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

2024-06-27

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10篇)

1.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 篇一

《多途径激发学习兴趣》培训学习心得

xxxx年8月26日上午,聆听了临高中学王晓玲老师的精彩讲座后,受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多途径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几点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基础的学习动力和源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而新《英语课程标准》又强调小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是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以情煽情”激趣法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对人由衷的关怀,就是教育的血与肉。”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后,他就会从内心得到鼓舞、激励,并愉快地接受教诲。

因此,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我都无微不至地关怀每一位学生,经常积极地与他们做情感上的交流。笑容与幽默是我每天都送给学生的礼物。上课时,我以饱满的精神,活力四射的身姿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过程,我注意观察没一位学生的表情与作;我经常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我给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热情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机会;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功,我都不吝惜我的奖励;“GooD”与翘起大拇指是我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亲切的教态、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快乐、有趣的游戏,而不是令人恐惧的艰难任务。小学生好活动,好表现,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与表扬的心理需要,在英语课上得到了满足。他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露一手”激趣法

“露一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时机展示个人的特长。目前我校的`英语教学资料配备尚不齐全。当我要教一个新单词或操练某个句型时,我就露一手,一边画简笔画一边讲。

简笔画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强化了对英语单词、句型的感知印象。

又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比较地道的英语组织课堂,使用英语绘声绘色地讲述简短的故事。小学生们会被教师深深折服,并产生学习的欲望。

总之,小学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露一手,不但可以展现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艺术修养,而且能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它们不但能形象地传授枯燥的英语单词、句子,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而且能带来神奇般的教学效果。

2.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 篇二

一、抓住一个“爱”字, 牵住一个“美”字, 激发学生对祖国 语言的热爱之情。

《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一文被选入教材, 而且排在职高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作为开篇课目, 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激情, 只有激发热爱之情, 学生才会提高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 这正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 在教学中, 我没有按照课文开门见山引出论题的方式讲解, 而是一上课, 首先播放了高尔基的《海燕》, 录音播完, 教室里一片寂静, 同学们久久沉浸在语言的艺术中, 几秒后, 我又播放了歌曲《祖国, 你好!》, 在播放歌曲的过程中, 部分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录音唱起来, 最后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激情之中。歌曲一停止, 我说开场白:同学们, 我想无论是世界名篇, 还是音乐艺术, 我们丰富的祖国语言都能完美地表现它, 从而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 让我们尽情地热爱祖国的文字, 这就是爱国的开始。现在, 让我们带着一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认真读一遍课文。这样, 在良好的氛围中, 我们开始了对课文的感悟与学习。

二、引入竞赛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当前, 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 首先是推广普通话。《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一文在开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 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的确太混乱了。”这种混乱状况, 其中就有以方言泛滥为代表的语言混乱。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正有使用方言的不良习惯,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有平定、盂县、郊区的学生, 由于受方言习惯的影响, 他们都不愿意讲普通话, 尤其是盂县的学生, 甚至会把“下雨”读成“哈雨”。这个笑话并没有夸大其词。为了调动学 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我采用竞赛模式。我让平定、盂县、郊区、矿区、市区的学生分别推荐一名代表, 用普通话朗读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 在比赛过程中, 由于方言的缘故, 胜负很快就见分晓, 市区第一, 盂县落后。我又写了一个绕口令, 分小组比赛, 对于表现出色的个人均加分, 记入个人平时成绩。采用这样的形式的确让学生体会到了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由于时间关系, 不能进行更多项目比赛, 但我相信, 引入竞赛形式能适时营造课堂气氛, 长期坚持, 学生会把课堂当做一种挑战, 久而久之便会提高语文能力。

三、加强合作学习, 不断规范汉字。

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 合作学习不失为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方法。《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一文指出要维护祖国的语言, 必须同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的现象作斗争, 达到使用规范汉字的目的, 这样才符合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第二个要求。为了让学生认识书写不规范汉字的情况, 我要求课下作为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 到附近的公共场所, 面对大众的招牌、广告、海报、通告、启事等调查、收集不规范的汉字, 然后每组以此为内容出一期黑板报。这其实是一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使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 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尤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加有利。

3.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 篇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无道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不能忽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做了如下努力:

