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

2024-07-10

林下经济(精选8篇)

1.林下经济 篇一

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翔升、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林业企业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实现林业企业减少投资到收入的周期时间。

发展林下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林草、林药、林牧、林禽……形式多样、内容复杂,最重要的是科学选择具体操作的突破口。

林禽发展

林下养鸡环境好、空气好;又阔别居民区,好防疫;鸡喜欢吃虫子,可以为林木除害;林下长大的鸡,肉质更香,营养更好。”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无公害食品已成为时尚,于是一些养殖户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利用空闲山地饲养鸡。林下养鸡由于空气新鲜、水源无污染,可以自由活动,养出来的鸡抗性好、免疫力强,很少生病,营养价值高。根据,新民的多年养殖经验,将浅谈林下养鸡技术。

(一)、技术措施

1、场址选择。林下养鸡是在森林环境下进行的,一般选择原始林、方竹林和人工林,要求鸡舍周围20千米范围内没有污染源地势坡度以5~15度为宜,背风向阳,水源充足。育雏室按8~10只∕平方米、运动场1~2只∕平方米测算,运动场周围用竹栏或尼龙网圈住。

2、适度规模饲养。结合当地情况,林下养鸡户须立足自身实际,多批次滚动发展,户均饲养300~500只为宜。

3、坚持良种先行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生长速度中等、羽毛黄色或接近黄色的良种土杂鸡,这样可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有效的降低市场风险。

4、实行集中育雏与分户育雏相结合。按照鸡的生长要求,解决养鸡户“育雏难”的问题,在乡镇(或顶目区)就近建立集中育雏,15~20天后发给养 养鸡户,养鸡户再分户育雏10~15天。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养鸡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育雏时间最好选择在2~5月份,冬季一般不宜饲养(育雏)。

5、实行两段式饲养。即两个年龄段,分圈内和权外两段饲养。0~2月龄在圈内饲养,均重达到1.25~1.50千克;2~3.5月龄在圈外林下围栏饲养,均重达到2.25~2.50千克即可出售。圈内饲养锯阶段,饲料选择全价饲料,圈外饲养阶段逐渐过度到饲喂谷物籽实,啄食饲草、昆虫和早晚补料的方法。

6、搞好疫病防治。育雏期间以预防性投喂药物为主,控制鸡球虫、白痢、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全面训练及增强鸡只的抵抗力,为放牧饲养打下基础,同时抓好传染病的预防,特别要按照程序接种鸡新城疫、禽霍乱、禽流感等疫苗。

农村散养鸡主要以昆虫、五谷杂粮、青草、青菜为主食。由于山区空气新鲜、水源无污染,可以自由活动,养出来的土鸡抗性好、免疫力强,很少生病,营养价值高,是人们追求安全生态的绿色食品之一。现将林地养鸡技术简述如下:

1、选好场址,完备设施

林地鸡的养殖一般选在天然次生林边和林间草地的交界处等场地。鸡舍场址周围没有污染源,向阳背风,地势高,水源充足,水质好,取水便利,排水容易。

(1)、鸡舍与运动场:育雏要根据饲养量修好足量的保温育雏舍,其面积以100只/平方米计算,修建育雏舍的结构和材料要因地制宜,低成本投入,讲实用。只要达到舍内地势高、不潮湿、不阴冷、保温好、光照充分、通风流畅、便于清扫与消毒、防鼠害和野生动物伤害等即可。

(2)、运动场四周用塑料网围栏,网外挖60厘米以上宽的深沟,用来排水和降低场舍的水位。场地平整,自然排水方便,场内堆放颗粒沙堆,以使鸡的沙浴和采食。

2、选择健康鸡雏

最好选择本地土鸡苗。养殖第一、二批土鸡时,可以到附近专业的孵化场购买。第三批开始,可以自己留母鸡产蛋,直接送到孵化场孵化,一只鸡蛋只需4-5毛钱的加工费。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鸡苗的成本,还可以控制传染病的发生。购买鸡苗后,要及时放回育雏舍,做好保温措施,以免鸡只受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放牧前、后的训练

根据天气晴阴和气温情况,将15~21日龄的鸡雏,白天驱放到运动场上进行饮喂,在饲喂时要用固定的唤叫声,边唤边喂,来培养鸡雏的条件反射功能,以便形成鸡放入林地时,出牧和收牧的群体统一活动。刚开始放牧时,在鸡群回运动场时应进行边唤叫,边给些料粒或水的方式,以增强鸡雏群伙活动和鸡只认家的能力,形成固定时间的回舍的习惯。

4、防暴雨淋击和兽害

林区鼠类和鹰类天敌较多,在育雏前进行投药灭鼠,再彻底清理场地所放的药物和死鼠,以防止雏鸡误食发生中毒。饲养员要精心看护,发现鹰、野兽的活动,马上采取赶驱措施。天气不好时,在暴雨之前,早些唤叫收牧,并补料,以免暴雨淋击,造成伤损。

利用林地放养土鸡,鸡只活动量大,光照时间充足,吃昆虫、蝇蛆、蚯蚓等虫类,为鸡只提供了足够的蛋质,使鸡只生长的快、肉质好、皮薄肉香,腹脂较少;补气补血,养颜益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使饲养者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2.林下经济 篇二

1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1) 林菌模式。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食用菌。 (2) 林禽模式。林禽模式是在林下透光性强、空气流通性好、湿度较低的环境条件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发展“林下养禽”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 发展种养殖产业, 实现林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 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生态环境的有益途径。 (3) 林草模式。林草模式是在郁闭度0.7以下的林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黑麦草、鲁梅克斯等。在此模式中草本植物可作为纽带使系统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型生态系统。 (4) 林畜模式。在生长4年以上、造林密度小、林下活动空间大的林地放养或圈养牛、羊、兔等。同时, 养殖牲畜所产生的粪便为树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树木增长形成一条生物产业链。 (5) 林药模式。在未郁闭的林内行间种植较耐阴的中草药如白芍、百合、板蓝根、田七等。种植中草药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还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 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够高

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信心不大, 认为收益小, 投资回收期长。可能受到以前种植失败的影响, 农民形成“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的定性认识。

2.2 资金投入不充足

林地经济潜力巨大, 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扶持政策, 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2.3 项目包装不成熟

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可资借鉴, 自己挖掘力度不大, 没有去调研、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项目, 即使找到好的项目, 也很难达成共识, 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展模式严重缺失。

2.4 技术推广不得力

示范推广力度是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推广的基础。目前, 尚未成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 没有配置专门班子、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没有举办林下经济专题培训班。

2.5 龙头带动不显著

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 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3 几点建议

3.1 政策扶持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策划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扶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公司养殖小区+农户”模式, 确保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统筹推进。

3.2 宣传引导

坚持“适宜、适度、适用、适当”的原则, 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引导。通过实施林下经济试点, 动员、引导农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 探索林下经济等多种复合林区发展新模式, 注重产业引导的超前性和适度性, 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思路梳理。建立农、林、牧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 充分发挥相关农林资金渠道的作用, 发放种养殖适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资料, 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3 技术服务

整合技术服务资源, 以科技为支撑, 成立林业、兽医、农技等部门为指导的技术服务组织, 分片包户、定期下乡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 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 解决林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3.4 科学规划

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 无公害产品, 畜牧发展, 农业科技推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6大方面结合起来, 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 着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种养殖集中小区林下经济的发展。

3.5 配套建设

整合扶贫项目、库区后扶产业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森林工程建设等各类项目建设资金, 夯实发展基础设施, 完善规划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发展林下经济能够优化林业、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林业综合利用效率,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发展林下经济 走上致富之路 篇三

