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2025-01-01

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20篇)

1.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风筝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巩固前课字词。

2.利用挂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全面理解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结合挂图,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3.把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放大的彩色挂图,录音机,录音磁带,生字卡片,小黑板,幻灯等。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先提问:①同学们谁放过风筝?②你们自己做过哪些风筝?(抽二、三个学生提问,简答)。师:同学们,大家看,老师这里有几种风筝,你们说说像什么?(老鹰,蝴蝶,蜻蜓等)。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师:现在我提几个问题,会的同学请举手。大家会放风筝吗?谁能说一说风筝是怎样放的?(抽二、三个学生说,互相补充)大家学过这课后,每人做一个大风筝,星期天我们到效外去放,看谁做的风筝又好看,飞得又高。

二、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出示放大的彩色挂图。师: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先请同学们看图,看后回答问题。幻灯出示问题:①画面上画了些什么?②用一句话完整地说出这幅画的内容(一群孩子兴高采烈地放风筝)。引导学生看整体画面,当众把画面的意思完整地表述出来。提问,简答,教师作必要的启发引导。指导看图,教给观察方法。师:我们过去看图,学过一些看图方法。有的按空间位置关系,或先上后下,或先左后右,或先近后远等等;有的按主次关系,先主后次或先次后主。看这幅图,要用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师:先看天空,空中有什么?提问。回答(天瓦蓝瓦蓝的,空中有许多风筝在飞)。再看局部,提问①画面上最大、最醒目的是什么?(“大蜻蜓”)②飞得最高的是什么?(“大老鹰”,“蜈蚣”,“鹦鹉”)为什么飞得高?③飞得低的有哪些?为什么?④天空中还有什么?让学生充分思考,当众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再看地面(有许多小朋友在放风筝)。提问:①在众多的小朋友中,谁最引人注目?(放“大蜻蜓”的两个小男孩)他俩在干什么?(放风筝)②小朋友们各自的表情怎样:(兴高采烈)③地面上还有些什么?提问,简答,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演比赛:师:彩图已经看完了,同学们对图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大家看着这幅画,思考用自己的话把画的内容讲一遍,看谁讲得又准确、又流利,大家听后,说说谁讲演得好,老师要为他戴上小红花。

三、自学课文

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字、二类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师:(默读时,想象图中画了些什么,这是单幅图,图只反映放风筝某一时刻的情景,要把一幅静态的图,想象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想象风筝是怎样飞起来的,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谁先放,谁后放,动作、表情怎样,边读边想。

四、检查阅读,教学生字新词

1.抽学生逐节朗读课文(纠正有关朗读错误)。

2.教学生字。运用生字卡片,教读后,让学生自己拼读字音,分析字形结构。根据实际,编一些顺口溜、小快板,帮助学生识记。

3.学习新词。风筝和风筝的各种名字,颜色中的橘红、墨绿、瓦蓝,线轴等词语,结合图,边看图边理解词义。飘荡,缓缓讲解其义后,让学生做实物形象表演。师:飘荡、缓缓的意思大家理解了,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每人做一个实物演示,表现词语的含义(“飘荡”可用粉笔末或纸屑向空中一吹;“缓缓”可用玩具或手工制品表演)。重点掌握“精致”、“仿佛”、“那么”,讲解其义后做造句练习,让学生说出一些实物与这三个词语的联系。

五、范读课文(放录音一遍)

六、指导阅读,理解层次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要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并注意不同句意的适当的停顿,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2.提问:幻灯出示问题①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画面的?(放风筝的顺序,)②你能说出放风筝的次序吗?(先是“老鹰”,“鹦鹉”,“蜈蚣”,其次“大蜻蜓”再后“大蝴蝶”,“大金鱼”,“小卫星”等)③哪一个是重点?(兄弟俩放风筝)师:请同学们用完整的话回答,看谁说得又快又好。

3.讲授明确:图中突出了兄弟俩放风筝,课文的叙述也是以他们放风筝的先后情况分次序。板书:重点:兄弟俩放风筝。顺序:放风筝先后。

七、课间练习,巩固字词

1.听写生字一遍。2.抄写书本上的新词。3.想课后思考练习1、2两题。

八、作业:

1.书写生字二遍,并组一个词语。

2.抄写新词,理解其意。

第二课时

一、仔细看图,熟读课文

出示挂图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用一两句完整的话回答。

①图上画的风筝,哪些是虫类,哪些是鸟类,还有哪些不属于上述两类。

②放风筝的人很多,你能认出哪个是我?哪个是哥哥?

③放风筝在什么时候?什么天气?什么地方?

④画上还有飞机、小鸟,画这些干什么?

⑤有哪些风筝飞起来了,有哪些还在放?还有哪些没有放。师:请同学们先看清楚问题,思考怎样回答,考虑成熟后,用完整的话回答,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同学们为他鼓掌。

细读课文,回答问题。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边读课文边想问题。

①图上画的我和哥哥正在放风筝,课文里哪几句是叙述这情形的?

②放风筝的次序怎样?兄弟俩放风筝以前怎样?以后怎样?

③课文中重点写的是哪几段,为什么?提问回答,师:放风筝的次序,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把你的理由说一说;放风筝的前后情况怎样,除课文上写的,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情形,给大家说一说。

二、讲读课文

看图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幻灯出示问题

①第一段叙述了哪些人。

②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细观察图画,把图上画的想象成动态的画面。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段,想想怎样回答下列问题。幻灯出示问题

①兄弟俩放风筝以前,天上有哪些风筝。

②体育场上是怎样的情景。

③你能想象出兄弟俩来以前体育场上是怎样的情景。师:请同学们回答,要用完整的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讲读讨论。

请同学们朗读3-5,思考回答。幻灯出示

①放风筝的过程怎样?

②仔细看图,把图中的静态想象成动态。

③剖析重点句“啊,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呢。”

④飞机、小鸟主要是衬托什么的。讲读,用问题引导,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看图。

放风筝的过程,要抓住关键词语,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抽二、三名学生回答,师生补充。口头叙说练习。抽学生口头叙说重点段(放风筝)的内容,看着图叙说。

师:放风筝,书上讲得很具体,课外同学们都按书上所教方法,去郊外放一次风筝试一试,星期天老师带大家去放风筝。

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依照前面“问题引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的学法来分析理解课文,分三步

①先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②提出问题,引导思维。

③图文对照,解答问题。

教师引导: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点,再提出问题。

(2)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要让学生领会学习的方法,自觉地按老师教给的方法学习知识。

仔细看图,全面理解图中所画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细节,看图口述内容,培养说话能力。

三、词句练习

1.抽学生口头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一个句子。(小黑板)“仿佛”,“那么”,“飘荡”,“缓缓”,“精致”。

2.多音字。

3.找出书中有上述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理解意思。

四、看图表述

对着彩图,看图表述内容。师:课文学完了,对课文的内容我们已经理解了,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把图的意思用完整的句子表述出来。让学生人人动脑,个个思考,有的内容的表述可适当做一些动作,边叙述边表演。抽二、三名学生完成。

