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2024-06-19

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精选14篇)

1.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篇一

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前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二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概括着说,就是搞不成低不就,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比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首先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其次是学校,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要加强对学生的毕业指导工作,不仅仅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第三大学生自身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当前就业形式,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规划。

2.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篇二

关键词:高校扩招,就业难,就业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60%左右,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有部分人出现了“毕业就失业”的情况。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绝非一片黯淡,只要政府关心并指定适宜的就业政策,只要大学生能正确分析和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有望解决的。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3、2004、2005和2006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12万、280万、340万和413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7年是498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严峻形势之下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这必将影响这些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二是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这对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用人带来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目前,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地区,既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

(三)用人单位盲目地设置用人障碍

有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引进的人才能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动辄规定用人条件为具有两三年工作经验以上,完全把刚毕业的学生挡在门外;很多用人单位有意无意的制造性别差异,根据性别选择录用员工,给大学生就业设置障碍;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提高用人标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要硕士生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

(四)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体制,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缺乏专业经验,人员业务能力欠缺,不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没有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五)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职业能力不足。

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应从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从低年级的了解自我,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到高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变化不关心,对职业目标很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有意识地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

2. 择业能力水平不高。

具体表现在:(1)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交通、住房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3)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和计算机考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实力、兴趣和相关工作岗位的关系,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二、大学生就业的出路

就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现提以下建议。

第一,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知识层面上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要树立自救意识,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地区等,而要以脚踏实地、坚持终身学习的方式,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同时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信息。

第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在专业设置上主动对接就业岗位的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其次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用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培养人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能否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们要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就业。在改革大潮涌动的今天,社会提供的机会很多,祝愿我们每个大学生都能把握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

参考文献

[1]马干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湖南出版社,2007,07.

[2]经嬴你的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10.

3.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到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据统计,2007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 万人,2008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559 万人,而2009 年大学生就业将达到 610 万。再加上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就业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原本不景气的就业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已发展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它的解决与否,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与发展,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找出缓解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宏观因素

首先,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到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急剧增大,待就业人数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的是,扩招直接导致了高校大学生表面上的过剩,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事实上,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口,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适龄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还远远不够。

其次,国家机构的改革使吸纳大学生的需求减少。当前国家的机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精简分流,国企减员增效,使大量人员下岗、待业、转岗,单位吸纳大学生的需求能力也逐渐趋于“饱合”,再加上政府人员的控编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进入政府机关的难度,除此之外,分流人员的安置也挤占了一部分就业机会,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再次,就业市场的发育还尚待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尚未发挥,信息网站有效实用信息减少,很多就业信息迟缓,供求信息不畅,高校毕业生还不能真正通过就业市场自主择业;另外,国家劳动人事制度不适应人才流动的需要,缺乏鼓励非国有制企业吸引人的机制。国家关于人才流动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配套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鼓励到非国有制企业的保障机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无法保护,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社会福利的政策措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

二、微观原因

1、用人单位因素

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许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本着以学历为本位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观,不是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招聘人才,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技能,在选拔、录用人才上,过分看重学历;一些地方、一些机关在选拔录用干部时,到哪个层级就要求具备相应的学历,并没有把人才使用纳入其成本核算,普遍存在着人才的过度教育现象,学历崇拜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用人观念与现实制度及政策还没有及时调整和改变。

2、高校因素

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尽管高等学校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某些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或是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各个高校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某些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另外,某些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和承载能力,一味地求大求全,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1)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指导需要和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式而展开,造成了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效果。(3)就业指导的人员配备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良莠不齐,人员也基本由学校学生处工作人员兼任,还没有形成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3、个人因素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用人单位选择余地也越大,越来越重视求职者个人的整体素质。而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注重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使得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不利。

另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新的就业模式下,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业期望值高,与社会需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或者是对自身定位不准确,不能全面的认识和评估自己,在就业与择业的过程中,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错误观念,往往错失了很多工作机会,这些因素必然会对到就业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

四、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宏观方面,应突出强化政府积极促进就业的职能,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校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具体地说,一是要加大力度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疏通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二是政府应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另外,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创业,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特别是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困难。

2、微观层面,

(1)学校层面

高校要努力将招生、培养、指导就业三项工作紧密相连,构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长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高校要及时转变观念,经常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促进学科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衔接,真正使高校变成面向市场的办学实体,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建设人才。

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的深化,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发展上要避免盲目求大求全,应立足于自身的基础与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再次,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并组成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队伍,努力搭建包括就业培训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在内的就业平台,就业培训平台不仅要传授大学生就业中的面试技巧,更要引导大学生们及早准备,及早进行人生规划,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就业信息平台发布信息要充分、主动、及时、有效,引导学生作出合理选择,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充分利用教师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源,增加信息来源渠道打包推荐学生就业。

(2)学生层面

概况地说,大学毕业生要努力培养自己以下几个意识:一是生计意识,择业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是生计问题,先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再考虑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念。二是竞争意识,在校期间,要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三是危机意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劳动力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增加危机感。四是多元选择意识。改变一心进国有企业,政府部门的观念,应选择到民营企业、多种经营体制企业就业,从就业方式上,可以考虑流动就业、弹性就业、灵活就业。五是客观意识,要从个人实际出发,正确评估自己,客观、公正地对自身条件进行分析。六是要有良好的心态,在就业过程中要吸取经验教训,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在实践中要不断挖掘自己,展现自己;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找准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1] 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5)

[2] 刘佳.试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 (2)

[3] 陈国忠,赵金秀,伍方南. 构建大学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5(11)

4.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四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影响大学就业的因素很多,在社会因素中来自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都影响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完善就业市场,改革教育体制,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1社会因素

(1)政府方面。

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

(2)高校方面。

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人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数量、设置专业,适应四年后的就业工作。但目前许多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隶属两个不同的部门,这很不利目前就业工作的市场化,极易造成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盲目招生,而急需要的专业招生规模不大,这就为大学生毕业时可能失业埋下了隐患。