与参农打交道,了解人参价值

林茂胜打工时,在松江河买了一个小面包车,经常在松江河和“参乡”万良之间跑运输,渐渐地就和万良当地的参农熟悉了。林茂胜了解到,人参全身都是宝,参籽的外包皮可以做化妆品原料,人参叶可以做皂甙,人参的每一部分都可产出价值。林茂胜看到,人参大批量采收后,万良当地的老人就会到参地里捡人参根须卖,每天每位老人都能卖到100元至200元。从那时起,林茂胜就开始关注人参种植了。

夜间帮忙运钱,激起回乡情怀

林茂胜介绍,每到9月份起参的季节,万良的人参交易场面极为壮观。参农白天起参,晚上进行交易,当地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整夜为参农服务,都是现金交易,少则一夜卖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参农把钱拉回家放上一夜,第二天再去银行存钱,林茂胜经常用车帮参农运钱。林茂胜回忆参农现金交易的场面,他的话语满含着激情,他说:“瞅着用麻袋装钱的参农,那叫一个开心呀。”林茂胜和乡亲们讲起这事儿,兴隆的乡亲们还有些怀疑。林茂胜很认真地对大家说:“不信,到收参的季节,我带你们去看看那场面,体验一下那些参农的喜悦,只有当场体会到那些参农的感受,才能激发出我们种参的热情,共同走上致富路。”

脚踏实地干事,还林种参初见成效

4.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篇四

关键词: 林下经济 农民 增收致富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论文发表

摘要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益,从事的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关键词林下经济;农民;增收致富

1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南乐县紧紧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果业等复合经济模式。目前南乐县发展林下经济近2 133.33 hm2,其中,林牧1 46.67 hm2,林菌333.33 hm2,林药133.33 hm2,林菜133.33 hm2,其他66.67 hm2。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1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1.2资金制约因素大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1.3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专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有等待收购者上门或零售,效益得不到保障。

1.4管理水平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养殖方面,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5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2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南乐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

2.1气候优势南乐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2.2林地空间优势目前,全县林地面积2 666.67 hm2,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 133.33 hm2,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臵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随着上级部门对林业种植的重视程度及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贡献率也日益凸显出来,林地优势更加明显。

2.3政策优势近几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并把它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拿100.0万~20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提出“百万亩速生林林下经济基地”的建设目标,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以此夯实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资基础。南乐县为抓好林下经济发展,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县政府明确表示,对发展林下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2.4效益优势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调查,近几年,濮阳市5县2区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的不同模式,如南乐县张果屯乡的林鹅模式,667 m2养鹅1 000只,1年养4茬,667 m2年效益可达2.0万余元,近德古乡的林下种植双孢菇,每667 m2林地有效种植面积300 m2,全年按3茬计算,每667 m2纯收入1.5万元,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3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南乐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3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林下经济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林地发展规划。根据农业企业和产品市场情况,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建设重点,把规划做得科学合理。

3.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3.5加大政策、科技扶持力度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政 策、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首先,在县乡建立健全科技推广、培训和服务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建立林下经济科技推广、培训、服务机构,加大产前、产中、产后的跟踪服务,以保障林下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二要搞好资金服务。各乡镇财政每年应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户和林地基础设施建设。其三要加强林下经济的科学研究工作,与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协同攻关。其四要搞好市场服务。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浅析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

摘 要:近几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农村土鸡,特别是天然林下生态土鸡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提升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林下土鸡养殖是一项不错的致富途径。现阶段,传统的家禽养殖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向转变。在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利用闲臵的土地、果林、人力、时间、搭建棚子、围栏等方式也积极参与到了养殖业中来。林下养殖土鸡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应该集中发展林地放养生态土鸡。本文就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作简要阐述。关键词:林下养殖; 土鸡; 生活水平; 优势

目前,林下土鸡养殖的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林下土鸡养殖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其养殖周期短,经济见效快,同时由于有巨大的需求,所以市场价格高,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市场开发前景大有可为。土鸡在林下养殖,这样可以使鸡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可以自由采食,使鸡具有无公害、肉质结实、脂肪少、味美等优点,符合当前人们“绿色、环保”的消费需求。

林下土鸡养殖的背景与现状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畜牧业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变,纯农业发展逐渐转向养殖业方向。在退耕还林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逐渐得到重视的新形 势下,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可以显著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新的增收亮点,林下养殖土鸡成本低,疫病防控简单等诸多优势。同时,大力提倡发展林下养殖土鸡规模化,更能提升其经济效益。近年来的养殖业发展趋势是,在稳定发展生猪、山羊养殖的同时,充分利用鸡的各种品种资源优势,其中就包括林下土鸡养殖。在有条件的地区,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可以经济效益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促进畜牧特色产业的形成,推进林下土鸡养殖为代表的畜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探析林下土鸡养殖的经济优势

随着林下土鸡养殖的深入推进,核桃树下养鸡、森林下养鸡、茶树下养鸡、果树下养鸡等模式相继出现,林下养殖模式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但林下土鸡养殖的品质优势和规模效应已经得到初步体现,林下土鸡养殖的推广应用可以为山区农民带来更多更好的实惠,进一步规模化、产业化是其发展趋势。

2.1林下土鸡养殖的含义

林下土鸡养殖即是在有竹林、树林或果树等的林下养殖土鸡,利用生态资源与养殖相结合的优质土鸡饲养方法。主要采用自由放养的方式,养殖特点是品种优质、饲养期长。在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的今天,其优点是色香味俱全,适合现代高品味消费,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2.2林下土鸡养殖的环境要求

林下土鸡养殖的基本环境要求是养殖场地远离人群集中居住的,饲养场地的空气、水、土壤等应符合规定和要求,周围无污染,充分保证养殖安全。第一,要有安宁清洁的环境和有充足干净的水源,这是关键之一;第二,林子的选择也很重要,最好有树林蔽荫,例如竹林、果林、灌木林都不错。第三,重视环境卫 4 生,粪便要有合理的处理方式,最好鸡棚舍四周有排水沟,以避免粪水混合。

2.3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

林下土鸡养殖作为养殖业的创新发展模式能够取得好效益。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重视生态农业建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新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等方面都在凸显地域特色。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土鸡经济模式,可以获得果树增产、土鸡增收的双丰收经济效益。同时,土鸡蛋远高于市场价格,也是重要的增收途径。具体的经济优势如下:

2.3.1 养殖的成本低,饲料消耗少

发展养殖业,尤其像养鸡这种饲料消耗性较大的行业,饲料成本占了整个饲养成本很大的比例,所以可以说增加效益的关键措施就是节约饲料成本。当土鸡放养在宽阔的林下时,鸡可以自由采食,青草、落叶等都能成为采食对象。

2.3.2 所需鸡舍设备简易,投资少

林下土鸡养殖一般都是在乡村林地地区建立鸡场,大部分周围都设立护栏,以防止鸡的逃出。例如养殖约1000只鸡,需用护栏围出大约3-6亩林带。而鸡舍一般设臵在林带中英,或者地势较高的地方,最好为南北朝向,这样可以提供较好的采光效果。

2.3.3 林下养殖土鸡可以提高鸡只成活率,减少环境污染

一般选择优质土鸡品种在林下养殖,同时林带地区空气清新,鸡只能够在林地中自由走动,这样就保证了土鸡有足够的运动,有利于增强肉质和提升其对于疾病的抵抗力。

2.3.4 林下饲养的土鸡市场需求大,肉质好,价格高

林下饲养的土鸡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其肉质好,味道鲜美,因此具有很高的市场价格。在农村,树下养殖的土鸡又被称为“走地鸡”,因为林下饲养的土鸡,处于自由放养状态,时时走动,肌肉强健。在另一方面,土鸡在林下饲养,可以自由采食自然界中的 5 各种昆虫、青草,可以提供充足的自然营养,再加上一些谷物和饲料喂养,特别有利于鸡的生长。

