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2024-06-21

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精选8篇)

1.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一

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是沟通两大洋和联系三大洲的海上枢纽,是我国海上石油和贸易的生命线。

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激增,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而进口原油的五分之四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船只总量的60%是我国船只,南沙群岛周边海域已经成为确保国家能源和贸易安全的生命线所在地。

南沙群岛扼两洋、制八方,前出大陆上千千米,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南沙是我国南部安全的重要屏障有效地控制南沙及其相关海域,能使我军防御纵深增大上千千米。这一宝贵的战略纵深,不但加大了我军海、空力量的回旋余地,而且对于我国抵御强敌战略空袭,掩护陆上兵力行动具有突出意义。

――南沙是制衡外来势力干预的要冲南海作为欧亚海上交通的重要环节,不仅对我国事关重大,也是我周边大国的重要贸易与能源通道。有效地控制南沙及其相关海域,能够提高综合威慑能力,把握战略主动权,可直接制约和影响国际海上石油生命

线,成为直接威胁外来势力的一柄利刃,还能够进一步威慑西方强国在南海周边地区的前沿存在。

――南沙是统一祖国之战的重要战场依托 台湾一旦发生危机或者战争,南沙不仅是直接阻止强敌军事干预力量的前沿,也是协助台海战场实施兵力输送、海上封锁、空中掩护和临检拿捕任务的重要依托。

南沙军事现状

菲律宾 菲律宾最早入侵南沙群岛,1948年开始,菲律宾多次组织“探险队”、“远征队”入侵南沙群岛进行侦察勘测活动。1970年,菲律宾公然派军队侵占了距其海岸最近的马欢岛、费信岛,至今已侵驻中业岛、司令礁等9个岛礁,驻军约100人,指挥部设在中业岛 在1970年以前,菲律宾从未在确定领土界限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提出对南沙群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要求,菲律宾国内法律中也未提及,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菲律宾共和国开始入侵并占据中国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并就此提出相关领土要求,均遭中方强烈反对”,“菲律宾占领中国南沙群岛一些岛礁及其相关行为构成了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照会还称,菲律宾所谓的“卡拉延群岛”是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起,南沙群岛及其附属岛屿就已经标注在中国地图上了。近日,菲律宾在斯普拉特利群岛的费信岛(菲称帕塔格岛 编者注)

上修建的第二座建筑即将竣工。修建该建筑是为了让保卫备受争议的领海的菲律宾部队躲避恶劣天气。

与此同时,菲武装部队正在热切期盼该国海军从美方购买的.“汉密尔顿”级军舰的到来。该舰昨天停靠夏威夷进行加油,而后会继续航行至马尼拉。

据菲律宾海军的工程兵旅说,海军第3机动工程兵营即将建设完成这座建筑。

一旦竣工,费信岛菲律宾军队在南海(菲称西菲律宾海 编者注)共占领了9个岛屿,该岛面积排名第6上的新建筑将与菲海军为驻守该地区军队所建设的另一个设施形成互补。 越南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越南就声称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它不仅发表相关的声明宣称对其拥有合法性,而且还不时侵占岛屿。1978年,越南正式声明对我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称为越南的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1979年9月,越南发表了题为“越南对黄沙和长沙两群岛主权”的白皮书。1993年,越南占领南沙岛礁24个,守军600人;,越南又占据27个岛礁,守军增至人,它也成为侵占我国南沙群岛最多的国家。 据8月1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越南试图将第三国拉入南海争端抗衡中国的行动越来越直接。美国杂志《世界政治评论》网站7月29日发文称,尽管不少人认

为这个“第三国”是美国,但现在看来是印度。在近期访问印度时,越南海军总司令阮文献再次邀请印度在越南芽庄港永久驻留,印度积极回应。印度还将为越南建设大型船舰、出口导弹,并对越南军队信息化提供IT南海对中国的重要战略意义技术支持。评论称,和越南的合作不仅将增加印度“向东看”政策中的军事比重,同时也象征着印度在南亚更加卖力地抗衡中国。

马来西亚

1970年,马来西亚在菲律宾、越南等国扩张行径的影响下,开始入侵南沙群岛南部海区进行钻探活动。1977年开始派舰船入侵南沙群岛南部海区,先后对弹丸礁等10余个礁滩树立“主权标志”,1983年,先后派兵侵占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光星仔礁、南海礁等5个礁滩,驻军120多人,指挥部设在弹丸礁。 9月15日,马来西亚海军“KD Pari”号巡逻艇在南沙群岛弹丸礁(马来西亚方面称为拉央拉央岛)海域追逐一艘中国护卫舰时发生技术故障,船轴脱落导致主船舱进水,险些沉没。报道称,马来西亚海军参谋长丹斯里阿都阿兹向《新海峡时报》证实,该军舰当时正在追逐一艘疑似挂着中国旗帜的护卫舰。

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南海是希望之海,无论经济与军事意义都非同小可,但从现实情况分析,解决南沙问题仍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

2.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二

一、国际战略联盟概述

国际上对“战略联盟”的讨论沸沸扬扬,但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如此,对国际战略联盟的定义也并无本质上的差异。综合各家之言,笔者认为:国际战略联盟是两个(或更多)国家的两个(或更多)企业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而组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性利益共同体。

国际上,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各家对国际战略联盟分类有不同的看法。从本文章内容出发考虑,采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分类方式,将国际战略联盟形式分为“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两种。

“纵向联盟”是基于价值链理论和专业化分工的联盟形式。联盟方之间是价值链不同环节的生产商/供应商,为了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和最佳规模经济效应,而选择将本企业不具备优势的环节与其他具备该环节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组成联盟,以便集中资源、进行专业化生产,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由于联盟双方并非市场上的直接竞争者,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纵向联系,其侧重点是相互之间的合作共赢,是一种较为长期的战略联盟。

“横向联盟”的联盟方在价值链上相同环节进行联合,联盟方相互之间在市场上有直接、正面的竞争。双方(或多方)出于某一目的而进行合作,一旦该目的达成后,联盟立即解散,联盟方立即恢复竞争对手的身份,其侧重点是相互之间的合作竞争,是一种较为短期的战略联盟。

二、中国企业的现状

分析一国企业的现状,应综合分析该国国家特定优势和该国企业特定优势。利用以下矩阵组合进行分析,显而易见,中国企业处于矩阵中2的位置,即具有较高的国家特定优势,但企业特定优势较低。

我国企业目前具备以下优势: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国家经济支持和政策引导及优惠、劳动力结构和成本优势、传统产业成熟,生产能力强、具备良好的模仿能力和一定的创造性、新一代企业家的国际化愿望强烈。而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与时具进的“合竞”观念、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规模劣势、缺乏全球战略意识,较少利用国外生产要素。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机遇、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把握国内市场带来的机遇、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也面临许多挑战,诸如: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国际市场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总之,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较为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强大的模仿能力,然而中国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学习意识和核心竞争力。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战略联盟形式是中国企业扬长避短,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中国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现状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盟主要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中国企业的国际战略联盟意识相对薄弱,我国企业参与的国际战略联盟大多属于“纵向联盟”形式,中方企业作为外国公司某一中间环节的生产商出现,为其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提供可能,并且,中方企业参与的环节大多是产业链下游环节。

2.不同行业的企业参与国际战略联盟程度和形式不同。在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导致合作程度高的IT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型是主要是横向联盟。而在传统行业里,联盟往往是纵向型。

3.中国企业对国际战略联盟的“战略性”的认识普遍不够,目前,中国企业的主要成长方式仍然是以内部扩张为基础。因此,相对其他国家,中国企业国际战略联盟参与度较低。

4.产权问题和文化冲突仍然是阻碍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的最大障碍。产权不清,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分,以及相互割裂的企业文化是阻碍企业顺利结成国际战略联盟的绊脚石。

综上,中国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联盟结构以“纵向联盟”为主,“横向联盟”缺乏。

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1.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抢占有利地位,改变“世界工厂”现实的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被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以致现阶段,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处于较低层次,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世界工厂”存在的。长此以往将非常不利于中国优秀企业的成长,妨碍产业结构升级,阻碍国民经济增长。只有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抢占有利地位,才能改变我国“世界工厂”的处境。对于现阶段的大部分中国企业而言,独立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必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生存威胁,因此,有必要借助联盟作为自己主动出击的有利方式。

2.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学习能力,改进生产和管理技术的需要。

目前为止,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尚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模式探讨的重视和积极性,因此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战略策略和管理体系。在联盟的过程中,通过直接的接触,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能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联盟形式能为企业学习提供有效的平台,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供条件。通过员工之间的经验交流更能促进隐性知识的扩散。

3. 新一轮经济危机背景下,“团团抱”过冬的需要。

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为降低风险,保存实力以应对不利情况的发生,世界各国企业纷纷采取合作经营或开发的形式,“团团抱”以度过此次经济危机,以蓄积实力,在经济复苏时,以最快速度抢占市场份额。

4. 中国经济转型,“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改变的需要。

面对新的更激烈的市场淘汰赛,只有那些掌握有“核心技术”,具备创新实力的企业才能赢得胜利。然而,“以市场换技术”必然是换不到核心技术的。与优秀的跨国公司组成战略联盟有利于培育我国企业开发先进技术的能力。如前所述,为尽量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或尽可能利用中国资源,跨国公司不得不选择性的拿出部分最先进的技术来与我方共享,或共同研发。在这过程中,中方有机会零距离的接触国外先进技术和优秀管理模式,能将技术和知识外溢效应发挥到最大功效,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吸收。

5. 克服长期吸引外资造成的经济结构性失衡的需要。

我国利用FDI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方式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四方面存在结构性失衡。首先,外商独资的比例上升,阻碍了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增加潜在的产业安全威胁,其次,FDI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分布及不均衡。再次,我国吸引FDI方式主要通过非市场化的政策激励和限制,阻碍了市场化的正常进程。国际战略联盟的选择所受的限制因素较少,不受地域限制,各地区均能有效利用联盟以提高竞争力。并且,国际联盟的形式能有效提高中国企业在自己无法独立从事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参与率,提高在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从而降低外商独资带来的潜在威胁。

