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2024-11-07

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共16篇)(共16篇)

1.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一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听一年级 周老师课所感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对各类图形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上又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图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值得学习推广的方面是:在上课时周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小叮当引入以谈话的形式不知不觉中进入所学内容,设计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是顺理成章。

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2.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二

精彩片段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电脑逐一出示奖杯、窗户、蜻蜓、运动场、平行四边形等图片,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意见)

生:“是!”“不是!”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起立。

(这时一大半同学站了起来)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

(这时好多学生动手折起了平行四边形。折着折着就有二十来个学生陆陆续续地坐了下去, 还有十来个学生站着不动)

师:通过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 你们看, 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过来折, 不管怎么折, 两侧的图形都不能重合, 所以,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六七个学生坐了下去, 还有3个学生站着不动)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所以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你说得不对,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是对折, 不能用剪刀剪。

生:我是对折, 也不用剪刀剪, 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再对折, 两侧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了, 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 坐着的学生都皱起了眉头, 站着的学生看到坐着的同学无话可说, 显得特别高兴)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好多同学点点头, 就在这时, 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站了起来。你听)

生:我认为折两次是错的, 你们看老师黑板上写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既然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就只能折一次, 不能折两次。 (这时站着的学生都坐了下去)

师: (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 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也欣赏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更加欣赏大家给我们带来的一场精彩的辩论。正是由于大家的辩论, 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会理解得这么清晰, 这么深刻。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们。

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构建争辩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上述教学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争辩的平台。开始让学生判断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类似于轴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时, 形成了认知的冲突, 这时老师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 以一句“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激起千层浪, 拉开了课堂争辩的序幕。

二、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 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当学生通过折并清楚表达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 课堂上就有3个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 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 而是果断地丢下预设的教案, 不吝啬时间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学生也更加珍惜这一次机会, 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 演绎出了课堂的精彩。

三、让学生品尝争辩的成果

3.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体验;观察;发现;操作;倾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活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我谈一下在教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认识物体与图形(立体图形)”的心得体会。

教学这堂课是在10月中旬,也就是学生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还不太懂规矩,也不知道怎么配合老师,所以上这堂课,我考虑到了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这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了大量的游戏。

通过多次做游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充分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这是本课的一个特色。针对一年级学生很难认真“倾听别人讲述”的情况,在课始、课中采取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尾还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颁发小礼品,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注重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较好地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同时,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在课堂的开始,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用多媒体先出示了一个大袋子,里面有送给小朋友的礼物。袋子里的东西又蹦又跳,就是不肯出来。我故意说:“还不愿意出来呢!大家掌声欢迎一下他们吧!”学生立刻热烈鼓掌,情绪马上就调动起来了。

在考虑到有时学生会在练习题中遇到三棱锥,在给出的礼物中也出示了三棱锥,并在分礼物时提问:“好像有一个礼物和其他的东西都不一样,是哪一个?”再告知他们叫三棱锥或者三棱柱。

为了给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我让他们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各种立体图形,先自己摸一摸、看一看,再跟同桌说一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在放手让学生操作过程中,我仔细巡视,发现虽然课堂显得比较吵闹,但是学生都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学生都是边摸边说,有些孩子表达不准确,我及时进行了纠正。

在汇报过程中,一年级学生很难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讲述,我一直采取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给找到各个图形重要特征的孩子颁发了小奖品。

电脑博士出示了各自图形的特征,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圆柱与球的区别。

在圆柱与球的区分中,我提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球是圆溜溜的,很容易滚动,那圆柱容易滚动吗?”

学生的回答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说容易滚,有的学生说不容易滚,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快说出了原因。

接下来,我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是软的,有的学生说是硬的,还有的学生说是圆的,还有的学生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触摸进行体验。

学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他们充分体验到球会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圆柱体有平的和能滚动的两种面这些事物和图形的特征。

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4.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认识图形》 教材 第11——13页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可以按边数给平面图形分类.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分,拼等操作活动,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边的概念,明白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命名的意义.教学难点: 认识并能正确拼摆图形。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谈话:暑假中,工人叔叔要给我们学校的地面进行整修,就买来了这两种形状的地砖,(电脑出示)地砖的面是什么形状呢?

