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024-09-24

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精选11篇)

1.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一

一、思想政治教育造就中国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

单一形式和内容、呆板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国人失去了吸纳、鉴别多元文化和思想的机会,失去了站到人类文明成果巨人肩膀上继续创新的可能。失去思想自由和可能的民族正在走向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我们曾经拥有光耀千古的灿烂古文明,我们正在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

二、应试教育摧毁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根基

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死记硬背,是刻板地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须知:人类文明是阔步前行的,再高效率的亦步亦趋(跟踪发展),也只能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头检粪渣。应试教育把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成果视为真理,而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应试教育束缚了人的头脑,根绝了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源泉。

三、教育日趋功利化,传统文化断了根

教育功利化趋势日趋显著,英语、计算机、钢琴、汽车等考证成为学生追逐的热点,中国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传统文化薪火传承的链条已经断裂。没有了中国文化,我们还是中国人吗?

四、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村教育遭重创

在2005年国家宣布在2007年国家宣布“全国农村将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2008年国家宣布“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收取书本费、杂费等费用的10个国家之一。义务教育不义务,在三农问题严重的中国,子女教育成为农村教庭沉重的负担。再由于县乡村三级摊派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这两年免除农业税的浪潮,乡村财政几乎被釜底抽薪,农村教育经费随之成为无源之水。许多农村学校关门大吉、许多农民子弟无学可上(很多是有学上也上不起)。九亿农民在国民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足以决定性地影响着中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谁说中国的国民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这不明摆着是在走下坡路吗?

五、素质教育不素质,教师成了替罪羊

素质教育的口号不知道喊了多少年了,先后开展素质教育试点的学校和地区,也逐渐醒悟过来了,什么素质教育?升学率升不上去,谁都饶不了你。大环境不变,小气候兴不起风浪,只能自找苦吃。素质教育试点重返应试教育轨道已经不新鲜了。不过有一点确实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终都要汇集在教师身上。君不见现在的教师从学生进校门到放学回家都得死盯着学生,学生是苦了累了,可老师过的又是什么日子啊?现在的教育不仅是在摧残学生,同样也在摧残教师啊?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却成了教育失败的替罪羊,有那么简单吗?

六、教师地位日衰微,谁人甘心三斗粮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中国自古及今都如此而已。只是现在的教师地位更加不济。

有人看到深圳教师的工资很高,就以为地跨东西南北、人分城镇乡村、地域贫富有别的960万平方公里上的老师都成为了高收入阶层了,实际上在经济发达地区教师收入也只处于一般水平,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一直就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拖欠教师工资与拖欠民工工资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并行不悖的两大亮丽风景。

现在有多少人愿意当教师?长期以来,师范生都是一些家庭困难或者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必然选择,教师找对象现在也成了问题(农村教师更是如此),教师这个行当处于社会负向选择的涡流中,有人把现在的教师称为“臭老九十九”,以示与“臭老九”曾经拥有的“崇高地位”作比较。

七、浮夸造假成一统,检查评比浪推浪

中国教育界曾盛行各种检查评比,而且一浪高过一浪,级别也一个比一个高。从卫生评比、校园绿化、治安评估、德育评比到教学评估,而且这些评比多数和学校的经济命脉挂钩,在评比中得不到好成绩,就意味着失去一个方面的发展资源。再加上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见利忘义),在中国教育部门出现了整系统、整建制的造假运动,不但学校领导亲自上正指挥,大张旗鼓地叫嚣“谁砸了学校的饭碗,我就要砸谁的饭碗”,所有教师集体参与,并且组织学生帮忙,真是通过造假实践培养学生的好机会。

八、教育内容大缺位,生活教育放一旁

教育应该向人们传递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粗略地划分两大类:一是生活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二是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前者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后者有利于增强人们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内容正好缺失了“生活教育”这一半。所以,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考试考高分,却不知道如何安排日常的衣食住行。社会上有些人在工作上很有成就,就是不能摆不平家庭关系,调整不好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最终走向了自毁。生活教育的缺失使我们都成了不会生活、不会享受生活,而以生活为负担或痛苦的人。我们活着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吗?

九、专业教育使人成机器,摧残人性没商量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一个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而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沿用前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内容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学生毕业之后虽然也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至于作为人的生命是否需要关爱、身体健康是否需要保障都不在教育视野之内。中国教育摧残人性没商量。

十、教育管理瞎指挥,教育公平成妄想

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是强势管理部门,学校的各种资源都掌握在教育部门的手里,再加上我国教育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现象,中国教育行业的乱象也就不言而喻了。而教育公平,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则只能是一个妄想!别的不讲,不同地区高考分数线的天差地别,就足以说明一切!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若干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系到几代人发展的大问题,中国现在虽然是教育大国,但还远不是教育强国。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当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教育的现状非常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对当前教育不满意的地方很多,问题涉及到各个层面,有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亟待解决。我认为,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应试教育实质未变,甚至变本加利

问题分析: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我国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10年过去了,素质教育现状仍然堪忧。目前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由于必须面对中考和高考,许多学校虽然形式上在搞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试的束缚,或明或暗在搞应试教育。某些地方的应试教育的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学生的考试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由于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素质教育所推崇的让学生个性能力自由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似乎遥遥无期。

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下简称评价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如今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为主的评价指标仍然是许多地方教育部门对学校进行考核的主要指标(硬性指标)。如果评价制度不变,素质教育在现实中还会让位于比较实际的可量化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变成口号和空谈!

