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和母亲》教学设计

2025-01-13

《朱德和母亲》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朱德和母亲》教学设计 篇一

一、设计思路

二、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朗读揣摩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真挚敦厚的特点。

4、感受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A.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B.从引导学生介绍朱德,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德的回忆,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重点、难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二部分,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朗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朱德和母亲》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2.《朱德和母亲》教学设计 篇二

秋风送爽,瓜果飘香,在这个火红的时节里,我们23名选调生带着一腔热情来到了两位共产主义革命家的故乡——四川仪陇。在这里,让我们对革命老区,对伟大的革命战士及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06年9月7日,在仪陇县委组织部的组织安排下,23名到仪陇工作的选调生参观了朱德纪念园及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进一步加深了对两位革命英雄及其革命精神的认识,并在朱德铜像前庄严的宣誓:“作为一名选调生,我要服务人民,扎根仪陇,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时,在县委组织部领导及基层干部的带领下,我们看望了生活在农村的贫困户,了解了革命老区群众生活的困难和艰辛;最后参观了新县城建设、两路一桥等重点建设工程,感受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激发建设仪陇的热情。

通过对革命英雄战士生平事迹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深刻的认识了朱德和张思德两位革命英雄及其两种不同的革命精神: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矢志不移的信仰坚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光辉的业绩,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同志经历了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阶段,无私地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崇敬。毛泽东同志称赞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荣”。

张思德同志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的普通战士,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业敬业,为了身边人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艰苦奋斗,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三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 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 什么是崎岖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没想到)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 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找,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想法

4.《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四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一: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感悟朱德同志的高贵品质,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二: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正好是二站的樊老师来听课的时候,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

喜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 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喜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忧一、基础。在指导会写的字“扁担”时,仅仅是借助课件读写说,而没有示范写。主要是我写字太慢,怕耽误太多的时间。

忧二、组织。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由于时间过长(本节课上了50分钟)需要老师不时地用眼色来维持课堂纪律,这就要求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5.8 朱德的扁担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五

1.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及以下词语:出产、扁担。2.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3.集体认读生字词。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朱德记”“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

(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6.苏教版《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

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

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投影片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3、指导书写生字:守、攻、必、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圈出生字,描红,并认读。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你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

(3)、“记”就是记号、标记,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对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呢?

(5)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朱德爷爷是一位总司令,他还要扁担干什么呢?

小朋友真会提问题,就让我们来读课文,从文中来找一找答案吧

2、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词,根据学情,指名同学做“小老师”领读几个重点词:井冈山根据地、粉碎、储备、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岭、劝

(2)四人小组轮读课文,同学间互相正音。

(3)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读懂的;

A、我知道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

板书:挑

B、我了解到战士们怕朱德累坏了,就把他的那根扁担藏了起来板书:藏

C、我知道了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板书:做

(5)、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就能获得这么多的知识!你觉得课文哪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读下来让你脑中的问题最多?(引导学生质疑)

(6)、指名读第3段,其余人边听边想:读了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可能会质疑;A: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B:朱德同志为什么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

C: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5、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坚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粮,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咱们就必须要来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读第一段,看看读了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随机讲解“会师”(并随及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儿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这时队伍壮大了,战士们多高兴呀!

(3)、引读第二句:读了这一句,你看出什么来了?

(红军所处的位置很危险)

(4)、想象一下:山上的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1)、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城北公园玩,大约走2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30次城北公园这么远的路。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让生体会山的高、险。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会怎么陡峭,红军战士在这样的山路上挑粮行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4)、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第二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6)、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6.小结:通过学习这二段,我们知道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已经解决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处咱们下节可再来学习。

7、学习3个生字

守、攻、必、重点:“必”的笔顺及占格情况

8、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⒈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

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仿照例句,把有“更加”一词的句子补写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

4、学写生字:攻、必、产、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难点: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复习:

课文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2.教学第3自然段: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②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读1、2句。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④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①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划一划,哪些句子告诉我们答案?

②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想、太累、劝、藏、因此、又、找来

③指导朗读。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④引读:大家见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堂练习:

指导书写有关生字::攻、必、产、劝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进入课内练习。

教学过程:

1.复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带()记()桃()

戴()纪()挑()

(2)听写词语:

2.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刚山会师,朱

德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3.指导背诵第3段:

(1)自由读第3段,想想哪几句话写了同一个意思?

(2)同桌互相讨论课堂作业本第3题。

(3)根据第3题的提示,自由试背第3段。

(3)指名检查,齐背。

4、把句子补充完整: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同志们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完成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4题:

(1)读题,三个句于里都有一个什么词?“更加”可以换什么词?表示程度怎么样?