生回答: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上标出名称)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有不同的形状,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图形。二, 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 认识四边形

同学们,长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两个,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 你们知道吗 猜猜看 指名几人猜一猜(四边形).师: 你们为什么称它是四边形呢? 指名学生说.教师赞同学生的意见, “四边形”.师:那什么叫四边形?

我们就先一起来数一数长方形的四条边吧!

(1)操作: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它的封面就是一个长方形,用左手竖直举在面前.师示范 摸一条边,并说这就是长方形的一条边.请同学们自己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反馈:你是怎么数的 指名一个学生上台数.(可能会有不同的数法,要肯定有顺序数的一种,同时强调要记住第一条在哪里).咱们跟着电脑一起有顺序的数一数.(2)那正方形呢 咱们一起来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好吗? 电脑演示.小结:通过数,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四条边,它们都是四边形。凡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2, 练一练

(1)问: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里,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

指名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出示).(2)还会有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有)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呢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校对.(多媒体呈现)小结:第1,第2,第4个图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边形.3, 认识五边形,六边形.(1)认一认

师:工人叔叔在搬运时不小心把瓷砖打破了几块,我选了2块,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了,咱们看看,它们有几条边 是几边形呢(多媒体出示书上的五边形)学生回答后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五条边,叫做五边形.(2)说一说

师: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五边形,那六条边围成的图形呢 ?(学生猜:六边形)电脑出示两个六边形.全体跟着电脑数。(3)搭一搭

五边形和六边形还有其他样子的吗(有)(„„)

那你想用小棒来搭五边形和六边形吗 先再脑子里想一想,你准备怎么搭

操作: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人搭五边形,一人搭六边形,看谁用的小棒最少

学生活动,一人在实物投影上搭.然后再交流。

小结:我们用5根小棒,做五边形的5条边,用6根小棒,做六边形的6条边,搭出了五边形和六边形.师:把小棒收起,推至桌角.三, 实践运用,巩固新知.1,分一分

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现在它们在一起聚会了,你还能分得清吗?(能)

多媒体出示第3题。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2, 折一折

师:同学们分得真清楚,老师还会变魔术呢,老师可以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变出我们今天认识的所有新朋友,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变魔术吗?(想)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老师一起折。(引导学生边折边说出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师示范,是几边形 再依次折,是几边形 请一人数一数.最后又变回四边形.请大家把纸夹进书里,看电脑老师再来给大家变一遍,边看边想象自己刚才折的过程.再填空.3,画一画

师:刚才我们活动开展的热热闹闹,现在,我们要来安静的读题,做题,能做到吗

拿出你们手中的题,.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投影出示学生的画法。再电脑演示。4,剪一剪

师:刚才的折纸有趣吗?

再来看,我这里还有一张长方形纸,如果从上面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呢 猜猜看.(多媒体呈现)想好了,就说一说吧。.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哪些图形?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 谁来说一说.老师非常高兴今天和大家共同认识了图形家族里的新朋友,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图形是个奇妙的世界,有很多有趣的、有用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很多很多„„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

本节课我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本节课我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比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此外,我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分图形活动和折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1、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课教学将单调的练习内容设计为学生可操作的游戏或活动的形式,通过课堂延伸,丰富学生见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本课教学实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三定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引导者,是研究问题的合作者。师生、生生互动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进步。遗憾之处:

1、同桌合作有些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可能是孩子们年龄小,合作的意识还不够,也是我自己在组织上的欠缺,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有所改进。

5.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五

一、识别对称

师:同学们昨天李老师去眼镜店看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参考一下,我到底买不买?(课件出示:不对称眼镜)师:你们笑什么?