6.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时间短,经验明显不足,所需人才奇缺,对其他国家国情和相关法规了解不全面、不真实。跨国投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体制不顺、缺乏竞争优势、资产流失等诸多的限制因素。

而采用国际战略联盟的形式的优点之一是,借助联盟企业在东道国的地主优势,获取全面的准确的信息,迅速融入东道国市场,在其帮助下,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提高竞争力。

五、中国企业利用国际战略联盟的发展建议

综合上文对中国企业的SWOT分析及中方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现状和必要性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应保持“纵向联盟”的参与,并且向产业链更上游环节发展,同时积极开拓和发展“横向联盟”,原因如下:

1.“纵向联盟”为主的局面。

国际战略联盟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存在确实的必要性。横向联盟企业双方往往是实力相当的,而现阶段,大部分中国企业尚且不具备与外国优秀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力,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仍将作为跨国公司产业链的一环参与国际战略联盟。

2.“纵向联盟”存在的必要性。

如上所诉,以实力而言,中方企业在一段时期内只能作为价值链的一环。然而,在纵向联盟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获益许多。主要是规模经济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企业规模扩大提供支持。如下图浴盆效应所示:企业应可能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达到谷底,即到达平均成本最低的生产规模。此时获得的收益最大。

其次是获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为了使中方企业更好的为其服务,外商必定会拿出先进的技术以提高中方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再次是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良好运行。

3. 争取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的重要性。

郎咸平先生的产业链的理论说明“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而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远大于制造加工的利润。”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向上游发展的必要性。

4. 提高“横向联盟”参与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面临激烈国际竞争的惟一出路,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与直接竞争对手的联盟,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原因如下:(1)了解尖端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时掌握可以引导市场发展的技术。“横向联盟”主要是为了开发新的技术,攻克技术难关而形成的暂时性的合作。通过参与高新技术的研发可以及时了解其发展方向,并在第一时间掌握技术,实现第一时间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可能。(2)与竞争对手“亲密接触”。“横向联盟”企业双方(或多方)是在本领域最具有竞争力的对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通过了解最大的竞争对手,必然能降低未来竞争中的不确定性,使自己在双方对抗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通过接触,可以了解对手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发展方向、优势和劣势,同时,通过双方研发人员的交流,可能获取更多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往往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3)优势互补。“横向联盟”双方(或多方)作为同一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必然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如果实现这些优势互补,企业必将更加强大,并可能激发出自身新的竞争优势。优势互补主要包括:技术互补、资源配置互补、信息互补、市场互补。

六、总结

国际战略联盟作为介于市场与企业内部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兼具了外部市场交易灵活的特性和内部化的稳定性,其松散的组织形式可以让企业保持灵活,以适应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

考虑到自身现状和发展需要,中国企业应在保持和扩大现阶段“纵向联盟”,并且力争在纵向联盟中向价值链上游发展,与此同时,以学习为目的,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学习为目的,更积极的参与“横向联盟”,以塑造并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要着眼于从低级形态的合作向更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全球战略意义)的高级形态的联盟转变,努力创造出自身竞争优势,从单向的技术、设备、资金的吸入逐步转向双向、多向的知识和技术流动,从经营能力,经营资源的不均衡向均衡的转变。

摘要:自1979年汽车巨头美国福特和日本马自达“联姻”,首创性地组成国际战略联盟以来,国际战略联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联盟合作的高潮。各领域的企业纷纷“牵手”,并且大多的联盟企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为此,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国际战略联盟这一兼具竞争与合作的新型组织及中国企业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如何利用国际战略联盟模式实现国际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战略联盟,中国企业,国际化,竞争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林季红.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与并购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P44

[2]李蕾.中国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构建模式.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10期P32

[3]宋榕.从国际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谈其规划风险.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9期P8

[4]杨小川.关于跨国战略联盟研究的几个问题.亚太经济,2000年第1期

[5]彭灿.基于国际战略联盟的模仿创新:我国优秀企业实现创新模式进化的一条捷径.科研管理,2006年3月P23

[6]申健.跨国经营中的战略联盟.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7期P41

[7]杨小川,禹来.跨国战略联盟及其理论解释.南方经济,1999年第7期P60

3.海洋开发对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 篇三

21世纪被称之为“海洋的世纪”,这意味着海洋的地位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海洋开发已经成为当前任何一个拥有海洋资源的民族国家在确立国家发展战略上的重中之重。中国是一个沿海大国,拥有沿海海域总面积473平方公里,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公里的岛屿海岸线。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域横跨38个纬度,3个气候带,拥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错综复杂,各类海洋资源极为丰富。与此同时,因为历史、政治等缘故,大多数海洋资源,尤其是海洋能源的开发远远不足,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等状况,海洋开发对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与以往的海洋开发相比,21世纪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活动将因技术、环境变迁、人类意识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其特有的发展趋势,如海洋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海洋开发的国际合作将成为主流;海洋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等等。正是清楚认识到了这些趋势,中国政府才将海洋开发确定为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已经将所有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竞争体系中,而竞争的主体就是各个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同时,几百年的工业化生产已经使得许多人类生存必需的陆地资源面临枯竭,新的发展空间不仅是每一个民族国家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国家生存资源危机的出路。就当前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言,新的出路除了向太空发展之外,就是海洋开发。太空科技目前是整个人类最尖端的科技,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巨额的投资和大量的积累,同时它的实际应用价值的体现也需要相当一段时期。相对而言,人类不仅掌握了很多的海洋开发所需要的科技,而且实践经验也有很多的积累。从最近一两百年的世界发展史来看,凡是最先注重海洋开发的国家,都成了当时的世界强国。

21世纪中国要实现海洋强国,就必须将海洋开发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国家发展战略是指针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所进行的全局谋划。它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方针,也是一个国家能够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导向。历史上西方强国在近现代的崛起主要就是通过控制海洋来实现的,而导致中国近现代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因此,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再次希望通过海洋开发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时,中国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将海洋开发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各个构成部分之中,以实现国家的海洋强国之梦。具体而言,海洋开发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洋开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国的实践证明,世界上没有最好,也没有唯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最适宜的模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只要依据该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的制定才是最适宜的。并且,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中心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要更多地与其他重要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总体而言,源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其他发展战略制定的指导方针和重要依据。从宽泛的意义来说,跟经济紧密相关的区域、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规划实质是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载体。

鉴于此,从当前中国面临的发展形势来看,中国要成为一个大国,其理想的经济发展战略至少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改变原来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模式。从20世纪后期国际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结合当前形势所确定的国家发展纲领来看,陆地资源已经频临耗竭,而外太空领域的资源开发受制于科技的进步,只有占地球大部分面积的海洋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人类也掌握了相应的开发技术。所以,加大海洋开发力度无疑是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亮点之一,而完善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应该是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海洋开发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性保证

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开发海洋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度达到了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构想,先后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海洋开发的步伐,我国海洋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

海洋开发是缓解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枯竭等环境危机的战略性需求。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陆地资源显得越来越有限和稀缺,人类已经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矿产等资源。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约是全球农产品产量的1000倍。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预测储量有1.4万亿吨。广袤的海底还蕴藏着多种陆地战略性替代矿产。

海洋开发是缓解当前世界性就业压力的战略性举措。海洋开发与利用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海洋产业群,吸引了大量的人员就业。以我国为例,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就业。《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70万人。

海洋开发是促进世界经济自由化的战略性部署

nlc202309051112

当前世界经济的自由化发展趋势实质就是世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如WTO(世界贸易组织)和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因此,海洋开发对促进世界经济的自由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海洋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在船舶、潜水器等运载工具的基础上,海水就成了一种交通介质。海洋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海上航道是天赐之物,无需耗费巨资建造和维修就可以进行洲际运输,环球航行。人类的发展史已经表明,海洋是重要的国际交往与文化交流的通道,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海洋开发对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里,人口向沿海的城市流动趋势变得更加明显。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以14个沿海城市为窗口,现在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成为了沿海各省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集中的区域。因此,海洋开发不仅仅涉及到沿海区域,也涉及到沿海区域和内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从中国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这与中国加强海洋港口建设,促进海外贸易等海洋开发措施是紧密相关的。中西部地区则因地理位置所限,在发展时间、条件、意识等各个方面都要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不是限制东部的发展来实现区域间的均衡,而应该通过保持东部的发展优势来带动中西部的发展。这一点在中国最近十几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中得到了证明。要缩小东部对中西部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同时又要保持东部的发展优势,就必须加大海洋开发力度,从广阔的海洋中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

海洋开发是沿海区域确保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洋开发与利用大大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使沿海地区成为人口集中、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地区,许多沿海城市已经成为重要的海港和物流中心,如上海、青岛、深圳等沿海城市。但是,目前沿海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资源的供给上主要还是依赖内陆输入,这种状态在内陆资源日益耗竭情况下必然会妨碍沿海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沿海区域要到更广阔的海洋中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

海洋开发是协调区域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区域社会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区域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的循环,即资金、资源和人口越集聚东部,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差距越大,资金、资源和人口就越往东部集聚。所以,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除了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之外,开辟新的生产和消费场所以引导资金和人口的转移就显得非常必要。显然,海洋开发不仅为资金转移提供了新的空间,也为开采新资源发现了新的场所。因此,海洋开发不仅缓解了东部人口拥挤等问题,也缓解了中西部的资源开采和运输压力,为中西部的发展留下了更多的基础。

海洋开发对科技发展的战略意义

科技发展战略是指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针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和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所作出的重大的全局性谋划。中国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历,充分验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

从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海洋科学技术能力是参与世界海洋竞争的关键。当前整个世界高速发展的海洋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表明,掌握先进海洋技术的强国在解决国内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生态恶化、能源耗竭等问题上明显要优于其他拥有同类问题的国家。中国的海洋科学技术虽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整体上远远落后于其他海洋强国。在海洋能源探测和利用、海水及各种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的探测和开发、海洋技术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中国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些海洋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国家的生产力,改变中国现有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

海洋开发是新型科技发展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地球系统”思想的形成,地球系统科学成为最前端的科学。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就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之一。显然,作为地球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必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作为总体上一直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中国,要想在世界科技领先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从这种新型科技发展领域入手。