解决建议:

本人认为,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评价制度是素质教育不能推行的根本症结所在。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问题,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的评价制度,采取新的评价制度,让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化、多元化、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而且可操作性要强,避免流于形式。

因此建议: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地方教育部门成立专门研究和推进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的部门,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推进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这一工作应该提上日程,而且刻不容缓!

二、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目的发生扭曲,忽视德育教育

问题分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授知识还有责无旁贷的育人责任,前副总理李岚清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目前我们的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方向严重偏离了素质培养这一根本教育目的,特别是忽视了德育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目前我们的教育对德育的重视远远不够,导致培养的学生往往智商很高,但人文道德素养低下,近几年在教育界频发的很多恶性事件与此有很大关系。另外培养的学生只会考试,眼高手低,实践创新能力低下,与国外学生相比差距比较大,这是个老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各级学校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严重 许多教育官员和学校负责人根本不懂教育,管理方式简单、粗放、违背教育和教学基本规律。学校作为教育场所,也经常受到行政方面的过多干扰,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主性,最终导致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变得被动、官僚化、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创新活力,无法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直接造成了教育界一些不良之风、“潜规则”(如走后门托关系、择校风)盛行和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的滋生。

2、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应试教育现在可以说是积重难返,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中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很多学校和老师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培养。

3、教师群体的道德素质整体在下降一些老师受功利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影响,放松了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求,变得更加急功近利,把教学作为谋利手段,利用课外时间大肆从事有偿家教和其他经济性活动,损害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良好社会形象。

4、“考试经济”大行其道,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有中国特色的“考试经济”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上千亿规模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完全是围绕应试教育而建立起来了,与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形成了牢固的利益结合体,而且日益向规模化、资本化方向发展,其利益关系牵涉到方方面面,错综复杂,其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每一个学校和家庭,给教育改革带来重重阻力。“考试经济”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每年大量印刷的内容几乎重复的考试辅导资料,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财力,劳财伤民。

解决建议:

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多方入手来解决才行。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实验证明,单靠国家管理部门自上而下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的,还有赖于身在教育第一线的包括教师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的自上而下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求索,要问计于民,取智于民,教育的伟大智慧在人民群众中。

1、减少教育的行政干扰

道家的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他强调要按照事物的自身规律办事,减少不必要的外力干扰。治国如此,治教育同样需如此。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一定要以育人为本,学校要避免过多的行政性干扰,少掺杂一些的功利因素,恢复校园应有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加强人文教育。

2、依靠教育家办教育

要想把教育事业做好,就要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思想,开放学校办学自主权,尊重教育自身规律,依靠教育家来兴办教育。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鼓励教育家办学”是非常有远见的思想!我们国家当前和未来需要一大批以教育为终生志业、献身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的优秀教育家来发展教育,国内外大量成功的教育实践也表明:由教育家来兴办教育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能始终能把“教育质量”摆在首位。特别要鼓励和支持优秀教育家兴办私立学校(建议今后将“民办学校”改称为“私立学校”以与国际接轨!),促进私立学校长足发展,与公立学校形成良性的竞争,允许这些优秀的私立学校进行大胆的教育改革实践,私立学校探索的一些好的办学经验反过来又可以带动公立学校的发展。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由教育家通过企业家慈善捐助或社会慈善机构出资的方式投资兴办教育,一方面,保证学校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另一方面,由教育家进行具体教学管理,由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和社会贤达人事组成董事会参与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并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健康持久发展。

3、加强师德建设,建设人文校园,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通过组织各种文化讲座、培训、学习班,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建设人文校园,通过开展丰富的学术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术型和专家型教师;鼓励优秀老师做教育家、思想家,在学术上和道德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用人格魅力和一身正气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2.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 但仍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 大多数学校的所谓德育人人有责, 实际上是班主任对方方面面负责。在当代社会变革时期, 如何把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需要深入地研究。

(1) 传统的道德与现代道德脱节。旧的房子拆了, 新的房子外表漂亮, 但就是感觉太空, 不实在, 从而使国人出现“信仰危机”的尴尬局面。

(2) 道德内容过于空泛、远大, 不切实际。德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是叫人如何更好地学会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因此, 做人的工作是使人学会做人。但综观我国德育内容, 理论完善, 要求太高, 缺少一套具体的实施细则, 太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即, 从而理所当然地认为道德教育是“镜中花、水中月”。其实, 各国的德育从目标的界定到内容的选择, 一般都站在适当的高度并为之未来着想, 而实际施行时却运用“小步子”的原则, 既没有为了追求德育理论的纯正与永恒而任意拔高对现时的希冀与要求, 也没有只顾眼前利益而损伤或冲淡未来的长远与崇高。在“现实”与“应该”之间的关系上, 各国的德育显然恪守着“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

(3) 德育方法过于单一, 是“塞进去”。我国德育视学生为容器, 把社会要求罗列为一套道德规范, 想方设法“塞进去”。这种“塞”的方法, 必然带来以下问题: (1) 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因此把易变的社会要求作为制定德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 (2) 把学生视为受纳的主体, 这就必然灌输作为德育的主要方法; (3) 置学生的实际于脑后, 即使觉察到学生的变化, 也只会按照抽象的社会需求而不会依据实情灵活地作出变革。

二、对策:德育工作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 变单一型为多元型, 实现德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 着力于德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 在继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 充实公民道德教育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等。但要力求简明、浅显、通俗, 采用现代教育手段, 注重质的收获, 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 学校还应注重养成教育、个性特长教育, 在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工夫,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素质, 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逐步达到自立、自育, 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 变封闭为开放型, 以迎接德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 强化德育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 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劳动锻炼基地等。学校可采取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 走出德育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教师要引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 通过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其次,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 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 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 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学校的德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在某些方面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 要主动联络社会、家庭的力量, 有效地推进德育的社会化进程。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三