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1.体会文章、图表达的感情基调(欢快),先让学生在书中找出这类词语和表达感情较深的句子。师:图上画的是一群孩子兴高采烈的放风筝,文中叙述的也是同学们星期天放风筝,学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大家说一说,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乐中求学的情趣。

2.怎样朗读好课文,师:要饱含感情表达同学们在星期天放风筝之乐。

3.学生听老师朗读一遍。听后结合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讲有关朗读的技巧。学生感情朗读练习。

六、布置作业练习题2、3。

附:板书设计

[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

2.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会把游戏活动的过程按一定顺序详细写下来。

3.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写出趣味。

4.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游戏经过写具体,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设计理念:

1. 利用游戏, 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 在游戏中, 学习、交流、体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在游戏中, 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与人交流; 在游戏中, 教给孩子记录游戏经过,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场上气氛的描述, 丰富自己的见闻,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习作由“说”到“写”, 降低难度, 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在轻松中写作。

3.写作指导贯穿始终。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按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顺序进行观察, 并且指导孩子抓住活动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进行描述。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方法, 进行指导。

4. 注重评价激励。在孩子的发言中, 发现孩子表达方面的闪光点, 激励孩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前准备:

让孩子们收集一些关于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 一) 导入

近几年, 魔术在春晚上真是火了, 你们想不想近距离的看一场魔术表演? 今天我也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神奇的硬币。

( 二) 魔术

1. 魔术前

老师带来了四个纸杯和一枚硬币, 然后在杯子上标上1、2、3, 接着老师拿出硬币并说道: “你们把它放在其中的任何杯子里, 老师都能猜出硬币在哪个杯子里, 你们相信吗?”

同学们回答信或不信。

老师接着说: “我其实是刘谦的师妹! 所以今天我就让你们见证一下这个硬币有多神奇。你们想不想看?”

“好我请一位同学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描述一下我刚才都做了什么? 都说了什么?”

( 学生举手回答, 回答得又详细又完整的为他鼓掌)

说说你们听了老师的话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 这时候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心理活动的词语)

心理活动的词语:

挖空心思 半信半疑 迫不及待 跃跃欲试 困惑不解 兴致勃勃 ( 这些词用幻灯片打出来)

板书: 魔术前: 心理活动

接下来请一个小助手, 请他上来帮老师一起来做, 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一会儿请同学来描述一下。

这时老师用手伏在小助手的耳朵旁边说变魔术的技巧。

魔术技巧:

当小助手回答:“放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一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二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恩。” (这是放在了第三个杯中)

说完之后老师问同学们: “刚才你们都看到老师是怎么做的了吗?” ( 找同学来回答, 这时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动作的词语)

词语:

交头接耳 低声细语 鬼鬼祟祟 神秘兮兮 ( 这些词语用幻灯片出示)

2. 魔术中

( 1) 魔术马上开始大家要注意体会自己的心理活动, 观察别人的动作、表情、语言, 接下来魔术正式开始。

然后老师把身子转过去背对同学, 老师的小助手开始放硬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小助手是怎么放的。

小助手放好硬币之后, 老师问小助手:“放好了吗?”

小助手回答:“放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一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二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恩。” (这是放在了第三个杯中)

然后老师转过身来走到杯子前, 先是用手敲一敲每个杯子, 然后再用鼻子闻一闻每个杯子, 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已经猜出来硬币在那个杯子底下放着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说完老师把放着硬币的纸杯掀起来。

这时候请学生们来说说当看到老师猜对后同学们的反应, 然后再找同学从头到尾把变魔术的过程说一遍, 看谁说的最详细、生动, 就给谁加三颗星。

( 2) 为了让他们更佩服, 再进行一次。 ( 这次从观众席里找一名同学, 但要让小助手来说放好了没有。)

老师把身子转过去背对大家, 然后这名同学开始放硬币, 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他的动作、神态。

老师问: “放好了吗?”

小助手的回答和第一轮游戏中是相同的。

然后老师转过身来走到杯子前, 先是用手敲一敲每个杯子, 然后再用鼻子闻一闻每个杯子, 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已经猜出来硬币在那个杯子底下放着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说完老师把放着硬币的纸杯掀起来 ( 同上) 。

接下来找同学来说说这名同学是怎么放硬币的, 老师又是怎么猜的。看谁说的过程最完整、最详细。

问题设置:

老师问: “刚才这名同学是怎么走上讲台的?”

同学答:“慢慢吞吞/大步流星/自信满满的走上讲台。”

老师再问:“那接下来他是怎么放硬币的呢?”

同学回答: “迅速的/犹犹豫豫的/果断的放好。”

老师又问:“那老师听完小助手说好了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答: “转过身来, 慢慢走到讲台前, 先是用手敲了敲每一个杯子, 然后又用鼻子闻了闻每个杯子, 接着老师就说她知道了那个杯子底下有硬币, 并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然后就掀开了那个杯子, 结果老师猜对了。”

老师接着问: “当你们看到老师猜对了之后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回答: “很吃惊, 觉得很不可思议, 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对的。”

( 看那个同学回答的最完整、具体, 就给他加三颗星, 并用快乐作文特有的掌声鼓励他。)

板书: 魔术过程中: 老师、同学们的表现 ( 动作、语言、神态) , 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

3. 魔术后

魔术表演完了, 谁能来猜一猜老师是怎么知道那个杯子里有硬币的?

(学生举手回答, 多找几个学生说, 并给予鼓励。)

板书: 魔术后: 猜测

( 三) 指导

( 1) 同学们我们如果要写这篇作文的话应该按照魔术前、魔术过程、魔术结束后的顺序来写, 其中魔术前、后略写, 魔术过程要详写。

( 2) 游戏过程要注意描写同学们的动作、表情、语言及心理。

二、激发写作需要

孩子们, 这个魔术好玩吗?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么变得呢?如果想那就快拿起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老师要看看谁写的过程最详细、感受最真实, 然后老师就把这个魔术的奥秘告诉他。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05) .

3.《找规律》教案设计 篇三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9、60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和计算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逐渐用计算的方法确定规律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一、比赛激趣,引入规律

1.记数字比赛。出示两组多位数:135713571357,162536496481。在规定时间内,比谁记得快。

2.交流:你们觉得这个比赛公平吗?

3.引入规律: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规律的王国,去找找规律吧。

设计意图:通过“记数字”的游戏,唤起学生对“规律”的有意注意。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迎来伟大祖国60岁的生日。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少年宫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彩旗招展,你们瞧!画面上的彩灯,彩旗和盆花都是随意摆放的吗?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找出规律很容易,但更重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规律,让学生明白“以几个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是规律的特征。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师:有一些蓝花和红花,这些花是按照“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的顺序摆放的,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你能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2.全班交流。

引导:谁愿意把自己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预设方法:

(1)列举法:蓝红蓝红……第15盆花是蓝花。

(2)画图法:△○△○……第15盆花是蓝花。

(3)分类法:奇数对应着蓝花,偶数对应着红花,第15盆花是蓝花。

(4)计算法:15÷2=7(组)……1(盆),第15盆花是蓝花。

提问:各个数分别是什么意思?第15盆花是第几组的第几盆?怎样判断?根据什么数来确定第15盆花的颜色。

设计意图:“找规律”这一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找”。此环节应十分重视规律的发现和揭示过程,让学生在适度的交流和开放的场景中自由地观察、概括和交流,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效学习。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彩灯的问题吗?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自己尝试解答。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是2说明什么?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没有余数说明什么?