(2)你能用更加说一句话吗?

板书:

朱德的扁担

五六十里(路远)

穿草鞋挑粮戴斗笠

山高路陡(难走)满满

7.《朱德和母亲》教学设计 篇七

最近,我读了《大元帅朱德》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当时朱德任军长,带领红四军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一直进入粮食紧缺状态,每天都有一部分战士下山运粮食,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五六十公里。他的两只箩筐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于是和同志们以期把他挑粮食的那根扁担给藏了起来,谁只朱德军长竟连夜赶制了一根带有“朱德记”三个大字的扁担,同志们看后更是钦佩他,再也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朱德军长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生活条件优越了。有的同学学习上比文具:迪斯尼、喜羊羊„„有的同学在穿着上比名牌:牛仔裤、米奇„„生活上比生日蛋糕的大小,但是,我认为比什么都不如比成绩。

朱德家庭清贫,但是母亲省吃俭用,节衣素食,支持朱德同志上学读书,为朱德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联想到我自己,每个双休日,妈妈都带我去儿童城游玩、喝奶茶、吃肯德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朱德却吃着粗茶淡饭,用肩上的扁担和红军战士一起下山挑粮食。和朱德相比,我感到十分惭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毛主席、朱德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了新中国。如今胡主席、温家宝等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我们少年儿童像鲜花一样在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幸福成长。

8.朱德教案 篇八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主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为山上送.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课文围绕“扁担”这一线索展开了有故事。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朱德同志的身份,之所以开头交待这些是为了衬托作为一位军长的朱

德同志带头挑粮一事。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挑粮运动的起因,描述了战士们在挑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三自然段是全文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战士们藏扁担,朱德同志做扁担,这一“藏”一“做”形成矛盾冲突,使文章情趣顿生。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结尾,主要写了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仍然在挑粮队伍中后的反应。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不按四段内容逐一讲解,找好切入点,上挂下连的整体处理好教材。在让学生了解到朱德身份后,谈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补充关于朱德南征北战的故事。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抓住战士们情感的变化,从“打心眼里敬佩”到“崇敬之处更增添加了几分干劲”。虽然这并不是主要内容,但可以从侧面入手切入正题,通过读文品句,进一步挖掘朱德同志让人敬佩、崇敬之处,引起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体会朱德军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的作用。教学重点: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2、通过读文,体会朱德军长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的精神

一、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这篇文章讲的是“朱德的扁担”,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1段,你能从这段中找出朱德是什么人吗?(时间 地点 职位)

(二)找原因。

真奇怪!一位军长要扁担干什么用?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2段,你能找出答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你从这段的哪些句子知道的?(1、2句: 敌军封锁,贸易断绝,物品奇缺,生活困难)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看插图)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

(他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起路来稳健利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质疑。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①他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保护身体。②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

朱德那么忙,还跟战士们一起挑粮,太累了。谁来劝一劝他?

2、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

(①路很远,一天往返50千米。②地势十分险要,上山下山非常难走)

3、想一想,这儿的“险要”是什么意思?如果天气不好会怎么样?

4、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战士们非常关心、非常心疼、非常敬爱朱德军长。)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四)结果。

1、战士们这种愿望有没有实现呢?你怎么知道的?(第4段1、2句)

2、朱德同志是怎么做的?(连夜做扁担,刻上“朱德记”)

3、德的做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坚持不懈)

4、是的,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身作则。这就让大家?(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 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1)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简介背景: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带领一支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队伍会师。(3)抓住“不远处”,理解环境的危险。(4)齐读第一自然段。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1)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二)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1)说说怎样读好这一句。(2)指导突出“也”和“一道”。

小朋友们,你们瞧,朱德爷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1)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2)指导读出敬佩的语气。(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再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1)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2)什么是“山高路陡” ?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6、此情此景,战士们看到又有何感想呢?

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1)想想大家会怎么劝他,朱德同志又会怎么说。(2)指导读出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之情。

7、过渡:是呀,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8、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不料”)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 三个字。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自己的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向战士们表明了决心:一定要跟战士们一道挑粮。写上“朱德记”意思是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不得拿走。)这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3)引读:所以,大家见了——

(4)是的,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做”,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投影出示,齐手拍念)

9、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指导朗读全文

1、这些词放在课文中你能读好吗?(出示第一小节)(1)小朋友把书轻轻打开,谁来读第一小节。

(注意激励性评价,结合轻声、停顿等在投影上做示范性标识)(2)【师画:会师】“会师”是什么意思?(队伍会合了)哪两支队伍会合了?(朱德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会合了)(3)此时,红军在,山下不远处 ?(引读)小朋友有什么感觉?