一、点燃心灵火花,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学期第一堂语文课,我先让学生默写从壹到拾和“百”“千”共12个数字的大写。不少学生脑海里根本没有“大写”的概念。几经提示——大家都熟悉的钱币上和银行的服务窗口上有这些字的大写。他们如梦初醒。学了五年语文,竟然连十二个数字的大写都不能全写对,这是为什么?我在黑板上画个大大的问号。然后,我问:“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它?”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样回答。经过几分钟冷场,终于语文课代表替我解围,她迟疑地说学习语文就是学说话、写作文。最后,我按中等稍慢的记录速度给学生朗读小学阶段听、说、读、写的要求,让学生听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同学不能完整记下来,而且书写极其潦草。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大问号。两个平常的大问号触动了学生稚嫩、好奇的心。那些自认为平时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这时也感到一脸茫然,开始对自己的语文学习重新认识。我先后问了几个调皮学生,你们为什么在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玩电脑游戏能兴致勃勃,能忘计时间和劳累,水平提高那么快,最后达到无师自通;女同学跳皮筋,跳得满头大汗也不愿歇一会儿,花样还常常百变翻新,看得观众眼花缭乱?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发自内心喜欢这些活动,就不觉得苦和累。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请你们牢记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希望用它来指导咱们今后的语文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缺乏教学艺术的课堂,根本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活动,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方法如果得当,既可节省教学时间,又使学生不再感到上课是负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建立高效课堂是我孜孜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活泼多样,以读代讲,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他们体会到做课堂主人公的快乐,为一个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为找到问题的答案兴奋得两眼放光,为自己学习小组获胜击掌欢呼。课间他们还沉浸在精彩的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争论不休。试想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能不受学生欢迎吗?相信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觉调动学习积极性,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很快。反之,如果沿用陈旧的授课方法,满堂灌,必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变“讲”为“导”,培养自读自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永远学不完。不管是谁,都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的奥秘,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一篇课文,学生通过自读已掌握了百分之七、八十。如果教师对学生已理解的部分不厌其烦地讲下去,势必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倦怠情绪。在语文课堂上,我始终把引导学生自读放在重要地位。首先,让学生明确自读的重要性。我经常用中外自学成才的名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读”的自觉性。然后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学习圈、点、勾、画、写批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要求班里每个学生准备字典或词典,做到工具书天天带,常常用。遇到问题就打开,请教这些“沉默的老师”。我对学生自读的具体要求是:一篇课文,不读三遍不算读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什么强调读“三遍”呢?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借助字典、词典,读准字音,掌握字的形、音、义;理解词义。再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理清课文基本层次。三读课文,精思问题,试做课后练习。自学中,有些问题自己难以解决,留待课堂上和同学或老师一起研讨。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等待灌输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变“讲”为“导”,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借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等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无道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不能忽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做了如下努力:

一、点燃心灵火花,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学期第一堂语文课,我先让学生默写从壹到拾和“百”“千”共12个数字的大写。不少学生脑海里根本没有“大写”的概念。几经提示——大家都熟悉的钱币上和银行的服务窗口上有这些字的大写。他们如梦初醒。学了五年语文,竟然连十二个数字的大写都不能全写对,这是为什么?我在黑板上画个大大的问号。然后,我问:“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它?”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样回答。经过几分钟冷场,终于语文课代表替我解围,她迟疑地说学习语文就是学说话、写作文。最后,我按中等稍慢的记录速度给学生朗读小学阶段听、说、读、写的要求,让学生听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同学不能完整记下来,而且书写极其潦草。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大问号。两个平常的大问号触动了学生稚嫩、好奇的心。那些自认为平时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这时也感到一脸茫然,开始对自己的语文学习重新认识。我先后问了几个调皮学生,你们为什么在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玩电脑游戏能兴致勃勃,能忘计时间和劳累,水平提高那么快,最后达到无师自通;女同学跳皮筋,跳得满头大汗也不愿歇一会儿,花样还常常百变翻新,看得观众眼花缭乱?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发自内心喜欢这些活动,就不觉得苦和累。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请你们牢记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希望用它来指导咱们今后的语文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缺乏教学艺术的课堂,根本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活动,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方法如果得当,既可节省教学时间,又使学生不再感到上课是负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建立高效课堂是我孜孜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活泼多样,以读代讲,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他们体会到做课堂主人公的快乐,为一个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为找到问题的答案兴奋得两眼放光,为自己学习小组获胜击掌欢呼。课间他们还沉浸在精彩的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争论不休。试想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能不受学生欢迎吗?相信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觉调动学习积极性,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很快。反之,如果沿用陈旧的授课方法,满堂灌,必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变“讲”为“导”,培养自读自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永远学不完。不管是谁,都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的奥秘,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一篇课文,学生通过自读已掌握了百分之七、八十。如果教师对学生已理解的部分不厌其烦地讲下去,势必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倦怠情绪。在语文课堂上,我始终把引导学生自读放在重要地位。首先,让学生明确自读的重要性。我经常用中外自学成才的名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读”的自觉性。然后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学习圈、点、勾、画、写批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要求班里每个学生准备字典或词典,做到工具书天天带,常常用。遇到问题就打开,请教这些“沉默的老师”。我对学生自读的具体要求是:一篇课文,不读三遍不算读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什么强调读“三遍”呢?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借助字典、词典,读准字音,掌握字的形、音、义;理解词义。再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理清课文基本层次。三读课文,精思问题,试做课后练习。自学中,有些问题自己难以解决,留待课堂上和同学或老师一起研讨。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质疑答难,主动探索新知的小主人。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讲堂”。学生动脑动手又动口,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不知不觉之中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这学期,我们学习语文课文《草船借箭》时,因为是篇文言文,我大胆先请同学试读,她读得流利顺畅,停顿恰当,出色把握故事中角色和感情。学生读得这么好,我自然高兴。和家长联系后,才得知她课前预习时,把课文认真读了十遍。“真棒啊!你在自读方面为大家做出表率,是大家学习的楷模。”我大力表扬她认真自学的精神。通过典型引路,同学们探索未知的欲望和兴趣大大提高了。

为了培养学生熟读、精读的好习惯,我常常有意识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自读。例如:学习课文《南丁格尔》时,《导学案》练习题上的“不堪忍受”误印为“不湛忍受”,我引而不发,让学生比比谁读得仔细,纠正学生读书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的毛病。再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我让学生带着从哪些语段可以看出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疑问去阅读,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课文的每一句,终于领悟出雪地捕鸟、月下看瓜刺猹、看跳鱼这些语段体现了他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读,不单纯为了扫除生字、生词的障碍,更要引导他们领悟重点语句含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中心,更好掌握学习内容。有学生课前自读《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时,提出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问题虽带几分稚气,但同时也说明这个学生动了脑筋。作为教师,如果把全班几十台大脑机器都发动起来,这是求之不得的境界。我经常勉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就怕不思索”。敢于猜测,大胆发问是绝对的好事情,创新就是建立在大胆猜想、发问之上的。你说我讲才是精彩课堂;课堂就是学生展示才艺的最佳舞台。试想如果课堂上学生都闭口不言,“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可悲课堂情景是多么可怕的局面啊。