(3)提问: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如果要求出第100盏灯是什么颜色的,适合用什么方法呢?

(4)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有关彩灯的问题”,实则是引起学生对几种方法本质的关注与比较,在比较中构思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1)对于彩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请你们想一想,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引导学生对整个思考过程来个回头看,由被动接受到自动思考,也就是方法的内化。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而且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接下来让我们步入少年宫的活动中心,去参加他们的活动。

五、提升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首先让我们进入抢答赛场:

(1)数学数学数学…………第8个字是什么?

(2)爱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第28个字是什么?

(3)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28个字是什么?

你能说说以上各题分别适合用什么方法解决吗?

2.聪聪正在用棋子摆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考菲菲。同学们,你们能用棋子摆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考考你的同桌吗?

3.下面一起去画室瞧瞧。你能按规律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

4.游戏。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小游戏吧:伸出你的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数1、2、3、4、5……,当数到17时,是数在哪个指头上?22呢?延伸:还有哪些数会数在食指上?

5.练习第一题。

多漂亮的剪纸呀!这张纸上剪了十二个动物,也就是十二生肖,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今年你几岁了?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相?

6.利用规律创造美。

用各种乐器创造出有规律的节奏。

设计意图: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活动场景、一个思维场景、一个情感场景!学生在这个场景中游历,可以尽情地享受思维的快乐,并逐渐地内化新知、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六、总结

同学们,还记得课前的那场比赛吗?其实另一个数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大家发现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细细品来,就会觉得我们今天的所学、所得,只是数学知识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世界等待着我们,需要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求索。

七、感受欣赏规律之美

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规律的现象,并且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美化我们的生活吧!

4.《风筝飞上天》教案设计 篇四

2.感受风筝奇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图案的对称所带来的美感。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视频或组织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第27页。

2.教师教学资源《风筝飞上天》。

3.三角形白纸、长方形、棉线、吸管(,见幼儿活动资源包)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4.教师提前做好风筝。

5.请家长在活动前利用周末带幼儿去放风筝。

活动过程

1.播放教师教学资源,欣赏各种风筝奇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图案的对称带来的美感。

(1)教师出示几种形态各异的风筝,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的造型、颜色及图案的特点。

(2)引导幼儿细致观察风筝的构造。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风筝上的骨架和引线,了解它们的用途。

2.教师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

(1)在三角形的风筝面上设计并画出漂亮的图案,注意图案的两边要对称。

(2)在长方形纸的短边上交叉来回剪,注意每一条都不能剪断,剪出风筝的尾巴,然后粘贴在风筝面上。

(3)将吸管粘在风筝面反面的边缘及中间做风筝的骨架,用棉线穿过中间的一根吸管打结即可。

3.指导幼儿和同伴分工合作,运用画、交叉剪、粘贴的方法制作简单的风筝。

(1)教师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分小组合作,创造性地制作不同造型的风筝。

(2)教师重点讲解交叉来回剪的方法,幼儿不要将纸剪断。

4.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风筝。

活动延伸:

1.教师可以在美工区提供不同形状的纸、不同材料(如冰糕棒、竹片等),启发幼儿设计并制作各种不同造型、不同图案的风筝,具体做法可参照幼儿学习资源③第27页。

5.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

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评价欲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字词,会写“祝、福、幸、句”四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书后)(指名读、自由读)。

2、读句子,(自由读,想读哪句读哪句,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齐读,师生共同享受这份幸福和快乐。)

是呀,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给他们俩带来多少快乐呀!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快乐却不没有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又紧紧地拴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很快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新授

1、教师范读(7—11自然)

2、学生自由读,互谈感受,(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交流的环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3.集体交流感受,适时指导朗读,(学生交流时,教师随时出示有关词语、句子、画面,进行点拨。)

如:动手贴词“飘荡、漂流”。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自读、互读互评、指名读、配乐读、看图读)

(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去读书,使学生与故事产生共鸣)实践活动:

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都为小熊、松鼠的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尤其你们读最后一句时,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为小熊说一句话,他会说什么呢?(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延伸:

小朋友,你喜欢小熊和松鼠吗?为什么?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之间发生过矛盾吗?

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用你喜欢的方式向曾经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诚意吧!(让教育落在实际行动上,让学生身心受到深刻教育。)

为重归于好的同学送一份礼物,上面写着团结、友爱的谚语、格言或词语的图片,然后把上面的话读给小朋友听。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带去了欢乐,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积累语言提供了条件。)指导写字:

1、(放投影)看,这个小孩的写字姿势多正确呀!你能这样写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点指导“幸”.其他字自己练习写.(培养学生自信心)

3、展示、互评(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三.总结:

6.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基本思路:漂(飘)--不漂(飘)--又漂(飘)起来。

一.出示课题

读课题,你想到什么?(玩乐、游戏、快乐、童年)

这课文里它们给谁带来了快乐?(松鼠和小熊)

说说松鼠和小熊的位置。简笔画。

二.学习课文1-6小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6节。

读后说说,有二个字很相近,又很重要。找出来。(漂和飘)

2.纸船从哪里漂到哪里?谁让它漂下来?、

小熊为什么想起折纸船漂下来?(寂寞、玩玩、想找个朋友)

从哪里看出它不只是玩玩,而是想找个朋友?(松果、纸条、祝福的话)

3.风筝又是怎样飘的?

4.纸船漂呀漂,风筝飘呀飘,漂(飘)出了什么?(友谊、朋友)

朗读: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5.纸船一天天地漂着,船上的纸条上还会写哪些话?

风筝一天天在飘着,翅膀上还会写哪些话?

三.学习7-9小节

1.我们多么希望纸船永远地漂下去,风筝永远地飘起来。但事情发生了变化,请小朋友们读第7-9小节。

2.这里讲小纸船怎么样了?风筝怎么样了?(不漂(飘)了)

它们为什么不漂(飘)了?

读第7小节。第二句怎么朗读。(可惜)

3.读第8小节

你明白了什么?

小熊为什么还要扎风筝呢?

“不好意思”说明什么?

它会在风筝的翅膀上写怎样的话?

4.读第9小节

你明白什么?

松鼠会在纸条上写哪些话?