2、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红军怎么办呢?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第2小节。(投影出示)(1)红军怎么办?指导读第一句。

(师指导把长句子的停顿读正确,范读、挑战读)【板书:粉碎围攻】

师: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就得——粉碎围攻。要想粉碎围攻,必须怎么办? 【板书:储备粮食】

(2)师:井冈山上的粮食够不够?又该怎么办?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你都读懂了什么? 交流:a、到茅坪挑粮

B、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路很难走。

师:你真会体会,哪些词体现了路很难走?(在“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加着重符)

体会重点词“五六十里”(情境渲染:小朋友们知道五六十里山路有多远吗?要走多长时间吗?老师早上六点钟起床,就开始不停的走,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你们想想红军战士走的路是什么样子的?)

生想像练说(师引导:如果下雨、下雪呢?)

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把红军挑粮的困难表现出来?(2-3生)C、那么远,那么难走的路,红军怕吗?哪个字表现出来了?(争)D、设置情境、角色扮演朗读课文高潮

师:小朋友,我们都来做小红军,看谁最勇敢,不怕苦、不怕累,为粉碎敌人的围攻去挑粮,来!连起来读后2句。

(齐读、指名读、竞赛读„„)

3、指导看图,理解“满满的”,读好第3小节。

过渡:看,朱德同志作为红军的总司令也争着挑粮去了。你瞧,这就是我们的挑粮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后面跟着的是。(投影图片)(1)师:对,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板书:一道挑粮】(2)仔细看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眼前的朱德总司令?(3)再看看这担粮食,给你什么感觉?

(满满的、堆的像小山、快掉下来了、把扁担都压弯了„„)(4)引导观察朱总司令的神态。

为什么朱总司令的脸上笑眯眯的呢?他在想些什么?(生思考回答)

师:当时朱德爷爷已经42岁了,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不怕苦,不怕累,真让人佩服。(5)指导朗读:

范读、评价、指名读、展示读

4、过渡:朱总司令白天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晚上还要制定作战计划,他太辛苦了!战士们看到了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1)战士们怎么想的?所以大家劝他,不料 ?(3)朱总司令为什么要连夜赶做扁担呢? 【板书:连夜赶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红军的军长,他的名字叫“朱德”。(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德在革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1928年,毛泽东同志带着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井冈山,而后,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这两支队伍会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出示图片)大家看,两支队伍会合了,力量强大了,多么开心呀!读好:会师。

3、读好第一句。

4、板书:扁担 指名读 问: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东西)朱德用扁担来干什么?(挑粮)

过渡:朱德是一军首领,带兵打仗,他为什么要用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一、第二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小节。

2、出示第二小节一、二句。交流:(1)井冈山上粮食不多。

(2)红军要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指导读好词语:

围攻:敌人派出大军包围攻打,形势多严峻呀!

是呀!敌人在山下把红军团团围住,多么疯狂地举动!但是我们不能让敌人得逞,必须要粉碎敌人的围攻。

坚守:红军誓死也要保住这个根据地,一定要坚持到底,这就叫“坚守”。点评:读得意志坚定!

很有信心!一定会成功的!

储备足够的粮食:人是铁,饭是钢,要打败敌人,我们红军还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点评:储存的粮食真多呀!

粮食越多越好!战士们够吃几个月了!

3、连起来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战士们去挑粮,朱德也去挑粮了,大家看朱德军长是怎么挑粮的?

三、学习第三小节。(怎么挑粮的?)

1、出示图片:说说朱德是怎么去挑粮的?看看他的穿着打扮?(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引导看:箩筐里、额头汗珠、扁担 读好:“满满一担粮食”

点评:是呀,箩筐里都快装不下了!

多沉哪,扁担都变弯了!真够多的。

3、读好这句话。

4、朱德和战士们挑粮容易吗?(不容易)

5、为什么说他们挑粮不容易呢?出示句子。交流:

(1)路远:五六十里 师解释,读好词语。

(2)山高路陡:(看山图)这山又高有直,爬山非常吃力。读好词语。(3)想象说:大家在挑粮的时候可能会怎么样?(4)揭示:非常难走(5)读好这句话。

过渡:虽然山高路陡,挑粮非常困难,可大家革命热情高涨,争着去挑粮,朱德军长也和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一同吃苦,这就叫同甘共苦,你们看,朱德还是走在最前面呢,这就叫身先士卒。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让我们读好它。

6、齐读。“从井冈山到„„一块儿爬山。”

7、这么好的朱军长,战士们多么敬爱朱德同志呀!