海洋开发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实践的重要途径

太空和海洋是21世纪人类新拓展的发展空间和重要资源。相比于太空开发,海洋开发更具有操作性。更重要的是,海洋领域拥有广阔的未开发空间和资源。单就深海领域而言,那里不仅存在广阔的处女地,而且许多新的生物资源和能源都有待人们去发掘。这些海洋开发活动将会直接缓解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等困境。因此,“海洋科学技术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科技领域之一”。海洋开发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指导,但科技的创新能力也需要依赖海洋开发来检验。

海洋开发对能源发展的战略意义

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资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其中,石油自工业化进展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主导能源的地位,这个时代也被称之为“石油时代”。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长期的能源供应保障,是一个国家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物质基础。然而,正如石油输出国组织前主席谢克·亚曼尼所预测的那样:“石器时代没有因缺乏石头终结,石油时代将在世界耗尽石油很久之前终结”。寻求石油的新来源或者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为确保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耗国。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中国的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首先,在资源赋存上,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其次,在能源消费上,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不均衡状态不仅加大了能源资源的开发难度,而且增加了能源的运输和利用成本。要转变当前中西部能源东部化的状况,就必须大力开发海洋能源。

nlc202309051112

海洋开发是缓解陆地能源危机的战略需求

广阔的海底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世界各国早已经将海洋油气资源开采作为确保能源发展的重要举措。就全世界范围来看,海洋石油的产量增长远远快于陆地石油。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间,全球在海上开采石油的国家就从12个增加到了40个。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最后5年,英国政府对北海油田的总投资为233亿英镑,使得海洋石油产值在海洋产业年产总值中占据20%左右。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海洋能源开发严重不足,但同时也预示着中国在这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海洋开发是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的战略举措

从已有的统计信息资料来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确保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广阔海域中所蕴藏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以及潮汐、波浪、潮流、温差等可再生能源必然会成为21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的首要选择。

海洋开发对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意义

中国人的海权意识一直就很薄弱。在明清之前,中国内陆的丰富资源足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政治的缘故,“闭关锁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完全给压制了。中日甲午战争应该是中国人首次意识到海军对于确保海权的重要性。这种薄弱的意识使得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中国,在海洋开发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日益严峻的问题,如海洋资源被掠夺、海洋开发被阻扰、南海的海域被分割、一些岛屿被侵占,以及其他海洋强国凭借其海权的强势对中国国家安全等构成的系列挑战,等等。

当前中国对海洋权力追求还只停留于捍卫合法的海洋权利。有人认为,中国海权是指“对本国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的实际管辖和控制能力,在受到他国武力攻击或别国在本国海域内违反国际法及本国法律时拥有反击能力”,以及“具有公海自由航行、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权力等”。显然,由于中国海上力量的薄弱,这些权力很多都未能得到保障。

因此,海洋开发对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洋开发是国人海权意识觉醒并得以普及的主要驱动力。“海权与一个国家经济利益的关系首先体现在海洋资源对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海洋开发主要就是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国人的海权意识必然会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而普及并深化。

海洋开发为增强中国海权维护力量提供了基本保障

尽管美国人马汉认为影响海权的6大要素是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素质和政府性质,但是,这6个要素在海权上的实质体现仍然是海军力量。海军力量的强大必然基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海洋开发是中国实现“海洋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当前许多海洋权益受到侵害,就是因为我们的海上力量还很薄弱。能够确保的海洋权益多停留于主权范围,甚至还有一些主权范围的权益也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如台海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海洋权益问题。所以,中国海军作为中国海洋军事力量的主干,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海洋开发是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海洋开发的顺利进行,而海洋开发的结果是海洋权益得以维护的实际体现。制海权对于近现代大国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维护海洋权益只是获得制海权的第一步。中国要走海洋强国之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已经因为明清的“闭关锁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错过了近现代的海洋开发浪潮,如果我们再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纠结于国家内部的争论,这就必然使中国再次错过世界性的海洋开发浪潮。

海洋开发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但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目前面临着两个关键性的先天不足。首先,海洋开发的起步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海洋强国。不说公元1500年之后的历史,单就20世纪而言,其他海洋强国早在60年代就已经纷纷制定并实施了该国的海洋开发战略。中国直到20世纪末期才开始意识到海洋开发的重要性。其次,中国海洋开发面临着周边邻海国的重重阻碍。这些阻碍主要是源于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所遗留的海域主权争端问题。现实中,这些争端使得中国无法自由地在本国海域中进行各种开发活动。鉴于此,实现未来海洋强国的中国海洋开发战略设定必须先要克服这两个困难,再依据中国发展的国情做出具体的架构。就具体的战略内容而言,要实现海洋开发的战略意义,在海洋开发战略设计上就必须做到:战略指导思想的政治性;战略目标的全局性;战略重点的针对性;战略措施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确保战略实施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实现战略意义去展开,从而真正实现海洋强国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4.朝鲜半岛事件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 篇四

朝鲜半岛事件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金氏家族对朝鲜的控制日益加强,朝鲜问题不断升级,特别是自金正恩执掌军权以来,朝鲜彻底不受中国掌控,越发令人不能揣测。

关键词:朝鲜-韩国 半岛和平中国 学习经验

朝鲜半岛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半岛局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朝鲜半岛是全球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2010年的天安舰事件还未停息,紧接着又爆发了朝韩炮击事件等等,而一直以来的朝鲜核问题更是加剧了半岛双边的紧张局势;2013年2月12日10时57分,朝鲜在咸境北道吉州郡丰溪里核试验场成功的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并发表谈话称,朝鲜的第三次核试验是应对美国敌视朝鲜行径而断然采取的“自卫措施”,从而令这一地区再次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中国等邻国对此问题深表忧虑,中国积极斡旋当事两国及美、日、俄再次举行朝核六方会谈,可见朝核问题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朝鲜半岛是打开东北亚战略格局的“钥匙”,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最敏感、最复杂的热点问题,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不但关乎东北亚、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朝鲜半岛问题“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究其根本,历史原因是民族问题,根本原因是朝核问题,直接原因是“天安号事件”、“炮战”等几个突发事件所致。朝鲜半岛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半岛局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朝鲜半岛是全球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2010年的天安舰事件还未停息,紧接着又爆发了朝韩炮击事件等等,而一直以来的朝鲜核问题更是加剧了半岛双边的紧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形式与政策课论文

张局势;2013年2月12日10时57分,朝鲜在咸境北道吉州郡丰溪里核试验场成功的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并发表谈话称,朝鲜的第三次核试验是应对美国敌视朝鲜行径而断然采取的“自卫措施”,从而令这一地区再次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中国等邻国对此问题深表忧虑,中国积极斡旋当事两国及美、日、俄再次举行朝核六方会谈,可见朝核问题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朝鲜半岛是打开东北亚战略格局的“钥匙”,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最敏感、最复杂的热点问题,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不但关乎东北亚、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朝鲜半岛问题“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究其根本,历史原因是民族问题,根本原因是朝核问题,直接原因是“天安号事件”、“炮战”等几个突发事件所致

(一)我认为:朝核试验对半岛和周边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朝鲜不顾国际社会谴责,2006年9月、2009年5月2013年2月成功进行了三次核试验,使其成为全世界八个有核国家之一,对本来就脆弱的半岛局势产生了消极影响。至 2003年1月,条约缔约国共有189个。为了履行这个条约,许多国家根本就不做生产核武器的打算,有的国家有生产条件也放弃了生产计划,有几个国家背地里小动作地搞,美国等国就进行核查。20世纪90年代,美国卫星资料分析朝鲜在研制原子弹,后来六方会谈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生产,朝鲜表面同意,但回去接着搞。美国在同朝鲜谈判的时候,朝鲜说美国在韩国部署针对朝鲜的核武器,他们研究核武器是为了自卫。因此,美国在1991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形式与政策课论文

年撤走了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美国撤了朝鲜还接着整搞,美国就说朝鲜、伊朗、伊拉克是邪恶轴心国,不排除对他们使用核武器打击;朝鲜讨价还价,美国又说邪恶轴心没有朝鲜。中国自然也不同意朝鲜搞原子弹,既劝说又援助,各国正在做工作期间,朝鲜公然三次宣布核试验成功。受到威胁的首先是韩国,然后是中国、日本、俄罗斯等。朝鲜就这样背不扩散核武器近40年的世界潮流行动,使半岛局势进入紧张状态。

(二)我对天安号事件的认识与了解

2010年3月26日晚,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它的西部海域值勤时因发生爆炸而沉没,舰上104名官兵中仅有58人生还。韩国打捞人员4月15日和24日先后将“天安”号舰尾和舰首打捞出水,并在舰内发现40具船员遗体,还有6人失踪。事件发生后,韩国政府表示,将客观、科学、彻底地查明“天安”号事故的真相,追究相关责任。韩国于2010年5月20日正式发表的有关事件原因调查结论显示,综合各种证据来看,“天安”号是受到朝鲜小型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而沉没的。朝鲜说不是他们所为,后来进一步调查也不能确定是朝鲜干的,到现在事故的真正原因还是不能落实。但由于怀疑和被怀疑加重了双方的敌对情绪,从而加重了半岛的紧张局势。

(三)我眼中的朝韩炮战使半岛局势恶化情况

2010年11月23日下午2时34分开始,在位于朝鲜半岛西部海域的延坪岛附近,朝鲜和韩国发生了相互炮击事件。媒体报道此次相互炮击造成韩国方面2死16伤,延坪岛部分建筑被击中起火。朝鲜方 面发射了200余发炮弹,韩国方面则还击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形式与政策课论文

了80余发。双方事后都发表声明,指责是对方挑起此次交火。朝韩炮战直接起因,是韩国方面22日开启为期8天的护国军事演习,这一军事演习遭到了朝鲜方面的严正抗议。炮击事件的发生,或许正是朝鲜方面的一种抗击态度。2010年是朝鲜半岛安全最为敏感的时刻。天安舰事件使得朝韩双方的安全信任降到了最低点。冰点之下,很多偶发性的 事件常常会成为恶化因素。美韩双方的频繁军演,又增添了朝鲜的不安全感。炮击事件发生之后,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我国安全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外交部多次对朝韩炮击事件表示忧虑,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四)我对朝核危机的理解以及其对中国的巨大冲击

