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语文教学

2024-06-21

我眼中的语文教学(15篇)

1.我眼中的语文教学 篇一

我眼中的语文是一门独特的艺术,绚丽多彩,是李白的杯中酒;是诸葛亮的三十六计;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语文就像一座神秘的金字塔,里面蕴藏着许多奥秘。南美洲的一堆石像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发挥出无限的想象力去探索,去研究发现。

语文是一册绚丽多彩的画卷,里面有许多神秘的知识。它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扣人心弦的场面,《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分座次的动人兄弟情:好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语文就像那连绵起伏的高山撑起我们的希望,高山是那么的高,天空则是终点,我们载着语文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爬过高山,越过拦路虎,成为语文的王者。

语文是一望无垠的大海,里面有无数的海洋动物,它们不管哪个部位,哪个器官都是语文。张若虚就以大海引发以下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意思是春天潮水浩浩荡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多么美妙的画卷,这些都是语文。

语文在魔术师的手中变得绚丽多彩,语文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语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所以我们要学好语文。

2.我眼中的语文教学 篇二

吟诵和朗诵必然是不同的,吟诵传承三千年的读书方式,是中国特有的读书方法。吟诵的必要性何在呢?为何在朗读、朗诵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还要进行吟诵教学,恢复吟诵的传统呢?首先要从吟诵的价值说起,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吟诵恢复了古诗文本来的美丽的声音形式,使得学生们重新喜爱上了古诗文。

中华文化复兴,必从读古书开始。每个人都读读古书原文,而不是从课本上听说古代,这样传承文化才有了一个根基。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读古书,为什么呢?太隔阂,太陌生。去年有研究调查了北京市小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结果语文排最后。又调查了语文的什么内容最令小学生讨厌,结果就是语法和古诗文。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声音是其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试想,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如果把那些歌曲的旋律都去掉,不能唱,只剩歌词,还一字一拍地念,再加上数学分析式的讲解,谁还会喜欢呢?道理就是如此地简单:入情入心的东西,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数学。

第二,吟诵是正确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基础之一。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而读法对含义的理解是有影响的。

吟诵不仅是读者的读法,也是作者的做法。“先吟后录”一直是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法———下笔前总是先在心里有声音的,而这声音也是基本遵守吟诵规则的,何况,大量的诗文是在吟诵的状态下创作完成之后才用笔记录下来的。

既然古诗文的创作主要是口头创作,那么声音的意义就不可否认。创作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每个人都会选择合适的声音去表达,包括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清浊开闭,等等,这是从小就会的本领。如果声音不合适,即会改掉,所以“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一直也是修改诗文的方法。

只知道读音,不知道读法,又怎么可能完全了解诗文的含义呢?

“因声求义”,这也是古诗文一直以来的传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声”,正是“书”和“意”之间的桥梁。所以,理解得好自然吟诵得好,而吟诵得好也才能理解得好。古人读书的时候,因声求义,因义发声,这是一直并存互生的两个方面。

如古诗《咏柳》的美感,不易被我们捕捉,这首诗的美不在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不在于用上了形象的比喻手法。正如孙绍振教授的观点,贺知章是以一个男性的视角来观察柳树,眼前的柳树如同一个婀娜的少女,柳树的柔嫩与娇媚才是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这是从文字解析的角度来理解的。比如“碧玉”一词让人联想到小家碧玉,“妆”字让人联想到少女梳妆的迷人,“丝绦”是丝织品,“裁剪”在古代属于女红,所以贺知章笔下用了大量的和少女有关的词语,可见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贺知章写出了柳树的娇柔、细嫩,如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一般迷人。但这样通过文字来理解整首诗的特点,来感受诗歌的美,却是我们的普通教师不容易做到的,也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了。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吟诵的方式则不难感受到整首诗的基调和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标出了开口音和闭口音之后,我豁然开朗,整首诗28个字,19个字都是闭口音,9个字是开口音,特别是我们公认的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中只有“裁”“剪”“刀”三个字是开口音,其余的字都是闭口音。闭口音的发音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的情绪。想想贺知章笔下的柳树不正是如此吗?这不是苍劲有力的柳树,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吟诵时,多是闭口音的字,自然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细腻、悠长,所以,我们不需要把古诗中的一个个字进行剖析,仅靠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基调,用诵读的方法也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而且是在潜心涵泳之间慢慢体会,慢慢感悟,将诗歌中的情感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慢慢融入自己的情感。

例如《题西林壁》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首平起式的诗,第一句中的“看”字需要文读,读一声。同学们刚才诵读的时候把这个平声字拖得很长,既然拖长,就一定有道理,咱们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字拖长音来读?

生:因为诗人看得仔细,他看到的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把“看”字拖长读能够表现出诗人观察的仔细。

生:因为诗人看的时间很长,所以要拖长来读。

生:因为庐山的雄伟壮观让诗人陶醉,所以他一定看了很久,要拖长来读。

这首诗中 的平声字 还有“山”“缘”等字,学生都可以通过诵读时的声音来引发想象,从中感受音韵中所传达的意思。例如拖长“山”字,才能表现出庐山的雄伟壮观,因此诗人才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

第三,吟诵是语文的基本教学法之一。

吟诵教学法是一套以声音为核心的偏重感性的教学法。老师先以声音教学生,其长短高低、轻重缓急,皆有含义而不宣,只是这么一种声音,有旋律或者有节奏,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但是其中的喜怒哀乐、细微曲折,学生是一定有所体会的。然后再加以讲解,这就是理性的教学了。讲完后,学生回去自学复习,掌握后再讲给老师听。此时也是首先以声音传达,老师听了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理解了多少,偏差在哪里。当然这里学生也可以辅以讲解。然后,老师再用声音去指点,哪里要大,哪里要高,如此等等,当然还是辅以讲解,然后学生再去自学,如此循环。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有声音,还包括表情、动作、神态,甚至气味、天气、环境……当然,声音、表情和动作是最主要的。

这样的教学偏重感性。现在的教学偏重理性,甚至完全就是理性。教语文跟教数学一样,都是分解、分析、做题。但古代不是这样的,感性理性虽然都有,但是仍以感性为主。越小的孩子,感性的成分越多,所以讲解得越少。

这样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之前先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法,还可让学生浸润在其中,不是有距离地理解,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那些古诗文不是用来理解的,是用来进入生命进入生活的,并成为生命的养分,随时在那里发酵。

