、建功十三五”为主题,深入开展“五项劳动竞赛”“提质增效杯”“服务效益杯”竞赛,激励干部职工在高效勘探、效益开发、降本减费、安全环保等工作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培养“__”,开办专家论坛、“新时代·新青年”成长论坛,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如今,油气核心业务持续向好、增产提效,油气开发、油气服务、公共服务三支队伍构建成型、互为支撑,油田生存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着力保改革、促优化。针对改革调整带来的思想变化,每季度召开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会,征集意见建议,提出改进措施,做到以发现思想问题找准管理短板、以补齐管理短板促进改革转型。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组织各级党组织参与改革顶层设计、监督改革措施落实,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职工群众利益。坚持把政策宣传解释贯穿于改革调整全过程,组织班子成员和业务部门深入基层一线,与职工群众面对面交流、实打实交底,既讲改革初心,又讲托底政策,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在油田专业化改造、“四供一业”分离移交、部分采油厂和社区重组整合等重大改革中,涉及直属单位和机关部门57个、干部职工2.08万人,队伍整体保持稳定,改革实现平稳推进,油田转型升级、扭亏脱困取得突破性进展。

着力创品牌、拓市场。牢牢把握市场这个“生命工程”,聚焦油田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打造中原普光、中原气服、中原服务、中原文化、中原党建“五个品牌”,推进“品牌创优”“我为品牌代言”,促进了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大力倡树“工资奖金自己挣”“每个单位都是利润中心,每个班组都是创效单元,每个员工都能创造价值”的理念,引导干部职工破除固守宅田、看摊守业的保守观念,以诚信拓展市场,以质量打造品牌,全业务链开拓市场,积极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油田专业化队伍分布在新疆、四川、内蒙古、山东、天津等19个省市、自治区和伊朗、沙特、土耳其等10个海外国家,外部市场项目增至274个、人员8627人,年创收14.7亿元。在集团公司品牌创优活动中,中原普光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被评为“技术类优秀品牌”。

三、着力强根固魂,筑牢改革发展支撑

打铁必须自身硬。推进事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油田党委牢牢把握国企党建“根”“魂”论断,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切实筑牢保障改革发展的硬支撑。

在责任落实上从严从实。紧紧抓住党建工作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抓党建“一岗双责”,区分共性责任和个性责任,明确工作标准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巩固了一体两面做工作、党政协力谋发展的工作格局。坚持以党建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建立常态化、信息化、全覆盖的党建工作考核体系,每季度开展一次日常考核,年底开展集中考核,考核结果与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绩效、干部使用、评先选优等挂钩,做到了压力层层传递、动力级级提升。2017年,对考核的18个A档、1个D档单位,按照党政正职10%、班子成员5%的基本薪酬进行奖罚,对履责不到位的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相应处理。

在干部管理上从严从实。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严格按照“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加强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管理,制定容错纠错实施办法,树立了出力才能出彩、有为才能有位的导向。针对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的突出问题,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储备培养,择优任用年轻干部见习直属单位副职,为年轻干部成长进步创造了条件。加强退出现职领导岗位人员管理,细化安置渠道、待遇标准、监督考核等措施,促其发挥作用、树好形象。严格落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回复组织函询等制度,切实做到严在日常、抓在经常。坚持内培与外培、专题研讨与名家讲座相结合,分层分类加强干部培训,增强了各级干部任事担当、攻坚克难的能力。

在组织建设上从严从实。认真贯彻落实“四同步”“四对接”要求,围绕油公司建设、专业化改造、市场拓展,及时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对外部项目党建工作实行区域化管理,确保生产经营拓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推行主题党日活动,着力增强“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实效,党内组织生活的“熔炉”作用不断彰显。成立党建研究室,建设基层党建教育基地,建立以形势任务、党章党史、党员标准3次专题党课、1次自选主题党课为主要内容的“3+X”党课教育模式,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对1937个基层党支部进行分类定级,发挥先进支部带动作用,推动后进支部晋档升级,形成了创先进、争优秀的工作局面。

在正风肃纪上从严从实。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突出重要时间节点,坚持直属单位自查、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协查、纪检监察机构专项巡查、新闻媒体督查的“纠风四查”工作机制,持之以恒地反“四风”、正作风。深入开展处级领导人员“建夹”“画像”工作,建立全覆盖的廉洁情况数据库,动态掌握领导干部的活情况。扎实开展党规党纪教育和“算账式”警示教育,收到了以案明纪、以案说法的良好效果。加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践运用,科学界定每一种形态的适用范围和处置措施,用足第一种形态,用好第二种形态,用准第三种形态,尽量避免使用第四种形态,着力消除监管盲区。

四、维护和谐稳定,优化改革发展环境

和谐稳定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石。面对挑战多、困难大、任务重的形势,油田党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和条件。

倡树向上向善的新风尚。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员工践行价值观量化考核,使宏观抽象的价值准则变为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坚持价值引领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广泛开展敬业典型选树、感动人物评选、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等主题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油田先后两次在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培训班上介绍经验,第八社区盟城小区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宋丽萍爱心服务队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她本人荣获首届央企楷模称号。

释放共建共享的正效应。扎实推进棚户区安置、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设置便民服务厅33个,让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发挥职工帮扶服务中心的主渠道作用,开展金秋助学、困难家庭入户调查等系列帮扶活动,建立以互联网、手机APP为载体的职工网络服务新模式,促进各类群体生活质量共同提升。加强“员工健康快乐双提升”建设,打造企业文化、公共文化、群众文化品牌,举办“心阳光·新幸福”巡讲、“与爱同行”员工心理关爱活动,提高了职工群众幸福快乐指数。

凝聚同心同向的正能量。坚持以文励志、以文化人,深入开展“十大健身广场聚和谐、百名石油作家颂中原、千幅艺术作品展辉煌”文化艺术“十百千”主题活动,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强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质量体系运行,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对群团组织的领导,深入开展“走基层、访万家”“走基层、访青年、寻找最美青工”活动,更加紧密地把职工群众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

巩固和睦和谐的好局面。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稳定工作,在油田官微开通公开信箱,搭建职工群众反映情况的“快速通道”。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阅批群众来信和机关政工部门承包基层制度,推动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树立“大稳定、大安全、大信访”理念,建立油地区域协作机制,强化治安联防、反恐联动、维稳联控、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增强了职工群众的安全感。在特殊群体数量庞大、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稳定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油田连年保持政治稳定、生产稳定和队伍稳定。

浩荡东风又起,奋进正当其时。油田党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快政治优势转化为主线,主动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着力补短板、强优化、促提升,努力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局面,更好地推动油田全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石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党委党建范文】三

“以前有人觉得低保户评选不透明,最近一批低保户,在上报乡政府审批之前,都经过了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讨论并公示……”说起村里的变化,湖南省永顺县高坪乡马鞍村党员代表向显文一脸满意。

这些变化都得益于马鞍村推行的“报告日”制度。今年上半年,永顺县委组织部打算推行村级事务“报告日”制度,要求村“两委”每季度向群众报告一次工作,并接受群众的监督质询。

“这两年,各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监督机构。但是,如何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仍需不断探索实践。”永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延堃说。永顺县委组织部开始在全县“海选”试点单位。然而,一位副部长连探了好几个村子的村干部口风,都没人敢“接招”。任务最后落到了马鞍村党支部书记向言奎身上。

去年5月,马鞍村“两委”刚刚换届,关于新任村支书向言奎的一则传闻就在村里迅速传播开来。“告他挪用国家项目资金给自己办养猪场,另外还私占了村里的两个门面。”高坪乡党委书记覃基星说。调查很快有了结果:养猪场是向言奎个人出资办的;村里的两个门面,租金全部归村集体所有。尽管组织上给证实了清白,可向言奎心里的那根刺却迟迟未能彻底拔出。“人多嘴杂,我就是浑身长嘴,也讲不清楚。”向言奎说,“为了充分与村民沟通,我接下了‘报告日’的试点工作。”

于是,会议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在“报告日”会上,马鞍村会议室里满满当当围坐了好几圈人,有县领导、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坐在前排的则是村里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村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全体成员,以及马鞍村“两委”成员。

向言奎首先作报告。听完后,村民们没有多少客套,直接“发难”。“什么办公用品要用8万多?”马鞍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彭善菊问。原来,2017年村部搬迁,购置了一批办公用品,花了8万多元,村民们多有质疑。村主任向泽海作答后,村民向言洲要求看开支项目发票。很快,一份购置办公桌椅、文件柜和沙发等物品的明细复印件被送到了参会人员手里。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完账单明细之后,彭善菊在票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除了这笔费用,村里全年财务收支凭证也都被摆上了桌面:23个收入款项,包括门面租金16000元,收农业部结对帮扶资金100000元,上年结转20570.29元;30个支出款项,包括垃圾清运费13400元、公路养护款3300元……

“以前也搞村务公开,但就是在村部那里贴几张纸。有的群众不识字看不懂,有的群众看不明白也不知道找谁问清楚。”党员代表向梦生说,“过去群众对村里的财务不清楚,现在一笔笔查了,疑虑也打消了。”

作报告、答问题、查凭据、提建议,会议整整开了三个半小时。什么感觉?向言奎说:“一身轻松,心情舒畅。”“老百姓都欢喜这个会,但我们担心的是,这个提意见,那个提意见,还敢不敢开下去?”村民代表向显寿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

如今,向显寿已不用担心。马鞍村如期举行了第二次“报告日”活动。今年6月,永顺县出台文件,在全县正式推行村级事务“报告日”制度。“我希望这个制度,不仅成为村民实现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窗口和阵地,也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开展党建宣教、提倡文明风尚的窗口和阵地。”李延堃说。

【党委党建范文】四

去年以来,江苏丰县纵深推进“一卡、一记、一车、一网”“四个一”走村串户工作法,组织镇(街道)党员干部以“一张连心卡、一本日记本、一辆流动车、一个信息平台”为载体,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卡系民心 联系群众无缝隙

近日,丰县梁寨镇“苏北羊王”陈家振为羊场技术员招聘犯了愁。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拿起民情“连心卡”,拨通了镇长王圣喜的电话。没想到,王镇长很快帮他联系了省市农技部门和相关院校,并安排镇畜牧站技术人员去羊场进行指导。“有了‘连心卡’,啥事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陈家振满脸欣喜。