(抽生说:两边不一样,不对称)师:那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抽生说出两边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对称的世界来探索对称的奥秘。(课件展示:五个对称事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事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抽生说出: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一样)

师:对了,他们两边形状大小是一样的,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轴对称图形,轴字老师注上拼音。(板书:轴对称对称 齐读一遍“轴对称对称”)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对称的事物,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事物是对称的?

(抽5个生答)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对称的图案有很多,你们想自己做一个对称的吗? 师:做之前请先看李老师是怎样做的。(师对折纸)

师:李老师先把这张纸怎么了?(抽生说出对折)

师:观察真仔细,接着往下看,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最后打开。师:这是什么?(生齐答)

师:这蝴蝶是对称的吗?(生齐答)

师:哪老师为什么要先对折?

(抽生引导答出:对折后剪出的图案两边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就是对称)师:同意吗?掌声送给他。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用这样的方法做一个你们喜欢的对称图案。师:做之前先看一看操作要求,看屏幕,谁来读一读?(抽生读)

师:活动要求清楚了吗?开始。

(学生边做老师边巡视,并抽取对称图形的样本3个左右)

师:好,时间到,请把你做的图案放在桌面上,把多余的纸放在抽屉里,双手放平,坐正,表扬第几组做得又快又好,请观察上面三个同学的图案。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同学做的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抽生答)

师:(追问)除了看以外,你能怎样做来证明它是对称的呢?(引导生答出:对折)师:刚才你说把图形怎么样? 师:对了,对折。(板书:对折)师:我选一个,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图案,先打开再对折,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抽生答,引导答出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情况一:生:我发现对折后两边全部都重合。

师:同意吗?掌声送给他,(师边展示边说)对折后图形两边全部都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两边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齐读一遍)情况二:生:我发现对折后两边重合。

师:那只重合一部分还是全部都重合?

生:全部都重合

师:对了,全部都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齐读一遍)

情况三:生:我发现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师:同意吗?掌声送给他,回答得很好,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齐读一遍)

师:像这样对折后图形两边的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做轴对称图形。(齐读一遍)

师:(拿着图形边折边说)像这样对折后图形两边的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做轴 对称图形。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边折边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抽生答)

师:他说得好不好,谁想来再说一遍吗?(教师引导说清楚为止)

师: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像这样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开始。(教师巡视 约1分钟)

师:我们一起拿着图形边折边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引导全部齐说: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了吗?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对折的方法来检验下你同桌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交换图形,和同桌说一说,开始。(教师巡视 发现会说的样本 约1分钟)

师:停,请小老师带上你同桌的图形上来说一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抽生答 在巡视中发现的会说的同学答 引导说出:我同桌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是 这样判断的,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师:说的很好,掌声送给他。

二、认识折痕

师:同桌交换图形,坐正。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折后打开,你发现图形中还有什么? 情况一:生:有一条线。

师:同意吗?掌声送给她,对折后图形中有一条线,我们就叫它折痕。

情况二:生:有一条折痕或者痕迹。

师:同意吗?掌声送给她,对折后图形中间有一条折痕。师:老师把这个图形的折痕画下来。师:第2个图形的折痕你们指一指,老师画。师:第3个图形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画。师:请大家在自己作品上也画出折痕。师小结:(指板书说)我们来看,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呢?1.对折后,图形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2.图形中间都有一条直直的——折痕)

三、根据特征判断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操作包,每个小组都有,待会由组长拿出操作包里面四个不同的图形,请看大屏幕,活动要求是。。四人小组讨论开始。(教师巡视 发现会说的 时间1分钟)

师:时间到,老师找四位不同图案的同学上来分别说一说你的图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样判断的?(教师抽巡视中会说的)

师:你觉得他说的好不好,掌声送给他!师:请小组长收起图片,放到抽屉里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手上有图形,那手上没有图像你们还会判断吗?(展示PPT)

师:请同学们翻到书第104页,练习十七第1题,齐读题目。(抽生答)

师:判断正确的孩子举起你们的右手。

师:请看第二题(齐读题目)猜一猜,通过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象另一半,并把图案名称写在横线上,开始。师:第一幅图是什么?谁来说?(抽生答出五环)

师:为什么是奥运五环呢?你是怎样判断的?