吟诵教学的最终体现,并不是吟诵古诗文,也不是吟诵现有的某些白话诗文,而是创作古诗文和白话诗文,并落实到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他未来生命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完成吟诵的文化传承目标。

能吟诵什么就能创作什么。会吟诵五绝,应该就可以创作五绝。教学中可以先从对对子开始,对对子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语言游戏,对到五个字就可以作诗了,而且是用吟诵创作,用吟诵修改,用吟诵表达。

孩子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吟诵后,便可以尝试进行诗文的创作,五绝、七绝、词、文言都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孩子们写道:

闹钟

虽未惊天震耳聋,缓睁睡眼蒙眬中。

难平心恨搅美梦,无奈起床做学童。

捣练子·有怀

思绪断,杜鹃啼,寂寞海鸥两岸栖。

一夜雨声撩不止,浪催花落碾成泥。

醉花阴

溪水江边留许久,岁月同谁守。野菊顾凋零,饰空闺房,独自尝薄酒。

冷风傍晚吹杨柳,自种相思豆。离散数十年,思绪起伏,孤泪沾湿首。

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谈作诗:

“每每写完一首, 无形的成就感使得自己睡不着,身体,头脑,乃至灵魂,像有了魔法似的轻飘如云。但当我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诗歌与名家的差距时,臊得脸都不知往哪里放。但自己又酷爱这一口,怎么办?只有潜心研究一下其精华。令人振奋的是,这真使我的水平有所提升。直到现在,我仍然写诗,追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独到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积淀。诗大到海纳森罗,小到一棵小草。短短几行文字,竟把悲欢离合,凝练得如此淋漓尽致,更是给人内心一种伏案的冲动。”

“我常把自己幻想成诗中的角色,好似也在狂歌、悲愁,让笔尖下的文字跟随自己的思绪游走。不管所作的诗有多么幼稚,我也算是可以作诗了。”

“朗朗上口的声韵,温润的词语,美妙的语言,整齐的结构,蕴含的哲理。哦!我所喜爱的,我生命中的诗!每当望见身旁的事物,发起呆来,随后,像是被拨动了心中的那根弦,灵感就像泉水般迸发而出,就抓起笔,把所有感情都注入笔尖,流淌在字里行间。这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无底的黑洞,永远都不会出来。”

“在阳光下,在小径上,在草丛边。灵感总是想来就来,那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总能使我有一种欲望———把它们变成文字,印在纸上!当拿起笔,一幕幕又出现在脑海中。那是一种美———蜜蜂的忙碌、花朵的绽放、大树的茂密、小草的坚强……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去欣赏。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写诗,更是在乎过程———过程,本就是享受。当那些鲜活的景象映入心头,再用笔写在纸上,那就变了。不光是景,还有情。景是架子,情是长在上面的牵牛花,郁郁苍苍。隐隐约约看见景,可是情,才是最重要的。诗中的情,像一杯茶,越品越浓郁、越香醇。几个简单的字里,藏的那份情,那份意……每首诗都不同。一首诗一种性格,千百首诗千百种性格。从我认识它开始,我体会到,或是忧愁,或是豪放,或是喜悦。但是,诗的情,却往往不能用几个字概括,只能用心体会。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一种性格,那种性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孩子们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之后,对苏轼有了一番了解,提笔写下的白话诗歌也让人不禁赞叹:

我眼中的苏轼

可憎他,

耗尽心血只为成就,

一页墨香 。

可怜他,

半生无成,

痴痴悲愁,如漫天风雪,

纠纠缠缠,苦了眼前这半杯酒,

笑对一架古琴,空奏星月凄凉。

映出雪发几丝?

夜是深了,寒了,

蝉是倦了,厌了 。

那烛光如霞彩红艳,

芬芳中微透他面容沉黑 。

试问江涛可是英雄魁梧?

向东怒吼,只留一片哗然 。

迷蒙泪眼有多少哀怨惆怅 。

一卷诗书,

倾倒了半生豪情 。

笔墨浓浓,悠悠,飘飘,

他笑笑,谈谈,奏奏,

转眼间,已湿了半边枕,一片衫。

多情应笑我,

怎能写出他,

沾满仙气的半角衣衫?

三年时光,孩子们创作的诗文上千首,姑且不论是否有文采,是否有境界,但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孩子对诗文燃起的热爱,对创作充满的激情。

当然,创作不是仅会吟诵就能开展的,还需要很多的条件。人生阅历、思想境界都很重要,多读诗文也很重要,这样才能熟悉写法的传统,肚子里装满创作的素材。

为了让学生写好诗,我开始时是布置题目,检查作业,表扬佳作。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逐渐注重让学生养成作诗的习惯,作为个人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手段,每天至少作几首诗,像发短信一样轻松,像记日记一样自然,让诗歌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才是教学最终的成功。

有人会有疑问,考试又不考作诗,为什么不考的东西也要教呢?因为有用,对人生有用,对社会和国家也有用。今天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分数是最有用的,甚至是唯一有用的东西。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让人放心的教育?就是这个孩子会自我教育了。学校里教的知识,怎么可能比得上社会知识的更新?如果我们问问家长: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家长会说,为了将来有用啊,写个总结,写个广告,总得会写啊。那为什么要写诗呢?这里恐怕要有一半的家长说没必要了。另一半会说:为了锻炼写作能力啊。也就是说为了将来总结、广告写得好,所以要通过写诗练练手,还是落实在应用文上。有一些家长可能另有想法,他们会说:这是心灵的抒发,是自由的追求,人总要有这些审美的情趣,人生才有光彩。

他们说的话全都有道理。但是,世上还有别的道理。

因为他们所说的诗歌,是poetry,不是我们古代所谓的“诗”。

“诗”,有两个最大的特征。一是“诗言志”,“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点与poetry接近,但也有不同,“诗”不是“抒发”,“抒发”有“发泄”之意,“诗”更多是自我体味。第二个特征,是“发乎情,止乎礼”。“止”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走向”的意思。“诗”是从真情出发,指向“礼”的,poetry则是指向“自由”的。