朝鲜半岛问题的产生不仅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还在于它南北分裂的特殊状态。朝鲜半岛是美、日、俄、中等四大国的利益交汇处。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四大国各自的利益不尽相同。朝鲜半岛的分裂是冷战时期人为的产物。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在50多年的分裂状态下有过缓和期和矛盾尖锐时期。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在分裂的状态、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互相敌视等情况下在短时期内很难实现和平统一。但作为同一民族的两个国家人民都渴望统一。因此,朝鲜半岛的统一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朝鲜半岛的统一路程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道路。从目前的朝鲜半岛局势发展情况来看,围绕朝鲜三次核试(2006年、2009年、2013年),朝鲜和美国、日本、韩国矛盾尖锐,也与中国和俄罗斯存在很大的分歧。自冷战结束后,朝鲜与前苏联和中国的同盟关系被解体,反而美国则加强了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形式与政策课论文

与日本和韩国的同盟关系。朝鲜成为了在东北亚区域内独自承受来自美日、美韩同盟压力的“缓冲地带”。从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动机来分析看,朝鲜主张为了防御来自美国的核威慑,保护本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而研发核武器的。

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不利影响巨大、直接、危险。由于《中朝友好互助条约》的存在,现在中朝关系是巩固和发展的友好合作关系,叫做“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从1949年起,中国给予朝鲜巨大援助,先是抗美援朝,后是和平年代的物资援助。中国跟朝鲜是近邻,唇亡齿寒!而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对中国的重要性来说是近乎常识性问题。这明了朝鲜半岛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意义。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甚至是军事安全。不支持朝鲜,朝鲜可能被南韩统一过去,等于美国的军事基地可以摆在鸭绿江边,对中国的威胁太大,朝鲜对中国的战略地位不可估量,所以中国应该支持朝鲜。而美国的全球策略往往是避开大国,对较弱小国家下手,对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说打就打,基本手段是打服一个地方,扶植一个政权,然后从中获得经济、军事利益。伊拉克安排完了,美军就要撤走了;阿富汗也是一天都不想多呆。美国当年打朝鲜、越南可是没打赢,对越南打了15年,苏联这个后台也没出现在前台。现在美国也不可能与中国开战,打完 中国它不但要倒退100年,在中国也根本站不住脚。要占领一个国家,最大的障碍是民族仇恨,这是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仇恨,是可以一代代延续的仇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形式与政策课论文

恨,是活着就不能忘记的仇恨,这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难征服的力量!

我们应该从正常的国家关系以及人道主义出发,对朝鲜可以支援粮食,可以在外贸上给予优惠。我们中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有4000多万,比朝鲜人口多1倍,我们需要加快建设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民生问题。有人说:我们与朝鲜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美国,而且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我们认真分析与美国为敌的萨达姆、拉登、塔利班等都是些什么? 独裁极权政府、恐怖组织,自绝于人类文明的一伙和代表,我们不能与他们为伍。我们没必要也不是有意以哪个国家为敌,而是在国际事务中,要通过政府外交、经济合作、军事交流等解决矛盾和争端,走我们自己发展的路。所以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继续在各国之间积极斡旋,为避免局势失控作出不懈的努力,应积极提出应对朝鲜半岛局势演变的政策,为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促进全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在自身内部积极调整政策,作好战略部署,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五)总结与论述

5.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五

2016年1月6日,朝鲜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事后,朝鲜官方宣布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朝鲜的核试验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担忧。联合国安理会随后强烈谴责朝鲜进行核试验,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都强烈地表达了谴责,中国政府表示,这次朝鲜进行核试验,中方事先一无所知,对朝鲜核试验表示坚决反对。

朝鲜这次的氢弹试验,说明各国特别是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并未使朝鲜半岛上的局势得到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许多中国的民众甚至某些专家来说,朝鲜拥有强大的核武器,就象邻居有了枪支、匕首,感情上难以接受,甚至有人认为,民不聊生还搞核武器,朝鲜应该受到中国的制裁。但是这种简单的、感觉上的判断往往充满了偏见和无知,如果没有深入研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经验、民族心理和现实状态,分析造成朝鲜问题深层次的根源,甚至对朝鲜人民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充满轻视,中国的朝鲜政策依然会遭受失败,甚至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讨论朝鲜问题的由来,朝鲜问题主要利益方的立场以及朝鲜社会性质、现状和演变,对中国的朝鲜政策提出建议。相关专题:[朝鲜氢弹试验成功]

一、朝鲜问题的由来 1.朝鲜半岛的分裂 朝鲜问题的产生要上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5年2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中达成秘密协议,决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出兵朝鲜半岛对日作战,由苏联红军占领朝鲜半岛北部,美国军队则进驻半岛南部。1945年8月15日,在半岛实行36年殖民统治的日本宣布投降。此后3年期间,南北双方试图建立一个统一政府,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但在当时这一愿望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南北双方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分别于1948年8月和9月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称为朝鲜),使朝鲜半岛的分裂成了现实。1950年6月25日,试图以武力统一半岛的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朝鲜占有极大优势,几乎统一朝鲜半岛,但是后来由于美国的介入,导致朝鲜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未能实现。在中苏的支持下,南北朝鲜以三八线为界进行拉锯战,最终交战双方在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议,这就使三八线成为朝鲜半岛的军事分界线,成为朝鲜半岛南北方人民不可逾越的鸿沟。

2.冷战期间南北朝鲜的对峙

停战协定的签署,并不意味着南北双方进入和平状态,只是说明双方战争暂停,严格意义上说,至今朝鲜战争并未结束。由于冷战期间,南北朝鲜分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南北朝鲜本身并不能独立地决定是否继续战争,所以在外部势力的影响下,南北朝鲜只能处于一种对立的、准和平相处状态。这一阶段,朝鲜进一步巩固了政权,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其他国家的支持下,朝鲜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各方面的水平远高于韩国;而韩国这时军人独裁政权逐步瓦解,为后来韩国的民主化提供了条件。南北朝鲜对峙期间,双方实际上处于停战但社会发展竞赛阶段。3.冷战后南北朝鲜和平统一和朝鲜的核试验

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集团瓦解,朝鲜可以进行贸易以及获取经济支持的渠道近乎枯竭,这就使朝鲜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进入了“苦难行军”的状态。同时由于俄罗斯和中国分别承认韩国,而美国却不承认朝鲜,朝鲜在国际上难以在政治上得到有力盟友的支持,而韩国则处于美、日、韩铁三角中。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开始提出了和平统一朝鲜的建议,而韩国由于民主政府的出现,也出现了统一呼声,南北双方都开始采取一定的缓和措施。但是由于美国政府拒绝朝鲜提出的把停战协定换成和平协定的主张,迟迟不承认朝鲜政权的合法性,不承诺保证朝鲜的安全,南北朝鲜的统一一直处于一波三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发展核武器,2006年10月9日上午10点36分左右,朝鲜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这就使朝鲜问题进一步复杂化,2016年1月6日朝鲜的氢弹试验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美国对朝鲜的仇视政策及其目的 1.美国对朝鲜的仇视政策

众所周知,美国长期把朝鲜列为 “邪恶轴心”,是“非法政权”,甚至不愿单独同朝打交道,认为美同朝直接对话会抬高朝鲜的国际地位,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朝鲜政权的合法性。美国长期执行对朝鲜的仇视政策,通过军事压迫、经济封锁制裁、和平诱骗乃至妖魔化宣传等一整套政策来对付朝鲜。政策一:军事压迫

以武力威胁是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最根本的选项,从朝鲜立国以来,美国从未停止对朝鲜的军事干涉、武力威胁乃至核讹诈。

冷战结束后,驻韩美军就开始制订所谓“对朝鲜威慑和战争计划”,强调应该首先对朝鲜进行威慑,如果达不到解除朝鲜武装的目的,那么盟军就应该协同作战,对朝鲜施加压力;小布什当政时,美国国防部曾经发出“不惜(对伊拉克和朝鲜)同时打两场战争”的威胁,建议对朝鲜动用武力可采用“包括在伊拉克、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中进行的那种高性能轰炸在内”;为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美军各种侦察机长期侵入朝鲜东部领海上空活动,一个月可达数百次之多,同时美国以游客、调查团等名义派遣各种间谍,刺探朝鲜的军事情报;长期以来美国积极部署各种先进武器如爱国者反导弹系统,“阿帕奇”式攻击直升机,改装的激光制导炸弹,以及轮防作战部队装备的各种新型坦克和作战车辆,甚至调动F-117隐形战斗机。2002年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核态势评估》透露把朝鲜作为首要目标,研制穿透深层隧道和朝鲜军方坚固的炮兵阵地的战术核武器,并把美国的核威慑可以看作是“先发制人”的手段,美军一直坚持将朝鲜与美国武器代差应保持至20—30年。因此对朝鲜进行武力威胁、核讹诈甚至准备战争是美军的长期计划。

为了提高驻韩美军和韩国军队的作战能力,驻韩美军和韩国军队常年进行各种演习,例如驻韩美军和韩国军队“秃鹫”联合演习始于1961年,是美韩两国之间最大规模的战场训练演习;而“阿尔索伊”演习始于1994年,原为计算机模拟指挥演习,也是美韩7大联合军事演习之一。另外美日两国还不断加强军事同盟,针对朝鲜开展各种战争的准备。早在1997年9月推出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就为日美相互利用,联合干预朝鲜事务大开了绿灯,从此日本海上自卫队同美国海军也长期进行联合演习,积极为战争做准备。由于日美韩“铁三角”在军事上的长期合作和演习,对朝鲜构成了极大的压力;这些演习的时间往往选在春耕或者秋收时节,故意扰乱朝鲜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使朝鲜常年处于“被贼惦记着”“被强盗骚扰着”的状态。应该指出,美国为首的演习是进攻性质的,演习除了妄图显示武力使朝鲜屈服的目的外,还带有测试朝鲜对演习的反应,寻找朝鲜防御软肋,使朝鲜军民疲于奔命或者对“日常演习”习以为常的目的,一旦朝鲜略有示弱,在其他条件成熟条件下,美国就会象寓言中狼和小羊的故事一样,以朝鲜先发起挑衅为借口,将日常演习变成突然袭击,使朝鲜放不胜防。