丰县大力推行党员干部包挂责任制,15个镇(街道)1970名干部每人联系100余户群众,实现372个村(社区)全覆盖。该县统一印制民情“连心卡”,正面印有干部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背面印有包村干部集体承诺,走访时发放到所联系村民手中。群众可随时拨打电话咨询。对孤寡家庭、特困家庭、留守家庭和老弱病残的诉求,驻村干部主动上门服务。

日记民情 工作决策更科学

翻开梁寨镇党委书记王磊的民情日记,密密麻麻写着与村民接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每家每户的困难疾苦和诉求期盼。

民情日记是“四个一”的重要组成,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举措。该县组织包村干部随身携带民情日记本,在入户走访过程中随手记录农户家庭基本情况、问题困难和帮扶办法,征求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走访结束后,及时撰写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综合分析群众反映的矛盾问题、民生热点、致富难题等,形成调研报告,镇党委统一登记、逐个解决,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问题不遗留、矛盾不推诿”。

流动便民 群众办事不出门

“有了“流动服务车’,在家门口就能办好养老保险,真是帮大忙了!”梁寨镇新腰里王村张大妈逢人便夸。

为给群众提供便利高效服务,丰县组织各镇(街道)分别开通2-3辆流动便民服务车,抽调医疗、司法、民政、劳保、农技等部门人员跟车服务。每月1-20日,流动便民服务车按照排定路线,到各村(社区)进行现场办公,第一时间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现场解决不了的进行登记、限时办结。除定期服务外,农忙时节实行中午、傍晚错时服务,利用集市、交流会等提供服务,实现群众聚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

网连万户 服务群众更高效

“有了信息管理平台,我们为民办事有抓手,更精准高效了。”梁寨镇组织委员杨安宁说。

杨安宁所说的信息管理平台,就是走村串户工作法中的“一个信息平台”。丰县投资30余万元建立民情信息动态管理服务系统移动网络平台,集“数据管理、工作跟踪、网络传输、监督评估”4项功能,设有法律政策、民情日记等工作模块。每名镇(街道)机关干部有一个独立网络账号,就联系村民的基本情况建立电子档案,将全县农户家庭的基本信息、问题诉求等数据化。党委、政府通过平台全面了解群众基本情况,动态跟踪包村干部联系服务和为民办实事工作进展,客观评估工作成效。今年以来,丰县依托该系统对全县建档立卡户精准跟踪帮扶,通过“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为3.1万低收入人口顺利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委党建范文】五

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今年以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该市创新提出“四有五化”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有章理事,组织区域化、管理网格化、机制规范化、服务精细化、手段信息化工作思路,增强基层组织力,提升社区党组织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水平。目前,该市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夯实城市基层党建基础,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占到35%,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每年受理解决群众诉求2万余件,打造了一批精品化、规范化、标准化社区,培育志愿者服务队200余支,志愿者注册人数1.5万人,互联社区、党建直通车、微社区等信息化平台得到广泛应用,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

为构建共驻共建、互联互动党建格局,该市加强统筹协调,在街道社区全面推行“大党委”工作机制,由处级领导任街道联合党工委书记,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任委员,打通各领域党组织壁垒。实行动态开放的信息、阵地、文化、服务共享模式,协调盟市机关、学校、医院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对场所阵地、活动设施,相互开放、统筹使用,推动资源共赢共享。下沉服务力量,引导343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帮助社区落实帮扶资金170余万元,解决群众困难问题1000余件。

该市坚持问题导向,抓实抓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根据新兴领域特点,以产权单位、经营机构、物业公司为主设置党组织,消除党建空白点和盲区。积极发挥业务管理部门、街道社区“党建引领+业务指导+日常服务”功能,将日常监管、服务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实现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覆盖。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政治、人才和群众优势,组织新兴领域人群,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就业、子女就学等服务,通过开放式活动、分类建立社团等方式,提高新兴领域组织化程度。

2.社会治理社会组织 篇二

社会治理与青年社会组织的内涵与角色

要做好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工作, 首先需厘清社会治理的概念和青年社会组织的定位。

1.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构建多元化平等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 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偏的过程。社会治理往往是多元的、双向的、立体的, 与之相比, 社会管理往往是一元的、单向的、平面的,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

虽然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仅一字之差, 但是却包含了重要的理念转变和丰富的信息内涵, 更加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和客体的参与性。《决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 加强党委领导,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种提法与过去强调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地位有很大的不同。多元参与改变了政府对社会事务调控管理的理念, 将调控转变为协调与服务, 也促使政府向市场和社会放权, 从而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体制, 即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模式, 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

2.青年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文更多地在狭义上探讨社会组织, 即由目的性、组织性而组成的社会群体, 其有特定的目标、固定的成员、稳定的构架、普遍的规范和开放的系统。团中央2008年首次提出“青年自组织”这一概念, 并在团的“十六大”报告中多次出现这一词汇, 其主要是指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一种组织形式。目前, 团组织普遍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界定为以40周岁以下青年为主体, 自发成立、自主运作、自我管理, 以促进社会公益、引领主流文化、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为目的, 存在于党政和市场体系之外的具有非政府、非营利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 包括依法正式登记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和暂未具备登记注册条件但在发挥积极作用的青年社会组织。事实上, 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界定主要依据两大要素:青年社会组织的主要成员是青年, 青年社会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青年, 两者取其一皆可。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内容、成效和问题

1.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

(1) 组织机构单一。青年社会组织构架往往是直线型, 由于资源的局限性, 其下设部门较单一, 职责多有交叉。很多青年社会组织没有核心的业务部门, 更多地是设置常见的行政管理部门, 其业务尚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2) 人员流动频繁。青年社会组织人员往往比较年轻, 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就业岗位的变动、家庭角色的转化, 往往导致其流动频繁, 致使青年社会组织人员变化快、积累少。

(3) 管理效率低下。青年社会组织的人员构成多元化情况明显, 不少核心成员以兼职身份参与组织建设和运作, 时间、精力上都受制于本职工作, 无法全身心投入。此外, 很多青年社会组织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组织运作常处于停顿阶段, 这些“短板”极大地影响了组织效率和运营水平。

2.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容

(1) 社会公益活动。很多青年社会组织以公益为运营方向, 充分发挥其在某一领域的特长和优势, 做好社会公益服务。

(2) 行业协会发展。许多青年社会组织以行业为纽带, 自发开展基于本行业的各类活动, 促进行业协会发展, 带动企业成长。如某市真皮服饰商盟集聚了300余家从事皮革制造、销售的企业, 该商盟经常开展沙龙、讲座, 提升成员在本行业的运营能力, 突出抱团发展, 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营销模式, 提升商盟成员的市场竞争力。

(3) 促进就业创业。青年社会组织有着相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成员年龄、知识、爱好使其能更好地贴近和把握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发展需求, 为青年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平台。如某市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定期参与高校就业见习招聘会、大型校园招聘会和地方青年就业招聘会, 为青年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其成员还积极与创业青年结对, 实施一对一指导帮扶, 切实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4) 文体艺术活动。青年群体是最具有活力和动力的组织, 文体艺术活动是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交友、聚会方式, 也是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青年社会组织通过开展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体艺术活动, 能更好地为青年创造舒适、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如海宁市某镇大学生联谊会, 经常性组织在该镇就业创业大学生开展各类文体艺术活动, 增强了青年对该组织的凝聚力, 还为一些青年交友、婚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深受当地政府、用人单位和青年的喜爱。

3.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成效

(1) 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稳定。青年社会组织在广大地区, 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等传统薄弱地区的社会治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组织、实施的各类活动, 能较好地反映当前青年所需所求, 从而团结好各个层级的青年, 维护好青年的合法切身利益, 促进青年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不仅为党和政府分忧, 更促进了社会和谐, 维护了社会稳定。

(2) 服务青年成长, 助力青年发展。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 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因为文化和技能不高, 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亟需引导、培训和帮助。青年社会组织能较好地承担这份责任, 通过贴近青年实际的举措, 切实帮助青年提高业务能力, 适应生存环境。尤其是用青年听得懂、看得清、想得透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 更易于为青年接受, 实效明显。

4.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 覆盖面不广。虽然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但是对整体而言, 还存在覆盖面不广的情况。如西部地区整体覆盖比东部地区弱, 经济欠发达地区比经济较发达地区弱, 农村青年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比城市青年低等。

(2) 影响力不够。目前, 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数量较少, 对青年的吸引力较弱。

(3) 创新性不足。青年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足, 在理念、制度、政策、措施方面的改革未深化, 不符合当代青年发展的要求, 不能使组织运作更加规范、科学, 因此无法有效地提供社会服务。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

青年社会组织应坚持“发展是前提, 建设是核心, 服务管理是基本手段”的要旨, 不断提升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 提供有生命力的服务项目, 切实服务好广大青年, 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

1.转变观念, 优化资源

政府、青年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大潮中均需要转变理念, 优化资源。作为政府, 应立足简政放权, 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是市场能办的, 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 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青年社会组织应主动走上前台, 充发挥自身的年龄优势、行业优势、技术优势, 做好公共管理和服务, 切实履行好社会职责。作为个人尤其是青年, 应在改革大潮中奋勇前进。具体而言, 应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分配, 优化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资源配置。如政府将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向社会组织进行采购, 或政府将一部分资源下放给青年社会组织, 委托其进行社会公共服务, 或从资金上予以扶持。如此, 可发挥政府和青年社会组织各自优势, 使治理效果最大化。

如某区采用“四化”方式孵化青年社会组织, 有着很强的参考意义。

(1) “一站式”平台支持。该区共青团联合所在街道创办“启梦空间”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采取无偿或者低偿的服务形式, 向青年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和基层组织广发“英雄帖”, 最终与34家社会服务能力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达成入驻意向。同时成立运营管理委员会、监督与顾问委员会等机构, 负责日常运作。

(2) “管家式”培育帮扶。该区形成集“零门槛”接收、“专业化”辅导、“融入式”对接、“自治式”培育、“定制式”孵化等环节为一体的孵化流程, 重点向青年社会组织提供公益理念、运行模式、项目设计、制度完善、团队建设等多元化的“栽培”服务。此外, 该区共青团还发起“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论坛”, 形成青年社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联盟”, 让公益社会组织“组团发展”。