8、出示:越发敬爱 那为什么说大家越发敬爱他呢?出示句子,自由读。

9、交流: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1)大家劝他不要去挑粮,他不肯,藏了扁担还连夜赶做一根。(2)为什么劝他不要挑粮?(工作忙)朱德同志忙些什么?(自由说)

(3)角色扮演:老师扮演朱德,学生演战士们来劝一劝朱德,让他不要去挑粮了。(4)有没有劝住他?(没有)于是一位战士偷偷地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可没想到,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且写上了“朱德记”。(出示图片)现在你知道了这“记”表示什么意思?(做记号,表示是朱德的。)板书:的 师:对,“朱德记”就表示这根扁担是朱德的。

四、总结:

现在,这根扁担就珍藏在军事博物馆。过了这么70多年,当我们来到军事博物馆,看到朱德的扁担,我们还会想到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齐读)《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由于低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产生的问题多数也是零散的,没有太多的探究价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我通过“多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而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表现朱德高贵品质的两个关键成语我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提问来突破这个重难点的。“以身作则”学生能在引导下,自己说出来,这使我十分兴奋。可见二年级的孩子知识面还是很宽阔的!“同甘共苦”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也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中逐渐感悟、理解和掌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不同的个体真正走进文本,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互相敬爱的可贵精神。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从电视中也多少了解一些,因而在本课学习中,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相互间的联系,来感悟文中的感情。

首先,我通过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大环境,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理解当时环境的危险,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在教学去挑粮的原因时,我注重说话训练,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贮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学习课文重点段落时,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挑粮的艰难,我先让孩子抓住有关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联系前面体会到的危险和生活经验,细细品味、想象、感悟挑粮的不易,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的同甘共苦打下基础。

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对于“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是很能体现朱德和大家同甘共苦的,在学习的时候我就好好抓住这两个词语,第一次体会朱德与战士们的同甘共苦。之后,我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想什么?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让孩子们在这里畅所欲言,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和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最后,我又让他们说说:如果这时朱德爷爷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他们在自己的诉说中将自己对朱德高贵品质的感受进一步深化,让孩子将自己的感动通过明确的语言进一步巩固。

9.朱德旧居 篇九

朱德旧居位于五华山北面的水晶宫红花巷4号和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院为昭山小学使用,红花巷4号院为云南记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使用,建筑内都陈列有朱德生平事迹展览,对外开放。

1921C1922年朱德在此居住时,是思想激烈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在纷繁的政治风云中傍徨苦闷,在前进的道路上求索,想找到一条救国救民、富中兴邦之路。1922年终于从求索中悟出真谛,决心离滇去寻找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去寻求真理。从此以后,朱德结束了半生旧军队生涯,走上革命道路,成了党、国家和军队的创始人、缔造者之一。朱德走后不久,肖夫人在这里逝世,房屋便委托好友李云谷先生代管。建国后,李云谷先生征得朱德的同意将两处房屋交给国家。红花巷4号由省政府办公厅使用,小梅园3号拨给教育部门兴办市第六幼儿园,现由韶山小学所用并将其设为朱德事迹陈列室。现房舍基本保持原样。1983年7月19日五华区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21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中共五华区委决定为五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朱德旧居展出内容丰富,非常有纪念意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了宣传爱国主义,旧居举办了朱德诞辰120周年研讨会以及13场书画展、摄影展和少儿美展,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朱德旧居共计接待游客四万多人次。坐落在仪陇县马鞍镇西一公里的琳琅山下朱家大湾,是一座清代嘉庆末年(公元18),修建的四合院(现为三合院)农舍。坐北面南,占地面积3637平方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是朱德的先辈来马鞍落户的第二个住地。

构造

朱德同志故居为土木结构的悬山式建筑,由正房东西厢房组成。土筑墙体、双檩、木屋架、小青瓦屋面、黄土地面。

布局

正房(北房)为明三间暗五间(两端带耳房)。明间正中堂屋。正端镶嵌着两道花格窗,堂屋门楣上悬挂一道黑漆金色匾额,上刻“朱德同志旧居”六个行书大字,是1965年夏天,郭沫若同志亲笔书赠之珍品。堂屋墙壁正中是供奉朱氏祖先的神龛,上面原有一道书写着“移居发达”的木匾,后已毁去。现书写着“开源节流”,配其两幅对联:“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堂屋是全家人会聚的地方,屋内陈设有朱德家中原使用过的方桌、板凳、卖零酒案柜、妇女纺棉用的手摇车和18级高座桐油灯等遗物。