(引导:左边有2个半圆,因为是轴对称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右边也 有相同的2个半圆)

师:同意吗?到底是不是,倒数3个数揭晓答案。师:第二幅图是什么? 师:同意吗? 师:第三幅图是什么?

师:同意吗?到底是不是,倒数3个数揭晓答案。师:第四幅图是什么?一起说出来。师: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课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是对称轴,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对称的现象,你们想欣赏吗?(PPT展示)

师:这些画面美吗?这些图案都是对称的,对称给我们带来了美,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对称美。

6.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六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7.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七

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 必须将“数学思考”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会蕴含的数学思想, 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现以课例“图形的轴对称”的实践为例, 浅谈自己的实践、理解与思考.

一、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小明为了顺利地把制作的风筝放上天, 他需要在风筝上做几个栓线的环.如图1, 他在A, B两点加两个环直接拉线能顺利地放飞风筝吗?如果不能, 说说你的建议?

在学生讨论中提出“点A, B的另一边各加两个环”时, 老师及时追问:你能准确地画出这两点吗?引导学生观察风筝的图形特征.

点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让学生观察风筝的图形特征, 回忆轴对称概念.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于准确地画出这两点, 而这又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知识, 这样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其进一步主动建构知识, 感受研究图形轴对称性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引导探究 发现新知

(1) 图形例举

1风筝是学过的什么图形?类似的, 观察图2, 它们是否有类似的特点?

2你能够再列举一些数学、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吗?

3你是如何判断所列举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

问题1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问题2在学生列举的轴对称图形 (图3) 中, 应用概念说出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问题3引导学生概括判断的方法, 按定义、对折或者想象, 来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 操作探究

如图4, 将长方形的纸片, 折得一折痕为直线l, 任意取一点A, 用对折的方法找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标为A′, 连结AA′交直线l于O点.

操作时请你思考:

1请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

2请找出相等的角, 它们的度数是多少?

3直线l和线段AA′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4说说你的发现.

得出相等的线段是OA=OA′, 直线l与AA′相交的四个角都是90°, 所以直线l是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 即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的线段.

点评:轴对称图形的举例、判断, 以及对称轴的寻找是对概念的复习和回忆, 为进一步探究轴对称图形性质提供图形的直觉.经过四个问题的层层引导,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角度, 从观察线段的数量关系 (AO=A′O) 、位置关系 (垂直) , 来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3.新知应用 辨析巩固

(1) 画一画

1如图5, 如果在直线l上取一点P, 连结AP, 你能够作出AP关于l的对称线段吗?

2如果在AP上任意取点B, 你能找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吗?

对问题2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 方法1是过点B作直线l的垂线交A′P于点B′;方法2是过点B作直线l的垂线, 垂足为点C, 截取B′C=CB;方法3是在A′P上截取A′B′=AB;方法4是在A′P上截取PB′=PB.

(2) 想一想

如图6, 在直线l的一边有一个△ABC, 分别求作点A, B, C关于直线l为对称轴的对称点A′, B′, C′, 得到△A′B′C′.

思考:这一过程我们做了什么?观察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 你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画图后, 引入图形的轴对称概念, 以及图形的轴对称具有的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3) 补一补

如图7, 是由三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请你补画一个小正方形, 使补画后的图形成为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画图后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在黑板上, 发现学生画图不完整, 提出思考问题:

1你是如何画图的?

2补画正方形时很多同学没有画全, 有遗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利用所学知识, 怎样才能做到不多不漏?同桌讨论.

4你能小结你的思考方法吗?

图8、图9为补画后的图形.