所以作“诗”的目的,是修身,是自我教育、自我感慨、自我排遣、自我净化。除了应用文之外,诗词文赋的目的差不多都是这样。

今天,我们用什么来言志抒情?用什么来表达自我,沟通他人?好像只有说话,而很多人已经不太会说话。

今天,我们既缺少自由的抒情,也缺少诗教乐教。吟诵,是诗教乐教的基础,所以我们从吟诵开始做。吟诵,又要指向诗教乐教,所以又要落实在创作上。

3.我眼中的数学有效教学 篇三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的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我认为只要能使学生有效学习,就是有效教学。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也提出:“教育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作为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有效学习,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进行有效教学呢?我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最大容量地利用课堂40分钟。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学生除了休息等日常生活时间的支配外,其他时间都可用于学习。有效学习时间是一个变量,因人而异,教师要尽量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缩短有效学习时间。我一般要提前几分钟时间进教室,当然并不是提前上课,而是看学生是否有问题问,同时也提醒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能更好地利用课堂40分钟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师精讲。如果教师讲得很多,不仅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而且学生听得也不耐烦,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我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因此,在备课时不是备教师怎么讲,而是备学生怎么活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等问题。

任务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自我监控下的一种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这种学习需要教师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己和各种潜在的品质,通过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反思等各种活动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差、自觉性差,习惯差,因此,必须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学习,必须给他一个学习目标。我在教学中,把一周的学习任务都提前一周布置下去,对学习任务完成好的进行奖励。

兵教兵、兵练兵。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个体单一的学习,而是以组为单位的群体合作学习。这就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我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四个大组,优、中、差搭配,各组成绩、思想品德相对平衡,每小组设两名组长,由两名小组长组织各组学习。

每次单元检测,以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小组第一名有奖,小组最后一名讲原因。这样小组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竞争,小组内的成员就形成了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兵教兵、兵练兵才能落到实处。我下来听到有些学生说,他们小组哪个考差了就要在组内讲原因。这也就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信息反馈,换位反思。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同时也是积累经验,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且人换位反思。这种信息须真实,这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我们班有一名女生叫某某,成绩相当差,应当是班上数一数二的人物。上期我曾经叫她写过一份成绩差的书面分析,她说她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懂,上课还懂一点,下课就一点也不懂,我对她在学习上也失去了信心,我想也许是她智力上的原因。这一学期,开始还是没有什么起色,我在小结成绩时,语言上不点名地批评了一下,但我绝对没有用很重的语言去伤害她。大约前三周班上另一名女生叫某某,这个女孩子,身体不太好,做了心脏手术的,但很懂事,学习也较努力。一天晚上,她就找我谈话,她说: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可不可以?我说可以,她说:是不是所有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不喜欢成绩差的?我当时脑子短暂地思考了一下,明白她话里有话,就反问她,为什么这样问?学生毕竟是学生,是藏不住话的,她就一五一十地把某某对她说的话讲出来,她说:某某说她的成绩拖了班上同学的后腿,老师也不喜欢她,她下期要么不读,要么就转学。我当时听了这话心理也不是滋味,假设她是我的孩子,在学校受到这样的冷遇,作为家长,肯定是很伤心。因为我的孩子,原来成绩也不好。我一方面叫某某从思想上多开导某某,另一面,我找某某谈话,鼓励她,讲一些学习上的方法,在近三周,我们班学习的数学内容是《三角形》,她居然懂了一些,有进步。这件事直到现在,我都在反思自己,告诫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伤害学生的话,不要说让学生失去信心的话,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本来信心就不足,教师应多鼓励。

课外学习,课内检测。我的课外作业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内有交流,但主要是释疑、概括、总结、检测。上课前阶断概括当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提问,学习小组讨论。后阶段检测。检测成绩实行等级制,不达标的,抽课余时间,如早、中、晚上课前进教室由学习大组长组织辅导学习。

4.在我眼中的语文课 篇四

学生姓名:王梦丹 辅导老师:张丽敏

数学可以开发智力,使人更聪明,那我认为语文更能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因为我对语文情有独钟。

从幼儿园开始接触语言这类童书,上面简短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从此我便爱上语文。步入小学,语言改为语文。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插图、妙趣横生的对联,精彩的寓言故事,富有哲理的文章。小学四年的语文,为我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文学世界。生活处处有语文。走在大街上,商店名“情有独钟”理发店“艺手遮天”这些说明文字给大家带来了兴趣,一个成语是语文,“钟”写出了商店商品,“艺”字新颖别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贴对联;五福临门事事顺,吉星高照步步高。对偶的手法,整齐顺口。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是就像春风细雨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快乐的成长,沐浴着阳光,润吸着雨露茁壮成长,语文是导师、严师,我们就像张白纸,啥也不懂,是她让我们懂得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明白了人间的是是非非,真恶善美,语文是打开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这些足不出户的学生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为书中的主人喜,为他们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财富,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迈向世界的大门,是走向未来的铺路石。我爱语文。

我喜欢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从学习生字到词语,到句子,到段落,到课文,又从课文到领会主要内容,每一部分,都紧紧的相连着。我在语文课中,不但学到了丰富的词语、欣赏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学懂了课文的意思,也学会了写作,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学会了很多许多,比如我读了《第八次》这篇课外阅读,让我知道了做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做人也要像上语文课一样,什么都要一一的了解。了解课文,就像了解一件事;了解了主要内容,就像了解了一件事的始末。

那当然,不是每一节语文课也那样的有趣,也会有些语文课比较沉闷,有时候,我会希望老师用另一种教学方法,使课堂像海洋里面的珊瑚那样绚丽多彩,使每一位同学都陶醉其中。

在语文课上,我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对于语文课中的某一些课文,感到有些乏味,如果能把这些文章配上一些有趣的图案或色彩,那这些乏味的文章就变成了彩虹一样,丰富多彩。

在语文课的殿堂里,就像大海一样永远是蓝盈盈,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有着我穷无尽智慧,还有你没有找到的乐趣。

语文课,我喜欢。

5.我眼中的语文作文500字 篇五

在我上小学的五年来,有三位教过我的语文老师,这三位老师性格各异,其中有两位女老师,一位男老师他们分别是:严肃认真的王老师,风趣幽默的程老师,而今天我说的师老师则具备前两位老师的性格师老师,是我现在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在我五年级上册的时候,师老师才来到我们班,我看到她的第一眼给我的印象就是有点矮,但师老师的优点却遮住了师老师的缺点,我还看到过一句话,就是“个子是矮,被颜值压的",可不是嘛,师老师挺漂亮的。师老师十分辛苦,不仅要备课件,还要批改我们的作业,就是为了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上课严肃认真,课文讲的也十分简单易懂,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老师为了我们做了这么多,可有的同学却不懂得回报,并且有的同学就因为老师没有按时下课就骂老师,我觉得这对于师老师来说太不公平了,老师不求回报,辛辛苦苦为我们讲课,却换来这样一句话。