2.引导学生钻研教材,教师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倡学生自读,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备课时,总要寻找每篇教材的关节——设疑点,以此启迪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大脑动起来,活起来,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海豚救人》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标题上寻找答案。本文是按时间顺序说明,还是按空间顺序说明?还是逻辑顺序说明?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和提示迅速判断本文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再如:学习《塞下曲》时,我针对“林暗草惊风”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飞将军出营巡视在什么时间?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依据“林暗”“平明”等词悟出将军巡营时是夜晚,边塞的晚风把草吹得东倒西歪。教师通过备课,钻研教材,巧设疑点,实际上也是为学生做出示范,引导学生学会钻研课文。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由此可见,教师设疑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意在引导学生对教材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从而养成“多思”的好习惯,他们的智力自然也得到了很好开发。

3.拔高教材,拓展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求知欲旺盛,他们正处于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教材,适当补充有关内容,以求拓宽知识领域。例如:学了《体育课》之后,我发动学生阅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通过阅读名著,让学生体会到名著的魅力,学会同学间如何友爱相处,培养了学生的美好情操。

4.借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今的名言警句是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它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我不敢说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会起到多么了不起的作用,至少说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我便举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春风又绿江南岸”“推敲”等名句、典故激励他们。有的学生字写得潦草。我就用王羲之等练书法,“馍沾墨食”和其子王献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开导他们.还用唐朝僧人怀素练习书法的佳话激励他们。有的学生对待学习缺乏刻苦的精神。我就举出“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名句劝导他们。有的学生志向不明确,我就举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学习,学习,再学习”(列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等名人名言教育他们。

5.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培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按照惯例,学生作文,老师评改成了不容置疑的程序。我以为这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方法之一,如果一直沿袭这种办法不加以改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从效果考虑,若一味这样做,是劳而无功或者劳而少功。怎样才能减少无效劳动?我想还是发动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学会修改文章的办法才好。有时是四人小组共同批改一篇文章,有时全班集体批改一篇文章。有时是学生互改文章,甲改乙的文章,乙改丙的文章,丙改丁的文章。再一次顺序倒过来改。不断交换着评改,每一次都有新鲜感。只有坚持训练,才能激发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文表我情”的情感;才能达到“自我作文,生生互改”的目的。如果还像过去老传统做法那样,写些空泛的批语,不能触动学生心灵,学生看了发回的作文本,除敬佩老师确实认真批改、关注分数之外,就提高作文的技能来说,实际上没有得到什么益处。

我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做法是:讲清评改的意义,指导评改的方法,规定评改的符号。具体要求是:①评改的态度要认真,虚心学习他人之长。②按规定的符号批改。⑧肯定优点要充分,指出缺点要中肯。④写出参考意见并署名(即写出评语,写上评改人的姓名)。下面是评改的一例;题目是《记一次乒乓球比赛》“只见他拿起球,往天上一抛,用球板塑胶面对准球用力一削,小球就飞速地旋了过来。他站在左上角,我便想打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将会收获颇丰,而如果这种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那收获将会是终生的。

(一)保证读书时间

早上来到学校坐在自己的座位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课间休息可以拿出书来看一看,读书课更可以有大块的时间徜徉在书海之中。“总之,每天在校期间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还是有很多的,就看你是如何抓住的。”这是我总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曾经我与学生一起计算过读书时间,每天早上读书至少10分钟,课间扣除课间操上厕所加在一起每天至少15分钟,这样加起来每天在校期间读书最少近半小时,如碰上读书课时间会更多。放学回家再读至少30分钟左右,那每天的读书时间最少近一个小时。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会逐渐提高,时间多少会依个人情况而定。但无论多少,如果每天都要能保证读书时间,都能挤出时间读书,那结果就会如水滴石穿一般。正如鲁迅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有时间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福气、一种收获!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光用眼睛看,还要养成动笔的好习惯,或摘抄书中好词佳句,积累语言;或边读边做批注式的阅读,这种“批注式的阅读方式”在平日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已进行过指导。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正在初步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事物已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独特的感受,所以边读边感悟这样的批注式阅读非常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标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批注式阅读的过程正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个性行为。

(三)定期去书店、图书馆感受读书氛围

虽然现在科技很发达,不用买书就可以看到电子书籍,足不出户在网上也可以买到书,但我觉得去书店买书不是一件麻烦事,也是一种享受。还记得林海音在《窃读记》这篇文章中写到因买不起书而到书店怕被老板发现而偷偷地读书的滋味,虽然很惧怕,但林海音在文中也写道:“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现在的书店不会因为你不买只看服务员给你脸色或把你请出去。从早上开门一直看到晚上闭店,一本也不买也没关系,就是天天如此,也无所谓。但就是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很多人也不懂得享用。周末或假期带着孩子走进书店,让孩子自由挑选几本喜爱的书,这个快乐的过程我想是任何形式的网上阅读或购买无法代替的。也可以办一张借阅证,领着孩子到图书馆借几本书来读,不是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嘛。氛围的感染,环境的熏陶,这是一种无痕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经典阅读,学生一旦爱上了阅读,感悟到了经典的力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 篇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适宜的问题,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讲究授课艺术,课堂有新意。在课堂组织时注意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协助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担当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好胜的特点,只有不断的更新和变换方法,才能激发探知和求知欲望。精心备课,有特色有创意以精湛的艺术获得学生认可。为课堂注入鲜明的时代艺术活水。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的朋友,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这时,我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配音朗读,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会赢得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也许就成为一个亮点!4.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轻松环境,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多媒体教学具有多彩的画面、动听的旋律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现学生学习的亮点,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针对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然后再委婉的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告诉他你的期望,他一定兴趣高涨,会调动所有神经去学习。这样他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烈。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们常常设置一些质疑的环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很多方式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发现并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效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富有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科学的选取教学方法,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探究欲望。