一、缺乏针对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超越了学校和学生这个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会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数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例如,我们引进的心理测量量表远远超过我们自编的,有些量表引进后甚至未经修订就开始应用,可信度很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实际上,心理教育伴随人的一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工程”。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应该结合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纳国外的心理辅导理论、技术、方法。我们应该充分研究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目标、途径、内容、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形式化倾向

学校通过加强对学生全面的心理教育,来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但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切入点。当前,以我国的实际状况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而实施的,有着极强的时效性。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可能积淀而成为心理障碍、心理疾患。

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形式上课,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冷淡,效果并不好。应该肯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来丰富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只是某种学科的知识体系,而应当是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同样,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对于那些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困扰是必要的。但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咨询技术还没有掌握好,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好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只有少数有条件的学校才能设立心理咨询室,聘任专职心理教师。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条件,所以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名存实亡,甚至摘牌散摊,这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三、简单化倾向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以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其内容和形式必须围绕着学生已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制定。有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不鲜明,缺乏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雷同;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二致;还有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片面理解为心理诊断和治疗,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来测量、诊断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够健全,缺乏具体的指导,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少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效果不够明显。

四、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人认为学校只有建立心理咨询室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学生,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对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调适性心理咨询,及时予以解决是必要的,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又轻视或不知如何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结果多数学生心理素质没有得到提高,新的甚至同样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实际上,通过发展性心理辅导既能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进一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地发展自我。

实践表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一切教育内容、目标、计划、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最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个具体学生。只有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别问题。

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

有人大声疾呼“为什么中小学不设立专职的心理教师?”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到中小学的寥寥可数,二是由于评职称的时候没法归类,学校没有心理教师这种编制。且不说心理系毕业生改行教其他课,即使心理系毕业生都当心理教师,在几年内也满足不了北京市的需要。从全国范围来看,问题就更严重了,在我国1000余所高校中设有心理学系的学校少的可怜,每年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面对我国上万所中小学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如果以每所学校配备一名心理教师计,即使让我们近二十年培养的所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种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班主任队伍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培养一大批能够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良莠不齐,方法不一,实效性较差。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虽然都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如上所述的种种主客观原因,存在着许多难题,发展不均衡。有的学校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就显得比较冷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由“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4.学校存在的问题参考样板 篇四

一、大班额【小学≤45人,(其中随迁子女占30%≤50);初中≤50人,(其中随迁子女占30%≤55人)】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全县总班级数个。50人及以上班数个,占比。60人及以上班数个,占比。小学最大班额人,初中最大班额人。

从实地检查学校看:共检查所。所学校有50人及以上班级,所学校有60人及以上班级。最大班额人,所在学校为:。平均班额超过50人的学校有:。平均班额超过60人的学校有:。其他情况为:。

二、学校占地面积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学校占地面积不足,缺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全县占地面积不足的学校有所。

从实地检查学校看:占地面积不足的学校有所。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占地面积不足的学校名称、在校生人数及占地面积数,如学校在校生人,占地面积只有平米。)

三、体育运动场地【小学:<18班,80米直道(不少于4道)运动场;≥18班,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2个及以上标准篮球场或体育场地面积达1710平方米以上(体育馆按实际活动面积计算);中心城区2个标准篮球场或体育场地面积达1710平方米以上(体育馆按实际活动面积计算)及1个60米直道(不少于4道)运动区】、【初中:<24班,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24班,4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2个及以上标准篮球场或体育场地面积达1710平方米以上(体育馆按实际活动面积计算);中心城区2个标准篮球场或体育场地面积达1710平方米以上(体育馆按实际活动面积计算)及1个60米直道(不少于4道)运动区】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不足,缺平方米。全县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不足的学校有所。

操场硬底化比例偏低。全县有塑胶跑道的小学和初中数量分别为、,占比分别为、。全县有土操场的小学和初中数量分别为、,占比分别为、。

从实地检查学校看: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不足的学校有所。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不足的学校名称、在校生人数及体育运动场地面积,如学校在校生人,体育运动场地面积只有平米。)

四、校舍【生均:小学≥5.4平米,初中≥6.35平米(不含宿舍)】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足,缺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足的学校数量为所,占比为。

从实地检查学校看: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足的学校有所。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足的学校名称、在校生人数及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如学校在校生人,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只有平米。)存在D级危房的学校,小学和初中分别为、所。教室和寝室门窗完好情况:。学生宿舍情况:。能否满足每人1个床位:。

五、功能室【实验室:初中应设有理、化、生实验室,音乐、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小学应有音乐、美术教室,体育器材室、科学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

功能室建设情况(含音乐、美术、科学室、理化生实验室等): 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缺功能室的学校名称、所缺功能室名称,如学校缺个功能室,所缺功能室名称为:。)

六、教学设施设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550元,初中≥850元】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存在教学设施设备不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偏低,设备较陈旧,不能很好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等问题。教学仪器设备不足,投入资金缺口元。

从实地检查学校看: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低于800元的学校数量为所,占比为。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教学仪器设备值低于800元的学校名称、设备值及设施设备情况,如学校设备值偏低,值为,且设备较陈旧,不能很好满足学校教学需要。)

七、计算机配备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不足,缺台。教师拥有计算机台数不足,缺台。从实地检查学校看: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不足的学校数量为所。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不足的学校名称、数量情况,如学校生均值偏低,值为。)

八、信息化建设滞后

未实现“班班通”的学校有所,占比。多媒体教室配备情况:。网络带宽偏低的学校有所。未建设校园网的学校有所。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信息化建设情况较差的学校名称及多媒体教室运作情况。)