(3) “联动式”互助对接。该区建立社会组织物质资源支持系统和青年社会组织管理、联络员机制。对优秀项目的小额资助, “量身”打造孵化方案, 并实施特定的毕业制度, 有效控制风险, 做到“成熟一个, 推荐一个, 合法注册一个”。

(4) “参与式”社会治理。该区注重引导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先后在“三改一拆”、台风灾后重建、文明城市创建、历史街区提升、铁路站开通等重点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逐渐探索承接青少年社会事务的模式, 由青年社会组织认领承办中小学心理体验课程、周末国学课堂等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多元参与, 良性互动

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政府和社会组织均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参与者或决策者, 其将部分适合社会组织参与的领域让出来, 使社会组织有更广阔的空间。政府不直接参与并不意味着不作为, 应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 让社会组织参与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确定负面清单, 从而确保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必查。这也将促使青年社会组织明确自身定位, 与党和政府保持目标一致, 更好地承担原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责, 更好地表达青年切身利益和诉求, 努力获得政府支持、社会认可和青年“点赞”。目前, 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青少年几乎所有的活动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形势, 青年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优势, 积极引导, 承担社会责任, 努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 使网络干净起来、晴朗起来, 真正让网络成为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扎根。如某市第九区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真实、随时更新的城市互动媒体, 并承担起爱心公益的社会责任。目前该网站已成功组织了50多场公益活动, 并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工作, 积极引导青年理性上网。

(1) 围绕社会热点, 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展开讨论和引导:针对文明城市创建, 发起“公交车十五怪”真人模拟暴走漫画活动;针对“五水共治”, 发起微信调研活动;针对空气质量问题, 组织“圣诞老人送口罩”公益活动等。

(2) 在重要时间节点, 组织开展爱心公益活动。用好看、好听、好玩的方式做好活动的氛围营造工作, 母亲节举办“辣妈”厨艺秀活动, “六一”开展新居民子女“城市探索”活动, 6月7、8日提供高考爱心车队志愿服务等。

(3) 通过切合热点又符合导向的新闻、帖子等形式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如对马航客机失联、余姚水灾、余杭垃圾场建设、嘉兴水质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 组织开展网上正面评论引导工作, 引导网友理性、全面看待事件。

(4) 对内积极发动青年员工, 特别是青年党团员带头做网络环境的净化者, 积极发动青年员工从自身做起, 不信谣、不传谣、不煽动、不跟风, 力所能及地为整个网络空间的净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3.提升能力, 开辟途径

3.社会治理社会组织 篇三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多元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把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次决定当中,强调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把社会参与与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联系在了一起,明确地把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共治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组织自身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它们社会协同治理作用的发挥。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组织的现状进行一个基本的描述:

(一)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增速放缓

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最近这十年,就是2003年到2012年来看,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是逐年增加的,从2003年的26.6万家增长到2012年49.9万家。什么概念?现有社会组织几乎一半都是这十年内成立的,发展还是很快的,最近十年是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十年。虽然社会组织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从增长率来看,2006年开始增长速度连年放缓,2010更是创下了2%的历史最低谷。远远落后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但是2011年出现了一个拐点,2012年增速更是大幅度提升,可以说在社会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强力推动下,社会组织终于开始扭转低迷的状态,正式迎来发展的春天。

(二)能力不断增强的,但是相对稚嫩

尽管是社会组织在不断的发展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无论从数量以及发育程度来讲都是比较初级的。就数量来说,如果以每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的数量来考量,发展中国家基本在10个以上,发达国家就更多了,美国是52个、日本是97个、法国是110个,但是我们国家每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的数量只有3.8个左右,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差距也还很大。另一方面,世界上社会组织的就业人员占就业人群的比例它也是有一个数字的,它可以占到4.8%~10%,我们只能占到1.1%,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非常有潜力的。

二、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定位困惑

在我国由于一些体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社会组织自身的行政化和商业化倾向十分明显。从我国社会组织的起源来看,体制的内生性决定了它们初始自主性的不足。很多的社会组织原本都是国家的一部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它们逐渐被剥离、与政府行政部门脱钩。虽然他们在自主性、民主性方面不断做出努力,不断增强对公众和社会的服务意识,但是依然不可避免地严重依赖国家。这种先天的“依赖关系”而非“平等关系”,使得社会组织习惯性地顺从政府的指示,否则便无法生存。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尴尬”的关系,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有着非常严重的困惑。

(二)资金短缺

我国社会组织大部分是自筹经费,经费供给渠道有限,保障力度不够,资金短缺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一大瓶颈,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反映最突出的问题都是资金不足。政府资助力度有限,获得政府拨款的社会组织仅是凤毛麟角;而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形式,间接对社会组织进行扶持的这种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制度的建设也较为滞后。政府和社会组织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政府还没有从大量公共服务中“抽身”出来,实现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也无法通过“接手”公共服务来获得自身发展的资金支持。

(三)人力资源匮乏

社会组织缺乏固定的人力资源补充途径。社会组织与企业和政府相比不仅就业的稳定性差,而且报酬和福利水平明显偏低,所以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统计数据显示,从19个行业分类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类的年平均工资最低,仅为11738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8%。社会组织工资水平整体偏低,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影响社会组织整体的素质和能力。

(四)信任危机

社会组织当前的信任危机源于两个方面: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政府而言,因为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使得它在发展过程中很可能会“挤占”政府的传统空间,而且社会组织集聚的社会力量,很有可能会影响政府的社会基础。所以,政府对于社会组织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过度限制、也不大力支持。对社会公众而言,目前社会组织较多地存在公益领域,公众参与程度不高,难以获得大家的普遍认同。而且,近几年随着“天价餐”“万元帐篷”“郭美美事件”等负面信息接二连三的曝光,使社会组织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思路

社会组织的发展,要依靠政府、社会组织自身以及公众等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要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慈善法》的出台作为最大的期盼,认为此法一出,横亘在社会组织面前的问题就会被一扫而空,社会组织从此就会走上康庄大道。但是,社会组织的发展仅仅寄希望于一部法的出台是不现实的,《食品安全法》就是前车之鉴,曾被寄予厚望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了几年了,现在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所以,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工作,也是同等重要的。这就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要把制度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不断进行完善。

第二,政府要加大扶持的力度。一方面积极推广社会组织的公益孵化器项目,针对初创期的社会公益类组织,为他们提供在开始阶段最需要的资源和平台,包括场地、办公设备、小额补贴、专业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是政府对社会组织进行的直接扶持。另一方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间接的扶持和培育。购买公共服务的寓意其实很深刻,政府把一部分资金提供给社会组织,你可以跟我签合同,我给你钱让你做一些事情。此外通过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进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中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而且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开始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市场交易,市场交易就是平等交易。

第三,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制度的完善、政府的扶持,都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第一步,就是要规范、强化内部管理。现在大部分社会组织在成立的时候,并不重视章程的制定。有的非常简单,为了应付登记草草了事,在实际工作当中,人事任免方面、财务制度方面,一旦有了争议、出现了问题,没有章程的约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非常麻烦。所以,规范化很重要。第二步,注重公信力建设。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决定了公信力是它们生存和发展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来自公众的信任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生命线。

第四,公民公共精神的树立。社会组织离不开社会这个土壤,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共精神的树立才是社会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13.

[2]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4.社会治理社会组织 篇四

郑 斌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中介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粗放的不规范运行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变,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在发展中壮大,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中介机构已达900户,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些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管理的不到位,一些社会中介组织不规范运行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一种新的腐败温床和土壤。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要“规范并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因此,切实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严厉整治在中介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无论是推动其自身健康发展,还是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都显得十分迫

切。

一、中介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1、违规违法经营。有的中介机构在执业活动中,不严格执行执业管理规定。我市工商管理部门近两年在开展严厉打击违法拍卖行为的活动中,先后查处了5家拍卖企业7起不执行有关行业规定的拍卖案件,主要类型有:拍卖企业抽逃注册资本、没有按规定进行备案、未按规定公布举报电话、未设立监拍席、竞买人之间恶意串通等。

2、权钱交易。有的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由于利益趋动,在与有关公务人员交往中,采取不正当方式,给好处,拉拢腐蚀机关公务人员,滋生腐败行为。去年底市纪委在查处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刑二庭庭长案件中发现,滁州一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中,为拉业务向负责

两家企业破产工作的市中级法院庭长分别行贿一次4万元、一次3.4万元。市二家拍卖公司为承接企业破产拍卖业务,分别送给负责企业

破产清算工作的法官五至十万元。

3、出具假证。在法律服务行业中,部分从业人员受到了各种诱惑因素的影响,提供假证据、假公证,为腐败交易提供程序性和技术性支持,做出了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当事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市司法局在今年法律服务行风建设年活动中,查处了一个县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受亲戚之托向法官送购物卡,在执业时提供虚

假材料等违法行为。

4、虚假验资、审计。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提供的资料不全等情况下,也为其提供验资佐证,不规范验资、人情验资、虚假验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帮助做假账,提供虚假审

计意见,逃避税收,掩盖问题。

5、评估资产不实。有的在企业改制中帮助腐败分子化公为私,和买受方串通一气,刻意低估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房地产开发中低估土地价格,帮助开发商牟取暴利,高估房地产价格,骗取银行巨额抵押贷款。

6、暗箱操作。在建设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中,与供应商、承包商、采购单位及监管机构有关人员互相勾结,暗箱操作,操纵招投标,进行腐败交易等。

上述行为都破坏了公正、有效和规范的市场秩序,给我市的经济

发展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1、审批准入把关不严。有的中介组织不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条件,没有相关的从业资质,从业人员也无任何专业技术证书以及的执业资格证书。有的为了拼凑规定要达到的专业人员人数,从其

他地方找来正在执业的专业人员挂靠充数,欺骗有关职能部门,非法取得经营资格。有的在年审中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由于审批准入把关不严造成中介技术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下。另外各种外来的中介分支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他们未到我市相关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未经审核,租用一个办公场所,招几个人,便挂牌营业了。冲击挤占市场份额,造成市场竞争混乱。为了生存,迫使有的中介组织和相关利益体串通一气,违规操作,甚至违法乱纪。

