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家乡变化(共11篇)
1.改革开放40年家乡变化 篇一
【篇一】
我在城里买的新居落成,便从镇上喜迁城里居住。我特将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住些日子。晚上,母亲要我和妻子陪她去逛夜市,小洋河边,垂柳依依,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在景观带灯光的映衬下,美丽极了。到了步行街,五彩缤纷的灯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母亲好奇地问我:“林子,这么多的灯光,我怎么没有看到电杆和电线呢?难道灯光从地下生出来的不成?”“妈,被您猜对了,电网都是在地底下呢。”母亲瞪大眼睛自言自语道,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晚上,母亲就点着在碟子里用棉花搓成捻子的油灯,我们兄妹几人就在昏暗如豆的油灯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节省豆油,母亲就和我们合用一盏油灯,在灯下或缝补衣服,或纳布鞋底,有时也打些草帘子、搓草绳、织渔网来换工分。由于光线太暗,母亲在缝补衣服时,时常一不小心就和针尖“亲密接触”,戳得母亲手指鲜血直流。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眼睛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也渐渐变得有些混浊。
【篇二】
有了煤油计划,我家每月可分得一斤煤油。母亲就把我们用掉的黑墨水瓶子,用火纸裹成捻子,做一盏煤油灯。每月一斤的煤油是上月接不上下月的,有时还得点上豆油灯。
一次,我嫌灯光太暗,便和弟弟争着要把灯靠近自已,弟弟也不相让。就在相互争着要灯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母亲好不容易在邻居王大爷家借来一瓶煤油灯里的煤油打翻了,着火的灯捻还将弟弟的手烫伤了。母亲气极了,拿起扫帚对着我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两下,将我打得哇哇直叫。母亲坐在黑暗的屋里,一把搂着我和弟弟唉声叹气,我分明觉得有母亲的泪水滴在我的脸上。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的家乡,忽如一夜梨花遍地开。农村土地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日子也一天天地好起来,煤油灯变成了罩子灯,尽管屋里亮堂多了,可仍点的是煤油。每当母亲望着五里外城里的灯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说,什么时候能将电通到我们家里就好了。虽说那时煤油已变得不是紧销商品,那远处的灯光仍成了母亲心中的企盼。
没过两年,电线杆真的架到了我家门口,用上电灯的奢望转眼间变成了现实。家里通电那天,母亲显得异常兴奋,比办什么喜事都高兴,特地跑到村口小店去买了一挂5000头的小鞭燃放起来。我和弟弟也常常盯着那电灯泡欣赏,好像总看不够似的。那时,懵懵懂懂的弟弟总喜欢出这条谜语给小伙伴们猜,“一个小葫芦,三间房子放不下”(谜底便是电灯泡的灯光)。
电通起来了,母亲一高兴,和父亲跑到城里抱回了一台14英寸的“孔雀”牌电视机,可是来的电却不是很正常。母亲常常为不来电而烦恼,特地编了个顺口溜,“天一黑,电就突,人打呼,电尽箍 ”。母亲最喜欢看电视了,每逢下雨雪天,无事可做的母亲总想惬意一下,过把电视瘾,可电视不是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就是电压负荷不够满屏雪花飘起。夏日在田间劳累一天的母亲晚上回来,很想在风扇底下凉快一下,可是揿下按钮,电风扇就像干了一天活的老黄牛,累得直哼哼,怎么也转动不起来,还得摇起芭蕉扇纳凉。母亲听人家说买台稳压器便可解决电压不稳问题,于是,便花了100多元钱买了台稳压器。可装上它电的“脾气”仍我行我素,弄得母亲一点脾气都没有。母亲感叹地说,要是那天电随人意就好了!
就在母亲说这话时一年没到,母亲的梦就实现了。令母亲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国家竟然在黄海滩涂上投入了几个亿,建起了一座大型发电厂。望着高耸入云的几个偌大烟囱,母亲脸上乐得像朵绽开的菊花。
母亲再也不为用电担忧了,那电虽然是想用就用,用什么都行,可母亲却为每度1.20元的电费而“吝啬”,那时还不象现在有节能灯卖,母亲便把60瓦的灯泡换成了25瓦,电风扇不到热得一定程度舍不得开;电饭锅除非到农忙时才将它派上用场,一般还是用锅灶烧饭,那柴草冷不丁从灶堂里还会伸出火舌来,不是呛得母亲泪流满面,就是将母亲眉目“剃”掉一点。
转眼间到了1995年,国家实行农电网改造工程,那电费也随机大幅度地下降,加之我家的生活条件也如日中天,母亲用电再也不吝啬了。家里陆续添置了不少家用电器,什么微波炉,电磁炉、液晶电视、壁式空调、电冰箱、洗衣机、豆浆机等电器产品一应俱全。母亲整天乐呵呵地说,我家的家务活都被‘电保姆’承包了。炎热的夏季是用电的高峰期,家里电费每月突破200元,母亲一点都不心疼。
如今,母亲也已年过七旬。我劝母亲,您和父亲就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住吧。母亲却执拗地说:“我才不去呢,我家里的电器应有尽有,一点不比你城里少,用起来一样地方便,除非到我们那天挪不动、爬不动再说。
今年春节回去,我回去特地留意母亲家里的插头,一数竟有16个.。原来戴近视眼镜的母亲,竟然还摘掉了眼镜,看来母亲的生活也随着电力的发展真正地亮起来了。不识多字的母亲还编了一段顺口溜:“农家生活亮堂堂,衷心感谢党中央。农民用电不用愁,大家致富有奔头”。
我想,这是母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全国百姓的共同心声!
【篇三】
洗脸台上,有一个香皂盒,一个极其普通的香皂盒——粉红色的塑料盒长约12厘米,宽8厘米。盒子内底部有一层带孔的滤水层,盖子上有一朵兰花。
这个普通的香皂盒已经陪伴我近三十年了,搬了多次家,一直舍不得丢弃。
那是近三十年前,我刚由大学毕业,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集体宿舍里,每个新教师配发一套办公桌椅,一个水壶,还有这个香皂盒。一看还暗喜:“学校领导考虑还周全嘛,连香皂盒都配发!”可第一天上课,进到低矮昏暗的土坯楼教室里,要写板书时,在破旧的讲桌上、三脚木头架起的木黑板边去找粉笔,竟然不见粉笔盒,甚至连一个粉笔头都找不到。坐前排的学生看出了我的意图,告诉我,每个老师来上课都是自己用一个塑料小盒子带着粉笔来上课的。
下课到教导处一问,果然如此。学校办学经费实在紧张,粉笔是计划配给,教师每个星期10支。那个香皂盒实际是粉笔盒!
此后,我时时数着粉笔备课,板书设计时,能省的就省了。可那种几块木板拼起来刷上油漆的黑板实在粗糙,而且还有几道裂痕,很费粉笔。一支粉笔长约8厘米,最多只能写一百个字,每周10支粉笔常常不够用,有时只好向其他科同事匀一两支来用,偶尔看到教室里其他老师用剩下的粉笔头也赶快捡起来用用。养成了这种“节俭”的习惯,后来虽然粉笔可以随便用了,可我看到黑板下的粉笔头还会下意识地捡了放回粉笔盒里。
几年后,学校拆了土坯教室建新楼,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黑板也直接做在了墙上,用砂灰精细地粉刷光滑,然后涂上几遍油漆。比起木黑板,这种黑板平滑光洁一些,很节省粉笔,一支粉笔至少可以写一百二十个字,感觉长度比以前的粉笔似乎增加了,更耐用了。可黑板太光滑了也有弊端,写字时粉笔经常会“吱吱”叫,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而且坐在前几排左右两边的同学常常因为黑板反光而看不清板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还在每个办公室配置几块小黑板。木板制作,宽约80厘米至一米,高约60至80厘米。课前预先把相关内容用粉笔抄写在小黑板上,比如正面抄写板书重点,背面抄写课后练习题。上课时提到教室,在大黑板边钉子上挂起来。课堂教学时间书写节约了,教学容量加大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书写是教师的基本功,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市教育局还举行过教师基本功训练考核,“三笔字”——粉笔、毛笔、钢笔,就是其中之一。持续三年的汉字书写训练和比赛搞得轰轰烈烈。课堂教学之余,同事们常在办公室里练三笔字,那几块小黑板也成了抢手货。经常是你方练罢我登场,生怕被别人抢了。一首首诗词,一句句名言,工工整整、端端正正地在小黑板上书写。上级部门来考核验收时最壮观。几间教室作为考场,每间教室前后黑板各三个老师同时书写相同的内容,考官当场评分。
十多年前调到城区学校,发现学校居然有幻灯片投影仪,课前在塑料投影片上写好、画好教学内容,上课投影出来,节约了写粉笔字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教室里安装的居然是高大上的玻璃黑板。这种黑板由三块毛玻璃组成,镶在墙上,十分气派。别说农村孩子,就连我这乡村教师也感到十分稀奇——终于告别了写水泥黑板的历史了。不过玻璃做成的黑板写字有时会打滑,也很娇气,保护她就成了师生的重要任务了,由于玻璃后面没有塞实,教师写字还不能太用力,否则有震断玻璃的可能。同学们下课追追打打,就最怕他们弄坏了黑板。后来终于有的黑板被弄坏了,黑板带给师生的尴尬又出现了。
不久,学校的黑板全部换成了至今为止最好的传统黑板——金属烤漆黑板,而且黑板的颜色不再是传统的黑色,而是采用了墨绿色,视觉效果好,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墨绿色的黑板,庄重大方,结实耐用。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使用金属黑板写字时的快意,那就是手感流畅,写字不滑,字迹清晰,视觉柔和。使用这样的黑板写字总觉得教书就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
到兄弟学校听课,还见识了升降活动黑板。整体由两块或四块长方形黑板组合而成,可以通过运动系统上下移动,交叉使用,轻松、方便,而且增加了有效使用空间,完整保留了整节课的教学重点。理科课堂解题演示量大,还可以增加几倍演示书写量。
多年用惯了的小黑板,也由木质进化为铝合金边框的金属烤漆黑板,继而出现了磁性黑板、白板,使用也更加便捷。
差不多同时,学校有了两个多媒体教室。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介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了。
革命性的改变发生在近五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所有中学、中心完小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每个班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室的前黑板宽度缩短了一半,另一半变成了四四方方的互动式电子白板。教师上课完全可以空着手去,打开电脑、投影仪,裤兜里掏出u盘插上,手拿遥控器和电子书写笔。无论在教室任何角落,一按遥控器,电子白板上课件页面自然跳转。想要书写、勾画重点,电子书写笔在白板上随意挥洒。上完课,甩手走人,多么潇洒!完全不用像传统教学一样,双手、衣袖甚至身上都是粉笔灰,长期吃着粉笔灰还会患了呼吸系统疾病。
幻灯、投影、音频、视频、互动综合的多媒体教学逐步取代了传统和单调的“粉笔+黑板”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力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老师,也教得越来越轻松自如了。
黑板,越来越窄,越来越小,变成了白板;粉笔字,越来越少,可有可无;教学内涵,却无限延伸,穿越时空。据说,有的沿海发达地区的课堂教学已经完全淘汰了黑板,师生每人一台平板电脑,同步交流互动。如果真正普及到我们边疆落后地区,那么黑板、粉笔恐怕真要退出讲坛,只能作为教育发展史上的文物留作纪念了。
“一支粉笔,积淀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世文明。” 前人这对联也需要改写了。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块黑板能反映出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亲身经历并见证了黑板的变化带给师生的益处,感受到了城乡教育的飞速发展。从我小时候读书时的“泥桌子,泥凳子,上面坐个泥孩子”的落后到今天的多媒体课堂快速发展中,我很容易体会到,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国家的现代化,有了国家的飞速发展,才有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篇四】
老家居住鄂东北一个偏僻小山村,与小镇相隔差不多10公里远。那时候,村与镇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弯弯曲曲山道。村民去武汉,需大清早赶到镇里搭车。镇里去汉口的车只有一趟,村民往往误了车,怏怏不乐回家。
父亲去省城怕误车,用他的“11号车”,步行70多公里,绕道去江边码头搭船。报晓鸡刚刚打鸣,启明星还在眨眼。父亲起床上了路。他打着手电筒,踉踉跄跄地走在那高低不平山道上。行路途中,饿了,他从口袋里掏出火烧粑,边走边啃;渴了,就停住到池塘边捧水解渴。到了下午,他好不容易才赶到阳逻码头。
记得父亲每到一次省城,脚上就要打好几个指头大的水泡,脸上垂下的两只眼袋像两个鱼肚,那有些佝偻的腰杆显得更为弯曲了。那时候,父亲常说,到镇里要是通了公路、通了汽车该多好哇!