九、图书室及图书数量【生均图书册数:小学≥15册,初中≥25册】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未建图书室或图书馆的学校有所,占比。图书册数不足,缺 册。

生均图书册数不足的学校数量为所。从实地检查学校看:

图书借阅率较低,受检学校中,小学生均每月借阅图书低于1本的所; 初中生均每月借阅图书低于2本的所,占受检学校的比例为。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存在图书数量偏少、陈旧或破损或不适宜或复本图书较多、图书借阅率较低、图书室建设不足等问题的学校情况,列出学校名称及详细描述问题。)

十、师生比【小学:城市1:18.4县镇1∶19.7,农村1:23.5;初中:城市1:16.7,县镇1∶17.1农村1:18】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教师配置不足,缺 32 人,没有达到省定标准。从实地检查学校看:师生比偏低的学校数量为所。具体情况为:。(请详细列出师生比不达标的学校名称、师生比情况,如学校师生比不达标,专任教师人,学生人,缺教师人。)

十一、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不足,缺人。

从实地检查学校看: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不足的学校数量为 0 所。具体情况为:。

(请描述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城乡分配不均,城里多、农村少的情况,并详细列出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不足的学校名称、数量,如学校该值不达标,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人,缺人。)

十二、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不足,缺 0 人。从实地检查学校看: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不足的的学校数量为。具体情况为:。

(请描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城乡分配不均,城里多、农村少的情况,并详细列出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不足的学校名称、数量,如学校该值不达标,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人,缺人。)

十三、教师学科及专业结构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存在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不足,具体情况如下: 缺少音乐教师人、美术教师人、体育教师人; 缺少外语教师人、信息技术教师人。缺少其他学科教师情况:。

从实地检查学校看:受检学校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等教师非本学科专业出生的学校有所。

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等教师数不足的学校名称、数量,如学校,缺学科专业老师人。)

十四、教师年龄结构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教师平均年龄为: 41 岁。

55岁以上教师比例为: 6%,45岁以上教师比例为: 36%,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 17%。

从实地检查学校看:教师平均年龄最大的学校为岁,最小的为岁。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的学校名称、平均年龄值,如学校,平均年龄岁。)

十五、教师培训

从资料检查情况看:存在教师培训经费不足、教师培训人数偏少、比例偏低、培训层次不高等问题。从资料检查看,上一年教师培训经费元,培训达人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培训分别达、人次。

教师人均培训时长 小时,培训覆盖率。

全县有所上一年教师培训经费占全校公用经费比例低于5%。

从实地检查学校看:有所上一年学校教师培训经费占全校公用经费比例低于5%。有所学校教师培训覆盖率低于80%。具体情况为:。(请详细列出上一年学校教师培训经费占全校公用经费比例低于5%的学校的名称、教师数量、经费数量,如学校,专任教师人,上一年培训经费为万元。)

十六、教师交流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不健全。近三年教师交流比例低于10%的学校所。

近三年交流教师 23 人,平均每年占比 20%,近三年交流校长人,平均每年占比。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近三年教师交流比例低于10%的学校的名称、教师数量、交流人数,如学校,专任教师人,交流人。)

十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占在校生比例,未入读公办学校人数人。是否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及财政保障体系情况:。

十八、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数量:人,占在校生比例,未入学人数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情况:。十九、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数量:人,未入学人数人,未入学比例。政府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情况:。

二十、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

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各初中的比例偏低,近三年比例分别为:。具体情况为:。

(请详细列出分配比例30%以下的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名称、指标生数量人。)二

十一、义务教育经费

义务教育经费未做到“三个增长”,未增长年份是年。

近三年缺口资金分别为:2014年缺万元、2015年缺万元、2016年缺万元。二

十二、开齐开足课程

无法开齐开足课程的学校有所,占全县学校比例为。未开齐开足课程的具体情况:。

(包括未开齐开足课程的学校、年级、课程名等等)二

十三、择校

上一年择校人数:人,择校比例:。择校情况:。

(请详细列出择校生较多的学校名称、择校生数量等等)

二十四、学校管理【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安全管理、校园管理、财务及资产管理等方面】 具体情况为:。

(可定性描述学校管理制度、现状等。)

二十五、校园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 具体情况为:。

(可定性描述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现状,有无安全管理预案等。)二

十六、校园文化建设及内涵发展 具体情况为:。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五

文/北京教科院基教所苏学恕

编者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的发展势头可谓轰轰烈烈,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做为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对教育改革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随着这项工作在各地的深入发展,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突出。失误、迷惑、被人误解„„,可以说是每一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从本期开始,我们针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困难、所存在的误区展开综合讨论。欢迎您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踊跃参与我们的讨论。

一、缺乏针对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超越了学校和学生这个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会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数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例如,我们引进的心理测量量表远远超过我们自编的,有些量表引进后甚至未经修订就开始应用,可信度很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实际上,心理教育伴随人的一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工程”。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应该结合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纳

国外的心理辅导理论、技术、方法。我们应该充分研究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目标、途径、内容、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形式化倾向

学校通过加强对学生全面的心理教育,来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但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切入点。当前,以我国的实际状况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而实施的,有着极强的时效性。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可能积淀而成为心理障碍、心理疾患。

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形式上课,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冷淡,效果并不好。应该肯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来丰富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只是某种学科的知识体系,而应当是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同样,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对于那些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困扰是必要的。但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咨询技术还没有掌握好,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好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只有少数有条件的学校才能设立心理咨询室,聘任专职心理教师。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条件,所以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名存实亡,甚至摘牌散摊,这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三、简单化倾向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以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其内容和形式必须围绕着学生已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制定。有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不鲜明,缺乏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雷同;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二致;还有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片面理解为心理诊断和治疗,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来测量、诊断学生。出现这