2、体制不顺,竞争不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公平竞争,其竞争的根本是服务质量和服务信誉。但是由于我国渐进式的改革,一些中介机构先天起点不一,有的是从政府机构的娘胎中剥离,仍就与政府职能部门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实际就是部门的附属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在性质、职能、经营范围、权责和义务划分上界定不清,而有的真正是应运市场而生,无牵无挂。因此,业务竞争往往不是质量与信誉的竞争,往往成为挂靠单位“实力和权力”的较量。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往往垄断与本部门相关的中介业务,给予“嫡系”的社会中介组织种种优惠和支持,排斥或歧视其他的社会中介组织。这些中介机构既从事经营性的社会中介活动,又代行部分政府职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中介组织在处理问题时难以保持应有的立场,背离了社会中介组织“客观、公正”执业的服务宗旨,从而丧失了客户的信任,影响了中介声誉,扭曲了竞争机制,也为腐败产生了可能。

3、监管不力,市场混乱。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政府各行业管理部门,如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现在由于各部门在中介监管方面存在着自身利益问题,因此,相互协调沟通不够,有的甚至相互推诿,实际上存在着对社会中介组织故意监管不力的问题。加之市场主体日益多样化,中介组织类型繁多,业务差异大,组织形

式、组织制度难以统一规范;还有的中介组织为规避管理,不愿意及时到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注册,形成杂乱无章,各行其是的局面,经营管理随意性大。社会中介组织普遍没有健全的、能适应并承担自身法律责任的法律形式,一些中介组织根本无法承担自身行为后果的责

任。

4、业务水平低,发展规模小。大部分社会中介的业务具有鲜明的知识性、技术性特征,专业性很强,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精通专业业务,通晓国际惯例。目前社会中介从业人员参差不齐,良莠难辨。素质不高,高级专业人员短缺,普遍存在着专业训练缺乏等问题。总体来看,档次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缺乏权威性,发展活力不强,从业人员的现状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大部分中介机构规模较小,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从我市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来看,多数为10-20人左右的规模,只能承接一些小项目,不能适应市场对中介服务高效、快速、准确、权威、方便的要求,限制了行业自身的发

展。

5、管理脱节,查处不到位。大部分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的最终审批和颁发权限在省级和国家一级,我市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只是进行初审和备案,监督处罚的力度不够。行业主管部门自身缺乏管理意识,相互之间沟通较少,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对市场运行监督不够,对违规违纪的行为查处不力。对社会中介业务指导不足、培训教育不够,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规范执业、合法经营。监督、惩处难以到位,有的只发证不管理,有的监管多流于形式,抓

不住要害实质。

三、治理社会中介组织违纪违法行为的对策

1、进一步推进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政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使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在人、财、物关系上与行政机关脱钩,要让中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形成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

2、严格市场准入,提高服务的整体素质。严把市场准入关,要依法对社会中介组织执业资质及其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审查,没有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的,要坚决不允许审报;成立中介机构一定要达到规定的经营条件,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发证经营。同时,要强化中介组织的自律意识,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机制,合法经营。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工作,提高业务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培育诚实守信。

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要进行法律法规、党纪政纪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纪律,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通过工作指导、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促使中介从业人员规范执业,按章办事。行业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通过中介组织诚信级别评价、诚信记录、诚信公示等制度建立诚信监管机制。行业协会要建立诚信记录档案,把违法违规的中介组织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对失信、失真、失公的中介组织和人员坚决实施市场禁入制度,培育诚实守信、运作规范的中介组织。

4、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严肃执法执纪。

构建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分工合作开展监管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并落实监管责任人和监管任务。要加大质量监控和年检力度,对本出问题受到行政处罚或严重违反执业规范的中介组织,根据相关规定不予通过年检,严重者要依法令其退出市场。严肃查办中介组织的违规违法案件,对破坏我市经济发展环境、违犯规章和制度的社会中介组织,必须严厉查处。在法律上,建议出台一部社会中介组

5.社会治理社会组织 篇五

民间组织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个以杭州市西湖区为样本的法律考察 朱晓明* 摘

要: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善治的基本要素看,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有序、善治的社会;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民间组织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实现善治,加强和改进对各类民间组织的扶持、管理和监督,建立起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间组织综合治理作用机制

公民社会组织,既包括自治组织(在城市是社区自治组织,在农村是村民自治组织),也涵盖了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本文所要讨论的民间组织指除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企业)之外的各类公民社会组织,包括各类行业协会、社团、慈善组织、志愿组织、群众团体,以及本文试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它们通常被称为第三部门。图以我国民间组织为切入点,从善治和发挥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之角度,探讨公民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政治与社

会管理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社会体制的改革,社会管理方式上发生了从单位”到“社区”的变化,公民的个人自由度加大,社会“

自由活动空间增加,社会的自主性逐渐增强,不同的利益群体开始逐渐形成。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不仅有经济上的要求,而且必然会产生出相应的政治要求和其他社会要求以充分体现其利益需要。这样,与此相应,各种连接政府与个人的民间社团组织便相继涌现并日益发展壮大,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文作用。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全国性社团组织由“革”前的近百个发展到800多个,地方性社会团体由

6000多个发展到11万个。为此1998年6月,民政部正式将原主管社会团体的“社团管理司”更名为“民间组织管理局”到2006年,全国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

一、从单主体到多主体:民间组织是实现善 治的重要主体

我国是一个政府承担主要社会管理职能的社会主义国家,民间组织的发展也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前,我国在政治上实行的是高度一元化的组织和领导体制,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控制了绝大多数权力和资源,政府和民间融为一体,即使有少数的社会组织也是以党和政府的附属部门而出现,可以说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延伸。如工青妇和一些人民团体就一直被界定为党的外围组织,仅仅被认为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

28万多个,其中社会团体近15万个,基金会90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3万个。目前,在杭州市西湖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间组织共有137家,其中社会团体

学术性社团2287家,按性质分,专业性社团21家、家、联谊性社团34家、行业性社团10家(其中农村专 建筑业1家、其他2家),分支代表机业经济协会7家、*作者简介:朱晓明,男,196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22

构2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1家,按所属行业分,教育类37家、卫生类8家、体育类2家、劳动类3家、民政类1家。我国的民间组织遍布全国各城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民间组织体系,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对外交往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从应然到实然:民间组织在发挥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政府职能也在不断完善,“ 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进行“瘦身”,由传统的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把许多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务交给民间组织去做。

(一)民间组织在发挥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1.从民间组织的功能看,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

协调作用日益明显。民间组织可以把政府“瘦身”的职能承担起来,是由其自身功能决定的。

民间组织以为会员办事为己任,因此具有服务的功能;民间组织既可以沟通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协调政府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具有协调的功能;民间组织按照章程办会,维

护企业及会员的合法权益,在自律的同时也具有监督的功能;民间组织又具有理论思维和学术研究的色彩,给予领导机关决策以必要的理论支持,起到了智囊团的作用,因此具有思想库的功能。

例如,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的“

免费上网”案就具有样本意义。西湖区转塘镇地处城乡结合部,网吧从最初的一两家到现在的10余家,从最初的20多台终端

到现在的1600余台终端,从最初的“386”

电脑到现在19寸液晶显示器的高配置,从最初的的营业面积40平方米到现在的1000多平方米。但网吧的消费群是 固定的,致使部分网吧的终端处于闲置状态。

网吧投资人就千方百计搞“价格优惠”,直至出现“免费上网”。“

免费上网”事件完全破坏了网吧业的经济秩序,导致这一行业的无序和恶性竞争,严重侵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如不尽快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针对突然出现的新情况,杭州市西湖区网吧行业协会立即召开经营者协调会,明确向经营者指出,经营者之间相互打价格战完全扰乱了行业市场秩序,不利于本行业的发展,而且也是违法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最终损害的是

经营者自身的利益。通过协会的协调和说服,统一了经营者的思想,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民间组织的上述功能,决定了它在转型时期的地位,证明其在当今中国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政府不是全能的,市场也非万能,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民主进程的加快,民间组织的功能必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其协调作用也必将日益明显。

2.从民间组织的特点看,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

智力优势愈发突出。作为民间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团体,其最大优势是智力密集。

以社会科学为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作出回答,而这恰恰是学术性社会团体的特长所在,学术性社团以其智力密集的优势直接参与社会、市场活动,不仅可以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而且通过办学、开讲座、搞培训及其他咨询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提高民族素质、消除封建迷信活动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个方面西湖区袁浦镇水产商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是采取“

请专家进来,派会员出去”的办法,对会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会员科学养殖水平。2006年商会组织了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养殖技术、河蟹养殖技术和钱塘江捕捞渔民转业转产等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达415人次,邀请了

省、市、区专业部门的水产养殖专家授课。培训后,有 318名会员取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水生动物养殖上岗证

书。二是对会员养殖户发放《水产简报》、《农情简报》、《农村信息报》、《养殖日志》等农技资料3000多份,会员从中了解并掌握了很多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水产技术。三是及时编发商会简报,提供水产品在各时期内的养殖技术及应注意的管理细节,指导农民科学养殖和防病治病。四是多次组织会员与农业、质监部门专家一起,赴外地考察水产苗种,查找苗种发病原因和研究防止方法。这些做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农村的稳定与和谐。

3.从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看,民间组织在社会稳

定机制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有资料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至3000美元之间时,各种

矛盾则处于凸显期,如果不能将这些矛盾消化在初始阶段,必将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甚至会形成冲突。不少国家平稳渡过矛盾凸显期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大力培育民间组织并对其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使这一时期成为民间组织的黄金发展期。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迈过1000美元的门槛,各种矛盾的凸显在所难免。

因此,非23

常有必要借鉴国外发展民间组织的经验,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用。中国共产党强调党和政府同人民意志的一致性,民间组织作为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代表,以其章程约束会员的社会行为准则,增强会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起到管理社会的作用。民间组织可以把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会员意见及时提供给党和政府,形成人民与党和政府联系的特殊渠道。学术性社会团体特有的思想库优势,有助于提高领导决策水平,避免工作中的重大失误。民间组织作为社会中介组织,可以沟通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结构运行更加顺畅,使经济发展更加有序。民间组织根植于民众之中,其会员素质一般较高,可以最先了解、掌握不同阶层、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从而正确引导化解社会矛盾,成为矛盾的缓冲地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作用上,最典型的民间组织当属杭州市西湖区北山地区综治协会。