(3)用人单位方面。

第一,用人单位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有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在各高校举办的多场招聘会上,有的单位员工自身不足百人、年销售额不足50万的中小型企业也提出非硕士不用的要求;有的很少涉及涉外业务的用人单位也提出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全国英语六级证书;与全国大多数企业的情况一样,有很多企业对应聘的学生提出必须要有工作经验等的要求。第二,“双向选择”过分倾斜用人单位自主权。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家垂直管理的金融、邮电、税务、电力等部门,在工资、住房、奖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大大高于当地水平。因此这些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倍受青睐,出现几百名大学生应聘一个职位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用人单位择才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而愈演愈烈,现在有的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已出现变相的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眼前高收入、高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目标,拒收毕业生,这就造成未来新~轮的人才断层现象。[!--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1.2大学生自身因素

(1)观念因素。在当前大学生的心目中,就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在择业时出现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多数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根据ac身的特点进行择业,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不能认同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的就业,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就业观。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2)心理因素。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导致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第一,焦虑与矛盾的情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焦虑矛盾的心情,他们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意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胸怀大志又不愿正视现实;重事业重才智又在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既崇尚个人奋斗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第二,自傲与自卑的情绪。有的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择业中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塌实的印象。相反有一些大学生因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勇气,悲观失望,抑郁成疾,不思进取,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第三,依赖与等待的情绪。有些大学毕业生等靠思想严重,缺乏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2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建立和完善就业领域中的各种法律规范,规范和制约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防止其用人自主权无限制的扩大,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统一全社会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建立与劳动者工作所在单位、地区以及劳动者身份无关的养老、医疗、事业等个人帐户制度,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为大学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empirenews.page--](2)改革教育体制。高校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让高校进入市场,促使高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既要考虑当前的社会需要,也要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专业格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在专业教育中,要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淡化专业方向,不断研究和追踪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新发展,提供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基础课程,增加课程的弹性,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而推动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解决专业课程过于讲求学科自身结构的问题。

5.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篇五

张顺飞

关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认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在其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同时,毕业生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因此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与当今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关联。总体来说,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但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做好职业规划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实现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指导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调查目的

想通过这次调查,去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还有就是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最后希望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以此来给正处于迷茫中的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树立自己理想的航标。

三、调查范围

广州地区的大学(包括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四个年级)。

四、研究方法

随机通过网上发放问卷给以前的高中同学(200名)进行调查,其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1张,有效率95.5%。

五、调查正文

(一)调查内容

广州市内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职业期望状况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

1.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自己喜欢的,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调查发现(如下图),有2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满意,有1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满意的,而有46.6%的大学生不清楚,有15%的大学生不满意,有2.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比较不满意,各专业的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比较不满意, 2.40%不满意, 15%较满意, 21%满意, 15%不清楚, 46.60%2.对自我认识程度。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如下图),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了解,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

41%不了解含糊52.30%6.70%了解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

3.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6.5%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有73.5%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是不了解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

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73.50%26.50%关注不关注

4.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将薪水高低、发展空间、城市位置、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发展空间、兴趣爱好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薪水高低、城市位置、社会地位,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调查中还发现被调查者中有83.3%的被试认为“前途”比“钱途”更为重要,60.3%的被试愿意充当“鸡头”也不愿意当“凤尾”。以上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更注重工作的内在价值。

(三)结论与建议。

在大学里,规划好职业生涯,这也许就是你人生创业的捷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在这种经济寒冬里,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所以当今大学生应一方面向书本学习,一方面向实践学习,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正确途径。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调节,一方面要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另一方面要增强目标性,防止与自己专业方向无关的知识比例过大,以致降低自己的专业岗位能力。

2、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六、调查结语

做好未来职业规划对我们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重要的事,只有尽早的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在以后的日子里才能合理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将来在就业过程中所需的能力。今后的就业竞争形式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掌控,唯有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就业环境。立足现实,明确目标,积极主动的正确评估自我,并进行机会评估。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步骤的开展实施。相信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很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业,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二O一三年十二月九日

6.对当前农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篇六

新华网凉山分频道2006-4-30 8:51:00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稀缺资源,银行要发展就要靠人才,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农行人才的存在和合理使用,是构建农行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也就是说,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具有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积极进取、忠诚、敬业的金融人才队伍。

人才是当前农行必须

金融人才的竞争一直是现代经济社会人才争夺的主战场之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金融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日益加快,金融人才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对于机构多、网点多、人员多、覆盖面广的农行,人才尤其显得重要,因为农行历史包袱沉重、不良占比较高,经营困境人所共知,而现在,发展和生存危机摆在了农行人面前,别无他途,只有充分发现、挖掘现有人才,科学合理地安排、布臵、使用现有人才,强有力地提高农行的核心竞争力,农行才能在即将展开的新一轮金融激烈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前两年,农行在分流裁员的喊声当中,一些农行培养出来的人才,趁此机会外流到他行,成为了他行的业务骨干,农行戏剧性地成为了金融人才培养基地,而农行却没得到这些人才所带来的更大的实惠。

2004年,农行改革比较他行较为平静,人员分流对于各行来说,也没有他行压力大,但农行股改时间表已定在2007年,改革浪潮必然来临。当前农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困境在于:36岁以上员工占总人数的50%以上,36岁至45岁员工也占了50%以上。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是当前基层农行的业务中坚。但是,这部分员工不仅年龄偏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这类员工,学历也不高,知识结构单

一、复合素质欠缺,论知识没有优势,论年龄没有优势,并且在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上相对吃力,尤其是后勤保障人员,基本上没接受过其它业务的培训和学习,因此在总体上产生了一些困境。而一个人才的养成,需要个人内在素质的具备,需要实际工作的实践锻炼,需要勇挑担子的勇气和信心,需要持久学习力和较强的执行力,需要组织的精心培养和扶持等等,农行目前的形势是新人进得少,人才大都是在各个岗位上长期锻炼而养成。

从中国金融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上看,现代银行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技成果的运用,都表明了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增长,重要的一点是要看银行的各个领域人才优势是否具备,包括一线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技能,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效率,以及全员的综合创新能力。中银香港集团重组后,极为重视吸引优秀人才及加强人才培训,人力资源部根据业务策略的需要,制定了包括前钱销售、财务策划师(CFP)培养、客户服务培训、提高授信

人员专业能力以及管理人员合规培训等计划。从这些做法看来,农行可借鉴的经验不少,而且,要生存、要发展,唯有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尤其是新形势下农行的营销人才,十分紧缺,农行要尽快培训一支既懂市场又懂业务和技术,而且又善于交际和攻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俗话说:“三百年出一戏子。”也就是说一个浑身细胞都是戏的演员三百年才出一个,一个全面型的人才本身极为难得,从人才分类来看,大致有: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和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人才问题上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同时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才,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重视在岗培训和自学成才。