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够健全,缺乏具体的指导,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少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效果不够明显。

四、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人认为学校只有建立心理咨询室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学生,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对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调适性心理咨询,及时予以解决是必要的,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又轻视或不知如何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结果多数学生心理素质没有得到提高,新的甚至同样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实际上,通过发展性心理辅导既能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进一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地发展自我。

实践表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一切教育内容、目标、计划、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最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个具体学生。只有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别问题。

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

有人大声疾呼“为什么中小学不设立专职的心理教师?”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到中小学的寥寥可数,二是由于评职称的时候没法归类,学校没有心理教师这种编制。且不说心理系毕业生改行教其他课,即使心理系毕业生都当心理教师,在几年内也满足不了北京市的需要。从全国范围来看,问题就更严重了,在我国 1000余所高校中设有心理学系的学校少的可怜,每年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面对我国上万所中小学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如果以每所学校配备一名心理教师计,即使让我们近二十年培养的所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种客观事实告诉

我们,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班主任队伍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培养一大批能够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良莠不齐,方法不一,实效性较差。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虽然都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如上所述的种种主客观原因,存在着许多难题,发展不均衡。有的学校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就显得比较冷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由“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6.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篇六

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偏差。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家长的养育观、教子观和成才观上。一些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家庭私事,把教子成才仅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荣誉、幸福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特别是一些父母由于育人观念的陈旧,缺少正确的方法,对孩子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逐渐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结果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性、自主性,抹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使孩子变成家长手里的“面团”,或者成为家长的“隶属”和“附庸”。过去,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般是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孩子们一出现问题,我们习惯地去批评孩子,似乎要把责任都推卸到孩子身上,我们往往很少去找老师、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教育严重滞后。几年来,全区的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度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均保持在年均30%以上,加之人口的大量导入,使闵行成为上海市城市化进程最快、最典型的城区。经济的起飞对支撑她原动力的高素质人口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形成比较鲜明对照的是相当一部分家长教育子女的素质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全社会育人水平的提高还远不适应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面临巨大难题。目前,全区有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在校生多达3万名左右,几乎要占全区公办学校三成左右。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还存在比较突出问题:一是居住条件较差,缺乏必备的生活设施和学习条件;二是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缺少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条件,难于指导孩子成长;三是居住环境比较复杂,缺乏读书学习的氛围;四是家长劳动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缺少时间和精神指导孩子学习和成长;五是相当一部分孩子还要帮助家长承担一些家务活。总之,流动人口家庭的现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流动人口家庭育人环境令人担忧。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突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村在同年段人口中的单亲家庭所占比例竟高达50%左右,严重地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不利的影响,难免会产生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由于孩子们的心理受到创伤,更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造成这类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据有关方面论证,造成后进生的一个相当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因家庭结构发生裂变。在孩子的原有家庭结构发生裂变后,学校教育如何跟进,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个案指导与跟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7.浅析感谢师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七

关键词:恩,师恩,感谢师恩

一、恩的内涵

《说文》里面对恩的解释为:“恩, 惠也。”即所收到的恩惠。师恩, 即是教师对学生的恩惠。感谢师恩即是学生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恩惠。宁波大学教育学博士陶志琼认为,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恩惠的共同理解是受人恩惠, 理当回报, 所以古语常有“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说法, 在教育孩子时, 家长和老师往往引用“衔环结草”、“慈乌反哺”、“羊羔跪乳”等动物故事来教育小孩懂得报恩。一首《感恩的心》传唱大江南北, 为大众所认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将感恩转化为行动, 回馈他人和社会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情操, 是值得发扬光大的。80年代, 感谢师恩更多的以精神形式呈现, 学生、家长通过感激的话语来表达对教师的感谢之情, 教师的地位得到世人的认可和推崇。家长纷纷指引自己的孩子将来以教师作为终身职业。进入21世纪, 感谢师恩更多的以物质的方式来表达, 给老师送礼、请老师吃饭频频见诸于报刊媒体。一时间, 到底该不该给教师送礼、摆谢师宴成为热门话题。

二、感谢师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谢师宴反映出的是成功者的论功行赏。每每高考结束, 社会频频曝出谢师宴, 谢师宴的出现似乎说明了家长、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激, 表达出一种知恩图报的思想。但是数月、数年之后, 记得当年师恩的还有几人, 还能够和当年的教师经常联系的又有几人?谈起谢师宴, 家长和学生内心深处更多的感受是自己取得了成功, 要感谢老师, 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悄无声息。受到谢师宴邀请的老师始终是少数人, 大多数老师没能感受到这样的“待遇”。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下去, 如果考试不成功, 就不需要感谢老师, 感谢师恩变得更像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易。当这种思想不断的膨胀以后, 社会对于教师的评价变得日益功利化, 当取得成就时会给予教师肯定的评价, 当成绩失败不理想时则将责任推卸给教师群体。没有正确的看待得失, 也就没有正确理解教师的付出, 无法理解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被赋予的真正意义。

2.教师地位的下降意味着知识被贬低。如果对教师的尊重源于考试、学业的成功, 那么对知识的态度则变得更加功利。对未成年的来说, 知识不仅仅是走向学业成功的工具, 更应该是认识世界、适应社会的阶梯,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通过学校学习, 老师的讲授, 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些具体学科知识, 更是一种文化氛围的熏陶, 三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最后能够科学的认识自我、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 学会与自己、他人、集体相处。如果仅仅把学校、老师看做个人不断向上攀爬的工具, 是对知识功能的贬低。知识的功能和力量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当知识被人为的贬低, 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地位便得不到尊重和重视。当全社会形成知识贬值、知识功利化的氛围时,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会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 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感谢师恩应考虑的因素