五、设计形式多变的课外作业。

设计形式多变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玩,在作业中学习,甚至在作业中培养创新能力,给爸妈讲故事,编课本剧,采访等实践活动作业。

六、针对性和多元化的激励评价,会激起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要讲究语言艺术,并且要多元化,给学生新颖、多样的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哪里表现得好,哪里还需要进步。采用积分、送礼物、发奖品、赠荣誉证书等方式激励学习的兴趣。

5.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 篇五

小河镇中心校 查道琴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乐学、愿学。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并不是这样,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把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好坏,作为自己教育的目标,作为衡量学生好差的标尺,我们还是满足于追求知识、能力等“硬性目标”的现实。我们教师还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的过程成为教师不断灌输的过程,学生只作为“应答”者,执行教师的指令,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我们教师只考虑到你是学生就必须要好好的学。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你必须要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变得死气沉沉,缺乏自愿参与意识,一味被动地参与学习,学生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个兴趣来自愿学习数学,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个很老的话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都依赖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在这种状态下的课堂学习当然就谈不上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让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感觉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爱学数学,养成乐学好学的习惯。

二、课题界定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策略:解决问题或达到目的的一种思路或方法。引申含义1.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2.计谋,谋略。3.在作当前决策时即将未来的决策考虑在内的一种计划。本课题中的“策略”是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谋略。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研究内容:

1、新课导入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2、巩固练习中如何设计练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相关的知识综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能积极地学、自觉地学。

3、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4、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让课堂充满趣味,学生乐学好学。

四、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你认为怎样的数学课才会吸引你,你才会感兴趣。

文献:利用杂志、报刊、网络搜集相关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

行动研究:把收集整理到的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归纳总结: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归纳总结经验,形成论文。

五、研究对象

小河中心校四五年级学生

六、研究的阶段和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1----2014.3)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确定研究课题。根据新课程理念,再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现状初步拟定《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

2、分解课题。结合我们教师自身的特长,选取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二)研究阶段:(2014.4----2014.10)

1、调查我校四五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状,找出突出存在问题,并加以分析。

2、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及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针对问卷调查的分析,选择相关的知识与本课题相关理论进行学习。

3、行动研究在四五年级中的六个班进行试验,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上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逐步形成经验。

(三)总结阶段

1、中期成果总结:2014.6(论文、反思、案例)。

2、结题2014.12(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出完整的、可行的方法,以论文的形式呈现。)

七、已具备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大力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也一直在一线教学,也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2、本课题源于我们的教学实践,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是每位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又能指导我们的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3、不需要花费多少经费。

4、我主要负责实际上课,激发兴趣策略的设计、实施,案例、论文的撰写等,邓清娟主要负责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和分析。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相关的案例、设计、论文、研究报告。

6.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 篇六

杨立明

本溪县高官镇中心学校

2011年11月01日

一、问题的提出

1、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是所有数理学科的基础。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数学一直都与我们形影不离,甚至在大学的大部分课程的学习当中,数学也一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知识。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数学使人高尚。” 那么可见,数学对于一个人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它不仅可以使人更有逻辑性,做事更加严谨,也使人可以变得更加睿智。

2、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是学生成绩提高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既然数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学生普遍对数学学科表现出厌学或者很抵触的情绪,成绩好的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少,相对状况要好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的情绪就比较明显了,教学硬件好,教学秩序严谨的学校,由于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比较严格,表现出的抵触不太明显,但在一些农村的学校,这样的矛盾就比较突出了,那么如何改变这样的现实就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了。

二、课题的界定

学生之所以一直以来数学成绩都提高的不明显,就是因为没有给学生一个熟悉、舒服、快乐的环境让她们去学习,学生感觉这样的学习是被迫的,就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自愿的事情,学习也不是给自己学的。所以一种“快乐数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快乐的、自主的、乐于去学习数学,这样才是数学成绩提高的关键。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浓厚的积极性,说明他们乐于去学习数学,乐于接受你的想法,数学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数学,怎样把数学从以往枯燥的数字和图形知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懂得数学也蕴含着很多乐趣,其实数学不仅仅是数字与图形的集合,数学课也不仅仅只能死板的进行,我们也可以把数学课变成知识与欢乐并存的快乐时光。

(二)研究的意义:

数学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生涯,除非是纯文字的学科,否则你总要与数字,或者数学为伍,数学包含于我们周围的方方面面,作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的学生正在被迫的学习数学,他们承受着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忍受着数学带给他们的烦恼,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这样的烦恼会少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就会很头疼了。如果你对数学报以偏见,或者存在抵触、厌恶的情绪,那么他带给你的代价也是很惨痛的。因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不再那么抵触数学,不再因为数学感到烦恼,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了。