2.3.5 充分利用农村果木资源,获得社会经济效益

林下养殖土鸡作为一项新生的林下经济产业,在盘活利用农村闲臵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推行立体复合种养的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果木林阴优势,为土鸡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同时,也可以为果木生长提供自然肥料。

2.4林下养殖土鸡经济优势的现实意义

林下养殖土鸡的具有较大的现实经济利益,我们假设每亩投资4000元,则有:[3元(鸡苗)+5元(饲料)+1元(防疫)]×400(每亩养殖数)=4000元〕?,产值为:400只(年亩养殖数)×2.5斤(每只重量)×9元(每斤单价)=9000元,所以最终利润为9000-4000=5000元。从具体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林下养殖土鸡的巨大经济优势。

总结分析

林下土鸡养殖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开展推广这一模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争论与思考中前行。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农村地区的条件所限,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坚持总结分析这一模式的利弊,坚持为广大群众谋福利的理念,在这种模式下,农村的经济发展一定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参考文献

[1]

李金容;;发展林下养殖 促进农民增收[A];第六届重庆饲料工业暨养殖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卉;林地放养土鸡技术[J];湖南林业;2005年08期 [3]

连三红;养土鸡 开富门[J];农家顾问;1999年07期

浅析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

摘 要:

浅析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中国论文资源库

目前,林下土鸡养殖的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林下土鸡养殖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其养殖周期短,经济见效快,同时由于有巨大的需求,所以市场价格高,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市场开发前景大有可为。土鸡在林下养殖,这样可以使鸡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可以自由采食,使鸡具有无公害、肉质结实、脂肪少、味美等优点,符合当前人们“绿色、环保”的消费需求。林下土鸡养殖的背景与现状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畜牧业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变,纯农业发展逐渐转向养殖业方向。在退耕还林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逐渐得到重视的新形势下,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可以显著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新的增收亮点,林下养殖土鸡成本低,疫病防控简单等诸多优势。同时,大力提倡发展林下养殖土鸡规模化,更能提升其经济效益。近年来的养殖业发展趋势是,在稳定发展生猪、山羊养殖的同时,充分利用鸡的各种品种资源优势,其中就包括林下土鸡养殖。在有条件的地区,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可以经济效益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促进畜牧特色产业的形成,推进林下土鸡养殖为代表的畜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探析林下土鸡养殖的经济优势

随着林下土鸡养殖的深入推进,核桃树下养鸡、森林下养鸡、茶树下养鸡、果树下养鸡等模式相继出现,林下养殖模式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但林下土鸡养殖的品质优势和规模效应已经得到初步体现,林下土鸡养殖的推广应用可以为山区农民带来更多更好的实惠,进一步规模化、产业化是其发展趋势。

2.1林下土鸡养殖的含义

林下土鸡养殖即是在有竹林、树林或果树等的林下养殖土鸡,利用生态资源与养殖相结合的优质土鸡饲养方法。主要采用自由放养的方式,养殖特点是品种优质、饲养期长。在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的今天,其优点是色香味俱全,适合现代高品味消费,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2.2 林下土鸡养殖的环境要求

林下土鸡养殖的基本环境要求是养殖场地远离人群集中居住的,饲养场地的空气、水、土壤等应符合规定和要求,周围无污染,充分保证养殖安全。第一,要有安宁清洁的环境和有充足干净的水源,这是关键之一;第二,林子的选择也很重要,最好有树林蔽荫,例如竹林、果林、灌木林都不错。第三,重视环境卫生,粪便要有合理的处理方式,最好鸡棚舍四周有排水沟,以避免粪水混合。

2.3 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

林下经济---森工转型发展新引擎 2012-10-15 10:52:21 来源: 黑龙江日报

核心提示

近年来,黑龙江省森工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两大工程”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四八四三”发展战略和打造“七大定位目标”,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加快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拉动职工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按照建基地、上龙头、树品牌、闯市场的思路,正逐步形成一场一品、一局一业的格局。去年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4亿元,占森工产业总产值的39.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5%,拉动森工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林下经济专业户达到9.7万户,实现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4.9%。产业跨度大、分布广,涵盖了森工八大产业的一半;产品种类多、市场占有率高,已经发展到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粮豆为主的农产品等十大系列二百多种。

大山,鲜花不是年年如期盛开、天天新鲜灿烂;森林,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林海虽广,独木难支,赢得未来,惟有转型。

进入“十二五”,我省森工进入了改革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刚刚颁布实施的《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从根本上解决了森工的管理职能和体制定位,这使森工从原来的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转型到了建设生态、发展经济、管理和服务林区社会三者并重的新模式。从发展要求上看,要在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同步发展,实现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从产业转型上看,要从过去的以木为主,向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转变;从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木经济,向以开发利用林下资源为主的林下经济转变。

而森工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就是发展壮大林下经济。

职工增收的主渠道

金秋十月,又到了紫苏收获的季节,记者一行来到全国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紫苏种植地——桦南林业局。今年桦南林业局种植的10万亩紫苏喜获丰收,产值可达到7000余万元,有2600多名职工通过种植紫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桦南局还引资1亿多元在工业园区建起了紫苏油、紫苏米加工厂,对紫苏进行精深加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产品全部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小小的紫苏已经成为桦南局林下经济的新“宠儿”,林区转型发展的又一新亮点,助力职工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通北林业局过去是森工系统最穷困的局,但依靠发展种植业,已经成为人均收入较高的林业局。全局山上从事种植业的有8000户,从事养殖业的有400户,农业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部分种植大户年收入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据统计,去年森工林区人均收入超2万元的林场(所)有178个,占林场(所)总数的30%;年收入超千万元的林场(所)有146个,占25%。年收入超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大户分别达到4728个、229个和84个。去年仅黑木耳种植、山野菜采集两项,就有20多亿元收入进入职工群众的腰包。

生态保护的承接点

林丰则民富,民富则林安。

林口林业局曾创造人工造林200万亩的奇迹。林子长起来了,林口还要让“企业兴起来,职工富起来”。林业局率先对处于盛果期的10万亩红松果林以公开 竞价的方式进行发包,每亩地每年只收10元钱的管理成本。这项惠民政策的实施,直接给企业每年增加100万元的利润。刁翎经营所职工吴长河承包了357亩的红松果林,仅松子采集一项,每年都能获得10多万元的收入。

为减轻人为活动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森工林区自2010年起全面实施生态移民战略,188个林场(所)5年内全部撤并,12万人走出大山还绿于林。两年多来,全林区已完成99个林场(所)的撤并任务,生态移民1.63万户、4.4万人。

移民拆迁最容易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然而森工林区声势浩大的生态移民工程却是风平浪静,职工下山时甚至是欢天喜地的。

清河林业局在林场(所)撤并中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带动就业的载体。2011年,全局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8.6亿元,职工群众经营性收入2.7亿元。

林下经济的大发展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2011年是黑龙江森工林区实施天保工程二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第一年,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完成天保工程投资54.6亿元。完成人工更新造林30万亩、森林抚育748万亩。

擎起森工经济半壁江山

森林牛、生态猪、溜达鸡、野生黑蜂,贴上了森林的标签就身价倍涨;黑木耳、猴头菇、刺五加、五味子、山葡萄,大森林里的东西都卖上了好价钱……背靠大森林,“黑森制造”以“纯天然”、“无公害”闻名于世,绿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大受推捧。如今,林下经济在省国有林区的广袤大地上遍地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去年全局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4亿元,占森工产业总产值的39.5%,林下经济产业涵盖了森工八大产业的一半。