所以美国的军事压迫不但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而且有“战而灭其国”的现实可能,美国对朝鲜有充分的战与不战的两手准备。正因为如此,战争的阴云笼罩实际上一直笼罩在朝鲜的头上。政策二:外交进攻和欺骗宣传

虽然美国把朝鲜进行军事压迫作为基本手段,但并不单纯依赖武力,美国还娴熟地使用了 “伐交”的策略。例如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曾签署了 “总统密令”,指责朝鲜“正在积极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远程导弹,作为胁迫美国及盟国的手段”,实际上美国在寻找类似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样的借口;另外美国积极和俄罗斯、中国沟通,妄图在在联合国框架内谴责朝鲜核武器计划;为了取得“道义”上的主导权,美国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甚至政府要员也频频发表讲话,对朝鲜进行妖魔化,这包括朝鲜领导人“生活糜烂”“杀人不眨眼”,朝鲜进行毒品走私、制造假美钞以获取资金等。但是美国妖魔化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证明了这不过是美国为了破坏朝鲜形象的宣传战,许多所谓“证据”如果严肃的追查下去反而得到了“证伪”。更为低劣的是,美国甚至拍摄了一部《刺杀金正恩》的影片,对朝鲜领导人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应该说,美国的外交和欺骗宣传是非常成功的,不少国家和组织都被这种宣传战所蒙蔽,甚至中国的许多人,也把朝鲜看无赖国家,但是这些中国人忘了中国曾经被美国妖魔化得有口难言,这些人在仇视朝鲜的各种媒体的欺骗性宣传的反复轰炸下,丧失了独立思考寻求事实和真相的能力。政策三:经济上封锁、制裁

除了军事、外交宣传等手段外,美国还长期对朝鲜进行经济上封锁和制裁,以此来削弱朝鲜的国力,甚至希望激化朝鲜内部的矛盾,使朝鲜在经济压力下崩溃,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为了强化经济上封锁和制裁的效果,美国甚至违反联合国和相关的国际法。例如2003年6月12日,美国纠集11个国家的高官商讨对朝鲜进行所谓“海陆空立体封锁”,讨论了如何设法拦截、检查朝鲜货船,甚至突击检查货运飞机和各种货船。这种没有充分证据,任意搜查、拦截另外一个国家的货物,实际上是不合法的。政策四:释放和平谈判的烟雾弹进行诱骗

战争往往是在和平的烟雾弹下悄悄准备的,美国为了掩护自己妄图颠覆朝鲜政权以及诱骗朝鲜停止发展核武器的意图,也装模装样地释放“善意”。例如2002年11月17日,朝鲜公开宣布已拥有核武器以后,布什总统在同一天发表的声明中表示,美国无意侵犯朝鲜,没有攻打朝鲜的计划,如果朝鲜在核问题上采取断然放弃的根本性措施,美国也准备采取相应的重要措施。国务卿鲍威尔也把朝鲜说成是一个主权国家,以此表明美国对朝要求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某种反应,实际上这些说法最后都证明是美国为了诱骗朝鲜放弃发展核武器的谎言,至今为止美国依然不承认朝鲜是一个主权国家,甚至不愿意与朝鲜单独会谈。又如2003年4月23日上午“三方会谈”时,朝鲜方在会议中一再强调,如果美国放弃敌视朝鲜政策,朝方愿意采取消除美国在核问题上忧虑的行动,但会谈期间,美五角大楼还在制定更换朝鲜政权的备忘录,甚至拟定了侵朝的军事计划;六方会谈时,美国一直要求朝鲜先放弃核计划,然后再进行会谈,这实质上与我国战国时秦国空口许诺十五城换取和氏璧一样,是一种欺骗。美国妄想让朝鲜放弃核计划,而不用承认朝鲜政府的合法性,如果朝鲜拒绝,这样就可以把会谈失败的责任推给朝鲜。由于美国会谈中妄图不付出任何让步,没有放弃敌视朝鲜政策诚意,导致多次会谈的失败。2.美国对朝鲜采取仇视政策目的

从美国对朝鲜的仇视政策可以看出,美国不但坚决不承认朝鲜的合法性,甚至妄图颠覆朝鲜政权。为达到这些目标,美国政府可以说是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制订了一整套十分险恶的策略。那么美国对朝鲜采取仇视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冷战结束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溃散,朝鲜发动统一战争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如果说冷战时期,朝鲜还可能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统一朝鲜的战争,冷战后朝鲜失去了大国的直接支持,根本不足以对付美日韩铁三角,加上冷战结束使朝鲜经济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挣扎,难以发动战争,打到美国本土更是天方夜谭,所以美国所谓的朝鲜胁迫美国及盟国只是一个借口;其次,朝鲜土地狭小,并没有美国急需的资源例如石油等,美国妄图颠覆朝鲜政权也没有经济上的利益可图;还有尽管美国不喜欢社会主义制度,可尽管仅仅口头承认朝鲜的合法性就可以换取其在核武器上的让步,但美国迟迟不让步,令人觉得美国非将朝鲜置之死地而后快。实际上,美国并不把是否是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制订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的战争完全是有明确的政治和经济目的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颠覆朝鲜的目的绝对不是针对朝鲜这块土地,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更高的战略考虑,是其全球霸权战略的需要。简而言之,美国对朝鲜的政策是美国围堵中国乃至**中国整套战略的一部分。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军事部署的核心就是对俄罗斯和中国实施包围。在俄罗斯的西部,美国不但让北约东扩,甚至策划在东欧布置导弹防御系统,一方面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另一方面减弱甚至消除俄罗斯核反击能力。早在小布什时期,美军已经针对中国开始调整亚太区战略,确定了“两个特殊地区为主要目标”,其一是东北亚,其二是西南亚。在东北亚地区,主要就是配合美国的朝鲜政策,实现在朝鲜半岛长期驻军甚至占领朝鲜,通过加强与韩国、日本、东南亚等一线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以谋求稳固建立对中国的弧形封锁线。美国总统奥巴马团队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巧实力”的概念下调整了战略选择,决定把战略重心进一步转移到亚太,2012年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空海一体战”所形成的武力威慑毫无疑问是针对中国这一地区性大国的。美国承诺对菲律宾、越南等亚太国家提供支持,或明或暗地鼓动这些国家与中国对抗,美军甚至不惜亲自出动飞机舰船,不断在南海挑战中国的底线;另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对台军售,军售的目的在于使台军在海空军方面对大陆拥有技术优势,以支持台独势力。2015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将向台湾出售两艘护卫舰、“标枪”反坦克导弹、两栖突击车、毒刺防空导弹等设备,价值18亿3千万美元。2016年1月16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大败,台独政党民进党获胜,蔡英文当选所谓“总统”。可以说,美国已经在东南亚、台湾、西太平洋岛链的环型基地群链、日本等方向稳步地对中国形成包围。但是要确保这些方向的包围发挥效果,就必须在东北亚的朝鲜半岛有美军的军事存在,以形成完整闭合的弧形包围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绝对不允许南北朝鲜和平统一,对美国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用韩国的模式占领朝鲜,这样就可以在朝鲜部署“萨德”(THAAD)战区反导系统以及各种先进的导弹武器,“萨德”系统侦测范围为2000公里左右,届时中国在东北、华北任何导弹的活动将一览无余,中国其他地区向东发射的导弹也会更早地被美国预警,中国所谓“二次核打击”能力将受到极大限制甚至不复存在,由于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上世纪在艰苦条件下研制的核武器将毫无用武之地;而在朝鲜布置的各种导弹武器,不但覆盖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还直接剑指中国的首都北京,这样中国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战士的鲜血将白流了,中国恐怕要面临着选择朝鲜“先军政治”的窘境。所以从霸权出发,美国不会也不可能承认朝鲜政权,更别说让南北朝鲜和平统一了。3.美国对朝鲜政策与对华策略的配合

从上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仇视朝鲜的政策是对华策略的一部分。但是美国难道真的要和中国开战吗?其实美国的统治阶级绝对没有那么愚蠢到单纯依赖武力的地步。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具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和国力,所以美国的统治阶级对待中国一方面象对待朝鲜一样用武力进行威胁,另一方面其武力威慑主要用于配合美国针对中国金融战、货币战为代表的经济战争,这种经济战争更隐蔽,更阴险,能在不知不觉中攫取政治和经济利益,经济战是美国对付中国的主要策略,而武力威慑是美国进行经济战争的主要支撑。美国统治阶级很清楚,中国的崛起必然会损害美国的霸权。奥巴马在讲演中一再指出,一个地球绝对支撑不了两个美国的存在。由于资源、环境的限制,美式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复制的,其他国家如果想象美国一样富裕,必然会引起对资源的争夺,美国很清楚地认为这是或迟或早都会发生事情,必须及早做准备。因此美国的朝鲜政策,是武力威慑中国政策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武力威慑结合内部收买可迫使中国国内的机会主义者和腐败分子彻底投降,将堡垒从内部攻破,从而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出让给美国,以维持美国的霸权和生活方式。

三、朝鲜的战略及朝鲜社会的演变预计 1.朝鲜的战略

朝鲜在美国的军事压迫、经济上封锁制裁以及外交进攻和欺骗宣传的仇视政策下,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军事斗争、发展核武器、与韩国谈判等措施。

鉴于美国根本意图是颠覆朝鲜政权,其军事压迫极为强大,朝鲜主动求战与求和都进退两难,即使中俄有所支持,也不可能应付美军的突然袭击,所以朝鲜执行了“先军政治”的政策,并一再宣称美韩的演习就意味着战争,强硬回应美韩,指出自己将在认为美国的“先发制人”行动迫在眉睫的时候,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这就有效地破坏了美国的“威慑”,没有给美军以可乘之隙;为了摆脱被动,朝鲜积极发展核武器,发展核武器将达到下列多重目标:(1)减弱美韩常规军事力量的作用,使美韩的定期演习在较大程度上失去战术意义,为国家的社会发展创造和平环境;(2)提升诱美谈判的资本,逼迫美国在谈判桌上承认朝鲜的合法性;(3)掌握一种制约大国的战略手段,在直接意义上要打破美国的核讹诈;(4)在弱势下恢复朝韩战略平衡,确保北南统一主导权;(5)用作外交筹码,提高谈判地位,反制国际制裁,通过有限让步换取经济、外交、安全、政治等方面的好处。应该说,朝鲜的核战略是成功的,用朝鲜官方的话说,核爆炸使敌人心胆俱裂,1月9日叫嚣让中国崩溃的特朗普这样说金正恩:“我的意思是,他就像个狂人,是吧?但你却不得不相信他,他敢说敢干。”“我的意思是说,这个人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和他玩,因为他真的有那些导弹,他真的有那些核弹。”。所以美国的右派现在朝鲜是又敬又怕;而朝鲜没进行核试验时,美国总统总会以朝鲜发展核武器为由,叫嚣打击朝鲜,朝鲜氢弹试验后,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连朝鲜核问题这样的议题都不敢提,说明当一个国家真有了核弹,美国反而无计可施了。