另外课堂上呆板的数学教学已经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况且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教学在某些地方又出现了断层,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不去,数学成绩自然也不会理想。很多学生都很想学习数学也渴望学好数学,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数学基础又还很薄弱,但却是成绩提升的关键时期。我们的课题就是要向学生逐步介绍快乐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中学好数学。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首先要调查学生的现有学习状况。

2.摸清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和成绩上不去的症结。3.向学生介绍快乐数学的理念,并在部分学生中试验。4.分批次、分梯度的进行教学,不断总结问题和经验。5.一个实验周期后,根据试验结果在小组内推行。

6.小组进行第二周期的试验后,根据结果在全班范围内进行。7.每个周期都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情况记录。

(二)研究的方法:

1.首先针对五年级学生现有数学基础及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弄清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在哪些方面存在欠缺。

2.分小组学习,总结每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并集中对共性问题予以解决。

3.开展“快乐数学我做主”的数学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共同研究,并有相应的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再是以前呆板的硬式数学教学。

4.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随意坐到自己喜欢的位置上,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交流,一起学习,不在硬性的把学生认为规划成既定的小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学习,不再有生疏的感觉,另外,学生可以和自己比较合得来的同学一起学习,更加深了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五、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参与人员是小学青年教师,精力充沛,业务能力较强。而且研究的内容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要经过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才能完善提高,但由于本课题的时效性强、现实意义大,故力争十个月内完成。为便于督促和加强实效性,分阶段确定具体研究任务。具体过程如下:

(一)准备和启动阶段(2011年11月-12月)

1、制定课题研究初步方案,课题批准立项后制定实施详案;

2、制订研究计划。

3、收集相关资料,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和有关科研课题成果,以及优秀教师教学案例。

(二)实验阶段(2012年01月—2012年06月)。

1、采用座谈及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1)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课堂效率不理想的原因,课堂之上学生主动能力发挥不够,学生在课堂之上感觉不快乐等。

(2)寻求解决的最优方法,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在数学的课堂之上感觉到快乐,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

(3)与学生座谈,深入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只有在舒服、愉悦、轻松地空间里才会尽情的发挥,才能把能力发挥到最好,才能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

2、提出并应用“快乐数学”的理念

(1).整理“快乐数学”的实施方案,并简要介绍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把“快乐数学”的理念带到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探讨所遇见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

(2)相互交流研究并提出修正方案,指导每一阶段的研究实施。(3)针对以往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对五年级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做阶段性的分析。

3、实际操作

(1)通过相互探讨与研究,学生普遍存在上课精神比较紧张,被动回答课程知识,上课期间主动性较差,课堂效率比较低。(2)与学生座谈发现,较好的学生基本可以当堂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要求,但是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普遍不能完成课堂的要求,很多学生不会也不敢向老师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普遍觉得课堂上自己并不快乐。

(3)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探讨,针对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基础较好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研究方案,做到因材施教,细化到每一个人身上,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4)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快乐数学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每个人可以自由的发言,寻找自己合适的合作者进行学习,但是有时却缺少学生知识巩固的环节,部分学生上课情绪很高,当堂知识表象掌握很好,课后习题却有些落后,针对这个问题还应该进行加强。

4、社会评价

在实践探究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展学生和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教师教学活动。让学生家长深入课堂,充分体现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学网络,使教学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达到教科研目的。

(三)总结阶段。(2012年07月-08月)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1)针对研究的内容认真总结经验,写心得体会。(2)感悟研究过程,体会实践探索的过程,撰写研究论文。(3)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4)向学校进行汇报,并将实践中好的成果向全校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

1、高官镇中心学校的小学青年教师有能力研究本课题。

2、课题组确保课题的研究时间,促进其活动的顺利进行。

3、邀请学校孙罗平校长以及有经验的老教师作课题指导。

七、预期成果

7.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 篇七

一、巧妙导课, 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这堂课一定有意思”的初步感觉。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 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悬疑或趣味导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中, 可以用下列三个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1: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等式的性质, 是为了与本课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作铺垫,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

问题2:什么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等式的有关概念。

问题3:用“>”或“<”填空:

设计意图:这些是为导出不等式的性质而设置的问题, 激发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采用问题悬疑或故事导入, 或生活实例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不断采用, 并不断创新。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数学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越来越多, 对数学思想的感悟越来越深入, 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人格不断提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 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就应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数学活动, 如观察, 操作, 实验, 讨论, 交流等。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 形成其乐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同时, 要努力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 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法。

“教无定法, 学无止境”。教学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宗旨, 能有效、高效地实现课时教学目标的课堂, 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 增强趣味性和有效性。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有效地获取经验;合作交流学习能体现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采用多媒体教学, 能让数学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把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为有趣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感悟数学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三、变式训练, 尝试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变式训练, 通过一些典型的变式题, 让学生在“变”中找到不变, 体验解题的快乐, 这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还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与外角的性质综合应用时, 我选用以下问题组进行变式训练。

例:如图1, BI平分∠ABC, CI平分∠ACB, ∠A=80°, 求∠I。

变式一:如果∠A=n°, 其它条件不变, 试探究∠A与∠I的关系?并证明。 (条件变式)

变式二:如图2, BE平分∠ABC, CE平分外角∠ACD, ∠A=80°, 求∠E。 (图形变式)

变式三:如果∠A=n°, 其它条件不变, 试探究∠A与∠E的关系?并证明。 (条件变式)

变式四:如图3, △ABC, BG平分外角∠CBD, CG平分外角∠BCE, ∠A=80°, 求∠G。 (图形变式)

变式五:如果∠A=n°, 其它条件不变, 试探究∠A与∠E的关系?并证明。 (条件变式)

通过本组变式训练题,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与外角性质的关系, 还能让学生在“变”中寻找不变, 充分体会数学的内在美,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四、感悟方法, 提炼精髓

数学课堂上, 教师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题或用多种方法解题, 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 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 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再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 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 在解题教学中, 善于找各类题型的共同特征, 寻求解法的统一性, 实现“多题一解”, 达到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在快乐的解题中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三角形外角性质一节教学中, 我选用了下题作为例题。

已知如图4, 求证:∠A+∠B+∠C=∠D.