点评:“画一画”“想一想”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接应用, 是知识技能的及时巩固.“画一画”第2题找点B的对称点, 学生给出四种方法, 体现了学生对新知的灵活运用, 为达成“数学思考”目标打下基础.“补一补”的问题解决, 一是正方形的不同添加方法, 体现求异思维;二是学生最初的添加, 其方法是无序、随意的, 老师及时提出“利用所学知识, 怎样才能做到不多不漏?”, 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提出数学方法上的要求,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 归纳出画图方法.根据自己探索结果总结出的结论,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而且在思考中感悟数学思考的方法.

4.小结反思 知识建构

这节课获得的概念是什么?说说你对概念的理解.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

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结论.

(1) 概念:轴对称图形以及图形的轴对称.

(2) 结论:轴对称图形性质: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的线段;图形的轴对称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3) 方法:补画一轴对称图形时, 观察图形特征, 可以先思考其部分图形的轴对称性.

(4) 思想:转化, 即形的轴对称转化为点的轴对称.

点评:问题引导反思, 从概念、结论、方法和思想四个层面来总结与反思, 优化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并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 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规范思维的逻辑, 做到思之有法, 为以后的解决问题提供了策略和方法.

5.解决问题 拓展提高

呈现引课问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了能顺利放飞风筝, 说说你的建议.

如图1, 找出对称轴CD, 再分别找出点A, B关于直线CD的对称点, 利用四点放飞风筝;也可以作出点A关于对称轴CD的对称点A′, 在CD上找一点P, 利用这三点也可以放飞风筝.

(2) 如图10, 风筝上的一根竹签记为直线l, 点A, 点B处是栓线的环.现为进一步固定风筝, 从点A拉一个线, 绕过竹签l, 再固定到点B, 如何拉线, 使得拉的线最短?请作出这条最短线路.

在学生独立思考3分钟后提出同组合作的要求, 逐步呈现思考的问题:

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该问题的意思.

2回忆以前学过最短路程问题, 改变题目条件, 成为你能够解决的问题, 并思考你解决的理由.前一问题是如何在直线l上找一点P, 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AP +PB最小 (图11) . 后一问题让学生联想点A, B′在直线l的异侧 (图12) ,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结AB即为最短线路.

继续呈现问题:

3试比较图12与原图 (图10) 点的位置的异同.如何将点B“移”到l的另一侧B′处, 满足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P, 都保持PB =PB′?你联想到什么知识?

4你能够找出符合要求的P, 使AP +BP最短?画出图形, 联系所学知识你将如何证明?

问题3联系轴对称知识, 点B与点B′关于直线l轴对称, 都有PB =PB′ (图13) , 这样就容易得到找点P的方法: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点B′, 连结A B′, 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点P. 为了证明AP +BP, 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 (与点P不重合) , 连结AP′, BP′, B′P′.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有关知识去说明AP′+B′P′>AB′ (如图14) .

进一步呈现问题:

5回顾探究过程, 研究问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是借助什么解决问题的?轴对称在所研究问题中起什么作用?

点评:“解决问题, 拓展提高”的第 (1) 题是学习新知解决引课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用的, 体现一节课的整体性;同时也是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进一步综合应用, 观察图形特征, 利用两对称点 (点E, F) 作出对称轴 (中垂线) , 利用对称轴作出点A, B的对称点, 其体现的方法给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第 (2) 题是教材例题, 是本节课的难点. 其解决过程, 一是很好地处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关系, 问题的给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3分钟, 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与领悟, 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让更多的学生在交流时有话好说, 并理解、接受、辨析同学的观点, 积极参与讨论;二是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如问题1、2让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后, 联系学过的最短路程问题, 转化为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问题3、4引导学生联系新知, 进行猜测, 思考找点P作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证明;问题5的引导, 让学生反思探究过程, 归纳解题方法, 形成“抽象、回忆、联系、猜测、证明、反思”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实践思考

1.整体设计 把握数学思考途径

这节课的设计给出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过程, 按照“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联系相关知识—研究解决方法—解决并拓展应用”的流程展开教学活动. 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及时反思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贯穿于整节课中, 很好地把握实施数学思考的主要途径.