为了摆脱经济制裁对朝鲜的伤害,朝鲜在金正日时期就开始了经济改革的尝试,但为了应付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朝鲜的经济改革缓慢;对于美国的外交进攻和宣传战,朝鲜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积极和韩国接触,由于韩国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这种接触时断时续;在舆论宣传战上,朝鲜主要在自己国内不断昭示领袖治国功绩,巩固权威,以克服失败情绪,增强社会凝聚力,不过尽管朝鲜也采取了邀请美国的篮球明星访朝等与外界接触的措施,但总的来说由于宣传阵地有限,朝鲜在与美国的宣传战中吃尽了大亏,在国际社会中处于孤立状态。

2.朝鲜对中国的态度

朝鲜领导人对朝鲜在中国安全上的地位是心知肚明的,他们认为,朝鲜用国家安全和朝鲜人民的生命守卫着中国的战略要地,为中国提供战略保障,中国理当无条件给予各种经济、政治和军事援助,并支持朝鲜对美国的立场,朝鲜的独立和安全,与中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国片面地寄希望于和谈,对美国步步退让,使朝鲜在战略上处于非常危险的处境,所以朝鲜认为,中国内部有“修正主义”在执行一条机会主义的路线,朝鲜必须发展核武器才能确保自身安全。对于中国内部的“修正主义者”,朝鲜领导人是鄙视的,认为这些人不仅没有义气,连对自己的先烈都是忘恩负义,这些人和美国的走狗韩国和日本一样,不值得去打交道。对朝鲜人来说,他们的感受与当年中国在苏联压力下发展核武器非常相似。

当然这并不是说,朝鲜对中国是敌视的,毕竟中国和朝鲜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历史上有割不断的联系。例如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2015年7月25日全国老兵大会上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和老兵致以崇高敬意,并于27日向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花圈。朝鲜的这些举动是提醒中国当局,朝鲜依然尊重中朝两国鲜血凝成的友谊,希望中国领导能牢记中朝联合抵抗美国侵略者的历史,从中国的根本利益出发,给予朝鲜必要的支持。3.朝鲜社会性质及其后续演变预计 朝鲜号称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其领导人的接替方式被人诟病,被认为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落后的封建主义社会。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朝鲜的历史,研究朝鲜的现状,朝鲜可以称为儒家社会主义。如果把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定义为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话,朝鲜的社会主义无疑来源于前苏联,但是在社会结构和政治思想上,儒家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来源。朝鲜立党立国之本和指导方针是“主体思想”,该思想认为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人,也是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力量;人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开拓自己命运的力量。主体思想一方面与儒家思想中民本主义密切相关,另外还与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相一致;而主体思想社会政治的生命体论认为,领袖是父亲一样的恩人,如同在家庭中应当听从父亲的绝对领导一样,人民应当无条件地忠诚团结在领袖周围,应当以忠、孝来爱戴领袖,领袖是赐予人民生命的恩人和慈父,主体思想中生命体论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翻版,与孩子尊敬父母相类似,朝鲜的伟人政治和个人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真挚的情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政治宣传和盲目的迷信。

值得指出的是,朝鲜所继承的儒家思想并非我们中国现在所认为的儒家文化,而主要源于宋朝儒家顶峰时期的文化。宋朝时士大夫讲求气节,社会地位很高,该时期的儒家要求君主应象父母对待孩子一样慈爱人民,而人民用孝、忠来报答君主的恩情。宋朝人从怀在母亲肚子里开始,到出生和受教育乃至生老病死,都受到国家象父母似的照顾。例如宋朝政府有《胎养助产令》,宋朝各地官办学校不收学费,至多象征性的征一二钱,政府为“孤寒士子”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对“鳏寡孤独无依靠者,残废疾病难以为生者,依临安例,官司养济。”“其死也,葬之于漏泽园,遂以为常”。正因为国家和君主如此爱护民众,宋朝人民才忠君爱国,“生是大宋的人,死是大宋的鬼”。南宋殉国群众之多,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崖山之战中,为了一个年幼的君主,宋朝的上万军民慷慨赴死。所以《重新发现宋朝》一书中说,宋朝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的“巅峰”,恰恰不是其古代性,而是因为其现代性和进步性。遗憾的是,这种现代文明最终毁灭于游牧民族的全球征服运动,导致“崖山之后无中国”,不但一个儒化的国家不复存在,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在中华大地上遗失,继之以游牧民族专制独裁的奴才文化,即使明朝也是昏庸和专制的,所以崇祯只能孤零零地在煤山吊死,清朝统治者更是“宁与洋人不与家奴”,从来没有真正把人民当自己人看,更别说对人民的慈爱了。所以“五四”运动所要打倒的“孔家店”,鲁迅所批判的“吃人文化”,毛泽东所要破的“四旧”实际上所针对的并不是真正的儒家文化,而是游牧民族强加于中国的奴才思想和阿Q精神。

现代朝鲜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原始儒家文化,对朝鲜来说,朝鲜领导人继承权力的合法性并不是完全因为血统,而是因为“有德者居天下”,具体来说就是“孝”以及对人民的责任。金正日在金日成死后严格守孝三年,金正恩则继承其父亲的遗志“三年无改父道”。所以朝鲜的儒家社会主义是中华文明和西方社会主义思想融合的结果,表现出极大的韧性。由于西方媒体的宣传战,人们普遍认为朝鲜是饿殍满地、、民不聊生,而且由于穷兵黩武,整个社会象一个监狱。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目前朝鲜社会真实现状和对朝鲜的后续预测变化如下:

(1)现在朝鲜当下的生活水平如同1980年左右的中国,虽不富裕,但不至于饿殍满地,并且朝鲜已经挺过了上世纪最困难的时期。金正恩上台后,采取措施改善经济,农业生产在2013-2015连续三年的粮食增产;而且短短两三年期间,朝鲜人从土黄、灰、黑色调为主的“劳动装”换成了五颜六色的各种服装。平壤大街上各种汽车多了、农民屋顶上和道路上晾晒的玉米多了,这说明朝鲜绝不会因为经济制裁和经济问题而崩溃,并且经济会有所发展。

(2)朝鲜普通人民认为,是金日成拯救了朝鲜人民,几千年来第一次让朝鲜人完全靠自己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军队、政党和政府,而建国后朝鲜战争、核问题上对美斗争则成为政权合法性的另一源泉,反美在朝鲜是“永恒的政治正确”。所以由于核试验金正恩在人民中的威信飙升,甚至超过了由于反美支持率上升的普京,因此金正恩政权正日益稳固。

(3)金正恩上台以后强调发展核武器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并行的政策。随着氢弹试验的成功,美国常规军事力量对朝鲜的压迫被削弱,朝鲜有精力去进一步发展经济。预计朝鲜会进一步调整经济政策,进一步进行改革,采取措施发展经济。

(4)根据情况,朝鲜还会继续发展核力量,以核力量作为筹码,进一步展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目的依然是获得美国对其合法性的认可,甚至希望与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另外朝鲜可能会采取措施改善与韩国的关系,力争在平等的基础上统一朝鲜半岛。

(5)朝鲜了解自己对于在中俄两国中的战略地位,认为中俄的援助理所当然,所以朝鲜不会低声下气来祈求中俄两国的援助,而是正大光明地要求。除非真诚地给与朝鲜的帮助,任何大国沙文主义的压迫或者向美投降的机会主义政策都会遭到朝鲜的冷遇。

四、中国对朝鲜问题的对策

前面的连篇累牍的分析是为了了解朝鲜问题的实质和相关的症结。应该说中国人民最理解朝鲜人民,中国人民也有被武力威胁和被大国沙文主义压迫发展核武器的经历,朝鲜半岛的和平符合朝鲜和中国的根本利益。近些年中国在朝鲜问题上政策的一再失利,表明中国的政策有重大失误,主要表现在:

(1)在朝鲜问题上不分敌友。美国手伸到中国的家门口绝非善意,因此保护自己的邻居不受侵害也是保护中国自己。

(2)片面依靠谈判,妄想与虎谋皮。要认清帝国主义主义的本质上意味着战争和**,作为一种弱肉强食的制度,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绝对不会允许别人学它骑在别人脖子上。

因此中国在朝政策应上进行较大调整,建议如下:

(1)承认朝鲜核国家的地位。因为承不承认朝鲜是核大国,朝鲜都已经进行了核试验,由于朝鲜信奉“威武不能屈”的信条,大国的施压会导致朝鲜更多的核试验。中国承认朝鲜为核大国,可以获取朝鲜的信任,不要象原苏联对待中国一样,结果造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恶果。

(2)在经济上持续支持朝鲜,并积极开展经济合作,逐步将朝鲜融入中国的经济圈。朝鲜替中国守卫东北角,并为中国提供了打破美国弧形包围圈的通道,用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确保朝鲜对中国的友好,使朝鲜融入中华经济圈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如果吝啬小利可能会导致卧榻之旁他人鼾睡的恶果。

(3)以可能引发核战争和防止误判导致核战争为理由,要求美国停止在朝鲜半岛的演习,为朝鲜半岛的和平创造条件。

(4)要求美国和朝鲜进行直接谈判,支持朝鲜提出的与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立场,要求双方在朝鲜半岛上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5)对韩国展开斡旋工作,支持朝鲜和韩国展开直接谈判,为和平统一朝鲜半岛以及美军撤出东北亚创造条件。