方法1:如图5, 延长BD交AC于E, 则∠CED是△ABE的外角, ∠BEC=∠B+∠A, 而∠BDC是△CDE的外角, 故∠BDC=∠C+∠BEC, 所以得到∠A+∠B+∠C=∠D。

方法2:如图6, 连接AD并延长AD至E, 请证明本题结论。

方法3:如图7, 过D作EF∥AC, 交AB于点F, 请证明本题结论。

方法4:连接BC, 请证明本题结论。

五、体验成功, 提高兴趣

成功会激发兴趣, 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 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 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别,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 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稳定的学习情绪, 保持学习积极性。对于优等生可以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 使他们逐渐的提高数学水平;对于学困生, 应让他们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也享受发现的乐趣。教师尤其要抓住学困生的微小进步, 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 使他克服畏惧数学的心态, 从怕上数学课转变为爱上数学课。实践证明, 在困难之中得到了老师关爱的学生, 学习兴趣往往更大的提高。

总之,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应在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变式训练、解题探索等教学环节中, 都要十分关注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要以生动、幽默的语言,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练习时注重探索解题技能, 通过题目巧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 积极鼓励、表扬, 肯定学生的进步。教师要从教学实效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 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 结合教学内容, 巧妙地包装, 隆重地介绍,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定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8.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对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而又比较抽象的学科,其知识点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小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这样就会使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学、畏学的现象。那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呢?

一、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会对许许多多的事情充满疑惑,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疑惑理解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是比较单一的,教师把比较抽象的数学文字和公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教学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吸收较慢,数学成绩提高得也慢。而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教学中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适当地运用一些动听的音乐、好看的图案或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将客观的事物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

三、采取游戏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而且大多数人都很喜欢游戏,这无关年龄和性别。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采取游戏教学方法会不会使教学过程更加愉快、有趣呢?小学生对游戏都是非常感兴趣的,甚至有些时候一个游戏可以连续玩上几个小时,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小学生在玩游戏时并不能长时间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经常移动。那么,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性,根据教学内容经常组织安排一些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当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十的分与合”时,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去读、去背,避免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可以在教学中采取“找朋友”的游戏帮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十个数字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拿在手中,然后让学生找到和自己手中的数字加在一起是十的同学,手拉手做朋友。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学习的知识,还让学生在游戏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夺红旗、开火车、摘桃子等游戏,使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直观地感受到抽象的数学理念,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用生活当中的实例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例如:在讲解“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找到答案,在众多的答案中找出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五、改变批改作业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作业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检验,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传统批改作业的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而学生就只能接受结果。这种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批改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当中进行思考和对比,以此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如果学生作业完成得非常出色,可以对其进行奖励,如一朵小花、一个五角星等,这样学生会更努力地完成下一次的作业。而对于年级较高、作业完成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上几句简短的鼓励话语,这也会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更好地完成作业而不断努力。

六、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只是依靠课堂上的教学实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是不够的。教师应该适当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我们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总结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范军鹏.浅谈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1).

[2]鲁功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群文天地,2011(16).

[3]翟爱玲.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J].安徽教育,2010(4).

9.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 篇九

昌黎汇文二中赵秀英课题编号:XHXNO.035161

课题名称:《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赵秀英数学教师本科学历中学一级

课题组成员:李建文(课题副组长)、于建华、李晓庆、朱天茹、韩东艳、李淑玲、龙艳萍、张向辉、贾俊军、石学伟

一、选题的主要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主要理论依据

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学生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地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像。为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及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成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努力探索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研讨如何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数学实践氛围。

课题研究的意义: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的基础应该以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数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样,有如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如何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

1、研究试验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创设出能够熟练、灵活、准确、恰如其分地驾驭学生的最佳教学情境

2、明确目的,调动学生学数学的情感,培养兴趣,激发其乐于学习数学的学习热情

3、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合学生,适合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阶段结束前进行交流总结,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朝着预定目标前进,具体研定过程。

五、研究的对象

考虑试验成果的普遍意义及其可行性,研究对象是研究组成员所任课班级的学生

六、课题实施的基本条件

1、本课题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

2、本课题主持人在教学一线上工作多年,有广泛地教学经验,较高的教

研水平和很强的组织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地探索着有效的教学方法

3、本校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使该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持,这些有利条件保证了该课题的顺利进行,也给课题研究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课题研究进度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于2006年1月 开题,2009年6月 结题

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6年4月)实验准备阶段

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化思想,更新观念

第二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调查探索阶段。

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兴趣进行调查分析,主要运用调查法,测试法及统计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笔试卷等方式,指出学生对学数学无兴趣的根源

第三阶段(2006年7月-----2009年2月)试验实施阶段

重点探索,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增长学生主动参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兴趣,对实验组成员分阶段召开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第四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试验总结阶段

对前几阶段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形成本课题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完成科研论文,同时做好课题结题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八、课题研究成员分工