种植业、养殖业大步迈进。去年农业总播种面积520万亩,种植业产值完成49.5亿元,粮食产量20亿斤,农用机械达到9.4万台,种植业产值、粮食产量、农机数量五年均翻了一番。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牡丹江、合江两个林管局种植白瓜子30.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8%,收益是种植大豆的三倍。去年全林区养猪达到98.8万头,养禽达到1591万只,各类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已达到315个,比2006年增长86.2%。

森林食品和北药业势头强劲。目前,森工林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和山野菜采集基地。去年全系统黑木耳栽培16.6亿袋,产黑木耳5.9万吨,五年增长5.7倍。去年全林区采集山野菜3.6万吨,采松子1.5万吨,栽培蓝莓1.9万亩。以五味子、“两参”、平贝为代表的优势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18.3万亩,清河局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五味子生产基地。

龙头企业牵动力增长迅猛。全林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35户,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9户,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户。桦南、迎春局两个物流园区去年全年发运粮食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柴河威虎山饮品有限公司开发了松仁露、松仁牛奶、松仁玉米浆等40多个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实现1.25亿元。山河屯局三木制药厂不断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年产值实现4000万元。迎春局的小黑蜂做成了大产业,精炼蜜车间今年4月投入生产,年可产蜜1500吨,将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

按照森工发展的战略规划,到2015年,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值将达到270亿元,撑起森工经济的半壁江山。届时,年收入超过10万元、50万元的大户有望达到7500户、500户,林下经济将吸纳林区新增就业人口九成以上。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等林下产业、林中产业和林上产业。林下经济的范畴很大,几乎包含了除林木经济以外的其他各种林区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森工得天独厚:森工有10万平方公里施业区,各类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药用植物600余种,其中22种重点野生药材的储量达70万吨;有各类食用菌和山野菜300余种,储量50万吨以上;有松子、榛子等油料资源20余种,储量16万吨;有各类浆果20余种,储量30万吨;有野生动物500余种;还有500多万亩耕地。林区远离大城市,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基地。(作者 马一梅 赵辉)

林下经济---森工转型发展新引擎 2012-10-15 10:52:21 来源: 黑龙江日报

核心提示

近年来,黑龙江省森工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两大工程”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四八四三”发展战略和打造“七大定位目标”,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加快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拉动职工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按照建基地、上龙头、树品牌、闯市场的思路,正逐步形成一场一品、一局一业的格局。去年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4亿元,占森工产业总产值的39.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5%,拉动森工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林下经济专业户达到9.7万户,实现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4.9%。产业跨度大、分布广,涵盖了森工八大产业的一半;产品种类多、市场占有率高,已经发展到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粮豆为主的农产品等十大系列二百多种。

大山,鲜花不是年年如期盛开、天天新鲜灿烂;森林,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林海虽广,独木难支,赢得未来,惟有转型。

进入“十二五”,我省森工进入了改革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刚刚颁布实施的《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从根本上解决了森工的管理职能和体制定位,这使森工从原来的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转型到了建设生态、发展经济、管理和服务林区社会三者并重的新模式。从发展要求上看,要在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同步发展,实现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从产业转型上看,要从过去的以木为主,向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转变;从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木经济,向以开发利用林下资源为主的林下经济转变。

而森工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就是发展壮大林下经济。

职工增收的主渠道

金秋十月,又到了紫苏收获的季节,记者一行来到全国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紫苏种植地——桦南林业局。今年桦南林业局种植的10万亩紫苏喜获丰收,产值可达到7000余万元,有2600多名职工通过种植紫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桦南局还引资1亿多元在工业园区建起了紫苏油、紫苏米加工厂,对紫苏进行精深加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产品全部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小小的紫苏已经成为桦南局林下经济的新“宠儿”,林区转型发展的又一新亮点,助力职工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通北林业局过去是森工系统最穷困的局,但依靠发展种植业,已经成为人均收入较高的林业局。全局山上从事种植业的有8000户,从事养殖业的有400户,农业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部分种植大户年收入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据统计,去年森工林区人均收入超2万元的林场(所)有178个,占林场(所)总数的30%;年收入超千万元的林场(所)有146个,占25%。年收入超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大户分别达到4728个、229个和84个。去年仅黑木耳种植、山野菜采集两项,就有20多亿元收入进入职工群众的腰包。

生态保护的承接点

林丰则民富,民富则林安。

林口林业局曾创造人工造林200万亩的奇迹。林子长起来了,林口还要让“企业兴起来,职工富起来”。林业局率先对处于盛果期的10万亩红松果林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进行发包,每亩地每年只收10元钱的管理成本。这项惠民政策的实施,直接给企业每年增加100万元的利润。刁翎经营所职工吴长河承包了357亩的红松果林,仅松子采集一项,每年都能获得10多万元的收入。

为减轻人为活动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森工林区自2010年起全面实施生态移民战略,188个林场(所)5年内全部撤并,12万人走出大山还绿于林。两年多来,全林区已完成99个林场(所)的撤并任务,生态移民1.63万户、4.4万人。

移民拆迁最容易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然而森工林区声势浩大的生态移民工程却是风平浪静,职工下山时甚至是欢天喜地的。

清河林业局在林场(所)撤并中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带动就业的载体。2011年,全局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8.6亿元,职工群众经营性收入2.7亿元。

林下经济的大发展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2011年是黑龙江森工林区实施天保工程二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第一年,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完成天保工程投资54.6亿元。完成人工更新造林30万亩、森林抚育748万亩。

擎起森工经济半壁江山

森林牛、生态猪、溜达鸡、野生黑蜂,贴上了森林的标签就身价倍涨;黑木耳、猴头菇、刺五加、五味子、山葡萄,大森林里的东西都卖上了好价钱……背靠大森林,“黑森制造”以“纯天然”、“无公害”闻名于世,绿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大受推捧。如今,林下经济在省国有林区的广袤大地上遍地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去年全局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4亿元,占森工产业总产值的39.5%,林下经济产业涵盖了森工八大产业的一半。

种植业、养殖业大步迈进。去年农业总播种面积520万亩,种植业产值完成49.5亿元,粮食产量20亿斤,农用机械达到9.4万台,种植业产值、粮食产量、农机数量五年均翻了一番。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牡丹江、合江两个林管局种植白瓜子30.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8%,收益是种植大豆的三倍。去年全林区养猪达到98.8万头,养禽达到1591万只,各类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已达到315个,比2006年增长86.2%。

森林食品和北药业势头强劲。目前,森工林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 产基地和山野菜采集基地。去年全系统黑木耳栽培16.6亿袋,产黑木耳5.9万吨,五年增长5.7倍。去年全林区采集山野菜3.6万吨,采松子1.5万吨,栽培蓝莓1.9万亩。以五味子、“两参”、平贝为代表的优势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18.3万亩,清河局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五味子生产基地。

龙头企业牵动力增长迅猛。全林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35户,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9户,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户。桦南、迎春局两个物流园区去年全年发运粮食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柴河威虎山饮品有限公司开发了松仁露、松仁牛奶、松仁玉米浆等40多个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实现1.25亿元。山河屯局三木制药厂不断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年产值实现4000万元。迎春局的小黑蜂做成了大产业,精炼蜜车间今年4月投入生产,年可产蜜1500吨,将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