6.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六

“一带一路”指的是什么?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0月,在出访东盟国家时又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把“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11月中国政府宣布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一带一路”作为我国重大战略启动,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国家、地区的兴趣,成为今年热议的话题。

这样一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覆盖了40多个国家,总人口44亿,约占全球的63%,近2/3;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不到1/3,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基地。从“一带一路”途径路线和辐射范围看,向北与俄罗斯的交通线及管道连接,向东连接东亚另外两个主要经济体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中亚连接西欧,向南通过印度洋连接到北非,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另外,由于“一带一路”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不另起炉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领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旦形成示范效应和聚集规模效应,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内涵与意义

这确实是一个站在全球高度、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推进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安排,到底应该如何把握“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理解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意义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江沿边开放、今天全面开放这样几个阶段。全面开放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区域发展水平差异。“一带一路”国内段覆盖了我国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大部分地区,如何让中国广阔的内地,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重地”,这是全方位开放要突破的的重点和难点。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水平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2013年进出口值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占5.7%。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过去那些不发达的、被认为无法与沿海地区竞争的内陆地区,如非洲、南美以及包括亚洲腹地、荒凉的北极圈等在内的所谓地缘政治“空旷区”,正在全面卷入世界经济增长大潮,“第三次工业革命”、“页岩气革命”等,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的地理布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旦基础设施改善,就会显示铁路运输在时间和成本方面具有新的优势。国际上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H.P.)、富士康(Foxconn)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并尽可能以铁路运输替代海运、空运,以求抢速度、降成本。

以前,沿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放缓,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限制。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有待改善,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一带一路”建设带动边疆地区和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各种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的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最近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福建、宁夏、陕西等地区,明确了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福建建设目标是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的运输大通道,陕西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构筑空中丝路。

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战略调整和空间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的开放模式。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去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都是做单一区域的规划,受行政区划约束的规划。“一带一路”把中国的大多数省?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推进国内的各省区的互联互通沿途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相互的合作,那么通过产业的承接和转移,通过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这个对于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第二,开放区域单一,全面开放受制于开放区域相对单一。多年来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2013年,尽管我国对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有了较大增长,我对欧盟、美国、日的双边贸易额仍占我外贸的1/3,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加上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风险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它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产能对经济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

怎么转?要把我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与沿途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拿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析,这一带包括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3条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安全,孟中印缅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国急缺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得到满足,现在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渠道较为单一,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深,新增了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对中国十分重要。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的轻工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正好多为中国过剩的产能,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传统贸易伙伴难以消化过剩产能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有无是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思路。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如何打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要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为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当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改革开放之处,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198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2%,现在14%左右。IMF称到2016年,中国所占的比重将升至18%,超过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来自于头号大国美国的压力越来越大,围堵的声音在增加。中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增长就需要走出去,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改革国际经济秩序。

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借壳(TTP)深入影响亚太地区,这个TPP正在积极落实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整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和东南亚国协的主要成员国,想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美国强调强调没有排斥中国的意图,但是由于中国农业、金融、科技产业、环境问题等方面都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时间转型,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调整期,必须慎重处理多国多边贸易协定。美国试图用TTP使中国边缘化,那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周边合作与发展,倒逼改革,掌握对外经贸合作的主动权,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不妥协也不冲突。特别是在货币问题上,推动与贸易夥伴的货币互换协定,降低亚太地区贸易过程中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达5万多亿美元,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只有6600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7%~8%左右。对外直接投资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30%,约1.8万亿。美国持有的东亚资产71%以上都是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我们拿出70%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那就是3.5万亿美元。这种转变就意味着中国的对外金融资产从对外储蓄、投资金融产品向对外输出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转变,成为国际投资大国。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世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被西方控制的,无论是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融资还存在许多困难,仅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为8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是条件。这些都是立足长远的战略安排,需要政府支持,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互联互通。光靠中国是打造不出来的,而是需要周边国家共同的参与,才能给所有参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外直接投资将增长近三倍,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提供融资工具和资金保证。通过对对外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多元化的管理和运用,可能变成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对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所在地投资建厂生产,带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发展,然后把产品卖到全球,其中一部分用来满足国内需要。从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商品、技术、人员、服务布局,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如环境、排放、资源压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尽一个负责任大国责任,也在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收获中国的利益。

中国不可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十三五”时期甚至可能会出现逆差,需要用价格来出清国际收支差额。正如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桑杰夫·桑亚尔判断的:在庞大并且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驱动下,未来中国将由“世界工厂”转换成“世界投资人”。可见,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亚投行、丝路基金,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和推动世界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种转向最主要体现在改变现有的外汇投资结构,即将目前外储主要投资于金融衍生品或国债等金融虚拟资产的形式,转变为投资到实体经济上,当然,风险也很大,对下一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也是巨大的挑战。但是,设立丝绸之路基金,加强交通设施、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等多领域合作,加快国际通道建设,通路、通航和通商带动资本、技术、基建走出去,密切地区间的人员、信息和经贸往来,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便利化,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升相邻区域的发展水平,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第三,打造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政治的空间布局和活动方式及其流向,为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世界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其流向始终受交通运输模式的制约甚至牵引。古代海运不发达,长途运输和交通主要依赖马队、驼队等为主要运输力量、连接中国长安、经中亚沙漠通达欧洲的古“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其结果是亚洲内陆经济远较沿海地区发达,丝绸之路沿线的内陆地区长安在盛唐时期外国移民超过10%。进入近代以来,航海技术不断跃进,世界海运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原料、货物经海路从一个大陆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成为可能,一方面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大都市的兴起,另一方面也导致以畜力为主的内陆商道的衰落以及内陆地区经济的衰退。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只是世界沿海地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只不过是世界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增长,广大的世界内陆地区并未真正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例如,中国沿海省份较之内陆省份人均收入相差数倍,而欧美等国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较之中亚等内陆国家的人均收入更是相差数十倍之多。显然,仅靠沿海地区的繁荣已不足以刺激世界经济恢复增长。要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只能、也应该从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把世界市场扩大到各大陆贫困的腹地,而打造联通亚欧沿海地区与大陆腹地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此提供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和传输能力,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内陆地区经济的促进和牵引作用将不次于海运对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曾经所起的作用,甚至能弥补海运的不足。毕竟,万吨巨轮只能靠泊海港,却无法把货物直接运往内陆,大陆腹地的货物须经过普通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沿海港口,再装船经海路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的沿海港口,然后经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内陆消费地。中国从印度进口铁矿石就是这种运输模式。如果中印之间开通了高铁,印度腹地生产的铁矿石就可经高铁直接运送到中国的炼钢厂,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省去多次转运的麻烦,从而更节省运输成本。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和发展平台,沿途会形成发达的城镇和人口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这些地方沉睡的丰富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增大全球资源供应量,从而深刻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的空间布局,世界地缘政治景观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正是由于“一带一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国际社会尤其沿途国家十分赞赏和欢迎。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也被西方媒体热炒,被国内一些人简单地引用,这是一种误解,二者有本质区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马歇尔计划既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也是其遏制苏联、发动冷战的经济工具,以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为先决条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目标。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一方面将西欧国家收在旗下,成为其抗衡苏联的小兄弟,另一方面逐步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由于其附加的条件,遭受战争摧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除在外,人为地加剧了贫困、饥饿。其援欧款项大多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和服务,为美国经济的扩张打开大门。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发展为目标,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所有寻求发展的国家开放,绝不搞“集团政治”和对抗性的“结盟”。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有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补。通过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好地满足地区国家的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7.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七

关键词:词汇,借用,语言环境,语言干扰,词汇汉化

在多民族国家, 两个不同语言的长期接触必然产生语言之间的渗透现象。这样的渗透现象它会多样化的表现在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语义等方面,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词汇部分。词汇作为社会变化中最敏感、使用频率最多的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容易被其他词汇替代。它会随着事物的消失变成了不用的“死语”, 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出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新词。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从朝鲜语词汇结构上看, 随着新词的出现朝鲜语使用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我们可以从音读、音借、音译来看出。

1. 词汇的音读

居住在中国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较多, 不仅在口语, 书面语中也常见。口语中的借用的大部分是音读, 而在书面语中借用的大部分是音借。口语中的词汇是朝鲜族与汉族的直接对话中所学到的词原封不动的搬过来, 或者不能直接用朝鲜语表达的少数词汇音读过来使用的, 但是书面语中的词汇大部分是音借形式存在, 因为汉语中音借过来的词汇更容易理解。

下面是中国延边朝鲜族在口语中借用汉语词汇的具体的实例。

第一, 在中国新出现的现象、对象及行为, 不能用朝鲜语词汇来表达或不了解这种现象、事物名称时, 借用汉语词汇。例如:

초오차이 (炒菜) —음식을요리하다, 씨란화 (西兰花) —브로콜리, 썅차이 (香菜) —고수풀, 마씨뽀얘앤 (马戏表演) —곡예표현, 뉴우양걸 (扭秧歌) —중국북방의농촌지역에서널리유행하는민간가무의일종

第二, 习惯性的借用汉语词汇。这样的词汇大部分是工业用语, 这些工业用语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阶段所使用的词汇, 如今这样的专业用语和工业用语被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例如:

工业用语

숙제 (作业) , 공작 (工作) , 퇴직 (退休) , 발언자 (发言者) , 성본 (成本) , 수구 (收购) ,

专业用语

침메이쑤 (青霉素) —페니실린, 찌광 (激光) —레이자, 탠쌘 (天线) —안테나

第三, 汉语有它对应的词汇与表达, 但用韩语来翻译, 就会把它的意思拓宽、变长, 所以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比较常见。例如:

쟈발 (加班) —초과근무를하다

비과 (备课) —교수를준비하다

뽀장 (报账) —결산보고를하다

第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朝鲜语的固有词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所以根据现实生活, 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比较常见。例如:

노동자 (劳动者) —공인 (工人)

지배인 (支配人) —경리 (经理)

第五, 知道汉语词汇的具体意思, 但找不到朝鲜语中对应的词汇时借用汉语。例如:

下台—1.권력을이양하다

2.직무를벗다

把关—1.관문을지키다

2.책임을지다

第六, 对汉语盲目的崇尚思想导致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较多。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一小部分人群不重视民族语, 崇尚汉语的结果。