2006年10月25日上午7时左右,浙江昆仑集团下属 的安徽省芜湖市长江建设项目工地,杭州市水印城工地建筑工人100余人集体到杭州市体育场路580号 的浙江昆仑集团讨要工资和生活费,并强行闯入该集团办公大楼,与集团管理人员对峙,严重影响了该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且双方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化,进而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北山派出所民警的劝说下,双方进行了谈判和磋商,但未有任何结果。

后建筑工地承包人与民警之间发生冲突,民警将部分人员带回派出所进行处理,但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最后,在北山街道综治办和杭州市西湖区北山地区综治协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积极的劝说和耐心的说服,事情得到了较为满意的解决。

(二)影响民间组织在发挥社会综合治理中作用的诸多问题

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无需质疑,但这并不是说民间组织的发展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就目前情况而言,民间组织无论在自身建设方面,还是在发展环境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1.立法指导思想方面的局限。

现有法律制度在指导思想方面,表现出“严格管理、从严控制、限制发展”的色彩,而创造条件、促进发展、保障结社自由的宗旨则难以充分体现。基于有些民间组织的消极负面作用,以及民间组织不规范、不成熟的现状,立法者对民间组织发展有很多担心、疑虑,甚至是“不信任”,从严管理、强化规范、过严限制就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现有的法律制度的核心是重政

24

府管理,关注政府权力的行使;轻权利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权利事实上受到了较多限制。

2.立法实体内容方面的局限。

第一,在民间组织的准入方面,现有制度门槛过高,条件苛刻,程序复杂。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申请成立社团,必须首先向业务主管单位申请筹备,经审查同意后,发起人才能向民政机关申请筹备,经批准后才可以开始筹备工作,包括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等,并向民政机关申请成立登记。此外,申请成立社团还必须要有挂靠的业务主管单位。这些严格的程序规定,初衷是为了规范管理,促进民间组织有

序发展,但实际结果是抬高了人们组织社会团体的门槛,阻碍了民间组织的发展。一方面,许多有益于社会的民间组织因为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成立,还有些民间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不成,转而到工商部门作为企业组织进行注册登记。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民间组织未经合法登记而事实上存在,但只能以非法的形式存在。

第二,在民间组织的规模方面,实施限制竞争、限制规模的政策。《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3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13条都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非营利组织,没有必要成立的,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成立申请不予批准。此外,现行制度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不能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这些规定方便了政府管理,但限制了民间组织之间的竞争,控制了民间组织的规模,客观上阻碍了民间组织的发展。

第三,在民间组织的管理体制方面,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即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对民间组织实行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这种体制在实践运作中的突出问题是,既可能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管理,民间组织无所适从,也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管理空白的情况。此外,在具体管理措施方面,侧重于政府行政权的运用,而对于政府的管理权如何依法规范行使则规定得非常有限。

第四,在民间组织的运作方面,一方面,政府对某些民间组织干预较多,民间组织的自主性、自治性、独立性难以实现。设立民间组织必须要有挂靠的业务主管单位,在客观上导致了民间组织对政府的依附,使得民间组织对政府的“挂靠”关系法制化。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制约民间组织发展问题的制

民间组织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度措施非常有限。例如,民间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有赖于充足的资金,而现有制度关于民间组织资金来源的规定较为简单。在实践中,政府对那些从事公益事业的民间组织进行的资助太少,通过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对民间组织进行捐赠的力度也不够。

3.立法形式方面的局限。

民间组织的发展涉及公民的结社自由这一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组织机构、业务活动范围、权利和职责、经费筹集使用、税费待遇、工资保险、管理体制等等,都需要依法界定和保障。而现有立法以国务院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及地方规章为主,立法层次较低。

现行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无论是从权威性还是从其所规范的内容等方面都已经远远无法适应民间组织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民间组织虽然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范畴,但却鲜见扶持其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与营利性企业相比是不公平的,政策上的歧视必然制约着民间组织的良性发展。就管理机关而言,目前对民间组织仍存在着“

重登记,轻管理”、“重行政管理,轻依法管理”的状况。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组织的发展进程。

三、从强制到协商: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基本特征

(一)措施的预防性(即措施的主动性)

这一特征是相对于政府管理机关所采取的事后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措施。因为侦破案件、抓捕犯罪分子更多的是司法机关的职权,法律赋予特定的机关来行使。民间组织作为民间力量,主要采取的应当是事前的预防措施。民间组织应当针对会员及相关人员进行综合治理常识的宣传,提高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存在的治安漏洞,及早解决。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打防结合,重在建设”,只有预防工作搞好了,才能从根本上为良好的治安环境创造条件。

(二)手段的多样性

首先强调的是根据民间组织的性质,其在综合治理中采取的措施是指除专属于公安司法机关的治安防范措施以外的与治安有关的各种手段的总称。这些措施的开展与社会的稳定都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认为所有这些措施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社会治安的考虑,这是理解手段多样性的前提。民间组织是社会主体自发形成的,它打破了社会中传统的以家庭和单位作为

其组织形式,是一种最为接近社会成员的组织团体,有了这样一个组织的存在,社会成员就更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感。为了本社区的治安稳定,也为了自己生活环境的宁静和谐,民间组织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作为群众意志力的集合,民间组织能够充分调动起会员和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才是社会综合治理力量的源泉。

(三)对象的广泛性

根据民间组织自身的特点以及社区的环境,其参与社会综合治理所针对的对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各种违法犯罪、违反道德的行为、青少年不良行为及其潜在因素。从预防犯罪的社会学视角出发,犯罪的概念应当从广义上来理解,区别于狭义的犯罪概念。后者是“

从刑事实体法出发,认为对法律的破坏是构成犯罪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刑法就没有犯罪”。而从犯罪的发展过程来看,单纯的违法行为、违反道德行为和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往往是犯罪的前兆,当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构成犯罪。如果对这类行为不加以干预,任其发展,将不利于预防犯罪的社会效果。

民间组织在参与社区综合治理过程中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开阔的视野,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四)效果的局限性

民间组织作为民间治安力量,它不可能像公安司法机关那样综合全面的打击各种犯罪,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特征有所侧重。在案件的性质方面,以侵犯财产权、人身权的案件为主,如盗窃,抢夺,故意、过失伤害行为等。这类案件在社会中发生的频率较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固门窗、安装防盗措施、及时调解邻里纠纷,就可以有效的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

犯罪人也以本社区的居民为主。因为民间组织活动范围所限,主要在本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其所涉的对象也以本社区居民为主。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民间组织集中精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涉及面过大,力量分散,达不到预防的效果。同时对民间组织参与社区预警网络建设的效果评估也有一定的影响,期望值过高或过分贬低民间组织的作用都是不对的。

四、从行政到法律:民间组织法律制度创 新是其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保障

民间组织的发展是法治国家公民享有结社自由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政府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坚实的经济社会基

25

民间组织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础。社会成员的需求以及对民间组织的认可,是民间组织发展最本质的生命力和最强大的推动力。民间组织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进步,关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法治国家的进程。

解决制约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各种难题,除了要在观念上对民间组织予以合理定位,在体制上积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民间组织发展的各种外部环境外,关键是要在法律制度上积极创新。应通过提升立法层次,制定规范民间组织的统一法律,对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设立、变更、终止、经费来源、税收待遇、活动原则、内部自律、监督管理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将宪法确立的公民结社自由权落到

实处,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法律资源,促进民间组织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制定统一的民间组织法律,关键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民间组织的定性与立法指导思想

民间组织作用的发挥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又在政府无力管、无法管、不便管的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功能。但是,民间组织如果监管不到位,也可能成为破坏性的社会因素,特别是少数民间组织从事违法违规活动,危及法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政府对待民间组织的基本立场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不能对立而应合作。民间组织与政府之间不是此消彼长式的冲突对立关系,而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政府信任民间组织,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应通过依法监管,引导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二是,不能压制而应扶持。政府不能因为民间组织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抑制其生存空间,打压民间组织的发展,而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民间组织发展,引导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三是,不能专权而应还权、放权、赋权。政府是治理国家的主导力量,但不是惟一的力量。通过依法明确民间组织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政府应当把属于民间组织的职能移交给民间组织,把适宜由民间组织行使的职能委托给民间组织。四是,不能放任而应积极利用、引导和监管。民间组织良莠不齐,必须强调政府的监管角色。对于民间组织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要加以制止,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法制裁,对危害社会的黑社会组织、邪教组织、恐怖主义组织,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并坚决取缔。

与前述立场相适应,关于民间组织的立法,应该确立“规范与促进相结合、监管与发展相结合”的指导思

26

想。规范、监管是必要的,但其目的不是限制民间组织的发展,而是要促进民间组织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政府扶持与民间组织的独立

独立性是民间组织的本质特征之一。这意味着民间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物,在地位上主体独立,经费上独立筹集和运用,组织上自我构建,内部人员上自主安排,活动上自行组织。

在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变量,是影响民间组织独立运作的重要因素。政府既可能是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可能是阻碍民间组织发展的重大因素。所以,民间组织立法如果能够促进民间组织发展,就必须对政府扶持、推动民间组织发展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政府扶持民间组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政府发挥推动作用的着力点,就是要为民间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对各类民间组织一视同仁、依法监管。第二,在观念上,遵循民间组织发展的基本规律,取消基于所有制、地域等因素对民间组织的限制和歧视,支持民间组织积极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三,在准入方面,降低民间组织的设立条件和门槛,简化设立程序。第四,在权力配置方面,要依法明确政府与民间组织各自权力范围和作用空间,以实现政府和民间组织的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第五,在运作方面,政府不得影响民间组织的独立地位和自主性,不得直接干涉民间组织的内部运作。

任何民间组织有权从事不为法律制度所禁止,且不与其章程规定宗旨相违背的活动,不受非法干涉。鉴于我国民间组织官办色彩太浓的现状,实现民间组织的独立性,要求政府职能必须积极转变。

强调民间组织的独立性,关键是使民间组织具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在许多国家,政府的资助是民间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在42个国家进行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结果显示,非营利组织的平均收入来源结构为:服务收费49%、政府资助

6.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答案 篇六

社会治理与社会体制改革

一、单选

1.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第四个时期是()。(单选 2 分)

[A]主动探索时期

[B]过渡时期

[C]计划经济时期

[D]被动调整时期

2.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就要重视()的培育。

[A经济组织 [B]政治组织

[C]社会组织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3.非政府组织的英文缩写是()。(单选 2 分)