堂屋西次间用木板铺就的楼屋,楼下是朱德祖父母朱邦俊夫妇当年的卧室,现陈列着平板木床、床架、蚊帐、被盖、木柜、箱子、木椅、条桌、油灯、纺车等。沿木扶梯上楼,是一间黑得几乎见不到阳光的小屋,那就是朱德当年的卧室兼书房。室内按原貌陈列着朱德当年用过的条桌、木椅、木平床、床被、蚊帐和桐油灯盏等遗物。朱德卧室的前墙壁,如今还留存着他少年时为使室内通风透光,自己动手凿的一个高54厘米,宽49厘米的长方形小窗口。

西转角是厨房,其土灶、鼎锅、铁锅、锅盖、小方桌、小板凳、碗柜、坛子、案板及厨具等,陈设如旧。朱德少年时,经常抽空进厨房帮助母亲生火煮饭;门外还有朱德替母亲担水用过的石水缸。西厢房是朱德的养父母(大伯父母)、朱世连夫妇的卧室,现按原样陈列着木床、蚊罩、被盖、木椅、木柜、箱子、条桌和桐油灯盏等。两厢房南侧为猪圈和牛栏,木结构草屋镶板墙。堂屋东次间,是朱德三叔朱世和夫妇的卧室,木板楼,屋内仍按原样陈列着木床、木柜、木椅、条桌、油灯等瓮具。

东耳房为储藏室,按原样陈列着大木柜、酒柜、犁等农用工具。东梢间较大,是煮酒酢房,陈列着酒缸、煮酒的瓮灶及晾酒糟和发酵等用具。东厢房第一间是朱德幺叔朱世禄夫妇的卧室,屋内仍陈列着木平床、蚊罩、被盖、木柜、木椅、条桌、油灯等遗物。东厢外梢间是蚕房,蚕房里保存展出朱德在家养蚕的调温天窗和缫丝的“东洋车”、蚕簸、蚕架、纺车、织布机等。外梢间屋后敞棚屋陈列着大磨。

水晶宫红花巷4号旧居,坐北朝南,中式土木结构四合院。正房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屋檐下有廊。耳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到座面阔五间,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马标的私人房产。1090年朱德由川来滇,以蒙自籍身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习武,与马标有师生之情谊,19毕业,在云南辛亥“重九”起义、护国运动、靖国战争中屡建功绩,步步晋升。

19朱德出任云南省警察局长。马标将此房转让给朱德,同时还购得房后空地和几间旧房,由朱德与其挚友李云谷设计建成中西式外走廊砖木结构楼房一幢。楼东面一间为朱德当年住房,楼后建一小花园,建成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宅院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上楼下全有走廊连接贯通,浑然一体,错落有致。楼房后是一高坡,坡前还有一空地。花园遍植主人喜爱的梅、兰、竹、菊。朱德把这座花园住宅题名为“洁园”。这个看来普通的命名是有其深意的,既表达了朱德对当时军界官场腐败黑暗的种种现象的不满,寄托了洁身自重的理念,也表达了他对革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洁园”,是朱德在战乱时期一个温馨的家,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1957年朱德和康克清同志来滇视察工作时,曾回旧居并在红花巷4号院中留影存念,李先念夫人林佳眉同志及朱德亲属来昆时也曾到此瞻仰看望。

故事

1895年农历腊月三十天,因地主夺佃,朱家被迫连夜分居,年方9岁的朱德随祖父母、养父母(大伯父母)从佃居的李家湾仓房迁往这座房屋,直到19末朱德离开家门,远去云南,在这里整整住了之久。院坝外老杏树下石碾,大磨和牛栏外侧的手碾,是他帮助家中碾米、磨面使用过的原物;门前的四方田是他养过鱼的地方;西侧田埂上,有他在顺庆府(今南充市)中学堂读书放寒假后亲自购运回来栽在家园土地上的“嘉陵桑”;东侧田傍岩,有他和左邻右舍的小兄弟们在天旱时共同开凿的“琳琅井”;屋后东侧竹林旁,有他锻炼身体用作翻单杠的“双柏树”。这些珍贵的纪念物保存完好,历历在目,是研究朱德光辉生平历史的重要资料。

重点文物

10.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十

喜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喜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忧一、基础。在指导会写的字“扁担”时,仅仅是借助课件读写说,而没有示范写。主要是我写字太慢,怕耽误太多的时间。

上一篇: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个人下一篇:我是因为喜欢才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