因此, 朝鲜语受汉语的影响越多, 日常生活中借用汉语词汇的音读现象越严重。虽然朝鲜语部分词汇本身拥有固有词, 但人们习惯借用汉语, 其结果导致延边地区的朝鲜语的质变, 加快了朝鲜语汉化。

2. 词汇的音借

在朝鲜语书面语中汉语词汇音借形式比较常见。报纸、杂志、书籍上的大部分词汇都用汉语词汇音借形式。

第一, 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在书面语或口语中以朝鲜语的汉字词为依据音借过来的词汇较多。例如:

지도원 (指导员) —정치지도원의통칭, 빈관 (宾馆) —영빈관,

第二, 改革开放同时汉语的构词法也有了新的变化, 词缀就是变化之一。朝鲜语借用了这些已变化的词缀, 并把它的读音借过来形成了新的朝鲜语派生词, 例如:

接头词

로 (老) —로간부 (老干部) , 로일대 (老一代)

接尾词

도 (度) —지명도 (知名度) , 신선도 (新鲜度)

성 (性) —계급성 (阶级性) , 과학성 (科学性)

第四, 半音读半音借形式

延边地区朝鲜族借用的汉语词汇半音读半音借的形式较多, 这是为了更明确表达词汇的意思。例如

전화호마 (电话号码) —전화번호

3. 词汇的音译

第一, 一些汉语词汇用朝鲜语表达时, 有的词汇很难用音读或音借形式来表达词意, 这时候我们需要先用朝鲜语译过来, 并合理的解释, 这种手法我们叫音译手法。音译的词汇大部分用在书面语中。例如:

대물림보배 (传家宝) —대대로전해오는가보

만출근 (满勤) —개근하다

第二, 半音借半音译组合形式

延边地区朝鲜语的汉语借用词的一小部分是以半音借半音译组合形式出现。例如:

밤자습 (晚自习) —야간자율시간

사상보따리 (思想包袱) — (사상) 마음속의무거운짐

사인무리 (四人帮) —강청을비롯한장춘교, 요문원, 왕홍문을가리키다

综上所述, 这些词是在朝鲜语词汇的基础上, 以汉语的结构法为依据, 所创造出的新词。这些词汇都是音借和音译结合而成的, 换句话说它是汉语意思和韩语意思结合, 所形成的合成词。

第三, 半音译半音读组成形式

在延边地区汉语借用的词汇中一部分词汇是以半音译半音读组成形式存在。例如

낮발 (白班) —낮교대, 낮출근

직공모집꽝고 (招工广告) —노동모집광고, 일꾼모집광고

综上所述, 这些词汇如音读过来会更难理解词意, 所以根据词意, 加以解释说明或用相近的词汇来代替会更明确地表达所说的意思, 但这些词汇只能用在口语中。

第四, 造出新词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的朝鲜族创造出了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新词。例如:

삐뚜렁소리-바르지않은심술궂은소리를가리키다

독보조-농촌이나가두의기층조직들에서광범한인민대중의정치사상각성을높이기위하여조직한시사학습조직

大部分新词是以合成法为基础创造出的, 但是也有以派生法创造出的词, 例如<독보조>类似的词, 它是以汉语中的词缀<조>与名词词干相结合构成的词汇。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的发展, 所创造出来的新词会越来越多。也可以说延边地区的朝鲜语中的大多数新词依赖于汉语词汇。

第五, 俗语

俗语是具有是口语性和通俗性语言单位, 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这样的词汇组合需原封不动的搬过来表达, 不能随意的更换。但是多民族国家中两个不同的语言在长期接触中被相互影响, 俗语也不例外。因此出现了新的俗语。延边地区朝鲜语俗语是先借用汉语中的俗语, 再把它用相似的朝鲜语代替。例如:

唱反调—반대곡조를부르다

(상반된주장을내세우고상반된행동을하다, 반대로하다)

狗腿子—개다리

(외래제국주의자들이국내반동세력의앞잡이노릇을하는놈)

自私自利—자사자리

(이기주의, 사리사욕)

综上所述, 上述俗语中的一部分俗语失去了它本来的意思转向另一个意思。例如, <개다리>在《标准韩国语辞典》中隐语是<권총>, 但延边地区朝鲜语中的意思是<앞잡이>贬低别人的话。

结论

8.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篇八

题 目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指导意义 系 别 人民武装指挥系 专 业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 年 级 2007级 层 次 本 科 学 号 PB072017130 姓 名 王爱国

2010年12 月21日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指导意义 摘要:毛泽东的军事科学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璀璨夺目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在运用军事辩证法指导战争的军事实践中,正确认识和解决了战争中的全局和局部、兵力的集中与分散、进攻与防御以及争取主动、变弱为强等矛盾关系,创出了一整套具有科学辩证思想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科学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规律。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能够充分利用毛泽东军事斗争规律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军事思想,市场经济,企业,战略管理。

市场如战场,虽无炮火硝烟,但竞争却异常激烈。战略是决定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纵观世界上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集团,无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典范。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以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指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施战略变革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重大战略转折点。企业的战略问题也是一样,在转折点上,旧的战略图被新的所代替,顺应了潮流,就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反之,可能就此滑向低谷。换言之,当战略转折点出现时,各种因素的平衡无论结构、竞争方式还是企业经营模式都会被打破,产生新的组合。加深对战略转折点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做好战略变革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战略变革不是随时间偶然的自由放任,而是一种对预先行动的研究。如果想有效地管理战略变革,必须确切考虑变革的原因,及时察觉战略转折点。涉及战略变革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环境。经济的变动、竞争压力与立法的改变能引起重要的战略变革。

2、业务关系。新的联盟、兼并、合作伙伴和其他重大的发展需要组织结构有变化,这有利于利用新的协同效应、价值链连接与构建核心能力。

3、技术。技术对企业发展冲击很大,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4、人员。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和期望以及领导文化都是变革的重要原因,尤其当领导人更替时。

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准确把握经济规律和市场脉搏的基本尺度。历史证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贯穿毛泽东战略战术的活的灵魂,在它的指导下,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都得以充分发挥并得到成功的印证,当今时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就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企业要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影响成员的潜意识、思维习惯等本能反应,让“居安思危,居危思进”成为各级管理者乃至全员根深蒂固的“条件反射”,随时随地向企业成员敲起警钟,借以化解人们的麻痹大意思想。这完全符合目前国家所倡导的“与时俱进”的战略思想。

好的思想要靠好的行为体现,在对预先行动的研究上,毛泽东的运动战十分值得借鉴。运动战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对古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原理的科学运用,其核心思想主要是在灵活机动的作战 原则下,因地制宜地进行军事战略转变,在运动中摆脱困境,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在运动中壮大自己,成为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的范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假若偶发不测事件一旦发生,再去抢救,则是雨后送伞,为时已晚。因此,应该随时随地跟踪、监控所择定的环境因素,一旦发现某种异样迹象,理应引起警觉,采取相应的应变对策。所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预警系统,根据发生概率和影响大小确定重要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作为重点监控对象。企业面临的问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全部问题都解决,也不可能同时解决,这是客观允许的可能性和参与竞争的约束条件。处于竞争中的企业实力较量,是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较量,在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中,总会有一种因素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选择那些发生概率高、并且同时对企业影响大的因素作为监控对象,它们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对全局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就可能成为影响和控制企业生存发展的枢纽。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在每个关键的战略转折点,总能从战略布局去谋划战役,从整个竞争全局去谋划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环节、要害部位,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不同的行业中,这些成功的关键因素会有所不同,如在IT行业,技术和服务就是核心的因素。

当发现了异常情况,而原有的经验又无法加以有效解决时,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到了战略转折点的边缘。当隐约感觉战略转折点已经来临时,能否及时果断作出正确的战略变革决策是对企业家功力的严峻考验。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能否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二是出手的方向与策略是否对头。

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的科学论断强调了运用“以人为本”思想与敌人进行斗争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能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样具有关键作用。英特尔总裁格鲁夫深感“高层领导有时直到很晚才明白周围世界已发生改变--老板则是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为了保持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建立双向沟通的管道,成功企业有着科学严密的制度保证,其做法十分值得借鉴。

进行战略变革对企业来说是一场艰苦的战争,更会遇到内部极大的阻力和内心痛苦的挣扎,特别是那种被动实施的战略变革,甚至在人才和资金上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曾经讲过要“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谢老说了,这只是讲对了一半,成功也可以成失败之母。企业也是这样,决策失败直接导致企业失败。中国的例子也很多,巨人集团、亚细亚,总结经验教训20条错误中前4条就是决策错误。

为实现有效的战略变革,企业首先需要掌握战略变革的方法论。毛泽东之所以能够适时实行战略转移,是因为他正确把握了科学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要求我们:第一,决策者要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调查研究,熟悉消费者、竞争对手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进行分析和综合,认清主要矛盾,抓住战略枢纽的关键。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各种复杂的现象、情况和问题,认真鉴别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和核心。第三,全面地看待问题,观察问题要避免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克服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企业 和竞争对手争夺顾客,所以如何去满足顾客变化了的需求就成为战略变革的核心内容。

为实现有效的管理变革,企业其次要具体规定战略变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管理学概论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超常目标(SuperordinateGoals)不能变。同时超常目标也是清晰的。我们认为我们企业的超常目标只有少数人是清楚的,没有彻底的和公司员工经常沟通,用粗浅的道理告诉人们。毛泽东在中国宣扬马克思主义时,用了一句简单的话“打土豪分田地”,千千万万中国农民听懂了,想明白了,所以起来革命了。这就是超常目标表达得很清楚。而我们企业的超常目标却经常很模糊。

毛泽东指导每次战略变革,其目标总是规定得非常具体,如第一次战略变革,提出的目标是“巩固发展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工农政权”;第二次战略变革的目标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第三次战略变革的目标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样的目标,简短有力,鼓舞人心,引导大家为之奋斗。战略变革的目标确定后,还需要将其进一步变成行动方案,规定其完整、系统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把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上,真正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来解决现实企业中存在的问题,那么许多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企业就会蒸蒸日上。

上一篇:浅谈对司法鉴定资料的甄别及使用论文下一篇:工程部英文自我评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