在一次无意间,我在手机上看到老师做的饭,我觉得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了,这一刻,我又发现了老师是一位好妈妈。

老师不仅是一位好老师,也是好妈妈。她有时严肃认真,有时又风趣幽默,关心集体、关爱同学丶不求回报丶尽职尽责丶将课课程一流。在我们心目中,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堪称完美的语文老师。

6.我眼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六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执教一堂精彩的示范课后, 有人问他这堂课备课用了多长时间, 他幽默地回答说:“你是问写教案所用的时间呢?还是问为上好这堂课所准备的时间呢?如果是问前者, 我只用了不到15分钟的时间写教案;如果是后者, 我几乎花了过去所有的时间作准备.”是的,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精彩课堂来自于精心准备, 上课前的准备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犹如高楼的基石, 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积累、学会研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包括情感目标、学习目标和德育目标;其次是深入钻研教材, 以往大家都是“教教材”, 而我们更应该“用教材”, 准确理解知识点间的联系, 抓住重点、难点, 有条理地对知识进行整合, 形成初步的教案轮廓;再次是研究分析学生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学习经验, 有的放矢地教学, 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最后是编写教学方案, 这也是对以上准备工作查漏补缺和小结.因此,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营造有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是使教学有效性得以发挥的手段之一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善于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这种问题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吸引性的、有挑战性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作用有:提供富有情趣的素材和活动, 激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或认知矛盾, 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并体会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情境不仅是导入, 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若是能适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学情, 聚集学生的目光和思维, 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就会提高, 课堂氛围必然也会轻松和谐.因此,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情境能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课堂效率更应正确转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它重点强调了教师在传授知识和道理上的职能.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呼唤人的主体精神, 因此,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信息社会中, 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特别是适用终身的学习方法才是教师教育工作的聪明选择.只有拥有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 才能真正踏上自主学习的征途.一旦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的兴趣、意志、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对改进教学行为的目标与任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合作学习有时往往只虚有形式, 追求表面的热闹, 忽略了合作的实质意义——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不符合课堂教学要求和目标的合作都应被舍弃.我们应该形成真正具有个性化而又符合本班学情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达到共同提高.它确保了学生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真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研究也表明, 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 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激活神经系统, 使感知、注意力、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由此看来, 课堂教学要实施有效教学,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越高, 它是有效性的灵魂, 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呢?我觉得应当用平等的观念关爱学生, 以民主的气氛尊重学生.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学习上的表现是各有差异的, 因此在成绩、课堂反映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 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一定要以生为本, 懂得用平等的观念给每一名学生平等的发展和学习的机会, 给相对弱势的学生以真诚的关爱, 这样在学习上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真正起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评价要根据客观事实, 针对不同的学生, 给予不同的评价, 评价不能带有个人色彩, 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实际地给予评价, 要引导师生互动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 评价是教师的“专利”, 学生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 在新课改中, 教师要学会“让权”给学生.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 是课改理念的体现, 这样的课堂评价, 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又能使课堂教学十分有效.要倡导发展性评价, 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 综合运用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 要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 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 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还要通过教学活动中评价反馈的信息, 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 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练习首先应渗透思想方法, 练习的设计要深挖蕴涵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解题策略, 处理好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的关系, 通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 感悟其中的思想.其次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练习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沟通生活中教学与教材的联系,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使枯燥乏味的练习变为解决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际问题, 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再次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练习的设计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 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 激发自主发现的欲望,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 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 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 潜心钻研, 勇于探索, 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红雷.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学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2]张艳虎.浅谈教师怎样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J].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8) .

7.我眼中的语文学习750字作文 篇七

在我看来,语文从小学开始我就一向是一个比较枯燥的东西。它包含着各种令人难受的东西,更何况现实中还用不到……那我学这个来干嘛?什么平仄平……什么豪放婉约……什么唐诗宋词……这么多东西,作为一名学生来说光是听听就是害怕。

上了初中后,老师让我们翻看文言文启蒙读本。那时我才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在其中看到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告诉了我一些哲理,有些则是寓言。

渐渐的,我阅历多了后,我开始逐渐改变我对语文的看法。从以前的厌恶变成了尝试去接受。我开始购买一些古代名著。起初,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不懂得都粗略的看过。读完一遍后我“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后我又翻阅其他书籍。

过了一个月后,我在一个课外班上做到了一篇文章,出自《三国演义》。经过老师的解析后,我从一篇普通的文章中看到的是人的智慧该如何去运用。于是我又读了一遍三国演义,这次我看到的是,古代的人们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在关键时刻采用正确的措施在军事方面取得胜利或力挽狂澜。是啊,学习也是,该如何正确的、有效率的学习呐?我陷入了沉思。良久,我列了一张学习与作息时间表,并想办法改正我之前的不足。

正因为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又第三次阅读。第三次阅读时我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是:义。听闻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与歌颂忠义英雄,是罗贯中编写这本书的目的。这一次,我明白了,在我们学习时,书籍不能粗略翻阅。多次细读能使我们明白更多一本书的精髓。

8.我眼中的语文教学 篇八

活动设计背景

春天是许多人都爱好的季节,春天没有冬天的严寒,没有夏天的酷暑,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选择春游是多么的美好,虽说春天的脚步静悄悄,可是也躲不过孩子们敏锐的眼睛。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时,我们开始了春天的主题。从环境创设以春天为主题之外,我们将重点放在帮助幼儿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美上。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听听、画画、讲讲,感受春天的美丽。

2、大胆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美

难点:在绘画春天的色彩搭配上。

活动准备

音乐、不同色系的油画棒、卡纸、春游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提问: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二、活动《春游》。

本次活动我们将通过春游的活动形式让孩子自己感受春天的美、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美,于是,我们设计并开展了以看、听、画的形式来感受春天:

1、春天的秘密启发幼儿发现春天里的变化,我眼中的春天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提问: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颜色?春天和冬天有什么不一样?和夏天有什么不一样?