1.感恩不能以给予为前提。感恩是人们发自于内心的善举, 是值得提倡的一种高尚行为和情怀。感恩不能以给予为前提, 如果感恩建立在给予的基础上, 意味着感恩只针对给予自己恩惠的特定的人、特定的事。假如将来父母老了, 儿女照顾父母, 是否也要接受父母的感恩, 这一推理明显不合常理, 感谢师恩绝不能因为老师给予学生了恩惠, 这样对师恩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

我们所提倡的感恩教育是一种更广义的理解, 感谢生命的魅力, 感谢社会的温暖, 感谢教师全心全意的付出。

2.感恩不是利益回报。教师传道授业的过程是无私的, 对教师的工作尊重和理解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获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这也是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标准之一, 为学生解疑答惑也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

某些人认为, 个人取得了成绩才想到了老师辛勤的付出, 倘若成绩方面没能够得偿所愿, 则将师恩抛之脑后, 这种想法没有真正理解教师的工作和行为。生活中, 很多学生遇到给自己上课的老师会很有礼貌的打招呼, 表达尊敬和感恩之情, 遇到其他老师则视而不见, 即认为没有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 不需要尊重、感恩, 这实际上是把老师的工作当做了利益获取的工具。感谢师恩不是一种利益回报, 更不能将个人取得的成绩高低作为感谢师恩的的标准。无论是否如愿取得成绩, 都应该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帮助, 才是对中华美德的理解和传承, 才真正理解了感恩的意义和价值。

3.感谢师恩应基于对道 (知识) 尊重。《礼记·学记》里面指出“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明确了尊重教师实质上是对知识的尊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对知识尊重才会真正对传道授业的教师产生尊重的心理。佛洛里安·兹纳涅茨基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里指出教师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人, 教师的角色认可度来自于传播对象即学生, 学生对教师角色的认可是尊重教师的前提和基础。

感谢师恩的基础是人们对知识的尊重, 只有真正尊重知识, 才可能认真接受教育, 才可能做到尊重老师, 不仅仅尊重某个老师, 而是尊重所有老师, 尊重老师的授课行为。感谢师恩的教育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 需要大力弘扬对知识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把感谢师恩落到实处,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家校关系。

参考文献

[1]佛洛里安·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译林出版社, 2000 (5) :10-13.

[2]何雪莲.多元的一元: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5) .

8.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教师评价;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6-02

一、教育评价的意义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本文拟从学校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浅谈,以求指正!

二、现行学校教师评价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很多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总是围绕课堂教学、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特别是过分片面强调了结果评价,这种评价基本上是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简化为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对教师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评价都被弱化,对教师评价的内容集中于短期的教育行为。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行为的引导完全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只重视钻研教材、考点、考题,而忽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2)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这会使部分教师丧失自我发展的信心;(3)形成不正当的竞争心态,影响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

三、改进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关于教师评价的探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然而笔者认为,无论何种评价方式,我们决不能仅仅把它作为考核教师工作成绩、工作表现的手段,而应以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引导、激励教师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因为这才是一所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1、教师评价应尊重教师的差异,实现多层次评价标准

教师工作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教师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差异。评价标准既要强调统一、客观的标准,又要重视教师的差异,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的教师,其评价标准要有一定的层次和多样性,使每一位教师既要遵守学校的基本要求,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又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达到标准的具体方式、时间和途径。具体操作如下:

(1)将教师评价分为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2)关于基础性评价。

该部分考核内容为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常规要求,以及根据不同岗位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任务。

(3)关于发展性评价。

一是学校应根据本校师资现状,制订师资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二是每位教师确定个人发展的目标以及年度实施计划。

三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四是提出多个层面的工作要求,供不同的老师自订为发展目标。比如:论文数量及获奖等级、学习进修情况、优质课获奖、教育科研等。

2、教师评价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做到定性评价定量统计

教师评价的内容,应以教师发展为基点,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育业务能力,敬业精神,情感态度等诸方面,客观反映教师在工作和发展中的需求,发掘其潜能。要引导教师全面发展,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而且要评价教师的德;不仅要评价教师在知识、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素质,而且要评价情感、人格等非认知因素。说到这里,可能我们有同志要想呢,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容易量化,好办!然而要求教师心胸宽阔,不计较个人得失等方面,这些内容一是不好确认,二是怎么量化?

(1)评价主体。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观念:不管什么样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肯定是人,其次我们要分析哪些人可能会对教师工作期间的表现产生了解。通过这样的分析,我想答案已经出来了:这些内容应该交给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以及教师自己去评价。

①学生评价

要推行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制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改进教学,而不是无原则地取悦学生。其次在运用评价结果时,对学校来说,应重在改进学校管理策略;对教师来说,应重在对照、反思、完善、提高。

②家长评价

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也是教师工作上的伙伴,他们也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的改进和提高会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是教育作为一项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

③同事评价

同事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准确的理解。所以同事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同事的评价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④领导评价

领导参与教师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整合,激励教师拓展自身的潜能,在自我的不断超越中推动学校的发展。同时,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有的放矢的指导,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增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动。

⑤教师自我评价

在教师评价中强调教师的自我认同非常必要。一是有助于保证教师评价的公正,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二是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三是把评价活动和过程作为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可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工具。四是有助于教师进行反思。