5.读8-9小节

松鼠和小熊的心情是相同的,都非常--(生:难过),它们的动作是相同的--(都每天折一只纸船或风筝),他们的愿望也是相同的--(都希望重归于好,重新做朋友)。

四.学习10-11小节

这样的好朋友,只因为一点误会而暂时的分手了。他们会永远地难过下去吗?不的。对朋友的渴望、对真情的企盼最终会冲动面子,会打退不好意思,而勇敢地去追求友谊。请读最后二段。

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想说?(松鼠真棒、真勇敢。我为他们高兴。)

纸船又漂起来了。风筝又飘起来了。快乐又回到了松鼠和小熊的心中。微笑又回到了松鼠和小熊的脸上。让我们快乐地朗读最后二段。

五.拓展

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

出示:珍惜朋友的名言。朗读。

出示:写友情的古诗。诵读。

作者邮箱: guoenp@sina.com

7.《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篇七

“读史必须读人, 读人必须读心”是近年来史学界探究历史学科的主旋律。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重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再现鸦片战争的场景, 联系鸦片战争发生的国内外背景, 运用心理学分析战争“主角”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在北师大初中历史 (八年级上册) 中居于首章首课, 是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的切入点, 在整个中国的近代史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 了解我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发展、脉络, 对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能力运用: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应用史实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爱我中华的激情, 强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锁定教学重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的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正反两方面) 。

五、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解读+创设情景+质疑探究+课堂辩 (讨) 论+选择性作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影片、图片资料等。

六、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 学生对中国近代史 (特别是爱国主义) 的了解仅限于影视, 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好奇心、接受知识能力强, 教师要相信他们。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精选《鸦片战争》影视片段, 通过影片反映的史实提问。

请1-2个学生归纳清朝时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教师可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补充) 。

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选择虎门销烟?”

设计意图:创设形象情景, 引领学生走进历史, 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好奇心, 由质疑走向探究, 让课堂向深处舒展。

(二) 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并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

2.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

教师归纳总结:

直接原因:英国保护鸦片走私;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间接原因:中国政府禁锢、销烟运动, 给英国侵略者以借口。

课件显示:吸食鸦片图和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图, 分析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直观鸦片的巨大危害, 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并进行“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3.虎门销烟

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总结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教师归纳:收缴并禁止鸦片走私;配制戒烟措施;允许中英正当贸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虎门销烟的经过、意义

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观察课本插图“销烟池遗址”。针对本文及图片让学生展开讨论其经过和意义, 教师最后指出“虎门销烟”是英国对华发动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探究思维、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感受历史中, 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创设情景, 实现情感目标, 加强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5.中英《南京条约》

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丧失独立自主地位”“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给予记忆和理解。

设计意图: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6.讨论辩论

现有西方个别人说“鸦片战争”是一场维护商业的战争, 请你用史实驳斥 (学生先分组讨论、归结并由小组发言人回答) 。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 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三) 课堂小结

首先让各组同学讨论今天学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总结:学习了虎门销烟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以及林则徐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和个人都要学会适应社会变化, 与时俱进, 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八、作业设计

8.《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初步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研究“物外之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文言文。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难点:体会作者在叙写中表现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法与学法]

导读法、诵读法、翻译法、概括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识记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些趣事。清末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幼时记趣》。

2.检查预习

①作者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②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稚 zhì幼小藐miǎo 微小唳lì 高亢地鸣叫

砾 lì小石块 壑hè山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停顿,注意语调、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气和语调。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字

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文章。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①文言实词: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

拟:比

强:同“僵”,僵硬。

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神游:在想象中游历。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推倒大树。拔,移,搬开。

②文言虚词:

故:所以。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方:正。

之:①代词,代物。②代词,代事。③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以:介词,用。

或:连词,或者。

其:①代词,自己的。②代词,它,它的。

盖:原来是。

③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④固定句式:

作……观

以……为……

……为所……

3.学生集体朗读。

四、翻译全文

1.学生二人一组讨论翻译.

2.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对照注释,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内容,掌握了主要的文言词句, 积累了文言文一些知识,并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为我们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文言实词:明察秋毫,拟,强,神游,怡然称快,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文言虚词:方,之,以,或,其,盖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研究作者的童心、童趣。

二、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1.文章写了什么样的童年生活?

明确: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明确:有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师生互动

①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明确:“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②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童年时代的“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也就是说“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另外,“我”又特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加上“我”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基础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象和联想,“心之所向”,所以“我”能观蚊如鹤,能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看作野兽,把泥土瓦砾看成丘谷。这样把微不足道的癞蛤蟆看成“庞然大物”,把癞蛤蟆扑向小虫说成是“拔山倒树而来”,也就很自然,很真实了。

③“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明确: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四、课堂小结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产生了“物外之趣”。反映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说说你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从中反映了自己怎样的童心、童趣?

六、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三。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9.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

2.幼儿能说出风筝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3.幼儿能运用自己的想象用拓印的方法设计风筝不同的图案,并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放风筝)、自制风筝多个、分组操作材料(颜料、骨架、胶带、纸盘)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观看课件,激发幼儿对风筝的的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来看一看春天里他们在户外做什么?你见过或放过什么样的风筝?

请幼儿说说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教师介绍风筝的发展历史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风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知道我们潍坊市,因为独特的风筝文化而被誉为“国际风筝之都”。

二、欣赏、观察风筝,了解其主要构造及作用

(一)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风筝的外部特征。

(二)幼儿观察风筝,能说出风筝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竹子骨架:用来支撑整个风筝。

线:用来牵住风筝。

面:它可以把风兜住,产生向上飞的力量。

三、制作风筝

(一)教师出示以做好的风筝,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示范制作风筝的过程。

第一步:贴骨架。

第二步:用纸球拓印图案。

(三)教师讲制作要求。

(四)幼儿动手制作简易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讲评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到户外放风筝。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10.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也许昨天放学时,我就有言在先,如果明天早晨第一节咱们把课文学完,从下午第二节起就带着同学们到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所以,同学们回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预习,就连学习最差的同学也已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但为了调动同学们课堂的积极性,一上课,我依然这样讲到:外出放风筝的时间长短,完全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这节课,我就开同学们的表现了。

二、激情引趣,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韩旭:这篇课文写了“我们去放风筝”“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风筝飞上天以后的情况”。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那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用笔在书上标出哪是“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李传睿认为是文章的第一段,张复臻认为是文章的第二段,李成坤认为是文章的一、二段。)李传睿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张复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包括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按照同样的办法,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时、之后包括的部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说明原因。李泽齐:“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仿佛在宇宙中飞行„„”。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好,用了比喻,好像把这些风筝都写“活”了似的,跟真的一样。

师:这次你读得不错,同学们肯定也感到那些“小动物”就好像在眼前浮动。谁再来读读这段,比她读得更好?(夏婷婷读),这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请同学们学着她俩的口气,自己练读一下这段。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专心,有感情。谁再来说说自己认为好的地方? 金起明:“这时候,有一架飞机从西边飞过来。„„‘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好漂亮啊!’”,这里既写出了大“蜻蜓”飞得高,也写出了大“蜻蜓”的漂亮,还写出了我高兴的心情。师:我高兴的心情从哪儿看出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韩旭:我觉得既然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为什么这里只简要介绍了四种,应该再多写几种。

师:你提得问题非常好!谁来给他解答这个问题?