一是在动手实践时学会数学思考. 对折长方形纸片找对称点. 让学生观察、猜想线段的数量和位置关系, 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有了自己动手操作的亲身经历, 其思考是直观真实可靠的, 经历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是在独立思考时体会数学思考.每一问题的提出, 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思考的方向, 从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通过自己独立思考, 探索和发现, 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 为数学创新打下基础.

三是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数学思考.在面对思考空间较大的问题时, 从“观察操作中你的发现”“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猜测得出的结论如何进行证明”“在解题中你使用的方法”等角度进行交流, 在合作探究中获得共识、知识和经验, 学会数学思考.

四是在及时反思中发展数学思考.如“想一想”画图后的两个思考, 引导概括出图形轴对称的性质, 反思获取知识的过程;“补一补”画图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解题过程的思考, 反思思考不全面的原因, 纠正不良的思考习惯等.每一环节的及时的反思, 能够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领悟方法, 比做题解题本身更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问题系列 引导数学思考有序

“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的培养, 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这就需要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系列. 在一个逐步探索、不断进行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发现、归纳、证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性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拓展提高第 (2) 题的解决过程中, 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问题1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抽象为“直线上找一点, 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最小”, 问题2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问题3引导对比、联系本节课所学知识, 问题4找出点P的位置, 并探究证明其作法的合理性, 体现思维性, 问题5即为解题后的反思, 不仅是反思解题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反思解决问题思考的过程.

8.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八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9.《认识物体和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篇九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再巡视,了解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两种图形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加上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不会出现不会说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是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结论,尽管有的不是十分的准确,可比起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10.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体会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感受数学的美。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蕴思

1、师:同学们:你们认识邰丽华这位聋哑姑娘吗?他们表演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在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感动了亿万中国观众,在残奥会上感动了世界。

师:“千手观音”这个节目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深受观众的喜爱。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一些现场的画面:(欣赏“千手观音”节目的影像)师:你觉得这些画面中舞蹈演员的动作造型美吗?

师:这些造型都体现一种艺术美----------对称美(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通过“千手观音”的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美,同时美丽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欣赏蝴蝶的对称美

师:瞧!两只蝴蝶飞到了我们的眼前。(演示蝴蝶课件)师:你喜欢它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只蝴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第一只蝴蝶的左右两片翅膀形状完全一样,大小也完全一样。而第二只蝴蝶的左右两片翅膀形状完全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师:哪只美?为什么?(对称)

二、参与探索,体悟特征。

(一)看一看。

1、出示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先请大家欣赏一组物体的照片。(课件出示)

提问: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吗? 预设:(1)两边是一样的;(2)两边是对称的„„

揭示: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对称的。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这儿,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 谈话:请大家拿出你课前剪下的这三件物体的平面图,自己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

预设:(1)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2)它们是对称的。

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也可以说成是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天安门图片对折的动画),大家是这样对折的吗?

揭示:像这样的图形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提问:谁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1)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一样,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2)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对折后,图形的两边怎样才叫完全重合?

预设:(1)两边完全重叠在一起;(2)两边的大小完全一样,形状也完全相同。

提问:再看这三个轴对称图形中间还有什么? 预设:(1)印子;(2)折痕(板书:折痕)

揭示: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板书:对称轴)

请大家拿出铅笔和尺画出这三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及时巩固,深化认识

设计闯关游戏,第一关,火眼金睛; 第二关,猜猜看; 第三关,小“画”家; 第四关,小魔术师。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找一找、猜一猜的有趣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全课总结,加深认识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以及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五、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谈话:轴对称图形给人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美丽的对称现象,请欣赏。(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

谈话:大家感觉美吗?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轴对称图形。

11.“轴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9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游戏,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咱们一起来玩一个“小眼睛找位置”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1名同学到前面来,蒙上他的眼睛,其他同学给他当小指挥,一起合作把小眼睛贴到合适的位置上。谁愿意来贴?