这年春,老支书带领村民开通了村到镇的简易公路。村里第一台手扶拖拉机从那路上开进村来。老支书的喜庆鞭炮,惹来了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改革开放后,那条路渐渐由弯变直,由窄变宽。那条路上又开进了“小四轮”、“神牛”等拖拉机。拖拉机成了村里的主要运输工具。春天,把一包包肥料,一桶桶柴油运进来;秋天,把一袋袋农产品运出去。不多久,村里有位退伍军人购买了中巴车,开始跑省城。村里“打工妹”、“打工仔”去省城打工方便多了。
这时,我还在家乡教书。我从家乡去省城,再不像父亲摸黑行路、忍饥受渴。早上在家中吃了早餐,高兴地搭村里中巴车去武汉。
父亲公路梦、汽车梦圆了。父亲说我有福气,赶上了好时光。
然而,那路毕竟是一条土公路,晴天路面高低不平,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走,车子时时落入泥坑,要人前拉后推。也为村民出行带来不便。那条路不是理想路,我和村民一样,盼望又宽又直的水泥路。
党的十八大之后,高速公路从我们村里穿过,村到镇也通了水泥路。高速公路出口处离村不远,通村公路很快与出口处连接上了。
我的水泥路梦实现了。可是,遗憾的是,我的圆梦父亲没看到,他离我们而去了。
我退休后回到老家居住。看到高速公路上,绿如翡翠的树带,桔黄杏红的花坛,银灰色的护拦,川流不息的车辆,把公路装点色彩斑斓,绚丽多彩。远远望去,那高速公路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在村前飘舞。
高速公路不仅美丽,让村民大开眼界,而且还给村民出行及在外工作人员回乡带来极好的方便。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工作,去年他买了一辆“奥迪”车,回乡方便。他驾着“奥迪”回到家乡度假。早晨,驾驶“奥迪”,穿过通村公路,疾驰高速公路,不要一个钟头,就能赶到省城上班。
站在村头,看到儿子驾着“奥迪”,疾驰于洒满金色阳光的高速公路上,父亲和我去省城的情景历历在目,我激动不已。我不禁自语道:我家三代到省城这不正是农村不断发展、旧貌变新颜一个缩影吗?
【篇五】
家中,用过三台不同品牌、不同大小、不同功能和色彩的电视机,它们记录着我家的生活,同时也记载着我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孔雀牌的、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乳黄色的外壳,灰色的屏幕,在电视机的正面右侧上方有两个调频旋钮。这台电视机是1983年夏天“买”的。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在上学,靠父母伺弄刚刚分到的责任田维持全家人的生活。那时我们的国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我们那个小山村。生产队的土地分了,生产队的牲畜分了,生产队的农具等财产也都分了。当时我们村只有一台电视机,是省城的一家地质钻探队在搞“企民共建”时赠送给我们村的。由村长亲自管理。每天晚上,我们全村人,尤其是我们小孩就会像看露天电影一样,早早的搬着高矮不一的凳子来到村委会(当时叫大队部)门前的空地上,占好位置,耐心的等待着村长来打开电视。由于电视屏幕太小,坐在后面的人看不清电视节目,就往前拥挤,有的鞋子被挤掉,有的凳子被挤坏,有的被挤哭。但是,尽管这样,第二天人们还会早早的来到村委会门前。如果遇到村长喝酒或是开会,我们就会痴痴地一直等到夜里11点多钟,才在怨声中恋恋不舍的离去。
我家“买”的这台电视机正是我们村那台唯一的电视机。这要感谢我家的那头老黄牛,是它用生命换来的。那年秋天,村长借我家的老黄牛为一位解放战争的“军烈属”耕地,在休息时,这头老黄牛和一头母牛发情,互相追赶,双双跳到高坡下“殉情”摔死了。村委会包赔完母牛的损失后,轮到赔偿我家的损失时,村委会的账户上只剩下15元钱了。村长又无法搞摊派,最后村委会班子成员一商量,就把村里那台唯一的电视机作为一头牛钱,“卖”给了我家。当父亲抱着那台电视机回到家时,母亲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而我们哥仨却兴奋异常,因为可以天天看到电视了。可是这个梦当天晚上就破灭了。因为我家没有电,平常是靠煤油灯在夜晚照明的。直到两年后,哥哥中学毕业回到家,与父亲一起养了100多只羊,挣了钱,扯上电灯后,才真正地天天看到了电视节目。
我家的第二台电视机是日本原材料,国内组装的熊猫牌彩色遥控电视机。这台电视机是在哥哥结婚时,嫂子的娘家陪嫁。这一年是1993年离我“买”第一台电视机正好相隔10年。当时我国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成了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我们的国家还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这给我家这样的农户来说无异于吃了一颗定心丸。父亲和哥哥子早已经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我家的产业从单一的养殖业发展到种植和肉类加工。不但养羊,而且养牛,养驴,羊毛卖给纺织厂;
羊皮、牛皮和驴皮卖给阿胶厂;
羊肉、牛肉和驴肉一部分拉到集市上一次性推销给肉贩子,一部分加工成了肉罐头出卖。我家和几户村民采取合股的形式承包了村里的荒山和河中的荒滩。而且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父亲和几位先富裕起来的村民的倡议下,全村人自筹一大部分资金,政府筹以少部分资金把柏油路铺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我家盖起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哥哥已经28岁了。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哥哥眼眶高,上、下村和身边的女孩一律免谈,他竟然娶了一位在市里上班、有文化的漂亮的女孩儿。在全村,乃至整个乡、县都成了新闻,更让村里小伙子们羡慕的是结婚这一天,嫂子娘家陪嫁之中,那台25英吋的熊猫牌彩色电视机特别惹人注目。这当时在全村应该是最高档的电视机。乐得父亲和母亲都合不拢嘴。当时的省报记者以《农村小伙儿十年如一日栽下梧桐树,城市靓妹移风易俗心甘情愿做金凤凰》为题报道了这件事。
我家的第三台电视机就是现在家中墙上挂着的那台等离子液晶电视机。它就像一幅牌匾挂在我家那80多平方米的楼房客厅内。这时候的我已经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了国家分配的优越的机关工作,利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借着国家扶植民营企业的好政策,自己在商海里摸爬滚打,终于有了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我结婚前,在家用电器商店内,选中了一款48英吋的离子液晶屏幕电视机,共买了三台。一台我结婚用;
哥哥嫌那台熊猫牌遥控电视机落伍了,也要一台能挂在墙上;
至于第三台嘛,直接给父母老两口搬进了房间。
现在,父亲没有把前两台电视机当做废品卖掉,而是擦干净用塑料袋包好放了起来,当我们面露疑惑的神色时,父亲幽幽地说道:“当初买来第二台电视机时想过卖掉第一台,有了第三台时也想过卖掉前两台,可是我从心里有点舍不得,一是值不了几个钱,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电视机就会想起以前的那段光景,咂磨咂磨就舍不得卖了……你们是不是也都这么想……”我明白:在父亲眼中,旧电视机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其实我们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中何尝不是呢?