冯健哲、王子旭异口同声:这篇课文主要写我和哥哥放风筝,写那么多别人的风筝干吗?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读完后,画出文章描写景物和体育场非常热闹的词语,同桌讨论一下:文章写这两部分与他们放风筝有没有联系?(有联系,但说不出原因)

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思考一下“阳光明媚”是什么意思? 李泽齐、毕凯鹏、李文青:阳光充足、阳光柔和、阳光灿烂。

师:你们三个说得都对,其中“阳光灿烂”最好。下面请同学们听我说一段话,看看能表达我怎样的心情?

“元旦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教室里依然挂着满身灰尘的拉花,贴着被撕得七零八落的窗花。黑板上白一块,黑一块,上面残缺不全的汉字好像喝了酒的醉汉,东倒西歪,无精打采。看到这一切,我真想立刻冲出教室,不愿再多呆一会儿。” 生(七嘴八舌):讨厌、烦、厌恶等。

师:也就是说,写景是为写事服务的,是用来衬托人物心情的。请同学们想想文章写体育场的热闹景象有用吗?(说明他们兄弟俩更高兴)。非常好!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注意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生没有再发言者)

三、巩固所学,拓展延伸

1、练说“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11.《盐类的水解》教案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盐类的水解教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8-03

1.教案设计指导方针

1.1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变传统的由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改革核心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念,以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

1.2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引导启发设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盐类水解的现象、盐类水解的原理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1.3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盐类水解概念、盐类水解的原理、各类盐溶液pH的判断及在生活、医学领域的应用,难点是盐类水解的原理和水解方程式。

2.教材分析

本次课使用的教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由刘景晖主编的《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盐类的水解》是该教材第五章的第四节,教学内容安排为2学时。较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3.教学目标分析

3.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水解的规律,了解盐类水解在医药、生活中的应用。

3.2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学生的特点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基础比较差,自制力也比较弱,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自信心不强,一些同学仍然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

5.教学过程

12.浅析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篇十二

一、概念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 又称课时计划, 是以课时为单元制定的具体教学方案,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就是课堂教学进程, 包括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 教学方法手段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 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 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 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辅助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目的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 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教学方案。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 更要设计学, 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四、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重难点分析, 教学进程, 教具的使用, 教法的具体运用, 时间分配等因素, 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 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评价等元素,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 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 大都来源于教学大纲, 比较抽象, 可操作性差, 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 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目标更加具体, 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 分析重难点。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 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 也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教学方法手段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3. 教学进程与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材规定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 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 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突出这一主要特点。

4. 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 多为模型、挂图、实物等公开发行的教具, 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教学设计非常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 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价。

教案一般在编写的过程中评价体现的不明显;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 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总之, 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还需要将其进一步理论化, 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教案的编写的冲击将越来越大;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二者在教育实践中的发展, 很可能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而不是将其混为一谈。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备课阶段, 有的老师认为教学设计与教案在本质上没什么确别, 完全可以取消教学设计,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本文将针对教学设计与教案在各个方面的区别进行论述。

13.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活动目标:

1.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学习两声部轮唱。

2.借助图谱、指挥,保持两声部的和谐。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演唱歌曲。

2.两声部轮唱图谱。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1.幼儿看图谱或指挥演唱。

2.幼儿边唱边表演。

(二)学习二声部轮唱

1.欣赏范唱,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2.出示第二声部图卡,“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摆放在图谱相应位置。

3.师生、生生合作用二声部形式演唱。

﹙三﹚全体幼儿用轮唱的方式合唱表演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14.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四

活动目标:

1、能将风筝的不同区块分解为颜色和形状两种我特性。

2、能进行颜色、形状和空间位置的二次对应关系练习。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孔雀、鳄鱼、大象、小马的图片各一张。

2、菱形格

3、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和菱形图卡各一张。

4、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纸卡各一张

5、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游戏:“我演你猜”

教师做动作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小动物?幼儿模仿教师用相应手、脚做相应的动作;教师出示菱形格,把四种动物分别放在菱形格里相应的位置。

2、游戏开始 教师在菱形格的某个位置出示小动物的图片,幼儿看到什么动物就对应某个部位做相应的动作。

慢慢过渡到只在菱形格的某个位子打勾,幼儿看到在哪个位置有勾就做什么动作。“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即将菱形格相应的位置和动作建立起对应关系 复习几种常见的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菱形,将勾换成各种形状继续游戏。

复习几种常见的颜色如红、黄、蓝、绿,再将图开换成颜色继续游戏

3、打开幼儿用书或观看挂图,完成连线练习。

教师交代题意并示范做题方法,请幼儿按照要求进行连线。

教师指导帮助能力较差,或没有弄清楚题意的幼儿 幼儿之间互相检查,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15.景观设计课程教案概述 篇十五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景观设计课程涉及多门学科, 若没有比较系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时就会遇到无法掌握大量知识点的难题。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前期准备过程中, 发现从园林概念到景观概念的认识入手去搜集大量的相关教材、期刊论文和网页等资料, 能够较为清晰地理清景观设计教学脉络问题, 可以打破以往一本教材为主导的备课模式, 对园林概念与景观概念的准确诠释, 主要源于三大古老文明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景观生态学研究等方面。

1 古老文明影响下的园林概念

在1954年于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园林联合会上, 英国园林学家杰里科认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三大景观原动力是中国、古希腊和西亚。在整个世界范围内, 中部文明 (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 、东部文明 (印度、中国、日本和东南亚) 和西部文明 (起源于埃及) 的景观自成体系。

1.1 在东部文明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

秉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古典园林着眼于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关系, 分为山居草堂、山庄别墅、城市山林、名胜风景区的公共游豫园林。山居草堂、山庄别墅乃自然山林中的建筑, 蕴涵了隐遁的人文意识。城市山林是建筑群中的山林, 追求中隐的兼得山林精神生活和城市物质生活的满足。名胜风景区的公共游豫园林则将建筑与山林互为背景, 互为点缀。若从园主的身份来看, 私家园林妙在小巧淡雅, 以幽曲来丰富园林的意境, 多注重以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的处理。皇家园林开阔恢宏, 以真山真水作为造园的要素, 有苑囿海上三山的神仙思想, 有艮岳对自然细腻幽深的表达, 更有集景式风格与外来因素的渗透。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莳花栽木、题名点景、诗情画意为造园六法。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 在唐代达到高潮, 宋、明两代亦有传输。日本园林用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形成了筑山庭和平庭、枯山水和池泉、坐观式、周游式、回游式园林等。