按照森工发展的战略规划,到2015年,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值将达到270亿元,撑起森工经济的半壁江山。届时,年收入超过10万元、50万元的大户有望达到7500户、500户,林下经济将吸纳林区新增就业人口九成以上。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等林下产业、林中产业和林上产业。林下经济的范畴很大,几乎包含了除林木经济以外的其他各种林区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森工得天独厚:森工有10万平方公里施业区,各类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药用植物600余种,其中22种重点野生药材的储量达70万吨;有各类食用菌和山野菜300余种,储量50万吨以上;有松子、榛子等油料资源20余种,储量16万吨;有各类浆果20余种,储量30万吨;有野生动物500余种;还有500多万亩耕地。林区远离大城市,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基地。(作者 马一梅 赵辉)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以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以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产、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进展的生态农业方式。泸溪县集体林权制度革新完成后,林农对进展林业,依靠林业致富的热情高涨,但全县林业的生产水平仍比较低。就泸溪县来讲,全县180多万亩林地亩平均产出仅5元左右,不到耕地的5%。因此,林业部门必须要把如何保护林农进展林业的热情,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45.2%。县城白沙镇号称“中国氧吧”县城。县境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过渡地带,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号称“ 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形为林下经济的进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然而,目前泸溪县林下经济虽然有了初步的进展规模,但仍处于林农自发摸索阶段,缺乏让林农循之有效的进展方式。为此,我们就泸溪县的林下经济进行了调查,以期探讨出适合本县乃至湘西山区的林下经济进展之路。

一、泸溪县林下经济进展近况浅析

近10年来,泸溪县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建设、世行贷款造林、八百里绿色行动等几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新造林24.2万亩,新增有林地面积28.32万亩。这些森林优势的形成,为进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革新后,林地进入流通领域,可进行租赁、流转,泸溪县 的林下经济进展开始走向多元化,目前主要有以下七种方式。

1.林农方式

主要有林粮间作、林烟间作和林菜间作等。如全县30多个柑桔产业合作社共进展桠柑10万余亩。桠柑成长初期,在柑桔空地中种植红薯、花生、马铃薯等,亩收益达到500余元。这样既弥补了果树生长的先期投入不足,又增加了土地肥力,推动了林木生长。达岚镇、合水镇、武溪镇、浦市镇、八什坪乡等乡镇部分村民利用退耕还林后期巩固项目探讨农林复合经营方式,进展林农间作,在林间套种烤烟,实现林农双赢,亩增收2000余元。洗溪镇邓家坪村的民民生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兴隆场镇的喜农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农民进展林下蔬菜种植,分别有常规蔬菜230余亩和辣椒面积300余亩,这种林菜复合方式种植的蔬菜大受消费者的喜爱。兴隆场巴斗山的辣椒、邓家坪的大蒜、萝卜被市场誉为高山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兴隆场的玻璃椒,声名远扬,出口国外,被县里定为致富支柱产业,正在进行包装上市。另外,解放岩的生姜种植面积也达到800余亩,市场份额占到吉首市场的一半以上,每年为农户带来800余万的收入。

2.林药方式

泸溪县是中药材生产大县,中药材种植已经形成规模的有青蒿、迷迭香、金银花、杜仲等,泸溪县八什坪乡农民张祖金,依托华立(吉首)青蒿素制药有限公司、重新科瑞南海制药有限公司和本县武陵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全乡90%以上的农户利用林下空地,荒山荒地进行中药材种植。共进展青蒿5000余亩,迷迭香1000余亩,年产青蒿和迷迭香干品70~80万斤,产值2000余万元。并且种植范围还辐射到邻近的武溪镇、梁家潭乡和沅陵县的二西乡。合水镇林农刘自文在本镇新桥村种植金银花新品种“九丰一号”300余亩,还带动全村10余户农户种植40余亩,金银花干花供应湖南济草堂金银花科技开发公司,亩产值达到600元以上。

3.林禽方式

森林不仅可以为鸡、鸭、鹅等家禽提供良好的存活和活动环境,还能提供昆虫、草料等食物资源。林下的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以及新鲜阳光、空气等作为畜禽的食物、空气和活动场所,以而生产出市场销量大、售价高的带“土”字的畜禽产品。据了解,林下养殖的土鸡不易生病,且口味好,售价比普通肉鸡高50%以上。另外,通过鸡、鸭、鹅等家禽摄食制约林地内杂草生长,减少林木病虫害发生,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同时可将家禽粪便发酵后施入林地,推动林木生长,提高林果产量,实现“林养禽,禽育林”。武溪镇朱食洞村杨磊等林农创办的泸溪县金庄土鸡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本村沙渡溪水库周边山林面积280余亩,水面50余亩.养殖土鸡4万羽,养鱼2万余尾,年出售土鸡5万余羽,土鸡和土鸡蛋销往吉首、泸溪、沅陵、常德等地酒店、宾馆,产品供不应求。2010年合作社总收入150余万元,纯收入达到40万元,平均每亩林地养鸡增收达到800多元。

4.林畜方式

在林下放养牛、羊等牲畜,或在林下种植牧草进展养殖业。林下的青草且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同时放牧有利于强健牛、羊体质,增强抵抗力,提高其生活力和生产力。林下放养牛、羊等进展方式在泸溪

县各个乡镇都有典型。例如,武溪镇朱食洞村石旦生林下散养南江黄羊300余只,潭溪镇大成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散养南江黄羊200余只,潭溪镇楠木冲 村向巨全散养麻羊130余只。这些林下放养牛羊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牛羊的生产力,同时,所养牲畜所产生的粪便为林木提供大量有机肥,推动树木生长,形成生物产业链。另外,县种羊场及县铁骨猪资源基地通过在林下种植牧草、圈养种羊及本县乡土品种——浦市铁骨猪,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浦市铁骨猪属于我省地方猪优良品种,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肉质好等优良特性,市场前景广泛,2010年还获得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5.林蜂方式

泸溪县植物资源丰富,油茶、桠柑、油茶、桂花、山槐、野山菊等资源为进展林下养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潭溪镇小陂流村民和养蜂场,长年养有意大利蜂50多箱,利用不同的花期进行异地养蜂,年产蜂蜜300余公斤,年收入12万多元,经济效益显著。另外我县武溪镇五里洲村,白沙镇红土溪村的养蜂规模分别达到了65箱和40箱.6.林特(特种养殖)方式

即利用本县丰富的林地资源进展特种养殖,包括养殖竹鼠和娃娃鱼。泸溪县的竹鼠养殖已初成规模,全县形成了以泸溪县森竹绿色产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特种养殖大户。该公司竹鼠养殖常年存栏1000余只,年出售竹鼠2000多只,售价高达60元/斤。目前全县竹鼠养殖规模达20000余只,养殖企业30余家,全年总产值达到200余万元。潭溪镇朱雀洞村的鑫兴大鲵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林下人工开发的溶洞,进展新兴的大鲵(娃娃鱼)养殖,开创泸溪县娃娃鱼养殖先例,现已初具规模,并获得高收益。1 经济论文 7.林游方式