2、在观看春天的同时我们会让孩子边走边欣赏有关春天的歌曲。

提问:歌曲里的春天有哪些颜色?你觉得春天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3、春天的画笔幼儿绘画。

教师提示:请家长带孩子自选一个角落,让孩子用自带的不同色系的油画棒,把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画下来。

三、欣赏作品。

将自己画好的画挂到指定的绳子上大家共同欣赏评价作品。

教学反思

这个春天特别美,每年的春天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而今年的春天留给孩子们的是一种美,一种无处不在,立体的美。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从多方面让孩子感受了春天的美。几首不同情感的春天里的歌曲即散发着一种静静地、清新地春天的气息,也洋溢着欢快、有生机的活力。在美的环境中游戏、学习,孩子们也用各种美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春天美的理解。孩子们用美丽的画笔表达自己眼中的春天。还用纯净的声音唱出了春天的美。

春天的色彩之所以丰富多彩,因为它是有生命的。

9.我眼中的“活力课堂” 篇九

“功在课外”。

课堂活力的源泉归根结底存在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一堂课,是平淡无奇还是活力四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是平等的,只有在互相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活力的火花。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外为课内的活力不断“积蓄”。平时与学生交流探讨的话题可以拓宽,绝不能局限于默写、订正、分数,也不一定就非得让学生走进教师的办公室。教师应该经常走进教室,走到学生中间,亲近他们,做他们的亲密伙伴和知心人。在公开课前一天,我也做了点“课外之功”,赶到上课学校,先与那个陌生班级的学生作了一些交流,增进了了解,拉近了距离。上课时,许多学生积极发言,热情参与,让我真切体会到了课外之功的无限价值和“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正内涵。

“灵活驾驭”。

一堂课,特别是语文课,未知性、不可捉摸性很强,教师很难准确预测。一节语文课,若是学生被教师引入一个又一个预设的“埋伏圈”内,这堂课断然不真,活力也无从谈起。一节语文课,教法要灵活,不能总是老一套,总让学生猜出教师下一步将要干什么,要想方设法让语文课每天都是新的。面对课堂内出现的插曲,教师处理要灵活,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课堂的愉悦中欣然接受教师的观点。

“善于挖掘”。

还记得那天上课的情景,我上的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梁衡的散文《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提出课文首句中的“热烈”一词用得好。我追问:“你认为好在哪里?”这位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我也着急,换了一个角度“浅挖”:“我们平时都喜欢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夏天?”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开来,“炎热”“酷热”“闷热”……我抓住时机“深挖”:“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来看,哪个词语带着感情?”这下学生可有话说了:“热烈一词明显包含着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在语文课堂内,教师若善于捕捉到学生思想流动的每一朵小浪花,加以肯定,进而“追本溯源”,往往能够不断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得活力课堂的意义远远超越这堂课本身,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表演”和“热闹”。

“落实目标”。

10.我眼中的语文教学 篇十

这里繁花似锦。白天这里车水马龙,一辆辆车犹如一匹匹骏马在马路上奔驰。人来人往,十分忙也十分热闹。在路的两旁,一位清洁工在打扫着被风吹下 的落叶。

晚上,这个繁忙的城市也没能停下脚步歇一歇。路上的灯还亮着,直到第二天天亮……

在城市里的人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感觉什么都没做一天就这么迷迷糊糊的就过去了。

我从三岁就来深圳,可以说是深圳看着我从一个小屁孩长成一个小学生。所以这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在我眼中的深圳,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应该使用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林。马路两旁十分干净,没有一点垃圾,也没有一个人会乱丢垃圾的,即使有,也会被人捡起来。

那些贫困山区也不在贫困了,他们借着山里的美景开发了旅游景区。有许多人去游玩,也有许多人资助。

现在,街道上已经没有乞丐了。每个人都过起了小康生活,这些都是人民政府的功劳呀!

这就是我眼中的深圳,一个繁华似锦的城市,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城市。

作者:五4班 颜诗莹

11.我眼中的语文教学 篇十一

说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一定是钱开俊。记得开学第一天,头一次见到他我就想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眼睛上还安着两扇方方的窗户,让人一见就想笑。最好玩的是他那娃娃一样的脸,脸上还长了许多斑点,笑起来好像一位小丑,让人一看就要笑。也许他天生就有幽默的基因吧,我这样想。

他每次上课都会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记得有次他正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着圆的面积,也不知是什么东西触动了他的灵感,他突然跳了起来,猛拍了一下手,激动地说:“同学们,你们说马桶不也是圆的吗?不就比其它的圆多了个特异功能——‘散发臭气’吗?”他的声音是那样的天真烂漫,仿佛回到了童年一样,把我们逗得都哈哈大笑起来,还有得同学惊讶地盯着他,好久都没发出声。不过,从此以后,“魔逗老师”这个绰号就戴在了他的头上。

他不但上课幽默,下课更是生龙活虎,有时让我们都经常的怀疑,他是一个块四十岁的老师。看,他来了,人还没到声音就先到了,“玩什么呢?带我一个。”他张开嘴大大咧咧地说:“我吗,虽说是你们的老师,但是我可还保持着一颗童心,我也喜欢和你们找找我童年的感觉。”开始跳皮筋了,见我们个个身轻如燕,挥洒自如,他有点着急了,一下子站到橡皮筋中间挡住我们,摆着手摇着身子大声说:“诸位,‘橡皮筋好汉’我今天也要加入你们的队伍,能否请那位高手指点一二。”听了这句话,我们都笑得人仰马翻。他可顾不上这些,有板有眼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庞大的身子前后晃动着,一摇一摆的就像个木偶。特别是那个一跳一叉腿,他根本就跳不起来。可他却毫不在意,一下、两下、三下……非得跳出个样子来,哪怕跳得实在是难看。尽管学了前面忘了后面。

12.我眼中的建筑评论 篇十二

专业院校喜欢用建筑这个词语,民间更喜欢用房子来表述。建筑和房子肯定是两个概念,但是要说清楚两者的区别却并不容易。 建筑属于一门学问,涉及到材料、结构和环境问题;房子属于一种制成品,涉及到买卖、居住和生活使用。于是,专业人士更习惯从空间上把玩建筑,从设计到施工,想方设法地将各种材料组合成一定的空间形式;非专业人士更注意从使用上看房子,从购买到装修, 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如何居住上。于是,专业于建筑的人士关心于“造”,非专业人士关心于“用”。