师:看来我们的五官要长在恰当的位置上,这个人看起来才舒服。那么这里到底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与对称有关的知识。(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到人体的对称美,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拼图游戏——体验对称。

师: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拼图游戏,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这些不完整的图形拼起来,看看能拼出什么。

(小组汇报。课件出示:树叶、蝴蝶、天安门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案,看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但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不能仅凭眼睛看就下结论,我们还要动手操作验证一下。

师:小组同学任意选择一种图案,动手对折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演示讲解。学生会得出“左右两边一样”的结论。)

师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完全重合。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发现了树叶、蝴蝶、天安门对折后两边都完全重合了。(教师演示对折树叶、蝴蝶、天安门)。像这样,沿着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原型”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在多样化活动中进行的。)

2.剪对称图形——认识对称轴。

师:下面老师就运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新知识来变一个小魔术,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猜一猜老师变的是什么?想一想老师是怎么变出来的?(教师操作后提问:变的是什么?怎么变的?)

师小结:像同学们说的这样,我们只要将一张纸对折,在其中一面画出想剪的图案的一半,然后沿着所画的线剪下来,就能得到完整的图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也按照这种方法剪一剪,看看谁能剪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对称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看看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师小结:这条折痕所在的线,我们就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对称轴要用虚线表示。

师:谁能指一指其他图形的对称轴?(学生指一条,教师画一条。)

(教师选取三种不同方向的对称轴 —— 横着画的对称轴、竖着画的对称轴、斜着画的对称轴。)

师:像这样通过对折,再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变魔术的方式,呈现了折纸、画图、剪纸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展现了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活动使学生明确了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并通过折痕认识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29页“做一做”。

2.猜一猜。

师:这里还有一些轴对称图形朋友和同学们玩起了捉迷藏,同学们知道它们都是谁吗?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吗?

(出示一些一半的印刷体的汉字和英文字母。)

3.找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

师:这还有几个图形迫不及待地想与同学们见面,你们看看都是谁?这三种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呢?请你们拿出这三种图形动手折一折。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实物展台。)

(课件出示:圆的对称轴。)

师:有的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而有的图形却有多条对称轴,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练习设计上要体现思考性、趣味性、综合性,力求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

4.联系生活。

师: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谁能说一说我们周围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四、全课总结

师: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把我们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精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最后请同学们做一个表扬自己或他人的对称的姿势。

12.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数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 而这一阶段的教学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小学教育中, 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数学教育而言,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也是养成思维的过程, 只有具有了数学思维, 学生才能顺利理解数学知识, 并学会使用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开发较少的阶段, 随着对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逐渐养成多种思维方式。“认识角”的课程知识学习, 不同于学生已建立逻辑思维方式, 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理解知识。因此, 教师要注意从“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 在开始教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这一课前, 教师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角,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 可对角的组成及大小建立初步的理解。教师可简单演示角的做法, 并要求学生回家之后, 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每个人制作三个“角”, 为第二天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布置作业后, 教师询问学生:“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可能询问教师, 角要做多大的, 用什么材料等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大家选择家里可用材料即可, 角的大小随意。学生觉得做“角”非常简单, 于是认真回家制作“角”。在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逆时针、顺时针旋转时, 角的张开角会变化, 感觉奇妙又疑惑, 于是期待教师第二天的授课。

教师要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方式来激发思维,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认识角”知识做好思维铺垫。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其想象力也是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因此,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怎样理解“角”的概念, 只需适当引导即可, 要给学生自由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思考中打开思维的大门。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角”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应将仔细斟酌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完成“认识角”教学。对于“认识角”教学而言, 教师应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 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并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若在课堂授课中, 学生仍无法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的场景介绍, 让学生加深理解。如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足球射门过程中路线图, 解释离球门比较近的球员不射球, 而是传给离球门比较远的球员去射球的原理,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 理解角的概念, 使他们用生活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 注重开发学生思维