我家的这三台电视机对我家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它记录着我家的生活变化,记载着我们国家历史的变革,记载着我们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的脚步……
【篇六】
每次走在大街上,看到街上的美女一袭裙装,款款走来,又轻盈飘过,我眼睛都直勾勾的,我惊艳于她们的美腿,不管是夏天的光腿裸露,还是春秋的丝袜朦胧,又或是冬天的高靴加身,都是那样的修长匀称,比例协调,给人以震撼的美感,我不由得回头再望,目送远去。
女人,哪个不爱美?我是一个爱美女人,但一直以来,我都有个心病,小腿肚子有些粗壮,让我有点自卑,很不自信,我曾经有个梦想,就是在冬天的时候,也能穿上一双到膝靴子,但是试遍商场,要么靴筒提不上去,要么拉锁拉不上来,真是令人丧气,都怪有点粗壮的小腿。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度过的,那时候的农村,还很落后,交通大多靠双腿丈量着走,往地里运粪是靠架子车拉,个别日子过的殷实的,并且头脑超前的,才会买个加重自行车,村里几乎还没有手扶拖拉机,村子里的道路也是土路,连个石子路都没有,一切都是那样的原生态。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大环境里,我,一个爱美的小姑娘,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在风里,雨里,泥里,土里生活着,艰难着,辛苦着。
有三件事,我到现在仍记忆犹新,永生难忘。这些都和那时不便的交通,传统的运输方式有关。
我家所在的村子在兴平北塬上的东北方向,离县城大约30里路,由于交通不便,大人们很少外出,上县城是件大事,大约在我七八岁的时侯,听说爷爷要去县城卖牛犊,我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为的是能跟着逛县城,吃好吃货。
家人无奈,就让我跟上,就这样,我手里拿着一根小棍,跟着爷爷上路了,爷爷在前面牵着老牛,我在后面赶着小牛,走着土路,穿过好多个村子,到达县城的牲口市场,卖了牛犊,又步行着赶回。最大的奖赏就是吃了个油饼,喝了碗醪糟,全然不觉牲口市场的噪杂和粪臭,回来后,我那幼小的双腿哟,疼了好几天啊!
大约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家要盖房子,那时我家的后院是个城壕,具体大小说不清了,只记得是个大很的深坑,万丈高楼平地起,盖房就得先整地基,那么,就要先拉土把这坑填平,再盖房子,活势大呀!
每到周天,爸爸不上班,我和弟弟也不上学,我们早早就被妈妈叫起,和爸爸一起拉土填城壕。土源地离我家有快二里路呢,村子又是土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个人拉土很费劲,于是,我和弟弟就分别给爸爸妈妈掀车子,他们弓着腰在前,用劲拉,我们撅着屁股在后,用劲掀。倒空土,又丢上粪,拿到我家自留地,一早上能拉五六个来回呢。那年的暑假,似乎就是在拉土掀车子的重复中度过的,真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啊!我那美丽的小腿啊,健硕了很多!
最难忘的是1984年的秋天,连阴雨下了40天,空气中弥漫着发霉的味道。村子里的道路已经不是路了,而是变成了一条土黄色的稀泥河,人们出门,无以下脚,无比艰难。
虽然几十天不见太阳,但是地里的玉米生长成熟是有时限的,地里的玉米该掰了,况且也得整地种麦子了。人们盼啊盼啊,老天还是挤实着眼,一个劲地淅淅沥沥,没办法,阴雨绵绵中,人们在泥泞的地里,掰了玉米,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回,每走一步,脚就象灌了铅一样地沉重,每拉一车,就象上山缺氧一样,气喘吁吁,精皮力尽。我还是那个掀车子的孩子,含着泪,忍着痛,掀着车子,一步一泪啊!我那美丽的双腿啊,筋拉伤了一样,疼啊累啊!
在那些用脚丈量大地的日子,在那些拉架子车的岁月,和很多人一样,我多么盼望有朝一日,我能考上大学跃出农门,穿上干净美丽的花衣服啊,多么希望我们村也能有县城那样的柏油马路啊,多么盼望村里家里也能有机械化农用车,外出走亲戚逛城市的小轿车啊!
太阳出来红彤彤。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祖国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在八十年代,首先是人们的思想慢慢解放了,虽然物质上还不是那么地富有。在九十年代,开始实行村村通公路工程,我村开始有了石子路,到了新世纪,我村又修了平坦的水泥路,听说方便了许多呢。
2005年的时候,父母搬进了城里,我已有十几年未回我那魂牵梦绕的老家村子了。
今年清明节,我想回家给爷爷奶奶上坟,开车从咸阳赶回兴平县城,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从县城接上我爸我妈,回到老家,用了半个多小时。一路上,公路宽阔,一马平川,路两边的白杨树挺拔威武,好似站岗的哨兵在向我们招手致意。路边地里的麦子黑油油的,油菜花黄灿烂的,微风吹拂,摇曳身姿,似乎在向我们点头微笑,欢迎我们的乘兴归来。
公路一直通到村子里,村子里变化真大呀。原先的一条主街道,已经扩大到三条街道,水泥路面,平整干净。沿街走过,家家户户两层楼房,墙外贴着瓷片,屋内水磨石地面,院子里修着微景小花园,房子里拉着网线,开着电视,房顶上架着太阳能热水器。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几乎家家都有干农活的蹦蹦车,一些人门前还停着洋气的小轿车。孩子们在街道追逐嬉闹,在车旁捉着迷藏,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满足。
看着这一切,父母和我都感慨万千,父亲说,改革开放政策好啊,国家强了,农民富了,大家的日子都好了,过去口号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村村公路,家家有车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了。
我呢,看着自己有点雍肿的身体,拍着自己发福的的肚皮,摸着自己饱满的腿肚子,开玩笑地说,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在我身上体现的更充分呀,小时候拉车子把腿锻炼得那么健硕,害得我没信心穿裙子,如今呢,本想减肥,以圆长腿梦想,但现在不光老公有车,我也有车,上班外出都开车,想减,难呀!老妈说,都快奔五了,减啥肥呢,健康快乐是最主要的!
是啊,现如今,人们生活富足了,穿着打扮多样化了。爱美的我,不必羡慕长腿美女,我可以穿今年流行的短上衣阔腿裤啊,搭个长长飘逸的外搭,再配个鲜艳的丝巾,也可以美翻了呢。对,不必羡慕他人,活出自己风格,享受美好生活,奔向美好明天。
【篇七】
那一年,我八岁。
家里的饭菜常常是玉米面窝窝头,配以切成丝状的腌酸菜。身上穿的是母亲织的粗布衣服,而且还经常贴满了补丁。村子里家家住的都是土窑洞,一出门便是窄窄的土路。由于我们村坐落在塬上,所以每天鸡一叫,大人们都要赶着毛驴去三里多深的沟里去托水。由于路窄、人多,托水的时候乡民之间总会发生一些小摩擦。
这是我对1981年的简略记忆,确切地说,是对1981年生我养我的一个陕北小山村的简略记忆。
就在那一年的秋天,我的父亲当兵转业回到了县城,为了给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和母亲随父亲踏上了城市的旅途。然而,每年暑假寒假,我依旧会回到老家,因为我的爷爷和奶奶还在乡村守望着土地。那时候,回老家最苦恼的事就是道路的不便。坐着破旧的班车,出县城后,在陡峭的盘山土路颠簸三四个小时,到离村不远的路口下车,便是通往村里的小路。晴天时,路上黄土飞扬,虽然到家浑身都沾满了尘土,但雨天更糟糕,雨水将泥土路面泡得稀烂,一脚踩下去就陷在烂泥中,等费力拔出鞋子,就已是两只沉重的泥球。有几次,看着那条烂泥路,我肚子里总是憋着一股无名火,回家总是没有好脸色。
1993年,我高考落榜。父亲失望之际便把我打发回老家帮爷爷和奶奶干农活。那年,乡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隔三差五就能吃到奶奶蒸的白面馍馍,而且饭桌上的菜品再也不是单调的腌酸菜,土豆、萝卜、白菜、豆角会不停地变换着吃,虽然炒菜放的油少,但每次还是把我的肚皮吃的又圆又胀。村里的婆姨们穿衣服也好看多了,再也不是黑灰青蓝这些有限的颜色。最令人喜悦的是我们终于告别了用驴托水的苦日子,村干部在政府的帮助下买回了抽水机,并在村头凿了个大水池,每逢单日,就由专人把沟里的泉水抽到水池里,然后再让大家用水桶担回去。记得那年,一年洗一次头的奶奶终于改成一个月洗两次头,每当她梳着长长的头发时,总会感叹:“改革开放像一缕温暖的春风,让老百姓再不用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了。”
1997年,我外出打工。那时候挣钱少,为了减少路费开销,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和家人团聚。2006年春分,奶奶刚好70岁,我专门从南方赶回给老人家过寿。当客车走到半路,我突然发现那条盘山公路变了样,原来灰尘弥漫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路两旁的荒山野岭已开垦,被一座座果园所代替。公路两边栽了好多洋槐树,虽然还没有长大,却已泛出了绿意。那次,我回家的心情格外地爽,因为一路上车窗外植物的芳香阵阵扑鼻,让人有种返璞归真的愉悦。那年回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乡村一点一滴的变化。那条烂泥路变成了平展的混凝土路。有些乡亲告别了曾经养育我们的土窑洞,举家迁到了崭新的石窑洞里。吃水更方便了,自来水直接装在了乡民们的院子里。条件好的,家里还看上了闭路电视。那年春天,家乡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人们都在田里耕忙着,乡村显的非常安静。这安静,使人感到无比惬意,足以过滤掉我在都市里的那种浮躁。
在此后的岁月里,我依然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大都市里奔波。有时夜半梦醒,望着川流不息的车和人,我总会想起坐落在黄土高原上的那个小山村。不知不觉,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回到老家,它又发生了一次美丽的蝶变。