1、主持人:抓全面工作,组织协调课题组成员,周密合理分工,及时制定课

题实施计划,各阶段总结,使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稳定的进行。

2、其他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报告,针对所教试验班总结各阶段进展的具体情况,上升到书面文字。

九、预期成果

最终成果:《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

10.数学学习兴趣研究心得 篇十

福建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小学 张小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遗憾的是,课标改了,教材改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趋下降,与音、体、美等其它课相比,语文课简直是在受罪。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课后单一的作业形式及做不完的作业,使孩子成天埋于题海中,让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育使学生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累,而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因此我们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一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兴趣”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先哲们关于这一课题的见解很多。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到古罗马的西塞罗,从德国的赫尔巴特到美国的杜威,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鲁迅、陶行之以及当代的特级教师于漪等,都在不同的年代,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体会,论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

在西方,对中文的关注也是近些年来开始的,所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研究还不完善,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在英国,小学教育遵循“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 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计划时充分体现对个别教育的重视,激励学生动口、动手来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在北桑朴顿市的一所案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每年举办 “中国周”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里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特征,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中国文化的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把全部四年级的学生带到约100英里外的伦敦市“中国城”(华人居住区)和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参观。在国外,还没有专题的研究,但这些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却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和提高。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量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积极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芬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下学习状态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诱、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下动力,并在漫长下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兴趣是一种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它可以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愿望,兴趣滋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孩子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促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

2、教学效率:所谓课堂教学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索。

2、教师需经常集体备课,对同一个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互动,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乐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七、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配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并保持和提高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2、发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富有进取意识、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解放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

4、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哪些

2、教师个人情感因素修养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作用

3、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4、社会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八、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部分图表、数字、符号、书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

2、调查法:对照新课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运用问卷调查等。

3、个案研究法:结合本校实际,对个人或个别的班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他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收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一些积极地教育引导措施。

4、观察法 :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学习,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观察老师是否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创设了条件。观察学生是否真正被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

5、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愿学、乐学、善学。

6、经验总结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研究的步骤及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选题、立项、进行资料的查新,成立课题组,确定人员.请专家讲座指导,培训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制定方案等基础性工作.2.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8年3月):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等方法手段摸清学生学习现状,形成调查报告,抓好研究管理,探讨增加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策略,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构建生动活泼有特色的英语课堂,形成阶段成果.3.总结阶段(2018年4月―2018年5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人员保障:课题研究者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工作以来一直潜心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有多篇论文在市区评比中获奖,有着较强的主动发展意识,愿意投身于艰苦的课题研究中。

2、实践保障:该课题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紧扣课堂教学阵地,研究内容贴近研究对象,这给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资料设备齐全

我校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各种教学配套设施优良,软硬件建设齐全且较为现代化,馆藏图书丰富,并开通宽带网,教师人手一台电脑,便于对各种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可随机通过互联网与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

4、经费保障

学校非常重视本课题,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一切必要的经费保障,能为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经济后盾。经费来源:①学校科研基金支持划拨;②参与人员共同集资;③争取相关企业友情赞助。

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实践成果

1、构建形成新教学方法、模式。

2、学生学习面貌明显改善

3、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明显增强

(二)、理论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集

3、课题研究案例、反思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

福建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小学 张小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遗憾的是,课标改了,教材改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趋下降,与音、体、美等其它课相比,语文课简直是在受罪。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课后单一的作业形式及做不完的作业,使孩子成天埋于题海中,让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育使学生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累,而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因此我们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一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兴趣”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先哲们关于这一课题的见解很多。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到古罗马的西塞罗,从德国的赫尔巴特到美国的杜威,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鲁迅、陶行之以及当代的特级教师于漪等,都在不同的年代,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体会,论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

在西方,对中文的关注也是近些年来开始的,所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研究还不完善,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在英国,小学教育遵循“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 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计划时充分体现对个别教育的重视,激励学生动口、动手来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在北桑朴顿市的一所案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每年举办 “中国周”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里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特征,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中国文化的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把全部四年级的学生带到约100英里外的伦敦市“中国城”(华人居住区)和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参观。在国外,还没有专题的研究,但这些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却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和提高。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量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积极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芬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下学习状态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诱、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下动力,并在漫长下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兴趣是一种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它可以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愿望,兴趣滋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孩子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促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

2、教学效率:所谓课堂教学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索。

2、教师需经常集体备课,对同一个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互动,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乐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七、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配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并保持和提高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2、发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富有进取意识、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解放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

4、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哪些

2、教师个人情感因素修养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作用

3、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4、社会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八、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部分图表、数字、符号、书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

2、调查法:对照新课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运用问卷调查等。

3、个案研究法:结合本校实际,对个人或个别的班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他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收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一些积极地教育引导措施。

4、观察法 :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学习,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观察老师是否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创设了条件。观察学生是否真正被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

5、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愿学、乐学、善学。

6、经验总结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研究的步骤及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选题、立项、进行资料的查新,成立课题组,确定人员.请专家讲座指导,培训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制定方案等基础性工作.2.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8年3月):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等方法手段摸清学生学习现状,形成调查报告,抓好研究管理,探讨增加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策略,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构建生动活泼有特色的英语课堂,形成阶段成果.3.总结阶段(2018年4月―2018年5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初步摸索出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发掘教材的美,灵活处理教材

语文教材与其它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语言都很规范、朴实、优美,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学生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即使低年级的词串识字编得也很有情趣美、意境美。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充分发掘出教材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带来的情感、语言、人文、交际等方面的怡悦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科书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载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文教材非常重要。模拟情境表演以及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等,由此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材的丰富性,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创设自主课堂,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自主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语文课堂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