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对于农行来讲,人才是经营管理过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支持银行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人才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的有一技之长甚至业务技术高超,但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不足,有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强,但业务技术和理论水平又欠缺,这些都不能说不是人才,也并不是说非要提拔到领导岗位才算是重视人才。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要件,同时也是最为复杂、不可捉摸的动态因素,人才需要高度艺术的协调技能的管理,需要一个充分发挥能力和潜力的氛围与平台,农行要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改善鼓励措施,正确处理人才的提拔和使用关系,创造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的各种条件。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局面的形成有赖于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良好氛围形成的关键也在于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其一是完善培养人才机制,人才结构要与各行履行职能的需要相适应,这是着力点,重点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建立持续性、深层次、研讨式的培训制度,确保各类人才具有领先的知识、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意识;其二是打破旧有用人机制,依据科学的岗位分类,制定出定岗、定员、定责、定薪的试行办法,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其三是用新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各个岗位的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建性,用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确保“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策略得以实现;其四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按

7.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篇七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 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现实,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据统计,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559万, 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600万人。2009年大学生毕业611万人, 人社部发言人在2009年第四季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预计到2010年, 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10万人。“十一五”期间, 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2 700万,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

1. 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体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 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 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 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 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 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 再加上有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 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 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 就业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 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2. 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 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 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 追求人才高消费, 追求高学历, 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 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 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希望进一个人才, 就马上发挥作用, 创造价值, 因此, 非常看重工作经验, 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差, 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 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3. 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 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 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 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 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 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 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 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 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4.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就业期望值较高, 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 眼高手低, 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 不顾自身的条件, 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 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 “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 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 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 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5. 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一是专业相同的人多。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严重, 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特色不明显, 与市场变化不同步。二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求职中63%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有专业知识, 但专业学习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岗位的需求。三是自我定位不准确。部分大学生期望值与实际差异大, 不愿从基层做起, 调查显示, 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月薪在2 000元以上, 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四是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想要进入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缺乏了解, 没有发展目标。所以, 难以融入进入的单位, 难以接受企业的文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 加大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力度。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 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真正做到人才的能进能退、能上能下;加强户籍制度改革, 为边远山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 做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 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统一全社会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 建立与劳动者工作所在单位、地区以及劳动者身份相关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个人账户制度, 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 为大学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2. 杜绝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盲目高消费。

招聘人才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 要各取所需, 讲究用人成本, 不能互相攀比, 更不能搞人才高消费。人尽其才是古今中外公认的用人之道, 也是人才使用的基本战略原则, 而重能力、轻学历, 降低人才聘用的门槛, 建立以能力为评价体系的人才录用标准, 是提高企事业单位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 同时也是用人上的远见卓识, 是企事业用人理念成熟的标志。另外, 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出台限制人才高消费和浪费的法规, 比如, 对接受高学历人才征收一定的培养成本费, 变目前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 对随意积压高层次人才者征收部分滞留金等措施。总之, 要采取必要措施, 规范人才市场招聘的秩序, 使中国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 从根本上杜绝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铺张浪费, 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利用回归理性。

3.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贯

穿大学生活始末, 而不仅仅是通过几次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就算完成就业指导工作。对此应做到: (1) 广泛提供就业机会, 发挥桥梁作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指导, 为用人单位物色人才, 为招聘代表和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的场所及相关服务。 (2) 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 转变择业观念。就业指导工作在为毕业生积极寻找就业机会的同时, 也要重视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3) 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协助教学工作。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应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由就业指导中心将每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汇总, 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映给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学校在专业设置、教材选用、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保证教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4) 参与学生职业规划, 体现人文关怀。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没有明确的目标, 因此, 学校应尽量提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主动参与学生的职业规划。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质、爱好特长, 工作人员可采用问卷调查、书面测试、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优势, 并结合其求职意向和其他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以提高毕业生的签约率。同时, 应成立职业规划咨询等部门, 负责解答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产生的疑惑, 使高校的就业指导成为一项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工作, 以竭诚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更好地完成就业指导任务。

4. 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勇于自主创业。调整择业心态, 克服心理障碍,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调节个人情绪, 正确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避免心理冲突, 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面对新的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应当把握时代脉搏, 顺应形势, 主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的需要, 自觉端正并强化健全利益观。抛弃职业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树立竞争意识, 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 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5. 大力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笔者看来, 从提高就业竞争力入手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水平, 当是现实且不乏理性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 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 而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假定两人的学问基础等同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 他们的差异通常就是竞争力的差异所致。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 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求职者才会表现的“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 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因此, 可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EB/OL].百度文库.

[2]市民盟.政协石家庄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案第0014号[Z].

[3]易忠实.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11) .

[4]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跷板”[N].中国教育报, 2006-09-06.

8.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篇八

1.重视情景渲染,忽视针对性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一些教师为“情境创设”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情境创设的作用主要是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成为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垂直与平行”时创设的情境是:请同学们摸一摸书的表面,纸的表面,桌子的表面,感觉到什么?这样的一张纸一个面就是一个平面。让学生在纸上画两条直线,看看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学生很有兴趣的开始试画,从而轻松引入主题。同样是“垂直与平行”这节课,一位老师这样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将两支铅笔依次抛起来,使它们掉在桌面上,看看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图形?让每个学生在桌子上试一试,再将典型的图形展示出来。动手操作一开始,教室内顿时沸腾了,响声此起彼伏。有的都掉地上了,捡铅笔的,抛铅笔的,真是热闹啊!可到了展示的时间,教师预想的“垂直与平行”却没有出来。这样的情境不利于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缺乏教学针对性,降低了课堂效率。

2.重视做法多样化,忽视最优化

新课改提倡,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小学数学做题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做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做法多样化”。也就是针对数学中的问题,教材提供一种方法,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做法多样化。所以,很多课堂中,教师一味的提问学生,还有没有别的解法?面对学生很对的解法,教师一一鼓励赞扬,导致一些思维慢的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最终也不知道哪个方法最好,而且课堂时间耗费的多。教师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最优化,应该在展示多种解法的同时,有意识的负责任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互相吸取对方的优势,使学生掌握那些公认的、最佳的、最优的、最基本的做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益。