家乡的阳光明朗柔和,视野格外开阔。路旁那一孔孔零散的石窑洞已被拆除,大家被集体迁到了规划整齐、缔造宽阔亮堂的新民居里。这些新平房错落有致,独门独院、设备完善、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太阳能,晚上干活回家和城里人一样都可享受一个热水澡。此外,老家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大有改善。那条平展的混凝土路又变成了干净的水泥路,装上了漂亮、节能的太阳能路灯。悠闲广场建在了村中心,新盖了卫生厕所,还有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活动乐园等。此时的乡村非常祥和,人们再也不会因为一块地、一只鸡而发生小口角,大家各自经营着自家的小天地,劳作之余还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唱歌跳舞、农村乐购,真是一副“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画卷。
这次回家,我还遇到了儿时的一个玩伴,他以前在城里打工,现在却带领一家老小返回了故乡,并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队伍中来。他对我说:“这几年村民在政府的带动下,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村里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乡民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种的苹果都销售了出去,农民的钱袋越来越鼓了,有的还在城里给儿子买了房买了车,这比城市不会差吧?”我连连点头。说实在话,短短几十年,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富裕和美好,着实让我没有想到,因为村是原来的村,人还是那些人,但是村子却发生了巨变。从这些巨变中,也看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跨越前进和一个坚强祖国的繁荣壮大。
离开时,我无意中发现路旁拉的一条横幅,红底黄字特别醒目:合力打造新农村,同心共筑中国梦。品味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新农村迸发出来的激情与活力,每个建设者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神情,这种神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告别大都市,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来,到那个时候,家乡将会更加富饶美丽,这里的人们会更加幸福。
【篇八】
赴同事女儿婚宴,临散席时,同桌相熟的三个桌友将喜糖都给了我,让我带回家给孙女吃。我喜滋滋地回家将四包喜糖放在妻子眼前,妻子狐疑地问我怎么会一人发四包喜糖,我如实告知,并等着她夸奖我的人缘好。谁知却受到她一顿数落:“你平常难得赴婚宴不知行情,现在喜糖很少有人吃了,人家不愿吃的给你,你还以为捡了便宜。孙女吃糖过多已引起龋齿和口腔溃疡,平日吃饭也不香,你还嫌不够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难怪发喜糖时宾客的反应很淡然,散席时个别宾客将喜糖放在桌上也不带走。这种现象放在以前可是咄咄怪事。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还在农村老家时,适逢一农户家办婚事,邀请我们几个学生去打旗,新娘快到夫家时,操持婚礼的生产队长站在高处抓了几大把糖果抛撒下来,让等着看新娘的嘉宾抢着接,由于生产队长抛撒的角度有偏心,偏重于妇女和小孩,所以大多男嘉宾都两手空空,我们打旗队伍中只有眼明手快的狗子哥抢到两粒。尽管抛撒的糖是一分钱一块的红硬糖,总量也不过两斤左右,却也营造了一种办婚事所需要的热闹氛围。也有的农户大方,为了喜庆,为了让来贺喜的人们都分享快乐,婚礼这天,主管分糖的人会给每个来宾分上一两块“喜糖”,让大家都甜口都沾喜。那时物质匮乏,人们生活条件还很差,糖果是平时生活中较少能享用的食品,因此在婚事中送出的喜糖,很受百姓欢迎,视为珍品。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刚刚告别了完全物质匮乏,生活条件有了一些好转,办婚事时发的是不同口味的水果糖,用一个印着喜字的塑料袋装六块,那时最时兴上海产的大白兔奶糖。我和妻子九十年代初结婚时曾前往上海,想买一些大白兔奶糖发给亲友,但囿于经济能力,难以做到大批量向亲朋好友分发大白兔奶糖,便按奶糖颗数和亲友数量精心测算买了八斤,与一般水果糖掺在一起发给亲友们。当时,大白兔奶糖还是比较奢侈的。因而亲友们拆开喜糖袋,看见里面有两颗大白兔奶糖时,都欣喜万分。特别是小孩还立马惊叫起来,因为那是他们第一次吃到奶糖。有的孩子把奶糖放在嘴里慢慢地舔,慢慢地咬,然后又慢慢地吞着口水,吃完奶糖后还捧着大白兔糖纸,细细闻籼侵缴喜辛舻哪滔恪…也难怪,大白兔奶糖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是宝贵的营养品。
走进了票证成为历史、物质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年代,人们由温饱到小康,不再为营养担忧,而是从健康着想。不少人平时摄入糖过多,以致患上了肥胖症、糖尿病,有些人牙齿脱落、食欲不振、骨质疏松,吃糖过多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喜糖也不再是人们的最爱。尽管不少新人结婚开始以巧克力代替喜糖,但由于巧克力价格比较贵,全用巧克力代替喜糖的人家并不多,况且一般的巧克力口感也不怎样,大多人家只是在喜糖里放上两块巧克力,其他的还是什麽夹心糖、软糖、酥心糖、棒棒糖之类,故发的喜糖人们不轻易地去动它。前不久我到一家媒体办事时,见一位熟悉的编辑办公桌上放着好多盒喜糖,问为什么不带回家,她说因家中有孩子不敢带回。她说几乎每个月都有喜糖,除非肚子饿时,她才拆开它寻找几块巧克力,一般情况下,就让它自生自灭。虽然浪费,但也无奈。而过年时的喜糖也一样无趣,主人不买些喜糖回来招待客人显得不礼貌,可登门拜年的客人绝少有吃的。有些客人把主人塞在手中的喜糖又悄悄放回糖盒,有些客人虽然暂时收下了,却不放进口中,而是带回家冷处理。喜糖如同“鸡肋”,变得很尴尬。
几天前,我收到一张老友儿子结婚送来的请柬。是日,我准时步入婚宴大厅,按墙上张贴的席位图找到座位。扫描桌面,见每个餐盘里放粢恢豢此仆婢叩男“谏瑁细细察看,原来是喜糖。中间为圆球状两侧各一颗品牌高档巧克力,各式各样的卡通造型,蜘蛛侠、机动战士、波丽娃娃、宝宝熊、喜羊羊……打开圆球底部的开关,顿时发出五颜六色的灯光。婚宴开始,宴会厅灯光渐渐暗下,司仪请每个嘉宾打开手中喜糖的开关,瞬间整个宴会厅,闪烁着五彩缤纷的灯光,成了灯的海洋,送去大家给一对新人的祝福。这样的喜糖就很有创意,既有传统民俗中的喜糖成分,又有新时代的特徵,不但健康,而且让人快乐。同时喜糖盒还成了营造婚庆氛围的道具,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成了婚庆独有的纪念品。
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健康理念的增强,传统的风俗习惯也要与时俱进,在操办喜宴过程中,如何减少喜糖的分量,如何让喜糖显得更有创意,如何更符合现代年轻人追求的“潮流”,如何更迎合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无疑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喜糖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拿在手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篇九】
我是在红寺堡长大的孩子,红寺堡的发展贯穿在我的成长过程里。我爱红寺堡,如同爱我的父母一般,我相信,红寺堡也爱我,如同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我七岁的时候,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整个村子集体迁移到了红寺堡。初到红寺堡,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漠,稀少的炊烟在荒漠的上空萦绕。我随父母到了新家,一间很小的砖瓦房,一个土炕就占了房间的一半,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六口就蜷缩在这个土炕上,度过漫漫长夜。父亲在原本就很小的屋子里架起了炉子,母亲在解决我们一日三餐的时候,几乎都没有转身的余地。这都是其次的,主要的问题是,每每吃完饭,碗底总会余留一堆沙子,母亲看着我们疑惑的眼神,总会怜惜的安慰我们说:“沙子也是调味品”!到了后来的后来,碗底再也不会出现沙子的时候,我们总会嚷嚷:“妈妈,妈妈,我的饭不好吃,没有调味品了”!而母亲只是看着我们,莞尔一笑。
记得第一次去学校的时候,我高兴的手舞足蹈。不知道是对新事物的过分好奇,亦或是对知识的无限渴望,总之,我在奔往学校的路上,洒满了喜悦。可最后,我是哭着回家的,我像南飞的大雁迷失了方向一般,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我用哭泣展示自己的无助,在这偌大的一片荒漠中,那些零散的砖瓦房,几乎一模一样,哪一间才是我的家?哪里才是我的归宿?恐惧席卷了我的思想,占据了我的心,选择原地等待,等待一场救赎。夜幕缓缓落下,远处出现了若有若无的灯光,我终于听见了熟悉的声音,那是妈妈的呼唤,我试图站起来回应,可腿脚早已僵硬。等待无疑是最漫长的时光,终于等到了救赎,当母亲用她粗糙的手抚摸我冰冷的脸颊时,夺眶而出的泪水再一次冲洗着我脸上的沙尘。那时候,沙尘狂舞的红寺堡令人畏惧!
时光的脚步从来不停歇,我成长的步履也从来不缓慢,而红寺堡发展的速度也着实让人惊叹。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让红寺堡这座沙漠小城拔地而起,一座又一座的村庄,一批又一批的群众,一个又一个繁华的小区和街道。炊烟袅袅,阵阵飘荡,飘进了红寺堡的沙尘暴里,抬头看天空,一朵七彩的祥和之云笼罩在红寺堡的上空。
光阴里,我一直在不断的成长,红寺堡也在不停的发展。我从懵懂无知的孩童,长成了二十岁的大姑娘,红寺堡一改以往冷酷无情的面目,敞开胸怀,接受更多的入住者。我在时光里努力奋斗,一心要做这平凡人世中的不平凡之人,而红寺堡也在奋力拼搏,撕掉了落后贫穷的标签,要把富裕强大的华美外衣牢牢穿在身上。
我用成长见证红寺堡的发展,红寺堡用发展映衬我的成长!我在时间的沙石上,以青春的名义,写下对红寺堡的承诺:余生不负光阴,不负自己!一生都会努力成长,长成红寺堡的坚强,长成红寺堡的辉煌!