这样看来,对建筑的“评论”既不属于建造,也不属于使用, 好像有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久而久之,人们也并没有感到这种情况有什么不好,更不想有所改变。直到跨世纪前后,随着大量外形怪异的建筑出现在中心城市,悬殊的房价越来越让大众莫名奇妙的时候,人们才开始有所质疑,有所言说。

比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为什么中心城市的地标几乎都是外国人主持设计的奇怪建筑?对古建遗址进行公园化改造,周边却被高楼围得水泄不通!如此做法,是对古迹的保护还是变相出卖?老百姓倾其所有购买的房子,入住之后才发现内在质量和空间环境上问题百出……总之,有房子的和没有房子的人都对房子有所不满。凡此种种,有对传统文化的忧虑,有对商业虚伪的揭露,有对社会不公的愤懑……角度有不同,语言有雅俗,实质上都是在对自己身边各种建筑现象给予的“评论”。

由此可见,营造和使用还处于对建筑认识的“物质”阶段。对各种建筑现象的感悟和评说,是人们关注到建筑精神属性的结果。 从关注物质到关注精神,从单纯的建造和使用,到意义的分析论证, 是对建筑价值认定上的深入,显然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说, 对于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的人士,要想超越按照甲方脸色进行设计的匠人水平;对于房屋消费者,要想摆脱跟风攀比的盲目消费状态, 对身边的各种建筑现象有所思考,有所评判,无疑是一种高境界。

于是,能否“评论”,会不会“评论”,便成了衡量建筑界成熟与否的试金石。

2015年上半年我校在建筑学研究生中开设了“建筑评论”, 授课的四位老师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谈设计,论风貌,评高低,大到对不同城市文化品位的宏观比较,小到对一种建筑现象的价值分析;远到对古建遗址的历史性追溯,近到身边一房一景的评价。 纵横上下,由小及大,为学生认识建筑开阔了视野。这样广泛的涉猎是想证明一点:但凡由人建造出来的空间,不管大小远近, 状况如何,都可以成为“评论”的对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如何“评论”的问题。与人们面对“楼歪歪”“楼倒倒”时的义愤填膺,向亲朋好友介绍购房经验、装修心得、 布置感受时的不厌其详,对一座城市的印象、一个景点的褒贬、 一次居住环境感受的随意不同,课堂上的内容会更系统,更准确, 因此也更有学理性。

那么,我们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来体现该课程的学理性呢?

首先,需要调动多种知识。日常生活中谈论建筑,多是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夹杂更多的是主观感受,结论往往并不肯定。课堂上评论建筑则不能这样。为了给学生一个比较肯定的观点,教师需要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尽可能做到在多学科交叉中以理服人。这些还是形式上的。由于是给学生讲,从哪个角度切入,怎样将感受性的东西升华到理性,进而在平易的语言中表达出深意,需要找到最佳的角度。比如说,评论城市建筑多是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切入,因为城市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评论历史性建筑多是从史学和文化学角度切入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上才可能从那些老房子上发掘出内涵和价值;评论乡村建筑多是从民俗学入手, 因为这里才是养育华夏文化的根脉所在……当然,对建筑进行评论,必须以建筑学方面的知识为基础,同时具有其他学科方面的修养,这样才可能透过各种建筑现象有所分析,有所发现。

其次,需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怀。有人将人文等同于文学,觉得只要能舞文弄墨的人都会有人文情怀。这种解释既是曲解也是浅薄,是对人文学科的极大误读。在我看来,人文学科以研究人的根本价值为旨归,近乎于古人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意在人类, 追究在终极。所谓以人文情怀评论建筑,就是站在一种大境界上来面对建筑,着眼点就不会仅仅局限在建筑本身,而是其中的人文意义。 以这样的境界审视建筑,才不会只满足于高楼林立的表面热闹,还会看到高楼大厦在人与大自然之间造成的隔膜,以及在远离自然后可能给人的健康带来的危机;才会透过古村落破旧的外观,发现旧而不衰, 破而不废的奥妙,发现祖先当年的营造智慧;才会在各种所谓仿古工程中,看穿那些以保护之名行赚钱之实的虚伪嘴脸,警觉到文物从无价到有价的实质性蜕变;才会透过虚高的房价,看到官商在利益同盟中各自担当的角色,以及消费者的可怜处境……比较建筑设计者的就事论事,房屋消费者的实用为主,这样的立意显然已经进入到了形而上层面,触碰到了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更深层次,与追求刀下见菜的实用主义建筑观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的规划者能以这样的境界开展工作,我们的城市面貌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千篇一律; 如果我们的设计者能够以这样的立意展开思路,我们的建筑可能不会一味地去模仿西方;如果我们的消费者能以这样的眼光进行消费,各种或明或暗的“豆腐渣”工程可能也就没有了市场。

再次,需要拥有艺术气质。当下的建筑市场中,设计、消费、艺术三者之间各自为政,遵守着不同的规则,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人们仿佛也没有意识到这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直到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尤其是在走出国门之后,面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居住环境,人们才在懵懂中发现:有品位的城市都蕴含着明显的艺术气息。 于是有人急于求成,通过建造各种广场,雕塑一些造像,种草养花来增加所在城市的品位。结果是,经过这些应时应景的“打造”,城市确实变得花哨了,但不是大家闺秀式的,而是乡野村姑式的。原来, 城市艺术气质的养成不是靠景观的堆砌,而是文化积淀;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用心和时间。那些被世界公认的著名城市,每一个都是所在地区历史和智慧的巧妙结合体。建筑评论就是要告诉学生——技能属于手艺,可以照猫画虎,做出一些工程;文化属于本源,可以高屋建瓴,指导实践。以这样的立意面对建筑,才不会被表面的华丽所蒙蔽,也不会轻易地从花钱多少上论英雄,更不会靠个人崇拜或迷信去盲目逢迎。