3.重视合作形式,忽视学习实效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編写中很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新课改中合作学习成为大多课堂必走的环节,但是大多课堂只有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实际效果。大部分的合作没有具体目标分工,只是教师出示一道题,笼统的要求大家合作探究,大家聚在一起,责任不明确,只是随意聊聊而已,有的合作前,甚至没有自主学习,学生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盲目合作,看似热闹,实质流于形式。学生合作学习应该是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重视教教材,忽视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大部分教师在课改课堂中仅仅限于精彩的再现了教材知识,以为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面对如今一标多版的教材,教材只是一个知识的载体,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如教材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安排为两课时,这样就把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割裂来来。如果在教学时把两课时改为一课时,把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作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情况巧妙地安排在练习中,让学生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来求正方形的周长,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重组教材后,教学内容更能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交互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对第一课时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可见,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和整合可以大大缩短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5.重视教法设计,忽视学法强化

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很注重教的方法的设计,但是忽视了学的方法的强化。需要教师将自己教的数学方法有意识的强化给学生,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有:演示法、列表法、验证法、比较法、分类法等。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3+3+3②4+4+4+4+4③3+4+6④7+7⑤7+7+9⑥7+7+7+7+7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告诉学生,获得这个知识的方法是比较,让学生有意识的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学会了,但不知道运用了那种学习方法。再如,正、反比例的内容,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内容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关键是强化学生对列表这个数学方法的认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会学会很多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

9.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篇九

一、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腐败现象如同侵入党和国家肌肤的病毒,绝不能掉以轻心。坚持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败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科学分析和总结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形势。中央在腐败形势问题上态度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斗争形势如何严峻?

(一)、“四风”问题还比较突出。

“四风”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违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

(二)、干部人事、司法、国企企业等重要领域腐败问题任然突出。

在选拔任用的干部之中存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边腐败边提拔、带病提拔时常发生。在干部选拔中走形式,甚至做人情,假身份。司法是维护社会最后的一道防线。当前少数司法人员玩忽职守,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有的司法人员执法不公,出于个人利益干预,在干案过程中搞权钱交易。

(三)、高、中级干部严重违法违纪影响恶劣,“小官句贪”

如:***、徐才厚、廖少华、郭有明、陈柏槐、戴春宁„„等上述高级领导严重违纪违法。如:辽宁抚顺市顺城区国土资源局女局长罗亚平是典型的“小官句贪”。

二、党风廉政建设

强调全党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其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都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并对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和惩治腐败做出部署,要求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可以说,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之重视、投入之巨大、推进之坚决、措施之有力,是多年来未有的。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制度建设要符合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更为繁杂艰巨。改革发展离不开严格的纪律、过硬的作风和有效的制度保障,这就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必须更加严格执纪监督,坚决惩治腐败,科学有效预防,不断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和公平竞争的机制,思想要进一步转变,要把过去在计划经济形成的人说了算的行政管理习惯改成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由市场调节的行政机制,改革政府的经济管理方式,反对垄断,鼓励公平竞争,确保各种资源按市场需求自由流动,各种贸易按经济规律进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制度反腐工作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把握反腐倡廉的工作规律,自觉适应实践的需要,更新工作观念,及时依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创新法规制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必须体现服从服务于第一要务的思想,与促进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协调,始终把制度反腐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前提、构建反腐败惩防体系的大格局中来把握。必须与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其它改革相配套,针对不同地方、部门、领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

(三)、制度建设应注重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依制度办事的意识

10.对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几点认识 篇十

淮选医院

邵纯

医院党建工作包括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院科学管理,搞好医德医风建设,促进两个效益,保证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条件下,医院经营越来越呈现出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基层党组织如何创新党建工作,提高医院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如何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找准结合点,把党建工作与医院行政、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医院党建工作中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深化服务内涵,拓宽服务领域

服务是医院立足之本,“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的服务宗旨。党建工作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工作都要体现这个宗旨。医院党建必须一是要与医德医风建设相结合,提升医德医风建设质量。要求每一位医者都要以患者满意为己任,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品质的同时,更积极了解和满足患者的需求,诚信服务,把医患关系良性化。二是拓展医院服务外延,把服务群众渗透到医疗服务当中。在采取便民服务措施的同时,坚持依靠厂矿,送医上门等措施,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尝试医患结对、健康档案、举办公益性健康讲座、开设常见病、多发病的免费咨询热线等,加大对服务力度,满足更多层次群众的需要。

二、转变党建工作格局,紧密结合医疗服务工作

以往医院党建工作格局,有一定的局限,比如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不够密切、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质量不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等。新形势下需要构建与医院发展模式相互协调的党建工作格局,不能把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仅仅定位在一般抓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明确医院党建工作的基本属性是服务,即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做好服务,进一步增强党员和党组织参与医疗为一线服务的自觉性,与医院全面发展结合。抓好政务、党务公开,杜绝违规行为;畅通投诉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组织建设上,要围绕群众和病人的需要,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医院全体党员为主体,工会、团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医院党建工作新格局。在工作制度上,要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建立有利于保障医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对医院党建工作科学评价的标准和体系,不断促进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找准支部定位,提升四好班子建设质量

目前医院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党组织首先要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但不能停留在过去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握好医院深化改革和办院方向这一传统的层面上,而是要赋予新的内涵,要以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工作为核心、为重点,发挥党支部在医院重大决策中的参与作用,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监督作用,在维护医院各方权益方面的协调作用,在处理好与医院各部门及广大职工关系方面的领导和凝聚作用。其次,支部书记在班子建设方面起到把关掌舵作用,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和建设发展,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和医院领导班子的建设。提高理论学习质量,把理论学习和医院的改革发展、治理创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领导班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和驾驭医院发展的能力;健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成效以及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监督。

四、配合行政工作,形成党政合力

医院党政的运行职能过于泾渭分明,就党建而抓党建,就会存在工作力度不强,机制不顺、党建工作弱化等弊端。在新形势医院的党建工作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建工作思路,围绕医院全面和谐发展和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党政班子成员在思想上逐步形成统一,分工不分家,从抓共识入手,全面理解党建工作与医疗工作的辨证关系,多方探索党建工作与医疗工作全方位的结合,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方针,把党建活动渗透于医院各个发展阶段和医疗服务领域。细化党支部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党建的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构建党政合力、上下合力共同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党建成果,增强党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性和感染力,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不断开创医院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五、夯实党建基础,以制度建设推进工作水平