(2)定性评价、定量统计。

以上五种评价方式,仅仅解决了教师工作中不易量化因素评价的主体问题,即由谁来评价。然而怎么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定量统计”的方法,对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等因素进行评价。

①在以上五种主体评价方式中,均采用“满意”、“喜欢”、“信任”等间接指标评价,代替“师德高尚”、“能力强”等直接评价指标,将价值判断权交给评价主体,使评价主体易于感悟、接受,从而敢于评价。

②用“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这些等级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定性评价。

③给不同的等级指标赋分,将评价结果量化汇总,实现“定性评价、定量统计”。

9.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篇九

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作为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扁平化”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或“过度教育”的问题。

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农村办学条件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突出。这既有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

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政策乃至法律的文本并不难,难的是成为政府、学校和社会自觉遵守的制度安排和自愿履行的行动规则。

3.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系统内外之间资源缺乏共享

多年来,尽管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确实在较快增长,而且平均年增幅比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要大,占GDP比例从1996年的2.5%一度提升到2002年的3.32%,达到了自1989年对此项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原来预计2000年占GDP比重提升到4%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特别是2005年经济普查使GDP存量多出2.3万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2004年更下降为2.79%,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远低于同期世界4.4%的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教育能力有所弱化,很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1990~2004年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投入的比重从85.6%下降到61.7%,年均增幅一直低于同期的社会教育投入增幅,事实上,中央本级财政对教育支出的增长基本能够保证,问题是地方财政没有完全到位。在过去15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之中,有7年比上年增长16%以上,其中最高的是1994年,当时为落实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刚刚开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果一下子比上年增长了35.38%;还有5年增长率处于10%~15%之间,有3年低于10%。政府换届之年的教育经费容易出现较低增长状况,如1998年和2003年,分别在9%、10%上下,但是1993年是个例外,估计是由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推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具有很大弹性。其深层次的体制原因是,我国的财政预算内外两笔账,决算必高于预算,经常有超预算收入。由于缺乏财政超收收入等比例追加教育的机制,使得决算时差距很大。

同时,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于中部地区教育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由于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强弱不一,到了200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状况继续呈现很大的差异,财政拨款最高的地区比最低者而言,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校分别为10.2倍、8.9倍、7.8倍、5.6倍和8.1倍。预计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教育与培训活动之间的关系尚待理顺,受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教育的公益性有所减弱,政府、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之间出现了错位和缺位现象。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正规教育体系内部之间自成系统、自我封闭,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目前,绝大多数公办学校在法定公共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很难向社会学习者开放,图书、实验设备、实习场所均各自配置。特别是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仍由不同政府部门主管、规划,长期存在着管理分散、政出多门等问题,劳动部门在执行职业资格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方面,采取不同的尺度,在教育内部同样存在着职业教育规划和管理分离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多集中在公办学校方面,许多地方政府的教育规划,还缺乏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全局性的统筹考虑。

完善教育体制的几项措施

(1)完善拨款体制,增加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中的教育经费针对基础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比例过少,滋生了一部分地区和学校以择校费、借读费、赞助费等为名乱收费的不合理现象,不规范的收费引发了教育领域内部的不正之

风,甚至导致各种腐败现象的产生。因此,政府应该完善拨款体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对义务教育相应减免费用,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使教育经费的主渠道畅通无阻。

(2)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我国在教育领域中长期实行的重点学校政策,由于其教育产品明显优于其他学校,会吸引较多的学习者,因而这些学校在提供自己的教育服务时可以收取明显高于其他学校的费用,这样就造成了一些没钱人的悲剧和“有钱就可以上重点学校”的状况。因此应均衡师资,降低重点学校的收费,监督其选择学生的公正性。

(3)大学教育和社会挂钩,大量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矛盾对我国大学的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学习能力。因此,学校不仅要增设社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应该多和知名企业联合,用讲座等形式让学生随时了解社会的需要和预测科技的发展方向,让知名企业多给学生一些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缓解企业招人难的状况。

(4)高校应该建立心理预警干预机制。高校应广开心理辅导课,让学生了解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增设心理热线,方便需要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和只想通过电话咨询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心理危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其中辅导员的作用很大,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号召周围同学和其家长共同帮助,有效阻止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的行为发生。

(5)在学术腐败和教师不尽其责的情况下,整顿教师队伍非常重要。使不合格的教师退出岗位,让其他有资格者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这样有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在紧抓资质的同时也要用优秀教师的事迹来进行宣传,增强教师的道德建设。

10.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关键着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少。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休宁县教育局在农村办学上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农村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目前农村与城镇的教育发展水平相比较看,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明显落后于城镇学校,而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尤为落后。一些村级小学没有微机教室,教学设施设备器材不足,办学条件与城镇学校、当地的中心校差距很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按照均衡发展的要求,合理使用国家或者省级下拨的教育经费,甚至存在挤占挪用的问题。

2、农村学校教师得不到合理补充,优秀教师外流严重,师资水平明显偏低。目前,造成农村师资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城镇学校待遇优厚,加之管理上的问题,导致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多数都流入城镇学校。二是村级小学的师资得不到及时补充。补充新教师时,往往优先考虑城镇学校,因此农村学校只好 “老弱病”教师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三是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的师资配备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仅以乡镇小学而言,县级人事和教育部门均以全乡小学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数,而乡镇中心小学为保证本校足够的师 1

资,就挤占村小“编制”。四是农村学校缺少素质优秀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城镇学校的优秀师资过于集中,而农村学校素质优秀的教师则十分缺乏。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五是城镇学校存在教师超编问题,而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教师缺编。六是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也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