[A]NGO [B]BDS

[C]WTO

[D]NU 4.当前东北人口流出的主要群体是农民工。(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基尼系数在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6.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7.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的比重会不断下降。(单选 2 分)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8.基尼系数的大小和社会阶层分化之间没有关系。(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9.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及社会治理问题。(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0.科学发展观在党的()被写进了党章。(单选 2 分)

[A]十六大 [B]十六届六中全会

[C]十七大

[D]十八大

11.《我国社会各界改革愿景的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公众认为()最难突破。(单选 2 分)

[A]经济体制改革

[B]社会体制改革

[C]政治体制改革

[D]文化体制改革

12.我国当前的发展不存在社会失范问题。(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3.可以实现双赢的博弈是()。(单选 2 分)

[A]恶性博弈 [B]良性博弈

[C]零和博弈

[D]两人博弈

1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的总目标。(单选 2 分)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统筹城乡发展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5.未来,我国社会保障目标是要实现在()内的自由接续。(单选 2 分)

[A]同一县区 [B]同一省份

[C]全国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6.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7.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统治。(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8.目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集中在()。(单选 2 分)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社会领域

[D]文化领域

19.社会控制比社会管理更进步。(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0.城镇化的核心是()。(单选 2 分)

[A]人 [B]资本

[C]动产

[D]不动产

21.以下尚未征收房产税的国家是()。(单选 2 分)

[A]美国 [B]英国

[C]加拿大

[D]中国

22.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以推进()为先导。(多选 2 分)

[A]社会体制改革 [B]社会制度变革

[C]社会管理创新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23.1954年,我国的三大改造全部完成。(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4.消除()的不公平性是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单选 2 分)

[A]社会保障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

25.()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单选 2 分)

[A]社会失灵 [B]政府失灵

[C]市场失灵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26.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系统的力量过于强大,社会系统的力量又过于薄弱,导致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活动具有典型的(),这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单选 2 分)

[A]政策倾向 [B]政治倾向

[C]利益倾向

[D]行政倾向

27.“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比喻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动。(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8.人口流动不会对我国社会发展形成挑战。(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9.社会体制改革的模式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0.社会治理倡导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1.相对于政府而言,社会组织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单选 2 分)

[A]能够提供多样的公共服务 [C]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B]具有相当程度的志愿精神

[D]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

32.()是指其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单选 2 分)

[A]社会失灵 [B]政府失灵

[C]市场失灵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33.我国当前的发展不存在社会风险问题。(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4.公共行政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的不断提高。(单选 2 分)

[A]生产效益 [B]行政效率

[C]生活水平

[D]劳动报酬

35.社会建设不仅要解决医疗、养老等问题,还要解决()问题,从而建设良好的公共生活。

[A]自由 [B]平等

[C]参与

[D]自治

36.马来西亚至今还保留着鞭刑。(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7.社会建设的原则是()。(单选 2 分)

[A]公平与公正 [B]和谐与进步

[C]和平与发展

[D]民主与自由

38.处理好()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单选 2 分)

[A]政府和社会 [B]收入和分配

[C]市场和社会

[D]政府和市场

39.构建现代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为中心。(单选 2 分)

[A]设计者 [B]人民群众

[C]创作者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40.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单选 2 分)

[A]企业 [B]顶层

[C]基层

[D]民间

4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福利、财政拨款或对非盈利组织的资助。(单选 2 分)

[A]不同于 [B]等同于

[C]相当于

[D]相似于

42.做好非政府组织的疏导工作有助于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是()。(单选 2 分)

[A]舆论引导 [B]科技支撑

[C]政策完善

[D]统筹兼顾

44.利比亚长老会出面解决社会冲突,体现了政府失灵状况下()的重要作用。(单选 2 分)

[A]经济组织 [B]社会组织

[C]文化组织

[D]政治组织

45.在社会控制下,人口可以实现自由迁徙。(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6.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包括()。(单选 2 分)

[A]经济更加发展

[B]民主更加健全

[C]科技更加进步

[D]社会更加开放

47.()的发展为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单选 2 分)

[A]公共选择理论

[B]治理理论

[C]新公共管理理论

[D]新公共服务理论

48.我国的工业化()还不是很扎实。(单选 2 分)

[A]1.0 [B]2.0

[C]3.0

[D]4.0 49.()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社会组织数量翻一番的目标。(单选 2 分)

[A]北京市 [B]山西省

[C]广东省

[D]福建省

5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传统的自上而下地单向推行政令的规制型政府管理模式的惯性仍在起作用,没有形成政府与社会的()管理方式。(单选 2 分)

[A]高参与型 [B]宽容型

[C]家长制

[D]双向回应型

51.建设()就是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情。(单选 2 分)

[A]服务型政府 [B]管制型政府 [C]统治型政府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52.()在过去十年内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第一。(单选 2 分)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53.()的新常态就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更加有效。(单选 2 分)

[A]社会管理 [B]社会治理

[C]社会统治

[D]社会控制

54在社会建设中,社会组织是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政府转换的必然需要。(单选 2 分)

[A]全能型 [B]无限型

[C]包办型

[D]服务型

55.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第五个时期是()。(单选 2 分)

[A]过渡时期社会体制

[B]社会体制改革主动探索时期

[D]社会体制被动调整时期 [C]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时期56.社会治理的新常态的目标是()。(单选 2 分)

[A]官民同乐 [B]鱼水情深

[C]血肉相连

[D]上下齐心

5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从社会控制进入社会管理()。(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8.统治是一个工具()。(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二、多选

1.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形成()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多选 2 分)

[A]源头治理 [B]动态管理

[C]全面协同

[D]应急处置

2.构建现代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选 2 分)

[A]因地制宜 [B]科学规划

[C]突出重心

[D]分类指导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多选 2 分)

[A]工业 [B]农业

[C]科学技术

[D]国防

4.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形成()和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多选 2 分)

[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

[D]公众参与

5.治理的三种类型包括:()。(多选 2 分)

[A]全球治理 [B]国家治理

[C]社会组织治理

[D]地方治理

6.社会管理创新发展壮大的土壤是()相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多选 2 分)

[A]群众基层自治

[B]社会自治

[C]国家调控

[D]政府管理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发动机是指()。(多选 2 分)

[A]外资企业 [B]合资企业

[C]国有企业

[D]民营企业

8.把市场引入社会治理领域的领导人包括()。(多选 2 分)

[A]撒切尔 [B]尼克松

[C]里根

[D]克林顿

9.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变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多选 2 分)

[A]民主 [B]自由

[C]公平

[D]法治

10.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社区化管理特征主要有()。(多选 2 分)

[A]属地化管理 [B]户籍制管理

[C]服务型管理

[D]市民化管理

11.“新常态”的特点主要是从()等方面来说的。(多选 2 分)

[A]结构 [B]速度

[C]动力

[D]结果

12.我国社会体制架构中的“四纲”包括()。(多选 2 分)

[A]社会管理体制 [B]社会组织体制

[C]基本公共服务体制

[D]社会保障体制

13.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两基”是指()。(多选 2 分)

[A]社会管理 [B]社会服务

[C]社会公平

[D]社会自由

14.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为()。(多选 2 分)

[A]起步晚 [B]水平较低

[C]速度快

[D]走向集中

15.社会领域的多元主体包括()。(多选 2 分)

[A]政府 [B]社会组织

[C]人民群众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6.进行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我们首先必须厘清()的关系。(多选 2 分)

[A]政府 [B]市场

[C]社会

[D]个人

17.以下属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有()。(多选 2 分)

[A]政府购买服务

[B]社会经营

[C]社会创效证劵

[D]政府经营公共服务

18.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关键是要做到()。(多选 2 分)

[A]政社分开 [B]权责明确

[C]依法自治

[D]产权清晰

19.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以实现()为目标。(多选 2 分)

[A]社会公平[B]社会发展

[C]社会福利

[D]社会进步

20.未来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向()购买。(多选 2 分)

[A]国有事业单位

[B]民营社会组织

[C]个人

7.治理理论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探讨 篇七

一、治理的内涵与基本理念

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诞生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主张消解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的权力, 由政府、市场、公民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从而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治理理论是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的反思中产生的, 现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和实践追求。治理理论在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角色的定位以及如何通过相关制度和机制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研究上和实践中的成效。

治理理论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治理多元主体论

治理理论认为, 治理与统治不同, 其本质性区别在于对于权威的要求。治理也需要权威, 但这个权威并非必须是传统管理中的政府。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认识上, 治理理论认为, 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基础被打破,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而更多的转向为社会主体活力的持续释放提供制度保障这一角色上来。政府从繁杂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用法律、经济乃至政治的途径与方式发挥全局性统筹协调功能, 开始做更多的冷静思考、制度研究和长远规划。罗西瑙指出:“与统治不同, 治理指的是一种有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 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 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因此, 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机构, 也可以是私人机构, 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理论者质疑政府作为单一中心治理者的合法性, 认为公共机构的作用是有限的, 主张建立一种多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 只要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就都可以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

(二) 多元社会管理工具或手段

治理主义者主张运用多元化社会管理工具与手段提高效率, 通过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重塑和整合传统管理方式和流程,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透明度, 通过新方法、新技术与政府改革和社会服务的有效结合, 使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服务, 促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在公共管理的事务中, 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政府有责任运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治理主义者认为, 针对社会阶层的分散化、利益群体的多样化趋势, 社会治理的手段应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多元社会要求权力与利益的分散化, 这要求在制定社会方针、政策、措施时必须考虑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 以社会最大利益为取向, 使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和体现, 这要求权力实现的手段的多样化。任何一个社会治理主体都不拥有充足的知识和资源来独自解决所有问题, 它们彼此依赖采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这样社会治理手段必须由单一转向复合, 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不同社会阶层的公共利益和公共原则的认同和形成问题。

(三) 多元化社会诉求

社会治理的多元诉求体现在四个层面上。政府治理工具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外, 以市场为核心的治理工具和机制, 财政性工具与诱因机制, 管制性工具与权威机制等都可以作为政府治理的手段, 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形态。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方面都没有单独应对所有公共问题的资源与能力, 另一方面又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比较优势。各尽所能成为实现良好治理的前提条件。公共权力的多中心化:要实现各尽所能的良好治理, 就必须让治理的各个主体参与权力度分享。在立体的合作网络中权力的网络化分布, 形成了对政府权力的强有力约束, 保障了其他治理主体在治理活动中的独立。政府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合作:主体的多元化可能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对抗与对立。然而, 公共治理是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的合作网络管理。共同的目标, 与相互信任的文化及由此形成的协商对话的行动方式, 确保了合作网络成员之间能够精诚合作, 弥补各自不足, 在公共利益中携手共进。