创新不代表原有的工作内容就是过时,实际上支部工作的创新是针对环境和条件变化与时俱进的,即思考的角度和某些方式方法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的一些内容是不会变的。传统的支部工作职能不仅需要坚持,有些方面还需要强化,特别是制度建设如“三会一课”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党员谈心制度等都必须严格遵守,但需要赋予部分新的内容。从以往的医院集团对各支部工作检查情况看,那些特色活动开展效果好的基层支部,往往也是各项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单位,因此必须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一定要坚持党组织的基本职能,认真查找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党建工作思路的基本思路,并善于总结经验,才能使支部工作不断取得进步。

浅谈如何抓党建促和谐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大外科

徐卫红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矿工总医院大外科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将党建工作与医疗卫生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扎实的党建工作来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创三甲争做排头兵”等活动,使“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行业作风进一步好转、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进一步深入”,2009年被医院集团评为“红旗党支部”。

目前,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和医疗行业竞争加剧,以专业人才为主体的医院普遍存在党建工作与形势发展不适应、与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党建考核机制不全等现象。因此,在新形势下,医院如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拓展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方法、途径,创建基层医院党建工作运作机制,是新时期医院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医院党建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抓班子 带队伍为医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院领导是医院的重要管理者和决策者,因此,我院要突破选人用人地域界限,招贤纳士,通过竞争上岗、择优选用,配齐配强医院重要科室和环节上干部,同时,要发挥医院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党建工作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要从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入手,大力培养和弘扬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带领全院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及党的方针政策,并结合集团公司和本院工作实际认真组织了学习讨论,为了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和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性教育,要经常组织全院党员和干部职工上党课,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建的工作内涵得到拓展,党员形象得到展现,支部地位得到巩固,全院人心得到凝聚。真正形成 “院长带头、班子跟上、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的工作格局,党建工作与医院工作得以同步发展并相得益彰。

抓党建 创载体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院党支部以抓党建促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统领工作,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可以积极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我为党旗增光辉活动”和“支部树旗帜、党员树形象”等活动,挂牌上岗、亮出身份,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逐一整改落实。

党支部要开展 “党员示范岗”、“党员服务承诺制”、“党员先锋科室”等活动,使党支部实现规范化管理。实施党员身份公开制度,自觉接受患者和群众的监督,达到了党建促发展、发展促党建和科学发展上水平、卫生事业得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活动预期目的。

抓培训 强技术 要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医院的先进经验,提高医护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开展与先进兄弟医院建立协作对口支援关系,输送医护人员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邀请先进医院专家到我院义诊、讲课,解决医院存在的实际问题。另外,医院还要积极引进上级医院的医疗资源,邀请其他医院业务骨干来医院对急危重病人进行会诊等,在提高本院医护水平的同时,还加大对基层分院的对口支持力度,成立卫生对口支援领导小组,解决实际困难。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发动党员干部职工带头深入基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使基层分院的医疗救助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抓行风 树形象 要展现良好医德医风

党支部要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了满意窗口、满意病区和医疗服务无差错、医疗服务承诺等创建活动,建立医德医风考核体系,不断推进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护理质量上水平,努力打造技术精、院风正、团队强的医疗卫生服务团队,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党员干部医务人员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医护人员要用高尚的情操、无私的爱心、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去赢得患者、社会和家属的赞誉。

要以抓服务,献爱心,积极开展便民利民主题实践活动。院党委、党支部要结合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主动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主题实践活动,层层抓落实。可以先后组织医疗队深入厂矿、社区、企业开展义诊活动,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活动,扩大医院知名度。

抓体制 促发展 使全院整体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11.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篇十一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认识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1

一、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是青少年只有具备了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才能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联合国卫生组织曾经为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和最佳状态。”可见,一个人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在一部分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虚荣嫉妒、狭隘抑郁、孤僻离群、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甚至还发生了一些青少年离家出走、自杀等事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为此,对青少年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教育,也要重视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更好地迎接未来建设和改革遇到的各种考验和挑战。

二、当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现状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从目前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方面:一是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据调查,在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特定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与家庭不良因素的熏染有着重要关系。我们知道,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时期,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心理脆弱,分析事物、辨别是非及抗干扰能力较差,经不住诱惑,情绪不稳定,感情容易冲动而不能自控,加之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和感知事物的模糊性,思想行為的盲目性,最容易受家庭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在一些家庭中,有的父母感情淡薄,经常吵架滋事甚至离异;有的父母专制武断,与孩子之间缺少民主团结的和谐氛围;有的家长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如何去改正错误,而是动辄严厉斥责或恶语批评甚至拳脚相加;有的家庭对孩子无原则呵护和溺爱;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等都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一些青少年认知偏激,心态失衡。二是教师个体不良行为的影响。教师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们现代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师德意识淡漠,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健康。有的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能正确对待,往往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强制要求的手段,如: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有的教师会当场大发雷霆,当众斥责甚至罚站;学生未按时完成作业时,就随意强制留校补做;有的班级或学生之间出现矛盾和纠纷时,偏听偏信,不能公平合理处理,缺乏民主作风;有的教师对优秀学生是天天表扬,对差的学生是天天批评或不问不闻甚至歧视等等。教师中存在的这些不良行为,对一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三是社会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如一些酒巴、发廊、歌厅的不文明行为,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作品,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等等,都在一些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罩上驳驳迷惘的阴影,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三、对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青少年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安排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布局,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和完善适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切实把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问题解决好,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软硬件设施能够及时保障到位。同时,还要营造好以下三方面的氛围:

一是要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青少年品德养成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和家庭成员应自我做起,严于律己,规范自己言谈举止,并能经常性地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其他活动,加强情感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用浓浓的新情释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带孩子外出旅游,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培养孩子正当爱好和高雅情趣,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功意识。

二是不断营造全面发展的教学氛围。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要设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切实担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同时,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温和的口气,耐心的态度,朋友式的真诚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困难和挫折,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错误,及时纠正错误,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使他们形成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尊师爱友、自强自立的良好风尚。