以森林景观作为休闲、旅游景点景区或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作为休闲、游玩场所或开发农家乐。例如泸溪县的天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县级的代朝山、巴斗山自然保护区等。这些地方山大林密,植被丰富,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其林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城市的200倍以上,进展森林旅游前景可观。随着泸溪县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进展和升温,森林农家乐也不断进展和壮大,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方式,这也是泸溪县的一种新兴的林下经济。泸溪县军亭界渡假山庄,依托军亭界林场3万余亩的森林资源,总投资400余万元,打造目前我县最具规模的休闲农家乐。其休闲项目有烧烤、采摘果园、水库垂钓、原生态养殖体验、原始油房水碾、天然浴池、民间民俗表演、民间艺术品展览。渡假村除了接待本县游客休闲渡假外,还辐射到周边的沅陵县、吉首市等县市。2012年被授予“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是我州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乡村旅游景区。洗溪镇峒底村红山果园负责人谭永峰,大学毕业后创办泸溪县红山桠柑专业合作社(公司),带动全镇9个村的林农进展果业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2010年5月,还创建以自养山鸡和纯农家菜为特点的“红山柴火饭店”,成为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中的佼佼者。其公司被州政府确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被省委、省政府定为“为民办实事省级示范企业”,红山果园被省科技协会定为“湖南省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泸溪县现有各种森林和生态类型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达40余家。

二、泸溪县林下经济进展中有着的主要不足

通过对泸溪县林下经济的调查浅析,发现目前林下经济虽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有进展较为成熟的方式,有一定的科技支撑,但仍有着 不少制约其进展的因素。

1.区域分布不合理

林下经济区域分布不够合理,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如果林下养殖在局部或者总量养殖数量失控,可能会造成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环境受冲击等不足。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不平衡。某些乡镇规划不合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缺乏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林下经济缺乏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得不到长远进展.对于产品进入周边的大中城市缺少营销对策。

3.方式比较单一,缺少复合循环方式

泸溪县林下经济多是传统的单一方式,立体或者循环种养的方式少,缺乏对林下资源的综合利用。

4.缺乏标准的生产技术规模

农户缺乏统一的技术培训,造成生产上操作不合理,产量不理想。

5.大多数林下经济方式辐射效益不太显著

全县林下经济以业者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缺乏龙头带动。虽然有金庄土鸡、民和养蜂、红山果园、军亭界渡假山庄等典型示范,但还没有完成形“公司+基地+农户”的动作方式,不足以带动周围林区的共同进展。

三、泸溪县林下经济进展的对策和倡议

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积极开展林下经济进展成效宣传,推动社会各界对林下经济进展认识的普遍提高,吸收民间资金投入,加快林下经济进展,转变林业经济增加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进展林下经济进行全面深入、广泛宣传,通过收入比较,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进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2.出台政策,加快进展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方式,在泸溪县尚处于自发的自然状态,政府要及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一是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建立林权交易中心和林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林下经济进展。二是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进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相结合,在资金使用上进行有机结合,推进林下经济快速进展。

3.扶持龙头,典型带动

由于林下经济目前还不成熟,具有盲目性、探讨性和试验性,干得干不得,大多数农户在等待观望,要等到别人干出效果之后,才会纷纷效仿。因此,扶持龙头和大户,抓好典型带动很重要。一是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进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进展方式,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进展。二是发现培育本地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开拓精神的大户先干一步,起到龙头和典型的作用。三是筑巢引凤,招引外面有一定投资能力、看好林业进展方向,有志于进展林下经济的能人或人才。并且为他们创造宽松的进展环境,让其做大做强,起到滚雪球式的带动作用。

4.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林下经济进展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要整合技术服务资源,在产业选定、项目进展、产品开发及其程序操作等各个环节,有关部门要搞好送科技下乡、下村,甚至下到农户或项目,通过会议、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策略,普及推广林下经济方面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进展。搞好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推动林下经济快速进展。金融部门要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进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探讨,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能得利。

参考文献:

向林荣 陈连荣等 武义县林下经济进展的调查与深思[J] 华东森林经理 2011.25(3):29~32.鲁泽广 进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可持续进展[J] 河南农业 2007(11): 45~46

[3] 董棣 泸沽湖区域内生态与经济不足的深思[ J].生态经济, 1993(5): 48~51.[4] 李金海, 胡俊, 袁定昌 进展林下经济加快首都新农村建设步伐[ J].林业经济, 2008(7): 20~ 23.[5] 邓家友 进展林下经济正当时[J] 湖南林业信息网.2011年5月6日.作者介绍:谭子幼:1974年出生,男,林业工程师,主要以事营造林和林业经济管理工作。

5.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定稿) 篇五

【摘要】:本文以林下经济的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林下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其次对林下经济中最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并分析各个分析模式所需要的条件和本身具备的优势,最后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希望对未来林下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

【关键词】:林下经济 发展 模式 对策

【前言】:林下经济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可循环的林业发展模式,发展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可以有效的为农民创造丰富的财富。在上个世纪,我国为实现林下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就已经提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策略。林下资源可以在兼顾森林环境的前提下,提高林下的经济利益,这一发展模式也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完全符合,为保证我国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应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1、林下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林下经济就是将林下资源和森林资源作为基础,以此为基础促进林下种植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所需时间短,所需资金又非常少,同时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林下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为农民带来巨大的财富,可以说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在生态文明分明的建设。

2、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使农业和林业相互利用,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随着我国林下经济的不断深入,林下经济的模式也在日益完善,以下是我国最主要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1.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即是在林间种植菌类,充分的利用了林间资源,但是林菌模式对林下的环境也是有所要求的,比如说,菌类的生长需要空气湿度比较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偏弱等条件,林木则要选择满足潮湿环境、不需要过多光照的条件。

同时林菌模式不仅可以达到发挥林间资源的作用,还有很多优势,例如,菌类的生长周期短,农民得到回报的周期短。菌类的生长周期大多不超过3个月,甚至还有一部分的生长周期只有一个多月,因为生长周期短,农民所投入的资金可以在很短的事件内得到回报,减少了投资的风险。再者,菌类的生长需要喷洒适量的水,而且菌类的生长可以有效的拖延水分的扩散,从而更好的保证树木成长的水分,促进树木的成长。

2.2林畜模式

林畜模式就是在林间养殖牛、猪、鸡等家畜家禽。林畜模式有很多优势,例如,树木之间的空隙为家畜提供了生存和活动的区域,树木上可能会有的虫子也能给鸡鸭等禽类,提供纯天然的饲料,家禽、家畜的粪便,则成了树木的天然肥料,促进树木的生长。

但是林畜模式的要求也是很多的,首先,林地的?淠拘枰?在树龄四年或以上,否则很容易被家禽或家畜压倒或踩坏。其次,林地的树木之间的间距也要得到,便于为家禽、家畜的活动提供场所。最后,如果在林地圈养或放养家禽,需要将林地外围用铁丝或其他物品围起来,防止家畜或家禽走失。

2.3林草模式

在树木之间和林下种植牧草,就是林草模式。林草模式需要在郁闭度0.7及以下的林地进行,同时在种植牧草之前,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土质和养殖家畜的种类,选择合适的牧草进行种植。林草模式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也可以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第一,草本植物单株所需的种植面积小且间距也小,同时草本植物的根系比较发达,可以有效的抑制林下的水土流失。第二,在林下种植草本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林下的地表温度,减少树木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树木的成活几率。第三,种植牧草可以为家中饲养的家畜、家禽提供饲料,为农民节省了一部分的开支。

2.4林药模式

在开放且不郁闭的树木下,尤其是在湿度比较大的环境中,农民可以选择种植一些适宜在林间种植的药用植物。在林间种植一些生产周期短、市场价值高的药用植物,可以有效的改善林下的生态环境,还能为农民带来一笔客观的收入。云南省是我国的“药材之乡”,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所出产的药材种类大约有1000余种,最主要的药用植物有三

七、天麻、龙胆草等。云南省也是实行林药模式的主要省份之一,依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在林下种植的珍贵稀有、生产周期短的药用植物,在短时间内为农名制造了高价值的收入。