【篇十】
南望长城,北瞰大漠,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南缘,有一片平坦开阔、水草丰茂的沙海绿洲。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富集的煤炭资源使这里尽显藏金蕴玉的资源优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座现代化的能源重化工新城在这里发展崛起,这就是神木市大保当镇。
在改革开放以前,神木市大保当小镇上什么都是独“一” 无二的。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个供销社、一家医院、一个照相馆、一个理发店、一个旅馆、一个综合市场、一条街道……总之,除了镇政府和一些单位之外,周围都是农舍,街道也是坑坑洼洼的红泥路。
然而,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一个宁静的普通小镇,就在这宁静中蕴含着勃勃生机,新的变化正在悄然产生。40年间,镇内高楼拔地而起,老旧房屋焕然一新,一个崭新的大保当镇正用它高速的建设步伐,点亮镇区百姓的宜居梦。
2012年3月28日,省市领导共同按下大保当移民安置启动项目建设,于是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协奏曲正悠然奏响,大保当镇未来建设蓝图也已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座总规划7.3平方公里,能容纳8万人居住生活的榆神工业区大保当现代化小城镇移民安置项目在大保当启动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资24.2亿元,建设居民住宅楼72栋4723套,开发水浇地15164亩,集中安置西湾、大保当井田所涉及的神木市大保当镇、榆阳区大河塔乡、金鸡滩镇共20个行政村4723户15540人。该项目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安置区建成集学校、医院、购物场所、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大保当镇党委、政府和榆神管委会高瞻远瞩,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将休闲、娱乐、景观和商业完美结合,将陕北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乡土文化相互融合,立足“转型升级、富民强镇”两大战略,力求将大保当镇打造成一个“工业集群化、农牧业现代化、服务业高端化、城镇特色化、生态优美化、民生幸福化”的宜居、宜业、宜旅游的美丽小镇。
经过统一整治,镇区街道经过统一硬化、街道两旁经过统一绿化、统一美化、统一修建,变得靓起来了,吸引了不少招商项目和商客,农民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生活不断改善,给人们平添了几分自豪。如今的大保当集镇“大变脸”,“脸面”净了、绿了、亮了、美了,逐步呈现出“蓝天、绿水、人富”的美好画卷。
大保当镇将实现华丽转身,成为集贸商娱乐、星级酒店、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商业中心、休闲中心、购物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成为展示神木风采的一个窗口。
如今的大保当镇真是换了人间,一幢幢高楼正拔地而起,横竖街道上店铺林立,到底有多少商店、饭馆、理发馆、照相馆,一下子很难数清楚。昔日又窄又烂的街道,现在集镇道路宽了、下水道通了、路灯亮了、两边绿化了,聚集了人气,创造了商机,集镇品味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大保当集镇正在向“宜居集镇、和谐集镇、文明集镇、生态集镇、消费集镇”迈进。我们坚信,大保当镇经过冬的蕴藏,臂膀会更加结实,明媚的春天近在眼前。
【十一】
我是个幸福的女儿。
小时候出门,村里人见了我总是说:“这娃是个有福之人!”我知道他们说的是真心话,我父亲是村支书,母亲是贫协主席,哪能不幸福呢?但谁知这幸福竟是那样的短暂,它一忽尔就不见了呢。
1985年,我刚刚17岁,正在读高中,母亲忽然患了脑膜炎。在县医院住了一个月时间,母亲病是看好了,但是却落下了健忘症,天大的事情一转身就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又得上了老年痴呆。健忘加上痴呆,那才真叫没治呢。如果你在我们村呆过,见过30多年前的母亲,你一定很难相信眼前这个寡言少语、易怒自卑,动不动就无来由伤悲的老妇人就是那个干脆利索、聪慧能干的“贫协刘主席”。
一场病让母亲失去了自信,也让我的幸福不再。那时姐姐刚出嫁,哥哥在外地工作,大家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每次母亲犯病,父亲总是来学校搬我这个救兵。我要准备高考,还要照顾父母,真不知道那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工作,又成了家,日子慢慢稳定下来。为了方便照顾父母,我们在城里租了房子,接老俩口过来住。虽说辛苦了点,但能照顾到他们,我们心里也感到很快乐。但是城里熟人少,老人总觉着孤单,住到第三年便执意要回农村去。我们拗不过老人,只好听他们的,将他们送回到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宅。但母亲的病情并未好转,经常弄得老大向我告状:“女子,你看把你妈咋弄呢,我受够了!”母亲犯病时多数是打打自己,而且脑子不清,老和父亲拌嘴。我从小到大几乎就没怎么离开过父母,母亲最疼我,也愿意听我的,但这事总归不是个事。
今年年初,村里的幸福院开张了。我们第一个交了钱,让老俩口去幸福院吃饭。老俩口一日三餐地吃了半个月,每次问他们,回答都是“很好,不错。”我不放心,问父亲:“大,每次问你都是这两句话。你没有骗我吧?你说说幸福院里有多少人?饭食好吗?还有谁和你们一起吃饭?”
父亲说:“妮,我知道你是不放心我们。你常年在学校教书对农村情况不了解,去年搞扶贫,附近几个村都开了幸福院,咱村的幸福院虽然开得迟,但办得并不差。饭好吃,人也多,每天都不重样。你大大和你麻麻也来幸福院吃饭了,天天不重样,现在有九个人在吃饭,还有人想来……”
一说大大和麻麻也在幸福院吃饭,我一下子就放心了。我这两个长辈,眼高着呢,不卫生,不好吃是绝对不会去的。
“有人说话,饭还调样吃,你母亲的病也好多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犯过哩……”父亲在电话里絮叨不停。
“感情这幸福院还真是好哩!”我心里充满了对村干部的感激。
周末回家看望父母,老两口不在家,我打电话问父亲。父亲大声回我说:“我和你妈在幸福院吃饭哩,马上就回来,你等我们一会!”片刻功夫,只见父亲用三轮电动车带着母亲回到了家门口。
“大,你骑慢些!”我边帮大推着电动车边说。
“没事,捎你妈我本来就骑得慢。”
“妈,你和我大吃的啥饭?”我扶着母亲问。
“吃的油托子,人家小林媳妇饭做得好,做得又香又软又好吃。”老妈面带笑容地说。“我们这月吃完不去幸福院了,自己做着吃。”
“那为啥不去了?”我心里咯噔一下
“我就不服她做得比我好,我给我和你大做,想吃啥做啥。”母亲的声音很洪亮,很坚决,不同往日。
“妈,你都八十几岁的人了,还以为你年轻哩,再不要不服人家啦。你老了,还能做得动吗?”我说。
“你把你妈小看了,我擀的面你五伯和你去义伯哪回来了都说香,争着吃!”
“好我的妈呢,我五伯和去义伯都去世多年了,你还以为你正当年哩。要不行这样,让我给村里申请一下,让你给大家伙做饭咋样?”我笑着逗母亲。
“行啊,你妈我做几个人的饭还不在话下!”老妈心气很足,一点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
“妈,你是不是还想让大家叫你‘贫协刘主席’啊?都一把年纪了,你还不服老!”话一出口,母亲就仰起头笑了:“你把我当成小娃哩。”
“妮,你看你妈说的美不,也是在幸福院里吃的好,精神也好太了,最近也不和我折腾了。还有你改凤婶,养生叔,都和我的在一起吃饭,特别是你养生叔,前段时间都不能走,现在送到幸福院里都能慢慢自己走了,好太。”老大一边抽着水烟,一边笑着对着我说,“咱村有几家你也知道,几辈子都和人不一样,你看现在,一个一个都好了,和你一样大的永祥,发娃,选兵,前几年过的那叫啥日子。穷的扎根了,可是自从工作组来了以后,一家一家都不一样了,一半月没见,家里房子盖好了,巷道干净了,穿的也像模像样,连出门说话也理直气壮了。你看看,看病不掏钱,娃上学还免费,还给安对工作,生活有了保证,这真是政策好啊!那多年谁还能想到能过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都不说人家,凑我和你妈,国家给我老两口的高龄补贴,还有养老金一月600多哩,早都够花了,不用花你们的钱,现在这真是享国家的福,也是你们的福气!”
“大,你说这是实话,这是我们的福气。”
半年时间过去了,父母亲还像是那天见他们时一样开心。是啊,幸福院给了老人一份温暖,一份喜悦,一份快乐,一份企盼,同时也给了我们做儿女的安心、放心和信心。它赶走了我心里的愧疚,让我感觉到自己仍然是个幸福的女儿。看着老大老妈开心的笑容,健谈的模样,自如的步伐,我打开微信,将心里的这份幸福分享给哥哥和姐姐,让他们也体会这为人儿女的荣耀。
【十二】
我出生在豫南的一个小山村,虽说出行不用“从这座山,翻过那座山”,但家乡的那条唯一通往山外的山路,却留给了我许多的回忆。
20世纪80年代,哥哥考取省城的一所大学,临行前,爸爸驾着牛车,送哥哥到集镇上赶每天路过一趟的公共汽车,短短十公里山路,走了近两个小时。从此哥哥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哥哥不回家的原因是想省点路费,更是怕爸爸赶牛车接他耽误农活。毕业后,哥哥留在了城里。
三年后,我考上了镇初中,正赶上那条山路刚垫上石头,通了三轮车。第一次坐机动车,听着它“嘟嘟”的叫声,看着青烟,我莫名地兴奋,好奇极了。但好景不长,不一会儿,我就被它颠得头昏眼花,呕吐不止。可不管怎么说速度毕竟是提高了,十公里的山路,一小时就到了。
1994年我考入了城里的一所师范学校,走在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看着城里林立的高楼,我深切地理解了不愿回家乡的哥哥。师范三年,我也很少回家。毕业前夕,爸爸来信说那条山路铺上了石子,三轮车换上了大客车。经不住思乡的诱惑,我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一到家乡,竟有些失望,路是铺上了碎石子,但仍是那样的狭窄崎岖,所谓的大客车只不过是城里以淘汰的中巴。车上塞满了人,车顶上也堆满了货物。行使起来摇摇晃晃,使人担心,一不小心就会坠入山下。但毕竟比三轮车好受些,速度也快些,十公里的山路,半小时就到了。
毕业后,我和哥哥一样,也留在了城里。2000年的“千禧年”,家乡传来消息,说那条山路修成了柏油路,中巴也换成了大巴。那年春节,我提早回家,一下车,我真的不敢相信,昔日的那条山路变得宽阔而平整,大客车是崭新的“宇通”,跟城里没有什么两样。坐在宽敞明亮的车厢里,听着车轮摩擦柏油路面发出的美妙乐曲,看着窗外,一座座红砖楼房从眼前掠过,我第一次被家乡的美景所陶醉、陷入沉思。如果这条山路早几年就是这个样子,也许我和哥哥就不会留在异乡的土地上。
十年后的2012年,父亲打来电话,告诉我这条山路的旁边又修建了一条铁路,横贯祖国东西部的“西宁”铁路横跨其上,且在我家门口附近设了个小站。末了,父亲还说这条铁路将于“十·一”开通,他还查了一下列车时刻运行表,说:从我工作的城市到家只需40多分钟。我一阵惊喜,冲动的脱口而出:“爸,我这就坐火车回去看您!”父亲大笑:“你急个啥?!说不定在过几年,咱家门口就有了飞机场了呢!”
不出父亲所料,虽然“家门口”没有建飞机场,但离我们家门口不足十公里的地方正在建飞机场,如今,一条通过家乡的高铁即将开通,未来,回家,对我来说,就是说走就走的方便!