12.对当前土地流转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篇十二

1 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的震动

现代化农业种植、管理、收获技术的广泛使用, 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土地经营权向大户手中集中, 但对于放弃土地、割断与土地的联系, 大多数农民尚处在犹豫徘徊状态。

(1) 农民难以割舍对土地的情节。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谁赢得农民就能赢得中国, 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能赢得农民”, 几千年来, 农民一直视土地为他们的命根子, 他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 对土地有着很深的心理情结。不管是解放初期的土改, 还是后来成立人民公社、家庭承包经营, 农民都没有离开土地, 而现在的土地流转是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流出转给他人经营, 农民的感情可想而知。

(2) 农民将耕地当成自己“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虽然大部分农民将打工收入当做主要收入来源, 将土地收益当做“副业”收入, 但打工收入毕竟受市场动荡的影响, 所以土地使无法得到社保福利的农民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工业经济发展良好, 市场需求人力势头旺盛, 打工容易就出门打工;市场行情发生变化, 市场需求人力资源有限, 农民又可以回到家乡种地, 大不了收入减少, 但毕竟基本生活可以维持。

2 土地流转顺潮流、符民心、顺民意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 农民对土地流转普遍持认可或顺其自然的态度。

(1) 农村家庭耕地承包单户经营已逐步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前土地高度碎片化, 单块耕地面积从不足1亩到6、7亩不等 (1亩=1/15hm2, 下同) , 耕地宽度等不一, 而农业机械逐步向大型化、科技集成化发展, 比如机械化植保机喷幅在5、6m左右, 小麦免耕播种机宽幅在2m以上, 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宽幅也在2m以上, 这说明大大小小的地块耕作已不适应机械化、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土地等生产要素要相对集中。

(2)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年减少造成部分耕地粗放经营或撂荒。一个劳动力的打工年收入在3万~5万元左右, 而10亩地 (一个农户一般不超过10亩地) 的种植收益也只在1万元左右, 导致农村劳动力已大量转移, 或下外地或在当地打工, 留守田间劳力人员基本上是老年人或妇女, 即常说的“3860”现象, 有些承包户已没有了干农活的劳力, 根本没有足够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

(3) 农民生活的提高使农民尊严生活、体面劳动的愿望更加强烈。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 连续今年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 农村更加稳定、农业更加进步、农民更加富裕, 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标准更加提高, 已不是过去吃饱穿暖的标准, 而是现在的生活舒服、生产轻松、地位提高、社会认可, 农业生产再也不会回到马拉牛拽、肩扛人抬、手拔镰割那种状态。

3 土地流转应注意的问题

(1) 宜宏观调控, 忌微观运作。利益驱动, 土地流转承租户肯定考虑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而不重视粮食作物, 肯定能少用雇工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流转成本决定种植结构、交租和增加的雇工成本、管理成本, 必然推动种植结构向高端发展。当前陕西省岐山县地租一般在300~1 000元/亩。按种粮计算流转经营后要增加雇工投入200元/亩左右, 这样算下来地租在500元/亩以下时正常年景尚有300~500元/亩的收入, 地租500元/亩以上时承租户就较少有收入或几乎没有收入。

土地大面积流转可能带来3个问题需要宏观调控。一是经济类作物市场需求是多少, 大家都来种植经济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市场能否容纳得下;二是粮食供应是稳定国家的基石, 但粮食生产的利润不高, 为防止突破国家的粮食保底红线, 一定要加强粮食种植补贴, 提高种粮积极性;三是万一市场动荡遇到经济萧条, 农民工如何妥善安置不至于导致大的社会动荡, 这就要求提前做出预案。

(2) 宜循序渐进, 忌一蹴而就。土地流转的对象一类是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等, 他们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 面积不算太大, 基本不雇工或很少雇工或临时雇工, 成本增加不多, 管理比较到位。另一类是合作社, 当前农村注册的生产合作社虽然很多, 但是真正把土地流转到手中能够正常运作, 保持良性循环还很少。

从当前比较成熟的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和模式来看, 到适度规模经营可能还需要一个过渡, 那就是土地托管。合作社从某个生产经营环节入手, 逐渐承担农户的良种农资供应、耕、播、浇、收、植保和农产品的收储经营等项, 农户自己无力承担、不愿承担合作社有专长的服务, 收取服务费, 农户自己的承担自己有能力担当也不想让渡的部分较细致的生产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 合作社承担的环节越来越多, 农户承担的部分越来越多, 合作社越来越紧密, 层次越来越高, 直至最后土地全部加入进来。这样可以发挥合作社和农户, 或者农村能人和一般农户两个积极性, 同时也给合作社一个成长的时间, 推动合作社的逐渐成熟。同时也可推动耕地地块高度碎片化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平稳过渡。

13.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篇十三

来源:网购瓷砖 http://

最近,关于瓷砖减薄的话题又热了起来,这次则主要围绕要不要通过对现有《陶瓷砖》标准(GB/T4100-2006;IS013006)的修订,实现快速推进瓷砖薄型化的目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一旦瓷砖减薄相关性能要求(主要指厚度)一旦写入标准强制执行,必然对企业充分的市场竞争构成伤害。持这种意见者同时认为,由于厚砖在一些地方有特殊的用途(比如户外、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等),如果瓷砖减薄具体写进标准,必然对瓷砖产品的多样性构成伤害,如果要照顾这些,无疑意味着整个标准体系都可能要重建。

行业之所以在瓷砖薄型化发展上屡陷困惑,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市场经济的精髓是充分的竞争、公平竞争,其前提当然是制定“游戏规则”(比如国家标准)。“游戏规则”一旦建立起来,政府只能充当监督执行人——所谓市场经济“守夜人”的角色。正因如此,“游戏规则”的制定才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否则就势必破坏竞争的充分性和公平性。

回头再看围绕瓷砖减薄几个标准问题。目前行业中蒙娜丽莎生产的薄板在厚度上分为5.5毫米、3.5毫米二种,规格则为900×1800毫米(即面积1.62平米)。另外,也有企业生产600×1200、600×900等不同规格,厚度在4.8至5毫米之间的“薄板”。企业瓷砖减薄的程度及产品的规格不统一,必然给日后的争议埋下伏笔。