(1)引而不发,激疑燃趣。

学新课时,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多装些问号。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课,揭题时,可以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头脑里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拉萨的天空?”老师在题目下画下一个问号。还有的学生问:“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又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老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告诉学生:“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从而激励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如湛蓝、神往等,教师先不作答,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去揣摩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习中的疑点不是马上解答,而是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去解疑,这就能够形成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

(2)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

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

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Powerpoint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

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3)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

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等形式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如: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们采用了:情景评价(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夸赞评价、幽默评价等。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

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

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

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4、开放语文活动空间,巩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语文活动。

①错别字大通缉逮捕行动。组织学生互查作业,发现错别字的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②开展学生百家小论坛,轮番上阵,可讲故事,可以演讲,朗读美文也行,目的是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是可以拿出来触摸享受的。

③定期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给学生搭起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表达读书感受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④开设“谈天说地”课。“谈天说地”课,内容天南地北,包罗万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的舞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习作动机,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⑤开展轰轰烈烈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沐浴醇厚的传统文化。诵读兴趣的培养与巩固,离不开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个人诵读才能展示,小组擂台赛,古诗童谣传唱,古诗积累本展览,师生对抗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在组织郊游时,也把古诗诵读作为在郊外游戏的活动内容之一。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语文活动。①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平时也可以布置一些常规性的作业,如给爷爷、奶奶读报、写信等,鼓励学生与家长以及邻居交谈,谈历史、谈时事,谈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走遍中国”等一些电视节目,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在晨会课“谈天说地”栏目中与同学交流。

②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成果。学了《特殊的葬礼》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访问在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了解环保措施实施情况。

“教者有心,学者有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放性的语文活动,是持续语文学习兴趣的源泉,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得到了有效培养。

低年级课题组成员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识字资源,拓宽识字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了识字效率,为今后的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高年级课题组成员在阅读积累及习作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校园内还涌现了一大批 “读书之星”、“十佳小书法家”、“十佳小作家”学生近两年来发表的上百篇习作即将编册成书。

(三)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的建立,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让教师能有共同语言进行学习交流。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学习和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热情,极大地调动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积极性。

十、问题与启示:

1、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得到了许多启发,同时也引起了深深思考:兴趣是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束火炬,它可以照亮学生心扉,打开他们知识宝库乃至人生的大门。可是,这束火炬能燃烧多久?它的能量有多大?已经激发的兴趣会不会转瞬即逝?又该如何保持下来,并最终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长期的内在人生需求呢?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关注的话题。我们深知语文教育任重道远,仅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将继续努力,让语文为学生的生命打上亮丽的底色。

2、工作时间紧,查阅资料难。既要上课,又要研究课题,如何合理安排教学与科研,使两者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手段,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我们以后去探索。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

摘要:在积极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放到课改的首要位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成长的快乐?我们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

关键词:语文;兴趣;效率;主动

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足见,兴趣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习兴趣,并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进步教育学派的代表人杜威则提出了“兴趣中心论”。因此,语文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必须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发掘教材的美,灵活处理教材

语文教材与其它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语言都很规范、朴实、优美,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学生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即使低年级的词串识字编得也很有情趣美、意境美。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充分发掘出教材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带来的情感、语言、人文、交际等方面的怡悦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科书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载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文教材非常重要。模拟情境表演以及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等,由此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材的丰富性,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自主课堂,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自主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语文课堂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

(1)引而不发,激疑燃趣。

学新课时,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多装些问号。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课,揭题时,可以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头脑里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拉萨的天空?”老师在题目下画下一个问号。还有的学生问:“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又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老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告诉学生:“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从而激励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如湛蓝、神往等,教师先不作答,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去揣摩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习中的疑点不是马上解答,而是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去解疑,这就能够形成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

(2)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

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

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Powerpoint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

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3)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

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等形式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如: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们采用了:情景评价(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夸赞评价、幽默评价等。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

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

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

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四、开放语文活动空间,巩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语文活动。

①错别字大通缉逮捕行动。组织学生互查作业,发现错别字的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②开展学生百家小论坛,轮番上阵,可讲故事,可以演讲,朗读美文也行,目的是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是可以拿出来触摸享受的。

③定期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给学生搭起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表达读书感受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④开设“谈天说地”课。“谈天说地”课,内容天南地北,包罗万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的舞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习作动机,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⑤开展轰轰烈烈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沐浴醇厚的传统文化。诵读兴趣的培养与巩固,离不开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个人诵读才能展示,小组擂台赛,古诗童谣传唱,古诗积累本展览,师生对抗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在组织郊游时,也把古诗诵读作为在郊外游戏的活动内容之一。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语文活动。

①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平时也可以布置一些常规性的作业,如给爷爷、奶奶读报、写信等,鼓励学生与家长以及邻居交谈,谈历史、谈时事,谈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走遍中国”等一些电视节目,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在晨会课“谈天说地”栏目中与同学交流。

②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成果。学了《特殊的葬礼》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访问在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了解环保措施实施情况。

“教者有心,学者有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放性的语文活动,是持续语文学习兴趣的源泉,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力争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就会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朱秀芳等编 1986年人教出版社

2、《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柳树森主编 2001年襄樊教育版

3、《小学教育学》

叶立群主编 1989年人教出版社

4、《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民主主义与教学》,(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庆“六一”主持人台词下一篇:企业销售方式及渠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