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教师是互动的一方, 所以较容易引导学生如何认知数学问题。同时, 师生互动教学也是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方法, 能够营造出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主动思考的环境, 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 角的教学中存在较多难点,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角的大小。教师在教授“角的大小”时, 可利用课前制作的角模型进行讲解。课上, 教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角, 在学习角的构成后, 教师从学生模型中选择几个角, 要挑选边较短、角度较大的角和边较长、角度较小的角, 教师把边长的小角固定于黑板上, 另选择边短的大角, 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这时学生会发现两个角的另一边不能重合。教师可利用这两个角, 向学生讲授角的大小的概念。讲完后, 教师提问学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学生会回答:“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 学生可真正理解角的大小的概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 “认识角”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多难点和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疑惑并给予积极的解答。在设计“认识角”教学方法和内容时, 教师要体现自身参与者和引导者的形象, 留给学生一定自由思考、想象的空间, 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摘要:“认识角”是小学数学 (苏教版) 教学的一个难点。角的概念和知识非常抽象, 教师尚且觉得很难表述, 学生也难以理解。如何突破“认识角”这个教学难点, 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 本文以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学为研究对象, 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并结合教学实践, 总结了几点“认识角”的教学策略, 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识角,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柳英.让思维活跃起来——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思考[J].读写算数学教育研究, 2011 (21) :98-99.

[2]邱德林.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44-45.

[3]刘娟娟, 赵东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3 (5) :166-177.

13.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三

张素玲

《轴对称图形》是新版人教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的内容。教材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我主要体现这样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过剪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教学时我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布置了课前预习:

(一)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剪的?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课前动手操作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二、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体现数学化

轴对称图形在新版教材中降低了难度,删除了画对称轴和在方格中画轴对称图形的部分。这样教学的难点就变成了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理解“完全重合”。因此在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发现,体现数学的学科魅力。课前动手剪一剪、课上动手画一画,在剪和画的过程中发现、思考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针对教学的难点理解“完全重合”,我又出示了像平行四边形这样容易让学生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在想象和折一折中体会“完全重合”,发现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最后判断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一开始认为长方形、圆形也有四条对称轴,后来在我的示范下了解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14.《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四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现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楚地发现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现去尝试,尝试才有发现,发现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现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现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第五、在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关键点。

2、“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15.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五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天安门、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今后应在课堂驾驭方面多下功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和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矗

本课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围绕以下三点我做如下反思:

一、活动贯穿始终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设计上,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首先从民间工艺——剪纸中感知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再从生活中举一些对称的例子。在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后,由实物抽象为平面图形,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后,围绕特征进行“小判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在情境“图形王国”中的练习,学生脱离了动手操作,只用眼睛观察来进行

判断,部分学生在这里就出现了错误,有的没有注意到图案的不对称,有的过于定向思维,只考虑到左右或者上下折时是否对称,这些错误的产生是正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能够及时改正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又加深了。

二、注重“导”与“学”

师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交换,效果在于是否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主体活动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者的善导与否。实践证明,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中,始终都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学知识、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问题——“这些平面图形有些什么特征?”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观“图形王国”时,由于有三组类似的题目,根据题目的内容,结合图形王国的主题,分别加上了“生活区”、“交通区”、“外交区”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个区。所有的练习都很自然地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使得课堂结构紧凑,并充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紧接的“创作天地”也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十分高。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的学习困难在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而利用计算机制作的网页或课件,能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片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图形王国”的练习活动中,知识的反馈工作由电脑代劳,学生在选择好后能在第一时间里给出反馈,学生再根据反馈及时订正,直到完全正确为止。这就解决了由教师一一校对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并且能够向学生清晰明了地演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总之,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能有更完美的整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相信在不断地尝试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16.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六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生活经验对各种物体认识的基础上玩。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物体。学生在整理物体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闭上眼睛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节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张老师有些紧张,表现不太自然,出现了一些语言上的口误,数学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希望以后多多注意;其次,低年级学生做游戏活动易放不易收,教师的要求必须细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活动的习惯。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

上一篇:艺术兴趣大赛暨艺术作品展览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全球大学TOP20排行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