这样看来,建筑评论既涉及理论又涉及实践,是一门地地道道的交叉型课程。比较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各种建筑现象的评判,建筑评论课程则需要厚实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人文情怀作为背景,艺术气质作为保障。需要教师站在史学、美学、伦理学、环境学的角度展开思路,对于打破建筑本位的狭隘思想、 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希望这门课程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在完成各种设计规划项目时,所提供的方案不是急功近利,应时应景,而是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使方案能够经受得起历史的考验;对消费者来说,再去面对各种建筑消费,所做出的决定不会仅从建筑本体入手,同时还会考虑建筑与自己性格、身份, 尤其是对自己及其家人健康的关系。也就是说,具备一些建筑评论能力,对专业人士具有提升综合素质的意义,对消费者具有提高居住档次的意义。就犹如买了西装还要懂得西装的穿法, 有了汽车还要知道开汽车的规矩,有了家庭还要具备操持生活的能力一样,随着整个社会对建筑认识水平的提升,是否具备对建筑的评论能力,将成为时代对建筑设计人员和居家过日子人士提出的新要求。

13.我眼中的我作文400字 篇十三

我的爸爸很喜欢挠我痒痒,一个指头碰到我的肚子,我就会哈哈大笑,直到累了停止。

我爸叫我去洗澡,我趴在沙发上不想动,爸爸就开始挠我,我想装冷静,我太难受了,就开始尖叫,接着又开始想哭了,可刚要大哭,我却“扑哧”一笑,哭的想法瞬间跑到了九霄云外,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候会忽然笑出来。

我认为我还是话痨子,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高兴我的话就无法控制地从嘴里“喷”出来。就像有一天,一个朋友在我家吃饭,可我在奶奶家,奶奶家在水心,我家在新城,两边很远,所以妈妈开车送我回家,一路上我超级兴奋,结果叽里呱啦讲个不停,一不小心把偷同桌笔的事讲了出来。都到家了,我都还在讲。

路上遇到乞丐,别人产生的是同情心,会扔一两元在铁碗,我产生的却是坏感,总觉得这人是装成乞丐骗钱的。

家里有一只鸟刚断奶,名叫红豆,他的羽毛好不容易长齐了,可能因为我心疼它吧,红豆掉了一根羽毛,我也要伤心一会儿。

14.作业 我眼中的宗教和宗教学 篇十四

在学习宗教学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宗教和宗教学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一些琐碎的生活记忆:在食堂信奉天主教大妈的传教;寺庙里僧侣们虔诚地敬佛,形形色色的人在佛前烧香跪拜;电视新闻中因为宗教信仰发生的武装冲突等等。我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宗教仍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而我却对它知之甚少。这个学期的宗教学的学习也让我近一步了解了“神秘”的宗教和宗教学。

了解宗教和宗教学首先要解决“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但是对宗教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对象,要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宗教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许不是没有答案,而是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人,对宗教的认识不同。有人说,宗教是一种信仰。有人说,宗教是心灵安慰,是心灵寄托。有人说,宗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或者渠道。还有人说,宗教是以一种名义或某种好处引诱大多数人为少数人牟利行为的一个载体。或宗教是为了方便统治而乱编的吓人的谎言。有人把宗教当做是人最后一根稻草。也有人却说得更偏极:宗教是伴随人类社会进程产生的极卑鄙、极无聊的垃圾!

哲学家们对于宗教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柏拉图说,宗教是对待诸神的正确行为。康德说,宗教是关于作为立法者的上帝的道德律;是对我们的职责的认可,而这职责应被看作是神圣的戒律。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类的心智之梦。伦理学家普卢塔克则认为宗教处于无神论和迷信之间的中途。

宗教学家站的角度不同,他们的回答要精典得多。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组织,行动,文化等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总之,宗教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多数定义试图在很多极端的解释和无意义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认为应用形式和理论去定义它,也有人更强调经验、感性、直觉、伦理的因素。

宗教本身是一种信仰体制。任何宗教都有一套体制把它的信仰巩固下来,以便得到全体信众的一致信仰和遵从。信仰体制的核心就是宗教的信条和教义。对于绝大多数宗教信众而言,这种保持着稳定性的、被赋予了权威性的宗教教义是非常必要的。他们需要教义和信条来安顿他们在世俗中的精神及物质生活。教义就像为他们那附着着无意识因素的心理能量所修筑的一条条引水渠。有了这些“引水渠”,他们那深藏于无意识深处的毁灭性力量才不至于泛滥。当然,也正因为这“引水渠”,他们的心理能量也就只能被用于预设的用途,而失去了很大程度的自由。

15.我眼中的美国母语教育 篇十五

特点一:教材丰富多元

教材的丰富性、多元化是美国母语教育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最大特点。美国各州有自己的中学母语教材,但对于教材的使用没做硬性规定。而小学母语课堂,全美各州没有规定统一的阅读教材,即使是同一座城市同一个学区的两所不同的学校,教材也不一样。在教材的选择上,教育部门给予了学校、教师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各校可以根据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或是各州的课程标准在“阅读”“书写”“倾听”“口语”等方面对各个年段的教学要求来选择使用哪些读物作为教材。在考察中我们发现,选为教材的读物品种相当丰富,学校往往会提供给每个班级几百甚至上千本不同的书籍搁置在书架上或是不同颜色的塑料筐内让孩子们阅读时进行选择。比如纽约市PS105公校一年级的教材就有《Wash Day》《Little Fish》《Happy Harriet》《The Case of the Fleeing Fang》《The Magic Backpack》等三百多本,都是色彩鲜艳、图文并茂、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的读物。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内容更为丰富,数量也更多,大部分教室一整面墙的书架上摆放着的都是学生用来进行母语学习的教材。

教材的开放多元,既为教师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释放个人才情的大平台,也给予了学生自由阅读的广阔空间。

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工具书也占据着书架的一部分空间,便于学生随手取来查阅。这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有的教材循环使用,体现了处处讲求经济实用的美式风格。

特点二:重视阅读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阅读的国家。美国孩子阅读面很广,不仅是文学类、科普类读物,还有很多读物涉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领域。

与我们国内母语学习不同的是,美国的语言阅读课一般不讲语法、修辞,主要是广泛大量的阅读,其课堂阅读一般分精读和泛读。精读课有些类似我们的阅读教学,由教师进行引导与讲解,但主要不是讲字词句,也不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所阅读的一篇文章或某本书籍加以分析和评论,进行概括和复述等能力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有自己的思想并能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母语教育是实现培养有见识、能思考的公民这一教育中心目标。的确,没有独立的判断,就无法产生自由的思想;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能产生有价值的选择———这对我们母语教材的编写和母语教学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泛读课上,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有较大自由,教师通常是列出一个长长的书单,供学生去学校图书馆或社区图书馆借阅选读。有时也会根据教学需要指定若干本书为必读书目。美国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丰富,图书使用率极高,图书馆还是学生上故事课、进行阅读交流的场所。