1.2 在西部文明影响下的西方古典园林

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西方古典园林, 将水、常绿植物和柱廊作为重要的造园要素。古代的园林注重美学与功能的融合, 注重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强调功能分区、采光与排水、防御等系统的完善。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更强调以“人”作为设计的核心, 把园林纳入生活区域, 竞相效仿古罗马的园艺热潮造就了严整对称、水景丰富的意大利台地园。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在融合意大利造园思想和地域特色之后兴建了勒·诺特设计的精益求精的韦贡特庄园和有意突出三角形和十字形水渠的凡尔赛宫庭园。然而英国造园学院的园林设计革命, 却形成了自然、隐藏、富于变化、强调优美曲线的特征。追求完善和改进的“能人布朗”非常注重景观中曲线的运用, 把景观设计转变为理性的调控。在100多年前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 (1858年~1876年) 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特德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

1.3 在中部文明影响下形成的西亚园林

西亚园林亦称伊斯兰园林, 在波斯和阿拉伯双重文化作用下, 出于克服干旱气候节省水源等原因, 深受古埃及园林的影响:直线水渠, 由实用逐步过渡到观赏功能的植物须随其规则布置。在公元前3500年就围筑猎园并逐渐向游乐园演化, 公元前6世纪位于伊什达门附近的巴比伦空中花园耸起中空可居住的人工山, 设有提水装置, 利于植物灌溉。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徒控制西亚后普及教义, 《古兰经》中描述的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在现实中化作穿过中心水池的四条主干渠, 巧妙地将园林分成田字形。

2 传统与现代对话中的园林概念

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之下, 园林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原初精神力量, 可以作为静笃深思、林泉高致的场所, 是我们今天生活空间的调节和补充。同时环境、遗产、可持续性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中国古典园林取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重视山水, 园中建筑是对景色的点缀和辅助。通过时间的延伸来展示拓扑形态构图。寓情于景, 受儒、道、佛教的影响, 追求人间仙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自由流畅的造园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曾经震惊和影响西方世界, 也促进了现代园林发展。然而中国园林受无为而治的消极影响导致对自然的认识不全面, 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更加不够深入, 在植物材料的配置水平等方面显然比西方落后。

西方古典园林改造自然而表现人工痕迹。重视建筑物, 山水花木、水体雕塑等是建筑的陪衬物或延伸。通过缩短时间流程来展示几何构图形式。寓理于景, “唯理”美学观念受基督教影响, 追求天堂梦想。从14世纪到19世纪中叶, 园林设计由私家庭院的设计扩展到公园与私家花园并重的局面。至此西方园林概念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景观概念。

3 现代生态理念指导下的景观概念

与以往各个时期相比较, 现代景观设计为实现理想的景观生态设计目标, 要求自然、社会科学、规划设计等多种学科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设计。强调设计是为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 设计的前提在于维护自然形态原有的生态结构与功能, 而且在美学、功能、交通、经济、自然保护等方面都要有整体优化的意识。

3.1 景观的范畴

所有未被建筑物覆盖的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均纳入园林与景观设计范畴之中, 涉及范围已从人工园林扩展到以自然形态为基础的景观世界, 包括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庭院、后院等小园林, 还有公共花园 (街心花园、活水公园、文化公园、室内花园等) , 游憩性公园绿地系统, 自然公园、森林公园、森林动物园和原始森林游览区, 特殊地貌景观保护区等。

3.2 景观生态学方面的设计内容

在景观生态学方面, 景观设计目的是:1) 构成景物, 控制风景视线;2) 表现季节, 覆盖地表;3) 改观地形, 组合空间;4) 适合地方特色;5) 丰富园林色彩;6) 统筹近、远期景观效果。植物造景作为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朝向要求、背景设计、植床设计、边缘设计、花卉种植、草木植物种植设计。

花卉种植包括花坛、花境、花台、花池、花丛、花缘、花带、花群及花地等种植形式。花坛的造景涵盖了盛花花坛、装饰小品花坛 (立体花坛) 、活动花坛、模纹及标题花坛、带状花坛、独立花坛、花坛群、花坛组群、连续花坛群、草皮花坛等种类。由于花境经常设置在建筑墙基前的带状空地上、游廊前草坪上、篱栏 (栅栏、篱笆) 及围墙或挡墙前、花架下、道路上、林中空地上、庭院花园中等处, 所以花境植物种植设计较为丰富多变, 在季相设计、色彩设计、植物选择、平立面设计等方面更显地域特色。

3.3 现代景观的优势与特色

适逢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 先进的西方现代景观技术、设计理念在主张解决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精心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随着人类越来越重视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的保护,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一样正渐渐重拾本土特色, 而且较之更具有地域色彩的亲和力。

以从园林概念到景观概念的认识入手的备课方式展开的景观设计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形成比较清晰的教学脉络, 结合最前沿的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和趣味性, 激发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徐建融.中国园林史话[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

[2][美]格兰特.W.里德, 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金元浦.造型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英]Brian Clouston.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陈自新,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6]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16.简析《窦娥冤》教案再设计 篇十六

在第一版教学设计中,显示出以下主要欠缺:

教案中前面的概述内容过于繁杂,而对过程设计的篇幅却少之又少,只是在教案末尾处才作了极为简单的列举。我们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案过程设计的重要性甚至强于理论上的陈述。这是因为,过程是检验和评估该教案设计可操作程度的重要依据。如果缺少详尽可行的过程设计,即使教案理念再为优秀,也将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严重的不确定性,令人对它的操作可行性产生极大质疑,也使它对其他教学者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问题1: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元杂剧的兴起及繁荣期

◆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问题2:关于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的生平

◆关汉卿的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问题3:《窦娥冤》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问题4:窦娥

◆你认为窦娥是个怎样的人

◆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剧中体现在何地方

◆窦娥的个性特点是

◇问题5:时代与写作手法

◆窦娥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你认为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

◆作者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教案似乎想把问题设计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占去教案内容极大的篇幅。但是,教案中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见下表)却缺乏系统性,形式上看起来不似问题,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点明这些“问题”应该起作用的环节所在,这使得问题设计质量、问题设计与应用出现了断层。

从技术的教学应用视角来看,教案中的技术应用存在“没有方向之前,就开始奔跑”的误区。让人总体感觉是把不住脉,没有理清技术应用的意图和重点,以及应用网络技术的教学效果。

经过持续的再反思与再设计,第二版教案文本在上述问题上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教案设计有了很大的改观:

结构明晰、详略得当:新的教案设计对于各个教学结构要素的描述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一目了然,能够突出教学设计的重点和特色。

问题引导、有所递进:新的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改进,将易于寻找答案的客观问题与能够促进主动思考的主观问题相结合,从而可能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简单的识记层次,递进到更高级的思维水平之上。

过程详尽、便于操作:新的教案设计将设计重心朝教学过程进行迁移,使教学过程变得节奏明确、活动具体、步骤可行。这种详尽的教学过程设计,有利于教学实践者和观摩者根据文本来“还原和生成”教学场景,按照此教案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任务驱动、层层闯关:通过明确、富有层次感的三阶段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活动设计,促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深度不断渐进、逐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教学设计的质量提升有无尽的可能。我们在肯定作者新版教学再设计的同时,也认为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设计者进行认真深入的考虑和改进:

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引导问题的质量?新的问题设计尽管有了一定的层次性,但在深度和分布层次上仍显欠佳。例如,第1、2闯关都是简单的识记类问题,实质是在测试、比较学生的记忆能力,主要局限于应试范畴;第3关问题则与前两关问题相差太远,之间缺乏较好的衔接处理。因此,作者应当对问题质量作出进一步的提升完善,使学生认知朝更高、更活跃思维层次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有效性。

如何进一步体现和明确教师的作用?在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避免出现用网络功能来简单取代教师智慧的现象,特别是考虑在学生出现自主困难时,如何发挥教师作用来使他们走出“无主之地”。例如,作者在第1、2关中设置了一些对学生形成困难的关卡,但是对学生在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网络自主学习困难(诸如学生无法及时完成、网络自主学习时的信息迷航等),却没有明显有效地考虑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这些过程中成为了沉寂无为、被动等候的角色。

如何正确有效地应用网络的教学功能?教学设计中的网络讨论交流活动是否有必要性?是否会在课堂上出现“舍近求远,为技术而使用技术”的教学误区?例如,作者在第3关中设计了师生针对特定问题展开网络讨论的活动。但是,即使是在网络支持的教室环境中,师生在物理上也是互相可见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共同讨论来迸发集体智慧,产生出高质量的研讨效果,而根本用不着去寻求输入速度低效(打字使得学生的思考速度减慢)、情感投入不足(网络论坛的情感投入度远低于面对面交流)的网络论坛;更何况要想以教师的一人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对学生回帖,又要统计他们的发帖质量和数量,显然缺乏教学可行性。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用网络来支持的活动设计,更加适合于规定课时(2课时)之后的拓展交流(以支持师生异步深入交流的需要),而不适合于设计在教学时间明显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内。

如何避免或解决先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不足?据悉,本教案是在先前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开展的教学再设计。因此,它应当是一种反思改进的成果。如果作者能够在再设计的新教案中,适当标注先前教学设计的不足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再设计时所采用的相应改进或解决策略,将能更加凸现教学再设计的价值。

17.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七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来装饰风筝。

2、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和动手能力,体验制作带来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风筝ppt2、铅画纸、皱纹纸、吸管、水粉颜料、毛笔、抹布等。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活动。

像蝶不是蝶,像鸟不是鸟,不怕大风吹,就怕雨水浇。(风筝)

2、欣赏“风筝博览会”。

(1)师: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小朋友们有没有放过风筝?你放过什么样子的风筝?

幼儿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2)幼儿欣赏各种风筝的图片,交流自己的发现。

老师这也有很多美丽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提问:这些风筝有几部分组成?(风筝面、尾巴、支架、线)

3、讨论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来装饰风筝

(1)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个风筝?

(2)教师示范吹画方法:先用毛笔蘸上颜料,让颜料滴几滴在纸上,然后用吸管对着颜料往前吹,并稍稍改变吹的方向,可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吹,慢慢吹出像树枝的形状,用其他颜色也试试。然后用右手食指蘸上颜料,在空白的地方点上小花,把风筝装饰的更美丽。

(3)介绍支架的做法:我们每个小朋友拿两根纸棒,先横过来贴上短的棒子,再竖过来贴上长的棒子,这样我们的风筝支架就做好了。

(4)看看我们的风筝做完了吗?看看风筝还缺少什么?(尾巴)

示范:用两条皱纹纸贴在风筝的尾部,做风筝的尾巴。

4、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吹画时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点画好后要在抹布上把手擦干净。

指导幼儿将画好的风筝贴上支架、尾巴。

5、活动结束,幼儿互相欣赏风筝。

师:天气好的时候我们拿着自己做的风筝,系上线,一起去操场放风筝。

教学反思

幼儿学习兴趣高,师生互动较融洽,完成了此次教学目标。

幼儿在动手制作风筝的时候,老师没有关注到个别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

18.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八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2.难点: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3)寂寞(jì):孤单冷清。(4)伶仃(1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5)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7)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9)嫌恶(wù):厌恶。(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11)可鄙(bǐ):令人鄙视。(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15)惊惶:惊慌。(16)瑟缩(sè):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18)掷(zhì):扔,投。(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20)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21)堕(duò):落,掉。(22)宽恕:宽容饶恕。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三、导语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围绕着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四、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2.探究质疑: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写小时候不喜欢风筝,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玩艺。有一天,看小兄弟偷偷地糊风筝,便粗暴地扯烂了风筝。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3.探究质疑: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 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19.《白雪公主和洞洞》教案设计 篇十九

幼儿图书色彩鲜艳, 种类繁多。其人物、动物生动形象、活泼有趣, 深受孩子们喜欢。但在多年的工作中, 我发现幼儿园图书损坏得特别严重, 年年都要添补许多的新书。针对这一现象,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 特设计此节语言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内容, 领会故事主题思想, 学习词语“善良”“可爱”“坏心肠”。让幼儿懂得要好好看书, 爱护图书, 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活动准备〗

PPT:故事“白雪公主和洞洞”。

生活中幼儿看图书时的各种场景照片 (图片) 及视频。

剪刀、胶布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白雪公主》引入课题,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第一, 随《七个小矮人》律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欢歌起舞”的音乐, 师生共同起舞, 回忆故事, 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谁跳舞时的音乐?”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你们喜欢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吗?为什么喜欢他们?” (让幼儿知道白雪公主美丽、善良;小矮人善良、可爱。初步学习词语“善良”“可爱”。)

“在《白雪公主》这个故事里, 你们最不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她?” (让幼儿知道皇后虽然很美丽, 但她心肠很坏, 是个坏心肠的皇后。初步学习词语“坏心肠”。)

第二, 设疑, 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有一个名字叫晨晨的小朋友, 他和我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听故事。特别喜欢听《白雪公主》的故事。这天, 他又缠着妈妈给他讲《白雪公主》的故事。可是, 妈妈却给他讲了《白雪公主和洞洞》的故事。咦!奇怪!白雪公主怎么会和洞洞有关系呢?

第三, 幼儿自由讨论, 议一议:白雪公主怎么会和洞洞有关系呢?

二幼儿听故事,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领会故事主题思想

第一, 逐一播放故事《白雪公主和洞洞》PPT, 让幼儿仔细观察后说一说、议一议。

“图片上都有谁?她们在干什么?”

“图书上出现了什么?谁剪的洞洞?”

“他为什么要剪图书?他这样做对吗?”

第二, 结合PPT, 教师有感情地讲述表演故事《白雪公主和洞洞》。

第三, 教师提问, 引导幼儿简单复述故事,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小晨晨听了白雪公主的故事, 喜欢谁?恨谁?”

“小晨晨把书上的什么剪下来了?为什么剪下来?”

“妈妈讲故事的时候, 为什么总是说‘洞洞’?”

“晨晨为什么脸红了?”

“以后, 妈妈讲故事为什么不说‘洞洞’了?”