二、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 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一)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近年来,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进入快车道, 社会组织发展的速度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中国民政部2009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见图1、表1) , 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由2001年的21.1万个迅速增长为2009年的43.1万个, 年均增长超过9.3%, 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伤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544.7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 030亿元;2009年各类社会组织接收社会捐赠共440.7亿元, 其中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183.6亿元。

资料来源:2009年民政部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http://cws.mca.gov.cn。

(二) 社会组织的整体影响力逐渐增强

随着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 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据统计,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全国各类社会组织累计募集款物356亿元, 动员志愿者500多万人次, 为灾区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 成为抗争救灾的生力军。社会组织已经涉及和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社会事业、参与公共管理、开展公益活动和扩大对外交往方面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 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 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力量对比出现了一些变化:通过体制改革, 政府努力向现代有限有效政府的方向发展, 通过分权与放权的方式向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让渡了发展空间、机会和资源。市场则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基本上已经成长为比较独立的主体构造, 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 并对政府和社会的治理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组织的发展虽然还面临若干制约, 但其发展势头强劲。社会组织的发展代表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是填补国家组织相对退出后留下的社会空间的需要, 是中国促进社会整合与和谐的需要。从三种组织的力量对比来看, 政府依然是最强的一方, 对其他两方组织发挥着领导、主导或制约的作用。市场组织的力量也大, 并有由于市场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与政府之间基本上是合作的关系;而社会组织三者之中力量偏弱, 其地位与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 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 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还有差距。从社会组织管理的角度看, 中国社会组织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社会组织发展存在体制性障碍。

现行社会组织管理采取“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类管理”模式, 加之中国社会组织具有官民二重性与非竞争性特点, 使得社会组织独立自主发展非常困难, 从而陷入“门票难”的窘境。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 社会组织的登记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注册资金和最低限度的人数要求, 申请成立须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等。这就要求社会组织注册必须通过挂靠政府相关部门或国家事业单位方能成行。由于被挂靠单位既不能从中获益, 且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因此被挂靠单位自然在选择社会组织时慎之又慎。一些社会组织在找不当合适的挂靠单位时就会出现不经业务主管单位而寻求工商部门登记甚至甘愿处于不合法的灰色存在。这种状况说明采取“一刀切”式的登记管理制度是不合理的, 势必造成大量“合法律性”, 但却不具有“正当性”或“合理性”的社会组织存在;而把大量具有“合理性”或“正当性”的社会组织视为“非法”, 并排斥在管理范围之外, 也将导致社会组织管理的覆盖面过窄。

2. 社会组织发展缺乏资金与人才。

一方面,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缺乏资金。目前, 中国民间组织资金最为普遍的来源是会费, 由于各类行业组织资金、能力不足, 会员覆盖率偏低, 因而会费、咨询服务费大多难于维持自身生存发展, 经费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多数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出现这种困境的缘由主要在于社会支持不足以及社会组织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等。中国社会的志愿捐总量仍然相当有限, 远远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着人才和人员待遇问题的压力。由于社会组织不同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需要通过自收自支解决工资、福利等问题, 收入低且不稳, 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专职从事民间组织工作, 既缺乏热心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 又缺乏有能力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高级人才。据统计, 中国社会组织人才缺乏现象严重。特别是缺少从事社会工作的专职人员, 其次是缺少年轻人才和高学历人才。这种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上缺乏必要的规范。中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对社会组织的人员编制、职称评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税收减免、收费许可等方面缺乏完善的、相配套的法规与政策, 从而导致多数社会组织的队伍不稳定, 人员结构老化, 缺少应有的活力和作用。

3. 社会组织自身公信力有待提高。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还面临来自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与合作缺乏的困境。公民社会理念尚未深入社会, 加之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在效率、效果和透明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它们的行动很容易遭到社会公众的怀疑。政府出于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顾虑也间接促成了这种不信任度的扩张。

4. 社会组织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中国社会组织立法总体上层次低, 政策环境不完备, 内容不完善。目前国务院颁布的只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 民政部出台的《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和民政部与其他部门联合下发的规范性文件等。目前社会组织的法规和规章主要以程序性规范为主, 实体性规范明显不足, 社会组织的一些现行管理条例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 一些管理条例已经较难适用现实中社会组织的管理。

三、治理理论下的社会组织管理

治理理论认为, 公共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 社会组织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重要治理主体。善治是治理理论的追求目标, 善治就是一种良性的治理结构, 它需要不同治理主体的合理分工、合作努力, 不同主体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伙伴关系”。从治理的理念出发, 中国社会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良好的“伙伴关系”。国家和政府应充分认识到, 社会组织的充分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产品、改善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参与政策制定和反映公民诉求、保护弱势群体、促进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政府需要切实转变职能, 对公共领域中容易产生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的部分交给社会组织, 培育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治能力。从实现良好社会治理出发, 我们对社会组织管理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 转变政府职能, 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稳定结构

从制度设计层面看, 培育社会组织的制度性前提是政府职能转变, 把原来由政府包办且办不好的事情剥离出来, 以项目招标和委托等方式, 交由社会组织承接, 政府才能实现功能重新定位;把部分公益性服务交由公益类事业单位承担, 以实现政府、公益类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功能耦合。在行政管理领域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政府要从促进市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 积极转变职能, 为社会组织发展让渡空间, 给予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支持。一方面, 政府通过制定市场规则、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提供公共服务, 更加高效率地实现其宏观层次的职能;另一方面, 社会组织可以更多地接替政府以往在中观层次的职能, 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宏观与微观之间进行协调, 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更具灵活性的公共服务, 促使其自身获得更快的发展。

(二) 转变观念, 政社分开, 建立良好“伙伴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转变政府职能, 推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激活了一大批企事业单位。但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调整方面则显得较为滞后。目前中国社会组织具有官方色彩浓厚, 民间性、自治性相比较为淡化的特点。许多社会组织在组织、职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等多方面严重依赖政府, 甚至仍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这种状况导致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容易忽视或难以代表会员的利益和愿望, 从而丧失必要的社会信任和支持, 也影响到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因此, 有必要调整和规范业务主管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实现政社分开。根据社会治理理论的要求, 政府应树立与社会组织平等、互信、合作的观念。现代社会组织并非简单的压力团体和国家管理的对象, 更是现代社会治理伙伴。社会组织的低度发展, 既不利于国家组织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也不利于市场组织的现代化发展。因此, 政府要转变社会组织是其下属部门或隶属单位的过于行政化的趋向, 真正将社会组织视为“良好伙伴”, 视为社会主体自我协调、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树立与社会组织平等、互信、合作的观念。

(三)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社会组织有序运行

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针对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加强调研, 进一步完善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 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工资、职称、保险、福利等方面政策法规, 切实解决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在行政法规层面, 应争取早日修订和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 颁布关于行业协会、公益医疗机构、公益教育机构等专业性较强的社会组织的专项管理条例, 逐步建立分类监管的行政法规体系。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由重入口登记向准入和日常管理并重转变。政府要放宽社会组织的“准入条件”, 将数量庞大的“非法”社会组织纳入国家统一的管理体系之中, 以体现公民结社自由的权利。在此基础上, 逐步加大对社会组织日常运作的管理, 对其运作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管理, 对其行为的后果及质量进行制约和监督。另外, 加快研制社会组织的基本法也是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 中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社会组织的统一立法, 没有将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置于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之下, 对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主体资格、登记成立、活动原则、经费来源、税收待遇、监督管理、内部自律等方面的规定比较模糊, 容易产生法律缺位现象。

(四) 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社会组织服务水平

社会组织建设既要从政府管理入手, 也要努力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管理的素质与水平。首先, 要在社会组织专业人才方面加大投入。拥有一批高素质、乐奉献的优秀人才, 对于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社会组织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是拥有良好业务能力、专业素质和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大力引进人才, 特别是要加大对年轻、高学历、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 这是社会组织从源头上消解人才困境的关键;还要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强社会组织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以及社会组织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 真正发挥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次, 要加强社会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没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 社会组织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一方面, 社会组织要做好自身定位工作:明确社会组织的宗旨, 确定组织发展的目标与愿景, 建立组织文化, 提高社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 根据组织自身特色提供志愿服务、直面社会问题, 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表达诉求, 建立起代表自己特点的团体文化和基本价值观, 形成社会组织行为标准和伦理守则的动力和机制。最后, 加强国际联系, 提高社会组织品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社会组织的发展也要立眼于全球, 走国际化路线。不仅要努力学习国外社会组织的先进经验, 加强自身的基本建设, 提高专业化素质和能力;还要积极向国外发展, 加强与同类国际组织的交流与联系, 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总之, 治理理论倡导的多元共治思想以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大组织结构之间均衡发展的思想具有借鉴意义。当然, 作为西方行政管理的一种理论构架, 治理理论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鲍勃·杰索普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责任和效率的矛盾。运用社会治理理论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对于中国强政府、弱社会的背景下, 如何重新定位政府作为合作网络中的特殊行动者的角色尤为重要。总体上我们要向社会治理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逐步提高社会组织在三大组织之间的力量对比, 使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重要一极。

摘要:从社会治理视角看, 社会组织作为多元管理格局中的一元, 在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组织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存在体制性困境。基于治理理论, 社会组织管理应从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均衡发展入手, 加强制度建设与环境建设, 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 使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社会建设相匹配, 形成同步发展、良性互动的状态。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管理

参考文献

[1]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5.

[2]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观点[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 1999, (2) .

[3]孙伟林.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9, (8) .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

[5]吴俊杰, 张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7.

[6]张萃萍.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求实, 2010, (3) .

[7]王玉珍.多维变动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 2006, (5) .

[8]孙晓莉.多元社会治理模式探析[J].理论导刊, 2005, (5) .

[9]杜言明.多元社会治理中的政治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7) .

[10]孙晓莉.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 2005, (2) .