2.改革开放40年家乡变化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选用葫芦岛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54453)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数据,对各要素的年、月、季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回归分析。
4 个季节划分为春季(3—5 月)、 夏季(6—8 月)、 秋季(9—11 月)、冬季(12 月至翌年2 月)。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变化特征
葫芦岛1971—2010 年平均气温为9.6 ℃,极端最高气温为41.5 ℃,出现在1972 年6 月10 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6.7℃,出现在1987 年1 月13 日。
2.1.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由图1 可以看出, 葫芦岛1971—2010 年这40 年间,气温以约0.43 ℃/10 年的速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温度时间序列趋向相关系数为0.67,通过了0.10 标准检验,说明气温与年份呈显著相关。
2.1.2 月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由表1 可以看出, 葫芦岛地区年平均气温为9.6 ℃,全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显著,冬季(12 月至翌年2 月)各月平均气温较低,春季(3—5 月)和秋季(9—11 月)各月间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升降温速度显著,夏季(6—8 月)气温较高。其中1 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可达-7.8 ℃;7 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可达24.3 ℃。
(℃)
2.1.3 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葫芦岛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1971—2010 年春季平均气温为10.0 ℃,其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是12.0 ℃,出现在2008 年,最低的是7.9 ℃,出现在2010 年。夏季平均气温为23.2 ℃,其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是25.1 ℃,出现在2000 年,最低的是21.3 ℃,出现在1976 年。秋季平均气温为11.0 ℃,其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是12.9 ℃,出现在2005 年,最低的是9.2 ℃,出现在1986 年。冬季平均气温为-5.8 ℃,其中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为-2.7 ℃,出现在2007 年,最低值为-8.6 ℃,出现在1977 年。
葫芦岛在1971—2010 年间四季气温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升温趋势差异较小,其中冬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为0.57 ℃/10 年, 夏季气温上升相对缓和, 为0.33 ℃/10 年。 说明冬季升温对年平均气温上升贡献最大[4]。
2.2 降水变化特征
2.2.1 年降水量变化特征。葫芦岛1971—2010 年年平均降水量588.4 mm,其中最高年降水量为872.4 mm,出现在1973 年;最低年降水量为362.6 mm,出现在1989 年;最高年降水量是最低年降水量的2.4 倍。由图2 可以看出,年降水量随年份呈现波动性减少的趋势。
2.2.2 月降水量变化特征。由表2 可以看出,葫芦岛1971—2010 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差异较大,分布很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7—8 月,这2 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51.7%,其中7 月平均降水量最多,为163.6 mm,而1 月和2月降水量最少,只有2.9 mm。
(mm)
2.2.3 季降水量变化特征。葫芦岛1971—2010 年春季平均降水量为81.8 mm,最多的为173.3 mm,出现在1998 年,最少的为22.4 mm,出现在2003 年;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90.2mm, 最多的为679.6 mm, 出现在1973 年, 最少的为161.2mm,出现在1992 年; 秋季平均降水量为106.4 mm, 最多的为250.0 mm,出现在1986 年,最少的为32.3 mm,出现在1980年;冬季平均降水量为10.1 mm,最多的为48.1 mm,出现在1980 年,最少的为2007 年,仅有微量降水。由图3 可知, 葫芦岛一年四季降水量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6.3%,冬季降水量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7%。
由图4 可知,葫芦岛1971—2010 年春季的降水略有增多,冬季的降水量无明显变化,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且以夏季的降水量下降最明显,约为21.5 mm/10 年。而夏季正是葫芦岛主要降水季节,夏季降水的明显减少是造成葫芦岛40 年间年总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2.3 日照变化特征
2.3.1 年日照变化特征。葫芦岛1971—2010 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572 h,其中日照时数最多为2 895.4 h,出现在1971 年,日照时数最少为2 217.2 h,出现在2010 年。从日照时数的线性回归趋势线可以看出,葫芦岛日照时数年际变化较大,呈现出随年份的增加而波动性减少的趋势。
2.3.2 月、季日照变化特征。 从葫芦岛日照的月、 季变化中可以看出,葫芦岛春季(3—5)月日照最为充足,其中5 月日照时数最多,为254.1 h;而夏季(6—8 月)是葫芦岛全年降水主要时段,随着降水的增多,葫芦岛的日照时数减少,是全年日照时数第三多的季节,其中7 月为全年日照时数最少的月份,为185.6 h;秋季随着降水的减少,葫芦岛多为晴朗天气,日照时数有所增加,为全年日照时数第二多的季节;冬季日照时数最少。
3 结论
(1)葫芦岛1971—2010 年的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明显。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夏季气温上升相对缓和,冬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对年平均气温上升贡献最大。
(2 ) 葫芦岛1971 — 2010 年年降水量有波动性下降趋势,但不显著。其中,春季降水略有增多,冬季降水量无明显变化,夏、秋季降水量均呈现减少趋势,且以夏季降水量下降最为明显。夏季是葫芦岛主要降水季节,夏季降水的明显减少是造成葫芦岛40 年间年总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篇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白河县双河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这个只有几千人口的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
村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过去农民知道啥?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农民干什么?实现农业产业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他们实验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黄姜、烤烟的兴起,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
过去农民住的啥?三间茅房一张床。如今农民住楼房,敢和城镇比靓丽!十年浩劫片面追求“反资防修、一大二公”,忽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城镇居民改革开放前极少动工建新房,农村农民大多住在泥地、泥墙、泥瓦搭稻草棚的古老房宅里,人口多面积窄生活十分不便,如哪户人家有一台老式收录机或黑白电视机必然会引起众人围观看热闹。现在,国家采取让民惠民利民的房改政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农村两层、多层钢筋水泥建造的漂亮洋房遍地开花,彻底实现了当年毛主席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社会主义小康目标,彩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电脑、空调等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备品。
过去农民吃的啥?一日三餐“瓜菜代”。如今农民讲养生,生活水平大提高。老人讲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的年代,讲得食品匮乏饥肠漉漉,本来就没钱,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米油盐酱醋肉鱼,粮票、油票、糖票、菜票等成为大家眼中金贵紧俏的香饽饽。改革开放了,“田土包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种菜的积极性,再加上科技含量高的良种、化肥、农药、除草剂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扶持政策,农民种粮不但免缴皇粮国税,而且还有良种补贴、养猪补贴、免疫补贴、学杂生活费补贴……,促进了食品类的快速发展。如今百姓谷仓是谷豆齐全,尽人所需。人民群众的饮食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越精,餐馆、茶吧渐成大众化趋势。
衣着的变化也十分明显。30年前,衣着打扮无论男女老幼,凭“布票”到国营集体商店排队购买布料后再到染坊染色晾干缝制衣服,服饰几乎呈清一色的蓝、灰、白,做工粗糙款式简单,鞋子大多是清一色的青布鞋和解放牌胶鞋。改革开放了,求美尚美爱美的原始本性得以浑然天成的自然流露,穿着打扮日渐丰富多彩,蝙蝠衫、连衣裙不再是“洪水猛兽”,西装领带、夹克衫不视为“小资”情调。头饰、围巾、金银首饰、化妆护肤、美容健身成为时尚潮流。就是过去18岁无人问津的乡妹子,如今也越来越时髦,越来越俊俏了。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家乡面貌变化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同时也家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家乡人已从那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时代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如今走在乡村的农家路上,当年肩挑背杠的农村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载着人搭着货的摩托车或小卡车从脚下的水泥上擦肩而过,阵阵歌声从各个贴着瓷砖的的农家小院传入耳中。那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落,不时可以听见电话铃声响起。如今的农民不但不用上税,而且还吃上了“皇粮”。“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养老院”这一切,都主要由国家财政来买单。农民不但不上农业税,还能通过“低保”吃上财政,也能通过看病的发票间接地到财政那儿去报销,如今正在兴建的农村养老院,让农民感觉到了“养儿防老”还不如靠政府养老来得可靠和实惠。所有这一切,是远至几千年,近到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4.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小论文 篇四
我的家乡中国竹乡安吉坐落于浙北地区,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欣欣向荣,是个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景区。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各项工作,安吉在建设实施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安吉始终秉承四美原则,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 其中主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整治、高品位创建、高水平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实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在浙北山区中有个胜似天堂的人间仙境——安吉。安吉美,美就美在山和水!更有诱人处,就是在这秀丽的山水间镶嵌着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竹乡天池天下绝,浦江源头景更幽,岩奇峰异白茶谷,千年文明竹博园,古刹灵峰钟声响,百草园中是乐园„„这些都是安吉人引以自豪的,也是经常向客人炫耀的。站在一大片翠绿的大竹海中,闭上双眼,呼吸着伴有竹香的空气,耳旁响起竹叶随风摆动的“沙沙”声,犹如海浪温柔的拍打声,渐渐地,自己犹如畅游在无边无际的竹海里„„让人心旷神怡。
安吉,犹如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安吉的身影也出现在各大电视电影作品中,比如在影片《卧虎长龙》、《夜宴》、《十面埋伏》中都有安吉的竹海景象和生态旅游景区的景象。安吉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了解,喜欢。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0镇5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收入11.1l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48元。
但在三十年前说起安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山高路曲,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纯属浙西北的穷乡僻县。刚改革开放时的安吉虽说离杭州只有58公里,但乘坐的公共汽车行驶在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简易公路上时,就仿佛是船行在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从日当正午上车,直到日落偏西才抵达目的地。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遍地是毛竹,农民仅把它当作柴火来使用,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作用,农业不发达,经济滞后,给落后的安吉山区平添几分贫困。那里的农民生活普遍较为艰苦,也没有致富的道路。
安吉人趁改革开放的大潮,找准了开放与发展的方向。现在当你乘坐的车辆奔驰在宽阔的公路上,你会发现昔日贫穷落后的安吉早已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迅速崛起的一个对外开放的新安吉。安吉充分利用资源,做好竹文章,茶文章。目前,安吉的毛竹蓄积量和竹等占国内第一。中国大竹海在安吉;中国唯一的竹子专业博物馆和世界最大的竹子主题公园在安吉。安吉的崛起和发展使这个穷山沟,成了闻名中外的中国竹乡。
安吉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将加强规划引领和推进“千万工程”作为贯彻生态立县宗旨、改善人居环境、关注民生福祉的大事来抓。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安吉坚持四美原则。