2009年3年9日,国标委发布公告(2009年第2号(总第142号)),批准了《陶瓷板》产品标准,并于2009年11月5日开始实施。按《陶瓷板》标准,陶板的定义为:由粘土和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经成形、高温烧成等生产工艺制成的板状陶瓷制品。其中“厚度不大于6mm,,上表面面积不小于1.62平方米”,这无疑表明其他面积达不到1.62平米,厚度大于6mm的“薄板”,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薄板,只能叫薄砖。由于目前所有生产“薄板”的企业中只有蒙娜丽莎集团产品面积达到1.62平米,这就意味着只有蒙娜丽莎陶瓷薄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薄板。

国标修订 在《陶瓷板》标准正式颁行之前,住建部发布第240号公告,颁布《建筑陶瓷薄板应用技术规程》(JGJ/T172-2009)(以下简称“技术规程”)作为陶瓷板的应用标准。该应用标准于2009年7月1日正式生效。而出乎意料的是,2009版“技术规程”标准很快就进入修订程序。到2012年8月1日,2012版“技术规程”就正式实施。从第一版颁行到第二版实施前后只有三年零一个月,而按一般规定,国标要执行两年以后才启动修订。

据《建筑陶瓷薄板应用技术规程》(JGJ/T172-2012)主编单位之一的蒙娜丽莎集团新型无机轻质板材事业部总经理蒙政强透露,2011年3月份住建部标准司就召开“技术规程”修订启动会,更早之前的2010年及启动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部门的专家在北京召开了多次论证、起草工作会议。蒙政强表示,修订后的2012版“技术规程”最大的突破是将陶瓷薄版正式列入建筑幕墙材料序列,填补了陶瓷薄板在建筑幕墙工程应用与验收中相关参考标准依据的空白,对陶瓷薄板在建筑幕墙领域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护身符”的作用。本次修订主要内容有:适用范围增加了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度抗震设计的民用建筑上的陶瓷薄板幕墙工程的设计、加工制作、安装施工、工程验收以及保养和维修;增加了陶瓷薄板幕墙设计、加工制作及保养和维修三章,安装施工和工程验收两章中也增加了陶瓷薄板幕墙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安装施工和工程验收”中增加陶瓷薄板幕墙的相关内容,意味着其他不符合国标的“薄板”(比如单片面积做不到≥1.62m2)将无法进入陶瓷薄板幕墙系统。

四个误区 笔者以为,当前行业对陶瓷薄板的认识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标准误区。如前所述,《陶瓷板》及《建筑陶瓷薄板应用技术规程》作为国家行业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强制性。任何单位、企业或个人在新标准出来之前在实践或讨论中都必须按现有国家标准设定的话语系统行动或说事。否则,只能造成行业或社会认识上的混乱。而企业如果不依标准行事显然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当前有陶瓷薄板产品和应用两个国家标准存在,所谓的“薄板标准之争”、“薄砖冲击薄板”基本上都是伪命题。俗话说,“独木不成林”,更多企业介入到陶瓷薄板领域,无疑有利于开拓市场。所以,作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陶瓷企业应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陶瓷薄板市场的竞争,而不是做“搅局者”。

二是应用误区。陶瓷薄板面世之后,有一种意见是认为它太薄,抗冲击力不够,不能挂外墙。这又是一种误读。蒙娜丽莎陶瓷薄板最新的应用案例是130米的杭州生物科技大楼。该建筑三栋楼非透明部分全采用陶瓷薄板,目前施工已超过一半,今年刚经历12级以上的台风。实践证明,陶瓷薄板完全可以大规模应用到建筑幕墙系统。抗弯强度是幕墙材料最主要的指标,陶瓷薄板的韧性、抗弯强度是传统薄砖的两倍以上。另外,建筑幕墙不仅仅是一个材料问题,最重要的是结构问题。陶瓷薄板幕墙系统是由铝型材边框结合硅酮结构胶与陶瓷薄板复合,中间增加加强筋组成,形成单元幕墙构件,再运到建筑工地,通过角码以机械连接的方式与建筑龙骨形成非承重幕墙体系统。建筑设计师会根据一个地区的通用风压(根据官方公开发布的通用风压值)以及建筑的结构和高度来决定幕墙系统的构造。陶瓷薄板只是幕墙系统的面材,而最终决定其抗冲击能力的是整个幕墙系统。

三是价格误区。持这种观点人的认为,认为陶瓷薄板目前的价格偏高。陶瓷薄板减少了原料、燃料的使用,降低了运输成本,“理应”比传统瓷砖价格便宜。另外,降低价格也有以利于产品快速推向市场。确实,陶瓷薄板与传统瓷砖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是,如果我们将它与其他幕墙系统、幕墙材料比较,价格优势还是很明显。铝单板、玻璃、金属、石材、陶土板幕墙系统目前市场售价一般在600~800元/平方米,而蒙娜丽莎陶瓷薄板幕墙系统的价格是800元/平方米左右。即便单从材料层面作横向比较,薄板的价格也还有很大优势。比如,常见的非透明幕墙材料中,每平方铝单板出厂价为200元,陶土板进口的出厂价为400~600元,国产的150元左右,地铁站经常用的搪瓷钢,出厂价为500~600元,高档群楼进口花岗岩在400~700元。而大型工程竞标中蒙娜丽莎陶瓷薄板的价格与之相比均有较大优势。

14.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篇十四

2011级国贸夏君

摘要: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热点问题都与民族宗教有关,民族和宗教有区别但又有密不可分关系。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已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明显具有中国化特色。通过学习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加深对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同时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民族中国化 民族宗教政策 政策认识启示

民族宗教问题是当前我国乃至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极其重要敏感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热点问题都与民族宗教有关,在很多问题上,宗教往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内情况来看,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敏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与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民族、宗教无小事”。

民族和宗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特点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分不开的。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对意识形态的宗教有决定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宗教又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宗教社会学开创者杜尔凯姆早就指出:一种宗教就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它把与神圣事物相关的信念与实践统一起来了。宗教社会学家英格尔强调:宗教可以定义为一种信念与实践的体系,是某个群体用来与人类生活中的那些终极问题相拼搏的。大于致来说,世界上有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尚未发现哪个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宗教现象的。宗教因素是弥漫于并影响着所有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特别是在那么多数人口信教的民族、国家,其宗教氛围十分浓厚。宗教因素的社会影响或文化功能尤为不可忽视,如“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