2.5林农模式

林农模式也可以称为林农间作,主要包括林粮、林蔬间作等模式,农民可以根据林下所能接收到的光照强度,以及各种蔬菜对光照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蔬菜和粮食种类进行种植。在树木成长的前期,由于树木还不是很高,树木质感也尚未展开,郁闭度也比较小,适合农作物和粮食的生长,通过种植蔬菜和粮食时对土地所进行的开垦,为树木提供良好的通气条件,减少杂草抢夺肥料,促进树木的成长。

3、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3.1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

在进行科学规划时,农民和政府有关部门可应发挥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可以将其与农业相结合,充分的发挥林下经济的作用。

3.2实施林下优惠政策,增加政策的扶持力度

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在林下经济的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在根本上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并加以宣传和有效实施,引导农民利用林下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

3.3培养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可以将培养龙头企业作为一个突破口,培养当地林下经济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的模式,鼓励当地经营户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带动更多农民群众投入到林下经济发展中来。

结语:虽然近些年来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了林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但是随着我国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林下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的林下经济模式已经暴露了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怎么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很好的解决问题,才能使林下经济充分发挥其效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范伙才.浅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林业产业.2016

【2】.林涛.浅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园艺.2013

6.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研究 篇六

石浦南 林业经济管理专业 201107133006

摘要:云南省是林业大省,也是集体林权改革的重省。林下经济的发展对于云南省巩固林改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根据云南省林业产业的优势,提出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建议,形成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林业发展新模式。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任务即将完成之时,发展林下经济开始引起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广西考察时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要因地制宜,把发展林下经济等特色林业作为农村新的增长点来培育。”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发展林下经济,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能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作出重要批示:“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加强引导,积极扶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农民不砍树也能致富,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10月10日,国家林业局召开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会上,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贾治邦作出重要讲话:“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林下经济工作,将农民通过改革释放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促进资源增长、农民增收上来,坚持走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发展之路,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确保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批示,充分肯定了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对于云南这个林业大省,发展林下经济更是一条加快林业发展,提升经济的重要措施。

一、云南省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林业生产模式,它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投资小、见效快、从业门槛低的显著优势,是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发展林业的首要选择和重要内容。林下经济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全面深化林改、巩固林改成果

农民是植树造林的主体,也是林改的参与和收益的主体。森林资产确权到户后,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如何确保林农持续的积极地依靠山林发家致富,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才是林改成功的关键所在和主要标志。如果不能通过经济利益,让农民既有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又有保护森林的主动性,林改的成果就会功亏一篑,甚至会出现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对林业发展造成重大的损失。林地承包到户后,各地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使农民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地资源、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转变,大幅度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了近期得利、长期得绿,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林改成果。同时,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带动资金、技术和人才向林业产业流动,为林业的长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2、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当前,云南省农村人才、技术、资金条件比较落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仍然较高,短期内不可能依赖高新技术来实现农民增收,在林下发展种植业和养殖,农民容易接受,也容易掌握。林下环境具有空气新鲜、清洁卫生的独特优势,林下种养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产经营方式,林下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充分利用林下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林

业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使农民从林业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实践证明,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3.节约土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

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林地资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经营和必要投入,林

地生产力低下。尤其是许多林地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不仅可以使林地增值、解决林业效益周期过长的问题,而且还能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林地承包到户后,各地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改变了传统的木头经济发展模式,缩短了林业生产周期。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增收经济,提高复种指数,可有效缓解林农矛盾,节约土地资源。如发展林下养殖业,见效快,收益高,林下养畜出栏期一般半年,养禽出栏期仅二、三个月。这样,农民每年每个季节都能在林下获得可观的收入,较大地解决了林业收益周期长的问题,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生产格局。

4.改良林地土壤,提高生产环境质量

通过林下经济,可以有效改良林地土壤,提高土地肥力,改变土壤成分,增

强肥效,促进林木生长,树木根系发达,吸收肥水的能力强,如单纯发展林业,其生产周期长,面临土壤肥力下降的趋势。林下养殖畜禽粪便与其吃剩的草渣、树叶混合,促使两者快速分解,起到及时补充土壤养分的作用,宜于树木吸收,促进林木生长。在林下发展养殖,树林、竹林能给畜禽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的小环境,尤其是在炎热盛夏,能减少阳光直射,降低内外温湿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强肌体免疫力,减少药物使用量,生产出更加绿色、健康、环保的畜禽产品。此外,畜禽生长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生长的光合作用则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可以减少畜禽粪便散发出的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提高畜禽免疫力,达到“双收益”的目的。

二、云南省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条件

云南省林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3826.44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476.11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71%,森林面积1817.73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3.41%,森林覆盖率47.5%。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优越条件,林改之后,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创业热情,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无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单位产值和效益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近年来,我国林下产品加工业运行态势良好,市场需求量大;绿色消费成为现代消费提升的趋势,品种结构细分化趋势也表明,我国开始出现林下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好兆头,这为林下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适应于云南省林下发展的产业较多,可以充分利用林地、林木和林荫等资源来发展立体林业、循环林业,引导多种林下经营复合模式。如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养、种草养牛养羊等;利用林木资源,发展藤芒编织、松脂采集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利用林荫资源,发展林中养蜂、养鸟等;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和农家乐。农户在实际发展中,可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结合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灵活选择。

三、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建议

发展林下经济,要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创新机制,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使其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因此,对于云南省发展林下经济提出以下建议。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经营模式

制定合理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促进云南林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林下经济在各地林区的迅速发展,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林区盲目照搬其他林区的发展模式,忽视了本地的林业资源、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不同林下产品的市场需求度差异很大,如何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的林业资源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林下经营模式至关重要。所以,这就要求各级林业干部要深入基层,摸清林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情况,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并争取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发展林下经济的种类和规模,允许发展模式多样化,避免盲目跟进、一哄而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确保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绝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

2、加强政府扶持,增加宣传力度

林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尤其是当前林下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离不开强有力的指导。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作用和潜力,把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林业建设规划,列入议事日程,明确领导分工,强化行政推动。并且要研究和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优惠、扶持、促进原则的经济调节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激励机制,把林下经济建设工作纳入林业工作考核范围,对工作实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林下经济作为新亮点、大产业努力推进。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政策宣传对于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如果政策宣传不足,林农无法了解林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收益,参与意识也将受到影响。

3、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合作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林下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多重风险,所以信息的完备就显得非常关键。不同林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同,如果信息不畅,没能准确的掌握市场信息变化,就会增加林农生产的风险。所以,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林下经济工作的指导,为林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帮助解决资金、技术、生产和销售的问题。要积极培育适于林下生产的好品种和好种苗,不断提高林产品的质量,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绿色健康林产品。引导农民开展合作经营,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谈判能

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建立信息平台,完善各种咨询渠道,及时提供政策法律、市场信息等咨询服务,为发展林下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

4、突出典型示范,强化龙头带动。

在重点林区抓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一批典型的林下经济大户,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林下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予以命名和挂牌认定,并给予重点扶持。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效益,宣传林下经济大户、公司的成功经验,借助现场会和参观考察活动,通过现身说法,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鼓励实力雄厚的经营主体,在优势区域率先发展一批林下经济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强化内部服务、行业自律和自我规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村发展权益和农村发展的基础。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农民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既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有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力。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生产发展的自主权。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发展多少,都要由农民自主决定,而政府要做的是引导和建议。农民和企业想选择什么样的联接方式,也必须尊重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意愿,各级林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但绝不能搞行政命令和瞎指挥。要引导农民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自主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事关林改的成败,事关林农增收,事关生态建设,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在林地资源丰富的云南,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认识,科学规划,引导林农积极开展林下生产,真正做到不砍树也能使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彧挥,陈笑男.影响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因素分析——以湖南省安化县为例[J],林业