1、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
2、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中。
3、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4、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高标准、全覆盖”,这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两项硬指标。“不是作样子,而是要做实事;不是种盆景,而是要满园春;不是搞政绩工程,而是要搞惠民工程。”县长说。
安吉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群众越来越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近五年来,安吉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统筹发展水平名列全国前茅。
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杭长高速一期建成通车,二期安吉段竣工。商合杭铁路过境设站纳入省部协议,杭安轻轨列入省铁路网规划。“一环七纵七横”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建成农村联网公路515公里。龙山森林体育公园、凤凰山公园建成开放,递铺港景观全面提升,县城实现天然气供气,智能电网实现乡镇全覆盖。数字城管投入运行,城区交通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安吉将新农村与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有机结合,2008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县187个行政村已建成美丽乡村168个,创建覆盖率达89.8%,建成精品村150个、重点村14个、特色村4个,12个乡镇实现创建全覆盖。国家标准管理委员委授予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模式已成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县,“安吉模式”全国打响品牌。安吉“一环四带六区”整体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创建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特色旅游村8个,成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大力实施薄弱村增收计划,90%行政村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已成为安吉新农村的真实写照。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被评为全省首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安吉成为全国首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深入开展破坏矿砂资源、毁林开垦等专项整治行动,修复生态治理重点区域3万亩。“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安吉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唯一获得县,世界最佳人居奖唯一获得县。
5.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变化 篇五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起始于1978年的那场深刻变革,历史性改变了泱泱大国的发展进程。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全国政协委员聚焦改革,畅谈变化,展望未来。
改革的话题之所以牵动人心,因为它既决定着国家发展的宏观走向,也连接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宋治平委员:
这四十年是我们国家飞跃的四十年,国家富强了,百姓生活富裕了这是最明显的标志。比如说四十年前,我们的父辈们结婚的时候有个小平房生活就相当不错啦,现在的年轻人不但要买楼房,还要好的高层楼房,不单纯有住的地方,还要住的环境好,完全不一样了。
我觉得我上学时候我们还吃窝窝头呢,现在窝窝头都变成了是一个高端食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这种变化是有些个国家100年、200年可能甚至300年才能实现的这种目标,但是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这样目标。
“改革如同引擎,推动着中国巨轮破浪前行”,作为我国司法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从事法律工作二十多年的迟日大委员感触颇深:
我们司法改革抓住了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改革,改变了传统司法机关办案模式,无论从公安的侦查,还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还是人民法院的审判,还是律师来做辩护代理,都以证据为规则,各司其职,这是很大的一个历史性的改变。
今天的中国和40年前相比已然沧海桑田,但依旧相同的是,百姓过更好日子的愿望生生不息,大刀阔斧继续改革的勇气仍然不减。刚刚出炉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释放强烈改革信号,宣示了改革不停步、再出发的决心,也坚定告诉人们,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杨振斌委员:
6.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作文 篇六
湘乡市月山镇是美丽的乡镇。今天的农村,跟以往的农村不一样,原来的脏乱现象看不到了,原来坑坑洼洼、泥水飞溅的公路没有了,现在是平整又洁净的水泥路面 ,我们骑车一路上看到的是:一辆辆新的小车奔驶、路旁一栋栋的别墅特别的显眼。路上的车流和人群都是国庆放假回家过节度假的,噢!不知不觉地我们就来到了老家附近的公路旁边、我爷爷精心修造的石拱桥上,一会儿就到家了。
家里有伯伯和叔叔两栋小别墅相依而伴,我们到家门口刚停车,伯伯和叔叔都很热情地走来迎接我们。他们都说:“龙龙,你们回来了啦!我们很欢迎你们回家度假” !我说:“谢谢你们”。我们先到伯伯家一看,哇!他家简直就像个网吧,有四台电脑的网线都从这里连接,这四台电脑中有两台是叔叔家、有两台是伯伯家的,伯伯、伯娘一人一台。然后到叔叔家,志哥、美姐也是一人一台电脑。你说这变化多大。他们都说:“龙龙快上网玩游戏”,都要把电脑让给我玩,我说:“你们继续上网呀,不影响你们,我带了笔记本电脑一样可以上网” 。我爸爸很快将电脑接上电源,稍微调试一下就可以上网了,我就去玩奥拉星、赛尔号、弹弹堂、摩尔庄园、功夫派、洛克王国、双人泡泡堂等等。
我们在乡下住了四天,我和表哥、堂哥一起玩得好开心啊!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让我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
7.改革开放40年家乡变化 篇七
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看到了中华人民胸中燃烧着熊熊的烈火。我,是一条路,一条来自村庄,亲眼见证“奇迹”发生的路。
起初,我是一条崎岖不平,不足一米的山间小道。我的身子上满是泥土和灰尘,只有几处地方有几阶石阶。每一日,都有屈指可数的人,挑着大米白菜从我身上走过,一走就是好几小时,满头大汗的。年纪稍小的孩子,一路走着,还一路抱怨我的窄、我的陡、我的长。
人们似乎受不了这超长的山路以及背上的重担,终于有一日,人们开始讨论修路的工程。起初,我不信他们能将我这一条凹凸不平、又窄又长的破山路给改造了。可他们竟以短短几年的时间,硬把我给改成了一条平坦的、铺满黄土的土路,穿上新衣的我,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能耐呢。
人们终于解决了要爬山路的问题,骑着一辆辆三轮的摩托车,载着满满一车子的人,欢快的在我背上开着。可随着车辆的慢慢增多,以及雨水的击打,我换上了一件坑坑洼洼的呢大衣,这时的摩托车行上来,在我背上留下一个个难看的车胎印子,车上的人也如炒豆豆一般,前俯后仰的,似乎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
终于,已经不成样子的黄土受不住了,人们又为我换上了新的衣裳:一层黑漆漆的,看起来很高档的柏油。于是,我又成了一条8米长的柏油路,更是平坦、气派了不少,村民们也因此高兴了好几天。
科技渐渐发展起来了,我所在的村子因为生态园和古民居的发展渐渐有了一点名声,而在我背上驶过的不再那是破旧的三轮摩托,而是一辆辆四轮的小汽车和大个子的公交车,5米这个数字似乎又太小了,工人们开始动工,将我大面积扩建,又为我换上了一件浅灰色的衣裳。
在我身上飞驰过的车辆越来越多,川流不息的车流前往这片美丽的村庄,人们一边观赏着这美丽的景色,一面赞叹中国这数十年来铺天盖地的变化。看到着副情景,我不经露出了欣慰胡笑容。
40年改革开放,让这片我看了多年的村子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发达,让它发生了铺天盖地的变化。见证这奇迹的发生,不就是一条路的幸福吗?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还是书信和电报。
我爷爷家里是书香门第,听爷爷说,当年母亲在外地求学,爷爷总会定期给她写信告诉她家里的情况,并叮嘱她在外一定要万事小心。父女俩来往的每一封书信,自从爷爷去世后母亲就一直放在书架上保管着。每一封家书,都承载着爷爷深厚而又纯粹的父爱,是爷爷和母亲之间情感的寄托与交流。母亲说,书信,几乎是那个年代,普通百姓之间远距离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
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人们开始了即时通讯,大大加速了人们的生活便利及联络速度。
那时,腰上别个BB机总让人有一种走在时代前列的优越感。在我很小的时候,老爸的腰间总是会别上一个BB机来跟别人交流,后来才知道,这也是当时一种时髦的标志呢!
BB机的出现,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80年代到90年代投币式、卡片式等各种公用电话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缓解了用电话排队的现象。
在我上小学时,我们学校里有一个投币式的公用电话亭,专门用来给学生有急事需要跟家里人联系时使用的。一次,我借着有急事给家里人打电话的机会,好好体验了一次这个新潮玩意儿,令我印象深刻。
进入21世纪之后,通讯工具的发展显得尤为迅速了。各种手机频频亮相,智能型手机快速普及城乡。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随着各种智能手机软件的开发利用,越加丰富了通讯工具的功能:聊天、购物、学习、娱乐、视频、支付……几乎都超出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这是40年前人们无法想象的未来。最突出的是作为国产通讯产品的骄傲:华为品牌手机,如今因为其产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始终走在世界前沿,从而成为通信领域的领导性品牌世界三强。
回首改革开放40年,通讯工具的变化,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来往和沟通越来越方便,整个地球,仿佛真的成了地球村,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啊!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们总是在不断探求着真理,使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我们的祖国就是在全中国人的努力下,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内战烽火刚刚平息,那撩人的战火似乎还在人们心中未被抹去。粮食也供不应求。到处是荒芜的土地,泥泞的道路,破烂的房屋。
可是党在时刻关心人们的生活,于是开始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改革措施。开垦田地,增加人口,拓宽道路,修缮房屋,带领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了。中国也在科技上,军事上,外交上更加强大。
中国科技更加发达,神五,神六,神七都相继发射并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还会发射一个小型空间站。中国在宇宙航天探索上,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中国航天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看那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结构鲜明独特;看那梦幻般的开幕式,宛如在仙境飞翔;再看那中国奥运健儿勇夺51金,象征着中国由“东亚病夫”变成了世界各国望而生畏的体育巨人。
科技发达了,军事,外交也不甘落后。边境线上,军警林立,几步一哨。海防线上,航母,驱逐舰,远洋舰,战列舰严阵以待。使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不敢越雷池一步”。
中国官员在外交方面从容不迫,镇定自若,使那些外国官员相形见拙,在世界外交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虽然中国在经济方面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成为让帝国主义国家闻风丧胆的世界强国。
8.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毛概) 篇八
年级09级四班
年月日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大
内容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兴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所在的药王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改革开放,兴城,农民,电器,衣服。
一、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华国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全会并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教训,提出要按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经济理论,洋跃进方针被否决,取代之的是的改造开放政策。邓小平指出,“经济民主,重点不只是政治,重点是经济民主。”“城市带农村,大城市带小城市。”[1]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公民经济的基本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三十多年来,为改变工农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改革:
1.所有制改革。
2.价格改革。由政府定价到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3.建立市场体系、商品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4.宏观调控体系重建。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改革。
5.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
6.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7.对外开放。
[3]
二、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2]
(一)民以食为天