对于阅读的深度与速度,《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中也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如小学四年级时要开始阅读中篇小说,而且要完成详尽的读书报告并在班级进行交流。在阅读速度方面,要求初年级学生的读书速度每分钟为80耀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耀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耀1250个单词。纽约州还对学生的阅读量作出了规定,比如小学初年级学生每年在必读教材之外,必须自己选读25本书。

为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美国不少学校正在推行一项阅读工程——100 Book Challenge Reading Honor Roll (100本书的挑战)。这是一项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的活动。在纽约PS105公校,我们看到了这项工程的开展。每个班级的墙面上都贴着一张阅读统计表,只要学生每天在校或在家阅读15分钟,便获得一个step。每个学生积满20个step,教师会在相应的表格里作上一个标记。每积满100个step进行升级,颜色做出相应改变,代表学生阅读升级成功。为推动此项工程,校长定期在学校大礼堂给升级成功的学生颁发荣誉奖章。

这一方法和我们国内很多学校在做的阅读推广活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类似,但其特别之处在于开展阅读活动前,教师根据一对一的检测,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合理分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读物。教室所有读物的放置很有特色,可谓匠心独运:教师将几百本读物按照内容的深浅和难易的程度分成不同级别,整齐地放置在红、黄、蓝等不同颜色的篮子里,搁在教室的书架上。阅读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层级到相应的篮子里拿取教材进行阅读。当其阅读水平有所提升,随时可以阅读高一个层级的读物。

阅读如何保证质量?其阅读成果展示方式的多样化、趣味性有力地保障了阅读的质量与效果。比较常见的有撰写详细的读书报告并进行交流。学生被要求介绍读物的主要内容、最有意思的章节、给自己的启发和帮助,一般还要求绘制插图,设计封面封底,形成一份很规范的读书报告。同时,在班级交流时,还要随时接受同学的咨询和提问。除此之外,学校、年级、班级还常针对近期阅读举办主题表演活动,比如阅读名人传记后开展“活着的蜡像馆”的表演活动,要求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或是通过表演展示人物经历过的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这样的活动,既检测了阅读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特点三:读写紧密结合

美国母语教学特别注重读写结合。阅读目的性、指向性强,写作更是与前期阅读紧密相关。在PS49公校,我们看到一堂以“神秘故事创作”为主题的五年级写作课,正在进行朗读展示与评价交流环节。该校五年级的写作课每周3节,该主题创作分3周共9个课时在课堂完成。通过教师介绍,我们了解到其流程如下:

1.前期阅读两本长篇侦探故事。

2.以这两本侦探故事为蓝本,师生探讨写作方法,了解这类故事必备的四个要素(角色、情节、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3.拟定写作提纲,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2、3两项共1课时)

4.根据提纲进行课堂写作,时间大概为6课时。作业纸要求写一行空一行,便于边写边修改。

5.修改,完稿,打印。(输入电脑、打印一般在家完成)

6.自己设计封面、封底,装订成册。

7.在为专门针对该主题学习的专用评价表上完成自评、互评。(该评价表所列项目针对性很强,对学生本主题写作很有指导性,如“在这个故事的情节安排中是不是清楚地写出了时间、地点”,“读了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很神秘”,“在一连串事件的安排中,有没有一个故事的高潮,让你忍不住想往下读”,“在故事叙述中,人物对话是否清楚,表达得是否准确”,“故事中有没有细节描写”等8项)

8.班级交流:朗读自己作品的精彩片段,接受大家的提问。(7、8两项共2课时)

装订好的作品包括设计精美的封底封面、写作提纲、打印文稿以及手写的原始文稿。随意翻阅一份作品,共26页,其中打印稿使用的是五号字体,密密麻麻共6页。所附原始文稿共17页,被学生用彩色笔修改得花花绿绿。

由该校的这个写作教学案例,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大致了解美国写作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读写结合,主题阅读是前期铺垫,为写作提供范例,提供方法指导。其次,重视写作前提纲的拟定,这一点对于学生合理安排写作材料、恰当表现主题很有帮助。而我们的人教版教材,前些年便已经删去了“读写例话”《编写习作提纲》的内容。实际上,这样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写作指导非常必要。其三,综观总共9个课时的写作流程可以看出,写作教学虽耗时较多、流程缓慢,但细致深入、扎实有效。其写作教学强调的是深入的体验、研究与学习,9课时完成一份作品,由阅读相关书籍,到拟定写作提纲,到6个课时的课堂写作,再到装订成册、相互评价、展示交流,提高的不仅仅是写作水平,还有各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能力,与我们两个课时匆匆忙忙完成一篇文章有着质的区别。

特点四: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国小学阶段的母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是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即其他学科的学习一般情况下都以阅读文字或图表的方式进行。这与小学阶段一位教师基本包揽本班所有课程的包班制有一定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各学科间加强了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不过,全美没有统一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由各州自行设计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些课程,都因为与阅读和社会学习密切相关而隶属于母语教育的范畴。比如纽约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有“自然与社会研究”(主题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学习)、“设计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以及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解决)、“社会参与性学习”(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等)。

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外出勘察交通线路、参观博物馆等场所、阅读名著并表演故事、设计校服并参与制作、阅读科普读物进行探究展示、小发明竞赛、研究某国历史文化等等,其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美学等,形式更是开放多元。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全美公共资源非常丰富,且各种博物馆、科学教育中心、文化教育馆、教堂、双语学习中心、公共图书馆、主题公园,包括华盛顿国会大厦等珍贵的学习资源全部免费向学生开放,社会资源的利用达到了最大化。

三是全员参与小组合作。

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群体合作精神,大部分综合实践活动以4耀6人为一个小组,大家需要共同制订目标、计划,活动中和展示交流环节组员间均有分工,有合作,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

四是注重细节,讲求质量。

上一篇:强化领导班子目标考核机制加快各项工作推进落实下一篇:如何学好韩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