经济,2011(9)

[2]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3] 陈昌智.全面深化改革 转变发展方式 以林下经济发展促进绿色增长,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的讲话,2011-10-10

[4] 张境,支玲.云南省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2011(8)

7.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探讨 篇七

随着林副产品价格的不断提高,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已满足不了林场职工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于是,不断有一些职工在林下进行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1]。

1 发展林下经济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以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林业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森林和林荫空间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目标,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规划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协同推进,确保职工得实惠;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确保生态资源得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分类实施,确保符合当地实际;坚持科技支撑,示范引导,确保提高综合效益;坚持龙头带动,合作共赢,确保职工广泛参与。

1.3 发展目标

一是发展规模。林下经济面积由目前的520 hm2发展到2015年的6 293.33 hm2,年产值达到193万元,年增长率25%。二是社会效益。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职工达到260户,年增加就业人数150人,户均年增收2 500元。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职工来自林下经济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0%。

2 建设任务

根据总体布局,科学规划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不同类型的建设任务。

2.1 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小气候环境,在郁闭的林下选择“林—菌”种植模式,在幼林区林下选择“林—药”种植模式。

2.2 林下养殖

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杂草多和空间大的特点选择“林—禽”养殖模式,利用林下杂草多、空间大和野果多的特点选择“林—畜”养殖模式[2]。

2.3 森林景观利用

在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这块金字招牌原开发基础上,充分利用泌阳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森林旅游开发。2013年在转山林区铜山湖南岸以景区门票及食宿、游乐产品收入、农家乐为主建立铜山湖森林旅游基地,规模333.33 hm2,年产值50万元。2015年在原岩生植物园基础上建成以休闲度假(以提供休闲食宿、疗养服务收入为主)、生态服务(以提供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收入为主)为主的休闲、科普旅游基地,规模66.67 hm2,年产值10万元。

3 示范基地建设

3.1 林下种植产业基地

依托泌阳县食用菌产业这根链条,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麻栎、马尾松和土地资源,2012—2015年在义和寨、黑石山、马道、庙街4个林区建成4个规模33.33 hm2的林菌种植基地;在转山、义和寨、庙街、条山4个林区建成4个规模33.33 hm2林药种植基地。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80万元,安排就业人数640人。

3.2 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物流和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组建专业的行业协会,为林下种养户提供市场信息、种植技术、产品营销等一系列服务,逐步形成于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配套服务平台体系[4]。建立豫南山区示范旅游基地。

4 效益测算

投资估算:2012—2015年林下经济建设根据规划预计投资5 444万元。资金来源:根据规划项目预计总投资5 444万元,其中项目投资3 812万元,占70%,县级财政扶持1 632万元,占30%。

5 效益预测与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是一项富场富职工的工作,项目建成后,既可锻炼职工,又能有效改变林场职工收入低的历史[3]。到期预计年产值193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5.2 社会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工作的实施,标志着林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是基础林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项目建成后能有效提高职工护林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社会效益。

5.3 生态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改变林木生长环境,林下种植改变土壤结构,林下养殖产生的粪便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了林地生产力,改变了林木生长环境,为发展高效林业、碳汇林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尹伟娜.浅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2011(24):67.

[2]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3]王定强,王伟.对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188-189.

8.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篇八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要求;模式

所谓的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将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于此的经济作业,其中包括了林下、林中以及林上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保护生态的稳定与安全,提高林业经济附加值,从近年来各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1 广东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广东省共有国有林场188个,分布在21个市、84个县、经营拥有的总经营面积73.9万hm2,林地面积60.7万亩,约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在有林地面积中生态林面积占51%,商品林面积49%。2008年底统计:林蓄积量合计约3 384m3,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量的8%。在职职工1.5万人,全省林场资产总约35.5亿元。201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到2015年,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在186.7万hm2以上,林下经济产值在450亿元以上。

2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2.1 单一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效益较为低下

如今省内部分国有林场中,现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林区的发展,旧模式导致林业资源被浪费,使得林区经济的综合效益相对较低。在国有林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延续过去造林伐木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林地资源未被综合有效地利用,经济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林区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且对生态平衡发展具有破坏性的危害,直接导致林区的林业资源逐渐枯竭,林区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形成对立矛盾的态势。

2.2 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多元化的林下经济是转变国有林场的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有林场探索出一条以林业为主,林下养殖、种植、森林旅游综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充分地利用林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及广阔的林地空间来提高林区整体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将单一的林区经济发展模式拓展为综合利用林区多层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科学发展国有林区的经济。同时,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可以使得林区的职工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以避免由于林木收益周期较长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问题。整合林区的整条林业产业链,实现既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又能在长期保护生态维护树林,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整个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2.3 节约型林场及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

充分利用林场内的各种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林场节约林业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场和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以及森林旅游,既可以扩增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土的保持能力和水源的涵养能力,为林区的生态平衡打下水源基础。同时,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将牲畜从室内养殖转移到林间放养或圈养,既可以提高牲畜的品种质量,减少病菌传染的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使林区的整个生态系统更为一体化,生物资源的循环更合理,以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

3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是指依靠林地资源,以科技为技术支持,合理选择适宜林下生长的菌类及微生物、动物、植物的物种,并施以系统化地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既实现林地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又在农业、林业、牧业三方面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最终实现整个生态圈的平衡稳定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国有林场是宝贵的优质资源之一,森林资源和辽阔的林地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探索出多种高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如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等,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3.1 林下种植

国有林场拥有极其丰富的林下资源可供发展种植业。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4.1.1 林+花模式

即在林下大批量种植各类耐阴的观赏类植物和花卉。

4.1.2 林+菜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喜阴的经济作物。

4.1.3 林+药模式

即在林下培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或其他作物。

4.1.4 林+菌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各类菌菇类。

在连山壮族瑶自治县,许多乡镇在山上的枫树林下便会长出一朵朵天然的灵芝,因其具有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抗自由基、抗神经衰弱、治疗高血压、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抗过敏作用等功效,药理价值极高。在各地区市场需求都很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收益可观,可作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模式的首选之一。近年来,该县以“林+菌”模式作为该山区乡镇农民主要的致富创收项目进行推广,并对灵芝种的林区施以各项全面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保障林下的生长环境以适合灵芝的生长。

3.2 林下养殖

除了林下种植的模式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国有林场林下廣阔的空间发展进行多层次立体的养殖。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3.2.1 林+蜂模式

即利用林下的空间放养适合的蜜蜂品种以发展养蜂业。

3.2.2 林+畜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猪牛羊兔等各个品种的家畜。广东省连山林场部分职工在林中放养东山羊,收入十分可观。

3.2.3 林+禽模式

即在林下畜养鸡鸭鸟鹅等各种禽类。

3.3 森林旅游

在发展林下种植及林下养殖之外,发展林下旅游业也是国有林场发展经济的高效模式之一。利用该省优越的地理环境,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极佳的生态环境,在合理地开发规划下,发展以纯天然的森林景观为主,以周边天然林下资源的产品为辅的旅游业。具体而言,可开发森林氧吧、疗养康复、休闲度假等各类功能的森林旅游开发区。近年来,广东省已先后开发并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正逐步成为国有林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省乳阳林来局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合作建设合同》,该公司将在5年内投资5.5,建设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能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开辟林家增收渠道,提高林地使用率,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利用林下经济产业各项产品资源,从加工到流通销售将其打造成一条经济产业链,进一步使林下经济的发展高效化,形成国有林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杨馥宁,周水金.江西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04).

上一篇:2022《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下一篇:辅导班责任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