8.社会治理社会组织 篇八

一、包容共享视阈下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实践

包容共享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价值核心,以人的价值作为社会的本位,一切为了人、依靠人、服务于人,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从价值理性上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包容性发展的本质要求,契合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义和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和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求解的新课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就是要广大人民群众亲自参与其中。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在社会治理中,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对密切党群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党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动员、组织和支持人民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并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律和制度,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社会组织由于其非政府性、独立性、自治性、民间性等特点,在联系群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党组织的引领下,通过适当的、合法的渠道充分表达民意,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民意基础。因此,社会组织对于在基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正确维护党群关系能起到特殊的作用。我国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各级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社会团体、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以及民间自发形成的民间群众组织等,其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各种社会关系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交错的社会现实,是与政府职能不断调整紧密相联的,它承载着实现社会体制创新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任。特别是在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社会组织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从很大程度上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的内涵。群众的服务需求是多层次的,而现阶段,基层党委、政府对群众提供服务的着力点在公平,在均等化,即个性化不够。社会组织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以针对不同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形成合力,搭建与基层党委政府互动的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网络平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治国理政的方式也日渐科学化和现代化。然而,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社会公平、发展方式等问题使得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难度日趋严峻,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治理主体的加入,势必能够为基层党委政府分担社会治理事务,缓解社会矛盾。由于社会组织遍布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帮扶济困、救灾、生态环保等社会各个领域,在这些领域反映和表达基层群众的诉求,支持群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效用。因此,社会组织是党委政府动员社会的可靠力量和施政帮手,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其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包容的。在对待民众利益上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取向。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现状评析

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反映社会诉求、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在新形势下整合社会资源、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几年来,盐城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社会组织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一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实践成效

1.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以加强党的领导保障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是发挥社会组织功能的内在要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应积极推进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和有效管理,落实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双报双推”制度(即社会组织登记申报时推动建立党组织,年检年报时推动党组织发挥作用),助推党建工作。在审批过程中,坚持“社会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落实到哪里”的指导思想,对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在筹建时就统一要求,凡具备单独成立党组织条件的,要同步组建党组织;对不具备单独成立党组织条件的,按照行业相近或地域相邻的实际,建立园区、协会、集贸市场、龙头企业等联合党组织,确保社会组织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同步实施,夯实党的社会工作基础和群众工作基础。

2.创新社会组织登记模式。紧扣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分级推进,试点先行,降低登记门槛,并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对条件暂不成熟、规模较小但有利于社区建设的组织,简化登记手续,先由社区服务中心明确专人负责管理,然后集中办理注册登记;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专业经济协会区别对待,采取“双轨制”,降低门槛。同时,注意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龄协会”。endprint

3.优化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一是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立示范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促使其成为当地社会组织的孵化基地。二是成立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会,为本地社会组织搭建交流平台,提高公益服务和项目管理水平。三是对全市工商联所属的行业商会和在盐城的商会进行重新登记。逾期未依法登记的,各行业商会、在盐异地商会不得再以社团名义开展活动。

4.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并落实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制度。在社会组织制定或修改《章程》时,要按照民政部章程示范文本对其进行逐条审核,尤其对《章程》中社会组织领导机构、负责人的产生和职责等相关方面的条款严格把关。对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担任社团负责人的,严格要求其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凡在职县(处)级干部拟担任社团负责人,必须先经相应组织部门的审批,后经社团民主选举方可担任,防止社会组织行政化。二是落实社会组织的资金管理检查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会团体的收费行为,对涉及到的各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方面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限期整改。三是完善并落实社会组织查处退出制度。对党委、政府十分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重点检查和随机抽查,重点检查社会组织遵纪守法情况,查违法乱纪问题;检查业务活动情况,查行为失范问题;检查财务收支情况,查乱收乱支问题;检查群众反映情况,查损人利己问题。对查出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责成其限期整改。

5.引导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一是政策引领。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逐步把行规行约制定、执业资格、资质认定、公信证明、行业核准、行业评比等行业管理与协调性职能,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并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相应机制,明确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范围与内容。二是改革行业协会。使行业协会成为完善市场体制的生力军。在重点产业和新兴行业领域有计划地引导骨干企业牵头组建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作用。三是着力民生保障。积极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在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群众文化、体育健身、社区养老、慈善救助等领域兴办公益性、服务性强的社会组织,成为基层政府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制约因素

一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基础条件差。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盐城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因素和区位的影响,与苏南等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社会组织发展结构失衡。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发展较快、数量较多,而社会急需的公益类非营利组织较少;经济类和科技类社会团体的人力和财力较为充裕,而社科类研究性组织财力相对较弱。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尚未有具体明确的鼓励性政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机制尚未健全。有的县虽然出台了一些扶持性政策,但执行难以到位。四是社会组织公益性服务能力不强。由于物质基础的薄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能力,自然也就不能有效参与政府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和社会组织社会功能的彰显。

三、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等。这些理念和措施,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彰显了党执政的包容性情怀,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在新时期的创新实践。如何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中的功能,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到“最后一公里”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政府向社会放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逐步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转移出去,将行规行约制定、行业准入审核、等级评定、公信证明、行业标准、行业评比、行业领域学术和科技成果评审等行业管理与协调性职能,法律服务、宣传培训、社区事务、公益服务等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性职能,业务咨询、行业调研和统计分析、决策论证、资产项目评估等技术服务性职能与市场监督等职能,通过授权、委托及其他适当方式依法转移给社会组织。政府各部门要对各自承担的职能进行全面梳理和分解,制定职能转移具体方案,并结合行政体制改革,明确职能转移事项,将政府各部门不再行使和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事项分离出去。可选择一些代表性强、运作较规范的社会组织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与此同时,要加强指导和沟通协调。对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事项,转移出职能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对有关社会组织设立2~3年的指导期,切实对其加强资质审查、跟踪指导和绩效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制订涉及社会组织利益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公共政策、行政措施、行业发展规划时,应主动征求和听取相关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培育民生服务类社会组织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组织是解决民生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担公共责任,与政府良性互动。社会组织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与政府保持一致,取得政府信任。使政府的行政力量与民间的专业力量携手合作,在政府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着力点的社会事业发展中,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和互补。二是整合社会力量,聚集社会资源。社会组织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一大优势是其广泛的社会性,组织成员来自社会方方面面,更能利用自身覆盖面广的特点聚集社会的优势资源。三是提供全方面的服务,满足民众多层次需求。民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民生的每一个方面都蕴含着广大民众不同层面的需求。在政府没有能力供给而社会公众又有需求时,社会组织自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共治共享和社会治理社会化。四是扶持弱者,维护民众合法权益。五是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隐性问题,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通过沟通、咨询、社会服务、社会调解、互济互助等方式,更有助于起到缓解社会矛盾、丰富民众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作用。六是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中,社会组织能充分发挥搭建平台的作用,既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力量,又在服务民生中发展壮大。endprint

重点培育服务性强的社会组织,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主要由同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保护和促进共同利益为目标而依法自愿组建。二是公益类社会组织。主要是为社会公众和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慈善服务,具有社会性、保障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的社会组织。三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使之成为政府管理与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发挥其在扩大就业、培养人才、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城乡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主要是满足城乡不同需求的社区组织,形成基层政府、基层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密切合作的城乡社区现代治理机制。五是咨询经纪类社会组织。主要为社会和市场主体提供专业性建议、意见,或为生产要素交易提供信息、技能、设施服务,具有鲜明的经纪性、代理性和有偿性特点的社会组织。

(三)创新社会组织扶持和监管机制

社会组织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害的一面,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程度以及应对的方略。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社会组织,最大限度抑制其消极效应,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政府既要监督、指导和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合理布局和有序准入,避免无序竞争;又要加快建立评估机制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择优扶持,积极推动社会组织重组和优化改造,通过适度竞争提高服务质量,打破行业、地区封锁及行业垄断。承担中介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要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按照优化、效能原则进行重组。重点推进政府所属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全面提高公共检测能力与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促进、扶持社会组织发展。采取购买服务、项目招标等方式,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公益积累,壮大自身实力。在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二是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切实消除登记障碍。尽快研究制定适应社会组织特点的人员流动、入户、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福利、保障等具体政策措施,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和条件。逐步增加社会组织代表人士在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鼓励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积极参政议政。

三是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抓紧制定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核后支付费用,或采取“政府承担、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契约方式。部分特殊事项在一定时期可以实行定向购买服务。为确保改革取得成效,可先在条件成熟的领域试点,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

四是创新监管方式。建立综合监管机制。逐步由重入口登记向准入和日常管理并重转变,健全以规范行为为重心的相关管理制度,将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督、绩效管理、信用建设、执法查处结合起来。完善登记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协同监督、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提高监管合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逐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监管体制,为社会组织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首先,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建立信用信息动态情况记录、社会评价、诚信公示和失信惩戒等信用管理制度,民政部门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还要建立等级评估制度,将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和遵纪守法情况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严厉打击中介活动中出具虚假资信证明、虚假会计报表、虚假评估、虚假鉴证、虚假信息等失信和违法行为。其次,建立奖惩机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社会组织奖惩机制,对诚信守法、自律严格、作用突出、社会认可的社会组织以及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对在运作中出现问题的社会组织,视情节依法给予警告、限期改正或撤销等处理。再次,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有重点、分步骤推进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工作,积极探索各类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机制和方式。政府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沟通,整合信息资源,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高效、完整的社会组织监管信息系统和服务信息网络。最后,创新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与信息公开制度、财税扶持政策等相适应的社会监督体系,将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与法律手段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四)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政治上的信任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固然重要,但社会组织自身具备一定的能力是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第一,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社会组织应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主动参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社会效益,面向会员、行业、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支持,要在强化社会责任中提升社会公信力。第二,完善诚信自律机制。推动社会组织以建立健全规范运作、诚信执业、信息公开、公平竞争、奖励惩戒、自律保障六个机制为抓手,建立自律长效机制。按法人登记的社会组织要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第三,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社会组织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从业队伍素质;规范用人制度,建立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推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年轻化。加快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规范志愿服务行为。第四,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社会组织党建是社会组织健康成长的有效保证。当前,要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扩大党在社会组织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创新党组织负责人的选拔培养方式,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理念,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和载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创新党建工作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党组织以属地管理为主。在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时,登记管理部门应要求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同步设置党组织,通过创建新举措,激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活力。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3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3DSB004)和江苏省党校系统2013年调研课题(XT1325)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东华初级中学招生简章下一篇:清明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