第四, 引导幼儿一边看幻灯片, 一边讲述故事, 领会故事主题思想。 (1) 逐一放幻灯片, 引导幼儿 (个别与集体相结合) 看图讲述故事。 (2) 幼儿小组讨论回答:“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说‘洞洞’?”“晨晨为什么脸红了?”“以后, 妈妈讲故事为什么不说‘洞洞了’?”

三出示生活中幼儿看图书时的场景图片, 切身体会, 指导实践

“图片上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哪些图片上的小朋做得对?为什么?”

“哪些图片上小朋友做得不对?为什么?”

“如果是我们在看图书, 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课堂延伸:修补图书

第一, 从班上的图书中找出一新一破 (又脏又破) 两本图片, 问幼儿喜欢哪一本书?为什么不喜欢看撕破的、弄脏的图书?我们怎么做新书就不会变破变脏呢? (看书前洗干净手、轻轻拿、轻轻翻、轻轻放、不争也不抢……)

第二, 幼儿分组将班上弄脏、损坏的图书分出来。

第三, 指导幼儿相互合作修补图书, 提醒幼儿注意卫生及用剪刀的安全。在修补图书的过程中, 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第四, 让幼儿展示、自评成果, 体验劳动的快乐。哪一组幼儿的图书修补得最好?看到又脏又破的图书在我们手里变得干净整洁了, 你想到了什么?

第五, 以后幼儿阅读活动中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师自我评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我们身边点滴小事开始的, 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虽小, 但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本次活动从幼儿喜欢的白雪公主入手, 巧设疑问, 将抽象的品德教育融入有趣的故事中, 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从幼儿生活中来, 又回到幼儿生活中去, 浅显易懂, 让孩子们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受到良好的正面教育, 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产生的作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园长评语〗

20.高职英语教案设计与研究 篇二十

【关键词】教案内容 教案形式 教学策略 教学评估

目前,除英语专业外,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不约而同地将《大学英语》这门课作为一个基础、素质教育课,各个专业承认了英语的重要性,但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和学习质量并不满意。这也是高校英语教师一直考虑的问题——如何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教案设计(这里说的教案实际就是教学设计的微观概念)入手,对教案的内容、形式、步骤、策略和效果进行分析讨论。

一、教案的内容(教材)选定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教案编写的重要依据。现今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一部分选择《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一部分选择行业英语,还有一部分选择自编教材。《综合英语》主要是以基础英语为主,教学内容多以《高职英语能力测试》的内容为导向,适用于普通学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行业英语,更注重专业术语的学习,主要目的是看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文说明书、技术资料等,这种教材适用于英语基础较好,自主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自编教材是在教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内容的。自编教材对本校学生水平有准确把握,灵活度大,对学生来说,难易程度适中,能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对教师来说,学习内容选择范围更多,除了传统的、常规的、初高中反复提到的的话题外,还可以紧跟时代,挑选实事。

二、教案形式的选取

教案是教学的载体,其形式的选取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手写教案。便于教师自身备课,节省大量时间。

电子教案。实际上是手写教案的电子文本形式,与手写教案相比,因在编写过程中可能要变换输入法,插入符号、图片,而加大教师的工作时间。但是便于学生自学、传播,格式上也更规范。

多媒体教案。适应于当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内容可以更丰富。在教案中,可以添加音像视频,大量的精讲、练习,节省了学生学习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技能训练,选用不同的教案形式,这样能合理充分地使用教学资源。如训练听说能力时,可选用多媒体教案,训练阅读能力时,选用手写教案;训练写译能力时,选用电子教案。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1.教学步骤的安排。经调查,在《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上,一般会遵照以下几个步骤:

第1步,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英语生词、短语。

第2步,老师逐句逐段的解析课文,把文章译成汉语。

第3步:学生做书面练习。

很明显,这是一个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步骤安排,也是过去几十年英语教学的步骤。因为过去我们强调的是能看懂国外文章,所以教学内容是以文章为主,那么上面的步骤没有什么不妥;但现在更多的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学步骤应根据每个技能的特点来安排。比如英语写作,教学步骤可以是范例→关键词句→模式套用→练习→反馈。无论是什么课程内容,我们在所有步骤之前加一步,背景介绍。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足的背景知识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2.教学时间的设定。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尽快地、更多地、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和练习技能,时间的安排非常重要。可以遵循按需分配的原则。听力训练时,应多安排学生听的时间;阅读时应安排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阅读。重难点多花些时间,通过学习工具就能轻易查到的信息可以少安排些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常常会忽略教学目标,不区分重难点,也会省略教学步骤,最后变成一个人在讲台上自问自答。也有的教师依照自己的喜好,忽略教学大纲,一个学期结束也没完成原定计划的教学内容。这些都可以通过在教案设计时,设定好每一步骤的时间来避免。

3.教学策略的选择。 我们进行教案设计,就是为了提高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便是我们提高效率的重要环节之一。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至今,大概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传统英语教学法(语言教学和语法翻译法),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阅读。

②功能概念法。此法是从语言的功能出发,一种功能语言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一种表达形式也有不同的功能,这就要考虑到说话对象、场合、时机等具体情境。

③听说英语教学法。教师给出提示让学生问问题和回答问题,学生说得对,教师就给予表扬,反之给予否定,并设法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这种教学法比较生硬,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相去甚远。

④人本教学法,它包括全身反应法、群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这种教学法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⑤交际教学法。这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知识储备和情感因素。

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个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经历语言学习。要注意任务的设置,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贴近生活交际。

⑦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现代教学中,这个教学法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图文声并茂。

⑧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是近年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很多出版社都出版了相关的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以上列举的八种教学法,我们都有用到,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教授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法就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越具体越好。它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制定出评分规则,在这一点上可以实现隐形分层教学。这里说的隐形分层是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零基础、小学水平、初中水平、高中水平,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要求,其中必须以分数来量化成绩,但教师所做的这些不需要告诉学生,只需教师本人清楚即可,这种做法既能公平公正的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体现因材施教这个原则。另一方面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大多数学校这一点都做得非常到位,列出许多条目,可以让督导组、教师本人、学校领导有章可循,对应来评估。但是,英语作为一个工具,一门素质教育学科,将与其相关的《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或其它考试定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评价并不合适。我们得考虑学生英语水平的真实情况,各个专业对英语的实际需求,盲目的将英语考试通过率作为一个标准,有悖教育教学原则,对教师也不公平。有的教师带的班级英语整体水平相较比较高,那么通过率也相对高,那么教师可能因为追求通过率而舍弃真正的语言学习教案,去设计一个针对如何通过英语考试的教案,最终又让学生陷入应试教育这个漩涡中,这不是我们高等教育者希望看到的结果。

五、总结

教案设计无论是对新教师还是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好的教案设计是保证教师上好每节课的重要环节。虽然学生英语水平有限,但对于这堂课是否有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学中重难点是否突出,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精彩,他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通过对教案的设计,教师可以更多地关心学生,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职业需要,从而提供学生必要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自己也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提高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三年级学生读书心得体会600字下一篇: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演讲稿