3、择校问题给农村学校办学造成较大冲击。近年来,农村各地中小学生择校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偏低,加之城镇学校千方计地招收农村优秀学生,导致农村学校品学兼优学生不断转出,优秀生源逐渐减少,社会认可度下降,造成恶性循环,给办学带来了很大冲击。还有一些父母由于在外打工,把孩子送到城镇的一些公立或私立学校就读,也是造成农村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

二、正确认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1、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和把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要扎实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政府决策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要对均衡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要认识到均衡发展的实质是通过调整教育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按同一模式、同一发展水平发展,不是降低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标准,不是忽视城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是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农村薄弱学校,促其加快发展,缩小学校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实现相对均衡。

2、明确职责,进一步强化政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根据新的《义务教育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义务教育,因此,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也在于政府。为此,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应当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从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解决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全体公民接受同样质量的教育,这既是国家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正体现。

三、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1、科学规划,积极有效地调整好学校布局。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农村学校的布局和教学条件。教育主管理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状况,认真调研,科学规划,制定好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2、加大投入,改造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推进办学条件均衡化。城乡、区域和校际间的不均衡首先直观地表现为校舍、场地、教育装备等办学条件的不均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要工作就是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力度,改善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使薄弱学校拥有与其它学校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

3、多措并举,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如果说办学条件不均衡是“硬件”的不均衡,则“师资”不均衡则是“软件”的不均衡。要推进“软件”均衡发展,就必须多措并举。为此,首先要提高农村中小学尤其一些薄弱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在统一城乡教师各项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配备力度,要从每年录用的师范类毕业生中挑选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尽量减少代课教师,并开齐开好每门课。再次要加强校本培训,薄弱学校要吸引、留住优质教师确实很难,利用现有师资,开展校本培训,应该是提高师资水平的一条最快最便捷的途径。三是要按照“相对稳定、统筹兼顾、合理流动、利益补偿、均衡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如可规定农村学校教师流向城镇学校每年不得超过在编教师的2%,农村学校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必须继续在所在学校服务3年以上方可流动,等管理制度。

龙田中心小学张家荣

2014年5月28日

11.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 高校;生命安全;素质教育;对策

生命安全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以及互联网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生命安全素质教育能否实施最重要的是高校各级领导与教师是否对生命安全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树立“生命安全”观念,把生命安全素质教育置于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将生命安全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高校生命安全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育目标的迷失。当前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学生的个性和针对不同学生的潜质、潜能实施特长培养。这样压制了不少学生的优秀个性和特殊潜能,同时学习的压力使得这些学生这不堪重负,进而迷失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追求方向。特别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早在大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就面临着专业课程学习选择。尽管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才”却一直是唯一的被认可和强调的执行标准。从而造成学生为寻找所期望的职位,争先恐后地修习一些在现阶段直接用得着的热门专业或课程,而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选修人数,片面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课程选择更强调实用性,导致课程开设过于功利。

2.高校管理存在的过失。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是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3.高校人文教育内容上的缺失。相对于知识教育侧重于成才教育,人文教育所侧重的是成人教育,即培养和熏陶学生立身做人的准则、思想、情感和品质,养成一个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意志力等。由于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导致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同步,从而引发人的精神失落,高校教育也过分侧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出现困惑。一方面,大学生摒弃因循守旧、不图进取和安贫乐道等传统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价值观,如效益观念、质量观念、风险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以及敢破常规、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和勇于创造的精神等。另一方面,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行为的增长,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等。

4.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已成为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推崇的一种沟通和排谴方式。近年来,大学生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排谴的对象。但由于网络具有隐秘性和虚拟性,这种虚拟的排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副症状,医学诊断称之为“网络性心理障碍”,比如崇尚暴力、色情,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二、高校如何强化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1.加强审美教育、以美育促进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是进行美育渗透的第一步,也是做好美育渗透的关键环节。生命安全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享受和感悟,除了受制于审美对象和客体的存在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审美能力的高低受到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诸因素的制约,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审美能力的造就和培养,则是最基本的一种教育形式。要求教师在在教学环节中具体实施美育渗透。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人格美,即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鼓励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制订心理测试活动中各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生命安全课程中美育开发,在生命安全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

2.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职能的整合,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环境。各高校要开设高校生命安全素质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生命安全知识。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生命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专题讲座等,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生命安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创建生命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高校生命安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意识。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生命安全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改革与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开展必要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活动。现实环境的多变性,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艰巨性,以及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矛盾,都决定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可能仅通过有限的课堂集中辅导,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个别咨询辅导就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增进大学生生命安全,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心理咨询主要目的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生命安全。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服务方式形式多样,如通过个别面谈,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咨询,改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治疗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它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已证明,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有效途径。

4.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心理工作者应该由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的人员,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德育教研室的老师组成。心理工作者必须具备全面的生命安全知识以及具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经验。国外高校对这一部分生命教育专业人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如英国规定,高校心理专家必须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这是资格注册的起点。爱尔兰、以色列等国一般是在获得心理学专业学士学位后,再获得一个教师资格证书才从事这项工作,整个培养时间为7~12年。我国心理治疗与教育工作刚刚起步,还缺乏这方面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面对新世纪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高校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出一批心理教育专家,使他们既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同时对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专门从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由于生命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生命教育工作的任务很多就要落在高校的政工队伍身上,特别是承担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任务的辅导员身上。因此,这支队伍应该积极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重新塑造自己,发挥自己在生命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兼职承担高校生命教育工作,从而促成教育合力的形成。

上一篇:某某同志的推荐意见下一篇:诚实守信演讲稿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