学者普遍认为,土地权属模糊是失业农民利益受损的重要根源。[4]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农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强调: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5]从1982~1986年,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央接连发了5 个“一号”文件,在全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6]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兴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允许生产要素参加分配,把个人的有效贡献与经济利益挂起钩来,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实行合同定购制;鼓励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推进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建设,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也有一定发展。可以说,经过改革,农村作为传统经济中自然经济色彩最浓、经济发展水平最薄弱的环节,其运行机制基本上已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新经济体制的实行和政策的不断开放,使兴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人们摔开膀子图生产。渐渐地,随着改革开放实行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增加,90年代初,粮食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到了1993年、1994年,粮票基本没有用了,粮食在那里都能买到。现在人们餐桌上面的食品种类丰富多了,主食也变的次要了。人们更加注意吃营养丰富的肉、鱼、蔬菜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变了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家用电器是手电筒”
看过春晚小品中的《昨天,今天,明天》的人都会记得白云大妈所说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的笑话,不过笑话不全是假的,那个时候的电器确实少的可怜。我妈妈说那时侯她嫁过来时只有一台缝纫机。记得小时侯,整个村里只有一台电视机,还是黑白的,到晚上全村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看得不亦乐乎。后来很多人家买了许多家用电器,像电饭锅、电风扇、彩电等。可见人民生活水平是大大地向前跨进一步。很快进入了九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是上了一个新台阶:电视机已经普及了,彩电的数量也已达到90%多。尤其是近几年,更是飞速发展。很多农村家庭都买得起电冰箱,洗衣机。每家都有了电话,很多人买了手机,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交流越来越广泛。很多家里都有了摩托车,三轮车。再也不是单一的自行车了。
(三)从穿暖到穿好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人们思想十分守旧,穿着单一,色彩和样式非常地单调,稍微贴身或外露的衣服都被认为是不正经。后来轻薄的“的确良”、“洋布”开始流行,再后来套装、五颜六色的轻薄短小的羽绒
服、牛仔服、西装、T恤、皮鞋、皮凉鞋等等也都在农村流行开来。以前只是过年时给孩子做新衣服,结婚时给新媳妇做新衣服,到外地上大学的时候买件新衣服,而现在,不仅年轻人日常就打扮得很漂亮,孩子们穿戴得鲜艳,婴幼儿的服装饰品细分化、品牌化也都越来越显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服装。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想也从“穿暖”变成了“穿好”,人们纷纷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9.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房价调查 篇九
改革开放以来,腾飞的经济发展给家乡禹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93年禹城撤县设市,从此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开始了他的蜕变。经济的发展使禹城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办公环境,居住环境,娱乐休闲环境逐渐改善,与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从小百货店到现在的国贸大厦,从寥寥的生活必需品到现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从过去的培房瓦房到现在的高层居民小区,从羊肠小路到现在东西交错南北纵横的柏油路面,餐饮界,服装界,旅游界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同时新增了人民公园,汉槐公园,孔雀公园,糖城广场,人防广场,九一广场等娱乐健身场所。
近年来,与城市的房地产事业突飞猛进,陆续开发了安居小区,嘉和园小区,东城小区,湖滨小区,宜家北苑,禹王贵府,玉荷苑小区等高档居民小区,其中玉荷苑小区更是二三十层的高层建筑,这表明我是发达城市的因素越来越多,禹城市正在向新的发展迈进。
为适应低收入人群依然存在的现象,为使低收入人群也可以住上楼房,禹城市开发了经济适用房,符合条件的市民可以享受高优惠政策购买住房。
2008年至今禹城市进行了城中村的改造和社区新农村建设
废除城中村以高层建筑取代之,是禹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新路线,也是令禹城市貌焕然一新的一个正确方针。关于城中村的拆迁和安置,市建委采取了产权调换并结算差价的政策,在飞出城中村的大势所趋下,这一补偿政策为大多数拆迁户所接受。禹城市的拆迁和建筑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即将呈献给我们的又是一番新的面貌。
禹城市的社区新农村以马庄,城角韩庄等为试点,进行社区改造。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措施是,拆除现农村分散的居民院,统一建设“符合节约型社会”的居民楼,同样采取产权调换并结算差价的政策,让农民们统一住上方便整洁的楼房。同时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现实。
房地产事业的飞跃式发展,势必影响我市的房价起伏。借亲人在物价局工作之便,我调查了禹城市几个高档住宅小区和经济适用房的房价,先调查结果如下:
嘉和园:2500—3000元/平禹王贵府:2700—3100元/平东城小区:2500—3100元/平宜家北苑:2700—3200元/平湖滨小区:2400—2800元/平安居小区:2400—2900元/平
玉荷苑小区(高层住宅):3200—3500元/平经济适用房: 1400元/平
调查结果显示,禹城市房价居高不下,是禹城市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制约着禹城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住房,是禹城市越来越多的居民背上房奴的重大担子,“买房”成了人们一生都强烈关注并为之奋斗的事情。
禹城市的房价远远超过一个县级市该有的水平,禹城市房价堪比德城区,比同为德州县级市的夏津县高出约1000元/平。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打算买房的市民的忧虑。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上下波动的范围又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这一定义适用于一切商品,当然包括中国现在的房地产价格。中国房地产价格正是由于求大于供,才使房价居高不下。那麽,究竟从哪来那麽大的求呢?为什麽本地大多数人买不起,求从何来? 这要取决与目前的中国房地产的特征----保值增值。这一特征决定了求的扩大,供的相对紧张。从而驱动价格不断走高。
同时,房价的居高不下也与房地产商人的不断开发和过度开发有关,商品房的不断增多,带动了整个房市的价格上涨。当商品房建成后,新房子的价格必然会高于周边地区的房子。而周边地区的会在商品房的影响下再次上涨,周边地区房价的上涨又会从新引起商品房价格的上涨。二者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导致整个地区的房价上涨。该地区的房价推动周边的房价,周边的房价推动整个城市的房价,整个城市的房价反过来又会促进各个地区以及商品房的房价。开发商不断开发新的商品房,导致低价房越来越少,高价房越来越多,不断地沧桑巨变,整个城市的高房价在未来就会推动整个中国的房价。这种规律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下去,低房价在与高房价不断地斗争中败下阵来,低房价最终被高房价所代替。
对于房价过高的现状,经济适用房也可从中起一定的调剂作用。
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新建、改建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为: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具有本市市辖十区城镇户籍(不含从化、增城两县级市,含单位的集体户口,不含蓝印户口),并在本市工作或居住。无自有产权住房,或现自有产权住房人均居住面积低于10平方米。
经济适用房是针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为主出售的住房,自从实行经济适用房政策以来,很多买不起商品房的中低收入家庭因此而受惠,因此可以说,随着经济适用房的大量建设,这种结构影响因素势必将在房价平稳上起到一个制衡器的作用,使得未来的房价走稳,至少是不再一味的攀升了。
当然了,房价的深度调整可能来得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的。经济适用房对房价有杠杆作用,但如何完善我国的公共住房保障制度,使经济适用房建设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专家需要研究的另外一个重大课题。
通过这次调查,我认识到更多,电视剧《蜗居》中残酷的现实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存在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的同时,飞快的经济发展也有它的弊端,房地产事业的迅猛发展带给普通百姓的是越来越高的房价,越来越渺茫的住房希望。房价涨了,国家税收增多,开发商收入增多,银行贷款,利息增多,GDP上涨……好象是一举多赢。但是被忽略的却是普通老百姓的利益。俗话说,“安居乐业”。就是说,只有只有安居才能乐业。但是房价在近几年成大踏步的上涨,而且到了普通百姓难以承受的地步。房价的上涨严重降低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我们多出的买房子的钱本应该是用在购买生活用品,用在衣食住行等必须和其他生活花销上的,甚至是以后子女的抚养费用,教育费用。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些花销一再节约,而且以后生活上的可支配收入也就大大的减少了。很明显严重的影响了我们以后20年甚至更多年的生活。
2009年温家宝提出了政府对于房价上涨提出的四项重要措施:第一,就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的改造。对这两项工作,在资金、土地以及税收上,都要给予优惠和保障。第二,要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房和改善性住房。但与此同时,要采取措施抑制投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住房必须坚持安全、经济、适用和省地的原则,特别要重视中小套型和中低价位房屋的建设。第三,要运用好税收、差别利率以及土地政策等经济杠杆加以调控,稳定房地产的价格。第四,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建、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的行为。
我认为单位自建居民楼是控制房价上涨的方法之一,单位严格按照楼房的成本开制定楼房的价格,这样一是可以缓解供求不平的房产市场,二是可以带动商品楼的价格下降。
贫富悬殊与泡沫经济都是改革开放的弊端同时也是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此国家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更要发现其弊端,解决其弊端。
参考文献:百度搜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
百度搜索《中国房价居高不下所被忽视的原因》 百度搜索《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
10.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十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落实下,家乡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原先村民们挤在狭小阴暗的老式木房子里面,此刻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红砖青瓦房,并有了卫生厨房,卫生厕所,有的还建起了两层以上的楼房。以前窄小的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此刻转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此刻我回家能够坐着小车直接就到家门口了。小康示范村使整个村子焕然一新。此刻的孩子们都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并且国家免减了书杂费,村子里的每一个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村民们都有均衡饮食。还能够随便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村里开始有了电视机。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聚集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里播放的精彩节目,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精彩的明天。
11.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作文 篇十一
说起最大的变化,我觉得是房屋变化,听老人们说以前住的房子都是用草盖成的,一到吹风下雨,就会很冷。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结实的房屋,无论下雨还是打雷都不会受冷了,还不用担心雨水溢进来。
还有道路变化,以前是土路,走着不好走。一到下雨天,泥土就会变湿,走在上面时不时就会摔一跤,鞋子也会被弄得很脏。现在,变成了水泥路,走路也变得轻松便捷了。
有食品变化,以前人们吃的是玉米面,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一次肉,而且每次买来的肉只有一点点。现在差不多每家每户都天天吃肉,吃的是米饭,菜品也是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
有穿衣变化,以前人们穿得很朴素,而且很破。一般冬天都会受冷。现在,穿的是带有毛的衣裳,穿起来会很暖和,不会受冷,质量也很好。
有交通工具变化,人们去赶集,都用骡子、马、驴……去驼东西,赶到街上,要用三四个小时,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现在,每家都有了小车,到街上只需要几分钟,来回也方便多了。
最后,还有校园的变化。以前,校园里绿化植物不多,体育器材也不够。现在,绿化植物变多了,体育器材也有很多,教室里有崭新的书桌、黑板,而且配有设备。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变化】推荐阅读:
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06-15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小论文08-31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08-29
改革开放40年完整教案10-16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心得10-28
改革开放40年北京诗歌11-13
40年改革开放思想汇报10-22
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08-10
改革开放40周年历程10-26
看改革开放40周年有感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