在世界上人们比较关注的巴以冲突久经不息的主要症结在于领土问题,特别是耶路撒冷归属问题。但更为复杂的是,这是一场在宗教背景下发生并持续的领土之战,绝大数巴勒斯坦是穆斯林,以色列几乎全是犹太教徒,而耶路撒冷双方心中都不可丧失的圣地。如亨廷顿所言:冲突一旦聚焦于宗教问题,就往往造成一方之所得必为另一方之所失;耶路撒冷的圣殿山要么由犹太人控制,要么由穆斯林控制。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其中伊斯兰文明和东正教文明就是根据宗教来命名的,可见宗教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是民族、宗教工作的一部分,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进程所制约。其间既有工作的辉煌,也经历

过困难和曲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最重要的标志和最成功的创新。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长于中国的土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蓬勃的生机。

我们党以马克思宗教观为指导,围绕权利和义务、思想观念与社会实体、宗教与国家等,创造性的制定了一系列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下面就基于我国的民族宗教基本政策谈谈我对中华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是一项长期政策,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一些活动,比如磕长头,可以从甘肃磕到拉萨。汽车司机在路上因做礼拜时间到了,在公路上,路旁停下来念一些经文或面向麦加做礼拜,都不是问题。外国对中国批评较多的是传教自由,主要涉及一些具体情况,如在大学课堂里,在共产党的党校里,在公众的文化场所,这些地点不允许传教。但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场所如教堂、清真寺则是传教自由的。西方一些人对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持有怀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自己宣传和开放力度不够,他们没有见到真实情况;二是我们自己确实在工作中没有很好理解和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总体来说好的和积极方面是主要的。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依法管理宗教的中国模式。在管理原则上,确定宗教事务必须纳入依法管理,不能放任自流;在管理范围上,只管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不是什么都管;在管理对象上,管理宗教事务而不是宗教,避免了“管理宗教”这个敏感话题;在管理的程度上,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程度越深越广,管理程度越高;在管理方式上,以政府依法管理为主,宗教界内部管理和自我管理为辅;在管理的机构设置上,设立宗教事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主体,相关事务又由有关部门管理,既有主体,又有协调、配合部门。以上模式区别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列宁时代、苏东模式,也有别于一些国家把宗教事务作为社会事务统一管理的模式,具有中国特色。这种中国模式有利于宗教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抵御渗透。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首先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党的执政地位,其次关系到独立自主自办。当代西方势力千方百计的利用宗教人权问题破坏我们国家的主权,干涉我们国家的内部事务,唆使我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宗教反华势力,以宗教人权为借口,企图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发展局面,干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致使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相交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如新疆境内连续多年来发生的恐怖活动,西藏和新疆的宗教问题与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斗争联系密切。但同时从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角度,鼓励和支持我国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友好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和对外宣传。

4、加强宗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力度,努力形成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保证宗教组织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加强宗教团体建设,使之成为政府管理的助手、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宗教文化的研究的渐渐发展相当重要,从其特征而言,正好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互为表里。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宗教学研究,使宗教由宗教鸦片论往宗教文化论转变,其中宗教教职人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代各大宗教,已经能够适时的进入社会,以其独特的意义系统、服务方式和组织行事,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发挥出它们应有的社会功能。宗教团体在公益慈善事业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数宗教团体已经转变为“宗教公益服务”,已经明确了如何发展“宗教福利和宗教社会工作”的方向,宗教资源成为社会资本。

5、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宗教世界观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不信仰宗教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要防止宗教对共产党员的腐蚀,不允许有“二元信仰”。因为要正确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信仰宗教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基层党员,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适当尊重和顺应民族的风俗习惯。即使已经摆脱宗教信仰,但是如果拒绝参加任何含有某些宗教色彩和传统的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则会脱离群众,把自己孤立起来,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6、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宗教工作事关大局,必须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以牢牢掌握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权,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权,爱国宗教界人士对宗教事务的主导权。在其间有一个衡量标准:党的宗教政策是否得到落实,宗教事务管理是否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相关的矛盾纠纷是否得到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是否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衡量各级党委和政府宗教工作的标准。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由党委统战部负责的宗教工作协调机制。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和执法主体,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职责范围内支持宗教工作的开展,形成互相配合,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

通过上面对中华民族宗教政策的介绍和我自己对其的一点认识,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几点启示:

一、对待宗教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就是正确对待群众问题,做宗教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在利益关系调整变化的转型期,宗教往往成为民族利益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利益诉求的主要号召工具。我们制定和执行宗教政策,需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适当照顾信教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政策

制定和完善宗教政策要立足于更好的团结广大信教群众,而不能机械的照搬经典理论,更不能超越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曾对进藏部队强调:到西藏去,就是靠政策走路,考政策吃饭,政策就是生命。宗教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不能大起大落、忽左忽右,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三、以法治保持和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

处理好宗教关系,必然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必须纳入法治范围。一方面要把宗教政策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另一方面需要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以法律为行为准则,在法律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四、按照宗教自身的规律开展工作

宗教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规律,往往不易改变。当外力强行介入时,反而会强化规律,而不是随外力改变。做宗教工作时要认识和把握宗教自身的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五、以统一战线的方法处理宗教方面的矛盾

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不和谐因素增多,我们一定要客观。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宗教方面矛盾冲突的性质,对于人们内部矛盾,要始终坚持广泛团结、增进共识的原则,善于运用统一战线的方法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六、宗教工作要以争取人心为首要任务

我们开展宗教工作,就是要最广泛地争取人心、凝聚人心,使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力量。特别是面对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信教群众、争夺人心、争夺阵地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千方百计的做好稳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起来,夯实抵御渗透,反对分裂的群众基础。

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但我们的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宗教观为理论,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突破了这一重大课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政策的新境界,谱写了国际共运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解决宗教问题的光辉篇章。

参考文献:

1、牟钟鉴:《回首新中国成立60年的风雨历程—宗教问题的理论开拓与经验总结》[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刘立军 马虎成 苟天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成功探索与实践》[C],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9年版

3、龚学增:《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经验》[C],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个人榜样观后感心得体会下一篇:税务尽职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